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0 20:21: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自然辯證法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自然辯證法”課程調整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一)學生對本課程重視程度低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學生上課出勤率低、上課精神狀態差、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有一些同學一直關注自己的智能手機屏幕等情況。為此,在問卷中專門就學生對本課程不感興趣的原因展開調查。結果顯示:67%的學生認為課程內容不是自己當前所需要的;38.3%的學生選擇的理由是科研任務重,政治課有時候和專業課時間沖突,不得已只能舍棄政治課;39.4%的學生不滿意政治課的教學方式,整堂課都是老師一個人在講,無視學生的存在;33.2%的學生認為本課程考核方式和內容機械,考前突擊一下即可應付,所以上課來不來、聽或者不聽,關系都不大。
(二)師生之間交流少在“自然辯證法概論”改革之前,在54個學時的課堂上,老師講解細致,學生聽課過程中有疑問可以隨時探討,學生參與討論的范圍也比較廣泛。學生在課后的學習和科研過程中遇到的疑問,希望能從“自然辯證法概論”課堂中尋求答案的話,他們也可以在下次上課的時候提出來,與老師、同學共同討論。但是,改革之后的“自然辯證法概論”學時數降到18,學校的課程安排一般是4節課連上,這樣師生課堂見面的機會至多5次,并且每次上課的時間連講課都滿足不了,更別說留出時間給學生討論。有的學生描述當前“自然辯證法概論”課是“匆匆太匆匆”。問卷調查的統計結果顯示:36.6%的學生對課堂同學演講,大家參與討論表示很感興趣,并且自己愿意參與;49.5%的學生表示感興趣,對于自己是否參與感到猶豫;只有13.9%的學生對這一活動表現冷漠。總之,由于受教學時數和教學內容的限制,改革后的“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程教學中師生互動不足,課堂討論少,無法滿足學生想要積極參與到課堂討論中去的愿望。
(三)學生的實際收獲與期望值有一定差距學生對“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程的重視不足并非毫無緣由,除了上課時間沖突、教學方式等因素的影響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學生由于對于課程收獲與期望值之間有差距而產生了對本課程的失望情緒。在“是什么因素影響了學生的課堂收獲”這一問題上,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3.2%的學生反映,課堂講授內容有限,老師講的不是他們所需要的,而學生想知道的內容,老師卻沒有涉及,課后想要積極補充學習的學生得不到相關的學習資料。32%的學生認為,雖然上課時老師推薦了課外閱讀資料,但是不愿意自己去購買,而圖書館借閱又比較麻煩,并且同一本參考書圖書館館藏數量有限,很難滿足學生們的閱讀需要。總體來講,在“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學生和老師都需要一段調整與適應的時間。為了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更為重要的是調整教學內容,探索一套新的教學模式,更好地發揮本課程在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實現本門課程教學目的。
二、“自然辯證法”教學改革的內容
根據前面總結出的問題,中國礦業大學“自然辯證法概論”的主講教師與學校研究生院主管部門密切配合,經過分析和論證,總結出一套較為合理的操作方式。
(一)改革教學內容:根據學生需要選擇教學知識點,網絡平臺拓展教學空間2013年,“自然辯證法概論”的主講教師拿到了以郭貴春教授為首席專家,陳凡、吳彤等教授組成的“自然辯證法概論”編寫組編寫的《自然辯證法概論》教學大綱和教材,教學內容涉及自然觀、科學技術觀、科學技術研究方法、科學技術社會論、中國科學技術觀與創新型國家等五大板塊[2]。顯然,要在18個學時內完整地講解這五個部分是不現實的,因此,如何合理地選擇教學內容便成為了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基于教學是一個“教”與“學”雙向互動的過程,我們在調查問卷中專門設計了相關的問題,試圖了解學生“學”的愿望與興趣,以期在教學大綱的框架內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讓學生參與選擇課堂內容,需要統籌考慮,既要在教學大綱范圍內,又要將核心的內容講授給學生。所以,在問卷設計中,我們將教材中五大板塊的內容細分成60個知識點,讓學生在每一個板塊中將自己最感興趣的5個知識點圈出來。學生網上選課之后,老師根據學生的選擇,根據學生對知識點關注度的高低排序,選擇出課堂主講知識點,然后經過授課教師的統籌加工,做一些必要的補充,使整個教學知識點盡可能地系統化。對于課堂沒有時間涉及到的知識點以及推薦給學有余力的學生使用的參考資料,放在一個“自主學習網絡平臺”上供大家學習或使用。網絡平臺包括課堂主要知識點、課后自主學習參考資料、主要研討議題、師生交流共享平臺等板塊。自主學習網絡平臺作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不僅彌補了課堂時間不足,也進一步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交流。
(二)改革教學形式:課前提問、課堂研討與課后無縫對接在“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程改革之后的一兩年里,教師非常熟悉的教學體系一下子被壓縮到原有課時的三分之一,大家都感覺課堂時間不足,誰也不愿在課堂上浪費一分鐘時間,教師“滿堂灌”的情況更突出了,這顯然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導致課堂缺乏活力。根據這種情況,我們嘗試進一步改革教學形式。教學形式改革主要體現在新的教學模塊設計上,即把課前提問、課堂研討和課后實踐三個環節緊密接合。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網絡平臺了解下次課程的主要內容,以及針對教學內容設計的主要研討議題,使學生帶著問題上課;在教師課堂講解后,學生結合問題以多種形式展開自由研討。由于“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程是學生自由選課,所以每一個授課班級都包含多個“專業”,一個研討話題在不同“專業”學生那里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思想的碰撞有利于產生創新的火花,這樣的研討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也訓練了學生從學科交叉的視角分析問題的能力。比如,講到科學研究方法論這一部分,課堂上同學們交流如何運用中國知網到谷歌學術、谷歌圖書、LibraryGeneis、SearchWorldCat等搜索引擎檢索文件,很多學生課后嘗試檢索希望得到的文件,獲得了成功。雖然在課堂上只有十幾分鐘甚至是幾分鐘的交流,但是對他們來說卻非常有用。
(三)調整教學時間:提前選修與增加上課時間自由度在“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程改革之前,也就是本課程是54學時的時候,每學期每位教師承擔的班級有限,否則工作量太大,由此造成單個班級人數基本上都在150以上,教師很難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的情況。課程學時數減少之后,每位教師可以承擔的班級數量增加。為了搞好小班教學,增強教學效果,中國礦業大學規定本課程選課班級單位人數上限是80。小班授課帶來了諸多便利,教師和研究生院相關部門密切協作,對“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程設置的時間、地點等進行調整。首先,對于推薦免試碩士研究生(簡稱推免生)選修“自然辯證法概論”的時間做出重大調整。原本學生選修碩士期間的課程都要在正式入學之后,但是碩士研究生第一學年恰恰是選修課程最多的一年,同時幾乎所有理工科的學生都要參與到老師的科研中去,推免生甚至從本科期間就在導師的科研團隊從事科學研究。正是由于碩士生第一學年學習和科研任務都比較繁重,在科研與政治理論課學習相沖突時,學生往往犧牲政治理論課程的學習。但是,推免生在大學四年級的第一學期初,基本上就確定了自己可以直接攻讀碩士學位,在其他同學忙著考研和找工作的時候,推免生最為輕松。所以,中國礦業大學從2013級推免生開始試行提前開選修公共課,也就是對2013年秋季入學的推免生,在2013年的春季,在自己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進入選課系統進行提前選修“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程。這種調整在一定程度上分攤了學生的壓力,也提高了本門課的教學效果。其次,增加學生上課時間的自由度。由于教師承擔的課程在周次上較為一致,每周在所有的班級上主講內容相同,授課固定在一個教室。這為學生提供了諸多便利,比如學生偶爾出差或有其它學術活動,與“自然辯證法概論”課有沖突,他們可以選擇本周的另一個時間到同一教室中聽課。假如一位教師同時承擔5個班級,那么一周內學生幾乎每一天都有聽課。
(四)改革考試內容:注重考察學生分析能力一直以來,“自然辯證法概論”課考試基本上都是以課堂開卷考試為主,考試內容基本來自教材,考試題型采用選擇題、名詞解釋、簡答和論述等,這種考試題型符合教學時間充足(54學時)、教師講解細致的情況。但是,改為18學時后,再以這樣的方式考查學生顯然不合時宜,因為改革之后的教學是“授之以漁”,把教學重點轉向教授學生運用本課知識分析和解決當前的實際問題。所以,我們對本課程考試的題型和內容進行重大調整,考核的重點轉向考察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改革后的題型主要采取分析論述的形式,考試內容主要選取近半年以來國內外發生的重要事件,讓學生做出獨立分析。比如,2013年6月份《自然辯證法概論》考試題目中,我們選取了發生在2013年3月份的黃浦江死豬事件[3],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此次事件中表現出的環境生態問題、技術專家的社會責任問題等;在2014年春季學期的考試中,我們選取了政協委員談長江水污染問題[4],讓學生論述自己的看法,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考試內容的改革讓學生擺脫了對知識點的死記硬背方法,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意見》規定“,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程主要對研究生進行自然辯證法理論的教育,幫助碩士生掌握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科學觀、技術觀,了解自然界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認識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培養碩士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了適應《意見》中“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程的調整,達到本課程的教學目的,必須對本課程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以及考核方式等做出相應的改革。實踐證明,通過改革教學內容和考試內容,讓學生自主選擇課堂教學知識點,增加學生上課自由度等,這一系列措施不僅激發學生了學生對本課程的興趣,而且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更貼近學生,讓學生有了更多實質性的收獲。
作者:吳紅單位:中國礦業大學學院
建國40多年來,我國學術界對生物哲學問題進行了廣泛而又深入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成果。本文試圖通過對40多年來我國生物哲學的研究歷史、研究內容和研究特點的考察,旨在總結過去,展望未來,促進我國生物哲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1、我國生物哲學研究的歷史過程
建國以前,我國的生物哲學研究基本上是“空白區”,1949年新的號召,形成了一支由生物學家、生物學史工作者和哲學家及自然辯證法工作者相結合的研究隊伍,突出體現了我國生物哲學研究的基本特點,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⑴著名科學家率先垂范,積極參與生物哲學的研究在我國,關于生物哲學的研究被看作是生物學界本身一件值得重視的事,一些著名生物學家舍得花時間從事生物哲學的研究,撰寫有一大批具有較高理論價值的學術專著。在老一輩科學家中,童第周是最早進行生物哲學研究的杰出代表。他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探討了實驗胚胎學中細胞分化與胚胎發育的核質關系,提出了細胞質在動物胚胎發育中控制細胞核的嶄新見解,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重視。〔40〕這一成果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而且也為唯物辯證法提供了科學依據。遺傳學家方宗熙對進化論哲學頗有研究,生前發表過不少研究論著。其中《生命發展的辯證法》一書全面系統地論述了生命的本質、生命的起源與演化的辯證法,是70年代我國生物哲學研究的代表作。〔41〕原生動物學家張作人也長期悉心研究生物哲學問題。他積幾十年教學與科研的心得體會,廣采博引古今中外的生物學史料和當代生物學的新成就,寫成了《生物哲學》一書,對一些生物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進行了哲學考察。〔42〕植物分類學家陳世驤以進化論和分類學哲學問題研究見長。他根據現代生物學的研究成果,從哲學的大視野對物種概念進行了新概括,提出了“又變又不變”的物種新概念,把林奈的“物種不變論”和達爾文的“物種可變論”統一了起來。〔43〕這個觀點提出后,受到學術界的高度評價。當然,我國熱心于生物哲學研究的生物學家遠不止上述這么多。像遺傳學家談家楨、生物物理學家鄒承魯、沈淑敏、生態學家馬世駿等對有關生物哲學問題進行了認真探索,發表了一系列很有學術價值的研究論文,使得我國生物哲學研究表現出較高的理論水平。在這里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除了生物學家以外,還有一些物理學家、化學家也對生物哲學表示了極大的興趣,并直接參與到這一研究中來。著名物理學家彭桓武、丁達夫專門探討了生物學的自主論與還原論問題。他們認為,與已知的物理學規律相比較,生物規律處于更高級的層次。所以絕對的還原論是不可能的。〔44〕這是物理學家對生物學還原論問題的精彩論述,使得我國生物哲學研究大為增色。
⑵哲學家和自然辯證法工作者是我國生物哲學研究的主力軍 我國生物哲學研究人員主要來自社科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他們大都具有較高的哲學素質和較扎實的生物學功底,所以許多重大理論問題主要是由哲學家和自然辯證法工作者研究并完成的。我國生物哲學研究的第一部理論專著《達爾文學說與哲學》就是由哲學家舒煒光撰寫的。這部著作運用的基本觀點,對達爾文學說的基本概念和理論作了全面分析與探索,是50年代我國生物哲學研究的代表作之一。 〔45 〕哲學家胡文耕是我國生物哲學研究的主要學術帶頭人。他在不同時期發表過多部(篇)生物哲學論著,可視作我國生物哲學研究發展史的一個縮影。他的新作《信息、腦與意識》一書對心身問題、腦與意識的復雜關系,進行科學的分析與討論,闡發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是我國生物哲學研究不可多得的學術著作。〔46〕哲學家邱仁宗主要致力于生命倫理與道德的研究,他的《生命倫理學》一書論述了有關生殖技術的倫理及安樂死問題,填補了我國生物哲學研究的一項空白。〔47〕哲學家余謀昌在生態哲學研究方面頗有建樹,他是我國生態哲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他撰寫的《生態學哲學》一書對當代全球生態危機及其解決途徑進行了哲學反思,發人深省。〔48〕值得一提的是,青年哲學家王志康在進化論哲學研究方獨樹一幟。他在《突變與進化》一書中專門探討了突變概念的演變及其在生物進化中的地位與作用問題,是90年代我國生物哲學研究的又一部力作。〔49〕由于上述這些研究者同時兼有生物學與哲學理論知識,因此,他們所探討的問題都有較高的理論深度,而并非一些零散的、直感的哲理性體會。
