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學生心理論文

學生心理論文

時間:2023-01-06 01:46: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學生心理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學生心理論文

第1篇

關鍵詞:應急心理危機;識別;救助;對策

正處于生理發展青春期中的大學生,由于身心急速發展,心理困擾因素多,缺乏適當的挫折心理,加上學習任務繁重,面臨就業、走向社會和缺乏自我設計等問題,對于性格偏弱及強弱不均型的大學生常常誘發應急心理危機。通過對其心理特點進行分析表明,該階段的大學生思維已達成熟,情感世界日益豐富,熱情奔放易激動;自我意識進一步加強;關注自我及自我評價能力提高,自尊意識增強;表現出具有交往復雜、淡化權威、較強的心理逆反等特點。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反映在壓力集中的階段,這些壓力一方面來自學業、情感、人際關系、就業,另一方面來自不正常人格發展和早期經歷不良影響等。因此,預防和識別應急心理危機的產生以及對己經產生應急心理危機的大學生實施應急心理救助是當前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構建和諧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大學生產生應急心理危機的成因、應急心理危機的識別、預防誘發應急心理危機的對策以及實施應急心理救助的策略方法等四部分給予闡述。

一大學生應急心理危機的成因

近年來,大學生在學習、生活、倫理道德和價值取向、行為方式、人際交往、就業求職、適應社會等方面的沖突和壓力不斷加大,心理受挫幾率不斷增高。當問題表現和發展到一定程度而不能克服和有效解決時,往往產生應急心理危機,極易引發自傷、自殺和傷人、殺人事件。造成大學生應急心理障礙而導致心理危機的成因有五個方面:

1精神疾病是導致大學心理生危機和自殺的重要因素

抑郁是大學生中常見的情緒問題,是指大學生在遇到學習成績落后、失戀、生活挫折、家庭中出現重大事件等因素刺激后,心理承受力超過負荷而帶來的壓力時出現的情緒反應。抑郁心理一般表現為:(1)對日常活動興趣顯著減退,但未喪失。(2)感到生活無意義,對前途悲觀失望。(3)常想起不愉快的往事,或遇事往壞處想。(4)自覺懶惰乏力,精神不振。(5)自我評價下降,夸大自己的缺點,不愿接受鼓勵和贊揚。(6)不愿主動與別人交往,但被動接觸良好,愿接受同情。(7)常唉聲嘆氣,易傷感流淚或愁容滿面。(8)有想自殺的念頭,但內心矛盾重重。目前,媒體和網絡經常有一些關于大學生自殺或傷害人的報道。在其自殺的原因中,精神疾病為主要因素。

2人格成長中的挫折與早期經歷不良

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庭環境對人的一生發展會產生重大影響,特別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結構,會在以后的心理發展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家庭環境包括:家庭人際關系(和睦、緊張)、父母教養方式(民主、專制、放任)、父母人格特征(平和、溫情、心胸狹窄、粗暴、偏執、拒絕或過分保護)等。當早期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缺乏,隨著心理發展和成長,就會漸漸產生一種孤獨無助的個性,很難與人相處和溝通,因而極易形成人格異常導致心理障礙,最終發生心理危機。自身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帶來的矛盾沒有很好地順利解決時導致的沖突和壓力,在人格成長的關鍵期(人格形成的關鍵年齡是3歲、7歲、13歲和18歲,除3歲前在家外,其它都和社會教育有關系)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與指導、家庭變故、社會不良唆使、現行基礎教育中的應試觀念忽視全面素質培養與人格發展,單一強調分數和學習成績帶來的高分低能與心理素質偏差、獨生子女固有的依賴、不堅強個性與薄弱意志等。自我中心過強、自我期望、成就動機以及給自己確立的目標過高,而現實中自身能力達不到,就會導致心理沖突和挫折感。心理抑郁,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就極易發生心理危機。

