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1-16 08:37: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圖書館古籍資源數字化建設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無數典籍文獻成為中華文化綿延發展的“印證”,成為文化傳承和創新的資源庫,其對現代文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然而,由于經歷了較長的歷史變遷,眾多古籍已經成為珍貴文物,受到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民間收藏家等機構或個人的保護,大眾沒有機會直接接觸。在此種情況下,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介入,能夠在保護古籍原貌的情況下,通過對古籍內容的數字存儲和傳輸,提升古籍的利用率,促進古籍資源的廣泛傳播。我國古籍數字化探索始于臺灣地區。20世紀90年代,臺灣一些公立圖書館就開通了古籍書目的數字化檢索功能,建立了古籍數據庫,用戶能夠通過古籍信息平臺獲取書目信息。1997年,遼寧省圖書館率先建立起了涵蓋3萬多條信息的普通古籍書目數據庫。之后,重慶市圖書館、國家圖書館、上海市圖書館等大型公共圖書館逐漸開展了古籍書目數據庫和古籍數字化版本的建設,為我國古籍數字化工程做出了重大貢獻。2008年,《古籍著錄規則》以國家標準的“身份”成為古籍數字化的技術標準,成為包含家譜、輿圖等多種古籍樣式在內的古籍數字化統一規范,促進了古籍數字化工作全面發展[1]。在理論界,眾多學者也開始對圖書館古籍數字化建設進行了探索,在古籍數字化建設和利用上提出了許多建議。梁愛民、陳荔京以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為切入點,分析了我國古籍數字化在政策層面存在的若干問題,提出了古籍數字資源數據庫建設的相關建議,并從古籍數字化與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相結合的角度提出了融合發展思路[2]。高娟、劉家真通過實證調研的形式研究了古籍數字化技術發展和國際合作狀況,分析了古籍數字化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和潛在風險,提出了以古籍數字化工程為優秀的古籍數字化建設方向[3]。邵正坤指出,我國古籍數字化在版本、格式、系統、版權等方面仍存不少問題,需要從技術、政策等方面予以規范建設[4]。姜妮從載體形式和加工方式上進行了明確的古籍數字化分類,并詳述了我國港臺和大陸地區古籍數字化建設狀況和發展程度,最后立足于古籍數字化發展實際,提出了我國古籍數字化發展建議[5]。本文基于現有研究成果,立足現實,試圖分析制約圖書館古籍資源數字化建設深層原因,并在相關文獻和理論的支撐下探討圖書館古籍數字化建設與利用思路。
一、圖書館古籍資源數字化建設的阻滯因素
1.缺乏整體統籌規劃
1997年遼寧省圖書館率先開展古籍數字化以來,經過20余年的發展,我國省級圖書館都開展了古籍數字化工作。不可否認,圖書館通過復印、掃描、電子識別等技術促進了古籍利用效率,取得了一定成效。不過從總體上看,此時的數字化存在重復建設和建設盲區問題,缺乏統一的、全局性的古籍數字化規劃,這也導致古籍數字化工作在覆蓋范圍和推進深度上存在發展困境。一方面,圖書館都是按照自身需要開展古籍數字化工作,缺乏政府機構或行業組織的統籌協調,機構之間信息不通暢,多個機構重復建設同一古籍電子版的現象時有發生。如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就曾出現了包括武漢大學圖書館、岳麓書社等8個機構參與的3個電子版書目。雖然如此能夠豐富古籍數字化市場,但是這些電子版書籍內容大體一致,帶來較大的資源浪費。同一本古籍的多個數字版本也容易使消費者難以辨別與取舍[6]。另一方面,相比經典古籍,一些年代較為久遠或受眾群體有限的古籍則難以在選題和電子化方面獲得圖書館或出版社的青睞。對于資料有殘缺或者市場需求量有限的古籍,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圖書館與出版商往往會選擇回避,這些建設盲區不利于構建統一的數字化古籍數據庫。
2.古籍版本與格式管理混亂
