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關于頤和園的導游詞

關于頤和園的導游詞

時間:2023-06-02 09:20: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關于頤和園的導游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大家好,我叫張笑寒,歡迎大家來到山清水秀的頤和園。

大家應該都知道長廊吧,繞過大殿,就到了長廊。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桿,看!多美呀。這條長廊有7百余米長,分成273間。很長吧!每一間的橫欄上都有五彩的畫,畫著人物、花草、風景,幾十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非常壯觀!

走過長廊,我們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你抬頭一看,就能看見一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筑聳立在半山腰上,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光。那就是佛香閣。下面的一排金碧輝煌的宮殿,就是排云殿。

從萬壽山下來,就是美麗的昆明湖了,昆明湖圍著長長的堤案,堤上有好幾座石橋,兩岸栽著數不清的垂柳,湖叢中露出宮殿的一角。游人走過長長的石橋,就可以到小島上去玩,這座石橋有十七個橋洞,叫十七孔橋。橋欄桿上有上百跟石柱,柱子上都雕刻著小獅子。這么多的獅子,姿態不一,各不相同。

這次游覽要結束了,希望您把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帶給您的家人,謝謝!

2019頤和園導游詞作文

頤和園導游詞

頤和園導游詞900字

頤和園的導游詞

頤和園導游詞1500字

頤和園英文導游詞

首都頤和園導游詞

精選頤和園導游詞范文

絕對經典導游詞——頤和園

關于北京頤和園導游詞

頤和園景點介紹

頤和園導游詞500字

頤和園導游詞范文400字

第2篇

各位親愛的游客,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 朱倩妤,現在您所乘坐的汽車是通往中國第一名勝和中國旅游點的代表——— 長城。

長城,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象征,是華夏兒女的驕傲。它縱橫交錯,綿延起伏于中國遼闊的土地上。東西相距長達5000多公里,因此被稱為萬里長城,是月球上“唯一能看得見的人工工程”。美國前總統里根曾贊嘆道:“長城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傳奇之一,確實令人鼓舞。人們在上面爬坡都感到吃力,可以想象當年建造長城時需要什么樣的智慧和力量。”下面就讓我們一同去感受長城的雄偉吧。

這一段長城修筑在八達嶺上,是用巨大的條石和城磚筑成的。城墻頂上鋪著方磚,十分平整,像很寬的馬路,五六匹馬可以并行。城墻外沿有兩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蟯口和射口,供蟯和射擊用。城墻頂上,每隔300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臺,是屯兵的堡壘。打仗的時候,城臺之間可以互相呼應。關于長城,它還擁有一個感人的愛情故事,秦朝時期,有個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在自己家里的葡萄架下發現一個名叫范喜良的人,是逃難的,因為當時秦始皇為了修筑長城,到處抓壯丁做勞工,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來,并結為夫妻。成親那天,范喜良被抓到長城去做工了。孟姜女一路吃了不少苦頭去尋找丈夫,卻聽到長工們說:“已經死了,尸首已經填了城腳了!”猛地聽到這個噩耗,孟姜女痛哭起來,整整哭了3天3夜,天昏地暗,天地感動。天越來越沉,只聽到“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

長城,用“舉世無雙,獨一無二”來形容它,一點也不過分。今天,就讓我們懷著“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心態登上它,領略它的雄偉、壯觀。

導游詞2:北京故宮

各位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們,你們好!歡迎來到“世界遺產”之北京故宮,我是來自遂昌的翁導游,下面我就帶大家去細細游賞一番吧。

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宮,又稱紫禁城,地點位于北京城中心。開始建造與明永樂四年至十八年,也就是現在說的1406年至1420年,后來經過多個朝代的勞動人民細心修改,變的非常的富麗堂皇,但仍保持著原來的布局和規模,,是世界上保存的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木構架宮殿建筑群。最先的設計人是蔡信、阮安等,主持施工的人是蒯詳、陸詳等,名字里都有詳哦!

我們說完了北京故宮的歷史和人物建造,現在該說說外觀和排列順序了把!

這座城設四個門,南門正中面是午門、北邊是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四門個建有重檐廡殿頂門樓。這座城的四個角都還布有一些結構精巧、外觀秀麗的角樓。外面的墻有10米多高呢!還有護城河寬52米,夠寬的吧!長3800米,整個建筑群按南北中間的中軸線為對稱布局,層次分明,主次有序。

聽完了一以上那些,你應該對北京故宮有些了解了吧!可能你還不知道把,連皇帝的住所都是那么井井有條!

