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7 03:11:0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免疫學檢驗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實驗教學用書為《臨床免疫學檢驗實驗指導》(電子版),是《臨床免疫學檢驗》(康熙雄主編)的配套教材。我們根據教學重點應該落實在實用性上,本著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目的,盡量按照臨床免疫實驗室常用的技術操作方法來設計實驗課程。首先實驗內容要突出本學科的基本實驗技術;其次,從醫學檢驗學生的特點和大部分畢業生將來主要從事臨床檢驗和基礎研究工作的需求出發,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基本操作技術上;另外,根據免疫學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生物醫學科研領域中的特點,增加對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具有促進作用的實驗項目。綜合考慮這幾個方面,我們將實驗分為:(1)驗證性實驗,包括經典抗原抗體反應技術、免疫標記技術、免疫細胞的分離;免疫球蛋白的提取;血清補體活性的測定;(2)設計性實驗,包括ELISA法的建立;臨床相關實驗:包括間接熒光免疫法檢測抗核抗體;淋巴細胞亞群測定等。另外,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臨床實驗室不斷地向著自動化方向發展,全自動分析儀的操作在實驗教學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定期帶學生到醫院臨床實驗室見習,讓他們了解臨床免疫學檢驗動態及最新的檢驗儀器、檢測方法和發展趨勢。這樣不僅解決了教學實驗室儀器設備落后,資源不足的問題,同時也避免了實驗教學與臨床脫節的難題。
2精確分配實驗學時
《臨床免疫學檢驗》實驗課的教學目的在于加深學生理解相關的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我們根據本專業學生培養目標的要求,對整體教學內容進行考察和分配,每次實驗課安排在理論課之后,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最后確定本門課程的教學時數為9時,其中理論課54學時,實驗課45學時,理論課與實驗課的比例為1.2:1。
3增加實驗室儀器設備投入,充分利于臨床醫院的資源優勢
良好的實驗室與儀器設備條件是實驗教學的最基本保障。近年來隨著臨床免疫學科的不斷完善和免疫學技術的成熟,以及基因組和蛋白組學的發展,醫學的各個學科均與此學科發生廣泛的交叉和滲透。相應技術在臨床免疫學檢驗上的應用日益廣泛。因此,實驗教學要為學生掌握這些新技術打下堅實的基礎,才能使學生在畢業后的工作中得心應手。我們的實驗課充分利用舊有設備,同時也爭取了新的投入。近年來,實驗室增加了教學設備包括顯微鏡、離心機、自動酶標儀、洗板機、水平電泳儀、分光光度計等。另外,由于自動化的進程加快,很多高精尖的設備應用于臨床工作中。這些設備價格昂貴,教學實驗室無力購買。所以,我們充分利用各個教學醫院檢驗科的資源優勢,將部分實驗課和見習課設置于教學醫院的檢驗科,用臨床資源優勢來彌補實驗室設備的不足。
4采用靈活多樣的實驗教學方法
實驗課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主要有PBL教學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LBL教學模式(lecturebasedlearning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討論式教學模式、自主學習模式等。對于設計性較強的實驗,我們運用了PBL教學模式,比如“ELISA檢測AFP方法的建立”,由教師提出與本次實驗內容相關的問題,學生圍繞問題進行思維、推理和分析,教師只是起導向作用,不直接回答學生問題,維持實驗小組向既定的教學目標進行。對于相對復雜的實驗內容采用LBL教學模式,如“免疫細胞的分離”等。對于相對簡單的實驗內容采用自主學習模式,比如“凝集反應”。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學《臨床免疫學檢驗實驗指導》的內容,進行討論、交流,并完成實驗內容。在各種教學方法中加入討論式教學模式。針對實驗內容、實驗方法或實驗結果,在教師指導下,全班或小組成員圍繞某一中心問題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看法,通過師生間、學生間的多邊交流,相互探討,以求得真知。由于我們靈活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實驗課變得生動有趣。同時,我們利用互聯網資源和多媒體技術將實驗變得形象。在實驗教學中,將實驗操作、實驗儀器拍攝成錄像進行播放。不僅能讓學生充分了解實驗原理、實驗步驟、實驗所用的儀器等,還能糾正學生不正確的操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5將科研融入實驗教學
教師隊伍科研能力的提高,對實驗教學有強大的推動作用。近年來,學校及醫院越來越重視科研能力的提高,各等級的科研項目數逐年增加。我們也嘗試將科研融入的臨床免疫實驗教學中。比如“ELISA檢測AFP方法的建立”就是我們教師自己正在研究課題的部分內容。實驗教學與科研的結合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了解本學科發展的動態和前沿。
6建立完善的實驗考核機制
關鍵詞:檢測;學習教學
一、改革的方法
(1)基本理論和技能的訓練基地的建立。重點訓練生化檢駐技術、免疫檢驗技術、血液檢驗技術、細胞檢驗技術、徽生物檢驗技術等不僅每所教學醫院有帶教教師,還由檢驗系選派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扎實的青年教師帶教(彌補各醫院帶教教師理論知識的不足),隨時解決實習中所遇到的理論和技術方面的問題聯系實際,及時,記憶深刻,易消化課堂知識。強化專業各學科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按教學計劃開展各學科專題講座(不少于80學時),參加各種國際、國內學術會議。見多識廣,熟悉國內現有較新、精、先連儀器的原理,掌握使用方法,學會診斷程亭,設計小型畢業科研課題,完成論文。由于各教學醫院帶教教師認真負責。
(2)外語能力訓練的課程建設。除學習基礎外,增設醫學英語12時(使用六年制的英語教材)編寫了《免疫學基礎》、《免疫學檢驗技術》(英語教材),開沒丁《免痙學和免疫學檢驗》的英語專業授課的新課程. 共計108學時填補醫學檢驗專業本科生的專業課用英語講授的空自。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寫、聽、閱讀、說和水平,使補語能力增強,摸索出一套外語教學的方法,促進了教學水平的提高,培養出專業英語教師。為臨床實習及文獻查閱、綜述撰寫打下良好基礎。
(3)科研能力的訓練及課程建設。科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培養內容,是完成培養目標的關鍵。我們編寫了《簡明科學學》(即將出版),設置《科學學》課程(54學時,包括科研實踐)和《文獻檢索》課程(2O學時)較系統學習了現代科學學的理論,了解邊緣學科、橫向學科、綜合學科的相互聯系和科學學體系、發展趨勢,基本掌握科研方法和文獻查閱的途徑重點實施科研實踐。通過《文獻檢索》、《科學學》的學習,理論聯系實際。其步驟是,2~4名學生由一位具中級以上職稱的中青年教師指導。導師(其中有碩士、博士或留國研修生)有較強專業能力,年富力強勇于刨新,常是省級以上課題的負責人或學科骨干。指導學生進行文獻資料的查閱、選擇綜違的立飚及綜述撰寫(30篇左右,外文不少于I5篇),最后評價綜述和答辯《科學學》和《文獻檢索撇為限定選修課進行考棱。綜述答辯做為科研實踐能力檢測方式。考核評價標準由立題、前言、標題、結論、文獻量、科學性、價值、表達能力、應變能力、綜合能力等指標組成,將成績做為畢業成績之一。科研實踐的延伸是在畢業實習中完成的,為畢業成績另一部分。學生以綜述為“背景,根據實習基地條件,修訂方案,設計較易完成的科研小課題。待實習結束,完成論文,答辯通過。
二、改革的初步效果
總的看來(分析88~90級3屆學生),從培養基本技能、能力和科研能力入手,進行教學改革初顯成效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術進一步鞏固,基礎扎實。兩處實習基地反映一致,認為學生手技較好,操作熟練,接受力強。愛提同,積極參加教學與科研活動,理論知識掌握較牢。從實習評分表和評語”中看到,幾屆學生平均成績達到良好,并呈提高趨勢。畢業成績(科研實踐、畢業論文、畢業專業考試)較好,提高明顯的為科研實踐的綜述答辯成績(平均8O分以上),畢業論文成績參差不齊(或有的由于醫院條件的限制而缺少)影響總成績。實習學生受到各實習醫院好評,特別以醫院教授評價為代表,他認為,我院學生學習態度端正,肯鉆研,能吃苦,基本技能較好,有后勁。平均兩年為醫院輸送1名畢業生。近三年來已先后有三十多名學生分配到各大醫院及醫療衛生部門外語水平穩步提高四、六緞考試通過宰連年提高(這對生源較多的情況是不易的)。在實習醫院科研過程,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和儀器使用說明書,受到帶教教師的好評。已有綜述在省級以上雜志發表(6篇)。與國內重點院校檢驗專業的外語差距有所減小,其中,外語水平較高者已留校任教,充實教學第一線。
科研能力大大增強。鐵路中心醫院檢驗科檢驗醫師(我院畢業生),首次發現新菌種,以其名命名,破格晉升。參加和參與科研工作的人數增多其中參加項目有的已通過省級鑒定或獲得專利和獎勵。開始在各醫院的檢驗專業中嶄露頭角。綜合培養使能力提高,有的巳成為學科組組長,或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對象,做為醫學檢驗事業的后備力量,有的向更高的層次(博士生)選取(第一個醫學檢驗博士生為我院畢業生)。
三、改革的體會
