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5 10:15: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物流科技發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各市、縣糧食局,各有關單位:為貫徹落實《江蘇省科技發展“***”規劃綱要》(蘇政發〔2006〕52號)和《國家糧食局關于“***”糧食科技發展指導意見》(國糧展〔2007〕63號),增強我省糧食流通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糧食流通現代化,保障糧食安全,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全面達小康、建設新江蘇”貢獻力量,現提出“***”糧食流通科技發展指導意見。
一、“十五”糧食科技工作取得的成效“十五”期間,全省糧食流通科技工作以健全糧食安全體系為主線,以推動糧食產業發展為中心,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目標,開展行業技術攻關,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產品,著力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行業技術水平,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一)儲糧新技術得到了進一步推廣應用。推進糧庫建設和改善倉庫功能,推廣先進工藝技術和設備,全面應用機械通風、環流熏蒸、計算機糧情檢測、低溫儲糧等新技術,大幅度提高了全省倉儲技術和管理水平。“十五”期末,全省科學保糧率達80%以上,處于全國前列。在全國率先應用小型稻谷低溫干燥機。應用農戶儲糧新技術(新型儲糧倉),建立農戶示范點,指導農村科學儲糧,增加無形糧田,促進農戶增收,受到農民歡迎。(二)糧油加工業裝備和技術水平明顯提升。我省無錫布勒、蘇州佐竹等外資企業生產的面粉、大米加工裝備國際一流,我省牧羊、正昌兩企業自主設計開發的飼料機械和飼料成套設備技術全國領先。糧油加工企業引進先進生產線,提升加工工藝和技術水平,擴大了生產規模,提高了產品質量。全省糧油工業生產規模在全國名列前茅,“放心糧油”產品數量全國最多,糧油產品品牌影響力逐年提高,市場占有率不斷擴大。各種畜禽飼料逐步系列化,顆粒飼料比重逐年增加,基本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功能比較完備的產業體系,特種水產飼料生產技術水平居全國前列。(三)糧油深加工及副產品綜合利用勢頭良好。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聯合模式初步形成,已經開發出米乳飲料、米糠營養素、小麥胚芽、小麥膳食纖維、生物質等一批糧油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項目,有效地推動了糧油精深加工和副產品綜合利用,延長并加粗了產業鏈,提高了糧食增值轉化能力,提升了糧食產業化水平。(四)科學規劃并推進江蘇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建設。編制完成《2006~2015年江蘇糧食現代物流發展規劃》,提出全省“兩縱兩橫、四大樞紐、節點”糧食現代物流體系的總體布局。各地積極培育和建設區域性糧食物流中心,整合和優化現有倉儲、加工、運輸、裝卸、批發、信息等各種物流要素,發揮了資源集聚效應,提高了糧食流通效能。(五)糧油質量監測網絡體系基本形成。省糧油質量監測所經過擴建改造,配置先進的糧油檢測設備,通過了國家實驗室驗收。各地逐步加強質量監測機構建設,添置和更新儀器設備,調整運行管理機制,全省初步建立起糧食質量監測網絡。糧食質量監測機構在糧食收獲質量調查、品質測報、儲備糧質量監管、市場準入、放心糧油工程、食品安全監督、防止陳化糧流入口糧市場等方面發揮了職能作用。(六)糧食信息化建設取得初步成效。積極探索應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推進機關辦公自動化、行業管理智能化、糧食政務公開化、糧食商務電子化。省糧食局和各市糧食局相繼建成機關局域網并開通門戶網站,發揮政務平臺和服務窗口作用。不少糧食企業也建立網站信息,擴大了企業知名度和品牌影響。一些工業企業采用計算機控制生產過程,提高了生產、經營和管理的現代化水平。試用省級儲備糧管理信息系統,逐步實現庫存動態管理,增強了政府糧食應急預警和宏觀調控的能力。
二、“***”糧食科技面臨的環境和需求(一)面臨的環境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自主創新能力日益成為全球性競爭的焦點。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糧食行業也置身于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之中,由于人口、資源、環境壓力的不斷加大,糧食供需緊平衡的狀態將長期存在。江蘇是糧食生產大省也是消費大省,隨著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城市化步伐不斷加快,全省糧食供需將長期緊平衡。為此我省制定了“全省口糧省內自給,工業、飼料用糧缺口市場調節”的糧食安全基本目標,倡導既要藏糧于地,又要藏糧于庫,更要藏糧于科技。進入新世紀,我省率先推進以市場化為取向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基本化解了歷史遺留問題,解除了影響競爭、發展的體制、機制方面的約束,促進了糧食產業化發展和產業優化升級,為糧食科技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江蘇是經濟較發達地區,人均GDP已突破3000美元,“***”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方便、營養、健康的食品、飲品和保健品,逐漸成為生活消費的重要需求,為糧食科技發展確立了依據。江蘇擁有一批具有很強研發能力的科研院所、高校以及一批長期從事糧食和食品研究的技術專家、學者,為我省發展糧食科技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二)面臨的需求1、全面達小康的需求。江蘇全面達小康,人們不再滿足于吃飽,對糧食品質的要求將越來越高,綠色、營養、健康是人們的消費追求,市場的競爭重點由價格競爭逐步轉向品牌競爭。“***”期間,應引導無公害和生態種植綠色糧食;實施綠色儲糧技術保證品質;改進工藝和提高裝備水平,重視清潔生產和循環利用,開發營養、健康、保健食品,培育名牌產品,滿足人們對食品隨時性、安全性、營養化、多樣化的需求。2、建設新農村的需求。促進農民增收是我省建設新農村,全面達小康的基本條件。依靠科技發展提高產量、改善品質、降低糧食產后損失、減輕糧食二次污染,是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有效途徑。“***”期間,要引導種植優質高產品種,改變儲糧方式。通過科技進步增加糧食產量,促進農民增產增收;通過科技進步提高糧食質量,促進農民優質優價增收;通過科學儲糧減少糧食產后損失,促進農民減損增收。要大力發展糧食產業化經營,通過提高龍頭企業技術裝備和管理水平,不斷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要提高農民生活質量,通過實施“放心糧油”進農村工程,引導健康消費、安全消費,逐步改善農民生活。3、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需求。目前小型糧油加工企業技術裝備差,加工質量低,糧食浪費多,能源消耗高,環境污染重,生產成本高,這種落后的生產方式阻礙了糧食流通產業高效增長。農村和基層企業存儲糧食技術條件低劣,蟲、霉、鼠害比較嚴重,在源頭上影響糧食質量安全。“***”期間,在糧食儲藏、加工、物流等環節,應積極采用環保、安全、節約、高效的新型技術,逐步淘汰落后的生產工藝、設備和技術,提高糧油的綜合利用和增值轉化,改善糧食流通設施條件,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發展循環經濟,以技術進步推動全行業糧食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4、提高糧食產業競爭力的需求。面對外來資本、產品、成熟技術和過剩生產能力不斷涌入的國際競爭形勢,“***”期間要將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高技術盡快引入糧食流通領域,尤其是對現有技術的組合、集成,不斷帶動糧食產業結構調整和產品優化升級,拉長糧食產業鏈,充分提高糧食產品附加值。通過應用高新技術,降低消耗,降低糧食加工、儲藏、流通環節的生產成本,穩定產品質量,提高產品知名度、市場占有率以及企業競爭力。
三、“***”糧食科技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基本原則(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我省糧食工作“安全、發展、法治”的總體思路,堅持“自主創新、加速轉化、提升產業、率先跨越”的基本要求,以支撐糧食流通產業可持續發展為重點,研發及應用安全、環保、節約和高效的糧食流通技術,加快糧食流通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保障糧食安全,促進糧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二)基本原則1、創新引領原則。按照建設創新型省份的要求,把創新作為促進糧食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以科技創新引領技術發展方向,保護自主創新的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鼓勵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消化吸收再創新,促進糧食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培育產業發展的經濟增長點。2、因地制宜原則。堅持科技發展與我省糧食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相協調,堅持技術應用與企業發展的基礎相適應,加大科技成果轉化的力度。結合我省糧食流通科技實際,突出裝備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突出發展糧油精深加工,突出發展糧食循環經濟,全面提高糧食流通科技現代化水平。3、優勢互補原則。充分挖掘和整合我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優勢及科技研發優勢、龍頭企業快速發展優勢和政府支持“三農”的政策優勢,推動產學研緊密協作,促進支撐單位和實驗基地有效對接,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三)發展目標2010年我省糧食流通科技發展的總體目標為:糧食流通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先進適用技術得到進一步的推廣應用,科技促進糧食流通產業發展和保障糧食安全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全省糧食流通科技整體實力國內領先。具體目標是:我省糧食流通科技開發、產品研發和成果轉化應用能力明顯增強,形成較完善的糧食流通技術支撐體系,糧食流通科技總體水平得到較大提高;力爭在重大技術上有所突破,糧食綠色倉儲技術達到先進水平,加工技術裝備優化升級,糧油精深加工及副產品綜合利用取得更大進展,糧食質量標準檢測技術不斷完善,農村傳統糧食流通方式得到改良,現代物流體系初步建立;信息化建設獲得較大進展,工業生產自動化得到應用,管理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建設一支結構合理、持續研發能力強的糧食流通科研隊伍,完善科技創新機制,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科技資源共享、技術優勢互補的糧食科技創新體系。四、“***”糧食流通科技發展的優先方面和工作重點按照發展目標和基本原則,提出我省“***”糧食流通科技發展的優先方面和工作重點。(一)優先方面1、糧食倉儲方面。以科學保糧為主要內容,在加快推廣應用先進保糧技術的同時,重點研發符合市場需求的綠色、高效、實用的倉儲技術,通過試驗、集成、推廣,促進儲糧技術由傳統型向綠色生態型轉變;推廣應用符合農戶儲糧要求的新技術和設施,實現保質保量、減損增收。2、糧油加工方面。以產業可持續發展為導向,通過生物技術、精細化工技術、智能化設備制造等高新技術在糧油加工業應用,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研發一批糧油深加工新產品、主食工業化產品和營養保健食品,重視加工副產品綜合利用,適當發展生物質產品。3、糧食檢測方面。以精確、快速檢測為重點,促進糧油檢測設備和儀器更新換代,積極實施國際國內領先的糧油質量檢驗標準,推廣應用先進檢測技術,提高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提高質量檢測的效率。4、糧食裝備方面。以數字化、智能化、精密化和一體化為主攻方向,加強重要裝備的自主研發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研制開發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糧食加工裝備關鍵技術,提高糧食加工關鍵裝備國產化率,積極應用糧食機械成套、集成、功能配套和機電一體化的自動化控制技術。5、信息技術方面。以行業管理智能化為目標,推進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多媒體技術、自動控制技術、遙感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辦公自動化、糧食價格采集、糧食預報預警、糧庫管理、糧情監測、儲備糧管理、生產流程控制等業務上的全面應用,探索開展以糧食批發市場網上競價交易為重點的糧食電子商務,加快“數字糧食流通”建設。6、現代物流方面。以現代物流技術為支撐,優化整合現有物流資源,著力培育和建設區域性的糧食現代物流中心,加快糧食流通“四散化”進程,實現糧食流通過程的無縫化連接,形成專業化、信息化、標準化、國際化的糧食現代物流體系。(二)工作重點1、著力推進糧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推行產學研聯動的協作機制。確立糧食龍頭企業為糧食流通科技創新體系中的主體地位,增強企業的人才集聚和研發能力,使企業成為創新人才和資金的主要投入者、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新技術的創造者和產業先導技術的引領者。選擇省內外具有較強糧油產品及其機械研發能力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作為全省糧食流通科技支撐單位,聘請從事糧油產品及其機械研發的知名專家學者成立全省糧食流通科技專家委員會,“***”期間要建成糧油機械實驗基地2個,稻米加工實驗基地1個,小麥粉加工實驗基地1個,油脂加工實驗基地1個,倉儲實驗基地1個。構建聯合攻關團隊的合作機制。匯集我省科技優勢,積極參與國家糧食科技技術攻關和國家糧油及其糧食機械等產品標準化建設,建立聯合攻關的合作機制,及時了解糧食高新技術最新發展方向,跟蹤國內糧食流通科技發展前沿動向,組織和實施好一批糧食流通科技重大任務和重點項目。積極組織和參與跨區域、跨行業、跨部門的聯合攻關,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和裝備,提高我省糧食流通科技開發能力和水平。完善糧食流通科技管理的協調機制。糧食行政部門著力統籌、協調、管理行業科技資源,組織引導社會科技資源向本行業配置,營造上下結合、左右協調的環境。加快建設科技服務管理體系,充分發揮糧食行業協會等中介的橋梁紐帶作用,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信息指導和市場服務。通過行政部門的協調指導、中介組織的服務引導、專家顧問的科技導向、科研單位的技術支撐、實驗基地的中試承載,整合配置糧食科技資源,實施重大科技項目,推進糧食流通科技創新。2、大力構筑科學保糧技術服務平臺以科研院所、院校為技術支撐,大型骨干倉儲企業為載體,通過技術與資源整合,建立江蘇科學保糧技術服務平臺,建設保糧新技術應用示范庫和科學保糧實驗基地,為保糧新技術的轉化和推廣應用提供技術服務。加大對科學保糧工作的指導和協調,在骨干糧庫建設和糧庫維修改造中積極推廣應用機械通風、糧情檢測、環流熏蒸、低溫干燥等儲糧技術,推行糧庫的規范化和精細化管理,不斷提升科學保糧和倉儲管理水平;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做好儲糧新技術的研發,推廣應用生態環保綠色儲糧技術和低毒高效糧食熏蒸技術,促進儲糧技術方式由傳統型向綠色生態型轉變;加強對糧食加工企業、農戶安全儲糧的技術指導,開展儲糧技術咨詢活動,推廣適合農戶需要的儲糧技術和設施,減少糧食產后損失,力爭使農民儲糧損失從5%降到0.5%,促進農民增收和企業增效。3、全力搭建糧油精深加工技術開發平臺以科研院所、院校為依托,成立“江蘇省糧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龍頭企業聯合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開展糧油精深加工、生物工程高新技術研究與產業化,帶動和促進糧食科技向高技術領域的跨越式發展。利用產業化經營推動主食品生產的工業化;開發具有營養、健康、保健品功能的精深加工技術、副產品綜合利用技術;開發以糧食或糧食作物廢棄物如秸桿、稻殼為原料,生產生物質能源、生物質材料;加大雜糧的開發利用,大力發展功能性、營養型早餐類食品,拓寬產品的應用范圍,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推廣應用綠色、環保、無公害飼料生產技術,保證飼料安全和提高飼料的飼喂效能;大力開發秸桿飼料、棉菜籽餅、動物屠宰下腳料等非糧食飼料,鼓勵支持蛋白質原料和飼料添加劑研發生產,加大我省特種水產飼料的開發研究,提升產業優勢。4、努力完善糧油質量檢測服務平臺以省糧油質量監測所為龍頭,以省轄市糧油質量檢測機構為骨干,建立覆蓋全省的糧油質量檢測平臺,認真履行《糧食流通管理條例》賦予的糧食質量衛生監管職能,切實執行好糧食收購、儲存活動中糧食質量和原糧衛生抽查與監測制度、儲備糧質量與品質檢測制度、政策性用糧批檢制度、糧食收獲質量調查和品質測報制度,加強糧食品質檢測和質量監管能力,推動糧食質量檢測從流通領域向消費領域拓展。5、傾力打造糧食現代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根據江蘇“兩縱兩橫”物流體系建設的總體布局,按照“通道網絡化、過程四散化、作業機械化、管理信息化、交易現代化”的要求,全面啟動建設南京、南通、徐州、連云港4個省級糧食物流樞紐,并輻射帶動全省8個(宿遷、淮安、鹽城、泰州、常州、無錫、蘇州、揚州和鎮江)物流節點建設,完善功能配套,使物流中心也成為糧食產業園區和科技成果孵化基地。按照散糧運輸無縫化連接的要求,發展實用、高效、經濟的散糧接收、計量、發放、運輸設施和設備項目。根據國家建立的糧食物流各個環節的標準,推廣和完善糧食倉儲設施的標準化、運輸工具的標準化、裝卸設施的標準化、散裝作業方式和檢測設施及指標的標準化。進一步研究應用先進的計算機信息技術,開發電子數據信息管理系統,逐步建立糧食物流公共信息平臺,促使糧食倉儲、運輸、加工轉化、批發與配送、價格采集、預報預警、應急調控等各個環節有效銜接,實現糧食流通信息共享,形成集糧食流、信息流、資金流一體化的綜合服務體系,提高糧食流通現代化水平,增強糧食宏觀調控能力。五、夯實糧食流通科技發展的基礎保障為確保“***”糧食流通科技較快發展,各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必須充分認識新時期糧食流通科技對糧食產業化發展的支撐作用,切實加強糧食流通科技的指導管理工作,為糧食流通科技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基礎保障。(一)強化科技投入按照《國務院關于實施科技發展綱要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國發〔2006〕6號)的要求,積極爭取各級財政、金融、稅務等部門對糧食流通科研和高技術項目的優惠政策和資金投入,逐步增加糧食流通科研經費預算。積極爭取糧食產后處理技術、設備享受同等農機的政策性補貼。對“***”糧食流通科技重大專項,按照成熟一個、啟動一個的原則,及時組織專家進行可行性論證,報科技行政管理部門批準后,落實專項經費,推行項目管理,督促逐項實施。引導、鼓勵科技型糧食龍頭企業進行自主研發,研發費用按其當年銷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二)強化隊伍建設深入實施科技興糧、人才強糧戰略,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健全人才激勵機制,調動各類人才的創新積極性,保證一流人才、一流貢獻獲得一流回報。大力引進優秀年輕的科技人才,建設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尤其要造就一批科技創新的領軍人才。組織科技培訓、出國深造、學術交流、技術合作,跟蹤前沿技術,提高糧食流通科技人員創新能力。建立崗位技能輪訓和職業技能鑒定制度,建設高技能實用技術人才隊伍。組織廣大糧食職工開展糧食流通技術專向攻關、技術大比武、技術革新、合理化建議等群眾性活動,充分發揮他們的科技創新熱情和創造力。
