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西醫結合門診

中西醫結合門診

時間:2022-03-08 05:21:1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西醫結合門診,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西醫結合門診

第1篇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醫療; 以患者為中心; 可及性

New Thinking of Patient-centered Integrated Medicine/ZHANG Qiu,LI Da-pi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18):096-099

【Abstract】 As the birthpla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about integrated medicine is much lower than expected.Debates on integrated medicine have been present,the modern medical model encourages that man is not just an organism,the patients’ interests and autonomy should be concerned about most.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complement and perfect the concept,existing ques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n “patient-centered”.

【Key words】 Integrated medicine; Patient-centered; Accessibility

First-author’s address: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8.035

在2014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重大新藥創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獲進步獎6項,其中5項都是關于中國傳統中藥的理論方法創新和研發技術突破,如中成藥二次開發核心技術體系創研及其產業化(進步獎一等),源于中醫臨床的中藥藥效學評價體系的構建與應用(進步獎二等)和調肝啟樞化濁法防治糖脂代謝紊亂性疾病基礎與應用研究(進步獎二等)等,這說明國家對于發展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視和支持。在這些項目當中,中西醫結合醫療的思維對于研究方法的建立和新藥品的研發都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但是國內關于中西醫結合的爭論和質疑一直都存在。現代醫學模式認為:人不僅僅是一個生物體,更重要的是一個具有心理、社會、文化和精神特征的綜合整體,所以更強調病患的利益和自,筆者就嘗試圍繞“以患者為中心”這個主題對中西醫結合醫療的概念,就現存問題及未來發展方向等方面進行新的補充和完善。

1 中西醫結合醫療之爭論

WHO在2002年發表《2002-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療及替代醫療全球策略》,建議各國將傳統醫療納入現有的醫療服務之中。至目前為止,全球應用中醫藥的國家已經達到一百四十余個。無論在東方或西方,中西醫結合治療疾病都已成為當前全球醫療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但是,作為傳統中醫的發源地,我國“中西醫結合”的發展和應用還遠低于預期,多數情況屬于“中西醫的并存”而非“中西醫的結合或者融合”。而且在國內,關于“是否廢除中醫”的網絡討論及中西醫打賭“論戰”的新聞卻時有發生。參考國內文章,我國學者和公眾對于中西醫結合醫療的爭論主要在于中西醫結合的出發點本是“西學中”還是“中學西”,以及中西醫結合的結果是“否會消融傳統中醫的存在和發展”。無論是哪一種該觀點,都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前提:這種新的醫學模式是為誰服務的,是滿足誰的需求為前提的。“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of Cos,460-377 B.C.)誓言:我一定會用自己的能力及判斷力來醫治和扶持患者……且永遠不會傷害他們。中國的“醫圣”張仲景道:上以療君親之疾,中以保生長全、以養其身,下以救貧賤之厄[1]。由此看見,醫道的本質無論中西都是相同的,醫師盡己所能來醫治患者。所以,只要本著“以患者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很多的爭論和研究就會更有建設性。

2 中西醫結合醫療之概念新解

中西醫結合這一概念從被提出來,就一直沒有一個內涵確定、外延清晰的科學定義:這期間,有的把懂得一些中醫又懂得一些西醫的人稱之為中西醫結合;有的把臨床上中西藥并用稱之為中西醫結合;有的把教學上中西藥并用稱之為中西醫結合;有的把用西醫還原性研究方法對中醫理論體系進行驗證、解釋、改造稱之為中西醫結合;有的把管理西醫的方法照搬到中醫管理上來稱之為中西醫結合;近年來有的更把中醫西醫化、中藥西藥化稱之為中西醫結合[2]。

2.1 WHO對中西醫結合醫療的定義 定義為:結合科學知識和方法融合傳統醫藥和西方醫學的一個可持續的過程。定義中包含了三個部分:(1)這是傳統中醫持續發展的過程,認為中西醫結合是中醫未來的方向;(2)方法上,涉及到現代科學知識和測量方法;(3)中西醫結合是傳統中醫和現代西醫的重要交融結果。

2.2 國內的代表性觀點 在20世紀40年代即提出主張:中西醫一定要結合起來。在倡導西醫學習中醫的基礎上,提倡用現代科學方法整理研究中醫藥。這是官方首次界定中西醫結合的方式和途徑。陳士奎[3]在“中西醫結合定義探析”一文中,對“中西醫結合”定義為:把中醫中藥的知識和西醫西藥的知識結合起來,創造中國統一的新醫學、新藥學。王振瑞博士“中國中西醫結合史論”則認為:中西醫結合,就是在中西醫團結合作的基礎上,主要由中西醫兼通的醫學人才,用現代科學方法,發掘、整理、研究祖國醫藥學遺產,豐富現代醫學科學,發展具有中國民族特點的統一的新醫學的過程。這兩種提法,都是以新醫學體系為目標。李致重[4]的定義是:中、西醫工作者相互合作,中、西醫學術相互配合,以提高臨床療效為目的的實踐過程,謂之中西醫結合。這一觀點強調了臨床療效的重要性。楊云松博士在總結各家的觀點基礎上,認為中西醫結合研究的最終目標應該是發展人類科學醫學,中西醫結合的目標指向應該是為人類科學醫學增添新的內容,包括新的理論認識、新的治療觀念和操作措施,此觀點認識到了人類醫學的目標導向。

2.3 筆者關于中西醫結合醫療概念之見解 上述定義,都強調科學方法和合作,就是中醫、西醫、中西醫兼通的醫學人才一起合作,發掘中醫和西醫的新內容,最后形成新醫學,而且是具有民族特色,統一中西醫的新醫學或者人類醫學。筆者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思想的進步,雖然網絡偶有爭論或者民間醫者偶有論戰,但大部分學者都贊同兩種醫學的融合,對傳統醫學的新發展,雖然到現在,由于臨床、研發、教學和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制約,新的醫學體系并未形成,但由于中西醫的結合,在新藥的研制、疾病的控制、臨床的療效等方面都取得了絕大的進步[5]。例如這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項目―調肝啟樞化濁法防治糖脂代謝紊亂性疾病基礎與應用研究,貢獻在于運用現代實驗方法發現肝在糖脂代謝病發病中的關鍵作用,研制出兼具降糖、降脂、抗炎、保護內皮等綜合調控作用且成分與機制明確的創新中藥,并構建國際先進的糖脂代謝病中西醫結合研發平臺,打開了防治糖脂代謝病研究通路,改善了人類的健康,這就是中西醫結合醫療代表性的成效之一。

所以筆者認為,中西結合的定義應強調以下四個方面:(1)“以患者為中心”的前提,如何讓患者得到更好地治療效果和更高的生存質量,這是中西醫結合的存在基礎和研究的前提;(2)多層次人才和醫療機構的合作,這是中西醫結合可行的必備基礎,如果沒有通曉傳統醫學、現代醫學及兩者兼備的人才通過交流和嘗試,沒有醫療機構作為研究平臺,新的藥品及治療方法則不可能產生;(3)科學方法的建立,主要在于兩者融合成果的規范化和制度化,這是中西醫結合的常態模式和轉化途徑;(4)以增進人類健康為最終目標,這是中西醫結合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只有滿足人們健康改善和提升的需要,兩者的結合才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和市場基礎。

3 中西醫結合醫療之現存關鍵問題分析

3.1 中西醫結合醫療的就診可及性差 關于中西醫結合醫療的可及性差表現在三個方面:(1)就診的醫療機構比其他西醫門診或者中醫門診相對較少且地處偏遠,國內中西醫結合醫院的建立大多由綜合性醫院或中醫醫院翻牌而來,以廣州市及周邊為例,有三家中西醫結合醫院:廣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地處花都區),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地處佛山),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地處廣州),數量少,就醫偏遠等都影響了患者對于中西醫結合醫療的選擇;(2)現實中,中西醫結合醫院不僅缺乏領軍的名老中醫和知名的西醫高級專家,高端的中西醫結合人才更是難得和匱乏。從中西醫結合醫師執業資格準入工作看,雖然現在增加了中西醫結合醫師這一類別,但這是附屬在中醫師大類下的。從上海出臺的規定看,只有屬于中醫師類別的人員,才能申請中西醫結合醫師的執業資格,如果一名醫師原來的執業資格是臨床西醫,就不能申請中西醫結合的執業資格,同樣,如果是中醫職業資格,則不能申請西醫的臨床職業資格。這樣就剝奪了許多已取得西醫執業證書、長期以來學習研究中醫并在西醫科室從事中西醫結合的專業人員申請中西醫結合醫師的資格[6]。同時因為人才流動機制不完善,缺乏良好的研究平臺和晉升渠道,以廣東省為例,大部分的優秀畢業生都愿意留在廣州及周邊城市的三甲醫院。缺乏競爭力的領軍人物和青黃不接的人才梯隊使中西醫結合醫院無法獲得可持續發展的人力資本;(3)可獲得的關于中西醫結合醫療的信息比較少。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報紙新聞對中醫藥新聞的報導內容多是養生、保健、美容、醫療常識性等議題,對中醫臨床治療疾病方面的報導相對較少,即便有,也存在中醫藥新聞報導的范式,諸如強調西醫的科學優越性,西醫的診斷非常必要;西醫為主,中醫為輔的平衡報導;或是用邊緣化及瑣碎化來處理中醫藥新聞。大眾媒體處理中醫藥新聞所偏重的角度,無形中便會影響公眾對中醫藥的認知,公眾自然而然地將中醫藥定位在養生、食補及治療跌打損傷的醫療照顧,即便中醫已發展到臨床治療重大疾病的階段,一般對中醫陌生的民眾對中醫依然停留在過去的刻版印象,將中醫視為較不科學,另類的治療,對中醫抱持不信任且懷疑的態度,唯有在西醫宣布棄守的疾病領域,其他范型的醫療照顧始有機會介入[7]。

