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5 10:16: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頸椎病病因及治療,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國分類號:R543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10-020-02
【Abstract】cervical disease is a worldwide middle age, common disease. Peopl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is a continuous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lth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cervical disease history of more than a century, but China has its research late date (20th century, 70 years later) to the entire medical profession is concerned, is still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cervical disease is the mainstream, speaking of cervical ill always think of neck pain, many people have neck and shoulder-arm pain is confirmed or denied as the main basis of cervical disease, and the heavy-duty and special types of cervical disease misdiagnosed as other diseases are currently the main trend.
1與心血管疾病的關系
1.1與冠心病的關系早在1929年就有報道,頸椎病引起心前區疼痛,呈現類似心絞痛樣癥狀。以后,國內外不少學者提出頸椎病可引起偽心絞痛,或稱為頸椎病性類冠心病綜合征(又稱頸源性心絞痛)。近20年來,發現頸椎病不僅可引起心前區疼痛,而且常與冠心病同時存在。因此,對于頸椎病是否誘發或加重冠心病,無論在理論還是在實踐上都引起人們的注意。因二者發病年齡相似,某些癥狀及體征也相似,故臨床上極易相互誤診,但將頸椎病誤診為冠心病是主要趨勢[1]。李起鴻等曾有一組被誤診為冠心病心絞痛的頸椎病性類冠心病綜合征30例報道,其中在兩個月內有12例被連續誤診[2],并經統計占頸椎病的13%,可見本征并不少見,而且誤診率甚高。魏征等[3]通過家兔實驗,人工造成胸椎1~5錯位,壓迫/刺激或牽扯神經根,可引起根內交感神經纖維受到影響而出現ST段壓低或抬高、T波低平或雙相以及心律失常等異常心電圖改變,經解除人工損傷后,心電圖則恢復正常。同時,他們單純用治脊療法共治療冠心病81例,顯效48例,改善32例,無效1例,顯效率為59.26%,有效率98.77%,均說明了脊椎病與冠心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李傳紅[4]對204例頸椎病心電圖分析表明,其中109例有心電圖異常,占53.4%,并證明隨著頸椎病治療的好轉,86.5%的心電圖表現好轉或正常。說明了頸椎病與心電圖的異常改變有著密切的聯系。
總之,頸椎病合并心臟損害確為常見,但與頸椎病的分型無關。特別是頸椎病和冠心病合并存在尤為明顯(常見為心絞痛樣發作及心電圖ST-T改變等),雖然兩者的發病年齡相近,但不應認為是單純的巧合,因為從解剖生理學和病理機制方面分析,兩者有著內在聯系。臨床上,不少病例并無明顯動脈硬化征象,而心電圖卻有明顯缺血改變,頸椎病很可能就是這部分病例發生心臟損害的主要原因,而對于有冠心病的患者,頸椎病對心絞痛發作有“附加的啟動機制作用或激發作用”。
1.2與心律失常的關系頸椎病可引起心律失常,于1980年已由潘之清提出[5]。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與對頸椎病的深入研究及臨床觀察,這一理論被廣泛證實并得到肯定。但在臨床上分析心律失常原因時,常忽略頸椎病引起心律失常這一重要原因而得不到及時有效治療。頸椎病引起的心律失常,包括心律的沖動起源異常,心率、節律及沖動的傳導等任何一項的異常。早在1972年,總醫院脊椎病科研組為2例3、4胸椎棘突偏歪,并有頻發性室性早搏的患者經推拿正骨后,早搏消失。以后共治療類似患者138例,顯效82例,改善53例,無效3例,顯效率59.42%,有效率97.83%。馬修云等報道2例診斷為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冠心病的患者,經內科治療無效,后經進一步追問病史及查體,發現了與頸椎病有關的臨床表現及體征,經按頸椎病系統治療后,心律恢復正常。最后診斷為頸椎病致竇性心動過緩。陳志等報道2例頻發性房性早搏,經各種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后按頸椎病治療后早搏消失,而且療效穩定。
頸椎病所致心律失常,臨床上常見為竇性心動過速、竇性心動過緩、房性或室性早搏、房顫、房撲、房室傳導障礙、束枝傳導阻滯等。這一臨床觀察結果已經動物實驗證實。
頸椎病引起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礎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因為支配心臟的心上、心中及心下神經分別由頸上、頸中及頸下三個頸交感神經節發出,當頸椎病時,由于神經受到直接或間接刺激而改變了正常功能狀態,從而引起心律失常。有人發現:上位頸椎(C1~C3)錯位,易發生竇性心動過速;C4~C6錯位易發生心動過緩;C7~T2錯位發生房顫;T3~T5錯位易發生室早、房早及房室傳導阻滯。
由上可見,頸椎病確是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臨床上分析心律失常原因時,要考慮頸椎病這一病因,特別是抗心律失常藥物效果不佳者,應詳細追問病史,并做有關檢查,以明確病因,及時治療。
1.3與血壓異常的關系 李學江等曾對718例年齡為65歲以上的住院患者,進行分組對比的方法進行調查,其中高血壓組307例,有頸椎病者112例,患病率為36.46%;冠心病組287例,有頸椎病者110例,患病率38.05%;對照組244例,有頸椎病者66例,患病率為27.05%。表明高血壓、冠心病合并頸椎病的發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
2與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關系
2.1與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關系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VBI)的原因多種多樣,由頸椎病引起者稱為頸源性VBI,是VBI的常見重要原因之一,但往往卻被臨床醫師忽略而誤診。據研究,50歲以上者眩暈發作,VBI是最主要原因,而且50%以上與頸椎源性病因有關。因此認為,頸椎病是引起中老年人VBI的最常見重要原因之一。
2.2與椎基底動脈系統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關系1889年Peabody首先對因腦內血流量的不足而出現一過性神經功能障礙的患者稱為“腦血管痙攣”。由于Fisher、Russell及Pikering分別于1959、1961和1963年對微栓子學說的進一步證實,其診斷名稱則被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所替代,并沿用至今。
2.3與缺血性腦卒中的關系既然頸椎病可致VBI及椎基底動脈TIA,那么,從理論上講也可促發或誘發缺血性腦卒中。福建省干部療養院陳礎[10]等,對收治的433例頸椎病患者進行分析,其中合并腦卒中者44例,占10%。同時對他們所收治的133例中風患者進行分析,有頸椎病者44例,占33%,這44例中腦梗死38例,腦出血6例,說明了頸椎病與缺血性腦卒中關系密切。他們對其中6例腦梗死患者在進行項背溫熱治療前后做了腦血流圖檢查,結果治療后腦血流圖明顯好轉,這也證實了頸椎病與缺血性腦卒中的淵源關系。
大量的科學信息表明,現對頸椎病的認識在不斷深化。近幾年的國際性研究成果證實:頸椎病是血壓異常的原因之一,是冠心病和心律失常的原因之一,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原因之一,是神經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及呼吸系統等全身數十種疾病的原因之一,是多病之源。由于頸椎病是涉及多學科的常見病,即跨學科的“邊緣性疾病”,而且近年來發現在青少年中發病率并不低,并呈上升趨勢,故需要多學科的臨床醫師對其進一步強化認識,并積極開展對頸椎病的全面系統研究。
參考文獻
[1] 朱賢英.在校大學生頸椎病抽樣調查分析.中華醫學實踐雜志,2005,4(11):1203.[2]李起鴻.頸椎病性類冠心綜合征.中華醫學雜志,2006,60(7):393.
[3]魏征.脊椎病因治療學.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2007,37.
