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3 22:49: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空乘實訓周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航空服務人才;專業技能;培訓探討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4)07-165-02
全球經濟發展一體化,國內外人事的往來也變得更加頻繁,因此航空服務專業發展前景廣闊,航空服務人才的缺口也越來越大。目前,我國的航空事業正處于一個關鍵的轉型期,中國正在實現由“民航大國”向轉向“民航強國”的偉大實踐中。截止2010年,民航航空服務人員中的空乘人員隊伍已經超過25萬,其發展規模還將成倍數增漲。優秀的航空服務人才不但是我國航空事業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窗口,而且對航空事業的進一步發展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對航空服務人才的培養問題加以研究是十分具有現實意義的。航空服務人才主要是指機乘空務人員,如空乘人員、航空維修人員,本文的主要從空乘人員的角度出來,探討航空服務人才專業技能培訓。
一、航空服務人才的培養現狀及問題
目前我國培養航空服務人才的學校有中專、高職、本科院校,培養的目標也相應具有梯度,不同層次人才的培養有不同的要求。但是所有院校開設的課程大致相同,且都存在其他學科的課程開設不足及理論的教學課時比實踐教學課多得多的問題,其他學科諸如與航空服務人才相關的基礎的醫學學科、人文素質的培養學科,與人交際的社會學科等開設不足,而這些基本的其他學科正是航空服務人才培養不可缺少的重要養料。由重理論輕實踐而導致的根本的問題是培養出來的人才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的能力較為欠缺,不符合真正人才的標準。特別是在以技術性學習為主的航空服務人才的培養上,它的特點決定了實踐教學是人才培養的核心,理論學習應該服務于實踐要求并運用在實踐。與此要求相背地是在當前的航空服務人才的培養教育上,許多學校為了教學方便,減少教學成本,往往過多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實踐教學的內容則相對欠缺許多,這樣的培養模式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普遍存在一種高分低能的通病,在航空服務中難以適應。。
雖然也有部分院校開展了實踐教學如學生進入航空單位或企業見習,但是發展成熟的航空事業單位或企業分工細致,在航空服務上,一般的見習生是很少有機會能一次性參與進去,更多的時候他們是在從事一般性的服務工作,導致專業見習的針對性難以到位。
此外,航空服務人才培養存在的一個重大問題是學校航空教育與現實航空發展需要沒有實現有效對接,缺乏以市場為導向、以人才專業發展為目標的培養職能設定。例如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今天,航空服務人才要求在科技素養能力上進一步加強,而學校教育在這一方面的反應沒有那么靈敏。正處于轉型期的我國航空事業,其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必定會有相應的調整,而大眾對其的期望也在逐步發生變化,對航空服務人才質量的把關,是實現我國航空事業偉大目標的重要方面。
二、航空服務人才專業技能培訓的內容
航空服務人才專業技能培訓是提高其實踐技能水平的一種有效途徑與方法,航空服務人才專業技能培訓的內容主要包括航空服務的基礎素養、第二外語的學習、人際溝通交流的學習,以空乘人員為例,空乘人員的基礎素養有空乘服飾禮儀、空乘舉止和妝容禮儀等。第二外語的學習在航空服務人才的培訓中十分重要,一方面是我國航空事業尤其是民航的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學習和掌握第二外語對于航空服務人才的成長意義重大。第二外語中尤其是英語,作為一門世界的通用語,能熟練運用英語進行人際交流溝通,對一名從事航空服務性質的人才來說是職業必修課。人際溝通交流能力是可以通過短期的培訓來獲得的,這主要是在社會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的當代社會,與人的溝通交流已然成為一種藝術,能否實現與人之間的愉快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服務行業的業績和口碑,航空服務更是如此。需要注意地是航空服務人才的基本素養的培養其內涵應該是十分寬廣的,既包括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素質同時也包含身體素質等,它是該專業人才必須具備的專業素養之一。