⑶生物學史是生物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支撐點 這主要通過兩個方面體現出來。一方面,生物學史工作者十分關注和投身于生物哲學的研究,他們在生物學史研究的基礎上,常常深入探索某個案例而闡發其中的哲學問題,這樣他們既為相關方面的生物學史行家,又較好地解決了所探討的生物哲學問題。例如,李佩珊對遺傳學史及其哲學問題,潘承湘對細胞學說史及其哲學問題,張秉倫對人類進化史及其哲學問題的研究,都屬此例。另一方面,我們許多生物哲學研究者也都是生物學史研究的活躍分子,他們把生物學史與生物哲學研究結合起來,通過生物學史個案研究來拓展、深化生物哲學的研究。例如盧繼傳、傅杰青都是這樣的“兩棲”學者,他們的研究相互補充,相得益彰。
4 我國生物哲學研究存在問題與建議
勿容置疑,建國40多年來我國生物哲學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它對我國生物學與哲學的發展都起著積極的作用。但是,我們也應看到,這方面的研究也存在著不少不盡如人意之處,與化學哲學、地學哲學等學科研究相比,存在著明顯的不足。筆者以為,需要深刻反思和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有:
第一、我國目前生物哲學研究基本上是分散的、單打一的方式,研究者各自為陣,缺乏組織與協調。所以,我國生物哲學研究缺乏計劃性、系統性,至今沒有撰寫出一部全面、系統地闡述生物哲學基礎理論的學術專著。有鑒于此,有關方面應該做好組織與引導工作,盡快撰寫出一批有份量的生物哲學論著,使我國生物哲學研究躍入一個新臺階。
第二、我國生物哲學研究涉獵領域雖然比較廣泛,但與社會現實密切相關的一些問題,如生物學(生物技術)對社會的作用與影響等問題的研究尚顯不足。目前,國際學術界已經將生物社會學問題作為生物哲學研究的重點,它體現了當代國際生物哲學研究的最新動向與發展趨勢。開展生物社會學的研究,不僅是學科本身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國學術界應及時地調整研究方向,加強這方面的研究。
第三、我國生物哲學研究隊伍實現了科學家與哲學家的聯盟,但這支隊伍目前主要依托老一輩學者,中青年學者尚未形成中堅力量,從長遠來看顯得后備力量不足。因此,當務之急是需要加快中青年生物哲學研究人才的培養,建立起老、中、青三結合的學術梯隊,使之擔當起走向21世紀的歷史重任。
第四、我國生物哲學研究應加快同國際學術界的交流,在研究成果上互通信息,在學術思想上交融互補。要盡快加入國際生物哲學研究組織(ishpssb),積極參與國際生物哲學界的學術活動, 使我國生物哲學研究走向世界。
目前,我們正處在世紀之交的年代,生物哲學研究者感到任重而道遠。讓我們在哲學指導下,進一步加強科學家與哲學家的聯盟,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一些綜合性課題的研究,爭取在未來的幾年里,使我國的生物哲學研究在理論上有所創新與突破,為勝利跨入21世紀奠定堅實的基礎。
主要參考文獻
〔1〕〔40〕童第周:生物科學與哲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0年版。
〔2〕張作人:基因學說是預成論的翻版,自然辯證法雜志, 1995年第3期。
〔3〕吳汝康:國外生物學研究的兩種唯心主義傾向,光明日報, 1978.7.19。
〔4〕袁明:自然科學和階級斗爭,自然辯證法雜志,1974年第1期。
〔5〕黃國楨:現代科學對生命本質的揭示, 鄭州工學院學報(哲社版),1983年。
〔6〕胡文耕:分子生物學中的哲學問題,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
〔7〕中國哲學年鑒,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年版。
〔8〕汪德耀:細胞分裂問題的辯證法,哲學研究,1983年第3期。
〔9〕同〔6〕。
〔10〕胡文耕:遺傳物質認識史,自然辯證法通訊,1979年第4 期,1980年第2期。
〔11〕吳乃虎:基因研究的發展與現狀,自然辯證法通訊,1982年第4期。
〔12〕朱長超:大腦中的辯證法,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85 年第3期。
〔13〕傅世俠:一個值得注意的腦—意識理論的新觀點,自然辯證法通訊,1980年第6期。
〔14〕曉新:腦區定位與整合生理特征,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88年,第4期。
〔15〕胡恩厚:半腦人向裂腦人的挑戰,光明日報,1985.9.16。
〔16〕錢俊生:全國生態哲學研討觀點綜述,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2年第3期。
〔17〕葉峻:論生物科學方法,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86年第3 期。
〔18〕李難:孟德爾學說在科學方法論上的貢獻,哲學研究,1985年第3期。
〔19〕吳曉江:摩爾根創立基因論的方法論模式,自然辯證法通訊,1985年第5期。
〔20〕張春美:略論德弗里斯重新發現分離定律的方法論特點,自然辯證法研究,1993年第5期。
〔21〕鄭經緯:從沃森—克里克dna結構模型的成功, 看自然科學方法論對科技工作者的作用,自然辯證法研究,1991年第8期。
〔22〕汪云九:試論“數學模型”在生物學研究中的作用,科學通報,1978年第8期。
〔23〕顧凡及:生物學中的數學模型,百科知識,1982年第12期。
〔24〕葉永在:生物全息律與辯證法,福建論壇,1984年第5期。
〔25〕肖效武:全息生物學與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內蒙古社會科學,1986年第1期。
〔26〕葉永在、盧繼傳:評張穎清的“全息生物學”,自然辯證法研究,1995年第4期。
〔27〕錢學森:現代科學體系結構,哲學研究,1982年第3期。
〔28〕董國安:論生物學的自主性,自然辯證法研究, 1992 年第10期。
〔29〕王全志:還原方法與還原論,哲學研究,1982年第12期。
〔30〕張秉倫:“勞動創造人”質疑,自然辯證法通訊,1981年第1期。
〔31〕趙壽元:勞動選擇了人,復旦學報(社科版),1981 年第1期。
〔32〕朱長超:是勞動創造了人,還是勞動選擇了人,自然辯證法通訊,1981年第5期。
〔33〕郭華慶:恩格斯對人類起源理論的奠基性貢獻,自然辯證法研究,1992年第9期。
〔34〕許志遠:勞動創造了“智人”,自然辯證法通訊,1981年第5期。
〔35〕張培炎:人類起源的哲學論爭及其實質,自然辯證法研究,1993年第4期。
〔36〕黃友謀:社會生物學有待重新評價,自然辯證法通訊,1980年第2期。
〔37〕朱長超:應當冷靜地對待社會生物學,自然辯證法報,1983.7.25。
〔38〕張青棋:社會生物學理論模式述評,學術界,1992年第1期。
〔39〕盧啟文:現代綜合進化論與社會生物學,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1988年第3期。
〔41〕方宗熙:生命發展的辯證法,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42〕張作人:生物哲學,華東師大出版社,1986年版。
〔43〕陳世驤:進化論的若干基本概念,百科知識,1982年第4期。
〔44〕丁達夫:論生物學與物理學的統一,自然辯證法通訊,1984年第5期。
〔45〕舒煒光:達爾文學說與哲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46〕胡文耕:信息、腦與意識,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
〔47〕邱仁宗:生命倫理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關鍵詞:有機改良劑;重金屬污染;土壤;自然辯證法
中圖分類號:X53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7.04.007
Review on Organic Agents in 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s-Contaminated Soil from Scope of Natural Dialectics
DAN Junhao1, QI Shaowu1.2, ZHU Yi1, JIN Huiyong1, LIANG Zhongzhe1, HE Qihong1
(1.College of Agronomy,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128, China;2.Hunan Hybrid Rice Research Center,Changsha, Hunan 410128, China)
Abstract: Organic agent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s-contaminated soil. The article introduc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four organic agents, they are inopolycarboxylic acid, organic acid, humic acid, biosurfactants. The practice of applying agents was combined with the theory of natural dialectics to review the progrss. It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creating the organic agents with good effect of soil remediation, environment friendly and high economic benefits.
Key words: organic agents; heavy metals-contaminated; soil; natural dialectics
隨著工商業的發展,人口的增加,由人類活動導致的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愈加嚴重,其中,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尤為突出。土壤重金屬污染是指由于人類活動使土壤中重金屬含量明顯高于其自然狀態的含量,并造成生態環境質量惡化的現象[1]。重金屬在土壤中以不同的化學形態存在,能在土壤中積累、遷移,并富集在作物上,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人類健康。由此可見,土壤重金屬污染已成為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
目前,對重金屬污染土壤的修復技術主要有物理修復技術、化學修復技術、生物修復技術以及組合修復技術,其中有機質改良法是重金屬土壤修復的最佳方向之一[2]。有機改良劑的作用機制有吸附、沉淀、吸附、離子交換、表面絡合、表面沉淀、腐殖酸具備的絡合能力和膠體特性[3]。有機改良劑施用方便,成本低廉,對土壤改良有較大的促進作用,筆者就有機改良劑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與自然辯證法結合做簡要綜述。
1 有機改良劑的種類與應用
1.1 有機改良劑種類
有機改良劑主要分為氨基多羧基酸(APCAs)、有機酸、有機質、生物乳化劑等[4]。氨基多羧基酸主要有EDTA、HEDTA、DTPA、EGTA、NTA、EDDHA、EDDS等。APCAs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主要是通過沉淀或吸附土壤重金屬離子,解吸重金屬離子以增加土壤溶液離子濃度來實現的,另外在電動修復中也用作洗脫劑。有機酸包括檸檬酸、草酸、酒石酸、蘋果酸等,有機酸能降低土壤對重金屬離子的吸附量,并可以降低重金屬離子對土壤微生物和作物的毒性。有機質含有多種有機官能團(―COOH、―OH、―C=O、―NH2等),能與重金屬絡合,形成穩定的金屬有機絡合物,使土壤中重金屬的水溶態和交換態減少,從而降低重金屬的可利用性和作物的吸收[5]。生物乳化劑是一類由生物產生的具有表面活性的化合物,其毒性小,可降解,并能吸附和固定土壤污染物,能減少土壤中重金屬的活動性。
1.2 有C改良劑的應用
氨基多羧基酸能與金屬離子形成配合物的分子結構和晶體結構,從而固定土壤中重金屬[6]。Matange[7]的研究結果表明,對鎘污染土壤進行淋洗修復,加入EDTA做洗脫劑可去除90%鎘。研究表明[8-9]:EDTA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較小,對Cu、Zn的活化效果較好,降解速率較快,螯合效果較好;在電動修復中添加EDTA可增加Cu在土壤溶液中的濃度,去除大量的Cu。ASDA與EDTA的化學結構類似,能提高土壤水溶液中Pb的濃度,但其用量較多,不夠經濟。EDDS能有效活化Cd、Pb,能較好地螯合重金屬。
有機酸能與金屬離子形成可溶性絡合物,從而增加金屬離子的活性和移動性。林琦等[10]發現:檸檬酸與草酸對Pb、Cu的絡合作用影響了土壤對其的吸附量,檸檬酸降低土壤對Pb、Cu的吸附,而草酸則增加土壤對Pb、Cu的吸附;檸檬酸可降低Pb對作物的毒害。陳英旭[11]研究有機酸對鉛、鎘的毒害作用的結果表明,有機酸不會影響不同化學形態鉛的優勢順序,檸檬酸和酒石酸分別對鉛、鎘有較好的解毒效果。錢暑強等[12]發現,在電位修復Cu污染土壤時,用檸檬酸做清洗液,可去除土壤中89.9%的Cu2+,檸檬酸在電位修復過程中對pH值影響較小,能有效地避免目標組分發生沉淀。
有機質的主要作用有吸附和固定土壤中重金屬離子,能降低土壤中重金屬的有效性。陳同斌等[13]發現,水溶性有機質(DOM)能抑制土壤對鎘的吸附,且土壤肥鎘的最大吸附容量主要受液相中DOM的影響。腐殖酸是用于治理重金屬污染土壤的主要有機質之一,它能與土壤重金屬離子螯合。王晶等[14]在研究腐殖酸對土壤重金屬形態影響中發現,腐殖酸在棕壤土上能使可溶態鎘和鐵鋁(錳)氧化態鎘含量下降,說明腐殖酸可明顯降低鎘在土壤中的活性,這主要取決于腐殖酸的螯合能力與膠體特性。李光林等[15]在研究鎘在胡敏酸上的吸附動力學和熱力學時發現,胡敏酸對鎘的吸附能力與介質pH值有關,當pH=6.5時,胡敏酸對鎘的吸附主要為配基交換作用。有機肥作為重要的有機質,可調節土壤pH值,減少土壤酸性,有利于作物的生長發育。華珞等[16]的研究結果表明,在重金屬污染土壤中施入有機肥能明顯降低有效態Cd和有效態Zn的含量,并減輕Cd2+與Zn2+對作物的毒害。陳建斌發現,在潮土中添加稻草和紫云英能降低土壤外源Cu的生物有效性,且減少交換態Cd和氧化錳態Cd,從而降低了作物對重金屬的吸收。
生物乳化劑按分子量的大小可分為:低分子量生物乳化劑即生物表面活性劑;高分子量生物乳化劑即生物聚合物。生物表面活性劑可生物降解,對生態環境的毒性較低。時進鋼等[17]發現,銅綠假單胞菌產生的鼠李糖脂對重金屬的去除效率較大,當鼠李糖脂溶液pH=10.0時去除效率最大,最終能去除80.1%的鎘與36.5%的鉛。朱清清等[18]的研究表明,生物表面活性劑皂角苷濃度為50 g?L-1,pH值為5.2時,土壤中Cd、Cu、Zn和Pb的去除效率分別可達 45.6%,24.4%,19.0%和 17.6%,說明皂角苷濃度的增加和皂角苷淋洗液pH值的降低都能提高重金屬的去除效率。生物聚合物中的有效成分相互作用產生聚合陰離子,具有較強的生物吸附能力,田建民[19]在研究用微生物外紅硫螺菌屬形成的生物聚合物去除廢水中的重金屬的結果表明,當液體pH=6~7時,胞外生物聚合物對Cu2+、Zn2+的去除效率均達到99.7%。