■[東城]
1 中礦國際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2 中交水規院京華工程監理有限公司
3 北京市大成律師事務所
4 中起物料搬運工程有限公司
5 威瑞信數字服務技術(中國)有
限公司
6 北京德吉國輝投資咨詢中心
7 北京泛太華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
8 北京觀云上廣告有限公司
9 國華能源投資有限公司
10 北京康泰旅行社
11 北京柏高環球展覽展示服務有限
公司
12 鼎視數字電視傳媒有限公司
13 北京儒意欣欣廣告有限公司
14 北京恒邦天域廣告有限公司
15 北京雍和餐飲有限公司
16 北京歌華特瑪捷票務有限公司
17 北京歌華廣告有限公司
18 北京中油瑞飛信息技術有限責任
公司
19 北京市君澤君律師事務所
20 北京市立方律師事務所
21 北京外交人員服務局
22 中國婦女出版社
23 《悅己》雜志社
24 北京華網匯通技術服務有限公司
25 國家林業局林產工業規劃設計院
26 人民東方(北京)書業有限公司
27 東方音像電子出版社
28 國網直流工程建設有限公司
29 奧美世紀(北京)廣告有限公司
30 北京嘉鑫新世紀科貿發展有限公司
31 北京市潤禾律師事務所
32 北京市君合律師事務所
33 北京京鐵北方投資管理公司
34 北京美合振永汽車貿易有限公司
35 北京香港馬會會所有限公司
36 國能生物發電集團有限公司
37 北京奧美互動咨詢有限公司
38 北京市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
39 北京富賽華德資產管理顧問有限
公司
40 北京藝家新港貿易有限公司
41 上海奧美商務咨詢有限公司北京
分公司
42 北京保利演出有限公司
43 北京冬夏春秋廣告有限公司
44 大安國際物流(北京)有限公司
45 英利順通(北京)國際貨運
有限公司
46 北京偶像傳媒廣告有限公司
47 港鐵(北京)商業設施管理有限
公司
48 北京久成和光醫療器械有限責任
公司
49 動人創能廣告(北京)有限公司
50 北京保利博納電影發行有限公司
51 中影電通太科廣告有限公司
52 《北京青年》雜志社
53 文德廣運發行有限公司
54 銳迪訊通訊技術發展(北京)有
限公司
55 北京中演世紀文化傳播有限責任
公司
56 標準普爾信息服務(北京)有限
公司
57 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
58 北京奧第威廣告有限公司
59 北京中演四海文化傳播有限責任
公司
60 北京共同人廣告有限公司
61 新元素(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62 中交投資有限公司
63 天健華證中洲(北京)會計師事
務所有限公司
64 北京科文書業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65 北京博樂盛世科技有限公司
66 三利廣告展覽有限公司
67 北京中外名人廣告有限公司
68 北京中寰工程項目管理有限公司
69 北京永卓國際貨運有限公司
70 北京園中園園林景觀工程有限公司
71 中國煤礦機械裝備有限責任公司
72 北京天大星辰廣告有限公司
73 北京華電成套設備公司
74 北京大有通和廣告有限公司
75 華展鑫榮國際招標(北京)
有限公司
76 北京中成新星石油技術開發股份
有限公司
77 北京中汽通亞汽車銷售有限公司
78 北京啟迪新業廣告有限公司
79 中國工人出版社
80 中國神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81 北京東方信達資產經營總公司
82 北京索浪計算機有限公司
83 北京海晟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84 北京億洋星城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85 北京東環置業有限公司
86 北京雙林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87 北京美光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88 北京大萬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89 北京東方時代房地產開發有限責
任公司
90 北京華潤大廈有限公司
91 北京東方廣場有限公司
92 北京聯合置業有限公司
93 中紡大廈置業有限責任公司東方
花園飯店
94 北京奧士凱物美商業有限公司
95 中國航空工業供銷總公司
96 北京金鼎軒餐飲管理有限責任公司
97 北京王府井百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98 北京鑫海大廈管理有限公司
99 佳能(中國)有限公司
100 北京典盛經貿有限公司
101 北京星物語餐飲管理有限公司
102 北京大食代餐飲有限公司
103 寶盛道吉(北京)貿易有限公司
104 北京市新華書店王府井書店
105 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
106 中化物產股份有限公司
107 北京天倫飯店有限公司
108 北京捷亞泰汽貿有限公司
109 中紡糧油進出口有限責任公司
110 綾致時裝(天津)有限公司北
京東方廣場銷售部
111 聯通華盛通信技術有限公司
112 北京德克士食品有限公司
113 中國免稅品(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114 神華集團物資貿易有限責任公司
115 北京新世界國際旅行社有限責任
公司
116 北京嘉博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
117 北京天翔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
118 北京鳳凰騰飛影像有限公司
119 北京樂天銀泰百貨有限公司
120 大冢制藥研發(北京)有限公司
121 渣打企業咨詢(北京)有限公司
122 長江商學院
123 勵德愛思唯爾信息技術(北京)
有限公司
124 北京世優物流有限公司
125 群言出版社
126 麥格理投資顧問(北京)有限公司
127 英電資訊系統(北京)有限公司
128 北京金亦商貿有限責任公司
129 北京韓美林藝術有限責任公司
130 老虎環球投資咨詢(北京)有限
公司
131 威漢博通市場咨詢(北京)有限
公司
132 北京東萃商貿有限公司
133 北京市尚公律師事務所
134 北京市瑞宇興合鐘表有限公司
135 北京市縱橫律師事務所
136 合作通咨詢(北京)有限公司
137 北京市國宏律師事務所
138 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出版社
139 日立數據系統(中國)有限公司
140 北京健康東方醫學網絡科技有限
公司
141 北京北翠餐飲有限公司
142 北京匯智天成廣告有限公司
143 紡織國際貿易促進中心
144 北京市漢坤律師事務所
145 世服宏圖商務服務(北京)有限公司
146 北京地下鐵道通成廣告有限公司
■[西城]
1 北京京運通科技有限公司
2 北京達博有色金屬焊料有限責任公司
3 北京天能運通晶體技術有限公司
4 北京古林機電電器制造中心
5 北京三義電力電子公司
6 北京安納知能源技術有限公司
7 北京市中山新技術設備研究所
8 北京華新電工設備有限公司
9 北京自動化技術研究院
10 海得科膜分離技術(北京)有限公司
11 北京微達電子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12 北京自動化控制設備廠
13 北京鉆探工具廠
14 北京斯普拉格電氣有限公司
15 北京金泰宏達商貿有限責任公司
16 北京中威信通科技有限公司
17 北京環科環保技術公司
18 北京市康科瑞工程檢測技術有限責
任公司
19 北京天朗橡塑設備有限公司
20 毅智機電系統(北京)有限公司
21 北京金泰惠達商貿有限責任公司
22 北京倍易發煙機技術開發中心
23 北京高樂遮陽有限公司
24 北京自動化系統工程研究設計院
25 北京市金屬工藝品廠有限責任公司
26 北京信合創元電氣設備有限責任公司
27 北京中汽力發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
28 文物出版社印刷廠
29 北京晶得科技有限公司
30 百盛商業發展有限公司
31 北京崇德商貿有限公司
32 北京金一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33 連卡佛百貨商貿(北京)有限公司
34 北京市研祥興業國際智能科技有限
公司
35 BHG(北京)百貨有限公司
36 北京天萬服飾有限公司
37 北京中宇德曼汽車銷售有限公司
38 北京市復興商業城有限公司
39 北京天瑞明達電氣設備有限責任公司
40 中國石油技術開發公司
41 北京京城工業物流有限公司
42 中國儀器進出口(集團)公司
43 通用國際貿易有限責任公司
44 北京騰龍時代通信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45 中化國際石油公司
46 北京東方中原數碼科技有限公司
47 北京TCL電子銷售有限公司
48 北京中墾進出口有限公司
49 北京金弓恒達金屬制品有限公司
50 北京國宏賓館有限公司
51 北京金臺飯店
52 北京中油賓館
53 北京德寶飯店
54 北京市西單麻辣誘惑餐飲有限公司
55 北京倪氏海泰白云餐飲有限公司
56 北京中金瑞豐商務酒店有限公司
57 北京金融街黎昌酒樓有限責任公司
58 北京湘水同天餐飲管理有限公司
59 中國石化集團國際石油工程有限公司
60 中材水泥有限責任公司
61 北京全國棉花交易市場電子商務有
限責任公司
62 中廣有線信息網絡有限公司
63 北京振遠護衛中心
64 北京京城水務有限責任公司
65 泰康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
66 人保投資控股有限公司
67 國家開發投資公司
68 中國電力出版社有限公司
69 北京梅泰諾通信工業技術有限公司
70 北京華通明略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71 北京市中咨律師事務所
72 北京市花木公司
73 中明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74 北京市天元律師事務所
75 央廣傳媒發展總公司
76 竹園國際旅行社
77 國壽投資控股有限公司
78 北京中汽陽光科貿有限公司
79 北京市德恒律師事務所
80 中非發展基金有限公司
81 北京睿庫博達廣告有限公司
82 北京北燃實業有限公司
83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84 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有限公司
85 北京新世紀兒童醫療保健中心有限
公司
86 華鐵工程咨詢有限責任公司
87 吉好地咨詢(北京)有限公司
88 不二富吉(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89 東信聯合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90 國投資產管理公司
91 北京中大華遠認證中心
92 北京睿庫百聯書刊發行有限公司
93 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
94 北京華瑞騰飛通信設計有限公司
95 北京正辰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
96 北京中鐵瑞德技術開發中心
97 國網交流工程建設有限公司
98 北京金開利德國際服裝市場有限公司
99 人民網發展有限公司
100 中科院科技服務有限公司
101 中化石油勘探開發有限公司
102 北京市國楓律師事務所
103 中天運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
104 中國國際人才開發中心
105 北京泰銘能多潔環境科技發展有限
公司
106 中國石油審計服務中心
107 北京市時代九和律師事務所
108 北京惠博普能源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109 北京中證天通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
110 北京市君泰律師事務所
111 北京求實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112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13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114 北京國電德勝工程監理有限公司
115 安圖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116 泰康置地(北京)投資有限公司
117 北京前海股骨頭醫院有限公司
118 中唐國際旅行社有限責任公司
119 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
120 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
121 北京三元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122 中油陽光國際旅行社有限責任公司
123 北京中新凱悅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124 北京明信博遠勞務服務有限公司
125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126 北京致遠工程建設監理有限責任公司
127 北京冠亞偉業民用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128 中網威信電子安全服務有限公司
129 北京市觀韜律師事務所
130 中國華地國際服務有限公司
131 北京樂聲飛揚音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132 北京墨臣建筑設計事務所
133 北京華世盛銘廣告有限公司
134 中國石油報社
135 北京天恒正業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
136 北京澳爾國際航空服務有限公司
137 依格斯(北京)醫療科技有限公司
138 中興華會計師事務所有限責任公司
139 北京滾石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140 協力國際旅行社
141 中鐵聯合國際集裝箱有限公司
142 銀通投資咨詢公司
143 北京世紀安泰建筑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144 北京東迅通科技有限公司
145 北京首都華融影院有限責任公司
146 北京盛安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147 北京華融綜合投資公司
148 北京創易商通信息技術發展有限公司
■[朝陽]
1 華能北京熱電有限責任公司
2 藍星石化有限公司
3 北京太陽宮燃氣熱電有限公司
4 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 北京首鋼鐵合金有限公司
6 北京京城重工機械有限責任公司
7 北京賽科藥業有限責任公司
8 北京嘉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9 中航世新燃氣輪機股份有限公司
10 北京乾德混凝土有限公司
11 北京中煤電氣有限公司
12 北京天瑞星際技術有限公司
13 北京城建銀龍混凝土有限公司
14 北京空港通和混凝土有限公司
15 北京慧遠電線電纜有限公司
16 北京天順長城液壓科技有限公司
17 北京汽車摩托車聯合制造公司
18 伊馬愛德華(北京)制藥系統有限公司
19 北京京東方真空電器有限責任公司
20 現代農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1 肯堡博美(北京)玻璃有限公司
22 北京馨亭家居用品有限公司
23 北京布萊迪儀器儀表有限公司
24 北京高強路新混凝土有限公司
25 北京華潤上華半導體有限公司
26 北京洛娃日化有限公司
27 北京羅博施通信技術有限公司
28 北京質信恒通混凝土有限公司
29 北京北旭電子玻璃有限公司
30 北京怡成生物電子技術有限公司
31 北京慧遠恒昌線纜廠
32 北京中星世通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33 得興工業技術(北京)有限公司
34 北京七星飛行電子有限公司
35 北京朝陽隆華電線電纜有限公司
36 北京新特聯合印刷紙器有限公司
37 北京吉天儀器有限公司
38 興信噴涂機電設備(北京)有限公司
39 北京中材人工晶體有限公司
