0
首頁 精品范文 骨質疏松預防措施

骨質疏松預防措施

時間:2023-06-05 10:14: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骨質疏松預防措施,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骨質疏松;預防;癥狀;診療難點

隨著老年人口的明顯增加,老年骨質疏松癥位居全球常見病的第6位,嚴重影響患者的學習、工作及生活,給患者的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壓力和精神壓力,該病已經成為我國的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老年人由于合并腦卒中等軀體疾病往往患者行走不便,易摔倒,很容易出現骨折。老年骨質疏松癥性骨折具有外傷力小、死亡率高、愈合率低、愈合慢、致畸率高等特點。老年人基礎疾病多及組織愈合能力差導致骨折后預后慢且差,再加上骨折的刺激及患者長期臥床易并發心功能衰竭、肺功能衰竭、褥瘡、墜積性肺炎、泌尿系統感染及患肢深靜脈炎等[1]。因此,對于如何改善老年性骨質疏松癥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骨質疏松癥盡管早在上一世紀就被提出,但對其病因病機的明確認識也是近幾年分子生物學超微結構深入研究的結果,其研究結果在骨質疏松癥的診治上,尚未看到特別的效果。由于骨質疏松起病的隱匿性,治療起效的緩慢性和極大的社會危害性,對醫務工作者和研究人員如何預防、診斷和治療提出了一系列難題。

1 骨質疏松癥預防難

1.1 堅持科學的生活方式

指導患者堅持適當的運動,多從事戶外活動,適當曬太陽,適量的日光照射可促進體內活性維生素D3的形成,有利于維生素D的轉化和鈣質的吸收,維生素D是促進鈣吸收的主要元素,使骨礦含量增加。因此補充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也相當重要,如蛋黃、魚肝油等。中老年人可適當增加體能鍛煉,如老人體操、慢跑、游泳、太極拳等,運動量循序漸進,以無不適為宜,使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全身骨骼肌收縮,增加其骨內血流量,有利于促進骨形成,減少骨量丟失,指導患者不吸煙,不飲酒,少喝咖啡、濃茶及含碳酸飲料,以減少骨鈣的溶出,導致骨礦含量減少[2];少吃糖及食鹽,動物蛋白也不宜過多,晚婚、少育,哺乳期不宜過長,盡可能把骨峰值提高到最大值是預防生命后期骨質疏松癥的最佳措施。

1.2 減緩骨量丟失

對骨質疏松的“高危人群”,尤其是中年婦女,在絕經后期,應每年進行一次骨密度檢查,對快速骨量減少的人群,及早采取防治措施,如防止摔倒、服用維生素D、鈣劑等,對于絕經后期婦女,可予補腎中藥或中成藥,可起到雌激素替代治療作用,緩解因雌激素突然下降而出現的不適及骨量的快速丟失;對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脂肪瀉、慢性腎炎、甲旁亢、甲亢、骨轉移癌、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可引起繼發性骨質疏松的疾病,注意積極治療原發病。

2 制定適合國人的骨質疏松診斷標準難

國內現在的診斷標準主要參考WHO標準,由于地區、種族及飲食習慣的不同,其標準可能只適用于西方人而不適合于國人,有效診斷骨質疏松是治療及判斷療效的前提。骨量減少是骨質疏松癥的主要特征,骨密度的測定應成為最直接、最明確以及最終的判定手段,但在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推廣性能先進、價值昂貴的雙能骨密度儀尚有困難,因此,制定適合我們自己的診斷標準很有必要。

2.1 生理年齡預診法

根據中醫學“腎主骨”理論及骨骼生長發育衰老規律,制定的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生理年齡預診法,可以從患者的生理年齡及個體狀況對骨質疏松癥做出初步診斷。

2.2 綜合診斷法

中國老年學會骨質疏松診斷標準學科組2000年制定的《中國人骨質疏松癥建議診斷標準(第二稿)》 :必須具備全身疼痛,多以腰背部疼痛為明顯,輕微外傷可致骨折;或脊柱后凸畸形;或骨密度減少兩個標準差(2SD)以上[3],認為是適合國人的診斷方法。

3 骨質疏松癥止痛難

疼痛是骨質疏松癥癥最常見、最主要的癥狀,多因骨轉換過快或骨折所致,以腰背痛最為多見。有限而快速的緩解骨質疏松癥引起的疼痛,對于減輕患者的痛苦,增強醫患之間的信任以及進一步的治療具有現實的意義。采用局部和整體兼顧的綜合治療措施,必要時可予中西醫結合治療。內服中藥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可加用桃仁、紅花、川芎、延胡索、郁金、丹參、三七、蜈蚣、烏梢蛇等活血、通絡、止痛之品,臨床研究發現此類藥大多數有鎮靜、鎮痛、催眠作用;威靈仙、防己、秦艽、烏梢蛇、獨活等祛風通絡類有抗炎、鎮痛作用,能夠緩解骨質疏松引起的全身或局部骨與關節疼痛。土鱉蟲、蘇木、自然銅、骨碎補、續斷、丹參等能夠促進骨痂生長,骨折愈合作用。在辯證施治的基礎上,結合現代藥理研究,靈活運用,有效的發揮中醫藥的優勢。中醫的推拿手法、理療、雌激素、活性維生素D對骨質疏松癥引起的疼痛都有效,但以降鈣素的起效較快,鮭魚降鈣素有鼻吸劑,使用簡單、方便,其他如扶他林、芬必得等止痛藥亦可以選擇使用[4]。

4 骨質疏松骨折治療難

骨折是骨質疏松癥最嚴重的并發癥。骨折發生時將明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骨折導致患者長期臥床又會進一步加速骨丟失,嚴重者會并發危及生命的重癥合并癥。對骨質疏松的患者,首先做好心理上的治療,在防治骨質疏松癥的同時,外固定采用夾板或石膏托為主,這有利于復位后早期功能鍛煉,促進骨折愈合,防止骨質疏松,需長期牽引的骨折病人,條件許可的盡快作內固定治療,減少臥床時間,早期下床活動,指導進行適當的功能鍛煉預防內科并發癥及減少骨質疏松。

對于骨質疏松癥預防重于治療,只要針對其致病原因,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病情就會得到大大的緩解或恢復體能,改善預后,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研究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的難點并提出針對性的措施對老年性骨質疏松癥患者來說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5 討論

骨質疏松癥病理過程是進行性且不可逆的,一旦發生便不能再恢復正常結構,發病機制是骨形成速度小于骨吸收速度,骨形成減少,骨量降低,從而導致骨質疏松癥的發生。目前對骨質疏松癥的預防尚無特別有效的方法,不能控制其發生和痊愈,只能從提高骨量峰值及減緩骨量丟失方面來減少發生幾率和縮短進程,緩解癥狀。骨質疏松癥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骨骼的系統性、代謝性骨病之一,其病因和發病機制比較復雜,可概括為內分泌因素、營養因素、物理因素、遺傳因素的異常,以及與某些藥物因素的影響有關。這些因素導致骨質疏松癥的機理可為骨合成作用減少,分解增多,老年人腸對鈣的吸收減少;腎臟對鈣的排泄增多,回吸收減少;或是引起破骨細胞數量增多且其活性增強,溶骨過程占優勢,或是引起骨細胞的活性減弱,骨基質形成減少。另外因各種原因導致肌肉活動減少,骨缺少肌肉刺激,結果骨母細胞活動減少也可引起骨質疏松。而老年婦女在絕經期后因雌激素分泌減少,引起骨中礦物質含量丟失而更容易并發骨質疏松癥并較男性為多的首要原因[5]。骨質疏松癥的主要病理變化是骨基質和骨礦物質含量減少,由于骨量減少,鈣化過程基本正常,使骨變脆而易發生骨折。

參考文獻

[1]寧娟.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危險因素與護理干預措施[J].中國衛生產業,2012.03:33

[2]王啟群.關于對老年骨質疏松癥的診療及康復指導的探討[J].中國衛生產業第九卷第一期中,2011.12:93.

[3]王和鳴.中醫骨傷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

[4]鄧晉豐等主編.骨傷科專病中醫臨床診治(2版)[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3: 422-424.

[5]李新建.筋傷內傷與骨病臨床診治[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10:390-391.

第2篇

[關鍵詞] 住院患者;骨質疏松;認知

[中圖分類號] R193[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03(a)-0118-02

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OP)是當今社會中發病率高,涉及人群廣,后果嚴重的公眾健康問題[1]。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老齡化,骨質疏松及其并發癥嚴重威脅著中老年人,特別是絕經后婦女的健康,已有較多關于其危害性的研究和文獻報道。然而,現代醫學研究證明, 20~30歲骨質生長速度與流失速度相等,35歲以后骨質流失速度超過生長速度,骨質開始逐漸變脆[2]。提示預防骨質疏松不僅僅是中老年人的問題,而應從青年即開始預防。鑒于上述情況,筆者對住院患者骨質疏松知識知曉與需求狀況進行了調查,旨在了解青年、中老年不同年齡段住院患者對OP認知的需求,探討不同年齡教育的方法,從而達到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1年7月22日~9月30日在我院門診就診的住院患者230例進行問卷調查,其中,男95例,女135例,年齡20~80歲;文化程度:文盲及小學48例,初中及高中(中專)117例,大專以上65例;從事腦力勞動者64例,從事服務及體力勞動者87例,退休及無業者79例;患者的精神面貌、溝通能力均正常。

1.2 調查方法

采用面對面訪談方式,由專人解釋調查表的各項內容及要求,使其理解后完成填寫,對無能力填寫者由調查者按其回答協助完成。調查共發放問卷230份,收回230份,有效率為100%。本研究調查表為自行設計,并經骨科研究生指導修訂完成,共分4個部分:第1部分為一般資料;第2部分為OP知識,共12題;第3部分為對知識的需求,共4題;第4部分為希望獲取知識的途徑,6個選項共22題。調查表采用單項選擇和多項選擇結合的方式填寫。

1.3 結果判定

有關知識知曉程度分為3級,即“知道”、“基本知道”、“不知道”,答“知道”或“基本知道”,則歸納為知曉,“不知道”歸納為不知曉。知識需求采用被調查者自評方法,分“需要”、“一般”、“不需要”3級,希望獲取知識的途徑采用多項選擇法。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不同性別、年齡患者對骨質疏松相關知識的知曉情況

不同性別、年齡患者對骨質疏松相關知識的知曉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患者對骨質疏松知識的認知情況