2 有機改良劑修復土壤研究的自然辯證法分析
2.1 自然辯證法與自然科學
自然辯證法界通常將恩格斯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概括為對于自然界不同層次物質運動的整體聯系、演變、轉化和發展圖景[20]。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根據自然科學的歷史發展規律,找到了自然科學發展的方向,闡明了自然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生產發展的關系、自然科學的發展和思維方式的轉變之間的關系,并著重指出辯證的思維方式對自然科學發展的重要性。如今人類從事科學活動的目的是認識自然,科學的歷史是人類對自然界逐漸認識并不斷深化的歷史,同時也是人類的自然觀不斷改變和豐富的歷史。恩格斯強調了自然科學家學習辯證思維方式的重要性,并指出自然科學家一旦忽視辯證法而走入歧途,便會從經驗主義滑向唯靈論。
在從事科學研究時運用辯證的思維方法,能在很多方面預測科學發展的主要方向。恩格斯認為物體是相互聯系的、相互作用著的,正是這種相互作用構成了運動。在因果關系的論述中,恩格斯認為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終極原因,我們不能追溯到比對這個相互作用的認識更遠的地方,因為在它背后沒有什么要認識的了[21]。現代物理學正是從運動和相互作用在物理認識史中的相互關系出發,才注意研究物理運動的四種相互作用,即除了萬有引力作用以外,還存在著電磁作用、高能物理學中粒子運動的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由此可見,自然辯證法對現代科學發展有巨大的影響,它不僅給自然科學家提出了正確理論思維的辯證方法,也為解決當代自然科學基本問題,為研究自然科學中的哲學問題開辟了道路。所以,在從事科學研究時要以自然辯證法做思維導向,保持科學嚴謹的態度。
2.2 辯證法思想在有機改良劑修復污染土壤中的應用
2.2.1 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 唯物辯證法認為,所有事物都是由各個部分構成的有機整體,整體與部分兩者不能單獨存在,兩者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是對立統一的關系[22]。因此,在治理重金屬污染土壤時要處理好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從整體著眼,并搞好部分,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地發揮。在用有機改良劑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時,應牢牢把握這個思想,在治理好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整體前提下,也要考慮在土壤中施用的有機改良劑對土壤基本理化性質的改變、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響、在土壤中是否能生物降解等部分問題。
2.2.2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 一切事物的發展都存在矛盾,且矛盾運動自始至終存在于每一事物。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它在它的規定性里和它自身有自由的等同性,即事物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都有其各自的特點,即事物的個性[23]。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互依存,共性寓于個性之中,并通過個性表現出來;個性在共性中得以體現,所有事物與其同類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處,同時也服從于這類事件的一般規律。對于不同有機改良劑的指標,如實用性、時效性、安全性、經濟性等,不可能要求某一有機改良劑的所有指標都處于最佳,而只是一種整體上的效果最佳,這可以看作是矛盾的共性。同一種有機改良劑在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時以上指標能達到一種總體上的平衡,這可以看作是矛盾的特殊性。目前改良劑的修復效果主要受重金屬離子種類、作物、土壤類型等條件的制約,能同時達到高穩定性、高結合性、環境友好性、高可操作性的改良劑較少,目前科研人員也在盡力將矛盾的思想貫徹在改良劑研發中,為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研發更多的新型的土壤改良劑。
2.2.3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證關系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矛盾有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屬支配地位并起決定性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在矛盾體系中屬從屬地位,不起決定性作用的矛盾為次要矛盾[24]。在科學研究和日常生活中,要善于抓住和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也就是改良劑對土壤的作用機制,解決了主要矛盾,重金屬污染土壤的治理問題也就得到了解Q。將有機改良劑施入重金屬污染土壤中,改良劑會解吸、固定、沉淀重金屬,如果改良劑降解能力弱、不夠經濟低廉,那么解決這一矛盾時,改良劑的修復效果很可能不是最好。科研人員只有處理好改良劑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間的辯證關系,才能研發出修復效果好、可操作性強、經濟實惠的有機改良劑。
2.2.4 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的內因和外因同時存在,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是事物發展中不可缺少的條件,能促進或阻礙事物的發展;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與基礎,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內因,外因由內因引起[25]。改良劑施入土壤中,它能改變重金屬在土壤中的存在狀態,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對重金屬進行吸附、與金屬離子形成具有一定穩定程度的絡合物等是內因,它的可操作性、對環境安全性等是外因。改良劑的開發,必須將內因和外因的辯證觀點相結合。
2.2.5 量變和質變的辨證關系 物質的世界是按照其本身固有的規律運動、變化和發展的,且它的本身規律就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一切事物的聯系和發展都是量變和質變的形式和狀態,是兩者的統一。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兩者相互滲透。在研發改良劑的過程中,是先達到將土壤中重金屬去除的目的,再逐步結合不同改良劑的優缺點。在多種改良劑配施入土壤時,改良劑的種類要把握適度,也要注意量的積累。
3 結 論
自然辯證法是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是哲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由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學中的辯證法問題的論文、札記和片段組成,是關于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和理論[26]。在利用有機改良劑修復重金屬土壤的科研活動中,應充分認識到自然辯證法的指導作用,把握好不同改良劑的發展前景,才能快速有效地進行科學研究。
參考文獻:
[1]劉候俊,韓曉日,李軍,等.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與修復[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12(7):6-10.
[2]陳婧,王博,郭昱言,等. 土壤重金屬污染及其修復技術研究[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10,20(5):66-67.
[3]陳盈,顏麗,關連珠,等.不同來源腐殖酸對銅吸附量和吸附機制的研究[J].土壤通報,2006,37(3):479-481.
[4]孫小峰,吳龍華,駱永明.有機修復劑在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中的應用[J].應用生態學報, 2006,17(6):1123-1128.
[5]王麗平,鄭順安,章明奎.土壤顆粒態有機質中銅和鉛的結合特征[J].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07,33(6):667-670.
[6]王君,張向東,賈衛國,等.稀土-氨基多羧酸類配合物的分子結構及配位規律的研究[J]. 中國稀土學報, 2002, 20(S3):30-36.
[7]MATANGE D. Washing of cadmium(ii) from a contaminated soil column[J].Soil and sediment contamination,1998,7(3):371-393.
[8]宋靜,鐘繼承,吳龍華,等.EDTA與EDDS螯合誘導印度芥菜吸取修復重金屬復合污染土壤研究[J].土壤,2006,38(5):619-625.
[9]董漢英,仇榮亮,趙芝灝,等.EDTA淋洗修復Cu污染土壤的去除效率與適宜淋洗劑用量的選取[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49(3):135-139.
[10]林琦,陳英旭,陳懷滿,等.有機酸對Pb、Cd的土壤化學行為和植株效應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01,12(4):619-622.
[11]陳英旭,林琦,陸芳,等.有機酸對鉛、鎘植株危害的解毒作用研究[J].環境科學學報, 2000,20(4):467-472.
[12]錢暑強,金衛華,劉錚.從土壤中去除Cu2+的電修復過程[J].化工學報,2002, 53(3):236-240.
[13]陳同斌,陳志軍.水溶性有機質對土壤中鎘吸附行為的影響[J].應用生B學報,2002, 13(2):183-186.
[14]王晶,張旭東,李彬,等.腐殖酸對土壤中Cd形態的影響及利用研究[J].腐植酸,2002, 33(3):185-187.
[15]李光林,魏世強,青長樂.鎘在胡敏酸上的吸附動力學和熱力學研究[J].土壤學報,2004, 41(1):74-80.
[16]華珞,白鈴玉,韋東普,等.有機肥-鎘-鋅交互作用對土壤鎘鋅形態和小麥生長的影響[J]. 中國環境科學,2002,22(4):346-350.
[17]時進鋼,袁興中,曾光明,等.鼠李糖脂對沉積物中Cd和Pb的去除作用[J].環境化學, 2005,24(1):55-58.
[18]朱清清, 邵超英, 張琢,等. 生物表面活性劑皂角苷增效去除土壤中重金屬的研究[J]. 環境科學學報, 2010, 30(12):2491-2498.
[19]田建民.用微生物外紅硫螺菌屬形成的生物聚合物去除廢水中的重金屬[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1999,30(2):175-178.
[20]劉冠軍.全面理解恩格斯的自然界歷史觀――《自然辯證法》學習札記[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7,13(9):37-41.
[21]蘭群.量子力學統計規律性的實質[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76(2):14-21.
[22]王小松.從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看馬刺的團隊哲學[J].山東青年,2015(8):193-194.
[23]門忠民.矛盾普遍性含義辨析[J].齊魯學刊,1987(2):107-108.
[24]孫懷龍.淺談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區分[J].中小學電教(下),2010(7):60-60.
英文名稱:Journal of Huaibei Coal Industry Teachers College(Natural Science Edition)
主管單位:安徽省教育廳
主辦單位:淮北師范大學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安徽省淮北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2095-0691
國內刊號:34-1316/N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79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論文摘要】1937年美籍奧地利生物學家貝塔朗菲提出了一般系統論原理。系統中每個要素都處于一定的位置,起著特定的作用。個體發育中,基因按一定的時、空次序有選擇地表達。基因是組成染色體的遺傳單位,并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作直線排列。一定的基因在一定的條件下,控制著一定的代謝過程,從而體現在一定的遺傳特性和特征的表現上[1]。基因還可通過突變而改變。隨著人類基因譜的逐步闡明、遺傳工程技術的充分發展,基因治療很可能在臨床疾病治療中產生革命性變化,這就需要研究人員在實踐中,用自然辯證法系統論理論,來指導思想,拓展研究思路,從而解決這一重大難題。
Regardsbetweenthegeneandthehereditycausesandeffectsrelationwiththesystemtheoryviewpoint
HUJing-yi
【Abstract】in1937theAmericannationalityAustriabiologistbrightPhilippinesproposedthegeneralsystemtheoryprinciple.Inthesystemeachessentialfactorallisinthecertainposition,isplayingthespecificrole.Inontogenesis,geneaccordingtocertainwhen,thespatialorderhavethechoiceexpression.Thegeneiscomposesthechromosomethehereditaryunit,andtheproofgenemakesthelinespreadinthechromosome.Thecertaingeneunderthecertaincondition,iscontrollingthecertainmetabolismprocess,thusmanifestsinthecertainhereditycharacteristicandinthecharacteristicperformanceThegenealsopassablesuddenchangehaschanged.Alongwiththehumangenespectrumgraduallyexpounded,thegeneticengineeringtechnologyfulldevelopment,thegenetreatmentverypossiblytreatsattheclinicaldiseasehastherevolutionarychange,thisneedstheresearcherinthepractice,withnaturaldiagnosticmethodsystemtheorytheory,guidingideology,developmentresearchmentality,thussolvesthissinglelayerbigdifficultproblem.
