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7 12:04:2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zhǔ yì zhī dào mǎ yǐ fēi cháng
( )( )( )( )
wàn hóng hé xiù
( )紫千( ) ( )風細雨 山清水( )
二、比一比再組詞。(8分)
東( ) 畫( ) 以( ) 跳( )高( )
冬( ) 話( ) 隊( ) 桃( )亮( )
試( ) 常( ) 鉤( ) 喘( )趕( )
式( ) 黨( ) 釣( ) 端( )起( )
三、寫出有下列偏旁的字,并組詞(8分)
門:( )( ) 辶:( )( )
口:( )( ) 氵:( )( )
四、給多音字選擇正確的讀音,打“√”(6分)
長大(zhǎng cháng) 音樂(yuè lè) 著急(zhāo zhē)
干活(gàn gān) 仿佛(fó fú) 高興(xīnɡ xìnɡ )
背包 (bēi bèi) 天空 ( kònɡ kōnɡ) 看著(zháo zhe)
五、想一想,連一連。(8分)
圓圓的 動聽的 多彩的 悶熱的 藍藍的
天氣 荷葉 歌聲 天空 春天
誠實 冷淡 驕傲 高瘦
虛心 熱情 胖矮 虛偽
六、照樣子,填量詞。(5分)
① 個 ②面 ③雙 ④條 ⑤張 ⑥把
小猴子,開鋪子。一(⑤)小桌子,兩( )小椅子,三( )紅領巾,
四( )小鞋子,五( )中隊旗,六( )小杯子。
七、 選一選,填一填。(6分)
(他 她)1、( )是我的爸爸,( )是我的奶奶。
(像 象)2、大( )的腿( )四根柱子。
(座 坐)3、我( )在( )位上寫作業。
八、按照課文內容填空。(27分)
1、牧( )騎( )牛,( )聲振林樾。( )欲捕鳴蟬,忽然( )口( )。
2、唱啊,跳啊,敬愛的( )( ),親愛的( )( ),我們一起度過這( )( )的( )( )。
3、我畫了個( )( )的太陽,( )( )冬天。( )( )溫暖著小朋友凍僵的手和( )。
4、小魚兒說:“荷葉是我的( )傘。”小魚兒在荷葉底下笑嘻嘻地游來游去,捧起( )( )( )很美很美的( )( )。
九、讀一讀,做一做。(不會寫的字可以寫拼音)
(一)
過些日子,小灰兔把白菜吃完了,又到老山羊家里去要白菜。這時候,他看見小白兔挑著一擔白菜,給老山羊送來了。小灰兔很奇怪,問道:“小白兔,你的菜是哪兒來的?”
小白兔說:“是我自己種的。只有自己種的,才有吃不完的菜。”
1、“挑(tiāo)”字共( )筆,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先查大寫字母( )。
2、小灰兔到老山羊家里去( ),小白兔給老山羊( )
3、我想告訴小灰兔:( )
(二)
今天,媽媽帶我們去市場,市場里的蔬菜可真多啊!有胖嘟嘟的豆芽,有紅彤彤的蘿卜,有圓滾滾的冬瓜,還有嫩生生的竹筍。媽媽拿起一根綠綠的、像彎彎的鐮刀一樣的蔬菜問我叫什么,我回答:“毛豆。”賣菜的阿姨笑著說:“這不是毛豆,是刀豆。”
1、填一填:“我”認識的蔬菜有( ),有( ),有( ),還有( )。我不認識( ),把它說成是( )。
shēng huó yī shǒu nán běi yí piàn hóu zi xīn nián
( ) ( ) ( ) ( ) ( ) ( )
shén qí rèn zhēn huān qìng huā dēng gè zhǒng jié rì
( ) ( ) ( ) ( ) ( ) ( )
gǎn kuài nóng mín péng yǒu shēng yīn shuǐ xiāng shuō huà
( ) ( ) ( ) ( ) ( ) ( )
二、 給下列生字注拼音。
彩( ) 夜( ) 條( )粉( ) 接( )暖( )柔( )窗( )健( )
三、 寫出反義詞。
大-------( ) 多-------( ) 上--------( ) 丑( )--------( )
晚———( ) 慢———( ) 三心二意——( )
四、搭配詞語。
很遠的 花燈 溫暖的 街道
雪白的 地方 干凈的 春天
奇妙的 云朵 親愛的 孩子
圓圓的 猴子 聰明的 桃花
活潑的 月亮 粉紅的 媽媽
四、 選字填空。
( )廠 ( )共 ( )園 ( )人
( )旦 人( ) ( )宵 隊( )
1、我( )一個好朋( )。
2、我家買了一輛( )車。
3、小明是個好學生,從不讓老師生( )。
4、我有一雙小小( )。
5、小云唱了一( )動聽的歌。
五、 在括號中填入恰當的量詞。
一( )橋 一( )白云 一( )種子 一( )船 一( )小河
一( )樹 一( )人家 一( )花 一( )刀 一( )羊
六、 連詞成句,并加上標點符號。
1、山坡上 野花 開滿了 各種各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游來游去 小魚 小河里 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湖面上 許多 小船 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學校 玉蘭花 開得 里的 非常 美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照樣子,補充句子。
例:樹上開滿了花。
樹上開滿了(粉紅的)花。
1、 公園里有樹。
公園里有( )樹。
2、 我們踢球。
我們在( )踢球。
3、 少先隊員捕蝴蝶。
少先隊員在( )捕蝴蝶。
八、 把下列句子補充完整。
1、 我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彎彎的月亮像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北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小明穿了一件_____________的上衣。
6、 男同學在草地上___________________。
7、 公園里飛著幾只________________的蜻蜓。
8、 星期天,媽媽帶著我去_______________。
九、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一) 有趣的嘴巴
鳥的嘴巴長得不同,吃的東西也不同。啄(zhuó)木鳥的嘴又長又尖,能把樹里的小蟲子捉(zhuō)出來;麻(mā)雀(què)的嘴巴又短又厚(hòu),能把硬(yìng)皮敲(qiāo)破;老鷹(yīng)的嘴巴特別硬,前面有一個小溝(gōu),能夠鉤(gōu)住小動物,還能撕(sī)動物的肉吃。
1、 短文共有______句話。
2、 短文寫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嘴巴。
3、 老鷹的嘴巴長的什么樣?用“______”畫出來。
(二) 螢(ying)火蟲
螢火蟲是一種能發光的小昆(kūn)蟲,我國古代有人叫它“夜照”。螢火蟲主要生活在樹叢中、小河邊。夏天的夜晚,它在空中飛來飛去,尾部那黃綠色的光點一閃一閃的,像一盞(zhǎn)盞小燈籠。