患者對骨質疏松知識認知情況的調查顯示,不知道骨質疏松癥與某些疾病有關者占85.21%,不知道如何診斷骨質疏松癥者占80.0%,不知道骨質疏松癥與生育絕經有關者占77.39%。見表2。

2.3 患者希望獲取知識的途徑

患者希望獲取知識的途徑包括:醫務人員講解217例次,醫院印制宣傳單張145例次,健康知識講座134例次,電視廣播106例次,報紙、雜志、相關書籍72例次,上網4例次。

3 討論

3.1 知曉率普遍偏低的原因分析

據文獻報道,我國50~60歲年齡段OP的患病率為21%,61~70歲的患病率為58%,71~80歲患病率幾乎為100%,尤其絕經后婦女患病率較高[3]。由于OP患病率較高,患者對骨質疏松知識的知曉程度應與之相符,但本研究卻發現,20~40歲骨質疏松知識知曉率為39.3%,41~60歲知曉率為30.6%,61~80歲知識知曉率為29.5%,由此可見骨質疏松知識知曉率普遍偏低,原因可能為:①年輕人獲得信息途徑較多,但尚未到想了解OP知識的年齡,所以知曉率低。②中年人由于社會、家庭負擔重、維護健康意識尚未排在第1位,導致知曉率低。③老年人存在傳統的認識誤差,加之精力、經濟能力的原因,對OP的關注度低,導致知曉率低。從結果中表2可見,調查對象“知道”和“基本知道”所占比例較高的知識僅限“與鈣有關”和“與運動有關”,而對與吸煙、飲酒、濃茶、濃咖啡、生育絕經,激素類使用有關、如何診斷及預防措施問題的回答,“不知道”的比例超過50%。原因可能與該類問題的專業性較強有關[4]。綜合調查結果可見,各年齡段調查對象的骨質疏松知識知曉率低,認知簡單、片面,提示應加強對OP知識的認識和普及,樹立健康觀念,形成良好生活習慣。有文獻報道,OP的致病因素很可能通過改善生活方式和習慣而降低甚至消除。因此,應在各個年齡段預防OP,改變其風險因素,讓全社會都關心骨骼健康[5]。

3.2 希望獲得OP相關知識的途徑及實施辦法

本研究列舉了6種獲取OP知識的途徑,讓患者自由選擇,可多選。結果顯示,希望醫務人員講解者占絕對優勢,醫院印刷宣傳單張次之,健康知識講座、電視廣播、報紙、上網等都是患者選擇的教育方式,表明增加OP知識普及方法可多樣化,但更需要專業化。因此,醫療機構應加大教育力度,切實作好健康教育工作,把預防OP知識貫穿醫療護理活動中,定期進行專題知識講座,召開病友座談會交流經驗;印制具體可操作性OP知識宣傳單張,使患者獲取OP知識;充分利用社區服務資源,培養人們以預防為先導的理念,重視預防[6]。依據不同年齡層段的特點,具體實施方法如下:①對青年人重點進行健康信念和認知的教育,使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②對中年人要注意強調該年齡段是預防OP的重點時段,加強自我保健意識,增強自我效能,通過飲食、行為干預、補充鈣和維生素D減少骨量丟失[7],特別是中年女性及絕經后婦女應特別提醒其出現腰背疼痛時,應及時就醫,女性絕經后骨量快速丟失,應采用相應的治療和預防措施(如雌性激素替代方法)防止OP發生[8];③對于老年人重點在防治方面的教育要有連續性,調動醫院、家庭、社區力量幫助老年人群制訂具體可操作性預防OP措施(如食譜、補鈣方法、運動量、曬太陽時間、防跌倒等),建立隨訪制,督促檢查措施落實,如果已發生OP,應在醫生指導下積極治療。

綜上所述,只有落實各項預防OP發生的措施,才能促使各年齡段明確、及早、積極、主動、有針對性地采取預防方案,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減輕和延緩OP造成的危害,減輕其對社會和家庭帶來的負擔,提高生活質量,促進社會和諧。

[參考文獻]

[1]康爽,朱秀英.寒冷地區中老年人骨質疏松認知水平調查分析[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8,14(6):402.

[2]程曉明.骨質疏松癥預防保健新進展[J].現代預防醫學,2008,35(24):61.

[3]沈序英,沈夏葵,鄺海康.上海長風社區骨質疏松防治健康宣教效果評價[J].中國醫藥指南,2008,6(15):44-45.

[4]劉仲華,張依群,盛建華.上海市某社區居民骨質疏松健康教育效果評價[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08,2(4):204.

[5]羅翠云.骨質疏松癥的危險因素與干預措施[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7,4(11):73.

[6]周望京,余麗霞.中老年婦女骨質疏松知識掌握情況和需求狀況調查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6(19):2795.

[7]謝青.老年骨質疏松癥健康教育最佳方式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護理版,2007,3(5):62.

第3篇

[問]收縮壓增高、舒張壓增高,哪一種對人危害更大?

沈陽 郭××

[答]收縮壓的增高,主要由周圍小動脈收縮、痙攣及動脈硬化造成管腔狹窄、阻力增高引起。舒張壓主要由大動脈的回彈力形成。過去認為,隨著增齡收縮壓會緩慢升高,舒張壓的升高是決定高血壓的主要因素。但現在認為,不論年齡有多么老,收縮壓超過140毫米汞柱就是高血壓;舒張壓往往因為糖尿病、吸煙、衰老等原因,使動脈壁結構有了變化,繼而造成動脈擴張、管壁增厚、彈性和順應性下降,反倒不升高,甚至降低一些,使得脈壓(收縮壓與舒張壓之差)增大,結果造成左心室負荷增加,左心室肥大,心肌需氧量增加,冠狀動脈供血減少,流向全身的血流也減少。因此,收縮壓、脈壓、舒張壓都有相對獨立的重要性,年齡小于50歲,舒張壓仍是心血管疾病和腦卒中事件最強的預測因素;年齡在50~60歲之間,收縮壓和舒張壓對心血管疾病和腦卒中的預測價值相同,但年齡超過60歲的人,收縮壓和脈壓增高,就成了心血管疾病和腦卒中的發生率和病死率的最重要預測因素。老年人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意味著脈壓出入高,心血管病和腦卒中的危險性也會相應增加。

急性心梗病人何時開始活動

[問]我父親67歲,5天前患急性廣泛梗死,經過急救已見好,目前仍在住院治療。請問該怎樣掌握他的活動量?

天津 田×

[答]早先的說法是,心梗后常需絕對臥床6~8周,起床后要大大限制活動量,往往1年后才恢復正常工作。缺點是長期臥床容易引起血栓栓塞、骨質疏松、胃腸功能紊亂等,甚至喪失生活信心。經過大量實驗得出的結論是,進行早期康復活動,可改善病人心理精神狀態和心臟功能,減少因長期臥床而引起的并發癥,有利于心理健康及生活質量的提高。具體做法是,只要沒有其他合并癥(如室性心動過速、嚴重的心律失常、心衰、休克,反復或持續心絞痛發作等),原來沒有嚴重心臟外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貧血、骨關節病及腦卒中后遺伴行走不穩等),發病第1天,雖然絕對臥床,已可以進行小關節活動了;第2天坐起,可以在床上洗臉、刷牙、進食及在床上大、小便;第3天可以下地站立;第4~5天可以下地走動了;第7~8天可緩慢登樓梯;第9~10天走路速度可以快一些,時間也延長到15分鐘。當然,一面活動,一面還要看病人的臉色及反應,一旦臉色不好,或出現心慌、氣短、心前區痛及呼吸困難的,說明活動過量了。一般病后10~14天,病人情況良好,經過醫生檢查認可就可以出院了。

腮腺炎的病因、治療及預防

[問]我是基層醫生,我們這里今年腮腺炎一直發生不斷。請問此病的病因、治療及預防方法。

重慶 李××

[答]腮腺炎全名叫流行性腮腺炎(流腮),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病人在腮腺腫大前6天到腫大后9天內,唾液中即含有病毒,通過直接接觸或飛沫,經咽部傳染給其他的人。凡沒得過腮腺炎的都是易感者,得病后終身免疫。本病是自限性疾病,就是不治自己也能好,一般地講,年齡大的孩子病情較重。一旦出現合并癥,病情就嚴重了,常見的并發癥有腦炎、胰腺炎、炎及卵巢炎等。對于一般患者,急性期要注意休息,吃柔軟的食物,不能吃酸,發熱時給予退熱藥或物理降溫,腮腺腫痛可給予鎮痛劑,也可局部熱敷或冷敷(病人感覺怎么舒服就怎么做),抗病毒藥可用三氮唑核苷(病毒唑),重癥病人用干擾素效果好。下面介紹幾個小方子,可用于沒有合并癥的腮腺炎患者。①板藍根15克,水煎代茶,1日內喝完;②蒲公英、地丁各30克,水煎代茶,1日內喝完;③夏枯草、各15克,煎服代茶,1日內喝完;④如意金黃散或紫金錠用麻油調敷,涂在腫大的腮腺上,1日2次;⑤新鮮仙人掌,除刺剖開,搗爛,外敷患處,1日2次;⑥大黃粉、青黛粉各等份,用蛋清調成糊狀,外敷患處,1日2次。預防方法為流行前注射流腮疫苗,也有流腮、麻疹、風疹三聯疫苗,可根據情況選用。

腰腿痛的治療

[問]我是女性,67歲,兩膝關節腫脹、疼痛2年多,冬天厲害,照過膝部X光片,診斷為增生性關節炎,往關節里注射過藥(透明質酸酶),當時管事,1年以后又回到原來的樣子。請問還有好的治療方法嗎?

天津 趙××

[答]建議用復方水楊酸乙二醇透皮吸收貼劑(商品名為好及施),分溫感型及冷感型兩種,您的病程較長,建議選用溫感型的(冷感型則用于炎癥初期的紅、腫、熱、痛等癥狀)。藥物的成分有水楊酸乙二醇(抗炎、鎮痛)、樟腦(抗炎、加強局部血循環)、生育酚(減少毛細血管通透性、消除腫脹)、辣椒(促進血循環、活血止痛),冷感型的還含有山金車花酊(減少炎性滲出、消腫止痛)。用法是哪里最痛就往哪里貼,每日1~2貼,療程7~10天,有效率92%~97%,拿骨關節炎來說,治的越早效果越好。因為藥物中含有透皮助吸劑,所以局部吸收良好,又不需先經肝臟代謝(肝臟會降低藥物的效用),用藥量大大少于口服,不良反應小。它除了可治療骨關節炎外,還用于治療腰椎間盤突出、跌打損傷、慢性勞損、軟組織炎癥、老年退行性變及外周神經炎等,療效均好。

為什么給我服用阿司匹林

[問]我是男性,61歲,患高血壓3~4年,每次醫生都給我開降壓藥。這次醫生除了開降壓藥卡托普利、尼群地平及雙氫克尿塞外,又開了阿司匹林腸溶片。請問為什么給我用阿司匹林?還該注意什么事?