【Keyword】systemtheory;Geneandheredity;Genetreatment
系統論是21世紀以來科學技術、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自然亦必然的思維趨向,是比知識更有力量的一種客觀存在,它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是當代人認識對象的工具和手段。西沃爾-賴特在1929年寫到:一個群體中“單個基因的選擇系數(即基因的適合度),一定受到這個群體整個基因頻率系統的影響[2]”。本文從系統論觀點來分析基因與遺傳之間的因果聯系以及基因在臨床上的應用。
1系統論相關論點
1937年貝塔朗菲提出了一般系統論原理,使人類的思維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以往研究問題人們總是把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抽象出最簡單的因素來,然后再以部分的性質去說明復雜事物。這種方法的著眼點在局部或要素,遵循的是單項因果決定論,它不能如實地說明事物的整體性,不能反映事物之間的聯系和相互作用,它只適應認識較為簡單的事物,在人類面臨許多規模巨大、關系復雜、參數眾多的復雜問題時,就顯得無能為力了。系統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著,每個要素在系統中都處于一定的位置上,起著特定的作用[3]。系統科學方法是認識、調控、改造復雜系統的有效途徑,為人們提供了制定系統最佳方案以實行優化組合和優化管理的手段,為人們提供了新的思維模式,倡導從整體上進行思維。
2基因與遺傳
20世紀20年代,摩爾根學派在孟德爾的豌豆雜交試驗的基礎上,開展了遺傳規律的研究,建立了以基因學說為基礎理論的細胞遺傳學,肯定了基因是遺傳的基本單位,存在于細胞的染色體上。到30年代,知道染色體結構和數目的變化會影響到遺傳,知道一個基因可以突變成若干等位基因。到了40年代,遺傳學有了兩個重要的進展或突破:一是初步發現去氧核糖核酸簡稱DNA,是遺傳物質;一是提出了一個基因一種酶的原理。直到50年代,建立了分子遺傳學,解決了有關遺傳的若干重大問題。DNA和另一類核酸即核糖核酸(RNA)都是由核苷酸所組成的多聚體,是大分子。核苷酸的主要特點存在于所含的有機堿,即兩種嘌呤和兩種嘧啶。
1953年,形成雙螺旋的分子結構。根據DNA中堿基互補的原理,一個DNA分子可以成為內容一致的兩個DNA分子。蛋白質是由氨基酸所組成的多聚體,是大分子。組成蛋白質的可以是一條多肽鏈或幾條多肽鏈。多肽鏈就是由若干氨基酸前后連接而成的分子。蛋白質的合成就是遺傳信息從遺傳物質流入蛋白質的過程。這包括兩個步驟:一是轉錄,一是翻譯。由于組成DNA和RNA的零件都是核苷酸,所以遺傳信息從DNA流入RNA叫做轉錄。由于蛋白質是由另一種另件(氨基酸)組成的,所以遺傳信息從RNA流入蛋白質叫做翻譯。這里的RNA叫做信使RNA,意思是說,它是基因遺傳信息的使者。在分析蛋白質分子的合成中也查明了各氨基酸的遺傳密碼,于是建立了遺傳密碼理論。遺傳信息都是由遺傳密碼組成。每一個遺傳密碼都由三個堿基組成,氨基酸不同,其遺傳密碼就不同。
從70年代開始,分子遺傳學的進一步發展,誕生了基因重組技術,即生物基因工程,它開創了改造生物和創造生物的新時期。
3用系統論的觀點來看待基因與遺傳的因果聯系
系統科學可以把一個原子看作系統,它也可以把器官、生物機體、家庭、社區、國家、經濟以至生態看作系統。生物體是由細胞構成的多層次的復雜系統。盡管在細胞和分子水平對發育的分析已取得長期的進展,但個體發育仍不能從分子水平和細胞水平的分析得到全部解釋。個體發育中,基因按一定的時、空次序有選擇地表達。這首先表現在細胞表面形態調節分子的變化,從而導致胚層分離、形態速成運動和組織發育等細胞的集體行為。
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考慮環境對基因的自上而下的約束與引導作用。其一,我們知道環境的改變會迫使生物個體和種群盡可能調節自身以適應環境的變化。顯然生物體為適應環境變化而做的調節又必定會引起生物體內生物化學、生物磁電等的變化。在生物史上地球環境的巨變是造成大量新物種產生的直接原因。我們可以設想,基因有向緩解環境對生物壓力的方向突變的趨勢,如果這一假說成立的話,顯然就會使來自上層變化的信息產生對下層生物體基因變異的自上而下的約束與引導作用。其二,我們知道基因的復雜結構具有巨大的信息存儲能力。生物體的基因中記錄了該生命體全部歷史的重要信息。
4基因治療的前景
隨著對基因治療研究的深入,我們不能忽視子系統的系統性和整體性,不能用局限的、部分的、單一的觀點來以偏概全。事實上,人體的復雜性程度,各個系統的相關性、相互作用及相互制約程度,遠不是我們所能完全解釋得了的,只有在系統環境中解決這些難題,才會有實用價值和臨床價值。這就需要研究人員在實踐中,用自然辯證法系統論理論,來指導思想,拓展研究思路,從而解決這一重大難題。
參考文獻
[1]范怊.系統論整體觀在醫學科學中的地位[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0,(11)1:10
[2]歐文·拉茲洛.系統哲學引論[M].錢兆華,熊繼寧,劉俊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116
陳志霞。女,博士,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MSW中心主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系訪問研究員,美國德拉維爾大學訪問學者。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理事,湖北心理學會理事,湖北社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湖北心理健康學會理事,武漢市青少年社會工作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第29屆國際心理學大會人力資源實踐分會場主席。《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inPsychology》、《心理學報》、《心理科學進展》、《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等期刊審稿專家。
研究領域。具有心理學和管理科學工程的雙重學術背景,長期從事應用社會心理與人力資源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感興趣的研究領域有社會態度與群體心理、工作壓力與心理健康、組織支持感與工作績效、性別偏見與女性職業發展、人力資源測評、心理咨詢輔導等。
主持項目。曾獲得過國家社科基金、中國科協重大調研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兩項)、教育部專項基金項目、教育部留學歸國人員基金項目、普林斯頓大學國際合作項目、湖北省人文社科基金項目、武漢市社科基金項目等研究項目二十余項。
學術交流。2006年11月于美國費城參加美國實驗社會心理學年會;2008年獲“中國心理學會荊其誠基金”獎勵和資助,赴德國柏林參加第29屆國際心理學大會,擔任人力資源實踐分會場主席并宣讀論文;2008年7月赴法國巴黎參加中法青年心理學家國際交流活動。
社會服務。先后為湖北省婦聯、武漢團市委、深圳城管局、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水利建筑設計院、凱迪集團、紅桃K集團、武漢科技學院、三峽商報社等數十家企事業單位從事過員工測評、培訓、講座及管理咨詢。
學術成果。獨著《知識員工的組織支持感及其影響》、《個案社會工作》、《大學心理學》等著作和教材80余萬字。先后在《The Joumal of Social Psychology》、《Intem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sex Role:A Research Joumal》、《心理科學》、《心理科學進展》、《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健康心理學雜志》、《數理統計與管理》、《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工業工程與管理》、《自然辯證法研究》、《人類工效學》等重要學術期刊發表專業學術論文五十余篇。
代表性論文。( 1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Extra-role Performance: Which Leads to Whic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9,148 (1).(2)Ambivalent Sexism, Marriage, and Power-R.elated Gender-tkole Ideology. Sex Roles: A Journal of Research, 2009,60 (11). (3)The
Mediate Effect of Multidimensional Perceived Orgamzational Support in the relationship of Supportive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and Chinese employees' Job Perfom~ance. 2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Psychology (ICP-2008Berl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8, 43 (3/4).(4) Ambivalent Sexism in Close Relationships: (Hostile) Power and (Benevolent) Romance Shape Relationship Ideals. Sex i
關鍵詞:虛擬現實,虛擬實在,虛擬,現實
中圖分類號:N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578(2012)03-0033-05
作者簡介:劉為龍(1985—),男,山東青島人,北京化工大學北方學院藝術院教師,研究方向為新媒體藝術設計。通信方式:liuweilong1985@163com。 虛擬現實,也稱作“虛擬實在”,是20世紀基于計算機技術發展的人類科學的巨大進步。對于什么是“虛擬現實”這個問題,目前的研究從不同的角度有著不同的看法。
一 從語義角度的研究 從語義的角度來解釋虛擬現實,目前被專家學者普遍認可并廣泛引用的是以美國網絡文化專家邁克爾·海姆對虛擬實在的語義解釋為代表,通過詞典中對“虛擬”(virtual)和“現實”(reality)的解釋而得到“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的解釋:“虛擬實在是實際上而不是事實上為真實的事件或實體。”[1]
國內也有一些學者從語義的角度對虛擬現實進行分析。郭貴春、成素梅認為,從語義上看,“virtual reality”這一術語在計算機和電子技術領域內被翻譯為“虛擬現實”,而在哲學領域內被翻譯為“虛擬實在”,它是指“在功效方面是真實的,但是,事實上卻并非如此的事件或實體”[2]。這一觀點與邁克爾·海姆的觀點非常相似。我國審定公布名詞的權威機構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將“virtual reality”在資源科技、地理信息系統、計算機科學技術、自然辯證法、通信科技、地理學等領域中的中文術語統一定為“虛擬現實”,為這一術語的規范使用提供了依據。
另外,張怡則通過對可能與虛擬的區分,認為在人類的經驗世界中應該存在著兩類不同性質的實在,它以兩種不同的基本形式存在:一種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實在世界(可能會演變成現實);另一種是受創造性支配的實在世界(虛擬會過渡到實際),后者就是虛擬實在,它是一種實際上而不是事實上的真實的事件或實體[3]。這一觀點考察了虛擬現實的兩種存在形式,而對于虛擬現實到底是什么,仍然同邁克爾·海姆的觀點保持了一致。
單美賢、李藝通過查閱韋氏大詞典、BBC英語詞典和牛津辭典,將虛擬世界(virtual world)理解為一種在效果上而不是事實上真實存在的世界,它通過人的感知、想象,在行為空間中得以展現和存在[4]。這一觀點則更多的從存在形態上來分析虛擬現實。
虛擬與現實在語義上是一對相互矛盾的詞。也就是說,虛擬現實,是現實,但又不是現實,它是對現實的模擬與反映,卻并非真正事實意義上的現實。
二 從技術角度的研究 由于虛擬現實是建立在技術的基礎之上而實現的一種環境事件或實體,因此從技術的角度來分析虛擬現實的含義無可厚非。邁克爾·海姆曾總結了廣義的虛擬現實的七個方面:模擬性、交互作用(互動)、人工性、沉浸性(身臨其境)、遙在(遠程顯現)、全身沉浸以及網絡通信(網絡化交往或交流)[1]。后來由于計算機和網絡的飛速發展對虛擬現實技術的影響,他又提出了狹義的虛擬現實,認為虛擬現實作為一種主體認識的新技術,至少表現出三個“I”的特征,即身臨其境的沉浸感(immersive)、人機界面的互動性(interactivity),以及實現遠程顯現的信息強度(information intensity)[1]。
布爾代亞(Grigore CBurdea)和夸費(Philippe Coiffet)在《虛擬現實技術》[5]一書中指出,虛擬現實具有三個最突出的特征,即 “3I”特性:交互性(Interactivity)、沉浸感(Illusion of Immersion)和構想性(Imagination)。這個觀點也是廣大哲學學者探討虛擬實在的基礎,金吾倫就在此基礎上認為,從技術上看,VR是一種以動態形式創造一種可選擇的數據表達的系統[6]。英國學者戴維·多伊奇將虛擬現實通俗地表達為這樣的一類情景:人感覺自己好像正在經歷某個環境,它不僅覆蓋了廣泛的用戶感覺,而且用戶和被模擬實體間有相互作用[7]。
從技術實現的角度來講,翟振明認為虛擬現實是一個由電腦作為中央協調處理器,把人工產生出來的對各感官的刺激綜合起來從而使人進入浸蘊體驗的系統(浸蘊體驗即一種與自然空間絕緣,在人造三維視場里被各種人造物體影像包圍,從而把自己的身體也看作這個人造視場中的存在物的體驗)[8]。郭貴春、成素梅認為,在技術實踐的意義上,“虛擬現實”是合成“實在”的一種手段,其根本前提是為人與計算機的共同工作創造更直接的交互方式,使參與者在虛擬世界中可以做類似于真實世界中可能實現與不可能實現的事情[2]。
三 虛擬現實概念在相關
領域研究的述評 (一) 在傳播學領域的研究評述
在傳播學領域對于虛擬現實的廣泛討論是近幾年才出現的,虛擬現實技術由于其本身的技術優勢和對傳播活動所帶來的巨大影響,使人們不得不對此做出反應,進而展開熱烈的討論。
