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本科生結業論文

本科生結業論文

時間:2023-03-24 15:25:0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本科生結業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本科生結業論文

第1篇

關鍵詞: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國際比較

2009年以來,南京大學施行“三三制”本科教學改革,努力創建世界一流的大學教育,這使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升級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南京大學哲學系積極開展國際比較研究,深入分析歐洲和美國6個世界一流哲學系的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對哲學專業人才培養國際發展趨勢、國內大學哲學系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等有了較為充分的認識,進而通過有針對性的改革,努力縮小差距、彌補不足,在進一步優化完善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積累了一些有益的經驗。

一、世界一流哲學系的人才培養理念與舉措

在此次國際比較研究中,南京大學哲學系收集、分析了歐洲、北美和東亞十余所大學哲學系的本科生培養方案,重點是歐美6個世界一流哲學系:柏林洪堡大學哲學系、海德堡大學哲學系、劍橋大學哲學系、牛津大學哲學系以及哈佛大學哲學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哲學系。這6個哲學系所擁有的哲學傳統迥然不同,但研究表明,它們在人才培養的基本理念和舉措方面卻高度趨同。

1. 不過分強調哲學的專業性,鼓勵哲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復合

牛津大學哲學系明確指出,“在本科生層次上,把哲學作為唯一的學位對象進行學習是不可能的”。雖然沒有同樣的文字表述,但其他5個哲學系都認同這一理念,并結合自身的傳統與實際進行相應的制度安排,鼓勵哲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復合,提高本科生的跨學科競爭力。比較普遍的做法是在單獨的哲學專業之外,與其他學科相結合,設立若干哲學輔修專業。在這個方面,牛津大學的“哲學、政治學與經濟學”(PPE)項目、哈佛大學的“心腦與行為軌跡”(Mind, Brain and Behavior Track)項目非常有代表性。海德堡大學哲學系則堅持德語世界的悠久傳統,要求本科生必須選修兩個專業,其中哲學專業所占比重最多不能超過75%。雖然劍橋大學哲學系明確不提供類似的輔修專業,但它要求哲學專業本科生在第三學年選做古典學專業或神學專業的論文,從而在事實上進行了學科交叉。

2. 以能力培養為核心,重視論文寫作

以重要的哲學問題及其答案為主體的哲學知識,當然是哲學系本科生需要掌握的學習內容。不過,與系統完整的知識掌握相比,這6個哲學系顯然更加看重學生能力的養成和提高。這些能力包括:理解哲學著作和復雜現實問題的能力;符合特定哲學傳統的分析能力和論證能力;口頭表達和文字表達能力。作為注重能力培養的一個集中體現,它們都高度重視(學位)論文寫作:都有輔導論文寫作的制度安排,英語世界的4個哲學系主要依靠導師輔導,而德語世界的2個哲學系則有專門的寫作與論證課程;英語世界的4個哲學系把高質量的畢業論文或競賽獲獎論文作為以優等生畢業的必要條件,而德語世界的2個哲學系則為學士學位論文賦予更高的學分,柏林洪堡大學哲學系主修哲學畢業需修滿120學分,學士學位論文計10學分,海德堡大學哲學系需修滿180學分,學士學位論文計12學分。

3. 以模塊化的課程群設計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鼓勵哲學專業本科生進行跨專業的交叉復合培養,必然導致學生學習需求的多樣化。那么,如何在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與相對有限的課程資源之間達成某種平衡呢?這6個哲學系的共同選擇是模塊化的課程群設計,即將部分或者全部專業課程劃分為若干課程群模塊,每個課程群模塊包含1門或多門相關課程,以供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和學業規劃進行模塊選擇。柏林洪堡大學和海德堡大學哲學系將所有專業課程都劃分進特定模塊(分為必修和選修兩種),其中選修模塊主要根據研究方向(相當于國內的一個二級學科或若干相近二級學科)進行設計;每個模塊都有自己特定的課程形式和考試形式,并且是按照模塊而非課程進行總體考核。英語世界的4個哲學系則主要是對高年級的選修課程進行模塊化設計。

4. 以高強度的課程研討激發學生的學習主體性

就課堂教學的形式而言,這6個哲學系的專業課程都分為兩類: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講座課(Lecture/Vorlesung)和研討課(Seminar Discussion)。在德國,后者還會細分為初級研討課(Proseminar)和專業研討課(Hauptseminar)。兩類課程的分布規律是:研討課多于講座課;越到高年級,研討課的比例越高。不僅如此,6個哲學系都對研討課作出了非常完整細致的安排,學生只有完成大量的課前準備和后續工作(其所用學習時間通常是上課時間的2~3倍甚至以上),才能跟上課程進度,進而修完課程,獲得學分。因此,盡管6個哲學系對學生的專業學分要求都不高(略低于國內哲學系要求),但學生的學習壓力卻很高,課堂表現也更積極主動,其學習主體性得到了很好的激發。

5. 完善的導學機制助力學生成長

由于對學生入學不設置任何專業門檻,所以,這6個哲學系都設立了完善的導學機制,幫助學生盡快進入專業學習狀態。低年級的導論課、高年級的輔導課和某種形式的導師制是它們的共同選擇。一提到導師制,人們就會想起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哈佛大學,似乎只有它們才有導師制。其實,除了實行學院寄宿制的前述三所大學哲學系外,其他3個哲學系也都實行某種形式的導師制,安排專門的導師為學生提供學業和人生指導。此外,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還把參加專業學術俱樂部作為導學機制的一個補充部分。

6. 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引導學生提升能力

培養目標決定考核方式。這6個哲學系都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均采取了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的能力掌握與提升。傳統的閉卷考試依舊存在,但主要是寫小論文,以考察學生對特定哲學問題的理解、分析和論證能力。在德語世界,這主要用于模塊結業考試;在劍橋大學哲學系,這主要用于每年春夏季的學年(階段)結業(升級)考試。對于大多數課程,6個哲學系采取的都是綜合評價方式,即對平時表現(出勤率和課堂發言情況)、課程報告、作業或課程論文等分別賦分,然后按照比例合成最終分數,以對學生的學習態度、知識掌握、能力掌握等形成綜合評價。在綜合評價中,一個學生要想獲得高分,就必須全程參與、積極思考、主動表現。

二、國內哲學系與世界一流哲學系之間的差距和不足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國內哲學系即開始新一輪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探索。經過近20年的不懈努力,教育部所屬重點大學哲學系已經基本實現“破舊立新”:“破舊”就是破除1952年院系調整以來前蘇聯模式對國內哲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消極影響;“立新”就是以英美世界一流大學哲學系為主要參考對象,初步確立了新的、與國際發展趨勢相一致的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此次國際比較研究,我們發現,盡管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已經取得重大進展,但國內一流哲學系與世界一流哲學系之間依舊存在不容忽視的差距和不足。

1. 僵化封閉的哲學專業觀念破而未除

在蘇聯模式的影響下,國內哲學系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具有十分明確的專業觀念,即強調哲學是一個與其他專業不同的、具有獨立性的思想學說體系,因此,在實際的培養模式設計中,總是習慣于各自為政,畫地為牢,在哲學與其他專業之間樹立起了一道人為的、難以逾越的“藩籬”。此前幾十年走的彎路已經充分說明,哲學是一個具有獨立性的專業,但它絕不是一種可以脫離思想知識體系其他部分的孤立存在。經過近20年的反思,這種僵化封閉的哲學專業觀念已經被打破,但并未被徹底根除,其突出表現是:哲學至多愿意與文學、歷史學這兩個相關學科進行有限的交叉融合,這連古典時代“文史哲不分家”的水平都沒有超過!就更不用說與其他社會科學,以及計算機科學、生物醫學、認識科學等自然科學的交叉融合了。而與后兩者的交叉融合恰恰是當代哲學發展的重要策源地。

2. 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未能完全落到實處

任何好的人才培養模式都是以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專業人才為目的的。這就要求人才培養模式不僅要把學生發展放在中心位置,更要落到實處。國內哲學系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無疑都承認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重要性,但關鍵在于落實不夠到位:只是在方案中承認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但并未能夠制定出切實有效的措施,為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提供保障;對論文寫作在哲學專業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估計不足,因而未能為學生的論文寫作提供專門的幫助與輔導;教學方式依舊以教師的課堂講授為主,研討性、互動性不足,未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未能制定完善的導學機制,為學生的學業發展和人生發展提供全程、全方位的幫助,等等。

3. 課程設計的觀念依舊落后,課程體系落后于教學改革和學生發展的需要

世界一流哲學系更多地是根據人才培養的需要進行模塊化的課程群設計。相比之下,國內哲學系的課程設計考慮更多的還是教師教學的需要和便利,而非人才培養的需要,更多還停留在單一課程的層面上,而沒有上升到課程群的高度。如此設計出來的課程體系,自然與教學改革的需要以及學生日益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之間存在明顯的距離。

4. 考核評價方式還比較傳統單一

近年來,國內哲學系也在積極引進、推行綜合評價方式,但往往因為教師缺乏足夠的培訓,未能熟練有效地運用這種評價方式,或導致評價流于形式,或導致評價不夠客觀準確,引發學生不滿,其結果要么是無法繼續推行,要么是變成形式主義。因此,國內哲學系目前的考核評價方式還是以傳統的閉卷考試為主。于是,學生的學業情況還是依賴期末的幾張試卷進行評價,而占據學分成績榜首的也還是那些善于記憶的學生(特別是女生)。這顯然與哲學學習評價的實際不相符合。

三、關于進一步推動國內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若干思考

2009年以來,南京大學哲學系順應南京大學“三三制”本科教學改革大勢,比學趕超世界一流哲學系,在進一步優化完善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積累了一些有益的經驗。我們特將這些經驗與思考簡要匯報如下,以供國內同行參考。

第一,只有在學校層面人才培養模式整體改革的條件下,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才是可能的。對于具體的哲學系而言,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總是相應學??偟娜瞬排囵B模式在哲學專業中的體現。對它的改革必將涉及到總的人才培養模式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基本制度安排。事實上,如果南京大學不推行全面的“三三制”本科教學改革,提出要徹底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我們的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不可能啟動的;即使我們有非常強烈的改革意愿,自發強行啟動改革,改革也不可能持久,更不可能徹底。

第二,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要從培養什么樣的人這個基本理念的改變入手。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不管從社會需要的角度看,還是從哲學專業學生畢業后的職業發展看,除了專業的哲學研究工作者外,哲學專業還應當培養那些具有較高理論思維能力、能夠從事復雜現實問題分析或理論宣傳工作的交叉復合型人才。一旦在這種基本理念上實現徹底改變,綱舉目張,我們就能在順利實現一系列重要觀念的調整,把交叉復合人才的培養、學生的能力培養等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來。

第三,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應把新型課程建設作為主要抓手。近年來,慕課、微課、翻轉課堂、新生研討課等一系列新型課程形態被陸續引入國內,在教師和學生中產生了很大反響,客觀上激發出了改革熱情。在南京大學整體推進這些新型課程建設的進程中,我們順勢而為,因勢利導,積極引導、推動教師進行新型課程建設。通過推出一批新課程,淘汰了一批老舊課程,以循序漸進的方式穩定地實現了課程體系的優化和升級。

第2篇

李歐梵在哈佛的“國際路線”

1961年,李歐梵在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在即,感到前途茫茫,于是隨著班上大部分的同學申請赴美。他到處亂寄申請信,后來芝加哥大學和哈佛大學都準備收他,芝加哥給他免學費的待遇,哈佛則給他“另類獎學金”,是“備取”或“候補”的意思:如果別人不要那份獎學金,他或有機會,否則無望。李歐梵不想再增加父母的經濟負擔,決定就讀芝加哥大學國際關系專業。

后來,李歐梵還是決定申請到哈佛大學研究中國問題。當他遍查哈佛的課程表,沒有中國現代文學的科目,而中國歷史方面,除了費正清教授外,只有兩個不甚熟悉的名字:L. S. Yang(楊聯)和Benjamin Schwartz(史華慈)。芝大一年快結業時,他收到哈佛的入學許可,而且有全部研究院的獎學金,在1963年暑假從芝加哥搭順風車到了波士頓。

初入哈佛,李歐梵就立下三大志愿:除了多旁聽課之外,就是故意少與我族類來往,甚至為自己的社交生活開創一個新局面—“泡洋妞”。因此他不久就以專走“國際路線”馳名。

當年在哈佛政府系最有名的教授是基辛格。李歐梵去旁聽他的一門大班課—“國際關系理論”,第一堂他未開講前早已擠滿了學生,教室是音樂系的演奏廳,基辛格坐在演奏臺上,任由四五位助教在臺前講述本課的要求和指定作業,足足說了20分鐘。然后,基辛格才從太師椅上站起來開講,不慌不忙,一口作秀式的德國口音。在李歐梵的眼中,不免覺得基辛格簡直就是一位政客。據說基辛格在尼克松手下當完官后想返回哈佛重執教鞭,卻被哈佛政府系的全體教授拒絕。