1、 短文一共有_____句話。
2、 螢火蟲是一種____________的小昆蟲,我國古代人叫它“_________”。
3、 螢火蟲主要生活在_________和_________。
4、 螢火蟲尾部發出的光點像____________________。
睛 棉 晴 蓮 遠運 灑 散
二、選擇正確的讀音畫上“—”
音樂(yuè lè) 望著 (zháo zhe) 長長的(zhǎnɡ chánɡ)
聰明(mínɡ mín) 活潑(bō pō) 伸手 (shēn shēnɡ)
三、我會寫。
chūn jié lǜ cǎo lián mánɡ pénɡ yǒu
( ) ( ) ( ) ( )
mǔ qīn dǎ sǎo mínɡ liànɡ ɡān jìnɡ
( ) ( ) ( ) ( )
sònɡ hua huánɡ yè fànɡ xīn zǒnɡ fēn
( ) ( ) ( ) ( )
四、把下面的字用直線連起來組成一個新字,并寫在( )里。
立 禾 日 走 女 木 日
日 月 里 也 千 馬 幾
( ) ( ) ( ) ( ) ( ) ( ) ( )
五、連一連,組成詞。
柔 空 改 顧
睛 展 事 目
朝 軟 照 情
愛 陽 題 變
六、比一比,再組詞。
看( ) 全( ) 意( ) 秀( )
著( ) 會( ) 童( ) 李( )
七、給字加偏旁組字,再組詞。
主_______( ) 元_______( ) 可______( )
人_______( ) 才_______( ) 早______( )
八、給下面的字寫出意思相反的詞。
少—( ) 哭—( ) 后—( )
九、用直線把下面的詞語連起來。
雪白的 楊樹 朝霞 水秀
快樂的 節目 和風 藍天
綠色的 頭發 碧水 晚霞
高高的 葉子 山清 細雨
十、寫出帶有下列部首的字。
口—( ) ( ) ( )
辶—( ) ( ) ( )
攵—( ) ( ) ( )
讠—( ) ( ) ( )
十一、選詞填空。
呀 嗎 吧 呢
1、你吃飯了( )?
2、下雨了,你快回家( )!
3、今天,你怎么有空出來()?
4、媽媽正忙著做飯( )!
十二、把下面詩句補充完整。
①牧( )騎()( ),歌( )振( ) 樾。
②小荷才露尖尖( ),( )( )蜻蜓( )( )頭。
十三、用下面的詞語組成一個通順的句子。(注意加上標點)
1、我的 荷葉 涼傘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拼一拼,寫一寫:(10分)bānɡ mánɡ hǎi yánɡ zhī dào fā mínɡ sònɡ ɡěi( ) ( ) ( ) ( ) ( )yánɡ ɡuānɡ liàn xí wán quán fēi chánɡ xiǎnɡ niàn ( ) ( ) ( ) ( ) ( )二、想一想,填一填:(10分)山( 清 )水( 秀 ) 鳥( )花( )萬里( )( ) ( )顏( )色 ( )紫( )紅 和( )細( )三、你會打乒乓球嗎?(10 分) 耍 陽 雄 想 賀 導 傲 敢 醒 顧四、看誰寫的反義詞又多又好,老師獎你一顆 。(5分) (來 )—— (去) ( )—— ( ) ( )—— ( )( )—— ( ) ( )—— ( ) ( )—— ( )五、照樣子,按要求完成:(20 分)(1)、加偏旁,再組詞:云 會 ( 開會 ) 日 ( ) 立 ( ) 午 ( )白 ( ) 幾 ( )(2) 、換偏旁,再組詞:嗎 媽 ( 媽媽 ) 奶 ( ) 嚇 ( ) 園 ( )秋 ( ) 跟 ( )六、小兔迷路了。你能把它們送回家嗎?(10分)七、看圖填空:(5分)
一 ( 朵)云 一( )遲 一( )旗 兩( )魚 一( )葉 一( )房
八、讀一讀,連一連:(10分)九、讀一讀,用“ ”勾出畫橫線的字正確的讀音:(6分) 1、農民把菜種(zhònɡ zhǒnɡ)種(zhònɡ zhǒnɡ)在地里。2、今天的空(kōnɡ kònɡ)氣真好,你有空(kōnɡ kònɡ)出來散散步嗎?3、小猴子長(zhǎnɡ chánɡ)著長長(zhǎnɡ chánɡ)的尾巴。十、讀句子,選字填空:(4分)圓 園1、果( )里的蘋果又大又( )。坐 座2、我把( )位讓給了公公( )。十一、看圖把句子補充完整,并加上標點符號:(10分)1、 ,我們一起 (什么時候) (干什么) 2、晚上, 在燈下 (誰) (干什么)
3、 和 在打球。(誰) (誰)
4、哥哥在 和 (哪里) (干什么)
一、在質疑教學中培養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的創新思維往往從疑問開始,有疑問才能促使學生去探索、去創新。心理學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維的不斷深入。在教學中,教師熱情地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疑問,是提高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有效手段。
1、緊扣課題質疑。課題是文章的“眼睛”、“窗口”,在文章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地位。教學時,我注意誘導學生從解題方面提出問題。如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我在出示課件的同時,通過屏幕展示了一幅小壁虎甩著尾巴在墻角里爬來爬去捉蚊子的畫面。要求同學們仔細觀察后再從題目處發現問題,我們讀了題目,大家有什么要問的嗎?經過老師的啟發,學生的思維閘門一下子打開了,學生紛紛提出問題,小壁虎為什么借尾巴?小璧虎向誰借尾巴?小壁虎怎樣借尾巴?最后,小壁虎借到尾巴沒有?小朋友的問題提得多好啊!一系列問題體現了文章學習的思路,打破了老師問學生答的傳統公式,讓學生帶著自己提出富有價值的問題投入課文的學習,積極參與學習的全過程,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學習、實踐創新的天地。
2、抓住重點詞句質疑。要求學生在關鍵詞句上反復思考,并把學到的理解詞句的方法,運用于自己閱讀實踐,理解文章就更透徹,質疑也更富有創見性。如教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浪花》一課,文中寫到浪花又唱著笑著跑來了,還寫浪花給小姑娘捧來雪白的貝殼,青青的小蝦,以前,我總是通過比較、劃詞等方式引導學生理解浪花怎樣來?它來干什么?讓學生從中體會小姑娘的歡樂。現在,聰明的小朋友愉快地向老師提問了,有的問“老師,浪花真的會唱歌嗎?它會笑嗎?”這些都是學生經過他們認真思考提出的。這時候我們應該保護他們的積極性,珍惜他們的求知欲,表揚和肯定他們質疑能力,點燃他們思維的火花。又如學習人教版二年級下冊《蜜蜂引路》一課,文章最后有這么一句,列寧笑著說:“我有向導,是您的蜜蜂把我領到這兒來的。”這句是文章的重點句,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所在,學習這句話,我先讓學生自己來質疑,學生循著老師的啟發,竟也能提出一些頗有質量的問題,如“什么是向導?這里的向導是誰?蜜蜂真的能把列寧領到這兒來嗎?它有領路的本領嗎?”這樣的質疑富于創見性,就這些問題我引導他們去思考,去討論,最后排疑解難,學生的創造思維也由此得到發展。
