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17:2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愛國人士的資料,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我們要繼續發揮自身優勢,多聽取僑界群眾意見,積極參政議政。去年我們在調研基礎上撰寫了63份僑情民意,其中一份被中國僑聯采納。今年我們不僅要進一步提高數量,更要提高質量……”虹口區僑聯常委、區僑聯參政議政專委會主任、上海滬光電表廠董事長黃世云在2015年初區僑聯專委會務虛會上自信地說。會上,虹口區僑聯基層工作專委會、經濟工作專委會、文化宣傳工作專委會、青年工作專委會及女僑胞聯誼會等其他5個專委會負責人也介紹了各自設想。此時此刻,他們不僅是企業董事長、大學教授、高級科研人員、退休老人,更是關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僑界群眾疾苦的積極建言獻策者。不僅在會上,平時的他們,也常常放棄寶貴的休息時間,以僑聯組織為平臺,為僑界人士送去溫暖、傳遞呼聲。
牽掛基層 為僑服務
每年端午,我們都會在方浜居委和韶嘉二居委活動室中,看到區僑聯基層工作專委會主任許海南忙碌的身影。在他的帶領下,區僑聯基層工作專委會的成員們齊聚一堂,大肉、紅棗、赤豆、糯米、粽葉等食材有條不紊分放一邊。不一會兒,一只只形狀各異、結實飽滿的粽子不斷從他們手中滑落。大家裹的裹,搬的搬,煮的煮,現場只見人員穿梭,忙忙碌碌;歡聲笑語,暖意濃濃。今年84歲的僑界空巢老人吳元生是某軍工研究所的退休教授,兩個孩子均在國外,與83歲的老伴兒2013年第一次參加區僑聯基層專委會“粽香濃情,僑愛暖心”活動后,動情地說:“以前只知道,有困難可以依靠單位和居委,今天還發現,僑聯組織是我們僑界空巢老人、僑眷的最大依靠和保障。我在國外生活過,但總感覺不習慣。只有在自己的祖國,才感到生活安定、身心愉快?!倍宋缁顒右呀涍B續舉辦了兩年。每年,韶嘉二居委會和方浜居委會干部、社區僑界人士及志愿者都有50余人參與此項活動,共裹粽子近2400個,將僑聯組織的溫暖傳遞到社區僑界空巢老人、困難歸僑、僑眷及社區僑界志愿者300余人的心中。
區僑聯基層工作專委會由各街道僑聯會主席、居委會干部、基層僑界人士等組成,他們熟悉基層,了解僑界人士需求和愿望。每年組織的這些基層僑聯活動,使大家在歡聲笑語中敞開心扉,無形中拉近了僑聯組織與僑界群眾的距離,為僑聯了解和反映僑情民意積累了第一手資料。
僑愛暖心 攜手公益
中秋節快到了,年過九旬的早期歸僑陳阿姨一早就已穿戴整齊,換上女兒買的新衣服,靜候僑聯同志上門。門鈴響了,“喲,小李,是你??!”陳阿姨一開門就認出來,提著月餅的是虹口區僑聯常委、區女僑胞聯誼會會長、區僑聯經濟工作專委會副主任李志彬同志,她每年都會送來一盒月餅,一起聊聊家常。作為企業家,她每年中秋都會出資為全區80歲以上早期歸僑送上一份月餅,并親自上門將月餅送到90歲以上早期歸僑的手中。
2014年8月3日,云南魯甸發生6.5級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得知災情的第一時間,剛剛成立僅一個月的區女僑胞聯誼會主動向區僑聯提出要為云南魯甸捐款。8月6日,在區委統戰部“天災無情,統戰有愛”捐款儀式上,聯誼會一次性向云南魯甸地震捐款人民幣伍仟元整,上海市慈善基金會虹口區分會現場接受捐贈。
這些義舉,雖不驚天動地,但在于無聲處反映出我們僑聯組織和僑界人士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他們始終把僑界群眾的需求、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首位,為新時期僑聯工作增添了新的內涵。
參政議政 共謀發展
“參政議政是僑聯的基本職能之一。為僑說話,是我們每個僑聯委員的職責。我們參政議政專委會有三點目標:一是多提建設性意見和建議,在促進區域政治經濟建設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二是從大局著眼,在促進虹口和諧穩定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三是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多聽取僑界群眾意見,為僑發聲,共譜中國夢?!眳⒄h政專委會主任黃世云在專委會成立會上的發言,道出了大家的心里話。