黑龍江 金×

[答]您的年齡較大(61歲),又患了高血壓,在醫學上您屬于缺血性心、腦血管病的高危人群,為了減少發生缺血性心、腦血管病的幾率,醫生給您用阿司匹林,可以看成是為您采取的心腦血管病一級預防措施。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集聚產生血栓而堵住心、腦血管,對于減少心、腦血管病的發生,有相當明顯的作用。注意事項有:每日劑量75~150毫克,1次頓服,長期服用效果才明顯。有對胃腸道刺激的副作用,如上腹部不適及惡心嘔吐等;誘發出血(胃腸道出血及皮膚黏膜出血);個別病人服阿司匹林可引起哮喘等。飯后服用,選用腸溶片可減少對胃腸道刺激。同時應用胃黏膜保護劑或H2受體拮抗劑如雷尼替丁,質子泵抑制劑如洛賽克等,可減少胃腸道出血;對于誘發哮喘及嚴重過敏者,停用阿司匹林,改服氯吡格雷,每天75毫克,作為替代治療。阿司匹林療效顯著,價格低廉,服用方便,希望您按醫生的建議長期服用。

男性也有骨質疏松嗎

[問]我是一名基層醫生,在我讀到的書籍及雜志中講的都是有關

老年女性骨質疏松的問題。請問男性也有骨質疏松嗎?患病者多嗎?發病原理與女性有什么不同?

湖南 彭××

[答]年輕時,男性與女性在骨量增長上是相同的,到20~40歲時骨量最高,40歲以后骨量下降,男性下降的速度慢,女性降得快一些,到了更年期,由于卵巢功能迅速降低,雌激素也突然減少,隨之骨量丟失更多,女性骨質疏松發病增多,骨折也明顯增加。因此,對女性骨質疏松的發病機理、治療及預防措施的研究就成了熱門。其實,男性隨著年齡老化,骨量也不斷減少,骨質疏松及骨折的發生也不少,只是國內尚無這方面的統計數字。男性骨質疏松的發生首先與遺傳有關,尤其母系的遺傳影響更明顯。其次,男性老化,血清睪酮(雄激素)水平下降,會引起骨量丟失增加。再加老年人胃腸吸收功能下降,戶外活動減少,肝、腎功能減退,引起鈣質和維生素D攝入及吸收不足,致血鈣波動,刺激甲狀旁腺分泌增加,更加重了骨量的丟失。生活方面,長期吸煙、酗酒,大量喝咖啡,體重太低等也會增加骨質疏松的發生。一些藥物用得時間久了也會促進骨質疏松的發生,如糖皮質激素、甲狀腺素、抗癲癇藥、抗抑郁藥等。除了腰背痛、全身痛、佝僂駝背、個子變矮等以外,骨質疏松對老人最大的損害是骨折,以及骨折后引起的各種并發癥,有的致殘,有的甚至致死。估計老年人發生骨折危險性的最可靠的檢查方法,是做骨密度測定。

骨質疏松的診治男女相同嗎

[問]男性骨質疏松的診斷和治療與女性相同嗎?

湖南 彭××

[答]骨質疏松的診治男性與女性基本相同。儀器診斷的方法也很多,如單能X線、雙能X線吸收法,定量CT、骨超聲、定量核磁等,其中雙能X線吸收法是目前公認的較好的檢查方法。我國還沒有男性骨質疏松的診斷標準,目前是借用女性的診斷標準,即骨密度低于正常青年人骨量峰值(最大值)的2.5個標準差(可用統計學的方法算出來)以上,就可診斷為骨質疏松了。老年人即便無骨質疏松,也應采取預防措施,有骨質疏松者還要加用藥物治療。預防措施包括合理的營養,避免靜止的生活方式,積極進行體育鍛煉,增強肌力和身體的協調性、靈活性,保證充足的陽光照射,避免吸煙和酗酒,不要長期應用對骨質有影響的藥物,注意避免摔跤。65歲以上的老人,每天需要鈣(元素)1200~1500毫克,維生素D400~800單位,夏天日照充分,只要在戶外有充足的活動,可不另加維生素D,因為太陽的紫外線照在皮膚上,體內可以產生維生素D,冬天太陽光弱了,日照時間短了,加上戶外活動減少,所以應當補充維生素D。藥物方面,有阿倫膦酸鈉,可以減輕骨痛,增加骨量,減少骨折,用藥時間需1~2年。對骨痛明顯的可用降鈣素,止痛效果好,而且能減少骨量丟失,減少骨折發生。對于睪酮低的,可用雄激素,以增加肌力,增加骨量減少骨折,療程6個月。治療前睪酮水平越低,療效越好。

喝酒與腦梗死有什么關系

[問]我是長途汽車運輸司機,我有個同行朋友,男,33歲,酒齡10來年了,每天半斤多酒,每周大約4~5天要喝酒,這次出車去湖南,到達目的地照例喝酒,第二天早晨發現右側上下肢不能活動,嘴也有點歪,醫生診斷為腦梗死,估計病因與飲酒有關。請問飲酒與腦梗死有什么關系?我也喝酒,該注意什么?

廣州 林×

[答]當前,我國腦血管病發病年齡提前,并且以腦梗死多見,在中青年腦梗死中,由長期飲酒引起者占了大半(約60%)。長期飲酒者當中酗酒者更為嚴重。長期飲酒可以引起高血壓,導致冠心病發病率增加,也會誘發心房顫動及各種類型的心律失常,酒精可引起紅細胞聚集性增強,使血黏度增高,血脂增高,導致循環阻力增加,血細胞比積(血液經離心后,血細胞占全血的容積)增加,再加小動脈痙攣,腦部血流緩慢,增加了腦梗死的發生幾率。如果小量飲酒(指每天喝烈性酒不超過50毫升),可使對人體有益的血脂高密度脂蛋白(HDL)增高,HDL有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長期飲用對預防冠心病有一定的作用。建議您每天喝少量的酒,以增加保護心臟的有益成分,保證身體的健康。

這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嗎

[問]我是女性,51歲,近3~4個月來兩手指關節痛,也有晨僵現象,有的醫生說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有的說不是。請問我該去哪家醫院確診?還應注意什么?

第4篇

1 病 因

絕經后雌激素水平低落是引起骨質疏松的主要原因已被肯定。近年來研究發現,孕激素與絕經后骨質疏松的發生與發展有一定的聯系。其機理是孕激素通過糖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而起作用,因為超生理劑量糖皮質激素會引起骨質疏松。其他如鈣的攝人不足或吸收不良,或缺乏適當的運動及陽光照射,以致成骨細胞活性降低,而破骨細胞活性相對增強,導致骨丟失,而發生骨質疏松。

2 診 斷

有人認為骨質疏松癥是缺乏特異性癥狀的疾病,可無癥狀,或僅腰背、四肢疼痛,嚴重者活動受到限制,甚至不能起床,無明顯誘因或輕微外傷即發生骨折。體檢時可發現患者較前矮小、駝背,這常見于脊髓變性或發生壓縮性骨折。有的患者可出現彌漫性骨壓痛。

絕經后婦女生化檢查可見血清中堿性磷酸酶、骨鈣素、空腹尿鈣/肌酐、羥脯氨酸/肌酐均明顯高于未絕經婦女。參照WH01994年修訂的骨質疏松標準,兩者之一較成年人均值低2.5個標準差以上,就可診斷為此病。

3 預 防

骨質疏松癥的預防比治療更為重要,主要的預防措施如去除病因誘因,積極治療原發/合并/并發性疾病,改善生活及飲食習慣。排除遺傳因素外,從青少年開始注意建立高水平的骨峰值,攝取充足的營養和足夠的鈣(鈣元素1000―1500mg/d),同時積極進行適當的體育運動,戶外活動。絕經后骨丟失的主要原因是雌激素水平低落,補充雌激素是減少骨丟失的根本措施。

4 治 療

首先應在膳食中增加鈣制品,常規飲食中鈣含量450-550mg,一大杯牛奶中275-300mg鈣,故仍須口服0.5―1.0g鈣劑才能維持鈣平衡。絕經后婦女鈣元素的攝入量應是1000―1500mg/d。比較所有醫用鈣劑體內吸收和代謝后,推薦服用枸櫞酸鈣。飲食中注意減少高磷食物和注意蛋白質攝入。在補鈣的同時,應補充維生素D,其中以1,25(OH)2D3活性最強,有助于腸道鈣的吸收,一般應用劑量0.25μg,每日2次。這些措施能減輕骨質疏松的癥狀,降低骨折率,尤其對鈣吸收不良者,維生素D的應用更為重要。

雌激素替代治療可延緩或阻止絕經后骨的快速丟失,同時又可緩解潮熱、多汗、煩躁等更年期癥狀。選用雌激素最好是天然、短效、小劑量。國外常用戊酸雌二醇、微粒化雌二醇1-2mg/d,或結合雌激素0.625mg/d,經皮膚給藥(埋植、膏劑或帖劑)每日可穩定釋放雌二醇501μg―100μg。單純使用雌激素,對肝、腎功能不全者有血栓形成傾向,對子宮內膜癌與乳腺癌的發生均有不良影響應警惕。故在使用雌激素制劑一定時間后,應加用孕激素,不僅可防止或降低子宮內膜癌與乳腺癌的發生率,而且有較強的保護骨的作用。利維愛為合成的性激素,兼有雌、孕、雄三種激素活性,有增加骨量的作用,但無增加子宮內膜癌和乳腺癌的危險,用量2.5mg/d,3個月后根據自身情況,可改為1.25mg/d,此藥是緩解更年期癥狀、防治絕經后骨質疏松的較理想藥物。