3、討論釋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通過與人交流、討論,甚至是爭論來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如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當文中寫到鄰居的急切勸說和那個人不置理睬時,同學們分角色朗讀了兩人的對話,讀得既生動又傳神,此刻,我不失時機引發他們質疑一個學生說:鄰居和那個人,他們倆誰說得對呀?”另一個學生說:“蚜蟲吃葉子,葉子沒了,跟葫蘆變黃有什么關系呢?”同學們的問題恰恰提到了課文的重難點之處。對于學生的提問,我沒有急于回答,而是啟發他們聯系上下文的內容展開討論,允許他們根據個人的理解或閱讀經驗各抒己見,并在相互交流中弄清問題,最后達成共識。可見,在課堂上營造愉快互動的學習氣氛,提供展示學生自己的平臺,就會引發學生的想象力,激活思維力,誘發創造力。
二、在求異教學中培養
語文教學中的“求異”,就是堅持答案、結論的多維性。采用求異思維的訓練方法開展教學,有助于學生方法、思維、能力的培養。
1、引導逆向思維。思維定勢消極的方面缺乏創新,如果自覺地采取反思維定勢的措施,從相反的方向作一番思考,往往會導致創新發明。在語文課中,教師應該注意引導學生反向思考,以開闊思路,發揮創造性。如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狼和小羊》一課,文中最后一句講狼說著就往小羊身上撲去,按照順向思維定勢,小羊肯定成了狼的腹中之物。為了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我有意設計這樣的問題:狼是不是把小羊吃掉呢?一部分學生回答“是”,可一部分學生的看法相則反,有的說,狼向前撲的時候,由于用力過猛,掉進河里淹死了。有的說狼向前撲的時候,剛好獵人來了,一槍把狼打死了,等等。這一部分學生突破思維的定勢,從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問題,是一種積極的創造性思維。
2、鼓勵發散思維。發散教學是培養學生求異思維的有效途徑,我們要引導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進行不同意見的爭論,不迷信、不盲從,積極、主動思考問題,產生新的見解,使學生的思維向獨特性方面發展。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理解詞句,不追求統一、標準的答案就是可以采用發散教學。如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我要求學生看圖,想象那個人的心情,學生獨立思考,談出自身不同于他人的閱讀體驗,他們用上“悲傷、難過、傷心、大吃一驚、奇怪、遺憾”等豐富的詞語來形容,同學們的腦子真棒!我馬上給予肯定和表揚。指導學生用詞說話或理解內涵豐富的句子也一樣,都應鼓勵從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允許學生有各種不同的說法。這樣在語言文學訓練中,引導學生求異思維,才能使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和獨立性得到培養和鍛煉。
一年級下冊有。
人教版語文一年級詞匯有春暖花開、春風拂面、萬里無云、五顏六色、百花盛開、歡歌笑語、父母、子女、眼睛、醫生、太陽、喜愛、照顧、改變、離開、擺動、精彩、奇妙、認真、歡樂、生氣、事情、變化、另外、剛剛、完全、奇怪、聰明、冰涼、活潑、可口、準備、趕快、包圍、堆積、花花綠綠、干干凈凈、高高興興、團結、尊重、停止、議論、英雄、理想、辦法、街道、勇敢、感動、慌張、順心等。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歇后語;小學語文;教材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30―0086-02
歇后語是中國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是一種短小、風趣、形象的語句。它由前后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謎語;后一部分起“后襯”的作用,像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稱為歇后語。
本文主要通過搜集、整理我國各版本小學語文教材入編歇后語情況、分析該情況產生的原因,總結該情況對實踐的啟示作用。
一、我國各版本小學語文教材中歇后語入編情況調查與分析
為了解我國小學語文教材中歇后語的基本情況,現選擇其中應用范圍最廣的三個版本:北師大版、蘇教版、人教版,進行數據統計,并分別對小學語文這三個版本全十二冊的語文天地、練習、語文園地(回顧*拓展)部分所編入的能夠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六種語言形式的出現次數進行了統計,這六種語言形式包括歇后語、成語、諺語、古詩文、格言警句和對聯。
1.各版本小學語文教材調查。北師大版教材這六個語言形式按出現次數由少到多依次為:歇后語0次;諺語、對聯均3次;格言警句10次;成語14次;古詩文43次。這六種能體現傳統文化的語言形式在此版本總共出現73次。該版本教材在一年級上冊、五年級下冊、六年級上下冊中沒有出現任何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語言形式,歇后語出現在全十二冊中出現次數為“0”。由此可見,此版本存在過分重視古詩文的學習,而忽略歇后語重要性的現象。
蘇教版六個語言形式的出現次數由少到多依次為:諺語1次;歇后語、對聯2次;格言警句5次;古詩文31次;成語61次;總計101次。數據顯示,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十分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可以說傳統文化貫穿于小學六個年級全十二冊教材的始終。但是,該教材過度強調成語和古詩文的學習,使得其它語言形式出現的機會甚少,比如,歇后語和諺語等。因此,蘇教版歇后語教學也存在著很大的發展空間。
人教版六個語言形式出現次數由少到多依次為:諺語2次;歇后語、對聯均3次;格言警句9次;古詩文21次;成語31次,總計69次。此表在數據分布上顯示出“整體均衡”的特點。歇后語在此教材中總共出現3次,對比之前兩個版本有所增加,但其數量仍不足。
2.分析及結論。
