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動物的語言

動物的語言

時間:2023-05-30 10:29:2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動物的語言,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動物的語言

第1篇

小時候,我們跟父母學習說話。長大后在學校認字,寫字,讀書和練習編寫對自己和他人都已構成完整意思的句子。

千百年以來,這種人類彼此能“溝通”的話語被稱為語言。

動物之間也能溝通

過去,大家對動物的習性知之甚少,以為只有人類才能溝通。今天,人們知道許多動物彼此之間也能交流。它們相互呼喚,相互通報險情和轉告哪里能找到食物。有的動物發號施令,其余的唯命是從。為此,它們或吼叫和咆哮,或低聲嘶鳴和不停地蹦跳,或相互做鬼臉和示意觸摸。

動物之間確實存在信號密碼,有的還相當復雜。毫無疑問,它們不可能像人類那樣使用分音節的單詞,它們不會“說話”。然而,你們將了解到它們也需要溝通,它們有完全屬于它們自己的交流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說,動物也有自己的語言

動物之間怎樣溝通

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斑馬為求生存,需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灌木叢在搖曳,一個非同尋常的聲音,一絲異常的怪味……這對斑馬說來都是信號。領頭的斑馬嚴密監護著馬群。馬群中有一頭斑馬突然停止吃草,昂首遠眺,這標志著危險近在咫尺,大禍即將臨頭。這時稍有風吹草動,整群斑馬就會撒腿飛跑。

其他食草類動物,像非洲大羚羊之一的牛羚,經常同斑馬在一起吃草。牛羚和斑馬生活習性不盡相同,但它們和睦相處,一有危險征兆,彼此互通情報。

雌獅子們在捕獵斑馬時,清楚地知道斑馬一刻不停地在警覺地聆聽和嗅聞,一旦被它們發覺,馬群就逃之夭夭。雌獅子們在接近斑馬時,是無法用吼叫聲交流情報的,它們必須肚子緊貼地面潛伏在草叢中,不能發出絲毫的聲音,也不能讓斑馬嗅聞到氣息。然后,它們瞄準同一只獵物,群起而攻之。

為什么雌獅子們不會搞錯獵物呢?道理很簡單,它們事先已經悄悄地互通信息了。它們在接近獵物時,彼此用眼神示意,尤其是全神貫注地注視著指揮捕獵的那頭老獅子。它的一舉一動,它潛伏在地面的姿態和尾巴的位置……這一切都是向兇猛的獵手們發出的信號密碼。因此,一旦老獅子發起攻擊,其他雌獅子緊隨其后,追捕同一個目標,絕不會張冠李戴。

溝通是為了生存

野生動物必須聚精會神地靜聽、嗅聞和觀察周圍發生的一切。這既是為了尋找食物和發現危險信號,也是為了識別其他同類和加強彼此之間的了解。

有些動物是離群索居、單獨生存的。這些動物的語言往往不太復雜,它們使用語言通常是為了排斥其他動物或尋找伴侶。

成群結隊或拉家帶口地生活的動物則需要有較好的溝通。因為稍有閃失,就會全體遭殃。這類動物掌握的語言一般較復雜。

五花八門的語言

顯而易見,我們人類的語言首先是說出單詞,然后組成句子。我們使用嗓子和嘴,也使用耳朵聽取他人的敘述。我們用視覺來審閱或觀察他人的姿態和表情。有時,我們通過觸覺來溝通,如握手和擁抱。而嗅覺和味覺能使我們辨別某種東西是好的還是壞的。

動物不會說話。但是,它們也擁有上面所說的5種感覺功能:嗅覺、觸覺、聽覺、味覺和視覺。通過這些感覺功能,動物可以識別同類并與之溝通。

敏銳的聽覺

有些動物主要是利用它們的聽覺來溝通信息,我們稱為“聲響”的語言。

鯨能在海下相隔數千米處彼此聽到。森林中的鳥類通過叫聲而彼此相認。蟬是通過爪子摩擦身體而傳送語言。有些動物甚至能分辨出我們人類覺察不到的聲音。譬如,魚類能“聽到”很遠地方的水的顫動聲,它們沒有耳朵,但全身布滿串聯成行的探測器,即“側線”。正是擁有了這套系統,鯊魚可以確定某條在數千米外掙扎的受傷鯊魚的位置。

善于嗅聞和品味

嗅覺和味覺是動物慣常發出信息和接受信息的兩種感覺器官。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如螞蟻是通過味覺和嗅覺而彼此辨認的。某些蝴蝶在相隔幾千米之外就能相互感覺到。鮭魚是通過品嘗水的味道而找到它誕生的河流的。狗在樹下撒尿,散發出讓其他狗能夠辨別的氣味的信息。自然界很多動物都采用這種方式。

這種通過氣味而進行各種形式交流的本身即是種語言,我們稱它為“化學”語言。

動物的視覺

動物也通過視覺和“動作”語言來交流信息。不過,只有在它們相互對視時,彼此才能發現對方的動作和臉部的表情。大多數情況下,動物使用這種手段是為了趕跑敵人和求愛。你們將了解到,動物還通過動作語言向同類指明尋找食物和貯藏食物的道路。一些色彩斑斕的動物則往往以色彩為有效手段,讓對方認出自己或把潛在的敵人嚇跑。

動物語言的學習

“聲響”語言、“化學”語言、手勢及面部表情等,動物是如何學習這些不同表達方式的語言呢?多數動物認知同類語言的能力與生俱來,無須在后天進行學習。比如,幼獅天生懂得大聲咆哮、亮出利齒去嚇唬別人,它們擁有天生的語言,這被稱為“先天語言”。你也會在猴子那里見到這樣的場景,就像我們人類學習說話一樣,小猴子處處模仿它們雙親的行為,循序漸進地掌握表達的方式,這被稱為“后天語言”。

第2篇

關鍵詞:文化內涵 差異 動物詞語

語言是人類社會交往的紐帶,它在日常生活中發揮著交際工具的作用。生活中的每一種事物在語言中都有相對應的詞語,動物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在語言詞語中出現了大量的動物詞語。動物詞語以動物為依托,體現了所描寫動物的外貌特征、生活習性,揭示了使用該語言族群的思維模式、等特點,傳達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內涵。

含有動物詞語的現象,在漢英語言中層出不窮,由此構成了語言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動物文化。我們可以通過比較不同民族動物詞語所蘊含的文化內涵的差異,來揭示不同民族的文化模式,這對于漢英互譯或跨文化交際都有積極作用。

一、漢英動物詞語文化內涵比較

漢英兩種語言的動物詞語文化內涵既有相似之處又存在差異。由于生活的地理條件、接觸的社會環境、形成的歷史背景等方面的差異,使用漢語和英語的民族在表達同一種事物時,必然會在詞語本身的理性意義基礎上形成不同的聯想義,這在動物詞語中表現為文化內涵的不同,在漢英兩種語言中即表現為獨特的動物文化。但是,人們對動物的本質屬性認識大同小異,生活的客觀環境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并且從認知上看,人們的心理也有一定的趨同性。因此,建立在這些動物詞語理性意義基礎上的文化內涵也有某些共同性。漢英兩種語言的動物詞語文化內涵的異同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理性意義相同,文化內涵相同或相似

在漢語文化中,“狐貍”常常是“狡詐、欺瞞、誘騙、魅惑”的代名詞,用它所構造的詞語也多含貶義。“老狐貍”多指詭計多端極為狡猾的人。《林海雪原》中神河廟里的老道老奸巨猾,被東北民主聯軍稱為“老狐貍”。“狐貍精”則是指專會勾引男子,妖冶的女子,有時候也比喻狡猾奸詐的人。中國古代神話經典——《封神榜》中禍亂朝廷,殘害百姓的妖女——妲己,則是狐貍精轉化而成。其他還有“狐貍埋骨”“狐朋狗友”“狐群狗黨”等。

與此相似的文化聯想義,在英語中也出現了。《牛津高階英語詞典(第7版)》中解釋“fox”:“①a wild animal…②the skin and fur of the fox…③(often disapproving)a person who is clever and able to get what they want by influencing or tricking other people;④an attractive young woman”。①②中的釋義是對“fox”形象的描繪,③④指其喻義。在英語中,與“fox”有關的習語也是貶義,如“The fox may grow grey,but never good.(江山易改,本性難移)”“When the fox preaches,then take care of your geese.(每當狐貍說教,當心群鵝被盜)”。可見,在漢英兩種語言文化中,“fox”的聯想義是相似的。與“fox”相似的還有“snake”“ass”“snail”等。

(二)理性意義相同,文化內涵相互沖突

“貓頭鷹”,亦稱鴟梟或鴟鸮。在我國古代被稱為惡鳥。《新唐書·文藝傳中·呂向》:“向上言:‘鴟梟不鳴,未為瑞鳥’”。《韓愈詩全集·孟東野失子》:“鴟梟啄母腦,母死子始翻……惡子不可說,鴟梟蝮蛇然。”后來引申為貪惡,邪惡之人。《文選·曹植<贈白馬王彪>詩》:“鴟梟鳴衡扼,犲狼當路衢。”隱喻君側多惡人,惡人竊據要位的政治現實。可見,“貓頭鷹”已是邪惡的化身。又因為貓頭鷹相貌丑陋,專在晚間活動,且有死亡的地方就有它凄厲的叫聲。所以,在漢語文化中,“貓頭鷹”又與災難、死亡、厄運相連,被國人視為不祥之鳥。如中國諺語“不怕貓頭鷹叫,就怕貓頭鷹笑”“貓頭鷹吃娘——忘恩負義”“鴟目虎吻”(指兇惡相的叛逆者)。

在英語文化中,“貓頭鷹”的文化內涵卻截然相反。《牛津高階英語詞典(第7版)》這樣解釋owl:“①with large round eyes,that hunts at night;②owls are traditionally thought to be wise.”由此可以看出,“貓頭鷹”是智慧的象征。在《哈利波特》中,眾多魔法師都有自己的寵物,如“蟾蜍、蛇”等,而“貓頭鷹”卻是最高貴也是最受歡迎的一個。英語中也有“as wise as an owl”“an owl is the king of the night”的短語。其他如“龍”——中華民族的圖騰,是皇權的象征,在西方卻是惡魔的化身。

(三)理性意義相同,文化內涵出現空缺

一種語言中內涵豐富的詞語在另一種語言中卻沒有相應的文化聯想義,形成文化內涵對應的空缺現象。在漢語文化中,“羊”是人類的家畜之一。它是一種本性馴順的動物。各種各樣的羊,如:“山羊”“綿羊”“白羊”等都可以統稱為“羊”。“羊”所產生的聯想義并沒有本質的差別,即:溫順、善良、天真無邪、有時又有點懶惰。在英語中,根據“羊”的種類,相應的語言表現形式也有差別,所形成的文化內涵也有區別。“羊”的概念可分為“sheep(綿羊)”“goat(山羊)”。《牛津高階英語詞典(第7版)》中“sheep”:an animal with a thick coat ,kept on farms for its meat or its wool. goat:①an animal with horns and a coat of hair,that lives wild in mountain areas or is kept on farms for its milk or meat;②an unpleasant old man who is annoying in a sexual way.不難看出,“sheep”與漢語文化中“羊”的聯想義相似。西方神話中的神仙下凡調戲婦女常變成山羊,所以“goat”產生了色狼的語義。在漢語中卻沒有“goat”對應的文化內涵,可以說它在漢語中是空缺的。

(四)理性意義不同,文化內涵相互交叉

每個民族所生存的自然條件,所接觸的客觀事物,所產生的歷史典故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但與其他民族也有相似的特點。漢英語言中這一矛盾的特征體現在動物詞語中,表現為文化內涵的交叉。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牛”是必不可少的生產工具。因此,有關“牛”的詞語不計其數。在農耕社會中,人們對牛的依賴性極大,牛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幫助。牛所構成的詞語也多以褒義為主。如“力大如牛”“牛高馬大”“牛氣沖天”等。魯迅先生《自嘲》中提到“橫門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可見牛在中國文化中受歡迎的程度。

在西方,取而代之的是馬。馬在西方社會生活中極其重要。馬可以作為生產工具,可以代替步行,也可以作為娛樂和賺錢的工具:賽馬、賭馬。以“horse”構成的短語在英語中很常見,如“back the wrong horse(押錯寶)”“ Horse face(長而樸實的臉)”“a willing horse(任勞任怨工作的人)”。

吹牛 Talk horse

像老黃牛一樣干活 Work as a horse

他真是條老黃牛 He is really a willing horse.

