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旅游倫理論文

旅游倫理論文

時間:2022-03-31 14:38:1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倫理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旅游倫理論文

第1篇

關于農民共同富裕的思想及現實意義

“新理學”中“理”“氣”范疇的問題與癥結

關于經濟秩序失范原因的倫理解析

生態倫理學的出發點透析

古代德治基礎的多維透視——基于社會學角度的分析

市場失效與政府干預

全球化與當代中國政治文化

我國再審改判標準的架構

與人類共同繼承財產相關的幾個國際法問題

論董事法律地位的法定性與意定性

礦產資源代際配置的若干問題研究

城市競爭力評價問題研究

城市商業銀行的經營邊界與邊界決策

國有煤炭企業科技人才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

徐州市旅游業發展的對策研究

中華傳統美德與學校道德教育

適應時代要求改進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

甲骨卜辭省簡現象探析

古漢語注音方法及古韻書

關于研究中幾個問題的辨正

異化勞動的揚棄與和諧勞動的建構

對韋伯和哈貝馬斯合理化理論的研究

崇高:康德人類學哲學的有機元素

論基因倫理的社會價值和文化內涵

關于“后人類”若干問題的思考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歷程的歷史考察

也談客觀、全面重評斯大林模式——與沈宗武先生商榷

論環境侵害的自力救濟

動產與不動產區分的歷史考察及比較分析

試論我國單位犯罪的范圍

中國煤炭資源型城市的城市化水平研究

煤炭企業發展戰略定位

美國跨國公司并購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外商直接投資與我國經濟增長問題研究綜述

徐州旅游經濟圈的建構及發展戰略

高校教師的教學行為選擇與激勵機制

高校科技論文的價值評價研究

鹽鐵會議的本質

戰后中北問題交涉與國統區的民眾運動

試論哲學價值觀視域下的效率與公平——從邏輯悖論到制度創新中的統一

道德態度論綱

感覺在柏拉圖知識論中的地位和作用——兼論柏拉圖知識論的困境

兩種現實實有的潛在統一性——伊安·巴伯的科學與宗教整合觀

哈貝馬斯話語倫理學視界下的道德共識

伯林的人性觀——伯林思想的現代性價值

行政倫理妥協的合法性探微

知識分子與和諧社會的構建

公物利用關系私法化探析

對現行證據法定形式的三個疑問——我國證據法定形式存在的問題及因應之道

第2篇

 

Ø 市場營銷專業畢業論文要求理論聯系實際。實際可以是假期調研、實習及長期生活所了解的數據及情況。盡可能選擇自己熟悉的領域撰寫論文。

Ø 選題必須具體。盡可能研究某領域的問題、成因與對策等。切忌大而空的題目。

Ø 不能以其他專業的題目(如屬于人力資源管理等管理學領域的題目)申請市場營銷學的學位。

Ø 本選題指南適用范圍:申請市場營銷學士學位的一學位和二學位學生

Ø 以下選題范圍僅供參考,學生也可選自己實習單位的實際現象為研究對象,但須征得指導老師同意。

 

1. 談談產品壽命周期與營銷策略的關系

2. 產品特點與廣告媒體的選擇

3. 淺析直接營銷在企業銷售中的應用

4. 定價策略和降價決策分析

5. 企業綠色營銷問題的探析

6. 分銷渠道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7. 高新技術企業營銷渠道設計與創新探討

8. 試論企業銷售渠道的創新與優化

9. 網絡時代的消費特征及營銷對策

10. 國際營銷中產品的包裝、促銷與傳播

11. 制約我國企業開展綠色營銷的原因及其對策

12. 市場營銷觀念與商品包裝的倫理道德問題

13. 跨文化交際中的跨國公司營銷策略

14. 營銷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15. 淺議利用營銷中的非價格因素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16. 銷售人員銷售目標值確定的依據

17. 談談與推銷對象的交往技巧

18. 關于連鎖經營運行模式的思考

19. 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產品營銷策略探討

20. 網絡營銷時代旅游企業的客戶關系管理

21. 網絡營銷中的廣告策略探究

22. 我國房地產營銷策略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23. 網絡購物中影響消費者信任的因素研究

24. 某企業市場調查和市場預測的實施方案

25. 某企業銷售激勵機制的設計

26. 某企業服務質量控制方案與評價

27. 某公司或產品廣告效果評價

28. 為某企業制定銷售人員培訓計劃

29. 為某企業制定銷售人員培訓計劃

30. 某產品市場調查表的設計及分析

第3篇

論文摘要:影視作品拍攝過程中對生態的破壞問題,隨著國家環保總局對《無極》劇組的批評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生態經濟道德是倫理建設、經濟建設和道德建設相統一的結晶,是當今社會活動的新的理論道德規范。影視作品制作過程中,也應該遵循生態經濟道德規范。

環境保護已經成為了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之外的很重要的主題。世界各個國家都把保護環境作為自己的基本國策,走可持續的經濟發展道路。當代的經濟學也朝著生態學和經濟學相結合的方向發展,倫理學就是貫通生態學和經濟學的路徑。隨著三者的融會貫通,一種新的倫理道德即融生態道德、經濟道德于一體的生態經濟道德,已經成為了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當保護環境、走生態環保之路,日益成為社會團體的責任時,電影工業卻沒有把環境保護納人電影生產過程的考慮范圍。中國電影界的導演們以促使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為由,以環境的破壞、生態的危害為代價,拍攝出一部部并不“偉大”的藝術作品,這無疑呈現出我們這個時代追求電影發展的某種偏頗。

一、《無極》的生態之災

2006年5月9日,在杭州舉行的“城鎮和風景區水環境治理國際研討會”上,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對《無極》劇組破壞生態的事實作了嚴厲的批評,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2006年5月16日,國家環保總局有關負責人通報了電影《無極》劇組破壞云南香格里拉碧沽天池生態環境的調查情況。指出《無級》劇組拍攝活動中違背了環境影響評價法的有關規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生態破壞,并責成云南省環境保護局依法對劇組進行處罰,限期恢復拍攝地生態植被。Www.lw881.com

二、生態經濟道德視角淺析

生態經濟道德的興起,是人類在總結近代工業文明和商品經濟模式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創造性的提出經濟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主張走一條無害于環境的經濟發展道路,以及對生態經濟中倫理問題全面思考和深人研究的結果。它本質上是20世紀人類對現代經濟發展道路批判性反思和對未來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進行科學研究的產物。

(一)生態經濟道德主張全面公平原則

全面公平原則具體體現為經濟公平、生態公平與倫理公平相結合。它包含了同代人之間的橫向公平性、世代人之間的縱向公平性和分配有限資源的整體公平性三層意思,它不僅要追求并要努力實現當代人之間的公平,而且也要實現當代人和未來各代人之間的公平,向所有的人提供實現美好愿望的機會。當《無極》中呈現高山杜鵑花海的畫面時,現實中美麗百年的花海盛景卻難以再現。《無極》呈現給現代人美麗的畫面,卻以犧牲現實中未來幾代人的資源享有權為代價。《無極》讓高山杜鵑花海的畫面只停留在了膠片上,違背了生態經濟道德主張的全面公平原則。

(二)生態經濟道德主張綜合效率原則

綜合效率原則不僅要求重視經濟效率和經濟發展,而且要求重視生態效率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還要重視倫理效率和倫理精神的發展,實現人的倫理精神與經濟效益、優美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無極》作為一部商業大片,投資方投人巨資,為了要求票房和經濟回報,影片拍攝中追求場面恢弘畫面綺麗也在情理之中。但《無極》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不惜以破壞生態為代價,忽略了生態效率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以后代人的環境權利為代價拍攝影片。《無極》的拍攝完成不僅有經濟的投人,還有大量不可彌補的環境生態的投人。最后留下的“爛攤子”充其量給錢了事。就像某當事者所言,《無極》劇組已經給當地政府留下了大量的財物,希望在劇組離開后,有關部門能清除所有垃圾和建造。但是,這種否認破壞香格里拉環境的說法只是一種責任的推卸,而且這種用“錢”來換取“原始生態破壞”的邏輯是對生態和法律的挑戰和蔑視。從這個意義上講,《無極》的成本是巨大的,是無論多少票房都挽回不了的。《無極》只看見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率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倫理效率和倫理精神都隨著生態的破壞而遭到了踐踏。

(三)生態經濟道德主張互動和諧原則

互動和諧原則是將人類的經濟活動、社會活動、保護環境的活動與培育健全人格、造就人的全面發展等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把追求生態、經濟與倫理的和諧視為全人類共同的責任和義務,在一種良性和動態的情景中抒寫人類的歷史。老子在《道德經》中也講:“陰陽和諧,萬物生長;陰陽不和,萬物枯竭。”可見人與自然和諧之重要。一部電視、電影能給當地帶來經濟和社會效益,能帶來較高的知名度和聲譽,《喬家大院》、《劉三姐》等等就是實例。

但這種斥巨資打造大實景演出,有沒有破壞自然與人類生態和諧呢?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我們怎樣建立和諧的社會?《無極》等影視作品,以追求上座率為手段,帶給人們娛樂以及美的享受的同時,卻片面追求經濟回報。影片的生產過程沒有考慮到生態、經濟與倫理的和諧,違背了生態經濟道德,是建設和諧社會中“不和諧”的敗筆,其破壞性的結果是無法彌補的。電影藝術屬于人文形態的文化,山水景觀屬于自然形態的文化,在中國社會的發展中,既要創造新的人文形態的文化,也必須保護已有的自然形態的文化。以破壞自然形態文化來創造人文形態的文化,那是得不償失的。

三、《無極》背后的思考

目前,我們也不能把破壞生態環境的矛頭唯一地指向《無極》。《無極》只是破壞生態經濟道德的載體而已。據《人民日報》報道,在很多省市的景區管理者看來,劇組到本地拍攝是“難得的機遇”,可以由此擴大景區影響,也能收取一些費用,于是爭相打起“影視旅游牌”。不少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對普通游客實行限制的同時,卻對影視“英雄”、“俠客”們敞開懷抱,也正是出于同樣原因。但是,在看似“雙贏”的局面背后,卻是這樣的現實:一些影視劇組考慮的只是美麗的畫面能否帶來票房,能不能獵奇,能不能有看點,以至為一個鏡頭、一個場景不惜糟蹋生態環境,完工后就溜之大吉了,或者就像某當事者所言,“留錢”了事。許多原始生態是數十萬年甚至幾百萬年形成的,破壞了便無法復原和再生。這些原始生態景觀任何人都沒有權力破壞,任何人也沒有權力允許破壞。劇組作為文化產品的生產者,明星作為公眾人物,都應帶頭遵守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無論拍什么作品,都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無論是什么人,都不能凌駕于社會道德規范和國家法律規定之上。

一些政府官員追求當地的經濟效益,想通過影視的宣傳來擴大知名度,想通過招商或者旅游來提高自己的政績。面對《無極》的青睞,云南省給予了極大支持。據新浪網的報道,香格里拉縣縣長馬文龍曾經說:“得知陳凱歌選中碧沽天池作為《無極》的拍攝地,我們非常高興,認為這對香格里拉、對迪慶州的美麗風光,是一次非常好的宣傳機會。”當時政府部門相信,將來隨著《無極》的熱映,碧沽天池和香格里拉的美麗將更大范圍地展現在全世界觀眾的面前。

其實,影視制作既是文化活動,也是商業行為。不是到哪里拍攝,就能給哪里樹立形象,帶來政績的。對于原始生態景點來說,保護好才是最大的政績。生態經濟道德并不僅僅是對企業的約束,對政府部門也同樣實用。政府在發展當地經濟的同時,生態經濟道德也應該成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景區政府應當誓惕用生態環境換取經濟效益的短視行為,審慎利用影視旅游的經濟發展模式。不能只管開綠燈放行,尤其是對原始生態和國家文物景點的拍攝,更要依據相關法律制度對劇組作好規范和管理。這不僅是對法律制度的遵守,更是對倫理道德的維護。《無極》造成的傷害無法彌補,破壞的原生態很難再恢復。但有始就有終,以后的電影、電視劇組更應注意,《無極》事件也不應再擴大和蔓延,當地政府以此來發展旅游經濟的模式應有所創新和改變,應一起共同保衛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文化及精神家園。

作為人類精神產品電影的拍攝,選取風景秀麗的名山秀水、古色古香的歷史古跡、人跡罕至的荒漠大川拍攝,是無可厚非的。在美輪美灸的背景中演繹奇異浪漫的故事,在提供給觀眾藝術享受中獲得市場回報和國際影響。但是,在將綺麗壯觀的美景攝人鏡頭時,卻將自然景觀、生態環境悠意破壞,甚至釀成難以估量的損害,這就令人憤感、遭人譴責了。電影拍攝似已成為自然的禍害、生態的殺手了!就像好萊塢環保大片《后天》的尾聲中說道:“我們為了自身的便利,忽視了環境,一直以來對環境肆意破壞,從來沒想過要付出代價。現在,我們知道錯了。”

參考文獻:

[1]李長虹.誰來消除《無極》生態之災?[n].人民日報,2006年4月18日.

[2]王軍.可持續發展[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7年.