哈佛最開心的事是泡圖書館,李歐梵常在懷德納圖書館的層層藏書架前流連忘返。他回憶:“看累了則偷看別人,一飽窺視欲,特別是看到漂亮的女生,則更可做‘眼睛捉迷藏’的游戲。在懷德納圖書館看書的以研究生為主,所以要找靚女,還需要移師到本科生的圖書館。我的慣例是:如果一天沒有課,則早上到懷德納圖書館,下午到本科生的拉蒙(Lamont)圖書館,晚上有興致時則去距離較遠的蕾克列芙女校的圖書館,當然醉翁之意不完全在酒,偶爾也會有“艷遇”。在拉蒙圖書館看書有另一個好處:它的閱覽室有落地玻璃長窗,窗外風光一覽無遺。我往往在此看書至五六點鐘晚餐時刻,看到窗外的一群群一年級學生到附近的餐廳去吃飯,一副得意的樣子,令我既羨慕又忌妒,因為哈佛的本科生才是天之驕子,每個人都是雄心勃勃。當時流行著一則笑話:如果一群本科生去餐廳時被汽車撞倒了,這會成為一件大事,因為其中就可能有將來的總統和議員。而我們這些研究生則是可有可無,在一年級學生的眼中,我們都是大學花錢養的廢物。有時候我看到這一群哈佛園新來的年輕人,天真爛漫地嬉戲于夕陽斜照的拉蒙圖書館窗前,也不免感到老大徒傷悲,其實我那時候還不到30歲?!?/p>

在哈佛大學念中國近代史,李歐梵的主要目的是跟隨費正清教授。他很快就發現自己的興趣更接近思想史,所以后來拜史華慈教授為師。入學后的第三年,他和費正清的關系開始接近起來。費正清公開稱李歐梵是一個“放蕩不羈者”(free spirit),請李歐梵參加他家的茶會。李歐梵因此認得費正清的夫人費慰梅,還不止一次和少數研究生應邀在周末到費正清的避暑山莊去小住。幾個學生初抵山莊不久,費正清就帶著他們去砍柴,體力勞動數小時,有一次,費正清還率先跳進一個泥濘的小池塘中,要同學們先洗一個“自然澡”。晚餐后閑談一陣,費正清就早早就寢了。第二天費正清一早起身,立刻到他的小書房去工作,整天除三餐外足不出戶,據說是數十年如一日。李歐梵了解到,費正清在周末以外的工作日生活更是嚴謹:每天清早起身,上午四個小時絕不上課或見人,而是獨自躲到他在懷德納總圖書館的書房中去看書,每天下午才去上課、上班和處理公務。后來費正清對李歐梵說:“以后你們教書忙起來,每天能抽出兩三個小時讀書就夠了!”

叛逆性格

李歐梵的論文尚未完成時,要求先到歐洲去“游學”半年,并找尋寫論文的“靈感”。費正清欣然答應,還為他弄到2000美元的獎學金去歐洲各國游歷。李歐梵成行前向費正清致謝,費正清給了他三封信,要他在適當時機交給費的三位歐洲漢學界的朋友。其中一位是當年在倫敦執教的Stuart Schram教授,當李歐梵把費正清的信拿給他,他看后大笑說:“看來費教授要我帶你到酒吧去喝酒,他說你是一個free spirit!”

史華慈曾是費正清的及門弟子,但費正清曾公開承認學問特別是在思想史方面不如他。史華慈年少時在波士頓上“拉丁中學”就開始會拉丁文,在哈佛讀本科生時專修的是法國哲學,二戰服役時又學了中文和日文,德文和希伯來文則有猶太人的家學淵源。除了法文外,他又兼及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據說,有一次史華慈到意大利開會,早晨打開報紙看后大談中國新聞,別人都目瞪口呆,原來該地沒有英文報紙,他看的是意大利文報紙。有一次李歐梵到史華慈家拜訪,親眼見到他和夫人吵架,原來吵的原因是他到底懂得幾種語言,他夫人說他至少懂十國語言,他堅持只懂六七種。

第3篇

關鍵詞:法學;大學生;就業指導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1)-12-0-02

眾所周知,當前大學生就業是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加強對高校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越來越受重視。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法學本科生的就業形勢更為嚴峻。這就使得加強對法學本科生的就業指導工作更為迫切和重要。本人將結合長江大學政法學院法學專業學生就業工作的實際,談幾點建議和體會。

一、對我校法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現狀的分析

近三年以來,我校法學專業本科畢業生的一次性就業率低于全校平均水平。近三年來的法學專業本科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平均為84.3%,其中,考上研究生的占24.7%,通過國家、地方公務員考試、各地省委組織部選調及參加公、檢、法等招聘考試進入政府部門和司法部門的占20.2%,到公司、企業從事與法律相關的工作占22.5%,余下的16.9%為非本專業就業和其他靈活就業。法學本科畢業生就業難,除了有當今中國大學生就業難的普遍原因外,還有其自身的特殊原因。一是法學專業學生的就業期望值普遍較高,而與之對應的工作崗位要求高、職位少,競爭激烈,入門艱難。許多學生都想進入政府、公、檢、法等部門工作,但由于要經過嚴格的復雜的全國或全省性的統一考試,并且考試中對考生的專業素質、身心素質等綜合素質有很高的要求,競爭十分激烈,所以,能順利實現這一求職目標的學生比例不是很大。二是通過考試進入政府、公、檢、法等部門就業的結果出來的時間晚于當年統計就業率的時間,加上有一部分學生想第二年再考研或再參加地方公務員考試,從而導致當年一次性就業率偏低。實際上,第二年考上研究生或被機關、事業單位錄取的學生是占有一定比例的,而這并沒有算入到任何一年的就業率。

二、法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在依法治國方略的背景下,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和發展,從長遠來看,法學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就業機遇是越來越多的,是大有發展前景的。法學專業畢業生不僅能夠在檢察機關、審判機關、行政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仲裁機構以及法律服務機構從事法律服務工作,也可以到其他企事業單位從事管理、營銷或法律服務相關工作,既可以做警官、檢察官、法官、行政機關公務員,也可到大公司做主管法律事務工作,做律師,還可以到高校做法學教師,到研究所做法學研究者等等,所有這些都是不錯的選擇。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在復雜的國際經濟活動中,社會對法律從業人員的需求也增加了,但對法律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要求掌握經濟、國際貿易、企業管理和外語等綜合知識,只懂的自己的本專業遠遠不夠。這無疑對法學專業本科生教育培養和畢業生就業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三、關于加強法學本科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建議

(一)組建領導小組。就業指導工作并不單純是學生輔導員和班主任的責任,要做好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必須組建領導小組,協調教務、學工等各方面的力量,來推動其建設。在長江大學,許多二級單位都組建了由院長(黨總支書記)任組長,分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任副組長,各系主任(教研室主任)、輔導員、畢業班班主任、教學秘書等為組員的就業指導工作領導小組。組建領導小組不是走走形式,為應對上級檢查,而是要切實開展相應的指導工作,從組長到組員都應有明確的職責分工。組長、系主任等要帶頭調查研究本院學生的就業工作,并在討論、研究制定專業培養方案時充分考慮到有利于促進學生就業的因素,優化法學專業的課程設置。例如,過去我們在第七學期安排學生到公、檢、法等單位實習,結果由于與學生緊張的司法考試和考研復習備考相沖突,使實習效果大打折扣。而今,將實習安排在大二下學期的暑假進行,這樣實習進展得很順利。這項工作的改進充分體現了組建領導小組的重要性,讓就業指導工作更加合理有序的進行。

(二)改革就業課程。雖然我校已經開設了就業指導課,但就本人所了解,兩屆學生上該課程的學習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由于就業指導課安排在第七學期,許多學生因考研、考公務員等沒能按時參加上課;另一方面,單純的課堂教學根本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反而使學生厭學,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為此,筆者建議實行就業指導課程改革。一是分時段授課。按照常規,大學里的課程通常是一學期連著上,課上完之后,給學生一定的復習時間,隨著結業考試的結束而結束。如果就業指導課也按照常規做法,就很難內化為學生實際的就業能力。如果根據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學習和成長規律,將就業指導課的主要內容分散到第一到第七個學期之中,將會收到理想的效果。例如,講職業生涯規劃時,如果在大四講就顯得有點遲了;如果,在新生一進校時,結合入學教育時的專業思想教育,幫助學生了解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理想、興趣、性格等制定合理的學習和成才計劃,肯定比大四時學習效果要好。二是分專題培訓。就業指導課其實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如果光講一些大道理,即使老師講得激情飛揚,引人入勝,如果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教育效果也是非常有限的。例如,老師在講求職面試技巧時很受學生歡迎,學生對老師列舉的典型實例也極感興趣,表面上教學效果甚好,但實際上,等到他們畢業面試時,根本無法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的找工作之中。也就是說,理論上掌握求職面試技巧與實際的靈活運用有很大的差距。要使學生的就業能力真正有所提高,必須讓他們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他們搭建實訓平臺,通過專題培訓的方式加以強化。三是分類別指導。有些學生一心想考公務員,走行政路線,有些學生一心想考研、讀博,走學者路線,有些學生只想一畢業就找個工作,自己喜歡就行。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如果,在上就業指導課時,老師將分類別的給予指導,相信會有很好的效果。

(三)濃郁優良學風。學風建設是學校永恒的主題。優良的學風將會孕育優良的學生,優良的學生將會在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具備優勢,獲得優良的就業機會。就業指導課只是就業指導工作中的一部分。廣義地的就業指導工作還應包括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學風建設工作。其實,學風建設工作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筆者將從開展學生活動方面談談優良學風建設。例如: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模擬法庭活動,讓他們借鑒社會上發生的典型案例,通過扮演法官、法官助理、書記員、辯護律師、法警等角色,在活動中將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和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大力支持學生開展法律服務團的社團活動,鼓勵他們利用節假日開展法律咨詢、普法宣傳等社會實踐活動。積極組織開展辯論賽、演講比賽等活動,培養和增強學生的法律思辨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鼓勵和支持學生參加國家創新實驗計劃的課外科研活動,舉辦論文報告會,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總之,通過引導學生自主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打造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學生參加活動的積極性足以體現學生積極的學習風氣,這對學生今后就業又能增加一定的砝碼。從側面來講,也是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不可或缺的一個板塊。

(四)暢通服務信息。建立通暢的就業信息服務平臺在就業指導工作別的重要。就業指導工作的效果最終將以畢業生就業率的高低來衡量。本來每年到學校招聘法學類畢業生的用人單位并不多,如果在接到用人單位的招聘信息時,不能夠快速反應,及時向用人單位推薦,將會給用人單位不好的印象,結果會使來校招聘的單位越來越少。為暢通服務信息,負責畢業生就業的輔導員和班主任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求職意向、特點和優勢,這項基礎性工作可以在平時與學生面對面談心或學生制作求職簡歷的過程中完成。另外,就業專干還要充分利用QQ群、手機短信平臺、微博等使就業服務信息通暢、靈敏。

總之,法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但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存。只要將就業指導工作納入到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系統規劃,加強組織領導,改革就業課程,充分發揮就業指導課的針對性、實效性,通過一系列的學風建設活動,培養和提高法學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借助暢通的服務信息平臺,相信法學專業本科畢業的就業形勢一定會有所好轉。

參考文獻:

[1]關彤,羅獻銀,鐘玲.大學生就業指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2).