“像梁樹年委員提出的‘關于針對外籍人士購買高鐵車票推出購票卡的建議’,也只有我們僑界人士能發現問題并提出建議,因為一般持有中國護照的不會遇到類似問題。我們小區的僑眷,得知我是區僑聯委員,能反映僑情民意后,常常會主動向我反映很多意見,有時候我買菜回家,都要被拉著聊好久才能上樓。大家為我提供各種各樣的僑情民意素材,我提出后也能得到解決,大家就更積極了。”鮑吉娜委員如是說。區僑聯參政議政專委會成立17個月以來,參政議政專委會成員們共提交63份僑情民意,其中26份得到相關部門的答復和采納,其中一份被提交至全國政協,一份被中國僑聯錄用。
僑界發展 文化助力
在2014年虹口區“僑與中國夢”演講比賽現場,來自8個街道13位僑界人士正在作賽前準備。這是區僑聯文化宣傳專委會舉辦的一場僑界人士的演講比賽前夕。參賽者們有的是退休在家的僑眷,有的是正在工作崗位上奮斗的“海歸”,還有街道僑聯會的干部。他們以自己的視角,講述了一個個不同尋常的僑界故事,在場的評委及觀眾無不為之動容。比賽結束,作為評委會主席的文化宣傳專委會主任呂靜教授感慨道,“僑界人士有其特殊性。很多僑眷的子女都在國外,有時只是一通越洋電話,就能讓在國內的僑眷心里溫暖好一陣子,可見他們平日多么孤獨。這樣的活動應該多多舉辦,讓大家都能互相交流,緩解思親之苦?!?/p>
1996年6月1日,中國印刷博物館正式開館。在許多不知情的人看來,或許這一切都進行得順其自然、水到渠成。然而,通過張館長的介紹,我們才了解到當初籌建博物館背后的酸甜苦辣。
“印刷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可謂‘文明之母’。但在中國印刷博物館建立之前,國內根本沒有與印刷相關的博物館,完全是一個空白。而德國、美國、英國、土耳其、韓國等都有大小不同的印刷類博物館,尤其是德國的谷登堡博物館已經擁有百年歷史。為此,自1982年開始,印刷戰線的一些老戰士就呼吁在國內建印刷博物館?!睆堭^長在講述建立博物館緣由的同時,也十分感動于當時所有人為此所做的努力。“當時國家經濟比較困難,根本拿不出錢來建博物館,所以打了報告之后,這件事一拖就拖了10年。直到1992年,這些印刷界的170余位老戰士,聯名再次向國務院打報告要求建印刷博物館,才將此事提上了日程。”
但在國家經濟非常困難且提出嚴禁建樓堂館所的情況下,要如何籌建印刷博物館?張館長說:“當時大家想了一個辦法,就是進行國內外集資。由當時國家機械工業部一機部副部長范慕韓老先生牽頭,因為他在國內外享有一定的威望。盡管他當時已經80多歲,可依舊為此事積極奔走,并召集印刷工業器材協會和中國印刷技術研究會一起進行集資籌辦工作。”據張館長回憶,當時一共集資了2200多萬元,開始籌建現在這個5500平方米的主樓?!白盍钊烁袆拥氖?,香港的印刷商會、印刷工會和印藝學會3家聯合起來,為建立中國印刷博物館,他們的領導一起在香港街頭徒步募捐了800多萬元,占總集資額的三成以上,可見香港同胞有多么愛國。”
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就這樣中國印刷博物館在眾人的支持下建立起來了。為了充實博物館的展品,當時還向國內外發出了倡議,張館長說很多單位和個人紛紛捐款捐物,有文獻資料、印刷精品和印刷設備等,其中很多甚至是鎮館之寶。
博物館的展示:三大印刷里程碑
在中國印刷博物館開館第二年,即1997年9月,張館長被從北京印刷學院的學生處調到博物館工作,至今已經有16個年頭??梢哉f,張館長親眼見證了中國印刷博物館的整個發展歷程,因此對所有工作也都非常熟知。也正因如此,在談到博物館的館藏和展示內容時,張館長滔滔不絕地向我們介紹了詳細情況:“現在博物館的總體面積有8000多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印刷專業博物館。主樓共4層,其中1~3層是展廳,4層是辦公區;此外還有一個2300平方米的地下展廳。雖然現在大部分文物都是復制品,但由于我們自身經濟實力的問題,能夠說明各個時期的脈絡就可以了?!?/p>