骨吸收制劑的應用,如雙磷酸鹽類直接抑制破骨細胞的形成,降低破骨細胞數量或活性。其制劑有阿侖屈酸鈉,抗骨吸收最強,無抑制骨礦化作用,10mg/d連續服用;骨磷400―1600mg/d,間斷或連續服用;屈磷酸二鈉400mg/d,每3個月中連服兩周,間隙期服用鈣劑。以上制劑宜在早餐前半小時用開水服用,以增高吸收率。鮭魚降鈣素系人工提取或合成的甲狀旁腺激素,其生物活性為人類降鈣素10―40倍。常用劑量50―100U肌注、皮下注射或靜滴每日1次連用7天,后改用每周1次,鼻噴劑50U/次,1―2次/d,投藥亦可奏效,其副反應有食欲減退、惡心等。在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急性期,該制劑治療1周內即可明顯地緩解骨、關節、肌肉疼痛癥狀,4周內癥狀完全消失,并防止骨質疏松癥發生,出現明顯骨骼代謝和形態學改善。為防止骨質疏松癥發生,可應用小劑量(50u)配伍維生素D、鈣劑、氟化物,堅持長程治療。對已發生骨折者,尤脊柱壓縮性骨折,該劑的應用可控制病情的發展。氟化物具有穩定磷灰石結晶,抑制骨吸收及促進骨形成作用,保持血氟濃度在5―10mg/lOOml為宜,禁忌大劑量長期應用,以免引起繼發骨痛、骨功能障礙和骨折。治療必須配伍鈣劑1.5g/d,維生素D 800―2000IU/d。氟化物副反應是胃腸道刺激癥狀5%~25%,個別者出血;關節痛20%-35%。另外,單氟磷酸酰胺與鈣按比例配制的特樂定咀嚼片,每日3~4片,國外應用證實可提高脊髓骨骨量,減少脊椎骨折率,又不損害四肢骨。

第5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5.218

臨床資料

2006年3月~2009年12月收治骨質疏松癥合并骨折患者86例,男25例,女61例;年齡52~86歲,60歲以下女性2例,60~69歲男女患病為1例和7例,70~79男女患病為16例和29例,80歲以上男女患病為8例和23例。橈骨遠端骨折57例,腰椎骨折14例,股骨上端骨折15例。平均住院43天。通過綜合護理明顯減少了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并發癥的發生 ,縮短了骨折愈合期。

護 理

骨折的專科護理:橈骨遠端骨折以老年人多見,常因跌跤倒地用手腕著地而發生,整復固定后應固定在掌屈偏向尺側位,在固定期間禁止手背屈位活動和向橈側活動。將前臂取正中位或稍旋后位,三角巾懸掛于胸前,保持上肢功能位。根據腫脹消退情況及時調整外固定松緊度患者以頭枕部,雙肘部支撐身體,離開床面。腰椎骨折絕對平臥硬板床,腰圍外固定,采用墊枕與功能鍛煉結合的方法。目的是促進骨折膨脹復位,加強腰背肌力量,避免進一步丟骨及骨質疏松的發生[1]。患者平臥硬板床以骨折處為中心,腰背部墊5cm高軟枕,同時進行腰背肌功能鍛煉。股骨上端骨折,平臥硬板床,患肢抬高制動,應注意保持患肢功能位,患肢處于外展位并呈一直線,保持有效固定,將枕頭放于腿下并支持背部。

并發癥預防的護理:老年患者常伴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合并癥,腰椎骨折和股骨上端骨折須長期臥床,除要監測患者血糖、血壓、心率等,還要預防并發癥的發生。①預防呼吸道感染:60歲老人肺活量開始減退,腦細胞功能對缺氧或高碳酸血癥的敏感性降低,機體自身調控能力下降,容易發生呼吸衰竭,在老年人十大死亡原因中,肺炎占首位。因此,要指導并鼓勵患者練習深呼吸,有效咳嗽,每日拍打背部數次,必要時給予霧化吸入。②預防壓瘡的護理:老年人皮膚抵抗力下降,對刺激感覺遲鈍,因而更容易受機械物理、化學等原因引起損傷,骨折的發生使身體的重量集中于骶尾、肩胛和足跟等骨隆突處[2]。應避免受壓。解除壓迫是預防壓瘡的根本措施。每2~4小時翻身1次,翻身時,向健側翻5°~10°,患者翻身時不能拖拉,動作要輕巧平穩。并每日2次使用50%酒精輕輕對受壓的骨突部位進行環形按摩,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環。同時,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鼓勵患者做床上活動。如床上抬臀,保持床鋪和衣物干燥清潔,防止尿液和汗液浸濕衣物而刺激皮膚。足跟要用軟枕或棉被墊起和懸空。③預防泌尿系感染的護理:由于腰椎和下肢骨折患者經常仰臥,容易引起排尿不完全、尿渣沉淀,因此泌尿系感染是較常見的并發癥。最常見的護理方法就是鼓勵患者多飲水、多排尿。但許多患者通常用少飲水的方法以減少排尿次數,減輕陪護人員的負擔,其實這是一個誤區。④預防廢用性肌肉萎縮:按摩肢體,加強肌肉舒縮活動和未被固定肢體關節的活動。

飲食護理:多食用含鈣豐富的食物,主要有牛奶、奶制品、大豆、豆制品、蝦皮、海產品、魚、螃蟹、海帶及堅果類食品,每日飲牛奶2杯。豆制品含有雌激素,可預防骨質疏松癥。適量選用優質蛋白如蛋類、瘦肉、雞等。多食用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新鮮水果、蔬菜以及黑木耳、松仁、板栗、香菇等。多食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蘑菇、魚。因鈣與維生素D的補給不僅可預防骨質疏松癥,而且有治療作用。尤其老年人常常缺乏胃酸。乳酸鈣是最佳的食品。改變日常不良的飲食習慣。葷素結合,減少糖、鹽攝入。以低鹽、少糖為佳。煙、酒不宜。

情志護理:高齡患者不論何種疾病,都容易發生意識障礙。容易引起電解質紊亂,容易發生全身衰竭,容易發生后遺癥和并發癥[3]。因此心理護理在治療中起特別重要作用。護士應理解尊重他們,做到關心、耐心、細心,與他們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認真傾聽了解患者的感受,讓老年患者了解樂觀穩定的情緒能維持患者機體內環境的穩定[4],及時了解患者的思想動態,及時給予疏導,避免不良刺激及情緒波動,以減輕患者心理應激反應。

預防和保健指導:指導患者正確進行功能鍛煉。在康復過程中應適時適量,避免劇烈運動及硬性變動,避免過勞,加強骨骼的鍛煉,增加骨密度,改變骨小梁的疏松結構,鍛煉方法首先要加強對患者的鍛煉觀教育,改變因為有疏松而不敢鍛煉的錯誤觀點,可以練太極拳、體操,步行與站立等對骨質疏松癥的治療也有很大意義。如果每日累計2~3小時的站立與步行可防止骨脫鈣引起的尿鈣流失,腹背和四肢適當的負重可使肌肉保持適當的張力,對抑制骨質疏松有良好的作用,對防治絕經后婦女的骨質流失亦有良效。注意日常活動正確姿勢,教會家屬配合患者進行功能鍛煉的方法,促進疾病早日康復。多參加體育活動,只要不超負荷,對人體都是有益的。同時應用維生素D、鈣劑、雌激素等藥物治療。

討 論

骨質疏松癥是近年發病率較高的一組內分泌疾病,它是由多種病因造成的進行性的骨質吸收大于沉積,骨的轉換出現異常。最常見的老年型,是由于人體內的性激素(雌激素和雄激素)水平下降所致,女性在絕經后易發生。早期預防,強化全民健康教育,增強骨質疏松癥的防治意識,從青少年起多食富含鈣、磷食物,少飲酒,少喝濃咖啡、濃茶。哺乳期不宜過長。對患有嚴重骨質疏松癥的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綜合治療,開展骨密度檢測,提高生活質量。尤其是絕經期后婦女,更需加強預防措施,積極預防骨折。對已發生骨折的患者,除應治療骨折外,還應配合飲食、運動、預防、藥物等治療措施治療骨質疏松,使患者及家屬對骨質疏松癥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走出了治療的誤區。

參考文獻

1 唐順禮,陳靜.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的護理.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5,2(21):1938.

2 董霞.預防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褥瘡發生的探討.護士進修雜志,1998,13(8):46.

第6篇

【摘要】目的:探討住院精神病患者并發骨折的常見類型及與骨質疏松的關系。方法:采用自擬精神病患者一般情況調查表,對16例并發骨折的精神病患者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結果:16例病例中有10例為髖關節骨折,占62.5%,其中7例為70歲以上,且1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結論:積極預防治療骨質疏松以及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可有效降低住院精神病患者骨折的發生。 現將我院2007~ 2011年來住院精神病患者發生骨折的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骨折病例收取標準為:通過查閱2007~2011年在我院病案室住院精神病患者記錄,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1],經 X 線檢查確診并排除病理性骨折患者。采用自行設計的表格收集住院精神病患者發生骨折時的年齡、診斷、用藥情況、骨折的類型、X 線診斷等有關情況,對收集的資料進行統計與分析處理。

2 結果

16例患者骨折發生年齡為56~92歲,其中以60~75歲患者居多。診斷為精神分裂癥12例,情感障礙1例,精神發育遲滯1例,血管性癡呆2例,住院病程為3~50年,其中10年以上病程有12例。均服用抗精神病藥,氯氮平3例,喹硫平9例,阿立哌唑3例,西酞普蘭1例。骨折多于上午6時左右、夜班2時左右發生。骨折類型:8例為股骨粗隆間骨折,2例為股骨頸骨折(62.5%骨折發生在髖部),都沒有受到暴力而是在下蹲、跌倒甚至正常行走時發生,X線檢查都顯示骨小梁變細,骨密度降低。余骨折部位有腰1壓縮性骨折、鎖骨肩峰端骨折、橈骨遠端骨折。

3 討論

3.1 髖關節位于全身的中部,是全身最深的關節,是一典型的杵臼關節,其主要的功能為負重,并將軀干的重量傳導至下肢,且又能進行一定范圍的活動,故具有相當的靈活性。髖部骨折的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50歲以后每10年增加1倍,尤以女性多見,男女比例約為1:2.5~3。老年髖部骨折近90%的是跌倒所致,也就是說老年人發生髖部骨折往往是人們意想不到的較小創傷所引起的,如平地走路時滑倒或絆倒、從床上或座椅上跌下,都可造成髖部骨折,所以老年病人在室內行走坐立或外出活動時一定要注意安全,盡可能避免摔跤,以防髖部骨折的發生。