40 北京普柏琳珠寶飾品有限公司
41 北京三辰環衛機械有限公司
42 唐景自控設備(北京)有限公司
43 北京五洲大氣社設備有限公司
44 北京利豐家具制造有限公司
45 北京化工機械廠
46 北京華戎生物激素廠
47 北京大井易通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48 北京城五混凝土有限公司
49 北京漢博時服裝有限公司
50 北京匹比包裝制品有限公司
51 北京地太科特電子技術有限公司
52 北京市城昌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
53 北京市朝陽區光明開關控制設備廠
54 嘉里大通物流有限公司
55 北京邦達吉通國際物流有限公司
56 北京頂通物流有限公司
57 北京金卡爾物流有限公司
58 北京山九物流有限公司
59 中鐵物流有限公司
60 北京環東物流有限公司
61 北京市奧順達集裝箱運輸公司
62 北京通運順達物流有限公司
63 北京冀東廣龍物流有限責任公司
64 北京凱高物流有限公司
65 北京方通物流有限公司
66 招商局物流集團北京有限公司
67 中信信通國際物流有限公司
68 北京天成海運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69 北京交運通恒運輸有限責任公司
70 萬迅國際運輸公司
71 北京阜康迅馳國際物流有限公司
72 梅賽德斯-奔馳(中國)汽車銷
售有限公司
73 寶馬(中國)汽車貿易有限公司
74 中國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75 現代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
76 中煤科技集團公司
77 北京攀承釩業貿易有限公司
78 中國石化集團石油商業儲備有限公司
79 北京惠通陸華汽車銷售有限公司
80 北京紅牛飲料銷售有限公司
81 北京縱橫國際投資有限公司
82 北京安捷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83 北電網絡(中國)有限公司
84 北京朝批商貿有限公司
85 北京澤人合物資有限公司
86 三星電子(北京)技術服務有限公司
87 本田技研工業(中國)投資有限公司
88 中油燃氣有限責任公司
89 北京龍宣翔貿易有限責任公司
90 北京陸地石油有限公司
91 華聯新光百貨(北京)有限公司
92 北京賽特百貨有限公司
93 中國國際貿易中心有限公司
94 東方藝術大廈有限公司
95 金茂(北京)置業有限公司金茂威
斯汀大飯店
96 北京中奧馬哥孛羅大酒店有限公司
97 北京珀麗酒店有限責任公司
98 北京黃寺凈雅餐飲有限公司
99 北京眉州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100 北京金錢豹餐飲管理有限公司
101 北京眉州東坡酒樓
102 北京美大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
103 電裝(中國)投資有限公司
104 中航嘉信商務旅行管理有限公司
105 北京華夏航空服務有限公司
106 北京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107 賽諾菲安萬特(中國)投資有限公司
108 北京航美傳媒廣告有限公司
109 戴姆勒東北亞投資有限公司
110 北京市金杜律師事務所
111 易安信電腦系統(中國)有限公司
112 歐特克軟件(中國)有限公司
113 北京時之尚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114 浦項(中國)投資有限公司
115 中旅體育旅行社有限公司
116 源訊信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
117 北京新洋合力廣告有限公司
118 北京世紀華美廣告有限公司
119 北京騰信互動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120 新田石油中國有限公司
121 芬雷選煤工程技術(北京)有限公司
122 江海(北京)海運有限公司
123 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
124 凱倫廣告傳媒(北京)有限公司
125 北京創世奇跡廣告有限公司
126 中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127 科思世通廣告(北京)有限公司
128 北京緣之盟廣告有限公司
129 安捷倫科技軟件有限公司
130 北京秀水街市場有限公司
131 北京住總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132 遠洋地產有限公司
133 國奧投資發展有限公司
134 北京世茂投資發展有限公司
135 北京山石房地產有限責任公司
136 北京合生綠洲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137 北京匯和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138 北京潤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139 北京信宜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140 北京懋源鴻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141 北京千禧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142 北京金地興業房地產有限公司
143 北京京德順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144 中國航空集團建設開發有限公司
145 北京中聯置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146 北京天鴻永業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147 北京宏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148 北京遠望君安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149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150 北京萬幫達環保技術有限公司
■[豐臺]
1 北京ABB高壓開關設備有限公司
2 北京北方車輛集團有限公司
3 首都航天機械公司
4 北京市政路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
5 北京二七軌道交通裝備有限責任公司
6 中鈔特種防偽科技有限公司
7 北京榆構有限公司
8 北京京城中水有限責任公司
9 北京依文服裝服飾有限公司
10 北京中鈔鈔券設計制版有限公司
11 北京鐵道工程機電技術研究所
12 北京建華布朗尼混凝土有限公司
13 北京五十鈴汽車維修中心
14 北京市欣奕博瑞化工廠
15 富思特制漆(北京)有限公司
16 北京興京良上海大眾汽車銷售有限公司
17 北京東方信聯科技有限公司
18 北京京豐制藥有限公司
19 北京航天振邦精密機械有限公司
20 北京恩吉威機電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21 北京科興潔電能技術有限公司
22 北京航天海鷹星航機電設備有限公司
23 正道機械零部件(北京)有限公司
24 北京天和眾邦勘探技術有限公司
25 北京福樂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26 北京北內柴油機有限責任公司
27 北京看丹合力混凝土有限公司
28 北京雷特新技術實業公司
29 北京北礦冶金材料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30 北京中建宏福混凝土有限公司
31 北京北方興燕工業公司
32 北京屈臣氏蒸餾水有限公司
33 北京航天科工世紀衛星科技有限公司
34 北京奧宇橋梁模板有限公司
35 北京亞航天際工貿有限責任公司
36 北京北方倚青鍛造有限責任公司
37 北京賽斯特新世紀服裝有限公司
38 北京碧海舟涂料有限公司
39 北京方仕工貿有限公司
40 北京凱特專用汽車廠
41 北京誠豐建材制品有限公司
42 北京威銘制衣有限公司
43 北京市北奔汽車修理廠
44 北京首鋼建材化工廠
45 北京琢雯印務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46 北京科豐熱力供應中心
47 北京新藝活動房屋有限公司
48 北京市金太陽供熱服務中心
49 中國輕工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50 北京京政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51 北京中旺振宇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52 北京京辰博大電氣工程安裝有限公司
53 北京泛華新興體育發展有限公司
54 北京中建九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55 北京登峰裝飾工程有限公司
56 北京振利建筑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57 北京中建建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58 北京鼎誠供電設備安裝有限責任
公司
59 北京光達晨星電力工程有限公司
60 北京市開元長泰建筑工程有限責任
公司
61 北京市京電變電工程處
62 北京瑞拓電子技術發展有限公司
63 北京建自凱科系統工程有限公司
64 北京恒業宏達建筑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65 北京東方中遠市政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66 東方家園建筑裝飾工程有限公司
67 北京東方新世紀建筑安裝工程有限
公司
68 中鐵特貨汽車物流有限責任公司
69 北京宏賢達物流有限公司
70 北京吉諾運輸有限公司
71 北京兄弟搬家服務有限公司
72 北京首發物流配送有限公司
73 北京二七長鐵運輸有限責任公司
74 北京二七宏業汽車運輸有限公司
75 北京運雙達重型機械運輸有限公司
76 北京輝煌燦爛大康國際物流有限公司
77 北京瀛海世紀物流有限公司
78 北京市陶然亭搬家有限公司
79 北京京誠信物流有限公司
80 北京北國縱橫機械施工有限責任公司
81 北京福志慶物流有限公司
82 北京動力貨運有限公司
83 北京京鐵誠汽車服務中心
84 北京宣長成貨物運輸有限公司
85 北京市豐臺南宮村汽車隊
86 北京旭陽宏業化工有限公司
87 北京博瑞凌志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
88 大眾汽車服務中心(北京)有限公司
89 北京長京行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
90 北京鴻都汽車進出口有限公司
91 北京錦繡通商汽車貿易有限公司
92 北京嘉金福瑞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
93 北京森翔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
94 北京京石豐田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
95 北京中企欣源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
96 北京好運鑫汽車銷售有限公司
97 美克美家家具裝飾(北京)有限公司
98 北京中遠豐田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
99 北京聯合執信醫療科技有限公司
100 北京雙龍尊雅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
101 北京眾義達匯鑫汽車銷售服務有限
公司
102 北京眾星匯通數碼科技有限公司
103 北京眾義達匯霖汽車銷售服務有限
公司
104 北京鑫之易經貿有限公司
105 北京卓宏潤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106 北京章丘海泰飯店管理有限公司
107 東方威尼斯(北京)國際酒店有限
公司
108 建銀大廈
109 北京鴻坤國際大酒店有限公司
110 北京西南四環湘鄂情酒樓有限公司
111 國電華北電力有限公司
112 中鐵國際多式聯運有限公司
113 北方國際合作股份有限公司
114 建龍鋼鐵控股有限公司
115 北京華晟泰潤科貿有限公司
116 江河機電裝備工程有限公司
117 航美聯合傳媒技術(北京)有限公司
118 航天科工慣性技術有限公司
119 北京首航科學技術開發公司
120 北京雙旗世紀科技有限公司
121 北京北方車輛新技術開發總公司
122 北京中機聯供非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23 北京智控美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124 北京迪賽奇正科技有限公司
125 北京達因瑞康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126 北京環境衛生工程集團有限公司
127 北京西鐵營投資管理公司
128 北京捷文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129 北京公聯潔達公路養護工程有限公司
130 北京晶牛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131 北京天福力高科技發展中心
132 北京路安交通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133 北京三電迅捷電力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134 北京中鐵通電務技術開發中心
135 中國鹽業總公司
136 北京中能博瑞控制技術有限公司
137 北京世航燈具有限公司
138 北京市綠得食品有限責任公司
139 北京永泰和金屬防腐技術有限公司
140 北京北方諾力機械有限公司
141 北京宏成興隆商貿有限公司
142 北京晉京物資公司
143 北京市康祥假日國際旅游有限公司
144 北京安佳信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
145 北京世紀平安汽車租賃有限公司
146 中廣核風發電有限公司
147 北京白菊中旗建材有限公司
148 北京璽萌供暖有限公司
149 北京銀夢嬌服裝服飾有限公司
■[海淀]
1 遠大空調有限公司
2 中國聯合水泥集團有限公司
3 北京北冶功能材料有限公司
4 北京加維通訊電子技術有限公司
5 北京雙鷺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6 北京航天光華電子技術有限公司
7 北京北大維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8 北京數碼視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9 國藥藥材股份有限公司
10 北京格林威爾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11 紫光捷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2 北京特新大唐供熱有限責任公司
13 北京英思杰科技有限公司
14 北京濱松光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15 北京威聯德骨科技術有限公司
16 北京麥格天寶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17 北京航天長峰股份有限公司
18 北京中實混凝土有限責任公司
19 北京長城高騰信息產品有限公司
20 北京航天斯大電子有限公司
21 北京科印近代印刷技術有限公司
22 北京國晶輝紅外光學科技有限公司
23 西克麥哈克(北京)儀器有限公司
24 北京南天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25 北京北大先鋒科技有限公司
26 北京能通萬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27 新奧特(北京)視頻技術有限公司
28 北京桑普生物化學技術有限公司
29 北京中翰儀器有限公司
30 北新建塑有限公司
31 北京迪威爾石油天然氣技術開發有
限公司
32 北京航材百慕新材料技術工程有限
公司
33 同方工業有限公司
34 比業電子(北京)有限公司
35 北京通力環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36 北京合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7 北京二十一世紀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38 北京氦普北分氣體工業有限公司
39 恒有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40 北京市太陽能研究所有限公司
41 北京立華萊康平臺科技有限公司
42 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43 北京周林頻譜科技有限公司
44 北京北郵國安寬帶網絡技術有限
公司
45 北京偉嘉人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46 北京興華機械廠
47 北京長城無線電廠
48 北京雙杰配電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
49 北京龍徽釀酒有限公司
50 中電新視界技術有限公司
51 機科發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2 北京中燃偉業燃氣有限公司
53 北京華勝計算機有限公司
54 北京清華陽光能源開發有限責任
公司
55 北京天融信科技有限公司
56 北京萬集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57 北京九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58 北京中礦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9 北京嘉禾木科技有限公司
60 北京中標方圓防偽技術有限公司
61 北京高新利華化工有限責任公司
62 北京市海淀區曙光工業公司
63 北京挑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64 北京黎明航發動力科技有限公司