在張館長的詳細介紹之后,我們對整個中國印刷博物館的展示內容有了大致了解??傮w來看,整個館主要分為四大部分內容:三層是源頭古代部分,貫穿了印刷術的起源、發明、發展的整個歷史過程,然后一直到清代;二層是近現代部分,也是三層的延續,從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的發明和發展,到印刷術外傳世界各地,直至1987年王選院士及其科研團隊發明了激光照排計算機漢字信息處理,從而告別了“鉛與火”,迎來了“光與電”;一層主要介紹印刷數字化,即王選院士及其科研團隊發明的激光照排;地下展廳主要介紹我國各個歷史時期有代表性的印刷機以及制版機、照排機、照相機、分色機等相關設備。
“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和計算機漢字處理,是我國有知識產權的3個印刷里程碑?!睆堭^長說,“當時博物館開館,德國谷登堡博物館的館長也前來參觀,認為我們的展示內容十分豐富,并且雙方還建立了友好關系,互設展臺?!睋堭^長向我們介紹,現在中國印刷博物館不僅在德國谷登堡博物館有200多平方米的展臺,而且在奧地利維也納的高等出版??茖W校也有100多平方米的分館。此外,2008年澳大利亞亞洲文化中心也增設了300多平方米的展廳,讓當地華人的子孫后代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這三大分館的設立,不僅證實了中國是印刷術的發明國,而且對宣傳中國印刷文化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博物館的意義:傳承印刷文化
除了在國外設立分館外,中國印刷博物館在傳承印刷文化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正如張館長所言:“在我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今天,走出去首先要宣傳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而印刷博物館恰恰就在這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例如,我們經常代表國家進行展出,像在俄羅斯、美國、德國、希臘、澳大利亞、奧地利、日本、韓國等舉辦的圖書交易博覽會,觀眾看到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時都贊不絕口。”
“印刷博物館本身還是一座愛國主義教育的豐碑。我們希望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不斷延伸,既讓中國走向世界,也讓世界了解中國?!睋堭^長介紹,近些年中國印刷博物館每年都參加國內的圖書交易博覽會,不斷推廣“中華印刷之光”這個展覽品牌。“我們的目標是讓‘中華印刷之光’走遍全國、走遍世界,對全國尤其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對印刷從業人員是對印刷歷史的學習?!?/p>
此外,中國印刷博物館還為國內印刷界的企業文化做了大量工作。隨著企業的發展和壯大,印刷界的企業對文化的需求也很多,他們希望除了參觀展覽之外,也有自己的展覽室或小型博物館?!斑@樣一來,我們不僅為社會作出了貢獻,也發揮自身優勢得到了一些收益,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影響力和知名度也大大提高?!?/p>
博物館的未來:加強四大功能
如今,中國印刷博物館不僅是人們了解中國印刷史和印刷文化的窗口,也是啟迪心靈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那么,今后中國印刷博物館將如何發展呢?張館長表示,這些年他們在博物館的發展方面花了很多精力,未來要繼續加強“收藏、展示、研究和教育”這四大功能。
在收藏方面,要努力創造條件充實展品內容,不能天天老面孔,而是持續迎來新面孔。這需要不斷加大宣傳,一方面吸引更多愛國人士的捐贈,另一方面也要籌集經費買入一些有必要的文物。
