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19 04:34: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校園網貸調查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Abstract: In the second half of 2016, the continuous fermentation of campus network lending has been the focus of social hot debate, and the negative impact of its potential risks has been criticized.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background of campus network lending, analyzes campus network credit risk, loan risk, investment risk, naked loan risk, hidden security risks and the risk of information leakage, and puts forward the effective path of campus network lending control.
關鍵詞: 校園網絡借貸;風險;管控
Key words: campus network lending;risk;control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16-0224-02
0 引言
2016年11月30日,隨著借貸寶10G裸條和視頻外泄事件不斷發酵,校園網絡借貸成為2016年轟動全國高校及社會的主要輿論話題之一,裸貸、跳樓、等不斷沖擊著民眾的眼球,引發了廣泛熱議和教育界、學界的沉重思考。
1 校園網絡借貸的時代背景
1.1 信用卡淡出高校校園
2009年下半年,大陸的信用卡市場結束了五年的瘋狂的擴張期,市場開始回歸理性,逐步成熟起來。7月,銀監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信用卡業務的通知》,同時期大學生信用卡不良率則在4%左右,遠遠高于同期的信用卡不良率2.83%,隨后多家銀行暫停了大學生信用卡業務。
1.2 P2P網絡借貸的出現與推廣
P2P網絡借貸,簡稱P2P或人人貸。它是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和征信體系的成熟的背景下,借助互聯網平臺個人對個人或者點對點的新型借貸方式成為了可能。P2P網絡借貸起源于英國,成熟于美國,隨后風靡全世界。
1.3 P2P網絡借貸在中國的實踐
2007年,我國第一家P2P網絡借貸平臺“拍拍貸”成立。在隨后的七八年間,我國的P2P網絡借貸平臺由于既無準入門檻和行業標準,也無監管機構的狀態下,開始進入了瘋狂的擴張期和野蠻生長期,在2015年達到了頂峰,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數量達到了3433家,全年網貸成交量9823億元。在法律失位、監管失位、行業標準缺失的情況下,我國的P2P網絡借貸平臺始終處于爭議的漩渦和中心。
1.4 P2P網絡借貸進軍高校校園
隨著監管政策法規的出臺,收益率下降,再加上行業警報的頻頻拉響,P2P網絡借貸平臺面臨著成立以來最寒冷的冬天。為了在未來的金融市場站穩腳跟和謀得一席之地,很多網絡借貸平臺紛紛調整思路和戰略布局,大學生旺盛的消費需求吸引了眾多的網絡借貸平臺,大學校園成為網絡借貸平臺戰略布局中潛在的優質金融市場,于是P2P網絡信貸平臺紛紛進軍校園。
2 校園網絡借貸的風險
P2P網絡借貸在進軍校園以后,在滿足大學生群體旺盛的消費需求、為創業啟動金提供融資渠道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其潛在的風險和漏洞如“裸貸”、“被貸款”等讓P2P網絡借貸在校園金融市場的前景蒙上陰影。
2.1 信用風險
P2P網絡借貸的內核是信用,這是P2P網絡借貸的立足點。一方面,大學生群體旺盛的消費需求、缺乏固定的收入來源和非理性的消費觀念等特點,決定了大學生消費的盲目性、超前性、非理性的消費文化特征,這也引發了大學生潛在的信用風險系數的增加;其次,根據2015年中國人民大學信用管理研究中心的《全國大學生信用認知調查報告》顯示,近六成的高校學生缺乏信用知識,當代大學生整體的信用認知現狀讓人觸目驚心。