3.2 中醫藥醫保政策的報銷范圍和比例有限 國家政策規定由物價部門制定了收費標準的診療項目納入醫保報銷范圍,而《全國醫療服務價格項目規范》(2011版)中納入診療項目9574項,其中中醫醫療服務327項,僅占3.41%。許多安全有效、費用適宜、易于推廣、符合國家納入標準的中醫診療技術尚未納入醫保范圍,增加了參保人員的醫療費用負擔,影響患者的就醫選擇及治療,并導致一些特色診療技術、方法瀕臨失傳,不利于中醫的傳承延續。而且目前中醫診療項目收費標準基本上套用西醫診療收費價格,其定價未能體現中醫診療的特點和價值,同時收費價格過低,無法體現中醫技術價值[8]。而且藥品收入占中醫醫療機構門診業務收入的比重過高,屬于中醫診療項目較少,同時使得醫務人員的技術價值沒有得到相應體現。不僅范圍有限,而且能夠報銷的比例也受限制,比如山西省醫保政策中有這樣的規定:參保患者單次住院費用中物理治療與康復,中醫及民族醫診療類費用占住院患者比例,三級醫療機構不超過15%,對于定點中醫專科醫院,三級醫療機構不超過20%,這給患者增加了很大負擔,都不利于發揮中西醫結合醫療在提高臨床療效,同時降低單病種、次均費用,提高參保人群健康水平,和降低醫保統籌基金的支付額度的優勢作用[9]。

3.3 傳統醫療療效評估與質量保證的工作尚未制度化 安全性是中藥應用與推廣的基礎和關鍵。中醫治病強調“因人、因時和因地”,以疾病反應為情報,是不脫離現場和具體的患者個體進行的治療,中醫的“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等就是隨機性治療的典型案例。但隨機性冶療存在局限性,如治療手段和技術比較落后,治療過程上中醫主觀性較強,客觀性不足等。根據證候分類理論和“有故無殞”的思想,對證應用是避免或減低毒性的關鍵[10]。因此,基于對證進行安全性評價才是客觀的。但是,基于動物模型的研究,面臨的突出問題是很難建立既具有特異性、又有廣適性的證候模型。而且中醫藥實驗設計時必須充分考慮對象的特異聯系,否則結論就難以說明問題。這就造成中醫藥的使用很難有一個規范的用藥標準和技術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西醫結合醫療的使用和發展[11]。

3.4 中西醫結合的科研支持力度不足 中西醫在很長時間,沒有得到預期的發展,除了文章之前講過的一些因素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西醫結合的研究得到的扶植力度不足,以2008年和2012年為例,廣東省中醫藥局科研課題的立項課題經費只有0.5萬元,在2012年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的課題清單中,中藥和中西醫結合的項目所占的總數比重和資金資助比重都非常少,而傳統醫藥和中西醫結合所涉及到的項目都因為實驗手段和條件以及對象的限制,所需要耗費的時間和費用都很多,這都不利于中西醫結合醫療研究成果的發現和轉化。

4 中西醫結合醫療未來發展建議――緊緊圍繞“以患者為中心”這個發展前提

4.1 從人才培養、多種資本參與和信息宣傳等方面提高中西醫結合醫療的可及性 為方便患者就醫,更多的享受到中西醫結合醫療的治療優勢,國家應當從人才的培養,機構的建立和評價,資本的參與以及信息的宣傳方面給予政策的引導和支持。

在中西醫結合專業學制方面,加強部門的協調,促進和完善中西醫結合學歷教育,擴大高層次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規模,進一步加強中西醫結合學科帶頭人和學科骨干的培養;在中西醫結合醫院的審批和監督方面,要考慮到傳統中醫藥同西醫的不同,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

同時鼓勵更多的醫療機構設置中西醫結合門診,鼓勵民營資本參與中西醫結合醫院的建立,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因為預算不足而導致的優秀人才不到位和流失的現象,而且民營醫院的管理更具有彈性和科學性,可以為現在發展緩慢的中西醫結合醫療提供新的模式。

4.2 將中西醫結合醫療手段更多納入全面醫保范圍 在確保治療效果的同時,為了降低患者就醫的醫療成本,國家應將中醫適宜技術和合適的醫診療服務項目納入醫保報銷范圍。組織中醫藥專家和醫療衛生機構對部分未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的中醫診療服務項目和適宜技術進行研究論證和篩選,將已發展為臨床診療必需、符合基本醫療保險診療目錄有關規定的中醫診療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和住院支付范圍。同時實行中醫診療項目登記制度,促進定點醫療機構加強內部管理,規范醫療服務行為,確保醫保基金安全有效運轉。

4.3 科研方面的大力支持 要想讓患者接受更好的治療手段,中醫學結合醫療就需要不斷地創新和發掘,但是因為實驗手段和條件以及對象的限制,項目進程轉化所需要耗費的時間和費用都是很多,這就需要政府及科研部門對中西醫結合醫療的項目在評審方面以及資金資助方面,給予更多的支持,包括中醫藥局的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重大攻關課題等。

4.4 中西醫結合的護理推廣和疾病末期的安寧治療 無論在疾病的哪個階段,以“患者為中心”,增進住院病患的舒適感都是護理工作的重心所在。中西醫結合護理研究主要是通過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對中醫護理理論和臨床護理實踐的作用機理進行深入的研究,使其標準化與客觀化。中、西醫學是風格不同的兩種理論體系,中醫學是建立在整體、立體思維基礎上,強調從宏觀整體揭示人體生命活動規律,以辨證、宏觀、定性、自然療法為特點。西醫學是建立在直觀、線性思維基礎上,注重探析人體微觀結構和功能,以辨病、定位、定量、對抗性治療為特點。所以中醫護理更側重于以“證”為中心,西醫護理則側重于以“病”為重點。兩者有機結合,使護理發展更趨完善[12]。

尤其在疾病末期階段,積極地侵入性地治療已不能改變生命的結束進程,反而會加重患者的病痛,降低其生活質量,此時輔以溫和的中醫料理,反而能緩和其情緒,增加其舒適感,例如:惡性腫瘤的末期病患,可以采用安寧治療,其目標是為患者提供積極的支持,通過減輕疼痛或緩解其他并發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3]。中醫及中西醫結合治療可以改善癥狀及證候,除傳統的姑息性手術、放療、化療外,還包括疼痛控制、介入治療、置管引流加藥物灌注化療及心理支持[14]。中醫藥安寧治療從整體觀念出發,扶正祛邪;結合現代科技,中藥劑型的多樣化給患者更多的選擇。姑息治療在疾病不同階段,側重點不同,早期治療癥狀及緩解根治性抗癌治療副作用,保持生活質量;中期減輕痛苦,改善生活質量;晚期提供臨終關懷及善終服務。

全球已經有140多個國家采用中國的傳統醫學,中西醫結合的趨勢已經非常明朗,但是作為中醫的發源地,我國中西醫結合的發展遠低于預期[15]。所以本文,試圖通過一種新的思維模式來考慮中西醫結合的模式和中西醫結合的關鍵問題所在,希望可以為國家的新醫學發展提供一些建設性的思路。

參考文獻

[1]楊云松.中西醫結合研究史論[D].哈爾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09.

[2]陸金國.中西醫結合專題文獻的計量學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07.

[3]陳士奎.中西醫結合定義探析[J].江蘇中醫藥,2005,26(l):5-10.

[4]李致重.再論“中西醫結合”的定義[J].湖北中醫雜志,2003,25(6):3-4.

[5]陳可冀,宋軍.病證結合的臨床研究是中西醫結合研究的重要模式[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06,8(2):1-5.

[6]王旭,陳天明,楊大鎖,等.中西醫結合醫院人才隊伍建設現況及對策[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08,19(4):30-32.

[7]陳可冀,呂愛平,陳士奎,等.中國中西醫結合醫學發展狀況調查報告[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26(6):485-488.

[8]劉興方,韓學杰,信富榮,等.中醫藥在醫保醫療服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衛生經濟,2012,31(8):36-38.

[9]蔡曉麗,張捷,楊發明,等.中醫藥特色技術醫保地位及對策研究[J].醫學信息,2002,27(9):412-413.

[10]馬家忠,張洪雷.融貫論視域下的中西醫結合[J].醫學與哲學,2012,7(33):65-66.

[11]彭靜.對當代中西醫結合醫學的思考與探討[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30):130-132.

[12]王偉,陳可冀.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的思路與方法[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0,20(2):136-137.

[13]許成貴.中西醫結合治療中晚期惡性腫瘤的臨床觀察及抗腫瘤中藥的發展[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8):141-142.

[14]宋軍.中西醫結合醫學在中醫藥創新發展中的作用[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29(4):354-356.