此外,在航空專業技能的掌握上,航空服務人才的培訓內容有空乘客艙服務技能的培訓、航空安全救護的訓練以及對緊急突況的處理訓練??粘丝团摲占寄?a href="http://m.yundu888.com/haowen/75019.html" target="_blank">實訓是空乘人員必須掌握的一門專業技能,其內容涉及到整個飛行過程流程服務技能的訓練,是航空服務人員的專業技能的核心,培訓過程中要在專職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實訓操作并予以考核。航空安全救護技能的主要涉及倉內人員的救治問題,其對航空服務人員的專業技能要求較高,特別是逃生訓練一項,一般學校很難有專業的條件來進行。但是學習一些基礎的醫學救護或是對一些特殊旅客的護理是很有必要的,比如量血壓、跌打包扎、常見疾病的治療、心肺的復蘇等。
三、航空服務人才專業技能培訓的實現途徑
(一)明確培訓目的,建立科學培訓體系
在進行航空服務人才的培訓時,對人才培訓的目的要有清晰的認識。航空服務人才的培訓是為了培養高層次、適應社會現代化發展和市場需要的全面發展的人才。他們具有一定航空乘務管理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擁有較強的崗位實踐能力、熟練的外語使用能力、良好的體能及健康心理素質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對航空服務形成一種較為專業的認識。因此培訓的目標可總結為夯實基礎、提高素質及強化能力三個主要方面。從此目標出發,科學合理設置培訓課程,夯實航空服務基本理論和專業技術的學習基礎,加強服務人員必要具備的安全應急處理能力?,F實中,雖然航空用人單位的招生標準與實際錄用者的自身素質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如果用人單位能明確所開展的培訓目的,并采取科學的方法,從強化培訓效果、提高受培訓人員的基本素質出發,注重其專業技能的不斷完善,則至少能保證整個培訓取得一定的效果,在此基礎上力爭培養出既有實力又能滿足社會需求的高級應用人才。
(二)加大實踐力度,探索實踐模式
目前,我國航空服務專業的實踐模式多種多樣,大致歸納有以下幾種。
1.依托學校背景建立培訓基地,近年來隨著對航空服務業的不斷發展,航空服務技能的培訓得到極大的重視,尤其是在民航系統所屬的航空高職院校,一些師資力量雄厚的院校依托這種行業背景建立了具有高水準的培訓基地,這類培訓基地給航空服務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基本確保了所在在校學習的學生都有參與培訓的機會,而它所取得的效果也是較為理想的。
2.校企合作,依托航空企業、這是航空服務人才培訓常見的培訓模式,校企合作,航空院校共同出資建立實訓基地、購買實訓設備,滿足部分實訓需要。例如校企共建模擬客艙、進行空乘人員實戰演練與測試等。培訓的模式是學生首先在學校接受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即實行校內的技能培養,待考核成績達到一定的標準后,實行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讓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得進一步的檢測和提高。此外,實行校企聯合教學也是加強人才培訓的一種重要方法,航空院校從企業聘請優秀的人員來校授課,由于他們本身既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同時對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有更貼近實踐的理解,這樣無疑能取得較為理想的培訓效果。