強壯如牛 As strong as a horse

牛不喝水強按頭 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

對牛彈琴 An nod is as good as a wink to a

blind horse

通過上述對比,我們看出漢語中由“牛”構成的詞語,在英語中由“horse”代替,這種現象就是文化內涵的交叉。

二、產生差異的原因

同樣的客觀事物在不同的民族中產生的聯想義有不同程度的差別,究其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語音的聯系

語言是一種形式和意義相結合的符號系統。不同的語言在表示相同理性意義時所使用的表達形式不同。因此,使用不同語言的民族對同種事物所產生的聯想義也千差萬別。漢語中“蝙蝠”的“蝠”跟“福”音相近,都可以用“fu”表示。“蝙蝠”成了幸福和吉祥的象征,隨處可見蝙蝠的圖案,最為典型的莫過于恭王府萃錦園建筑上出現的大量蝙蝠紋樣,被國人稱為“萬福之地”,吸引了無數游人前去觀看。

在英語文化中,“bat”跟“happiness、joy、well-being”等詞語并沒有語音上的聯系,因此西方人對蝙蝠無此好感。在他們印象中,蝙蝠常與吸血動物、丑陋、兇惡等聯系在一起,與之有關的詞語也多含貶義,如“crazy as a bat(像蝙蝠一樣瘋)”。“鹿(lù)——祿(lù)”,代表了福氣、運氣。“魚(yú)——余(yú)”,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預備許多不同種類的魚,寓意年年有余,而在英語中都沒有類似的聯想義。

(二)文學作品、、歷史故事的影響

一個民族的語言作為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必然受到這個民族的風俗習慣、神話傳說、等各方面的影響。“龍”是個虛構的形象,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象征。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它是一個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騰云駕霧、呼風喚雨、變化多端,無所不能的神異動物。王允《論衡》:“龍之為蟲,一存一亡,一短一長。龍之性也,變化斯須,輒復非常。”韓愈《雜說·一》:“龍噓氣成云,云固弗靈于龍也。”在封建社會,“龍”被稱為皇權的象征,它代表真龍天子,神圣不可侵犯。《文選·劉孝標<辯命論>》:“龍犀日角,帝王之表。”龍也可以表示卓越優異的人。如《三國志》中諸葛孔明先生被尊稱為“臥龍先生”。由“龍”構成的詞語大多與吉祥、祝愿等美好事物有關。如:“龍鳳呈祥”“龍騰虎躍”“望子成龍”。

在西方文化中,“龍”是指“a large aggressive animal with wings and a long tail,that can breathe out fire(拖著一條長尾巴。長著翅膀,口中能噴火的怪物)”,它是兇殘暴虐的怪物,是惡魔撒旦的化身。歐美的多數影視作品中出現的怪物大多是以龍為原型模擬出來的。在現代英語中,它還表示兇惡的婦女,也就是國人口中所說的“母夜叉”(a woman who behaves in an aggressive and frightening way)。

(三)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

文化離不開一定的自然地理環境,生活在不同自然環境中的人會形成不同的文化。中國和歐美國家分布在地球不同的板塊,各自的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不同,造成了語言文化上的差異。

由于地理環境不同,不同的地區所擁有的物種有差異。對世界而言,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物種,因此在中國有國寶之稱,同時也賦予其特定的政治內涵,在外交活動中代表中國的友好。在使用英語的民族中,熊貓則沒有這種象征義,它僅僅指一個物種“A panda or a giant panda is a large animal rather like a bear,which has black and white fur and lives in the bamboo forests of China”。

(四)認知模式的不同

同一種客觀事物,在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們眼中,由于思維模式差異,反映到人腦中的概念也有一些差別。漢語重意合,感性居多;英語重語法,偏重理性。所以漢族人憑借自己的感覺,將貓頭鷹與厄運相連,而西方從理性思維出發,發現貓頭鷹是一種聰明的動物,賦予其智慧的內涵。另外,觀察角度的不同,也會造成文化內涵的不同。孔雀鮮艷的羽毛,使國人將其與美麗、吉祥聯系在一起。鐘會《孔雀賦》有言:“有炎方之偉鳥,感靈和而來儀。稟麗精以挺質,生丹穴之南垂。”宋無名氏《千秋歲九首》:“龜鶴年相敵,孔雀屏開側,喜與壽,俱逢吉。”在西方,孔雀開屏被認為是驕傲、自滿的表現,所以,孔雀代表不祥。“The peacock has fair feathers,but foul feet(孔雀雖有華羽,但有賤足),as proud as a peacock(不可一世)”。

綜上所述,由于中西方思維模式、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地理位置等因素的不同,造成了人們對同一種動物在認識上的差異。語言是生活的鏡子,漢英動物詞語反映一定的社會生活,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體現了特定的文化內涵,對漢英互譯或跨文化交際都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冉秀霞.英漢語言中的動物意象[J].達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5,(4).

[2]劉宏義.英漢動物名詞文化內涵比較與翻譯[J].懷化學院學報,

2004,(1).

[3]鄭莉.漢英文化意象對比研究[J].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學報,2008,

(3).

[4]曹云鵬.漢英習語中動物喻體差異的文化根源[J].考試周刊,

第3篇

關鍵詞:動物詞語;語義表達;英漢對比

動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類生活中密切相關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語言中出現了大量有關動物的成語、習俗語、格言等詞語,它們反映了不同民族對動物的認識,體現人們對動物大致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態度,因而這些語言中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筆者以中華民族傳統的的十二生肖動物為切入點,通過查閱詞典、文獻資料等,搜集整理了大量含有動物名稱的相關詞語,在進一步分析對比的基礎上,探討這些詞語所表達的各種意義,進而挖掘它們隱含的文化內涵。

一、動物詞語的語義基礎

之所以在漢語和英語中人們借助動物構成各種語言形式,表達豐富的語言意義,是和其生活地域、生活習性、人與自然關系、文化價值觀等因素有關聯,有著深厚的語義形成基礎。

(一)根據形體、生活習性特征表達的語義

英漢語言都有根據動物的形體生理特點及生活習性所形成的詞語。它們形象逼真地反映了這些動物的生活規律,以感性認識為基礎,從而引申出一定的語言意義,例如,蛇(snake)是一種爬行動物,體形柔軟易彎曲,在行走時,蜿蜒曲折前行,因而英漢語言中都有“蛇行(snakeitswaythrough)”。另外蛇能分泌毒液,隱匿于草叢中,因而有“陰險、狠毒”的聯想意義,英語中有“asnakeinthegrass”,比喻偽裝成朋友的陰險之人。又如,雞(cock)的生活習性之一是清早鳴叫,因而漢語中有“聞雞起舞、雄雞一唱天下白”等詞語,英語中有“cock-crow(黎明)”等詞語。[1]260根據“蜜蜂(bee)”、“豬(pig)”、“猴(monkey)”等的生活規律和生理特點,英漢語言中都有“忙碌”、“懶惰”、“精明、淘氣”等語義。

(二)根據人們對待動物的情感態度所表達的語義

現實生活中,人們和各種動物發生著各種各樣的關系,人們對動物形成一定的情感態度,進而影響到這些動物詞語的褒貶意義,賦予語言以豐富的感彩。

對待某些動物,由于各民族呈現大致相同或完全相同的態度,體現在這些詞語上,它們表達相同的語言意義。例如,英漢民族都把“羊(sheep)”看成一種善良、溫順、柔弱的動物,因而在其意義表達中包含了相同的情感態度。漢語中有“像小綿羊一樣溫和、乖巧”,英語中有“asgentleasalamb/asmeekasasheep”。“豬(pig)”的生活習性、環境決定了中西文化中都認為豬是懶惰、骯臟的動物,因而有關豬的詞語都含有貶義的感彩。

對待另外一些動物,不同民族由于其生活習慣、民族心理、意識形態及文化價值觀的差異,產生截然不同的情感態度。表現在這些詞語上,它們呈現不同的、個性化的褒貶語義。例如在對待“雞(chick)”、“魚(fish)”、“蝙蝠(bat)”等詞語方面,由于這些動物名稱發音同“吉(luck)”、“余(abundance)”、“福(happiness)”,因而深受中國人的青睞,被賦予褒義色彩。[2]33-36而在英語民族中則無此諧音,這些詞語的褒貶色彩便產生分化,英語語言中此類詞語多含貶義,例如“chick-hearted(怯懦、膽小)”、“fishwife(潑婦)”等。“龍(dragon)”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和豐富的文化傳承。在中國人的民族心理和價值觀中,“龍”是帝王、權力、富貴的象征,因而漢語中有關“龍”的詞語都被賦予積極的含義。如:“潛龍”、“臥龍”、“龍鳳呈祥”、“臥虎藏龍”、“望子成龍”等,中國人常以龍的傳人、巨龍自稱。而英語中“龍”則是貶義,象征魔鬼、邪惡。所以西方人在看到中國人如此鐘愛雕刻有龍的東西時會表示詫異。在對待“狗(dog)”的情感上,中國人多持消極態度,含有“狗”的詞語幾乎都含貶義色彩,如:“走狗、落水狗、癩皮狗、狗頭軍師、狗仗人勢、狗彘不若、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等。[3]391而西方文化中,狗是人們的寵物,人們對狗充滿了愛憐、褒揚之詞,如:“aluckydog(幸運的人)”、“acleverdog(聰明的人)”、“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愛吾及犬)”。[4]269-271

二、動物詞語語義表達的對等性特點

對等性是指英漢語言在表達某一語義時,詞語中所涉及動物名稱的一致性或相同性,其語言中使用的動物名稱所代表和體現的相同或相近的比喻、聯想意義和文化特征。

(一)英漢語言中有關動物詞語的語義完全對等性

不同國家和民族,雖然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不同,但由于某些動物的共同體形特征、生活特征或行為習性,人們在表達某一語義時,兩種語言會借用同一動物名稱。英漢語言中的確存在這些在語義表達和文化內涵上具有對等性的動物詞語,他們有著同樣的比喻、象征和聯想意義。

1.利用動物形體特征形成的語義對等性。例如,根據蛇的體形及運動特點,英漢語言中都用“蛇”表示一種行進路線和行進方式,“蛇行”和“snakeitswaythrough/across(蜿蜒斗折,沿曲折道路行進)”。又如“asslipperyasaneel(像泥鰍一樣圓滑)”。[5]293-295

2.由于語言翻譯、詞語借用和文化交流形成的語義對等性。例如,漢語中有“紙老虎”之說,英語中有“apapertiger”。英語中有“abird’sview”,漢語中就出現了“鳥瞰”一詞。又例如:“adarkhorse(黑馬)”,“anuglyduck(丑小鴨)”,“bullmarket(牛市)”等。[1]107

3.根據動物的生活習性和行為特征形成的語義對等性。中西方文化中對于“猴、蛇、狐貍、狼”等動物都有相同的態度,因而他們在兩種語言中表達著大致相同的意義。例如,英語中可以用“horse”指各類人,“adarkhorse(黑馬)”,“awillinghorse(積極工作的人)”,“aTrojanhorse(潛伏在內部的敵人)”。漢語中有“犬馬、駑馬、響馬、馬賊、探馬、馬前卒、老馬識途”等。漢語中有狡猾的狐貍,英語里有“asly/craftyfox”,“ascunningasafox”等。又例如:“afishintroubledwater(渾水摸魚)”,“astimidasamouse(膽小如鼠)”,“asbusyasabee(像蜜蜂一樣忙碌)”[6]161-162,“asstrongasahorse(人強馬壯)”,“wolfdown(狼吞虎咽)”,“acaseofdogeatdog(狗咬狗)”等。此類例子都體現了兩種語言在借用動物名稱表達語義的完全對等性。

(二)英漢語言中動物詞語語義表達的部分對等性

所謂動物詞語的語義表達部分對等性,是指在表達同一語義時,不同語言在使用動物名稱會不盡相同。一種語言中有關動物的習俗語、成語、諺語表達相同語義時,在另一種語言里會變為借用其他動物名稱的詞語。但兩種語言在表達同一語義都借助了動物名稱,因而在表達形式上是部分對等的。

英語中“owl”是智慧、莊嚴的象征,例“aswiseasanowl”(猴精)。而漢語里它是不祥之鳥,倒霉、厄運的象征,漢語用“猴”象征聰明、機靈。“bat”在英語里具有消極否定意義,象征盲目,丑陋、罪惡和吸血鬼,例“asblindasabat”。[1]207-217而漢語里“蝙蝠”具有褒義色彩,象征幸福、好運、富裕,因為它和“福”諧音。又例如下列詞語里,表達同一意義英漢語言里分別使用不同的動物名稱。