3適應困難、交往障礙與自卑

新生入學往往會出現環境不適應,大一是最困難的時期,處于與父母親人的心理斷乳期。大一沒適應好可能其全程學習都不快樂。很多學生會越來越自卑:學習不適應、人際不適應等。一些大學生在上高中時,考大學的目標非常明確,考上大學后,突然目標沒有了,心中一片失落和茫然,考上大學的成就感漸漸降溫。有的人開始發現大學校園并非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王國,學習緊張、生活枯燥、遠離親友、人際關系不再簡單易處。于是許多人開始感到恍惚、迷惘,一些適應能力差的學生甚至產生了抑郁和焦慮心理。在應試教育模式下,中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來自家長和學校,而不是出于學生自身對知識的渴求。到了大學后,自學成為主要的學習方式,沒有了教師的耳提面命,沒有了家長的陪伴督促,外在的壓力驟然減輕,很多人為讓自己徹底放松,開始揮霍時間和精力。一旦發現成績下降,甚至考試掛了“紅燈”,焦慮和抑郁心理便油然而生。有時,一些學生為一件小事而產生抑郁和焦慮心理,這對心胸開闊的人來說不算什么,而在一和心胸不開闊、人格發展不良的人看來,這些事就會在其心理不斷放大,最終成為心理危機的導火索。而人際交往不良又與諸多因素有關,如獨生子女、性格內向、個性偏激、自私自卑或自負等。自卑心理是大學生的人格缺陷。自卑往往與高考、學業成就、家庭與自身因素問題密切相關;而生理缺陷、相貌不佳、才不如人、家庭困難等也都可導致大學生的自卑心理。大學生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現為在能力、自身價值等方面低估自己,并且認為自己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尤其是不被群體接納,會使其內心失落感加重,終日憂慮不安乃至自暴自棄。一般的大學生個體或多或少在自身某個方面都體驗過自卑這種消極情緒,但只要通過積極的自我調節就能減輕或消除自卑心理。如果沉湎于強烈的自卑之中不能自拔,心里很容易失去平衡。處在這種心境下的大學生個體,在外界刺激的誘導下容易發生心理危機。自卑的危害極大,不管什么原因造成的大學生自卑都會導致不良心境,其積淤和不斷量變都會導致應急心理危機。

4擇業、就業壓力帶來的心理煩惱

大學生在擇業、就業方面隨著時展呈現出愈來愈大的壓力問題,這與大學生自身三個方面的因素有關:第一是就業觀念滯后,其認知還停留在過去計劃經濟時期,覺得非得要找個穩妥、長遠又固定、有保障的好工作。第二是自我期望值過高,認為自己是一名大學生,一定要找一個理想的工作。而現實中,由于我們國家過去是精英教育,一考定終身,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能上大學的都是人才;而當今高等的教育已逐步趨向大眾化、普及化、市場化,能上大學已不是什么困難的事,加上就業的市場化,就業人數逐年增多,競爭力逐年增強,其過高的求職期望就很可能與目前這種就業現實產生矛盾。這樣,就給大學生帶來心理上的煩惱與挫折,當這些煩惱與挫折不斷加大和上升時,心理挫折轉化為心理危機。第三是對自己不自信,覺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人,尤其是那些有自身各種生理缺陷者,更是對自己沒信心。在主觀上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負擔和壓力,對自己的前途充滿失望,進而對人生喪失信心,壓抑久了會使這種心態在惡性循環下升級為心理危機。

5情感與性問題帶來的心理困擾

大學校園戀情已經成為普遍現象,情感問題是誘發心理挫折的導火索之一。筆者曾對河北理工大學800名大學生做過一次有關情感與性問題的調查,其中,在一項關于“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可不可以談戀愛”的問題上,有90%以上的大學生持贊同態度。這反應了一個不能不重視的現實,大學校園情感問題己經泛化,必需要有良好可行的針對性措施,進行疏通、引導和科學理順。大學生情感問題也連帶出性問題,目前大學生性問題普遍存在三方面表現:一方面是過于保守,這部分大學生所占比率不高。他們不僅在性問題上保守,而且在對待情感問題上也不從眾。這部分學生往往學習較好,用心專一,性格偏內向者居多,其中不乏自我感覺不良、情感不自信者。因為保守,思想意識并不放松,心靈深處過于壓抑,其中不乏自卑者。由于不自信,也相應地影響了人際交往,一定程度上造成心理亞健康或心理障礙。若遇某些挫折打擊或突發事件,極易發生心理危機。另一方面是過于開放,這部分學生的比倒也不高,性格外向者偏多。由于受媒體、網絡、西方性解放思潮及校園周邊不良環境(如租房、日租、小時租等)的影響,一些大學生發生甚至同居;這部分學生學習不是很刻苦,且往往缺少遠大目標,注重及時行樂,把主要精力放在異性上,消磨人生。再一方面是居中型,不開放,也不保守,這部分人占學生的大多數。他們在愛情到來時不拒絕,看中某一位也敢追;學習上知道努力進取,有理想目標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對待情感問題認真而慎重,但是,在面對失戀等情感挫折時,不同性格取向的人心理行為表現和承受挫折打擊的能力也是不一樣的。外向性格的人挫折感輕或無無妨大礙,而內向性格的人往往挫折感較強或重,產生心靈創傷時,嚴重者甚至發生心理危機。性問題在當今青年人中已不僅僅是性心理困惑問題,還存在道德挑戰問題。