[3]陸曉禾.發展中國經濟倫理[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第4篇

2.清代重慶的商業訴訟及其審理張渝,ZhangYu

3.虔敬與蘇格拉底審判的二重性劉莘,LiuXin

4.存在之思:人在世界之中存在——論海德格爾對人道主義的批判胡春光,HuChunguang

5.論朱子《尚書》學章句義理之得失陳良中,ChenLiangzhong

6.漢代夫妻合葬習俗的思想史解讀譚燕,TanYan

7.《春秋穀梁傳》的作者為穀梁子楊德春,YangDechun

8.紅色經典文學中的"英雄之死"徐曉利,賀立華,XuXiaoli,HeLihua

9.傳統與現代的兩難選擇:中國現代知識者的窘困——巴金小說中的多余人形象解讀張萬儀,龐國棟,ZhangWangyi,PangGuodong

10.現代性、地方經驗與人民立場——論文藝思想的歷史語境與意識結構李祖德,LiZude

11.論左翼電影的藝術形式創新歐孟宏,劉陽,OuMenghong,LiuYang

12.李成山水畫樹石形式的美學意蘊王贈怡,WangZengyi

13.也說《中山狼傳》與《中山狼》雜劇的作者與寓意張正學,ZhangZhengxue

14.《介之推火封妒婦》性別敘事的兩重語調彭體春,范明英,PengTichun,FanMingying

15.茨威格文學傳記與精神分析學說楊榮,YangRong

16.《一個青年藝術家的肖像》文本中的歷史張力吳國杰,WuGuojie

17.武陵山民族地區城鎮體系結構優化探討鄧正琦,DengZhengqi

18.試論服務貿易中的緊急保障措施制度文強,WenQiang

19.試論國際油價暴漲的原因和對策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冀伯祥,宋濤,JiBoxiang,SongTao

20.研究生教學模式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探究郝明君,HaoMingjun

21.重慶市高校研究生創新能力調查報告朱錦秀,鄒濤,ZhuJinxiu,ZouTao

22.高職院校教育與圖書館建設發展——從高職院校及其圖書館的定位和特色談起顏哲先,YanZhexian

1.歷史發展的"正-反-合"邏輯——中國傳統政治中的文武關系及其近代變化楊天宏,YangTianhong

2.巴蜀"竹枝"的酒香王子今,WangZijin

3.論抗戰時期文化普及讀物的出版與新啟蒙運動的興起張育仁,張夷弛,ZhangYuren,ZhangYichi

4.建國初期的《西南區禁絕鴉片煙毒治罪暫行條例》評析方勇,FangYong

5.朱熹關于封建倫理綱常"形而上學"化思想研究李禹階,王吉平,LiYujie,WangJiping

6.智德·智能·才性四本——漢魏之際從重智德到尚智能的演變及影響孔毅,KongYi

7."致良知"視野下的教育思想廖小波,LiaoXiaobo

8.柯勒律治眼中的知識階層劉耀輝,LiuYaohui

9.把歡樂還給兒童——論高洪波兒童詩彭斯遠,PengSiyuan

10.生命哲學的詩意闡釋——沈從文《邊城》解讀胡燦,HuChan

11.中國文論的現代轉化郭云,GuoYun

12.自然描寫與現代小說的審美特征石現超,ShiXianchao

13.論師范大學學生的素質及其培養徐仲偉,XuZhongwei

14.人的本質及其教育立場——基于M·蘭德曼《哲學人類學》的思考伍雪輝,WuXuehui

15.論文科研究生教學方式的"道"與"器"郝明君,HaoMing-jun

16.我國高等教育學歷管理制度體系的創新與設計王劍華,WangJianhua

17.小學-初中聾校聽力殘疾兒童社會適應行為量表的編制申仁洪,王志強,ShenRenhong,WangZhiqiang

18.殘疾人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構建及實踐研究李祚山,張文默,葉梅,LiZuoshan,ZhangWenmo,Yemei

19.分權體制下地方政府公共服務供給能力的區域差距分析官永彬,GuanYongbin

20.論行政訴訟調解——調解制度植入的合理性史發忠,張松郁,ShiFasong,ZhangSongyu

21.法庭話語的會話活動類型之語用分析江玲,JiangLing

22.論我國民間組織設立制度之完善呂林,LǚLin

23.重慶師范大學美術學院09級繪畫黔東南風景寫生部分作品

1."漢語新文學"與當代文學研究新視野周曉風,ZhouXiaofeng

2.漢語新文學史的意義王本朝,WangBenzhao

3.散落在紀實與虛構之間——解讀黃濟人長篇小說《》中的重慶民俗文化凌孟華,LingMenghua

4.中國古代小說文體變遷的文化機制楊星映,YangXinyin

5.論漢賦藝術的自覺王洪泉,WangHongquan

6.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十六國北朝思想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上)孔毅,KongYi

7.試論唐前期外戚的短期社會行為及其形成原因李禹階,LiYujie

8.杜威對古代哲學的發生學解讀錢厚誠,QianHoucheng

9.康德與荀子德福統一論倫理思想比較何永強,HeYongqiang

10.試論鄧以蟄的書法美學思想王有亮,WangYouliang

11.意與境渾:王國維意境、境界說探析宋先梅,SongXianmei

12.宋代翰林學士與禮樂文化唐春生,TangChunsheng

13.留美學生與華盛頓會議熊斌,XiongBingHttP://

14.我國上市公司獨立董事薪酬的影響因素及最佳報酬李洪,LiHong

15.目的地旅游市場搜索論及營銷戰略選擇——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為例張述林,姜遼,趙瑞,Zhangsulin,JiangLiao,zhaoRui

16.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旅游者道德弱化行為的推拉因素與形成機制胡傳東,HuChuandong

17.西方近現代私有財產權憲法保障比較——以規范為視角邾立軍,ZhuLijun

18.無罪推定的司法屬性與確立途徑劉再輝,LiuZaihui

19.從對立走向融合——從安東尼·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反思教育社會學研究應注意的問題胡春光,HuChunguang

第5篇

關鍵詞:校訓;旅游專業;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7-0133-02

根據《辭海》的解釋,校訓是指:學校為訓育上之便利,選若干德目制成匾額,懸之校中公見之地。是為校訓。其目的在使個人隨時注意而實踐之。校訓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是學校核心價值觀的體現,是學校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升華,是學校特色的凝練表達。它既具有熏陶功能,能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師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觀念;也具有導向功能,對全校師生員工的行為有指導意義,能引領著學校的教風和學風。不過,校訓如果不能滲透到組織中去,沒有被全體師生所接受、理解,沒有成為他們的共同價值追求和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再好的校訓對學校的發展也毫無意義。校訓的作用,貴在廣大師生的自覺踐行,沒有踐行,校訓也就沒有生命力,不能發揮它應有的功能。

在教育過程中,老師是踐行校訓的榜樣,學生是踐行校訓的中堅力量。可是,根據筆者多年與學生接觸的感受,學院許多大學生對校訓的文化內涵知之甚少,或者根本不了解,更不用說去大力踐行。課堂是學生和教師在學校的主要活動場所,因此在課堂上普及校訓文化最有利又有意義。這要求教師將校訓文化的內涵注入到課堂中去,使學生受到校訓文化的熏陶,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自覺履行校訓精神。湘南學院以“明德、博學、創新、篤行”為校訓,體現了湘南學院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本文以湘南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為例,探討了在課程教學中應當如何踐行校訓精神的問題。

一、“明德”與學生的旅游職業道德

“明德”出自《大學》,《大學》開篇中就有“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之語。湘南學院將“明德”置于校訓之首,把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放在了學校工作的首位。事實上,道德在人才培養中本身就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常言道:智育不合格是次品,體育不合格是廢品,而德育不合格是危險品。英國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話》中重點強調“德行”的重要,他認為,“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獲得也愈容易”。全球第二次旅游教育國際會議認為,旅游從業者應具備的從業素質有18項,在18項素質中,倫理道德列居第10位。這足以說明旅游從業者的道德素質的重要地位。

近年來,我國旅游業的迅速發展,旅游道德失范現象也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不僅游客不文明旅游行為常見于報端,旅游企業及從業人員違反職業倫理,侵犯旅游者消費權益的事件也屢有發生,“黑導”、“天價菜單”的事件也被人廣為詬病。時代呼喚文明旅游,高校培養的旅游人才將是未來旅游從業人員的主力軍,引領著未來旅游業的發展方向,他們的道德水平影響著旅游行業的整體風貌。所以,在課堂上踐行“明德”的校訓精神,培養學生的高尚品德是件迫在眉睫的事,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意識與情感,對提高學生進入旅游行業后的道德水平有重要作用。職業道德教育,主要通過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兩種途徑來進行。由于《旅游倫理學》課程還不成熟,我院旅游專業并沒有開設此顯性課程專門講授旅游倫理,所以在其他旅游專業的課堂教學中更不能忽視德育的重要性。教師更應該利用專業課培養學生的旅游專業道德素養。因為,“學生對旅游職業道德了解有多種途徑,其中最主要的一種是旅游專業課教師的講解與滲透,占41.6%”[1]。可見,課堂教學對旅游專業學生“明德”的重要意義。

二、“博學”與學生的知識素養

博學,出自《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博學”首要之意是為學要博覽群書,要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其次還意味著博大和寬容,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旅游系統是個復雜的系統,它涉及到“衣、食、住、行、購、娛”等方方面面,旅游本質上也是一種文化活動,它也需要從業者具有廣博的文化知識。要使旅游專業學生具備旅游業發展所需要的各種知識,除了應該制訂出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開設必要的專業課程,使旅游專業學生具有良好的知識結構外,課堂教學顯得非常重要。實踐“博學”的校訓精神,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教師本人首先應當是個學識淵博的人。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與解惑,教師要具有豐富的知識與技能方可承擔。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至少要具備一桶水,并且知識更新速度快,所以教師更需要不斷學習,方能給學生帶來清新的源頭活水。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避免“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注重知識技能傳授的同時,教師更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要注重學生學習能力及信息收集處理能力的培養。信息時代,教師不僅在課堂上傳遞著各種知識信息,而且更應當教導學生如何通過學校圖書館、中國知網等渠道獲得并處理自己所需要的各種信息。以2014年國家旅游局提出的智慧旅游為例。智慧旅游是旅游業發展的新熱點問題,由于教材出版往往具有滯后性,目前旅游專業的教材內容并不會對此有所體現,但作為旅游熱點問題,旅游專業教師顯然不能去回避。專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收集各種資料,對智慧旅游的概念及內涵進行很好的把握,對各項科技知識在旅游業中的廣泛應用作充分了解,只有這樣才能跟上知識更新的步伐,帶給學生源頭活水,這也是對實踐“博學”校訓精神的一種注解。

三、“創新”與學生的旅游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種高級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具有不斷追求知識、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是學校培養目標的重要內容。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而知識經濟的內核是創新。同志曾在全國科技大會上宣布: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使科技發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支撐。[2]構建創新型國家,擺在首位的就是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大學是培養人才的搖籃,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決定了我們國家未來的自主創新能力。因此,全面提升大學生的創新素質至關重要。同樣,旅游創新也為旅游業快速健康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優秀的旅游人才需要具備旅游創新能力。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實踐“創新”的校訓精神,是培養旅游專業人才創新能力的一種重要途徑。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應當向學生傳授旅游創新的有關理論,也應當結合旅游業發展過程中一些典型的旅游創新案例進行分析,以培養學生的旅游創新能力。一般而言,旅游創新分為四類:產品服務創新,如冬季度假勝地融入夏季元素、醫療旅游等。過程創新,如酒店信息系統的應用,智慧旅游過程中一些新科技產品在旅游活動過程中的應用等。組織管理創新,如旅游企業實行顧客忠誠計劃,星級酒店的“金鑰匙服務”、旅游企業柔性化的管理模式等。制度創新,如旅游網絡對旅游創新的影響等。只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向學生灌輸旅游創新精神與旅游創新方法,才能培養大學生的旅游創新能力。

現代文明是現代科學技術支撐起的文明,現代旅游是現代科學技術支撐起的旅游。在此環境下,現代旅游及其創新,就必須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把現代心理、生理、社會知識和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創新性地構建起現代旅游與娛樂的新方式、新途徑。

四、篤行與學生的實踐教育

篤行出自《中庸》,篤:忠實,一心一意的意思,行:行動、實行,篤行就是要踏實地履行。它是為學的最后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行所學,將所學知識運用運用于實踐之中,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實踐是檢驗學生培養質量的唯一標準。實踐能力的獲得與增強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體現。旅游專業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和行業指向性,尤其強調實踐操作能力。所以,旅游專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從理論到理論,只注重知識的傳授,這要求教師也發揚篤行精神,具有一定的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應用專業實驗室,對學生進行教學演示與模擬訓練外,還可通過案例分析進行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從多角度、采取多種方法來解決案例中的問題,案例教學法能讓大學生將所學理論應用到實際,實現“知行合一”,同時也可借用大學空間網絡平臺,對課堂教學的內容進行延伸,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

總之,湘南學院“明德”、“博學”、“創新”、“篤行”的校訓,雖然只有四詞八字,但它們內涵豐富深遠,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統一整體,體現了學院的辦學理念和追求目標。現代旅游是現代科學技術支撐起的旅游,現代旅游要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不僅需要旅游從業人員具有良好的品德、廣博的知識,而且還需要有創新精神和踏實踐行的品質。所以,旅游專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充分實踐校訓精神,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學習能力及創新精神,才能培養出能為旅游業發展所需的優秀旅游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文文.旅游專業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3.