文化殿,武英殿是面闊九間的但檐歇山頂建筑。文化殿是皇帝聽大臣講書的地方,武英殿是皇帝吃飯、居住和召見大臣的地方。后三宮、東西六宮和乾清宮和坤寧宮通直御花園。坤寧宮和乾清宮是內廷的正殿、正寢,是皇帝、太后和皇后的正式居住場所,平均面積寬九間,為重檐廡殿頂。

前三殿是全宮最大的建筑群,占地面積有達8.5萬平方米,是宮城的12%,后三供則為前三殿的25%,期于宮殿依次遞減,主要突出前三殿、后三宮的主要地位。1961年定位中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被聯合過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長城導游詞 各位游客,大家好,很榮幸當今天的導游。今天,我帶大家去觀賞我國鼎鼎有名的長城。 長城是由城關、城墻、敵臺、烽火臺等構成的,是我國古代各民族統治集團間的軍事防御工程體系。 長城是在兩三千年,由各族人民反復多次修筑而成的,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力量和堅強意志,成為我國古代文明中的一項光輝燦爛的瑰寶。長城內外各族人民在無數次斗爭和長期交往中,發生過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吸引著歷代文人墨客為它賦詩作畫,在我國文學藝術寶庫中,許多優美動人的篇章與畫卷。 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古代人民就已經開始修建長城了,那個時候諸侯爭霸,為了保護自己的領地不被侵犯,所以在各自邊界上紛紛修筑了長城,叫做互防長城。如今,長城經過幾次修整之后,基本恢復了以往的面貌,在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且它還是當今世界上最上的防御性城墻!遍布了我國16個地區,全長達到了10.8萬里。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這次長城之旅就到止結束了,相信大家對這里都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切身體會,也不必不舍,有時間還可以再來。

導游詞3:頤和園

親愛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頤和園旅游社的導游,我叫葉章麗,你們可以叫我葉導。這一次,由我帶領大家參觀頤和園,請多多關照。

走進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了有名的長廊。這條長廊有7百多米長,分成273間。看!這每一間的橫澗上畫著人物、花草、風景,在這幾千幅畫中,沒有那兩幅是相同的。

穿過長廊,我們就來到萬壽山腳下,大家抬頭看一看,在半山腰間聳立著一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筑物,那黃色的玻璃瓦閃閃發光,大家猜猜它是什么?沒錯!那就是佛香閣。它的下面就是排云殿。

我們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前鳥瞰頤和園,它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瞧!那郁郁蔥蔥的樹木掩映著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朱紅的宮墻。

從萬壽山下來,就來到了昆明湖。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游船畫舫從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痕跡。

第3篇

關鍵詞: 旅游景區 公示語 英譯

公示語是指出現在公共場所的文字或圖片,是向公眾提供指示、提示、限制、強制等信息的一種特殊文體。公示語在人們生活中應用廣泛,幾乎隨處可見,是一個國家對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環境的具體體現,是旅游業宣傳的重要窗口。因此,對公示語的任何不準確、不規范的翻譯都可能會影響游客的興致、感受、印象及旅游線路的選擇,進而間接影響我國旅游業的發展。令人遺憾的是,國內許多景區公示語英譯錯誤比比皆是,這種現象不但有損景點的品牌建設和整體形象,而且給外國游客帶來諸多不便,因此探討旅游公示語翻譯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很有意義。

一、景區公示語英譯常見錯誤分析

1.譯文不一致、不規范。

旅游景區公示語的作用主要是給游客指示道路、方向和處所,一個景區、景點或景區設施本應只有一個譯名,但在旅游景區譯文不一致、不規范的現象很常見。同一個場所在不同地方出現不同的英譯名,這樣容易引起誤解,給游客帶來困擾。比如:景區常常會見到各種不同的“須知”,如:游覽須知、乘船須知、參觀須知等,這些“須知”主要是向游客傳遞指示、提示、限制、強制等信息,希望游客能自覺遵守。然而,譯員對“須知”的翻譯是五花八門,極不規范,如:Attention, Notice to Tourists, Notice of Purchasing the ticket, Guest Information ,等等。