第4篇

關鍵詞:中俄聯合培養;實驗室;生物技術;開放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6)08-0071-02

生物學科是一門實驗性極強的學科,學生除了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外,還應學會如何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中的問題,實驗教學作為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就承載著培養學生這種能力的功能[1-2]。但是受客觀條件的限制,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不足以做到熟能生巧,也不足以解決其疑惑和滿足其興趣愛好,開放實驗室可以充分鍛煉學生,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效利用實驗室的資源[3]。

一、黑龍江大學中俄學院生物技術專業概述

(一)黑龍江大學中俄學院的定位

黑龍江大學中俄學院是黑龍江大學與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國立大學聯合成立的,被教育部列入全國17所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學院之一。學院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科學的課程體系為依托,打造“專業+俄語”的對俄高級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引進新西伯利亞國立大學高水平師資,他們承擔學生70%的專業課教學任務;與俄方共同制定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搭建高水平、多層次、寬領域、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平臺[4]。

(二)生物基礎實驗中心與中俄學院的關系

中俄學院自2011年開始招生起即招收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生,由于是以自主招生的形式選拔,因此學生素質非常高。為實現資源共享,生物技術專業的實驗課(包括俄方教師承擔的實驗課)都在生命科學學院的生物基礎實驗中心開設。生命科學學院作為中俄學院試點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創造條件滿足教師的教學需要和學生提高專業技能的需要。

(三)生物基礎實驗中心為中俄學院生物技術專業開設的實驗課程

生物基礎實驗中心除承擔中俄學院生物技術專業的普通生物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和細胞工程、植物組織培養等實驗教學外,同時也為俄方教師授課提供實驗場所及所需設備。

二、基于中俄聯合培養的創新實驗室現有條件

2013年、2014年學校連續投入200多萬元在生物基礎實驗中心籌建中俄聯合培養創新實驗室。該實驗室除常規儀器外,還擁有高速冷凍離心機、蛋白純化系統、DGGE變性梯度凝膠電泳儀系統、真空冷凍干燥機、超聲波細胞粉碎儀、梯度PCR儀、凝膠成像系統、空氣浴搖床、全自動凱氏定氮儀、分析研磨機、自動電位滴定儀、勻漿機、高壓蒸汽滅菌鍋、顯微互動系統等一大批進口設備。為學生完成畢業論文以及完成自帶科研項目或參與教師科研項目提供服務。

(一)創新實驗室開放的內涵

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有利于提高儀器設備的使用效率,有利于促進和提高實驗教師和技術人員的水平。

(二)基于中俄聯合培養的創新實驗室開放現狀

該實驗室主要面向中俄學院生物技術專業的本科生、碩士生,2015年第一屆本科生(22名)和研究生(3名)已全部順利畢業。但是,僅限于日常教學和畢業論文的開放,還不足以體現出創新實驗室的利用價值和建設宗旨。真正的開放實驗室,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滿足或者激發學生的興趣,允許跨學科、跨專業,真正經學生手出來一些成果,使學生從中受到完整的科研訓練,體會到科學研究的嚴謹、神圣、奧妙之處。

(三)基于中俄聯合培養的創新實驗室發展趨勢

中俄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專業+俄語”,專業是基礎,俄語是工具,所以學生迫切希望在專業方面打好基礎,既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又有較強的動手能力。那么中俄聯合培養創新實驗室理應擔負起這樣的功能,學校也有相應的資助政策。

1.實驗課內容重復或擴展式開放。學生認為課堂上實驗做得不夠理想,操作不熟練,數據不夠好,可以與任課教師另約時間到開放實驗室完成?;蛘邔嶒瀮热萦行碌南敕?,新的方案,只要實驗的內容、手段、方法合理,實驗室具備相應的條件,經申請,就可以在開放實驗室實施[5]。

2.教師(包括俄方教師)指定課題式開放。教師擬定的題目或者在研科研項目的子課題集中申報公示后,經雙向選擇,學生可以進入實驗室參與其中,以個人或小團隊形式,自己查閱資料,制定方案,完成實驗,撰寫結題報告,答辯合格,方可結題。

3.學生自帶課題式開放。根據學生所帶課題涉及的內容,為學生配備從事相關方向的指導教師,但須拿出完整方案,由教師認定其可行性。實驗結束后,需撰寫結題報告,答辯合格給予結題。

三、基于中俄聯合培養的實驗室開放模式的構建

(一)預約開放

需要進實驗室的同學,將所需的儀器、試劑、要完成的實驗內容填寫清楚,包括對儀器的熟悉程度,提前1天在網上預約,平時上課時間或課余時間均可。由中心安排實驗員準備好試劑,協調好儀器,其間指導教師可根據情況現場指導或場外指導。不熟悉的儀器,使用前由實驗員進行培訓,直到能獨立正確操作。學生每次實驗結束后,需如實填寫儀器使用記錄,如遇儀器故障,及時與實驗員或值班教師聯系[6]。

(二)定時開放

每學期初,將課題匯總上來后,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確定開放時間段和開放頻率。學生需要更改時間段或日期,可提出申請。在開放的時間段內,學生可在網上查到每個房間以及儀器的使用情況。

(三)保障措施

1.客觀條件保障。生物基礎中心每學期針對新生定期舉辦常用相關儀器培訓班,目的是使學生了解儀器的性能,掌握使用規范,正確操作,培訓合格者中心有備案;至于其他年級有興趣的同學,中心配合學校開展大型儀器培訓,合格者由學校發放結業證[7]。因此,無論什么形式的開放,基本條件是具備的。在基礎中心網站上可查到開放實驗室的房間號、可容納人數、現有儀器(規格、型號、生產廠家、性能)、值班教師等信息。

2.人力配備。中心的實驗人員積極參與開放實驗室活動,他們都能熟練使用所有的儀器,一般的故障可以自行維修處理;我們也從碩士生中選撥專業能力強、實驗技能好、有精力的學生,輔助實驗員或教師指導來到開放實驗室的本科生。

3.制度保障。基礎中心鼓勵高素質教師從事實驗教學,在每兩年一次的本科教學業績評估的院內排名中,教師指導開放項目的數量是其中的加分項。數量充足的師資,是實驗室開放層次、開放程度和開放質量的保證。

隨著實驗室開放,進入實驗室的人員增多,中心在實驗室原有的規章制度基礎上,進一步針對實驗室開放制定和補充相應的規章制度。明確相關人員的職責,保證開放后的實驗室安全、高效地運行。

4.成效與問題。中俄聯合培養創新實驗室自2013

年4月開放以來,已有20名學生順利完成7個項目的結項答辯。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得到明顯提高,學會了運用現有知識和借鑒文獻分析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并能獨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中俄聯合培養創新實驗室運行3年多,在不斷摸索中漸漸形成了體系,但也發現,開放性實驗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應當正視實驗教師的地位和作用,為實驗教師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學習進修機會,建立有效的獎懲制度,調動教師加入實驗教學隊伍的積極性,保證師資隊伍結構的合理化。

實驗室開放是實踐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實驗室管理模式、運行模式改革的大方向。實驗室的開放程度已成為反映一所大學實驗室管理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在硬件滿足要求的情況下,盡可能地在管理上做文章,加強軟件方面的建設,做到軟硬件同步發展,協調發展,創造寬松的學術思想交流、學科內容交叉、實驗技能互補的氛圍,為學生掌握專業技能夯實基礎,使中俄聯合培養創新實驗室在培養學生創新創造能力的軌道上實現可持續發展[8]。

參考文獻:

[1]王芳,李濱,宋瑛琳.國外高校實驗教學經驗及啟示[J]. 實驗室科學,2012,(5).

[2]王云平.國外大學實驗室管理及其對國內開放實驗室的 啟示[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3).

[3]王峰,魚靜.高校開放實驗室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

[4]姜晶玲.立足試點學院,服務國家戰略培養對俄拔尖創 新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12,(5).

[5]吳文華,施鎮江,朱娟娟.智能管理系統在高校實驗室管 理中的應用[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11).

[6]彭儒武,徐?;?高校實驗室開放與管理模式的實踐與 探索[J].實驗室科學,2013,(1).

第5篇

一、我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面臨的 制度困境

    長期以來,我國醫學院校的臨床醫學教育實行 醫學本科教育,授予醫學學士學位;1978年我國開 始招收醫學研究生,授予醫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1988年,試辦七年制醫學教育;1998年,試行臨床醫 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授予臨床醫學碩士和博士 專業學位;2001年起,教育部批準北京大學、清華大 學等高校試辦八年制醫學教育。實施臨床醫學專業 學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國醫學教育的一項重大改革, 旨在培養適應臨床工作需要的應用型人才。但是,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我國現行的執業醫 師制度、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之間卻一直存在 著矛盾,導致其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方面,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和現行 《執業醫師法》存在沖突,醫學研究生進行臨床能力 訓練面臨違法行醫風險。1999年5月我國正式實施 《執業醫師法》,規定“未經醫師注冊取得執業證書, 不得從事醫師執業活動”。醫學生在獲得醫學學士學 位后,必須在臨床工作一年才能夠參加國家統一舉 行的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獲執業醫師資格后才有臨 床處方權。所有醫學本科生或尚未取得執業醫師資 格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由于沒有處方權,不 可獨立處置病人和進行手術,無法獨立擔任住院醫 師工作,導致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臨床能力 訓練與培養在醫院很難進行。

另一方面,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住 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之間存在矛盾。住院醫師規范化 培訓是醫學教育的一個特有階段,是指醫學專業畢 業生完成院校教育后,在經認定的培訓醫院接受以 提高臨床技能為主的系統、規范的培訓的階段。住院 醫師規范化培訓是醫學生成長為合格臨床醫師的必 由之路,對保證臨床醫師專業水準和醫療服務質量 具有重要作用。我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在讀 期間會有一年以上的時間在醫院參加臨床實踐訓 練,其訓練目的、方式等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本 相同。但是由于我國醫學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 訓由不同的部門主管,缺乏統一協調,導致臨床醫學 研究生臨床實踐訓練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標準不 統一,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接受的臨床技能培 訓得不到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部門的認可,研究生 畢業后仍然需要按照衛生行業要求重新參加住院醫 師規范化培訓,造成教育與醫療資源的浪費,同時也 導致醫學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將臨床醫學專業學 位研究生培養等同于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做 法,偏離了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設立的初衷。

二、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

    2001年,上海市提出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 新模式,即由過去的“5年住院醫師”改為“3+X”培訓 模式。第一階段“3”也就是醫學生畢業后進入醫院的 前3年,接受通科教育和培訓;第二階段“X”就是專 科培訓,最后達到??漆t師準入的水平,這個“X”時 間長短隨各臨床??茖I知識技能的要求而不 同。2010年,上海市正式開展統一模式、統一準入、 統一考核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并將住院醫師規 范化培訓合格證書作為全市各級醫療機構臨床崗位 聘任和臨床專業技術職務晉升的必備條件之一,全 市各級醫療機構從當年開始即不能再聘用未經住院 醫師規范化培訓的醫學院校畢業生從事臨床工作。 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全行業覆蓋的歷史背景下, 2010年10月上海市正式啟動了教育部批準實施的 23項教育體制綜合改革項目之一的“臨床醫學碩士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改革重點是將 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 化培訓緊密結合。

1. 模式創新,構建了以臨床實踐能力為核心的 “5+3”人才培養模式為適應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上 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 培訓結合的改革試驗提出了以臨床實踐能力培養為 核心的臨床醫學“5+3”人才培養模式,即5年臨床 醫學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養,從而在 國內首次構建了將醫學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和繼 續教育有機銜接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

在以“5+3”模式為主體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 系中,醫學生完成5年的醫學院校教育后,一部分畢 業生選擇考研攻讀醫學科學學位,但絕大部分將進 入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進行為期3年的培訓, 考核通過后,取得普通專科執業資格,稱為專科醫 生,其中一部分醫師直接進入社區或者二級醫院工 作。此外,還有一部分醫師希望在大醫院做“分工更 細”的??漆t生,比如神經內科、泌尿外科等,就要在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結束后,進入亞??埔幏痘?訓基地繼續學習,這被稱為“5+3+X”。

2. 觀念創新,界定了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 究生的“雙重身份”

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對象是以“行業人” 身份接受培訓,與培訓醫院簽訂培訓及勞動合同,勞 動關系委托市衛生人才交流服務中心管理,培訓結 束后合同自然終止,培訓對象自主擇業;培訓期間計 算工齡,按培訓醫院同類人員標準發放基本工資和 績效工資,其水平高于當年高校畢業生的平均入職 收入水平并逐年提高;培訓期間依法參加并享有養 老、醫療、失業、生育、工傷、公積金等社會保障。

在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綜合改 革試點中,對于那些參加全國統考被高校錄取的臨 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在被招錄 為“住院醫師”的同時,以定向身份獲得研究生學籍, 即獲得了“住院醫師”和“研究生”的雙重身份。

這種雙重身份突破了醫學本科畢業生只能在就 業(住院醫師)和在讀(研究生)之間“非此即彼”的傳 統觀念,為本項目在試點過程中的培養機制和管理 體制創新奠定了理論基礎,從而實現了臨床醫學 “5+3”人才培養模式全過程“三個結合”的有效銜 接,即研究生招生和住院醫師招錄相結合、研究生培 養過程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合、專業學位授 予標準與臨床醫師準入制度相結合。

3.機制創新,實現了全過程“三個結合”的有效銜接醫學教育不僅是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 是衛生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醫學教育改革既要 符合教育的普遍規律,又要遵循醫學人才成長的特 有規律。從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經驗來看,臨床醫師作 為對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要求很高的專業人才,其 培養必須經歷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三個 階段。其中,院校教育側重于理論知識學習、輔以臨 床實踐;畢業后教育側重于實踐技能培訓,并通過住 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等制度加以落實。

因此,將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在招生招錄、培養培訓、學位授 予與醫師準入等方面實施有效銜接,切實提高醫學 生的臨床專業素質和臨床技能,成為推動臨床醫學 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1)研究生招生和住院醫師招錄相結合。在制訂 研究生招生計劃時,按照“需求導向”原則,根據上海 市每年參加住院醫師培訓人數,合理確定臨床醫學 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分專業招生計劃數。 2010年,上海市根據臨床崗位需求和培訓醫院能 力,采取醫學畢業生自行申請、培訓醫院擇優錄用的 招錄方法,實際招錄住院醫師1830人。其中本科生 517 人(占 28.2%),碩士生 1105 人(占 60.4%),博士 生208人(占11.4%)。因此,上海市確定在2010~ 2012年之間每年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 師)分專業招生計劃數為500名;并且計劃2013年 擴大該項目招生計劃數,逐步減少包括本科、碩士和 博士層次非本項目的住院醫師培訓招錄計劃。在招 生錄取過程中,各高校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醫院 結合住院醫師招錄,共同組織研究生入學復試。推免 生直接進入復試;對參加全國統考者,根據考生初試 成績和個人材料確定差額復試名單。復試主要考察 專業綜合知識與技能、專業英語、綜合素質(醫德醫 風、心理素質、思維表達)等。