另一方面,擁有企業內部的自營實訓基地的航空企業也有可能只作為合作方來參與,為航空院校提供實訓的機會,每年在特定時間段招生航空院校的學生來企業進行專業技能的見習,這樣專業的學習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實現了與職業的無縫對接,市場導向性明顯。而見習表現優異的學生甚至可以直接進入企業工作,為學生的快速成長提供了條件。在見習培訓過程中院校和企業可派專人對學生進行實踐指導,可以說這是目前比較流行的培訓模式而且總體效果較好。但是也不可否認,這種培訓也會由于航空企業政策的調整而受到某種程度的影響。
3.依靠培訓企業,進行人員培訓部分航空院校由于各種原因沒有專業實訓或培訓的條件,通常采取依靠校外培訓企業來時行相應的培訓教學,院校一般在專業理論學習的過程中,配合課程安排進度,集中選擇一個時間段將專業技能的訓練轉交給專業的培訓企業。這樣的培訓模式成本較高,課程安排往往受培訓企業的限制較多,培訓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培訓企業的資質水準。若選擇的培訓企業擁有良好的培訓資質則相應的培訓質量會得到一定的保障。
4.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突出專業實踐。從所周知,航空服務人才的培訓其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如果僅僅是依靠學?;蚝娇掌髽I的力量,其所取得的效果是有限的。以空中乘務專業培訓來說,其具有與其他服務專業不同的地方,“高風險、高強度、高技能”是其主要的特點。但也有與其他行業相通的地方,如基本的職業禮儀、危機情況的應對。因此對航空服務人才的培訓技能可以充分利用社會的廣泛資源。航空院校應該有意識、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或寒暑假參加一些大型的社會活動,讓學生和社會進行零距離的接觸,例如,組織學生承擔當地一些重大活動的志愿活動或禮儀活動,對航空服務專業人員來說是一次很好鍛煉機會。
此外,可以考慮利用相關課程的教學參與社會活動,比如結合外語的教學去歷史博物館、畫展開展現場雙語教學,結合服務禮儀課程教學去國際化酒店進行中西餐禮儀的實踐教學,結合航空專業知識的講解到國際機場進行實地認知,結合酒店管理課程教學到知名酒店等進行培訓。這種形式內容豐富的培訓模式,不但能充分調動學員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對于他們整體的專業技能的學習是一個很好的補充。
5.積極開展專題講座,舉辦專業技能競賽。在航空服務人才的培訓中,定期或不定期舉行相關專業技能的競賽能有效激起學生的學習專業技能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專業技能的提高。同時,可針對航空服務人員的所應具備的職業素養及其專業技能需要,邀請行業內的優秀人才來校開展專題講座,專題講座一方面可以有效彌補系統理論教學的不足,另一方面。對學生具有很強的引導示范作用。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將兩者有機結合,以賽促學,以賽促,過程中強化重點環節,完善理論知識結構,注重講座的針對性和對實踐的引導性,在舉辦技能競賽的同時開展相關的專題講座,促進更多人員參與進來,達到推廣競爭活動的目的,促進學生專業技能的提高,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
四、結語
隨著航空事業的蓬勃發展尤其是民營航空業的不斷發展,航空服務人才的培訓問題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盡管目前在航空服務人才的培養中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只要有市場就會有動力,航空服務人才的培訓也在時代變化的印記下不斷探索新的培訓模式。
參考文獻:
[1]劉旭穎.關于航空服務人才專業技能培訓的探討[J].網絡財富,2009(10).
[2]洪玲,劉秀麗.高職航空服務專業職業素質的培養定位及構建體系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1(10).
[3]胡成富.高職空中乘務專業實踐教學探索與實踐[J].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3(4).