關鍵詞:社區 頸椎病 心律失常
【中圖分類號】R6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0)02―0072―01
隨著對頸椎病的深入研究及臨床觀察,頸椎病可引起心律失常這一理論被廣泛證實并得到肯定。但在臨床上分析心律失常原因時,常忽略頸椎病引起心律失常這一重要原因而得不到及時有效治療。頸椎病引起的心律失常,屬于心外性心律失常,包括心律的沖動起源異常,心率、節律及沖動的傳導等任何一項的異常0]。而在臨床中,也已注意到:成人頸椎病的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在老年人群中則相當普遍。我們針對性收集在2002年11月到2007年4月在社區就診的伴頸椎疾患的老年心律失常患者23例,就其臨床特點和治療情況,分析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對象。在社區就診的伴頸椎疾患的老年心律失常23例患者中,男14例,女9例;年齡平均為63.6歲。所有患者均經X線或CT片確診為頸椎病,經心電圖診斷為心律失常,同時排除器質性心臟病。
1.2方法。所有病例均詳細詢問病史,準確記錄心率、心律、脈搏、血壓情況。常規用抗心律失常藥物(心律平、心得安、慢心律、胺碘酮、索他洛爾等)治療,僅1人出現短期室性期前收縮緩解現象。后改用頸椎牽引、按摩、理療加丹參、腦復康、維生素E等治療14―21天,療程結束后予以兩次復查心電圖,前后間隔1周。
1.3數據處理。調查表及隨訪表用’Excel整理,統計分析用Epi6軟件進行處理。
2 結果
2.1一般情況。所跟蹤的伴頸椎病的老年心律失常23例患者均有頸、項、肩痛、麻木感癥狀,誘因調查結果顯示:頭頸擺動19例,擴胸運動3例,彎腰運動2例,其它運動4例。所有病例頸椎片顯示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質增生:其中椎間隙或椎間孔變窄16例,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或反弓征3例,頸椎項韌帶鈣化2例,頸小關節脫位1例,頸椎假性滑脫1例。心電圖檢查(存在幾種心律失常并存的患者):陣發性心動過速7例,房性期前收縮7例,室性期前收縮6例,竇性心動過緩3例,心房纖顫2例,預激綜合癥1例。按頸椎病進行系統治療前ST―T異常9例,無異常者14例。
2.2頸椎病治療后心電圖情況。
17例患者頸椎病癥狀緩解,其中12例病人心電圖恢復正常,占到所有觀察者的52.17%(占頸椎病癥狀緩解者的70.59%)。短期內復發患者4例(療程結束后的第二次心電圖檢查)。
3 討論
引發心律失常的原因很復雜,由頸椎病所致的心律失常不是很常見,但是逐年有增多的趨勢,可能與頸椎病的發病率增高有關。由頸椎病引發的胸部癥狀及心電圖變化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綜合征。有學者稱之為“頸心綜合癥”。
摘要:目的:探討護理干預對頸椎病療效的影響。方法:對89例頸椎病患者進行臨床護理,從疼痛護理、牽引護理、康復護理及心理護理四個方面進行,考察臨床療效。結果:痊愈患者84例,好轉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達到98.9%。結論:護理干預對治療頸椎病療效確切。
關鍵詞:頸椎?。鹤o理干預;療效
頸椎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多因急性外傷或長期伏案慢性勞損引起,臨床表現為頸、肩胛、肩臂、上背及胸前區疼痛,患者手臂麻木、頭暈、頭痛、耳鳴、惡心、嘔吐、肌肉萎縮甚至四肢癱瘓,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正確有效的護理干預對疾病的康復至關重要?,F將對該類患者的護理工作匯報如下。
1臨床資料
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的頸椎病患者89例,男47例,女42例;年齡22-65歲,平均41.7歲。所有患者均經X線攝片、MRI掃描或CT掃描,確診為頸椎病。
2護理干預
2.1疼痛護理:頸部疼痛為頸椎病的主要癥狀,雖然沒有生命威脅,但其導致的頸部肌肉僵硬,疼痛不適等臨床癥狀,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部分患者甚至會喪失工作能力。所以頸部疼痛癥狀必須予以重視[1]。首先要讓患者了解引起疼痛的病因、機理、治療方案及預期效果,使患者保持樂觀心態積極配合治療。并教給患者一些放松的方法以減輕疼痛壓力。其次風寒潮濕刺激會導致疼痛程度加劇,因此要注意患者的頸部保暖。最后可以輔助患者用一些鎮靜劑以幫助入睡,防止聲光刺激同時并保持室內安靜。防止患者因睡眠不足而使疼痛癥狀加重。如患者疼痛較重時可遵醫囑給予鎮痛藥物以緩解疼痛。
2.2頸椎牽引的護理:頸椎牽引是緩解頸椎疼痛的主要手段,目前臨床應用廣泛適用于各種類型的頸椎病,且簡單易行。牽引治療對局部型和神經根型效果均較好,可是對于老年椎動脈型患者及和脊髓型病程長者患者效果在臨床上沒有確切的療效,甚至可能加重患者癥狀,因此護理工作在牽引時十分重要,特別是考慮牽引的方式。目前主要有持續牽引與間歇牽引兩種。牽引的姿勢有攜帶式、坐式和臥式。牽引角度大多采用垂直位或前屈位,不做后伸位牽引,以頸部從軀干縱軸前屈10-30度為宜.牽引帶支架要夠寬,不壓迫顳淺動脈以避免引起頭暈。牽引力調整至頜面、耳、顳部以及頸部無疼痛不適為宜,其重量以患者體重的1/10 作為參考,以后逐漸增加,牽引時間每次10-30分鐘,每日一次。注意保持牽引效能,經常檢查牽引力是否正常且不受影響。牽引治療時需要患者的配合,同時也要結合患者的個例,患者對自覺癥狀的評述有利于牽引的順利進行。
2.3患者健康教育護理 頸椎病的發病率雖然較高,但是患者對于此病的認識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康復理療知識一知半解,尤其是此病需要養護結合,因此患者健康教育的工作是十分重要。介于多數患者對于頸椎病的不清楚藥物和理療的作用。這就需要護士在進行護理工作時,同時進行頸椎病相關知識教育。針對于頸椎治療方法、發病原因、類型、病程的長短以及臨床常用藥物的療效等,對患者進行告知,考慮患者沒有醫學知識,易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告訴患者。
有文獻報道,對患者進行集體講解,并發放書面材料同時以編寫短文、黑板報、宣傳欄等形式進行宣傳。臨床療效顯著,P<0.05[2]。①患者應避免頸部揮鞭性和運動性損傷,以保持頸椎的穩定性;②睡眠時要采取正確臥姿,避免俯臥位等不良姿勢,以免損傷頸部;其次在睡眠時應避開電風扇、空調直吹頸部;免得風寒刺激及臥于潮濕床鋪和地面引起疾病嚴重。③枕頭的高度一般以8~15 cm為宜,不能用高枕也不能用低枕、保持頸椎的舒適態度。④ 要堅持做頸部保健操,以鞏固療效避免復發。
2.4心理護理 椎病由于病因復雜,臨床分型多。且頸椎病的發病與治療均為緩慢的過程,且愈后易復發。疾病的反反復復,易造成患者心理健康狀況問題[3]。因此臨床護理時不能僅僅注重消除頸椎病患者的軀體癥狀,同時也要注重頸椎病伴發的心理問題。對于因頸椎病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22例患者均經X線證實為頸椎病,年齡17~25歲;其中男13例,女9例;學生16例,社會青年6例。病程3天~2年。
臨床表現:①癥狀:22例均以惡心嘔吐為主訴或首發癥狀,同時伴隨復雜多樣的臨床癥狀。頭痛、頭暈、失眠、耳鳴、視物模糊5例,胸悶、胸痛、氣短、心悸2例,項背不適、肩臂疼痛或麻木4例,其他如惡寒潮熱、脫發、臭覺異常、尿頻等6例。②體格檢查:所有病例均常規測生命體征、頸椎物理檢查,并經五官科檢查排除眼、耳相關疾病。體溫及呼吸率無明顯異常。
血壓心率變化:高血壓(收縮壓>120mmHg,或舒張壓>90mmHg)4例,低血壓(收縮壓
頸椎物理檢查結果:棘突間壓痛3例,椎旁壓痛6例,頸椎活動范圍檢查陽性1例,旋頸試驗陽性2例,前屈旋頸試驗陽性3例,椎間孔擠壓試驗和椎間孔分離試驗陽性1例。
