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數字信息學

數字信息學

時間:2023-06-07 09:28: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數字信息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數字信息學

第1篇

據《信息檢索概念》(Concepts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一書的解釋:“需求常常是某些未解決的問題的產物。它可能與工作有關。當一個人認識到他或她現有的知識儲存不足以應對當前的任務,不足以解決某一主題領域的矛盾,不足以填補某知識領域的空白時,需求便出現了[1]?!?/p>

1 知識需求類別分析

1.1本能性需求本能性知識需求是用戶最基本的需求,其貫穿于人的整個生命過程

本能性知識需求通常比較容易得到滿足,用戶通過觀察、模仿等方式即可獲得本能性知識。其知識需求多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導與傳播方式。表現為增長知識、教學參考、興趣愛好、消遣娛樂等等。

1.2專業性需求專業需求是用戶對某一專業領域的知識需求

如醫生、律師、教師、等對知識的需求就有相當差異??蒲腥藛T、、專業技術人員,即使專業同一領域又有不同。在深入研究創新的過程中,對某一領域知識的的需求就越精細,形成了專業化的知識需求。一般來說,專業需求與用戶所從事的職業緊密相關。

1.3層級化需求

高校圖書館用戶群體其知識結構和專業素養差異顯著,因而知識需求呈現層級化。比如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不同專業不同層級對資源信息需求不同且。另一方面,同一用戶在不同研究時段,知識需求也體現層次性,符合由淺入深、由粗及精的規律。

1.4網絡化需求在信息載體的家族中,紙質載體始終一統天下,占據主體地位

網絡化環境下催生的數字信息載體,以其獨有的性能優勢給傳統載體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雖然紙質載體永遠不會退出信息傳遞的歷史舞臺,但數字信息已逐步成為信息傳遞的主流媒體?;诖耍脩糁R需求正逐步向網絡化需求轉移。

2 知識需求的規律分析

2.1知識需求的全面性

每個個體用戶都具有個人的、組織的、社會的和家庭的多方面特征,在不同的場合扮演不同的角色,而每一個特征都能夠激發相應的知識需求。知識需求的全面性就是推動人全面發展的動因。

2.2知識需求的綜合性就知識需求的學科性而言,知識需求具有綜合性的特征

比如圖書館學與情報學、文獻學、信息學、計算機科學、管理科學等學科相關。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動物生理學、植物生理學、藥物化學,生物技術,細胞生物學等學科相關。信息生態學至少如與認知科學、信息學、信息社會學、等多達25個學科領域有關。

3基于知識需求的類別和規律,高校圖書館資源整合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3.1優化館藏結構,突出專業特色,科學入藏圖書

要建立科學合理的館藏結構體系。首先要搞好采訪工作,圖書館應對本館的藏書狀況、讀者需求情況進行充分調研,以本校辦學模式、學科建設、教學計劃、培養目標、專業設置、科研方向為依據制定合理科學的入藏比例,在兼顧一般學科的同時,有針對性地收藏重點學科和重點科研項目相關的文獻資源??茖W入藏圖書。使藏書結構達到最佳狀態,另一方面有效地保證教學和科研的需要。最大限度滿足地滿足本校讀者多元化的知識需求。

3.2 提供個性化知識定制服務

建立用戶知識需求模型,開展不同層次的、多種類型的、滿足其個性需求的服務。高校圖書館提供個性定制服務,首先要分析和挖掘用戶的信息行為特點和潛在需求,通過便捷的服務軟件,將館內外數據庫系統與個性化界面集成起來,構建“我的圖書館”(My Library),并通過電子郵件、RSS (聚合內容),把用戶所需要的有效知識及時或定期地傳送給用戶[2]。

3.3挖掘隱性知識資源,滿足不同層次用戶的知識需求

挖掘隱性知識資源是資源整合的高級階段。按知識的可呈現程度,知識可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也稱客觀知識,一般存儲在各類物質載體中,易于交流和共享。隱性知識是指難以表達、不易于交流和共享、尚未編碼和顯性化的各種內在知識,隱性知識也稱主觀知識,一般依附于人的頭腦中,如個人的經驗訣竅、判斷聯想、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等,具有高度個性化和難以格式化的特點。數據庫建設以用戶需求為中心,根據用戶需求的廣度和深度,確定圖書館知識資源建設的重點[2]。

4. 加大數字資源整合、優化

(1)數字資源獲取面臨困境在信息環境的變革時期,整序數字信息的異構資源系統急劇增加,,優化數字資源利用環境,有效獲取信息、知識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數字信息雖然逐漸成為主流信息媒體,但在數字資源的獲取上則顯得不盡如人意,數字資源孤島和數字資源超載一直是阻礙數字資源有效獲取的兩大困境[3]。

第2篇

關鍵詞:數字圖書館;信息生態系統;數字信息資源

Abstract: the various elements of the digital library information ecosystem is not static, but dynamic combination. Information between people, information,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the interaction of the process is characterized by information flow process, key words: digital library; Information ecosystem; The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中圖分類號:G250.7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1 數字圖書館信息生態系統的涵義

由上述對數字圖書館定義的描述,我們可以得知數字圖書館為用戶提供服務的整個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動態的信息循環過程。信息服務人員將各種數字化信息資源進行加工整理使之有序化,利用信息技術的協助通過網絡平臺傳遞給用戶,實現信息的流轉和有效利用。

根據信息生態學理論,信息生態系統是指由信息人-信息-信息環境所構成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統一整體,從數字圖書館為用戶提供服務的過程來看,數字圖書館其實就是一個信息生態系統,是由信息人(信息服務人員、用戶)、數字信息、數字圖書館信息生態環境三個要素所構成的具有一定自我調節能力的人工系統,是信息人之間以及信息人與系統內外環境之間不斷進行物質流動、能量轉換和信息傳遞的統一整體。

2數字圖書館信息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

數字圖書館信息生態系統由三個基本要素構成,分別為信息人(信息服務人員和用戶)、數字信息資源和數字圖書館信息生態環境,數字圖書館信息生態系統內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這三個基本要素發生和展開的。

3.1信息人

數字圖書館信息生態系統中信息人可分為兩類:信息服務人員和信息用戶。根據其分工和作用的不同,筆者把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人員分為四種類型,分別為信息生產者、信息組織者、傳遞者和信息分解者,信息用戶則充當信息消費者的角色。

對數字圖書館信息生態系統來說,信息生產者包括出版社、發行商、數據庫提供商以及向數字圖書館提供相關信息的網民,信息生產者是數字信息資源的唯一來源,因此要保證系統內數字信息資源的質量,必須從源頭上加以監管。數字圖書館的信息服務人員在不同的階段和不同的場合分別扮演信息組織者、信息傳遞者和信息分解者的角色。

3.2數字信息資源

數字信息資源是數字化圖書館建設的核心,數字信息資源建設水平直接關系到數字圖書館滿足用戶信息需求的能力。目前,高校數字圖書館信息資源的建立主要包括這三部分:

一是傳統文獻數字化資源。一般采用掃描方式將文獻轉化為圖像文件或利用OCR技術將其轉化為文本文件的形式再進行進一步處理;

二是購買社會上商業化開發的大型數字資源庫的使用權限,在本校的數字圖書館網站上建立它們的鏈接或者設立鏡像站點,這包括國內外的數字圖書資料庫,例如中國學術期刊網、維普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數據資料源系統、超星數字圖書館,SpringerLink、EI village、SCI-EX-PANDED等數據庫;

三是自建數據庫,例如收集本校的碩士畢業論文,建立本校碩士畢業論文全文數據庫,根據本館購買的隨書光盤建立隨書光盤數據庫,針對本校的實際建立本校的特色館藏資源數據庫等。

3.3數字圖書館信息生態環境

數字圖書館信息生態環境指的是與數字圖書館信息活動有關的所有外在因素的總和,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出發,數字化圖書館信息生態環境可劃分為數字圖書館信息生態系統內部環境和數字圖書館信息生態系統外部環境兩部分。數字圖書館信息生態系統內部環境主要包括信息技術環境、硬件設施環境、人才環境、信息政策與法規環境以及信息文化環境,外部環境主要由政治環境、經濟環境、科技環境和人文環境四部分組成。

一、信息技術環境。

一般來說,數字圖書館是借助各種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來組織文獻信息傳遞的虛擬電子信息系統,由此可見,信息技術對數字圖書館的建設尤為重要,數字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需要大量的技術作為支撐來保證信息的存儲、組織、傳遞、共享等各方面的需要,從而實現為用戶服務的功能。

二、信息基礎設施環境

信息基礎設施是數字圖書館得以存在的物質基礎,是數字圖書館的載體。根據當前國內外對信息基礎設施的理解,它應該是一個由通訊網絡、計算機、數據庫以及日常設備所組成的無縫網絡。數字圖書館信息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基礎設施可分為兩個部分,即信息設備和支持信息設備運行的應用系統。

三、人才環境

作為信息活動的主體,信息人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信息的利用率和整個信息生態系統生態環境的好壞,因此要構建健康的信息生態環境必須要營造高素質人才環境。一方面應大力度提高信息生產者和服務人員的職業道德和文化素養,使其樹立正確的信息價值觀念,不為實現個人或團體的某種目的而制造虛假、重復、有毒有害等信息,并掌握文獻信息學的知識與現代信息處理技術,做好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用戶教育工作,提高用戶的信息素養,使其具備良好的信息鑒別能力和信息檢索能力,能夠充分利用數字信息資源滿足自己的信息需求。

四、信息政策與法規環境

信息政策與法規因子是構建健康的數字圖書館信息生態環境的保障因素,是用來規范和約束信息人行為的規則,主要包括信息資源組織管理制度、信息技術制度、信息流通制度、信息設備管理制度、信息人才使用與培養制度、信息安全保密制度、信息產權法、信息交流與合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準則。要加強數字圖書館相關的信息規范和法制建設,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管理制度,健全法制規范,凈化信息生態環境,營造良好的信息法制環境。

五、信息文化環境

數字圖書館信息文化是在其長期建設和經營過程中所形成的,并被信息人自覺遵守和奉行的共同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職業精神和道德等的總和,由此可見,信息文化涉及的是信息人群體的價值觀和信念。營造健康積極向上的信息文化環境,能夠積極引導每一個信息人的信息價值取向和行為取向,使他們團結在數字圖書館信息生態系統整體目標之下,為實現信息生態系統平衡貢獻力量。同時,健康積極向上的信息文化還能夠保障信息政策與法規的有效性,推進數字圖書館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過程。

六、外部環境

數字圖書館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處于社會大環境之中,因此其正常的運行和發展離不開外部環境的影響。數字圖書館所在的政治環境、經濟環境、科技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優劣對數字圖書館信息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具有間接的影響作用,同樣也不容忽視。數字圖書館信息生態系統只有在一個良好的宏觀社會環境中才有可能進行系統內的一切信息活動,否則,數字圖書館也就沒有了其存在的可能。因此,我國應加強政治、經濟、科技和人文方面的建設,為數字圖書館的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共同推進我國數字化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4總結

數字圖書館信息生態系統的各組成要素并不是靜態的排列,而是動態的組合。信息人之間、信息環境因子之間、信息人和信息環境之間都在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其相互作用的過程就表現為信息流動過程,信息的流動實現了信息的交流、傳遞和反饋,形成了一個互動雙向的信息生態循環,在這個循環過程中,實現了數字圖書館生態系統最基本的功能—為用戶提供信息服務。

參考文獻

[1] 焦海 .圖書 信息生態系統影響因素分析[J].圖書 學刊, 2010(12):31-33.

[2] 蒙. 于知 服務的圖書 信息生態系統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1.

[3] 曲晨竹. 業信息生態系統的優化配盆與評價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1.