3.2 16例患者幾乎均進入老年期,有長期使用抗精神病藥物史和較長的住院史。 精神病伴骨折患者合并骨質疏松癥已被觀察到,有作者認為與服用某些藥物有關[2], 抗精神病藥可導致機體催乳素水平增高,降低雌激素水平,使機體白細胞介素6對抑制骨吸收的作用下降,骨組織纖維結構受到損害,由于精神病患者病程長,治愈率低,需要長期治療,包括長期的住院治療和長期服藥,治療精神病的藥物常常需要經過肝臟解毒,通過腎臟排泄,都會不同程度影響肝、腎功能,使促進腸道鈣吸收的維生素D合成減少。由于精神病特殊的病情往往較長時間在室內活動和臥床,減少了光照時間而影響維生素D的合成和鈣吸收, 加之飲食單調,進食副食少,攝入的鈣也就減少,鈣缺乏導致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甲狀旁腺素分泌增多,增加破骨細胞的數量和功能,導致骨礦含量降低和骨質疏松[3]。這是精神病患者發生骨折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很多骨質疏松的患者血清鈣基本正常,因為當鈣攝入不足時,機體為了維持血清鈣的水平,就要將骨中的鈣釋放到血中,由此骨中鈣量減少,運動不足又導致機體廢用性退化等,都能加快骨質疏松的形成,從而增加骨折的發生率,故血鈣正常并不意味著機體不缺鈣。確診骨質疏松的最佳方法為行骨密度檢查或者X線檢查。因此強調治療骨折及精神病的同時應增加患者室外活動機會,實行分類開放管理,加強合理功能鍛煉,食用高鈣飲食,盡量減少骨量丟失,如同時給予鈣劑、羅蓋全、鮭魚降鈣素等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癥。合理調整抗精神病藥,定期進行X線檢查,發現骨質疏松者不能參加劇烈運動,應加強監護。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第 3 版.濟南:山東科技出版社.2001.75

[2] 陳治卿.不同抗癲癇藥對骨密度影響[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 1998, 4: 67-68.

第7篇

目的探討多元化健康教育對老年骨質疏松骨折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100例老年骨質疏松骨折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健康教育,觀察組接受多元化健康教育。比較兩組康復總有效率、二次骨折發生率、生活質量改善情況。結果觀察組康復總有效率為94.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0%(P<0.05)。兩組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明顯優于護理前;且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二次骨折發生率為4.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4.0%(P<0.05)。結論老年骨質疏松骨折患者中實施多元化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效果滿意,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骨質疏松;老年患者;多元化;健康教育;生活質量;骨折

老年骨質疏松患者容易發生骨折,這也是骨質疏松最為嚴重和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由于老年骨質疏松骨折病情進展相對緩慢,且患者大多缺乏相關知識和認知,很容易忽視自身病情,需要臨床給予及時、全面的照護和健康指導[1]。本文觀察研究多元化健康教育對老年骨質疏松骨折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為老年患者的康復提供幫助,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00例老年骨質疏松骨折患者納入本次研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27例,年齡61~76歲,平均年齡(65.2±5.3)歲;其中18例為髖部骨折,15例為脛骨與踝部骨折,7例為肱骨近端骨折,6例為橈骨遠端骨折,4例為胸腰段骨折。觀察組中男22例,女28例,年齡60~75歲,平均年齡(64.6±5.2)歲;其中17例為髖部骨折,16例為脛骨與踝部骨折,8例為肱骨近端骨折,6例為橈骨遠端骨折,3例為胸腰段骨折。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健康教育;觀察組接受多元化健康教育,具體如下:①出院后第2周以視頻、圖片以及PPT結合的方法向患者講述骨質疏松骨折相關知識,明確本病成因和危害,并指導患者掌握相應的預防措施;②出院后4周給予患者個性化生活與飲食指導,設計個性化且多元化的營養套餐,明確膳食結構的意義和重要性,多攝入肉類、豆類、海產品以及綠色蔬菜,并積極參與戶外鍛煉、曬太陽等。③出院后6周結合患者骨質疏松情況、個人興趣愛好和骨折康復進度制訂相應的運動復健鍛煉方案[2];④出院后8周通過圖片以及實物等方式輔助指導,明確常用藥物和應注意事項,告知藥物用法用量,并開展相應的心理疏導。

1.3觀察指標統計兩組康復總有效率、二次骨折發生率,評估兩組生活質量改善情況。其中療效標準和生活質量評價參照文獻[3]、[4]。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康復總有效率對比觀察組患者顯效33例,有效14例,無效3例,康復總有效率為94.0%(47/50),對照組顯效18例,有效18例,無效14例,康復總有效率為72.0%(36/50),觀察組康復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生活質量評估指標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明顯優于護理前;且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二次骨折發生率對比觀察組二次骨折發生率為4.0%(2/50),對照組二次骨折發生率為14.0%(7/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相比于常規單一的健康教育,多元化健康教育對于患者個人因素的差異以及其他危險因素給予了綜合、全面的考慮,并評估骨質疏松患者在上述因素影響下病情改善以及骨折痊愈后日常生活質量的改善情況,提出通過交互式、一對一的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為患者提供針對性護理服務,這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常規健康教育所固有的缺陷和不足,避免了常規護理模式的盲目性[5]。老年骨質疏松骨折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嚴重多發病,發病率較高,容易導致患者致殘甚至致死,引起患者自理能力下降,使其生活質量遭受嚴重影響,這就給臨床護理提出了更加嚴峻的挑戰[6]。本次研究針對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加以強化和拓展,基于循證治療護理結果這一實證證據,制訂科學的干預方案并完善健康教育手冊內容,在心理疏導的基礎上開展綜合康復指導。

在傳授個性化健康教育知識時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做到有的放矢,并通過談話來了解患者對于健康知識的掌握情況,分析有利于提升其知識水平的有效突破點[7]。同時對患病后患者逃避心理以及出現知識倦怠這一變化予以充分考慮,重點加強健康知識教育補缺,并做好家庭監督輔助,以此來達到疾病轉歸、積極干預心理形成并有效降低二次骨折發生率的根本目的。本次研究結果發現,通過“一對一”地開展多元化健康教育,觀察組患者康復總有效率為94.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0%(P<0.05),表明通過采取合理的運動復健鍛煉與飲食指導對于老年骨質疏松骨折患者生活質量有明顯的改善作用,并有利于促進患者病情轉歸。且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優于護理前和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多元化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此外,觀察組二次骨折發生率為4.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蔣冬萍等[8]的報道相符,充分說明多元化健康教育能顯著減少老年骨質疏松患者的二次骨折,療效持久穩定。綜上所述,在老年骨質疏松骨折患者中實施多元化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效果滿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肖亮,吳艷平,何英,等.保護動機干預對老年骨質疏松骨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護理管理雜志,2014,14(2):123-124.

[2]楊紅月.不同護理模式在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比較.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14):26-27.

[3]張東,吳威,金銳,等.健康教育護理干預改善老年骨質疏松骨折患者生活質量問卷評分調查.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3,11(3):128-129.

[4]忻佩華.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的護理.實用醫學雜志,2006,22(1):105-106.

[5]霍娟,謝瑤.舒適護理在老年骨質疏松骨折患者中的應用.河北聯合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14(4):563-564.

[6]靳青,余興艷,張延暉,等.護理干預對PVP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術后再骨折的影響.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2,18(11):1029-1031.

[7]王麗姣,宋彩萍,肖莉,等.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影響因素分析及康復護理.護士進修雜志,2010,25(24):2250-2252.

第8篇

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是一種系統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細結構破壞, 表現為骨的脆性增加,因而骨折的危險性大為增加,即使是輕微的創傷或無外傷的情況下也容易發生骨折。骨質疏松癥是一種多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在骨折發生之前,通常無特殊臨床表現。該病女性多于男性,常見于絕經后婦女和老年人。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質疏松癥發病率處于上升趨勢,在我國乃至全球都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健康問題。

骨質疏松是Pornmer在1885年提出來的,但人們對骨質疏松的認識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逐漸深化的。早年一般認為全身骨質減少即為骨質疏松,美國則認為老年骨折為骨質疏松。直到1990年在丹麥舉行的第三屆國際骨質疏松研討會,以及1993年在香港舉行的第四屆國際骨質疏松研討會上,骨質疏松才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并得到世界的公認:原發性骨質疏松是以骨量減少、骨的微觀結構退化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發生骨折的一種全身性骨胳疾病。本院外科門診自208年至2012年間采用藥物治療結合護理干預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232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選擇2008年至2012間,在我院體檢科經雙能X線骨密度測量吸收法確認并排除繼發因素引起的原發性骨質疏松并愿意接受護理干預的患者232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197例,年齡(60~80)歲,平均年齡68.3歲,入選者都有周身疼痛,將本組分為干預組120例和對照組11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主要臨床表現及X線表現等比較,無顯著性差異。