2.2 還貸風險
在大學生群體的消費占據據統計,90%左右的在校大學生主要依靠父母的支持和援助,還有部分依靠國家助學貸款、生源地貸款、獎助學金、勤工儉學、假期打工等方式來維持自己的學習生活和生活消費。在這種情況下,校園網絡借貸平臺推出的低息、免息等優惠政策讓不少同學心動,然而大學生群體非理性消費理念導致的過度負債的問題,讓同學紛紛掉進了不良平臺的“陷阱”,走上了高利息、高利率的還貸之路。這主要是因為大學生群體缺乏專業的金融知識以及風險防范意識較差,讓不少校園網絡借貸平臺推出的利率不明的虛假產品所蒙蔽。
2.3 投資風險
2016年網貸行業總體綜合收益率為10.45%,遠遠高于同期的銀行業年利率和理財產品、信托投資等。在經濟不景氣的當下,如此高的回報自然成為很多人眼中的“商機”和理財最佳投資方式,在這種情況下,不少同學躍躍欲試,把平時積攢下來的生活費以及四處從同學、老師借來的錢款全部投入到校園網絡借貸平臺,企圖賺取高額的利潤和豐厚的回報。但是監管的缺失、法律的失位,很多P2P網貸平臺出現欺詐行為、跑路的事件屢有發生,經常導致出借人經常血本無歸。事件回顧:2016年4月,鄭州一名在校大學生在十余家校園網絡借貸平臺投資,最后被套牢,身負百萬債務纏身,無力償還跳樓自殺。
2.4 裸貸風險
裸條借貸,簡稱“裸貸”。很多不良借貸平臺受利潤的驅使,利用在校女大學生沒有社會經驗,急于使用現金的需求,推出違背社會公序良序和違反法律法規的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證的或者視頻作為擔保的“裸貸”產品,引誘女大學生上當受騙。事件回顧:2016年6月,借貸寶第一次裸條風波爆發;11月,借貸寶裸條門第二次爆發,超過10G的大量女學生通過“借貸寶”借錢時應出借人要求留下的、視頻正在流出,年齡最小的年僅18歲,引起爭議無數。
2.5 隱性擔保風險
P2P網絡借貸平臺所有流程都是在平臺在線完成,注冊、申請、提交資料、審核,看似正常的填寫材料信息(如身份證信息、父母、輔導員、舍友的聯系方式)掩蓋了隱性擔保的本質,一旦違約或者如不能按期還款,父母、輔導員、舍友的手機就會收到密集的電話和短信轟炸,內容從恐嚇、威脅以及人身攻擊不等,無所不用其極,造成極其惡劣的形象,同時暴力催債的方式時有發生。
2.6 信息泄露風險
大學生群體個人隱私保護意識薄弱,經常礙于同學情面將個人身份信息提供給同學或朋友,結果導致“被貸款”和深陷透支陷阱的案例時有發生。案件回顧:2016年10月,湖南18名大學生發現“被貸款”50余萬元,而利用他們個人信息貸款的是湖南某高校學生會主席的大四學生黃某。
3 校園網絡借貸的管控
如何降低校園網絡借貸平臺的潛在風險,激活校園網絡借貸平臺的優勢和活力,規范校園金融市場,凈化適度寬松的校園氛圍,一個有效的理性路徑就是,對其本身風險和漏洞進行有針對性的有效規制供給和管控。
3.1 引入校園網絡借貸平臺準入制度
逐利是資本的天性,校園網絡借貸潛在的風險和漏洞,給予了很多不良校園網絡借貸可趁之機,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校園網絡借貸平臺的校園進入應該持審慎的態度。筆者建議:一是通過立法,建立P2P網絡借貸平臺的資格準入制度,規定最低注冊資本,明確放貸額度、利息標準等重要事項。二是通過相關實施細則規范網絡借貸平臺,嚴格管控其Y金流向渠道,確保資金被合法利用。三是平臺應當履行適當性原則,把合適的產品賣給合適的人。校園網絡借貸應以解決學生的正常學生的學習如生活需要為目的,其平臺服務費、交易模式,產品都應該由相關部門制定統一標準。
3.2 征信體系的整合、開放與合作
首先,我國的征信體系始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相對滯后,使用面窄(僅為金融部門使用)且使用率低,不能有效為全社會使用。完善征信系統建設,首先要做的就是整合征信信息“孤島”狀態,為全社會服務,發揮征信信息的最大價值。其次,開放與合作的工作模式,打破平臺之間的壁壘,消除信用盲區,避免個體在不同網絡借貸平臺反復、惡性借貸事件的發生,憑借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共享各P2P網絡平臺的信用數據。
3.3 加強金融與法制教育,注入理性消費理念