(1)基本技能、外語能力、科研能力三位一體的訓練方式是打破傳統臨床實習教學模式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法。具有醫學檢驗專業臨床實習特點(突出臨床實踐與綜違論文相聯系的特性)。雖然科研課題小,但包含了科全過程,使學生綜合能力得到鍛煉與提高
(2)臨床實習教學改革不僅體現在畢業實習環節上。還需提前到專業課(專業課)和課間實習中。使臨床實習教學改革具有系統性。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簡稱“慢淋”,是一種淋巴細胞克隆性增殖的腫瘤性疾病,主要表現為形態上成熟的小淋巴細胞侵襲外周血、骨髓、淋巴結和脾臟等淋巴組織。本病好發于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且男性高于女性。本病特殊之處在于骨髓及外周血中幼稚淋巴比例明顯高于慢淋形態學標準。根據2008版WHO分型方案,骨髓或外周血中腫瘤性前驅淋巴細胞(原始、幼稚淋巴)比例≥20%,并能排除母細胞性淋巴瘤浸潤骨髓的可能,則診斷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如果此例病例,僅僅從形態學角度去分析判斷,就會導致誤診。由于對于ALL與CLL的治療方案截然不同。誤診將給患者帶來巨大的損失。因此為了準確診斷,減少誤診率。需要結合形態學、免疫學、細胞遺傳學及分子生物學診斷體系,做出綜合判斷。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73歲男患者,因“體質量下降1+月,頭昏、乏力10+天”入院。近1+月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體質量下降(約7kg),無發熱、咳嗽,無多飲、多食、多尿,未予重視。10+天前出現頭昏、乏力,伴雙下肢浮腫,無頭疼、惡心、嘔吐,無皮膚黏膜出血,無腹痛、腹瀉、黑便,無心悸、氣促及呼吸困難,為診治就診本院門診,查血常規提示:白細胞計數(WBC)117.93×109/L、淋巴細胞114.39×109/L、紅細胞計數(RBC)1.16×1012/L、血紅蛋白(HGB)36g/L、血小板計數(PLT)70×109/L;以貧血原因為急性白血病收入本院血液科。患者精神、飲食欠佳,睡眠尚可,二便正常,體質量減輕約7kg。既往史:發現高血壓5年,未規律口服降壓藥;2年前于遵義市人民醫院行鼻竇炎手術;無遺傳病、傳染病史,無重大外傷、輸血史,無食物及藥物過敏史。患者入院后完善相應檢查項目。查體:貧血貌,全身皮膚無黃染,左頸前、雙側鎖骨上、雙側腋窩、雙側腹股溝觸及數枚花生米至核桃大小的淋巴結,質韌可活動無壓痛。肝脾肋下未觸及,各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陰性。輔查:鐵蛋白475.2μg/L;腎功(尿素,10.61mmol/L;尿酸,661μmol/L)。網織紅細胞、肝功未見異常。乙型肝炎五項、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螺旋體明膠凝集試驗(TPPA)+丙型肝炎測定均未見異常。血型鑒定:B型Rh陽性。骨髓象:有核細胞增生活躍,粒系增生明顯受抑,紅系分類未見幼紅細胞,淋巴分類,幼稚淋巴占24%,該類細胞多呈圓或橢圓形,漿量偏少,淺藍色,偶有瘤狀突起或邊緣不齊;核染色質粗細不一,較致密,部分核仁較大,1~2個不等。外周血:白細胞數量明顯增高,分類幼淋占18%。骨穿結論:骨髓、血象幼淋分別占24%、18%,請臨床結合其他檢查綜合考慮。白血病免疫分型檢測結果:在CD45/SSC散點圖上,可見淋巴細胞群Lym,占有核細胞96.98%,主要表達CD2、CD20、HLA-DR、CD22、CD7、CD4、CD23、CD19、CD5、cCD79a、Kappa,弱表達CD13,不表達FMC-7、Lambda;提示慢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B-CLL)。
1.2治療方案
入院后予輸紅細胞糾正貧血,羥基脲膠囊抑制細胞數,別嘌醇片抑制尿酸形成,碳酸氫鈉注射液促進尿酸排泄,0.9%氯化鈉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及混合糖電解質營養支持,監測血壓等治療。
1.3出院情況及診斷
患者未訴特殊不適,精神飲食及睡眠尚可,大小便如常。查體,生命體征平穩,貧血貌,心臟聽診無病理性雜音。腹部平坦無壓痛。復查血常規提示WBC89.78×109/L、淋巴細胞80.80×109/L、RBC2.27×1012/L、HGB66.0g/L、PLT49×109/L。明確診斷:(1)CLL(B細胞性Ⅳ期);(2)原發性高血壓(1級中危險組);(3)高尿酸血癥。反復溝通后,患者及家屬堅決拒絕化療并要求出院,經上級醫生討論后予以批準出院。
2討論
該患者的年齡、性別、外周血細胞及淋巴細胞百分比均符合慢淋特征,結合臨床有乏力、消瘦、食欲下降等表現,并且伴有多處的淋巴結進行性腫大及貧血表現。與常見的慢淋不同之處在于,通常慢淋骨髓及外周血均以成熟階段淋巴細胞增高為主,原始和幼稚淋巴少見,常<5%,而該患者骨髓及外周血幼稚淋巴比例分別達到了24%、18%,形態如骨髓象中描述(圖1見《國際檢驗醫學雜志》網站主頁“論文附件”)。幼稚淋巴比例的增高將可能導致預后不良。有報道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骨髓涂片中幼稚淋巴細胞≥5%的患者預后,較幼稚淋巴細胞5%的患者差。該特殊病例的診斷就需要與幾種淋巴細胞增高的疾病進行鑒別了。例如ALL是由于原始及幼稚淋巴細胞在造血組織異常增殖并浸潤各組織臟器的一種造血系統惡性克隆性疾病。發病可在任何年齡,但多見于兒童及青壯年。臨床起病急,有發熱貧血,皮膚黏膜及內臟出血,全身淋巴結腫大,關節疼痛及胸骨壓痛較明顯。WBC多數增高,骨髓及外周血均以原始幼稚淋巴細胞增高為主,可高達90%以上。白血病細胞形態大小不一,核漿比較高,核形圓形或不規則,染色質情況各異,核仁可有或無。退化細胞明顯增多,涂抹細胞多見,是ALL特征之一。幼淋巴細胞白血病(PLL)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淋巴細胞白血病。一般認為屬于罕見的CLL變異型,也有人認為是急淋的一種亞型。本病病程較CLL為短,好發于60歲以上的老年人,男性居多。臨床起病緩慢,可無明顯自覺癥狀。部分病例可因消瘦、盜汗、乏力及上腹部不適而就診。其特征是高白細胞血癥、外周血中幼稚淋巴細胞占55%以上及脾大。而核仁大呈泡狀,大而顯著且多為單個的核仁是幼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突出特征。
以上幾種白血病的診斷單從形態學方面,筆者的依據是原始幼稚細胞比例及各自的形態上的細微差別。由于淋巴細胞在染色上的特殊性,染色時間長短的控制,對淋巴細胞成熟度的判斷影響較大。而不同的檢驗人員由于經驗的差異,對淋巴細胞幼稚與成熟的判斷標準也會有差異性。因此由于形態學自身的局限性,對于這樣一些極為相似的疾病,在鑒別及診斷上有一定的難度,拿捏不準就會導致誤診。這就需要借助流式細胞素、染色體等其他檢測手段來綜合診斷。流式細胞術目前用于CLL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主要參考Moreau等提出的免疫表型積分系統,該患者免疫表型表達CD20、CD22、CD23、CD19等成熟B淋巴細胞標志,特別是CD23抗原表達陽性,積1分;免疫球蛋白輕鏈限制性地表達Kappa、不表達Lambda,積1分,提示為成熟B淋巴增殖性疾病(B-LPD);最具特征的是同時表達T細胞抗原CD5,積1分;不表達FMC-7,積1分。典型CLL積4~5分,而該患者共計積分為4分,符合典型CLL免疫表型特點(見《國際檢驗醫學雜志》網站主頁“論文附件”)。而B細胞幼淋巴細胞白血病(Bcell-prolymphocyticleukemia,B-PLL)典型免疫表型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強陽性(IgM或IgD),CD19、CD20、CD22、CD24、CD79b、FMc7等B細胞抗原至少1項以上陽性,CD10常陰性,部分患者CD23、CD5陽性。ALL免疫表型中一般會有CD34和(或)CD10的表達,該患者均無,故不考慮ALL。
該患者利用流式細胞術檢測是非常典型CLL,而僅靠細胞形態觀察分析,很容易誤診為幼淋巴細胞白血病和ALL。因此,綜合利用白血病形態學、免疫學、細胞遺傳學及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體系,更能揭示白血病細胞的生物學本質,有利于對白血病準確診斷分析、設計相應的治療方案和判斷其預后情況。
參考文獻
[1]吳佳竹,徐衛,李建勇.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研究進展———第十六屆國際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工作組(iw-CLL)會議報道[J].中華血液學雜志,2016,37(2):174-176.
[2]徐衛,范磊,李建勇.中國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診治指南解讀[C]//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全國白血病淋巴瘤會議,2011.
[3]劉亞琳,王暉,王雯娟,等.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幼稚淋巴細胞與疾病預后的關系[J].現代腫瘤醫學,2015,23(19):2852-2855.
[4]秘營昌.中國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診斷和預后分組解讀[J].中華血液學雜志,2013,34(11):994-996.
[5]崔劍隆,王彬彬,吳濤.不典型B細胞幼淋巴細胞白血病1例[J].疑難病雜志,2016,15(3):313-314.
[6]曲偉.69例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免疫表型及骨髓象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6,37(7):898-899.