此外,還要關注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這類人群常見的心理壓力是自卑,由于社會貧富差距拉大,有的學生家里經濟條件比較好,吃好的,穿名牌,比享受,請客等,就會給那些貧困的大學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少數大學生因家庭貧困而交不起學費,也有個別學生連吃飯都成問題。這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若處理不好也容易使應急心理危機加重。

二大學生應急心理危機的識別

從宏觀方面來說,大學生心理障礙、生理疾患、學習和就業壓力、情感挫折、自我期望值過高、在學習上遇到挫折后產生很大的失落感和心理落款經濟壓力、家庭變故以及周邊生活環境等諸多因素,會導致心理危機發生。抑郁心理、孤僻性格、自卑心理、抑郁癥、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是引起心理危機、導致自殺等極端行為的主要原因。抑郁心理與孤僻性格往往與人格發展、早期經歷不良等因素有關;自卑心理往往與自身缺陷、自我期望過高或過低等因素有關;而抑郁癥和精神分裂是心理問題已經危機化了,并且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生極端行為。從微觀方面來看,識別大學生個體心理危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判斷:

1情緒變化

情緒在個體的生存適應和人際交往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情緒往往通過表情來表現,是個體行為活動中最復雜的方面。良好的情緒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之一,不良的情緒體驗是心理發生問題的主要因素,異常情緒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足以產生心理危機。異常情緒包括:抑郁、焦慮、冷漠、狂躁等。大學生的情緒突然改變、明顯不同于往常,出現不良情緒反應,如:情緒低落、悲觀失望、焦慮不安,無故哭泣、意識范圍變窄、憂郁苦悶、煩惱或喜怒無常、自我評價喪失、自制力減弱等消極情緒時,就有發生心理危機的可能。大學生情緒變化的直接因素是,自我期望值過高、自我評價不合實際以及學業、就業、情感、人際等。惡劣的情緒也是判定個體發生抑郁癥的重要臨床表象。

2行為變化

人的行為是心理活動的反應,正常的行為活動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現之一。當個體大學生出現行為異常,如:飲食、睡眠出現反常、個人衛生習慣變壞不講究修飾、自制力喪失、不能調控自我、孤僻獨行等非常態行為時,就要注意是否有心理危機問題了。行為異常也是判定個體發生抑郁癥的重要條件之一。行為變化也與情緒變化密切相關,不良的情緒必然導致行為的反常變化。

3學習興趣下降

如上課無故缺席,常遲到早退,成績陡然下降,根本無法進行正常的學習和聽課。心理學認為,學習是個體恒定、持久的心理能動狀態。正常、有效、良好的學習能力是個體心理健康的前提和標準。當個體在智力正常的情況下突然喪失了學習這一功能時,就說明是心理狀態發生了問題。

4丟棄或損壞個人平時十分喜愛的物品也是十分典型的識別根據。如果個體大學生不能正常有序的學習和生活,把自己平時很喜歡的東西隨意丟棄或毀壞等,這意味著不正常的心理行為發生了,而且是心理障礙達到危機的程度時,才會出現的情況。

5自殺意圖的流露

如談論自己的死或與死有關的問題,或寫下遺囑之類的東西。有的甚至已經試圖采取過某些手段企圖自殺。

三預防誘發應急心理危機的對策

1心理教育與心理咨詢

(1)針對大學生心理特點,開展豐富多彩切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優化心理素質,培養健全人格。幫助大學生學會心理調節、自我調控情緒、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使心理壓力及時得到宣泄。這也是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內在需要。還要教會學生樂觀面對困境,要自信、愉悅地接納自己,同時讓學生知道在什么情況下通過哪些途徑可獲取有效幫助,以此來提高他們面對挑戰、克服挫折、緩解危機壓力的能力。

(2)開展心理咨詢、團體心理輔導等形式多樣化的大學生心理活動課和情緒輔導課。開展心理講座,使他們掌握一些常用的自我心理調節技巧,提高抗挫力;及時消除不良情緒,避免心理問題加重而導致的自殺。充分發揮心理社團的作用,開展一系列有益于身心健康如大學生心理健康月、心理沙龍、心理熱線、網絡心理咨詢、校園心理報等活動。還要有針對性開設危機干預講座,讓大學生了解自殺心理機制,以消除引發其自殺行為的導火線。充分利用大學生同伴效應進行心理支持、心靈互助、同輩陪伴。最好的教育是同齡人的榜樣;最有效的關懷是同伴的接納與支持。因此,在大學生隊伍中努力培養一支可靠、高素質的伙伴心理互助隊伍是至關重要的。