在展示方面,要努力吸引觀眾的眼球,只有人氣提升了,作用才能發揮地更好。希望有更多的人走進中國印刷博物館,了解印刷的歷史和文化。
在研究方面,要對館藏的東西進行深入研究,清晰其價值和來龍去脈,知道其對社會的影響和作用。這樣也可以讓觀眾有詳細的了解,而不會“看不懂”。
【關鍵詞】認識作品;歷史背景;分析曲式;音響形象
如何認識作品,對不同程度、不同年齡、不同天資的人有不同的要求。對于學琴年限較長或雖學琴年限不長但已具有較高鋼琴程度的廣大業余學琴者和部分專業學琴者來說,在彈奏一首新作品前必須較好地認識作品,然后再有步驟、有計劃地練習作品、研究作品,直到彈好一首作品。認識作品的途徑很多,對于正在學習的學生可從三方面入手認識作品。
1 了解作家、作品的文化歷史背景
著名的俄羅斯鋼琴大師安東.魯賓斯坦是俄羅斯鋼琴學派的奠基人。在19世紀名人炫技,各種鋼琴流派爭相斗艷時,對于鋼琴演奏,他首創在尊重原作創作思想基礎上發揮演奏者的個性,進行二度創作?,F代有一些世界級的演奏大師對于鋼琴表演藝術持與魯賓斯坦同樣的見解。如何尊重原作呢?要知道音樂所要表現的意思很多是語言無法表達的。尊重原作,意味著要了解作品本身的精神。著名鋼琴大師克勞迪歐.阿勞說:“如果你想要懂得一個作曲家的某一部作品,那么極為重要的便是去研究那位作曲家的全部作品,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語言?!币龅綄δ硞€作家整個作品有總體了解,必須了解作曲家所處年代的歷史和文化背景。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處于一定歷史時期的作曲家,其創作思想必然要受到該時代的社會風尚、思想動態、政治制度及文化傾向的影響,定會反映出該時代的精神、社會動向和審美情操。當我們翻開西歐音樂發展史時,我們看到古典樂派的莫扎特、古典樂派大師同時又是開創浪漫主義先河的貝多芬、浪漫主義詩人肖邦等音樂家的創作風格,與他們所處那個時代的環境、政治動向、文化氛圍有著密切的聯系。作曲家所形成的鮮明創作個性,具有作曲家所處時代的時代特征。貝多芬崇尚人類平等博愛,四海之內皆兄弟。為了這一目標,他終生為之奮斗,貝多芬的思想體現了他所處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人們對光明的追求,對黑暗勢力的反抗,以至對資產階級革命失望,又不甘放棄對未來的美好憧憬。這種歷史背景對他人生觀所起的作用,無不體現在他的交響樂和32部鋼琴奏鳴曲中。他的作品中出現的強烈對比,造成音樂上巨大的矛盾沖突,無不反映出貝多芬所處時代及其個人內心精神世界的矛盾、痛楚與抗爭。他作品中的寬廣與雄偉、抒情與歌唱,又反映了貝多芬個人崇高的精神境界。
肖邦被譽為浪漫主義鋼琴音樂的顛峰,又被稱為“鋼琴詩人”。他的創作很難用一種概念將其束縛,因為肖邦的音樂繼承了前人的精華,但同時又在鋼琴創作、演奏及教學上大膽創出一條新路。肖邦開創了民族樂派的先河,是因為他的創作具有強烈的愛國思想和民族精神。當時,波蘭經過了1772年沙皇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的第一次瓜分,1793年沙皇俄國和普魯士的第二次瓜分,1795年沙俄、普魯士和奧地利的第三次瓜分以后,波蘭的民族解放斗爭進入了最尖銳的階段。當時除了大貴族以外,波蘭各個階層一致支持的民族解放斗爭導致了波蘭人民愛國主義熱情的高漲和對民族文化藝術的重視,促成了波蘭民族音樂的蓬勃發展。少年和青年時代的肖邦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肖邦的老師約瑟.愛爾斯涅爾不僅自己創作民族的歌劇、交響樂、室內樂,還將這種強烈的民族精神像種子一樣埋進肖邦的心田。肖邦在一群文化界愛國人士影響下擴展知識,增加文化修養,增強民族意識,加之肖邦的天賦和骨子里原有的對祖國民間音樂的熱愛,都對肖邦的創作風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有一句話,“時事造英雄”,音樂界這些偉人,他們的存在以及他們創造的音樂財富,無不與他們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因此,學習一首鋼琴作品必須要了解作曲家所處的時代及文化歷史背景,他們所代表的民族以及要了解鋼琴文獻所具有的民族風格的源頭,才能幫助我們理解好一部作品,而不至于曲解了某些作曲家以及作品。