論文摘要:隨著科技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和衛生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近年來國際衛生組織非常關注食品微生物污染問題,食品微生物檢驗成為了食品質量安全控制方面的重要技術之一,對控制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從分析食品微生物檢驗應注意的問題入手,來探討食品微生物檢驗的內容和技術,為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的發展做出貢獻。
一、食品微生物檢驗應注意的問題
1、操作人員的選用和操作要求
實驗室應當聘請具有一定微生物學資質的人來操作,并且要經過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崗。要求其具有較熟練的操作技能,強烈的質量意識,并且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減少人為因素帶來的困擾。
操作要求:(1)操作人員牢記無菌觀念,整個過程要求無菌操作,嚴格按照 GB/T4789食品微生物檢驗標準進行操作。(2)用無菌工具無菌操作取樣。(3)按照 GB/T4789標準方法進行數據處理,得出實驗結果。
2、設施設備的放置環境
實驗室應當具有適宜微生物檢驗進行的設施設備條件,包括檢測設施及輔助設施,并且要特別注意特殊的設備要在特殊的環境下放置和操作。
3、各種設備及藥品的正確配置
(1)培養箱、水浴鍋 、于熱滅菌箱和高壓滅菌鍋的安裝要求:①在首次安裝時要校對溫度的穩定性和一致性。②記錄以上設施其溫度穩定性達到平衡時所需要的時間。③要求定期對以上設備進行清潔和消毒。④最好是使用感應器來對運轉循環情況進行控制和監控。
(2)藥品配置:①培養基采用高壓濕熱滅菌法,121℃滅菌15分鐘。②部分培養基如膽硫乳培養基則需采用煮沸滅菌法。③對于熱敏感的培養基采用膜過濾法。
4、樣品的采集、運輸和保存
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樣品,并且樣品采集必須在無菌操作下進行,以防止樣品受到外源性污染和細菌的生長。采樣用具及包裝物必須是滅菌的。在樣品的運輸和保存過程中應避免日光照射,防止外來物的污染。采樣后,應將樣品在接近原有貯存溫度條件下盡快送往實驗室檢驗。運輸時應保持樣品完整。一般不應超過3小時。如不能及時運送,應在接近原有貯存溫度條件下貯存。
二、食品微生物檢驗內容和技術
食品微生物檢驗的內容有以下幾類 :
1、對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的檢驗。(1)細菌總數又被稱為菌落總數,指食品及生活飲用水檢樣經過處理,在一定條件下經過培養后,所得 1g或1mc檢樣中所含細菌菌落個數,是判斷食品及生活飲用水被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標。(2)大腸菌群系指一群在37℃培養24h后能發酵乳糖、產配、產氣、需氧或兼性厭氧的革蘭氏染色陰性無芽孢桿菌。其主要來源于人和牲畜的糞便,所以研究中經常采用糞便污染指標菌來評價生活飲用水及食品的衛生質量。
2、對食品中致病菌的檢測。在GB4789食品微生物學檢驗標準中,已明確規定某些微生物的數量,所以我們除要檢測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如菌落總數、大腸菌群(MPN)的測定外,還有致病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和志賀氏菌等。
食品微生物檢驗的技術
多年以來,對食品微生物的檢測,通常采用瓊脂平板培養法,共需2—3d才能完成。近幾年各國的許多機構和學者都致力于快速檢測技術和方法的研究,已改進和開發了一些快速的檢測技術和方法,提高了食品微生物檢驗的高效性、準確性和可靠性,其中新方法有以下幾種。
1、采用電阻抗法。其原理是細菌在培養基內生長繁殖的過程中,將會使培養基中的火分電惰性物質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類等,代謝為具有電活性的小分子物質,其能增加培養基的導電性,從而使阻抗發生變化,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檢測培養基的電阻抗變化情況來判定細菌在培養基中的生長繁殖特性,即可檢測出相應的細菌。該法已用于霉菌、大腸桿菌等細菌的檢測。
2、采用快速酶觸反應及代謝產物的檢測。細菌在生長繁殖過程中可合成和釋放某些特異性的酶,所以根據其特性來選用相對應的底物和指示劑,并記錄反應的結果。如美國3MPetiffilmTM微生物測試片可分別快速測定細菌總數、金黃色葡萄球菌等。
3、采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其又包括兩種技術:(1)核酸探針技術。根據堿基互補的原則,用特定的方法測定標記物。(2)聚合酶鏈式反應 (PCR)技術。其原理為通過加熱使雙鏈 DNA經裂解成兩條單鏈,成為引物和 DNA聚合酶的模板;然后降低溫度,使寡聚核苷酸引物與 DNA分子上的互補序列退火。一般情況下退火溫度越高,擴增特異性越好。
4、采用免疫學方法檢測細菌抗原和抗體的技術。其有三種技術:(1)熒光抗體檢測技術 (IFA),包括直接法和間接法。直接熒光抗體檢測法是在檢樣上直接滴加已知特異性熒光標記的抗血清,經洗滌后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結果。間接法是在檢樣上滴加已知細菌特異性抗血清,待作用后經洗滌,再加入熒光標記的抗體后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結果。(2)免疫酶技術 (EIA),其是將抗原、抗體特異性反應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原理結合,是一種新穎且實用的免疫學分析技術。通過共價結合將酶與抗原或抗體結合,形成酶標抗原或抗體,或通過免疫方法使酶與抗酶抗體結合,形成酶抗體復合物。(3)免疫磁珠分離法 (IMS),即應用抗體包被的免疫磁珠,用一個磁場裝置收集鐵珠。
5、采用儀器法。(1)微型全自動熒光酶標分析儀(Mini—VIDAS),其主要采用具有優異的敏感性和特異性的酶聯熒光技術(ELFA),所測的熒光與抗體中抗原的含量成正比。(2)全自動微生物分析系統 (Vietk—AMS)。其可以同時對60-~480個樣品進行分析,并且鑒定時間只需 2~3h,這是效率非常高的一個檢驗系統,并且也是今后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發展的一個方向。
三、總結
總而言之,我們在對食品微生物檢驗時要遵守職業道德,嚴謹科學態度,注意各個環節來確保微生物檢驗數據的準確性,為食品衛生和安全提供可靠的依據。并且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今后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的發展方向會是:(1)采用快速和大批量的檢驗方法,來提高檢驗效率;(2)形成標準化的實驗條件;(3)提高和保證檢驗的精度和靈敏度。
參考文獻:
[1] 張潔梅.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的研究進展[J].現代食品科技,2005,21,(2):221-222.
【摘要】目的從免疫學角度及性激素分泌角度探討CD8+CD28+/CD8+CD28-T(殺傷性/抑制性)T細胞平衡與原發性垂體促性腺功能低下閉經患者的關系。方法收集原發性垂體促性腺功能低下導致原發性閉經患者32例,選取同齡段健康女性32例作為對照組,采用流式細胞術檢測外周血CD8+CD28+ 及CD8+CD28- T細胞及其胞內細胞因子γ干擾素(IFN-γ)及白介素2(IL-2)的百分含量;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血漿雌二醇(E2)、睪酮(Tor)、卵泡刺激素(FSH)及黃體生成素(LH)含量并分析以上幾者的相關性。結果① 性激素指標:與健康組比較,原發性閉經組患者的E2顯著降低(P=0.000),而Tor及LH則顯著高于健康組(P=0.008及0.010),但兩組的FSH無統計學差異(P=0.066)。②T細胞平衡:原發性閉經者的CD8+CD28+ T細胞及IFN-γ顯著低于健康組,但CD8+CD28- T細胞及IL-4顯著高于健康組,以上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③相關性分析:CD8+CD28+T細胞與CD8+CD28-T細胞呈顯著負相關性(P=0.000);CD8+CD28-T細胞與Tor及LH呈正相關性(P=0.023,0.016)。結論原發性垂體促性腺功能低下閉經患者的免疫平衡向CD8+CD28-抑制T細胞傾斜(導致過度免疫抑制),該細胞數量的升高與睪酮及促黃體生成素含量增加有關。
【關鍵詞】原發性閉經 T細胞平衡 性激素 相關性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07.010
國外報道原發性閉經患病率約為5%~10%;國內有資料顯示原發性閉經發病率逐年上升,已達10%左右,其中25歲以下患者比例達25%[1];且國內外均發現原發性閉經都有發病年輕化的傾向[2]。因此原發性閉經的病因及發病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已有研究發現原發性閉經患者的CD8+T亞群數量明顯升高[3-4],且升高的程度與血清總睪酮(Tor)及雌二醇(E2)的水平含量呈相關性,這說明CD8+T亞群與原發性閉經患者的性激素代謝有密切關系。但CD8+T細胞分為CD8+CD28+殺傷性及CD8+CD28-抑制性兩個亞群,且兩者構成一個平衡,究竟原發性閉經與該平衡關系如何,與且該平衡與性激素是否存在相關性?目前均缺乏探討。以此為創新點,筆者對原發性垂體促性腺功能低下導致閉經的患者進行研究,發現該類患者外周血CD8+CD28-抑制T細胞含量升高,后者與睪酮及促黃體生成素含量呈相關性,具體過程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患者資料
選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間我院婦產科的原發性閉經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采用國際原發性閉經協作組結合2006年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所推薦的診斷方案及相關標準,共入選原發性垂體促性腺功能低下導致閉經的患者32例,并選取32名同齡的健康女性作為對照組,兩組的年齡無統計學差異。
1.2流式細胞術檢測
以上觀察對象均于清晨空腹抽取肘靜脈血[5],隨后使用Beckman Coulter Cell 多色流式細胞儀,分別檢測CD28分別為陽性及陰性的CD8+ T所占的百分比,分別代表CD8+CD28+殺傷性T細胞及CD8+CD28-抑制性T細胞的數量;同法采用多色流式細胞儀,檢測以上兩類細胞內細胞因子IFN-γ及IL-4的百分的含量[6]。
1.3性激素水平測定
使用放射免疫法檢測外周血清E2、Tor、FSH及LH含量[7]。
1.4統計學處理
定量數據采用(±s)表示,兩組間同一指標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檢驗;使用Peason相關性分析法,將外周血CD8+CD28+殺傷性T細胞及CD8+CD28-抑制性T細胞的數量與上述細胞因子含量及性激素含量進行相關性分析。運用統計軟件包spss 13.0對數據進行分析,當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CD8+CD28+與D8+CD28-T細胞檢測
兩組的CD8+CD28+與D8+CD28-T細胞及其細胞因子,均呈顯著梯度變化,其中CD8+CD28+T細胞及IFN-γ均以健康組含量最高,兩組之間任意兩者均有統計學差異;而D8+CD28-T細胞及IL-4的情況相反,以健康組最低(表1及圖1)。
2.2激素含量比較
與健康組比較,原發性閉經組患者的E2顯著降低(P=0.000),而Tor及LH則顯著高于健康組(P=0.008及0.010),但兩組的FSH無統計學差異(P=0.066),見表2。
2.3相關性分析
通過Pearson相關性分析發現:①CD8+CD28+T細胞與IFN-γ呈正相關性(P=0.016);②CD8+CD28-T細胞與IL-4、Tor及LH三者均呈正相關性(P=0.021、0.023及0.016);③CD8+CD28+T細胞與CD8+CD28-T細胞呈顯著負相關性(P=0.000)。
3討論
CD8+T細胞是重要的T細胞亞群。根據表達細胞因子的不同,可將CD8+T細胞分為Tc1及Tc2兩個亞群,其中Tc1以表達IL-2及IFN-γ為主,以介導細胞免疫為主;而Tc2以表達IL-4、IL-8等細胞因子為主,以介導體液免疫為主。本研究發現,原發性垂體促性腺功能低下導致的原發性閉經患者的CD8+CD28+T細胞及IFN-γ含量降低,而CD8+CD28-T細胞及IL-4含量升高,本結果與宋玉霞[8]報道的卵巢早衰(POF)患者T細胞亞群變化有類似之處;該研究發現卵巢早衰致閉經患者的CD8+T細胞顯著升高,并且發現POF患者外周血出現卵巢自身抗體(AoAb)滴度升高,提示與體液免疫相關。本研究發現原發性垂體促性腺功能低下閉經患者CD8+T細胞免疫平衡向CD8+CD28-抑制性T細胞傾斜,由于IL-4屬于Tc2類細胞因子,所以該類免疫失衡屬于體液免疫性質,與上述報道有一致性。由于體液免疫與內分泌激素代謝存在極為重要的聯系,就兩者的聯系進一步討論如下。
性激素是包含卵巢在內的性腺分泌的重要蛋白質,有研究發現閉經患者血清17β-E2水平明顯下降、T明顯升高、PRL值有所下降,說明性激素代謝紊亂是閉經的重要表現[9]。由于閉經所涉及的激素種類較多,本研究選取E2、Tor、FSH及LH作為性激素的代表進行觀察。我們發現,原發性閉經組患者的E2顯著降低,而Tor及LH則顯著升高,但兩組的FSH無統計學差異,這與李瀅[10]的報道的閉經患者E2降低、LH升高大體一致。本研究結果提示該類患者雌激素水平明顯缺乏或不足,而雄激素含量升高,符合典型的閉經患者激素代謝特征[11];但本研究與李瀅報道有所不同的是,本研究發現原發性垂體促性腺功能低下閉經患者Tor升高,而李瀅發現Tor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可能是該研究入選的患者既包括原發性閉經患者,又包括繼發性閉經患者,而本研究對象均屬于原發性垂體促性腺功能低下閉經患者,這說明了Tor可能是鑒別不同閉經病因的重要指標,是原發性閉經患者的一個重要性激素代謝特征。
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Tor及LH與CD8+CD28-T細胞及IL-4四者存在顯著正相關性,亦即表現為四者呈平行升高,這預示Tor及LH與閉經患者的免疫學異常關系更為密切,故Tor及LH臨床意義更為顯著,因此我們認為,Tor及LH的水平可以作為該類閉經患者免疫學治療療效的重要內分泌學評價指標,而IL-4可作為重要的免疫學評價指標。
綜合上述,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從免疫學及內分泌學角度闡述了原發性閉經患者免疫失衡與性激素代謝紊亂的關系,并發現CD8+CD28+T可能是原發性閉經患者治療的一個靶細胞,且該類免疫失衡以Tc2類為主,其機制可能是CD8+CD28+T過度表達,導致細胞抑制功能過強,IL-4分泌過多,間接導致Tor及LH過度分泌增加,導致內分泌代謝紊亂,最終導致閉經。以上結果可為原發性垂體促性腺功能低下閉經患者免疫調節治療提供一定的依據,筆者將在后續的研究中進一步該T細胞平衡與其它激素代謝的相關性。
參考文獻
[1]李旻,邱紅玉,孫永玉.原發性閉經的免疫學因素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婦產科學分冊,2003,30(1):29-32.