(3)通過對入學新生進行心理普查和心理測量,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關注有心理問題學生和自殺高危人群。并重點關注那些有心理應急障礙和有抑郁癥和精神分裂傾向、自殺傾向的大學生。

(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改善大學生的社會心理環境。高雅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改善大學生的社會心理環境,利于緩解不良情緒,增強心理感受,美化心靈,陶冶情操,提升幽雅情趣。如:校訓可以促學業、明大志、懷天下;人文建筑與設施可以涵養有素、奮發激勵等;鳥語花香的自然環境可以讓人耳目清新、調節情緒等。個體大學生一旦出現情緒、行為等變化,郁悶、焦慮等癥狀,要及時傾吐,或傾聽心理咨詢專家的意見。尤其是那些性格孤僻內向不善于交際和溝通的學生要多參加集體活動,拓展自己的交往范圍,多聽朋友、老師的建議。同時學校要及時啟動心理危機干預機制,進行有效的救助工作,力爭把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建立有效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預防自殺的主要有效手段就是進行早期心理危機干預和早期治療。而早發現、早治療、早干預心理問題和心理危機,對減少自殺悲劇的發生至關重要。如設立心理危機干預、救助熱線。向大學生公開心理熱線電話號碼:舉辦心理危機講座和開設大學生心理危機識別及情緒輔導課;建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級網絡體系。即:學生和輔導員構成一級網絡,學院有關部門、心理咨詢中心構成二級網絡,醫院及診療專門機構構成三級網絡:一旦發現問題可以立即投入有條不紊的工作;當發現有大學生處于危機狀態時,應及時采取下列措施:(1)盡快與輔導員、宿舍管理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師、醫院精神醫生或校醫院的醫生聯系。(2)不要讓其獨處,與其保持連續接觸。(3)對其表現出非常關心及深切同情,設法提出一些良好建議:(4)設法將周圍可能對其造成傷害的器具除去。當意識到自己處于危機狀態又無法進行有效的自我調節時,可采取:(1)盡早求助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師或醫院精神衛生中心的醫生。(2)將自己目前的狀況告訴家長、信任的老師和同學,求得他們的支持。(3)避免獨處。(4)周圍不放置可能對自己造成傷害的器具。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發生,以至于產生自殺的悲劇已不是單個個體現象,作為一種高危的心理病變,而具有一定的社會存在,大學生自殺已經成為一種具有特殊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一種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了。肖永春教授認為,在高校自殺率統計中,大學生高于一般青年,重點大學高于一般大學,研究生高于本、專科生;同時,自殺己占到18~30歲之間年輕人死亡原因的首位;高學歷、大學生占自殺者群體的50%~80%,大有知識結構越高越容易發生心理危機的傾向。大學生因心理危機導致自殺死亡的人數呈上升趨勢。此問題已經引起各高校和全社會的普遍關注。大學生心理危機不容忽視,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

第2篇

學生群體是課堂管理的主要對象和目標,它是以學生為主體形成的有著特殊影響作用的聯合體,它對個體活動所形成的積極或消極的影響,主要取決于群體參與活動的動機、群體對于活動本身的認識以及于群體外在的評價反饋。學生群體主要由以下幾種類型:

(一)正式群體

正式群體是指在校行政部門、班主任或社會團體的領導下,按照一定的章程組成的學生群體。它通常由班委會、團支部和少先隊組織等群體形式,并負責開展全班性的集體活動。正式群體有明確的規章制度,組織成員具有穩定性,并對所要開展和參與的活動有一定的計劃性,因而有具體的活動目標,且分工明確,能更好的調動參與者的積極性并最大限度的發揮每一個成員的能力,使活動順利進行的同時也增加了群體的凝聚性。正式群體往往是班主任所積極倡導的,它對課堂管理有著很大的積極作用。