首先,教育部門和高校應針對大學生開展理財和消費教育,糾正過度消費、超前消費、從眾消費的錯誤觀念,樹立理性消費、健康消費、適度消費的消費觀。其次,作為大學生,通過金融學、網絡安全學等相關公共基礎課或選修課的學習,提升自身金融信用意識和理財實踐能力,學會基本的利率計算和綜合評估自身的風險防范能力。第三,加強道德教育,樹立正確的道德觀,提防“裸貸”風險,警惕消費陷阱。第四,加強誠信教育,提升信用知識,完善大學生信用體系的的構建。
3.4 加強監管,多措并舉,綜合治理
第一,2016年4月,教育部了《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高校加強監管,從監管力度、消費觀教育力度、經濟困難學生精準幫扶工作三個方面對校園不良網絡借貸平臺進行監管和整治,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第二,2016年8月24日,銀監會亦明確提出整改校園貸問題的“停、 移、整、教、引”五字方針,再一次表明了整改校園網絡借貸的決心和急迫性。
第三,2016年9月,教育部辦公廳再次了《關于開展校園網貸風險防范集中專項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做好校園網貸教育引導工作、做好校園網貸風險防范工作和做好經濟困難學生精準幫扶工作,把校園網貸風險防范具體落在實處。
一系列的專項整治工作,重拳出擊,清掃害群之馬,讓校園不良網絡借貸成為眾矢之的,暴露在陽光之下,規范校園網絡借貸市場,為校園網絡借貸的健康發展凈化空間。
3.5 完善網絡技術,降低網絡風險
P2P網絡借貸平臺一方面要加強網絡平臺的安全建設和技術的資金投入,防止黑客的攻擊,降低網絡的技術風險和信息安全風險;另一方面,加強對員工的培訓和法制教育,嚴防平臺內部工作人員違法出售用戶信息,謀取私利。
參考文獻:
[1]薛洪言.校園信貸市場的冷與熱[J].清華金融評論,2016(3):69.
[2]姚良,陳文.美國P2P監管的啟示[J].中國金融,2015(7):64.
[3]黃益群.科技哲學視角下的P2P 觀察思考與展望[J].商,2016(9):151.
[4]朱琳.大學生消費信貸的互聯網衍生及其規制邏輯[J].金融發展研究,2016(7):42.
[5]劉繪,沈慶.我國P2P網絡借貸的風險與監管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5(1):57.
一、2016年政治高考命題特點分析
2016年高考政治學科全國共有九套試卷(全國新課標卷共三套,其余為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江蘇卷、浙江卷、海南卷),從總體上看,九套試卷風格各異,具有鮮明的學科特色,并呈現以下特點。
1.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彰顯時代性
和往年相比,2016年的政治高考更加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在選材上,一些走在時代前列且具有教育意義的人物或事件被設置為試題的情境材料,這樣的命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2.關注時政熱點,符合生活邏輯,體現核心素養
關注生活,注重生活邏輯,將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這一特點充分顯現在2016年的高考政治試題中,即材料的選擇與試題的設計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如北京卷第27題,針對學生群體中的拖延癥現象,某校的學生“創客”社團設計手機應用軟件,引起關于這一設計的哲學討論;北京卷第39題,關于某小區“潮汐式”停車方案調查報告的話題與建議;江蘇卷第7題,關于借助校園網貸進行消費的方式悄然走紅的討論;天津卷第9題,關于浙江多所大學的學生社團共同發起“螞蟻助學計劃”的討論;全國新課標卷Ⅱ第16題,某村村民希望新修一條便道的事等。
3.能力立意,創新性設計題型,體現課改精神
無論從試卷結構或是從題型上看,2016年政治高考九套試卷總體平穩,但從設問、題型上看也有諸多創新之處,充分體現課改精神。
二、2017年政治高考復習備考建議
1.強化學科意識,夯實基礎知識
政治學科有其明顯的學科特色,考生在復習備考中要有意識地強化學科意識。其一,關注德育課程。廣大考生要高度關注時代的變化與發展,關注主流的價值導向,深刻領悟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內涵,增強認同感;其二,注意培養學科特色思維。如辯證的思維方法、邏輯的思維方法、發散的思維方法等,通過一系列訓練讓自己的思維更加縝密。