第3篇

需要考慮電子平板和全站儀是否聯機順暢、操作人員的技術是否合格和其他的條件要求。盡管目前研發出遙感控制電子平板,繪圖員操作棱鏡進行現場繪圖,但是在設備投資和數據采集速度等方面卻在很大缺陷,因此,為提高測繪速度和時間,現在普遍通過電子手簿與草圖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復雜地形的測繪作業。

測繪技術數字化的發展前景。從現今的工程測量中的測繪技術數字化發展來看,數據測繪的標準、GIS要求和規格仍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因此,為改進這種局限,應建立完整、標準的數據測繪格式,提高地形圖與GIS系統數據交互的可行性,促進測繪技術數字化更好的發展。

工程測量的數字攝影技術

首先,數字攝影技術的應用和特點。這種測繪技術是在數字攝影和影像的基礎上,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影像的數字處理和匹配。它與視覺和信息學科的聯系較為密切,利用影像進行三維表面模型的創建,然后根據模型進行圖形測量和繪制。目前我國利用數字攝影機在空中作業獲取數字影像,在內業處理時,利用專項航測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從而獲得大比例尺的地籍圖、地形圖;這種方法可降低外業測量的壓力,將測量作業轉移到室內。因此,這種技術具有采集數據精確度高、不受氣候環境影響、花費成本低和繪圖成圖的速度較快等特點。

其次,數字攝影技術的其他應用和發展前景。目前這種技術適合在城市范圍較為密集的地區應用,應為范圍較小的測區,花費的成本較高。除上述介紹的應用之外,數字攝影技術采集數據還可通過立體坐標測量儀,實現自動繪圖,而且隨著GPS技術在攝影測量的應用,可減少航測的連測作業,提高測繪的效率,實現工程測量攝影技術的自動化、數字化發展。

工程測量的3S技術

首先,全球定位系統(GPS)技術。隨著GPS技術日趨成熟,在各個領域都被廣泛的應用,特別是針對工程測量,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果。它具有非常高效、精準度的特點,傳統的工程測量需布置、檢測控制網,進行樁位放樣,經緯儀、全站儀和測距儀的使用頻率較高。GPS技術則幾乎不考慮氣候、地形環境因素的影響,保證工程測量的高效率、高精確度。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樁位放樣實時和動態分析,可控制樁位的精確度誤差達厘米級;其二,建立放樣平臺。通過GPS技術建立的放樣平臺,可布置鋼管樁放樣于施工平臺,縮短外業時間;其三,偏心檢查。在保證精確度的前提下,實現一物兩用,偏心檢查樁位,提高工程測量的效率。另外,GPS技術應注意的問題是:無法直接獲取工程測量的部分數據,GPS需結合其他測繪儀器或方法,才能完成測繪工作,尤其在水利工程測量行業。另外,GPS能結合傳統的測繪儀器,實現定時、定點的測量。

其次,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這種技術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對相關地理信息儲存和記錄,建立系統化數據庫。通過轉化地理要素,計算出相關數據,然后進行數字分析和處理。地形測量人員根據需求,利用GIS快速獲取數據,通過數字、圖形的方式顯示結果。該技術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就是城市土地開發整理、規劃工程,利用標準化矢量化掃描、數字攝影測量對地球表面物進行測繪,提供準確、標準、及時的數字信息;工程測量中的GIS技術具有龐大數據庫和顯示、輸出圖形的能力。數據庫中所存儲的信息,根據測量的需求通過軟件進行繪圖。通過計算運算完成內業數據處理和成圖的工作,降低了外業測量的難度和工作量。因此,GIS技術具有高精確度、小勞動強度、實時更新與管理的優點,從而在工程測量中被廣泛應用。

第三,遙感系統(RS)技術。遙感系統技術能進行同步觀測,提供實時的數據信息,且綜合性較高,因此很快在工程測量工作中普及。RS技術也是目前地形觀測的有力技術手段。RS技術通過多光譜的分辨率,從遙感影像中獲取比例尺較小和適中的圖形數據,為城市規劃工程測量提供了較為直觀、準確、時效的地籍圖、地形圖數據信息。

第4篇

關 鍵 詞: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信息資源、資源建設、

【分類號】:G258.6;G270.7

1.傳統圖書館與數字圖書館技術融合是現代圖書館發展的主體方向

傳統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的區別只是圖書館在發展階段上的區別,并不是本質意義上的區別 。因為計算機的大規模普及和Internet的暢通為數字圖書館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 而傳統圖書館的館藏、分類、編目、查詢、資源共享、傳遞等固有的模式,則是數字圖書館 產生與發展的堅實基礎,沒有傳統的圖書館,就沒有日后的數字圖書館。

傳統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的這種既有區別又具有內在發展聯系使圖書館人認識到傳統圖書館 和數字圖書館技術融合是現代圖書館發展的主體方向。圖書館務必要適應社會信息化的發展 ,充分應用各類信息技術和網絡環境進行技術革新和服務創新,這樣,才能煥發蓬勃的生機 與活力。高校數字化建設也應把握這一主體方向,進行全方位的技術革新和服務創新。

2 .人力資源是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關鍵

人力資源,即數字圖書館的專業人員、管理人員及其后續儲備人才,是建設數字圖書館的關 鍵。建設數字圖書館必須確立“以人為本”。傳統圖書館時代的工作人員的工作基本模式是 人與書的結合,或者說是以書為媒介與讀者的結合,也就是人與人的結合。而數字圖書館時 代圖書館員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與計算機的結合,也就是所謂的“人機結合”,工作人員得 通過計算機和計算機通訊網絡來獲取或提供信息服務。因此,數字時代圖書館員既要有扎實 的傳統圖書館學知識,又要兼備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知識,并要通曉知識產權 (版權)保護和網絡安全維護知識,即是通才、復合型的人才。美國報刊曾稱:電腦圖書館管 理員、對答網絡技術人員是本世紀頭10年將問世的10種興起職業中的兩種稀缺人才。而在我 國 由于圖書館數字化起步較晚,計算機在全社會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類高校特別是地方高 校圖書館尚囿于傳統的館藏、借閱工作模式。工作人員中的“兩多”和“兩少”現象較為普 遍,即低學歷者多,非圖書館專業畢業者多;圖書館學專業者少,懂信息技術者更少。因此 ,高校圖書館要實施數字化建設,首先要解決人力資源這條“短腿”問題,必須注重對現有 人員的信息素質培養,突出圖書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專業教育,使之緊跟信息化的發展 步伐。同時,要花大力氣進一批能駕馭計算機開發、運行管理和維護的專業人才,并配備若 干名知識產權方面的專業人才,為圖書館的數字化改造、信息化發展和網絡化管理作好人力 資源的準備。

3. 數字化資源是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前提

數字化資源建設是發展數字圖書館的前提條件,不然,圖書館的數字化發展猶如無米之炊、 無本之木。數字化資源建設要立足于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館藏資源數字化;二是 社會資源館藏化。

館藏資源數字化,就是根據各高校的學科特點、科研方向和日后的發展規模,建立個性化的 數據庫,實現目錄檢索、主題檢索和全文檢索;同時,還可根據教學和科研的需要,對相關 的教學參考書、學術期刊作數字化技術處理,在此基礎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實現網上輕 松閱讀和下載。

社會資源館藏化,指對社會上已數字化的信息資源進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網上資 源,通過對信息的搜索、跟蹤和過濾,將有關資源分門別類地加以組織,供教師、學生使用 。如根據學校教學的需要開通相關鏡像站點,有用Web方式提供網上檢索服務。高校圖書館 信息資源數字化是一項關聯度較高的工程,鑒于圖書館又是一項社會公益性事業,政府部門 務必在政策上給予特別的扶持,加大經費投入力度。

4 .組織模式創新是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保證

數字圖書館是一種嶄新的圖書館形態。建設數字圖書館,必須要構筑一個能與之相匹配的新 的組織模式。對此,我們通??梢詮娜齻€層面去理解:一是從數字圖書館構成要素去理解, 即 數字資源、網絡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從技術層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戶接口、預處理系 統、查詢系統和對象庫等基本構件;三是從社會組織系統方面去理解,作為社會整個的數字 圖書館與行為個體的高校數字圖書館之間各自的組織結構及相互關系。

從宏觀角度去探析數字化后的高校圖書館,它僅僅是日后社會廣義數字圖書館眾多節點的一 個點,是狹義的數字圖書館。目前,學術界對狹義數字化的高校圖書館機構設置(組織模式) 觀點各異。筆者傾向于按主題來設置和劃分高校圖書館的工作部門:

1)人文科學部門。負責人文科學方面數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詢、傳播等工作。

2)自然科學部門(可根據各高校的科學設置狀況,設置若干小組加以細分)。負責自然科學方 面數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詢、傳播等工作。

3)數字系統維護部門。負責軟、硬件的維護,網絡系統運行安全,數據保存備份等工作,兼 管知識產權(版權)保護及訴訟工作。

4)管理部門。保障圖書館內部信息的通暢,負責管理指令的下達、執行和反饋,進行上下溝 通業務聯系及館際間橫向協作等工作,并對圖書館的總體發展方向、管理目標,作出科學、 前瞻性的規劃。

按主題進行部門設置、工作分工的數字圖書館組織模式,是對傳統圖書館時代組織模式的創 新,大大精簡了傳統的龐大工作部門,便于按學科,按工作性質加以劃分,著重、著力于對 信息的采集、整合、傳播,突出信息咨詢服務,有利于優化人員結構配置,降低管理成本, 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題進行圖書館組織創新,實質是充分發揮專家型館員的學科“領頭羊” 作用,同時也迎合了數字圖書館各項業務之間相互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同時,還要注重圖書館人員的素質提高。日后數字化高校圖書館的人員結構應加大高級專業 人員的比重,按數字化的發展建設進程,逐步增加既具圖書館專業知識,又有信息學、計算 機系統運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長復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現有工作人員的繼續教育工作力度 ,使之知識結構能適應數字化的發展要求。

總之,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應量力而行、因“?!敝埔?。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是社會信息化工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一項子工程,不應搞“小而全 ”、“大而會”,應遵循整體性原則,各館的數字化館藏資源必須各具特色,不必搞人為地 重復。筆者以為,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原則取向是:因“?!敝埔?、科學規劃、準確定 位、特色鮮明、逐步推進?;ヂ摶樱W絡資源共享,是社會信息化建設的基本原則,高校 數字圖書館的建設無疑也要遵循。目前,國家教育部正在實施的CALIS項目,是高校圖書館 數字建設的總體規劃,是總綱,各高校圖書館要在服從CALIS規劃的前提下,從地方性、辦 學特色性及用戶需求個性等因素出發,量力而行,使有限的人力、財力資源和硬件條件在建 設網絡信息資源中發揮的效能達到最大化,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 信息資源共享。

參考文獻:

[1]范曉鵬。關于我國數字化圖書館建設的探討.圖書情報工作,2012(3)

第5篇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特征

以數字化為前導的計算機、網絡通訊技術發展一日千里,令人目不暇接。數字化的生存正引著自人類有史以來一場最為廣泛而深刻的技術革命,網絡已深深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隨著數字化和網絡化大潮的推進,作為知識的殿堂——傳統高校圖書館正面臨著一次全方位的技術革新,一個集信息儲藏、加工、交互與傳播于一體的嶄新載體——數字圖書館,正脫穎而出。數字圖書館替代傳統圖書館,已是勢之所趨。當前,如何加快地方高校圖書館的數字化改造,主動跨入數字化時代,是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

1傳統圖書館與數字圖書館技術融合是現代圖書館發展的主體方向

傳統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的區別只是圖書館在發展階段上的區別,并不是本質意義上的區別。因為計算機的大規模普及和Internet的暢通為數字圖書館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而傳統圖書館的館藏、分類、編目、查詢、資源共享、傳遞等固有的模式,則是數字圖書館產生與發展的堅實基礎,沒有傳統的圖書館,就沒有日后的數字圖書館。

傳統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的這種既有區別又具有內在發展聯系使圖書館人認識到傳統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技術融合是現代圖書館發展的主體方向。圖書館務必要適應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充分應用各類信息技術和網絡環境進行技術革新和服務創新,這樣,才能煥發蓬勃的生機與活力。高校數字化建設也應把握這一主體方向,進行全方位的技術革新和服務創新。

2人力資源是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關鍵

人力資源,即數字圖書館的專業人員、管理人員及其后續儲備人才,是建設數字圖書館的關鍵。建設數字圖書館必須確立“以人為本”。傳統圖書館時代的工作人員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與書的結合,或者說是以書為媒介與讀者的結合,也就是人與人的結合。而數字圖書館時代圖書館員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與計算機的結合,也就是所謂的“人機結合”,工作人員得通過計算機和計算機通訊網絡來獲取或提供信息服務。因此,數字時代圖書館員既要有扎實的傳統圖書館學知識,又要兼備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知識,并要通曉知識產權(版權)保護和網絡安全維護知識,即是通才、復合型的人才。美國報刊曾稱:電腦圖書館管理員、對答網絡技術人員是21世紀頭10年將問世的10種興起職業中的兩種稀缺人才。而在我國由于圖書館數字化起步較晚,計算機在全社會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類高校特別是地方高校圖書館尚囿于傳統的館藏、借閱工作模式。工作人員中的“兩多”和“兩少”現象較為普遍,即低學歷者多,非圖書館專業畢業者多;圖書館學專業者少,懂信息技術者更少。因此,高校圖書館要實施數字化建設,首先要解決人力資源這條“短腿”問題,必須注重對現有人員的信息素質培養,突出圖書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專業教育,使之緊跟信息化的發展步伐。同時,要花大力氣進一批能駕馭計算機開發、運行管理和維護的專業人才,并配備若干名知識產權方面的專業人才,為圖書館的數字化改造、信息化發展和網絡化管理作好人力資源的準備。

3數字化資源是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前提

數字化資源建設是發展數字圖書館的前提條件,不然,圖書館的數字化發展猶如無米之炊、無本之木。數字化資源建設要立足于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館藏資源數字化;二是社會資源館藏化。

館藏資源數字化,就是根據各高校的學科特點、科研方向和日后的發展規模,建立個性化的數據庫,實現目錄檢索、主題檢索和全文檢索;同時,還可根據教學和科研的需要,對相關的教學參考書、學術期刊作數字化技術處理,在此基礎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實現網上輕松閱讀和下載。