第2篇

[關鍵詞] 帶狀皰疹;中西醫聯合治療;療效

帶狀皰疹是因一種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疾病,此病毒一般隱匿在脊髓后的根神經元中。若生氣上火,感冒高燒,感染,過度勞累或機體免疫力低下時,病毒則會再次生長繁殖,且沿著神經纖維發展到皮膚,使受損的皮膚及神經出現炎癥[1]-[2]。其疼痛的持續時間長短不一,短則1至2年,長則多達10年之久,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本文通過對2009年10月到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41例帶狀皰疹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觀察中西醫聯合治療帶狀皰疹的臨床療效,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本組入選的41例帶狀皰疹患者,均為2009年10月到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門診住院及隨訪患者。并把全部病例隨機分為中西醫結合組(21例)和西藥組(20例)。西藥組:其中女性患者共11例,男性患者共9例;年齡29到80歲;病程為4個月到11年不等。中西醫結合組:其中女性患者共12例,男性患者共9例;年齡32到81歲;病程3個月到10年不等。比較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因而不具有統計學意義標準,有可比性。全部病例診斷標準如下:(1)皰疹消退后仍然疼痛且疼痛明顯,甚至是無法忍受的劇痛。(2)在皮損出現之前,全身感覺不適,皮膚有燒灼感或刺痛感,有時伴有疲乏無力或發熱。(3)皮損嚴重的患者出現壞死,糜爛或血皰等。(4)丘疹、水泡皮損呈單側分布,帶狀排列及基底色紅。

1.2方法:西藥組患者均給予維生素B12、0.5mg,肌注、每日一次;維生素B1、0.1mg肌注、每日一次。阿昔洛韋(0.2g),每日5次(口服),連續服用六日。干擾素100萬單位、肌注、一日一次,連用六天。患處外用撲粉或噴昔樂韋乳膏,每日三次。對于局部出現感染患者給予頭孢拉定0.5g(口服),每日3次;疼痛劇烈者加用芬必得0.3g(口服),每日兩次。中西醫結合組患者在西藥治療基礎上(方法同西醫組)給予中藥予龍膽瀉肝湯(內服)。基本配方為:地龍9g,柴胡9g,梔子11g,黃芩11g,龍膽草11g,牡丹皮14g,車前子14g,澤瀉16g,生地黃14g,蜈蚣1條,甘草7g。疼痛劇烈者加用五靈脂,乳香及延胡索等。便秘重者加用大黃。熱毒旺盛加用蒲公英,紫花地丁及金銀花等。水煎服,1劑/日。

1.3治療效果評定標準: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優:疼痛癥狀消失,皰疹徹底消退或者全部結痂。良:無新增皰疹且疼痛癥狀明顯緩解,皰疹基本上結痂。可:有少量新發皰疹或只是輕微疼痛,皰疹基本上消退。無效:疼痛癥狀沒有減輕且出現新發皰疹。

2 結果

一個治療療程結束后,比較兩組治療效果。中西醫結合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2%。西藥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5%。中西醫結合組明顯優于西藥組且兩組差異性顯著,因而具有統計學意義標準(P

3 討論

帶狀皰疹是因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一種皮膚病,臨床上老年體弱者較為多見。中醫學里有也稱之為纏腰火丹。有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的患者,其機體免疫力下降時,神經節內隱藏的病毒被激發導致受損神經節壞死、發炎,以致出現神經痛[3]。針對帶狀皰疹疾病特癥,中西醫結合組諸藥并用,療效明確。止痛,抗炎和消腫藥物能迅速有效緩解帶狀皰疹患者疾病癥狀,減輕其痛苦;殺抑病毒藥物使病毒失去了生存及復制的環境,控制了疾病進一步惡化。患者皮膚及神經組織得以被保護,從而耐受力增加,促進患者早日康復[4]。本組研究結果中西醫結合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2%,西藥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5%。比較兩組治療總有效率,中西醫結合組明顯優于西藥組且差異性顯著。這表明應用中西醫相結合方法治療帶狀皰疹明顯優于單純應用西藥方法,這表明中西醫相結合方法臨床療效滿意,臨床上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應仙清.3種方案治療帶狀皰疹療效比較.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21(15):130-131.

[2]曾玲莉.中西醫結合治療帶狀皰疹50例療效觀察[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1,8(10):1245-1246.

第3篇

【關鍵詞】急診留觀;護理;中西醫結合;保健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0486-01

中西醫結合保健護理教育是以患者為中心帶有中醫整體護理特色的護理教育模式,可使患者了解所患疾病的一般知識及中西醫結合護理保健知識,從而增加患者知識,提高康復效率。長期以來,對急診留觀患者的中西醫結合保健教育一直是急診護理工作中的薄弱環節。我院根據急診科患者多,護理人員相對較少,工作強度大等特點,邊學習、邊探索,邊實踐,建立了具有中西醫結合急診護理特點的保健教育模式,使原有的模式更完善,更具可操作性,更切合實際,整體護理質量得到了提高,患者對護士的滿意度得到了提升。現將2012年8~11月對114例急診患者的中西醫結合保健教育情況介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114例,其中,男77例,女34例,年齡16~83歲,平均住院時間3天。其中,發熱待查31例,腹痛待查26例,頭外傷30例,四肢外傷27例。

1.2實施方法

收集患者健康問題,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心理狀態,社會背景,文化程度,生活習慣等,并查閱門診病歷,有針對性地制訂中西醫結合護理保健教育計劃,確定中西醫結合保健教育方式,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健康指導。比如常規教育、科普教育、隨機性教育等,根據患者病情變化隨時調整內容,并對其可能出現的問題作預見性指導,以減少患者并發癥的發生。

2中西醫結合保健護理教育的特點

2.1 專業語言通俗化

由于急診科收治的留觀患者起病急,情緒不穩定,老年患者較多,患者的文化程度、生活背景不同,中西醫結合保健教育的內容應少用或盡量不用醫學術語。[1]如必須使用醫學術語,應深入淺出并輔以相應解釋,使中西醫結合保健教育達到最佳效果。

2.2 隨機教育個性化

由于急診科收治的留觀患者年齡、職業、文化程度及所患疾病病種不同,有隨機性,所以中西醫結合保健教育應采用不同的形式和內容,注意因人而異,盡量滿足個性化需求。

2.3 反復強化有耐心

急診觀察期較短,這就需要護士合理安排,既不影響治療,又不延誤中西醫結合保健教育工作。針對急診留觀患者中年齡相對老齡化、突發事件多、病情變化快、家屬比較多的特點,采取反復強化的宣教方式,注意與患者耐心溝通和交流。

3中西醫結合保健護理教育的實施內容與措施

3.1常見的中西醫結合保健護理教育知識

根據急診不同科室收治的患者,全面系統地介紹對應科室常見疾病的有關防治及康復知識,包括疾病的病因、癥狀、有關實驗室檢查、飲食指導、運動療法、藥物的使用方法、出院指導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項等。例如:肝臟術后患者的飲食,是在患者對蛋白質的耐受間尋找一種平衡,其目的是減輕肝臟負擔,使肝臟組織與功能恢復,預防脂肪肝、肝昏迷等并發癥的發生。其飲食原則:供給充足的熱量、豐富的維生素、適量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油脂蛋白且產氨少,并富含支鏈氨基酸的食物,禁用酒類咸腌制品及引起腹脹的油膩食物,可多用乳、蛋、魚、瘦肉、臟腑及豆類、新鮮水果等[2]。

3.2實施中西醫結合特色的保健護理教育

3.2.1 以中醫整體觀為指導思想: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以臟腑經絡為核心的有機整體,疾病的發生、發展是陰陽失調、邪正斗爭的過程。因此,在實施中西醫結合特色的保健護理教育工作過程中,不僅要主意局部病變,同時要主意相關臟腑的變化。根據疾病發生的原因、臟腑經絡的病理變化、病人的體質情況及外界環境對病人的影響等,進行全面觀察了解,正確認識疾病,施以妥善護理。

3.2.2 注意調攝患者精神。中醫認為精神神志活動,與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有密切的關系。突然強烈或反復、持續的精神刺激,可使人體氣機逆亂,氣血陰陽失調而發病。如過喜傷心、暴努傷肝、過思傷脾、恐懼傷腎等。在疾病過程中,情緒波動或突然的精神刺激,均可導致疾病惡化。而心情舒暢、精神愉快,則使氣機通暢,氣血和平,有利于疾病康復。做好急診留觀患者的情志護理,對提高其正氣,預防患者病情加重或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3.2.3 因人制宜實施保健護理教育。根據急診留觀患者的年齡、性別、體質和生活習慣等不同特點,考慮其護理原則。如在年齡方面,老人生機減退、氣血虧虛,行動不便和咀嚼不利,病多虛證等特點,護理上重在補虛扶正,搞好生活護理為原則。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稚陰稚陽,機體功能均較脆弱,且易饑易飽、易虛易實、易寒易熱,對疾病抵抗能力較差,加上寒暖不能自調,乳食不能自節,故護理上重在調護其飲食起居,應以薄衣淡食為宜,并加強病情觀察。體質方面,有強弱和寒熱之偏,陽虛、陰虛之體。要求護理上在安排病室,調節溫、濕度,飲食、起居等方面均應有別。

4結果

經過整理分析后,結果顯示,患者的家屬對在留觀接受治療、護理的同時,接受中西醫結合保健教育的指導是他們所希望的。通過中西醫結合保健教育使急診留觀患者加深了對自己所患疾病的了解和認識,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了自我防病、治病、飲食營養調節、功能鍛煉、自我保健的能力[4]。通過中西醫結合保健教育,減少了患者危害健康的危險因素,提高了治療效果和質量,建立了健康的生活方式,縮短了留觀時間,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和家屬的陪護負擔,提高了護理質量與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祝艷梅.急診留觀患者的中西醫結合保健教育特點[J].中國民康醫學,2008,20(16):1929.

[2] 朱新青,薛煥芬.腹部外科手術的飲食營養指導[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01,3(1):94.