(1)三個版本共同收錄的能夠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歇后語、成語、諺語、古詩文、格言警句,對聯的總次數為243次。三個版本所收錄歇后語、成語、諺語、古詩文、格言警句、對聯句分別為:歇后語4次;成語106次;諺語6次;古詩文95次;格言警句24次;對聯8次。歇后語,成語,諺語,古詩文,格言警句,對聯分別占總收錄數的比例約為:歇后語1.65%;成語43.62%;諺語2.47%;古詩文39.09%;格言警句9.88%;對聯3.29%。
(2)在所選篇目中,成語出現的概率最高,其次是古詩文、格言警句、對聯、諺語,而歇后語排在最末位,在概率上遠遠落后于成語及古詩文。更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所選的是全國應用最廣的三個版本的歇后語數據統計,而其中北師大版的數據統計表格中竟然出現了歇后語總數據為“0”,即完全不收錄歇后語的情況。
(3)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全十二冊尚未收錄任何歇后語。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收錄了以下歇后語,人教版收錄的歇后語共十七則,相對豐富一些,但也非常有限。無論是只字未提的北師大版,還是相對較多的人教版,簡簡單單數則歇后語相對于廣闊歇后語海洋,可謂滄海一粟,極難顯現出歇后語獨具魅力的語言形式。在重拾中國傳統文化呼聲漸高的如今,歇后語卻似乎漸漸被教材“免疫”,被遺漏在歷史的洪流中。
3.原因透析及實踐啟示。這三個版本雖然不能完全代表我國所有教材中歇后語的入編情況,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歇后語缺失的嚴重性,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來自多方面的:
(1)可能是來自于小學語文教材編寫要求。小學語文語言文字要規范,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這就必須地對語文教材的語言文字提出更加嚴格的要求,做到嚴謹、規范。而歇后語這一語言形式過于鮮活,有時甚至打破常規,不如“成語”、“古詩文”等形式規范。
(2)這與小學生認識發展的特點有關。從時間范圍說,兒童首先認識的是眼前和身邊發生的事情,然后逐漸地知道過去的人和事。從空間范圍說,兒童認識事物,一般是從家庭到學校再到社會,接觸面逐漸擴大。因此,小學語文教材在編寫過程中,不論識字、閱讀還是作文,其內容的選編都應當做到由近及遠,逐步擴展。而歇后語是經過千古傳誦而發展至高度凝練的語言形式,往往需要更多的生活經驗和文學功底才能夠實現透徹的理解,這一點也導致歇后語不被廣泛采用。
此外,不同版本教材的歇后語收錄情況各有差異,這也代表著各個不同地區對文化的不同理解和重視程度,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歇后語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收錄。比如,北師大版在整體上不如人教版和蘇教版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因此歇后語完全未入編也是可想而知的。蘇教版是三個版本中最能體現“傳統”二字的小學語文教材,但是蘇教版更加傾向于收錄成語和古詩文這類形式較規范的語言形式。而人教版則綜合了前兩者的特點,追求較均衡的結構,以最宏觀的方式呈現教材。
然而,不論是何種原因造成了歇后語的缺失,歇后語這一獨特的語言形式都不應該被小學語文教學拒之于千里之外,因為其本身的獨特性以及小學生群體的身心發展特點可以充分證明歇后語教學存在的必要和意義。
參考文獻:
[1]蔣蓉.小學語文教學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2]唐作藩.中國語言文字學大辭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7.
[3]王巖.論漢語熟語的審美功能及其語用意義[J].漢字文化,2007,(6).
[4]溫端政.漢語語匯學[M].上海:商務印書館,2005.
郭沫若說:“識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人生聰明識字始,在茫茫的字海中,怎么才能讓低年級學生感受到祖國漢字的獨特魅力進行識字呢?
1.詩畫――讓生字彰顯生活感性
教育家卡羅琳說認為,孩子們最喜歡游戲,游戲最容易激發他們的思維。低年級的孩子容易受情感因素的感染。為順應兒童的心理發展需求,教師為學生創設識字情境,讓學生在充滿詩情畫意的情境中大膽創作想象,彰顯語言文字的感性。
例如,教學人教版二年語文下冊《找春天》一課中的“溪”字,學生往往容易受到“小溪”中“小”字的干擾、影響,把右半部下面的“大”字寫成“小”字。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插圖描繪“解凍的小溪丁丁冬冬……”的句子,啟發想象,讓“溪”字在頭腦中形成一幅幅美麗的畫卷――溪水猶如高山流水,“溪”字仿佛三座山的流水(“溪”字中的“”)彎彎曲曲、婀娜多姿的溪水洶涌澎湃沖向一塊塊大石頭后,再向大江河流奔騰而去。學生即興創作了一首兒歌:“三點水,爪字頭,上跳下舞碰石頭,溪水源源不斷向河流。”學生一邊朗讀兒歌,一邊書寫“溪”字,教師相機利用多媒體課件,在大屏幕上播放“溪”字的右下寫出“大”字。學生在《泉水》課文中深受“溪”字的啟發,情不自禁就給“流”字創作了一幅畫,油然而生地哼出了另一首兒歌:“三點水,點橫頭,扭一扭,碰石頭,水分三路走。”
這樣的課堂讓枯燥無味的生字卻成為一幅幅有靈氣的畫,變成了一首首有韻味的詩,從而讓學生不知不覺地投入學習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從中流露出對祖國的語言文字最自然的愛。
2.動畫――讓生字涌動生命靈性
低年級學生的想象力最豐富,他們具有形象又活躍的思維。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抓住時機,開拓學生思維,發揮他們創造力和想象力,激活靜止的生字,讓生字活鮮并富有靈性。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胖乎乎的小手》課文里的“看”字,學生就是用“動畫”識記的方法進行識字。教師引導學生把右手放在額上,眼睛望著遠方。原來“看”字的上部是“手”的變形體――“”,下面是“目”――“眼睛”,學生就能理解想看到更多更遠的景物,把手放在眼睛上方遮住強烈的陽光就能看得更清楚了。又如,一年級下冊《司馬光》課文中的“叫”字,學生從“看”字得到啟發。有位學生把兩只小手在嘴邊合攏,正視前方大聲喊叫:“喂,我發現一個小朋友掉進大水缸里了,快來救救人啊!”教師相機誘導學生說:“快看,他的這兩只小手多么像一個‘叫’字的右邊部分呀!”然后,全班同學模仿他的動作,齊聲喊叫:“我學會了‘叫’字了!”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配上肢體的“動畫”,很快領悟了漢字筆畫的精妙!