社會資源館藏化,指對社會上已數字化的信息資源進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網上資源,通過對信息的搜索、跟蹤和過濾,將有關資源分門別類地加以組織,供教師、學生使用。如根據學校教學的需要開通相關鏡像站點,有用Web方式提供網上檢索服務。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數字化是一項關聯度較高的工程,鑒于圖書館又是一項社會公益性事業,政府部門務必在政策上給予特別的扶持,加大經費投入力度。在這一方面,國內一些地方高校已有所動作,據黑龍江省圖工委自動化專業委員會的調查,目前,該省29所高校圖書館已有23所通過了自動化工作的評估,自動化建設的總經費達1855萬元,購置各種硬件設備共計1317臺(件),自動化應用集成系統計23套。在軟件應用方面,采訪子系統應用的有22所高校;流通子系統應用的有21所高校;查詢子系統應用的有19所高校;期刊子系統應用的有18所高校;文獻開發系統應用的有12所高校。21所高校擁有校際局域網,聯入Internet的有18所高校。其中,哈爾濱工程大學圖書館建立了中國船舶文獻等5個專題數據庫,存儲14萬多條數據。此外,東北農業大學的大豆專題數據庫和大慶石油學院的中國石油網頁也頗具特色。

4組織模式創新是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保證

數字圖書館是一種嶄新的圖書館形態。建設數字圖書館,必須要構筑一個能與之相匹配的新的組織模式。對此,我們通??梢詮娜齻€層面去理解:一是從數字圖書館構成要素去理解,即數字資源、網絡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從技術層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戶接口、預處理系統、查詢系統和對象庫等基本構件;三是從社會組織系統方面去理解,作為社會整個的數字圖書館與行為個體的高校數字圖書館之間各自的組織結構及相互關系。

從宏觀角度去探析數字化后的高校圖書館,它僅僅是日后社會廣義數字圖書館眾多節點的一個點,是狹義的數字圖書館。目前,學術界對狹義數字化的高校圖書館機構設置(組織模式)觀點各異。筆者傾向于按主題來設置和劃分高校圖書館的工作部門:

1)人文科學部門。負責人文科學方面數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詢、傳播等工作。

2)自然科學部門(可根據各高校的科學設置狀況,設置若干小組加以細分)。負責自然科學方面數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詢、傳播等工作。

3)數字系統維護部門。負責軟、硬件的維護,網絡系統運行安全,數據保存備份等工作,兼管知識產權(版權)保護及訴訟工作。

4)管理部門。保障圖書館內部信息的通暢,負責管理指令的下達、執行和反饋,進行上下溝通業務聯系及館際間橫向協作等工作,并對圖書館的總體發展方向、管理目標,作出科學、前瞻性的規劃。

按主題進行部門設置、工作分工的數字圖書館組織模式,是對傳統圖書館時代組織模式的創新,大大精簡了傳統的龐大工作部門,便于按學科,按工作性質加以劃分,著重、著力于對信息的采集、整合、傳播,突出信息咨詢服務,有利于優化人員結構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題進行圖書館組織創新,實質是充分發揮專家型館員的學科“領頭羊”作用,同時也迎合了數字圖書館各項業務之間相互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

同時,還要注重圖書館人員的素質提高。日后數字化高校圖書館的人員結構應加大高級專業人員的比重,按數字化的發展建設進程,逐步增加既具圖書館專業知識,又有信息學、計算機系統運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長復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現有工作人員的繼續教育工作力度,使之知識結構能適應數字化的發展要求。

5改善硬件是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基礎

目前,高校圖書館大多在籌劃數字化圖書館建設,盡管起點不盡相同,但都還屬轉型發展期。數字化發展,硬

件先行。硬件建設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進的計算機網絡系統和靈活的結構化布線系統,這樣,才能為日后數字化建設留足發展空間??紤]到高校數字化圖書館以數據處理和應用為主,最大限度地滿足全校師生訪問館藏資源、網上資源的需求,因此在選擇技術和產品時應選擇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可即時擴展,且易于維護。總之,高校圖書館的硬件條件改善要突出能創造開放式的信息環境,重點要抓住以下三個方面工作:

——建設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圖書館網絡及服務系統。目前,各地高校相繼建設校園局域網,建議網絡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網,同時配備1000M高速以太模塊為主干的交換機和交換集成器,使圖書館局域網骨干帶寬達到1000M的能力,能基本滿足日后數字信息包括多媒體信息傳輸和交換的容量之需。

——多媒體閱覽室建設。多媒體閱覽室的開設滿足師生多樣化信息需求的有效服務手段。各校的多媒體閱覽室建設要立足高起點、富規劃,有條件的可配備交互式多媒體教學網絡系統,同時,能為讀者提供掃描、拷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服務,實現文獻檢索課程的網上教學、人員培訓。

——書(刊)廳電子化建設。隨著數字圖書館時代的來臨,館內電子資源占館藏資源的比重將日益增大,單一的印刷型載體書廳難以滿足讀者需要。就地方高校圖書館而言,隨書磁盤、光盤的量將會逐年遞增,而現行的圖書入書廳,光盤歸電子檢索室的做法,給師生入庫查閱帶來諸多的不便。若采用磁盤和光盤上網、電腦入書廳的方法,且在書廳配備一定數量的聯網工作站(開通節點),那么廳便兼具了電子閱覽的功能,實現印刷型、電子型文獻資源及網上資源的綜合查閱,使用戶在同一時點便可獲取多媒體的信息,滿足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6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應量力而行、因“?!敝埔?/p>

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是社會信息化工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一項子工程,不應搞“小而全”、“大而會”,應遵循整體性原則,各館的數字化館藏資源必須各具特色,不必搞人為地重復。筆者以為,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原則取向是:因“?!敝埔?、科學規劃、準確定位、特色鮮明、逐步推進?;ヂ摶?,網絡資源共享,是社會信息化建設的基本原則,高校數字圖書館的建設無疑也要遵循。目前,國家教育部正在實施的CALIS項目,是高校圖書館數字建設的總體規劃,是總綱,各高校圖書館要在服從CALIS規劃的前提下,從地方性、辦學特色性及用戶需求個性等因素出發,量力而行,使有限的人力、財力資源和硬件條件在建設網絡信息資源中發揮的效能達到最大化,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信息資源共享。

參考文獻:

1.吳志榮.數字圖書館——從理論走向現實.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10

第6篇

【關鍵詞】信息系統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

隨著各種先進技術的進步,互聯網的廣泛應用,高校圖書館的各方面都發生了極大變化,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高速發展給高校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我國高校圖書館管理模式也必須由傳統的管理模式向現代管理模式轉變。

首先,圖書館的集成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不同層次、不同區域的人能夠不受空間和時間限制獲取相關的文獻資源.同時使得圖書館的借閱、還書、預訂以及續借等工作更加方便有效.減輕了圖書館人員很多的物理負擔。

其次,在對圖書館服務的影響上.傳統的圖書館服務主要是以物質的文獻資料為主,查閱、儲存等既占空間.又存在質量保障問題。而隨著信息技術的應用,數字化的文獻資料逐漸引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購書的代價,同時也促進了文獻資料的方便閱讀和管理。因此.傳統的文獻與數字化文獻的結合是當前圖書館服務的主要特點。

再次,信息技術的應用也對圖書館管理人員的工作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傳統條件下的圖書館館藏文獻以印刷型為主.圖書館工作人員主要工作方式以手工操作為主,服務內容以紙質文獻為主服務方式以人與人面對面為主。而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在圖書館的廣泛應用,館藏以印刷型與電子文獻相結合.管理與業務工作以計算機操作為主.服務方式以人與計算機(網絡)及面對面相結合,同時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文獻信息收集加工文獻信息管理、文獻信息傳遞、個性化針對性信息咨詢與讀者輔導,逐漸成為圖書館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

因此,可見信息技術的應用對當前高校圖書館管理有著很重要的影響.促進了高校圖書館工作的有效運行但同時也暴露出高校圖書館管理工作的許多問題.亟需管理人員認真對待。當前,如何加快高校圖書館的數字化改造,主動跨入數字化時代,是我們面臨的一項迫切任務。

1傳統圖書館與數字圖書館技術融合是現代圖書館發展的主體方向

因為計算機的大規模普及和Internet的暢通為數字圖書館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而傳統圖書館的館藏、分類、編目、查詢、資源共享、傳遞等固有的模式,則是數字圖書館產生與發展的堅實基礎,沒有傳統的圖書館,就沒有日后的數字圖書館。

傳統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的這種既有區別又具有內在發展聯系使圖書館人認識到傳統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技術融合是現代圖書館發展的主體方向。圖書館務必要適應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充分應用各類信息技術和網絡環境進行技術革新和服務創新,這樣,才能煥發蓬勃的生機與活力。高校數字化建設也應把握這一主體方向,進行全方位的技術革新和服務創新。

2人力資源是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關鍵

傳統圖書館時代的工作人員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與書的結合,或者說是以書為媒介與讀者的結合,也就是人與人的結合。而數字圖書館時代圖書館員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與計算機的結合,也就是所謂的“人機結合”,工作人員得通過計算機和計算機通訊網絡來獲取或提供信息服務。因此,數字時代圖書館員既要有扎實的傳統圖書館學知識,又要兼備計算機網絡技術.而在我國,由于圖書館數字化起步較晚,計算機在全社會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類高校特別是地方高校圖書館尚囿于傳統的館藏、借閱工作模式。工作人員中的“兩多”和“兩少”現象較為普遍,即低學歷者多,非圖書館專業畢業者多;圖書館學專業者少,懂信息技術者更少。因此,高校圖書館要實施數字化建設,首先要解決人力資源這“短腿”問題,必須注重對現有人員的信息素質培養,突出圖書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專業教育,使之緊跟信息化的發展步伐。同時,要花大力氣進一批能駕馭計算機開發、運行管理和維護的專業人才,并配備若干名知識產權方面的專業人才,為圖書館的數字化改造、信息化發展和網絡化管理作好人力資源的準備。

3數字化資源是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前提

數字化資源建設是發展數字圖書館的前提條件,不然,圖書館的數字化發展猶如無米之炊、無本之木。數字化資源建設要立足于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館藏資源數字化;二是社會資源館藏化。

館藏資源數字化,就是根據各高校的學科特點、科研方向和日后的發展規模,建立個性化的數據庫,實現目錄檢索、主題檢索和全文檢索;同時,還可根據教學和科研的需要,對相關的教學參考書、學術期刊作數字化技術處理,在此基礎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實現網上輕松閱讀和下載。

社會資源館藏化,指對社會上已數字化的信息資源進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網上資源,通過對信息的搜索、跟蹤和過濾,將有關資源分門別類地加以組織,供教師、學生使用。如根據學校教學的需要開通相關鏡像站點,有用Web方式提供網上檢索服務。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數字化是一項關聯度較高的工程,鑒于圖書館又是一項社會公益性事業,政府部門務必在政策上給予特別的扶持,加大經費投入力度。在這一方面,國內一些地方高校已有所動作,據某省圖工委自動化專業委員會的調查,目前,該省29所高校圖書館已有23所通過了自動化工作的評估,自動化建設的總經費達1855萬元,購置各種硬件設備共計1317臺(件),自動化應用集成系統計23套。在軟件應用方面,采訪子系統應用的有22所高校;流通子系統應用的有21所高校;查詢子系統應用的有19所高校;期刊子系統應用的有18所高校;文獻開發系統應用的有12所高校。21所高校擁有校際局域網,聯入Internet的有18所高校。其中,某大學圖書館建立了中國船舶文獻等5個專題數據庫,存儲14萬多條數據。此外,許多大學圖書館都建立起來頗具特色的數據庫,既充分收集了相關信息資源,為社會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又為學校教育、研究工作提供了優良的保障。

4組織模式創新是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保證

數字圖書館是一種嶄新的圖書館形態。建設數字圖書館,必須要構筑一個能與之相匹配的新的組織模式。對此,我們通??梢詮娜齻€層面去理解:一是從數字圖書館構成要素去理解,即數字資源、網絡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從技術層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戶接口、預處理系統、查詢系統和對象庫等基本構件;三是從社會組織系統方面去理解,作為社會整個的數字圖書館與行為個體的高校數字圖書館之間各自的組織結構及相互關系。

從宏觀角度去探析數字化后的高校圖書館,它僅僅是日后社會廣義數字圖書館眾多節點的一個點,是狹義的數字圖書館。目前,學術界對狹義數字化的高校圖書館機構設置(組織模式)觀點各異。筆者傾向于按主題來設置和劃分高校圖書館的工作部門:

1)人文科學部門。負責人文科學方面數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詢、傳播等工作。

2)自然科學部門(可根據各高校的科學設置狀況,設置若干小組加以細分)。負責自然科學方面數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詢、傳播等工作。

3)數字系統維護部門。負責軟、硬件的維護,網絡系統運行安全,數據保存備份等工作,兼管知識產權(版權)保護及訴訟工作。

4)管理部門。保障圖書館內部信息的通暢,負責管理指令的下達、執行和反饋,進行上下溝通業務聯系及館際間橫向協作等工作,并對圖書館的總體發展方向、管理目標,作出科學、前瞻性的規劃。按主題進行部門設置、工作分工的數字圖書館組織模式,是對傳統圖書館時代組織模式的創新,大大精簡了傳統的龐大工作部門,便于按學科,按工作性質加以劃分,著重、著力于對信息的采集、整合、傳播,突出信息咨詢服務,有利于優化人員結構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題進行圖書館組織創新,實質是充分發揮專家型館員的學科“領頭羊”作用,同時也迎合了數字圖書館各項業務之間相互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