這里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小故事,說明鋼琴大師對正確理解原作精神的嚴肅態度。鋼琴家斯蒂芬.霍夫少年時代跟戈登.格林學習鋼琴。格林的教學方式是著重啟發學生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哪怕學生對作品的處理他并不喜歡,也不會橫加干涉,非要學生“別那樣做,要那樣做”。他要發揮學生的創新與開拓精神,他說他感興趣的并不是學生眼下彈得怎么好,而是著眼于學生五年、七年之后彈得怎么樣。格林要求學生不能按一個模式走,要培養學生自己去思維,哪怕學生正在做的事有待改進,他也能取信任態度要學生“想一想這一段,我不相信它已彈奏得很好了”。但在有一次上課中,格林的態度非常不一般,這次課對霍夫一生的藝術道路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3歲的霍夫第一次學習彈奏貝多芬的晚期作品110號。在彈第一頁時,霍夫心想:多么美麗動人的樂曲啊。于是富于表情地彈下去。突然,格林先生一反常態,打斷了霍夫的彈奏,他把煙頭從嘴邊拿開說道:“我的孩子,這首樂曲不是優美,而是崇高。”霍夫認為這一天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課,這一訓誡使他認識到真正理解作品的重要性,因為晚期貝多芬、舒伯特的作品,莫扎特的某些作品的表現必須超越人類,進入一個幾乎純粹的精神領域或一種忘我的境界,自己卻僅從自我理解“多么美麗”來彈奏誤解了作品的精神?;舴蛞宰约簩W習的親身經歷向正在學習的鋼琴者提示了一個真理,必須真正理解作品精神。要想理解作品精神,必須了解作曲家所處時代的歷史背景,了解作曲家個人經歷及作曲家本人不同時期創作思想才能彈好作品?;舴蛲ㄟ^格林對他的教育,說明鋼琴教育要尊重演奏者個性的發展對樂曲應有二度創造,但必須是在不違背原作精神的原則下。
2 分析曲式,形成一個作品的結構概念
鋼琴文獻浩如煙海,樂曲體裁豐富多彩。很多作品都有一定的結構形式,如二段式、三段式,大型套曲中有奏鳴曲式、組曲,還有回旋曲式、變奏曲式等基本結構形式。有的曲式結構在自身基本框架中有了許多變化、發展,甚至各種體裁與結構為服從音樂內容的表現進行了相互融合。要彈好一首作品,除了要了解作者創作的歷史潮流和文化背景及作者本人創作思想外,分析樂曲的曲式結構是非常重要的。
分析樂曲的段落結構是為了要探索作者的構思和音樂發展的邏輯性,以便進一步理解作品所提示的音樂內涵和作曲家為表達自己的創作意圖所用的作曲技法。就拿李斯特的《狂想曲》而言他的各章各段之間有明顯的不同速度和風格,要把握樂曲,必須研究樂曲中每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系,要意識到每一部分之間必然有其內在的聯系和和諧之處。當然在分析樂曲時,碰到曲式結構的分析,每一部分的聯系、配合與烘托,必須依靠學琴者對和聲、曲式、復調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往往大部分學琴者,只重視練琴,寧可機械地用大量時間作同一動作的循環,卻不研究樂曲。真正想彈好一首作品,必然要求音樂知識的全面,整體文化素養的廣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分析作品的曲式結構中認識作品的邏輯性。
3 典范的音樂形象是正確理解作品的向導
鋼琴音樂是聲音的藝術,認識一首作品僅從文字資料、分析樂曲結構入手,那只是一個開始。欣賞音樂和彈奏鋼琴必須有實實在在的聲音形象,才是認識一首音樂作品的本源。
俄羅斯著名鋼琴家、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在所著《優秀鋼琴演奏的十大特點》中寫到:“學生怎樣才能對作為一個整體的作品有正確的認識?顯然最好的辦法是聽聽音樂會上,聲望不容置疑的權威鋼琴家是怎樣演奏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