1.2方法

1.2.1所有患者均采用肌肉注射鮭魚降鈣素(商品名:密鈣息),口服維生素D咀嚼片(商品名:迪巧)。以3個月為觀察周期,干預組除上述治療以外,還進行護理干預。

1.2.2藥物治療方面 ①鮭魚降鈣素50iu肌肉注射,1次/天,一周后改為50iu肌肉注射,2次/周,共3個月,②維生素D咀嚼片300mg,2次/天,持續服用。

1.2.3護理干預內容①健康教育內容: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原發性骨質疏松的疾病及相關知識、流行狀況、危害、臨床表現及預防措施,并告之是絕經后婦女及中老年人一種常見病。了解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認識,發現患者存在和潛在健康問題。確定患者及家屬的健康教育要求,并確定教育目標,幫助患者戒除不良嗜好,如偏食、酗酒、吸煙。鼓勵患者長期飲用含鈣和維生素D的食品,如牛奶、海產品、豆制品、新鮮蔬菜和水果等。鼓勵患者戶外運動、多曬太陽以促進活性維生素D的合成。②改善環境:骨質疏松患者的家庭支持很重要。加強安全防范指導,(如上廁所、洗澡、起床等站穩后移步,上下樓梯、公共汽車時盡量使用扶手,地板不要過濕,穿舒適而防滑的鞋以防地板打滑,少到公共場所),盡量改造和去除周邊環境的障礙,防止跌倒,以減少跌倒而致骨折的發生。③腰背肌訓練操:按照SinakiI[1]方案改編,主要動作如下:臥位訓練,俯臥位將一軟枕置于腹部,頭向后抬與床面呈45°角,然后深吸氣,并緩慢回復到原位同時呼氣;坐位訓練:坐位,雙手置于腦后,深吸氣,同時雙肘緩慢向后做最大可能伸展,然后呼氣回復原位,或取坐位,膝關節屈曲90°,以肩關節為支點,盡量向后伸展,然后回收。能力訓練:翻身、起坐、立位反復動作練習,加大骨縱軸負荷練習。④步行訓練:作為WHO倡導的原發性骨質疏松癥防治的三大原則之一的運動療法[2],訓練包括各種步態和姿勢行走,如正常步行、足跟行走、上下樓梯、上下坡路等,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和肌力,以上每個動作重復(5~6)回為1組,每次重復(2~3)組,(3~4)次/天,10天為1療程,每個患者均治療(6~9)個療程。⑤支具:繼發可背伸的駝背患者,同時佩帶“腰圍”“矯駝背心”等支具,不僅可以解除腰背肌痙攣達到止痛的目的,還可以保持脊椎的穩定性。⑥臥床休息:骨質疏松癥導致脊椎急性壓縮性骨折,其腰背痛尤如外傷性骨折一樣地劇烈,因此早期的治療也就要按骨折護理常規令患者臥硬板床。⑦心理護理:良好的情緒能調節內分泌系統的活動,對防治骨質疏松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心理護理時要講明骨質疏松是一種慢性病,需要長期進行飲食、運動及藥物治療,所以患者要有恒心、耐心、保持愉悅的心境是防治骨質疏松疼痛發生的關鍵。

1.3效果評定采用口述描繪分法(VRS),在護理干預之前、第6周末、第12周末進行鎮痛效果評估,分級定:0級為無痛;Ⅰ級為微痛;Ⅱ級為稍痛,但不影響飲食、睡眠;Ⅲ級為較痛、一般能忍耐,必要時使用鎮痛劑;Ⅳ級為劇痛,疼痛難忍,必須使用鎮痛劑。同時記錄患者的睡眠情況,好:睡眠時間≥6h/d,差:睡眠時間≤3h/天,須使用鎮靜劑;欠佳:介于兩者之間。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患者疼痛比較 干預組從第6周始,疼痛程度逐漸減輕,Ⅵ級疼痛例數明顯減少,使用鎮痛劑者也相應減少,第12周尤其明顯,與對照組比較,經Ridit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睡眠情況 干預組睡眠質量從第6周開始明顯改善,使用鎮靜劑明顯減少,于第12周效果明顯,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第9篇

【關鍵詞】股骨頸骨折 骨質疏松 老年 內固定 關節置換術 康復

老年性股骨頸骨折是老年人群中常見的骨折,多由老年性骨質疏松癥引起。資料顯示全球每年有1百萬名新發骨質疏松性髖關節骨折患者,且發病率逐年上升,預計至2050年將提高到每年450萬名[1]。因此如何預防和治療,并提高術后功能恢復,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就顯得尤為重要。現將近年此方面進展綜述如下。

1 病因及臨床分類

大多數老年人股骨頸骨折繼發于跌倒等髖部創傷,但站立位跌倒時,作用于髖部的力僅3.7KN,在正常情況下不足以造成該部位骨折,這意味著骨質疏松造成的骨強度下降在骨折發生中具有重要作用[2]。因此骨質疏松造成的股骨頸脆弱是發生骨折的主要病因,此外老年人髖周肌老年退變,不能有效抵消髖部有害應力,營養不良,股四頭肌無力等亦是老年人股骨頸骨折發生因素。除創傷性骨折外,病理性骨折在老年人中也并不少見,其多在無創傷或較輕微創傷情況下發生。

臨床分類:股骨頸骨折目前主要采用以骨折移位程度分類。根據該方法可分為無移位型股骨頸骨折和移位型股骨頸骨折。此種方法可指出骨折斷端間接觸程度和穩定性,有助于治療方案選擇及預后判斷。

2 預防

骨質疏松在股骨頸骨折發生中具有關鍵性作用,因此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為預防老年性股骨頸骨折有效而簡便措施。非藥物治療包括鈣及維生素D的補充和攝入,固老年人應多吃含鈣及維生素D的食物,多接觸陽光,保持適度運動。藥物治療包括抑制骨吸收型與促進成骨型兩種[3]。

2.1抑制骨吸收藥物 該藥通過抑制破骨細胞活性而達到預防和治療目的。其中包括降鈣素,激素替代藥物,選擇性雌激素受體激動劑和二磷酸酐類藥物。二磷酸酐類藥物被看好,其可降低破骨細胞活性和生存周期,以減少骨吸收率,增加骨密度,強化骨小梁連結,最終使骨強度增加,減少骨折。但有報道稱長期使用可導致骨轉化下降,骨代謝衰弱,引起自發性骨折[4]。同時發現在連續使用二磷酸酐類藥物5年后,停藥并不會加速骨丟失或顯著增加骨轉化率,因此是否有必要長期(>5年)使用仍待討論[5]。

2.2促進成骨型藥物 甲狀旁腺激素是目前唯一一種此類藥物。其抗骨折效應與二磷酸酐類藥物相近,但價格昂貴,使用不便[6]此外在有關人群中(骨質疏松者、有骨折病史者)中使用髖部保護加固可覆蓋髖部軟組織,從而對撞擊力起到吸收作用,或可能起到干預骨折發生的作用。

老年性股骨頸骨折不論采用什么術式,所需醫療費用均較昂貴,因此加大預防宣傳力度,引起人們高度重視為預防骨折最有效措施。

3 治療

老年性股骨頸骨折治療可依據患者全身情況,骨折類型,傷前患者活動程度和骨質量等因素決定其治療方案。由于老年人常合并呼吸系統、心腦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等疾病,發生骨折后長時間臥床易導致肺部感染、褥瘡、泌尿系統感染等并發癥,治療風險及難度較大。以往對于此類骨折多采用非手術治療,周期長,并發癥多,故壞死率高。隨著醫學及生物學進步和發展,老年性股骨頸骨折治療已被積極主動的手術治療所替代[7]。

3.1無移位股骨頸骨折 在無移位的骨折中,若屬嵌插骨折,即股骨頸骨小梁和皮質插入股骨頭較軟的松質骨里,使骨折端有一定穩定性,血管也未多破壞,可行保守治療。但有報道稱在此非手術治療中41%病例可出現骨折繼發移位,而內固定者幾乎100%可安全愈合[8]。而無嵌插骨折本身就沒有穩定性,如果不經內固定,幾乎所有骨折都會發生移位,因此在無移位骨折中推薦使用內固定法,其安全可靠,同時骨折處被固定后髖部疼痛能明顯緩解,患者術后可早期下地活動。

3.2移位型股骨頸骨折 對于此種骨折治療術式目前仍存爭論,但普遍認為對于老年患者應以其生理年齡(即活動能力、認知功能等)而不是實際年齡作為治療方案選擇的標準。

3.2.1內固定治療 對于有移位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來說,其治療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有報道稱與關節置換組相比,內固定組翻修例數明顯較多,且術后1年死亡率也較高,后遺癥如肢體縮短較明顯[9]。但在>90歲患者中,內固定組術后1年死亡率反而較低,因此關節置換術被認為更適于老年股骨頸骨折有移位患者,但對于一些特別虛弱者(>90歲)由于其不能耐受大的手術打擊,內固定也許更為合適。許多臨床研究表明對于65歲以上骨折伴移位的患者來講,關節置換術可帶給患者較長的術后存活時間,較低的再次手術風險和并發癥發生率,更好的髖部活動功能和更高的生活質量[10]。

有人認為內固定治療后雖然再次手術風險較高,但即使失敗,亦可通過關節置換術補救,而如成功則不但初始手術創傷較小,住院費用亦少。然而,國外有學者發現內固定失敗后行全髖置換術補救,其髖部功能比行Ⅰ期全髖置換者差。因此綜合考慮術后2年內因髖部問題所導致的治療費用,則其患者的平均費用高于關節置換組。

3.2.2關節置換術 關節置換術徹底消除了股骨頸骨折后骨不連接和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風險,可降低再手術概率。但其關節置換術伴隨著較高的深靜脈血栓,肺栓塞發生率。

這是其最常見的嚴重并發癥。據有關研究,如不采取預防措施,全髖置換術后病人靜脈血栓發生率可達40~70%,2%可發生嚴重肺栓塞。目前術后一般需要檢測靜脈栓塞和使用抗凝劑。

在關節置換術中假體方面,目前有單極,雙極股骨頭置換和全髖置換,但仍有較大爭議。

與單極假體比較,雙極假體由于有內外2個關節界面,理論上減少人工材料與生物體摩擦,可延長使用壽命,增加關節活動范圍。被認為置換效果好與單極假體。但術后因關節界面間滑膜和瘢痕組織長入雙極,很快由2個界面變為1個,便與單極假體無異。一旦發生假體脫位,雙極假體有解體危險,復位不如單極假體。因此目前認為二者其實在活動情況,生活自理能力,髖部疼痛等情況中無顯著性差異。但盡管如此,在對骨折醫生調查時發現,較多醫生仍傾向于使用雙極假體。

相比于全髖置換,股骨頭置換優點在手術時間短,創傷小,假體價格低和術后脫位風險低。但其術后可造成髖臼磨損,導致疼痛,并最終要翻修為全髖置換,翻修率可達38%,因比對于傷前活動較好的老年股骨頸骨折伴移位者,全髖置換較股骨頭置換行走能力更好,髖部功能評分較高,生活質量較高,假體存留時間也較長,并發癥和死亡率無明顯差異。因此推薦使用全髖置換術。但其費用較高,對于發展中國家患者來說,股骨頭置換更為經濟。不過如果患者髖關節有關疼痛嚴重、骨質疏松時,全髖置換也許是唯一選擇。

4 術后康復

手術治療后的術后功能恢復,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是提高此類患者生存質量的關鍵,術后康復作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越來越被重視,尤其是具有發生骨質疏 松性骨折患者應及早采取相應措施進行干預和康復治療。有研究顯示康復治療組與對比組在術后恢復程度及Harris評分上有顯著差異,說明早期康復對骨折術后功能恢復起了重要作用。