同時,還要注重圖書館人員的素質提高。日后數字化高校圖書館的人員結構應加大高級專業人員的比重,按數字化的發展建設進程,逐步增加既具圖書館專業知識,又有信息學、計算機系統運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長復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現有工作人員的繼續教育工作力度,使之知識結構能適應數字化的發展要求。

5改善硬件是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基礎

目前,高校圖書館大多在籌劃數字化圖書館建設,盡管起點不盡相同,但都還屬轉型發展期。數字化發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設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進的計算機網絡系統和靈活的結構化布線系統,這樣,才能為日后數字化建設留足發展空間??紤]到高校數字化圖書館以數據處理和應用為主,最大限度地滿足全校師生訪問館藏資源、網上資源的需求,因此在選擇技術和產品時應選擇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可即時擴展,且易于維護。總之,高校圖書館的硬件條件改善要突出能創造開放式的信息環境,重點要抓住以下三個方面工作:

1)建設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圖書館網絡及服務系統。目前,各地高校相繼建設校園局域網,建議網絡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網,同時配備1000M高速以太模塊為主干的交換機和交換集成器,使圖書館局域網骨干帶寬達到1000M的能力,能基本滿足日后數字信息包括多媒體信息傳輸和交換的容量之需。

2)多媒體閱覽室建設。多媒體閱覽室的開設滿足師生多樣化信息需求的有效服務手段。各校的多媒體閱覽室建設要立足高起點、富規劃,有條件的可配備交互式多媒體教學網絡系統,同時,能為讀者提供掃描、拷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服務,實現文獻檢索課程的網上教學、人員培訓。

第7篇

[關鍵詞]數字資源長期保存 數字資源收割

[分類號]G253

1 數字資源收割工作的現狀

當今的數字資源將成為未來的科學史、文化史、社會史。正如我們從印刷資源中追溯文明一樣,后代將從被保存的數字資源中回顧和利用我們所創造的知識,讓人類可持續發展。數字資源長期保存工作的意義不言而喻。

數字資源收割是數字資源長期保存的第一步,近年來,各國的數字資源的收割工作在制度、機構和工具等各方面都有了長足的發展。

1.1 數字資源收割的相關制度

挪威于1990年生效的《保存本法》所規定的國家圖書館收割和保存范圍涵蓋了網絡電子出版物,并提供了具體實施規章。

新加坡于1995年通過了“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管理局法案”(NLB Act),規定在法定的呈繳框架下,電子或聯機形式傳播的出版物不論是否已通過網頁內容收割和存檔,都須向管理局呈繳兩份復本。

丹麥于2000年出臺的第340號法案規定了公共圖書館收割、保存和提供包括因特網與多媒體在內的電子信息的職能。

澳大利亞聯邦于2006年修正的著作權法案(Amendments t0 the Copyright Act)第40條和41條,對圖書館的數字收割和保存活動給予了重視與支持。

英國國家圖書館正建議國家立法,不限制數字資源的自動獲取,支持以保存為目的繳送和復制,并涵蓋有可能增加的各種介質出版物。

德國的國家存檔項目Nestor正建議修改《呈繳本法》,要求法律支持數字資源副本的創建和修改權,取消由DRM提出的限。

1.2 數字資源收割的執行機構

目前進行數字資源收割和保存的執行機構主要是各國的國家圖書館,但除此之外,許多政府、文化與科研機構及聯盟也成為了重要力量。

澳大利亞的PANDORA項目以國家圖書館為核心,參與機構包括國家聲像檔案館、戰爭紀念館、原住民及托雷斯海峽居民研究協會、澳大利亞可持續知識倉儲伙伴計劃(APSR)中的聯盟成員等。

德國國家圖書館組建了數字資源長期保存專業技術網,參與的組織除幾所大學圖書館外還包括柏林博物館信息協會和巴伐利亞州檔案館。

互聯網檔案組織(Internet Archive,IA)由美國國會圖書館和Smithsonian組織共同構成,以為后代保存稍縱即逝的、具有歷史性重大意義的“原生”互聯網資源為目的。

澳大利亞、加拿大、丹麥、芬蘭、法國、冰島、意大利、挪威、瑞典等國的國家圖書館,英國不列顛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和IA等機構共同建立了國際網絡資源保存社團(International Internct Preservation Consorti―um,IIPC),鼓勵和支持利用通用工具、技術與標準建設國際檔案館(international archives),并資助相關研究項目。

1.3 數字資源收割的工具

2006年,在WARP項目(Web Archiving Project)中,日本國會圖書館開發了一個須版權人授權的網頁爬行機器人進行網絡資源收割。主要收割對象是網站,其次是在線期刊和城鎮農村信息資源。

2008年,韓國國家圖書館在OASIS計劃(Online Archiving&Searching Internet Sources)中進行網絡數字資源的收割和保存。目前的收割對象主要為兩類:網站和其他單獨網頁數字資源。

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管理局從2006年開始啟動了收割互聯網中所有與新加坡有關的網頁內容計劃。2007年,該局建設并使用了一個自助提交系統,出版者可以在網絡上直接提交數字出版物。

澳大利亞PANDORA項目開發了PANDAS系統,與IA協作進行大規模地域收割活動,已完成兩次大規模的資源“爬行”,主要抓取采用.au頂級域名的網頁資源。

2006年,美國國會圖書館開通了直接隸屬于國家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和保存計劃(NDIIPP)的網頁抓取項目,使用IA專門設計的開發源代碼爬蟲軟件Heri―trix進行網頁收割。

2 新西蘭的數字資源收割工作

2.1 相關制度和機構

新西蘭于1965年出臺了136號法令――《新西蘭國家圖書館法》,并在1971―2003年間進行了多次補充和修訂,對國家圖書館進行數字資源收割與保存的職責及權利提供了法律支持。

2.省略站點下載。新西蘭國家圖書館使用WCT的硬件系統是Sun SPARC servers,操作系統是Solaris,數據庫管理系統是Oracle,網絡服務系統是Apache HTrP Server and Tomcat,用戶識別系統是Novell e―Directory。整個軟件系統被布署在兩個服務器上:一個服務器用作核心指令艙(core module);另一個用作收割器(harvest―er)。

WCT工作系統的主菜單上共包括9個功能模塊,如圖1所示:

In Tray:總覽模塊。Harvest Authorisations:收割授權模塊。Targets:收割對象管理模塊,負責管理收割任務時間表。Target Instances:收割對象列表模塊。Groups:收割對象分組模塊,通過比較元數據信息、對同類資源進行成批收割。Permission Request Tem―plates:收割許可請求生成模塊。Reports:報告生成模塊。Harvest Configuration:收割設置模塊,負責依據時 作界面可列出輔助評估的數據清單,包括:概述信息、起始日期、已下載數據、獲取成功的和失敗的URL,共用時間與當前狀態等。WCT還可提供多個窗口,以對比收割結果和該資源的原始版本及其他版本間的差異,使得評估更直觀、有效。2007年,新西蘭國家圖書館共進行了1249項收割任務,其中953(76%)項完成了收割并經評估被認可后保存,69(6%)項未完成收

割,224(18%)件收割結果未通過評估被拒絕保存。

2.4.2 不斷改進適宜被長期保存的數據格式新西蘭國家圖書館早在1999年就已開始進行程控Web資源收割,在2006年底以前一直使用的收割工具是:HT―Track Website Copier。長期以來,HTTrack對MARC格式的網絡資源數據庫進行資源選擇和獲取,累積性地遺留了海量的無法被長期保存的數據,目前正依靠數據遷移技術對這部分資源進行格式轉化處理。2007年,新西蘭國家圖書館開始使用WCT,其顯著的不同在于:使用ARC文檔格式輸出收割結果,ARC以“分要素層存放數據”為特征,這種格式使得長期保存工作更為方便和有效。

2.4.3 通過建立各環節間的溝通機制提高收割效率WCT的設計充分考慮了過去類似軟件在各環節工作間存在的鴻溝(gap),設計了加強整個工作流程整體性的各環節交流機制。例如,規定評估環節每周向描述環節提交報告,以提示資源描述需求、預告技術層對資源數量和大小的后續要求。

2.4.4 收割任務規模有限WCT還不能同時進行多項(大于8項)收割工作,也不能勝任對大規模網站資源的收割任務。目前已成功完成的最大的一次收割任務數據量是10G,新西蘭國家圖書館曾嘗試過一次21G的收割任務,但收割結果未通過評估。

2.4.5 圖形資源收割能力不足對于用Javascript建設的網站圖像資源,WCT在收割后難于對其圖像要素(如下拉菜單)進行導航加工,也難以收割深植(embeded)的背景圖像(background images)。WCT圖像收割能力的提高將依賴于當代圖像傳輸和處理技術的全面提升。

3 新西蘭國家圖書館數字資源收割工作的參考意義

3.1 以應用集成的方式實現機構間分工合作

新西蘭國家圖書館與新西蘭維多利亞大學(新西蘭唯一開設圖書館學與信息學專業的大學)、新西蘭電子文本中心聯合構建“收割結果評估工具”(Quality Review Tools),并以在線鏈接的方式實現輔助工具的遠程調用(見圖6),充分實現了分布式應用的集成。我國的相關機構(如國家圖書館、國家檔案館、中國科學院、教育部、科技部等)也可以組建“協作鏈”,實現技術上的合作攻關、工作環節的分布式操作、經費支持上的合理分配。

3.2 建立和依據數字資源呈繳制度

新西蘭以及新加坡、丹麥、挪威等國在數字資源呈繳制度方面成為了先行者,以法規形式規定了圖書館負責該國數字資源長期保存的職責和權利,并建立了國家層面上的數字資源呈繳框架與信息存檔體系,值得我國借鑒。

3.3 健全收割授權管理避免版權糾紛

WCT的“獲取版權許可”工作環節,有效地保障了整個收割過程的版權合法性。而我國現階段的一些網絡資源收割活動,仍采用先侵權后處理的工作方式,為日后的知識產權糾紛埋下了巨大隱患。WCT通過主動請求版權許可,防患于未然,使長期保存工作可持續,是可學習的模式。

第8篇

隨著世界向信息時代的邁進,信息已同人、財、物并稱為當今社會的四大資源,成為人們決策的依據。能否及時、有效地開發、利用信息,直接關系到決策的敗。在眾多的信息源中,檔案已成為一個巨大的軟科學信息資源寶庫。它以其原始憑證性、不可再生性及可重復利用性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但目前,豐富的檔案資源和偏低的檔案利用率的反差還相當大,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檔案的信息價值未能得到充分發揮,因而使這個博大的信息資源庫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這一方面說明全社會對檔案信息這種“看不見的資源”的價值缺乏了解,檔案意識尚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檔案人員的素質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檔案人員的素質直接決定著檔案管理質量的高低,而管理質量的高低叉決定著檔案的利用率,所以,檔案人員的素質至關重要。特別是現在許多檔案館已引進了現代化技術,正向電子檔案館、數字檔案館方向發展,與傳統檔案館相比,現代檔案館是以信息資源網絡化、業務管理自動化為主要特征,所有這些都對檔案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信息時代檔案人員必備的素質

所謂素質是指人們通過學習、訓練和內化過程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內在的、人的整體質量水平。從某種意義上說,素質就是具有復雜結構的身心各方面的能力及品質特征的總和。檔案人員從事的雖然是一項業務性強而又極其平凡的服務性工作,但就其深遠意義來說它又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隨著信息化、網絡化的發展,檔案人員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特別是信息素質,才能適應信息社會的需求。那么,信息時代的檔案人員應當具備怎樣的素質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1.檔案人員的信息素質

在信息時代,檔案人員首先應具有信息素質。信息素質作為人的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人們在信息社會生存的基本條件之一,也是人們在信息時代必須具備的能力。這一概念最早出自于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波爾(PaulZurkouski)在1974年向全美圖書館學與信息學委員會提交的一份報告中,并被概括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問題得到解決的技術和技能?!贝撕螅@一概念不斷得到發展。1997年,紐約州立大學圖書館館長將信息素質定義為:“能清楚地認識到何時需要信息,并能確定、評價、有效利用信息以及有利用各種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惫P者認為,信息素質是人們對信息與信息活動的認知能力和對信息綜合利用能力的一種體現。它是信息社會的人,特別是信息人員(圖書館員、檔案館員等)的基本能力。固然傳統檔案館員也需要具有很好的信息素質,但是在信息時代,數字檔案館人員與傳統相比,其所具有的信息素質在內容上和程度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從內涵上講,現代檔案人員的信息素質應包括三個方面:信息意識、信息道德和信息能力。