65 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66 北京城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67 中國土木工程集團有限公司
68 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公司
69 中鐵三局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70 中國水電建設集團路橋工程有限公司
71 保利建設開發總公司
72 中建城市建設發展有限公司
73 中海工程建設總局
74 中扶建設有限責任公司
75 中國礦產有限責任公司
76 中鋼鋼鐵有限公司
77 中鋼爐料有限公司
78 中國首鋼國際貿易工程公司
79 中國兵工物資總公司
80 華能能源交通產業控股有限公司
81 中鐵物資集團有限公司
82 中國北方化學工業總公司
83 北京北大方正進出口有限公司
84 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
85 北京北星行汽車銷售中心
86 北京京東世紀貿易有限公司
87 中化道達爾燃油有限公司
88 北京愛心偉業醫藥有限公司
89 北京紅孩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90 北京紫光通用醫療電子科技有限
公司
91 北京傳是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
92 北京恒昌開拓科技有限公司
93 北京嘉運達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94 北京金佳景汽車銷售有限公司
95 國藥控股北京康辰生物醫藥有限
公司
96 外交部釣魚臺賓館管理局
97 北京銀泉大廈
98 梅地亞電視中心有限公司
99 北京鐵道大廈有限責任公司
100 北京香山金源商旅酒店有限公司
101 北京稻香湖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
102 北京永興花園飯店
103 北京市新宏狀元餐飲管理有限公司
104 北京輝煌凈雅餐飲有限公司
105 華銳風電科技有限公司
106 北新建材(集團)有限公司
107 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
108 中鐵現代物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09 中國外運股份有限公司
110 中國大唐集團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111 北京方正科技信息產品有限公司
112 北京搜狐新媒體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113 北京完美時空網絡技術有限公司
114 清華控股有限公司
115 中鋁國貿(北京)貨運有限公司
116 大唐電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17 賽爾網絡有限公司
118 百度時代網絡技術(北京)有限公司
119 中國直播衛星有限公司
120 東方摩能國際科技發展(北京)有
限公司
121 北京完美時空軟件有限公司
122 中煤國際工程集團北京華宇工程有
限公司
123 賽門鐵克軟件(北京)有限公司
124 大唐移動通信設備有限公司
125 北京北大青鳥商用信息系統有限公司
126 北京安博在線軟件有限公司
127 國電聯合動力技術有限公司
128 北京中青旅創格科技有限公司
129 中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130 北京五八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131 北京北大資源集團有限公司
132 中儀英斯泰克進出口公司
133 北大方正投資有限公司
134 央視國際網絡有限公司
135 北京高偉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136 北京風揚天朗廣告有限公司
137 中國建材工業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公司
138 北京中視匯才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139 北京分眾無線傳媒技術有限公司
140 中國公路工程咨詢集團有限公司
141 北京軟通動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142 北京國安電氣總公司
143 中國航天汽車有限責任公司
144 北京國電清新環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145 北京安浩科創科技有限公司
146 中視(北京)體育推廣有限公司
147 偉創力(中國)電子設備有限公司
前不久,在中科院考察時強調,要加強新興前沿交叉領域部署。這一要求,體現了對科技發展的深刻洞察,對未來科技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在科技史上,科學前沿的很多重大突破得益于學科交叉融合。近百年來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334項成果中,近半數是學科交叉融合的結果。例如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就是依靠物理學、生物學、化學交叉融合而取得。
事實上,隨著科學的發展,僅憑某一學科領域的研究已很難解決復雜的現實問題。比如研究公共安全問題,就要把計算機、信息、法學、公共管理、化工、材料、物流、信息網絡技術、新聞傳播等學科結合起來。
考察當代科技,微觀與宏觀的統一、多學科的相互交叉、數學等基礎科學向各領域的滲透、先進技術和手段的運用等是發展前沿的重要特征。學科交叉點往往就是科學新的生長點和新的前沿,最有可能產生重大突破,使科學發生革命性變化,要給予高度關注和重點部署。
因此,不論是國際還是國內,近年來對于交叉領域的重視有目共睹。美國、英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相繼成立了學科交叉研究中心,為前沿學科建設開辟道路。在國內,以中科院為代表的許多科研機構也格外重視交叉領域。但毋庸置疑的是,我國交叉領域發展仍面臨不少難題。“交叉學科重要,但做起來很難”,已成為身處交叉領域研究人員的共識。經費無處申請、成果無處發表、人員難受重視、學生難以就業、人才培養難以跟上……體制束縛等管理和現實層面的問題,制約和阻礙著學科交叉融合的深入推進。
固然,加強新興前沿交叉領域部署,從頂層推動交叉領域發展,破解交叉領域存在的難題,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科學發展有規律可循,我們要在可能發生革命性變革的科技方向上,前瞻布局,重點支持,力爭贏得未來發展的主動權。要適應學科交叉融合趨勢,完善科技創新活動組織模式,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資源配置和科技評價制度,形成有利于跨學科研究的體制機制。
交叉領域的發展是一個需要長期積累的艱苦過程,需要各種類型的科學工作者,特別是高素質的優秀人才相互合作、多方探索方可取得突破。要通過長期、深厚的學術研究積累,促進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促進多學科協調發展。把交叉領域的合作與交流活動進一步落到實處,以利于產生創新思想,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交叉領域的突破往往出人意料,會帶動相關學科迅猛發展,甚至會帶來科技革命的曙光。只有有效加強新興前沿交叉領域部署,才不會與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才會為實現科技創新夢想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關鍵詞:國際物流、綠色貿易、綠色壁壘
1 國際物流、綠色貿易及綠色壁壘的含義
1.1國際物流
所謂國際物流是相對國內物流而言的,是不同國家之間的物流。國際物流是國內物流的延伸和進一步擴展,是跨國界的、流通范圍擴大了的物的流通,有時也稱其為國際大流通和大物流。國際物流是國際貿易的一個必然組成部分,各國之間的相互貿易最終都將通過國際物流來實現。[1]
1.2綠色貿易
綠色貿易是指在貿易中預防和制止由于貿易活動而威脅人民的生存環境以及對人民的身體健康的損害,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貿易形式。
1.3綠色壁壘
綠色壁壘是是指在國際貿易領域,一些發達國家憑借其科技優勢,以保護本國資源環境為名,通過立法或制定有關標準,限制商品進口,形成了非關稅貿易壁壘,也就是“綠色壁壘”。
2 綠色貿易條件下國際物流的發展
2.1 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各國的矚目
21世紀的人類已經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選擇了 “低消耗、低污染、適度消費”的可持續性的發展模式,追求一種以簡樸、方便和健康為目標的生活方式――“綠色消費”。有資料表明,目前綠色消費總量已達2500億美元,未來10年,國際綠色貿易將以12-15%的速度增長。47%的歐洲人更喜歡購買綠色食品,其中67%的荷蘭人,82%的德國人在購買時考慮環保因素;94%的意大利消費者表示在選購商品時會考慮綠色因素;77%的美國人表示企業的綠色形象將會影響他們的購買欲。正因為如此,企業的競爭不僅是產品的性能,服務品質,促銷手段方面的競爭,也是環境保護的競爭。8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家應用環境標準阻止“超標”產品進入本國市場。環境標準已成為“綠色貿易壁壘”。
2.2綠色化對國際物流的影響
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綠色浪潮”,使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綠色革命”蓬勃興起,綠色化運動正向各個領域滲透,毫無例外,國際物流業也打上了“綠色化”的標語。
由于綠色化對國際物流的影響,因而產生了綠色包裝、綠色運輸、綠色流通加工和綠色倉儲。
2.3國際物流發展的新趨勢
雖然物流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是物流的發展同時也會給環境帶來不利的影響,如運輸工具的噪聲、污染排放、對交通的阻塞等,以及生產及生活中的廢棄物的不當處理所造成的對環境的影響。為此,21世紀對物流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綠色物流,其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對物流系統污染進行控制,二是建立工業和生活廢料處理的物流系統,即逆向物流。
3 我國發展綠色貿易存在的問題
3.1綠色意識淡漠
由于我國環境保護和管理體系不健全,環境保護門檻較低,在發達國家紛紛推行綠色貿易壁壘并日益提高其環境標準的情況下,必然會造成低標準的產品大量涌入國內,洋垃圾進口事件的屢屢發生便是很好的例證。據海關統計,僅1993年就進口廢舊物品779.43萬噸,進口額為13.05億美元。2006年分別從美國、日本和香港入境的廢舊物品占進口總量的21.3%、7.8%和11.3%。另據報道,僅英國在2003年就向中國出口有毒廢棄物36.2噸,價值約1155萬英磅。這些有毒廢棄物種類繁多,主要是有色金屬廢渣、電池、舊衣物,甚至含放射性廢物,其再生過程已對使用地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污染。
3.2綠色技術落后
綠色物流的關鍵所在,不僅依賴綠色物流觀念的樹立、綠色物流經營的推行,更離不開綠色物流技術的應用和開發。目前我國綠色關鍵技術設備達到和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的僅占25%,我國綠色環保產品的總體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大概有10年至20年的差距。節約、綜合利用資源的技術裝備水平亟待提高,綠色貿易的技術保障相對薄弱,導致我國“非綠”產品層出不窮。根據商務部2003年對覆蓋中國并涉及6個進出口行業和21大類出口產品進行的調研結果:2000年我國約有2/3的國內出口企業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限制,到了2002年,受影響的出口企業比例達到了71%,給我國出口造成的損失已高達170億美元。[2]
3.3綠色壁壘阻礙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時期,需要大量的建設資金,大量外資的流入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我國建設資金上的不足。但是在外商投資建設項目中,我國缺乏對環境因素的評估,對環境影響的評估制度沒有得到真正的實施。發達國家所設的綠色壁壘對我國的外貿出口行業如農產品、食品、機電產品、紡織服裝產品等的出口總量、出口市場范圍、出口增長速度、出口成本等方面均已產生較大沖擊。據統計,從2000年起,中國出口產品中每年因綠色壁壘受阻的金額達450億到500億美元,每年被退運或銷毀的貨物價值數百億美元,造成的損失相當于當年出口總額的20%左右,并且涉及的產品正逐步從具有傳統優勢的農產品、紡織品向生物制藥等高新技術產品擴大,并對我國出口市場、出口增長速度和出口成本與效益產生了嚴重不利影響。
4針對綠色貿易壁壘我國發展國際物流的對策
綠色壁壘既然已經成為國際物流業乃至我國國際物流發展不可回避的問題,當務之急是如何采取有效對策來處理橫越在我們面前的綠色屏障,針對我國發展綠色貿易存在的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克服綠色壁壘給我國國際物流發展所造成的障礙。
4.1強化綠色物流意識
綠色物流發展除了要完善政府政策法規的管理性和強制性,還需要廣大公眾的積極參與。因此,必須重視綠色理念的推廣,以及對消費者和企業經營者綠色物流理念的宣傳教育。
只有企業自身認識到綠色物流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綠色再造和規范才能有所突破。
據報道,TCL集團目前正在實施惠州環保基地建設,惠州惠臺工業區的現代化環保基地占地近13萬平方米、年綜合處理危險廢棄物15萬噸、拆解處理廢舊電子電器產品2萬噸。同時,TCL集團與天津市博奇金屬制品有限公司、天津子牙環保產業園有限公司共同組建的“TCL奧博(天津)環保發展有限公司”也在加緊建設。天津環保基地規模更大,總規劃三期,處理能力將達到30萬噸。目前一期工程建設將于年內投產,年處理電子產品能力達10萬噸。預計項目達產后,TCL將成為全國最大的廢舊電子電器產品處理商,在取得公司良好效益的同時,有望徹底改變我國以往在廢舊家電處理方面的落后局面,環保業務將成為TCL集團未來新的利潤增長點。
4.2完善政府管理機制
政府應該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法規進行引導,因為政策因素對行業及企業的發展具有導向性作用。比如2011年開始實施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對企業的逆向物流提出了標準化規定。對已出臺的法律法規必須嚴格實施,如《環境保護法》、《固體廢物無煙環境防治法》以及環境噪音污染防治條例等,在實施的過程中還需不斷完善各項條例。然而,我國現有的物流政策并沒有把在發展國際物流中可能因污染環境和破壞資源而必須支付的環境資源成本納入經濟目標體系內,未體現環境資源的稀缺性。因此,可以借鑒國際經驗,在環境產權難以在短期內明晰化的情況下,政府應該逐步推行排污收費制度、許可證制度,把物流企業對環境污染的治理成本內部化。
政府要加強對有毒有害廢物轉嫁的法律控制,可以借鑒發達國家制定苛刻的環境標準,或者推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的認證(ISO14000認證是通往國際市場的“綠色通行證”,是應對綠色壁壘的最有效的武器)、征收綠色關稅等措施,把那些洋垃圾拒之門外。還要通過轉移污染行業、污染項目,轉讓落后設備以及工業技術等形式,對工程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并在項目立項后、運行前,要求轉讓方提供一定量的環境污染擔保金;在項目建設期和運營期執行嚴格的環境監察與管理,在技術可行的基礎上進行環境影響后評價;制定比較完善的國家、地方產業政策,強化規范的約束力,調整產業結構,在源頭上解決結構性污染轉嫁問題。
4.3提升物流技術含量
科技進步才是國際物流企業突破綠色壁壘的根本途徑,企業應投入更多的精力實現國際物流產業的綠色化。
(1)包裝。采取一切以節能資源、降低廢物排放為目的的包裝方式,自主研發綠色包裝材料。
(2)運輸。運輸綠色化的關鍵原則就是降低卡車在道路上的行駛總里程,我們可以采用節能新技術運輸方式、環保型車輛、綠色物流網絡和綠色貨運組織模式來達到這一目標。
(3)加工。采取專業化集中式流通加工,以規模作業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流通加工廢料集中處理,與廢棄物流順暢對接,降低廢棄物污染及廢棄物物流過程的污染。
(4)倉儲。倉庫建設前應進行相應的環境評價,充分考慮倉庫建設和運營對所在地的環境影響,以減少運輸里程、節約運輸成本為準。
(5)回收。企業應進行逆向物流渠道設計,采用資源再生利用技術的進步,實現廢舊物品的再利用;
(6)系統。通過GPS、CIS等地圖技術和EDI、RFID數據采集技術為物流信息系統采集基礎信息,有利于物流系統的合理規劃和物流系統效率的提高,尤其是能幫助制定最佳運輸路線、實現物流資源的共享、減少空載率、減少無效物流量,進而減少能量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4.4 加強國際立法合作
解決機制具有較高的透明度和開放性,該機制可以成功的解決許多由于綠色壁壘所引發的貿易爭端。WTO爭端解決機制將政治方法與法律方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磋商、斡旋、和解、調節為主的政治方法使爭端當事國可通過自愿的方式和平解決爭議;以專家組評議、上訴機構審理以及仲裁機構裁決為主的法律方法,可以彌補政治方法的不足,為有效、合理的解決爭端提供制度保障。[3]
國家要主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積極參與國際社會環保和貿易關系的討論和談判,不懈努力促成國際社會盡快達成共識,推動制定和修訂相關的國際環境保護公約。
5. 結論
綜上所述,若要發展國際物流,必然與綠色貿易密不可分,進而必須正確面對綠色壁壘。雖然綠色壁壘是阻礙我國發展國際物流的一大阻礙,但是我們應使阻礙變動力,從我國國際物流產業發展的長遠角度看,要積極面對和處理綠色壁壘問題,借鑒國際經驗,創新本國綠色物流技術,從而發展我國綠色經濟,真正實現多方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丁立言、張鐸《國際物流學》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7(P1)
[2]商務部科技發展與技術進出口公司.我國出口受技術壁壘的影響加劇[N]經濟日2003-6-16
記者:我們了解到貴公司是最早利用相變蓄能技術的企業,請您首先簡單介紹一下什么是相變蓄能?