2.混淆了“功能對等”和“忠實”原則。

一些人認為同一塊標牌上公示語的漢語和英語應該是一一對應的,否則就是不忠實于原文,因此旅游景區出現了很多機械的字對字的死譯,讓外國游客感到費解。比如:“小心地滑”被翻譯成Slip carefully,這條公示語本來是想提醒游客小心地面濕滑,注意腳下,結果意思卻變成“小心地滑倒”,可以改為Caution:slippery road/ wet road。再如:“請勿往山下扔垃圾”,其實把它翻譯成No Littering就可以了。但如果將它字對字的死譯成 Don’t throw rubbish to the downhill,游客就可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難道山上就可以隨地丟垃圾嗎?”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譯者在翻譯公示語時,不應該只追求兩種公示語語言上的對應關系,更應該關注功能上的對應。

3.忽略了東西方文化差異。

近年來,外國游客紛紛來華旅游參觀,在游覽的過程中感受中國獨特的文化氣息。因此,我們在翻譯導游詞、旅游指南、通知和景區公示語時,要充分考慮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比如:“白象”是中國的知名品牌,而象在西方文化中是昂貴卻派不上用場的物品,是無用而累贅的負擔。因此,如果譯者無視東西方文化差異,把“白象”直接翻譯成英文White Elephant,那么效果可想而知。再如:“龍”是漢民族所敬奉的圖騰,是皇權的象征,皇帝又稱為真龍天子,在古代皇家建筑和許多磚刻石刻中都能找到它的身影;西方的“龍”在《圣經》里是“魔鬼”和“撒旦”,是邪惡和暴力的象征。因此,譯員在翻譯與“龍”相關的景點時,一定要把它和人們美好的愿望聯系起來,否則恐怕外國游客會不愿接近這個景點。

4.譯者態度不認真。

景區公示語翻譯存在不少語言失誤,如:單詞拼寫錯誤、大小寫錯誤、標點問題、單復數錯誤、用詞不當、漏詞添詞,等等,很多錯誤是譯者粗心所致,本來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例如:動物園的熊山Bear Mountain被誤譯為Beer Mountain、海洋水族館Ocean Aquarium被誤譯為Ocean Aqurrium等。再如:某景區超市貨架上貼著“干貨Fuck Goods”、旅游辦公室掛著“對公業務To Male Service”等公示語,這樣的譯文用詞不當、大煞風景,給中外游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二、 探討景區公示語英譯的方法

1.音譯法。

對于景區中的地名和人名可采用音譯法,如:桂林Guilin,九寨溝Jiuzhaigou,魯迅Lu Xun,岳飛Yue Fei,Mao Zedong等。還有一些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詞,如:功夫kongfu,風水fengshui,餃子jiaozi等也采用音譯法。

2.意譯法。

意譯法就是指從意義出發,不拘泥于原句的句法結構、用詞、修辭等手段,突出其內在含義,便于游客理解記憶。例如:兵馬俑Terra 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十三陵Ming Tombs,故宮the Imperial Palace,頤和園the Palace Museum,等等。

3.音譯和意譯結合。

中國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名稱的翻譯大多使用音譯和意譯相結合的方法,景點名稱如屬漢語“單名”,為了照顧音節和外國人的習慣讀法,最好把名字后面的“湖、山、園”等同時音譯出來[1]。如:太湖Taihu Lake,泰山Taishan Mountain等;如果景點名稱是“雙名”,則不必音譯通名。如:洞庭湖Dongting Lake,雁蕩山Yandang Moutain,少林寺Shaolin Temple等。

4.借譯法。

借譯法是指在翻譯時借典譯典,借英語國家的表達式和典故翻譯漢語中帶有特定文化的表達式和典故,以求等效。如:在介紹“梁山伯與祝英臺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典故時,可借用西方人熟悉的“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來類比,有助于外國游客加深對中國典故的理解。類似,在旅游廣告中宣傳蘇州Suzhou及其發達的水上交通時,可將它稱作東方的威尼斯Venice,游客一看就明白了。