(1)信息意識

良好的信息意識是具有較高的信息素質的前提,同時也是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強大動力。檔案館是各類文獻信息的集中保管基地,檔案人員擔負著準確、快速地收集檔案信息,有效地提供檔案信息的重要職責,因此要求檔案人員必須具有強烈的信息意識。檔案人員的信息意識應包括兩層涵義:Bp一般意義上的信息意識和特殊的檔案信息意識。一般意義的信息意識是指人對信息的敏感程度,是人們對自然界和社會各種現象、行為、理論觀點等從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評介。它是特殊的檔案信息意識的基礎。檔案人員的檔案信息意識是指其對檔案的信息屬性、對檔案信息組織、開發、傳播、利用的一種內在的、專注的心理傾向。這種信息意識具體表現在:

a.充分認識到信息的重要性,認識到有價值的信息可以在生活和工作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檔案信息是社會的寶貴資源和財富,應當并且能夠在社會上流通,而且應當認識到,檔案工作者在信息社會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肩負著傳播檔案信息為大眾服務的重任。

b.對信息具有分析鑒別能力。一是對所接觸的信息,能判斷出屬于哪種類型,產生于哪個領域,主要服務對象是誰。二是能判斷出此信息是否有價值,并能估測出價值大小。

c.充分認識到信息社會信息量的膨脹程度以及信息流動速度和更新速度的快捷性。

(2)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習慣上也稱為信息品德,從廣義上講,信息道德是指在整個信息化活動中調節信息創造者、信息傳播者、信息使用者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作為檔案信息管理者,其信息道德又有其特定具體的內涵,它與職業道德密切相連,可以說是職業道德在信息社會的拓展與延伸。檔案人員的信息道德,就是指檔案工作者在檔案信息的管理、開發、傳遞和利用服務等活動中,其思想與行為所應遵循的信息規范和倫理準則。檔案人員在工作中,應該兢兢業業地為用戶服務。及時、全面地向用戶提供信息。這里除了一般的職業道德問題外,還需特別指出的是關于知識產權的保護問題,由于在網絡環境下,往往缺乏社會有關機構的監督和管理,而且數字檔案館本身也要進行檔案信息的數字化工作,所以這個問題在信息時代就顯得重要、復雜和敏感。

(3)信息能力

這主要是指檔案人員獲取、鑒別、組織和開發檔案信息的能力。

a.對檔案信息的獲取能力。在信息社會,由于數字信息產生和傳播的特點,信息的密集程度,信息分布的復雜程度以及更新程度都是工業社會不可比擬的。所以檔案人員必須熟悉各個數字館藏的內容及查找方式、各種商業數據庫的內容以及獲取方式,各種搜索引擎的有效利用等等,及時收集各類檔案信息,以豐富館藏。

b、鑒別檔案信息的能力。這是檔案人員的一項基本信息素質。對檔案信息的鑒別包括對其原始性、真實性的判別和檔案價值的評估。確定檔案信息的真偽,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特別是在信息社會.產生了大量的電子文件和數字檔案,其真實性的判定就更為重要,難度也更大。這就需要有比較專業的信息鑒別能力。對檔案信息價值的評估和鑒定,區分其價值的大小,是在確定了真實性后的又一個重要工作,是檔案信息開發利用的基礎。

c.檔案信息的組織開發能力。檔案信息組織開發己成為信息時代檔案工作的核心內容,各類檔案信息必須按照一定的方式進行組織整理,形成各種專題數據庫,并能根據用戶需求對信息進行深層次的開發,形成二次文獻、三次文獻等。而檔案信息開發的深度和廣度,以及檔案信息開發的時效性,則依賴于檔案人員的信息開發能力。組織開發能力決定著檔案服務的質量和社會用戶的檔案信息利用程度,影響著檔案事業的發展進程。要求檔案人員有一種對檔案信息的職業敏感性,能及時了解用戶的需求熱點,有效地組織檔案信息并向社會傳播。因此.檔案信息組織開發能力是檔案人員信息能力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內容,居于信息能力的最高層次,是具有創新性質的能力。

2、其他各項基本素質

這些基本素質是對傳統檔案人員素質的繼承,也是形成和提高檔案人員自身信息素質的基礎,涉及的范圍較廣,包括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等,這與傳統檔案人員的素質要求大致相同,在此不作贅述。下面主要強調一下在信息社會必需的幾項基本素質。

(1)掌握檔案專業基礎理論與方法

作為一名檔案工作者,首先必須掌握檔案專業知識,了解檔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到利用的全套理論與方法,并能將這些檔案學理論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

(2)掌握現代信息技術

21世紀是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現代檔案信息管理與傳統上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既懂檔案學又掌握了先進的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方可勝任。這里的“現代信息技術”主要是指計算機網絡與通訊技術、聲像技術、多媒體技術、數據庫技術、數據存取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信息數字化和網絡化為用戶提供了在更大范圍內查閱信息的機會,但同時也把用戶帶入了一個陌生的數字信息海洋,這就要求檔案人員能盡快地適應信息環境,能根據用戶需求及時通過網絡系統快捷地獲取檔案信息,并把分散的片斷信息組合整理出新信息提供給用戶,成為用戶信賴的咨詢員。

(3)較好的外語能力

隨著國際交往的加強,熟練地掌握一種外語已成為迫切需要的工作能力。一是因為檔案館是對外交往的窗口;二是檔案館的職能也要求館員外語能力必須加強,這不僅是因為外文信息在館藏中占有重要比例,而且隨著網絡化程度的加強、聯機檢索的需要、資源共享的擴大,檔案人員只有熟練掌握一門以上的外語知識才能更好地為用戶服務。

(4)具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和科學管理能力

檔案專業人員,除具備檔案專業知識外,還應具有比較全面、系統的文化、理論、科學技術知識,才能更好地勝任自己的工作。

檔案信息管理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工作,檔案管理、流通借閱、藏用關系等都是檔案工作中值得研究學習和實踐的問題。一個好的檔案館員不僅要掌握檔案館的管理知識、運行規律,還要了解各業務部門之間的內在聯系。

二、目前檔案人員的素質現狀及培養途徑

在信息社會,檔案作為一種“原生信息”或“信息資源”,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積極地發展其檔案事業。而是否擁有充足的、高素質的人才資源已成為檔案事業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人才資源的開發必然涉及到檔案專業的教育培訓問題。

1、檔案人員的知識結構狀況

近二十年來,隨著檔案學教育的發展,檔案專業人員的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接受檔案專業教育的人占總檔案人員的60%以上,而且教育程度也呈上升趨勢。大中專教育已不再是培訓的主體,而是轉向本科生教育,國家也加大了檔案專業教育的投人力度。但問題在于,一是檔案專業人員的總體教育程度不高。據統計,從業人員中,大部分只接受過專科或在職短期培訓,具有本科學歷的約占5%,有研究生學歷的更是寥寥無幾,僅占0.5%左右。仍有不足4o%的檔案人員未接受過任何專業訓練,并且年齡大都在35歲至5O歲之間,這些人很難勝任信息時代的檔案工作。這是一個十分嚴峻的現實,解決這個問題是中國檔案教育最迫切的任務。二是檔案專業教育尚未走出傳統的桎梏。首先是專業設置過窄,培養目標過專,為檔案館(室)機構外殼所束縛;再者,課程設置不合理,未能反映出信息社會發展的趨勢,學生知識面狹窄,且缺乏必要的實踐技能;三是在職教育以“針對性教育”為模式,培訓不系統,檔案人員信息素質問題未能從根本上解決。

2、提高檔案人員自身素質的途徑

以學校專業教育為主體,大力發展在職繼續教育,以全面提高檔案人員的素質,具體地說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完善檔案專業的教育體制,發展本科教育,積極探索研究生教育,在教育方針上堅持“大檔案學”的觀念,既把檔案學放到信息學和管理學的大系統中,而不要只局限于檔案學。在課程設置上要增加現代信息技術的內容,從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綜合能力,其中著重培養其信息素質。使未來的檔案工作者成為具備良好的信息能力、合理的知識結構、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高素質“通才”。

(2)對在職人員開展“多元化、全方位”的在職繼續教育模式??梢詮囊韵聨讉€方面著手:首先,檔案館可以在經費允許的惰況下有計劃地組織培訓,使檔案館員能夠盡可能多地掌握新知識、新技能,提高其業務素質。另一方面,可聘請信息專業教授、專家有針對性地舉辦一些專題講座。為促使檔案館員自覺地學習新的技能,還可將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能的考核與館員的提拔、使用、晉級、聘任等掛鉤,并使其制度化,以此調動檔案人員參加繼續教育的積極性。

(3)培養自學能力

第9篇

[關鍵詞]信息化;數字檔案館;資源共享

[中圖分類號]G27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1 — 0112 — 02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在這一背景下,信息技術革命浪潮持續高漲,經濟的全球化、社會的信息化進一步加強,人類進入了數字化時代。技術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改革開放的成果已經為大力發展數字檔案館創造了有力的條件,我國數字檔案館的發展也開始起步了。繼2004年深圳市建成了國內第一個數字檔案館之后,許多城市的數字檔案館也實現了檔案的數字化加工文件資料著錄、數字檔案內容管理、檔案借閱與全文查詢、檔案的內容關聯管理及圖文聲像一體化等應用功能,這些成就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數字檔案館的建設進程。

一、數字檔案館的內涵

與數字圖書館建設初期一樣,20世紀90年代末,電子檔案館、虛擬檔案館、沒有圍墻的檔案館、全球檔案館、超級檔案館、數字檔案館等新名稱不斷見諸報端。隨著數字圖書館從概念變成現實,檔案界對于數字檔案館的表述也漸趨統一。

然而,對于不同的研究者而言,數字檔案館仍然有著不同的內涵。檔案界、計算機界、國際標準組織機構以及檔案用戶等,都在試圖從不同的角度來闡述這一概念。

信息系統論是當前檔案界對數字檔案館概念描述中的一種主要提法,其核心是將數字檔案館定義為一個超大規模的“信息系統”。定義強調數字檔案館是一個信息系統,但是,沒有給出信息系統的確切內涵。而持信息倉儲論這一觀點者通常將數字檔案館定義為“信息倉庫”、“知識信息中心”、“數據中心和數據交換站”等,最終實現“數字檔案館”,它強調了數字檔案館的信息存儲和傳播功能,但對數字檔案館本質屬性的描述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信息環境論將數字檔案館看作是一種“信息組織模式”,其對數字檔案館本質屬性的表述顯得比較宏觀與抽象,環境的內涵究竟是什么,難以具體認知。功能拓展論將數字檔案館定義為傳統檔案館利用現代技術拓展服務功能的一種方式。其它還有一些類似的釋義,不再一一列舉。從以上幾種定義來看,多為描述性定義,差異較大,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研究者從不同視角所得到的數字檔案館概念。

那么,怎樣才能從當代信息科學與檔案學的角度來對數字檔案館這一詞語的含義進行認定和概括,使所有數字檔案館建設者都能夠清晰地勾勒出未來的目標呢?只有對數字檔案館這一信息時代“新生兒”的本質屬性與內涵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與認識,才能得出相對比較完整和清晰的數字檔案館定義。

我們是否可以這樣來定義:數字檔案館是在分布式計算機網絡環境中,利用數據庫技術、數字技術、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創建、獲取、存儲、處理、交換與數字檔案信息的檔案信息管理與服務機構,是各級政府和各單位信息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

二、數字檔案館的特征

1.數字資源的多樣性。一是依托于實體檔案的數字化;二是通過各種途徑收集、組織、加工相關數字信息形成的數字信息。

2.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依托于網絡,一方面能夠在線采集網上信息,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另一方面能夠針對利用者不同的需求,提供多樣化的服務。

3.技術的多變性。由于數字檔案館依靠于計算機、網絡和通信技術、數據庫技術、基礎于內容的檢索技術等,其存儲技術、載體、格式、閱覽方式等,都呈現出不斷進步、變化的動態。

三、數字檔案館的功能

1.信息集成功能。數字檔案館的建立,使我們可以在網絡環境下,對特定區域內的所有檔案進行數字化管理,改變了以往單一的檔案實體的保管形式。通過信息集成,使中心檔案館成為真正意義上管理檔案及相關信息的中心,所以,信息集成將成為數字檔案的首要功能。

2.資源共享功能。無論利用者位于何地,檔案保管于何處,利用者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時隨地方便地查詢、下載檔案目錄、數據乃至全文,數字檔案館這一功能的發揮有助于實現檔案利用的理想化目的。

3.社會記憶功能。數字檔案館的建設將應用國家相應的檔案政策使檔案館改變以往以黨政信息檔案為主體的實體保管模式,檔案是社會記憶的主要工具。數字化檔案的建立將有助于檔案館保存社會記憶功能的實現。數字檔案館能實現對電子公文、科技文件等進行文檔一體化管理,對文件從生成、捕獲、處理、歸檔、鑒定、提供利用等的全過程管理,進行數據的動態管理。

四、數字檔案館的最終目標

數字檔案館建設的最終目標是要通過國家信息基礎工程把各級各類檔案館組織在一起,把檔案信息與其他門類信息綜合起來,作為國家信息資源的組成部分,面向全社會發揮作用。所以,數字檔案館建設項目、尤其是國家綜合檔案館的數字檔案館建設項目應該從一開始就納入到國家信息基礎工程之中統一規劃與設計。數字檔案館的核心資源主要來自相關的信息系統,同時又可與相關信息系統進行信息共享。

五、數字檔案館的總體架構

數字檔案館應以結構化的數字檔案館為基礎,基于物理和邏輯兩種結構,建成中心檔案館和基層檔案館兩層分布式結構,實現各系統之間數據接收、信息交互、資源數據查詢、數據存儲與備份、歸檔數據管理、目錄、信息的整理與利用管理等功能。按照兩級模式建立的中心檔案館內容包括各門類在內的所有檔案的數字化信息,基層檔案館應管理本單位經過歸檔流程的先行有效的各類檔案數字化信息。