Leadadog’slife——過著牛馬般的生活

have/holdawolfbytheears——騎虎難下

aflyintheointment——一只老鼠害了一鍋湯

ikeacatonhotbricks——熱鍋上的螞蟻

likeadrownedrat——落湯雞

beatthedogbeforethelion——殺雞儆猴

donkey’syears——猴年馬月[8](57-59)

牛飲——drinklikeafish

吹牛——talkhorse

害群之馬——blacksheep

對牛彈琴——cast/throwpearlbeforeswine

一丘之貉——birdsofthesamefeather

(三)英漢語言中動物詞語語義表達的非對等性

一種語言中有關動物的習俗語、成語、諺語表達某一語義時,在另一種語言里這些動物名稱則完全消失,不借助任何動物名稱。反映兩種語言在表達同一語義時,選擇詞語的不同,即語義表達的非對等性。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某些動物詞語在另一種語言里根本找不到對應的動物名稱去表達,這些詞語不能盲目的直譯和套用。例如,漢語里“白象”是一種電子產品,由于“whiteelephant”在英語里意為“累贅,昂貴而無用的東西”,所以不可譯為“whiteelephant”。漢語里有很多有動物名稱的詞語,英語里不能用具有動物名稱的詞語表達。例如:

拍馬屁——licksb’sboots

蜻蜓點水——scratchthesurface

黔驢技窮——atone’swit’s/attheendofone’srope

馬到成功——immediatesuccessuponarrival

英語里也有很多有動物名稱的詞語,在漢語中不能用具有動物名稱的詞語表達。例如:

putthecartbeforethehorse——本末倒置

adoginthemanger——占著茅坑不拉屎

acat-and-doglife——經常吵架的生活

raincatsanddogs——傾盆大雨

moneywillmakethemaretogo——有錢能使鬼推磨

三、動物詞語體現的文化特征

本研究中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十二生肖動物鼠、牛、虎、兔、蛇、龍、馬、羊、猴、雞、狗、豬以及貓、狼、獅子、魚、蜜蜂、鳥、蝙蝠等31種動物形成的各種詞語,包括成語、習俗語、俚語、格言。就英漢語言中這些動物所代表的語義進行了對比和分析,通過對這些詞語的比喻、聯想、象征意義的探討,挖掘了它們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在這些有關動物的詞語中,中國文化側重品德和人格意義,注重他們的內在特征,而西方文化側重外在形象和體征意義,注重他們的外在特征,因而產生了這些詞語文化方面的差別。通過以上研究,有助于更深刻的了解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這些動物代表的形象及比喻和象征意義的差異,找到產生這些語言差異的文化根源,避免語言交流的障礙和誤解。

參考文獻:

[1]HORNBYAS.Oxfordadvancedlearner’sEnglish-Chinesedictionary[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7.

[2]陳美芳.英漢詞文化差異對比分析[J].Us-ChinaForeignLanguage,2005(1):33-37.

[3]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4]張廷芳.狗年話狗[M]//教育與文化發展新論.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5]GUYUEGUO.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6]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1.

第4篇

關鍵詞:動物類習語;文化內涵;文化異同

作為人類非常重要的語言構成,“習語”的形成經歷了長久的人類實踐,成為語言文化中隱性的核心元素。在人類社會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人與自然界中各種動物或多或少地發生著各種聯系。于是動物特有的形象、特征、習性和活動引發了人類對于與動物相關的語言富有深刻文化含義的聯想。對于英語語言文化的學習者來說,熟知動物類習語文化內涵并且恰當靈活地應用是非常必要的。

一、習語的本質

1. 習語的定義

“idiom”一詞源于希臘語中的“idios”,最早源于“idioma”,其基本概念是“特殊性的一種表現”。它語義范圍不固定。根據《牛津習語詞典》的定義,“習語”是與其構成之字意義相異的短語。除此之外,“習語”也被定義為由結構固定、涵義深刻的兩個及以上詞語組合而成的功能獨立的意義單元。

2.英語習語的特征

(1)形式固定

在傳統用法中,英語習語的結構是固定的,其中的構成元素及其順序是不能隨意改動的,否則將會導致整體涵義發生錯亂。換言之,英語習語具有穩定性,因為它的結構固定,不容隨意篡改,所以其內涵也相對固定。

(2)涵義獨特

英語習語往往蘊含獨特的意義,而不能根據字面意思理解,也不限于從傳統語法、邏輯角度的分析。以習語“catch a crab”為例,并不能從字面意思理解為“用手抓到一只螃蟹”,而意為“劃槳時入水太深而失去平衡”。正因為英語習語獨特的涵義和簡潔的形式而深入語言的精髓,使其得到廣泛的應用。

二、動物類習語的起源

習語能夠反映人類物質世界的發展和精神世界的進步。通過分析動物類習語的起源,能夠幫助人們了解英語國家豐富多樣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心理。

1.源于體育、娛樂活動

無論是在英語國家還是中國,賽馬(horse race)都是一項古老而富有趣味性的競技活動。因此,我們在英語習語中不難發現許多與賽馬相關的例子,如Back the wrong horse(看錯人)等 。

2.源于軍事、政治活動

在英語習語中,有些借助動物栩栩如生的形象和暗喻手法,將政治、軍事活動中的術語通過精煉易懂的表述廣泛使用。例如:The hawk鷹派/主戰派

3.源于風俗習慣

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該民族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準則。受該民族風俗習慣的影響生活在不同區域、不同民族的人們對于同一種動物會產生不同的思想感情。例如,在飲食文化中常用動物的特征暗喻人類活動。Drink like a fish (Consume large amounts of alcoholic beverages) 牛飲

動物類英語習語的來源極其廣泛,除了以上列舉的淵源,還有來源于經濟活動、農業生產、宗教活動等,都為我們理解英語語言文化內涵提供了豐富源泉。

三、 動物類習語文化內涵的比較研究

中文習語和英語習語都因為兩種語言背后豐富的歷史文化而擁有淵源的歷史和長足的發展,都反映了兩國獨特的歷史文化和語言思維方式。通過比較掌握兩種語言動物類習語的異同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兩種語言的本質。

1.相同的動物類習語文化內涵

無論是在中國文化還是英語語言國家文化,豬都被認為是骯臟、貪婪的代名詞。豬在文化作品中的形象也經常以粗魯笨拙示人。英語習語很好地反映了這一動物形象: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對牛彈琴)

同樣地,在中國習語中,豬的這種形象也被反映地栩栩如生,例如 “豬狗不如”, “豬頭豬腦”, “人怕出名豬怕壯” 等等。

2.中英動物類習語文化內涵的差異

在英語語言國家,狗是人類最忠實的伙伴,人們對狗的喜愛表現得無微不至,在語言中尤為突出,例如“Every dog has his day.”意既每個人都有揚眉吐氣的一天。而在中國文化中,狗總是以低賤的形象出現在人們腦海中,例如“狗腿子”、“狗眼看人低” 等。

蝙蝠在中國文化意像中因諧音“福”而備受中國人喜愛。而在英語語言國家,蝙蝠被認為是丑陋、盲目的象征,吸血蝙蝠更是讓人覺得毛骨悚然。英語習語對這種文化意像有很好地反映。 As crazy as a bat (very crazy ,瘋得像蝙蝠)等。

動物的生存首先與自然因素息息相關,即使同一種動物對于生存在不同環境,具有不同思維方式的人們所帶來的感受和產生的情緒也未必時時相同,所以由動物名詞所構成的習語所表達的含義在英、漢兩種語言中便既具有共同之處,又各有千秋,呈現給我們一幅生動有趣的文化圖景,也為我們深刻掌握英語語言的本質提供了豐富的背景知識。

參考文獻:

[1]Mc Carthy,D.J.American Idioms [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7.

[2]牛津大學出版社. Oxford Idioms Dictionary [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3]林祥達.英文成語典故 [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第5篇

[關鍵詞]動物詞語聯想意義文化內涵

美國社會語言學家CarolR.Ember曾經說過,語言能夠通過詞匯來反映與之相對應的文化。人們經常根據動物的習性將這些詞匯與特定的性格和特征聯系起來,詞匯在人們心中激起某種特定的聯想意義。筆者通過查閱詞典、文獻資料等,搜集整理了大量含有動物名稱的相關詞語,在分析對比的基礎上,探討這些詞語所表達的各種意義,挖掘它們隱含的文化內涵。

一、動物詞語的語義基礎

之所以在漢語和英語中人們借助動物構成各種語言形式,表達豐富的語言意義,是和其生活地域、生活習性、人與自然關系、文化價值觀等因素有關聯,有著深厚的語義形成基礎。

1.根據形體、生活習性特征表達的語義

英漢語言都有根據動物的形體生理特點及生活習性所形成的詞語。它們形象逼真地反映了這些動物的生活規律,以感性認識為基礎,從而引申出一定的語言意義,例如,蛇(snake)是一種爬行動物,體形柔軟易彎曲,在行走時,蜿蜒曲折前行,因而英漢語言中都有“蛇行(snakeitswaythrough)”。另外蛇能分泌毒液,隱匿于草叢中,因而有“陰險、狠毒”的聯想意義,英語中有“asnakeinthegrass”,比喻偽裝成朋友的陰險之人。又如,雞(cock)的生活習性之一是清早鳴叫,因而漢語中有“聞雞起舞、雄雞一唱天下白”等詞語,英語中有“cock-crow(黎明)”等詞語。

2.根據人們對待動物的情感態度所表達的語義

現實生活中,人們和各種動物發生著各種各樣的關系,人們對動物形成一定的情感態度,進而影響到這些動物詞語的褒貶意義,賦予語言以豐富的感彩。

對待某些動物,由于各民族呈現大致相同或完全相同的態度,體現在這些詞語上,它們表達相同的語言意義。例如,英漢民族都把“羊(sheep)”看成一種善良、溫順、柔弱的動物,因而在其意義表達中包含了相同的情感態度。漢語中有“像小綿羊一樣溫和、乖巧”,英語中有“asgentleasalamb/asmeekasasheep”。“豬(pig)”的生活習性、環境決定了中西文化中都認為豬是懶惰、骯臟的動物,因而有關豬的詞語都含有貶義的感彩。

二、英漢不同文化背景下產生的不同文化內涵可歸納為三種情況

1.英漢表達同一內涵的動物詞

雖然東西方文化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兩者之間還是具有一些相似之處,因為人們對同一個世界的認識總是相似或相同的。比如中西方文化中對于“猴、蛇、狐貍、狼”等動物都有相同的態度。例如,英語中可以用“horse”指各類人,“adarkhorse(黑馬)”,“awillinghorse(積極工作的人)”,“aTrojanhorse(潛伏在內部的敵人)”。漢語中有“犬馬、駑馬、響馬、馬賊、探馬、馬前卒、老馬識途”等。漢語中有狡猾的狐貍,英語里有“asly/craftyfox”,“ascunningasafox”等。又例如:“afishintroubledwater(渾水摸魚)”,“astimidasamouse(膽小如鼠)”,“asbusyasabee(像蜜蜂一樣忙碌)”,“asstrongasahorse(人強馬壯)”,“acaseofdogeatdog(狗咬狗)”等。

2.表達不同內涵的動物詞

由于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歷史因素,不同的宗教影響,不同的物體或概念對不同的民族卻會產生不同的聯想,從而導致不同文化內涵的存在。例如:bear(熊):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熊的形象一般是行動遲緩、笨手笨腳,含有愚笨、無能和無用之意,因此漢語中有“你真熊”、“熊樣”之說。在英語中熊被認為是兇猛、殘忍的動物,用來指人時,則意指Abad-temperedorbadmanneredperson(粗鄙之人、魯莽之人),慣用語likeabearwithasorehead則表示“脾氣暴躁、態度惡劣”。如:FlorenceandDorothywerebothdancing,butJeremy,whodidnotdance,wasstandingbyher,lookingassulkyasabearwithasorehead.