5.套譯法。

套譯法指的是借用譯入語中某些固定結構框架傳達原文的意思。 翻譯旅游公示語時,可以套用現有的英語公示語,既規范又省事。例如:英語中“禁止停車”是No Parking,“禁止亂扔垃圾”是No Littering,這些表達都是非常地道的英語。那么,我們翻譯“禁止拍照、禁止游泳、禁止攀爬”等公示語時,就可以套用這種表達,分別譯為No photographing,No Swimming,No Climbing。 再如:“游客止步”是旅游景區里常見的一句提示語,英語表達式Staff Only,那么譯員在翻譯“旅客止步、賓客止步、閑人免進”等都可以套用這一表達,而不是生硬地譯為Visitors Halt或Passengers No Entry。通過套用英語中現有的地道的表達,可以使公示語言簡意賅,同時使它的警示功能一目了然。

三、關于景區公示語英譯的幾點建議

1.采用國際通用表達方式。

目前景區公示語翻譯沒有統一的標準,呈現百花齊放的狀態,導致同一個公示語在不同景區或同一景區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翻譯。為了提升景區形象、打造景區品牌,必須規范公示語的翻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直接采用國際上通用的、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盡量避免杜撰,盡快與國際接軌。例如:熱烈歡迎...A warm welcome to...禁止吸煙/攀爬/……No Smoking/ Climbing/...小心臺階/撞頭/……Mind the step/ your head/…游客止步Staff Only、油漆未干Wet Paint,等等。

2.提高譯員素質。

旅游景點的對外形象與譯員素質關系密切,譯員若沒有扎實專業的翻譯知識,翻譯出來的公示語、導游詞、旅游廣告、旅游指南、旅游日程、通知等質量就看很難保證,所以一定要加強對翻譯人員的監管。此外,譯員對譯文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應該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和文化素質,確保譯文的質量,避免亂譯、漏譯等問題。

3.注意中英文化差異,優先考慮讀者的文化。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和缺失往往也是翻譯的難點,翻譯時要優先考慮讀者的文化[2]。例如:頤和園Summer Palace, 望湖飯店lakeview hotel, 玉佛寺Jade Buddha Temple, 鐘樓Clock Tower, 碑林Stone Forest等,外國游客就很容易理解。再如:外國游客對中國的一些傳統節日或傳統文化不是太了解,清明節僅僅譯成Qing Ming Festival,可能他們就無法理解,如果適當補充,增譯為“Qing Ming Festival, a time to remember the dead when people traditionally go to visit the tombs of the deceased. ”就更能被外國游客理解。

四、 結語

景區公示語譯文的規范對于提升旅游景點的文化品位,促進旅游景點的快速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目前許多景點的公示語還存在譯文不規范、不準確的問題,致使公示語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因此,我們必須出臺相關規范的公示語譯文供參考、提高譯者專業水平和素養、加強群眾監督機制,從根本上改變公示語翻譯不規范的現狀。

參考文獻:

第4篇

挖掘鄉土資源,打造特色課程

在基礎課程教學中,教材是不可或缺的課程資源,但絕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要根據地區差異、學校自身特色以及學生個體差異,進行適當調整,補充反映地域性特點的資源。如可以結合當地氣候特點、風土人情、戲劇藝術、特色美食等富有特色的資源進行教學。

筆者所在的福建省廈門市是一個美麗繁榮的現代化濱海城市,特別是當地小吃,已經融于廈門人飲食習俗之中,成為一種偏好,一種習慣,一種民風,也深深地吸引了中外游客。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走進美麗的家鄉》時,一位本地教師,帶領著學生充分挖掘廈門特色小吃文化,補充課程資源,激發學生對廈門特色小吃的興趣,也加深了學生對家鄉的了解。

教學時,該教師創設情境導入:“老師想在中山路開一間廈門風味小吃店,讓中外游客都能品嘗到具有廈門特色的風味小吃。苦惱的是還沒有定好菜單,所以想請同學們來幫忙出謀劃策一下,看看店里的菜單上,該有哪些廈門風味小吃?”然后,學生交流討論他們所調查了解到的廈門風味小吃,如燒肉粽、土筍凍、海蠣煎、面線糊、炒面線、薄餅、花生湯、韭菜盒、炸五香、油蔥果、沙茶面、蝦面、東粉鴨、海蟹糯米粥、芋包、圓子湯、炸棗、糯米炸、貢糖夾餅等。接著,該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一次競賽:“看看誰將自己最喜歡的一種風味小吃介紹的最具體,讓別人聽后也會垂涎三尺,喜歡上這種風味小吃,那么我們就將這種小吃編進菜單里。”競賽前先在小組內交流,交流之后小組推薦出一名講得最好的同學,其他同學認真聽,做好簡單記錄,并進行適當評議和補充。最后,該教師進行總結:“今天,老師要謝謝同學們的幫忙,為我的風味小吃店想出了這么好的菜單,并且為這些小吃做了這么好的介紹,你們真是太棒了!”如此一堂“色”“香”“味”俱全的廈門特色小吃探究課,就在學生興高采烈的競賽活動中結束了。