輔助檢查:均攝X線正側位片,5例攝頸椎六位片,主要表現為生理曲度變直,椎關節失穩,椎間隙狹窄,每例均有上述1~3種變化。心電圖變化主要為心動過速、心動過緩、房性或室性早搏。5例經頭顱CT檢查均未見異常。9例進行電子胃鏡檢查,發現反流性食管炎3例。所有病例均查“三常規”,肝功、乙肝五項、丙肝抗體,肝膽B超等檢查,排除相關疾病,發現貧血7例,Hgb 93~107g/L,轉氨酶輕度升高1例,乙肝大、小三陽3例,慢性膽囊炎2例,丙肝未檢出。
治療轉歸:在藥物對癥治療的基礎上,均按頸椎病給予??浦委?,并輔以運動、休息,1~4周后癥狀緩解,停藥無復發。
例:患者,女,20歲,學生,2006年11月20日初診。主訴:惡心嘔吐3個月。病史:3個月前無明顯誘因自覺惡心嘔吐,非噴射性,伴食欲不振,漸重,進食即吐,伴上腹不適、腹脹、反酸噯氣,大便量少,每5~10天 1次,無頭痛頭暈、耳鳴失眠、項背不適、肢體麻木,無運動感覺障礙,無潮熱自汗盜汗。曾就診于多家醫院,診斷“神經性嘔吐”,或無明確診斷,給予對癥治療,無明顯療效。既往史:無特殊。個人史:有長期高枕習慣,枕高30~35cm。無其他嗜好。體檢:T 36.8℃,P 96次/分,R 18次/分,BP 14/8kPa。神清。營養差,消瘦。顏面皮膚稍蒼白,口唇淡紅,水平眼震(+)。頸軟,頸椎C4~6棘突間壓痛,旋頸試驗(+),前屈旋頸試驗(+),甲狀腺無腫大,氣管居中,雙肺呼吸音清,無音。心率96次/分,心音正常,無雜音。腹平軟,無壓痛,肝脾肋下未及,莫非氏征(-),腎區無叩痛,雙下肢不腫。四肢肌張力、肌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輔助檢查:①外院(二甲級以上醫院)檢查:血常規提示Hb 96g/L,尿便常規(-),肝腎功及電解質(-),心電圖、胸部透視及肝膽脾胰B超均(-),頭顱CT示正常,腹透示輕度腸腔積氣,胃鏡示慢性淺表性胃炎并返流性食管炎。②本院檢查:頸椎X線正側位平片示生生理曲度消失,在C4~5椎間向前反折。診斷頸椎病,轉??浦委?。隨訪,經綜合治療4周,惡心嘔吐漸緩解,進食增加,排便情況改善,每1~3天排便1次。
討 論
發病機理:頸椎、頸椎間盤、韌帶退行性改變,導致頸椎失穩、壓迫鄰近組織結構如脊神經根、脊髓、椎動脈、交感神經而引起的一系列癥狀,是頸椎病最基本的發病機理。頸椎病引起惡心嘔吐可能通過以下途徑:①椎動動脈受壓狹窄或受刺激痙攣致內耳缺血,從而引起前庭功能紊亂。②延髓缺血:延髓背外側網狀結構中有嘔吐中樞;延髓通過迷走神經背核的傳出纖維支配食道、胃腸道的平滑肌并調節其運動;在迷走神經背核附近的網狀結構中有吞咽中樞。嘔吐中樞受刺激,咽、食道、胃腸平滑肌運動失調導致惡心嘔吐。③膈神經受刺激致膈肌痙攣,膈肌痙攣是嘔吐發生的原因之一。膈神經為一混合神經,是頸叢神經的一個重要分支,從胸廓上口進入,在心包兩側通過肺根前方下降,分布于膈。因頸椎病對上述結構刺激的部位、方式、程度不同以及個體差異使臨床癥狀復雜多變。
病因及防治:睡眠不足、運動缺乏是青少年頸椎病基本病因,特殊原因有姿勢不良,過度使用計算機等?!胺腹ぷ鳌币谆碱i椎病是常識。伏案工作者因頸椎長期處于過屈狀態而發病,但這只是問題的一方面。頸椎長時間處于過伸狀態同樣可導致頸椎病,如使用計算機。頸椎病不僅是頸椎局部的疾病,這不僅是因為其臨床表現可以涉及全身多系統,而且因為它的發生可有全身的原因,如營養不良、睡眠不足、運動缺乏等。頸椎病是一種慢性病,是機體長期發展變化的結果,且目前無特效的治療方法,故頸椎病重在預防。在頸椎病的防治中,除以緩解癥狀為目的的??浦委熗猓瑧獜娬{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勞逸結合,重視體育鍛煉。運動應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運動初期不宜進行頸部活動和比較劇烈的運動。
體會:惡心嘔吐患者初次多就診于內科門診,內科醫生應熟悉頸椎病的特殊臨床表現,惡心嘔吐可以是頸椎病的癥狀之一,甚至可以是惟一的癥狀。臨診時遇惡心嘔吐患者,特別是病史較長者,應詳細詢問其職業、愛好及病史,對疑似者進行有關頸椎病的初步物理檢查,必要時作進一步檢查,及時明確診斷,按頸椎病給予??浦委煟悦庹`診誤治,延誤病情。
參考文獻
1 張建松.以胃腸道癥狀為主要表現的頸椎病誤診分析.臨床醫學,2005,(6).
2 徐山等.12例延髓型頸椎綜合征臨床分析.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1,10(9):804-805.
3 廖云貴,等.對青少年頸椎病X線影像與臨床表現的探討.醫療裝備,2007,(10).
關鍵詞 椎動脈型頸椎病 牽引 起短波治療 中頻治療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的常見類型,多由于椎動脈受壓迫或刺激而引起其供血不足所產生的一系列癥狀。臨床表現以腦血管供血不足所致頭暈、頭痛為主要癥狀。這類頸椎病的發病原因是由于頸椎的退變,包括向后方突出的椎間盤,鉤椎、以及椎體半脫位或上關節突向方滑脫,都可壓迫椎動脈或刺激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叢,使椎動脈痙攣,管腔狹窄。造成動脈供血量不足從而引起一系列臨床癥狀。為了探討有效的康復理療方法,我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1月應用頸椎牽引并超短波與中頻治療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例,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住院及門診病人,依據臨床癥狀、體征及x線片檢查確診,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暈。確診椎動脈型頸椎病172例,其中男性98例,女性74例,年齡在31-70歲,其中31-40歲20例,41~50歲36例,51-60歲62例,61-70歲54例,病程均為3年~20年,將病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92例采用頸椎牽引并超短波與中頻治療,對照組80例采用頸椎牽引并超短波治療。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及病程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2002年頒布的《中藥新藥治療頸椎病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椎動脈型頸椎病診斷標準:(1)曾有猝倒發作,并伴頸性眩暈;(2)旋頸試驗陽性;(3)x線顯示節段性不穩定或鉤椎關節骨質增生;(4)多伴有交感神經系統癥狀;(5)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暈。
1.3 方法
1.3.1 頸椎牽引:根據患者年齡、性別診斷分型及病程等因素確定牽引重量,患者坐位,牽引帶固定在頜枕位,以6kg開始,持續15―18kg,每日1次;間歇式,即持續30秒,間歇2秒,每次20分鐘。
1.3.2 電腦中頻:將兩電極置于頸部或頸肩并置,按1號處方進行.電流強度為耐受量。每次20分鐘,每日1次。
1.3.3 超短波:患者平臥,電容電極放于頸部以第4頸椎為中心,頸前后對置,電極間隙為2~3era,急性期患者用無熱量治療,每次10分鐘,慢性期患者用溫熱量20分鐘,無熱量:在溫熱感覺閾下,無溫熱感。溫熱量有明顯的舒適的溫熱感。
觀察組按照順序依次作頸椎牽引、超短波并電腦中頻治療;對照組只作頸椎牽引及超短波治療。兩組病人均以10次1個療程,1日1次,治療2個療程。
2 療效標準與結果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癥療效診斷標準》制定,治愈:臨床眩暈癥狀完全消失,恢復正常工作和生活,隨訪半年,未見復發;顯效:臨床眩暈癥狀基本消失,能參加原工作或輕工作;好轉:臨床癥狀和體征有改善,能參加輕工作,但尚有部分癥狀;無效:治療前后無變化。
3 總結
椎動脈型頸椎病多發于中老年人,病因多為長期勞損引起的頸椎退行性變,對周圍組織產生刺激并使之水腫,以致椎動脈受壓,同時因刺激頸部交感神經,導致動脈痙攣,從而進一步加重椎一基底動脈的供血不足,引起眩暈、頭痛等不適癥狀。
資料與方法