第4篇

[關鍵詞] 支原體肺炎;中西醫結合;小兒

[中圖分類號] R725.6[中圖分類號] A[文章編號] 1673-9701(2009)24-207-02

支原體肺炎是由肺炎支原體感染引起的肺部急性感染,多見于學齡期兒童,發病率約占小兒肺炎的20%~30%[1]。我院于2008年1月~2009年1月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100例小兒支原體肺炎患兒,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共100例,均為我院門診和住院患兒,其中男66例,女34例;伴發熱者45例,咽病者30例,頭痛者19例,關節酸痛者12例,皮疹者17例,肺部聽診有音者28例。均以咳嗽為主要表現,血清MPIgM陽性,胸片肺部有片狀或點片狀陰影,伴肺不張者4例。血常規和CRP在正常范圍,少數患兒稍增高。

1.2研究方法

將患兒隨機分為兩組,即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對照組單用西藥治療,觀察組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兩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阿奇霉素靜滴10~15mg/(kg?d),療程5~7d,同時給予退熱止咳等對癥治療。觀察組根據辨證分型加用中藥治療:①痰熱閉肺型。麻杏石甘湯加減:麻黃6g、杏仁9g、生石膏24g、甘草6g。②濕熱郁肺型。二陳湯加減:半夏、橘紅各15g、白茯苓9g、甘草炙4.5g、生姜七片,烏梅一個。③肺脾兩虛型。參苓白術散加減:黨參、白術、茯苓各9g,陳皮6g,黃芪、生扁豆、山藥各9g,沙參、麥冬、生地、黃精、石斛、烏梅、生山楂、甘草各6g。④肺腎兩虛型。百合固金湯加減:生地30g、熟地45g、麥冬25g、百合、白芍、當歸、貝母、甘草各15g、玄參、桔梗各10g。在隨證加減基礎上,同時分別選用川芎、莪術、桃仁等活血化瘀藥,清熱解毒藥選用虎杖、貫眾、金銀花、連翹。

1.4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的整理和分析,定量資料比較用t檢驗,定性資料比較用x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用秩和檢驗,P

2結果

2.1療效比較

采用以下標準[2],顯效:癥狀消失,體溫正常,肺部音消失,X線復查肺部病灶吸收;好轉:癥狀減輕,肺部音減少,X線復查肺部病灶未完全吸收;無效:癥狀及體征無改善或惡化。總有效率=(顯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兩組比較見表1。

2.2癥狀改善

兩組比較結果見表2。觀察組體溫恢復正常時間、咳嗽消失時間和音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不良反應

觀察組患者有4例出現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腹痛、納差等胃腸道反應,而對照組患者有12例出現胃腸道反應,觀察組和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10%(5/50)和30%(15/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結論

小兒支原體肺炎的發病率近年來不斷上升,臨床一般應用阿奇霉素治療小兒支原體肺炎,其副作用較小、療程較短、安全有效。但治療后,血液中的抗體依然呈陽性,臨床癥狀不會很快消失。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支原體肺炎比單用阿奇霉素治療具有更好的效果。治療后觀察組體溫恢復正常時間、咳嗽消失時間和音消失時間都短于對照組,臨床癥狀在更短時間內得到改善,既緩解患兒的痛苦也能夠穩定家長情緒。觀察組和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10%(5/50)和30%(15/50),可以看出配合中藥使用可有效降低阿奇霉素的不良反應。

支原體肺炎屬中醫肺炎喘嗽的范疇,病機為外邪襲肺,肺氣郁閉,郁而生熱,灼津成痰,痰阻肺絡,壅塞氣機,血行不暢,瘀血內停或邪入肺絡,引動內飲[3]。川芎等活血化瘀的中藥不但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改善肺微循環、抗自由基的作用,同時還具有免疫調節功能[4]。中藥中有很多有效成分能夠擴張毛細血管以改善肺循環,促進肺血液循環,可同時調節機體免疫系統,抑制炎性介質釋放,起到抗支原體感染[5,6]、促進肺部感染的炎性病變吸收而達到治療的目的,故中西醫結合治療支原體肺炎療效是肯定的,不但可以直接抗肺炎支原體,同時具有抗自由基、改善肺微循環、調節免疫而有利于組織修復的作用。

總之,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支原體肺炎療效確切,不良反應較少,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胡亞美,江載芳. 實用兒科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204 -1205.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7.

[3] 徐浩,張洪振. 序貫療法在支原體肺炎治療中的應用及療效觀察[J]. 小兒急救醫學,2005,12(5):388.

[4] 胡香玉,李君. 小兒支原體肺炎的中西醫結合治療[J]. 中醫兒科雜志,2007,3(5):21-23.

[5] 李俊才. 兒童支原體肺炎139例臨床治療分析[J]. 中國醫藥導報,2008,5(2):61-62.

第5篇

方法:收集50例老年性前列腺增生患者,隨機分西醫治療組和中西醫結合治療組各25例,分別采用西醫治療和中西醫結合治療。

結果:中西醫結合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西醫治療組總有效率為72%。中西醫結合治療組治療效果優于西醫治療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老年性前列腺增生療效可靠,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治療方法。

關鍵詞:老年性前列腺增生中西醫結合治療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1-0492-01

前列腺增生癥(Prostatic Hyperplasia)是老年男性的常見病,一般70歲以上的老年男性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增生的發病機制可能與體內雄激素及雌激素的平衡失調有關,另有研究認為感染、炎癥、遺傳及生活習慣等也是導致前列腺增生發生因素。其臨床常常表現為尿頻、排尿困難、血尿等,給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十分的不便。目前臨床上對老年性前列腺增生的治療主要采用西藥或手術治療,西藥治療往往因為無效、復發影響治療效果,手術治療效果較好,但由于老年患者身體抵抗力下降,且多伴有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手術風險增大從而限制了手術治療。近年來一些研究主張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來對老年性前列腺增生進行治療,本文對50例老年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分別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與單純西醫治療,對比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對老年性前列腺增生中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50例老年性前列腺增生中患者,均為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的門診或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年齡均在50歲以上,60歲以下26例,60歲以上24例,平均63.8歲;病程最長10年,最短3個月,平均5.1年。臨床表現為尿頻、進行性排尿困難,滴瀝不盡等下尿路癥狀;符合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西醫診斷標準; 國際前列腺癥狀評分問卷表(IPSS)≥12分; 最大尿流量(Qmax) 25mL; 膀胱殘余尿量(mL)

1.2方法。5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中西醫結合治療組,25例;西醫治療組25例,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病情程度等均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西醫治療組治療:所有患者均給予非那雄胺5mg,每日1 次; 鹽酸坦洛新0.2mg,每日1 次。對合并感染者加用抗生素,合并尿潴留者及時留置導尿管。中西醫結合治療組:在西醫治療基礎上加用自擬血府清瘀湯進行治療。湯劑主要成分:當歸9克,生地9克,桃仁12克,紅花9克、枳殼6克,赤芍6克、柴胡3克,甘草6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9克、茯苓12克。尿少淋漓者加澤瀉、豬苓、車前子;合并濕熱重,尿灼、尿色黃者加黃芩、茯苓;腎氣虛、腎陽虛者加枸杞、黃芪、菟絲子、肉桂、附子。每日1劑,分兩次煎。將兩次所取藥液混勻早晚分2次溫服,1個月為1個療程。

1.3療效判定方法。治療效果判斷標準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

1.4統計學方法。應用 SPSS17.0軟件來進行數據的統計及處理,計量資料以t檢驗,計數資料以X2檢驗,兩組間的相互比較用q檢驗,以P

2結果

中西醫結合治療組顯效11例(44%),有效9例(28%),無效2例(8%),總有效率為92%;西醫治療組顯效6例(24%),有效8例(52%),無效7例(28%),總的有效率為72%,兩組的總有效率和顯效率均具有顯著差異(P

3討論

西醫治療老年性前列腺增生主要對癥治療和激素、藥物治療。緩解患者的下尿路癥狀延緩疾病的臨床進展,預防合并癥的發生。5α-還原酶抑制劑可阻止睪酮轉化為雙氫睪酮,降低血清及前列腺內的雙氫睪酮含量,從面抑制前列腺增生,他能有效改善患者癥狀,一成為治療前列腺增生的首選藥。但5α-還原酶抑制劑對已增生組織縮小不理想,因此復發率較高。而雌激素雖然治療效果較好,但也存在陽痿、喪失等副作用,影響治療[1]。

前列腺增生癥屬祖國醫學的癃閉范疇。 “膀胱不利為癃, 不約為遺溺。膀胱者,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氣化則能出矣”。闡明了本病與三焦、膀胱有關。因此,治療應審視病機病理,從癃閉論治[2]。治療以清熱利濕、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為主,以益氣補腎為輔。血府清瘀湯有通經活絡、活血化瘀、破結散積的作用。方中當歸通絡活血,既逐瘀而又不傷其陰,桃仁、紅花化瘀而養血,防純化瘀之傷與當歸同為君藥;茯苓固本利水,且可改善機體的免疫功能;牛膝引瘀血下行而通利血脈,能促進纖維組織吸收,使增生的前列隙變軟變小。生地黃涼血清熱,滋腎陰[3]。諸藥合用有活血瘀、行氣利水之功效。與西醫合用,可取長補短,彌補不足,提高療效。本實驗結果顯示,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療效要優于單純使用西醫治療的療效,與國內相關研究結果相符[4]。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能彌補西醫治療老年性前列腺增生的不足,能達到標本兼治,從而提高療效,是一種較理想的治療方法,值得在臨床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宋春生.中西醫結合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癥的思路與方法[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28(8):747-749

[2]夏忠誠,余國英,徐劍剛.溫宣通淋方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30 例[J].中國臨床醫生,2008,36(7): 44-45

第6篇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治療 IgA腎病

【中圖分類號】R256.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183(2013)11-0214-01

IgA腎病是以腎小球系膜細胞增生,基質增多,伴廣泛IgA沉積為特點的原發性腎小球疾病,也可解釋為腎活檢免疫熒光檢查腎小球系膜區有大量顆粒狀IgA沉積為特征的原發性腎小球疾病。其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性肉眼血尿或鏡下血尿,可伴有不同程度蛋白尿,部分患者可以出現嚴重高血壓或者腎功能不全。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取得滿意療效,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研究選擇2008年1月至2012年7月我院門診及住院的腎活檢為IgA腎病患者(排除繼發性因素)84例,年齡16歲至36歲,平均年齡26.3歲。其中男41例,女43例。尿蛋白定量在1.0~3.0g/24h,血肌酐在3mg/dl以下,有高血壓者48例,面部或全身水腫者56例,有血尿或蛋白尿者84例。