網絡傳播作為新興的傳播形態,是一個采用新的傳播技術和新媒介形態的傳播典范。同一般的社會行為和傳播活動相比,網絡行為本身就帶有虛擬的特征。何明升、李一軍在《網絡生活中的虛擬認同問題》一文中明確表示:“網絡生活的虛擬性,是建之于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虛擬現實技術之上的。通過虛擬現實技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轉換成了人-機互動或人-機-人互動,從而使網絡生活具有了明顯的虛擬性。” [9]楊富斌在《虛擬實在與客觀實在》一文中也開門見山地說:“虛擬實在技術導致產生了一個嶄新的世界——虛擬世界。就目前已經實現或部分實現的方面而言,已有虛擬駕駛、虛擬企業、虛擬銀行、虛擬辦公、虛擬旅游、虛擬情感、虛擬友誼、虛擬醫療、虛擬購物、虛擬游戲、虛擬圖書館、虛擬團體、虛擬社區,甚至虛擬國家等。” [10]網絡傳播本身帶有虛擬性,但網絡傳播并非就是虛擬的,只是說這種傳播活動借助互聯網這個實時通信平臺而發生,受眾的傳播活動帶有一定的虛擬性,但仍然是一種現實的社會活動。虛擬現實要依附于一定的數字化空間,互聯網是一個最好的傳播平臺。但是虛擬現實并非僅止于此,人們的行為對象還可以是現實中不存在的“構想”。因此,互聯網可以給虛擬現實提供一個信息交流的數字化傳播平臺,但虛擬現實更加注重的是傳播內容的創造。
(二) 在哲學領域的研究評述
從哲學的角度來對虛擬現實進行的分析研究,是目前該領域中討論及分歧意見最多的課題之一。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不同觀點:認為虛擬現實是一種客觀實在、意識系統、第三世界、第四世界、信息等。
1 認為虛擬現實是一種客觀實在
這種觀點認為,虛擬現實無論從詞源意義上說,還是從實際意義上說,都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現實[11]。它與現實實在一樣能給人以真實的感覺和經驗,因而二者在本體論上是等同的[8]。虛擬實在一旦生成就是一種客觀實在,是一種新的物質形態,是物質運動的一種特殊形態[12]。
這種觀點主要是認為虛擬現實無論是從技術手段、物理和表現載體、描述對象、存在空間而言,都是客觀實在的,是對現實的復制與再現,現實世界是客觀實在的,因而虛擬現實也是一種客觀實在。這種觀點忽視了虛擬現實對人的意識形態的作用和對現實世界的超越以及其本身的創造性。虛擬現實雖然是對現實的模擬,但絕不等同于現實,因而也就不能以此推斷虛擬現實也是一種客觀實在。
2 認為虛擬現實是意識活動的表現形式
這種觀點認為人在虛擬現實系統中所感知到的一切都只不過是自己腦海中的意識活動。從物質和意識相區分的角度,虛擬實在本質上是意識活動的表現形式,或VR技術操作的精神表象[13]。胡心智提出,虛擬實在是人的意識的外化[14]。
這種觀點與第一種觀點剛好相反,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即不承認虛擬現實的客觀實在性。
3 認為虛擬現實屬于第三世界
波普爾的“世界3”理論把世界區分為三個:“第一,物理客體或物理狀態的世界;第二,意識狀態或精神狀態的世界,或關于活動的行為意向的世界;第三,思想的客觀內容的世界,尤其是科學思想、詩的思想以及藝術作品的世界。”也就是說,存在著的東西除了物質和精神之外,還存在一個中間的過渡形態,即第三世界。
因此有學者認為,虛擬實在與物質和精神都有關聯,但又不能簡單地歸于哪一類,它是信息存在的一種基于高技術的人工集合,可以稱為“世界3”的當代形式。虛擬實在本質上是不同于現實實在的信息實在、數字實在和數字化實在,在本體論歸屬上有雙重性,物質和人的意識是虛擬實在的共同本體論承托[15]。
這種觀點相對中立,也就是說虛擬現實與精神和物質都有聯系,是對現實世界的客觀反映,同時又是人的精神產物,因而不應將其武斷地界定為物質或是精神的,而是屬于中間的過渡形態。
4 認為虛擬現實屬于第四世界
孫慕天從符碼與其指稱物分離并相對獨立地演化和發展的角度出發,提出外在物理世界、主觀精神世界、客觀知識世界和符碼世界即世界4。認為世界4是虛擬自然,是原生自然、人工自然之后的第三自然;是在世界1、世界2和世界3的基礎上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它支撐著世界1、世界2和世界3,并因此獲得意義和價值[16]。張之滄也提出第四世界的觀點,認為第四世界就是信息世界,就是人類借助信息、數字、理念和豐富的想象力構造的虛擬現實。第四世界借助于電腦而不同于主觀世界,虛擬世界離開電腦立刻就化為烏有。在這個意義上,第四世界不同于波普爾的第三世界。因為世界3是一個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世界。世界4與世界3相比,具有虛擬性、非真實性、變動性、開放性、簡單性、普通性、高效性、迅速性、經濟性、集中性、凝縮性、自解調節性、可操作性等諸多世界3所沒有的特征[17]。
5 認為虛擬現實是一種信息
更多的學者同意將虛擬現實的本質看作是一種信息。也就是說在這個虛擬現實系統中所提供給人的無非是數字化的、符號化的信息。關于這些信息,沈驪天認為,這些信息是實實在在的物質載體系統上承載的實實在在的信息,具有客觀存在的客體的基本屬性[18]。而鄔焜則提出,“虛擬實在”所虛擬的并不是什么實在,而僅僅是信息,這一虛擬的信息本身不可能是實在的。“虛擬實在”實際上是“虛擬信息”,它與實在對象直接對應顯現的信息相區別[19]。
在哲學領域對虛擬現實的本質的討論是爭議最多的,這也從側面反映了虛擬現實的復雜性。正因為這樣一個由技術所營造的環境,對人的感官、心理和精神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作用于人的社會生活和意識形態,使人一時之間很難分清楚這樣一個虛擬環境與真實環境之間的區別與界定,才致使人們無法對其本質做出一個統一的判斷,只能從不同視角、不同領域、不同研究方向得出不同的觀點。
(三) 在社會學領域的研究評述
在社會學范疇研究虛擬現實,主要是由于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帶來社會活動的虛擬化所產生的各種社會問題。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普及程度越來越高、低齡化程度越來越高,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還將出現越來越多的虛擬而實在的東西,人們將在很大程度上生存、生活在一個“虛擬世界”中,人的社會化過程很大程度上都要受到這個虛擬環境的影響。
與虛擬現實相關的內容已經擴大到了與人和社會相關的許多方面,像“人工現實”(artificial reality) 、“虛擬環境”(virtual environment)、“賽伯空間”(cyberspace)、“虛擬社區”(virtual community)等。
虛擬社區是借助計算機科學而形成的網絡社區,這種社區內容復雜多樣,影響到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在社會的持續發展中,虛擬社區所起的作用有時是空間社區和精神社區所起不到的。因此,可以這樣認為:“虛擬”并不是作為客觀存在的客觀,而是作為主觀存在的客觀[20]。
相對于傳統社區,虛擬社區擴展了社區的可達范圍、深度以及成員之間的交互方式,成員使用虛擬身份與人交流,還可以實現虛擬角色互換,體驗不同于真實社會的角色實踐活動。但是虛擬社區也有一些負面的作用,例如網絡成癮、網絡犯罪、網絡無政府主義、網絡暴力等社會問題,影響到人的真實社會生活,這也是從社會學的角度探討虛擬現實技術所帶來影響的重點內容。
(四) 在藝術領域的研究評述
在藝術領域對虛擬性的研究由來已久,從18世紀的古典主義和新古典主義藝術的經驗到今天的互聯網再到未來的虛擬現實,都可以納入這段歷史。然而,以前對虛擬的陳舊體驗都是對不很逼真之物的被動注視。而電腦生成的環境所能提供的卻是一種互動性的虛擬景觀,這是前所未有的。許多有烏托邦色彩的主張因為虛擬而被炮制出來[21]。
在藝術領域對虛擬現實的研究主要是從視覺文化的角度來探討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所形成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
(五) 在認知心理學領域的研究評述
在這一領域對虛擬現實的研究主要是從認識論的角度出發,認為虛擬現實在本質上是對現實世界的反映,是一種新的認識形式。
虛擬現實對現實的反映并不是在人腦中完成的,而是以人腦為基礎,借助于機器語言,通過人機結合,在電腦中實現的。由于虛擬現實技術的運用,使得這種反映以逼真的形象(其實是三維立體數據圖形)呈現在人的面前,使人產生接近真實的三維視覺、立體聽覺、質感的觸覺和嗅覺……因此,從本質上說,虛擬現實是對現實的反映,是數字化、網絡化技術背景下人的認識的第三種形式或形態,即虛擬形態或虛擬認識[22]。
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虛擬現實用符號化、數字化的表現形式來反映外部客觀世界,兼具感性思維的具象性和理性思維的抽象性,它將改變我們的感覺和知覺模式,提供一種新的認識世界的方法。
四 總 結 總的來說,虛擬現實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并非局限于單一的計算機領域,而是擴展滲透到政治、軍事、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等各個領域,給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個人的生存與生活模式都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因而各個學科領域都從不同的視角對其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對于未來的發展前景而言,虛擬現實也不可能僅作為一個簡單的技術而存在,必然會從思維、認知和社會等層面改變人們的生活與社會存在模式。這樣一來,從最根本的概念出發,深入理解什么是虛擬現實,就顯得尤為重要,這為我們未來在不同領域理解和應用虛擬現實提供了最堅實的認知基礎。
參 考 文 獻
[1]邁克爾·海姆從界面到網絡空間——虛擬實在的形而上學[M]金吾倫,劉剛,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111112,113-119
[2]郭貴春,成素梅虛擬實在真的會導致實在論的崩潰嗎?——與翟振明商榷[J]哲學動態,2005(4):15-19
[3]張怡虛擬實在論[J]哲學研究,2001(6):7278
[4]單美賢,李藝論經驗的完整性:現實與虛擬的結合[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27-32
[5]CBurdea Grigore,Coiffet Philippe虛擬現實技術[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
[6]金吾倫關于Virtual Reality翻譯種種[N]光明日報,1996-10-28
[7]戴維·多伊奇真實世界的脈絡[M]梁焰,黃雄,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84-85
[8]翟振明虛擬實在與自然實在的本體論對等性[J]哲學研究,2001(6):62-71
[9]何明升,李一軍網絡生活中的虛擬認同問題[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4):14-17
[10]楊富斌虛擬實在與客觀實在[J]社會科學論壇,2001(6):21-23
[11]康敏關于“Virtual Reality”概念問題的研究綜述[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2):77-80
[12]竇愛蘭對虛擬實在的本體論思考[J]理論學刊,2004(2):83-84
[13]吳志堅,章鑄虛擬現實:網絡時代的技術福音?——兼與李湘德、錢振勤二同志商榷[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0(4):27-31
[14]胡心智虛擬技術與馬克思的實踐觀[J]皖西學院學報,2005(1):5-7
[15]肖峰虛擬實在的本體論問題[J]中國社會科學,2003(2):117-125
[16]孫慕天論世界4[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0(2):88-91
[17]張之滄從世界1到世界4[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12):17-18
[18]沈驪天虛擬技術的載體形式與虛擬世界的信息本質[J]江海學刊,2002(4):50-55
[19]鄔焜虛擬與實在和信息——與《實在論的最后崩潰》一文的作者討論幾個問題[DB/OL]中山大學哲學系在線論文:http://philosophyzsueducn/NewPaper/targetpapers/REVIEWS2/wudoc
[20]吳敏飛虛擬社區的社會學范式重建與發展[J]中國科技信息,2010(2):32-34
[21]尼古拉斯·米爾佐夫.視覺文化導論[M]倪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113
[22]彭列漢虛擬現實:認識的第三種形式[J]理論月刊,2003(2):63-65動 態
海峽兩岸植物學名詞對照稿大陸專家討論會在京召開
2012年3月15日,海峽兩岸植物學名詞對照稿大陸專家討論會在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召開。與會專家包括中國科學院植物所孫敬三研究員、李承森研究員、孔宏智研究員、黃建輝研究員,北京大學顧紅雅教授、瞿禮嘉教授、饒廣遠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張蜀秋教授,全國科技名詞委高素婷編審等。
關鍵詞:過程論;動態過程;技術創新;技術創新哲學
一、作為動態過程的技術
美國技術哲學家米切姆區別了四種類型的技術概念,即作為客體的技術,作為過程的技術,作為知識的技術以及作為意志的技術。關于作為過程的技術,米切姆曾提出,工程師注重制造的一面,社會科學家注重使用的一面,而傳統的人類活動就劃分為制造和使用兩類。工程師認為技術的基礎內容是發明和設計[CD2]制造的原初意識,社會科學家則認為是生產和實用,技術的社會應用才是最重要的[1]。在此,米切姆已經把技術理解為包含發明、設計、生產、使用的不同階段的過程。
東北大學遠德玉教授是國內較早探討技術本質的學者之一,1981年11月,遠德玉教授參加在蘇州舉行的第二屆全國技術史學術討論會,提交論文《技術是一個過程[CD2]略論技術史與技術論研究》,首次提出了技術過程論的觀點。1982年,遠德玉教授在《技術是一個獨立的研究對象》一文中提出,把技術列為科學的一個層次是不妥當的,需要從技術的角度來研究技術與社會、生產、經濟、哲學的關系[2]。1983年,遠德玉教授又提出,技術是一個人類實踐的動態過程,技術在人類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才體現出自己的面目[3]。1984年10月,遠德玉教授向第三屆全國技術史會議提交了題為《歷史中的技術》的論文,分析了原始時代、工匠時代和近代技術的各自存在方式和存在特點,提出技術概念是一個歷史性的范疇,它本身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人們對技術的不同理解,是由于技術形態的不同引起的;不同時期人們側重于技術的某一形態,便產生了不同的技術理解。在1986年出版的《論技術》一書中,他進一步論證了技術是一個動態過程的思想,并把技術是一個動態過程作了三方面的概括:技術是從無形技術向有形技術轉化、從潛在技術向現實技術轉化的過程,是技術軟件與技術硬件在動態過程中的統一,是知識、能力、物質手段不斷更新的過程[4]。2003年,在《技術過程論的再思考》一文中,遠德玉教授對技術是一個過程又增加了一條概括,即技術是目的與手段在動態過程中的統一。目的性在技術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不斷變化,相應的手段也在變化,由此才有技術形態的變化[5]。