[2]王增杰,周敏.原發性閉經的病因研究進展[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09,(7):440-442.
[3]施曉波,張金風,符書馨.原發性閉經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的測定及與甾體激素相關性的研究[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8,18(16):2362-2365.
[4]郭賽群,張穎,王麗峰,等.多囊卵巢綜合征胰島素抵抗與調節性T細胞功能的關系[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3,24(2):203-205.
[5]宋青,茍文麗.吡格列酮對胰島素抵抗型原發性閉經患者脂肪細胞因子的影響[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31(2):227-230.
[6]林忠.原發性閉經與細胞因子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06,7(5): 391-393.
[7]張淑華,邱海平,梁潔平.健康管理對圍絕經期綜合征患者激素水平的影響[J].現代醫院,2011,11(5):154-156.
[8]宋玉霞.卵巢早衰患者血清抗卵巢抗體和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變化的研究.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39-41.
[9]ELIA E M,BELGOROSKY D,FAUT M,et al.The effects of metformin on uterine tissue of hyperandrogenized BALB/c mice[J].Mol Hum Reprod,2009,15(7):421-432.
關鍵詞:醫學檢驗 分子診斷 應用型實驗 整體優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1(c)-0109-02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臨床醫學的發展,作為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間橋梁的檢驗醫學也得到了空前活躍的學科建設,其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術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飛速發展。醫學檢驗是一門專業學科,一直以來就被認為只是臨床醫學的輔助學科,而在醫院,檢驗科也一直被認為只是為臨床提供檢測結果的輔助科室。醫學技術在不斷創新,21世紀迅猛發展的醫學檢驗已經不再只是簡單地進行常規檢測,而是正朝著自動化、高效化、小型化、標準化和個體化發展,不再只是簡單地為臨床提供檢測數據,而是在向著可提供臨床咨詢和參與臨床診斷和治療的檢驗醫學的方向進行轉變。檢驗醫學不同于醫學檢驗,后者是側重于應用技術,以標本為中心,而前者檢驗醫學則綜合了科學、技術、臨床三方面,是以病人為中心,以疾病的診療或為評估人體健康程度為目的,對來自人體的材料進行血清學、免疫學、化學、微生物學和細胞學等檢驗,并提供檢查范圍內的醫學咨詢服務,包括對于結果的解釋和提供進一步診療建議的學科[1]。
醫學檢驗專業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寬廣扎實的醫學檢驗、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能,具有較強的臨床實踐能力和良好的臨床溝通能力,能勝任各級醫院、血站、高校及防疫部門醫學檢驗及醫學實驗室工作的創新型和復合型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2]。20世紀50年代始,分子生物學即成為生命科學的前沿與生長點,隨著其理論技術在醫學領域的廣泛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已逐漸成為臨床檢驗診斷的重要手段之一,且逐步形成了“分子診斷學”這一重要的學科分支。分子診斷學是以分子生物學理論為基礎,利用免疫學、生化、生物信息學等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探討疾病發生和發展的分子機制,分子診斷的前瞻性、高特異性和高靈敏度使得其臨床意義在于不僅能夠對疾病做出早期診斷和確切診斷,而且還能確定個體的疾病易感性以及疾病分期和分型、風險評估、預后判斷以及療效的動態監測等,因此分子診斷學實驗技能的訓練就直接決定了培養的醫學檢驗學生能否勝任未來的工作[3]。
1 分子診斷學實驗教學現狀分析
目前整體上分子診斷學實驗教學的開設情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1)教學形式單一。教學過程基本上是教師根據課本講義上的內容進行灌輸式講授,粉筆+黑板+口頭講授,教學方法比較簡單,內容陳舊,在學生來看,是以背書為主,較難調動學生們學習的興趣。(2)實驗室硬件條件相對不足。分子診斷學實驗在所需的硬件設施上往往需要投入的經費較高,加之對授課教師的分子生物學基本技術要求也較高等原因,使得實驗教學的受重視程度不夠,最終導致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沒能得到很好的發展。(3)驗證性實驗所占比例較大。實驗教學不僅要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為目的,單純地完成一些驗證性實驗,更重要的是通過加強專業技術訓練,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與創新能力。傳統的分子診斷學實驗主要是一些基本操作技術,以驗證理論為目的,學生機械地按已有的操作步驟進行,缺少與其它學科的融會貫通,無法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科研思路。因此,為了后續學科的學習和為培養適應新世紀醫學發展要求的高級檢驗醫學人才奠定良好基礎,使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運用趨于綜合化,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科學思維素質,進一步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關鍵環節。
2 優化實驗教學的多樣化教學模
根據多年教學、科研和臨床的經驗,筆者認為多樣化教學模式的開展對于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是非常必要的。
2.1 多媒體組合教學
醫檢專業本科教育開設分子診斷學時間不長,實驗教學中還存在一些期待改進的地方,其中實驗教學軟件這方面就比較欠缺,國內目前難以購置較好的整體優化的分子診斷學實驗多媒體課件和影像教學片,創作整體優化的分子診斷學應用型實驗教學多媒體課件將提高分子診斷學實驗的教學效果,并為暫時尚不具備條件的醫學院校開設應用型分子診斷學實驗提供較為理想的課件,提高教學效果。
多媒體組合教學就是在教學工作中運用數碼相機、攝像機、錄像機、大屏幕投影儀以及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等進行整體組合優化,根據實際情況制作相應的多媒體課件、幻燈片和電視教學片等教學軟件,在課堂上講解實驗理論時,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視頻或動畫等方式,為學生演示實驗室常用儀器和器材的工作原理和規范正確的使用方法、實驗室安全知識以及實驗原理和步驟等,這樣學生可獲得直觀印象,加深對實驗技能的理解。教師還能利用多媒體手段在課堂外,將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和視頻技術聯合應用進行多媒體網絡教學,向學生展示現代分子診斷學研究設備、新的研究技術以及受實驗條件、學時和安全性的限制使得學生無法直接接觸到的實驗操作,使學生能夠及時了解到分子診斷學實驗的最新研究手段,同時同學們還可以掌握規范正確的操作,又可在網絡上模擬整個實驗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操作能力,進而達到加深學生對分子診斷學實驗的整體認識和掌握常用疾病針對性實驗室檢測的目的,實現學生與計算機的交互、學生與學生的交互、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互,大家共同學習,學習的方式和環境發生了改變,知識的傳播不再受時空的制約,并可實時進行[4]。通過多媒體組合教學的方式,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增加信息量,拓展知識面,開闊眼界,從而提高實驗教學的效果。
2.2 分組討論
在實驗前可設置與實驗相關的臨床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帶著問題進行實驗,在實驗的過程中以及結束后,針對預設性問題、實際遇到的問題和異常的結果以小組形式展開討論,討論不僅進一步加強學生對實驗原理、操作和結果的理解,還可加強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
2.3 雙語教學
根據實驗相關內容,結合分子診斷的最新知識和學生外語水平實施雙語教學,同時教師向學生講授查閱文獻的途徑、技能和方法,并引導學生閱讀一些有關的論文文獻。雙語教學有利于鞭策教師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更有利于學生提高運用專業英語水平的能力,指導學生查閱國際最新的文獻資料,及時了解前沿科學技術發展情況,豐富課外科研知識。
2.4 實驗報告論文
采用論文的形式寫實驗報告,根據原理、操作步驟,結合相關理論知識和文獻,對實驗現象和結果進行充分論述,借以提高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并可為日后論文的撰寫奠定基礎。
2.5 完善實驗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實驗內容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學最基本的實驗技術及不斷加入的、隨技術發展的、能與臨床學科通匯貫通的先進性、臨床型實驗,以疾病為主線,以國家批準的臨床常用的診斷試劑盒為材料。另外還可以將教師的科研課題結合到綜合性實驗中,用新穎、前沿的實驗內容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實驗課的興趣和主動性。經過這些綜合性實驗加強學生對各知識點的融會貫通,強化學生對整體知識的掌握。
按教學規律和大綱要求安排實驗教學內容,改變傳統的實驗教學內容,整體優化選擇臨床應用型分子診斷學實驗中最常用的關鍵技術為題材。
擬為:(1)質粒DNA的提取;(2)真核細胞DNA和mRNA的分離純化;(3)限制性內切酶的應用;(4)DN段的連接;(5)核酸的鑒定;(6)重組質粒在體外的表達;(7)表達產物的分離和純化;(8)Western blot;(9)轉化與轉染;(10)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乙肝病毒DNA;(11)實時熒光定量RT-PCR檢測丙肝病毒RNA;(12)流式細胞術分析淋巴細胞亞群;(13)CD4+CD8+絕對計數;(14)流式細胞術檢測HLA-B27;(15)DNA指紋分析;(16)改良TRAP法檢測端粒酶的活性。其中核酸的分離、純化、酶切、連接、鑒定與表達是最基本的分子生物學的技能訓練,實時熒光定量PCR是臨床上用于絕對定量病患體內微生物核酸量的最常用的方法,流式細胞術屬于臨床常用的是一種在功能水平上對生物分子進行定量分析的檢測手段,改良TRAP法檢測端粒酶的活性是綜合性實驗,包括提取小鼠組織DNA、勻漿、測蛋白含量、PCR、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等。
3 結語
分子診斷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其涉及的醫學領域和檢驗項目日益增多,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需要密切聯系,加強溝通,所以針對醫學檢驗專業學生的實驗教學方面,包括教學內容、方式以及教學意識也要進行與時俱進的改革,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出勝任和適應現代檢驗醫學的臨床實踐工作的創新型和復合型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
參考文獻
[1] 高佩安,孟祥香,江新泉.醫學檢驗向檢驗醫學轉變的教育改革[J].高校醫學教學研究,2012,2(1):12-14.
[2] 張玉心,段巧玲,石瑩,等.醫學檢驗專業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基礎醫學教育,2011,13(10):920-922.
Abstract
The paper wa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into scientific and research management and new product exploit for the new developing independent/commercial clinical laboratory.The subject construct included samples reception room, clinical biochemistry, analytical chemistry, radioimmunology, gene-based diagnostics, clinical microbiology, cytogenetics,histopathology and cytopathology, and quality control system and biological safety system,etc. In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it was established that “Kingmed Scholarship” in both cooperates university of “Central-South University” and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in order to training high-level personnel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que development.