(2) 研究生培養過程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 結合。在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等方面,本 項目培養方案充分體現了住院醫師不脫離臨床規范 化培訓的特征。課程學習實行學分制,由政治、英語、 專業基礎和專業理論等課程組成,所有課程均以上 海市統一組織的網絡課程學習為主。其中,專業基礎 課程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公共科目完全一致;專 業理論課由上海市統一組織各培訓醫院根據住院醫 師規范化培訓標準細則要求,學習有關的專業理論 知識,掌握本學科基本理論,了解相關學科的基礎知 識。在臨床技能訓練方面,傳統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 研究生教育沒有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有機結合, 對于臨床能力沒有強制性要求,研究生要花大量時 間完成課程學習(脫離臨床培訓6個月以上),有些 醫學院校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和醫學科學學 位研究生課程設置和教學要求甚至完全相同,使得 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技能訓練時間嚴重不足。而本 項目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臨床能力訓練必須嚴格 按照《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細則》進行,臨床 培訓專業范圍包括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急診 科、神經內科、皮膚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小兒 外科、康復醫學科、麻醉科、醫學影像科、醫學檢驗 科、臨床病理科、口腔科、全科醫學科等18個學科。 在專業學位論文方面,傳統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 究生培養方案并沒有涉及專業學位論文基本要求和 評價指標體系,許多醫學院校的導師常常安排自己 帶教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去完成自己的基礎 醫學研究課題,并要求專業學位研究生和科學學位 研究生一樣發表SCI論文等。而本項目專業學位碩 士研究生培養方案明確“學位論文類型為病例分析 報告或文獻綜述等,學位論文應緊密結合臨床實際, 以總結臨床實踐經驗為主”。這樣就從根本上杜絕了 將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學位論文要求等同于醫學 科學學位碩士學位論文要求的做法。

(3) 專業學位授予標準與臨床醫師準入制度相 結合。 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完 成課程學習,成績合格;通過執業醫師考試取得資格 證書,完成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所規定的臨床輪轉, 通過各培訓單位按照規范化培訓考核要求進行的各 階段臨床能力考核(包括各科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 結業綜合考核),取得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 格證書;完成學位論文并通過論文答辯者,可以獲得 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經過學位委員會評定,達到授 予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授予標準者可以獲得臨床醫學 碩士專業學位證書。本項目研究生在培訓期間如果 未通過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或兩次臨床能力年度考核 不合格,將被停止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資格,取消臨 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學籍。

4.制度創新,“四證合一”解決了專業學位與執 業醫師資格之間的矛盾。

在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 范化培訓全過程“三個結合”的基礎上,本項目實現 了“四證合一”,即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 院醫師)在項目結束時可以同時獲得執業醫師資格 證書、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碩士研 究生畢業證書和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證書。通過 “四證合一”的制度創新,實現了在醫師培養過程中 的院校醫學教育和衛生行業培訓兩者的緊密結合, 有利于切實提高醫學生的臨床專業素質和臨床技 能,以滿足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醫學人才的需 求。通過“四證合一 ”的制度創新,培訓醫院將組織本 項目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在培養期間參加 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有效地解決了臨床醫學專業學 位研究生進行臨床能力訓練和培養所面臨的違法行 醫風險;由于研究生培養過程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 訓實現了緊密結合,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臨 床技能培訓完全達到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要求 (獲得培訓合格證書),研究生畢業后也就不再需要 重復進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

三、臨床醫學課程體系、教學方式和培養方案的 實踐創新

     本項目改革重點是實現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 生培養過程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合,這就對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課程體系、教學方 式和培養方案提出了實踐創新的要求,即所有課程 教學都必須在臨床輪轉過程中同步完成。

以臨床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課程體系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 師)課程由公共課程(政治、英語)、專業基礎課程(公 共科目)和專業理論課程等部分組成。專業基礎課程 與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公共科目教學結合, 專業理論課程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大綱中規定的 臨床專業理論教學結合。表1是上海市“全科醫學” 專業碩士研究生(住院醫師)的課程設置。

                          

2.以“網絡化課程”為主體的教學方式 按照《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細則》要求, 本項目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的 課程學習,需要在不少于33個月的住院醫師規范化 培訓臨床輪轉過程中同步完成。因此,必須將原來臨 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集中上課(脫離臨床規范化 培訓)的傳統課堂教學方式,改革為以“網絡化課程” 為主體的教學方式。

上海市從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實際出發,探 索了以網絡化課程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將研究生課 程制作成網絡課件掛在上海市“好醫生”網站,供臨 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根據個人情況選 擇學習時間和進程。

目前,上海市已經完成了政治、英語、臨床思維 與人際溝通、預防醫學與公共衛生、重點傳染病防治 知識、有關法律法規、循證醫學等公共課和專業基礎 課(公共科目)的網絡課件。目前正在建設臨床醫學 18個二級學科54門臨床專業理論網絡課程(見表 2),每個臨床醫學二級學科含專業理論、專業技能和 學科前沿三門課,要求有教學視頻或音頻加PPT,技 能課要有示范操作視頻。

                                 

本項目2010級和2011級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 究生通過以上“網絡化課程”的學習,共同的體會是 本項目網絡課件和教學方式既適應了 “住院醫 師”特殊群體在規范化培訓期間學習的特點,也保 證了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質量的高水平和 現代化。

3.以臨床技能訓練為重點的培養方案本項目培養方案和以往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 生培養方案最大的區別在于突出以臨床技能訓練為 重點。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必須嚴格按照《上 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細則》要求進行臨床技能訓 練,完成臨床培訓輪轉。為保證臨床培訓質量,上海 市制定了統一的培訓大綱和考核標準,開展了帶教師 資培訓,建立了培訓質量監控體系。住院醫師規范 化培訓考核分為培訓過程考核和培訓結業考核,以 培訓過程考核為重點,培訓過程考核合格和依法取 得執業醫師資格是參加培訓結業考核的必備條件。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內容包括法律法規、職業 道德、臨床實踐技能、專業理論知識、醫學倫理、人際 溝通技巧等。具體要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 生(住院醫師)通過臨床能力訓練,養成良好的醫德 醫風,掌握本專業及相關學科的基本診斷和治療技 術;掌握常見病和多發病的病因、發病機理、臨床表 現、診斷和鑒別診斷、處理方法等;學會門急診處理、 危重病人搶救和病歷書寫等臨床知識和技能。

四、臨床醫學教育管理體制和管理機制的協同創新

     1.設立機構,協同創新上海市成立專門工作機構負責實施臨床醫學碩 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 合的改革試驗,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通過政府、行業、 高校、醫院形成合力,確保改革試驗深入推進,形成 了教育衛生部門的良好合作機制,出現了教改推醫 改、醫改促教改的生動局面。

機構人員組成也充分體現了上海市教委、 衛生 局、各相關高校、培訓醫院共同參與的臨床醫學教育 管理體制和管理機制的“協同創新”。由上海市教委 和衛生局分管領導、各大學分管校長組成住院醫師 規范化培訓與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教育銜接改革 領導小組,負責該項工作的全面實施;由住院醫師規 范化培訓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專家共同組成專 家小組,負責指導相關工作的實施;由上海市學位 辦、衛生局科教處、大學研究生院、醫管處和培訓醫 院相關負責人組成工作小組,具體實施此項工作。在 項目試點過程中,工作小組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具體 制訂各項規章制度,研究解決項目開展過程中遇到 的各種問題,協調各高校執行上海市的統一規定。

2. 建章立制,規范管理由上海市教委立項、復旦大學牽頭、其他高校和 醫院參與,2010年以來項目工作小組完成了 4項課 題研究:“上海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綜合改革試點 方案”、“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綜合改革實 施細則”、“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住院醫師)專業學 位質量保障體系”、“上海市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評價 指標體系和論文標準”。

根據《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 綜合改革試點方案》,準確把握研究生和住院醫師“雙 重身份”,工作小組具體制定了《上海市住院醫師規 范化培訓與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教育銜接改革實 施辦法》和《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與臨床醫 學碩士專業學位教育銜接改革實施細則》等規章制度。

《實施細則》由下列操作性管理文件組成并在項 目實施過程中不斷得到修改和完善:《上海市醫學專 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 合試點項目全國統考招生簡章》、《上海市醫學專業 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合 試點項目推薦免試生招生簡章》、《上海市臨床醫學 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定向培養協議書》、 《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 指導性培養方案》、《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 研究生(住院醫師)導師管理實施細則》、《上海市臨 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管理實施細 則》、《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 師)學位授予實施細則》。

3.質量為本,加強督導在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綜合改革項目 實施過程中,上海市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包括招 生、培養、學位授予等環節的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 系,即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 師)生源質量保障體系、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 位研究生(住院醫師)課程質量保障體系、上海市臨 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臨床技能考 核評估體系、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 (住院醫師)學位論文標準和評審指標體系、上海市 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指導教師 遴選和評價指標體系、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 位論文基本要求及評價指標體系。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醫師規范 化培訓都必須堅持以質量為本。上海市始終堅持把 人才培養質量作為衡量這項改革成敗的唯一標準。 如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對培訓醫院的指導教師、管理 干部和行政領導定期進行培訓,提高各培訓醫院的 管理和帶教水平;組織臨床學科專家和管理專家對 培訓基地建設情況、研究生培養質量進行檢査督導, 確保各項管理制度落實到位。

第6篇

學制,是“學校教育制度”的簡稱,是指國家對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課程設置、學習年限的規定。彈性學制即彈性的學習制度,其核心是自主性、自由性和可選擇性。學校不再對修學分的進度進行統一的硬性規定,研究生可視學習、工作、科研,以及導師要求或自身意愿等制定、調整和執行培養計劃,即在彈性學習期限內達到研究生個人培養計劃的考核要求即可畢業。碩士研究生的學制改革實行以二年為基礎的彈性學制,改革的核心內容是改革學習年限和根據學習年限修訂專業培養方案。碩士研究生的學制改革也應符合學校的定位與發展和人才的培養目標。

更高層次的大眾化教育目的是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這種需求決定了高等教育機構的研究生培養目標。在彈性學制下如何確定并實現研究生培養目標,并確保和提高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將是一個探索和研究的課題。

二、學制改革是實現培養目標的要求

在精英教育階段,我國的高級人才教育以培養碩士研究生為主,較長的學制可以保證培養質量。社會發展對高端人才需求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學制改革勢在必行。學制改革是個性化培養過程、多元化培養目標調整的必然結果。培養目標的調整是國家政治、經濟、科技、教育協調發展的要求,是社會的經濟發展與分工細化對人才需求多樣化、專業化的具體體現。

1.個性化培養。關注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是現代教育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人的個性、智力、需求、追求的目標以及愿意付出的代價不盡相同,因此,其成才周期也不同。研究生按培養方案的規定在指定的時間到指定的教室聽指定教師的課,在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沒有自和選擇權,忽略了研究生的個性化需求,壓抑了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

個性化培養是結合學生的興趣和特長進行培養,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和特長自主選擇適合的發展方向,并在導師的指導下制定個人培養計劃,達到個性化培養的目的。

2.多元化培養目標。當前以知識經濟為主導的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突顯出專業化和專門化的特征。多元化的培養目標是針對學術型、應用型、研究型、教育型和復合型等不同類型的社會需求提供多元化的培養。個性化培養過程是多樣化人才形成的基礎,也是實現多元化培養目標的手段。三、改革研究生學制,實現研究生培養目標

研究生的個性化和多元化培養,促進了研究生教育的學制改革。培養方案是研究生培養的規范性文件,伴隨學制的改革必然要制定在彈性學制下學科、專業的培養方案,并構建與之相適應的管理制度。

1.根據培養目標修訂培養方案。彈性學制是研究生教育的創新,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與之緊密相關的培養方案是研究生培養的根本依據,是學生培養質與量的綜合體現,應隨學制的改革而重新修訂。

要使學生獲得多樣化的培養,要制定彈性的培養方案。一個彈性的培養方案既要求培養計劃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前瞻性,又要考慮培養計劃的彈性和可選擇性,為研究生的個性化發展留出空間和時間。

學分是量化的考核標準,學制的壓縮會導致課程學分的減少和課程學時的精減,因此,應科學、合理分配學位課和非學位課的學分比例,根據課程特點和要求確定開課方式和考核方法。