[2]陳桂生.“校訓”辨析[J].當代教育論壇,2007,(10)

第6篇

關鍵詞:循環經濟;桂林;旅游;可持續發展

1.引言

伴隨著旅游業在世界范圍內的迅速發展,旅游業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也越來越明顯,包括對景區旅游資源及環境的破壞、就業環境的惡化、傳統文化價值的衰退等。這些影響主要是由于對旅游資源的無序開發利用、旅游基礎設施盲目建設、無節制的交通運輸及旅游活動產生的污染所造成的。近年來,學術界一直在呼吁旅游業的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旅游資源的開發與環境保護理念相結合,促進資源的保護與循環利用。目前,循環經濟正成為一股潮流和趨勢,發展循環經濟是21世紀旅游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和最佳模式[1]。

2.循環經濟的認識

“循環經濟”由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初步提出,是針對直線單向傳統線性經濟模式而言的。傳統線性經濟模式是“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其特點為兩頭(開采、排放)高、中間(利用)低;循環經濟則是一種“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特點是兩頭低、中間高。循環經濟就是認識到地球資源的有限性,從而提出應該循環有效地利用各種資源,并融環境保護理念于資源的開發利用中。循環經濟倡導以環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希望從根本上消除長期以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強烈沖突。循環經濟有其可以遵循的“3R原則”,即減量化原則(Reduce)、再利用原則(Reuse)、再循環原則(Recycle)。

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旅游活動的進行有必要利用循環經濟的原則指導各種旅游活動的進行,在旅游活動尤其是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中應盡量減少對旅游資源的破壞和污染,系統地進行合理的資源規劃,并有效考慮旅游資源以及環境的自我修復功能和各種資源及環境的資源化轉化問題,從而促進旅游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時應該利用智力資源產生的科技水平和旅游活動所帶來的資金以對廢棄旅游物品和環境資源進行重新規劃開發,產生新的旅游資源[2]。近年來在旅游業的各個方面已經開始貫徹可持續發展的策略,其基本思想也正符合循環經濟的相關理論。改變旅游業“重開發、輕保護,重經營、輕管理”的傳統模式,通過預防代替末端治理,強調各個環節全方位地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這是在循環經濟理論下桂林旅游可持續發展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3.桂林旅游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城市和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譽。桂林擁有許多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悠久的歷史文化,為其旅游業發展奠定了豐富和堅實的物質基礎,然而隨著桂林市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尤其是進入二次發展期后,桂林市旅游資源環境污染和破壞程度日益嚴重,這在某種程度上制約著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3]。

3.1旅游資源開發缺乏統一規劃、重復建設

桂林市的各級黨委、政府都認識到發展旅游業帶來的多種效益和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逐步加大了對旅游資源開發的投入,但是部分縣仍缺乏旅游總體規劃的指導,對縣域范圍內的河流、洞穴,一般的水庫(湖泊)盲目開發,開發效果令人失望,或一開始就失敗,或只有短時間的興旺就很快進入衰退時期。有的景區在地理上本是一個完整有機體,在規劃和管理中卻被生硬地分成兩部分,缺乏整體的考慮和統一的規劃,導致出現旅游資源浪費和重復建設現象。

3.2旅游資源保護意識不強,存在建設性破壞現象

桂林的旅游資源優勢在于風景資源,而桂林風景資源的主題是具有自然美的山水,但是,在開發建設過程中,有些景區內建造了一些與周圍環境不協調的人造景點,對原有景觀破壞較大,而且很多景區的環境衛生較差,廢棄物到處亂丟。另外,有些開發程度較低的景區,由于交通不方便,影響了景區內農村經濟的發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迫切心情與落后的基礎設施形成的矛盾,已導致村民盲目的修路架橋,破壞了景區的自然景色;同時,由于村莊人口的增加,缺乏景區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的指導,村民修建的民居建筑從景觀、外形、體量、結構等存在著與傳統的建筑風格不協調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傳統建筑的景觀。

3.3旅游投入不足,基礎設施需進一步改善

由于桂林市國民經濟建設總量偏低,旅游投資還顯不足,旅游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薄弱。部分景區道路交通不暢,可進入性差。對桂林市區及十二縣的景區交通情況調查表明:旅游景點交通狀況好的占7.7%,狀況較好的占15.4%,狀況一般的76.9%。多數旅游景區通訊設備匱乏,旅游宣傳經費短缺,促銷乏力。

3.4旅游產品結構發展不平衡、效益不高

目前桂林市市區及各縣的各個景區的游覽方式基本上還是單一的觀光型。據統計,2004年桂林市入境游客中,以觀光為目的占77.5%,商務旅游的占12.7%,會議旅游占0.3%,探親訪友者約占2.9%,桂林“氣候宜人,森林覆蓋率高,山青水秀,環境優美”的休閑度假勝地優勢并未發揮;作為國際旅游名城,會議旅游、商務旅游的特點也未展現。消費結構上,購物和娛樂消費所占比重低,2004年桂林市游客的消費結構是:長途交通約占29.9%,旅行社支出約占4%,住宿約占10%,餐飲約占10.5%,娛樂約占11.1%,購物約占26.2%,郵電通訊約占3.2%,市內交通約占3%,其它約占2.1%[4]。

4.循環經濟理論下桂林旅游可持續發展對策

4.1從企業層面,要求桂林市旅游景區的開發者、旅游飯店的經營者及其它旅游企業遵循循環經濟的思想,以循環經濟的理論來規范自己,將循環經濟的“3R原則”應用于企業的經營管理之中。

從旅游企業長遠發展來看,采用清潔生產技術,最大化減少旅游資源的使用量,可以盡量減少或避免人類活動造成的對旅游資源的濫用和破壞,對旅游景區環境污染和生態的干擾和破壞,從而保證旅游區的生態性和吸引力,同時也不斷提高自身發展循環經濟的能力。

旅游景區方面,旅游景區的管理者要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目標,降低景區污染物的排放;應考慮旅游景區的生態承受能力,盡量減少景區的生態成本投入;有針對性地編制旅游解說系統,加強游客對景區旅游資源的認識與生態環境保護,同時引導規范游客和工作人員的行為符合循環經濟模式,通過生態教育使旅游可持續觀念深入人心。

旅游飯店方面,按照清潔生產的要求,采用新的設計和技術,將單位產品的各項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限定在先進標準許可的范圍內。除此之外,選址應處于交通便利之處,減少因交通帶來的物質與能源消耗;餐飲剩余物用于動物的飼養;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并逐漸開始使用可循環重復使用的日常用品等。

旅行社方面,在產品的設計方面貫徹循環經濟原則,重點開發推介生態旅游產品和低能耗的旅游產品,在旅游要素的組合中偏向注重循環經濟的企業,如綠色飯店餐館等;在接待服務的過程中通過導游員的作用對游客施加影響,方便推廣循環經濟的理念[5]。

旅游交通方面,通過使用清潔能源、控制噪音從而達到控制污染和治理污染的作用,景區內旅游交通的建設,應盡可能使用太陽能或電能驅動的交通工具,或者以步代車。

4.2從政府層面,完善評價體系,建立旅游可持續發展綠色管理體系,把綠色GDP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6]。

目前桂林衡量旅游發展的指標以游客人數、旅游收入創匯水平、就業率等指標為主,并沒有考慮自然界的投入貢獻,沒有考慮對生態環境的損失多少,從系統角度看這些指標具有片面性。有必要建立一套新的綠色指標評價體系,從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生態等多角度、全方位來衡量桂林的旅游發展。針對桂林旅游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應理順旅游業管理體制,加大主管機構的執法力度,加強旅游法規的完善,建立旅游可持續發展綠色管理體系,確保旅游市場向旅游資源優化、管理現代化、環保增值方向發展。

4.3從社會層面,重視旅游可持續發展倫理教育,促進旅游循環經濟理念的實現。社會層面要求桂林市政府、旅游管理者、公眾共同參與旅游發展,倡導包括抵達桂林的游人、當地居民、旅游經營者的旅游可持續發展倫理教育,對桂林旅游業各相關利益團體進行環保教育。

通過社會輿論、行政力量、榜樣感化和利益約束等手段,確保各利益團體按可持續發展要求,調整自身行為,以營造良好的倫理環境,促進旅游循環經濟理念的實現。桂林市政府還應宏觀調控旅游的發展,對公眾進行生態教育,在公眾中大力倡導生態旅游和綠色消費,對旅游業發展循環經濟給予政策上的鼓勵和扶持。

參考文獻:

[1]諸大建,從可持續發展到循環型經濟[J],世界環境,2000,(3).

[2]李偉、黃遠水,基于循環經濟的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J],桂林旅專學報,2003,(6).

[3]李豐生、王利朋,環境庫茲涅茨曲線下桂林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J],桂林旅專學報,2006(1).

[4]桂林市統計局,桂林經濟社會統計年鑒[Z],2005.

第7篇

關鍵詞 職業人員 倫理敏感性 眼動分析技術

中圖分類號:R749.3 文獻標識碼:A

以德治國需要一批德才學能兼備的公務人員與干部,各行各業選拔、招聘員工時候也迫切需要了解應聘人員的基本道德素質和潛在的職業操守。然而我們總能看到聽到一些職業人員缺乏倫理道德的事件,如2007年4月,在某縣舉辦首屆文化旅游節開幕式時,天公不做美,中途下起了大雨,領導、嘉賓和媒體記者都穿上了雨披或撐起了雨傘看節目,可坐在最前面的百余名小學生卻不敢打傘,即便他們身邊大都放有雨具。雨越下越大,很多學生的衣服都已經濕透,可是就坐在學生身后的領導對此卻無動于衷;①以2012年的臺州藍孔雀幼兒園幼師顏艷洪虐童事件為導火線的頻發的虐童事件等等。不得不讓我們反思:職業人員的倫理敏感性到底哪里去了?為什么在公眾看來如此殘忍不道德的事情,而身為傳道授業、教人求真的教師竟然成為了不道德的“打手”和“兇手”呢?由此,在職業人員招聘時,如何測評職業人員的倫理敏感性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相關部門和單位對被選拔人員的德性考量依然缺乏科學有效的指標和手段,從而大大降低了人員測評的全面性和科學性。本文在分析了以往倫理敏感性測量技術優缺點的基礎上,提出眼動分析技術在職業人員倫理敏感性測量中的可行性。

1 倫理敏感性的概念與測量

1.1 倫理敏感性的概念

道德敏感性作為一個概念,最初是1983年,在以科爾伯格的學生Rest為代表的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倫理發展研究中心提出的倫理行為四成分模型(Four Component Model)的理論中提出來的。他們認為倫理敏感性是對情境的領悟和解釋能力,是對情境中道德內容的覺察和對行為如何影響別人的意識,通俗地講,就是敏感地認識到這是個倫理問題。②由此,職業人員的倫理敏感性就是職業人員對職業、工作中蘊涵的倫理價值與潛在的倫理問題的領悟和解釋能力。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人會被預先告知這里有一個倫理問題需要作出判斷和推理,更多的時候,人們首先需要主動地發現此時此境有倫理問題,才可能做出相應的道德判斷和推理。在復雜的情境中確定倫理問題,并給予應有的決策和行動。因此,倫理敏感性作為四成分模型的起始成分,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2 倫理敏感性的測量

自1985年Bebeau等人(1985)第一次發起道德敏感性測量至今,國內外確實呈現出了一大批相關的研究,對于道德(倫理)敏感性測量的研究方法也日趨地發展與成熟。關于倫理敏感性測量,受研究者關注的有兩個問題:(1)用什么材料測量?(2)用什么形式測量?縱觀前人的研究,發現倫理敏感性的測量材料包括:錄音(如Bebeau, Rest,和Yamoor, 1985等)、影像(如Lind, Swenson Lepper和Rarick, 1998等)、文本(如Sadler, 2004等)、現實情境(如Owhoso, 2002)等。倫理敏感性的測量形式包括:結構性與無結構性情境故事測量、多維評定問卷測量。③

1.2.1 結構性與無結構性情境故事測量

結構性與無結構性情境故事測量均是采用情境短文為測量材料。結構性問題情境,是指在問題情境中呈現被組織了的,有客觀意義的道德問題。利用結構性問題情境對道德(倫理)的研究主要涉及兩個研究范例,即科爾伯格的主觀測評工具“道德判斷訪談”(Moral Judgment Interview,簡稱MJI)和雷斯特的多項選擇式的客觀道德測評量表“確定問題測驗”(Defining Issues Test,簡稱DIT)。DIT是在MJI的基礎上開發出來的測驗,用來測量個體對道德兩難推理相關的不同階段論據的偏好。要求被試識別哪些給定的反應是最能表達他們對特定問題的道德判斷的理由。它向被試呈現道德兩難問題,然而,由于材料的內容明確地為道德兩難,個體的推理完全是基于道德視角的。同時,測驗提供給被試的道德選項,是著眼于對道德水平的識別,而非有無道德問題的識別。也就是說,DIT并沒有從道德判斷中分離出道德敏感性,這也促使了研究者從結構性問題情境的設置向無結構性問題情境設置的探索。

無結構性情境故事測量認為情境有道德成分,但這些成分并不顯現,對該問題的解答在沒有倫理考慮的情況也可以得出,盡管那種解答將預示著比較低的倫理敏感性(Clarkeburn,2002)。無結構性道德問題測驗一般有兩種方式:訪談評定和書面評定。這兩種方式都是根據被試在面對問題情境時所產生的多種反應而進行分析的,都可以獲得相對等同的有效和可靠的資料。

1.2.2 多維評定問卷測量

與向被試提供情境短文,測量被試對其中所涉及的相關道德(倫理)問題的自我報告,這些研究者在道德敏感性的結構框架的基礎上,開發相應的問卷,經過因素分析抽取出道德(倫理)敏感性的相關因素。其中,瑞典學者K.L黷z閚和德國學者K.Schmitt分別在職業領域和道德主題領域做了大量的工作。此外國內學者鄭信軍在他的博士論文中也有涉及這方面的研究。這些測量普遍認為,道德敏感性是人格結構中的一部分,具有某種特質性的意義。表1提供了這些以問卷的形式對道德敏感性進行測量的相關描述。

2 眼動分析技術在測評中的應用

眼動方法是心理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方法。采用眼動儀可以獲得受測者在觀看視覺信息過程中的即時數據,以來探究被測者視覺加工的信息選擇模式等認知特征。

眼動分析技術被廣泛地運用于閱讀、廣告等領域,但是目前國內眼動分析技術在測評中的應用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廣告、測謊和人才選拔中,王士龍(2012)對平面廣告不同設計方案效果進行了眼動測評實證研究,發現不同方案的受眾者的認知記憶效果不同,表現在二次注視時間、首次注視時間等眼動指標上的差異,進而為廣告商選擇方案提供意見。葉小卉(2009)④將眼動測評技術運用到測謊中,得出瞳孔直徑這一眼動指標可以作為測謊的指標,同時驗證了GKT模式下的認知和說謊成分的作用。劉耀中,唐志文(2011)⑤指出眼動技術客服了以往測量方法的局限性,同時提出了創造性思維的眼動機制,為眼動技術在創造性人才測評中的應用奠定了理論基礎。國內對人們認知能力的眼動測評雖然不多,但是也有學者做過嘗試,李雯(2011)⑥對青少年心理旋轉能力的眼動測評進行了研究,發現不同年齡組、性別和年級的學生的心理旋轉能力在眼動指標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李勁頤(2011)⑦嘗試將眼動技術運用到成年人視覺搜索能力的測評中,發現不同年齡層的被試,其視覺搜索能力隨年齡層的升高呈現明顯降低的趨勢。單一搜索模式成年人的注視有效性隨年齡下降明顯,但在結合任務中由于搜索策略的正確使用能彌補部分差距。