Key words
independent/commercial clinical laboratory;scientific manage;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 exploiture
摘要: 本文對我國新興的醫學獨立實驗室,及其科研管理與科技開發等問題,結合自身特點進行探討與分析。本中心學科建設有:標本接收室、臨床生化室、衛生檢驗室、放射免疫室、基因診斷室、臨床微生物室、細胞遺傳室、組織病理室和細胞病理室等多個學科,以及質量控制體系、生物安全體系,在科研管理方面重視教育、培養人才,在科研協作大學設立“金域獎學金”,為科技發展培養高級技術人才。
關鍵詞: 醫學獨立實驗室;科研管理;科技開發
隨著我國醫療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醫學獨立實驗室作為醫療衛生事業的一個組成部分,正在我國悄然興起與穩步發展[1]。我中心是我國具有法人資格獨立運行的第一個醫學獨立實驗室。中心成立于1994年,原屬廣州醫學院,從一個做保健品研發和經營檢驗試劑與器材的校辦小企業,歷經10年的發展,從開始僅有3~4間房,幾十平方米的實驗場所,發展到目前擁有4000m2,近300名職工,由多學科、多部門組成的一個擁有現代檢驗醫學科學儀器設備的、初具規模的現代化醫學檢驗獨立實驗室。是國內首家通過ISO/IEC-17025認可和ISO9001-2000認證。目前正沿著美國CAP(病理學家協會)認可實驗室發展,并且按照國際標準化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運行[2]:即要有高質量、高標準、快速、準確的檢驗技術服務項目,同時大力開展科學研究與科技開發工作,不斷引進新技術、新項目,擴大檢驗服務范圍,在競爭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發展。現就我醫學獨立實驗室及其科技開發與科研管理等進行以下初步探索。
1 醫學獨立實驗室組織架構
目前,我中心以實驗診斷部為主體,分設臨床生化室、衛生檢驗室、放射免疫室、基因診斷室、臨床微生物室、細胞遺傳室、組織病理室、細胞病理室、免疫組化室和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以及質量保證部和生物安全管理體系等多個學科。此外,中心還在北京等地建立了自己的檢驗試劑研發與生產中心、健康檢查中心。開展檢驗項目達1000多項,為廣東省700多家基層醫院和20多家三甲醫院提供高新檢驗診斷技術服務。檢驗項目和服務范圍日趨擴大,在當今國內檢驗技術服務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
2 醫學獨立實驗室科研管理體系
2.1 在提供檢驗技術服務中確立科研方向 我中心是實驗診斷技術服務的提供者,是一個高度專業性的獨立臨床實驗室。為了滿足廣大地市級基層醫院和部分大型綜合性三甲醫院對一些特殊檢驗項目測試的需求,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按照國際與國內實驗室標準化質量管理體系[3,4]和國家、省、市科技發展規劃以及地區基層醫院科研工作的需要,確立自身的科研方向。
2.1.1 建立實驗室國際標準化質量管理體系 參照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NCCLS)及ISO/IEC 17025要求,制定實驗室質量保證和管理制度。積極參與國際(CAP)、國內(衛生部臨床檢驗中心)和省內(廣東省臨床檢驗中心)質量管理和質量控制體系,在ISO/IEC-17025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認可的基礎上[4],創建美國CAP認可的實驗室,建立省級生物醫藥臨床檢測試驗基地和技術平臺為目標。
2.1.2 檢驗診斷試劑研發 一是在北京金域重點研制和開發干化學檢驗診斷試劑,如骨代謝(骨鈣知A/B)、尿碘、BV(細菌性陰道病)等婦嬰保健與健康評價快速診斷檢測試劑盒等系列產品;二是對目前承擔的省市科委科研項目及其取得的科研成果,進行研發新的診斷試劑盒(如改良嗜肺軍團菌BCYEα-DGVP培養基和乙肝耐藥基因分型檢測試劑盒等)。
2.1.3 基礎應用研究 檢驗中心通過自行研發、引進、合作等多種途徑,運用分子生物學、分子免疫學、分子病理學等最新檢驗技術,整合先進的診斷技術和方法,大力開展特種檢驗項目:包括分子生物學基因診斷新技術、遺傳性疾病易感基因診斷、感染性疾病病源微生物基因診斷等,為臨床提供高新檢驗診斷技術服務。
2.2 確立重點科研項目 現階段重點科研項目包括實驗室質量保證體系研究及在ISO-IEC-17025認可基礎上,創建美國CAP認可實驗室和生物醫藥臨床試驗技術平臺。研發婦嬰健康評價系列診斷試劑盒、液基薄層細胞學(TCT)設備和試劑國產化、廣東地區宮頸癌和癌前病變流行病學、細胞學和HPV(人瘤病毒)病因學研究等。
2.3 承擔和完成國家、省、市科技發展規劃項目 中心科研管理部門引導中高級科技人員,每年向省、市、區各級科研機構申報科研項目。近5年來曾先后申報、承擔和完成10多項省、市科技發展規劃項目,創建了檢驗醫學產、學、研一體化的檢驗科技診斷技術平臺,促進了金域醫學檢驗科技事業的高速發展。
3 人才培養與科研梯隊建設
3.1 科研梯隊建設 發展科技事業必須建立一支科研隊伍,必須引進與培養學科帶頭人。為此,我中心在國內、外招聘了一批知名檢驗醫學與病理學專家,組建了專家顧問委員會,指導科研工作。同時招聘與引進一批中青年科技專家,包括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等高中級科技人員,組成一支老中青三結合的科研隊伍,承擔各項科研項目。
3.2 人才培養 金域檢驗以廣州醫學院為依托,同時與國內部分具有檢驗醫學專業的高等醫學院校,包括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重慶醫科大學檢驗系等密切合作,建立碩士研究生培養點,共同招收碩士研究生,培養中高級檢驗醫學人才。我中心亦選拔各學組技術骨干和優秀人才,外送委派培養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自身培養本專業學科帶頭人。
4 建立科技攻關與科研獎勵制度
4.1 科技攻關 對于目前承擔的10多項省、市科委科研攻關項目,由老專家和學科帶頭人組織科研攻關小組,共同參與課題研究,撰寫科研論文,組織科研成果鑒定。近2~3年來,先后開展和完成的省、市科委科研攻關項目有《嗜肺軍團菌快速診斷試劑盒研發》、《乙肝病毒拉米夫定耐藥基因快速診斷試劑盒研發》、《尿碘、骨鈣知、BV婦幼健康評價快速診斷試劑盒研發》、《中國人PLGK1-3、K5及EDN 基因工程研究》、《醫學檢驗診斷試劑產學研一體化應用開發研究》等項目,并且取得了階段性科研成果。先后在國際、國內10多種醫學期刊發表了60多篇科研論文,現正準備做系列科研成果鑒定。
4.2 學術活動 檢驗中心積極參與國際和國內學術會議,每年要派出5~6批科研管理人員、中青年科技專家和科技員參加國際(IFCC、APCCB)、國內(中華醫學會檢驗學會)各種學術會議,不斷提高學術水平。同時還申請承辦或協辦中華醫學會的一些學術會議,以及衛生部和省衛生廳主辦的檢驗專業繼續教育學習班。近年來,中心先后承辦了中華醫學會檢驗專業委員會《中國醫學獨立實驗室研討會》、《醫學微生物學檢驗新技術》、《分子生物學診斷新技術》等多個學習班,并邀請國內、外專家來講學班授課。
4.3 科研獎勵 我中心對科技人員在國家或國際級權威雜志上發表科研論文者,不僅提供全部費,而且給者以實際獎勵。鼓勵科技人員積極參與科研工作,撰寫科研論文,提高學術水平。
5 建立檢驗診斷試劑產學研一體化研究開發基地
我中心參照國外大型現代化醫學獨立實驗室產學研一體化運行模式,集科研、教學、檢驗、診斷、試劑產品開發和高科技檢驗診斷技術服務為一體,建立科研與科技開發生產基地。
5.1 高科技檢驗診斷技術服務 我中心引進國內外高新檢驗診斷技術,開展檢驗項目1000多項,為廣東省700多家基層醫院和部分三甲醫院提供特種檢驗診斷技術服務。其特點:一是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實現資源共享;二是提供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三是提高檢驗診斷技術水平,方便患者,縮小基層醫院醫生與上級醫生間診斷和科研水平上的差距,減小城鄉之間醫療服務質量的差別,提高整體醫學檢驗水平。病人可以實現就近就醫,避免因為醫院不具備檢驗技術而不得不轉院的麻煩。尤其是對于廣大農村患者來說,他們不用再專門到中心城市,也可以享受到高水平的醫學檢驗服務。
5.2 建立科研與科技開發生產基地 中心自身建有檢驗產品研發基地(北京金域高科診斷技術有限公司),將科研成果直接轉化為新產品,進行開發生產。目前已有婦幼保健和健康評價快速診斷系列產品(骨鈣知、尿碘、VB快速診斷試劑盒),取得專利技術和生產許可證,其中有些為國內首創,解決了過去對這類產品完全依賴進口的難題。
5.3 通過醫學檢驗診斷試劑產學研一體化應用開發系列研究 對我國檢驗醫學事業的發展、對提供高新檢驗診斷技術服務與檢驗診斷試劑產學研一體化,營造一個高新技術平臺。
6 醫學獨立實驗室科技開發的有利因素
6.1 資源共享、設備優良 我中心現有全自動生化儀、放免儀、原子吸收光譜、熒光實時定量PCR、HC2、DNA雜交儀、化學發光儀、紫外分光儀、全自動病理組織制片系統、TCT檢測儀、熒光顯微鏡、多頭顯微鏡、遠程病理診斷會診系統、全排式生物安全柜等價值1000多萬元現代檢驗儀器設備,最近又引進了氣相和液相色譜儀、串聯質譜儀等先進檢驗儀器設備。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乙肝病毒前S2抗原(pre-S2Ag)的檢測及其臨床意義。方法:對188例標本采用ELISA法進行乙型肝炎病毒標志物fHBV M1及pre-S2Ag檢測,并對其中162例標本應用熒光定量PCR法檢測HBV-DNA。結果:162例血清標本同時檢測HBV-DNA和pre-S2Ag,兩者檢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2.78,P>0.05)。HBeAg(+)與HBeAb(+)組之間pre-S2Ag陽性率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28.03,P<0.005)。HBeAg(+)組、HBclgM(+)組pre-S2Ag陽性率為100%,HBSAg(+)的肝癌組pre-S2Ag陽性率達95.0%,結果明顯高于HBV-DNA(-)組18.4%,P值均<0.005。結論:pre-S2Ag是反映病毒感染與復制的指標,與臨床病情活動有關,可作為療效和預后的觀察指標,能完善和補充乙肝病毒血清標志物的檢測。
我國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流行區,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炎最常見的溶血性病毒,不僅人群感染率高。而且有些HBV感染可能由于外周耐受,T細胞反應低下、抗原呈遞抑制、選擇性免疫抑制、病毒基因表達下調或基因變異等導致T細胞識別障礙,容易轉為慢性感染。部分患者可演變為肝硬化甚至原發性肝癌。不同的HBV血清免疫標志物模式提示不同的臨床意義,HBV-DNA是判定HBV感染者病毒是否復制和當前有無傳染性的主要指標,了解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標志物間的關系對臨床診斷和治療很有價值。據估計無癥狀的乙肝病毒攜帶者達1.2億,乙肝患者3000多萬,其中15%~25%的患者將死于慢性肝病(肝癌、肝硬化),給人類健康帶來極大危害。為了能及時、準確地診斷,以指導治療及判斷預后,乙肝病毒的檢測指標日益增多。文獻資料顯示,pre-S2Ag在乙肝HBSAg(+)、HBeAg(+)、抗HBc(+)模式中陽性檢出率最高,抗HBSAg(+)、抗HBe(+)、抗HBe+模式中次之,其他模式較低。本文就pre-S2Ag陽性率與HBV-DNA、HBV M檢測結果進行比較分析,旨在探討pre-S2Ag檢測的臨床意義,現總結分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標本來源