股骨頸骨折術后康復方法可有床上運動,主動關節活動,坐位平移,外展訓練,站立訓練,逐漸負重等,需嚴格制定訓練計劃并予以專門指導,循序漸進方可有效,但早期介入已成為當下的意識,術后第一天即可開始。手術固定為愈合創造條件,制動是骨折術后主要措施之一,但由于制動本身造成機體關節囊、韌帶、肌肉等組織發生形態結構,生物化學及力學方面的病理改變,最終影響關節和肢體功能;長期制動帶來的失用性骨質疏松癥進一步加重患肢骨質疏松,影響骨折愈合。為避免髖關節功能障礙,必須早期進行功能活動為主的康復訓練。有人認為對于老年骨折術后患者過早活動或負重可導致假體松動,骨移位等,對于老年股骨頸骨折術后患者確實不應強調早負重,早負重是內固定失效主因,可導致晚期髖內翻,但股骨頸骨折術后進行早期系統康復治療,有利于髖關節正常活動范圍或最大限度降低髖關節的功能障礙,同時減少周圍組織粘連,增加關節周圍肌肉群的力量,增加關節穩定性與骨的負重能力,縮短康復時間,提高肢體功能狀態與生存質量。運動對骨骼施加的力學負荷能促進骨形成,抑制骨吸收,增加骨量,運動對長干骨的牽張和縱向擠壓作用使骨微細結構也發生改變,使骨小梁排列更加合理,這也可使骨量增加的又一關鍵。

5 小結

目前,老年股骨頸骨折在治療中因各種原因而有不同手術方式,因此臨床治療規范的制定可最大限度使患者得到及時有效治療。同時積極的預防和將康復治療前移并貫穿骨科治療全程的觀點已成為國內外骨科專家共識。

參 考 文 獻

[1]Javsif K, Cooper C,Epidemiology of osteoporosis.Meeting Beport from the IOF World Congress on Osteoporosis[C].2002,Lisbon,ovtugal.

[2]陳虹,蔣光明.老年人股骨頸骨折治療與預防[J].創傷外科雜志,2009,11(5):464.

[3]Heaneg RP.Osteopprpsis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orthopaedis surgeons[J].J Bone joint Surg(Am),2008,90(11):2544.

[4]Stepan JJ,Burr DB,Duvo I,et al,low Done mineral density is associated with bone microdamage accumulation in postmenapausal women with osteoporosis[J].Bone,2007,41(3):378-385.

[5]Ensrud KE,Barrell-Connor El,Schwartz A, et al.Randomized trial of effect of al endrouate Continuation versus discontinuation in women with low BMD:resules from the fraclwe intervention trial long-term extension [J].J Bone Miner Res,2004,19(8):1259-1269.

[6]Delmas PD,Licata AA,Reginster JY,et al.Fracture risk reduction during treatmenl with teriparatide is independent of pretreatment bone tvrnvver [J].Bone,2006,39(2):237-243.

[7]曹露,李曉林.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治療的研究發展[J]實用骨科雜志,2010,16(2):121-123.

[8]Shuqiang M,Kunzheng W,Zhichao T,et al.Outcome of non-operatiwe management in Gorden I femoral neck fractures [J].,Injwry,2006,37(10):974-978.

第10篇

關鍵詞:社區康復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段骨折、療效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劇,我國發生骨質疏松性疾病的老年人越來越多,因為胸腰段脊柱具有較大的活動度,也是脊柱集中受力的部位,所以在老年骨質疏松性疾病中,胸腰段骨折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有研究表明,由于老年患者的年齡較大,再加上合并諸多慢性疾病,機體應激能力差,無法耐受開放性手術治療,如果長時間臥床,會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并且該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1]。因此,本文對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段骨折運用社區康復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了探討,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77例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段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自愿原則將其分為兩個小組,其中對照組38例,觀察組39例。對照組中24例為男性,14例為女性,年齡65~88歲,平均年齡為(77.1±10.8)歲,致傷原因:10例為交通意外,28例為跌倒損傷;骨折類型:11例為多塊椎體骨折,27例為單個椎體骨折;其中3例合并呼吸系統疾病,10例合并高血壓,2例合并心血管疾病,4例合并糖尿病;觀察組中26例為男性,13例為女性,年齡67~89歲,平均年齡為(77.3±10.9)歲,致傷原因:12例為交通意外,27例為跌倒損傷;骨折類型:13例為多塊椎體骨折,26例為單個椎體骨折;其中2例合并呼吸系統疾病,12例合并高血壓,1例合并心血管疾病,1例合并糖尿病。所有患者均為單純骨折無脊神經受壓癥狀。兩組的致傷原因、骨折類型等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入院后,則接受一般治療:指導患者在硬板床上休息,運用圓柱狀軟枕保護胸腰段骨折部位,逐漸將高度增加,離床面約10cm左右,對于疼痛感較強的患者,可以給予止痛消炎藥物治療,并且給予患者接骨七厘片、阿侖膦酸鈉或者骨化三醇口服治療,連續治療4個月。

1.2.2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再給予社區康復治療:①五點法。指導患者保持仰臥姿勢,通過運用左側肘關節、頭部、左側足跟、右側肘關節以及右側足跟五個支撐點對全身進行支撐,盡量后伸背部,每次練習30次,4~5次/d;②三點法。發病后2w,患者的身體狀態通常較好,可以指導患者保持仰臥姿勢,取左側足部、右側足部以及頭部三點作為主要支撐點,支撐身體進行騰空鍛煉;③運動療法:⑴被動運動。幫助患者被動活動肩關節,包括內收、外展、外旋、前屈以及內旋等,對患者的腰背肌進行鍛煉,指導患者運用前臂支撐身體,促進患者腰背肌功能的恢復;⑵主動運動。指導患者正確發揮肌肉的主動功能,盡量自主完成主動運動,比如仰臥、上舉上肢,刺激伸肘肌,每次訓練的時間控制在3~5min,5次/d,堅持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根據自身的恢復情況,逐漸增加運動量;(④健康教育。治療期間,社區醫師要給患者介紹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以及預防措施等,讓患者了解到配合治療和護理的重要性,并且根據患者的骨折情況,為患者制定個性化康復訓練計劃,指導患者多進行運動和訓練,促進骨折復位。同時,叮囑患者定期到醫院進行X線檢查,控制好運動量,避免激烈運動,促進肢體功能恢復,連續治療4個月。

1.3觀察指標 運用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價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情況,包括翻身痛、自發性疼痛、負重痛以及前屈后伸痛,同時記錄兩組治療前后的骨轉換指標骨鈣素(BGP)和骨密度測定(BMD)。

1.4統計學分析 運用SPSS11.5軟件分析本次數據,運用(x±s)表示計數資料,運用t檢驗組間對比,以P

2 結果

2.1兩組治療前后疼痛情況對比 治療后,相比較對照組而言,觀察組的各項疼痛指標改善明顯,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治療前后BGP、BMD變化對比 兩組治療后的BGP和BMD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骨質疏松癥是全身性的一種疾病,以骨脆性增加、骨強度相應性降低和骨松質減少為主要病理特點[2]。臨床上在對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段椎體骨折患者進行治療時,通常以西藥調節為主,運用接骨七厘片、阿侖膦酸鈉以及骨化三醇等藥物,能夠使骨密度提高,使骨質量得到明顯改善,避免發生急性骨流失[3]。在本次研究中,相比較對照組而言,觀察組的各項指標和疼痛情況改善明顯,說明社區康復治療胸腰段椎體骨折可以獲得較好的效果。臨床研究資料表明,運用"五點法"和"三點法"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能夠避免硬膜囊或者脊髓受壓,進一步加強肌肉力量,使脊柱的外源性維持穩定,并且還可以逐漸增強患者背部肌肉的肌力,使脊柱的外源性支持加強,為脊柱復位后的穩定性提供有效保障[4]。此外,給予患者健康教育,能夠增強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提高治療依從性。

綜上所述,臨床上在對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段骨折患者進行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再給予社區康復治療,能夠明顯改善癥狀,使患者的疼痛感得到緩解。

參考文獻:

[1]蔡喜傳,劉德謙,吳碧濤,等.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段椎體骨折的非手術治療體會[J].當代醫學,2013,02:27-28.

[2]張向陽,于榮華,吳宗明,等.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段椎體骨折的非手術治療[J].實用老年醫學,2010,05:434-436.

第11篇

【摘要】 目的 探討過伸復位結合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的臨床效果及注意事項。方法 對25例共43個椎體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在C形臂X線機透視下行過伸復位結合經皮椎弓根球囊擴張并注入骨水泥椎體后凸成形術。對術前、術后1d和術后6個月的椎體高度、Cobb角和疼痛評分進行臨床和影像學評估。結果 術后23例胸背部疼痛消失,2例疼痛明顯減輕,未出現神經系統阻壓及肺栓塞等并發癥。術后隨訪6~12個月(平均9.2個月),所有患者腰背痛癥狀均無復發,X線片示24例椎體高度未丟失,1例鄰近椎體再骨折;椎體高度、Cobb角較術前有顯著改善。結論 過伸復位結合PKP具有微創、安全、臨床療效良好的優點,是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理想方法之一。注意嚴格掌握適應證、適當擴張球囊及灌注骨水泥等技術要點,可避免嚴重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 骨質疏松癥 椎體壓縮骨折 過伸復位 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

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多見于老年人,傳統保守療法需要長期臥床,易發生并發癥。新鮮OVCF骨折的理想治療方法是:能夠迅速減輕因骨折引起的疼痛,能夠矯正因骨折引起脊椎后凸畸形并能提高患者骨折后的生活質量。對OVCF骨折,目前有保守治療、經皮椎體成形術(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經前路或后路切開內固定術。PKP以其快速的止痛效果,簡短、微創的治療過程,高度的安全性,廣泛被臨床醫生以及患者所接受。本院自2007年9月以來應用過伸復位結合PKP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25例43個椎體,獲得滿意療效。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25例43個椎體,其中男6例,女19例,年齡56~78歲(平均68.8歲)。壓縮骨折椎體:T8 1個,T10 2個,T12 4個,L1 12個,L2 13個,L3 8個,L4 3個;12例2個椎體壓縮骨折,3例3個椎體骨折。病程:1~12d,平均7d。25例患者均無脊髓及神經根阻滯的臨床癥狀、體征。雙能X線片骨密度儀測定腰椎及股骨頸骨密度,均明確為中、重度骨質疏松癥。X線檢查顯示,椎體壓縮骨折呈楔形變或魚尾樣變,均為單純壓縮骨折。MRI檢查椎體后壁完整,T1加權像為低信號,T2加權像高信號。25例均無手術禁忌證。