商立軍:相變蓄能技術中的蓄能既能蓄熱也能蓄冷,而相變則是物理的一個名詞,以水為例,固相為冰;液相為水;氣相為水蒸氣。當固相冰變成液相水時需要吸收大量的熱,這就是吸熱現象;反之,從液相的水變成固相的冰要放出大量的熱(或者說是吸收大量的冷)這就是放熱現象。物質材料在溫度變化時有相變現象發生,其吸收和放出的熱量能相差數倍到數百倍。所謂相變蓄能就是利用這個原理按冷鏈運輸不同的溫度需求,將不同相變溫度的材料進行合理配置,來達到相變蓄冷蓄熱的效果。因此,整個過程都是物理反應,依據的是能量守恒定律。
記者:此技術在國內應用發展至今已有10多年時間了,這種技術在國內的應用發展情況如何?技術方面有哪些進步和提升?
商立軍:10年前我們了解到,國外基本上家家都有保溫冰箱,因為外國人喜愛吃冰淇淋等冷食,加上他們的生活、購物習慣(買的冷凍食品需要冷藏帶回家),于是我們公司就從小型便于攜帶的保溫箱做起。
我們認為隨著中國汽車工業的興起,保溫冰箱在中國也將很快進入千家萬戶,但事實上它在中國的崛起相對較慢。對于中國百姓來講,他們對于食品安全的關注也只是近幾年才開始的,而且還停留在食品衛生、添加劑及有機食品等方面,對于食品溫度的關注度還遠遠不夠,要求也不高。因此,在國內推廣應用保溫箱還需要一個過程。
我們公司最早利用相變蓄能技術主要從事蓄冷劑的開發,2003年非典爆發后依據物理相變原理研制出不同相變材料和相變溫度的多種蓄冷產品。將其做成不同規格的冰袋、冰盒、冰排和冰板以滿足最終環節的不同需求。非典之后,我們的保溫箱在疫苗、生物制劑等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可以說,我們的保溫箱涵蓋了公共衛生和衛生防疫所有常用規格的冷藏保溫箱,充分解決了疫苗、藥品和各種生物制劑的冷藏運輸問題。隨著冷鏈物流市場的發展,我們又根據客戶各種需求開發出任意尺寸的新型組合式保溫箱,可應用于徒步或者騎自行車、摩托車等配送方式。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后,我們開始將其轉化到食品行業,因采用保溫箱更適合小批量產品的運送,且比應用冷藏車更為方便、更能保證食品的安全。隨后,一些地方出臺了快餐配送行業要求,即食品離開操作間到消費者使用時,食品的溫度需保持在60℃以上(美國、香港等一些地區要求是62~65℃),這就使得食品在配送過程中要有熱源來保證其溫度,一旦低于60℃就意味著進入了細菌易滋生的環境。
記者:科技創新讓我們的技術水平大幅提升,那么該產品的市場發展模式是什么,請您為我們介紹一下。
商立軍:目前保溫箱的使用率并不高,主要存在兩種市場發展方式。一種是直銷的方式,上海等偏熱的城市很難滿足人們的需求,上海等地方的人喜歡吃葉類蔬菜,而這種蔬菜相較果類蔬菜又不易儲存,所以在運輸過程中對溫度的要求很高,這就需要應用保溫箱。例如在日本,已經發展到在遠方家鄉的母親親手為在另一城市的兒子準備一桌豐盛的生日宴,并利用冷鏈物流于生日當天送到聚會上,邀請朋友共同品嘗家的味道。
另一種模式就是自建冷鏈,過去從田間到餐桌,是將蔬菜采摘后,排開時間送貨到市區;后來冷鏈逐漸發展起來,但當時我們國家自建冷庫的企業并沒有建設預冷設備裝置,經過實踐發現蔬菜在高低溫的混合下會有受凍的現象,所以蔬菜預冷環節(蔬菜采摘后應經過預冷,而不應將其直接放入冷庫)也開始被重視。
但是就冷鏈物流業體系而言,因冷藏車容積較大,運輸的商品又復雜多樣,所以以冷藏車為主體的配送模式無法保證在運輸及銷售過程中能夠持續讓商品保持各自指定的溫度范圍。而相變蓄能技術恰恰填補了這方面的市場空白。據了解,德國應用相變蓄能冷藏箱已經成功實現恒溫24~96小時的冷藏效果。現在在航空運輸的過程中對液體、速凍物體等的要求非常嚴格,而這種保溫箱目前在航空冷鏈快遞服務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可以說便攜式的保溫箱將是未來冷鏈運輸市場的主流。
記者:隨著車載旅行的興起,貴公司的產品如何來滿足市場的需求?
商立軍: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提升,人們驅車郊游、戶外休閑活動越來越多。而對于大多數熱衷于自駕游的朋友而言,擁有一款車載冰箱,可能已經是除GPS導航系統以外的必備物件。
相對于那些高檔餐館、酒店而言,真正喜歡自駕游的朋友或許對于“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郊外野餐體驗更有興趣。自備烤爐、炊具、帳篷、新鮮食品、飲料……,這些獨具特色的郊游方式給人們提供了更多的樂趣,也給車載冰箱的走俏提供了廣闊的市場。車載旅游保溫箱的保溫制冷效果一般都可以達到20小時以上,高檔產品可以達到48小時以上,完全可以滿足自駕游愛好者的需求。
“華夏將軍”牌便攜式冰箱,依靠其自身獨有的國家專利、高質量的保溫材料及相變能量補充技術,在家樂福、歐尚及各大汽車用品配件市場上占有很大的市場份額。其特有的冷、熱儲能盒設計,不僅保證了其在便攜式冰箱市場暢銷,更為以后的保溫市場增加了一個新的熱銷品種。
隨著市場的需求,我們生產了6升至150升的多款式產品,為消費者提供多種選擇。加上電子商務時代的到來,人們開始在網上購買食品、蔬菜,并且對有機蔬菜、果蔬新鮮程度的要求也不斷提升,從而使得宅配逐漸興起。這種一對一的宅配方式也使得保溫制冷箱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企業、快餐店、百姓所接受。冷鏈宅配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有機蔬菜、肉食、速凍食品等,讓消費者足不出戶就吃到從田間到餐桌的新鮮蔬菜、水果、肉類等食物。此外,冷鏈宅配也保證了食品質量、維持食品新鮮度,為食品供應商減少產品損壞,降低成本損失。
記者:據了解,貴公司提出了‘突破“最后一公里”,“冷鏈宅配”不掉鏈’理念,請為我們深入闡述。
商立軍:據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調查資料表明,由于沒有低溫移動設備保障,在“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上,即從分銷點到客戶家里這一段配送路程出現“冷鏈斷鏈”,導致食品、水果、蔬菜等易腐食品的品質被損壞。“斷鏈”問題已經導致消費者對“冷鏈宅配”失望。我們從問題中發現了市場機遇,率先在全國推出“最后一公里”冷鏈宅配設備定制服務,從定制專業的冷藏箱、保溫箱、冷凍箱等冷鏈宅配設備到具體解決方案。冷鏈宅配設備可以滿足不同的客戶溫度需求、不同的保溫時間、不同的尺碼規格、不同的外觀造型及搬運方式,廣泛應用與餐飲、食品、醫藥等行業。目前,我們的“最后一公里”冷鏈宅配定制服務已經應用在B2C領域,設備主要要有面包車、電動三輪等各種車載冷鏈箱、鮮奶箱、水果冰淇凌箱等。
“最后一公里”冷鏈宅配設備定制服務,為食品商、物流商、消費者提供全程冷鏈服務,特別適合那些“小批量、多批次、多品種、多溫區”的冷藏冷凍產品的冷鏈配送,讓冷鏈不“斷鏈”。“最后一公里”冷鏈宅配設備定制服務突破了傳統運輸箱需開模具才能生產的限制,采用新型環保材料,引用國際上先進的發泡保溫技術,借鑒了中國傳統木工的榫卯技術,保溫密封設計理念更嚴謹,相變蓄冷材料更先進。最大的特點是能保持定制客戶想要的冷藏溫度、冷藏時間,按客戶產品尺寸包裝量身定制、不受數量限制。而且,“最后一公里”冷鏈宅配設備定制服務,緩解了冷鏈運輸難、運輸貴等問題,符合國家提倡的節能低碳、綠色環保、循環經濟、科技發展理念。
記者:貴公司未來的發展策略及方向是什么?
關鍵詞:科技創新;長江航運;智能航運
中圖分類號:U6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973(2016)10-0013-02
科學技術是推動時展的原動力。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蓄勢待發,科技創新作用將更加突出。“十二五”以來,長江航務管理局緊緊圍繞長江航運現代化發展目標,大力實施“科技強航”戰略,黃金水道重大專項圓滿完成,多項重大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數字長江”穩步推進,信息資源整合初見成效,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步伐加快,成果轉化效益明顯,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持續加強,科技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科技支撐行業發展和經濟社會建設的作用日益顯著。
但同時長航局科技工作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深層次問題,主要體現在科技投入不足,經費分配比較分散;面向、參與港航企業科研工作還不夠,對行業的引領和輻射能力較弱;重大科研成果和領軍人才還不多,尤其是在國際上有影響、在行業有話語權的頂尖人才緊缺;科研共享、整合利用不夠深入,仍存在交叉研究、重復研究的現象。
1 “十三五”期長江航運科技工作面臨新形勢
“十三五”期是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的攻堅時期,是貫徹落實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加快“四個交通”發展、促進長江航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時期,長江航運科技發展面臨著新的形勢。“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長江航運科技發展指明了新方向,要將其貫徹到科技工作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長江經濟帶”國家重大戰略賦予長江航運科技發展新使命,要履行好長江航運“發展先行官”的職責,實現質量效率提升;創新驅動戰略為長江航運科技發展注入新動力,要把科技創新作為產業轉型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強大支撐;深化體制改革對長江航運科技發展提出了新要求,要加快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加快形成適應國家改革要求和航運發展需求的科技體制機制新格局。
因此,“十三五”期必須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把科技創新擺在長江航運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充分發揮科技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以科技創新引領長江航運全面創新。
2 “十三五”期L江航運科技工作的目標和實現路徑
“十三五”期,長江航運科技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黨的十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牢固對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圍繞服務長江經濟帶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緊密結合“四個交通”發展,聚焦“一條主線四個長江”的發展目標,切實把握長江航運發展規律,堅持“深化改革、協同開放、重點突破、全面提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提升行業科技創新能力,為長江航運基本實現現代化、真正成為發展先行官起到支撐和引領作用。
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長江航運行業創新研發能力顯著提升,行業創新發展取得新成效。努力在工程建養、運輸服務、安全應急、綠色交通和智能航運等領域取得一批國際領先、實用性強的創新成果。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業務協同管理和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基本建成適應長江航運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科技創新體系,支撐實現“十三五”期長江航運發展目標任務。
其實現路徑是要做到“四個引領”:
――技術突破引領。從推進行業安全發展、高效發展、協調發展、創新發展的重大需求出發,抓好重大科技研發,推動基礎性、前瞻性和共性關鍵技術突破及工程化產業化發展。
――信息化智能化引領。以信息化智能化引領長江航運現代化發展,大力推動信息技術在運行監管、運輸服務和安全應急等領域的深度應用,不斷提升長江航運治理能力與服務水平。
――標準化引領。完善行業標準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大力提升標準質量和實施效果,促進科技創新與標準化建設的緊密結合,提高長江航運發展質量。
――人才引領。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大幅提升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深化創新人才、科技項目與創新基地的有機結合,大力培養科技領軍人才和技術骨干。
3 抓好重點,全面推進長江航運“十三五”科技工作
“十三五”期,要貫徹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部黨組關于長江航運“一個規劃兩個意見一個方案”以及《交通運輸科技“十三五”發展規劃》,聚焦六大重點領域,抓好六項重點工作,全面推進長江航運科技發展。
六大重點領域:一是工程建設。要圍繞提高長江干線航道通過能力,開展基礎理論、治理技術、工程施工技術等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支撐長江航道整治工程建設。二是安全保障。要圍繞提高安全風險防控和突發事件應對能力,重點開展海事監管、安全生產保障與應急、水下救援打撈等關鍵技術研究。三是運輸服務。要圍繞提高社會公眾滿意度,開展運輸市場信用體系、港航企業轉型升級等方面研究。積極推廣三峽船型、江海直達船型,注重發展新技術船舶,大幅提高長江船型標準化率。四是三峽通航。要圍繞提高三峽、葛洲壩船閘通過能力和管理現代化水平,深度研發通航調度和運行維護管理、船閘快速檢修、新通道建設等關鍵技術和重大難題,保障樞紐通航安全暢通高效。五是決策支持。要圍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全面深化改革、建設法治政府部門、促進“四個長江”發展等重大問題,開展戰略規劃、體制機制、政策措施等研究,提升長江航運的科學決策水平。六是綠色環保。要圍繞建成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能的長江航運體系,大力運用低碳、節能、生態、環保的新技術、新結構、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
“十三五”期長江航運科技的六項重點工作:
3.1 著力打造智能航運
加強長江航運信息化頂層設計,推進信息資源整合,逐步實現長江航運信息化的規劃統籌、標準統一和資源共享。按照云技術架構,推進長航局數據中心建設,實現與長江水系港航單位的數據交換和應用共享。加強信息技術與業務的融合應用,組織開展“互聯網+航運”及智能航運相關研究,研制開發滿足行業發展需求的各類業務應用系統。推進長江干線數字航道、應急指揮平臺二期、物流平臺二期、110二期等項目建設。加快建設長江航運綜合信息平臺,全面提升政務服務和行業管理水平。進一步完善干線航運通信樞紐布局和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研究推進長江航運空中無線寬帶、水上甚高頻(VHF)、陸地光纖網絡的立體交通通信網絡建設,為長江航運信息化發展、安全管理和對外服務提供支撐和保障。
3.2 著力抓好科技研發