關于技術是一個過程的思想,是理解技術本質屬性的關鍵。在《過程論視野中的技術本質》一文中,筆者從技術目的實現的過程性與技術形態轉化的過程性兩個方面作了分析[6]。一方面,目的性是整個技術系統發展的動力,是支配技術各要素的靈魂,技術的目的性指的是人們有意識地把某種自然對象轉變為受人影響和被人加工、改造、控制的對象,使技術成為變革自然的手段,而不是指技術本身就是目的。在技術逐漸成為滿足人們需要的物品的過程中,技術目的性也逐漸地得到實現,即技術目的的實現也是一個過程。另一方面,技術目的在技術形成與發展過程中是不斷變化的,技術目的的變化就會導致技術手段的變化,由此產生技術的不同形態。由潛在的知識形態的技術到現實的物化形態的技術的轉化過程,就是技術的目的性具體化的過程:從抽象的技術目的性轉化為具有特定功效性的目的性,并進一步轉化為符合特定經濟性和社會性的目的性。
從過程論的角度看,技術本來就是表現為多種形態的,諸如知識形態的技術與物化形態的技術,有形的技術與無形的技術,潛在的技術與現實的技術,一品技術與多品技術,等等。技術形態的轉化就是它向生產力的轉化過程,也是技術本身的不斷完善化過程。由主觀技術構想、創意而產生的技術發明是技術的初始形態,必須經過設計、試制和試驗加以客觀化、物質化,才能納入到生產勞動過程中去,成為現實的生產技術。而單一的生產技術仍不能實現技術的最終目的,因為它只能完成產品生產的一部分或一個環節,必須有許多與之相匹配的一系列生產技術才能形成產品和服務;只有多種生產技術的綜合,即完成生產技術的體系化或形成產業技術,才能實現技術的最終目的
[7]。
二、技術發明與技術創新
從技術動態過程的分析可以看出,完整的技術活動并不僅限于技術發明,它至少包括兩部分的內容,其一是技術發明活動,即技術知識的創造、積累,科學知識的拓展;其二是技術創新活動,即把技術發明活動的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現技術的目的性。這兩部分內容對于技術活動來說是互補的、缺一不可的。實際上,在技術創新過程中也會伴隨著技術發明的出現,這樣的技術發明仍可申請專利,而且其應用于技術創新過程的時滯也許更短,因為這種發明是更加接近和適合市場需要的。因此,只有兩者的結合,才能完整地理解歷史上和現實中的技術。正如英國牛津版《技術史》一書的主編T·I·威廉斯在該書的6、7卷序中所指出的,我們不能把技術的發展與管理部門和工會的作用分割開來。在當代,曼哈頓工程和登上月球的實現,代表了技術發展的頂峰。但是,公正地說,這些成就既是科學家和工程師們以精湛的技術能力工作的結果,同樣也是這些極為復雜的工作的管理者的巨大勝利[8]。
熊彼特最早對“發明”與“創新”進行了區別。他認為,企業家的職能是把新發明引入生產系統,創新則是發明的第一次商業化應用。只要發明還沒有得到實際的應用,那么它在經濟上就是不起作用的。而實行任何改善并使之有效即創新,是同它的發明完全不同的一個任務,而且這個任務要求具有完全不同的才能。把發明創造同技術創新相區別,被認為是熊彼特的重大貢獻之一。日本學者森谷正規認為,創新與發明之所以被大大地混淆,是因為從20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的技術發展,包含創新與發明兩方面的內容。作為這個時期標志的創新是眾多發明的產物,一系列革命性的發明為技術創新提供了動力,掀起了滔滔不絕的技術創新的洪流[9]。我國理論界也探討了技術發明與技術創新的區別。陳昌曙教授與遠德玉教授合著的《技術選擇論》一書,較早地初步區分了技術發明與技術創新,提出企業技術活動的中心環節,是如何把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并實現經濟增長,即做到技術創新。他們認為,技術發明是技術創新的一個環節,而不是技術創新的全部和實質。技術創新是研究、開發、工程設計、市場分析和管理決策等相互交錯的全過程,是把發明應用于生產并實現經濟增長的全過程,是過程創新[10]。陳文化教授則把技術發明比喻為“雞下蛋”,把技術創新比喻為“孵小雞”,認為技術創新是“孵化企業”的過程,只有不斷地孵化出企業,才能實現科技與經濟的一體化;相反,如果把創新等同于創造,就是了創新的本質和靈魂,其結果又會退回到科技與經濟相分離的老路上去[11]。對技術發明和技術創新進行的這種區分,其意義在于指出了技術(經濟)活動包括的豐富內容不僅僅局限于技術發明,事實上停留于技術發明的技術活動是不能為一國或一地區帶來實際的經濟效益的,技術活動還有其更為重要的一面,即技術創新。由此必然會合乎邏輯地過渡到技術創新的研究,因為技術創新實質上就是在技術原理基本不變的情況下的技術形態轉化過程。
就目前所見到的技術史方面的著作來看,重點是研究技術發明,弄清哪些人在什么時候用什么方法發明了什么新技術,而且對做出過發明的人物生平進行較為詳細的敘述。這種研究是很必要的,因為只有從這些發明家身上總結并吸收更多有規律性的東西,才能有利于我們在今天和未來的實踐中做出更多的發明來。然而,僅有這種研究又是不夠的。從過程論的角度看,只有深入到技術創新的內部,揭示技術創新活動的規律,才能完整地理解技術過程,因為在當代社會,發明家的創造性成果只有經過技術創新主體的創造性活動,形成技術商品而直接被最終消費者所使用和體驗,技術發明家的目的性以及技術發明物的價值才能得以展現,才能實現技術的現實過程。在這種意義上,技術創新成為唯一能夠揭示技術存在的方式,人們正是通過對技術創新的每一個階段或環節的具體把握,才能領會技術的真實含義。不弄清技術創新問題,就談不上真正理解技術的本質問題;脫離對技術創新過程的理解進行的有關技術本質和意義的探討,也是缺乏現實針對性和理論活力的[12]。
三、技術創新研究的新范式
從過程論的角度看,技術創新的內容可以理解為技術本身的、經濟的以及管理的創新的結合。技術創新首先是技術本身的過程創新,包括技術本身的不斷完善化過程,又包括該項技術同相關的一系列技術結合實現體系化的過程;其次是經濟的過程創新,包括一系列的經濟決策與經濟行為的創新;再次是管理的過程創新,它使得生產過程中技術的諸要素、生產力的諸要素得以完善地組織、協調、平衡和配置,實現生產經營系統在功能和結構上的整體優化。三種創新在技術創新的不同階段,所起的作用和側重點是不同的。技術的過程創新在創新的開始階段比較強,隨著創新過程的發展,技術的創新內容呈現弱化趨勢,而經濟的和管理的過程創新則呈現日益強化的趨勢。只有三者的有機結合,才能實現技術成果的商品化,使技術變為直接生產力[13]。由于技術創新是一種呈現為某些階段性的連續的漸進過程,因而研究不同階段的創新特征、內容和方法,對于人們弄清技術創新的規律和規則,并按照這些規律和規則進行創新,從而縮短從發明到商業應用的時間,都是極為有益的。正因如此,遠德玉教授積極倡導進行技術創新的工藝性研究,并提出了創新工藝研究的課題,包括如何對技術的、經濟的、管理的三類過程創新的結合及其階段性的研究,如何認識創新的內容隨著創新階段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特點、規律,如何探求創新過程中不同階段所采用的創新方法和手段。
沿著過程論的思路,技術創新研究的新范式逐步得以形成。這種新范式以技術創新的經濟學研究、管理學研究、技術學研究、政策學研究等為基礎,認為技術創新既不是純經濟學范疇,也不是純技術學范疇,更不是純管理學范疇,它是經濟與技術相互結合的,既具有經濟特征又具有技術特征的技術—經濟范疇。在實現技術與經濟的結合過程中,管理起著關鍵性作用。從企業來看,技術創新是把發明成果創造性地應用于生產經營活動,使之向產品化、商品化不斷逼近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生產函數的多次轉移,技術在形態上的多次改變,最終成功地把創新產品推向市場,并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才是完成了技術創新的一個周期。技術創新一開始就是技術實踐、生產經營實踐、管理實踐結合在一起的特殊的社會實踐活動,具有技術實踐、生產經營實踐與管理實踐的三重屬性。盡管在整個技術創新實踐活動中的不同階段,上述三者的表現有所不同,但缺少任何一個方面,都不能構成現實的技術創新活動;而只有三者的有機結合,才能創造出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使技術成果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力,為企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因此,技術創新的研究需要突破線性思維的誤區,需要充分把握技術創新過程的非線性作用機制,充分調動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各種途徑對已有的技術創新活動進行必要的認識和總結,從中發現不同創新活動在其實施過程中的具體表現以及遇到的具體問題,從而根據這些創新活動暴露出來的共性問題,預見現實技術創新過程可能遇到的不利情況,以便在創新實踐過程中加以特別注意,減少技術創新活動的盲目性。把技術創新看做是科學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社會化過程、產業化過程和商品化過程,是技術創新研究視角改變和研究新范式得以確立的方法論基礎,也是技術創新的哲學研究同經濟學的和管理學的技術創新研究區別開來的標志。
劉則淵教授在《試論中國技術哲學的東北學派》一文中指出,以陳昌曙教授為代表的技術哲學專家在20多年的研究歷程中逐漸形成了中國技術哲學的東北學派,他們基于技術本質、特征、體系、結構以及相關范疇的哲學分析,并把這種哲學的分析應用于技術選擇的現實活動。其中,技術創新哲學理論是技術哲學東北學派的突出成果,它基于《論技術》中關于“技術是一個過程”的觀點,把技術創新看做是科學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社會化過程、產業化過程和商品化過程,率先提出“技術形態的過程創新”思路,在技術創新實踐中實現技術、經濟、管理三方面的過程創新[14]。這種評價從過程論的視角來看,是比較中肯的。
四、技術創新哲學研究的新進展
技術創新哲學的興起和發展,本質上反映著技術創新對哲學發展的影響。在這里,技術創新哲學并不是從最普遍的哲學或“元哲學”中發展派生出來的,而是從技術創新研究和實踐提出的問題中引導出來的;同樣,也不是技術創新研究需要有哲學轉向,而是哲學研究需要有技術創新的轉向。從哲學的視角研究技術創新,就是要對各有差異的技術創新實踐中遇到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進行哲理性的思考,從中揭示技術創新的本質規定和基本特征,探討影響和制約技術創新活動的根本因素,研究促進技術創新的能力與動力機制,以便為技術創新實踐及其理論研究提供方法論指導。
就國內學術界對技術創新哲學的研究來看,陳其榮教授在對不同的技術創新觀點進行歸納、比較后,根據實踐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從哲學角度把技術創新界定為“作為創新主體的企業在創新環境條件下通過一定的中介而使創新客體轉換形態、實現市場價值的一種實踐活動”,并說明了技術創新的五個基本特征,即創新性、實踐性、社會性、歷史性、不確定性[15]。肖信華以范式思維方式為研究方法,從技術創新的特點、機制、方法、途徑等研究入手,對技術創新的哲學理性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討,并提出了技術創新的三對范疇,即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現實性,形式與內容[16]。夏保華教授則呼吁自然辯證法學者應特別著力于進行技術創新的哲學研究,并為發展一門技術創新哲學而努力。他還開列了關于技術創新的本質、客體、活動、主體、動機、知識、條件、方法等八組哲理性問題[17],并探討了作為哲學范疇的技術創新,認為技術創新是一種在人與自然、
人與人、自然與自然之間展開的由新技術構思到新技術物品生產的創新性社會活動價值系統[18]。宋海龍以明代中期以后中西方火藥、火器理論及技術的發展為例,討論了哲學思想對技術創新的影響,認為哲學思想通過影響技術創新主體的創新意識、創新題目的選擇、創新方法的設計以及創新成果的理論解釋等渠道,滲入技術創新的全過程。在近代史上,西方以實驗為基礎的實證主義哲學對于技術創新具有積極意義,中國“經世致用”、“天人合一”等傳統哲學思想對于技術創新具有消極影響[19]。
除了上述研究成果外,東北大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自1993年獲得科學技術哲學博士學位授予權以來,遠德玉教授和關士續教授就開始招收“技術論與企業技術創新”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先后指導完成有關“技術創新主體”、“技術創新的制度安排”、“產業技術生態化”、“技術創新的歷史階段性”、“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技術改造”、“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的整合”、“基于信息過程的技術創新研究”、“技術創新的契合模式”、“企業技術創新的多層次分析”、“產業技術范式的演化分析”、“產學研合作創新體系的歷史與實踐分析”、“技術創新與產業變革”、“IT企業的知識管理與技術創新”、“創新系統中的知識流動分析”等14篇博士論文,另外陳昌曙教授、陳凡教授和婁成武教授分別指導其博士生完成了技術創新研究方面的7篇博士學位論文,內容涉及企業持續技術創新的結構、技術創新組織及其演化、企業孵化器創新功能及其實現機制、企業形象及其創新、民營企業技術創新、創新系統中的多主體合作及其模式、技術創新過程中的創造性思維及其培養模式。這些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與完成,均以過程論作為方法論指導,從不同的層面深化了技術創新哲學的研究,而且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如今,東北大學科學技術哲學博士點仍然繼續招收“技術發明與技術創新”和“技術創新哲學”方向的博士生,并就高新區自主創新、技術創新的價值取向、技術創新柔性激勵機制、技術創新過程的協同創造、技術創新文化等內容展開哲學方面的研究。這些研究也是以過程論為方法論的,正如李宏偉博士在自己的學位論文的致謝辭中所說的,過程論思想已經上升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哲學觀念和思想方法,成為貫穿論文始終的思想基礎[20]。
參考文獻:
[1]米切姆C.技術哲學[J].科學與哲學,1986,(5):100.