佛羅蓮絲和多羅蒂都在跳舞,杰瑞米沒跳舞。他站在她身旁,滿面怒容。

bat(蝙蝠):中國傳統文化中,蝙蝠被認為是幸福的象征,因為漢語里‘蝠’與‘福’同音,而‘蝠鹿’皆音‘福祿’,因此蝙蝠以表示財富、位、吉利。在歐洲民間傳說中,蝙蝠總是和罪惡和黑暗勢力聯系在一起,和中國對貓頭鷹的感覺相近。英語成語中也體現了對于bat有壞的聯想,如asblindasbat(有眼無珠),hasbatinthebelfry(異想天開)等。新晨

3.不同動物詞表達同一內涵

處于兩種不同語言社會中的人們,由于不同的社會閱歷和風俗習慣很可能會導致觀察事物的方式和角度不同。因此,不同的動物詞匯載體可能會在兩種文化中產生同一聯想。如中國人認為虎是百獸之王,它是權勢和勇猛的象征。相反,西方人認為獅子才是百獸之王。因而我們會說“攔路虎”,“狐假虎威”,“虎口拔牙”,“置身虎穴”,而西方人卻說alioninthewayoralioninthepath,likeadonkeyinalion’shide,beardthelioninhisden,placeoneselfinthelion’smouth。很多漢語中帶雞的習語在英語中都被轉化成與鵝或鴨相關的習語。泥鰍(loach)的體表很光滑,所以很難捉住。因而我們常用泥鰍一詞來形容世故、狡猾和不可靠的人。然而大多數說英語的國家沒有泥鰍,所以泥鰍就不能引起他們的這一聯想,但是他們的確有一種能引起相似聯想意義的動物,那就是eel(鰻),所以人們會說,(as)slipperyasaneel。

本文就英漢語言中這些動物所代表的語義進行了對比和分析,通過對這些詞語的比喻、聯想、象征意義的探討,挖掘了它們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在這些有關動物的詞語中,中國文化側重品德和人格意義,注重他們的內在特征,而西方文化側重外在形象和體征意義,注重他們的外在特征,因而產生了這些詞語文化方面的差別。通過以上研究,有助于更深刻的了解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這些動物代表的形象及比喻和象征意義的差異,找到產生這些語言差異的文化根源,避免語言交流的障礙和誤解。

參考文獻:

第6篇

關鍵詞:動物詞匯隱喻 隱喻重合 隱喻沖突 隱喻空缺 文化內涵

隱喻被認為是比喻的一種,常常出現在文學作品中。“隱喻不僅是語言的修辭手段,而且是一種思維方式,它體現了人們賴以思維和行動的觀念系統的本質特征,是人們認識、思維乃至行為的基礎。”認知語言學家George Lakoff 和Mark Johnson也指出“隱喻是人類生存主要和基本的方式”。隱喻不只存在于語言中,而且存在于說話人的思維中,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認知方式。隱喻作為一種極為活躍的語言現象,它充分反映了各民族語言文化方面的特點。

基于隱喻的普遍性這一認識,本文擬從比較和分析英漢動物詞的隱喻意義著手,管窺不同民族的思維習慣和文化積淀,探討其語言文化內涵,促進英語語言的習得與跨文化交流。

英漢兩種語言中有著大量的動物詞匯,它們除了具有代表動物本身的字面意義(literal meaning)外,很多時候都被賦予了一定的隱喻意義(metaphorical meaning),即指稱字面意義以外的事物。現根據字面意義與隱喻意義的重合程度和方式分類如下。

1 英漢動物詞匯的隱喻意義對比

1.1隱喻重合(metaphorical coincidence)

英漢語中指稱同一動物的詞匯隱喻意義完全一致,或者基本接近,即隱喻意義出現重合。即相同的喻體表達相同或相似的含義,即有些動物形象能引起英漢民族相同或相近的聯想,有著相同或相似的隱喻意義。

(1) A rat crossing the street is chased by all. (老鼠過街,人人喊打。)

(2) You stupid ass! How could you do a thing like that? (你這頭蠢驢! 怎么會干這種事?)

(3) My brother would play the peacock when he made some progress. (我兄弟在取得進步時總是沾沾自喜。)

(4)He who rides a tiger is afraid to dismount. (騎虎難下)

(5)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混水摸魚)

(6)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披著羊皮的狼)

還有更多的相似之處,例如,用butterfly(蝴蝶)喻人之美,monkey(猴子)喻人聰明,口銜橄欖葉的pigeon(鴿子)象征和平,eagle(老鷹)使人聯想到力量,lion(獅子)和tiger(老虎)令人聯想到威武、雄壯。小羊是溫順的象征,蝸牛是行動緩慢的象征,夜鶯是歌聲美妙的象征,狐貍是狡猾的象征,蜜蜂是忙碌的象征,豬是骯臟貪吃的象征,狼是饑餓的象征,鸚鵡是學舌的象征,等等。以上例子說明,英漢動物詞匯在隱喻認知模式上具有很大的重合性,這不僅反映了語言的重合,更反映了漢英文化的重合。

1.2隱喻沖突(metaphorical conflict)

整個人類文化有其共性, 各民族的文化更有其個性。英漢動物隱喻中的文化重合畢竟是局部的,而更為常見的則是文化差異。因此,當英漢兩種語言中指稱同一動物的詞匯具有不同的隱喻意義,或者不同的動物詞匯具有相同的隱喻意義時,就出現詞匯字面意義與隱喻意義的不相對應,即沖突。分兩方面討論。

1.2.1 喻體相同,喻義不同

漢英兩個民族熟知的動物相差無幾,但是這些動物與人類的親疏遠近、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有時候卻大相徑庭。因此漢英動物詞匯中存在大量的喻體相同、喻義不同的隱喻現象。此類隱喻舉不勝舉。

(a)狗(dog)

在漢文化中,狗一直遭到輕蔑和鄙視,使人聯想到令人厭惡的東西。以狗為喻體的成語、諺語或俗語,幾乎無一不帶貶義。如“豬狗不如”、“狐群狗黨”、“狗仗人勢”、“狼心狗肺”、“走狗”、“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狗改不了吃屎”、“狗拿耗子,多管閑事”、“落水狗”、“喪家之犬”、“狗腿子”、“狗急跳墻”、“狗頭軍師”等成語俗語不可勝數。而在西方人眼中,狗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寵物,成為man’s best friend,甚至被看作是他們家庭的組成部分。有不少習語都體現了說英語民族對狗的喜愛,把狗與人相提并論,如a lucky dog(幸運兒),a gay dog(快樂的人),top dog(勝利者),“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等。

(b)龍(dragon)和鳳(phoenix)

龍是中國傳說中的神異動物,是吉祥、尊貴的象征,也比喻非凡之人。中國是龍的國度,中國人視自己為龍的傳人。鳳,又稱“鳳凰”,自古被漢民族視為吉祥的神鳥,它給人間帶來吉祥、幸福和安寧。成語“龍鳳吉祥”、“龍飛鳳舞”、“龍章鳳姿”、“龍騰虎躍”、“龍吟虎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等表達了幸福、吉祥、美好之意。而在英語文化中,dragon卻是“兇神惡煞、會噴火的怪物”,象征著魔鬼、撒旦和邪惡,如:dragon’s teeth(相互爭斗的根源),sow dragon’s teeth(播下不和或毀滅的種子)。然而在英文化中的phoenix則取其長生不死之神性,曰:“長生鳥”,與復活再生有關。

(c)蝙蝠(bat)和貓頭鷹(owl)

蝙蝠(bat)在西方人心目中并無好感,是瞎眼、丑陋、兇惡、吸血動物、迷信和巫術及死亡的代表。而對中國人而說,由于“蝠”與“福”同音,便成了吉祥、幸福、健康的象征。貓頭鷹在西方人看來通常嚴肅認真有頭腦,常為百獸斷是非解爭端,是冷靜智慧的象征。所以經常形容聰明干練的人為a wise old owl(一只聰明的老貓頭鷹)。然而,漢語中貓頭鷹則是厄運的兇兆。有些人很迷信,以為碰上就會倒霉。漢語中的“夜貓子(貓頭鷹)進宅”意味著厄運將至。因此,中國人對貓頭鷹的感情就像西方人對蝙蝠的感情,既討厭又怕。

(d)大象(elephant)

“象”在我國古代社會,是代表著權威與地位,如黃帝出巡要坐象車,貴婦人穿象服表示高貴。有傳說記載,佛祖轉世賴于白象,觀音菩薩去朝拜時白象曾兩次對其有救命之恩,白象自然就成了人們敬尊的對象。前些年在我們國內很暢銷的“白象”牌電池(包裝上英文名為white elephant)出口到國外,其銷路并不看好。究其原因是中西方文化對動物大象賦予了不同的含義,致使這種白象牌的商品在國外市場不受歡迎。請看此例:His newly employed woman servant was extremely lazy and ate a lot, no more than a white elephant.(他新雇用的女傭人懶得出奇,飯量倒很大,真是一個無用而又累贅的東西。)

1.2.2 喻體不同,喻義相同

由于文化和生活經歷的差異,在表達相同或相近的含義時,漢英往往會采用不同的動物來作為喻體。英漢動物詞匯中也不乏喻體不同喻義相同的隱喻現象。下面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證明。

a rat in a hole(甕中之鱉)

birds of a feather(一丘之貉)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雙雕)

to go for wool and come back shorn(偷雞不成蝕把米)

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對牛彈琴)

to place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 (置身虎穴)

t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殺雞取卵)

雖然是相同的含義,英漢民族卻選擇了不同的喻體,這就需要我們了解對方的文化和習慣,不能生搬硬套,否則在跨文化交際中必然會引起誤解,造成交際的中斷或失敗。

1.3隱喻空缺(metaphorical vacancy)

文化的多樣性必然導致語言呈現多樣性。同一動物詞語,它在一種語言中有著豐富的隱喻意義,但在另一種語言中卻缺乏相應的隱喻意義,即隱喻意義在另一種文化中出現空缺現象。漢語中,很多動物具有獨特的隱喻,是中國文化所獨有的,舉一些例子說明漢語中英語空缺的文化動物詞。

(1)鴻雁(Chinese wild goose):書信(《漢書蘇武傳》載有大雁傳書之事)

(2)鴛鴦(mandarin duck):夫妻(因此類鳥雌雄偶居不離)

(3)鶴(crane):①象征年壽長,如“松鶴延年”;②才能出眾之人

(4)黃魚(yellow fish):①輪船水手,汽車司機等為撈取外快而私帶的旅客;②(方言)金條;

(5)烏龜(turtle):①長壽;②外遇者的丈夫

(6)蛇(snake):忘恩負義的人

英語中也有漢語空缺的文化動物詞。英語有如下隱喻表達是漢語完全沒有的。請看例子。

chicken(雞)指“懦夫、膽小鬼”;eel(鱔魚)暗指狡猾、不老實、不可靠的人;eager beaver(河貍)指“急于做成某事而特別賣力,但有點急躁的人”;albatross(信天翁)暗指沉重的負擔,無法擺脫的煩惱和障礙(水手認為射殺信天翁會招致厄運);cock(公雞):頭頭(從12到19世紀斗雞是中小學生在懺悔日的活動,獲勝的孩子抱著斗贏的公雞,被同伴高高地抬起);oyster“牡蠣”指“沉默寡言的人”,等等。

2 英漢動物詞匯中隱喻意義差異形成的原因

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和認知策略有相似之處,所以在不同文化中,往往可以見到相似的隱喻表達,這是不同文化認知的共同經驗積累。隱喻作為認知的手段,反映了人類文化的相似性。漢、英語動物隱喻的共同之處就體現了漢英文化經驗的相似性。但是,每個社會集團都有它自己特定的語言、思維方式、、神話傳說、文學典故、風俗人情、社會制度、生產方式,也即其特定的文化內容,而隱喻又是根植于語言,思維和文化的,所以不同文化傳統的民族對同一事物會有不同的隱喻方式及其表達。因此,本文將從民族思維方式、審美心理、文化傳統、自然環境和社會習俗及語言特點等方面分析造成英漢動語動物隱喻差異的主要原因。

2.1英漢兩個民族思維方式不同

中國人重形象思維,說話愛使用比喻,人們常在描述事物時借用動物之形。比如,出家人誦經時所敲之魚形木鼓,被稱為“木魚”或“魚鼓”。因過度操勞而在眼角生出的皺紋,被稱為“魚尾紋”;天將破曉之時則會在東方現出一抹“魚肚白”。而西方很少利用動物的外形來做比喻,因為西方重視形式分析和邏輯推理,說話喜歡用概念去定義,用邏輯去推理,人際交往語句表達清楚、明確,與漢文化中的表達含蓄、留有空間形成鮮明對比。

2.2英漢兩個民族審美心理不同

中國人講究“天人合一”,認為人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與天地共有基礎物質“氣”,人與天地共守基本規律“道”,人的形態與功能都與天地相對應,中國人在自然萬物內觀照到了自己的影子,“登山則情漫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這是中國人把自身的思想品格投射到自然界的各種動物身上,導致了人性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格化,從而使代表這些動物的名詞產生了豐富的聯想意義。而西方文化是一種科技理性文明,英美人很少用自然動物比擬人的思想品格進行道德化描寫,他們傾向于用動物象征人的某種自然屬性而非社會屬性。