六、數字檔案館理論體系建設

數字檔案館的理論研究涉及多個學科領域。例如,檔案學、信息學、計算機科學、管理學等,不同學科領域的研究者攜手開展數字檔案館理論研究,勢必會更加有力地推進數字檔案館理論體系的建設。但是,對于數字檔案館這一檔案工作創新變革的產物,檔案界似應更多地承擔起建設相關理論體系的重任。鑒于檔案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本文試圖從檔案學理論研究與檔案工作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對數字檔案館理論體系建設的內容作一些初步的探討。

1.數字檔案館基礎理論建設

數字檔案館基礎理論研究離不開傳統檔案學科基礎理論研究的基礎,是對傳統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的深化與拓展。這部分內容主要包括:

數字檔案的定義及邊界。例如:數字檔案館的管理對象究竟是什么?與圖書館、博物館和其他信息管理機構的管理對象有什么區別與聯系?大檔案的概念外延到底有多大?這對于當前檔案部門科學構建數字檔案館信息資源庫,合理配置有限的人財物資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數字檔案館的管理體制與機制。例如,在數字化、網絡化的環境下,如何理解和貫徹檔案工作“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組織原則,建立起科學的數字檔案館體系,推進數字檔案資源的共建與共享?如何構建數字檔案館的績效評估機制等。

狹義數字檔案館的組織架構、工作環節以及相關的工作原則與要求。例如,數字檔案信息的創建、獲取、鑒定、存儲、處理、交換、、利用、保密等應采取哪些策略,建立哪些制度?在數字化的環境下,如何根據數字檔案的形成目的、形成活動、形成過程、處理程序和職能范圍來正確運用檔案管理的基本原則。

上述理論問題,與數字檔案館建設實踐的推進速度相比較,檔案界關于數字檔案館基礎理論的研究還顯得比較欠缺和薄弱。然而,在當前社會信息化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檔案學科領域基礎理論研究的或缺,勢必會導致實踐的盲目性和無所適從,進而加速檔案工作的邊緣化趨勢。筆者認為,檔案工作者需要學習、了解和掌握現代信息技術,更需要明白自己的歷史使命與工作內涵。數字檔案館既不能成為信息孤島,也不是一個沒有獨特內涵、漫無邊際的信息大倉庫,需求不明晰往往是導致一些數字檔案館建設項目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的一個重要原因。

2.與數字檔案館建設有關的法律規章建設

這方面的內容有很多,這里只能列舉一些實踐中遇到的、亟需解決的法律規章問題。如:檔案工作的法律規章,政府信息公開的法律規章,著作權、知識產權保護的法規政策,保護公民隱私權、知情權的法規政策,信息共建共享的法規政策等等。

數字檔案館建設的主要宗旨之一就是要充分開發利用檔案信息,為國家、社會和公民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推進政府信息公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檔案界應注意總結和發現數字檔案館建設實踐中遇到的法律問題,積極推進相關法律規章的修訂與完善,確保數字檔案館建設有法可依,為數字檔案館建設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七、進一步推進區域數字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思考

1.堅持統籌兼顧,加大信息資源整合力度

一是擴大檔案收集范圍。注重收集檔案的全面性、系統性和完整性,多門類、多載體、多途徑,豐富館藏數量,改善館藏結構。二是實施館室一體化。通過館室交換,實現機關、企事業單位與國家檔案館之間電子文件和數字檔案的有效銜接和共享。三是規范數字檔案館建設,特別是要完善檔案數據庫建設,夯實數字檔案館資源基礎。

2.堅持共建共贏,建立完善的合作機制

實現檔案資源集成共享離不開完善的協同工作機制,這是資源共建共享的前提。由于檔案工作實行分級管理,同時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相關規則不明確,一些地區可能將檔案信息資源的產權地區化,有可能人為設置檔案信息互聯互通的壁壘,導致在檔案信息歸屬上的“地區所有、部門私化”,這種格局將阻礙檔案信息資源的共享應用。因此,區域內各級檔案館對資源共建共享的思想認識是否統一、工作是否同步,都將直接影響區域數字檔案資源集成共享和利用服務的整體水平。

3.堅持分步實施,深化拓展平臺建設

第10篇

關鍵詞:文件連續體理論數字時代電子文件管理

一、文件連續體理論源起和發展

文件連續體理論是關于文件運動的理論,其思想最初萌發于20世紀中葉澳大利亞檔案學者LanMaclean的觀點之中[1],80年代在澳大利亞學界萌發理論概念,90年代中期逐漸受到國際檔案界的學者關注。1996年澳大利亞檔案學者Frank Upward發展并完成了文件連續體的模式構建[2][3][4]。Upward的文件連續體模型中用一個多維坐標系來描述文件的運動過程,從4個維度、4大主軸、16個焦點來理解文件的整個生命過程,如圖1所示。

(1)文件保存軸涉及人類活動所產生的各項記錄及保存,包括文檔、文件、單一檔案及檔案群。(2)證據軸追溯、探究各項活動與措施、提供的證據、乃至于一個組織或個人的歷史活動至社會群體的記憶。(3)事務活動軸標識文檔、文件所透露的各項活動,包括行動措施、活動、功能與目的。(4)執行主體軸顯示相關活動所聯系的人或機構,包括執行者、執行部門、執行組織機構以及制度。同時,該圖還揭示了文件的四維運動過程。第一維(形成)關注的是文件的形成,包括文件形成者、文件形成者所承辦的事務、文檔本身(不管是否具有檔案的特點)以及在文檔中體現出來的事務處理的軌跡。第二維(捕獲)指的是文件的捕獲,包括與文件形成者相關聯的工作部門、導致一項事務發生的業務活動、文檔與其背景信息、與其他文件之間的關系共同構成一個文件整體,該文件具有憑證性。第三維(組織)是文件組織,一個組織機構與其業務職能、構成這些職能的活動緊密聯系,而且與檔案以及機構本身的記憶緊密相連。第四維(聚合)是社會集體記憶的聚合,反映文件與檔案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價值。該模式明確提出了文件連續體理論涵蓋的4個方面——文件的形成、文件的捕獲、個體和法人機構記憶的組織、社會集體記憶的合成。

二、數字時代文件管理的挑戰

數字時代,文件和檔案的形成及利用的新興技術快速發展。我們已經陷入一個不斷膨脹且還在持續不斷發展的信息記錄世界。KateEichorn曾在其文章中提到,網絡時代的社區群體到處都在學著熱愛檔案(learning tolovethearchive)[6],但富有諷刺意味的是,為什么反而是專業類的檔案職業,卻有被社會邊緣化了的趨勢呢?在談到檔案學被邊緣化的問題時,Upward認為,表面上看可能是我們過于關注僅僅是對檔案物理層面上的保管,而對于整個文件記錄和歸檔的過程的精力注入不夠[7]。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沒有使用連續體的理念將記錄保存和歸檔問題整體看成為一個不斷變化和求新的過程,還是停留在將檔案當作是保管的靜態事務而并非文件運動的視角。他認為使用基于生命周期模式來對數字時代的文件和檔案進行分離管理已不再適用,要使用信息生態觀代替原有的將檔案看作有限的最終產品的觀念,要將檔案群看成是一個變化和不斷創新的過程,要使用綜合集成概念和以過程為中心的連續體理論來指導實踐。事實上,數字時代檔案學邊緣化的問題全球的學者都在深入分析,我國也有不少學者重視這個挑戰。如目前普遍地對檔案專業的課程設置進行修改以及部分高校對檔案學院名稱的變更,就可窺見一斑。我國學者王新才等在提及檔案學發展前景時,指出目前檔案學發展壯大的難點有二:其一是如何打破檔案學社會需求不足的僵局;其二是在吸收其他技術學科長處的時候,檔案學怎樣保持自己的專業特色。[8]

數字時代,大量電子文件的出現給傳統檔案管理提出了挑戰。首先,在數字環境中,許多具備文件性質的信息已不再具有物質實體,因此實體的保管不再是檔案專業最根本的任務,取而代之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在大量的數字信息中識辨出具有保存價值者予以捕獲和保存,以便提供再利用。其次,在數字環境下,電子文件的出現暴露出文件生命周期理論在理論假設上的盲點與武斷。電子文件是可變的,依時間與環境而改變,它沒有明確的實體可供管理。最后,電子文件也質疑了現有檔案管理思維的邏輯性和合理性。數字時代的電子文件存儲對檔案形成機構已然不構成壓力,因此將文件定期轉移給檔案館的需求大幅降低,加上電子信息可輕易復制并大規模傳播,檔案館所存信息未必是獨一無二的內容,技術的變化也可能造成檔案館所存信息無法讀取,造成信息內容全部或者部分喪失等等。文件連續體就是在電子文件這種思潮中興起的一套理論,旨在重新建立檔案管理思維,以有效整合各種形態的文件保存活動。因此文件連續體理論自上世紀中期提出和形成后,一直被用于指導電子文件管理制度與規范的構建和優化模式的實現[5]。文件連續體理論的提出與電子文件興起有關,但它并不是專為電子文件打造的理論。Upward和McKemmish均明確指出該理論的目的在有效整合各種形態文件的管理,不因文件是紙質、電子或其他可能形態而有管理思維上的落差與斷裂。

三、數字時代運用文件連續體理論重構檔案工作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亞為避免傳統的檔案管理跟不上科技和社會發展的腳步,于2011年提出了數字連續性計劃,數字連續性的涵義是“需要的時候能找到,需要的時候能打開,提供的是需要的、可理解的和可信的,信息在其全壽命期內可以滿足所有用途”。

Upward在最近的文件連續體理論的文章中也指出,可以利用文件連續體方法來追蹤文件記錄和歸檔。其次是檔案人員視野的多元化。在數字時代,檔案中立更要專注于確保文件記錄本身和歸檔過程中的開放以及對多元化檔案的捕獲和接收。檔案應該有確切的準入制度,其中涉及檔案透明度和問責制。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夠欣喜地看到,作為檔案專業的人員核心職能之一就是頒發“入檔許可”證書,并建立相應的評級體系和制度。同時還需要注重國際合作,目前有部分國際合作的先例如國際檔案理事會(ICA)和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委員會和工作組,電子系統中文件真實性永久保障國際合作研究(InterPARES)等。最后是注重完善培訓制度,檔案從業人員在實踐中需要形成連續體意識,并接受相關教育培訓,了解如何更好地獲取以及長遠利用檔案,學會捕獲、形成、存儲信息記錄和信息傳播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在數字時代,結合網絡社會中社群和集體的智慧,來真實、公正、清晰地記錄和保存歷史。

數字時代的社會對網絡文件進行職業化歸檔等管理的需求其實顯而易見:越是網絡虛擬社會,人們越是希望能看到真實的、透明的、具有社會公平正義和負責任的網絡數字文件和檔案。檔案界是選擇迎接這個挑戰,運用連續體視角和理論,積極投入檔案的形成過程以保證這些紀錄能交融、體現社會真實背景下的捕獲、創造、鑒定和評價,并融合到真實的社會記憶之中?還是滿足于將自身職能局限于那一小部分的已經完成的檔案保管的角色?如果選擇的是后者,那么只能說離被邊緣化的一天不再遙遠。但是如果選擇前者,檔案工作者運用文件連續體理論來投身工作實踐,將自身也融入并成為記錄這個擴張和多樣化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那么檔案的社會需求不再會萎縮不足,而是將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利用歸檔原則中的透明、權威、問責、公正和多樣化來幫助管理網絡信息記錄。檔案工作者應該也必須在數字時代的信息網絡中發現并實現自己新的使命。

在實踐中使用連續體方法來解決網絡時代的記錄保存和歸檔問題時(A Continuum Approach to Record? keeping and Archiving in Online Cultures)[7],Barbara Reed提供了一種靈活的文件連續體方式來看待網絡的另類檔案空間——維基解密。她提到了維基解密等新技術應用帶來的對傳統檔案的挑戰,迫使我們反思傳統檔案的不足和可改進之處。維基解密顛覆了傳統上只開放年代較久遠的檔案觀點,尤其是對檔案的可及和可訪問方面,BarbaraReed指出現有的訪問框架顯然不符合社會期望獲取政府信息的步伐,要運用連續體方式有效應對社會對檔案的需求。2011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專門簽署的政府管理電子文件的總統備忘錄,高度重視新興技術應用支持政府公共服務及社會管理創新背景下電子文件管理的重要性。奧巴馬總統近年來提出建立國家解密中心:要做到“安全但常規、高效并且關注成本效益的解密”[11]。BarbaraReed認為,維基解密作為數字檔案的一個案例,也教會我們創新性地使用數字技術和手段來應對網絡檔案的復雜管理:需要改變的還有原來認為檔案是固定不能改變的觀點,檔案管理人員需要關心檔案的形成以及檔案的傳播和利用。

四、文件連續體理論新發展的借鑒

KateCumming[12]認為,文件連續體模式提供了一個平臺,使我們能夠將文件和文件的形成結合起來認識,并有助于在形成全部文件過程中有效聚焦到文件形成時所需要的特定部分。在實踐中,不要預先設定某些行為在文件中是處于“活躍階段”或者“不活躍階段”,而要考慮這些活動在形成文件時的含義、背景、可獲得性和證據功能都能被捕獲和長久保存,從而做到所有部分能夠反映整體,整體亦能分解為各個組成部分的文件??傊募B續體理論從根本上是將文件和文件記錄視為一體,并有其自身完整的時間跨度,是對螺旋上升的時空過程的整體把握,而不只局限于具體的某一段時間或者直線型的檔案生命周期。文件連續體模式提供了新的視野來看待和理解文件本身和文件的形成、保存及使用的整體格局和框架。