2.課程設置是培養方案的核心,應遵循個性化和多元化培養目標而設置。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主要是課程學習和撰寫學位論文,而課程學習是教育的重要環節,課程設置是培養方案的核心,也是實現研究生培養目標的核心。課程設置要保證滿足各種類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學位課的設置應厚基礎,重質量,突出學科特色。任選課程應該是不設限課程,應打破課程性質,以及學科、專業間的界限,鼓勵教師開設反映當前成熟的主流技術和方法的課程,以滿足培養目標需求。

3.結合學科的規劃發展,調整師資結構,強化教材建設。學科的發展方向具有前瞻性和實用性。結合學科的發展方向,按照培養方案的課程設置要求,規劃師資隊伍結構,完善學科的課程體系和實踐環節,著力培養學生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實現多元化的培養目標。

按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所需要的知識結構規劃調整教師隊伍架構,注重學科的師資結構和梯隊建設,吸納和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中青年教師。注重研究生教材特別是學位課教材質量和數量,注重前沿技術型和主流應用技術型講座、課程和教材的建設。

4.改革招生和培養模式,拓寬選拔渠道。研究生的選拔和培養應給予導師一定的自,由導師根據學生的特長、興趣均衡選拔各類人才。導師一般均承擔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工作,有條件的導師在本科生中選拔有潛質的學生,通過免推(免試推薦攻讀碩士學位)、直博、本碩連讀或本碩博連讀等模式,或在碩士階段選拔有培養前途的學生通過碩博連讀和提前攻博的模式繼續深造,拓寬入門口徑,為實現多元化培養目標創造基本條件。

5.制定與彈性學制相配套的課程、學籍和學位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培養目標的后評估體系。摒棄傳統僵化的學籍管理制度。在學生入學注冊、休學、復學、轉學、轉專業、結業、縮短或延長學習年限等方面采取更加靈活的動態管理體制,重視目標管理,充分調動研究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建立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實行靈活自主的選課辦法,當然,這種自主性和可選擇性并非沒有限制。除培養方案規定的必修課程外,其他課程可根據培養要求和學生自身知識結構的不足選擇。

6.培養過程應能體現導師的主體作用。導師對研究生的指導、訓練和培養應是對研究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這種培養貫穿研究生在校的學習、工作過程。個人以為,導師承擔了研究生培養的責任,研究生的培養過程應突出導師的主體作用,給予導師充分的自,包括確定學生的學位申請時間等。

實施彈性學制不再對研究生的學習年限作嚴格界定,因此應建立明確的考核標準,同時,應建立靈活的學位申請制度與之相適應。比如,實行每年兩次學位申請。制度的科學性、合理性應通過后評估體系加以完善。

[摘要]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碩士研究生培養逐步向大眾化轉變,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也發生了結構性變化。本文對彈性學制下碩士研究生實現個性化和多元化培養問題進行了認真探討。

[關鍵詞]人才需求彈性學制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張憲民,丁康.全面質量觀與多元培養目標.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8).

第7篇

關鍵詞:口腔牙周病學;專業學位;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G643?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6-0193-02

口腔牙周病學是口腔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是研究牙周病的病因機制、診斷分析及其預防和治療的學科。牙周病學是一門實踐與理論并重、對臨床操作能力要求很高的一門學科。近年來,牙周病學研究獲得長足進展,引起了牙周病學界和整個醫學界的高度關注。一些發達國家還因此改變了醫療保險的策略,將定期進行牙周病的檢查和治療作為保險付費的重要前提。我國當今雖然國民經濟增長的速度很快,但從事牙周專業的醫務人員嚴重匱乏,民眾對牙周病更是缺乏認識。中華口腔醫學會牙周病學專業委員會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統計,全國專職從事牙周病治療的醫師僅200人左右。2010年廈門全球華人口腔醫學大會報道,國內牙周??漆t師為400~500人,面臨的是至少5億的牙周病患者[1,2]。牙周病患者多而牙周??漆t師少是目前國內牙周病治療面臨的最大挑戰。所以對于牙周專科醫師及研究生的培養顯得極其重要與迫切。然而,在中國的大多數牙科學院里,牙周病學不是像口腔頜面外科、正畸、修復專業一樣是一個獨立的大學科,往往是和其他學科(如牙體牙髓,兒童牙科)合在一起的,培養的模式是口腔內科專業研究生的模式,致使牙周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不完善。如何有效、高質量地培養口腔牙周專業學位研究生是亟需解決的問題。結合國內牙周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現狀,參考國外牙周專科醫生和研究生培養的資料,特提出對我國牙周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一點拙見,期待其對我國牙周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具體工作能夠提供些參考。

一、國內牙周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現狀

國內口腔醫學專業學位培養起步比較晚,2000年才開始正式招收口腔專業學位研究生[3]。我國在口腔醫學專業型碩、博士培養上有明確的培訓要求,即專業碩士學位要達到高年住院醫師水平,博士要達到初年主治醫師水平。為了達標,各院校都相應制定了專業培養要求。但是,目前我國口腔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存在一些弊端,加上國內牙周病學發展相對緩慢,在實施牙周專業學位培養的臨床訓練上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1)臨床型和科研型界限不清,致使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模糊,培養模式缺陷,多數研究生不得不把主要精力用于基礎科研的實驗研究,只有很少的時間在臨床工作。在這種培養模式下,研究生畢業后臨床技能甚至不如同期的本科畢業生,難以適應臨床工作的需要。如何將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與科研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區別開來,如何有效、高質量地培養口腔牙周專業學位研究生是亟需解決的問題。(2)部分院校管理部門和導師還一定程度地片面重視論文水平,致使應該用于臨床的時間大部分都被研究實驗所占用,監督管理機制不健全。導師面臨科研壓力,期待專業研究生完成課題,導致輕視臨床培訓的現象。專業型研究生的導師不僅從事臨床工作,同時承擔科研任務,迫切需要研究生協助做課題。大多數導師認為,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的培養,他們具有一定的臨床基礎,研究生期間更應注重科研技能和科研思路的培養。很多導師依然用舊的培養觀念要求、培養學生,案例教學不夠,實習安排不足、不系統,或不認真安排帶教指導教師,或有的導師招研究生的目的就是為了幫自己做課題,不顧研究生的培養方向,一入學就將大量的實驗安排給學生,使學生沒有機會參加臨床培訓。(3)對于應屆生直升碩、博士者,有限的三年時間中除去半年基礎課和一年半做實驗的時間,用僅有的一年左右時間完成正常本科生用3~5年才可完成的畢業后醫師規范化培訓,達到高年住院醫師或低年主治醫師水平,常常顧此失彼。(4)我國《執業醫師法》及《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規定與現行實習醫生的臨床訓練之間存在著嚴重矛盾,也導致愿意接受實習醫生的患者數量每況愈下,實習訓練機會嚴重不足。(5)臨床考核時流于形式,考評委組成不嚴肅,許多院??己藭r由導師選擇考核專家,由于礙于導師面子考核怎樣都能通過,達不到臨床培訓的目的,使研究生走上工作崗位后無法承擔相應的臨床工作。(6)目前國內牙周醫師工作壓力大但收入偏低,研究生往往會選擇口腔其它專業,選擇牙周??频难芯可鄬Σ蛔恪Ec美國相比,中國的牙周病患者是美國的10倍,而美國的牙周專科醫師卻是中國的13倍。(7)目前在美國的牙醫學院和牙科協會,牙周病學專業不僅是一個獨立的學科,而且是與口腔頜面外科、正畸、修復專業同等的大學科。但是在中國的大多數牙科學院里,牙周病學還是和其他學科(如牙體牙髓)合在一起的,使得牙周??蒲芯可呐囵B不專業、不系統。中國牙周病專科醫師和研究生的培訓制度才剛開始走向系統化和專業化。

二、對牙周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思考和建議

1.建立并完善崗前培訓制度??谇谎乐軐I學位研究生臨床能力的培養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①研究生導師臨床治療過程中的直接指導;②研究生臨床指導小組成員的臨床輔助指導;③研究生入學后專業課程授課和自學(包括閱讀大量的文獻);④實驗室模型的訓練;⑤研究生臨床治療患者;⑥參加各種病案討論;⑦參加各種技術的學習班。然而,目前由于缺乏系統的臨床崗前培訓,研究生結束第一年的課程進入臨床時往往茫然無緒、無所適從。根據上述情況,牙周專業學位研究生在進入臨床前,必須進行崗前培訓。培訓內容包括:醫院、科室規章制度介紹,院內感染控制,患者初診處理及復診程序,診斷及牙周治療計劃制定。同時,制定完善的管理規定及考核標準,由每次課程帶教教師記錄出勤及作業完成情況,并按考核標準將作業分為優、良、中、差四檔,被判為中和差的需要重新完成操作,直至合格。在崗前培訓結束時還要進行最終考核,由科室主管臨床的副主任直接負責,隨機抽取崗前培訓中的內容進行考核,合格者方能進入臨床,不合格者將推遲進入臨床,直至考核通過。

2.牙周臨床實踐頭等重要。口腔醫學是一門實踐性科學,一名牙周專業學位研究生要達到一定的臨床能力,必須要有大量的時間用于臨床實踐。目前,按照我國的牙周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可供非專業及本專業相關科室的學習、輪轉的時間不足。而臨床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與經驗的獲得必須要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還需要一定數量的病例積累或較好技術操作以及相應的技術設備等因素。對臨床技能的訓練是牙周專業學位研究生培訓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研究生經過一學期嚴格的崗前培訓并在考核合格后,分到各自的導師所在科室開始接診患者,并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臨床操作。指導教師要針對臨床上對所診治的每個患者提問,指導每個步驟,并且嚴格評分寫評語。評分的內容可包括:對待患者的態度、對病情理解程度、處理是否適當、患者滿意程度等。指導學生學會收集有意義的病案,包括照幻燈片、拍照片等。每周1次病案討論需要學生報告病案,回答指導教師的問題,并做文獻報告。同時科室應建立專業學位研究生階段病例考核制度,對于階段考核不合格的研究生暫停臨床工作,由導師負責重新進行臨床培訓,科室1個月后重新進行考核,合格后方可再次進入臨床工作。階段考核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臨床操作情況、操作水平、操作質量起到了很好的監控作用。

3.合理安排學科輪轉。牙周??剖强谇黄渌鼘W科的基礎,牙周醫師需要較廣的知識面和熟練的技能,但同時也應具備與口腔科其他醫師交流的能力和技巧,相互學習。牙周患者的治療往往會涉及到口腔全科、牙體牙髓、種植、正畸、修復等學科,要達到治療成功、患者滿意的優質療效并非易事,往往需要多學科的合作。這種多學科的結合也是今后口腔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4]。眾所周知,患者不愿意就診于口腔科的最大原因之一是對疼痛的恐懼。牙周科醫師應盡最大努力,并應用最先進和安全的方法減少患者的痛苦。在不斷提高傳統的表面麻醉、局部麻醉、吸入笑氣鎮靜的條件下,靜脈基礎麻醉也越來越受到牙周科及其他手術醫師的歡迎。牙周研究生教學中,應增加麻醉科輪轉項目,要求學生能掌握基礎麻醉和全身麻醉的要領和緊急情況的處理。鑒于牙周學科與其它相關學科的密切關系,以及掌握相關學科知識對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技能、臨床水平的重要意義,可選擇一個學期安排專業學位研究生學科輪轉,輪轉的科室由研究生及導師協商后決定。輪轉的科室一般包括:正畸科、修復科、頜面外科、種植科及麻醉科。通過合理選擇安排相關科室進行輪轉,一方面使專業學位研究生擴展了知識面,提高了臨床上處置復雜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更好地促進了學科間的交叉協作。

4.強化讀書報告制度。讀書報告這種學習形式是培養研究生獨立自主尋找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乃至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方法[5]。科室按導師分成小組,每組每周安排一次讀書報告,內容可以包括:①文獻學習。堅實的理論基礎是培養牙周??漆t生的基本要求,而理論的主要來源是閱讀大量的文獻。大量閱讀的主要目的是:擴大學生的理論視野,提高閱讀速度及培養學生對文獻的選擇和鑒別能力,以便在眾多的文獻中能找出其精華,為日后的工作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②臨床病例討論。如牙周治療過程的失敗、困惑,治療中的感悟及體會等。③課題研究進展情況匯報。主講研究生匯報后要接受其他研究生的提問和質疑,最后由導師負責進行點評。讀書報告為研究生提供了思考問題、鍛煉表達和展示自我的機會,另一方面也通過相互交流達到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的作用。

由于牙周病學涉及面廣,發展迅速,對牙周醫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求牙周專科醫師和研究生不但要有堅實的口腔醫學知識基礎,而且要具備對全身疾病的認識和了解,以便掌握這些疾病在口腔的表現。近年來,牙種植學的廣泛應用,以及新材料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對牙周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戰,也使牙周病學成為最有活力和最有發展潛力的口腔醫學學科之一。美國的牙周病??漆t師培訓制度相對比較完善,據美國牙周醫師協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riodontology,AAP)報道,全美牙周專科醫生大約6000人,有牙周病學專業的大學30多所,每年約250位牙周病學專業的學生畢業。這些學生一般是在取得牙醫學博士(DDS)學位后,再進入牙周專科醫生培訓項目。學制一般三年,通常學生可選擇獲取牙周??平Y業證書或者加上碩士學位,后者則需要做較多的科研工作,完成論文并進行答辯。我們不妨多借鑒美國等國外牙周??漆t師培養的模式,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能力的培訓,培養出一批基礎理論扎實、基本技能嫻熟、基本操作過硬的牙周醫師。

參考文獻:

[1]全國牙病防治指導組.第一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抽樣調查[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8-19.