順應國家科技體制改革要求,加快轉變職能,調整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抓宏觀、抓戰略、抓前瞻、抓基礎、抓環境、抓監督。面向長江經濟帶國家發展戰略和“四個長江”發展實際需求,圍繞行業前沿性關鍵技術難題,加強行業科技創新頂層設計,組織行業內外專家資源,開展重大技術預測和需求梳理。積極爭取并依托國家科技資源,組織大兵團力量,集中攻克事關發展全局的基礎和共性關鍵技術,形成重大技術突破,重點在綜合交通運輸、生態航道、三峽新通道、智能航運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技術。
3.3 著力推動成果應用
貫徹落實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及配套細則,鼓勵研究機構科技成果持有者采取轉讓、許可或者作價投資等方式,向企業或者其他組織轉移成果并獲得技術權益。做好科技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優化升級,建立科技報告制度,向行業公布科技項目、科技成果和相關知識產權信息,提供信息查詢、篩選等公益服務。開展重大項目科技成果梳理、總結和凝練工作,編制形成專業領域的科技成果匯編,推廣目錄。M織開展典型試點示范,加速先進適用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3.4 著力推進能力建設
穩步推進長江航運技術行業研發中心、國家內河航道整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長江海事研究中心等國家和行業科研基地建設,建立健全運行機制,基本形成功能明確、特色鮮明、機制完善、作用突出的科研平臺體系。依托平臺推動開展跨地區、跨行業、跨單位的聯合攻關,有效整合科技資源,強化優勢、特色專業建設,促進科研平臺更好發揮“創新高地”的領跑作用。大力實施“人才強航”戰略,通過科技重點任務和重大項目,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吸引人才,凝聚人才。繼續實施科技創新人才推薦計劃,推進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團隊建設,試點啟動設立科學家工作室,有針對性地加強對行業高端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支持力度。
3.5 著力加強標準工作
強化標準支撐長江航運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和引領性作用,推進建立政府主導與市場自主制定的長江航運標準化體系。強化標準化工作的歸口管理,建立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加強水運工程建設、運輸服務和船型等重點標準的制修訂,強化技術標準的執行與監督力度。加大科技研發對標準的技術支撐,促進先進成熟的科技成果轉化形成相關標準。
3.6 著力營造創新氛圍
威盛電子高調亮相高交會
已經連續參展多屆高交會的全球嵌入式平臺及系統解決方案廠商威盛電子,緊扣高新技術領域發展趨勢,并以“工業控制、智慧城市、虛擬現實(VR)”等為中心,以動態的方式,重點展示了在工業大數據、能源管理、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制造以及智能顯示方面新近推出的系列解決方案。相關合作伙伴的解決方案和產品亦在展示之列。
對此,出席展會的威盛集團中國區總裁陳主望先生表示,“非常期待威盛能在全國最受矚目的科技交流展示平臺,全面地將威盛最新的科技發展和創新成果同業界和大眾一起探討和交流。”
工業大數據平臺展區,據介紹,該平臺可與各類數據生態系統無縫整合,直接實時從SCADA、DCS系統獲取數據,并可通過預置的二十余種工業領域經典算法庫,幫助企業建設專業而便捷的大數據分析挖掘與可視化展現平臺,實現數據驅動制造。
智能能源管理解決方案則是威盛面向有能源管理和節能減排需求的工廠和樓宇用戶推出,可謂一套“綠色環保”的系統。用戶可將該系統配置在樓層、生產線、車間或設備等需要進行能源數據收集和分析的地方,幫助用戶創建更好的智能能源管理生態系統。
打出解決“物流最后100米”的智能貨柜展區,展示了威盛面向“網絡購物一送貨一收貨”環節中對于取貨服務的便利需求而推出的智能快遞柜解決方案.該方案可實現快遞包裹的自動收發和遠程查詢及控制,能夠覆蓋各大社區及企業。
VR作為近兩年始終處于風口的那只“豬”,自然也是本次威盛展示的重點。威盛在展位專門部署了VR體驗區,在這里既可以“打怪升級”,也可以“裝修房子”,吸引了眾多觀眾前往體驗。
以嵌入式開道,抓住物聯網發展契機
百度公司董事長李彥宏在近日舉辦的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全體大會的發言中說:兩年前我們還在談論移動互聯網,今天我要說,移動互聯網時代結束了,未來的機會在人工智能上。另外,物聯網真正起來的時候已經為時不遠。我們每個人都會因為人工智能的到來而發生改變。
誠然如此,受到移動互聯網企業的持續大量進入和受眾增長停滯的雙重因素影響,移動互聯網紅利時代面臨終結。另一方面,物物互聯的需求與日俱增,向我們展開了一個超過萬億美元級的龐大市場。
揭開這個萬億級市場的冰山一角,嵌入式系統顯然是圈地的利器。而作為一家以芯片研發為基礎,同r作為嵌入式平臺的全球領先企業之一,威盛在物聯網的布局早已展開。
據威盛嵌入式總經理吳億盼女士介紹,威盛所面向的物聯網用戶更多的是企業客戶。她指出,“跟普通消費者客戶物聯網市場相比,企業客戶需要一個集成諸多不同硬件、軟件、無線技術以及云端技術的長久耐用并且能夠完美運行的解決方案。而威盛正是憑借其全球豐富經驗,為如此苛刻的企業客戶物聯網的應用、安裝、投入運營,提供專業技術水平服務以及技術支持,最大限度上滿足客戶需求。”
對此,吳億盼女士舉例說,物聯網未來將在交通運輸領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會改善現有業務效率,如物流業,而且還會在新增值業務發展領域改善乘客體驗,衍生新生收入來源。有鑒于此,威盛已經為不同的市場領域研發了一系列特定解決方案,包括為公交車體系制定的威盛BLISS平臺、為火車制定的Wi-Fi服務系統、為物流公司制定的車隊管理系統、為出租車公司制定的智能物聯網出租車系統、為物流最后100米制定的智能速遞柜方案等。
顯而易見,隨著物聯網領域發展的不斷膨脹,縱觀未來行業發展,人機界面系統的需求將不容小覷。它能夠使工廠的員工和管理層監測生產狀況和其他關鍵數據,未來在環境監測以及能源消耗監測中也會大有裨益。憑借先進的圖形技術,威盛已經將此強大系統投放到美國、歐洲市場,這無疑在世界先進的人機界面發展領域占有領先地位。
由物聯網而智慧城市,威盛在下很大一盤棋
智慧城市的發展與物聯網不可分割,可以說,智慧城市是物聯網應用的宏觀層面,而物聯網則是智慧城市的脈絡節點和基礎。
陳主望先生認為,物聯網打破了之前的傳統思維,把任何物體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對物體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這樣的互聯互通就會對我們的生活、工作、生產帶來巨大的變革。比如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家居、智能消防等的發展,將大大改善人們的生活體驗和便捷度:而環境保護、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工業監測等公共領域和生產領域的物聯應用,則將極大的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藉由威盛在嵌入式系統領域的卓越表現,向智慧城市的深入布局成為水到渠成的事情。
吳億盼女士進一步介紹:威盛在國內外許多地區早已展開并布局參與智慧城市的發展項目,也陸續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欣慰的成果。例如目前在意大利的上萬家郵局安裝的威盛隊列管理系統,在包括臺灣高鐵車站、電影院、購物中心等全島中心區域已投入安裝的威盛視頻墻和數字標牌系統等。而在大陸,威盛也已經實施開展了一些大型智能城市項目,比如重慶周邊的高速公路智能收費亭項目,智能速遞柜方案以及社區物聯網解決方案等。
創新+本土化服務,威盛雙管齊下開拓大陸市場
創新是所有科技研發行業最關鍵的DNA,威盛從PC時代就非常注重創新和創造。據陳主望先生介紹,從PC時代一直到現在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威盛始終致力于走在科技的最前沿,從最開始研發芯片走綠色低功耗之路、到后來推出業界最小的Mini-ITX標準,到SmartPhone,再到現在的VR,威盛對科技發展方向的敏銳判斷和快速感知,使其能夠始終保持創造性,占據行業發展的有利地位。
作為一家總部位于臺灣的科技企業,威盛已經在大陸深耕15年。對于大家所關心的威盛在大陸的發展情況,陳主望先生做出了解答。
他表示,威盛從很早開始就已經在大陸進行布局發展,大陸可以說是目前科技行業全球最大的市場,威盛在大陸的團隊人數要遠遠超過臺灣總部,已經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漢、杭州、貴州等地設有多個分支機構。通過在大陸多年布局和發展,威盛已經具備非常好的本土底蘊和基礎。
尊敬的相里斌院長、樊代明院長、李平社長,
尊敬的張道宏副省長、董明珠董事長、李河君主席,
各位專家、企業家和新聞媒體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
在報告中指出,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
乘著的東風,首屆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在西安召開。這次大會,以“硬科技改變世界,硬科技引領未來,硬科技發展西安”為主題,主要目的就是貫徹落實精神,凝聚各方智慧,匯聚各方力量,聚焦硬科技,發展大產業,共同把西安打造成為“全球硬科技之都”,為發展實體經濟、建設科技強國和制造強國作出西安貢獻。
硬科技概念最早由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米磊博士提出,在科技創新體系中,最基層是科技,科技上面是高科技,再往上是硬科技,再往上是黑科技。
可見,硬科技在科技創新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它是比高科技還要高精尖的科技,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極高技術門檻和技術壁壘,難以被山寨、復制和仿冒,是衡量一個地區科技創新能力特別是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標志之一。
“硬科技”誕生在西安,順天時、得地利、應人和。
所謂天時,是我們正處于一個偉大的新時代,創新是新時代的主旋律、最強音。
所謂地利,是西安豐富的科教、人才、軍工等資源,為硬科技發展提供了優質土壤、強大支撐。
所謂人和,是西安科技界、產業界、經濟界、理論界一直在積極探索、大膽實踐,舉起了大旗、搶得了先機。
對西安而言,發展硬科技,既是國家使命,也是戰略選擇。我們認為:
第一,硬科技是追趕超越的新跑道。追趕超越是西安各項工作的總定位。而如張瑞敏所言,“彎道超不了車,因為規則是別人定的”。馬云也講過,未來30年是最佳的換道超車時代,是重新定義變革的新時代。
在從高速發展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新時代,西安要實現追趕超越,必須找到用創新驅動引領發展的新跑道。
硬科技所涵蓋的科技領域與“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一致。因此,硬科技創新時代的到來,是中國的機會,更是西安的好機會。西安抓住硬科技,就能找到追趕超越的新跑道,就能抓住換道超車的新機遇。
第二,硬科技是創新發展的硬實力。從古代的長安到今天的西安,都是一座硬科技之都。
西安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絲綢之路之所以叫絲綢,中國之所以叫CHINA(原意為瓷器),就是因為那個時候最具代表性的絲綢和瓷器,就是中國向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輸出的硬科技產物,古代長安就是當時的“全球硬科技之都”。
當前,西安科技力量和研發水平居全國前列,有普通高校63所,各類科研機構3000多個,兩院院士60多位,科技大軍100多萬人,聚集了全國航空航天1/3以上、兵器1/3以上的科研單位、專業人才及生產力量。
這些無疑都為西安發展硬科技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西安這座千年古城必將借“硬科技”重現“創新之都”的輝煌。
第三,硬科技是產業升級的發動機。今年以來,西安全力打造三大萬億級產業集群,即以電子信息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以汽車制造為主的先進制造業、以商貿物流為主的現代服務業。
當前,西安發展硬科技,確定以光電芯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信息技術、生命科學、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八路軍”為主攻方向,不僅能涌現出科技創新的重大成果,而且孕育著新興產業發展的強勁動力。
特別是西安交通大學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西北工業大學翱翔小鎮、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軍民融合創新谷、西部云谷等一批硬科技示范小鎮的建設,已經為西安硬科技產業發展按下快進鍵、跑出加速度。
可以講,硬科技是以后西安發展的“王牌”,發展硬科技產業,必將有力推動三大萬億級新產業發展,必將有力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經濟實現中高速,加快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提升大西安的城市競爭力。
當前,西安正依托國家中心城市、自貿區建設,加快城市發展方式轉變,努力打造服務“一帶一路”、亞歐合作交流的國際化大都市,為硬科技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硬科技改變世界,硬科技引領未來,硬科技創造美好生活。西安——全球硬科技之都!我們將認真落實精神,按照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的定位,以實體經濟發展為著力點,圍繞先進制造業,以硬科技“八路軍”為突破口,大力推動“硬科技+”,努力把西安打造成硬科技資源集聚地、產業策源地、產品應用地、體制創新地,加快建設中國制造2025示范城市和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示范區。
借此機會,我提出3點建議:
一是共同做響大西安硬科技品牌。希望大家和我們一起,講好硬科技的精彩,共同把硬科技打造成像杭州互聯網一樣的“城市IP”。
二是共同做大硬科技“八路軍”產業。西安發展的空間和機遇,就是大家創新創業的新空間、新機遇。希望大家積極參與硬科技發展,把更多好項目投資在西安。
三是共同做優硬科技全鏈條生態。硬科技的發展,需要一個完整的產業生態系統。西安正在以“五星級”標準、“店小二”服務,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營創環境、營智環境。讓我們攜手打造更強動力的產業生態系統、更具活力的創業生態系統、更加宜居的城市生態系統,讓創新創業的種子不斷成長。
朋友們,預測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創造未來!首屆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的召開,已經把西安推向了科技的最前端、世界的最前沿,必將引領全球硬科技發展的最新浪潮、最新趨勢!
西安硬科技,中國強起來!
硬科技在西安,西安歡迎您!