本組頸椎病115例,男78例,女37例;年齡18~72歲,平均38歲,發病有年輕化趨勢。其中神經根型64例(56%),脊髓型15例(13%),椎動脈掣18例(16%),交感型8例(7%),突出部位C3~44例(3.5%),C4~523例(20%),C5~672例(63%),C6~716例(14%),病因中以慢性勞損、間盤退變占大多數(76%),其他占24%,全部病例均在門診治療,隨訪時間平均2年。全部患者需經頸椎正側斜位,有頸椎不穩定時,加拍過屈過伸位x線照片檢查,必要時行CT式MRI檢查,以臨床表現為依據,結合影像學檢查確診。
治療方法先采用椎間孔注射法,配制藥液:0.5%利多卡兇15~20ml加意大利沙代馬藥廠生產的曲安奈德40mg,必要時酌情再加山莨菪堿8~10mg及維生素B12100μg。根據分型、部位、病情程度,經頸椎選擇3~5個注射點,可采用背靠椅騎坐位或側臥位,施以椎間孔注射治療,觀察10~15min,無異常反應冉配合針刀,選擇合適的部位定點2~3個針對性的予以軟組織松解,針刀孔無菌包扎。最后采用徒手牽引、點揉穴位等手法,慎用扳法,結束治療。每周1次,4~5次為1個療程,如效果明顯,1個月后再重復1個療程。
結 果 癥狀體征完全消失,壓頭試驗(Spurling征)陰性,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陰性,功能完全恢復正常者為優,本組73例,古63%:良為癥狀體征大部分消失,功能明顯改善,基本能達到一般性工作和生活要求,本組38例,占33%:差為癥狀體征無明顯變化,9例,占8%;優良率96.5%。
討 論
頸椎病因間盤突出的部位、程度、病程長短,及有無并發癥等導致病情較為復雜。加上骨刺、鉤椎關節增生、韌帶肥厚合并椎管狹窄等使病情多樣化,因此,術前應盡可能明確病因診斷,有無并發癥,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注意椎間孔注射加針刀手法療法的適應證的選擇,除脊髓型的頸椎病應慎用,根據病情以手術為宜外,其他類型均適合本法。椎動脈型頸椎病,伴頸性眩暈者效果較好。但對合并有血糖未控制糖尿病、潰瘍病的活動期、嚴重心肺病患和高血壓等患者禁用,操作要精細,解剖清楚,注意血管、神經負損傷及無菌操作,還要配合鈣劑的補充及牽引理療、運動療法,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該方法能夠準確地進入病灶部位,迅速控制局部組織的無菌性炎癥,促進炎性滲出物的吸收,消除水腫和減輕炎性介質、突出間盤對神經根的刺激和卡壓作用,舒張痙攣的椎動脈,從而改善局部微循環,有效地阻斷痛感神經的傳導,解除肌痙攣。作為輔助治療的針刀加手法是在此基礎上,調整椎旁肌的功能失調及小關節的功能紊亂,松解了椎旁肌痙攣及肥厚的項韌帶,阻止或延緩椎間盤退變和改善了組織功能的“氣滯”狀態。頸部的后伸位牽引手法可改變頸椎生理弧度,使纖維環髓核張力減低和后縱韌帶緊張,從而使突出間盤與神經根發生位移,促使膨出或輕度突出的間盤還納。中西醫結合的非手術治療與有效的閉合性微創手術相結合,作為一種治療頸椎病的方法之一,簡單、實用、有效。
中圖分類號:R68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2―0004―02
張耀主任醫師是四川省名中醫,四川省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指導老師,綿陽市首屆十大名中醫。從醫40余載,醫理精深,臨床經驗豐富,筆者有幸列于門墻,受益匪淺,現將業師治療頸椎病經驗介紹如下。
1 肝腎虧虛,筋骨失養,氣滯血瘀為基本病機
頸椎病又稱“頸椎癥候群”指頸椎骨關節病變,并發頸叢、臂叢(神經),椎動脈或頸髓及其相關聯的神經組織病變而出現的癥候群。其常見病因認為退行病變為主的骨關節病與體質衰老,外邪入侵,勞傷,疾病,運動,飲食,精神狀態,環境,生活習慣等因素密切相關。西醫主要病因為椎間盤退變,后關節與鉤椎關節退變;韌帶退變;頸椎移位;頸部急性損傷;脊髓、脊神經充血、水腫、變性;椎動脈血供不足;炎癥反應;頸椎小關節功能紊亂,頸椎病病因分型不同表現為頸肩背強痛,上肢麻、痛,活動受限,頭暈,惡心,嘔吐,肢軟乏力,肢冷發白(或發熱潮紅),出冷(熱)汗,血壓升高(或降低)心率變緩(或加速)等一系列從頭到足均可涉及的不同臨床癥狀,業師認為祖國醫學雖然沒有頸椎病的提法,但相關癥狀可見于“痹證”,“痿證”、“項強”、“眩暈”等方面的論述。本病多見于40歲以上中老年患者,《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由于肝腎不足,筋骨懈惰,引起椎間盤退化,頸椎韌帶肥厚化,骨贅增生等病變,易發生頸部勞損,至椎間孔變窄,神經根受壓,脊髓和主要血管受壓,逐漸出現頸椎病的各種癥狀。故張老認為肝腎虧虛,筋骨失養,氣滯血瘀是導致頸椎病的主要病機。
2 滋補肝腎,強筋壯骨,活血通絡,解痙止痛為治療大法
中醫認為“肝主筋,腎主骨生髓”,張老云:腎“在體為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其充在骨”(《素問。六節藏象論》)“腎主骨”(《素問?宣明五氣篇》),“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氣血”。(《素問?六節藏象論》)。故張老以滋補肝腎,強筋壯骨,活血通絡,解痙止痛為大法,運用自擬頸椎病經驗方加減治療,收效甚佳。
經驗方:熟地30 g,鹿銜草30 g,葛根30g,狗脊15 g,骨碎補15 g,川芎15 g,山楂30 g,懷牛膝15 g,當歸15 g,白芍15 g,甘草5 g。每日3次,2日1劑。
方中:當歸、川芎、白芍、熟地補肝養血,狗脊、懷牛膝、骨碎補滋補肝腎,山楂活血通絡,鹿銜草補腎活血,除痹止痛,葛根升陽解肌、活血化瘀,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全方共奏滋補肝腎,活血化瘀,解痙止痛之效。根據臨床患者情況不同,隨癥加減。項強明顯,夾外感者加羌活祛風止痛;血行不暢,頭昏明顯者加姜黃、丹參;頭暈明顯者加天麻、鉤藤;痰滯經脈者加白芥子、威靈仙以祛人絡之痰;氣虛明顯者加黨參、黃芪益氣養血。
3 提倡針、藥、頸椎牽引綜合治療頸椎病
張老認為頸椎牽引適用于大部份痹痛型及部分眩暈型患者,可作坐位或臥位牽引。牽引角度:通過頸屈角度體現,角度愈小,最大作用力愈接近頸椎上段,角度越大,愈接近頸椎下段,通常C5~6頸屈角約15°,C6~7約20°,C7~T1約25°;牽引力:以不超過體重的1/8為宜,通常以4kg開始,根據患者體質及頸部肌肉情況逐漸加重;牽引時間及療程:每次20~30min,每日1~2次,15~20次為1個療程。頸椎牽引可放松頸部肌肉,解除頸肌痙攣,恢復頸椎椎間關節的正常列線,增大椎間孔,解除神經根的刺激和壓迫,拉大椎間隙,減輕椎間盤內壓力,伸張被扭曲的椎動脈,拉開被嵌頓的小關節滑膜,使移位的椎間關節復位。適應癥:神經根型、椎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一般對神經根型有明顯療效。禁忌癥:脊髓壓迫嚴重、牽引后癥狀加重者、椎管內壓增高、炎癥水腫期者禁用頸椎牽引;硬膜受壓或脊髓輕度受壓的脊髓型慎用。對年老、骨質松患者應以輕負荷、短時間為宜。
手足三陽經均經過頸項部,內外因素導致頸項部經絡阻滯不通或失養而致頸痹、眩暈。針灸治療取主穴:天柱、風池、曲池、外關、頸夾脊、阿是穴;配穴:外邪內侵者配風府、合谷、列缺,氣滯血瘀者配陰郗、膈俞、肝腎不足配肝俞、腎俞、三陰交,眩暈加百會,惡心嘔吐加內關。操作:毫針刺按虛補實瀉法操作。
方義:天柱穴可疏通太陽經氣,配以局部風池、頸夾脊、阿是穴使局部經氣調暢,氣血通利,輔以遠部曲池、外關以疏通陽明、少陽經氣共奏通經止痛之功,百會用補法可提升氣血,充養腦髓而止暈,用瀉法可清利腦竅而定眩,內關和中止嘔,肝俞、腎俞三陰交滋補肝腎。
4 重視康復訓練,提倡預防為主
張老認為防治頸椎病需改善與調整睡眠狀態,注意枕頭適度(枕頭的高度一般為自己拳頭的1.5倍),改變工作生活中的不良,如:工作臺的高度、視物的高度、定時改變頭部位置,避免床上屈頸看書、看電視;堅持醫療保健操,如:米字操等;戒煙酒,避免頸部外傷,避免風寒濕等不良因素。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05-0449-01