搜集本院2006年3~12月門診和入院患者188例,其中同時檢測HBVM及HBV-DNA共162例:另外急性乙肝患者6例,乙肝表面抗原陽性并臨床診斷為肝癌患者20例。
1.2g~試劑
HBVM、HBcIgM試劑由某有限公司提供;pre-S2Ag試劑由某市肝病試劑研究中心提供,以上均采用ELISA法檢測;HBV-DNA試劑購自某有限公司,結果以≥500拷貝/ml為陽性。以上操作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3檢測儀器
意大利希亞克(SEAC)公司的全自動免疫分析儀一愛麗絲及HBV-DNA測定由我市人民醫院用國外羅氏公司的全自動熒光PCR擴增儀。
1.4統計學方法
分析計量資料、計數資料比較分別使用t檢驗和x2檢驗,所有數據用SPSS10.0forWindowS統計軟件包處理。
2.結果
2.1pre-S2Ag與HBV-DNA及乙型肝炎病毒標志4h(HBVM)之間的結果比較
3.討論
慢性HBV感染常對部分肝細胞有長期持續性損傷,但損傷程度與HBV-DNA水平無明顯正相關,機體對HBV的免疫應答是造成肝組織破壞及肝功能異常的主要機制。pre-S2Ag是乙肝病毒外殼中蛋白的一部分,是HBSAg肽鏈N末端前附加的55個氨基酸序列,其暴露于HBV囊膜外層,也是病毒的表面抗原。HBV-DNA是衡量乙肝病毒復制最靈敏、最精確的證據,是判斷患者有無傳染性最直接的指標。表2中,HBV-DNA與pre-S2 Ag檢測結果采用配對資料x2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2.78,P>0.05),與文獻報道相同。pre-S2Ag具有多聚人血清白蛋白受體(PHSA-R),能與PH—SA結合,由于肝細胞表面也有PHSA-R,HBV能通過血循環中存在的PHSA的介導,吸附到肝細胞表面,最后由胞飲作用進入肝細胞內,因此,病人血清檢出pre-S2Ag表示HBV在肝細胞中復制。 轉貼于
乙肝患者血清中存在HBeAg是經典的HBV復制及評估其傳染性的標志物。本組資料HBeAg(+)的標本中的pre-S2Ag陽性率為100%,同時HBclgM(+)的急性乙肝患者pre-S2Ag檢出率為100%,同樣表明pre-S2Ag的存在和病毒復制及臨床病情活動有關。表3中,HBeAg(+1組與HBeAbf+1組與pre-S2Ag檢出率比較(x2=28.03,P<0.005),說明兩組pre-S2Ag檢出率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HBeAb(+)組pre-S2Ag陽性率低于HBeAg(+)組,HBeAg向HBeAb轉換表示病毒復制減少,傳染性變弱,表明pre-S2Ag轉陰是病情好轉、傳染性減弱的指標。隨著HBV-DNA(+)到HBV-DNA(-).HBeAg向HBeAb轉換的過程,其pre-S2Ag陽性標本吸光度(A值1均值由1.5351.0870.734逐漸降低(P<0.05),同時在肝癌組pre-S2Ag陽性標本A均值為1.362,HBcIgM(+)組pre-S2AS陽性標本A均值為1.305,兩疾病組proS2Ag陽性標本A均值也很高,表明高滴度的pre-S2Ag與病情活動有關,而低滴度的pre-S2Ag預示HBeAg的消失或病情好轉。
[關鍵詞] 原發性肝癌;甲胎蛋白;癌胚抗原;α-L巖澡糖甘酶;γ-谷酰轉肽酶
[中圖分類號] R735.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28-0103-03
原發性肝癌是我國常見惡性腫瘤之一,發病年齡中位數在40~50歲,是世界常見10大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列居前三位,具有發展快、預后差的特點。早期診斷在原發性肝癌(PHC)治療顯得極其重要。迄今為止在PHC診斷的各種標志物中敏感性尚無超過AFP者,但是我國PHC患者有10%~30%屬于AFP陰性,致使甲胎蛋白(AFP)在原發性肝癌早期診斷中,受其敏感性和特異性限制,容易造成漏診和誤診[1]。由于AFP敏感性和特異性都不能令人滿意,缺乏敏感、特異的早期診斷方法,臨床發現的肝癌多為晚期,總體療效甚差,5年存活率不足5%。人們在不斷努力尋求更加有效的標志物及檢測方法特別是在早期診斷方面。本文對85例原發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HC)中血清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AFP)、癌胚抗原(cancer embryo antigen,CEA)、α-L巖澡糖甘酶(alpha L bath sugar,AFU)、γ-谷酰轉肽酶(gamma 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進行聯檢,探討其對PHC的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13年2月~2014年1月腫瘤科住院治療PHC患者85例,男52例,女33例,年齡37~71歲,平均(51.0±3.5)歲;良性肝病組選擇我院感染科、消化內科住院患者92例,男49例,女43例,主要為肝硬化、慢性肝炎、肝占位良性變等,年齡35~69歲,平均(49.0±6.5)歲;所有病例根據臨床表現資料,經各種影像學資料并結合實驗室各項檢測資料確診。同時選取健康體檢者100例,男53例,女47例,年齡27~67歲,平均(45.0±4.5)歲,排除肝、腎功能異常等疾病。各組患者的性別及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標本采集 所有受檢者空腹靜脈采血4 mL,注入干燥真空管內,血液凝固后以3000 r/min分離血清,取2 mL血清置-20℃保存待檢[2]。
1.2.2 試劑與儀器 AFU、GGT檢測采用連續監測法,儀器AU5800生化分析儀及原裝配套試劑檢測,AFU、GGT正常參考值(AFU=4~54 U/L,GGT=8~85 U/L),操作參照試劑說明書。AFP、CEA檢測采用免疫化學發光法,儀器AI2000電化學發光儀及原裝配套試劑檢測,正常值(AFP=0~10 μg/L,CEA=0~5.8 μg/L),操作參照試劑說明書。
1.3 觀察指標
觀察血清AFP、CEA、AFU、GGT同步檢測水平和陽性率。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原發性肝癌組血清4種標志物水平明顯高于良性肝病組、對照組,組間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原發性肝癌組、良性肝病組、對照組血清中四種腫瘤標志物
檢測(x±s)
注:AFP(t1=8.58,P=0.00,t2=15.6,P=0.00);CEA(t1=21.1,P=0.00;t2=22.8,P=0.00);AFU(t1=45.0,P=0.00;t2=67.4,P=0.000);GGT(t1=14.1,P=0.00;t2=29.0,P=0.00)
3 討論
文獻報道原發性肝癌(PHC)是我國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常見癥狀肝區疼痛,全身消化道癥狀,肝腫大,肝癌轉移癥狀[3]。而HBV、HCV感染與PHC發生呈正相關,我國是病毒性肝炎的高發區,防治PHC是我們面臨的一項重要并且極其艱巨的任務。我國患者年齡中位數40~50歲,男性比女性多見。其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確定,目前認為與肝硬化、病毒性肝炎以及黃曲霉素等化學致癌物質和環境因素有關。但是患者的臨床癥狀一旦出現或影像學發現大部分患者已到中晚期,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唯一方法,所以原發性肝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提高總體療效有待提高[4]。
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AFP)是1956年Bergstrandh和Czar在人胎兒血清中發現的一種專一性的甲種球蛋白。1964年Ta Tarinov發現PHC患者血清中檢測到AFP,自此以來,作為肝癌診斷的最佳標志物在肝癌的實驗室診斷中,AFP是診斷肝癌特別是原發性肝細胞癌比較靈敏的指標,具有確立診斷、早期診斷、鑒別診斷的特點,近年來在原發性肝細胞癌診斷中的重要性備受青睞[5],排除妊娠和其他系統腫瘤,原發性肝癌的診斷即可確立[6]。部分急性肝炎患者血清中AFP測定值可以升高但是不超過300 μg/L并伴有ALT、AST等指標的同時升高,一般在2個月內隨病情的好轉而下降,多數不會超過2個月;同時伴有轉氨酶升高,當轉氨酶下降后甲胎蛋白也隨之下降,血清甲胎蛋白濃度常與轉氨酶呈平行關系。如果甲胎蛋白濃度在500 μg/L以上,雖有轉氨酶升高,但肝癌的可能性大,轉氨酶下降或穩定,而甲胎蛋白上升,也應高度懷疑肝癌。但是小肝癌特別是直徑
本資料顯示AFP、CEA、AFU、GGT在原發性肝癌組濃度明顯高于良性肝病組和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在健康體檢中凡是中年以上定期普查以上四項指標非常必要,特別是有肝病史的患者,如有原因不明的肝區疼痛、消瘦、進行性肝腫大者,定期普查以上四項指標并聯合檢查影像學指標,能實現原發性肝癌早發現、早治療,總體療效可以明顯提高。
[參考文獻]
[1] 呂春燕,裴豪. AFP-L3、AFU和HCY聯合檢測對原發性肝癌的臨床診斷價值[J]. 海南醫學,2013,24(20):3025-3027.
[2] 戴強. 血清AFP、AFU、GPDA聯檢在PHC診斷中的價值[J]. 放射免疫學雜志,2013,26(2):256-258.
[3] 寧珠,殷芳,劉海,等. AFP、CEA、AFU、GGT-Ⅱ聯合檢測診斷原發性肝癌的臨床價值[J]. 中國醫藥導報,2013, 10(2):73-75.
[4] 白吉明,李建華,王新杰,等. AFP、GGT、GPC3聯合檢測在原發性肝癌診斷中的應用[J]. 承德醫學院學報,2012, (9):130-132.
[5] 沈劍平. AFP、AFU、GGT、ALP及CA19-9聯合檢測對肝癌的診斷價值[J].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2,33(10):1179-1180.
[6] 薄濤,黃華,張保珍,等. 原發性肝癌患者血清AFP、AFU、GGT的測定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2):38-39.
[7] 鄭飛,周文平. 四種腫瘤標記物聯合檢測診斷原發性肝癌的臨床觀察[J]. 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3,(9):941-943.