2.3民族文化傳統不同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許多神話傳說。相傳黃帝奠定了中華文明,受到后人的尊重和崇拜。他后來乘龍上天,而那龍是天帝來迎他的。于是“龍”便有了“帝王”、“才俊之士”的意義。漢民族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較小。

而英語受希臘文化、希伯來文化的影響非常大。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詞匯載蓄文化的功能最強。英語中有些動物詞具有源于希臘羅馬神話,或《圣經》,或兼而有之的意義。如用來稱呼英國劇作家及詩人莎士比亞the swan of Avon中的swan(天鵝),就指“才華橫溢的歌手或詩人”。據希臘傳說,音樂之神阿波羅的靈魂進入了一只天鵝,由此產生畢達哥拉斯寓言,所有杰出詩人的靈魂都入天鵝體內。《圣經》中有許多動物為喻體的短語和句子,由于常為人們引用,久而久之成為典故性成語。

2.4自然環境和社會習俗不同

由于英漢兩個民族所處的自然環境不同,一種動物可能在這個國家常見,而在另一個國家罕見,人們自然不會產生什么聯想意義。這些動物詞載蓄的文化內容豐富多彩而又頗具異域風情。如上文中提到的漢語“鴻雁”、“鴛鴦”和“鶴”等動物詞具有英語對應詞匯中所沒有的特殊含義。而英語詞匯chicken,eel,beaver和albatross等也具有對應漢語詞所沒有的隱喻義。

2.5 漢英語言特點

漢英兩種語言各自不同的特點影響和制約動物詞匯隱喻意義的形成。從文字特點看,漢字屬于象形文字,以動物形體特征為啟示,因而有了“象形詞語”,如“虎頭蛇尾”、“鼠頭鼠腦”、“羊腸小道”等。從語音特點看,漢語中存在大量的諧音現象,這會引發相關的聯想,極大地豐富詞匯的隱喻意義。漢語中蝙蝠的“蝠”因與“福”字同音,被認為是幸福吉祥的象征,常產生正面積極的聯想意義;而英語中bat卻無法引發這種聯想。漢語成語“年年有余”取“魚”這一形象喻指生活富裕也是因為“余”與“魚”諧音;同理英語中fish無法產生此類聯想。

3 動物詞匯中的隱喻與跨文化意義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影響語言的形成發展。語言和文化的這種互動關系正說明,要學好一種語言,了解和掌握與這種語言相關的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語言中的隱喻折射了以這種語言為母語的人的思維方式、審美心理和社會文化等特征,其研究也顯得尤為必要。通過分析我們得出,英漢動物詞匯中所負載的文化信息,既反映了英漢兩種語言具體表現形式的異同,又突出顯示了英漢兩個民族獨特的文化個性。所以說,人不僅是“社會人”(social man), 而且是“文化人”(cultured man)。因此, 在進行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 不僅要注意語言交流,更要重視文化傳遞。只有不斷培養和加強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 才能更為透徹地理解和習得語言;只有將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與文化能力有機結合,才能行之有效地交流,準確無誤地傳達語言和文化信息。

參考文獻:

[1]陳文伯. 英語習語與漢語成語[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2.

[2]鄧炎昌,劉潤清. 語言與文化[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3]胡文仲. 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4]黃佩文.漢英比喻的差異與不同的文化蘊涵[J].修辭學習,2001,(3).

[5]李雪.漢英動物隱喻的文化視角[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12).

[6]廖光蓉.英漢文化動物詞對比[J].外國語,2000,(5).

[7]歐憶,賈德江. 英漢動物類習語比較及其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 2001,(4).

[8]邵志洪.英漢語研究與對比[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1997.

[9]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第7篇

關鍵詞:動物詞;文化含義

動物詞指表示動物名稱的一類詞語,它不僅僅指稱自然界中存在的或者曾經存在現在已經消失的動物,也包括那些虛幻的、不存在的動物如“龍”。

動物與人類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現代漢語和烏爾都語中都存在大量的動物詞來指稱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動物和神話傳說中出現的虛擬動物。在命名初期,動物詞的意義是單一的,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對其認識程度的不斷深化,在不斷深入了解動物特性的同時,人們還附于動物主觀情感,這一方面是由動物自身生活習性決定的,另一方面也受各民族生活方式、文化傳統、心理特點及獨特的審美的影響。由于長期使用,使得這些意義得以習慣化、概念化、詞匯化,因此動物詞產生了文化意義。譚文輝(2001)認為動物詞的文化含義來源于人類的認知機制。在長期與動物頻繁接觸的過程中,人們認知了它們的不同種屬特性,并把那些特性與其有關聯性或相似性的其他事物或概念關聯起來,通過隱喻或轉喻,使動物詞轉指其他事物或概念。由于語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對動物的種屬特性的認知也不同,產生的文化含義也不同,同一個動物在不同的語言中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如在教授顏色詞和動物詞的過程中,本人提到了中國著名的電池品牌“白象”,以烏爾都語為母語的巴基斯坦學生特別不理解,因為在烏爾都語中白象()具有表面看起來很貴重但實際上沒有任何使用價值的文化含義。由此,可見由于歷史、習俗、生活方式、等諸多文化因素的影響,不同的語言賦予動物詞不同的文化含義。本文通過對漢語、烏爾都語動物詞文化含義的對比分析,試圖分析出文化對詞匯的影響。

一、同一個動物詞在漢語烏爾都語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含義

由于人們對一些動物的基本特性有著相同的認識,在語言的使用過程中會產生相同或相似的聯想,因此同一個動物詞在兩種語言中有著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內涵。如漢烏兩種語言都用“狐貍()”比喻狡猾的人,如:他是只老狐貍()。“驢()”比喻固執p愚蠢p沒有頭腦的笨蛋。(難道喀布爾城里沒有毛驢嗎?世界上什么類型的人都有好地方也可以出庸人。)①“綿羊()”是一種性情及其馴服溫順的動物,但也因是食草動物且體型較小常被用來形容老實人,弱者。如:羊毛出在羊身上()。“狗()”在漢語中有“狗腿子”p“走狗” 等用法,常用來比喻卑賤的人,無賴漢,廢物,游手好閑的人,它代表卑劣p可惡的品性。 (洗衣工的狗無家可歸流浪漢,游手好閑的人。) “蛇()”因其是冷血動物且漢語和烏爾都語里都有其恩將愁報的寓言故事,所以常被用來形容冷酷p虛偽p卑鄙的人。在烏爾都語中蛇甚至代表敵人。 (袖子里的蛇隱藏著的敵人)。“鷹()”:漢語中鷹無疑是一種猛禽,擁有銳眼和利爪,自由翱翔,速度極快,兇猛異常。有“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莫怪雄鷹志氣高,長空萬里領。”等詩句。此外“鷹”還可以用于人名,常象征著獨立、自由和勇猛。在烏爾都語中被用來比喻年輕有為的年輕人。

(你的家不在Sultan王宮殿的穹頂上,

你是皇家的獵鷹,你應以懸崖峭壁為家。)

(當鷹的靈魂在年輕的心中蘇醒,

他看到了那l光的目標超越星空。)②

“豬()”生活環境骯臟p雜食貪吃p體型肥碩呆頭呆腦。漢烏兩種語言都用比喻愚笨p骯臟p貪婪p粗野無知的人,“笨的像豬一樣()。豬崽子()。

二、同一個動物詞在漢語烏爾都語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含義

“龍()”:龍是神話傳說中的動物,是中華民族的主要圖騰,被視為神圣祥瑞,中國人自稱為“龍的傳人”。中國歷史的各個朝代,帝王都稱呼自己為“真龍天子”,龍象征著權力。同時,龍還象征著青年才俊p英雄豪杰、出類拔萃之人,所以漢語中有“望子成龍”。而在烏爾都語中, 則是危險兇猛的動物。

(把手放進龍嘴里)比喻做危險的工作。

“貓頭鷹()”:聽到貓頭鷹叫,中國人很快就能聯想到厄運或不吉利的事情即將發生,所以漢語里有“貓頭鷹進宅,好事不來”的說法。但在烏爾都語里貓頭鷹有傻瓜p蠢家伙p笨蛋的意思。(貓頭鷹的徒弟天大的傻瓜,大笨蛋)。(吃了貓頭鷹肉人變傻了)。

“烏鴉()”:中國人認為烏鴉是不詳之物,與“喜鵲”相對。說了不詳的話,而最終應驗的人我們可以用“烏鴉嘴”來形容他。聽到烏鴉叫意味著不吉利的事情即將發生。而在巴基斯坦文化中,烏鴉并沒有不詳的意思,早上烏鴉在屋頂上叫卻意味著有客人即將拜訪。(吃了烏鴉肉)只是用來形容喋喋不休的人,嘮叨沒完的人。印巴民間還認為吃了烏鴉肉后會頭發變黑、延年益壽。烏鴉被認為是智商很高的動物,但常含有貶義的感彩 (精明的烏鴉也會吃屎過分聰明的人也受騙,聰明反被)。

“猴子()”:在漢語中猴子因為能模仿人類的活動而被認為是聰明敏捷的。但在烏爾都語中“猴子”卻被用來指稱不知好歹的人p小人。 (猴子哪里知道生姜的味道。不識好歹的人及時好東西在眼前也看不出來;拙眼不識貨)

(猴子脖子上帶珍珠對小人的抬舉)

“鸚鵡()”:鸚鵡是一種會模仿人類說話的鳥,漢語中被用來表示只會人云亦云,沒有獨立見解的人,如“鸚鵡學舌”一般比喻別人怎么說,也跟著怎么說。而烏爾都語的鸚鵡,則具有無情無義,翻臉不認人的文化含義。 (像鸚鵡那樣無情無義翻臉不認人)(翻臉不認人就像鸚鵡,說話甜甜的就像八哥。)

三、同一動物詞在漢語烏爾都語中沒有對應的文化含義

(一)同一動物詞在漢語中有豐富的文化含義,在烏爾都語中卻沒有相應的文化含義

鳳凰():鳳凰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百鳥之王,是人們心目中的瑞鳥,天下太平的象征,古人認為時逢太平盛世,便有鳳凰飛來。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與龍相同,象征著富貴p吉祥,常和龍一起使用, “龍鳳呈祥”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圖騰。而在烏爾都語中鳳凰就是神話中的不死鳥p神鳥不具有特殊的文化含義。

仙鶴()因體態優雅、顏色分明,在漢語中具有吉祥、忠貞、長壽的寓意。漢人劉安在《淮南子?說林訓》中,便出現了“鶴壽千歲”的說法。而在烏爾都語中仙鶴沒有這樣的文化含義,而僅因為其嘴長、頸長、腿長的外形特征被用于指稱腿長的人。

漢語中還有一些動物詞,因諧音而被賦予了特殊的文化含義,這些動物詞一般在烏爾都語中都沒有相應的文化含義。

鹿():“鹿”諧音為“祿”意為俸祿,財也、福也,因此漢語中的“鹿”被賦予了美好的文化含義。在年畫中鹿長與壽星為伴,與仙鶴為伴(鹿鶴同春、六合同壽)以祈求長壽。而烏爾都語中只是用有(鹿一樣的眼睛)來形容眼睛的美麗傳神。

蝙蝠():“蝠”與“福”、“富”諧音,是驅邪接福,帶來福氣的象征。民間傳統藝術中常用五只蝙蝠飛入大門中的表現手法來祈求“五福臨門”;蝙蝠和壽星同框象征“福壽雙至”。而在烏爾都語中只用來指稱一種晝伏夜出的哺乳動物。

(二)同一動物詞在烏爾都語中有豐富的文化含義,在漢語中卻沒有相應的文化涵義

駱駝()駱駝被稱作是“沙漠之舟”,在沙漠中行走和馱運物質,可以一周不飲水。在穆斯林文化中駱駝是真主為人類造化的有益動物,性情溫和,善解人意,在任何艱苦的環境中忠于主人,任勞任怨。在穆斯林的傳說里,有一段這樣的對話:一天有個人與一起旅行,當他們在一個地方停下過夜時,這個人就問道:“我應該拴住駱駝呢?還是應該信賴真主?”回答說;“信賴真主 ,同時拴住你的駱駝。”信賴真主,這是屬人的信仰世界的事,拴駱駝則是屬人的世俗世界的事,通過的回答,信仰的世界和務實的世界就十分自然地交融在一起了。巴基斯坦是穆斯林國家,在其官方語言烏爾都語中駱駝也帶著一點兒神圣色彩。(看駱駝是怎樣把腿蜷起來再趴下去的結果無法預測。)(讓駱駝通過針眼來創造奇跡。)但隨著對駱駝體型、生活習性的了解,駱駝也越來越生活化,而且略有貶義的感彩。(個子長得像駱駝一樣,腦子卻那么一點點。)(駱駝馱東西總是哼哼唧唧的做點兒事兒嘴里愛嘟囔。)而以農耕文明為主的漢文化中駱駝則不具備這些文化含義。在漢語中駱駝只是一種能長途跋涉p忍饑耐渴p可負重馱運的動物而已。