3 職業人員倫理敏感性的眼動測評的可行性

倫理敏感性作為一種倫理心理能力,典型地反映了人們的倫理認知與倫理情感的交互作用。在很多時候,人們對社會情境進行覺察與認知之前首先被喚起的是強烈的情緒反應。而傳統的紙筆測驗難以真正識別被試的情緒反應,更無法探究被試的內部心理加工過程。以被試自我報告、自我評價為特征的問卷法與測驗法,注重經驗與邏輯上的倫理敏感性理論結構,簡明高效,但被試的社會贊許傾向將影響其測評效度;測驗法與訪談法是以情境為素材,強調把倫理線索隱蔽在復雜的情境之下,通過無結構性問題探測被試是否自覺地覺察道德信息和發現問題的性質,最為貼近倫理敏感性的本質,且有較高的生態效度,成為倫理敏感性研究的最常用方法,但該方法對故事編撰或情境設置、對被試反應的分析評定都提出很高的要求,效率較低不易操作,測評效度也容易受到被試經驗的影響。⑧可見,以往的倫理敏感性的測評方法或技術的有效性都會受到或多或少的質疑。

由此,亟需一種識別個體內部認知加工特征和情緒反應的倫理敏感性的測量手段,而眼動技術的出現,正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燃眉之急。利用眼動追蹤實驗可以有效地向研究者提供個體在情緒狀態下進行認知加工過程中的眼動數據,可實現對人心理活動的精細分析。其中注視時長、注視點個數能夠用以精細地分析各種不同的眼動模式,進而揭示不同的信息加工過程和加工模式;瞳孔直徑大小是視覺信息注意狀態的重要指標,能夠揭示不同刺激條件下注意狀態的激發(施霄霞、鄭信軍,2012)。同時,施霄霞、鄭信軍(2012)⑨以道德和非道德圖片為刺激材料,研究了兒童在即時加工道德情境圖片的眼動特征,發現兒童對不同的道德意義的卷入、圖片的情緒效價以及道德圖片中人物角色均存在不同的眼動反應現象,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在倫理研究領域采用眼動追蹤技術的可行性。

事實上,無結構性倫理敏感性故事、眼動分析技術可以對倫理敏感性的不同層面進行測評,在對職業人員選拔中可以進行綜合運用。對無結構性倫理敏感性故事測驗成績反映了個體外顯的倫理感悟與倫理價值優選的行為結果,眼動指標成績反映了個體內隱的倫理感悟和傾向 ,選擇時間反映了個體倫理感悟和選擇的困難性。因此其權重和標準化基礎上的加和就是倫理敏感性的總成績。因此,在開發職業人員倫理敏感性測評工具時,可綜合采用故事測驗法和眼動分析法,由此得到的倫理敏感性測評結果才能更為客觀和準確。

注釋

① 鄭信軍.道德敏感性:基于傾向與情境的視角[D].上海師范大學博士畢業論文,2008.

② Rest J R. Moral development: Advance in research and theory [M]. New York: A division of Greeenwood Press,1986.

③⑧Jennifer Jordan. Taking the First Step Toward a Moral Action: A Review of Moral Sensitivity Measurement Across Domains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2007.168(3):323-359.

④ 葉小卉.GKT測謊測試的眼動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6.

⑤ 劉耀中,唐志文.基于眼動和神經科學的創造性人才測評[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11.24(5):69-72.

⑥ 李雯.青少年心理旋轉能力發展的眼動研究[D].2011.

第8篇

2.論現代佛教寺廟管理的理論與實踐——以深圳弘法寺為例李玉用,顧玉鳳,LIYu-yong,GUYu-feng

3.《金剛經》的微言大義五臺山研究 郭繼民,GUOJi-min

4.動態信息

5.佛教修心思想與現代文明的互動荊三隆,JINGSan-long

6.高僧能解南華意——憨山德清的《莊子內篇注》韓煥忠,HANHuan-zhong

7.義凈與那爛陀寺王樂慶,WANGLe-qing

8.當代內地"漢式藏傳佛教"寺院的教育制度仁可,RENKe

9.一座鮮為人知的皇家道場娑羅寺崔正森,CUIZheng-sen

10.五臺山華嚴學之魂——歷代中外學者論述李通玄新華嚴學說王乃積,郭華榮,WANGNai-ji,GUOHua-rong

11.世界遺產文化景觀現狀、保護與發展毛翔,李江海,高危言,MAOXiang,LIJiang-hai,GAOWei-yan

12.我國佛教生態思想研究的新進展——《佛教與生態文明》述評陳紅兵,CHENHong-bing

13.五臺山研究 第六屆全國因明學研討會綜述張曉翔,ZHANGXiao-xiang

14.全國30家媒體與專家"聚焦"五臺山古建筑高峰毅,焦瑾琦,GAOFeng-yi,JIAOJin-qi

1.論出家與管理閔軍,MINJun

2.智(豈頁)儒佛關系思想辨析張剛,ZHANGGang

3.當代佛教組織藍海戰略的三個特點——法身寺教團與佛光山教團的對比分析李湖江,LIHu-jiang

4.善導思想研究崔玉卿,CUIYu-qing

5.唐宋時期民眾的佛教神靈信仰——以石刻、造像為中心宇恒偉,李利安,YUHeng-wei,LILi-an

6.梁漱溟的佛學思想和生活孫德利,SUNDe-li

7.試論神會的心性解脫思想郭文,GUOWen

8.東晉凈土及觀音信仰的地域流布張二平,ZHANGEr-ping

9.申遺成功后的五臺山旅游業發展籍振芳,JIZhen-fang

10.世間瑰寶南禪寺趙林恩,ZHAOLin-en

11.推動五臺山研究的縱深發展——把讀《敦煌石窟《五臺山圖》研究》席殿晉,XIDian-jin

12.《敦煌石窟《五臺山圖》研究》內容簡介崔正森,CUIZheng-sen

13.山西五臺山虎年獲殊榮——獲"亞洲·大中華區最具文化特色名勝區"稱號高峰毅,白永興,GAOFeng-yi,BAIYong-xing

14.《2010年:山西經濟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出版張保華,ZHANGBao-hua

1.履霜堅冰人未老天風海浪自悠悠——深切懷念國學大師、三晉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任繼愈先生李玉明,LIYu-ming

2."圣人"與"實相"——僧肇對認識的主體與客體及其關系的論述陳鑫,CHENXin

3.華嚴宗史料的新披露——淺談《賢首宗付法師資記》的史料價值韓煥忠,HANHuan-zhong

4.智凱大師研究五臺山研究 雨晴,YUQing

5.能海教育思想研究劉興恩,LIUXing-en

6.麻衣道者考論國威,GUOWei

7.佛教生態倫理及其現實啟示閔緒國,MINXu-guo

8.論東北亞佛教旅游協作王佩良,WANGPei-liang

9.從極限明信片看佛教圣地五臺山——祝賀五臺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劉子新,LIUZi-xin

10.小議五臺山四季風光攝影樊文珍,FANWen-Zhen

11.五臺山曹洞宗——從五臺山"曹洞宗派之圖"石塔談起崔正森,焦瑾琦,張云飛,CUIZheng-sen,JIAOJin-qi,ZHANGYun-fei

12.美麗青城話因明——中國第五屆因明學術研討會綜述張忠義,秦楠,ZHANGZhong-yi,QinNan

13."第七屆吳越佛教暨東南佛國學術研討會"會議報道心悟,XINWu

14.送溫暖獻愛心——五臺山佛教界舉行賑災捐款活動周祝英,高峰毅,焦瑾琦,ZHOUZhu-ying,GAOFeng-yi,JIAOJin-qi

1.緬懷導師任繼愈先生崔正森,CUIZheng-sen

2.智(凱)念佛思想研究——以《摩訶止觀》為中心喬宇,QIAOYu

3.近十年國內唯識學研究綜述王靜磊,WANGJing-lei

4.宋代譯經中梵語翻譯人才的培養崔峰,CUIFeng

5.梁啟超與中國近代佛教研究印順,YINShun

6.契嵩禪師的佛學思想與著述遠塵,YUANChen

7.禪悟與空靈之美馬欣,MAXin

8.理事之迷思陳探宇,CHENTan-yu

9.知訥的禪學思想研究李海濤,LIHai-tao

10.在首屆五臺山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李潭生,LITan-sheng

11.認真研究、挖掘、保護、利用、開發、建設五臺山李玉明,LIYu-ming

12.做好五臺山文化研究的相關工作衛望軍,WEIWang-jun

13.大力弘揚五臺山文化五臺山研究 梁有升,HANGYou-sheng

14.在首屆五臺山論壇閉幕式上的講話白清才,BAIQing-cai

15.首屆五臺山論壇綜述肖雨,XIAOYu

16.評《正說五臺山》張愛萍,ZHANGAi-ping

1.王恩洋唯識學思想的特色及其時代意義袁宏禹,YUANHong-yu

2.唐五代宋初敦煌尼僧史初探楊寶玉,YANGBao-yu

3.自從一見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靈云禪師桃花悟道公案解讀張勝珍,ZHANGSheng-zhen

4."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以馬祖禪為中心劉雄峰,LIUXiong-feng

5.無掛礙心即佛——讀佛經所感點滴武高壽,WUGao-shou

6.能海法師對五臺山藏傳佛教發展的貢獻趙改萍,ZHAOGai-ping

7.梁思成與佛光寺楊建峰,YANGJian-feng

8.學者贊頌李通玄《新華嚴經論》王乃積,郭華榮,WANGNai-ji,GUOHua-rong

9.略論文學藝術對關羽的神化心怡,XINYi

10.生態環保與佛教素食觀的拓展陳紅兵,CHENHonh-bin

11.五臺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王國棉,WANGGuo-mian

1.馬克斯·韋伯的佛教倫理觀述評孫健靈,吳曉琳,SUNJian-ling,WUXiao-ling

2.流轉與解脫——從原始佛教的世間與出世間觀看人間佛教劉仁明,LIURen-ming

3.李綱與佛教夏云俠,閆孟祥,XIAYun-xia,YANMeng-xiang

4.五臺山研究 馬一浮的佛學觀韓煥忠,HANHuan-zhong

5.唐代鸚鵡故事的佛教因緣李娟,LIJuan

6.試新隋唐時期的民間彌勒信仰馬軍,王國棉,MAJun,WANGGuo-mian

7.佛學當代價值意蘊初探郭繼民,GUOJi-min

8.五臺山佛教音樂探究何茜,HEQian

9.云想衣裳花想容——八論五臺山需要包裝康立群,KANGLi-qun

10.滅罪與超度:遼時期《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與晉北地區的造幢陳曉偉,CHENXiao-wei

11.照明序文是李通玄傳記的第一手資料王乃積,郭華榮,WANGNai-ji,GUOHua-rong

12.論佛教折射的環保理念與環保實踐張美云,孫娟娟,ZHANGMei-yun,SUNJuan-juan

13.五臺山研究 佛教死亡理論的建構——《佛說死亡:死亡學視野中的中國佛教死亡觀研究》評介宇恒偉,李利安,YUHeng-wei,LILi-an

1.論宗教的人生關懷價值賀彥鳳,楊曉東,HEYan-feng,YANGXiao-dong

2.民間信仰中的燒頭香麥小宇,MAIXiao-yu

3.淺析中國佛教的傳播方式與特點戴繼誠,DAIJi-cheng

4.對《大乘起信論》修行方式的初步思考李明,LIMing

5.略論彌勒信仰余清,YUQing

6.文殊信仰的興起和流布文奎,WENKui

7.論禪門神通和因果說的清凈義韓鳳鳴,HANFeng-ming

8."參究念佛"與"禪凈雙修"之辨龔曉康,GONGXiao-kang

9.敦煌莫高窟第61窟中的《五臺山圖》研究肖雨,XIAOYu

10.佛光寺唐代彌勒彩塑竹音,ZHUYin

11.文殊應體清涼真容——記塔院寺清涼國師澄觀行實并圖像碑高明和,GAOMing-he

1.民國佛教的義學創新韓煥忠,HANHuan-zhong

2.僧肇《物不遷論》的哲學思想項運良,XIANGYun-liang

3."人間佛教"轉型與禪宗在中國近現代佛教中的地位和作用印順,YINShun

4.唐五代宋初敦煌佛教入門讀物初探楊發鵬,YANGFa-peng

5.《金剛經》的敘述方式和修行次第及其意義李海峰,LIHai-feng

6.東漢時期印度佛教民間化的歷名嬗變宇恒偉,李利安,YUHeng-wei,LILi-an

7.弘一大師與佛教余清,YUQing

8.石窟造像中文殊菩薩形象的演變陳霞,CHENXia

9.佛外說佛——讀經漫言國風,GUOFeng

10.詩歌與禪宗的會通觀徐向陽,XUXiang-yang

第9篇

關鍵詞:旅游翻譯;研究范疇;旅游發展

一、引言

隨著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旅游翻譯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對旅游與旅游業的正確理解和旅游發展趨勢的清楚認識,是旅游翻譯得以明確研究范疇,確立學科地位和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與其他研究領域一樣,“任何學科要取得獨立的地位,一個重要的因素是要有一個定義清晰的、結構嚴謹的術語的體系和一個穩定的知識系統” (方夢之,2008:8)。旅游翻譯經過20多年的發展,需要有一個與旅游發展相一致的研究范疇與知識系統。