古籍在流傳過程中很可能存在多個版本,不同的版本在語句、字符、排版等方面存在諸多不同。在古籍數字化過程中,對古籍版本如果不加辨別和篩選就會額外增加工作量。古籍的不同版本都有其特定價值,因而,在數字化建設過程中,圖書館有必要進行版本管理,但當前大部分圖書館沒有進行有效的版本管理。有些圖書館即使建設了古籍數據庫,也僅是將其納入統計范圍,未進行有效的標簽化處理和多元化檢索,難以真正識別古籍版本,難以實現快速檢索。此外,由于我國古代缺乏統一的字符標準,古籍中存在著字符大小不一、字體變化多樣等特點,因而難以進行標準化的字符識別;加之隨著文字語言表達形式的變遷,一些古體字和異形字在當下已經停止使用,給數字化處理和現代傳播帶來一定的難度。依據我國GB2312-80字符集,眾多古籍中的文字在計算機系統是不能自動識別的。當前,我國香港、臺灣地區采用不同的字符集進行古籍數字化,但實踐證明其在后期檢索、共享時也極容易出現“亂碼”現象,不利于傳播。可見,缺乏一套標準化的處理流程,既不利于提升古籍數字化效率,也不利于更大范圍的數據共享和資源互通。
3.專業型人才不足
古籍數字化是一項涵蓋多個環節的復雜性工程,需要眾多專業人才參與其中。圖書館在古籍數字化建設中需要歷史考古、文學、圖書情報等相關專業的人才對古籍內容進行把握,保障古籍數字化的準確性和合理性,減少電子化轉換產生的數據失真。此外,在古籍數字化的過程中,圖書館還需要充分利用計算機科學和數據庫管理技術,將原本以紙質或其他物理材質為基礎的古籍通過數字化加工轉變為可進行機器識別和檢索的可視化數據內容,提升古籍的可傳播性。因而,古籍數字化需要一批掌握古代文學、歷史學、考古學的專家以及數字化工程師。然而,我國許多圖書館基本以圖書管理人員為主,這些人員雖具備圖書情報和信息管理的學科知識,但在文學、歷史和計算機技術等專業領域缺乏相應的知識背景,難以從整體上把握古籍數字化工作。
二、圖書館推進古籍資源數字化建設的思路
1.加強古籍數字化建設規劃
各圖書館、出版機構之間應當積極開展合作,通過合作實現古籍資源數字化共建。一方面,要建立古籍數字化行業聯盟。可由全國圖書館、檔案館、出版組織、政府部門等機構共同組建古籍數字化工程統籌機構,并將其作為行業聯盟的主管機構,對專業性較強的古籍數字化建設進行戰略規劃,明確古籍數字化建設進程、目標、建設周期、驗收標準等內容。另一方面,在建設管理上,行業聯盟應根據相關專業特性和發展階段,制定項目的建設規劃,引導各個參與機構依據自身的實力開展古籍數字化項目申報,并配備專業人才指導建設、反饋進度。建成后的古籍數據庫作為建設機構的重要知識產權成果,行業聯盟應進行相關專利申報和著作權保護,在授權管理和版權交易上給予必要的智力支持和擔保,以提升行業內部的資源流動性。在古籍數據方面,圖書館也應建立明確的管理規劃,按照學科、年代、區域等屬性進行古籍數字資源分類,逐步完善各類型數據內容,以避免重復建設與建設盲區[7]。
2.增強古籍版本與格式管理
由于時代及信息流動的限制,古籍文獻往往缺乏統一的樣式,圖書館在古籍數字化建設過程中更應該增強古籍的版本與格式管理,促進古籍數字版本統一與標準化建設,增強古籍庫的國內外對接,以適應網絡共享場景。在版本管理上,圖書館應協調各個機構,開展版本統一和版本規范化工作,對多版本古籍歸納管理,提升版本識別效率;在格式管理上,圖書館應基于國家標準,對字符、字號、字形進行標準化轉換。對于較為復雜的文字內容,圖書館可以通過簡化、替代、標注等形式有效改造,提升該類內容的可讀性,以便于大數據環境下的數據檢索,降低古語言文字認知難度。同時,圖書館還應在相關語言學專家的指導下,建立古籍學習和教育的相關教程,普及古籍相關知識,以適應大量古籍數據庫之下的深度古籍管理。此外,在版本與格式管理方面,我國大陸、港澳臺地區最好能建立統一的機制。當然,由于管理機構和運行模式的差異,我國大陸、港澳臺地區的古籍數字化統籌協調有一定的復雜性,未來應當積極引導民間機構聯合開展相關的標準制定和數據對接工作,以實現資源共享與共同發展。
3.構建專業型管理人才體系
人才是圖書館古籍數字化建設的重要條件。第一,圖書館可以通過社會化招募,聘請一批計算機學、考古學、檔案學、文學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并由這些人才擔任相關專業領域的專家,對古籍數字化項目的可行性和建設標準進行整體把握,確保相關流程符合業內統一規范。第二,圖書館內部要加強相關專業知識的培訓,通過定期開展講座、經驗分享、項目討論、部門例會等形式,加強內部工作人員與相關專家的交流,建立完善的培訓框架。第三,對整個古籍數字化建設項目的各個環節進行全員培訓,爭取讓部分圖書館工作人員成為古籍數字化建設專業型人才,進而構建一支訓練有素、本領過硬的管理團隊。第四,充分發揮圖書館聯盟的作用,建立起機構間輪崗、掛職交流等形式的人才流動機制,強化實踐導向和結果導向,使部分圖書館工作人員能夠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上勝任古籍數字化管理工作。通過招募、聘請、培訓、輪崗等多種方式,圖書館才能逐漸構建古籍數字化專業型管理人才體系,為古籍數字化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三、圖書館數字化古籍資源利用建議