四p不同的動物詞在漢語烏爾都語中具有相似的文化含義

不同的動物詞在漢語烏爾都語中具有相似的文化含義,即漢語和烏爾都語中用不同的動物詞來表達相似的意思 ,即雖然兩種語言中所使用的動物詞不同 ,但它們的喻義卻是相似的。如漢語中用“熱鍋上的螞蟻”來形容焦躁不安,烏爾都語中卻用 (貓)(心像小貓似的亂跳。)漢語中常用“豬”來形容一個人蠢笨如“蠢豬”、“豬腦袋”,烏爾都語中也可以用表示蠢笨,但由于穆斯林世界對豬的禁忌,更多用驢p貓頭鷹表達此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如:

(她唱歌跟布谷鳥一樣好聽。)

她唱歌跟百靈鳥一樣。

(把腳放進龍嘴里)

虎口拔牙

(從龍嘴里逃出,死里逃生)

虎口余生

(面做的貓咪)

紙老虎

(吃飯像駱駝,掙錢如麥吉奴)

吃飯如虎,掙錢似羊

(讓驢馱書)

對牛彈琴

(驢給驢撓癢)

烏龜找王八 物以類聚

(從大象嘴里奪甘蔗吃)

虎口奪食

(在家是獅虎,在外是綿羊)

在家是虎,出外是鼠

通過以上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動物詞不僅僅是對動物的指稱。在使用的過程中還衍生出了特有的比喻義和聯想義。而且這些比喻義和聯想義不僅是對本義的極好的補充,也反映了一個語言社團的文化及風俗習慣。詞義不僅僅包含著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還包含感 彩、文化涵義。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僅僅掌握詞語的字面意思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在掌握字面意思的基礎上挖掘其文化涵義,只有這樣才能通過語言學習真正的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傳統。通過對漢語和烏爾都語動物詞文化含義的對比分析,希望在以后的對外漢語教學中,能更好地幫助巴基斯坦學生了解中國文化,認識到烏爾都語p漢語中動物詞文化含義的異同,使用動物詞時避免母語文化產生的負面影響。

注釋:

①本文中引用的烏爾都語成語、諺語均來自孔菊蘭教授主編的《烏爾都語漢語詞典》,下文將不再標注來源。

②引用自巴基斯坦著名詩人Allama Iqbal 的詩,其中文翻譯參考了伊斯蘭堡孔子學院本土教師Haseeb和中文系教授Misbah Rashid的譯文。

參考文獻:

[1]常敬宇.漢語詞匯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葛愛華,瑪依達?胡巴依.動物類詞語象征意義對比淺析[J].昌吉學院學報,2008,3.

[3]賈少寧.英漢動物詞匯的隱喻文化對比[N].語言文字報,2009,7.

[4]孔菊蘭.烏爾都語漢語詞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劉彬.漢語動物詞語的文化意蘊[J].文化研究,2009,2.

[6]劉宇紅.中英動物詞匯文化內涵比較[J].湘潭大學學報(社科版)第22卷,1998.

第8篇

關鍵詞 動物成語 文化差異 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Animal Idioms

MIAO Keliang

(PLA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 Luoyang, He'nan 471003)

Abstract Animal idioms is widespread present in English and and Chinese, for English and and Chinese values, customs beliefs and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differences, two languages give the animal idioms specific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imal idioms translation translator in 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se differences, and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literal translation, paraphrase, the substitution method and the interpretation act for flexibility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English-Chinese cultural exchanges barriers, promote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prosperity.

Key words animal idioms; culture difference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成語是人類語言的精華,是前人生活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也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簡單明了,寓意深刻并具有重要的使用價值。在人類歷史文明的長河中,動物一直與人類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對人類的生活和思維方式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無論是漢語或是英語中,含有動物詞匯的成語(以下簡稱動物成語)都異常豐富。由于受歷史地理、風俗習慣、價值觀念或等因素的影響,兩種語言賦予動物成語各自特定的文化內涵,且兩種文化的異同也反映在所使用的動物成語中。這些動物成語除了具有字面意義指稱動物本身外,還隱含著豐富的“聯想義、比喻義、象征義以及帶有感彩的褒義或貶義等”。(鄭亞敏,2008)因此,準確理解動物成語的內涵,深入了解英漢文化之間的差異,采取適合于各自文化的語言表達方式,運用不同的翻譯策略來進行英漢互譯活動,才能夠有效地實現中英文化間的交流和溝通。

1 英漢動物成語的文化差異

1.1 價值觀念的差異

成語的內涵存在分歧反映了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價值觀念的差異,特別是在對動物的價值判斷上。比如,英語中與“dog”有關的成語大都含有褒義,而在漢語中帶“狗”字的成語幾乎都是貶義詞。這是因為在英語文化中,狗是人類生活中最為忠實的伙伴和朋友,不但可以打獵,看家,而且是人類孤獨時的伙伴,無助時的幫手。如,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big dog(重要人物),lucky dog(幸運兒)等。而在漢語文化中,狗忠誠的一面卻遠不及其阿諛奉承,依仗權勢,骯臟齷齪的一面。如,狗仗人勢、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

1.2 習俗信仰的差異

由于英漢民族不同的習俗和信仰,在面對同一動物時,所聯想到的內容也大相徑庭,甚至截然相反。最突出的例子莫過于漢語里的“龍”和英語里的“dragon”。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占有極為崇高的地位,它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因此中國人常稱自己為“龍的傳人”。它也是富貴、吉祥、健碩、成功的代名詞。比如,“龍鳳呈祥”“龍騰虎躍”“龍馬精神”“望子成龍”等。而在英語文化中,“dragon”則是一只長著翅膀、滿身鱗甲、拖著蛇尾、口中噴火的怪獸。尤其在西方文學中,它常是與正義力量水火不容的邪惡與兇殘的代表。

1.3 生活環境的差異

由于英漢文化賴以存在的自然環境的不同,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反映在動物成語方面,不同的文化、生活方式和習慣賦予成語以不同的喻體。英國是海島之國,漁業發達,海濱文化繁榮。比如,“fish”在英語成語中象征意義豐富,neither the fish nor fowl。在漢語中則對應著“非驢非馬”之意,帶有明顯的農耕文明的特色。中國世代的農民靠牛耕地,對牛則懷著極為深厚的感情,雖然關于“牛”的負面成語也不少(如“牛鬼蛇神”,“對牛彈琴”等),但在中華文明的早期,牛是任勞任怨、忍辱負重、樂于奉獻的象征。如“孺子牛”、氣壯如牛”、“如牛負重”、“初生牛犢不怕虎”等。而英語文化中,牛則滿身缺點,如a bull in a china shop(魯莽之人),like a bull at a gate(狂怒兇悍)等。相應的,英語文化中,馬的用途則相對更廣,人們對horse喜愛有加,例如:eat like a horse (食大如牛),work like a horse (勤勤懇懇)等。

因此,針對中英文化中具有各自文化特色的動物成語,在進行互譯時為了準確理解其文化內涵,應該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以期避免誤解,順利達成文化交流的良好效果。

2 英漢動物成語的翻譯策略

著名學者王佐良先生曾指出:“翻譯里最大的困難是什么呢?就是兩種文化的不同。在一種文化里頭有一些不言而喻的東西,在另一種文化里頭卻要花費很大力氣加以解釋。”翻譯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動物成語的翻譯也應循此原則。因此我們在翻譯動物成語的時候要根據兩種語言各自的文化習慣,采取直譯法、意譯法、釋義法等不同的翻譯策略。

2.1 直譯法

在不引起錯誤的聯想或誤解的前提下,直譯并保留成語中的比喻、形象以及風格特征。直譯法不僅能夠準確地轉達原義,而且可以使目標語讀者更好地了解源語言的比喻方式和文化內涵,為豐富和傳播異域文化起到很好的橋梁作用。下面的例子中,英語和漢語無論在用詞習慣、詞組結構或詞序上都大致相等,翻譯時用直譯法即可。

走馬觀花:to ride out on horse back to look at flowers

井底之蛙:to be like a frog at the bottom of a well

臥虎藏龍: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狗尾續貂:patch up a sable coat with a dog’s coat

a lion at home, a mouse abroad:在家如獅,在外如鼠

as proud as a peacock:如孔雀般驕傲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著羊皮的狼

crocodile tears:鱷魚的眼淚

2.2 意譯法

指在翻譯時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達形式的方法。由于文化的差異,有時在翻譯中無法保留源語言的字面意義,這時有必要采用意譯法將原文的主旨轉換成目標語讀者所能接受和理解的意義和形象,從而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例如: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Nothing venture, nothing have.

單槍匹馬:do something alone

望子成龍:to expect one’s son to be an outstanding figure

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to snap and snarl at a kind-hearted man

rain cats and dogs:瓢潑大雨

be the cat’s pajamas:了不起的東西、人或主意等

a fly on the wheel:妄自尊大之人

have a bee in one’s bonnet:胡思亂想

2.3 代換法

指在翻譯過程中,用目標語中喻意近似,喻體不同的表達來替代源語言中的形象的方法。雖然操兩種語言的人們生活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中,但由于對某些事物或現象的感受類似,而表達不同。在翻譯時,可以采取代換喻體的策略,而使得目標語讀者能更好地理解源語言使用者的真實意圖。例如:

健壯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

一箭雙雕: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對牛彈琴:cast pearls before a swine

一丘之貉:birds of a feather

打草驚蛇:wake a sleeping dog

to bleed like a pig:血流如注

like a rat in the hole:甕中捉鱉

as timid as a rabbit:膽小如鼠

2.4 直譯釋義法

翻譯中,很多典故、地名、人名及習俗等,意譯法往往不奏效,而采用單純的直譯法又表達不清,或意猶未盡,這時便需要借助注釋來說明了。這種翻譯策略常常應用于一些出自典故的成語。例如:葉公好龍:Lord Sheh’s love of dragons (Note: Lord Sheh was so fond of dragons that he adorned his palace with drawings and carvings of dragons. But when a real dragon heard of his infatuation and paid him a visit he was frightened out of his wits.)

3 結語

動物成語是語言及民族特色和各種修辭手段的綜合體現,它不僅文化內涵豐富、形象生動,也是語言使用者思想和智慧的結晶。由于持不同語言的人們的價值觀念、習俗信仰和生活環境的差異,即使是同一種動物,人們根據各自不同的認識和偏好,賦予它的文化內涵也各有差異。因此,在翻譯這些動物成語的時候,需要譯者深入了解這種文化差異,采用直譯、意譯、代換或釋義等不同的策略加以靈活處理,才能更好地克服文化交流中的障礙,促進不同文化的大融合。

參考文獻

[1] 李文伯.英漢成語對比與翻譯[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

[2] 顧鵬.淺析英漢文化動物詞及其翻譯策略[J].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0(4):12.

[3] 潘紅.動物比喻的語用含義及其翻譯[J].中國翻譯,1994(4):12.