關鍵詞 高職院校 系部設置
當前我國高等職業院校大部分實行的是院、系二級管理模式,系部是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方案的制定者、組織者和實施者,在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中,特別是在教學質量上負有主要責任,具有人才培養平臺、教育責任主體、質量保證中心的地位。系部的設置,雖然只是一個組織形式問題,卻關系到高職院校調整結構、提高教學質量,如何使系部設置更具科學性、規范性是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任務。
筆者通過考察、深度訪問、問卷調查的形式,對高職院校的系部設置與調整進行了專題調研。通過網絡調查了數十所高職院校的院系設置情況,通過深度訪問的形式走訪了番禺職業技術學院、中華女子職業技術學院山東分院和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的院長、教務處長、以及部分院系主任,主要就專業歸屬與系部劃分(設置或調整)需把握的基本原則、專業整合、專業設置、人員配備、教學資源配備以及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難等問題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和訪問,事先聯系時給對方傳真了我們的調研訪談提綱,被訪對象做了充分準備,我們獲取了豐富的信息,考察調研非常成功。通過整理分析,有以下六個方面的實踐經驗可以借鑒與思考。
一、高職院校的發展過程,一直伴隨著專業與系部的調整。
大部分高職院校每隔3~5年就要進行一次局部或全面的專業整合與系部調整,調整的目的一是盡量達到資源的共享,爭取最大的辦學效益;二是使各專業能夠盡量按照職業崗位群合理地歸屬在一起。由于每個專業當時的開辦時間、背景、條件的不一致,偶爾出現的決策失誤,還有科學先進的教育觀念和理念的不斷更新,造就了專業整合與系部調整的必然。當前從國外到國內,從普通高校到高職院校,院系調整改革風生水起,本科院校院系以合為主、學科交叉融合是主要趨勢,高職院校的院系有分有合、調整為主。
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在其發展過程中沒有經歷大規模的專業歸屬和系部調整,每次都是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與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個別系部的增舍和更名,院系設置與專業劃分在2002年后基本趨于穩定,將招生就業情況好、規模大、競爭力強的教學系改為二級學院,將社會需求增加、招生就業情況好、發展勢頭足但規模暫時不大的專業從系部分離出來單獨成立教學系。
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在2006和2008年進行過兩次大的系部調整,特別是08年大調整,增加了旅游學院、社會與法學院,通過合并成立了文化藝術學院,學校由原來的5院3系1部調整為8院(僅學歷教育)1部。 08年的調整之后,除社會與法學院、文化藝術學院歸屬不太清晰以外,其他學院的歸屬非常清楚,專業調整時,教師跟著專業走,教師思想波動比較少,調整很順暢。
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目前設立的各個學院近幾年沒有進行大的院系調整,多年來根據發展情況是一步步進行局部調整的,某專業發展大了就分離出去。由于學校是以商科為特色,因此商科類專業分得比較細,原工程技術學院分出去一個明顯歸屬不妥的國際貿易專業后,將旗下的電子技術類專業分出來與汽車部分專業整合成電子技術與汽車學院,剩下的組建成現有的機電工程學院(仍然有3000人左右);原外語與餐飲學院分離出餐飲類和旅游管理專業組建新的旅游管理學院,旅游管理學院后來又發展了會展策劃與管理和空乘服務專業。
二、高職院校在設置教學系部時,主要是以產業、行業、部門的職業門類來分類設置,兼顧學科門類的分類,個別特色專業和優勢專業可以突破職業門類和學科的限制。
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在系部設置的問題上,主要依據學科門類和專業類別來劃分,以職業崗位群來組系,基本上不考慮系部規模大小,考慮專業建設較多,關注辦學效益不多。目前有1600多學生的財經系,也有500多人的旅游系和建工系,但組建教學系時至少也要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專業,學生規模倒不是最重要的。按專業崗位群來劃分系部,師資、實訓、課程等資源共享。同類專業的教師最好在同一個系里,便于專業發展,便于教師教研。