頸椎病有稱頸椎癥候群,是由于頸椎間盤退行變,椎間關節囊松弛,小關節紊亂,頸椎骨質增生,黃韌帶肥厚等原因致神經根、椎動脈、交感神經、脊髓等組織受到壓迫或刺激引起的頸肩、背痛、肢體麻木或頭暈頭痛、惡心、耳鳴耳聾甚至大小便失禁的一系列綜合征。本病多發生于中年、老年男性,隨年齡增長發病率有所增加。近幾年門診的就診人數有所增加年齡有所下降,在2009-2013年期間我院內科門診對頸椎病就診的136例運用中藥治療進行分析?,F分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136例均來自我院內科門診,年齡在25歲以上男性多于女性。其中58例屬于頸型頸椎病,36例屬于神經根型頸椎病,12例屬于椎動脈型,其余30例為混合型
12診斷標準根據1984年全國頸椎病座談會上的標準擬定。
2頸椎病的分型及癥狀
211頸型頸椎病臨床上極為常見,是最早期的頸椎病,也是其他各型頸椎病共同的早期表現。以頸部癥狀為主,故又稱局部型。由于癥狀較輕,往往重視不夠,以致反復發作而使病加重,不少反復落枕的病人多屬此型。以往不少人不承認此型.因而在文獻中提到的較少。頸型頸椎病,又稱韌帶關節囊型頸椎病,急性發作時常被俗稱"落枕"。該型頸椎病多因睡眠時枕頭高度不合適或睡姿不當,頸椎轉動超過自身的可動限度,或由于頸椎較長時間彎曲,一部分椎間盤組織逐漸移向伸側,刺激神經根,而引起疼痛。"落枕"也不排除非頸椎因素。如頸部股肉受寒出現風濕性肌炎、項背肌勞損或頸部突然扭轉等,亦可導致"落枕"樣癥狀。此型頸椎病可運用針灸、推拿、中藥運用葛根桂枝湯加減治療口服或外敷治療均得到滿意的療效。
212神經根型頸椎病是由于椎間孔受壓出現放射性健反射出現亢進或減退或出現踝痙攣出現上頸部肌肉僵硬,手麻木,無力,尤其握力減退的癥狀。頸椎病病人常有頸部發板的癥狀。頸神經根受到刺激,可反射地引起所支配的頸、肩部肌肉張力增高或痙攣。在急性期,檢查多可現病人后頸部一側或雙側甩肉緊張,局部有壓痛。此型頸椎病運用中藥葛根桂枝湯加通經活絡蜈蚣、烏梢蛇等藥物治療。
213椎動脈型頸椎病主要出現頭痛,頭暈尤其上抬旋轉較甚,嚴重發生暈厥,四肢麻木,全身無力,頭痛耳鳴惡心,嘔吐,壓迫椎動脈引起腦血管痙攣有些視物不清。中藥運用葛根桂枝湯加天麻、僵蠶、竹茹等藥物治療。療效滿意
214脊髓型頸椎病主要出現進行性的雙下肢麻木疼痛,無力發冷,行走不穩如走棉花。少數患者皮膚麻木,胸部如裹狀步態不穩,有病理反射征。運用葛根桂枝湯加黃芪、桑寄生、杜仲、當歸等藥物治療效果滿意。
215交感神經型頸椎病主要是頭部、上半部軀體麻木疼痛、眼瞼無力,血管運動障礙,無汗、汗多,流淚、心率加快,鼻塞、咽干肢體發冷。運用葛根桂枝湯加煅牡蠣、木瓜、丹參等藥物治療。
216混合型頸椎病:是幾種頸椎病混合出現,不能明確哪一種。臨床上運用葛根桂枝湯加減。
22頸椎病的中醫病因病理
中醫學認為頸椎病的發生是由于外傷勞損、風寒濕熱等內侵致肝腎不足、氣血虧虛,痰淤阻絡,督脈及膀胱經脈空虛。
3頸椎病中藥基礎方如下:
基礎治療方:葛根30g桂枝12白芍30 木瓜20
桑枝12蜈蚣1條,全蟲6 路路通20
絲瓜絡20竹茹12 伸筋草20
一日一劑 十天為一療程藥渣拌酒外敷頸部一日一次。
31療效觀察:1臨床痊愈:頸痛、頭暈手足麻木、頭暈、惡心癥狀消失,不影響活動及工作。隨訪半年未復發。2顯效:頸痛及相關壓迫癥狀基本消失,隨天氣變化或勞累有輕度的癥狀。3無效:頸痛、頭暈、手足麻木、惡心等癥狀治療
方法:將300列患者進行隨機分成觀察組、對照組,均采用牽引、針灸、理療、推拿、脈沖、等治療。觀察配合頸肩部功能鍛煉、治療療程。
結果:兩組治療療效明顯(p
結論:采用牽引、針灸、理療、推拿、脈沖、等治療頸椎病具有很好療效,配合頸肩部功能鍛煉及頸部 保護措施可明顯提高遠期療效,并降低復發率是頸椎病人預后的好方法。
關鍵詞:頸椎病治療.牽引、針灸、理療、推拿、脈沖、功能鍛煉
一、資料與方法:
1.
2009年至2010年在我院住院的頸椎病,300例男172例,女128例,年齡在22至72歲,35至45歲占80%,病程3天至三十年,其中頸部僵硬98例伴單側及雙側上肢疼痛麻木占156例,伴頭疼嘔吐眩暈46例。
2.
影像學檢查:所有患者均有X片檢查確診,1.有慢性勞損或外傷史,無頸椎先天性畸形,頸椎退行性改變。2.多發于40歲以上的中年人,長期伏案工作,習慣長期看電視,呈慢性發作。3.頸肩背疼痛伴頸部僵硬。4.頸部活動功能受限,病變在頸部棘突,患側肩胛區內上角有壓痛,可摸到條索狀硬結,臂叢牽拉實驗陽性,壓頭實驗陽性。
3.
納入標準:1.符合頸椎病標準并有頸痛著,2.年齡在大于18歲,小于65歲以下,3.意識清醒無智力障礙能配合治療,4.知情同意。
二 .治療方法
1.1藥物 骨松寶膠囊(貴州富華藥業有限公司生產,規格:0.3ⅹ24粒/盒)
1.2服用方法 骨松寶膠囊,每次2粒,一日三次,開水沖服,4周為一療程,
1.3療效判斷標準 優:癥狀、體征消失,頸部活動正常,不影響活動及工作,良: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僅在勞累或天氣變化有輕度癥狀,不影響活動及工作,中: 癥狀、體征減輕,活動有影響,無效:癥狀、體征、,頸部活動無改善。
1.4(對照組)采用蘇州產華佗牌一次性管針(長40mm,直徑0.35mm)。取雙側頸部夾擊脊穴,(病變節段)、雙側風池、雙側肩井、雙側外關。刺入穴位深度以穴位部位、體形胖瘦定為10-30mm,每個穴位采用平補平瀉手法,行針得氣后留針30分鐘,每隔10分鐘行針一次,每個穴位行針0.5分鐘,連續一周為一療程。
1.5藥物熏蒸采用活血通絡的藥物,如當歸、荊芥、防風、紅花、艾葉、伸筋草、透骨草、五加皮、海桐皮、秦艽、川牛膝、乳香、沒藥、木瓜、威靈仙、川芎、防己、獨活、甘草。每位藥量均為30g.采用仰臥位,讓患者平躺一熏蒸床上,頸部直接接受藥物蒸氣熏蒸,一般時間為30分鐘。
1.6(觀察組)配合頸肩部功能鍛煉,每天早晚各做康復操30分鐘,避免長期低頭和使用高枕、軟枕。
建議選擇蕎麥枕的軟硬度,且可適當變形的枕具,以適應自己的頸椎曲度,避免病情的復發,堅持一周。
三 .治療結果
兩組差別很大,觀察組癥狀明顯改善,半年后隨訪觀察組復發率低,對照組一部分癥狀減輕,復發率高。
四 討論
頸椎病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病與多發病,主要表現為頸部、頸肩部及枕部酸困疼痛,頸肌緊張,壓痛,頭頸部活動受限,可分為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和其他類型,男性多于女性。影響人群較廣,中醫學認為本病主要是正氣不足(肝腎虧虛、氣血不足),風寒濕邪乘虛而入,留滯于頸部、經脈、肌肉、筋骨關節等處,經脈閉塞,氣血淤滯,“不痛則疼”,而瘀血阻絡是頸椎病的主要病機,故活血藥是頸椎病治療必備之品。針灸、藥物熏蒸、頸肩部功能鍛煉,于一體的治療方法,改善頸部供血,從而減輕神經根疼痛,本研究治療中選用夾脊穴為主穴,現代醫學認為,頸椎病中神經根、椎動脈的無菌性炎證是主要病理之一,夾脊穴在局部解剖學上每穴都有從相應的椎骨下方發出的脊神經后支及其相應的動靜脈從,通過對夾脊穴進行腧穴刺激,可促進神經根、椎動脈等無菌性炎癥的消散、吸收,配合頸肩部功能鍛煉可更加有效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代謝和營養血管神經,達到消炎鎮痛,解除肌痙攣,糾正椎體移位的目的。
研究結果發現:本研究觀察組采用“針灸及藥物熏蒸法配合頸肩部功能鍛煉”治療頸椎病,兩種療法起到協同與累積效應,其近期總療效、鎮痛效果都優與單純采用“牽引、針灸、理療、推拿、脈沖、藥物熏蒸法”療法的對照組,表明針灸及中藥熏蒸法配合頸肩部功能鍛煉治療頸椎病有良好的療效。
五 預防:
頸肌的力量較四肢的力量薄弱,加之頸肌很少像四肢肌那樣得到鍛煉,因而長期的不良姿勢和因素易導致頸肌的勞損,產生頸肌力量的不平衡,易至頸椎失穩。頸椎病的病變部位在頸項,為了預防和減少本病的發生,我們要增強自身的素質,提高對外界的抵抗力,加強頸部功能鍛煉、增加頸椎的穩定性,糾正不良姿勢,保持自然的端坐位,頭部保持略微前傾,避免頭頸過度后仰或前傾前屈,以使頭、頸、肩、胸保持正常生理曲線為準,其次,在職業需要頭部常向一個方向轉動或相對固定時,因與在工作一段時間(約1-2小時左右)后,有目的地讓頭部向另一相反方向轉動;轉動時宜輕柔,緩慢,重復數次,以達到該方向的最大運動范圍為佳。避免長時間保存單一的姿勢,注意頸部的防寒與保暖,避免過度勞累和外傷。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過大的情緒激動。
六 結語:
筆者認為:綜和療法治療頸椎病以頸椎牽引矯正頸椎垂直重心及生理曲度,有助于恢復椎盤彈性、韌性及生理曲度,使椎旁孔開大,緩解脊神經根受壓狀態,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局部的生態環境更具有臨床意義,、。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對頸椎病的報道越來越多,已引起了臨床各科醫生的注意,也逐步減少了誤診的概率,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本病的臨床診斷標準已日趨完善,其治療方法也層出不窮,按頸椎病因治療效果甚佳,但治療方法欠規范缺乏統一的標準,上文只是對頸椎病近年來在病因、病機、診斷、治療及預防上的研究做出一個初步的歸納,在本病的發病機理的基礎研究上尚需同道一起能力,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本病而獻出一份薄力。
參考文獻
【1】
孫遠征.針刺配合藥物熏蒸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針灸臨床雜志,2010(12):25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9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228例頸椎病患者,男124例,女104例;年齡25~81歲,40歲以上發病較多189例。
1.2方法
1.2.1頸椎牽引頸框牽引是治療頸椎病較為有效且應用廣泛的方法,適用于椎動脈型、神經根型、交感神經型頸椎病。頸椎牽引可以解除肌肉痙攣,緩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利于損傷的軟組織修復,促進水腫的吸收和炎癥消退,松解軟組織粘連,牽伸攣縮的關節囊和韌帶,矯治脊柱后關節的微細異常改變,使脊柱后關節嵌頓的滑膜復位,或有助于關節輕微錯位的復位,改善或恢復脊柱的正常生理彎曲,增大椎間隙和椎間孔,改變突出物或骨贅與周圍組織的相互關系,減輕神經根受壓,改善臨床癥狀。頸椎牽引方法有兩種(1)坐位牽引:適用于病情較輕或經臥位牽引后需要繼續牽引的患者。采取坐位,枕頜布帶牽引,牽引重量由3~5kg開始,每天牽引1~2次,以后每隔3~5d增加1~2kg,一般不超過10kg。每次時間20min,最長不超過30min,每周治療6次,1個療程10次。(2)臥位牽引:適用于病情較重或不能坐位牽引的患者,由于需要24h牽引,常在病房使用。牽引時頸部保持30~45,持續性牽引時重量從2~3kg開始,逐漸增加到4~6kg,每2小時休息10~15min,2~3d或癥狀緩解后牽引重量再減少到2~3kg,并逐漸縮短牽引時間或改為坐位牽引。
1.2.2推拿按摩適用于除嚴重頸脊髓受壓以外的各型頸椎病,可減輕突出物對神經根的刺激和壓迫,有利于緩解肌肉痙攣,改善局部血供,減輕疼痛。治療前對患者的病情應有全面了解,手法要得當,在頸、肩及背部用揉、拿、捏、推等手法,每次推拿20~30min,1次/d,10d為1療程。
1.2.3藥物療法
1.2.3.1非類固醇消炎鎮痛藥主要是針對神經根受到刺激引起的損傷性炎癥,起到消炎鎮痛的作用,常用于頸痛、肩痛、上肢麻木的患者。主要藥物有阿司匹林、布洛芬、雙氯芬酸等。
1.2.3.2肌肉松弛的藥物這類藥物使肌肉的痙攣得到緩解,解除對脊髓、神經、血管的刺激,如復方氯唑沙宗片0.25g,每次1片,3次/d,飯后服用,7d為1療程。
1.2.3.3鎮靜劑能減輕神經的興奮性,也能使肌肉的緊張得到緩解,適用于精神興奮、緊張、激動的患者。一般常用地西泮,睡前口服,也可用健腦安神的中成藥。
1.2.3.4神經營養藥對任何一種類型的頸椎病都有治療意義。常見的藥物有維生素B1片,每次10mg,每天3次。另外,其他復合維生素也可。
1.3療效評價標準
治愈:癥狀及陽性體征消失,能參加正常工作和勞動。好轉:癥狀好轉或穩定,能參加一般工作和勞動。無效:癥狀無改善。總有效=治愈+好轉。
2結果
228例患者中治愈162例(71.1%),好轉63例°°(27.6%),無效3例(1.3%)??傆行?8.7%。
3護理
3.1心理護理
頸椎病病程長,患者多出現煩躁、焦慮、抑郁情緒波動等不良心理情緒[3],因此臨床護理時不但要注意患者的身體癥狀,而且也要注意伴發的心理問題。對于因頸椎病久治不愈反復發作的患者,要主動進行解釋、安慰和關心,以消除患者緊張急躁情緒,增強治愈疾病的信心。同時要求患者家屬進行配合,從生活及治療兩方面緩解患者焦慮,消除或減少因恐慌、抑郁等不良因素對疾病的影響。
3.2疼痛護理
頸部疼痛為頸椎病的主要癥狀,雖然沒有生命威脅,但其導致的頸部肌肉僵硬、疼痛不適等臨床癥狀,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部分患者甚至會喪失工作能力[4]。護理人員對頸部疼痛癥狀要予以重視,讓患者了解引起疼痛的病因、機制、治療方案及預期效果,使患者保持樂觀心態積極配合治療;教會患者自我放松的方法以減輕疼痛;告知患者風寒潮濕刺激會導致疼痛程度加劇,注意頸部保暖;輔助患者使用鎮靜劑幫助睡眠,保持室內安靜,防止患者因睡眠不足而使疼痛癥狀加重。如患者疼痛較重時可遵醫囑給予鎮痛藥物以緩解疼痛。
3.3臥床休息
臥床休息可減少頸椎負荷,有利于局部充血、水腫及癥狀的消除或減輕。一般以仰臥位為佳,俯臥位可破壞頸椎自然生理曲度,易造成1~4頸椎扭傷。仰臥位枕高一般為患者的雙肩寬與頸部之差的一半,側臥位枕高與肩等高,以便于頸肩部肌肉放松。頸椎后緣增生明顯者,枕頭可相應偏高;黃韌帶肥厚及鈣化者枕頭應偏低[5]。
3.4糾正頸姿
注意防止和糾正工作與生活中的不良姿勢。長期伏案低頭或仰頭工作均可破壞頸椎的生理平衡。日常生活、學習和勞動過程中注意頸部,不彎腰不低頭,軀干挺直,保持頭頸部于頸椎前凸的生理位置。避免頭頸長時間處于固定,持續1h左右應變換位置并做頸肩部的多方向運動,避免頸肩部過多負荷,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避免突然快速轉動頸部,以防眩暈或突然暈倒。脊髓型患者應特別注意保持頸椎穩定,防止過度伸屈造成脊髓損傷。預防慢性損傷,除工作或業余時間做平衡運動外,還可選擇一定的運動項目,以增強肌力和體質。另外,可選擇一些規律性的長期運動項目,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預防頸椎病的再發。
3.5頸部肌肉練習
加強對頸部肌肉的強化練習,增強其功能運動,方法:
(1)取站立或坐位,雙手交叉緊抵頭后枕部,頭頸用力后伸,雙手則用力阻之,堅持10s,放松10s,10次為1組,每天10組。
(2)取坐位,雙手托下頜,下頜向下用力,雙手則用力阻之,堅持10s,放松10s,10次為1組,每天10組。
3.6牽引的護理
牽引前讓患者大致了解牽引的原理、作用,取得患者的配合。牽引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病情變化,一旦發生頭暈、惡心等異常情況,應立即停止牽引治療。牽引的重量和時間應根據患者的自我感覺適時調整,注意壓瘡的發生。
關鍵詞:針灸;推拿;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681.5+5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6)07-0073-02