第9篇

語言是一種獨特的社會活動,同時,也是一種自然活動。狹義上的語言就是指人類所使用的語言。但從廣義上來講,語言不僅存在于人類社會,也普遍的存在于整個自然環境中。人類有自己的語言,動物也有它們自己的語言。當然,人類的語言與動物的語言有著質的區別。動物只能通過幾種(最多幾十種)叫喊聲或面部表情肢體動作來進行簡單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動物語言的表現是現場的刺激引起的,它所能傳遞的信息種類是非常有限的,是封閉的系統。相對于動物語言,人類語言具有動物語言無法比擬的先進性。人類語言具有功能開放、構造靈巧、便于習得等優勢,或者說特征。這些就決定了人類語言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注定要在整個世界大環境中占據主角的地位。

當然,人類語言能夠達到目前這種高度發達的程度,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由于不同地區人類文明起源的時間不同,這個過程在不同的地區也是有長短之分的。在原始社會之前和原始社會的前期,人類作為一種具有高智商的“動物”,那時候,人類語言跟動物語言其實并沒有多大的差別,也還處在一個受外界刺激而發生本能反應的階段。但是,雖然當時人類還是“動物”,人類本身就具有其他動物所不能比擬的高度的思維能力和靈活的發音能力。而且在人類的進化歷程中,直立行走、手腳分工、制造工具、組成社會這些重大的步驟都為語言的初步形成創造了條件。語言的產生,勞動是起了巨大的作用的。人類的祖先是在長期維持生存的勞動中鍛煉了自己的大腦,改造了發音器官。又在共同勞動中產生了組織、協調、交流思想的需要,這種需要和現實生活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最終,促成了人類語言的產生。

語言是人類和其他動物分道揚鑣的最后的、最重要的標志。語言的產生,也直接促進了人類文明的誕生和發展。所以,在今天看來,那些人類文明發源比較早的地區,也應該是人類語言的發源地。比如說,中國的黃河流域、西亞的兩河流域、非洲的尼羅河流域、南亞的印度河流域等等這些地區,在世界范圍內,都是人類語言誕生比較早的地區。語言,是人類脫離動物界而進入“人類”的一個分水嶺。作為一個新事物,語言一誕生,就有效地指導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促使了人類文明由采集階段向漁獵階段和農耕階段的過度發展。反過來,生產活動的增多又促使語言的發展。在原始社會的后期,人類語言的發展開始由語音層進入符號層了。也就是說,這個時候,人類不止可以說話了,也可以書寫文字了。以中國舉例,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中都發現了少量的語言符號。在北方,也發現了古代游牧民族在巖石上刻畫的少量語言符號。在經過一個漫長時期的發展,到了商周時代,中國出現了比較系統的語言符號,我們稱之為甲骨文(刻在龜甲獸骨上的字),也有的稱金文(刻在器皿上的字)。而西方,也在落后中國上千年后,出現了比較完整的語言符號系統,即拉丁文,現代的英語、法語、德語等西歐各國語言都是由古典拉丁文發展演變而成的。古典拉丁文是西歐各國語言的源流。與此同時,世界其他地方,比如非洲、中美洲等地區也相繼產生了語言。但是,這些語言都隨著當地文化的消亡而相繼消失,或者隨著當地文化的衰落,這些語言在整個世界語言大家庭中顯得微乎其微而不值得稱道了。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的語言大約有五千多種,這些語言大多數多是在人類文化發源地區產生的,同時,又憑借這些文化區對其周邊地區的影響,這些語言也開始向四周傳播輻射。有一部分語言就是從傳入的語言發展而來的。這些語言都融入了這些民族的特色文化元素。比如,朝鮮語和日本語就是依托漢語而產生的。在現在的朝鮮半島和日本都可以見到許多漢字,其中有一些漢字還是中國早就不再使用的。

語言一旦產生,就會憑借本民族的文化的影響力而向外傳播的。漢語是比較開始早的進行這一傳播活動的語言。因為中原文化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都是領跑全世界的。到唐朝的時候,基本上就已經形成了一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東方文化體系。在這一體系中,漢語被一些民族主動地引入了本國家。而西方,在完成了全球探險航行后,開始了大規模的對外進行殖民擴張活動。比如西班牙、葡萄牙、英國、荷蘭、法國等國家。這些國家在進行殖民擴張活動是,也將本國的語言帶到了殖民地。因而,殖民地的本土文化遭到侵襲,其本土語言或者被西方語言完全取代,或者被西方語言擠壓得在本土僅有立腳之地,而沒有行腳之路了。今天,非洲本土的國家絕大多數都不是使用自己的本土語言,而是使用西方國家的語言。比如英語、法語、意大利語等等。拉丁美洲國家幾乎都是用西班牙語的葡萄牙語。而大洋洲和南亞的國家,又基本上都是使用英語的了。今天的世界語言分布格局,大致上就是在西方國家不斷進行殖民擴張,也就是16—20世紀這段時期內形成的。這一時期內,西方語言的傳播,全都是西方國家憑借其強大的軍事力、經濟力和政治力而進行的,是強迫落后民族被動接受的。這無疑對落后民族的文化帶來了巨大的打擊,許多民族的文化都是在此時衰退了,或者從地球上永遠的消失了。然而,西方語言的傳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產方式的傳入和傳播,有利于全球范圍內的文化交流和經濟發展。

一個事物的形成和產生,總會既有利又有弊的。但歷史不會顧及世態人情,它會堅毅的做出自己的決定。語言的產生和發展,以及其狀態的變動,就是歷史做出的自己的選擇。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同時他也擔負著記載信息,傳承人類文化的重大任務。語言推動了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歷史的發展反過來也促進了語言的發展。語言的發展大致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許多魚的內部結構也在變化發展,當今社會,還存在著許多語言學上的難題,這就需要我們的語言學專家為之精心去研究,為人類語言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第10篇

關鍵詞:英漢 動物詞匯 文化內涵 異同

一種語言的隱喻折射了以這種語言為母語的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社會文化特征,學習和掌握一種語言的隱喻用法進行不同語言的隱喻之間的比較就能幫助人們了解和認識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使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更加有效。英漢語中都有大量的以動物為喻體的詞語它們形象生動,容易讓人產生直接的意象效果,進而聯想到它們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但是由于歷史、地域、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方面的不同,英漢民族有時對同一種動物賦予不同的情感和喻義;而有時為表達同一種情感和喻義采用不同的動物做喻體。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比較:

一、同一動物詞在英語中具有貶義,在漢語中卻含有褒義

(一)牛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世世代代的農民靠牛耕地拉犁,對牛懷有十分深厚的感情,因此,在漢語中牛多具有褒義。老黃牛比喻忍辱負重、樂于奉獻的人,孺子牛比喻甘愿為人民大眾服務的人,雖然存在"牛脾氣"等某些責難牛的用法,但牛在中國文化中是一個很受人喜歡的形象。由于歷史傳統的不同,英語國家的人們不以牛為"農家寶",而只是"盤中餐"。他們眼中的牛滿身缺點,如a bull in a china shop魯莽闖禍的人;1ike a bull at a gate狂怒兇悍。

(二)蝙蝠bat

在西方民間傳說中,蝙蝠是一種邪惡的動物,總是與罪惡和黑暗聯系在一起。提到蝙蝠,英語民族會聯想到vampire(吸血蝙蝠),成語如as blind as a bat(像蝙蝠一樣瞎)。然而蝙蝠在漢語中,由于它的發音和"福"字相同,因而被視為好運、吉祥、財富、幸福和健康長壽的象征。中國的傳統畫把蝙蝠和鹿設計在一起構成"蝠鹿"(發音"福祿"),代表富貴、榮華,保佑人們"有福有祿"的意思。又因為"紅蝠"與"洪福"同音,因此紅蝙蝠是大吉大利的象征。

二、同一動物詞在漢語中含有貶義,在英語中卻含有褒義

(一)貓頭鷹owl

在英語中owl是一種表示智慧的鳥,禽獸間的爭端要請它來裁決,緊要關頭就得找它求教。成語as wise as an owl(像貓頭鷹一樣智慧)即是一例。在漢語中,由于貓頭鷹晝伏夜出,常盤旋于墳場,且在深夜發出凄切的叫聲,迷信的中國人認為它是不祥之鳥。中國民諺中有"夜貓子(貓頭鷹)進宅,無事不來"; "夜貓子進屋,全家都哭"的說法。貓頭鷹在中國人看來是厄運的象征,人見人怕。

(二)鯨whale

鯨(whale)因為形體巨大,所含脂肪極多,一旦捕獲,獲利甚豐。所以用whale比喻極有利、極美好的人或事物。如a whale of a chance(極好的機會);whale on skating(滑冰高手)。在中國,國人注意的不是鯨的利用價值,而是驚愕于其食量之大,所以鯨比喻欲壑難平或恃強凌弱。如 "蠶食鯨吞"一詞,比喻在兼并土地時,或像蠶一樣一點一點地吞食,或像鯨一樣大口大口地咽下。

三、某些動物詞在漢語中有文化隱喻義,英語里卻無隱喻義

1. 蠶(silkworm)

在漢語文化中,蠶具有奉獻精神,古詩中有"春蠶到死絲方盡",蠶的這一特定文化內涵深深地刻印在中國人的心里,打上了不可磨滅的文化烙印。但silkworm在英國人的眼里只不過是一只小蟲,沒有其他的隱喻。

2. 鶴(crane)

鶴在中國文化中是長壽的象征,漢語中用"鶴發童顏"形容老年人氣色好,身體健康。繪畫和圖案常以松鶴為題材,并以"松鶴延年"題詞,作為生日禮物送給上了年歲的人。在英語中crane也沒有任何喻義。

四、同一動物詞語在英漢文化中具有相同的文化內涵

盡管由于受諸多方面文化因素的影響,中英兩種語言賦予動物詞語各自特定的文化內涵,但從動物的基本屬性這一角度去認識動物,自然會產生相同或相似的聯想,賦予動物詞語相同的文化內涵。例如:羊(sheep)在中西文化中均被視為一種性情溫順的動物。驢(ass)在中英文中都用來形容愚蠢、沒有頭腦的笨蛋,如make an ass of oneself (使自己出洋相、干蠢事)。蜜蜂(bee)在英漢語言中都是"辛勤忙碌"的象征, as busy as a bee (像蜜蜂一樣忙碌)。可見,在漢英兩種語言體系中,動物詞語的文化內涵既有特性又有共性,只有透過這些詞語的文化內涵,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特性的同時,深入地研究和領悟外國的民族文化,才能真正地將文化信息正確地相互傳遞,縮短兩種文化間的距離,清除跨文化領域出現的障礙,從而促進中英文化交流。

五、同一動物詞語表示不同的文化內涵

在漢語中,鳳凰是一種奇異的動物,是百鳥之王,所以有百鳥朝鳳之說,人們相信鳳凰的出現預示著天下太平,它是吉祥和美德的象征。鳳凰也用來比喻杰出的人和事物,"鳳毛麟角"是指珍貴而不可多得的人或事物。但在英語中phoenix是傳說中的一種鳥,據說在阿拉伯沙漠上生存五六百年,臨死前為自己筑一個里鋪滿香料的巢,當唱完一支凄涼的挽歌后,用翅膀煽火,將自己化為灰燼,然后從灰燼中又誕生出一只新的phoenix。因此,英語中phoenix有再生、復活的意思。例如:Religion, like a phoenix, has been resurrected from the ashes of the war.(宗教就像傳說中的鳳凰一樣,在戰爭的灰燼中又復活了)。

綜上所述,動物詞匯在英漢語言中有時是相對應的,但大多時候所蘊含的文化信息是不同的。有時詞匯的基本義相同,但其引申的文化內涵卻會相差很大。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生活風俗習慣、社會歷史背景,以及所處的具體地理環境的不同,中西民族語言中的動物詞匯都有著各自的民族特色。因為這些動物詞匯涉及到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歷史文化、宗教文化等,特別是與習俗文化更為密切。因此,在提升跨文化意識的英語教學實踐中,我們只有了解了詞匯的文化內涵,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產生誤解,才能確保文化的相互傳真。對這些詞匯所含文化內涵的對比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們促進中西文化交流,也有助于增加民族之間的理解。

【參考文獻】

[1]英語習語妙用集錦[M].紀春蘭,史順良,夏元鴻,譯.蘭州大學出版社

第11篇

在當代藝術中,對動物兇猛和變異的表現,成為一種重要的現象。動物不再是以往那種溫順可愛的配角了,動物有其自己的性格特征和行為方式,動物的兇猛和變異,作為對人類自身難以克服的頑疾的反叛和反映,開始在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中大量出現,動物與動物性,身體與身體性,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被藝術家們關注和強調。在傳統藝術特別是中國傳統藝術中,欲望的表達以心理的想象為最高上限,身體性和動物性的感覺是要杜絕的。但是欲望畢竟是以動物性的身體為承載物的,試圖在藝術創作中將欲望脫離開動物性的身體而更多地交給意識和心理活動,并且加以任意的剪裁,終究難以應對人類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以及自然環境的一系列深刻變化。