二、中國旅游發展與旅游翻譯關系回顧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國家正式將旅游業納入我國第七個五年計劃(1986-1990),到如今旅游業在國民經濟和文化交流中開始扮演支柱與示范作用,中國旅游業經歷了從單純的接待入境旅游發展到了接待入境旅游、組織國內旅游和出境旅游的三大市場相互融合的全方位發展格局的階段,產生了質的變化并呈現出了新的發展趨勢。旅游發展的每個階段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旅游翻譯的研究重點和發展方向。

(一)入境旅游與旅游翻譯

1978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旅游業還未被確定為經濟性產業,入境旅游接待工作的開展帶有較強的政治色彩(李天元,2004)。然而正是由于這種特點,使得最早的以服務于這一類游客的旅游翻譯具有了強烈的對外宣傳特點。翻譯內容也主要集中在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和宣講改革開放的成果上。這一時期的旅游翻譯主要是以漢譯外為主的翻譯。有關中國情況的外語書面材料大多是以中文材料為基礎直接用外語寫成的。這些英文書籍知識新穎而且語言標準,成為了外國人了解中國的一個主要窗口,同時又為廣大的導游翻譯人員提供了為外國游客進行導游講解的書面材料。

入境旅游雖然由最早的一統中國旅游市場天下的位置逐漸演變到了與出境旅游和國內旅游齊頭并進的階段,但由于不可估量的國際影響使其依然保持旅游業重要的組成部分,以服務外國入境游客為對象的漢譯外旅游翻譯將會在較長的時間里保持在旅游翻譯中的主導地位。

(二)出境旅游與旅游翻譯

隨著中國公民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中國人開始了走出國門的旅游。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出國旅游市場經歷了從探親游到自費出國旅游和出國旅游的發展階段,時間雖短,但發展迅速。1997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國家旅游局和公安部聯合了《中國公民自費出國旅游管理暫行辦法》,標志著國家正式允許中國公民自費出國旅游的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游局,2006)。

出境旅游的發展給旅游翻譯提供了新的挑戰:中國旅游機構和中國的潛在游客迫切需要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國情與文化。在這一點上,我國的旅游翻譯似乎在時間和翻譯水平上都沒有跟上旅游業的發展。由于對國外文化和旅游資源了解的局限,這一方面有限的一些外譯中的翻譯材料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要求。但值得關注的是,國外旅游部門為了迎接中國游客做出了迅速的反應,紛紛開通了中文網站。有較大影響的包括日本國家旅游局(jnto.go.jp/)、英國旅游局(visitbritain.com/)、韓國旅游發展局 (visitkorea.or.kr)等。其他的一些有中文語言版本的外國旅游局網站在中國歐盟電子商務中心的官方網站上(2008)也能查到。這些網站的中文服務滿足了部分市場的需求。

(三)國內旅游與旅游翻譯

國內旅游雖然不涉及語際之間的翻譯問題,但正是由于國內旅游的迅速發展,使旅游景區景點和其他公共場合為國際游客服務的外語說明和標識語引起了國內游客的關注。這些游客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懂外語,但其中不乏精通外語的高手,或者至少能看懂外語的人。正是他們發現了旅游翻譯中大量的不可饒恕的翻譯錯誤,并將這種有意或無意的翻譯錯誤以各種方式呈現在了從事翻譯的專業人員面前。這種現實的逼迫感促使翻譯工作者反思:是到了必須認真對待旅游翻譯的時候了。

三、旅游翻譯的現狀與問題

對于旅游翻譯的研究近幾年已引起了翻譯界和旅游業界的關注。2004年6月18-20日,首屆全國旅游文化翻譯研討會在廣州外語外貿大學召開。2007年10月20-22日在首屆文化創意與旅游翻譯論壇上,翻譯界眾多學者與業界人士齊聚北京,探討“全球化視野下的旅游翻譯”。大家一致認為旅游翻譯在目前中國國際化程度日益加深的情況下具有很深遠的研究價值,對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推廣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2009年10月17-19日由中國翻譯協會、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主辦的第三屆全國應用翻譯研討會和第二屆全國旅游暨文化創意產業(多語種)翻譯研討會在北京召開。2011年4月15-17日,由中國翻譯協會和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主辦的第四屆全國應用翻譯研討會在上海大學召開,旅游翻譯是本次會議的主要議題之一。這種學術活動必將大力推動旅游翻譯的發展。

在旅游翻譯的翻譯技巧和理論研究上,國內學者也做了有意義的研究和探討,這些研究成果涉及旅游翻譯的眾多層面。有研究旅游資料翻譯中的文化思考(張寧,2000),也有對旅游從業人員之一的導游語言特點的翻譯研究(陳剛,2002),還包括對旅游手冊翻譯的研究(曾利沙,2005)。這些研究引起了人們對旅游翻譯研究的重視,使旅游翻譯漸漸走進了專業翻譯的領域。最近幾年,對旅游翻譯的定義、地位與標準的探討(呂和發、周劍波,2008),以及以旅游文本翻譯為例探求應用翻譯理論范疇化拓展的研究(曾利沙,2008),都試圖在前期對現象研究的基礎上從理論上探討旅游翻譯的系統建設和研究范疇。由此引起的有關旅游翻譯是基于實踐的研究(陳剛,2008)還是要注重旅游翻譯中的“商業倫理”(曾利沙,2009),此類學術爭論與探討在更深層次上引起了各方面的關注。這種學術爭鳴似乎讓我們看到了旅游翻譯繁榮時期的到來。

有關旅游翻譯的教材與專著也逐漸得以出版。陳剛教授(2004)最早全方位對旅游翻譯與涉外導游進行了研究,他的專著《旅游翻譯與涉外導游》是國內第一本有關旅游翻譯的論著。另外還有從語用學的角度對導游翻譯語言進行論述的著作(魏星,2004)。金惠康教授(2006)編寫了《跨文化旅游翻譯》。最近出版的兩部教材《旅游英語的語言特點與翻譯》(丁大剛,2008)和《旅游翻譯理論與實物》(程盡能、呂和發,2008),分別以旅游前、旅游中和旅游后以及旅游活動所涉及的各個方面,對旅游翻譯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整理與編寫。

雖然旅游翻譯已經受到了學界和業界的重視,并且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上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改進。與其他應用翻譯領域研究相比,目前旅游翻譯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各方面。1.在研究內容上,多集中于旅游接待翻譯,對于旅游管理(tourism management)和旅游研究(tourism research)的翻譯研究不夠(謝彥君,2009)。2.在譯出語和譯入語上受80年代入境接待旅游的影響,大多研究的是為國際游客介紹中國國情和文化的漢譯英的翻譯,缺乏以出境旅游的中國游客為對象對國外旅游資源的英譯漢研究(丁大剛,2008)。3.在研究對象的載體上,多集中在旅游指南、景點簡介和導游詞預制文本的翻譯上,對聲像資料和旅游口頭翻譯研究不夠。4.在旅游研究方法上,大量的研究題目是基于解決旅游實踐中各種翻譯問題的對策性研究,缺乏從源頭上探討旅游翻譯的指導理論和應用范疇的研究。5. 在理論上缺乏統一的術語界定和研究范疇系統的劃分。

四、旅游翻譯研究范疇構建

旅游翻譯和其他實用文體翻譯一樣,是到了“呼喚理論指導”的時候了(林克難、籍明文,2003)。旅游翻譯和任何其他學科一樣,要有被同行所認可的研究系統,包括相對固定的概念、明確的研究對象、譯文的衡量標準、實用的翻譯技巧和有指導性的翻譯理論。然而,由于旅游業本身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使得與其相伴而生的旅游翻譯的研究也很難建立起一套自己的研究體系。首先,用什么來確立旅游研究的范疇就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無論是以旅游的時間段來劃分,還是以旅游業所涉及的行業來劃分,由此所界定的旅游翻譯似乎都無法涵蓋旅游翻譯的全部內容。另外,若用傳統的翻譯方法,采用與旅游有關的文本,從詞匯到句子再到篇章進行翻譯研究,這樣可能會提高翻譯的能力與水平,但卻缺乏對旅游學科一個完整的了解,而這種對學科的缺乏了解就很難創造出為旅游服務的旅游翻譯。

解決旅游翻譯研究范疇確立的一種新的嘗試就是讓旅游翻譯與旅游業的行業分類相一致,根據旅游業發展的行業內部分工來確立旅游翻譯的研究范疇。

旅游業涉及部門的眾多造成了對旅游研究的困難。但如果明確這種研究是直接或間接以游客為中心的就可以界定其為旅游研究。旅游從業者現在也被分類為“旅游從業者”、“旅游管理者”、“旅游研究者”(吳必虎,2004)。這樣就把從事旅游一線的接待工作人員和為了旅游的正常運轉的各級市場營銷與管理者以及各種旅游研究和高等院校中對旅游進行科學系統研究的人員區分開來。借此分類,旅游翻譯的范疇就可以分為旅游接待翻譯、旅游管理翻譯和旅游研究翻譯。

(一)旅游接待翻譯(translation for hospitality and travel)

旅游接待翻譯指旅游一線接待人員在工作中所接觸到的各類應用文本翻譯。此類翻譯包括口頭翻譯和書面翻譯。

旅游接待翻譯的研究內容包括各種涉及到旅游活動的方方面面。包括導游解說詞、景點介紹、博物館解說詞、旅游指南、旅游地圖、旅游宣傳冊、旅游宣傳標語口號、旅游廣告、文藝演出節目單、餐廳菜單、景點景區指示說明牌、參觀點標語、旅游商品名稱與說明、旅游交通術語、旅游飯店說明和各類通知等。

旅游接待翻譯的特點是即時性強和靈活多變。在選詞上要盡量避免過于專業和生僻的詞匯,在語言結構上要盡量簡短易懂。比如博物館的解說詞如果陳述冗長、結構復雜、全篇充斥著各種考古或歷史術語,這樣的文字可能更適合從事學術研究的對象而不適合一般沒有多少目的語文化背景知識的普通游客。

旅游接待翻譯應該采用以游客為中心的翻譯策略,這里的游客也就是目的語讀者,因為所有這些翻譯的目的都是為他們服務的。譯文應該考慮他們的接受習慣和心理承受能力,譯文應該多采用第二人稱方法,讓游客有一種親切感。對文化缺失現象的部分要做相應的彌補,適當的比擬用法將會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翻譯目的論與釋意理論可以更好地應用于此類翻譯。近年來專家們提出的“看、譯、寫”(林克難、籍明文,2003)可能會是一個行之有效的翻譯原則,因為只有在模仿目的語讀者熟悉的文本特點的基礎上,翻譯或改寫過的內容才能被游客所樂于接受。

旅游接待翻譯要求譯者要有對中外兩種語言的準確把握、清晰準確的外語發音、流暢適中的語速、足夠的旅游活動中的跨文化交流知識、對旅游客源國和旅游目的地主要旅游資源的了解,同時還要具備對同一語言在不同地區國家的區別與差異的辨識能力和運用能力。

(二)旅游管理翻譯(translation for tourism management)

旅游管理翻譯指旅游產品的設計、包裝、營銷、控制與評估活動過程中所涉及到的文本的翻譯。

旅游管理翻譯的研究內容包括旅游發展計劃、旅游意向書、旅游合同、旅游線路推介、旅游日程安排、旅游推銷手冊、旅游會展文本等。

旅游管理翻譯文本基本屬于契約型,在用詞方面要正式、規范、準確,在格式方面要標準和程式化。例如同樣是對一個旅游目的地的介紹,旅游接待翻譯中的“旅游指南”的文風應該是輕松活潑親切的召喚型的,而旅游管理中“旅游線路推介”的文本卻應該是客觀嚴謹的描述型。

旅游管理翻譯的目的語讀者是各級旅游管理人員,這類文本的翻譯譯文應盡最大程度忠實于原文,避免不必要的增加和刪改。譯文的表述要符合國際慣例。

旅游管理翻譯要求譯者在具備旅游接待翻譯譯者所具備的書面翻譯能力的基礎上,了解旅游管理的各個環節、熟悉本行業的專業術語和文本格式特點。

(三)旅游研究翻譯(translation for tourism research)

旅游研究翻譯指對旅游進行科學研究過程中的各種文本的翻譯。旅游研究翻譯的形式包括旅游問卷、旅游統計、旅游調研報告、旅游研究論文與旅游研究專著。 轉貼于 旅游研究翻譯的研究內容包括游客消費行為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旅游的社會文化和環境影響研究、旅游與政府關系等。

旅游研究翻譯的特點是專業性強、譯文選詞準確、譯文邏輯性強、

旅游研究翻譯的目的語讀者多為旅游高等院校的師生、旅游研究機構人員、政府旅游管理部門人員等。他們都有較強的旅游專業背景和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在翻譯策略上應重視語篇翻譯,盡量使譯文在詞匯、語法等各個層面尋求與原語言的對等。

旅游研究翻譯要求譯者在具備旅游管理翻譯者所具備的翻譯能力的基礎上,具備較高的對學術研究方法和學術研究語言的掌握能力,真正了解國內外旅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廣泛接觸前沿的旅游研究文獻,有對旅游研究領域新成果敏銳的感知力。另外還要具有對前沿性詞匯的創造翻譯能力,因為旅游研究中都會有一些獨特的新的專業術語。總之,譯者應該有一種inter-discourse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跨話語專業交流)的能力(Scollon & Scollon ,2000)。

四、旅游翻譯研究范疇構建的意義

旅游文本翻譯的多樣性并不排除它的可操作性。建立在旅游研究分類基礎上的旅游翻譯研究范疇構建將對旅游翻譯的規范性研究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對旅游翻譯范疇構建研究的意義表現在以下各方面:

明確旅游翻譯研究中不同的構成部分。

有利于具體分析不同研究對象文體的語言特點。

明確各類文本的目的語讀者,使譯文文本具有更大的可讀性和更高的可接受性。

可以針對不同研究文本對象特點選用與之相適應的翻譯策略。

促進針對不同的翻譯策略總結研究出與之相適應的翻譯指導思想與理論。

對于從事不同旅游翻譯類別的譯者提出不同的要求。

五、結語

旅游翻譯應緊跟旅游發展,改變滯后發展的局面,順應中國旅游業的發展趨勢,這樣才能達到教育研究服務并引領文化發展和經濟建設的目的。旅游翻譯應保持并完善以介紹中國國情與文化的漢英旅游翻譯現狀,發展為出境旅游服務的英譯漢旅游翻譯,積極進行旅游研究領域的旅游研究翻譯,逐漸完善學科發展研究體系。

參考文獻

[1]丁大剛.旅游英語的語言特點與翻譯[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2]陳剛.跨文化意識——導游詞譯者之必備[J]. 中國翻譯. 2002 (2):30-35.