[8] 常岐,楊金玉,郝秀春,等. 聯合檢測血清AFU、ALP、GGT及AFP在原發性肝癌診斷中的應用[J]. 醫療裝備,2013, 26(4):15-16.
[9] 陳紅杰,陳紅躍,高中躍,等. 聯合檢測AFP、CA199和GGTⅡ對原發性肝細胞癌的臨床價值[J]. 河南外科學雜志,2012,18(2):22-23.
[10] 竇新立,周鳳鑫,陳立軍,等. 血清中AFP,CEA和GGT聯合檢測在原發性肝癌中的診斷價值[J]. 中國實驗診斷學,2014,(7):1131-1132.
[11] 劉首明,夏慧. 聯合檢測血清AFP與AFU、CEA、TBA對原發性肝癌診斷價值的研究[J]. 中外醫療,2013,32(30):191-192.
[12] 鄭盛,唐映梅,楊晉輝,等. 血清GP73和AFP單項與聯合診斷原發性肝癌的價值[C]. 中華醫學會第十六次全國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2013:164-166.
[13] 鄒華軍,張娟娟. 血清AFP、CEA、CA19-9及GGT聯檢應用于原發性肝癌的診斷[J]. 放射免疫學雜志,2012, 25(6):690-691.
[14] 徐煒烽,高國生,祝成亮,等. 血清GP73及其它5種血清學標志物對原發性肝癌的診斷價值探討[J]. 中華中醫藥學刊,2012,(12):2635-2637.
【關鍵詞】 糖尿病;類風濕關節炎;臨床特點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1.027
糖尿病是臨床上常見的代謝異常綜合征, 胰島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而引起機體代謝系統紊亂是主要的病理產生機制。近年來有研究顯示, 糖尿病與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存在相似的遺傳學基礎, 也屬于自身免疫疾病[1], 而RA的病因尚不明確, 多數醫學專家傾向于自身免疫學說, 糖尿病合并RA或橋本甲狀腺炎等自身免疫疾病在臨床上并不少見。本文針對合并RA的糖尿病患者與單純糖尿病患者進行對比研究, 分析糖尿病并RA的臨床特征, 旨在為更有效的臨床診療工作提供參考。具體內容整理后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納入2013年3月~2015年2月就診于本院的糖尿病并RA患者36例作為觀察組, 另選取同期就診的單純糖尿病患者36例作為對照組。觀察組中男19例, 女17例, 患者年齡43~76歲, 平均年齡(59.30±4.29)歲, 平均體質量指數(24.42±4.10)kg/m2, 平均收縮壓與舒張壓分別為(130.78±26.48)mm Hg(1 mm Hg=0.133 kPa)與(75.35±
10.45)mm Hg;對照組中男21例, 女15例, 患者年齡45~78歲,
平均年齡(60.18±4.72)歲, 平均體質量指數(25.16±3.78)kg/m2, 平均收縮壓與舒張壓分別為(139.35±28.17)mm Hg與(80.25± 11.77)mm Hg。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入選患者均對本組研究內容充分知情, 均自愿入組, 在研究過程中具有較高依從性, 符合倫理學原則。
1. 2 方法 所有入選對象均入院后進行各項指標檢測, 包括身高、體重、血壓等, 同時禁食12 h后, 抽取清晨空腹靜脈血3 ml, 置入無菌干燥試管內, 不予以抗凝處理;待血液凝固后再行離心并保留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儀對血脂血糖等指標進行檢測, 主要檢測指標包括TC、CRP、FBG、HbA1c、HDL-C、TG。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的TG、HDL-C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而血清CRP較對照組更高,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FBG、HbA1c以及TC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類風濕關節炎是臨床上常見的慢性進展性自身免疫疾病, 其病理過程為關節滑膜發生炎癥, 患者以關節畸形為主要表現, 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有學者在研究中發現, RA患者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高, 推斷可能與炎癥狀態引發血脂、血糖等代謝紊亂存在一定關聯[2, 3]。但現階段醫學界并未就RA對血脂血糖的影響達成一致認識, RA患者并發糖尿病的風險較正常人群更高, 且RA患者在高炎癥狀態下發生胰島素抵抗的幾率與低炎癥狀態患者相比更低。糖尿病是常見的慢性疾病, 屬于代謝紊亂型常見病, 患者多伴隨有不同程度的血脂紊亂, 并以TG、HDL-C下降為主要表現, 這些表現均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誘導因素之一。王友蓮等[4]在研究中發現, RA患者在確診前的4~5年內, 便可發現RA患者存在明顯的TG與HDL-C下降;而橫斷面研究則認為RA患者確診前便可發現較高的TC水平;但也有報道指出, RA患者的TC與HDL-C水平均較正常組更低。RA與糖尿病患者血脂代謝的相關性仍不明確。董笑影等[5]從基因角度進行分析發現, RA患者的血脂代謝與RA易感基因存在顯著相關性, RA患者的血脂代謝過程直接受到相關基因的調控, 可誘導患者發生心血管疾病等不良后果。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合并RA的糖尿病患者的TG與HDL-C水平分別為(1.43±0.61)mmol/L、(1.06±0.32)mmol/L, 相較于對照組單純糖尿病患者更低, 組間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而FBG、HbA1c以及TC組間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明RA參與到糖尿病患者的血脂代謝過程中, 糖尿病合并RA會導致血脂紊亂進一步加重而增大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
但RA患者發生系統性炎癥與高血壓之間的關系仍不明確, 多位學者針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6, 7], 發現RA患者與無RA患者相比并未出現明顯的血壓升高。另外, RA的炎癥狀態會導致患者出現更嚴重的胰島素抵抗, 進而影響到患者的血糖代謝情況。臨床調查發現, RA患者合并代謝綜合征的幾率為43%左右, 遠高于正常人群的11%[8], 表明合并代謝綜合征可能與RA患者易發心血管疾病有關。本研究發現兩組的FBG、HbA1c比較未見顯著差異, RA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代謝影響不顯著, 推斷可能與個體差異有關, 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彭玉芳, 程鵬, 何朝霞, 等.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血清HCY、ADP水平變化及意義.寧夏醫科大學學報, 2013, 35(12):1383-1385.
[2] 呂曉虹, 馮秀媛, 蒲丹, 等.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合并糖代謝異常的臨床研究.中華風濕病學雜志, 2014, 18(7):460-464.
[3] 李春, 王秀茹, 唐熠達, 等.全國多中心類風濕關節炎冠心病危險因素的現況調查.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2, 44(2): 176-181.
[4] 王友蓮, 皮慧, 楊明峰, 等.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糖代謝異常. 中華風濕病學雜志, 2013, 17(7):494-497.
[5] 董笑影, 于新立, 郭穎, 等.類風濕關節炎繼發糖尿病患者肺部感染的臨床治療效果觀察.中華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論 文 網專業教育教學論文和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4(19): 4805-4806.
[6] 李征鋒, 胡海生, 何紅, 等.益氣活血方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合并糖尿病62例療效觀察.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4, 25(23):5302-5304.
目前,我國各院校檢驗醫學專業采取的教學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獨立的學院式管理方法,即檢驗醫學的所有課程均由系負責實施和完成;二是“系科合一”管理方式,即檢驗教學與附屬醫院為一個機構,統籌安排教學與臨床實驗室的檢驗工作;三是前四年的教學與臨床醫學系共同完成基礎課學習,第五年分別進入不同的實踐環節。雖然管理模式不盡相同,但在培訓目標和課程設置等方面則大致相同。要求學生學習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檢驗醫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并進行檢驗醫學操作技能的系統訓練。其主干課程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檢驗技術;主要課程有生物化學、醫學統計學、檢驗儀器學、分析化學、生理學、病理學、臨床生物化學及檢驗、免疫學及檢驗、微生物學及檢驗、血液學及檢驗、寄生蟲學及檢驗、診斷學、內科學、計算機基礎與應用等,使用的教材基本是衛生部規劃教材。實踐教學一般為48~56周,用于完成課間實習、檢驗技能訓練實習以及畢業論文。
高校檢驗教學改革及措施
(1)改進教學觀念、提高教學質量:教學不僅要把科學知識傳達給教學對象,同時教學也應是一門藝術,它不僅是語言的藝術,組織課堂的藝術,更是把教學目的、重點突出顯現,不斷培養學生聯想與思考能力的藝術。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化教學、多媒體教學陸續走進我們的課堂。如何更好地利用高科技手段把我們豐富的臨床經驗及科學知識展現出來,就要求我們更新原有的教學觀念,不斷地利用好高科技手段,更加生動形象作好我們的教學工作。教育者首先要受到教育,并且是自我,自覺不斷地完善與追求的過程。提高教學人員的教育觀念是頭等大事,因為教學人員的教育觀念直接影響其教育行為,并且這種觀念與行為同樣也表現在平時的工作當中。科學在發展,時代在前進,為了適應這種發展與前進,我們必須不斷地完善充實自己,與時俱進,樹立起科學的世界觀,將新思想、新觀念、新技術貫徹到我們的教學當中去。在醫學科學的領域里,存在著許多的奧秘。有許多的已知,同時也有許多的未知。既像人們與生俱來就生長著五臟六腑一樣的持久恒定,又像人們的新陳代謝生老病死,在悄悄地變化著,但是又像突然到來的SARS病毒。科學不能不為所有的問題提供全部的答案,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求證樹立起科學的世界觀,并盡可能地將其運用到教學當中去[3]。
(2)構建新的教育體制,培養多層次創新人才:醫學檢驗人才培養目標形成的新教學內容體系必須包括:注重打牢基礎,較好地反映現代檢驗醫學、自然科學技術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趨勢;強調基礎與臨床、理論與實踐的緊密聯系,增強學生綜合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素質教育思想,尤其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加強英語口語訓練與提高[4]。經過這臨床實踐的學習,使學生具有了扎實、豐厚的知識,無疑為將來的工作、科研奠定了基礎。高校檢驗教育是醫學檢驗專業適應現代社會高科技發展與應用的必然性產物。對全方位醫療人才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加強醫學檢驗專業學生基本技能的培養:現代醫學的發展,使醫學與其他學科的滲透日益加強,醫學模式也逐漸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以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目的,醫學教育必須要順應這樣的發展形式,不斷培養醫學生“終生學習”的能力。樹立終身學習的觀點,大學階段不是學習的終點,只是職業學習生涯的起點。要珍惜大學學習機會,同時根據生活、工作的需要,不斷地學習。在知識經濟社會,活到老學到老,是人們實實在在的需要,應成為人們的一種基本生活習慣。在知識經濟浪潮迎面襲來的時候,更新學習觀念有其重要的意義。要根據醫學檢驗專業的特點,在基本技能教學中,通過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內容,改革考試模式,注意學生反饋信息等幾個方面對教育模式進行改革,加強對學生的自主性、思考性的培養。在注重學生基本技能培養的基礎上,選擇新穎、適用的教學內容,目的提高檢驗教學的先進性及實用性的前提。目前的檢驗課主要由教師逐項講解教學內容,而學生死記硬背,這樣造成學生不動腦,不理解,聽完課仍印象不深。