結合社區資源,實現開放教學

新課程決定了學生的學習場所必須從課堂走向社會、走向社區,學習內容的載體也必須從教科書轉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社區實際。因此,在教學中要盡可能有效開發和利用蘊藏于社會、社區生活之中的課程資源,推進課程的有效實施。

筆者所在學校的大部分學生是外來員工子女,學校所在的社區――寨上村便是他們的第二家鄉。這些外來員工子女長大以后,也可能會和他們的家長一起扎根在這片土地上,為廈門的發展做貢獻。他們對寨上村所知甚少,就談不上為這第二家鄉而驕傲了。而據《寨上志》記載,寨上村已經有901年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風物廣博、璀璨,有很多深厚的社會資源,值得學生去了解、探究。

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家鄉,我為你驕傲》時,一位教師就充分利用這一社區資源,引領學生走進社區,挖掘寨上村的歷史人文,培養學生熱愛第二家鄉的情感。其中一個小組選擇對寨上村的文物古跡開展研究性學習,課題為“追尋寨上村的文物古跡”。 這個小組成員走進寨上村,通過實地考察、采訪老人協會會長、社區主任等人員,還通過網絡搜集自己需要的資料或圖片、報刊資料,深入了解寨上村文物古跡的保護情況,做好記錄,并為文物古跡實物拍照,建檔。在分工合作的基礎上,小組成員認真進行分析,撰寫研究結果,編制手抄報,同時書面向社區、街道領導反映,并取得少先隊的支持,向全體少先隊員和家長們發出倡議,呼吁大家一起保護寨上村及廈門市的文物。任課教師充分重視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成果,讓各個研究性學習小組在課堂上進行匯報、展示、交流。豐富的圖文資料豐富了課程資源,帶給學生視覺沖擊,更引發了學生深層次的思考。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通過開展“追尋寨上村的文物古跡”等課題的研究,學生不僅了解了社區的文物古跡的保護情況,而且還增長了見識, 同時也使學生的合作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得到很好的鍛煉和提高,更激發了學生熱愛第二家鄉的真摯情感。這種豐富的體驗與收獲,比書本知識和教師傳授更深刻,更有意義。

參與社會活動,內化情感體驗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時空不應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因為一個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如何,最終都是通過生活實踐反映出來的。為此,應創造機會讓學生更多地接觸社會生活,參與社會活動,從中捕捉、挖掘鮮活的教育素材,讓他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通過自己的耳聞目睹觀察社會,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獲得直接感知,內化情感體驗,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

在教學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友愛殘疾人》時,學生對殘疾人的難處分析得頭頭是道,可他們未必能真正理解殘疾人的困難,并主動向殘疾人伸出援手。一位任課教師征得學校德育室的同意與支持,在課后組織學生走進學校附近的福樂家園。福樂家園里有一群智力缺陷的弱勢群體,他們在這里邊接受康復訓練,邊做一些簡單的手工活。這樣,既能練手練腦,也能增加收入,減輕家庭負擔。這些在平常人眼里簡單的工作,殘疾人朋友做起來卻頗顯吃力。學生與福樂家園學員一起制作手工,在塑料板上釘上梳子的小齒,在制作中感受和體驗學員的日常工作。福樂家園學員們一個下午的工作任務,在學生的幫助下,一個小時就完成了。回到課堂后,該教師讓學生交流這次活動的感受。通過交流,學生們體會到了殘疾人生活的艱辛和他們自強、自立、樂觀的精神,也深切地體會到即使是弱小的生命也能綻放美麗的光彩,對殘疾人的同情、友愛之情油然而升。

正如教育家蒙臺梭利所言:“一件事,我聽說了,隨后就忘記了;我看到了,也就知道了;我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既能豐富教學內容,體現品德與社會學科的生活性,又能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促進正確思想、觀念的內化。