古籍數字化的實踐已經歷了20余年的發展,經過數字化處理后的古籍資源為古代文學和歷史學研究提供了便利,但不可否認,目前我國所建立的古籍數據庫利用程度偏低,主要表現為可檢索程度低、使用效率低、共享平臺缺失等方面。(1)在檢索上,以關鍵詞檢索為主的檢索模式沒有考慮古籍上復雜字形的檢索復雜性,在進行復雜字形檢索時使得檢索結果失真,影響實際檢索體驗和數據庫管理。(2)古籍常用于文學、歷史學、考古學等研究工作,由于相關學科與現實生活距離較遠,一直屬于偏冷門學科,相關研究人員數量有限,數字古籍資源的使用效率低,大量的數據資源成為少數研究學者的資源。目前,古籍數據庫未能進入大眾視野,也未能充分發揮其價值。(3)由于缺乏統一的管理機構,尚未建立資源共享與交易的平臺,各機構在古籍數字化建設與利用的過程中也缺乏相應的溝通協調機制,建設機構、購買機構、租賃機構、服務機構等相關主體缺乏常態化溝通,整個古籍數據庫利用過程處于孤立無序的發展階段。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共享成為互聯網經濟的典型特征。開展古籍數字資源的共享有利于擴大古籍數字化建設規模,提升古籍數字資源的使用效率,促進現代圖書館古籍數字化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因而,圖書館未來應不斷推進多樣化數字資源共享工作的開展,在檢索技術、共享平臺、服務平臺上完善古籍資源利用機制。第一,圖書館要充分運用統一的版本標準和字符標準,建立以關鍵詞語義關聯檢索為基礎的檢索模式,不斷引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優化檢索結果,并通過智能推薦和個性化服務等形式提升檢索結果精準度,優化用戶體驗。第二,圖書館要建立古籍數字資源的共享平臺,讓資源的出版方、建設方、購買方能夠在平臺上進行廣泛的信息傳達與互動,以擴大古籍數字資源的交易規模,引導多方參與者通過平臺開展廣泛合作,提升整個古籍數字資源的商業價值。平臺的建立和規則的制定需要全體參與者集體決策,應當確立部級的領導機構,并由政府部門牽頭成立行業聯盟,制定相應的風險分散和利益分配規則,保障資源共享的效率。第三,圖書館應做好古籍數字資源的推廣工作,讓那些蘊含中華傳統文化與凝聚智慧的古籍進入大眾視野。在“全民閱讀”與“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新時期,促進古籍數字資源的大眾化利用,才能真正發揮古籍資源應有的價值,即全面的社會化推廣是提升古籍數字資源共享廣度與深度的有效路徑。當然,古籍數字資源社會化共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未來,隨著微媒體的介入與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那些塵封的文字或許能重新煥發生機。
參考文獻
[1]康爾琴.公共圖書館古籍數字化的實踐與思考[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0(8):8-10.
[2]梁愛民,陳荔京.古籍數字化與共建共享[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2(5):108-112.
[3]高娟,劉家真.中國大陸地區古籍數字化問題及對策[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3(4):110-119.
[4]邵正坤.古籍數字化的困局及應對策略[J].圖書館學研究,2014(12):32-34.
[5]姜妮.國內古籍數字化之解析與探討[J].四川圖書館學報,2016(1):72-75.
[6]林竹鳴,朱翠萍.古籍數字化的歷史、現狀及問題探析[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6):192-194.
[7]王雁行.以“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為依托建設國家古籍資源數據庫[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6(3):82-88.
作者:王江 屈紅軍 于瑛 單位:東北林業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