學生對教學的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學習缺乏主動性、積極性,不利于他們的獨立思考,教學效果自然不好。為了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及獨立工作能力,我們開辟了第二課堂,利用課余時間,將部分實驗室對學生開放,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一些有意義的教學內容在輔導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獨立操作,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高了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和創造性。可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使學生的思維不拘泥于實驗中早已定好的過程。注重學生的反饋意見,提高實驗教學效果,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主動思維”。為了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可采取定期與學生座談、問卷調查等方法。對收集到的意見與信息要進行認真分析、篩選,然后大家一起討論,尋找最佳教學方案,以提高實驗教學效果[5]。
培養高素質檢驗人才是時展的要求,同時要樹立起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工作觀、先進的教育觀、在我們的教學當中再也不能只重知識的灌輸、臨床意義及結果的傳授,忽視方法及過程的探究。提高教學人員的教育觀念是重中之重,因為教學人員的教育觀念直接影響其教育行為和結果,并且這種觀念與行為同樣也表現在平時的工作當中。為了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和目前高校檢驗教學的現狀,我們必須不斷地完善充實自己,改進教學觀念、構建新的檢驗教學體制,充分提高教學質量,為祖國的醫學事業,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劉華欣,傅桂蓮.檢驗醫學教育現狀與改革.第四軍醫大學吉林軍醫學院學報,2002;24(2):122~123
2 朱玉珍.檢驗醫學高職教育的探討與思考.西北醫學教育,2005,13(4):359~360
3 史富麗,檢驗教學的幾點體會.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3;(34):56~57
關鍵詞:獨立學院;生物技術;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11.150
現代生物技術的蓬勃發展從1953年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詹姆斯•沃森發現DNA雙螺旋結構開始,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技經過60年的發展把整個生物學帶入了嶄新的應用領域。生物技術的最大特點是涉及的技術種類多樣且復雜,是一門跨領域特性極強的綜合性學科,可廣泛應用于醫學、農業、軍事、工業、環境、能源等領域,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可以小至分子、細胞乃至納米層次,也可大到組織、個體、群落甚至整個生態系統。如果沒有生物技術的一個公認的定義,就很難區分什么不是生物技術,生物技術學科相對獨立的學術體系,相對完整的理論框架將非常難于設置,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確立也無據可依。我國自1997年高校批準設立生物技術專業至今,普遍采用以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蛋白質與酶工程、發酵工程為代表的現代生物技術對生物技術定義進行界定,在人才培養上主要以理為主,以工為輔。生物技術的定義決定了生物技術專業教學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依賴生物技術定義,并隨著定義的發展而調整。
1關于生物技術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
新的工程技術的出現,經常是在學科的邊緣或交叉點上。由于一個專業要求多種學科的綜合,而一個學科是在不同領域的應用[1],在我國高校現行體制中,生物技術專業往往被等同于一個二級學科,以學科的定義成為高校教學、科研的功能單位,對教師教學、科研及為社會服務進行了界定。在這種模式下,生物技術面對大量的學科交叉應用,在教學上卻固步自封,本科專業方向設置狹隘,閉門造車,教育教學和產業應用脫節嚴重,在醫學、農業、軍事、工業、環境、能源等領域甘當配角,失去了生物技術專業在學科交叉領域的大好發展機遇。生物技術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專業方向課程體現的應該是專業在多種學科的綜合后在某個領域的應用,是具體的人才培養應用方向。在生物技術強國美國[2],斯坦福大學的生物學專業包括生物物理、海洋生物、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神經生物學、生態與進化生物學方向;哈佛大學直接將生命科學劃成了生物學和生物化學兩個專業,生物學從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跨越到生態學和古生物學,而生物化學專業則主要關注的是分子和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含有綜合生物學與分子和細胞生物學兩個專業,后者包括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方向、細胞和發育生物學方向、遺傳學和發育方向、免疫學方向以及神經生物學方向。美國一流高校在生物技術人才培養上的顯著特點是:將生物學的二級學科作為本科人才培養的方向(又稱為課程方案)。在我國只有“985”,“211”大學才具備將生命科學的專業分支建設為生物技術的專業培養方向的能力,其原因主要是生物技術為實驗性科學、需要大量的高端生物技術相關設備以及相應的研究型學者師資。國內獨立學院受師資、設備和資金的局限性,2013年辦學較好的前十個獨立院校中只有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燕山大學里仁學院、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舉辦生物類專業,而且在傳統意義上,獨立學院生物技術學科布局非常不完善,不可能看齊國內外一流大學,將生物學的二級學科建設為多個人才專業方向。因此,將生物技術人才培養與產業應用相結合,跨學科建設專業方向,延展學科資源共享效益,建立特色課程體系并付諸實踐是獨立學院舉辦特色生物技術相關專業的關鍵步驟。珠海市食品、醫藥和醫療機械制造產業發達,社會對跨學科的生物技術專業體現出的能力要求表現為食品安全領域的生物技術應用需求、制藥領域的生物技術應用需求以及醫療器械領域對生物技術的應用需求。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在學科布局上對生物技術在專業方向設置上提供了很好的跨專業資源共享平臺。我們結合泛珠三角經濟發展需求、依據自身實際條件首先確立如下專業培養目標:培養擁有扎實的現代生物技術基礎理論,系統掌握生物技術的應用實踐技能,富有利用生物技術研發生物制品的科學思維與實踐能力,可從事生物制造與生物制品安全以及食品檢驗檢疫等領域中生物技術應用的相關研發與管理工作的高素質專門化應用型人才。同時,在未來5-10年內逐步規劃制藥領域、醫療器械領域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向,服務珠海市生物技術跨學科應用型人才需求。
2關于課程模塊的優化實踐
生物技術課程模塊式優化有利于適用于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也有利于課程設置的穩定性,容易總結經驗提高教學質量。經過7年的改革實踐,我校生物技術課程模塊優化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一是精準勾勒專業知識模塊。模塊優化主要使學生清楚哪些是生物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哪些是自己必須了解的生物基礎知識。生物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包括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動物學、植物學、生態學、植物生理學、動物生理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工業微生物學育種學、基因工程、細胞工程、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術、發酵工程設備、酶工程等專業內容。受限于160學分的總限制,生物技術專業不可能將所有的內容都開設成單獨的課程,而且各類課程中重復性內容較多,不利于學生綜合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因此在專業課程內容設置上,必須做到“有基礎,有專業”。有基礎,用12個學分構建生物技術的專業基礎知識結構,共5門理論課程,知識點覆蓋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動物學、植物學、生態學、植物生理學、動物生理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人體結構與生理等上游生物技術基礎知識;有專業,用20個學分構建五個核心專業課程,含基因工程與分子生物學,細胞工程,發酵工程,蛋白質工程原理及應用,酶學原理與酶工程。二是構筑適應社會需求的專業應用模塊。專業方向課程的設置要具備一定的靈活性,以應用性、實用性為準則,必修和選修互補,模塊上除設置食品安全檢驗檢疫生物技術必修模塊外,充分考慮學生就業、升學、留學需求,盡可能提供適應學生需求的選修課程模塊,滿足個性發展需求。專業方向必修模塊包括:現代儀器分析、HACCP原理與應用、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食品安全控制技術、食品衛生毒理學、現代食品分析技術。專業方向選修模塊包括: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細胞和發育生物學、遺傳學、發育生物學、免疫學、神經生物學、藥物設計與藥物研究、生物物理學、生物儀器分析、工程制圖、電工電子學等。總之,專業方向課程模塊優化的方向是甩開傳統學科分類包袱,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現實資源為依托,開展交叉學科人才培養適應社會需求。三是夯實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實踐模塊。人才培養要做到實效性,必須用實驗課程來培養學生。我們逐步取消了一課一實驗配套的辦法,將所有實驗課整合成獨立規劃的實踐課程,綜合后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在各專業實驗課里完成,實行課堂化管理(分為四個技能訓練課程,每周4-6學時),最后考察評價,夯實基本生物技術實驗能力;第二階段在專題研究課程內完成,教師單獨輔導,以開題報告,研究報告作為評價標準,獲得相應學分;第三階段主要在國內外實踐基地統一組織、自由安排時間進行專業技能培訓,以大量的實踐、見習、參觀為主要手段,融入部分畢業實習內容,獨立撰寫實習報告;第四階段主要在校內外實驗室完成,根據畢業論文具體要求,在相應實驗結果前提下,獨立撰寫畢業論文,并參加答辯。
3關于保障生物技術課程體系實施的實驗條件
生物技術在學科劃分上理工不分,即可以發理學學位,也可以發工學學位,實驗科學的特性決定了生物技術人才培養的高成本,高投入。獨立學院自籌經費的特點決定了學校在舉辦生物類專業上與公辦高校在人才、資金投入上相去甚遠的現狀。我校作為高等教育改革試驗區,舉辦生物技術專業同樣面臨資金、人才匱乏局面。只有通過社會資源的整合,協同創新辦學體制才能解決生物技術專業對高端設備的需求,同時實踐基地的建設要從人才培養的角度出發,設備應符合現代生物技術人才培養以及特色專業培養目標的需求。經過文獻搜索和對珠海300家企業的調研發現:與用人單位共同培養食品安全領域的生物技術應用人才符合國家和珠海地區發展的需要。2007年我校與國家進出口檢驗檢疫局珠海局正式簽署協議協同培養生物技術專業人才。通過辦學模式的創新,“平等自愿、產權不變、協同建設、資源共享”的方針使得雙方能夠大膽持續投入,共建共享實驗室,至今我校已經建立了分子生物學、衛生檢驗檢疫兩個國家級實驗室,部分生物實驗室達到生物安全二級水平,實驗條件滿足生物技術課程體系的教學實踐要求。另外,在實踐課程經費投入方面,生均實驗材料費為750元/人,學院預算儀器購置費為2857元/生,年度生均實踐環節總投入為3607元/生,將教育部2004年2號文件“學費20%直接用于教學”的規定不打折扣落到實處。
4生物技術課程體系改革實踐效果
學生服務社會的能力是課程體系改革成功與否的試金石。首先,實驗條件是實現生物技術專業課程體系規劃的重要保障,“檢學”協同創建高水平的、可持續發展的專業實驗室體系為執行生物技術課程體系,進行人才培養、創造了先進的實驗室基礎,學生實驗訓練得到有力的保障;其次,通過實驗室共建、資源共享,協同管理,把直接為企業提供食品安全檢測的國家級區域性中心實驗室對學生開放,作為學生通過高層次技術服務學習的平臺,對學生具有深遠的“學有所用”的意義,學生能夠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直接服務于社會,并作為切身利益方對課程體系設置的反饋能夠直接基于社會的實際需求,這優于任何第三方去評價課程體系改革效果;最后,摸索出了適應特殊機制大學應用型生物技術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取得了明顯效果,學生升學率達20%,就業率高于地區平均水平,學生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獲。
參考文獻:
[1]劉春惠.論“學科”與“專業”的關系[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