[3]陳剛.旅游翻譯與涉外導游[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4]陳剛.應用翻譯研究應是基于實踐的研究—以旅游文本及翻譯的多樣性案例為例[ J].上海翻譯,2008, (4).

[5]程盡能,呂和發.旅游翻譯理論與事務[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6]方夢之.從譯學術語看翻譯研究的走向[J].上海翻譯, 2008, (1):5-9.

[7]金惠康. 跨文化旅游翻譯[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6.

[8]李天元. 中國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M].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4.

[9]林克難,籍明文.應用英語翻譯呼喚理論指導[J].上海科技翻譯, 2003, (3):10-12.

[10]呂和發,周劍波.旅游翻譯:定義、地位與標準[ J].上海翻譯,2008, (1):30-33.

[11]魏星.導游翻譯語言修煉[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4.

[12]吳必虎. 旅游服務管理精選精譯-旅游服務營銷[M]叢書總序.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

[1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游局(CNTA).對《中國公民出國旅游管理辦法》的學習與理解.[EB/OL]:cnta.gov.cn/html/2008-6/2008-6-2-21-16-36-125.html,2006-06-22.

[14]中國歐盟電子商務中心(China-EU E-Commerce Center). 世界各國旅游局官方網站. [EB/OL]ceuropetown.com/source/tour/1228662563d74926.html , 2008-12-07.

[15]曾利沙.論旅游手冊翻譯的主題化信息突出原則[J].上海翻譯, 2005, (1): 19-23.

[16]曾利沙.從翻譯理論建構看應用翻譯理論范疇化拓展—翻譯學理論系統整合性研究之四(以旅游文本翻譯為例) [J].上海翻譯,2008, (3):1-5.

[17]曾利沙.基于實踐的翻譯批評應具學理性與客觀論證性—兼論旅游翻譯中的“商業倫理”[ J].上海翻譯,2009, (2):14-17.

[18]謝彥君. 旅游學科的研究應該回歸本質[R]. 北京:中國旅游研究院2009年中國旅游科學年會,2009.

第10篇

關鍵詞:文化自覺;武術文化;傳承

中國歷史淵源流長,華夏文化博大精深,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部分項目已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越來越多的專家和學者開始關注武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以及中國正處于社會和文化轉型的艱難時期,中國的傳統文化正面臨著生存與發展的危機。“在這個過程中,喚起全民族的文化自覺意識,使文化自覺上升到理性的層面,成為全民族認同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將大大推動民族文化的發展。”[1]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之作的武術文化需要傳承,唯有傳承才能不斷延續與發展。筆者基于文化自覺的視角下,對當代武術文化傳承提出一些拙見,希冀同行專家學者的批評和指正。

1文化自覺及其武術文化概念的闡釋

眾所周知,文化自覺最早是由我國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先生提出來的。先生提出:“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2]關于武術文化的定義,國內眾多的武術專家和學者各執一詞。肖紅征認為:“武術文化就是以攻防格斗的人體動作為核心所折射出來的人體文化。武術動作是文化的載體,武術動作內涵的文化形態,浸透著中國傳統哲學、美學、中醫學、軍事學、倫理學、宗教學、文藝學、社會學、經濟學、民俗學等人文學科的影響。”[3]秦志明指出:“所謂武術文化,是以武術具體的動作形態為載體,其內容具有哲理性和藝術性,其方法具有科學性的獨立完整的文化形態;是指以武術競賽為軸心內容的體育行為,競技行為,裁判行為,觀賞行為,經濟行為,廣告行為等各種行為的總和。”[4]著名的武術專家學者韓雪教授則認為:“武術文化應該是通過武術體現出來的一種思維和行為方式,是一種文化的‘綜合體’。”[5]

2影響當前武術文化傳承的因素分析

2.1政府因素

政府有關部門對武術及其武術文化的認知程度不夠是影響武術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主要因素。在國家大力倡導全民健身的今天,以武術文化為載體,積極開展各種群體活動,豐富百姓業余文化生活,增強國民體質,促進國民健康不失為傳承武術文化的最佳路徑。據筆者了解,目前,眾多的地市社區體育設施相當陳舊落后,遠遠不能滿足當前廣大群眾的體育鍛煉需求,政府部門對武術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和地位認知程度不夠,尚未意識到武術文化在市場經濟中的所起的重要作用。

2.2社會因素

現如今是市場經濟社會,追求經濟利益成為當代人最直接的現實,這影響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和推崇,其武術文化的傳承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現代生活方式的變遷及其生活環境的變化逐漸改變了人們對武術文化的認識,不再過多追求武術文化的精髓之所在,從而使武術文化的傳承面臨著艱難的困境。隨著西方體育思想的不斷沖擊,傳統的武術文化一度受到威脅,“表演武術”、“競技武術”等成為當前武術發展的主流,其傳統武術文化中的“身心兼備”、“天人合一”、“武德文化”等逐漸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武術表演商業賽事。古老的武術賽事已然無人問津。

2.3學校因素

學校是文化教育與傳承的圣地,各級學校均是武術文化傳承的重要戰略基地。眾多高校紛紛開設武術專業教學,高薪引進武術專業人才從事武術教學和研究,但高校武術教學多為競技武術教學,傳統的武術教學少之又少;中小學盡管開設武術課程,但也是競技武術占據主導地位,再加上新興體育運動項目的大力引進,對武術文化的傳承造成了一定的沖擊。

2.4自身因素

武術是中國的傳統體育運動項目,與田徑、三大球等項目存在一定的差異,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講求中庸和諧之道,武術文化蘊含了這一深刻哲理,缺乏一定的對抗性。西方的體育運動項目充滿了一定的暴力色彩,符合現代人的觀賞心理需求。因此,在文化多元化發展的今天,西方體育文化與傳統的東方體育文化相比要略勝一籌,武術文化是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代表,不免要受到各種各樣的影響,繼而影響其進一步的傳承與發展。

3文化自覺與武術文化傳承的關系

在市場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文化遺產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以及各種環境的威脅,正面臨逐步消亡的危險。我國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面臨著這種危險,其武術文化也不例外。武術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旦消失將是極大的損失,作為華夏兒女和炎黃子孫,我們有義務也有責任將武術文化繼續傳承與發展下去。對武術文化傳承進行文化自覺式的研究,是促進武術文化走上文化自覺道路的助力,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復興和繼承的重要實踐。

4文化自覺視角下武術文化傳承的路徑

武術文化的傳承是近些年來學術研究的熱點,也一直是國內眾多專家和學者重點關注的領域。眾多的研究者從不同的方向、視角和層面對武術文化傳承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很多意見。筆者根據多年的習武和教學經驗,結合大量的文獻資料,基于文化自覺這一視角下提出一些促進武術文化傳承的路徑,旨在促進我國武術文化的良性傳承。

4.1結合政府職能轉變,積極引導,高度重視武術文化傳承

2014年12月12日,國務院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中國經濟向中高端邁進,打造中國升級版,必須轉變政府職能,建設現代政府。”政府積極轉變職能,簡政放權,管辦分離,推動體育運動項目及其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各級體育部門要提高對武術文化建設與傳承的認知,積極引導,出臺一系列促進武術文化傳承的措施,建立武術文化傳承機制,不斷推動全國各地武術文化的傳承。

4.2以賽促傳,秉承傳統,積極傳承武術文化

賽事既是推動體育運動項目發展的有效路徑,也是促進體育項目文化傳承的得力措施。武術文化要想得到有效傳承必須借助武術賽事這一平臺。通過舉辦武術賽事宣傳與推廣武術文化,尤其是傳統武術賽事的舉辦,對于傳統武術文化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中國是武術的發源地,武術流派眾多,其拳法也高達數百種,定期舉辦武術交流大會,百家拳法相互切磋交流,彼此共同提高,這對于繁榮和傳承武術文化能夠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4.3武術進校園,積極推廣段位制,提升校園武術文化內涵

校園是推廣體育運動的理想場所,也是培育體育文化的最佳場所。積極納武術進行校園,在體育課程中大力推廣武術運動,這對促進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也是有益的。“武術段位制是1997年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對長期從事武術工作和參加武術鍛煉的人員在專業技術職稱、運動員等級以外的全面衡量他們在武德和專業技術等方面的統一標準。”[6]在高校推廣武術段位制,能夠幫助當代大學生更加了解傳統的武術文化,充分了解武術運動的鍛煉價值,加強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認知和了解,提高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從而積極構建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提升校園體育文化的內涵。

4.4整合資源,發展武術產業,開發武術文化旅游

2014年10月20日,國務院頒發的《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中指出:“鼓勵地方根據當地自然、人文資源發展特色體育產業,大力推廣武術、龍舟、舞龍舞獅等傳統體育項目,扶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發展,鼓勵開發適合老年人特點的休閑運動項目。”中華武術博大精深,武術之鄉比比皆是,各有千秋,應充分整合各地武術資源,大力發展武術產業。近年來體育旅游已然成為體育產業的重中之重,發展武術文化旅游,諸如登封可發展少林武術文化旅游、開封可以開展宋朝武術文化旅游等等。

4.5豐富武術文化理論研究,提供武術文化傳承理論載體

“武術文化要長遠發展,必須走科學化、現代化之路,必須以科學研究作為后盾。”[7]武術文化要傳承與發展,必須加強科學研究,為武術文化傳承提供理論載體。高校是國家重要的科研基地,學科齊全,利用進行武術文化研究,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教育資源和人才資源,對武術文化的發展與傳承進行全方面、深層次的研究,進而豐富武術文化傳承的理論成果。

5小結

武術傳承的文化自覺,任重而道遠。在當今全球一體化趨勢不斷加劇和傳統文化日漸消亡的今天,如果有效傳承武術傳統文化成為當務之急。積極引導,大力發展武術產業和推廣武術段位制,豐富武術文化傳承理論研究成果是眼下推動武術文化傳承的最佳路徑。

參考文獻:

[1]李宗桂.文化自覺與文化發展[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4(6):161-165.

[2].論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90.

[3]肖紅征.武術文化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5,21(3):13-14.

[4]秦志明,張峰巖,臧威.論高校武術文化的建設與發展[J].搏擊武術科學,2009,6(2):24-25.

[5]韓雪.中州武術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12.

[6]刁振東,于德義.普通高校推廣武術段位制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8(1):82-83.

第11篇

關鍵詞:墨子文化元素;旅游產品;創意設計

一 墨子文化概述

在奴隸社會漸漸瓦解,帝制社會逐漸形成的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思想文化發展達到了巔峰的狀態,奠定了中國數千年來的思想文化基石,弘揚了中國在思想創新基礎上的自由精神。墨子的文化思想是先秦百家中“顯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墨子是我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學說包括經濟、政治、倫理、哲學、科學、教育、軍事、修身多方面的思想。他的哲學觀點有節葬節用、尚賢尚同、平等愛人、尊天非命、別開生面,述而上作、以教行義,全面發展、扶弱抑強,備御救守等。墨子無論是在科學技術領域的全面性、理論上所達到的水平,還是在同生產實際與戰爭實際聯系的緊密性上,均走在當時世界的前沿。

二 在旅游產品設計中融入墨子文化元素的重要性

中國是一個擁有幾千年文化歷史的文化大國。文化元素在設計方面已經快速的蓬勃發展開來,大到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小到平面宣傳產品創意,文化元素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設計師所推崇、迷戀。設計作品中蘊含深厚的文化內涵得到了廣泛的認可,這讓現在很多擁有豐富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的設計作品倍受青睞。同時,只有文化元素的滲入,才能讓設計作品擁有自身精神層面的價值,設計只有扎根在民族文化這片沃土中才能真正的孕育成長發展。

文化元素對產品的設計有著深刻的啟迪和借鑒作用。如果將文化元素融入到產品的設計中,不僅能夠反映地區豐富的文化特色達到迅速有效地宣傳效果,還能夠給旅游產品設計帶來一絲清新氣息。

墨子學說雖然在先秦時期得到了鼎盛的發展,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在漢晉至清朝中葉時期漸漸衰微乃至淹沒,直至清朝中葉至今的百年時間內才漸漸的為人所知,并不像其他學說所熟知,其影響力也有局限性。這也給墨子故居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了一定得影響,這讓我們不得不思考“該怎樣讓墨學重塑輝煌”。因此在旅游產品的設計中我們要加大力度,讓其產品充分的融入墨子文化元素,凸顯出墨子故居旅游產品的獨特魅力,塑造獨特的品牌形象,從而迅速有效地向游客傳達個性化的信息。

三 融入墨子文化元素的旅游產品創意設計探討

墨子文化產業開發項目是以挖掘墨子文化為主線,以規劃墨子故居旅游文化產業為載體,是集公益性與盈利性于一體的旅游文化產業項目,在景區的旅游項目上主要打造文化體驗游、休閑飲食游、生態游三種旅游產品。

(一)墨子文化元素在文化體驗類旅游產品中的體現

不同地區存在不同的文化差異,我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東方文明大國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為追求其文化的差異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游客。墨子文化表現在精神層面,它是體現在政治、哲學、科學、文化等方面的思想。在發展文化旅游的地區,曲阜的孔廟、鄒城孟子都是較為完善的。文化體驗旅游已經成為現代旅游的發展趨勢,針對墨子文化體驗類產品,要建立起一系列整體的運營模式。