當身體性的欲望之門更能夠包容和把握當代日益豐富和變化的社會生活和自然環境的時候,當動物性的感官感覺更能夠突顯當代世界的全方位意義的時候,藝術家們對欲望的身體性和動物性的倚重,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了。然而,學理上的邏輯要求,必須要和恰當的藝術形式結合起來才是真正有效的作品。現有的比較成熟的藝術形式主要指以平面繪畫藝術和立體雕塑以及裝置藝術為基本媒介載體的視覺語言創造,當然,肉身化的人體行為以及活體動物和動物尸體,也是一些藝術家使用的藝術媒介載體。進入新世紀以來的這幾年里,一批堅持用藝術媒介載體進行創作的中國藝術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他們在當代文化身體轉向的思潮中,通過表現動物來關注身體的動物性,努力恢復人類知識的完整性,抵制理性和知識的盲目擴張對人自身的傷害,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而呂順正是構成這道風景的重要一員。

在呂順的作品里,豬的形象在動物形象中出現得最多,它們被藝術家描繪得貪婪和懶惰,它們甚至于像圣徒那樣占據著餐桌,上演了“動物版”的《最后的晚餐》。動物形象對人類形象的取代和占領,以及動物形象在油畫和雕塑中被塑造成如此的肆無忌憚,顯然透露出藝術家對當代社會現實中無節制消費和享受剝蝕人的完整心性的憤怒和批判。動物之于人,動物性之于人性,肉體之于身體,感官之于感覺,這些意識維度,在我們觀看呂順作品時,被一次次地喚起。藝術家在自己的創作中,以動物為契機,以轉喻的方式,讓豬、貓、蛙、蜘蛛等動物作為人的替身,讓肉體來替代身體,用身體的動物性來揭示人類自身的局限性。因此,動物形象,在呂順的藝術中是作為人的動物性和感知性的轉喻而出現的。通過動物的乖張、變異的形象來展現人類自身的問題,這才是呂順手中動物藝術的訴求對象和真正含義。

所有這些思考和判斷,無論對于呂順還是對于觀看者來說,最終都必須落實到視覺語言創造上,只有后者才是決定藝術家之所以是藝術家而不是思想家,視覺語言之所以是視覺語言而不是文字語言的根本。我們欣喜地看到,呂順以其成熟的油畫表現技巧,令人難忘地展示出在自然和社會雙重缺失之后人類可能面對的危險恐怖處境。昏暗的畫面空間沒有陽光,沒有云朵,甚至沒有空氣,一切都被層層覆蓋和重疊,而四處涌動的微光告訴我們,這里發生著動物望與身體理性之間令人窒息的無休止糾纏。呂順用充滿激情的跳動筆觸和線條,一遍遍、一層層描畫著這個被各種生靈和幽靈控制著的世界,也一遍遍、一次次撕扯著這個被欲望和感官腐蝕的世界——切都在腐爛,一切都變得粘稠,它們仿佛死水里的水藻和氣泡,正發出掩鼻惡臭,但卻有著罕見的幽藍與深綠。這種層層覆蓋又重復交錯的表現手法,一掃時下盛行的平涂手法,讓個人的技巧和才情得以充分的展現和釋放,沒有了設計性和圖案化,卻充滿偶然性和情緒性,畫面的形象與意象彼此重重疊疊,變幻莫測,挑動著觀看者的神筋,喚起了人們身體的感覺,意味無窮,具有強烈的繪畫性。

(節選自高嶺的“危情時代的視覺預言”)

第12篇

關鍵詞: 漢英動物詞匯 寓意 翻譯方法

一、動物詞匯寓意的產生

所謂動物詞匯,是表示動物的單詞和包括這些單詞的短語及其他成語(Brewer:1870),在漢英兩種語言中都存在大量的動物詞匯。動物詞匯的產生源于人類和動物的密切關系,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動物詞匯已逐漸形成了其固有的內涵和寓意,并為人們所接受。

從進化的歷史看,各類動物都比人類出現得早,人類是動物進化的最高級階段,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動物就不可能有人類。同時,由古代類人猿進化成人類以后,人類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動物有關,離開了動物,人類就無法很好地生存。動物和人類的親密關系在各民族的圖騰文化中可見一斑。圖騰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種動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緣關系,因而用其做本氏族的徽號或標志。圖騰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種文化現象,世界上所有民族都有自己的圖騰,其中絕大部分是動物。中國從原始的氏族社會開始就有圖騰文化,比如漢民族的龍便是很好的圖騰崇拜的代表。人類和動物的關系極為密切,人們在長期的生活中積累了豐富的富有特定寓意的動物詞匯,然而由于各國氣候地理位置、風俗習慣、等不同,不同文化的動物所代表的具體寓意也不盡相同,因此我們在翻譯相關動物詞匯時,必須采取不同的翻譯方法。本文擬從漢英文化中動物的寓意入手,探討漢英動物詞匯的翻譯方法。

二、漢英動物詞匯的寓意

1.相同動物相同寓意——對等

在中西方文化中一部分動物的寓意是基本相同的。因為同種動物的自然特性并不會因地域而發生改變,所以一些動物在不同文化中擁有完全相同或相似的寓意。例如,狐貍因其詭異狡詐的性格特征,都被用來比喻具有奸猾性格的人,像狐貍一樣狡猾可以翻譯成“as sly as a fox”;猴子在兩種文化中都有調皮的特性,所以“拿別人當猴耍”可以翻譯成“make a monkey out of somebody”;云雀都有快樂活潑的意思,因此“像百靈鳥一樣快樂”就有與其完全對應的英文表達“as happy as a lark”。

此外,漢語的“鴿子”和英語中的dove都象征著和平;“蛇”(snake,viper)都用來形容心腸狠毒的人;“天鵝”(swan)都是“高貴”和“優雅”的象征;“蜜蜂”(bee)往往和“辛勤、忙碌”聯系在一起;而“驢”(ass)都很“蠢”。

2.相同動物相反寓意——對立

由于生活環境、歷史傳統、、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中西方文化中有一部分動物擁有完全對立的寓意,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龍和狗。

華夏民族一直以自己是“龍”的傳人為傲,“龍”(dragon)是漢民族的圖騰,在漢文化中是“權力”和“吉祥”的象征。而在英美等西方國家,“龍”卻是長著翅膀,嘴里噴火,性情兇殘的怪獸,是“邪惡”的象征。因此漢語中的一些表達如“望子成龍”絕不能翻譯成“to expect one’s son to be a dragon”,而應譯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而“亞洲四小龍”翻譯成英語應該是“four small tigers of Asia”。

在漢語中與“狗”有關的詞匯和表達往往帶有貶義色彩,如: “走狗” 、“落水狗”、 “狐朋狗友” 、“狗仗人勢”、“狗急跳墻”、“狗拿耗子”、“狗眼看人”、“狗尾續貂”等。而“狗”在西方文化中是人類忠實的伙伴,表示“友誼”,很多與“狗”有關的詞匯都帶有明顯的褒義色彩,如“an old dog”(行家里手)、“a clever dog”(聰明伶俐的小孩)、“a lucky dog”(幸運兒)、“a jolly dog”(快活的人)、“a top dog”(優勝者,頭頭)等。

另外,以下這些動物在漢英文化中的寓意也是對立的:

貓頭鷹(owl)漢——厄運的征兆;英——智慧的象征

海燕(petrel)漢——拼搏精神的象征;英——災難的征兆

蝙蝠(bat)漢——幸福吉祥的象征;英——丑陋罪惡的象征

3.不同動物相同寓意——錯位

在漢英動物詞匯中另有一部分不同的動物卻擁有相同的寓意。比如,古代的中國人用牛耕地,而英國人用馬,這種耕作方式的不同使得不同的動物“牛”和“馬”有了寓意上的重合。因此漢語中的“壯如牛”翻譯成英語是“as strong as horse”;漢語的“吹牛”在英語中與之對應的表達是“talk horse”。“虎”在中國人心中有著百獸之王的地位,武松打虎的故事至今為中國人津津樂道,更有不少中國人以虎為名,取其威猛之意;而歐美人心目中的百獸之王卻是獅子,從《獅子王》這樣的動畫片可見一斑。因此中國人眼中的虎和西方人眼中的獅就有了寓意的重合。漢語中的“攔路虎”翻譯成英語是“lion in the way”,“虎穴”是“lion’s den”,“虎口”則是“lion’s mouth”。此外漢語中的“鼠”和英語中的“兔”都有膽小的特質,故而漢語中的“膽小如鼠”翻譯成英語卻是“as timid as a hare/rabbit”。

4.一方動物寓意的缺失——空缺

在漢英兩種文化還存在這樣一種現象:一部分動物在漢語中有特定寓意,而在英語中卻沒有,反之亦然。例如:在漢文化中“狼煙”指代“報警的烽火”,“鶴”是長壽的象征,鴛鴦(mandarin duck)指情侶,而這些動物在西方文化中卻沒有產生相同的聯想,導致了它們在英語中寓意缺失的現象。

同樣,英語中goat(山羊)有“好色之徒”的意思,white elephant(白象)指代華而不實的東西,rain cats and dogs是“下傾盆大雨”的意思,如果翻譯成“下貓和狗”就會鬧出笑話。

三、翻譯方法

1.翻譯的目的及其影響因素

“翻譯工作的目的和特點,是思想文化交流。不同國家或地區、不同民族或社團之間希望互相理解互相學習的愿望,產生了互譯精神產品的要求”(樊清華,2007)。翻譯是跨語言、跨文化、跨社會的交際活動,翻譯的過程不僅是語言轉換過程,而且是反映不同社會特征的文化轉換過程。翻譯的目的是為了幫助讀者能以自己熟悉的語言了解原文意義,并且產生和原文同等效果的影響力,使異語讀者獲得與原語讀者一樣的信息和感受。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Euque Nide)認為:“翻譯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Nide,1998)。翻譯是通過一種語言轉達另一語言的文化信息,它作為信息的語際轉換過程,是語際間進行文化交流的活動,是社會活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然受到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因此在漢英動物詞匯的翻譯過程中一定要充分考慮動物在各自文化中包含的寓意。

2.翻譯方法

(1)對等——直接翻譯

對于漢英文化中相同動物擁有相同寓意的情況,可以采用直接翻譯的方法。例如:漢語中“披著羊皮的狼”就可以用英語中固有的短語“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來翻譯,比喻看似溫順實則兇惡的人;中國人在形容人一個人不靈活時常稱其“笨得像鴨子”,翻譯成英語就可以是“as clumsy as a duck”;又如前文提到的天鵝(swan)在漢英文化中都有“高貴優雅”的象征寓意,因此像天鵝一樣優雅可以直接翻譯成“as graceful as a swan”。

(2)對立、錯位——替換法

對于漢英文化中相同動物擁有相反寓意或不同動物擁有相同寓意的情況,即寓意對立或錯位的情況,可以采用替換的翻譯方法,即用英語中具有相同或相近寓意的動物詞匯來代替漢語中的動物詞匯。如:

牛飲——drink like a fish

虎口——lion’s mouth

攔路虎——lion in the way

落湯雞——A drowned rat.

虎口拔牙——Beard the lion

害群之馬——black sheep

殺雞取卵——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力大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

熱鍋上的螞蟻——like a cat on a hot tin roof

(3)空缺——意譯法、注釋法

對于漢英文化中存在的動物寓意缺失的情況,可以采用意譯法或注釋法,比如:漢語中的“貓哭耗子”在英文中可以譯成“To shed crocodile tears”(鱷魚流淚)。還可以用注釋的方法翻譯成:sb.pretend to be sad about sth,but they are not really sad at all.

動物詞匯是語言中的獨特組成部分,而不同文化在地域歷史、、生活習慣及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得差異給動物詞匯的翻譯帶來了困難。因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語言都能反映特定的文化內容,所以了解動物詞匯在不同文化中的內在寓意對準確的翻譯就顯得至關重要。如果對這樣的文化差異沒有足夠的認識,就無法正確傳達出原文的內容和神韻。本文比較分析了動物詞匯在漢英兩種文化中的不同寓意,并以此為基礎,探討了英漢兩種語言中相關動物詞匯的翻譯方法。對于漢英文化中相同動物擁有相同寓意的情況,可以采用直接翻譯的方法,對于漢英文化中相同動物擁有相反寓意或不同動物擁有相同寓意的情況,可以采用替換的翻譯方法,而對于漢英文化中存在的動物寓意缺失的情況,可以采用意譯法或注釋法。

參考文獻:

[1]Brewer’s Dictionary of Phrase and Fable.London:Cassell Publishers Ltd,1990.

[2]Nida Eugene 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8:59.

[3]樊清華.英語中動物詞匯的翻譯及運用[J].教學與管理,2007.6.

[4] 吳友富.英語動物詞匯用法詞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尹人香蕉久久99天天拍第一页 | 日韩欧美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 | 五月六月婷婷国产在线 | 亚洲一本大道中文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