[2]遠德玉,吳明泰.技術是一個獨立的研究對象[N].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通信,1982-02-10.
[3]遠德玉.關于技術本質屬性的探討[J].方法,1983,(試刊):69-75.
[4]遠德玉,陳昌曙.論技術[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62-64.
[5]遠德玉.技術過程論的再思考[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6):391-393.
[6]高菲菲,李兆友.過程論視野中的技術本質[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10):72-73.
[7]遠德玉.產業技術界說[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1):22-25.
[8]辛格.技術史(第5卷(下))[M].陳凡,譯.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1993.13.
[9]森谷正規.日本的技術[M].徐鳴,陳慧琴,譯.上海:上海翻譯出版公司,1985.3.
[10]陳昌曙,遠德玉.技術選擇論[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107-108.
[11]陳文化,劉華容.技術認識論:技術哲學的重要研究領域[A].工程·技術·哲學[CD2]2002年卷中國技術哲學研究年鑒[C].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115.
[12]易顯飛,張揚.技術哲學應首先關注技術創新的哲學問題[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18-20.
[13]遠德玉.技術創新的工藝性研究[J].自然信息,1992,(增刊):3-6.
[14]劉則淵.試論中國技術哲學的東北學派[A].工程·技術·哲學[CD2]2001年卷中國技術哲學研究年鑒[C].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134-141.[ZK)]
[15]陳其榮.技術創新的哲學視野[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1):14-20.
[16]肖信華.技術創新的哲學理性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0,17(7):132-133.
[17]夏保華,陳昌曙.簡論技術創新的哲學研究[J]z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17(8):18-21.
[18]夏保華.論作為哲學范疇的“技術創新”[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21(11):53-57.
關鍵詞 計算構建哲學
1 引言
計算學科的飛速發展,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和交流方式。計算意味著什么?計算學科意味著什么?這些都成為哲學工作者和從事計算機研究、開發的人員必須面對的重大的元問題。建構計算學科根本問題的理論框架,形成計算學科的元理論――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就成為當務之急。“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的提出是在計算機日益成為人們生活重要組成部分時,從哲學的層面對計算機文化現象與計算學科的重新定位和反思。
2 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提出的客觀依據
2.1 計算學科的發展要求從哲學高度對計算學科進行理論闡釋
計算學科包括算法理論、分析、設計、效率、實現和應用的系統的研究。全部計算學科的基本問題是,什么能(有效地)自動進行,什么不能(有效地)自動進行,它來源于對數理邏輯、計算模型、算法理論、自動計算機器的研究,形成于20世紀30年代后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計算學科業已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主要體現在三大層面:
(1)計算學科的應用層。它包括人工智能應用與系統,信息、管理與決策系統,移動計算、計算可視化、科學計算等計算機應用的各個方向。
(2)計算學科的專業基礎層。它是為應用層提供技術和環境的一個層面,包括軟件開發方法學、計算機網絡與通信技術、程序設計科學、計算機體系結構和電子計算機系統基礎。
(3)計算學科的基礎層。它包括計算的數學理論、高等邏輯等內容。
還有支撐這三個層面的理工科基礎科目,包括物理學(主要是電子技術科學)和基礎數學(含離散數學)等。
從計算學科這一龐大知識體系中不難發現,它欠缺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支撐。計算學科的進一步發展需要從哲學層面對計算學科中的根本問題、重大問題進行理論闡述、分析和評價。因而提出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就成為計算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
2.2 計算教育的現狀催化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
ACM和IEEE/CS是美國在計算教育研究領域最有影響的組織。在1989年ACM提交的《Computing as a Discipline》報告中,它不僅第一次規定了計算學科的定義,回答了計算學科中長期以來一直爭論的一些問題,更重要的在于它為計算教育創建了一個“新的思想方法”(a new way of thinking),這種“新的思想方法”是對計算教育科學幾十年來的概括和總結,也是美國ACM和IEEE/CS聯合發表的《Computing Curricula 1991》報告(簡稱CC91)以及《Computing Curricula 2001》報告(簡稱CC2001)的基本指導思想,其實這種“新的思想方法”的實質就是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的內容。
在國內是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進行研究,以ACM和IEEE/CS的報告為依據進行分析研究的。中國計算機學會教育委員會和全國高等學校計算機教育研究會組織了“Computing as a Discipline”以及“CC91”的系列研討活動,對CC2001進行跟蹤研究,并分別推出中國“計算機學科教學計劃1993”和《中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程2002》,提出和完善了具有哲學性質的核心概念的思想。
然而,所有這一切關于計算學科的研究還停留在計算學科方法論層面,沒有進一步站在哲學的高度,從新的視角,實現計算機和哲學的有機結合。
3 構建計算學科中哲學問題的現實意義
3.1 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有助于計算學科的發展
(1)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有助于確立正確的思想原則,把握正確的研究方向
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及其方法論是在科學哲學和一般科學技術方法論的指導下建立的,它直接面對和服務于計算學科的認識過程,使人們對計算學科的認識邏輯化、程序化、理性化和具體化,它有助于我們在計算學科的研究中確立正確的思想原則,把握正確的研究方向。
(2)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有助于計算學科的建設和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和培養高素質人才,是一個永恒的話題。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有助于解決這個問題。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從學科的核心概念、學科的形態、學科的根本問題、學科的方法等方面出發,深刻地揭示了計算學科的本質,提升對計算學科的認識,從而有助于計算學科的建設。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對培養計算專業人才也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提高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素質,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加速其成才。
3.2 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提供一種獨特的研究領域和創新方法
(1)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代表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
計算方法、概念、工具和技術已經開發出來了,而且在許多哲學領域得到了應用,這才是它的迷人之所在。再就是以模型為基礎的科學哲學、科學哲學的計算方法論等以闡釋科學知識的方法論為目的的領域;最后還有成為當今社會的“顯學”的計算倫理學、人工倫理學等哲學問題。
(2)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能為哲學話題提供一種創新的方法
計算正在改變著哲學家理解那些哲學基礎和概念的方式,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也為哲學提供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豐富觀念,為哲學探究準備新穎的主題、方法和模式提供新的哲學范式,為傳統的哲學活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4 構建計算學科中哲學問題的基本框架
4.1 計算學科中哲學問題的定義
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是個很古老的話題,但在思想史上,成為獨立的研究領域卻是非常晚的事。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是從哲學高度對計算學科的重要問題、根本問題進行理論分析、闡釋和評價的。它像數學哲學一樣,是一種元理論方法。它具有哲學方法論的批判功能。因而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可以定義為批判性研究的哲學領域,它涉及到計算的概念、本質和基本原理以及對計算學科方法論的提煉和應用,目的是為計算學科的概念基礎提供系統論證,從而建立新的理論框架。
4.2 計算學科中哲學問題的基本框架
它包括四個層次和七大方面。
(1)四個層次
①尋求統一計算理論,是計算學科中哲學問題研究綱領的“硬核”。其基本問題就是對計算本質進行反思;同時對計算學科的發展和應用進行分析、解釋和評價,重點關注計算學科發展的未來走向。
②創新。其主要目的是為各種計算理論提供哲學方法。創新是計算學科中的哲學最具特色的,也是使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得以在哲學殿堂確立地位的關鍵所在。
③體系。利用計算的概念、方法、工具和技術來對傳統和新的問題進行建模、闡釋和提供解決方案,為上述創新目標的各個分支提煉理論分析框架。
④方法論。這一目標屬于傳統的科學哲學,它以創新為基礎,對計算學科及其相關學科中的概念、方法和理論進行系統梳理,為其提供元理論分析框架。
(2)七大方面
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除四大層次外,還應包括以下七大方面。
①計算學科的本質探討。包括:計算是不是一門學科?學科的本質是什么,學科的根本問題是什么?核心是什么?等等。
②計算學科的思維方式。使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過程基本上是模擬人類大腦解題的過程,因此有必要分析人類是如何解決問題的,以及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人類是如何進行思維活動的。
③計算學科的基本問題、重大問題和未來走向。基本問題是反映計算學科本質的,能對計算學科各分支領域中的核心問題所具有的共性進行高度概括。重大問題是計算學科中的重要的理論模型的瓶頸問題及其未來走向。
④計算學科的創新及其素質要求。計算學科的創新,就是要圍繞計算學科的基本問題、重大問題、走向問題、熱點問題以及阻障問題進行理性分析、深入探討和哲學評價,以期推動計算學科的可持續發展。由此就提出對從事計算職業人員的素質要求的研究。
⑤計算學科的方法論分析。計算學科方法論是關于計算領域認識和實踐過程中的一般方法的含義、性質、特點、內在聯系和變化發展的系統研究。
⑥計算學科的價值原則、倫理原則。價值原則和倫理原則是指對從事計算職業的人員的價值觀要求以及道德規范的研究。
⑦計算學科重大成果的哲學分析。如人工智能的哲學問題,現實世界與虛擬空間的哲學問題,語言與知識、信息與內容、形式語言和超文本理論的哲學問題等。
5 小結
計算學科中哲學問題的重點是計算學科的本質探討,如尋求統一的計算理論,對計算本質的理論反思等。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的難點是創新,是利用計算的概念、方法、工具和技術來對傳統和新的問題進行建模、闡釋和提供解決方案,為上述創新目標的各個分支提煉理論分析框架以及計算學科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的哲學分析等。(本文獲“2005年全國青年教師計算機教育優秀論文評比”三等獎)
參考文獻
1 Denning P J. Computing as a discipline.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89,32
2 Carl K Chang. Curricula 2001: Bringing the Future to the Classroom. Computer,1999,32
3 Tuning A M.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Mind, 1950, Vol. LIX
4 Chungang. Theoretical Models of Whistleblowing: An Individu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1998
5劉鋼.從信息的哲學問題到信息哲學.自然辯證法研究,2003,9
6劉鋼.當代信息哲學的背景、內容與研究綱領.哲學動態,2002,9
7郝寧湘.計算哲學:21世紀科學哲學的新趨向.自然辯證法通訊,2003,6
8郝寧湘,郭貴春.量子計算機動搖了丘奇-圖靈論了嗎?.科學,2004,6
9郭貴春.科學技術哲學研究未來發展展望.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5
10陳火旺等.中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8
11趙致琢.關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認知問題的研究簡報(Ⅰ,Ⅱ).計算機研究與發展,2001,1
12趙致琢.計算科學導論.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8
13董榮勝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方法論.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2,9
14劉大椿.科學技術哲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8
15范輝.打開計算學科知識殿堂之門.中國大學教學,2003,4
16范輝.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方法論探索與實踐.計算機科學,2003,5
17郭玉剛,范輝.論計算學科方法論的作用及構建. 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04,3
我院與國際竹藤中心聯合招收博士研究生,2013年計劃招收博士研究生110余人,歡迎符合報考條件的考生報考。
二、學習年限 三年。
三、報考條件