1.2 手術方法 患者取俯臥位,胸部及髂嵴、大腿處墊高使胸腰段適度背伸。將病床對折搖起成30°~60°(患者能耐受疼痛的情況下,角度盡量大),骨折腰椎位于病床成角部位。作胸、盆兩端牽引,視患者體重每端10~20kg。術者用雙手疊掌在骨折部位稍加力按壓數次,進行復位。然后用0.5%利多卡因作穿刺部位局部浸潤麻醉,在C形臂X線機透視引導下,采用Kyph XR成套工具操作,經皮沿骨折腰(胸)椎椎弓根穿刺至椎體前中1/3處,并建立工作通道。然后,擴孔、置入球囊并擴張、骨折復位、全程X線透視監控下灌注骨水泥。操作的同時,需密切觀察肢體神經節段感覺、運動變化。待骨水泥完全固態化后患者改平臥位,送回病房。

1.3 術后處理 待患者局部疼痛癥狀消失后,當天或次日在床上坐起、腰圍保護下離床活動。術后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1~3d。術后3d可出院休養。術后常規應用抗骨質疏松和促進骨折愈合藥物,并進行適當腰背肌功能鍛煉。

2 結果

本組術中發生椎體前緣骨水泥滲漏1例,傷椎上間隙骨水泥滲漏2例,穿刺針道骨水泥滲漏1例,均未出現其它明顯不良反應及并發癥。23例術后胸背部疼痛立即消失,另2例術后疼痛明顯減輕。術后6h后在床上坐起,次日在腰圍保護下離床行走。全部病例均于術后3d內離床行走并出院。術后X線片及CT提示椎體內骨水泥填充滿意,無椎管內滲漏。椎體前緣、中部、后緣平均高度,術前分別為(1.6±0.9)cm、(1.8±0.7)cm、(2.2±0.4)cm,術后分別為(2.2±0.3)cm、(2.3±0.3)cm、(2.4±0.2)cm,椎體前緣、中部平均高度手術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Cobb′s角由術前(33.6±6.9)°矯正至術后(13.6±6.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隨訪6~12個月(平均9.2個月),疼痛無復發,X線片未見椎體高度丟失;1例鄰近椎體再骨折。

3 討論

3.1 OVCF骨折的治療選擇 以往,對老年骨質疏松所致椎體壓縮骨折患者,多予以保守治療,常遺留嚴重的胸背部后凸畸形并頑固性疼痛,使許多患者工作及生活質量急劇下降,死亡率上升。過伸復位法,是祖國醫學治療脊柱骨骨折的一種歷史悠久的方法。其機制,有學者利用猴脊柱骨壓縮骨折模型,證實只要前后縱韌帶和椎間盤或兩者之一完整,過伸復位都可使被壓縮椎體基本上達到解剖復位。PKP是近年來出現的治療OVCF骨折的一種微創手術方法,通過球囊擴張、擠壓上下終板使壓縮椎體高度恢復、后凸畸形矯正,然后通過向壓縮椎體內灌注骨水泥增加骨折椎體支撐力而達到穩定脊柱、緩解疼痛的治療效果。PKP不僅能降低手術損傷,而且還能改善骨折椎體的承重能力并同時獲得良好的止痛效果[1,2]。Lee等[3]在行PKP前利用進行復位,發現椎體高度恢復率和后凸畸形矯正率均較好。術中采取過伸手法,使壓縮楔形變的椎體恢復一定的高度,改善脊柱后凸畸形是必要的[4]。通過過伸復位手法處置后,降低了PKP復位的難度及球囊破裂的危險,能夠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手術并發癥。

轉貼于

3.2 PKP操作 (1)麻醉選擇:本組均采用局麻,在椎弓根穿刺、球囊擴張及骨水泥灌注等關鍵步驟,醫生能夠得到患者及時、準確的反饋,進而調整穿刺方向和深度,掌握球囊擴張復位的幅度等,最大程度地保證手術的安全性。(2)進針點和進針方向:建立正確的工作通道是擴張、骨折復位和準確灌注骨水泥的基本前提。理想進針點應在正位透視時位于椎弓根的外上緣10點或2點處,側位透視時位于椎弓根的后上緣。當正位穿刺針頭到達椎弓根內壁時,側位穿刺針頭應進入椎體后緣,當正位穿刺針頭接近棘突時,側位穿刺針頭應位于椎體前緣后方2~3cm處。如術中透視發現正側位穿刺針不協調時應及時進行相應調整。(3)球囊應用:術中應注意如何正確使用并防止氣囊破裂:不可達到球囊最大容積量,一般來說15mm球囊應≤4ml,20mm球囊應≤6ml。當球囊壓力達到300Psi時,切勿繼續加壓;當球囊壓力在某一高點遲遲不能下降時亦停止加壓;當球囊接觸任何一側骨皮質時應停止繼續擴張,以防造成新的骨折。(4)骨水泥的使用:注入骨水泥是為了骨折椎體能獲得有效的支撐力。準確掌握骨水泥的注入時機和控制骨水泥的注入量是防止骨水泥漏的主要手段。使用時應注意:一旦有滲漏現象應停止注入,并詢問患者有無不良反應;若感阻力加大,應立即停止注入,并通過透視來分析可能原因;一旦骨水泥達到椎體邊緣,應停止注入;若術前懷疑椎體后壁有破裂可能,術中骨水泥注入應在透視動態監測下進行,并且骨水泥濃度應稍濃。在完成椎體內骨水泥灌注后不要急于撥出工作套管,可適當旋轉套管,將套管保留在椎弓根內片刻,直至骨水泥完全固態化,這樣可有效避免骨水泥沿椎弓根穿刺針道向后方滲漏。

3.3 并發癥預防 隨著PKP在臨床越來越多的應用,由此引起的相應并發癥亦日益增多。在全部臨床并發癥中,大多數與骨水泥的滲漏有關[5]。有報道PKP術中骨水泥的滲漏率高達30%~70%[6]。絕大多數的骨水泥滲漏不會引起明顯的臨床癥狀,但少數情況下會導致災難性的后果—神經根或脊髓受壓[7]。在注入骨水泥時應透視監視,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可以有效防止骨水泥滲漏。PKP術后鄰近椎體再次骨折的發生也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關注,術后骨折椎體強度過大、應力集中、骨水泥滲漏、后凸畸形沒有被滿意糾正、術后過早參加體力勞動等綜合因素增加了相鄰椎體再次發生骨折的危險。適當的腰背肌功能鍛煉與合理的用藥治療骨質疏松癥十分必要。骨質疏松的治療:每天鈣片的攝人量不少于500mg,并加用活性維生素D3類的藥物如羅鈣全等。如果患者因骨質疏松疼痛較重可用降鈣素類藥物,如密蓋息等。骨質疏松嚴重的患者可以在能夠自行下地活動后用雙膦酸鹽類藥物,如福善美、固邦等,同時加用激素替代療法,如易維特等。

總之,過伸復位結合PKP具有創傷小、安全性高及止痛效果好等優點;嚴格掌握適應證、準確穿刺、關鍵步驟中嚴密透視監視,可有效避免嚴重并發癥的發生。過伸復位結合PKP是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現今的理想方法。

【參考文獻】

1 王巖.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的微創治療.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4,6(9):995~998.

2 Bouza C,Lopez T,Magro A,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balloon kyphoplasty in the treatment of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a systematic review. Eur Spine J,2006,15(7):1050~1067.

3 Lee ST,Chen JF.Closed reduction vertebroplasty for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J Neurosurg,2004,100(4):392~396.

4 趙慶安,郭艷幸,孫雁宇,等.疼痛性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醫正骨,2004,2(1):31~32.

5 Hulme PA,Krebs J,Ferguson SJ,et al.Vertebroplasty and kyphoplasty:a systemativ review of 69 clinical studies.Spine,2006,31(17):1983~2001.

第12篇

誤區一:隨著年齡的增長,您將失去智力

人們完全可以通過一些預防措施,降低在老年期失去智力的可能。多項研究顯示:那些食用高脂、高飽和脂肪和高膽固醇食品的人患老年癡呆的風險至少增加兩倍,而食用全麥食品、水果、蔬菜、瓜子和堅果則大有裨益,因為他們能提供纖維和抗氧化劑,保持動脈暢通無阻,為大腦輸送充足血液。

誤區二:您不需要有和年輕人一樣多的睡眠

老年人與年輕人一樣,需要同樣多的睡眠來休息,恢復精力,每天需要7~9小時的睡眠時間,只是老年人往往難以入睡和安眠罷了。因此,如果您存在睡眠問題,要去看醫生,尋求幫助。

誤區三:老了鍛煉為時已晚

鍛煉對老年人健康的影響與對年輕人的一樣。一項研究顯示,死亡率與每周燃燒的卡路里數成反比。健身可以降低血壓和膽固醇,增加耐力,使您睡得更好。

誤區四:老了就得放棄跑步

除非多年的跑步運動損傷了您的膝蓋和關節,否則,您就應該繼續甩開雙臂,邁開雙腿去跑動,不需要放棄。老年人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身體,發現不對勁就要趕緊改變鍛煉方式或頻率。比如,在患上慢性關節炎之前,就把每周五六次的跑步減為三四次。

誤區五:老了就會駝背

如果您骨骼強壯,就不會駝背。駝背多由骨質疏松引起,您可以通過吃富含鈣質的食物、走路鍛煉等方法來預防骨質疏松癥,還能預防駝背。

誤區六:您將與肌肉說再見

人在20歲之后,大多會每年失去約200g肌肉,但通過力量訓練可以補救。力量訓練的一大益處是形成肌肉塊,有助于減肥,這種好處并不會因年齡增長而改變。

誤區七:體重增加不可避免

大多數女性在絕經期期間體重會增加4.5kg,但這并不是說體重增加不可避免,爭取每天鍛煉40~60分鐘,做到每次燃燒300~400卡的熱量,就可以幫助您保持迷人身材。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3D卡通动漫在线观看 | 亚洲欧洲国产愉拍 | 亚洲产精品VA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噜噜视频 | 日本羞羞的视频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香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