1.2分組方法:隨機分為中西醫結合治療組42例,年齡17歲至36歲,平均年齡26.7歲。其中男24例,女18例。有高血壓者7例,面部或全身水腫者23例,有血尿或蛋白尿者42例。單純西藥治療組42例,年齡16歲至36歲,平均年齡26.5歲,其中男23例,女19例。有高血壓者5例,面部或全身水腫者25例,有血尿或蛋白尿者42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臨床表現無顯著差異(P>0.05)

1.3治療方法:兩組均常規口服強的松加潘生丁,限鹽及調節蛋白飲食,臥床休息。其中治療組以中藥清熱解毒利濕為主,以雷公藤 6g 白花蛇舌草15g 敗醬草15g,加水400毫升文火緩煎1小時,熱毒壅盛者酌加金銀花、板藍根、仙鶴草、茜草、白茅根以清熱解毒,脾虛濕盛者加薏苡仁、黨參、茯苓、白術、陳皮、黃芪以益氣健脾利濕,上藥水煎后均以三七粉3-5克沖服,連續治療兩個月。

1.4觀察指標:兩組患者尿液檢查采用LabuMat朗邁全自動尿液分析儀,差異具有顯著意義(P

2 結果

由上表可知,治療后治療組的尿紅細胞、尿蛋白、血細胞比容、血小板聚集率、血漿纖維原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P

3 討論

IgA腎病是世界范圍內最常見的腎臟病,仍然是我國慢性維持性血液透析的首位原發病,探索有效延緩IgA腎病的惡化,減少尿毒癥的發生,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病屬中醫學“尿血”、“水腫”、“虛勞”、“關格”等范疇。中醫辯證為本虛標實,本虛證的氣虛、陰虛及標實證中的濕熱、血瘀是 IgAN的主要臨床證候[1]。雷公藤控制蛋白尿和血尿療效較好,臨床多有報道,加以白花蛇舌草、敗醬草、金銀花、板藍根、仙鶴草、茜草、白茅根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王鋼[2]對脾虛濕盛者從脾論治,宜健脾化濕,清利和中,以參苓白術散(薏苡仁、黨參、茯苓、白術、陳皮)加減;三七有活血祛瘀之效,IgAN病程較長,久病多瘀,故以三七粉沖服,療效更好。

總之中醫認為 IgAN 為本虛標實之證, 其病位在脾腎,涉及肝肺,本虛以氣陰兩虛為主,標實多為外感、濕熱、瘀血。益氣養陰、健脾益腎、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涼血止血是常用的治則治法,中西醫結合治療有助于提高療效。

參考文獻

第7篇

【關鍵詞】月經紊亂 中西醫結合

中圖分類號:R271.11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8-089-02

月經紊亂是指與月經有關的多種疾病,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臟氣受損,肝脾腎功能失常,氣血失調,致沖任二脈損傷而發。包括月經周期、經期、經量、經色、經質的改變以及痛經、閉經、經前期緊張綜合癥等伴隨月經周期前后出現的某些癥狀為特征的多種病癥的總稱。月經紊亂是婦科最常見的疾病。臨床常見的有月經過多、月經過少、月經周期縮短、月經周期延長、月經周期不規則或經期不定等諸證,可伴隨腹痛、腹脹、脹痛、頭痛、頭暈、泄瀉、情志異常等癥狀[1]。自2007年2月至2010年4月筆者經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月經紊亂42例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病例選自2007年2月至2010年4月期間內蒙古興安盟結核病防治所門診臨床收治的經明確診斷的各種類型的月經紊亂的42例經過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患者,年齡14~53歲。病程4~12個月。

1.2 臨床資料

42例患者臨床分型如下:月經過多15例;月經過少16例;月經周期縮短10例;月經周期延長14例;周期不規則或經量不定6例。(部分證型有交叉)中醫臨床辯證分型:肝郁氣滯10例;脾虛不固4例;氣血兩虛3例;氣滯血瘀5例;肝腎陰虛7例;陽虛血寒2例;脾腎兩虛6例;血熱妄行2例;脾虛濕盛3例。

1.3 治療方法

1.3.1 西醫治療 激素治療:炔諾酮5~7mg口服,每日4次,停止出血后改為每日3次,同時遞減藥量至每日1次,連服20天后停藥。月經周期不正常者可使用人工周期治療方法,在月經周期第五天開始服用乙烯雌酚,0.25~0.125mg每次,每日3次,連用20天,并于第11天起加用黃體酮10mg肌內注射共10天,兩藥同時停用,并于下一周期序貫治療,共持續3周期。如有導致月經紊亂的原發病,宜以治療原發病為主。

1.3.2 中醫治療 月經病的治療原則重在治本以調經,根據辯證論治結果,對癥下藥,所用具體方藥如下 :肝郁血熱,柴胡疏肝散,經量多時去當歸加地榆、槐花;經血中有血塊加郁金、紅花;脾虛不固,補中益氣湯,月經量多者加棕櫚炭;色淡者加艾葉、炮姜,小腹隱痛者加白芍、甘草;氣血兩虛,舉元煎,經量多加阿膠、烏賊骨、牡蠣;血瘀者加益母草、炒蒲黃;心悸者加酸棗仁、珍珠母;氣滯血瘀,加味烏藥湯和失笑散,疼痛者加郁金、柴胡;量少者加雞血藤、丹參;血塊較多者加三七、蒲黃;肝腎陰虛,六味地黃丸,腰痛者加杜仲、牛膝;頭暈者加鉤藤、羚羊角;陽虛血寒,溫經湯,量少加雞血藤、側柏葉;腹痛者加蒲黃、延胡索、炮姜;脾腎兩虛,溫胞飲,加炮姜、當歸、川芎;陽熱亢盛,固經丸,口干者加麥冬、玄參、天花粉;潮熱者加青蒿、白薇、地骨皮;脾虛濕盛,參苓白術散,帶下量多加蒼術、扁豆;痰多者加半夏、竹茹。

2 治療結果

42例患者中有34例月經恢復正常,5例患者月經周期得到很大改善,3例患者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2.85%。

3 結論

中西醫結合在治療月經紊亂方面有很好的療效,辯證論治準確,合理運用中醫中藥結合現代醫學的治療方法,加之患者積極配合,便能有效地治療月經紊亂,恢復患者的身心健康。

4 討論

月經失調為現階段婦科的常見病,其中月經周期不定或行經血量異常為本病的常見臨床癥狀,除此之外,也會出現月經前/經期時的小腹疼痛等全身癥狀。本病病因多樣,器質性病變和功能性失調均能導致本病的發生。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大,一些女性工作者常會因巨大的精神壓力而表現出月經的紊亂,因此有效地調護和治療月經紊亂,是當今婦科醫務工作者的工作重點。中醫辯證論治在這一點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我通過臨床實踐,對女性月經紊亂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得到了非常滿意的效果,希望可以為治療月經紊亂者提供參考[2-3]。

參考文獻

[1]羅頌平.主編. 中醫婦科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第8篇

【關鍵詞】臨床研究;腎病;中西醫結合療法

Abstract:Theauthoranalyzedthemainissuesincurrentclinicalstudyofintegrativemedicineintreatmentofrenaldiseases,andproposedthetargetorientedstrategyforclinicalstudyofdifferentrenaldiseases,emphasizingtheimportanceofmethodimprovementforacademicinnovation.

Keywords:clinicalresearch;nephrosis;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therapy

通過近30年的發展,中西醫結合腎臟病學在臨床、科研等領域均取得了較大成績,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分析總結以往的工作成果既能看到中西醫結合具有極大的優勢與潛力,同時也不難發現存在一定的局限與不足。

以慢性腎功能衰竭為例,以往的臨床研究大多將其視為一獨立因素處理,基本采用以中醫辨證分型進行分組,進而對不同干預措施加以比較的研究方法。沒有考慮到原發病種的不同和病理分型的差異等因素所帶來的偏倚與誤差,如糖尿病腎病、痛風性腎病、免疫球蛋白A型(immunoglobulinA,IgA)腎病等所致的腎功能衰竭均有不同的特點與規律,如將其混為一談則不利于開展大規模的臨床研究,亦不利于中醫療效的評價。因此建議按照原發疾病,逐個深入研究,加強對單病種疾病的認識,總結其治療規律,從而逐漸達成單病種疾病的診治共識。

又如IgA腎病,其被臨床認識已有30余年,據近年的文獻報告,其臨床表現呈多樣性,且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因此認為它是一組具有共同免疫病理特征的臨床綜合征。如單純以某一方案進行治療,難免出現顧此失彼、力窮效微的局面。因此對于此類復雜疾病,在臨證中既要重視中醫傳統的辨證求因、審因論治的原則,更要重視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中西結合理念。以辨病為綱,辨證為目。在尋求疾病治療的普遍規律——辨病論治的前提下,再加以辨證論治以尋求疾病治療的復雜規律,兩者有機結合可加深對疾病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制定治法和方藥,方能更為準確而有效。