首先,墨子故居作為墨子文化元素之一,以墨子故居建筑為主體,提煉墨子文化設計元素裝飾符號,烘托出墨子的文化思想內涵,通過帶領游客參觀墨子故居可以直觀地感受墨子的生活狀況以及墨子所處的時代背景,加上講解員聲情并茂的講解,游客會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墨子故居的深厚文化底蘊。故居的內部展示空間要根據不同功能空間視覺需求,將藝術復原的墨子形象、歷史場景、物品、哲學經典名言等,通過裝飾形態和設計語言,表現于各室內展示空間中,使游客在文化體驗游中,能夠體會到墨子文化的精神內涵和哲學思想。

其次,運用墨子理論學說和墨子科技成就以及墨子故事等文化內容元素為主題,舉辦各類墨子文化展覽,以各種直觀展示形象表現墨子文化;舉行地方特色戲曲表演、墨子講堂等附屬宣傳活動,并將“墨子救宋”、“快馬寓人”等墨子故事用地方特色戲曲表演的方式加以演繹,在宣傳墨子文化的同時烘托出景區濃重的文化氛圍;定期舉行“國際墨子文化節”和“祭墨大典”等大型綜合性活動,在活動中進行科學技術探討、文化旅游推介、特色產品展示,旨在進一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弘揚墨子文化,實現打造墨子文化品牌的重大突破,讓墨子走向世界,走向大眾。

再次,深入挖掘墨子文化,提煉墨子文化精髓,將其文化元素運用到墨子故居旅游紀念品的設計中。旅游紀念品是旅游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對旅游行業的經濟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墨子旅游紀念品,不僅能夠讓游客感受到墨子的文化氣息,而且有利于墨子文化的對外宣傳。記錄墨子著作的竹簡、手抄卷線裝書籍、帶有墨子文化氣息的各種擺件掛飾都是景區必不可少的旅游產品。例如:墨子通過研究聲音傳導規律發現,埋置在地下的罌(口小肚大的甕)有放大聲音的作用。于是觸發靈感,采用“置罌法”偵聽地方“穴攻”(通過挖地道進攻)動態,并采用大型風箱“煙熏火攻”退敵的防御戰術。采用“置罌法”設計的木魚石茶具,讓墨子軍事思想方面的文化元素在旅游產品中得以運用,濃縮了墨子軍事防御理論的精華,從而表達了深刻的墨子文化特點和氣息。

(二)墨子文化元素在休閑飲食類旅游產品中的體現

墨子文化元素在休閑飲食類旅游產品中的創意體現主要表現為把墨子地域文化和提煉的墨子文化元素符號合理運用到休閑飲食空間中去。在素有“烹飪王國”之稱的中國,美食旅游可以大大的提高旅游地區的經濟效益。“食”作為旅游活動六大要素之一,在旅游活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現在人們對食品的需求不僅僅是能夠消除饑餓感,而逐步上升到高品質,高層次的精神享受。

為了更深入的將墨子文化元素運用到休閑飲食空間中,在其空間的創新設計中要重點突出墨子文化元素符號。在休閑美食類旅游產品中主要以墨子文化一條街為主,結合當地特色小吃,完善墨子文化旅游體系,提升墨子文化旅游價值。例如:可以在景區周邊設有高中低檔酒店、農家樂等餐飲住宿、娛樂休閑等場所。建立以墨子文化為主要特色的文化客棧,其設計理念以墨子文化為基礎,從客棧的建筑風格、餐飲居住空間的設計,到服務人員的衣著裝飾、就餐所用的器皿用具都采用春秋戰國時期的古風古色,展現“墨子文化”餐飲住宿的使用價值和精神價值,讓游客們在休閑飲食中深刻品味到濃厚的墨子文化氣息,將墨子文化在空間中得到繼承和發揚。

(3)墨子文化元素在生態體驗類旅游產品中的體現

墨子故居坐落于滕州市墨子國家級森林公園內,這里風景優美,森林植被豐富,有仙人海、石海等地貌景觀資源,是天然的深林氧吧,還有獨特的卡斯特地形群,在這里發展生態體驗游能夠讓游客欣賞到自然景觀的美態,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墨子文化元素在生態體驗類旅游產品的創新設計主要體現為將墨子的養生觀念貫穿到修身養生的服務領域之中。墨子不僅僅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他還是一個養生專家。在《墨攻》中,墨子提到:“居處之不安、食飲之不時,百姓蹈疾而死,不可勝數,”據此,我們可以知道人體健康的好壞與其生活方式及行為方式有著密切的聯系。他認為修身養生是行事處世的根本,倡導“尊五行而生,逆五行而損”的觀點。針對墨子所提出的這個修身養生的觀點,提煉其中的養生要素,將其養生思想轉化為系統的養生體系。在景區周邊設置養生堂,養生堂建筑內外的設計都融入墨子文化設計元素符號,在此還有相關人員為游客講解墨子養生觀的知識,并提供針灸、拔罐、熏蒸、足浴等一系列的養生服務及墨子養生產品。

四 總結

第12篇

要害詞:生態旅游;認證;生態旅游等級;評價;問題

Abstract:Establishmentofthesystemaboutevaluatingtheecotourismhierarchyisthekeytotheecotourismcertification.Theecotourismhierarchymainlyusetherelevantstandardstojudgethequalityandthedevelopmentextent.Atpresent,theresearchandpracticeofevaluatingtheecotourismhierarchyinChinaarestillrelativelyfew,whichhasnotformedacompleteandscientificresearchideas.Processofresearchaboutevaluatingtheecotourismhierarchyathomeandabroadarebeenreviewed,analyzedandsummarized,whichwouldbemoreconducivetoscientificresearchofecotourism,anddirecttheecotourismoperatingandmanagement.

Keywords:Ecotourism;Certification;Ecotourismhierarchy;Evaluation;Issue

由于在生態旅游項目開發與生態旅游區的建造過程中缺乏相應的規范和標準來實現其對自然和社會負責的承諾,我國生態旅游發展呈現出令人擔憂的局面。而生態旅游認證的要害是建立生態旅游等級評價體系。建立生態旅游等級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對于規范生態旅游區建造,促進生態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引導生態旅游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目前,有關生態旅游等級評價方面的研究與實踐在我國還比較少,沒有形成完整科學的研究思路。對國內外生態旅游等級評價研究及時回顧、分析并總結問題,是具有方法論意義的,這有利于更加科學地研究生態旅游。

一、生態旅游認證

生態旅游在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的過程中,需要建立相應的規范和標準來實現其保護自然和謀富社會的承諾。依據一定的規范與標準,對生態旅游企業各方面的表現進行評估,并提出改進意見的過程,就是生態旅游認證(EcotourismAccreditation)。不同的生態旅游認證體系其做法有所不同,其通常的做法是首先由負責認證的機構提出詳細的標準體系與指標體系,其次是對被認證的企業或產品的現狀進行評估,確認其在生態旅游相關方面的表現是否達標,假如達標,予以一定形式的承認,一般會授予有關證書或標識(如授予生態標識),假如沒有達標,也會提出改進的建議[1]。從而促進生態旅游經營者改善其環境表現,實現其對自然和社會負責的承諾,促進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世界各地開展了不同層次的生態旅游認證,為規范、推動生態旅游的健康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WTTC發起的綠色環球是旅游業最早的生態認證制度,也是目前唯一涵蓋了全球旅游業的一個。澳大利亞是最早實行全國性生態旅游認證的國家。2009年5月,在加拿大魁北克召開的世界生態旅游峰會進一步提出,要利用國際上認可的原則來制訂認證方案,以鼓勵企業參與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自愿活動,促進消費者的認知,同時,認證制度要反映區域和亞區域的標準,并建立相應的立法框架來實現這一目標。生態旅游認證要求建立一個生態旅游等級制度。

二、生態旅游等級

澳大利亞全國生態旅游認證項目(NEAP)將自然旅游和生態旅游住宿設施、游覽和吸引物產品,分為自然旅游、生態旅游和高級生態旅游三個等級。

李洪波、黃安民參考澳大利亞生態旅游認證項目(NEAP)的經驗,將生態旅游分為四個等級:自然旅游、一級生態旅游、二級生態旅游、三級生態旅游。

周玲強為把生態旅游分割成可操作的階段性目標,將生態旅游等級劃分為非生態旅游、生態旅游、高級生態旅游三個等級。

陳金華、肖壽才、黃暾根據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指標體系將保護區生態旅游等級分高級生態旅游、中級生態旅游、初級生態旅游。

黃祖輝、程興火、周玲強將生態旅游評價標準用一個模糊集合表述,分為四個等級:V=(高級生態旅游區,生態旅游區,準生態旅游區,自然旅游區)。

可見,生態旅游等級主要是利用有關標準來區分生態旅游的質量和發展程度。這樣就把生態旅游分割成可操作的階段性目標,為那些所得等級不高的景區提供了激勵和改進的途徑,鼓勵景區的持續改進。

三、生態旅游等級評價研究狀況

生態旅游等級評價研究主要是通過生態旅游認證研究和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評價研究來體現的。

旅游業的綠色認證體系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才出現,其后不斷地把社會和經濟以及環境標準納入其中。目前,全世界范圍內確定了約250種旅游業標準,包括行動規范、獎勵、標準檢測、最佳實踐和大約70種提供批準標識或標志的生態標簽和認證體系[2]。國外有些學者對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標準與行動措施作了較細致的研究,對生態旅游等級評價提出一些建議性的細則[3]。從國外各種形式的生態旅游認證過程中可以看出,對生態旅游等級進行評價主要從兩大角度進行,即基于表現的標準的角度和基于過程的標準的角度。表生態旅游評價指標及其判別

關于生態旅游的檢驗和等級評判標準,楊桂華、鐘林生、明慶忠提出了生態旅游的三大檢驗標準:(1)生態旅游的對象是原生的、和諧的生態系統;(2)對象應該受到保護;(3)社區的參與。而孫玉軍等詳細的列出了生態旅游的評價指標以及判別的標準,如上表:[4]

有學者針對目前我國各地區生態旅游發展程度不一的情況,提出實行生態旅游認證制度多元化,建立從初級到中級、再到高級這種階段式的體系更為合適的觀點[5]。

李星群、廖榮華從自然保護區的非凡性出發,分門類設置了70項評價指標,比較系統的構建了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為生態旅游等級評價指標設計和體系構建提供了參考。呂陽采用熵技術支持下指標權系數賦值的方法構建了具有三個層次和共84個詳細指標的生態旅游區識別指標體系,并根據該指標體系對遼寧省部分景區的屬性進行了判定。程道品、何平、張合平為反映生態旅游示范區建造效果,在三個層次(準則層、指標層、要素層)上構建了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的評價指標體系,對46個指標要素設立了評價標準,用AHP法對其進行了分析和評價,并用四個等級來評價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白鷗和周玲強均在總結生態旅游認證標準和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研究最新進展的基礎上,采用德爾法和因子分析構建了共有42個指標的具有三個層次的生態旅游認證指標體系,并采用層次分析法(AHP)確定各項指標的權系數,并分別在實證分析中檢驗了其適用性。黃祖輝、程興火、周玲強利用模糊綜合評價法來構建由4個準則層、13個領域層和59個指標構成的生態旅游區認證等級指標體系,并對浙江省臨安太湖源景區作了實證分析,此研究發展了構建生態旅游等級評價體系的方法。

但以上研究者大多未對生態旅游者的旅游體驗和生態旅游景區生態程度與生態旅游等級的聯系作細致的闡述和分析。

借用新的研究方法還有,魏敏、馮永軍、李芬等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生態環境綜合評價方法進行農業生態旅游地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評價,其中利用了灰色關聯度分析法來確定評價因子的權系數。該研究給不同的農業生態旅游地進行打分,但并未根據所得分值進行等級劃分。

李洪波、黃安民提出了生態旅游評價研究的基本理論框架和兩個新概念,即生態程度、生態旅游等級,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生態旅游等級評價體系,試圖通過等級評價的方法來界定生態旅游。他們認為對生態旅游通過評價,確定等級后,首先可以了解某一目的地生態旅游的整體狀況;其次還可以發現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解決。在此研究基礎上,李洪波、陳金華將生態旅游目的地劃分為四個等級:自然旅游、一級生態旅游、二級生態旅游及高級生態旅游,并將“生態旅游程度”作為評價的總目標,在系統分析的基礎上,設置了相應的類指標體系,并從理論上探討了詳細的評價方法。但此兩項研究并未作深入的實證分析,實際上只是提出了生態旅游等級評價的假說。

四、生態旅游等級評價研究存在的問題

1.對生態旅游的精確含義缺乏一致性的理解使生態旅游難以建立統一的評價和衡量標準

其一,從概念上來界定、衡量生態旅游難度很大。

現有的生態旅游定義不下百余條,每一種都有自身的側重點。學者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學科出發,結合自己的理解定義生態旅游。雖然沒有任何一種定義能夠包含生態旅游的全部內涵,但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不同見解的研究思路是有助于一個學科的發展,是學科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然而對于業界而言,從如此眾多的定義中去理解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游是困難的。生態旅游經營者不可能花大量的時間去研究生態旅游的理論。許多生態旅游被當作一般傳統旅游來經營。生態旅游已經成為商業標簽在各種各樣境況中被廣泛使用,甚至常常被濫用。“有些自稱的生態旅游,根本就沒有顧及到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所以不打折扣的生態旅游主流路線是罕見的。當在可持續性標準的旅游路線方面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的時候,是不會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游產業的”(MegarEplerWood,2009)。

“換句話說,生態旅游的理論還未真正勝利地付諸實踐”[6]。于是在實際經營中,“變形”的生態旅游時有發生,因此,對概念理解的偏差,使“現象的”生態旅游與“期望的”生態旅游之間出現了相稱大的差距。這正是生態旅游等級評價研究所關注的問題[7]。