為深入貫徹省“創業富民、創新強省”和市創新型城市建設戰略,進一步增強我縣的綜合實力、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經縣政府研究,現就進一步推進科技創新提出如下意見:
一、明確科技創新的要求及任務
1.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方針,加大投入力度,優化創新環境,完善服務體系,實施重點專項攻關,推進科創平臺建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全縣經濟社會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縣本級財政科技投入占當年財政支出的比重達到4%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縣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0%以上,全縣市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和企業研發中心分別達到20家以上,“十二五”期間,全縣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分別達到1000件以上、600件以上,科技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以上。
二、組織實施重點科技項目攻關
2.設立并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專項。根據省市產業發展規劃布局和縣“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抓住重點行業、龍頭企業技術升級和產品結構調整的關鍵,每年新實施一批技術水平高、投入力度大、社會經濟效益顯著的重大科技創新專項,給予每個項目20—50萬元的經費支持。重點支持信息軟件、生物醫藥、新材料、節能環保、先進裝備制造、物聯網、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文化創意新興產業發展,大力支持現代農業、食品飲料、紡織機械等傳統主導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具體實施辦法另行制定。
3.優化一般科技發展項目。按照突出重點、加大力度的總體要求,將科技發展項目資金主要用于引進集成先進技術推動淳安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生態工業、生態農業、服務經濟的成果轉化,積極扶持生態建設、公共衛生等社會發展領域的科技創新,每個項目給予1-10萬元補助。此外,縣級科技發展項目資金還用于專利申請資助、縣級科技特派員專項等方面的支出。
三、提高科技主體創新能力
4.支持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激發企業內在創新動力。新認定為國家火炬重點高新技術企業、省高新技術企業(國家重點扶持高新技術企業)、市高新技術企業,分別獎勵50萬元、30萬元、10萬元;新認定為國家、省、市、縣級創新型示范試點企業,分別獎勵20萬元、10萬元、5萬元、1萬元;新列入市“雛鷹計劃”培育和縣高新技術產業統計企業,分別獎勵5萬元、2萬元;新認定為省、市、縣級科技型企業,分別獎勵5萬元、3萬元、1萬元。此外,對新認定的市級以上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或農業科技型龍頭企業,給予5萬元獎勵。
5.加大科技投入獎勵。實施市級以上重大科技創新項目,項目經費按不高于1:1的比例給予配套;列入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項目和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獎勵25萬元;列入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項目、國內合作成果轉化項目(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國家863科技成果對接項目,獎勵15萬元;實施國家、省火炬或星火計劃項目,分別獎勵15萬元、5萬元;實施市級以上一般科技項目,每個項目獎勵5萬元。新列入國家重點新產品,獎勵10萬元;新列入省級新產品和新認定省級高新技術產品,獎勵5萬元;新通過縣級新產品備案,獎勵0.5萬元。
四、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平臺
6.鼓勵創辦研發中心和科技企業孵化器。新認定為國家、省、市企業研發(技術)中心,分別給予50萬元、30萬元、10萬元獎勵。新認定為國家、省、市、縣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分別獎勵50萬元、35萬元、25萬元、15萬元;對引進科技企業進場孵化,給予孵化器每月每平方米2元的房租補助;對于新入駐孵化的科技企業,給予5萬元啟動資金,孵化企業的孵化期一般不超過3年。
7.大力推進產學研交流合作。縣財政設立專項用于加快推動與國內外大院名校、高新技術企業的產學研合作。本縣企業通過網上招標引進技術、解決難題的科研活動經費支出,按招標數額5%的標準予以獎勵,最高不超過10萬元。建立科技特聘專家制度,每年給予特聘專家一定的經費補助。鼓勵企業建立研究生實踐基地,每年給予研究生實踐基地(企業)和為企業做出貢獻的研究生一定的補助。
8.建立科技投融資平臺。科技部門與金融機構加強合作,建立科技創新風險擔保資金,并協同其他擔保機構和小額貸款機構,為我縣成長型中小型科技企業提供擔保、貸款等融資服務,努力解決中小科技型企業融資難題。
五、加強科技創新項目招商
9.鼓勵引進國家重點扶持高新技術企業,設備投入在300萬元以上并列入規上高新技術產業統計的,給予企業30-50萬元獎勵。縣外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及企業研發中心、省級企業研發中心在我縣設立分支機構且設備投入達到100萬元以上,每家分支機構分別獎勵20萬元、10萬元。
六、加強知識產權工作
10.新認定為國家、省、市、縣級專利示范(試點)企業,分別獎勵15萬元、10萬元、5萬元、1萬元;企業引進、購買國內外專利技術實施產業化生產經營,按專利成交額的30%給予獎勵,最高不超過30萬元;企業實施自主專利權項目,單個年度專利產品銷售額達到500萬元以上的,給予5-10萬元獎勵。
七、加快科技服務體系建設
11.大力推進區域(行業)科創服務中心建設。新認定為國家、省、市級區域科技創新服務中心或行業研發中心,分別獎勵50萬元、20萬元和10萬元。新認定并具有法定資格的國家、省級行業性檢測中心,分別獎勵30萬元、20萬元(同一項目實行補差獎勵)。新認定為省、市、縣級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分別獎勵10萬元、5萬元、2萬元。
12.大力推進科技普及工作。到2015年年人均科普經費達到2.8元,重點用于科普宣傳、科普惠農、學術交流、成果轉化、“金橋工程”獎勵等,加大對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工作的宣傳和獎勵力度,對獲得省、市、縣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先進鄉鎮的,分別獎勵5萬元、3萬元、1萬元。
13.加大科技創新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開辟科技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建立智力引進、業余兼職和人才租賃等柔性人才機制。用人單位引進高級科技人才的住房貨幣補貼、安家費等費用,可按照有關規定標準列入成本。完善中青年科技人才和行業帶頭人的選拔、培養和管理機制,企事業單位用于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的經費按職工工資總額的1.5%計提。加大對有突出貢獻科技人才的宣傳和獎勵。
八、加強科技創新組織領導
14.成立縣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縣科技創新工作領導小組,各鄉鎮、有關部門要把科技創新工作作為事關淳安發展的戰略舉措來抓,實施主要領導負責制,分解落實任務,加大投入力度,細化工作舉措,推進科技強縣建設。
九、其它規定
15.本意見的各類獎勵補助由項目實施單位向縣科技局提出申請(從科普經費中列支的獎勵向縣科協提出),縣科技局會同發改局、經貿局、農辦、財政局、工商分局、統計局等相關部門進行評選或審核,報縣政府審批。
【關鍵詞】沃爾瑪 波特的五力理論 SWOT
【Abstract】Technology was widely deployed in retail industry, so the discovering that how retailors operate technology to optimize their business process is a highly significant research. As the giant of retailors, Walmart was selected to further analyze the question. In order to make the report more accurate and reliable, Porter’s five force model and SWOT was chose to match the organization’s activities with theory. Porter’s five force model could understand the market strategy, mission and vision of Walmart, furthermore, SWOT is needed to deeply analyze how Walmart utilize the technology strategy for achieving its goal.
【Keywords】 Walmart; Porter’s five forces; SWOT
1 前言
在公司經營戰略中,運用科技提升核心競爭力已經變得尤為重要。越來越多的公司已經意識到科技在公司發展中的重要性,并且期望通過制定科技發展競爭戰略在培育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高企業競爭效率。科技發展戰略在零售業中已經得到廣泛的運用,作為零售業中的巨頭,科技發展戰略的實施在沃爾瑪經營發展中起到的作用值得探究分析。
2 基礎理論
2.1 科技發展戰略
科技發展戰略是企業使用包括技術戰略營銷概念、創新理念和信息技術的方法實現其業務目標。大多數公司都會考慮如何利用科技實現優化生產操作流程的目的,企業更趨于減少成本來提高業務流程的工作效率。
大量的企業認識到引進技術去優化業務流程,嵌入式商業工具、辦公自動化、分布式辦公工作、移動計算和全球商業與分布式合作伙伴可以幫助公司提高業務性能。沃爾瑪就建立了IT基礎設施,他們認為該設施可以提供內部團隊和外部供應商的技術支持,而這個設施的成本會極大地影響企業的利潤。供應鏈管理在科技發展戰略中也尤為重要,它是電子商務的核心,專注于如何優化產品和服務的業務流程。此外,信息技術對電子商務環境下的供應鏈運作至關重要。
2.2 資訊科技
零售業的特點是它們將會直接為消費者服務,在面臨激烈的競爭的時候,它們就需要在優化庫存和顧客服務上下功夫,從管理上的技術角度來看,資訊科技的運用可以協助商業中信息流的處理,用于提高生產效率,減少生產成本,從而獲得在市場中的競爭優勢。沃爾瑪花了可觀的投資用于軟件、硬件、服務、內部IT支出和電信服務,因為管理者相信資訊科技的運用可以優化業務流程,從而控制產品的價格,以實現他們致力于為客戶節省每一分錢的目的。
互聯網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因為它促進了資訊科技的發展,人們可以在智能設備上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為智能設備提供新的功能。例如無線網絡連接的發展就鼓勵了可連接的智能設備在商業上的運用,操作員可以使用這些產品監視和及時控制生產過程。
2.3 供應鏈管理
管理人員可以使用信息技術來實現供應鏈的集成,所以公司最大的挑戰是整合供應鏈,以滿足客戶的需求,并實現該公司的價值。一個成功的供應鏈可以減少支出、庫存成本。供應鏈管理就是使供應鏈運作達到最優化,以最少的成本,去滿足最終客戶的所有過程。沃爾瑪建立了一個高效的供應鏈系統,以確保最大化效率,減少浪費和減少運營成本。他們利用條形碼和射頻識別技術在供應鏈獲得全面的電子產品信息,這些技術可以快速、準確地傳遞商品信息,幫助管理者管理貨物。作為供應鏈的一部分,沃爾瑪先進的分發技術的革命,使他們在全球范圍內生產產品而不是僅僅在銷售當地生產以降低商品的價格。
2.4 波特的五力理論
波特的五力理論框架在本文作為一種工具來理解技術對沃爾瑪發展的影響。波特假設有五種力量綜合起來影響現有企業的競爭戰略決策,包括新進入者的威脅、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買家的議價能力、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和同行業內現有競爭者的競爭能力。該理論旨在以估計企業在產業或行業中具有何種盈利空間,從而改善競爭定位和評估供應商關系。
同行業內現有競爭者的競爭能力是指現有的公司可能會對市場的新進入者發起價格戰以保護他們的市場份額,因為他們害怕新進入者將會從攫取市場份額,他們不得不為生存而戰。潛在競爭者進入的能力是指有當新的競爭者進入市場時會遇到一些阻礙,當新競爭者進入大規模的市場,將很有可能會受到已有企業的打壓,然而,進入一個小規模的市場雖然可以避免激烈的競爭,但企業不得不負擔高運營成本,所以當企業進入新的市場時,他們必須考慮如何生存。替代品的替代能力是指競爭對手為顧客提供一個替代同類產品的商品。替代的威脅會影響公司的競爭環境,使市場更具競爭力,減少潛在的公司利潤。 供應商的議價能力是指當供應商的產品是非常必要的買方業務時,供應商可以影響他們的買家,因為他們提供的差異化產品為買房建立了高轉換成本。 購買者的議價能力是指買家相信自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替代供應商的商品,導致他們相比商品的質量更關注價格。此外,激烈的競爭使消費者的轉換成本很低,他們可以很容易地切換到不同的供應商,找到替代品。
五力理論還包括了三個企業競爭策略來幫助企業實現其目標: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和專一化戰略。顯而易見沃爾瑪的核心戰略是通過成本領先戰略用來獲得競爭優勢。
2.5 SWOT
在使用波特五力理論檢查競爭強度和定義會影響公司生存的因素后,在這個報告中,SWOT旨在開發企業區別于競爭對手的策略和市場的有效競爭SWOT矩陣是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的英文首字母縮略詞,用于指導企業定義他們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優勢和劣勢集中在公司內部的影響,機會和威脅則注意的是公司的外部因素。使用SWOT將幫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他們的公司,因為該理論可以幫助公司認識弱點,避免威脅,利用公司的優勢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來實現企業的目標。
3 分析
3.1 沃爾瑪(Walmart)公司簡介
沃爾瑪公司是一家成功的跨國零售連鎖企業,也是美國的零售業中的佼佼者,它主要有三種營業方式:第一種是傳統的為顧客提供多種多樣的商品的商店,例如家庭產品項目、衣服、電子產品;第二種是沃爾瑪購物廣場,它的規模比第一種更大;第三種是打折商店-山姆俱樂部。
1962年,山姆?沃爾頓在美國建立第一家沃爾瑪的時候,他提出了“幫顧客節省每一分錢”的宗旨,他相信如果沃爾瑪能為消費者提供最便宜的商品,就可以幫助客戶降低生活開支,讓顧客們有更多的余錢去享受生活。為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滿足顧客的要求,沃爾瑪在經營過程中已經廣泛運用了各種各樣的科技,并且一直加大對科技的投資與研發,現在為了響應客戶的需求,運用最新的技術,它正在通過創新去創造一個能通過移動設備和商店,能讓客戶隨時隨地無縫體驗的在線商店。
3.2 對沃爾瑪的波特五力理論的分析
3.2.1 購買者的議價能力
沃爾瑪的絕大多數消費者都是個人,每一個客戶和零售商店很少有討價還價的能力,但是不可忽視的是群眾的力量是強大的。沃爾瑪的創始人山姆?沃爾頓認為買家關注商品的價格多余關注商品的功能,因為買家相信他們可以很容易地去貨比三家,等待最好的交易機會,所以他提出了提供消費者最低價格的策略,通過向客戶植入“期待更強力度的折扣”,來增加競爭對手的壓力。
3.2.2 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作為一個大型零售商,沃爾瑪的采購量很大,所以它的議價能力很強,甚至可以通過威脅更換供應商,降低他們支付給供應商的價格,影響供應商的利潤,而且它還利用電子數據交換(EDI)去減少中間商的利潤。沃爾瑪強大的議價的能力讓供應商不得不采取一些行動來挽留來自沃爾瑪的訂單,例如降低產品價格、加快交付時間、提供特殊津貼或攜帶額外的庫存。
3.2.3 潛在競爭者進入的能力
考慮到零售業是一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企業需要專注于成本優勢,降低產品的單位成本。沃爾瑪是一個杰出的巨型零售商并且擁有非凡的配送系統,它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市場份額和地位,通過提高進入市場的門檻。當潛在競爭者進入市場的時候,不僅沃爾瑪有可能限制新進入者,而且其他現有的企業也有極大可能采取行動來保護自己的市場份額。這些潛在的行為將導致新進入者必須使用先進的技術來建立分銷系統和降低他們的產品價格與現有的零售商競爭。
零售市場已經屬于生命周期中的成熟期,市場飽和,需求是有限的且增長低。新進入者幾乎很難生存,行業內公司明白當新的競爭者進入市場,意味著銷售將下降,為了確保他們的市場地位,有可能會發起“價格戰”,而這是小企業難以承受的。