“想象力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通過“動畫”識記,有了想象思維的發揮,學習語言文字就有了靈性,煥發生命力,進一步激發了有靈性、有生命的文字的創造性,讓學生學習漢字成為一件樂事、趣事。
3.質疑――讓生字張揚會意個性
學生在識記生字過程,在看似無疑之處自然產生疑問,開啟他們敏銳觀察事物的思維,點燃探究學習的熱情,鼓足敢問、會問、生疑、尋疑、質疑、解疑的勇氣,激活了探求真知的創新意識。例如,有一位學生突然質問老師:“老師,‘哭’字是張大嘴巴大聲哭泣掉眼淚,上面夸張地用了兩個‘口’,那為什么‘笑’字用竹字頭?”教師當場一愣,真的無法答出。看著這位學生考倒老師得意洋洋,老師趁勢追疑學生:“你真會思考!看似很平常的一個字,你竟能提出高深的問題,老師真的佩服你!如果你能夠解答出來。你就是高人一個。那么,共同探討,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教師通過查閱資料,經過反復思考,不斷探究切磋,才找到了答案。李陽冰說:“竹得風其體夭屈,如人笑之。”古人造字,學問深不可測。第二天上課,教師莫名其妙地叫全班同學起立,然后說笑話,引發學生盡情開懷大笑。教師問:“笑字為什么用‘竹’字頭?”學生受到啟發,紛紛舉手。教師特意請那位提問的學生說說他對‘竹’字的理解,他說:“人們開心大笑的樣子,就如搖搖晃晃的竹子一樣,笑得直不起腰來,所以用竹字頭。”學生恍然大悟。如此的識字教學,既是師生對話的過程,讓學生智慧產生碰撞,又使學生的能力自然生成,處處飛揚著美的神采。
小小漢字,奧秘無窮。在識字教學中,只要潛心研究漢字構成特點,挖掘每個漢字蘊含的趣味因素,想象文字的形狀,合乎邏輯地表述漢字結構,那么識字教學就會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春色M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參考文獻:
一、明目標――從模糊到清晰
簡單說來,語文園地“日積月累”的詞語教學,目標要具體明確,切忌模糊,注意教學的幾個梯度:認讀、書寫、理解、運用。例如,一年下冊“語文園地三”“我會讀”的詞語,課前,老師可以先進行盤點,做到心中有數:
對于原本無序安排的詞語,教師作這樣的教學安排,就是為了加強詞語教學的針對性,求得教學目標具體明確,教學過程胸有成竹。
二、找規律――從“舉一”到“反三”
1.分類探究。
人教版教材采用專題編排的形式,每一組課文往往反映同一個主題或內容,具體到重點詞語,往往也能體現同一主題。針對這一特點,筆者在尊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進行分類、歸納、整理,并相機授之以法,讓其自行盤點、舉一反三。仍以上面所舉的一年下冊“語文園地三”的詞語為例,筆者是這樣設計:
(1)出示第一組詞語(指課文所排的):
指名朗讀。自己挑選一個詞語,用上這個詞,說說怎么樣的什么,比如:(奇怪)的問題,(聰明)的頭腦……看誰說得多。
(2)出示第二組詞語:
選其中的一個詞語,用上句式說句話,例如:
(小貓)準備(去釣魚)。
(誰)趕快(去干什么)。
(什么地方)堆積(什么東西)。
……
(3)出示第三組詞語:
指名讀詞,引導發現規律,板書AABB
弄清干干凈凈和干凈的區別;
延伸拓展:像這樣AABB形式的詞語你還能照樣子說幾個嗎?