頸椎病是一組以頸椎退行性病變為主要病因的頸椎綜合征,長期慢性勞損、不良姿勢等都可以引起頸椎病的發生[1]。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常見的頸椎病類型,主要因脊神經壓迫導致感覺功能異常、運動功能障礙、反射功能障礙、自主神經功能異常。西醫主要采用物理治療、藥物治療,但是難以改變退行性病變的趨勢,復發率高。有關研究顯示[2-3],采用中醫針灸聯合推拿可以起到明顯的治療效果,可以改善頸椎部位的血液循環,減輕患者的炎癥癥狀,舒經通絡,祛瘀散寒,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間收治的9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按照不同治療方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5例。所有患者經影像學檢查(X線片、MRI)及壓頸試驗和上肢牽拉試驗檢查[4],確診為神經根型頸椎病。觀察組男27例,女18例,年齡45~65歲,平均年齡(51.9±3.5)歲,病程1~10 a,平均病程(5.2±1.3)a;對照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46~67歲,平均年齡(52.1±1.4)歲,病程0.6~9 a,平均病程(5.1±1.5)a。2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中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針灸進行治療,針灸的穴位主要有夾脊穴、大杼、百勞、關元、天柱、合谷、風池、氣海、足三里等,選擇直徑0.5 mm、長1.5 寸的鎢錳合金針,常規消毒針刺部位并置針于酒精燈燒透至白,同微通法取穴后,對準穴位,迅速刺入迅速拔出,刺入深度為 3~5 mm,針刺得氣后順時針捻轉,以患者難受為度。然后在針柄上各放置一壯艾條,點燃艾條,留針20 min,每天1次,堅持治療20 d。對照組采用上述治療措施,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聯合推拿進行治療,患者取端坐位,推拿穴位有頸椎夾脊穴、天宗、風池、肩井、外關、落枕、合谷、手三里等。對頸椎夾脊穴選用一指禪推法、滾法進行推拿,對天宗穴采用點按揉法肩井穴用拿法,對其他穴位選用按法、揉法。然后對頸椎選用搖法、頸椎斜扳法,對肩部腧穴選用滾法。搓抖患者上肢5分鐘,緩解患者的肩部疼痛感。最后拔伸患者的手指,結束推拿。每次推拿時間為40~60min/d,推拿治療的時間為20 d。
1.3療效標準頸性眩暈癥狀及功能積分參考王文春等報道的頸性眩暈癥狀及功能評估表[5]進行,疼痛評分按照視覺模擬分析法進行,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有效:疼痛明顯減輕、功能障礙情況減輕。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
1.5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采用(x±s)表示計量資料,對照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為單位,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2.12組患者的疼痛和頸椎病臨床評價積分比較見表1。
2.22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3討論
多數頸椎病患者均為神經根型頸椎病,疼痛常常累及雙肩及上肢,給患者的生活帶來了不利影響。中醫將頸椎病歸屬于“痹癥”范疇,主要因長期外感風寒濕邪導致肝氣不舒、素體虧虛、經絡淤阻、氣血不暢從而引發疼痛、頭痛頭暈等癥狀。中醫針灸具有舒經通絡、行氣活血、補虛瀉實、調和陰陽的作用,可以緩解患者的疼痛、炎癥水腫癥狀。針刺夾脊穴改善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血管痙攣癥狀。針刺順時針捻轉為補法,針刺大杼可以強健筋骨、祛風解表。百勞屬于經外奇穴,具有滋陰補腎的作用。針刺關元、天柱、合谷、風池、氣海、足三里可以松懈經脈、補益肝腎、強健筋骨、排除毒素、排解疼痛、行氣活血,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同時,采用放置艾柱可以調活氣血、行氣解郁、舒經散寒的功效,可以改善患者疼痛、腫脹的臨床癥狀。推拿治療主要采用松解類手法,可以松解局部肌肉粘連,緩解肌肉痙攣。頸椎斜扳法屬于一種旋轉復位法,可以糾正頸椎關節錯位,減少對頸椎神經根的壓迫。點按揉肩頸部位的腧穴可以緩解局部疼痛癥狀,頭頸部搖法可以放松頸部神經,搓抖上肢可以將效果傳遞至肩部,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
本文觀察結果中,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和頸椎病臨床評價積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針灸聯合推拿治療明顯提高了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效果,降低了患者的疼痛,減輕了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優于單獨針灸治療。因此,建議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采用針灸聯合推拿治療。
參考文獻:
[1]胡艷.針灸聯合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30例[J].針灸臨床雜志,2012,28(7):26-28.
[2]劉華.葛根湯聯合針灸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及對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研究[J].世界臨床醫學,2015,9(5):182,192.
[3]孫志剛.葛根湯聯合針灸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和對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7):719-721.
1、頸椎的退行性變
頸椎退行性改變是頸椎病發病的主要原因,其中椎間盤的退
>> 頸椎病的發病機制及相關因素 頸椎后縱韌帶膠原和蛋白多糖含量變化在頸椎病發病機制中的意義 頸椎病:辦公室里的多發病 用枕不當與頸椎病發病關系的研究 大學生頸椎病發病趨勢分析 “怪異”的頸椎病 聲東擊西的頸椎病 頸椎病的蔓延 頸椎病的防治 頸椎病的預防 “聲東擊西”的頸椎病 寧??h中青年不同人群頸椎病發病率的調查研究 廣州市中青年不同人群頸椎病發病率的調查研究 頸椎病的運動療法 頸椎病的非醫學因素 你不了解的頸椎病 頸椎病的“仨要害” 頸椎病的中醫外治法 按摩治療頸椎病的體會 頸椎病的治療與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醫學 > 頸椎病的發病機制 頸椎病的發病機制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編輯部")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病因:
1、頸椎的退行性變
頸椎退行性改變是頸椎病發病的主要原因,其中椎間盤的退變尤為重要,是頸椎諸結構退變的首發因素,并由此演變出一系列頸椎病的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改變。
(1)椎間盤變性當椎間盤開始出現變性后,由于形態的改變而失去正常的功能,進而影響或破壞了頸椎運動節段生物力學平衡產生各相關結構的一系列變化。因此,頸椎間盤的退行性變為頸椎病發生與發展的主要因素。
(2)韌帶-椎間盤間隙的出現與血腫形成這一過程對頸椎病的發生與發病至關重要,也是其從頸椎間盤癥進入到骨源性頸椎病的病理解剖學基礎。事實上,在頸椎病的早期階段,由于椎間盤的變性,不僅使失水與硬化的髓核逐漸向椎節的后方或前方位移,最后突向韌帶下方,以致在使局部壓力增高的同時引起韌帶連同骨膜與椎體周邊皮質骨間的分離,而且椎間盤變性的本身尚可造成椎體間關節的松動和異常活動,從而更加使韌帶與骨膜的撕裂加劇以至加速了韌帶-椎間盤間隙的形成。
椎間隙后方韌帶下分離后所形成的間隙,因多同時伴有局部微血管的撕裂與出血而形成韌帶-椎間盤間隙血腫。
(3)椎體邊緣骨刺形成隨著韌帶下間隙的血腫形成,成纖維細胞即開始活躍,并逐漸長入血腫內,漸而以肉芽組織取代血腫。隨著血腫的機化、骨化和鈣鹽沉積,最后形成突向椎管或突向椎體前緣的骨贅。
(4)頸椎其他部位的退變頸椎的退變并不局限于椎間盤以及相鄰近的椎體邊緣和鉤椎關節,尚應包括:①小關節多在椎間盤變性后造成椎體間關節失穩和異?;顒雍蟪霈F變性。②黃韌帶多在前兩者退變基礎上開始退變。其早期表現為韌帶松弛,漸而增生、肥厚,并向椎管內突入。后期則可能出現鈣化或骨化。③前縱韌帶與后縱韌帶其退行性變主要表現為韌帶本身的纖維增生與硬化,后期則形成鈣化或骨化,并與病變椎節相一致。