再以難治性腎病綜合征為例,目前臨床仍以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為主進行治療,此類藥物雖然能在短時間內發揮作用,但其存在毒副作用大的缺點,有時會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甚或不良后果,導致患者中途退出治療;當激素減量時還會復發,存在激素依賴或激素抵抗等諸多棘手問題。中醫藥在減毒增效和調節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較大優勢,如能在治療過程中,根據激素使用的階段、劑量及反應的不同規律,加以中醫辨證用藥,以降低激素類藥物的毒副作用并幫助順利撤減激素,則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對于此類西醫已有明確治療效果,但仍存在較大局限的疾病,應當充分發揮中醫辨證論治的優勢,中西合璧、揚長避短,才有望在難治性腎病的治療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中西醫結合腎病臨床研究,學術創新是亮點,臨床療效是關鍵,機制探討是根本。如何才能出現學術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之新局面,我個人認為改進和完善研究方法十分重要。

1要重視臨床資料采集和管理

目前各大醫院腎科門診業務都十分繁忙,許多醫院腎科年門診量達8萬~10萬人次。大量的臨床病例是我國腎病醫生研究腎病特別優越的條件,也是一份十分寶貴的財富。如果沒有及時將這些病例的原始資料詳細收集,如何能做好病人的隨訪工作?對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的遠期療效,以及它對疾病的預后影響也拿不出確鑿的依據。由于病人多、工作量大,可以先從科研病人和疑難病例做起,建立電子病歷,設計切實可行的數據庫,希望我們在工作十分繁忙的情況下,千萬不能忽視了臨床資料的收集和保存。

2尋找合理的研究切入點

如何發揮中西醫各自特色,形成有機結合以期達到最大的整合優勢?以下列舉幾個不同特點的中西醫結合類型加以說明。

2.1中西醫結合取長補短如對痛風性腎病的治療,中醫藥在改善腎功能方面療效較好,但在降血尿酸和降血壓等方面就沒有西藥快。因此,在對痛風性腎病治療時常用中藥改善腎功能,西藥碳酸氫鈉、別嘌呤醇或痛風利仙來降尿酸。我科以益腎活血瀉濁湯(生黃芪、紅花、狗脊、土茯苓、制大黃等)治療48例痛風性腎病合并慢性腎功能不全,結果顯示,治療后顯效28例,有效14例,穩定4例,無效2例,顯效率58.33%,總有效率達87.5%。

2.2中西醫結合提高療效如重癥IgA腎病病理有增生硬化者,如未得到積極治療很可能在短期內就發展到腎功能減退,而且進展十分迅速。在治療這類病例時,凡見血肌酐上升迅速、24h尿蛋白定量大于2g者,筆者常在中醫治療的同時配合小劑量(30mg)激素加驍悉(0.75g/次,2次/d)。經觀察,大多數患者腎功能能穩定或改善,尿蛋白量也有下降。臨床觀察發現單純西藥治療方案易導致合并感染,如帶狀皰疹,甚至重癥肺炎。我們在臨床實踐中發現中藥聯合免疫抑制劑可取得較好臨床療效,并很少合并感染。

2.3中西醫結合各有側重例如,狼瘡性腎炎在急性活動期,當以西藥激素和細胞毒性藥物作為主要治療手段,配以中藥養陰、清熱、活血化瘀可以減少激素副作用,對細胞毒性藥物的肝損傷和骨髓抑制也可用中藥來保護;如處于穩定期,則以中藥調理為主以改善癥狀,調節免疫紊亂,減少西藥用量,減少蛋白尿,可起到較好作用。

2.4對于臨床出現的新問題,從新的角度發掘中西醫結合優勢例如,腹膜透析中由于腹膜高轉運而引起超濾衰竭是影響腹膜透析療效的常見難題。江蘇省中醫院針對這一問題,開展了一項臨床研究,旨在觀察含黃芪腹透液對高腹膜轉運持續性不臥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ambulatoryperitonealdialysis,CAPD)患者腹膜超濾功能的影響[1]。該研究觀察了治療組(含黃芪腹透液)與對照組(市售腹透液)各17例高腹膜轉運CAPD患者在治療前后透析超濾量、腹膜溶質轉運性能及葡萄糖吸收率的變化。觀察發現治療組治療后第1個透析周期超濾量和24h總超濾量明顯增加,治療觀察期高糖透析液使用量減少,葡萄糖吸收率有降低趨勢,并能一定程度地提高腹膜對溶質的轉運,總有效率76.5%,優于對照組(P<0.05)。從而得出結論:腹透液中加入黃芪注射液可有效地提高透析超濾量,對高腹膜轉運CAPD患者腹膜的超濾功能具有較好的保護作用。

3中西醫結合療效也要經過循證醫學的檢驗

開展循證醫學研究,要沉下心來。任何一項循證醫學研究結果都有其特定的研究人群(適應證范圍)、具體用藥的選擇和有限的觀察期限。根據腎病的特點,其療程不可太短,有些疾病治療在短期看不出療效,但延長療程,療效就顯示出來了。因此建議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以半年至一年為1個療程較妥。

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IgA腎病中醫證治規律研究”,首次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多中心流行病學現場調查,收集了1016例IgA腎病患者的人口學、中醫證候學及實驗室檢查資料,探索IgA腎病中醫證候的分布規律[2],為中西醫結合診治本病的規范化提供了依據。

國家“十一五”科技攻關項目進一步加大資助力度,資助了慢性腎臟病及膜性腎病的研究,其中,“慢性腎臟病中醫臨床證治優化方案的示范研究”,試圖建立被國內外醫學界普遍認可的慢性腎臟病中醫辨證標準和療效評價體系,優化并制定能反映目前中醫藥治療慢性腎臟病最高水平的治療方案;“中醫綜合方案治療膜性腎病多中心、前瞻性臨床研究”,試圖通過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研究方法,明確以中醫藥為主治療膜性腎病的規范化綜合治療方案,從而確立中醫藥在難治性腎病治療中的重要地位。

相信這些研究項目的完成,必將使中西醫結合腎病的臨床研究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中西醫結合治療腎病有巨大的創新和發展潛力,也使得我們有可能在此領域中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中西醫結合學科是一個開放性、多態性、可持續發展的科學體系,中西醫結合腎病研究同樣任重而道遠,我們這代人完成不了,還要由下一代人繼續下去。

【參考文獻】

1ShengMX,SunW,JiangY,etal.EffectsofAstragalusonperitonealdialysisultrafiltrationfailureinhypertransportCAPDpatients.ZhongguoZhongXiYiJieHeShenBingZaZhi.2007;8(4):205208.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盛梅笑,孫偉,江燕,等.含黃芪腹透液對高腹膜轉運CAPD患者超濾功能的影響.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07;8(4):205208.

第9篇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慢性宮頸炎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11.76

作者單位:225300江蘇省海陵婦科醫院

慢性宮頸炎是一種常見的女性生殖道炎癥,其多由于急性宮頸炎轉變而來。一般急性宮頸炎治療不徹底,導致病原體隱藏于宮頸黏膜末內部逐漸形成了慢性炎癥。當然也有部分患者是直接發生的慢性宮頸炎。中醫則認為是由于濕熱蘊滯引起的。本病的一般表現為帶下量多,腰腹不適,痛以及接觸性出血。我院使用中西醫相結合的方法治療慢性宮頸炎療效確切,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自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門診中慢性宮頸炎患者共計364病例。其中隨訪半年以上的有145例。年齡21~52歲。平均39.74歲。按其治療方法不同,挑選出其中106例病例,將其分成中西醫結合治療組和西醫治療組,每組各53例。

1.2 診斷標準 參照第七版樂杰主編的《婦產科學》。

2 治療方法

各組通過婦科檢查及TCT來區分宮頸炎的種類,月經凈后3~7 d開始治療,術后送病理。

2.1 單純西醫治療組 若發生宮頸糜爛則可用LEEP刀(高頻電波刀)治療。術后應用抗生素3 d。

2.2 中西醫結合治療組 于LEEP術后第一天開始服用中藥:

①濕熱伴血瘀者。健脾利濕,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可用下方:土伏苓30 g,敗醬草15 g,雞血藤15 g,益母草15 g,澤瀉10 g,地榆10 g,萆解10 g,生薏仁20 g,川楝子10 g,柴胡10 g,水蛭3 g,淮山20 g,黨參15 g,甘草8 g,水煎服,每日一劑,煎兩次服。連服15 d;②脾虛帶下,無明顯濕熱者以參苓白術散加減。擬方如下:黨參、白術、茯苓各 20 g,薏仁30 g,桔梗 12 g,陳皮 10 g,淮山、澤瀉、赤芍、丹皮各 15 g,炙沒藥 9 g,甘草 6 g。加減:伴濕熱帶下穢臭者加魚腥草 30 g、敗醬 20 g;如出現下腹疼痛者,可加川楝子10 g、元胡 15 g;赤白帶下者加炒地榆、烏賊骨各15 g。上方加水浸泡 30 min后煎煮。水煎服,每日一劑,煎兩次服。連服15 d。

3 療效判定

痊愈:官頸糜爛面由鱗狀上皮覆蓋,涂碘液全部著色,臨床癥狀消失,陰道清潔度由Ⅲ度轉為I度;有效:宮頸糜爛面較治療前縮1/3~2/3,深度變淺,臨床癥狀明顯減輕,陰道清潔度由Ⅲ度轉為I度;無效:宮頸糜爛面無明顯改變,臨床癥狀未減輕,陰道清潔度無改變。

4 治療結果

4.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①單純西醫組: 痊愈有效率為67.85%,有效率為:16.11%,無效率為26.04%;②中西醫結合組:痊愈有效率為87.24%,有效率為:10.54%,無效率為2.22%;總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單純西醫組總有效率為83.96%,中西醫結合組則為97.78%。二者存在明顯統計學差異,并具有統計學意義(P