凡符合教育部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中報考條件的已獲碩士學位的在職人員、應屆碩士研究生(須在入學前取得碩士學位)及達到碩士畢業研究生同等學力人員均可報考。以碩士畢業研究生同等學力身份報考的考生,還必須同時具備下列條件:
1.獲得學士學位后在與所報考專業相近崗位工作6年以上。
2.修完所報專業碩士學位課程,且成績合格(有研究生培養部門出具的成績證明);有2篇以上在國家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與所報考專業相近的學術論文(排名第一),或獲得省、部級以上的科技成果獎。
3.未取得高級職稱者,還要求有在職人員以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全國外語水平考試合格證。
四、報名時間及方式
1.報名時間:2012年11月15日--2012年12月15日
2.報名方式:所有考生均為網上報名
網址: yjs.caf.ac.cn
五、提交材料(最終以網上報名須知為準)
1.已獲碩士學位考生:
(1)報考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登記表(網上報名后自行下載);
(2)兩份專家推薦信(與報考學科相關的副教授以上的專家);
(3)碩士課程學習成績單及碩士學位論文答辯決議書復印件(加蓋單位人事部門公章或加蓋檔案管理部門公章);
(4)碩士畢業證書、學位證書復印件(加蓋單位人事部門公章或不加蓋公章者必須提供原件進行驗證);
(5)近期正面免冠一寸照片一張(體檢表用);
(6)身份證復印件一份;
(7)獲得境外院校學位者,需提供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出具的認證證明。
2.應屆碩士畢業生:
(1)報考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登記表(網上報名后自行下載);
(2)兩份專家推薦信(與報考學科相關的副教授以上的專家);
(3)碩士課程學習成績單(加蓋研究生培養部門公章或加蓋檔案管理部門公章);
(4)近期正面免冠一寸照片一張(體檢表用);
(5)身份證復印件一份;
3.同等學力考生:
(1)報考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登記表(網上報名后自行下載);
(2)兩份專家推薦信(與報考學科相關的副教授以上的專家);
(3)論文及獲獎證書復印件(加蓋單位人事部門公章);
(4)碩士課程成績單(加蓋研究生培養部門公章或加蓋檔案管理部門公章);
(5)本科畢業證書、學士學位證書復印件(加蓋單位人事部門公章或不加蓋公章者必須提供原件進行驗證);
(6)副高級以上職稱證書復印件或同等學力外語考試合格證書復印件(加蓋單位人事部門公章);
(7)近期正面免冠一寸照片一張(體檢表用);
(8)身份證復印件一份;
(9)獲得境外院校學位者,需提交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出具的認證證明。
4.碩博連讀考生:
(1)報考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登記表(網上報名后自行下載);
(2)近期正面免冠一寸照片一張(體檢表用);
(3)身份證復印件一份。
六、考試:
1.考試時間:2013年3月中旬(具體時間以準考證為準)
2.考試地點: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3.初試:外語(不含聽力)、兩門業務課;同等學力考生加試自然辯證法(3小時)和兩門所報考專業碩士學位課程(各2小時)。
4.復試:采取筆試與口試相結合的方式,含外語聽力及口語、專業外語水平考查和綜合素質考核。京內研究所復試在初試后進行,京外研究所復試在初試成績公布后進行,具體時間另行通知。
5.初試結束后,統一安排體檢。
七、錄取:根據初試及復試成績,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錄取。
八、其它:
1.學習期間待遇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2.有關研究生招生信息可在以下網站查詢:
yjs.caf.ac.cn
3. 如內容與教育部文件有出入,以教育部文件為準。
中國林科院研究生招生部門聯系方式:
通訊地址:北京海淀區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研招辦
郵政編碼:100091
聯系電話:010-62889030
聯 系 人:呂曉依
電子信箱:lkyyzb@163.com
國際竹藤中心聯系方式:
通訊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望京阜通東大街8號
郵政編碼:100102
聯系電話:010-84789862
一、招生規模
我校2012年博士招生規模為200余人,歡迎符合報考條件的考生報考北京林業大學。
二、報考條件
凡符合教育部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中報考條件的已獲碩士學位的在職人員、應屆碩士研究生均可報考。 達到與碩士畢業研究生同等學力的考生,必須同時具備下列條件方可報考:
1、大學本科(國民教育序列)畢業并獲得學士學位后在與報考專業相近崗位工作至少6年以上(含6年);
2、已取得所要報考專業的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所要求的所有課程的合格成績證明(須由研究生培養部門出具成績證明),并在國家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發表過2篇以上與所報考專業相近的學術論文,或獲得省、部級以上且與所報的專業相關科技成果獎勵;
3、對尚未取得高級職稱的同等學力考生,必須通過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外語水平全國統一考試并取得合格證書。
三、報名時間及方式:
1、報名時間:2011年12月1日--31日
2、報名方式:所有考生均為網上報名,網址: graduate.bjfu.edu.cn 或 grabjfu.com或 222.28.113.2
四、提交報名材料 (最終以網上報名須知為準)
1、 已獲得碩士學位的考生;
(1)報考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登記表(網報后自行下載,自述部分要求手寫并簽名);
(2)兩份專家推薦信(網報后下載,與報考學科相關的副教授以上的專家,推薦內容全部要求手寫);
(3)碩士課程學習成績單,碩士學位論文答辯決議書復印件(可在個人檔案中復印,要求加蓋所在單位或檔案管理部門公章);
(4)碩士畢業證書、學位證書復印件(要求加蓋所在單位人事部門公章,不加蓋公章者必須提供原件進行驗證);
(5)身份證復印件(正反兩面);
(6)獲得境外院校學位者,需提交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出具的認證證明。
2、同等學力考生:
(1)報考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登記表(網報后自行下載,自述部分要求手寫并簽名);
(2)兩份專家推薦信(網報后下載,與報考學科相關的副教授以上的專家,推薦內容全部要求手寫);
(3)碩士課程學習成績單(加蓋研究生培養部門公章);
(4)及獲獎證書復印件(加蓋單位人事部門公章);
(5)本科畢業證書、學士學位證書復印件(加蓋單位人事部門公章,要求加蓋所在單位人事部門公章,不加蓋公章者必須提供原件進行驗證);
(6)副高級以上職稱證書復印件或同等學力外語考試合格證書;
(7)身份證復印件(正反兩面);
(8)獲得境外院校學位者,需提交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出具的認證證明。
3、碩士應屆考生:
(1)報考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登記表,須加蓋學校公章(網報后自行下載,自述部分要求手寫并簽名);
(2)兩份專家推薦信(網報后下載,與報考學科相關的副教授以上的專家,推薦內容全部要求手寫);
(3)碩士課程學習成績單(加蓋研究生培養部門公章);
(4)身份證復印件(正反兩面);
五、資格審查及準考證發放
研究生院招生處對報名材料進行資格審查合格后,考生持發表文章原件及相關證書原件,在指定時間到研究生院招生處領取準考證。
六、考試時間及地點
2012年三月(具體時間以準考證為準),考試地點:北京林業大學。
七、體檢:初試結束后,統一安排體檢。
八、考試
1、初試:外語(含聽力)、兩門業務課;同等學力考生加試自然辯證法(3小時)和兩門所報考專業碩士學位課程(各2小時)
2、復試:采取筆試與口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差額復試,含外語口語、專業外語水平考察。
九、錄取
1、根據初試及復試成績,全面衡量,擇優錄取。
2、帶*者外聘導師,帶者為自主設置的學科專業。
十、錄取類別
我校從2008年學術型學位研究生試行培養機制改革,招生類別調整為三類:
①非在職博士生:無工作單位,非在職脫產學習,必須轉工資關系、檔案,可轉戶口,畢業按照國家政策可參加就業派遣。
②委托培養博士生:有工作單位,在職脫產或不脫產學習,不轉檔案戶口,畢業后須回委托培養單位就業。
③專項計劃培養博士生:我校目前僅有少數民族骨干專項計劃,該類博士生畢業后須回定向單位或地區就業,檔案戶口按照國家相關政策規定管理。(其它詳情請查詢我校的少數民族骨干計劃招生簡章)
年齡超過45周歲的原則上不予錄取或只能錄取為委托培養方式。
十一、學費及獎學金
1、我校試行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實行獎學金制度。錄取為非在職的博士生(不包括骨干計劃博士生)每年可獲得10000元/學年的獎學金;在學期間如能較好完成學習及學科導師安排的科研及相關工作,還可獲得學校及導師資助的最低12000元/學年的生活及助研津貼。
2、少數民族骨干計劃博士生不享受培養機制改革相關政策,錄取為非在職少數民族骨干計劃博士生可享受8000元/學年助學金。
3、委托培養博士生按協議標準交納學費,不享受培養機制改革相關政策。
十二、其他說明
1、目錄中的各專業招生規模僅供參考,錄取時將根據國家下達的招生指標及考試情況進行調整。
2、我校不提供往年試題。參考書自行購買。
(專業代碼:081903 授予工學碩士學位)
一、培養目標
1、較好地掌握基本理論,樹立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思想,遵紀守法,具有較強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學術修養,身心健康;
2、系統掌握本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具有從事安全技術工程領域的科學研究或獨立擔任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
3、比較熟練地運用一門外國語。
二、學科專業及研究方向簡介
1、本專業隸屬的一級學科為礦業工程。安全技術與工程是針對大型基礎設施的公共安全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型交叉學科,該學科以保證大型基礎設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為目標,主要進行監測技術、檢測技術、信息處理技術、控制技術、健康診斷與評價技術等基礎理論及應用技術研究。該專業可招收土木工程、交通工程、機械工程、力學、安全工程、信息技術及材料科學與工程等相關專業的本科生。
2、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內容:
1)結構健康監測與信息處理技術:主要包括結構健康監測技術、監測與診斷系統、監測信息處理技術、數據挖掘技術、遠程監測技術等研究。
2)結構健康診斷與安全評估:主要包括結構健康診斷理論和技術、結構健康狀態及安全評估技術等研究。
3)既有結構性能評估與控制技術:主要包括既有結構檢測技術、仿真分析技術、承載能力及耐久性評定、壽命評估、結構控制及加固技術等研究。
4)大型施工機械安全技術與工程:主要包括大型施工設備的設計、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施工控制與安全管理等研究。
三、培養方式及學習年限
1、碩士生的培養方式為導師負責制,課程學習和科學研究可以相互交叉。課程學習實行學分制,一般要求在前一年修滿所要求的學分。
2、碩士生培養實行學年制,學制2.5年。碩士生的在校學習年限為2~3.5年(含休學)。
四、課程設置與學分要求
課程設置分學位課和非學位課兩大類,學位課分為公共學位課、基礎理論課、專業學位課,非學位課分為選修課和必修環節。碩士生在校期間,應修最低學分為26學分,其中公共學位課8學分,基礎理論課不少于4學分,專業學位課不少于5學分,選修課不少于5學分,必修環節4學分,最高學分不超過34學分。學分積要求是學位課學分積不少于51,選修課學分積不少于15,總學分積不少于66。
課程的考核采取以下幾種方式:
方式A:平時成績(20%)+閉卷考試(80%)的考核方式;
方式B:閉卷考試(50%)+課程論文(50%)的考核方式;
方式C:平時成績(30%)+課程論文或課程設計(70%)的考核方式;
方式D:考查。
課程
類別課程編號課程名稱學時學分開課學期開課單位考核方式
ⅠⅡⅢ
公共課學位課
100401自然辯證法322√人文分院B
100402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161√人文分院B
101201公共外語64+324√√外語系A
100001專業外語161√B
基 礎 理 論 課111105數值分析483√數理系A
111108應用數理統計322√數理系A
111103隨機過程483√數理系A
111003有限元法基礎483√工程力學系A
專 業 學 位 課121701安全系統工程322√大型結構所B
121702現代結構測試原理322√大型結構所B
121703智能材料與結構322√大型結構所B
120101橋梁結構理論483√土木分院A
120102高等結構動力學42+63√土木分院B
120103高等巖土力學40+83√土木分院B
120105高等混凝土結構學483√土木分院B
120106高等鋼結構理論483√土木分院B
120803數字信號處理322√電氣分院A
130907模式識別與圖像處理322√計信分院C
選 修 課131701結構工程仿真技術322√大型結構所C
131702風險分析322√大型結構所C
131703結構健康監測實驗技術322√大型結構所C
131704現代傳感器技術322√大型結構所C
131705風工程概論322√大型結構所C
131706結構振動與控制322√大型結構所C
130118工程抗震24+82 √ 土木分院C
130109彈性薄壁桿件理論322√土木分院C
130116環境巖土工程與災害防治322√土木分院C
131002結構分析及反分析方法322√工程力學系C
130903嵌入式系統及應用322√計信分院C
131201日語161√外語系C
130401人文社科系列講座161√人文分院C
必 修
環 節140001科研(教學)實踐1√D
140002學科前沿報告與學術活動8次1√√D
141501信息檢索161√圖書館C
補修課程
五、學位論文要求
學位論文工作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研究生進行科學研究或承擔專門技術工作的全面訓練,是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主要環節,也是培養研究生文獻閱讀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實驗能力、數據分析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寫作能力的主要環節。要求做到:
1、學位論文的選題必須著重選擇對國民經濟具有一定實用價值或理論意義的課題,要充分考慮實驗的各種條件、課題的份量與難易程度;學位論文的選題必須在第三學期期中(10月底前)完成,開題報告統一交培養單位辦公室。
2、學位論文必須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由研究生獨立完成,研究工作必須堅持實踐性、實驗性的原則,論文內容應以研究生本人從事的實驗、觀測和調查的材料為主。對所研究的課題要有自己獨立的見解。
3、碩士生論文科研時間一般不少于1年。
4、學位論文實行中期檢查制度,一般應在第四學期(5月底)進行,匯報學位論文工作的進展情況,遇到問題和困難及時向導師尋求幫助和指導,保證論文順利完成。
5、學位論文送審分兩批進行,第一批安排在第五學期期中,論文送審截止日為11月10日;第二批安排在第六學期期中,論文送審截止日為4月10日。
6、論文答辯、學位申請和學位授予參照《石家莊鐵道學院學位授予工作實施細則》執行。
碩士點負責人:
培養單位學位評定分委員會主席:
(分委員會公章)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