(5)椎管矢狀徑及容積減小由于前述之諸多原因,首先引起椎管內容積縮小,其中以髓核后突、后縱韌帶及黃韌帶內陷、鉤椎關節和小關節松動及增生為主,這些后天繼發性因素在引起椎管內容積縮小的同時,也使椎管矢狀徑減少,從而構成脊髓及脊神經根受刺激或受壓的直接原因之一。此時如再有其他局限性致病因素。例如,髓核脫出、椎節的外傷性位移、骨刺形成及其他占位性因素,均可引起或加重神經受累癥狀。
2、發育性頸椎椎管狹窄
近年來已明確頸椎管內徑,尤其是矢狀徑,不僅對頸椎病的發生與發展,而且與頸椎病的診斷、治療、手術方法選擇以及預后判定均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有些人頸椎退變嚴重,骨贅增生明顯,但并不發病,其主要原因是頸椎管矢狀徑較寬,椎管內有較大的代償間隙。而有些患者頸椎退變并不十分嚴重,但癥狀出現早而且比較嚴重。
3、慢性勞損
慢性勞損是指超過正常生理活動范圍最大限度或局部所能耐受時值的各種超限活動。因其有別于明顯的外傷或生活、工作中的意外,因此易被忽視,但其對頸椎病的發生、發展、治療及預后等都有著直接關系,此種勞損的產生與起因主要來自以下三種情況:
(1)不良的睡眠不良的睡眠因其持續時間長及在大腦處于休息狀態下不能及時調整,則必然造成椎旁肌肉、韌帶及關節的平衡失調。
(2)不當的工作姿勢長期使頭頸部處于單一姿勢位置,如長時間低頭工作,易發生頸椎病。大量統計材料表明某些工作量不大,強度不高,但處于坐位,尤其是低頭工作者的頸椎病發病率特高,包括家務勞動者、刺繡女工、辦公室人員、打字抄寫者、儀表流水線上的裝配工等等。
(3)不適當的體育鍛煉正常的體育鍛煉有助于健康,但超過頸部耐量的活動或運動,如以頭頸部為負重支撐點的人體倒立或翻筋斗等,均可加重頸椎的負荷,尤其在缺乏正確指導的情況下。
4、頸椎的先天性畸形
在對正常人頸椎進行健康檢查或作對比研究性攝片時,常發現頸椎段可有各種異常所見,其中骨骼明顯畸形約占5%。但與頸椎病患者對比,后者頸椎的畸形數約為正常人的一倍。
5、頭頸部外傷
50%髓型頸椎病與頸部外傷有關。一些病人因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間盤膨出、椎管內軟組織病變等使頸椎管處于狹窄臨界狀態中,頸部外傷常誘發癥狀的產生。
6、慢性感染
主要是咽喉炎,其次為齲齒、牙周炎、中耳炎等。
7、風寒濕因素
外界環境的風寒濕因素可以降低機體對疼痛的耐受力,可使肌肉痙攣、小血管收縮、淋巴回流減慢、軟組織血循環障礙,繼之產生無菌性炎癥。 并發癥
1、吞咽障礙 頸椎前緣直接壓迫食管后壁而引起食管狹窄,或骨刺形成過速使食道周圍軟組織發生刺激反應
2、視力障礙 視力下降、眼脹痛、怕光、流淚、瞳孔大小不等,或出現視野縮小和視力銳減,或致失明。因頸椎病造成自主神經紊亂及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引發的大腦枕葉視覺中樞缺血性病損有關。
3、頸心綜合征 心前區疼痛、胸悶、心律失常(如中搏等)及心電圖ST段改變,易診為冠心病。這是頸背神經根受頸椎骨刺的刺激和壓迫所致。
4、高血壓頸椎病 可引起血壓升高或降低,其中以血壓升高為多,稱為“頸性高血壓”。由于頸椎病和高血壓病皆為中老年人的常見病,故兩者常常并存。
5、胸部疼痛 表現為起病緩慢的頑固性的單側胸大肌和疼痛,檢查時有胸大肌壓痛。這與頸6和頸7神經根受頸椎骨刺壓迫有關。
6、下肢癱瘓 下肢麻木、疼痛、跛行,走路時如踏棉花感,或伴有排便、排尿障礙,如尿頻、尿急、排尿不暢或大小便失禁等。因椎體側束受到頸骨刺的刺激或壓迫,導致下肢運動和感覺障礙所致。 臨床評定
一、常規檢查
病史:本病多發生于一些長期從事低頭伏案或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工作的人員,要詳細詢問發病原因,患者的職業,生活習慣與愛好,有無頸部外傷史及受涼史等。
癥狀和體征:頸椎病患者多頸肩臂背疼痛,一側手麻、頭疼、頭暈、心慌、胸悶、多汗、上下肢無力、行走不變及大小便失禁等癥狀.常見的體征有:頭、頸、肩的壓痛點(枕孔、棘突、棘間、頸椎旁、岡上窩、肩胛區);肌肉緊張,活動受限;壓頂試驗、頸叢神經牽拉試驗、低頭仰頭試驗陽性、上肢腱反射亢進或減弱,病理反射陽性(Hoffmann征、Rossolimo征、Babinski征),大小魚際肌、骨間肌萎縮,上下肢肌力減弱,肌張力增高。
特征性檢查(頸椎試驗檢查)
1、壓頂試驗 病人取坐位,頭部微向一側偏斜;檢查者位于病人背后,將手按于其頭頂部向下加壓,若該側上肢發生放射性疼痛,則為本試驗陽性。陽性提示頸椎病存在。
2、臂叢牽拉試驗 患者低頭、檢查者一手扶患者頭頸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作相反方向推拉,看患者是否感到放射痛或麻木,這稱為Eaten試驗。如牽拉同時再迫使患肢作內旋動作,則稱為Eaten加強試驗。
3、前屈旋頸試驗 令患者頭頸前屈,做頭部左右旋轉運動,如頸椎出現疼痛為陽性。提示頸椎有退行性改變。
4、上肢后伸試驗 檢查者一手置于健側肩部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握于患者腕部,并使其逐漸向后、外呈伸展狀,以增加對頸神經根牽拉,若患肢出現放射痛,表明頸神經根或臂叢有受壓或損傷。
5、低頭試驗 患者站立,雙足并攏,雙臂在側自然下垂,低頭看足一分鐘。如出現明顯的頭昏、頭暈、視霧、閃光、惡心、嘔吐或傾倒,即為陽性。
6、仰頭試驗 患者站立,姿勢同仰頭試驗,頭后仰,雙眼看屋頂1分鐘,癥狀及意義同低頭試驗。 影像資料
1、X線片檢查
正常40歲以上的男性,45歲以上的女性約有90%存在頸椎椎體的骨刺。故有X線平片之改變,不一定有臨床癥狀?,F將與頸椎病有關的X線所見分述如下:
(1)正位 觀察有無樞環關節脫位、齒狀突骨折或缺失。第七頸椎橫突有無過長,有無頸肋。鉤椎關節及椎間隙有無增寬或變窄。
(2)側位 ①曲度的改變頸椎發直、生理前突消失或反彎曲。②異常活動度在頸椎過伸過屈側位X線片中,可以見到椎間盤的彈性有改變。③骨贅椎體前后接近椎間盤的部位均可產生骨贅及韌帶鈣化。④椎間隙變窄椎間盤可以因為髓核突出,椎間盤含水量減少發生纖維變性而變薄,表現在X線片上為椎間隙變窄。⑤半脫位及椎間孔變小椎間盤變性以后,椎體間的穩定性低下,椎體往往發生半脫位,或者稱之為滑椎。⑥項韌帶鈣化項韌帶鈣化是頸椎病的典型病變之一。
(3)斜位攝脊椎左右斜位片,主要用來觀察椎間孔的大小以及鉤椎關節骨質增生的情況。
2、CT檢查
CT已用于診斷后縱韌帶骨化、椎管狹窄、脊髓腫瘤等所致的椎管擴大或骨質破壞,測量骨質密度以估計骨質疏松的程度。此外,由于橫斷層圖像可以清晰地見到硬膜鞘內外的軟組織和蛛網膜下腔。故能正確地診斷椎間盤突出癥、神經纖維瘤、脊髓或延髓的空洞癥,對于頸椎病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具有一定的價值。
3、MRI檢查檢查
了解椎間盤突出程度,硬膜囊和脊髓受壓情況,髓內有無缺血和水腫的病灶,有無神經根受壓,黃韌帶肥厚,椎管狹窄等。對脊髓型頸椎病的診斷有重要價值。
4、其他檢查(如肌電圖運動、誘發電圖,體感誘發電圖等)
二、功能評定
運動功能評定
1、關節活動范圍評定
頸的屈曲與伸展活動度,襄枕關節占50%。旋轉度襄樞關節占50%,上頸椎的病變引起頸椎活動受限。神經根水腫或受壓時,頸部出現強迫性姿勢,影響頸椎的活動范圍。主要針對頸椎的屈曲伸展、測彎旋轉進行評定。
2、肌力評定
(1)徒手肌力評定:對易受累的肌肉進行肌力評定,并與健側對比。常評定的肌肉如下:岡上?。ㄍ庹埂⑼庑珀P節)、三角?。ㄇ?、外展、后伸、旋轉肩關節)、胸大肌(肩關節屈曲、內收、內旋)、肱二頭肌(肘關節屈曲、前臂旋后)、肱三頭?。ㄖ怅P節伸展)、伸腕?。ㄍ箨P節伸展)、骨間肌(手指內收、外展)。
(2)握力評定:使用握力計進行測定,測試姿勢為上肢在體測下垂,用力握2~3次,取最大值。反映屈指肌力。正常值為體重的50%
3、疼痛評定
疼痛是最常見的癥狀,其部位與病變的類型和部位有關,常用的評定方法有:視覺模擬分法、數字疼痛評分法、口述分級評分法、McGill疼痛調查表。
日常生活活動(ADL)能力評定
較嚴重的患者進行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能力和購物、上街、乘車等ADL評價。常用的有Barthel指數評定法和FIM評定法。 社會心理學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