4.2 兩組患者宮頸修復的平均時間比較 ①單純西醫組: 癥狀明顯改善為(15.7±5.1)d, 宮頸恢復為45.0±6.8(d);②中西醫結合組:癥狀明顯改善為(11.0±5.3)d, 宮頸恢復為(31.2±3.7)d;明顯看到,中西醫結合治療組在預后的時間方面優于單純西醫治療組,且二者存在明顯統計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5 討論

慢性宮頸炎的主要癥狀是白帶增多,由多種細菌以及病毒感染導致。子宮頸由于慢性炎癥的長期刺激,宮頸外口 處的宮頸陰道部表面鱗狀上皮因炎癥而喪失,被頸管的柱狀上皮 所覆蓋形成宮頸糜爛。慢性宮頸炎如不及時有效的治療,有可能病變為子宮頸癌。

祖國醫學認為本病屬于“帶下”病范疇,其病因為脾運失常,腎氣不固或外感濕熱邪毒,傷及任帶二脈所致。中醫辨證論治宮頸炎分析病因病機又包括肝經濕熱下注、熱毒蘊蒸、脾失健運、濕熱內蘊等,分型多為濕熱、肝郁、腎虛、虛寒等幾種類型。

西醫治療方法中的LEEP刀其治療慢性宮頸炎的優勢明顯,但由于該技術是一種宮頸錐切性質的手術,需要切除一部分宮頸組織,因此會對生育造成一定的影響,不建議未育女性采用。單純使用中醫中藥的特點是療程長,見效慢。

故我院將兩者合用,互補不足。 此法不但效果確切,而且更好的調節機體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促進組織再生和修復,加速宮頸糜爛面的愈合;同時健脾利濕防止了濕盛郁久化熱濕熱下注,以及其他病變,以及帶下過久,傷及陰津。更可以減少陰道排液,預防感染以及復發。從而達到一個更加理想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結合前人總結的知識和我院的臨床實踐,將中西醫二者結合治療慢性宮頸炎,取長補短療效滿意,很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第10篇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療法;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清金化痰湯

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是內科常見疾病,臨床上我們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本病取得了良好療效,現將結果報告如下。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2009年1月-2012年4月我院門診就診的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患者,隨自愿分為單純西藥組50人和中西醫結合治療組60人,均符合《內科學》慢性支氣管炎診斷標準[1]。全部病例均排除其他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結核、支氣管擴張、嚴重肺部感染和肺部腫瘤等疾病導致的咳喘。其中男59例,女51例;年齡25-75歲,平均年齡47.6±2.5歲;病史最短者2.5年,最長者22年,平均4.8年。兩組在性別、年齡、發病時間等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中西醫結合治療組:中醫以清熱化痰,肅肺止咳為主,采用清金化痰湯加減治療:黃芩、桑白皮、知母各12克,茯苓、貝母、瓜蔞仁各15克,麥冬、橘紅、梔子、桔梗各9克,甘草6克。隨癥加減:痰黃如膿或腥臭,酌加魚腥草、薏苡仁、冬瓜子清熱化痰;痰熱傷津,酌加南沙參、天冬、天花粉養陰生津;胸滿咳逆,痰涌配葶藶子瀉肺祛痰;喘促加地龍、白果清肺熱平喘;便秘加火麻仁、制大黃潤腸通便。上方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飯后服。西醫治療:口服西藥羅紅霉素,每次0.3g,每日2次;或者阿莫西林0.5g,每日3-4次;復方甘草合劑10ml,每日3次;或溴已新片16mg,每日3次;若有氣喘加氨茶堿0.1g,每日3次。

單純西醫治療組:同上述西醫治療。

兩組以5天為1療程,服藥1-2個療程。

1.2.2 療效判斷 治療1-2個療程,癥狀消失為治愈;治療2個療程,癥狀基本消失或減輕為有效;否則為無效。2 結 果

療效比較:中西醫結合治療組的治愈率(X2=6.30,p<0.05)和總有效率(X2=4.74,p<0.05)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

中西醫結合組(n=60) 西醫組(n=50)

人數 率/s% 人數 率/s%

治愈 45 75%* * 26 52%

有效 12 20% 15 30%

無效 3 5% 9 18%

總有效 57 95%* * 41 82%

注:與西醫組比較,* * p<0.05。3 討 論

慢性支氣管炎是氣管、支氣管黏膜及其周圍組織的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急性發作多由下呼吸道感染所誘發。長期反復病毒、支原體和細菌感染是引起慢性支氣管炎的主要原因。某些理化因素長期刺激,如寒冷、煙霧、灰塵等,過度疲勞、過敏以及身體內免疫球蛋白的缺乏,也可誘發本病。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各種年齡性別均可發病,中老年人多見,并且在秋冬季氣候變化時尤為顯著。臨床表現以“咳、痰、喘”為主要特點,經久不愈,易并發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等。慢性支氣管炎屬中醫“咳嗽”、“喘癥”、“痰飲”等范疇,病變多在肺脾腎三臟[2]。由于慢支炎患者肺脾腎三臟素虧,急性期外邪犯肺后,正虛無力抗邪,致使外邪羈留不退,痰濁內生,病情遷延不愈。外邪羈留、痰濁貯肺、肺脾腎虛為慢支遷延期的主要病機,三者互為因果。本虛標實,宜扶正祛邪,標本同治,補益肺脾腎以治本,化痰逐邪以治標。清金化痰湯出自《雜病廣要》引《醫學統旨》。方中橘紅理氣化痰,使氣順則痰降;茯苓健脾利濕,濕去則痰自消;瓜蔞仁、貝母、桔梗清熱滌痰,寬胸開結;麥冬、知母養陰清熱,潤肺止咳;黃芩、梔子、桑白皮清瀉肺火,甘草補土而和中。全方有化痰止咳,清熱潤肺之功,適用于痰熱郁肺之證。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清金化痰湯有祛痰、鎮咳、抑菌、抗病毒功效。其中黃芩、桑白皮、知母、貝母、瓜蔞仁、麥冬、橘紅、梔子有抗炎抑菌作用,黃芩、橘紅、甘草有抗病毒作用,知母、貝母、瓜蔞仁、橘紅、桔梗、甘草有止咳化痰功效[3]。中藥清金化痰湯配合西藥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患者能縮短病程,減輕咳喘癥狀,提高治愈率。臨床實踐證明,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支炎急性發作療效明顯優于單純西藥治療,能達到標本兼治的功效。

參考文獻

[1]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60-62.

第11篇

【關鍵詞】 咳嗽變異性哮喘;益腎固表糖漿;酮替芬;氨茶堿

咳嗽變異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 CVA)又稱過敏性哮喘、咳性哮喘、隱匿性哮喘,是兒童慢性咳嗽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西醫常用抗過敏藥物、β2受體激動劑、糖皮質激素、氨茶堿等對癥治療,用藥后癥狀可迅速緩解,停藥后咳嗽反復發作,病情遷延,最終轉變成典型的哮喘。我們根據本病發作特點和病因病機,急性發作期用西藥治其標,緩解期服自制益腎固表糖漿治其本,中西醫結合,標本兼治,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納入對象

88例患兒均為2005年4月至2006年12月我院兒科門診病人,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中西醫結合組44例和西藥組44例。中西醫結合組中男23例,女21例;年齡2.5~16.5歲,平均(10.58±5.54)歲;病程0.5~7.8年,平均(6.7±3.2)年;有個人過敏史17例,家族過敏史24例。西藥組中男24例,女20例;年齡2.6~16.7歲,平均(10.79±5.35)歲;病程0.5~8.3年,平均(6.4±3.7)年;有個人過敏史15例,家族過敏史26例。治療依從性差、隨訪不便、支氣管炎、咽炎、喉炎、鼻炎、胸腺增大等患兒不列為觀察對象。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病史經統計學處理,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參照1998年全國兒童哮喘防治協作組制定的CVA診斷標準[1] 。(1)持續咳嗽或咳嗽反復發作>1月,常在夜間或清晨發作性咳嗽,少痰,運動后、遇冷空氣、嗅到特異氣味后咳嗽加重。(2)無感染征象,經長時間抗生素治療無效。(3)氣管擴張劑診斷性治療可使咳嗽緩解。(4)有個人過敏史和家族過敏史,過敏原檢測陽性,氣道呈高反應特征,支氣管激發試驗陽性可作為輔助診斷。

1.3 方法

1.3.1 中西醫結合組

咳嗽急性發作期口服酮替芬和氨茶堿片。酮替芬:年齡<3歲,1 mg/d,分2次口服;年齡>3歲,2 mg/d,分2次口服,連續用藥1月。氨茶堿片:5 mg/(kg·d),分3次口服。同時服用自制益腎固表糖漿。咳嗽緩解期停用酮替芬,繼續用小劑量氨茶堿維持治療,3 mg/(kg·d),分2次口服,共6月;繼續服用自制益腎固表糖漿。藥物組成:生地黃20 g、山藥15 g、山茱萸15 g、澤瀉12 g、茯苓15 g、牡丹皮15 g、黃芪g、白術15 g、防風12 g、炙麻黃12 g、杏仁15 g、紫菀15 g、款冬花15 g,諸藥按照以上比例,按照藥典規定,由我院制劑室制成濃縮液100 mL,按1 mL/kg給藥,每日2次,連用6月。

1.3.2 西藥組

單用酮替芬和氨茶堿片治療,用法、用量及療程同上。

1.4 觀察項目和療效標準(自擬)

(1)在急性發作期介入治療開始,記錄咳嗽消失時間,以此評定近期療效。(2)隨訪2年,詢問發作次數、發作持續時間,以此評定遠期療效。遠期療效標準:2年內無發作為治愈;2年內仍有發作,但癥狀減輕或發作次數減少為有效;2年內發作時癥狀和復發次數較治療前無改善為無效。(3)肺通氣功能測定。測定前1周停用一切舒張氣管藥物,清除藥物殘留效應,根據性別、年齡、身高、體質量計算預測值。然后測量治療前和治療后肺活量(FVC)、1 秒用力呼氣量(FEV1)、呼氣峰流速(PEF)。