無論考題如何變化,高考作為選拔性的考試,考生夯實基礎是關鍵。以《考試說明》為綱,以教材為本,建議考生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展開,做到知識脈絡清晰,主干知識明確,關鍵細節到位。
2.研讀經典考題,從過去看未來
廣大考生在復習備考過程中一定會遇到時間少但練習多的矛盾,如何破解這一矛盾,唯一的方法便是精選精練試題。面對眾多的練習,高考真題必定是廣大考生的首選,考生一定要認真研讀近三年適合本省(區、市)的高考經典題,包括題型結構、試題素材、設問方式及其參考答案的設置等。一般來說,如果沒有重大的變動與調整,高考命題相對穩定,廣大考生可以通過這樣的研討,使自己的復習更加具有針對性與實效性。
3.密切關注時政,遷移成為習慣
時事政治(包括年度間國內外重大時事,黨和政府在現階段的基本路線和重大方針政策)本來就是政治學科高考的重要內容,不回避時政熱點,從重大時政素材入題,從事尋理,已經成為近幾年政治高考命題的一個趨勢。因此,在高三政治學科的復習備考中,廣大考生一定要養成關心時事政治的習慣,不僅要通過讀書、看報了解一些重大時事政治知識,更需要將這些時事政治知識遷移至教材知識,并做一些深層次的思考,并讓這種思考成為一種學習習慣。
拓展演練
事半功倍,材料題須“三步走”
經常有考生這樣訴苦:“我花了很多時間在政治學科上,可是成績總是提不高。”這里有一個效率的問題,也有一個方法的問題,如果考生在復習中不注重復習方法,在考試中不注意運用相關的技巧,往往會做一些無用功。以知識的復習為例,第一輪復習與第二、第三輪復習有別,考點復習與專題復習有別,教材知識復習與時政知識復習有別。就答題而言,廣大考生要通過一定量的練習,在練習中掌握相關的方法和技巧,如材料題的解答大致可分成三步,以題為例,予以說明。
(2016年全國新課標卷Ⅲ?3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新方法而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中國本土培養的科學家首次獲得諾貝爾獎。
瘧疾是威脅人類生命的一大頑疾,困擾了人類幾千年。20世紀60年代末,治療瘧疾的常用藥物――氯喹或奎寧的藥效已經減弱,瘧疾的發病率再次升高。為了找到新型抗瘧藥物,中國政府啟動了研制治療瘧疾藥物的“523項目”,中醫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為組長的科研組參加研究工作。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屠呦呦小組與全國7個省市、30多個單位的科研人員協同合作,經過數百次試驗、無數次失敗,并從《肘后備急方》等傳統中草藥文獻中獲得靈感、汲取智慧,最終使用乙醚從青蒿中提取了療效高的青蒿素,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世界衛生組織將青蒿素和相關藥劑列入其基本藥品目錄,以青蒿素為基礎的復方藥物已經成為瘧疾的標準治療藥物。
屠呦呦說,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中醫中藥走向世界的一項榮譽。它屬于科研團隊中的每一個人,屬于中國科學家群體。用現代科學手段不斷認識中醫藥,是我們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責任。
結合材料,運用追求真理的知識說明我國科學家是如何發現瘧疾新療法的。
步驟二:解讀材料(總分層次,正反角度)
考生可帶著上面針對設問的分析仔細閱讀材料,從總體而言,材料講述的是屠呦呦獲諾貝爾獎的事,具體分層:第一層是屠呦呦獲諾貝爾獎,第二層是細述過程,第三層是獲獎感言。由此可見,考生回答此問題的重點在第二層,第二層依次闡述的是問題――中國行動――成就。從答題指向可以看出,重中之重在于中國行動、項目啟動、團隊協作,從傳統醫藥中汲取智慧,并反復實踐。有些試題還可能會出現涉及正反兩面的材料,考生也要注意。
步驟三:回答問題(構建框架,撰寫答案)
有了對設問與材料的解讀,遷移至課本知識后,接下來考生就可以構建答案框架,進入撰寫答案的環節,具體落實到題目設問的四個具體要求。一般情況下,規范的答題是書本知識在前,結合材料分析在后,當然,考生還要注意語言表達的邏輯層次與術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