《全國檔案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要“加強檔案編研工作,挖掘檔案信息資源,開發、提煉檔案信息產品,出版檔案史料匯編,使‘死檔案’變成‘活資料’,努力把‘檔案館’建成具有特色的‘思想庫’”。對目前我國的檔案實踐而言,本文中提到的國內外的專家學者闡述的理論觀點和案例分析有不少值得在檔案實踐中參考和借鑒。首先,在檔案實踐中,文件形成與控制目前成為檔案部門業務活動及其過程和管理系統的有機組成,需要用連續體理論去探索、思考,著眼于文件記錄保存的信息對象的整個生命跨度,而不是將檔案視作固定不變的最終產品。讓無限、變化和多元的觀點進入檔案工作者的視野,在實踐中不斷挖掘檔案信息資源,并確保其真實、可靠、完整和可用性,讓“死檔案”鮮活起來;提升信息資源管理效率、效用和效能,滿足現在以及將來多樣化趨勢的社會需求。其次,以電子化方式提供文件服務,在日益復雜的法律環境中合法合規開展業務活動,檔案機構以可信賴、可問責、過程透明和對社會公平正義負責的方式開展工作。第三,基于連續體模式的運用,檔案機構、部門以及個人之間協調、協同采用樞紐和節點的形式進行,而不再是傳統工作場所的單點之間的工作關系,這也有利于打造“一站式”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和服務平臺。第四,目前檔案界面向智力與決策支持的跨學科與跨部門數字保存研究與發展合作項目逐漸增多,以及云計算等新興技術對數字文件信息管理提出了新挑戰,檔案學教育中需增設與檔案學交叉的信息學科課程。在互聯網為信息交流和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和日益開放的環境,使用和處理與網絡相關的檔案業務,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已不可或缺。但要注意的是檔案學在汲取其他技術學科的長處的同時,要確保形成有自己專業特色的交叉課程。

文件和檔案作為社會記憶和文化傳承的根本所在,是現代信息生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檔案工作者盡最大努力去捕獲、維護管理、保存以及將其作為證據提供長久利用,以便構建面向社會記憶可信和可再利用的數字倉儲和數字保存工程,這是檔案人員的責任所在,而基于連續體理論的國際化經驗則為此提供了良好的視角。

注釋:

[1]Sue McKemmish and Michael Piggott ,The records continuum : Ian Maclean and Australian Archives first fifty years, AncoraPress,1994,pp.110-130.

[2]Frank Upward, Structuring the records continuum: Part One: Post-custodial principles and properties. Archives andManuscripts[J],vol.24,no.2,1996, pp.268-285.

[3]Frank Upward, Structuring the records continuum, Part Two: Structuration theory and recordkeeping. Archives andManuscripts[J],vol.25,no.1,1997, pp.10-35.

[4]Frank Upward, The records continuum and the con? cept of an end product. Archives and Manuscripts[J], vol.32, no.1,2004,pp.40-62.

[5]安小米.文件連續體模式對電子文件最優化管理的啟示[J].檔案學通訊,2002(3).

[6]Kate Eichhorn,Archival Genres: Gathering Texts and Reading Spaces,Invisible Culture [J] Issue 12, 2008. pp.1-10.

[7]Frank Upward, Sue McKemmish,., Barbara Reed, Archivists and Changing Social and Information Spaces: A Continuum Approach to Recordkeeping and Archiving in OnlineCultures,?Archivaria[J]vol.72,2011,pp.197-237.

[8]王新才,王海佼.檔案學發展的動力分析[J].檔案學研究,2012.

[9]Sue Mckemmish,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 A Continuum of Responsibility,Proceedings of the Records Management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14th National Conven? tion,1997,pp.15-17.

[10]Sue Mckemmish,Placing RecordsContinuumThe? ory and Practice, ArchivalScience[J],vol.4, no.1,2001, pp.333-359.

[11]Barbara Reed, Reading the Records Continuum: Interpretations and Explorations, Archives and Manuscripts[J],vol.33,no.1,2005,pp.18-4311.

[12]Kate Cumming:Waysofseeing:contextualizing the continuum, Records Management Journal[J] vol. 20, no. 1, 2010 pp.41-52.

第11篇

關鍵詞 高校圖書館 圖書館員 專業素質

中圖分類號:G251 文獻標識碼:A

On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Librarians of Colleges Digitized Library

LIU Yaya

(Library of Xiany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Xianyang, Shaanxi 712000)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library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twork era" facing traditional to digital critical period of development, librarians how to keep up the pace of the digital age,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ies and abilities are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library, the paper inquiries on ways and methods of improving librarians' professional quality.

Key words college library; librarians; professional quality

隨著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的發展,高校圖書館正從傳統和現代邁向數字時期,而作為圖書館里最有活力和最有發展力的圖書館員在數字化圖書館發展的今天既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挑戰,如何改變現階段高校圖書館員不能適應知識經濟發展的需求、缺乏現代知識和專業技能等現狀,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其中館員的專業素質和能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館員專業素質和能力的提高不僅關系到高校數字圖書館發展的未來,還直接影響到讀者選擇、獲取信息的能力和知識價值的實現。因此,試就高校數字化圖書館館員應具備的專業素質及針對其素質現狀提出有效的解決途徑展開論述。

1 高校數字圖書館館員應該具備的專業素質

1.1 高尚的思想品德

無論是傳統圖書館還是數字圖書館,高尚的思想品德是高校圖書館員必須具備的素質。它不僅是高校圖書館員的靈魂和統帥,而且是與讀者交流、為讀者服務的法寶。是提高其專業素質的先決條件。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質、熱愛本職工作的事業心、高度的責任感及全心全意為讀者服務的思想是圖書館員勝任各項工作必備的基礎。尤其是在網絡化迅速發展的今天,更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讀者為出發點,想讀者之所想,急讀者之所需,本著為培養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立場服務,本著為高校的教學和科研服務,勤勤懇懇,熱愛本職,立志獻身于高校圖書館事業。

1.2 豐富且堅實的專業知識與能力和相關的學科基礎

由于科學技術和知識經濟的快速發展,使高校圖書館在館藏結構、用戶服務范圍、信息要求程度和管理手段上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正一步步進入電子化、數字虛擬化和網絡化時代。這就要求高校數字化圖書館館員不僅要扎實掌握傳統型圖書館中所要求的對文獻進行收集、整理、傳遞信息、深加工的能力、掌握圖書分類法、了解和熟悉館藏、具備情報信息學理論知識、整合信息等的能力還要了解和掌握有關圖書館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方向,具備對印刷型文獻的整理和加工的能力,更應該具備對電子文獻、網上信息的加工和處理能力,能把網上的數據有效地組織起來,以便使數字化信息資源有序化等。此外館員還應學習和具備語言學、讀者心理學、信息管理學等與圖書館工作緊密相關的學科知識和較廣闊的知識視野,努力成為一名復合型的人才以滿足讀者多層次、多學科、多類型信息的需求。

1.3 熟練掌握和運用計算機等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

由于現代信息技術在數字化圖書館中的廣泛應用,高校圖書館員必須及時學習和掌握最新的現代化信息技術,并具備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能對文獻信息進行收集、轉換、描述,并以計算機可處理的數字化形式存儲館藏信息和網絡數字化信息,并且能利用先進的信息處理技術和互聯的計算機網絡,為全球用戶提供多種語言兼容的多媒體遠程數字信息服務。同時,高校圖書館員還應了解和掌握文獻縮微技術、復印技術、聲像技術等其他相關技術,以便進一步提高高校數字化圖書館的社會信息服務效能。

1.4 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較高的外語水平

高校圖書館員無論是談話、發言、作報告、撰寫科研論文還是與讀者進行溝通與交流,都要求語言表意準確、言之有物,具有邏輯的征服力。并且隨著知識全球化時代的到來與發展,對高校數字圖書館館員來說,應能掌握和精通一門外語,熟練閱讀外文資料、確保外文文獻的借閱、咨詢與開發,開展聯機檢索,獲取網上信息,實現館際合作,進行西文編目等工作。

2 提高高校數字化圖書館館員專業素質有效途徑

目前中國高校圖書館員隊伍整體現狀是專業知識和技能普遍不能適應數字圖書館發展的要求。隨著數字圖書館的興起,館員隊伍中專業人員與技術人員少、工作熱情欠缺、年齡老化等現實問題突出。且現有制度的不健全、館員隊伍系統的不完善以及其自身知識結構和觀念的落后陳舊,都使館員無法適應數學化信息資源服務的要求,這些都導致高校圖書館館員專業素質和水平的下降。因此,必須采取各種途徑和方法提高高校數字化圖書館館員的專業素質與水平。

2.1 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樹立全新的理論和全方位的服務觀念

高校圖書館工作是一項平平淡淡、默默無聞的工作,因此圖書館員應以“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理論武裝頭腦,及時了解相關的政策和措施,本著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犧牲自我、奉獻讀者的精神投身圖書館的各項工作中。 在迎接知識經濟挑戰中,必須對傳統的理念和服務方式進行揚棄和取舍,樹立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先進的圖書館理念及專業發展觀,明確高校圖書館員專業化的理念,建構高校圖書館員專業化發展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模式。形成對自己所從事專業的堅定的思想、態度和意志。另外,搞好為讀者服務的工作歷來是高校圖書館永恒的主題與生存之道。面對數字化的挑戰,高校圖書館館員不僅要有接待、借閱等一般性工作的服務意識,還要有能動態地了解各種讀者的不同需求,具有開展一些特色服務和專業化服務的意識。

2.2 不斷地自我學習與創新,在實踐中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

學習理論與不斷創新并將其應用于實踐是提高館員自身專業素質與能力的實踐基礎。

首先,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接受新思想、新知識、新觀念、新理論、新技術等。因為,高校圖書館員既是終身學習的倡導者,也是終身學習的實踐者。隨著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及國際間不斷地交流與合作,高校圖書館員只有通過持續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跟上時展的步伐,為高校數字圖書館事業貢獻自身力量。而專業素質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才能提高,而不斷學習又是提升專業素質的核心途徑。因此,作為高校圖書館員,要博覽群書,不斷學習。尤其是在當今這樣一個信息化、多元化的時代,高校數字圖書管理人員必須廣學博覽,不但要熟練掌握圖書館學、目錄學、情報學、文獻學等基礎專業知識,還要掌握與本學科相關的多種學科知識,以增強自身的專業素質與能力。

其次,面對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變化,高校數字圖書館員必須有開拓進取、敢于創新的精神。例如:能夠研究并撰寫各種專題報告,學術論文等,以便使新思想、新見解、新理論得到推廣和交流,同時也拓展自我專業發展的新天地。只有具備創新精神,才有進步,才能敢于破除傳統的各種舊理念,舊束縛,積極探索有利于高校數字圖書館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新理論、新機制、新領域。才能不斷提高館員自身素質,不斷取得新成績,不斷為高校數字圖書館的發展貢獻力量。

最后,從根本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高校數字圖書館員只有將新理論、創新成果應用于實際,理論聯系實踐,才能真正提高館員的專業能力。

2.3 建立健全相應的規章制度,營造良好的館風與人文環境

高校數字圖書館健全良好的制度及在制度的保證下依法治館、科學管理,創造良好的時空環境和人文環境是高校圖書館員專業素質與能力發展的外在動力。

首先,要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一方面,管理人員要加強人事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設,提高準入標準,加大人員專業素質與能力的考核。杜絕圖書館員的人職門檻低,整體素質不高,缺乏學習和創新的積極性的現象。另一方面,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與獎懲制度。每年對館員進行考評,把館員的聘任、工作成績與年度考核、獎金、職稱評定等掛鉤,按照實際工作水平和工作成績給予物質獎勵。同時又要“以人為本”, 解除困難館員生活,子女上學就業、住房等方面的后顧之憂,使館員主動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感到圖書館是幸福快樂的大家庭。另外,還要做好館員的培訓與發展問題??梢酝ㄟ^舉辦專業知識培訓班、學術討論會、各種專題講座及開展形式活潑的競賽活動等多種方式和方法,鼓勵館員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變化,順利地進行角色轉換,提高信息環境下專業素質與能力。

其次,在制度的保障下,館員對讀者熱忱、高效的服務,同事之間的團結合作與集體意識,功能完善的網上學習與培訓的平臺,以及館員之間互動性方面的建設,館與館之間互相交流與學習等,都使圖書館及其工作者能盡力發揮自己的職能與作用。并為館員和讀者提供一個自身素質提升的良好人文環境與氛圍。

2.4 館員自身要有提高素質的需求和愿望

外在的制度和環境給館員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部氛圍,實踐基礎讓館員的素質和能力得到提升,但是館員自身如果沒有提高素質的緊迫感,沒有增長知識和提高能力的想法和愿望,館員素質的提高就失去了內在的動力。作為新世紀的高校圖書館員在面對飛速發展的信息社會時代,要有意識地調節自己的心理,協調自己的情感和意志,有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和調控自己的學習內容和工作方式的需求和愿望。能夠根據時代的需求和變化,各種讀者的服務要求和高校數字圖書館自身的發展,逐步形成提高其自身素質的優良意志品質。