在教學中,教師根據每組詞語的不同特點幫助學生分類整理,使原有的零散的詞語系統化,提高了復習鞏固的效率;隨后的拓展練習,又使這些詞語“立體”起來,促進學生掌握更多的詞匯。
2.延伸拓展。
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學校條件、教師特點,更重要的是根據學情來合理選擇、使用靈活多變、富有個性、充滿靈性且又適合學生學習的方法。例如:二年上冊“語文園地四”的“讀讀記記”帶數字的成語:
一本正經 二話不說 三心二意 四面八方
五顏六色 六神無主 七嘴八舌 八仙過海
九牛一毛 十全十美
教師指導學生積累數字成語,不能僅僅局限于書本上的。對于這些數字成語的教學,教師不妨這樣安排、設計:
(1)自己讀讀這些成語。
(2)你發現什么特點?(都帶有數字)是啊,所以我們稱這樣的成語為數字成語。
(3)老師報數字,小朋友念出相應的成語。
(4)同桌相互玩玩報數字成語游戲。
(5)像這樣的數字成語還有很多很多,課外,請小朋友通過查成語詞典、課外書、網絡等方式查找,看看誰能說得多、說得全。
(6)交流自己收集的數字成語,活動方式:辦一期數字成語小報、講數字成語故事班隊活動、數字成語填空賽。
這樣豐富多樣的活動能延續學生對數字成語的探索、積累的熱情,真正使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而有效。
三、添佐料――從乏味到可口
低年級小學生對于教學“味道”,要求更高。味道不好,他們就會偏食、挑食。所以,教師做好添佐料工作,使菜肴從乏味到可口,色香味俱全,顯得至關重要。
例如,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日積月累”中的“我會讀”,有6個成語:
春暖花開?搖?搖?搖春風拂面?搖?搖?搖萬里無云?搖?搖?搖五顏六色?搖?搖?搖百花盛開?搖?搖?搖歡歌笑語
對于這些成語,我是這樣教學的:
(1)根據以上詞語,想象畫面,說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和口語交際《春天在哪里》相結合,請小朋友依據以上詞語,畫畫自己眼中的春天。
(3)選擇以上詞語,說說自己的畫。
在詞語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讓孩子們通過想象畫面來“復活”詞語的本來面目,進而點染詞語的亮度。這樣,依托詞語展開想象,再從想象走入畫面,最后,根據畫面輸出詞語。這樣的教學,學生不僅感興趣,而且效果不錯。
四、巧結合――從死記到活用
離開運用的詞語,學生讀得再多、抄得再好,也只是消極詞匯。這樣的積累就是無水之魚、無根之花。因此,一定要樹立積累是基礎、運用是關鍵的教學理念。讓孩子們通過運用,使詞語成為其表情達意的左右手,成為言語表現的鮮活元素。
例如,教學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二”的“日積月累”,可以創設語境,讓學生從“讀讀記記”中選擇詞語填空:
(1)夏天的午后,(陽光燦爛),突然,烏云密布,(雷聲大作),下起了(傾盆大雨)。
(2)春天,百花齊放,(芬芳撲鼻),花兒(隨風舞動),跳起了優美的舞蹈。一只(黑白相間)的蝴蝶飛來,立在枝頭休息。
(一)
利用政治學科,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更好地實現語文教學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第二單元,側重從理性的角度來談人生。流沙河的詩歌《理想》和居里夫人的隨筆《我的信念》,都能給予學生深刻的啟迪:青少年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并為理想的實現不懈奮斗!這就是我設定的這兩篇課文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如何才能有效地實現這一目標呢?
此時政治課學習的是《笑迎新生活》《認識新自我》的課題。我便聯系政治知識,設計了以“新的起點”為主題演講課,要求初中的新生,以1分鐘演講的形式,談談自己是如何珍惜新生活、把握學習的新節奏、樹立新目標并為之奮斗……演講課的開展,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使語文與政治互相滲透,有利于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更好地實現這兩篇課文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二)
巧用地理知識,開展探究活動,更好地實現語文教學的過程與方法目標。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課文《大自然的語言》,介紹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現象。我把這一課的教學過程與方法目標設定為:開展探究活動,引導學生理解“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緯度、經度、高下差異和古今差異”。因此,我在課前布置了探究性學習活動: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研究緯度、經度和高度與氣溫的關系。
上課時我提出問題:在我國越往北桃花開得越遲,候鳥也來得越晚,為什么呢?問題一提出,各個小組都遞交了探究的答案:這是緯度的差異。學生們詳盡地向我解釋:緯度的高低也標志著氣候的冷熱,一般情況下,緯度越高,氣溫越低。我國在北半球,越往北緯度越高,氣溫就越低,所以越往北桃花開得越遲,候鳥也來得越晚。各個學習小組的答案都接近完美,學生們的確是讀懂讀透了課文。如果教師設計該篇課文的教學過程時,僅僅把它作為單純的語文課文來學習,而脫離了地理知識,學生們是不可能真正地讀懂課文,不可能真正地明白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巧用地理知識,開展探究活動,能更好地實現語文的過程與方法目標。
(三)
以史為鑒,學以致用,能更好地實現語文教學的知識與能力目標。
大家再來看2009年湖北孝感市中考題:“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歷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結合選段(《隆中對》)的內容,說說其中的哪些對策對治國仍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簡要概括三點即可)
一、比較閱讀模式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提出:“精讀文章,只能把它認作例子與出發點,既已熟悉了例子,占定了出發點,就得推廣開來,閱讀略讀書籍,參讀相關文章。”根據這個觀點,我們可以構建以精讀課文為中心的比較閱讀模式。
比較閱讀是指把內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對的兩篇文章或一組文章放在一起,對比著進行閱讀。簡單說來就是將兩種或多種材料對照閱讀,分析其相同點和不同點的一種閱讀方法。魯迅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比較是醫治受騙的好方子。鄉下人常誤認一種硫化銅為金礦……就是要看一看真金,免得受硫化銅的欺騙,一方面也就真的識得了硫化銅,一舉兩得了。”這些話,見地是頗為深刻的。在閱讀過程中將有關內容不斷進行比較、對照和鑒別,這樣既可以開闊眼界,活躍思想,使認識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別,把握特點,提高鑒賞力。
1.同主題作品的對比閱讀