3.2.4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在零售市場,很少有具有極大差異的產品,所以在市場競爭中,價格和質量發揮著重要作用,這要求了零售商必須提高產品質量,并同時提供便宜的價格給客戶。在美國,塔吉特公司(Target)和多來店(Dollar General)是沃爾瑪在零售行業的主要競爭對手,它們和沃爾瑪有類似的規模大小,塔吉特為消費者提供的商品與沃爾瑪差不多,而多來店提出的目標是幫助消費者省錢和時間,與沃爾瑪的核心概念是每天低價(EDLP)幾乎一致。沃爾瑪如果失去成本優勢,在激勵的零售競爭下,將很難吸引和留住客戶。
3.2.5 同行業內現有競爭者的競爭能力
沃爾瑪自從1988年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個超級購物中心以來,它一直在積極擴大其世界各地的業務,在當前全球化的商業環境下,沃爾瑪不僅與美國本土的企業競爭還與世界各地的企業競爭。國際化和全球化擴大了競爭范圍并加強競爭的激烈性,當沃爾瑪進入新市場擴張時,將不可避免的遭遇到同行業內的公司的激烈反抗,因為沃爾瑪的進入將大大降低現有企業的市場份額。
3.3 對沃爾瑪的SWOT分析
通過波特五力模型,可以分析出沃爾瑪的核心競爭力是低廉的價格即成本優勢,接下來,SWOT將用于分析沃爾瑪如何利用新技術來實現其目標。
3.3.1 競爭優勢
如果沃爾瑪希望提高其競爭力,在未來發展得更好,它必須知道如何驅動力量轉移核心競爭力。在沃爾瑪,很容易發現,各種各樣的技術中被廣泛使用以提高工作效率。沃爾瑪的管理者認為先進的科技在零售市場將有助于沃爾瑪贏得競爭,實現“天天低價”的宗旨,所以采用了科技發展戰略來優化企業資源,突顯其核心競爭力。例如,沃爾瑪直接在采購過程中運用電子數據交換(EDI)技術,并使用出色的擁有樞紐和輻配電系統(hub-and-spoke distribution system)的物流系統,使出站物流的配送過程更有效率。樞紐和輻配電系統可以幫助沃爾瑪迅速補充庫存,從而保持更有效的存貨周轉。沃爾瑪還擁有一個出色的供應鏈集成技術,沃爾瑪利用直接轉運(Cross-Docking)組織其倉庫,直接轉運是是指接收貨物后不經過存儲,在當日或隔夜即時發運作業,這樣做的好處是通過創建高效的運輸路線減少庫存存儲成本和運輸成本,這些技術在沃爾瑪的運用有力地降低了成本和浪費的過程,幫助沃爾瑪實現向消費者提供更低的商品價格的目標。另外的不容忽視的技術是最先進的射頻識別技術和沃爾瑪的網絡設計,應用這些技術可以有效的幫助沃爾瑪管理客戶關系和服務物流。沃爾瑪通過建立世界上最大的信息技術基礎設施,來準確預測客戶的需求并跟蹤庫存的情況,最大化優化企業資源。
根據相關研究指出,技術可以幫助沃爾瑪保持各種食品商品的百分之八到百分之二十七的價格優勢。技術不僅影響了沃爾瑪的發展,也影響了沃爾瑪競爭對手的生存,他們不得不降低他們的產品價格的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一點二[3],為了在沃爾瑪進入市場時與其競爭。簡而言之,技術可以幫助沃爾瑪平衡利益相關者的力量,顯而易見,技術的引進與廣泛運用為沃爾瑪的發展帶來了積極的影響,這是一個競爭優勢,因為科技可以有效地降低公司的成本和浪費,增強公司的活力。
3.3.2 競爭劣勢
沃爾瑪在韓國市場的表現反應出了一些劣勢,當沃爾瑪進入韓國市場的時候,為了使供應商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流動更為流暢,它試圖努力把其出色的供應鏈在韓國進行一個復制,預計使用能更加優化供應鏈的技術,例如銷售自動化和裝備銷售終端(POS),然而嘗試的結果并不完全令人滿意。由于沃爾瑪沒有考慮到韓國沒有相應的供應鏈基礎設施,這意味著限制了沃爾瑪供應鏈的發展,他們不能在韓國利用高度競爭和激進的供應鏈策略[6]。沃爾瑪在韓國的經驗可以看出,它相應的科技發展戰略缺乏適應國外市場的能力,因為供應鏈的發展嚴重依賴于基礎設施和技術策略。
3.3.3 機會
隨著信息技術的創新,經濟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零售商意識到科技的重要性。“智能連接產品”是一個重要的發明,因為它可以使用復雜的IT系統結合數據存儲、硬件、促進公司的微處理器和軟件過程能力,它在每一個行業有廣泛的影響。例如,正在改變的消費者的價值觀和競爭的方式。“智能連接產品”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管理工具,它可以從智能集成數據,連接產品與核心企業的ERP等業務系統。系統不僅可以提升沃爾瑪滿足商業及客戶需求的能力,還可以使產品更有效、安全、可靠,更易于全面地操作。
3.3.4 威脅
競爭對手的力量是沃爾瑪的潛在威脅,沃爾瑪全球發展時將遇到更多的有力的競爭者。競爭對手也擁有一流的技術和先進的設備,如樂購、k - mart和塔吉特。這意味著沃爾瑪必須增加投資升級技術去競爭,而增加的成本將會降低沃爾瑪的利潤和有可能阻礙沃爾瑪的擴張。
4 結語
根據本文研究,科技在商業競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可以為企業帶來積極的影響。它為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特別是信息技術和供應鏈管理是客戶服務和成本控制的推動者。先進的技術使公司更好的發展和更加自動化,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關注如何利用新技術來充分優化資源和轉移他們的核心競爭力與競爭對手競爭。他們傾向于選擇科技發展戰略去優化業務流程,從而梳理各種技術實現公司的目標。一個成功的企業需要發現自己什么是需要改變或升級的,所以波特的五力理論是用來檢查公司的發展的重要因素。其結果是,公司應該平衡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如競爭對手的壓力、供應商和買方的力量。
本文選擇美國跨國零售商沃爾瑪來分析技術為它帶來的競爭優勢,其目標是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和優秀的客戶服務給消費者。沃爾瑪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公司有幾個原因,首先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供應鏈運營的,它的管理者充分認識到先進技術的引進對零售業的積極影響,他們明白可以用科技上的不斷創新去擴大公司。沃爾瑪通過如電子數據交換(EDI)、樞紐和輻配電系統、直接轉運和RFID等技術去實現它的核心戰略-“幫顧客節省每一分錢”。但是沃爾瑪也需要重視競爭環境,和明白技術的局限性,這就要求企業在進入市場前做更廣泛的調查分析。總而言之,技術是企業收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一種有效方式,它可以幫助企業有力的實現他們的目標。
參考文獻:
[1]Armstrong, M., & Armstrong, M. (2009). Armstrong’s handbook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 London: Kogan Page.
[2]Basker, E. (2005). Selling a cheaper mousetrap: Wal-Mart’s effect on retail prices.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58(2), 203-229.
[3]Basker, E.& Noel, M. (2009). The evolving food chain: competitive effects of Wal- Mart’s entry into the supermarket industry.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rategy. 18 (4), 977-1009.
[4]Bloom, P., & Perry, V. (2001). Retailer power and supplier welfare. Journal Of Retailing, 77(3), 379-396.
[5]Forbes (2013). “Wal-Mart Fattens Up on Poor America With 25% of US Grocery Sales,” (accessed March 2015). [available at http:/// sites/greatspeculations/2013/05/20/wal-mart-cleans-up-on-poor-america- with-25-of-u-s-grocery-sales/].
[6]Han, D., Kwon, I., Bae, M., & Sung, H. (2002).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for foreign retailers in Korea: Wal-Mart experience. 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 43(1-2), 111-121.
[7]Hausman, J., Leibtag, E., 2009. CPI bias from Supercenters: does the BLS know that Wal-Mart exists? In: Erwin Diewert, W., Greenlees, John S., Hulten, Charles R. (Eds.), Price Index Concepts and Measurement.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and NBER, Chicago, pp. 203C231.
[8]Jones, G.R., & Hill, C.W.L., (2008) Theory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9th Ed.) South Western, Cengage Learning:sl
[9]Michael E. Porter& James E. Heppelmann (2014). How Smart, Connected Products Are Transforming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0]Mullins, L. (2005). Management and organisational behaviour. Harlow, England: Prentice Hall/Financial Times.
[11]Our Story. (2016). . Retrieved 10 April 2016.
[12]Seenivasan, S., & Talukdar, D. (2015). Competitive Effects of Wal-Mart Supercenter Entry: Moderating Roles of Category and Brand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Retailing.
在國際上,物流業已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可以這樣講,在生產與再生產過程中,除生產過程以外的其它過程都可以包涵在物流過程中,物流業包括運輸業、倉儲業、裝卸業、包裝業、加工配送業、物流信息業、郵政業等等,是服務業中的一個新興產業。
對這個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如何定位,我認為:
宏觀定位: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中觀定位:是流通業的基礎。
微觀定位:是企業第三利潤源泉。
二、中國的物流業要不要有一個總體規劃
我認為很有必要,理由如下:
1.鑒于物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物流業一方面可以按市場經濟規律自我發展,但物流業需要培育。
2.如何讓物流業成為一個重要產業,如何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需要有目標、有措施、有分階段實施步驟。要作為一個重大戰役來打。
3.物流業既是一個知識密集型產業,更是一個資本密集型與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國家的投入,也需要吸引民間資本的投入,加上我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地經濟有其特色,要按物流的需求來發展物流業,防止一哄而上,重復建設,造成浪費。
4.根據國外的經驗,政府都介入物流業的發展,不同的是介入的程度不同而已。
三、政府對物流業的發展要承擔什么責任
我認為,中國物流業的發展,政府、企業、中介組織要發揮各自的作用,政府的主要作用在于推動,企業的主要作用在于運作,中介組織的主要作用在于協調。在物流業起步階段,政府的作用特別巨大。
政府干什么?我認為主要是以下五個方面:
1.制定物流業發展總體規劃,并納入國民經濟總戰略目標之中。
2.制定物流業發展的產業政策,如市場準入、土地使用、稅收、技改貸款、項目審批、口岸設立、培育大物流企業與鼓勵中小物流企業發展等等。
3.加大對物流基礎設施的投入。
4.強化與協調物流標準化建設。
5.推動物流教育與物流科技發展,用信息化帶動物流現代化。
四、中國物流業發展規劃基本思路
(一)中國物流業發展規劃指導思想
1.總體上是一個指導性意見,但在項目建設上又是一個指令性意見。
2.市場化運作,向國內全部開放,向外國按加入WTO的承諾執行。
3.規劃是粗線條的,要發揮各部門、各地方特別是企業的積極性,不是把大家搞死。
4.中國物流業的發展要以城市為中心。
5.在注重工業品物流的同時,要特別關注農產品物流。
6.中國物流業的發展,開始就要提倡綠色物流,堅持可持續發展。
7.中國物流業的發展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從各個城市,各個企業的實際情況出發,不提倡一切都要高起點,不提倡一切都要新建,要充分利用原有資源。
(二)中國物流業發展規劃的框架
中國物流業發展規劃應包括以下內容:
1.五種運輸方式總體規劃。這一規劃實際上已經制定,但要按物流需求變化及時加以調整。并服從于物流的總體設計。
2.城市物流中心規劃。包括港口進出口物流,公、鐵、水、航結點集散物流,城市社會物流等,形成點、線、面為一體的物流網絡系統。
3.物流現代化規劃。包括信息化推進、物流技術開發、物流標準化推進、物流管理現代化開發、物流信息統計體系建設等等。
4.物流人才規劃。據預測,未來10年內,國內需高級物流管理與技術人才3-4萬人。需要教育部、人事部、勞動部的配合。
5.物流企業發展規劃。包括培育國內大型物流企業,引進國外物流企業,扶持國內中小物流企業發展,鼓勵生產與流通企業把物流活動分離出來。
(三)中國物流業發展規劃如何運作
1.要有一個運作的組織,建議成立“中國物流產業發展協調小組”,由計委、經貿委、交通部、鐵道部、信息產業部、民航總局、國家郵政局、科技部、教育部、統計局等部門參加。
吳邦國副總理曾指出:“現代物流是一項跨行業、跨部門、跨地區,甚至跨越國界的系統工程,國家經貿委要會同有關部門抓緊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大力推動此項工作。”按邦國副總理意見,中國物流業由國家經貿委牽頭,國家經貿委如何牽頭要組織落實。我們不希望出現各自為政、互相牽扯的局面。
2.要出臺一定的物流發展產業政策,有利于物流業的超越式發展。
歷時6天的第十四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于2012年11月21日在深圳勝利落下帷幕。
今年高交會開幕時適逢黨的十和十八屆一中全會剛剛勝利閉幕。黨的十報告指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作為我國高新技術領域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的重要平臺和推動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的重要載體,高交會自1999年創辦以來,到今年已連續成功舉辦了十四屆,在國內外科技界、產業界產生了巨大影響,贏得了“中國科技第一展”的美譽。特別是本屆高交會在總結以往辦會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辦會思路,完善辦會措施,在專業化、國際化、品牌化、市場化水平方面邁上新的臺階,使得高交會更顯特色、更富成效、更具影響力,為辦成“世界科技第一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回想去年的第十三屆高交會上“云”山“物”罩,一批高科技企業用“云計算”把參展商、觀眾引入云端境界,物聯網又把人們帶回現實社會。今年,高交會把“云計算”的云架構、云平臺、云應用三大層面全部覆蓋。而“物”的概念得到了進一步的詮釋,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工業、智能電網、智能農業、智能環保、智能醫療、智能家居、智能廚電、智能安防等領域一大批具體技術實用案例異彩紛呈。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對物品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它覆蓋從傳感器、控制器到云計算的各種應用。產品服務智能家居、交通物流、環境保護、公共安全、智能消防、工業監測、個人健康等各種領域。構建了“質量好、技術優、專業性強,成本低,滿足客戶需求”的綜合優勢,持續為客戶提供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物聯網產業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之一,據了解,預計2015年全國物聯網產業規模將超過5000億元。物聯網是繼通信網之后的另一個萬億級市場。高交會把“云”、“物”匯聚一堂,實現了云技術成果與國內外云技術應用需求對接,也實現了國際技術交流商業合作和成果轉化。
由此而言,云計算落地、物聯網技術日漸成熟、智能化成為本屆高交會最大的熱點。這個現象預示著:互聯網和新能源的融合將構建起新支點,成為新的技術和產業革命的源動力。正像美國著名趨勢學家杰里米·里夫金在其《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著作里所預言的,一種建立在互聯網和新能源相結合基礎上的新經濟即將到來。經濟和社會變革總是來自新能源與新通信方式的交匯。在互聯網技術和軟件技術成熟的今天,這已經不是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