總之,高校圖書館擔負著協助學校為國家培育各種人才的重要任務,隨著現代社會電子化、虛擬化、自動化的不斷發展。高校數字圖書館員只有順應潮流,勇抓機遇,迎接挑戰,采取各種途徑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和能力,才不會被現代社會所淘汰。高校圖書館的網絡化、數字化信息技術才能得到延續和發展,高校圖書館的數字化才能得以全面實現。

參考文獻

第12篇

關鍵詞:大學生信息行為搜索引擎圖書館

中圖分類號: G259.71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0)01-0065-03

Students’ Information Searching in Digital Era and Requirement for Library

Li Kai(The Capital Library, Beijing, 100021)

Abstract: A report How College Students in Digital Era Search Information was published by“Information Quality Plan” of the Information College in Washington University. The resources and strategies American students use in searching information are analyzed in the report and the researching conditions and problems a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activities; searching engine; library

CLC number: G259.712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0)01-0065-03

1背景

2009年12月,華盛頓大學信息學院的“信息素質計劃”發表了《數字時代的大學生如何搜索信息》報告?!靶畔⑺刭|計劃”的前身是在2007年成立的一個研究小組,它在2008年發表了一份信息素質報告,這份報告從學生的經驗出發,研究了大學生如何認識并且操作和課程有關的搜索工作。它的主要結論包括:絕大多數學生(87%)都不是從Google開始進行他們的研究工作,他們經常使用圖書館、圖書館網站和圖書館員。這個結論和之前絕大多數研究的結論都是不同的。

在發表這份報告之后,華盛頓大學信息學院在2008年正式成立了“信息素質計劃”,它關注在美國各地、各種類型大學的大學生的經驗,試圖理解青年人如何理解并且實際進行搜索――包括和課程有關的作業和每天的搜索活動,并且從青年人的搜索行為出發,研究信息素質的問題。

“信息素質計劃”在2008~2009年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研究人員在2008年冬天進行學生討論活動(訪問對象包括三所四年制大學一年級以上的學生,和三所兩年制學院至少完成了一個學期的學生)。他們又在2009年春天通過網絡訪問了哈佛大學、伊利諾伊州立大學和華盛頓大學一年級以上的學生以及加利福尼亞州的查菲社區學院,華盛頓州的海岸社區學院,和田納西州的義工國家社區學院至少完成了一個學期學業的學生。在2009年的調查中,研究人員一共調查了27666名學生,回收2318份回答,總體受調查率略低于8%。

2搜索的類型學

在2008年冬天進行的學生的訪談中,學生反復提及“發現的語境”。研究人員意識到,這些語境是理解學生搜索行為的關鍵。根據這次訪談的結果,研究人員定義了四個搜索的語境:

(1)大局:理解一個題目的背景,以便進行定義或者選擇研究題目;

(2)語言:了解和一個題目有關的詞語的意思;

(3)情況:了解和一個研究有關的具體情況(比如,這個研究多久能完成,是否能滿足導師的預期,等等);

(4)信息收集:查找、評估和本研究有關的資料。

在后續調查中,研究人員確認了這四個語境是確實存在的,而且同時存在于課程搜索和日常搜索中。它們通常都出現在大學生搜索過程的早期階段。但是,“大局”語境比其他三種語境出現的更早,它更多的和“前研究階段”有關,在這個階段中,學生需要思考他們的題目,縮小或者擴大題目的范圍。而且相對來說,這個語境也是四個語境中最重要的一個。

學生對于另外三種語境的需求程度大體相當。而且,另外三個語境在搜索過程中出現的時間也都大體相當。

3學生使用的資源和策略

本報告的一個重要結論就是學生在搜索過程中使用哪些信息源,以及使用怎樣的策略。

課程搜索和日常搜索的不同沒有讓學生使用顯著不同的信息源。學生也沒有因為不同的語境使用顯著不同的信息源。研究人員使用了肯德爾和諧系數(Kendall coefficient of concordance)來檢驗這個結論,在從0(完全不一致)到1(完全一致)的范圍中,學生在課程搜索和日常搜索的選擇分別得到了0.994和0.993。這意味著在這兩種搜索中,在不同語境下使用的搜索工具高度一致。

網絡和搜索引擎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變得越來越重要,表現之一就是:幾乎所有被調查者在任何搜索中都使用Google,而且在兩種搜索中分別有超過一半的人使用其它搜索引擎(雖然在某些情況下,搜索引擎不是用的最多的或者最先用到的――比如在課程搜索中,絕大多數人使用課程提供的書目)。而且絕大多數人也都使用學術數據庫。維基百科是另外一個被廣泛使用的網站,和Google一樣,它也跨越了搜索類型和語境的類型。網絡正在日漸成為學生最重要的信息源。

圖書館被學生廣泛使用。在和圖書館有關的資源中,除了上述提到的專業數據庫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它在日常搜索中也有超過70%的使用率),在課程搜索中也有超過70%的人會去圖書館借書,并且有超過60%的人會使用實體的百科全書(上述兩種信息源在日常搜索中也有將近一半的人使用)。

另外一個顯著的現象是,學生的搜索具有相當高程度的社會性。在搜索中,他們非常仰仗人際關系。在日常搜索中有超過80%的人會尋求朋友的幫助,還有超過一半的人會尋求社會網絡或者教員的幫助;在課程搜索中有超過80%的人會向教員尋求幫助,還有超過70%的人會向同學求助。但是在兩種搜索中,分別只有不到50%和40%的人向圖書館員求助。

研究者還比較了學生使用的搜索策略和圖書館員使用的搜索策略??的螤柎髮W圖書館編寫的《研究過程的七個步驟》是圖書館搜索策略的一個很好的案例:

圖書館員的方法和學生的方法存在巨大的差別。在學生的方法中,所有四種語境都是在研究的開始階段需要解決的。但是圖書館的方法采取從一般到具體的順序,循序漸進的解決研究問題。另一方面,圖書館建議,在研究的開始階段應該使用可信、權威的信息來源來確定題目(比如說各種圖書館資源),在研究的后半段才使用網絡資源來擴充內容。但是學生往往一開始就使用Google和其他網站。

4關于學生的信息素質

時代已經不同了。技術縱使不是我們這個時代唯一的特征,它也絕對是我們時代變化的重要的表征和動力。互聯網和搜索引擎成為絕大多數大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們對實體的圖書館和圖書館員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因為面對不那么熟悉和方便的實體圖書館,學生自然會更喜歡他們熟悉的方式――更不要說這個方式本身就有很多優點。所以,Google、其他搜索引擎和維基百科成為學生最重要的信息源是一點也不奇怪的。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無論在課程搜索還是日常搜索中,使用維基百科的人都比用實體百科全書的人要多,這說明至少對于大學生來說,新媒介相對于傳統媒介來說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優勢。

影響學生搜索過程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近年來的經濟危機。學校和學生面對經濟壓力,他們都盡可能的縮短在校的年限,這樣,學生在一個學期之內就要上更多的課,他們必須盡可能快的完成作業。所以他們必須采用更實用的搜索策略――這種策略并非因為學生對于可得的資源和服務一無所知,恰恰相反,這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逐漸摸索出來的。正如報告中指出:

今天的學生對于資源、系統和服務并不缺乏經驗。他們開發出了復雜的信息問題處理策略,滿足他們學校和日常生活搜索中遇到的問題。(p.33)

實用性表現在很多方面(如果不是所有方面的話)。比如,學生當然選擇了很多專業而且權威的信息源,比如專業數據庫。但是我們應當把它放到實用性的脈絡下加以理解:學生會選擇這些資源,首先是因為它們易于獲得,而且更容易滿足教員的期望,這是這些資源的一個巨大優勢。另外,大學生無需和人打交道就能使用這些資源,也是資源另外一個受到學生歡迎的地方。

大學生偏愛Google和數據庫的另外一個原因在于它們使用簡單。Google和絕大多數圖書館OPAC相比具有更易于使用的界面,專業數據庫也是如此。2.0的界面讓它們有更強大的用戶親和力。另外一方面,Google能夠一下就返回大量信息,這對于沒有太多時間的大學生來說,這至少看起來是非常方便的。

大學生使用的資源和策略往往是經過實踐和交流獲得的。正如報告所說,他們學習的方式往往是通過死記硬背,根據的都是個人的經驗(要么是他們本人的經驗,要么是他們朋友的經驗)。另外一方面,大學生迫于壓力,往往在實踐中毫無變通的使用這些方法――不管是在日常搜索還是課程搜索,或者不管在搜索何種語境,他們都使用各自很小的一部分信息源。這種方法有時會奏效,尤其在考試中,他們往往能取得過得去的成績。但是這種方法距離信息素質的要求相差甚遠,一點也不能培養“發展、實驗和創新的精神”。

使用網絡資源還有另外一個代價。報告發現,許多學生都覺得搜索很困難,并因此感到挫敗。這種挫敗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信息過載”:搜索引擎返回了太多資源,學生無法判斷每一種資源的有用性和權威性。數字信息環境愈發復雜,數字資源愈發豐富,學生迷失在網絡之中。

5圖書館和圖書館員的角色

對于大學生的選擇來說,圖書館資源和圖書館服務的區分是有益的。前者包括數據庫、OPAC(以及實體的圖書館),后者比如圖書館員。

如前所述,學生廣泛使用專業數據庫、OPAC和實體的圖書館(比如使用圖書館的自習區,或者借書),但是他們很少使用圖書館員――不管是咨詢作業有關的事情,還是進行在線咨詢或者詢問和圖書館有關的問題。只有31%的學生認為,向圖書館員咨詢和作業有關的問題是有幫助的。而且,在四年制大學和兩年制學院的比較中,有更多四年制大學的學生不直接咨詢圖書館員。如果我們能夠認為四年制大學的學生比兩年制學院的學生信息素值更高,那么這似乎能夠說明`,使用圖書館員和學生的信息素質如果不是反向相關,至少也是沒有什么關系的。

相對于圖書館員或者圖書館服務,對學生而言,圖書館資源具有相當大的優勢,其中一些原因包括:內容可靠、內容有深度并且詳細、能夠滿足教員對于作業的預期、曾經用過,而且作業取得了成功、界面簡單、隨時可用,很方便等等。一方面是圖書館資源具備和作業直接有關的優勢,比如在內容上更加可靠、更加詳細,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能滿足學生對于“個人化”的需求:資源更加方便,無須和人打交道就能實現目的,學生也更加相信自己的信息素質,認為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完成工作。

學生如果要從人那里獲得幫助,他們往往會找到教員。他們使用教員的幾個最重要的原因包括:能夠用電子郵件聯系、能夠提供文字的指導、能夠評論他們的作品等等。教員相比于圖書館員的優勢似乎在于,他們是出作業的人,所以學生很自然的會更多的咨詢他們。而且相比于親自去圖書館咨詢圖書館員,上課見面是一個遠為方便的情境。

總之,學生不向圖書館員咨詢問題并不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因為它說明今天的學生有更高的信息素質和更多的自信,他們相信可以自己來解決問題(或者是其他的渠道)。作為一種社會機制,圖書館和圖書館員大化為無形可能才是它最理想的狀態。

但是另外一方面,實際上,大學生的信息素質遠不能說是理想,就像報告中所說:

學生的信息策略是通過死記硬背學會的,而且他們毫無變通的使用這些策略,還能得到不錯的成績。許多學生的研究方法都遠非新的方法、缺乏實驗、發展和創新的精神。課程的研究作業不應當讓學生最后只是三心二意的探索數字世界里很小的一個范圍(比如說,有寫作業會給出“必須在論文中使用上述五種資源”的要求)。(p.33)

所以圖書館員完全應該更積極參與到培養學生信息素質的工作中。圖書館員應當進行更加詳細的進行研究,具體的分析讀者對于圖書館資源和服務的使用情況,以及讀者怎樣以及為什么使用這些資源和服務,不僅僅是某些資源的流通數量或者參考咨詢的數量等等。總之,他們還應該研究圖書館在學校總體的研究流程中到底位于何種位置。圖書館應當根據研究結果全面的重新設計他們的工作流程和提供的服務。

在具體操作方面,他們應當更加積極的采用2.0的技術和理念,把圖書館服務推送到讀者那里,而不是等著讀者前來使用服務。比如積極和各學院展開合作,對教員和學生開展培訓,提高他們的信息素質?;蛘卟捎糜脩舾邮煜さ沫h境,把自己的服務植根于搜索引擎,或者設計出更加貼近用戶的服務。

重要的不是有多少人用圖書館和圖書館的服務――雖然,這也是這個職業需要關注的問題。重要的是圖書館是否能實現其職業的功能和理想。面對這個截然不同的時代所帶來的種種挑戰,我們可能需要重新考慮一些最基本的問題,并且做出一些努力來應對它們了。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久久综合亚洲色社区 | 无套内谢的新婚少妇国语播放 | 在线播放免费人成视频网站 |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亚洲综合鲁鲁久久五月天 | 偷偷鲁2019丫丫久久好吊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