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課文表現的是父愛母愛主題,《地震中的父與子》中在特定的情況下那種“信守承諾、愛子情深”的父愛與《“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中“嚴厲得有些不近人情”的父愛,兩者的選材完全不同,是父愛事例的南北兩極。《慈母情深》中對兒子百般呵護的老牛舐犢的母親與《學會看病》中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實踐能力的母親,兩位母親形象迥然不同。比較同一主題的文章,甚至同一題目的文章,研究其選材、立意、表達方式等方面的異同,實在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對此,我們可以進行更為廣泛的“父愛母愛”主題閱讀,引進葉傾城的《奇跡的名字叫父親》、劉蒙的《父親的愛》、馬一刀的《鼾聲》、石澗竹的《父愛安全網》;梁曉聲的《母親》、張玉庭《母愛?風箏?童話》、安徒生的《母親的故事》、黃衣青的《沒有人喝彩的工作》、陳運松的《魚頭》……結合教材編排特點,根據單元主題選擇相關作品進行對比閱讀,不但能讓學生感受到同一種愛的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豐富學生對愛的不同內涵的體驗,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也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2.不同體裁作品的對比閱讀
如以“橋”命題的《橋》(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趙州橋》(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為例,《橋》是篇小小說,《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篇記敘文,兩者都是為了贊頌“舍己為人搭建生命之橋”的精神,《趙州橋》是篇說明文,多用說明的表現手法,作者的寫作目的是為了說明趙州橋的美觀堅固以及對古代燦爛文化的傳承。可以對同一內容不同體裁的文章進行比較,如小說與紀實文學比較、記敘文和議論文比較、詩歌和散文比較。也可以由此延伸,如同樣是《一件小事》,魯迅是“一粒沙里見世界”,從車夫一個細小的動作中折射出不平凡的精神,榨出自己皮襖下的“小”來,鐵凝則是“半瓣花上說人情”,從鄰居一個6號半針頭品味出信任、友善、不張揚的立身處世境界;同樣從荔枝出發,蘇軾快意它的甘美,杜牧卻悲嘆朝廷的腐敗,楊朔看到的是蜜蜂的無私奉獻,肖復興體味到的則是深深的母愛……在比較中,豐富了學生的生活感受,使學生領悟到不同表達方式的神奇魅力,進而把握住不同體裁文章的寫作特點。這種獨特的語文實踐與體驗的效果是單一文章的閱讀所不可比擬的。
3.不同觀點作品的比較閱讀
針對教材中的某一個觀點可以要求學生收集資料,引導學生閱讀不同觀點的文章,比較對同一事物不同的看法,引起學生的思考。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口語交際?習作一“開卷是否有益”,教學中可以圍繞這一主題,引進《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季羨林)、《讀書的時光》(弗吉尼亞?沃爾芙)、《造書術》(華盛頓?歐文)等文章,這些文章都說讀書,但表達的觀點卻各有意趣。通過對同一事物持有完全相反觀點的文章的比較閱讀,可以正反對照,對砥礪思想、提高認識、培養學生全面正確的思維方式具有特殊的作用。另外,對同一作家前后期作品的思想傾向的比較,對同一作品的前后兩稿的比較,對不同作家作品的藝術風格的比較,對作家的作品與有關的評論文章的比較等,這些較高層次的比較閱讀方法,我們都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相機引導運用。
二、補充閱讀模式
教材選文作為語言文化的重要載體,彰顯著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積淀。但是,再好的教材,其內容也是局部的,影響也是有限的,不管哪一套教材都是掛一漏萬,難免存在不足之處。同時,一個學生如果僅僅只盯于教材,那么,他的精神成長的營養是貧乏的,其智力生活也是單調的。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課外閱讀是學生記憶課本上的公式、規則和結論的“智力背景”或“智力底子”。
1.由點及面的補充閱讀,積淀文化
顧名思義,就是從局部、小范圍的課文閱讀逐步推及到大面積、大范圍的課外閱讀。這是比較常用的一種補充閱讀模式,大致有三種推廣補充方法:①從節選到全文。教材中有很多選文都是從經典作品中節選出來的,《蟋蟀的住宅》選自《昆蟲記》,《楊氏之子》選自《世說新語》,《將相和》選自《史記》,在第十二冊還專設了一個名著閱讀單元,這些選文的目的在于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成為聯結課內外閱讀的紐帶,將學生的目光引向更廣闊的世界。②從引文到引文全篇。在小學階段,引文的出現還不是很多,但也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如《懷念母親》中季羨林引用哥廷根寫的部分日記,《為人民服務》中引用司馬遷的名言,《跨越百年的美麗》中引用愛因斯坦對居里夫人的評價,這些引文的目的是為了充實文章內容,增添理論(情感)色彩,增強論辯力量。對此,我們可以鼓勵學生閱讀引文全篇,學習如何占有素材、運用素材。③從課文到作者其他作品。如讀了《桃花心木》,推薦閱讀林清玄的其他作品《心田上的百合》《迷路的云》等,讀了《凡卡》,推薦閱讀契科夫的其他小說,如《套中人》《變色龍》等,讀了《最后一頭戰象》,推薦閱讀沈石溪的動物小說系列。
2.由表及里的補充閱讀,積累寫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這講的就是讀寫結合。讀寫結合可以從優美詞句出發,從典型段落入手,從篇章結構著眼,也可以從課文中所寫的某個人物、某種景物、某個事件、某種細節、某種寫法甚至是某句話、某個字,拓展到閱讀相關作品,達到重復強化、彼此啟發的作用。比如,《白楊》是一片典型的借物喻人的文章,我們可以將《落花生》《桃花心木》兩篇文章引進課堂,進行補充閱讀,尋找它們的共同點――以對話的形式層層深入展開,從形到神到人。還可補充閱讀矛盾的《白楊禮贊》,袁鷹的《白楊》,在明白借物喻人文章的共同點(描述出事物的特點與人的品格的相似之處)基礎上,學習文章的不同構篇方式。
還可以將改定的課文與原作進行比較。比如課文《蟋蟀的住宅》選自法布爾的《昆蟲記》,找來原著《蟋蟀》一讀,你就會發現兩者相差甚遠。首先字數不同,原著12000多字,課文900多字;其次內容不同,課文主要寫住宅,原著有三個篇章,分別寫了它的家政、住屋和樂器;再者表達語言迥異,課文偏向以簡潔樸實的語言敘述,而原著則多是生動形象、趣味橫生的描寫性語言。
三、質疑閱讀模式
西方現代接受理論認為文本的意義充滿了未定性,文本的意義只有在閱讀過程中才能產生,它是作品和作者相互作用的產物。質疑讀書法是一種精讀閱讀法,是指帶著疑難問題讀書進而獵取知識的學習方法。質疑, 就是在掌握書中主要內容的基礎上, 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通過思考、查資料、請教教師等方法, 找出正確的答案, 從而使視野開闊而深入。它是“學―思―疑―問”學習心理規律的重要環節。質疑閱讀一般要經歷以下過程:獨立思考,提出自己觀點質疑――旁征博引,運用他人觀點質疑――集思廣益,展開討論爭鳴質疑――深入實踐,通過實踐驗證質疑。疑問通常可以分為兩種情形:一種是書本上已經提出并且基本上講清楚的,只要讀書就可以解決;另一種是經過思考才能提出來,還需用多方面的知識或借助于他人幫助才能解決。而后一種對我們具有更重大的意義。
1.對文章內容的橫向拓展
“文本的確定性的存在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前提之一。”新課標要求“要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與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恰當地表達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
以《比尾巴》(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為例,有學生提出:“還有哪些動物的尾巴特別好玩?”這個問題馬上激起所有學生的興趣。于是筆者便鼓勵學生自己去查找閱讀相關資料,然后進行交流。在交流中,壁虎、袋鼠、魚、老虎、牛等動物都紛紛閃亮登場。這時又有學生提出:“為什么我們不也編一個《比尾巴》呢?”于是,一段段精彩紛呈的小兒歌誕生了:“誰的尾巴尖?誰的尾巴扁?誰的尾巴好像小凳子?烏龜的尾巴尖,鴨子的尾巴扁,袋鼠的尾巴好像小凳子。”“誰的尾巴軟?誰的尾巴硬?誰的尾巴最有力?狗的尾巴軟,貓的尾巴硬,老虎的尾巴最有力。”……
2.對文章主旨的深度開發