其二,偏重的角度和出發點不同。

生態旅游還表現出受益者主體的共生。生態旅游的受益主體由政府、旅游業、旅游者、當地社區、學術界、志愿部門、保護機構和媒體8個受益主體組成。在生態旅游系統中,這8個不同的受益主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從生態旅游中獲得利益,即他們是生態旅游利益的共同體;不同點是各自扮演的角色不同,發揮的作用不同,即所擔負的責任和義務有所差異。生態旅游就是要在自然環境和(或)文化敏感的區域實現可持續旅游發展。此目標的實現,決定了生態旅游等級評價體系構建必須關注所有利益相關者利益的調解程度和行為的協作方式,在體系中設計相應的指標予以反映。只有在一個合理的制度安排下,建立新型的利益平衡機制才能確保所有利益相關者個體理性的主觀動機最終帶來集體理性的客觀結果,實現四個維度上的可持續性[8]。因此,生態旅游的發展實際上是一個博弈的過程,存在一個資源(自然、文化、權力等)的分配和利益(環境、社會、經濟等)的平衡過程,是利益相關者之間通過交易、調解、利益讓渡和責任而進行社會建制的過程。而現有的生態旅游等級評價研究存在偏重一個或少數幾個利益相關者的現象,因而幾乎沒有關注這一社會建制過程。

生態旅游等級評價體系的構建應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多維目標上。生態旅游是以環境、社會、經濟、文化的總體目標而不是以企業的盈利和旅游者的最大享受為指導原則,是以資源而不是以旅游者需求為核心的,因此需要在保護區、旅游者、旅游企業、非政府機構、專家及學術機構、當地政府之間建立一個合作機制,從而使上述主體共同形成一個整體。同時,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也從服務與被服務轉變為調解與合作[9]。構建生態旅游等級評價體系應以整體內的調解與合作作為主要的出發點。

2.對生態旅游目的地復合評價存在誤解導致生態旅游等級喪失獨立存在的意義

其實質上,旅游景區與旅游目的地是兩個有區別的概念。

旅游景區是我國旅游研究和實踐中主要使用的一個詞匯,其含義應該是,一個以為旅客提供旅游產品和服務為主的場所,其主要功能是吸引游客,將旅游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手段。2009年9月30日,國家旅游局的《旅游區(點)質量等級評定辦法》中規定:“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正式開業接待旅游者一年以上的旅游區(點),包括旅游景區景點、主題公園、游樂園、度假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動物園、植物園、文博院館、美術館等,均可申請參加質量等級評定。”在這一規定中除了旅游城市與世界遺產單位沒有列入其中外,幾乎所有可作為旅游發生地的場所都包括了。

旅游目的地(TouristDestination)是國際旅游研究和實踐中常用的詞匯,一般情況下,相稱于我國的旅游景區。它是一個相對概念,可以指一個州,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一個城鎮或一個詳細的旅游景區。與旅游景區概念相比,外延要寬泛得多。再則,旅游景區所代表的功能范疇也少于旅游目的地。所以,旅游目的地指任何有旅游行為發生的場所,且沒有旅游區(點)的旅游規定性。而且作為生態旅游的目的地,更具有游客對于目的地的單向性。

將生態旅游目的地,如自然保護區歸類至旅游景區(點)內是不合適的。這樣做,忽略了一個功能上的問題,即多數生態旅游目的地的主要功能并非是吸引旅客,發展旅游業,而是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生態旅游目的地的功能具有復合性,其中的生態旅游業務只是一個輔助手段。以自然保護區為例子,根據IUCN提出的11類治理模式中,保護區的主要功能是保護、控制、科研、教導、維護等,而生產利用和旅游開發并不是其主要功能[10]。

從上述中可以看出,生態旅游目的地的功能具有復合性。將生態旅游目的地視為一般景區(點),無疑是抹去了傳統大眾旅游與生態旅游的本質區別。這對生態旅游的發展將產生誤導,使評價生態旅游的標準與大眾旅游相比失去獨立存在的意義。又因為,生態旅游活動主要發生在目的地,生態旅游者在到達目的地之前的過程行為與其他旅游者并無太大的區別,其行為方式所產生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主要考察其在生態旅游區的旅游方式和旅游活動內容。所以應將生態旅游等級評價研究范疇主要限制在一個詳細的生態旅游目的地(如保護區、國家公園、自然遺產地等)之中,這樣有助于區分評價生態旅游與傳統大眾旅游不同的標準。

3.缺乏具有生態倫理觀的研究理念來指引生態旅游等級評價體系的構建

生態旅游屬于限定性的旅游類型,生態旅游有著自身的約束條件,研究生態旅游約束條件的表現程度和生態旅游的等級是息息相關的。所以研究生態旅游的約束條件應成為生態旅游研究者關注的問題之一。生態一詞在生態旅游的限定條件中被賦予了兩層非凡含義。首先,它一定是某種限定條件的化身;其次,它與自然生態平衡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系。

生態旅游的經營方式應區別于傳統的旅游經營。前者所關注的因素在本質上有別于后者。生態旅游項目一般都位于原始的或脆弱的生態系統內,鑒于此,生態旅游項目對環境具有很大的潛在影響。這些地區往往生物種類豐富,這是它們吸引生態旅游的一個原因,但是它們的環境也很容易受到破壞。與其他旅游方式相比,生態旅游危害所依賴的環境資源的風險更大,比如:人口過度擁擠,為了增加道路和建造設施而砍伐森林,生物多樣性和生物環境的喪失,對稀缺資源的競爭加強,吸收能力弱或無吸收能力地區廢物和污染增加。所以生態旅游項目的經營必須以維護生態旅游地的生態平衡為前提。

生態旅游地的生態平衡大致包括三個方面:(1)自然旅游資源的生態平衡;(2)人文旅游資源的生態平衡;(3)自然旅游資源、人文旅游資源及自然與人文旅游資源的生態平衡。

生態旅游地平衡理論在不同的地點、不同時間有著不同的應用結果,只能參照而不能隨意完全照搬和照辦其他地方的經驗。因為生態旅游理論是科學,旅游資源的內容不同,生態旅游的平衡點就不一樣。確定生態旅游之生態鏈的平衡點及變化幅值,以及在變化幅值內的生態旅游四要素①的各種組合是生態旅游等級評價研究的核心和基礎。[11]

正由于上述原因,在生態旅游經營中,人們應該更加關注環境狀況,以一種新的生態倫理觀來治理組織,以達到對環境的最小影響。對生態旅游的研究應該保持將生態倫理觀灌輸到生態旅游的實踐中去。“將環境觀引入經營者的經營準則是區別生態旅游產品與傳統旅游產品的重要部分”(CarolPatterson,2009)。

4.現基于各種理論建立起來的生態旅游等級評價體系大多缺乏可操作性

其一,現制定的評定生態旅游等級的標準和原則多種多樣,實施起來困難重重。由于沒有生態旅游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參與,非凡是缺少業界的參與,基于各種理論制定出的規則和標準參差不齊,因而在實踐中或者難以貫徹,或者無人理解。同時,生態旅游中涉及的要素很多,有環境的、產業的、社區的等等,而且原因和影響之間可能會存在很大的時間滯后性,如生態旅游活動所帶來的文化方面的影響,就是一個緩慢影響的過程[12]。因此需要在實踐中反復觀察研究這些要素與生態旅游的內在聯系,這也給制定適合的原則和標準帶來了困難。

其二,生態旅游等級評價指標逐步向“基于表現”與“基于過程”相結合方向發展才能符合生態旅游治理實踐的要求。如生態旅游等級評價體系應包括能全面反映生態旅游治理績效方面的指標。在建立生態旅游評價體系時,“基于表現”的指標和“基于過程”的指標應該是互補性的。生態旅游目的地的治理績效包含在生態旅游“基于表現”的標準里,反映了生態旅游目的地的治理水平和治理目標的實現程度。

其三,生態旅游的發展是迅速的,產品數量迅速增大,也就是說,它處在動態當中。若要制定長期不變的原則和標準是脫離實踐要求的。若要使制定的生態旅游等級評價體系適應生態旅游的發展,要害的是如何提高評價標準,或者說如何設計指標和構建富有彈性的評價體系以保證生態旅游環境的可持續性。生態旅游等級的評價,涉及到很多的因素,是一個復雜、模糊的過程,它的評價不能簡樸地用一個精確的數學量來度量,用模糊語言來描述是非常合適的。生態旅游等級評價指標體系中的每一個單項指標,都是從不同的側面來反映景區生態旅游開展情況。生態旅游評價所涉及的各因素隸屬函數關系的確定要根據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的兩種方法來確定。

5.現建立起來的生態旅游等級評價體系沒有考慮到生態旅游體驗

旅游個體通過與外部世界取得暫時性的聯系從而改變其心理水平并調動其心理結構的過程,就是旅游體驗。這種體驗是旅游者的內在心理活動與旅游客體所呈現的表面形態和深刻含義之間相互交流或相互作用后的結果,是借助于觀賞、交往、模仿和消費等活動方式實現的一個序時過程[13]。生態旅游由于詳細的旅游目的、方式等不同而有別于其它旅游方式,但它仍舊是一種旅游方式。生態旅游產品具有普通旅游產品所具有的共性,生態旅游者對生態旅游產品與服務的消費有一個過程,是一段經歷,所以也存在旅游體驗,即生態旅游體驗。

Pinell與Gilmore在《體驗經濟》一書中,將“體驗”詳細分為四類:娛樂、教導、暫避現實和審美。旅游業被公認為天生的“體驗產業”,旅游者離開日常工作、居住的環境(暫避現實),接受跨文化與異域風情的洗滌(審美),盡情享受休閑時光(娛樂),并通過這一系列感官刺激和心靈感觸,獲取精神的成長(教導)。旅游體驗是旅游世界的硬核。不管是對旅游者還是對向旅游者提供服務和產品的旅游企業治理經營人員而言,旅游體驗的質量都可以說是他們從事旅游及相關活動的生命線,高質量的旅游體驗給旅游者以預期甚至超過預期的旅游滿足,從而奠定企業獲得經濟效益的長久基礎[14]。因此,體驗是旅游活動的本質屬性。鑒于體驗價值已成為旅游產品能否熱銷的重要指標,因此,在進行生態旅游等級評價時,應充分考慮各項評價指標的體驗程度。

隨著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游客旅游是為了獲得某種舒暢而獨特的體驗。旅游體驗的核心在于真實性和參與性。旅游經歷就是游客參與旅游活動的結果,游客追求活動的真實性與參與性。真實程度和參與程度與體驗效果直接相關,真實程度和參與程度越高,體驗效果越好,反之則越差[15]。旅游體驗的真實性是建立在旅游對象客觀真實的基礎上的。生態旅游者更加重視體驗程度。

綠色環球21生態旅游國際標準體現的原則要求生態旅游:(1)向游客提供親身的、直接的自然體驗(集中于自然區);(2)提供能夠更好地理解、欣賞和享受自然的機會(解說);(3)敏感性的解說;(4)持續性維持并提高消費者的期望。該標準針對每個原則設定了詳細的詳細指標,集中于對“過程”和“表現”的衡量,以提高生態旅游者的體驗程度。

旅游體驗影響因素受旅游者的客觀與主觀條件的影響。旅游者獲得旅游體驗的強度因人而異,但主要由旅游景區各種因素決定的。旅游景區的中央任務不是單純提供旅游產品與服務,而是為游客塑造難以忘懷的旅游體驗。對于生態旅游者來說,為了塑造最優的旅游體驗,旅游景區應該將生態旅游體驗主題化,以正面線索強化主題印象、淘汰消極印象,提供紀念品,并重視對游客的感官刺激。

建立生態旅游等級評價指標體系,要從游客的角度出發,為部分評價因子設置體驗系數,這將有助于真實反映生態旅游產品的價值。比如,很多旅游區在做生態旅游資源評估和市場推廣時,珍奇野生動物資源是重要的資本,但實際情況卻是,可能因為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很小或者根本不可能讓普通游客接近,所以對游客而言,其生態旅游體驗價值幾乎為零,體驗系數在這種情況下就能起到一定的矯正作用。

注釋:

①王敬武認為生態旅游理論是研究旅游主體、旅游客體、旅游媒介和環境(也包括旅游環境)之生態化意義下的想互關系和變化規律的科學,該觀點突出了生態旅游環境不同于一般形式旅游的環境。詳見:論生態旅游的內涵及規律[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95-100.

參考文獻:

[1]鐘林生鄭群明石強:中國實施生態旅游認證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2:112-116.

[2]MarthaHoney.Ectourism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WhoOwnsParadise?[M].Washington,D.C.:Islandpress,2009:2-19.

[3]Shores.TheChallengeofEcotourism:ACallforHigherStandards[M].NewYork:CABIPublishing,2009:213-218.

[4]孫玉軍劉艷江趙炳柱:生態旅游及其評價指標探討[J].北京林業大學,2009,3:109-110.

[5]甄翌:關于建立我國生態旅游認證制度的思索[J].世界標準化與質量治理,2009,7:41-43.

[6]SherylRoss,GeoffreyWall,Ecotourismtowardscongruencebetweentheoryandpractice[J],TourismManagement,2009,20:36-42.

[7]李洪波黃安民:生態旅游等級評價——一個理論框架[J].生態經濟,2009,10:130-134.

[8]楊桂華: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四維目標模式探析[J].人文地理,2009,5:71-77.

[9]宋瑞:我國生態旅游利益相關者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1:36-41.

[10]DavidA.Fennel,Ecotourism:anIntroduction[M].London:RoutlegePress.2009:43.

[11]王敬武:論生態旅游的內涵及規律[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95-100.

[12]周玲強:生態旅游區認證標準及推廣過程中政府行為研究——以浙江省為例[D].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13-87.

[13]謝彥君:基礎旅游學[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9:204.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自偷自拍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 先峰中文字幕一二三区 |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线一区二区 | 综合国产激情久久 | 亚洲综合偷拍欧美一区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