[2]全國牙病防治指導組.第二次令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抽樣調查[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9,25-26,35-38.

[3]黃寶印.我國專業學位教育發展的回顧與思考(上)[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6:4-8.

第8篇

外語課是高等院校研究生培養中的一門重要的公共基礎課,受到人才培養單位的高度重視。目前農林院校研究生外語教學情況如何?筆者以吉林省農林院校研究生英語教學為例,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涉及吉林省4所高校的農林專業2009級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共發放調查問卷370份,全部收回,其中有效問卷345份,有效率93.2%。調查以問卷為主,輔以訪談。問卷內容包括學生情況、教師情況、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課程設置、學習動機、學習特點、考試態度、課外學習及教材使用等方面。

二、結果分析及思考

(一)針對學生學習動機及目標,挖掘學生潛力,創新教學手段,體現學生課堂主體性

從調查結果看,學生的外語學習既包括融入型動機也包括工具型動機;既涉及表層動機,也有深層動機。從統計數字看,有較強烈外語學習動機的占55.4%。在“如何評價外語學習在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調查中,認為外語學科在學習、工作中很重要的占一半以上。其原因有二:一是高新農業的快速發展,需要與國際發達國家農業接軌;二是隨著東北的振興,作為全國農業大省,為其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和良好的發展平臺,更為農業領域里的高層次人才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學習目標的調查中,讀懂本專業的英文文獻、書籍和用英語進行流暢的日常工作交流兩項所占比例之和為81.1%。這表明研究生英語學習有兩個主要目標:一是以英語為工具讀懂本專業文獻資料;二是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隨著與國外同行交流的機會逐漸增多,國際交往的不斷增加,聽說能力凸顯其重要性。這也說明了在研究生學習階段,學生最希望提高的技能,即聽說能力占68.1%的原因。

教學方面的調查包括教學方式、教學改革及希望提高的英語技能等。調查結果顯示,在教學方法上有52% 的學生認為“課堂師生討論為主”的方式更適合研究生階段的外語教學;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占26.1%;而只有18.3% 的學生接受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方式。這種情況說明,更多的學生接受討論式課堂教學的方式,更加注重學習的互動性。實現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模式的轉變。

面對學生強勁的學習動機,作為教師,只有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取得最佳教學效果。教與學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的主體,但教師必須明確的是: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管理者、監測者以及幫助指導者,教師不應以自己為課堂教學的中心,而應以學本文由收集整理生為中心,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交流,積極互動。體現學生課堂的主體性。學生有著強烈想提高聽說能力的愿望,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一言堂”式的灌輸方式,實施以討論和交流為主,采用啟發式教學,營造良好的“聽和說”的語言環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越好,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就越高。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實現外語教學現代化

在“所在院校研究生外語教學手段”調查中,“傳統手段輔以現代技術”占的比例最高,為43.5%;而“多媒體及網絡技術”僅為13.9%。這種情況說明,傳統教學手段在研究生英語教學中仍占據主流,而現代媒體技術,尤其是網絡技術所占比例相對較低。調查中,多數學校課堂講授還是以教師為主,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教學手段仍以傳統方式為主。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教師本身對多媒體技術掌握程度不夠,使用能力不強;另一方面多數學校沒有提供多媒體設備用于研究生教學。研究生教學為本科生讓路的現象比較嚴重,多媒體教室、語言實驗室等現代化教學設備往往首先滿足本科教學需要。在“現代教育技術能否輔助英語教學并增強學習興趣”調查中,認為現代技術“能”和“可能”輔助英語教學并增強學習興趣這兩項累加的人數占90.7%。 實踐也證明,現代教育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運用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對高校外語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但是如何把現代教育技術真正地整合到外語課程中,真正地融入外語教學和外語學習的全過程,如何實現外語教學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信息化、數字化和網絡化還有一段相當艱巨的路要走。

(三)注重師德師風,既教書又育人

關于教師水平的調查內容包括兩個方面:(1)你認為從事研究生英語教學的老師總體業務水平如何?(2)作為英語教師,你認為如下素質中哪項更重要?數據表明,從事研究生英語教學的師資隊伍整體水平是被學生接受和認可的,能夠勝任教學工作。但高水平的教師比例還不高,同時也不可忽視水平一般和較差教師所占的比例。涉及教師素質的四項調查中,“很高的英語水平且師德高尚”(a)占66.4%;“很強的課堂組織能力”(b)占13.6%;“豐富的知識儲備”(c)占12.8%;“說話趣味生動”(d)占7.2%。且按acbd和abcd順序排列的比例較高,分別為87%和81%,且把a項即“很高的英語水平且師德高尚”均放在首位。這說明學生在看重教師英語水平的同時,對教師的職業道德也放在了同樣的高度來考慮。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更要注重師德師風,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四)完善評估系統,拓寬評估內容

轉貼于

關于外語考試方面的調查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1)你讀研究生以前通過了哪項外語考試?(2)研究生外語結業考試內容,你傾向于?(3)你認為研究生英語結業考試能否客觀體現本人的英語水平?大學英語四級、六級二項考試累加,在讀研究生之前已有84.3%的學生通過了四、六級考試(統計截至2009年12月)。然而,大學英語口語考試的通過率僅2.9%,這說明了學生的語言口頭表達與交際能力很弱,這是我們在教學中需要重視和加強的方面。第二項調查內容各項所占比例較平均。分別為,“主觀題多、客觀題少”占18.6%,“客觀題多,主觀題少”占25.5%,“主客觀各占50%”為31.6%,“以期末提交論文形式”占24.3%。這些數字表明學生對這幾項考試內容都可以接受,教師可根據實際需要,教學中靈活把握,分別選擇或幾項結合采用。第三項調查內容中,認為基本能和不能所占比例均較大,說明學生對這項考試并不完全接受。這就要求教學實施者及考試職能部門要進一步研究考試形式、內容、方法等,使之更加客觀、真實、全面地反映學生的英語水平。我們可以將“總體評價=課內+課外+選修”貫穿到實際教學中,實現我們的以考促教的良性循環。這里我們提出多形式、全程性考試方式,學生的最后成績是平時課堂參與情況、期末試卷測試情況,以及他們的選修課成績的匯總,即總體評價=課內+課外+選修;考核內容既包含對學生知識與能力掌握情況的測試,更重視對學習態度等情感方面的考核。這種考試形式關注的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素質與能力的養成,把考核的過程變成引導和激勵的過程,變成促進學生不斷發展的過程。

(五)結合實際,明確教學目標,科學設置課程

課程設置調查包括兩方面:一是已開設的課程,二是希望開設的課程。從調查的四所高???,各校均為研究生開設了“英語閱讀”“英語聽說”兩門課程。且有的學校聽說課由外教承擔。學生希望開設的課程主要包括“英語口語”“英語應用文寫作”“英文影視欣賞”“英語時文閱讀”“專業外語”等。

總體來看,課程設置符合研究生階段的外語學習特點和實際。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在課程設置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單一、滯后的弊端。我們要高度重視調查中學生提出開設的課程,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給予實現。此外,還應為學生開設一定數量的選修課、講座課等,而且有些課程碩士、博士可以打通,以節約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率。

《研究生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指出,研究生英語教學的宗旨是為了使學生掌握英語這門工具,進行本專業的學習、研究與國際交流,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在教學中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堅持學以致用的原則,培養和提高研究生運用英語的能力。鑒于此,研究生英語課程的設置應包含如下幾個模塊:(1)必修課模塊:主要指各院校目前普遍開設的課程,如《研究生英語閱讀》《研究生英語聽說》《研究生英語口語》等。這類課程重點在于幫助學生進一步打牢英語基礎和提高基本技能,為語言的綜合運用打下堅實的基礎。(2)選修課模塊,其目的是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對語言學習的要求;滿足于本專業需求,實現英語學習與專業學習的融合;滿足于社會對高層次人才外語的要求。(3)講座類模塊,可以就最新發展動態及對某個研究領域作深入的探討。

(六)加快立體化教材的建設,更好地滿足研究生外語教學的需要

第9篇

關鍵詞 專業學位;全科醫學;副學士;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 G71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7)05-0012-03

專業學位是針對社會特定職業領域的需要,為培養具有較強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能夠創造性地從事實際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而設置的一種學位類型[1]。專業學位具有明顯的實踐取向,其本質是職業性學位,職業性作為專業學位的基本屬性,是專業學位區別于其他學位類型的本質特征[2]。專業學位獲得者主要是從事有明顯職業背景的工作,如醫師、教師、律師、美容師等,突出特點是具備較強的理論聯系實際、解決行業實際問題的能力。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博士、碩士、學士三個學位層次并存的專業學位教育體系。碩士層次專業學位有金融碩士等39種,博士層次專業學位有口腔醫學等5種,學士層次專業學位僅有建筑學1種。由此可見,我國的專業學位體系主要以碩士為主,與金字塔型的學術學位體系反差明顯,而目前還在大力發展碩士層面專業學位,這樣的局面既不利于專業學位的發育,也不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

一、高職院校全科醫學專業設立專業學位的背景與現實意義

根據前期階段成果,本課題組認為應該充實學士專業學位,建立與之相對應的副學士專業學位制度,將專業學位的晉升起點定制在高等職業院校,充分發揮高等職業院校在專業學位人才培養上的潛力和職業化作用。

全科醫學是社區衛生服務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融合生理、心理、社會、環境多方面因素,面向個體、家庭及社區提供初級的、綜合的、持續的、整體的醫療服務。其功能沒有一個獨立學科能完全替代。全科醫生作為全科醫療的主要和獨立的執行者,注重連續化的、綜合性的醫療服務。在醫療職業范疇內,全科醫學與其他臨床學科有顯著差異,全科醫生有別于其他臨床各科醫生。英國全科醫生IonaHeath[3]在BMI上撰文闡述全科醫學服務與其他臨床服務的不同:全科醫學服務是病人不變,疾病往來;醫院服務是疾病不變,患者往來。全科醫生可以說是多面手,具有獨特的職業背景。

本課題組調查發現,醫學高職院校中臨床專業(全科醫學方向)依然沿用傳統的醫學本科生培養模式。臨床醫學??飘厴I生因缺乏以A防保健與健康管理為主導的全科醫學知識與技能,難以適應或安心在基層社區衛生機構從事防治結合、以防為主的綜合性衛生服務工作,“下不去、用不上”現象嚴重。目前高等醫學職業院校培養全科學生有兩種方式:一是開設三年制的??茖哟蔚呐R床醫學(全科醫學方向)專業;二是以選修課的名義開設全科課程,供臨床專業學生選擇。??茖哟蔚呐R床醫學(全科醫學方向)學生如果專升本,也只能進臨床專業,沒有可以繼續深造的全科醫學的平臺,并與碩士研究生層次的全科醫學專業學位教育沒有直接聯系。本科層次的全科醫學生不愿選擇基層衛生院,他們或考取全科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或進入城鎮公立及私立普通醫院的臨床科室,這些現狀已經讓全科醫學的人才培養形成了矛盾和斷層。眾多全科醫學專家與學者也提出需要建立一種面向基層社區,以全科醫生職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及課程體系。

在??茖哟蔚娜漆t學人才培養中引入職業化的專業學位,以專業學位的課程標準與教學方式來培養專業人才,這比任何培養模式更具客觀性、方案性、操作性。根據1948年美國教育協會的定義,一種職業要想成為專業需要符合以下八條標準:第一,含有基本的心智活動;第二,擁有一套專門化的知識體系;第三,需要長時間的專門訓練;第四,需要持續的在職成長;第五,提供終身從事的職業生涯和永遠的成員資格;第六,有自身的專業標準;第七,置專業服務于個人利益至上;第八,擁有堅強的、團結的專業團體[4]。參照這個標準,全科醫生的職業背景清晰,符合專業化程度要求。設置完整的全科醫學專業學位體系有利于形成明朗的全科教育層次,有利于改善目前全科教育質量管理、課程計劃及考核體系不一致、不科學,師資缺乏、管理不規范,社區實踐基地建設不標準、不完善等一系列問題,有利于全科醫學的頂層設計、人才培養與教學質量監控、課程體系標準設立、執業證書銜接,適應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的市場需求。