利用家庭資源,延伸教學時空

品德與社會課程具有生活性,注重使兒童發現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家庭生活是學生接觸最多的,家庭里也存在著豐富的科學教育資源,如家長的閱歷與職業背景等。因此,家庭資源也是豐富的課程資源,適時使用可將教學的時空延伸到課堂外,增強教學效果。

比如,三年級上冊《生活中不能沒有他們》一課的教學,目標為讓學生知道人們的生活離不開許多普通的勞動者,能初步體驗到他們工作的艱辛,自覺做到尊重勞動者。由于筆者所在學校位于廈門市城鄉結合部,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居多,他們的家長職業類型多樣,層次差異明顯,主要以灰領為主,工種艱辛。如何讓學生真正體驗到各行各業勞動者的重要性和其工作的艱辛?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一位任課教師在課前布置一項調查作業:讓學生利用雙休日親身體驗父母的一天工作,記下父母親于何時做何事,是否勞累?并拍下照片,寫下自己的感受。課堂上,教師讓學生走上講臺前,向全班同學匯報自己的調查。一個學生介紹到:“我的爸爸是個泥水工,在廈門這個城市干著又苦又累的活兒。從早上七點吃完早餐出門到工地,一刻也不得停歇,直到中午十二點半才吃上簡單的快餐。我為爸爸擦著臉上的污漬,問爸爸累不累?爸爸笑著說,習慣了。我覺得爸爸好辛苦!正是因為有了很多像爸爸這樣的工人,廈門市才能高樓林立。”話音剛落,孩子的眼淚無聲地流了下來。教室里響起了掌聲。筆者認為,這掌聲,不僅是送給上臺介紹的學生,更是送給他的爸爸。隨著學生一個個上臺發言,大家深刻體會到自己的生活離不開父母的辛勤勞動,社會的進步離不開勞動者的辛苦工作,從而發自內心尊重感激從事各種職業的人。

又如,在四年級下冊《土地養育著我們》這一單元學習中,教師可以事先和家長們取得聯系,鼓勵家長盡可能利用假期帶孩子體驗家鄉農村生活,幫助農民進行一定的農作實踐,引導孩子主動積累。

整合學科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小學教育中的各門學科存在一定的聯系,加強各學科的橫向聯系,進行學科知識有機整合,有利優化教學資源,將散亂的知識點織成網,納入學生的知識結構之中,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實現知識遷移,提高教學效率。

比如,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有一課《來自不同家鄉的文化魂寶》,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也有一個與這個專題相關的內容――第五單元“我國的世界遺產”。其中包括《長城》《頤和園》《秦兵馬俑》等課文,文中還配有精美的實景或實物插圖。一位品德與社會教師發現后,帶學生進學校電子閱覽室上網收集關于我國的世界遺產資料,讓學生了解中國的“世界遺產”,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同時,還與語文老師攜手執教一節活動課,寫介紹我國的世界遺產的導游詞:要求學生先確定自己要介紹哪一處世界遺產,然后選取最有特色的內容向大家介紹。可以介紹景點風光也可以介紹與景點有關的故事、傳說,還要提示參觀游覽的注意事項。寫好以后,根據所寫的導游詞,模擬導游進行講解。學生的個性發言、創意表達在課堂上精彩紛呈。別開生面的學科整合課,激發學生學習和交流的積極性,既豐富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加深學生的理解和感受,又為相關單元專題的語文口語交際與習作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真可謂是一舉多得。

又如,在教學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走訪遺跡看歷史》時,為加深學生對圓明園的了解,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一位教師整合教學資源,讓學生聯系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說說圓明園有著怎樣輝煌的過去,它是如何被毀滅的?課文的標題是“圓明園的毀滅”,為何作者花大量的筆墨寫圓明園輝煌的過去?通過回顧、討論、總結,讓學生體會到:“在國家強盛的時候,我們有能力創造一個建筑奇跡。當國家衰敗的時候,我們連保護它的資格和能力也喪失了。國家的強盛關系到民族的興衰,關系到祖國文化財富的命運,我們應該牢記國恥,樹立振興中華的志向!”在學科整合中,學生以史為鏡,對中國那段恥辱的歷史了解更為深刻,振興中華的信念更為強烈。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在线视频亚洲欧美 | 中文字幕天堂资源网最新版 | 在线看片不卡人成视频 |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 | 亚洲婷婷久久夜夜亚洲最大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