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在院系大調整時主要遵循的原則是按照現有各專業的專業大類和學科門類來劃分和歸屬,這樣有利于融合和共享資源(如教科研成果),有利于培植新專業,有利于師資的共享,還要考慮教師的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學緣結構等,以利于專業整合,利于師資成長,利于培植新的專業,形成新的專業增長點,形成學科突破點。基本不考慮各院系學生人數的規模來歸屬劃分院系。至于各院系規模不等造成的管理人員工作量的差異,可以通過給規模較大的系部多配備一名副主任(一個管常規教學一個管實踐教學)或再增配一名副書記來解決。按學生人數規模來平分各系部的做法是絕對不可取的。通過院系調整,某些招生就業情況不好的專業,經過歸屬在不同的院系和管理觀念上的變化,通過各種改革可能又會盤活一個專業,恢復招生。
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專業歸屬和院系劃分的基本原則總結有三點,就是專業相近原則、辦學歷史背景原則和專業帶頭人的力量原則。專業相近原則是指專業歸屬基本上以高職高專專業目錄的專業分類為準,有的是按大類成系,有的是按二級分類組系,以專業相近為原則,兼顧學科門類,有個別專業按照本科學科分類來劃分其系部歸屬,例如環境藝術設計,在高職高專目錄中是劃分在土建大類下的建筑類,而根據此專業的教師自身的學科背景來看,將其劃分到本科目錄中文學門類下藝術類(一級學科)中的藝術設計(二級學科)更加合理,因此將環境藝術設計與裝潢藝術設計等一起歸屬到藝術設計學院。(還有諸如物業管理在高職高專目錄中是歸屬在土建大類下的房地產類里)。在考慮專業相近原則的前提下,還要考慮該專業的辦學歷史背景和該專業有沒有專業帶頭人,帶頭人的實力如何等等具體情況。例如,商職院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招生和就業情況都良好,但專業帶頭人引領專業發展的方向不準,再加上各方面協調能力不夠,學校強行將建筑工程技術歸屬到工商管理學院。
三、系部調整時要注意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
例如有專業從某系分離出來,應盡量與其他系分離出的幾個專業組建新系,避免從某系調整一個專業到另一個系,否則極容易形成對這個專業當前辦學定位、辦學理念、發展方向和管理模式上的全盤否定,造成教師的不滿情緒,不利于調動教師和中層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另外學生也不認可從一個系調整到另一個系,會造成學生思想上的動蕩,專業思想的牢固程度大打折扣,產生是不是這個專業不好、發展緩慢、準備停辦等猜想。
四、在系部設置和調整的訪談中,很多學校不約而同地表達了完全相同而且堅定的意見,主要考慮職業分類也好,兼顧本科學科分類也好,還是專業相近原則也好,均不將系部學生規模作為系部設置與專業歸屬的依據。
事實上他們的院校也確實是這樣,番禺職業技術學院目前有1600多學生的財經系,也有500多人的旅游系和建工系。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的社會與法學院目前只有社會工作和法律事務兩個專業,在校學生300多人,是最小的學院;而會計學院現有學生2600多人,是全校最大的學院,它的專業歸屬較為單純,全是財務會計類專業。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的會計學院和工商管理學院均有3000多人,而旅游管理學院和藝術設計學院均只有900人左右。
五、關于跨專業交叉課程師資的建設問題。
院系兩級領導的看法稍有差別。院領導與教務處領導均表示,不同系之間的交叉課程的師資只在一個主要系部建設,絕不重復建設,做到師資共享提高辦學效益,而部分系領導堅持各系需培養自己較為獨立的師資,否則,系與系之間的課程任務安排、調停課申請、教學檢查、工作量核算均會發生要不沖突要不都不管的管理真空地帶。我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可能要適當兼顧。
六、屬于交叉學科的專業,一般按其培養目標的側重點劃分其歸屬。
我們所考察的三所院校都有屬于交叉學科的專業,在劃分其歸屬時,一般都根據其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的側重點進行劃分,比如同樣是電子商務專業,番禺職院的更側重于商務、經濟類的課程,故劃分在工商管理系,山東分院更側重于計算機類的課程,故劃分在信息技術學院。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的旅游英語專業突出的是英語類課程,所以把這個專業劃分到外語學院。而山東分院的旅游英語專業(09年新批準)又準備將此專業歸屬到旅游學院。
參考文獻
【1】王 波. 觀念主義——觀念與哲學、美學、藝術和社會文明 [M] .香港:天馬圖書出版社,2002.
【2】 芮明杰. 管理學:現代的觀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 周才堂.管理幅度設計 [J]. 經營管理者,2000, (6)
【4】冷艾莉. 教育科研型大學院系設置研究[J]. 碩士學位論文,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