二、設置全科醫學的副學士專業學位并制定相關授予標準

全科醫學專業學位的起點可以先從高職院校專科層次的臨床醫學(全科醫學方向)專業著手進行:從宏觀方面先明確高職教育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法律地位,明確高職教育學位制度的法律地位,獲取國家相關部門支持,建立專門的高職院校專業學位授予機構,拓展當前專業學位制度體系,變三級學位為四級,增加副學士專業學位[5]。讓部分開設有臨床醫學(全科醫學方向)專業的國家或地方示范性高職院校作為率先試點單位,對名稱為“全科醫學副學士”的專業學位授予進行試點,??茖哟蔚娜漆t學專業學位課程一定要以全科醫生崗位的各方面職業能力需求作為設置標準,充分發揮社區衛生機構在全科醫學專業學位授予的協助作用,體現專業副學士學位的職業性。學生按照全科醫學專業學位課程標準研修完一定數量的課程,完成專業學位標準設立的社區行業實踐,通過專業學位結業考試和畢業設計之后,才能授予全科醫學副學士專業學位。

參考《學位條例》授予標準,從全科醫學專業化角度看,全科專業學位授予標準應突出全科醫生崗位適應力,是否滿足社區醫療服務要求,例如,能否通過全科醫生相關課程的研修及各項技能考核,能否完成全科醫師崗位實習工作并順利通過結業考試和論文答辯。全科醫學專業學位授予標準的設置有利于全科醫學內涵建設、人才培養、教學導向的穩定發展,也有利于全科醫學專業學位與其他普通臨床學術學位相銜接和互通。同時還應將醫師的基本倫理道德和醫患溝通能力作為學位授予標準,通過日常學習表現、實習過程和特定考試判定。授予標準應由開展臨床全科培養的普通高校、高職院校和社區衛生醫療機構共同制定,并加以規范和嚴格執行。標準中既要含對全科醫生職業的認知及對全科基礎理論知識的考核辦法,又要有全科醫生基本技能的職業培訓和鑒定,參與試點的全科醫學專業學位授予的高職院校應有相應的較高的全科醫學教學水平和良好的辦學基礎,以及長期穩定的校外社區醫療服務實踐場所。

三、全科醫學專業學位與現有全科醫生培養模式銜接

國務院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提出在嚴格控制比例的前提下,對到欠發達的農村地區工作的三年制醫學??飘厴I生,可采取“3+2”模式培養??茖哟蔚娜漆t生,即臨床醫學(含中醫)??飘厴I后接受2年的臨床和公共衛生技能培訓,可注冊為助理全科醫師。調查表明,不愿意從事社區全科醫生的主要考慮因素是發展晉升機會小,社會地位低、待遇差,工作條件艱苦。全科醫師培訓不能急于追求數量,應注重能力建設和職業化培養。??茖哟蔚呐R床(全科方向)專業學生在能夠獲取全科醫學副學士專業學位情況下,可以繼續參加兩年的規范化培養,在這期間,仍然可以將全科醫學專業學位標準納入,在學生完成規培后,達到專業學位標準要求,同樣可以申請全科醫學學士專業學位,這為學生本人進一步研修全科醫學甚至其他臨床學科,獲取更高學位打通了路徑。同樣,對于“5+3”的全科醫生培養,也可以采取類似方法,在學生完成5年的臨床醫學(含中醫學)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后,達到專業學位授予標準的,可以授予全科醫學碩士專業學位。以學位晉升的方式讓廣大全科醫學者可以實現個人價值,發揮最大作用,得到社會充分肯定。

四、推動全科醫師執業資格證與全科專業學位銜接

第10篇

Reform and thinking of standardized residency training theoretical course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

CHEN Lihong1, WANG Lulan1, NI Weijie2, SHI Rong3

(1. Department of Hospital Management ,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 Shanghai 200025, China; 2. Office of Dean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 Shanghai 200025, China; 3.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students in the residency standardized training theoretical course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 i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 to provide the practical basis for further exploring the medical college to carry out the unified general medicine theoretical teaching mode after graduation and improving the training work combining with the course set up. Methods: By a random cluster sampling 265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d in 2015 course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tudents’ learning of the theoretical course (7 items) and satisfaction with community practice teaching (3 indicators). The 5 point Likert scale was used for assessment. Results: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the students to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was 4 (3.57 and 4.57). The median of satisfaction degree of community practice teaching was 4.67 (4 and 5).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Z=-8.65, P=0.00). The scores of the 3 satisfaction indicators of community practice teaching of the students were high. The score of the satisfaction of assessment indicators in the theoretical course was lower. Conclusion: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mechanism should be set up in the university, clinical training base and community teaching base to combine the theory of curriculum teaching arrangement with hospital standardized training procedure, to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community practice teaching an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course and optimize the training evaluation mode.

KEY WORDS residency standardized training; general practice; theoretical curriculum; reform

上海市于2010年在全市?y一推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簡稱住規培)制度,并將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與之并軌[1]。與其他學科住規培不同的是,全科醫學專業的住規培需要參加相關的理論課程學習。因此,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自2010年起,受上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委托,應各培訓醫院要求,承接此項工作。

全科醫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包括三方面,即臨床相關學科知識和技能、社區醫療衛生相關知識和技能、全科醫學理論課程[2]。其中,全科醫學理論課程的目的是使學員初步建立全科醫學理念、培養全科醫生的綜合素質,了解全科醫學思想、內容及全科醫師的工作任務和方式,為將來成為一名真正的全科醫師打下基礎[3]。為實現這一目的,我們在課程體系與教學計劃設計之初即考慮將理論課程與住規培過程有效銜接。經與培訓醫院管理部門、各培訓基地與教學團隊充分研究,制訂了理論課程的教學計劃。每年8月醫學院為規培第1年學員開設《全科醫學概論》、《醫患關系與醫學倫理學》、《康復醫學》、《臨床心理咨詢》4門必修課,為規培第2年學員開設《社區預防保健》、《實用衛生統計與流行病學原理與方法》、《科研設計與論文撰寫》、《社區衛生服務管理》4門必修課。課程以大班授課結合專家講座方式,考核采取理論考筆試的方式。授課教師由三支隊伍即我院及其他醫學院校的全科理論師資、各培訓醫院的臨床專家以及全市十多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執業全科醫師共同組成。

經過多年的課程建設和教學實踐,課程班教學計劃不斷完善、教學管理日趨規范,品牌效應逐漸顯現,除附屬醫院外,其他培訓醫院也陸續加入,培訓規模已近全市的二分之一。2015年3月,我院又根據上海市全科規培基地督導反饋中學員普遍要求早接觸社區的意見,實施課程改革,壓縮部分理論集中授課課時,新增了《全科醫學概論》、《社區預防保健》兩門課程的社區實踐教學,采取分醫院、分社區、小班化形式,采用集中培訓與社區老師一對一帶教相結合的方式,以提供規培學員早期接觸社區的機會。為此,學校專門組織專家制定了兩本社區實踐教學大綱,遴選了12家全科醫學社區教學基地,舉辦了全科規培師資培訓班,通過專家授課、教學研討,幫助社區帶教老師充分掌握這項社區實踐教學的目的與任務的同時加強他們的帶教能力與水平。預期通過社區實踐教學,進一步提高理論課程的培訓質量與效果,最大程度地使學員獲益。

1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2015年交大醫學院全科醫學理論課程班學員為研究對象,共265名,其中2014級(2014年進入住規培)學員112名,2015級(2015年進入住規培)學員153名,約占全市全科醫學專業住規培學員總數的50%,分別來自全市20家培訓醫院。

1.2 方法

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訪談,定量分析采用自行設計的《交大醫學院2015年度全科醫學理論課程班教學質量及學員滿意度調查問卷》,為避免記憶偏移,于2015年8月31日課程班結業考試當天向全體學員發放,并于考試結束后隨機選取部分學員對課程學習和社區實踐教學的情況進行訪談。評價表采用5分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設四個部分:①理論課程的評價包括授課內容、授課教師、教學方法、考核方法、教學管理、教學資料、教學環境等7項指標;②社區實踐教學的評價包括教學內容、帶教老師、教學效果等3項指標;③整體評價;④意見與建議。滿意度評價的應答項有“很滿意”、“比較滿意”、“一般”、“不太滿意”、“很不滿意”5種,分別記為5、4、3、2、1分。將理論教學的7項指標相加得到理論教學滿意度分值,社區實踐教學3項指標相加得到社區實踐教學滿意度分值。

1.3 統計學分析

用Excel 2013錄入并核對所有數據,用 SPSS(21)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用非參數檢驗的Mann-Whitney、Wilcoxon、Kruskal-Wallis以及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法比較不同分組學員之間的滿意度差異。P

2結果

2.1學員基本情況

共發放問卷265份,回收252份,回收率為95.1%,均為有效問卷。其中,來自2014級學員104份(41.3%),2015級學員148份(58.7%);男生72名(28.6%),女生180名(71.4%),平均年齡為(24.96±1.67)歲;本科畢業生240名(95.2%),碩士畢業生11名(4.4%),博士畢業生1名(0.4%)。本科生中“5+3”(即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與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相結合)學員57名,占本科學歷的23.8%。

2.2課程滿意度評價

學員對課程班的總體滿意度較高(表1),理論教學滿意度中位數為4.00(3.57,4.57)分,社區實踐教學滿意度中位數為4.67(4.00,5.00)分,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8.65,P=0.00),提示學員對社區實踐教學的滿意度高于理論教學。

學員對各項指標的滿意度評價見表2,可見學員對社區實踐等指標評價較高,對考核方法的滿意度較低。男女生間、不同學歷學員間和學位銜接與非學位銜接學員間各項滿意度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從表3可見,學員對社區基地的滿意程度均較高,在實踐內容、實踐收獲2項指標上,各社區基地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對不同社區帶教老師的滿意度評價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21.798,P=0.026)。

調查還得到,在社區實踐之前,近60%的學員對社區工作不清楚或了解程度一般,而在社區實踐之后,96.4%的學員認為對今后從事的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88.5%的學員認為理論課結合社區實踐教學是必要的。另外,65.9%的學員對于目前兩段式的理論課程學習的模式表示贊同。

在訪談中,學員表示在社區多看多聽對學習理解更有促進,許多學員認為社區教學時間太短,應適當延長;但也有學員反映所在社區基地教學管理松懈,還有的提出培訓基地已安排每個月至社區實踐,如此造成重復培訓。對于理論授課方面,學員主要反映了課時太緊湊、考試難度大、教材與上課內容不太匹配等問題。

3討論

綜合上述分析,我院在畢業后醫學教育的全科醫學理論課程的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創新,學員對課程班的總體評價較好,特別對社區實踐教學的滿意度很高,但調查結果也暴露了一些存在的問題,仍需我們去不斷完善。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對于全科醫學理論課程應該如何教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尚無標準模式[4],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因此,總結經驗和提出建議如下。

3.1三方協同,制定教學計劃,加強教學管理

全科醫學理論課程這一教學任務對于培訓醫院而言,往往面臨學員人數少、師資力量不足、課程質量難以保證等問題。因此,必須依托大學,憑借優質的教學資源、強大的師資團隊以及規范的教學管理統一組織實施。課程培訓的實施主體雖然是大學,但大學必須與臨床培訓基地和社區教學基地三方協同,共同制訂教學計劃,建立管理機制,加強教學管理。特別是非大學附屬醫院的培訓基地及其社區教學基地,更需建立三方協同管理模式,才能使教學計劃得到有效的實施,達到培訓目標。

3.2提倡理論課程與住規培相結合的相互銜接和融合的實施方案

全科醫學理論課程可彌補規培生在院校教育中全科醫學教育的不足,雖然僅占整個住規培的時間不多,但作用非常重要。課程體系作為全過程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是獨立存在,而是與臨床階段培養及社區階段培養交融在一起,具有貫穿彌合作用。通過貫穿的課程使全科的理念、全科的深層內涵在其中得到滲透,從某種意義上說,其在全科醫生培養中起到統籌和引領的作用[3]。因此,本文中采取了分段式的教學安排,將課程學習穿插在培訓過程中。第一年的學員尚未正式進入臨床,先安排全科醫學基本理論、醫患關系等基礎課程的學習,進入第二年后,再安排科研論文撰寫、統計、社區衛生服務管理等高階課程,以體現課程安排的層次性、與培訓過程的契合性,以及更好地保證學員在每個階段學習的積極性和有效性。調查結果顯示,三分之二的學員認同這一模式。據了解,目前各培訓基地學員的輪轉計劃特別是7個月社區輪轉實施方案不相一致,有可能導致重復培訓。需要將三個方面的內容統一設計,形成完整的相互銜接和融合的實施方案。

3.3加強理論課程建設,編寫系列課程教材

大學作為全科醫學理論基地,承擔教學任務,要對課程安排進行充分研究,對課程體系進行充分論證,不斷加強課程建設,完善課程內容。目前,對理論課程相關教材的研究還缺乏,要充分發揮臨床師資、社區師資和全科理論師資三支隊伍的作用,加強研究,編寫更貼合社區衛生工作實際、緊緊圍繞全科醫生執業過程對知識技能的需求的系列課程教材,以適應課程教學的需求。其次,今后“5+3”模式是我國全科醫生培養的主流模式。調查顯示“5+3”學員與非“5+3”學員對課程的滿意度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在訪談中他們表示出對相關課程如科研設計與論文撰寫等的更高需求,因此,全科醫學理論課程的開設還應同時兼顧考慮專業型研究生培養要求的相關理論課程,實現課程內容的有效接軌。