1.5統計處理

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遠期療效采用Ridit檢驗。

2 結果

2.1 肺通氣功能測定

兩組治療前后FVC、FEV1實測值和預測值差異不明顯(P>0.05),PEF治療后兩組均升高。中西醫結合組PEF實測值/預測值由治療前的66.36 %上升到93.21 %,接近正常值;西藥組PEF實測值/預測值由治療前的67.41 %提高到81.96 %,以中西醫結合組升高更顯著,組間差異有統計意義(P<0.01)。見表1。表1兩組治療前后肺通氣功能比較 (略)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西藥組比較# P<0.01

2.2近期療效比較

兩組比較無統計意義(P>0.05)。見表2。表2近期療效比較 (略)

2.3 遠期療效比較

治療結束后電話隨訪2年,中西醫結合組隨訪40例,失訪4例;西藥組隨訪38例,失訪6例。經Ridit檢驗,P<0.05,中西醫結合組優于西藥組。見表3。表3兩組遠期療效比較例(%)注:與西藥組比較*P<0.05

3討論

咳嗽變異性哮喘是以氣道過敏反應炎癥和氣道高反應為主的一種特殊類型的哮喘,患兒往往以夜間咳嗽為主要表現或唯一表現。因為小兒支氣管平滑肌發育未完善,平滑肌收縮引起的氣道阻力增加不及成人明顯,所以多數情況下急性發作期表現為只咳而不喘,致使CVA患兒漏診、誤診、誤治,加上濫用抗生素和全身糖皮質激素,缺乏規范治療,往往發展為嚴重而典型的哮喘,有報道9 %~75 %患者在6~96月可變為典型支氣管哮喘。

由于CVA患兒的癥狀不典型,所以肺通氣功能測定對CVA的診斷和療效評估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本組顯示:反映大氣道阻力變化的FVC、FEV1實測值和預測值無統計意義,而反映小氣道阻力變化的PEF在治療前實測值顯著低于預測值,提示CVA患兒主要表現為小氣道痙攣,大氣道痙攣引起的阻力改變不明顯,所以咳嗽往往先于哮喘出現。

氨茶堿可抑制磷酸二酯酶,減少肥大細胞內cAMP分解,抑制腺苷促進肥大細胞分解炎癥介質,加速Ca2+內流,抑制興奮收縮偶聯,同時還有免疫調節作用,減弱噬酸性粒細胞活性和自由聚集,從而減少過敏原誘發的一系列過敏反應,阻斷遲發相氣道高反應,成為唯一抗炎和舒張支氣管雙重療效的抗哮喘藥物[2]。 酮替芬為H1受體阻斷劑,抑制多種炎癥介質的合成和釋放,上調β2受體,增加支氣管平滑肌對兒茶酚胺的敏感性,舒張支氣管平滑肌。

祖國醫學認為小兒形氣未充,肌膚柔弱,肺腎嬌嫩,易使邪反復襲表,肺失宣降,氣道攣急發為咳嗽,咳嗽日久傷腎,腎不納氣,終必致喘,咳為喘之初,喘為咳之甚,CVA雖無明顯喘息癥狀,但和典型哮喘有著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礎。益腎固表糖漿是從腎氣丸和玉屏風散化裁而來。方中麻黃中有效成分麻黃堿為β2受體激動劑[2],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黃芪有增強免疫、抗炎、抗過敏等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腎氣丸通過調節下丘腦—腺垂體—腎上腺軸的活動,增加機體的應激反應功能,有類似腎上腺素能樣作用。結果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CVA雖然急性期咳嗽緩解時間與單純西藥治療無明顯差異,但在改善肺功能和遠期療效方面存在明顯優勢,說明中西醫結合治療CVA能降低發作次數和減輕發作時癥狀,延緩咳嗽變異性哮喘向典型哮喘的進展。

【參考文獻】

第12篇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 嬰幼兒腹瀉

【中圖分類號】R7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3-0317-02

腹瀉是小兒常見多發病,嚴重地威脅小兒的健康。嬰幼兒腹瀉[1]是以腹瀉為主的胃腸消化功能紊亂綜合癥。發病多見于6個月至3歲的嬰幼兒,大于4歲者少見。從2007年開始, 筆者采用中藥配合液體療法及西藥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大大地縮短了病程,獲得滿意的臨床效果,現就記錄完整的72例整理如下。

1 臨床資料

一般資料:本組病例年齡最小者8個月,最大者3歲半。其中1歲以內發病10例, 占13.9%;1~2歲發病30例,占41.6%;2-3歲發病26例, 占36.1%;3歲以上發病6例, 占8.3%。男孩42例,女孩30例, 男女發病之比為1.4∶1。農村病例58例,占80.6%; 城鎮病例14倒,占19.4%。住院病例28例,占38.9%;門診病例44例, 占61.1%。 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熱(一般為38-40攝氏度)和嘔吐腹瀉癥狀,半數病例伴咳嗽, 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全身中毒癥狀較輕, 嚴重脫水酸中毒者較重; 嘔吐為胃納物或干嘔,每日10次左右,少數無嘔吐;腹瀉每日6~ 10次,嚴重病例每日超過20次,為水樣便或蛋花湯樣便,鏡檢大量脂肪滴和少量白細胞;住院病例脫水酸中毒在中度以上,嚴重者有明顯的缺鉀癥狀。診斷主要根據喂養史、病史、飲食衛生情況、臨床表現、大便鏡檢等區別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瀉.同時考慮發病季節。

2 治療方法

全部病例運用中醫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原則,配合小兒液體療法及西藥對癥處理。

2.1 中藥治療:以樸脾健胃,清熱利濕為主, 進行加減:半夏、陳皮、茯苓、白術、黨參、五昧子、黃芩各3~6g,菌陳、連翹、板藍根各6- 12g,甘草3g。嘔吐不甚并發熱者加黃連3g,去半夏、陳皮、黨參;腹脹,加木香3~6g,砂仁3g;食飲下降明顯,加焦三仙,雞內金各3~6g;若有呼吸衰竭癥狀,將黨參改用紅參;遇四肢冰冷、體溫不升,加紅參3-6g,附片3g(先煎), 肉桂3g,去半夏、黃芩;水瀉不止,則加肉豆蔻、金櫻子、訶子各3~6g。水煎服,每日1劑。同時用中藥針劑穿心蓮針或黃連素針每日2次肌肉注射。

2.2 西藥治療:采用液體療法預防和糾正脫水[3]。補液量:按輕度脫水80~120rnl/kg、中度脫水12-150ml/kg、重度脫水150~180ml/kg,根據年齡大小,24小時補給。根據脫水性質確定補液種類:等滲性脫水用3:2:1液, 低滲性脫水用2/3張含鈉液,高滲性脫水用1/3張含鈉液。少數病例給予助消化藥和止瀉藥口服。門診病例有脫水者給口服補液鹽(WHO推薦ORS配方:氯化鈉3.5g、氯化鉀1.5g、碳酸氯鈉7.5g、葡萄糖20g,加水至1000m1)頻頻口服。肌肉注射和口服治療同住院病例。

3 治療結果

療效標準參照《實用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學》(1991年版)[2]擬定。痊愈:大便成形,全身癥狀消失,大便鏡檢無異常。好轉:大便次數及水份減少,全身癥狀改善,大便鏡檢偶見脂肪球和紅白細胞。無效:大便次數及水份不減少或癥狀加重。 結果:本組病例全部治愈。短者1天,最長6天, 多數在2~3天治愈。其中1天治愈者14例,占19.4%;2天治愈者28例, 占38.3%;3天治愈者24 例. 占33.3%;4 天治愈者4例, 占5.5%;6天治愈者2例, 占2.7%。隨訪48例,一周內未見反復。

4 治療體會

嬰幼兒腹瀉雖是自限性疾病,數日內嘔吐漸停,大便成形,全身癥狀消失,無須特殊治療,但少數病例病情較重,發展較快,必須積極治療。采用抗生素和西藥治療多不奏效, 單純用中藥治療效果也不理想。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可優勢互補,既可防止因腹瀉嚴重造成的脫水酸中毒,循環衰竭,又可調節胃腸功能,從而使炎癥消除,吐瀉停止,身體康復。

中醫認為,嬰幼兒腹瀉主要病變在于脾胃,祖國醫學認為嬰幼兒為稚陰稚陽之體,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生機蓬勃,發育迅速,即易實易虛,其臟腑柔弱,形氣未足,腠理疏松,脾胃虛弱,若飲食失節、寒濕不調,易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化之氣不能輸化,并走大腸致滑泄不止而泄瀉頻作,耗傷津液。因為脾乃太陰濕土,喜燥惡濕,健脾當以溫運為本。《名醫方論》曰:“陽之動始于溫,溫氣得而谷精運”。

方中茵陳清熱利濕,連翹、板藍根清熱解毒,抗病毒為主藥; 黃芩清熱燥濕; 白術、陳皮、半夏、健脾和胃,燥濕;茯苓健脾滲濕為輔藥;黨參補中益氣;五味子補氣澀腸為佐藥; 甘草調和諸藥,減輕燥性,為使藥。綜觀全方,有清熱除濕,補脾健胃作用。對于由脾胃虛弱、病毒感染引起的嬰幼兒腹瀉用本方加減治療具有調節胃腸功能,消炎、止吐止瀉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葉孝禮,周尚仁.小兒消化系統疾病[M].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41

優秀范文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中国Av网站在线播放 |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丝袜专区 | 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 | 亚洲欧美国产制服动漫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看片 | 日本乱理伦中文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