薩特說:“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誠然,“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他畢竟還是“哈姆雷特”而不是其他。我們在肯定作品意義不確定性的同時,也要尋找意義的相對確定性。例如,學習《兩小兒辯日》(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有一位學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孔子他像個大小孩!平時我們小孩在路上爭辯時,哪有大人會走過來問我們爭辯什么?孔子居然會走過去問,他的好奇心也太重了吧。”一石激起千層浪,孔子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呢?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帶著疑問去閱讀有關孔子的言論或作品,自己作出思考判斷,通過質疑閱讀有了收獲后,再展開討論交流。
3.對語言表達的精益求精
語言需要錘煉,文本也可質疑。遙想當年賈島,“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字斟句酌,精益求精,在語言文字上下功夫,也是質疑閱讀的一種追求。如讀《圓明園的毀滅》(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有學生認為,“圓明園不但建筑宏偉,還收藏著最珍貴的歷史文物。上自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名人書畫和各種奇珍異寶。”中的“和”應該改為“等”,因為青銅利器、名人書畫都是屬于奇珍異寶,是從屬關系而不是并列關系;又如讀《草船借箭》(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有學生認為題目應該用《草船訛箭》,或者給“借”字添上引號,因為這里表示的是特殊意思;再如讀《童年的發現》(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有學生認為課文寫到第13自然段就可以了,后面的6個自然段可以刪掉……
設計總體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增設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綜合性學習的第一學段階段目標是: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課內外閱讀,共同討論;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熱心參加校園、社區活動;結合活動,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法。一年級是綜合性學習的起步階段,要在培養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興趣、觀察以及參與活動上下功夫,為以后的綜合性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年級綜合性學習的內容有那些呢?《國標本(蘇)語文》教材中“綜合性學習”的內容是這樣設計的:“3月8日是媽媽的節日。自己做一張賀卡,寫上一句祝賀的話送給媽媽,帶給媽媽一份驚喜。不會寫的字可以問老師。”;“收集你喜歡的體育比賽或優秀運動員的圖片,在班上搞一個‘小小體育窗’展覽,同學們自己來做解說員”。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安排在“語文天地”中,如“大家編故事”、“元宵節”、“燦爛的星空”等。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則安排在“語文園地”之中,以“日積月累”、“展示臺”的形式出現。那么究竟怎樣來設計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呢?我想,只要遵循一年級學生的身心規律、符合綜合性學習特征的內容都可作為綜合性學習的內容。
綜合性學習的特點應該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綜合性
主要反映在字詞句學習的綜合,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知識、能力與情感的綜合。《國標本(蘇)語文》一年級下冊“單元練習”中的“學寫字詞句”板塊是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設計的,為綜合性學習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另外,綜合性學習“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結合”、提倡與生活鏈接,這也體現了它的綜合性。
(二)學科性
雖然新課程下的學科觀是突破學科中心,使學科從“封閉”走向“開放”,但語文終究姓“語”,語文學科的根本屬性是工具性;語文學科的根本任務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有人曾把圍繞“三八節”展開的綜合性學習上成了美術課,這就使語文課改了姓。如果教師能把教學環節設計為“探究、交流三八節的來歷;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送賀卡、獻歌等)慶祝媽媽的節日。”,那么這語文課還姓語,同時又有可能整合信息技術、藝術、手工勞動等課程,達到綜合。
(三)自主性
綜合性學習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的自主性的充分發揮開辟廣闊的空間。學生可根據學習的目標、內容自己選擇學習方式,自己決定學習結果呈現的形式,教師只對其進行必要的指導,不包攬學生的工作。《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了弄清三八節的來歷,小朋友有的剪報、有的上網下載資料、有的搞社會調查……學習方式可謂多樣化。為了表達對媽媽節日的祝賀,小朋友有的為媽媽制作了賀卡、有的說要和媽媽分擔家務勞動,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學習結果的呈現形式可謂豐富多彩。
“綜合性學習”的要求為教師提供了二度創造的空間。那么我們又以怎樣的策略來應對呢?
(一)聽、說、讀、寫的整體發展
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寫”主要指寫字、寫話。聽、說、讀、寫既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手段。如蘇教版下冊練習4“學習字詞句”的板塊,要求學生學習“咕咕咕、嘰嘰嘰、喵喵喵、呱呱呱”等擬聲詞。設計時,我們可以讓孩子先聽一聽、猜一猜、說一說是哪些動物發出的聲音,并“亮開嗓門兒學學”。這一聽一猜一說一學,不僅激發了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而且加深了對擬聲詞的體驗。接著讀一讀書上的幾個句子,再填上擬聲詞讀一讀。這一讀一寫再一讀,手腦并用,又促進了孩子對擬聲詞的感悟。最后,與孩子們共同吟一吟、唱一唱有關擬聲詞的兒歌與歌曲,并大膽猜測:為什么表示動物叫聲的字多是口字旁,還有哪些字可能是口字旁。這聽、說、讀、寫的綜合運用,有利于學生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二)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融合
新課程的基本結構——“課程”分為:學科課程和非學科課程(綜合實踐活動);學科課程又分為單學科(如語文)和綜合學科(如品德與生活)。語文在向其課程的邁進過程中,第一只腳大都伸向藝術(音樂和美術),如北師大版中的“做一張朋友卡片”、蘇教版中的“發揮想像,將這幅文字畫改畫成風景畫,再涂上顏色”。北師大版中的“種一粒種子,觀察種子的生長情況,寫一個觀察記錄。”折射出語文與科學融合的設計理念。那么我們在再設計時,思路還可開闊些,想一想語文能否與數學、體育、品德與生活乃至綜合實踐活動溝通,達成融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