3.4提倡大班集中授?n與小班社區實踐教學相結合

338學時的理論課程完全通過單一模式的2個月大班集中授課的培訓效果往往不理想,因此,社區實踐教學的開展得到了學員們的一致認同,滿意度很高,說明他們渴望了解社區,更希望課程安排和教學內容貼近社區,這種教學安排契合了他們的需求。但值得注意的是,要真正實現社區實踐教學的目標,就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規范的培訓計劃、統一的培訓標準,否則容易走馬觀花,流于形式。對于兩個年級的學員,如何分別開展不同層次的社區實踐教學也是關鍵問題。因此,下一步還需進一步細化社區實踐教學大綱,加強社區師資教學能力的培訓和完善社區基地的建設,以保證社區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第11篇

[關鍵詞] 人才需求 彈性學制 培養目標

近年來,一些高校相繼對研究生學制進行改革,碩士研究生實行以2年為基礎的彈性學制。學制的改革大大提高了高等院校的教育資源利用率,縮短了研究生的培養周期,降低了社會的教育投入成本。尤其是隨著工程碩士、法律碩士、MBA、EMBA等研究生職業教育規模的快速增長,高等教育涵蓋面呈現出向上延伸的趨勢,這是碩士研究生教育從精英型向大眾化轉變的必然結果。

一、學制改革的意義

學制,是“學校教育制度”的簡稱,是指國家對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課程設置、學習年限的規定。彈性學制即彈性的學習制度,其核心是自主性、自由性和可選擇性。學校不再對修學分的進度進行統一的硬性規定,研究生可視學習、工作、科研,以及導師要求或自身意愿等制定、調整和執行培養計劃,即在彈性學習期限內達到研究生個人培養計劃的考核要求即可畢業。碩士研究生的學制改革實行以二年為基礎的彈性學制,改革的核心內容是改革學習年限和根據學習年限修訂專業培養方案。碩士研究生的學制改革也應符合學校的定位與發展和人才的培養目標。

更高層次的大眾化教育目的是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這種需求決定了高等教育機構的研究生培養目標。在彈性學制下如何確定并實現研究生培養目標,并確保和提高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將是一個探索和研究的課題。

二、學制改革是實現培養目標的要求

在精英教育階段,我國的高級人才教育以培養碩士研究生為主,較長的學制可以保證培養質量。社會發展對高端人才需求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學制改革勢在必行。學制改革是個性化培養過程、多元化培養目標調整的必然結果。培養目標的調整是國家政治、經濟、科技、教育協調發展的要求,是社會的經濟發展與分工細化對人才需求多樣化、專業化的具體體現。

1.個性化培養。關注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是現代教育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人的個性、智力、需求、追求的目標以及愿意付出的代價不盡相同,因此,其成才周期也不同。研究生按培養方案的規定在指定的時間到指定的教室聽指定教師的課,在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沒有自和選擇權,忽略了研究生的個性化需求,壓抑了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

個性化培養是結合學生的興趣和特長進行培養,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和特長自主選擇適合的發展方向,并在導師的指導下制定個人培養計劃,達到個性化培養的目的。

2.多元化培養目標。當前以知識經濟為主導的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突顯出專業化和專門化的特征。多元化的培養目標是針對學術型、應用型、研究型、教育型和復合型等不同類型的社會需求提供多元化的培養。

個性化培養過程是多樣化人才形成的基礎,也是實現多元化培養目標的手段。

三、改革研究生學制,實現研究生培養目標

研究生的個性化和多元化培養,促進了研究生教育的學制改革。培養方案是研究生培養的規范性文件,伴隨學制的改革必然要制定在彈性學制下學科、專業的培養方案,并構建與之相適應的管理制度。

1.根據培養目標修訂培養方案。彈性學制是研究生教育的創新,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與之緊密相關的培養方案是研究生培養的根本依據,是學生培養質與量的綜合體現,應隨學制的改革而重新修訂。

要使學生獲得多樣化的培養,要制定彈性的培養方案。一個彈性的培養方案既要求培養計劃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前瞻性,又要考慮培養計劃的彈性和可選擇性,為研究生的個性化發展留出空間和時間。

學分是量化的考核標準,學制的壓縮會導致課程學分的減少和課程學時的精減,因此,應科學、合理分配學位課和非學位課的學分比例,根據課程特點和要求確定開課方式和考核方法。

2.課程設置是培養方案的核心,應遵循個性化和多元化培養目標而設置。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主要是課程學習和撰寫學位論文,而課程學習是教育的重要環節,課程設置是培養方案的核心,也是實現研究生培養目標的核心。課程設置要保證滿足各種類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學位課的設置應厚基礎,重質量,突出學科特色。任選課程應該是不設限課程,應打破課程性質,以及學科、專業間的界限,鼓勵教師開設反映當前成熟的主流技術和方法的課程,以滿足培養目標需求。

3.結合學科的規劃發展,調整師資結構,強化教材建設。學科的發展方向具有前瞻性和實用性。結合學科的發展方向,按照培養方案的課程設置要求,規劃師資隊伍結構,完善學科的課程體系和實踐環節,著力培養學生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實現多元化的培養目標。

按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所需要的知識結構規劃調整教師隊伍架構,注重學科的師資結構和梯隊建設,吸納和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中青年教師。注重研究生教材特別是學位課教材質量和數量,注重前沿技術型和主流應用技術型講座、課程和教材的建設。

4.改革招生和培養模式,拓寬選拔渠道。研究生的選拔和培養應給予導師一定的自,由導師根據學生的特長、興趣均衡選拔各類人才。導師一般均承擔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工作,有條件的導師在本科生中選拔有潛質的學生,通過免推(免試推薦攻讀碩士學位)、直博、本碩連讀或本碩博連讀等模式,或在碩士階段選拔有培養前途的學生通過碩博連讀和提前攻博的模式繼續深造,拓寬入門口徑,為實現多元化培養目標創造基本條件。

5.制定與彈性學制相配套的課程、學籍和學位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培養目標的后評估體系。摒棄傳統僵化的學籍管理制度。在學生入學注冊、休學、復學、轉學、轉專業、結業、縮短或延長學習年限等方面采取更加靈活的動態管理體制,重視目標管理,充分調動研究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建立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實行靈活自主的選課辦法,當然,這種自主性和可選擇性并非沒有限制。除培養方案規定的必修課程外,其他課程可根據培養要求和學生自身知識結構的不足選擇。

6.培養過程應能體現導師的主體作用。導師對研究生的指導、訓練和培養應是對研究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這種培養貫穿研究生在校的學習、工作過程。個人以為,導師承擔了研究生培養的責任,研究生的培養過程應突出導師的主體作用,給予導師充分的自,包括確定學生的學位申請時間等。

實施彈性學制不再對研究生的學習年限作嚴格界定,因此應建立明確的考核標準,同時,應建立靈活的學位申請制度與之相適應。比如,實行每年兩次學位申請。制度的科學性、合理性應通過后評估體系加以完善。

參考文獻:

[1]張憲民,丁康.全面質量觀與多元培養目標.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8).

[2]唐一科.大學彈性學制管理模式的探索.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5).

第12篇

依照教材應具有科學性、合理性的要求,從30章教學內容中精選出24章,先將零散的知識有機地串聯成不同的線條,再將線條相互結網形成若干知識面,最后將知識面延伸成無機化學原理的整體。通過精選、整合教材內容,教師能夠較好地將各知識點串結在一定的線條上,提綱挈領地推進知識層次,全方位、多角度地引到學生理解無機化學基本原理的本質及內在聯系。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可以在識記的基礎上抓住要領,深化認識,深刻理解學科內容,提高思維的廣闊性、全面性、深刻性,最終實現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改革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為了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我們不斷探索課程教學方式,包括啟發式、參與式、互動式和案例教學法,使學生置身于實踐研究和理論思考的環境中,為學生提供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空間,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課堂教學中,我們特別注意給學生更多的參與機會,以學生為中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例如:對于容易理解的內容,僅提出問題或提綱,組織學生討論和交流,盡量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在討論和交流中互相啟發、互相學習,有利于集思廣益、激發學習的動機。在提高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其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不斷提升。無機化學關于物質組成、結構、性質、用途、能量的內容及化學在解決人類所面臨的人口、健康、能源、環境、資源等危機方面的重要性和能動性,也為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提供了課題。結合這一特點,我們從課程教學內容的實際出發,為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大力加強探究式教學。緊緊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中銜接和認知結構上伸延,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轉被動的學習方式為科學的探究性學習方式。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及認知方式的轉變,還有利于培養研究型的化學人才。同時,這種教學方式還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教育教學的新理念和與時俱進的空間和平臺,對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和可持續的職業發展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開展綠色化學,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態度

在無機化學的教學中滲透綠色化學的內容,把綠色化學的思想貫穿在整個無機化學的教學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強烈的環保意識。課改中,我們把現實生動的綠色化學的范例引進實驗教學課堂,將范例所涉及的知識點,自然生動地滲透到實驗教學之中。實踐證明,綠色化學實驗方法在訓練學生動手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和樹立環保意識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地位與功效。

四、開發和利用擴展性課程資源,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

大學教學不應該視教學大綱為金科玉律,當教科書作為唯一的課程資源。大學教學也不能僅僅依據教材的知識系統描述內容目標,卻忽視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在教學中,如果缺乏對學生識別、開發和運用課本外、學校外課程資源的意識及能力的培訓,不能及時挖掘這些資源、不能對它們進行篩選、轉化和有效利用,也會造成許許多多有價值的課程資源的閑置和浪費。因此,在無機化學的教學第一堂課上,我們明確提出,教材只是教學過程的主要參考資料,不是唯一的教學用書,大量的無機化學知識需要課外補充。結合專業特點,我們向學生介紹一些無機化學的優秀參考書,介紹一些國內外著名的無機化學學術刊物,指導學生從這些教學資源獲取學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幫助學生及時了解化學學科的發展動態及發展前沿,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對化學學科的認識,增強了學習興趣,又擴大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啟迪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五、加強學習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做習題時也往往習慣于套用公式而不能真正地理解的基本概念,常常容易出現模糊的概念和錯誤。為了幫助學生深刻理解無機化學課程的重點內容,牢固掌握無機化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逐步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我們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本著既傳授知識又開發智能,既統一要求又發展個性的原則,在總結多年教學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參考多種相關教材編寫了《無機化學學習指導》一書,并于2007年由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稛o機化學學習指導》一書首先明確提出每一章的學習目的、學習重點和學習難點,告訴學生每章學習要達到的目標和解決的重點問題。然后對各章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定律及主要內容進行簡明扼要的論述、歸納和總結,以達到知識點的系統化、條理化和理論化。通過小結,尋找規律,加強記憶。對于其中的難點和易混淆、易疏漏之處,給以恰如其分的說明。元素化學部分尤其注意對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轉化關系進行歸納,幫助學生抓住教材中最主要的、本質的內容,以達到消化和掌握每章內容,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歸納問題能力的目的。為了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法和嚴謹的科學態度,我們通過例題解析的形式,幫助學生解疑答難,理解教材,以強化知識結構,掌握所學知識,熟練解題?!稛o機化學學習指導》通過同步練習的形式,幫助學生查漏補缺,自我檢查學習效果,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質量的作用。

六、改革考試方式,重視能力評價,加強試題庫建設

考試的目的在于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掌握的技能。教學方法的改進,必然要引發考試方式的改革。傳統的課程考核方式是筆試,這種單一的考試形式容易導致學生死記硬背所學知識,因而學習被動,不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以能力評價為主,著眼于加強學生知識、素質和能力三個方面的培養,創新考試方式。具體做法是:一是加強試題庫建設。我們將多年來的無機化學考試題進行了集中整理,結合從外校收集的試題,建成了包含25套試題的無機化學試題庫,期末考試時從試題庫中抽取試題。二是將平時成績、期中考試成績與期末考試成績相結合。三項成績在總評成績中所占比例,目前我們采用的是1︰2︰7。平時考核的形式多樣,除傳統形式的課堂作業外,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教師引導學生撰寫課程結業小論文或綜述,為此學生必須走出課堂,自主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擬出實驗方案,并利用雙休或節假日時間進到實驗室反復實驗,最后按照正規格式撰寫出研究論文。多年來,我們一直堅持實行期中考試,不以一次考試定勝負。在實驗考核中,將預習報告成績、實驗報告成績、期末考試成績按2︰3︰5進行綜合評定。通過總評成績考評學生的課程學習情況,既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肯定,也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給予合理評價,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對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創新人才起到積極的作用。

七、參與教師科研課題,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五月天久久久天堂网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99 | 香蕉人成年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欧洲 | 中文字幕日韩小视频 | 日本另类αv欧美另类a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