(二)非正式群體

在同伴交往過程中,一些學生自由結合、自發形成的小的群體,被稱為非正式群體,它是同伴關系的一種重要形式。很多班集體中都有這樣的一些小群體,一些學生也參與其中,它對個體的即可能產生積極影響也可能產生消極影響,需要班主任積極地引導、適時地關注。要想更好地管理好課堂,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老師要正確協調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之間的關系,要不斷鞏固和發展正式群體,使其積極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從而使整個課堂管理更加有序;而對于非正式群體,要仔細區別其性質。對于積極型的非正式群體,教師要給及支持與引導,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對于消極型的非正式群體,班主任要密切關注其發展,并適時地給以引導和幫助,使其朝著積極型群體發展。

二、學生群體動力的表現

學生群體凝聚力、群體規范、群體氣氛等影響著群體與成員個人行為發展變化的力量的總和就是學生群體動力。

(一)群體凝聚力

所謂凝聚力,又叫內聚力,原意是一種物質內部分子間的相互吸引力。現在常常引申為群體對其成員的吸引力,以及群體成員的滿意程度,也就是群體成員愿意為群體出力的一種傾向[2]。它可以通過群體中成員對群體的信任感、歸屬感及認同感來體現,如若班級成員關系和睦、有較強的群體凝聚力,則會使整個班級團結一致,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進而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二)群體規范

群體規范是約束群體內成員的行為準則,包括成文的正式規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規范。非正式規范的形成是成員們約定俗成的結果,受模仿、暗示和順從等心理因素的制約。正式規范是有目的、有計劃地教育的結果,有明確的指導性的規章。群體規范一旦形成,不管是正式規范還是非正式規范,都會使群體內的所有成員去嚴格的遵守,這時群體的個別成員的不同意見就會受到整個群體的壓制,進而對個別成員形成群體壓力,對學生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在這種群體的壓力下,個別成員就有可能放棄自已的原有意見而趨向于更多人的選擇出現從眾現象。

(三)群體氣氛

學生群體的群體氣氛在課堂管理過程中以課堂氣氛的形式表現出來,而課堂氣氛通常是指在課堂上占有優勢地位的態度和情感的綜合狀態,它是學習的重要社會心理環境。課堂氣氛的好壞主要受教師領導學生的方式、教師對不同學生的期望以及教師自身的情緒狀態的影響,其中教師領導學生的方式對課堂氣氛的形成起主要作用。教師領導學生的方式主要分為專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種類型,其中民主型的課堂氣氛最佳。民主型領導方式的教師情緒積極、與學生平等相處,善于激發學生內在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朝著與教師既定的意圖、觀點和情感發展,進而在師生之間產生相同的情感體驗,使課堂氣氛更加融洽、活躍。

三、學生群體心理與課堂管理的關系

課堂管理雖然不等同于課堂教學,但它與課堂教學的關系卻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它對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學計劃的實施有著顯著的影響,而學生群體心理的變化對教師管理課堂又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要想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的,就要求教師在課堂管理中妥善處理與學生群體的關系,使其發揮積極的、正向的影響作用。

(一)把握學生群體心理現狀教師在班集體形成之初及后續的教學過程中,首先應積極采取各種方法了解班集體中每一位成員的家庭背景、興趣愛好及性格特點等情況,并在教學與相處過程中多觀察、多了解、多交流,及時掌握學生的動向,觀察經常在一起的學生,并注意他們是否已形成群體。其次,在觀察、了解的基礎上,教師要將學生情況進行整理、分析,掌握班級中群體的發展情況,扶持積極的群體、改良消極群體。

(二)巧妙引導學生群體“首領”每個學生群體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都會形成自己的“首領”,正式群體的“首領”大多由教師自己選出,而非正式群體的“首領”一般是由成員自己擁立,而且這些“首領”往往有一定的管理潛力。教師應時刻觀察這些“首領”的動態,經常同他們交流溝通,對于確實有能力的人可以適當安排一些班級職務給他,使其積極地向班集體靠攏,并逐漸取得他們的信任與支持,最終使其融入班級正式群體之中,從而促進課堂更好地管理。

(三)提供共同協作的發展平臺由于班集體中人員數量有限,就不免存在各種非正式群體與正式群體之間的交集,教師要善于發現與合理利用這種交集,提供共同協作的平臺,使不同群體之間形成良性的合作關系,從而使不同群體之間的成員交互影響、共同發展。因此,在課堂管理時,教師應對群體的交集部分加以重視,由部分到整體,慢慢消除對課堂管理有害的群體,引導群體良性發展。

第3篇

關鍵詞:本科畢業論文;論文指導;領導生命周期理論;教學模式

隨著高校的擴招效應持續釋放及畢業生就業壓力持續上漲,本科畢業論文質量走低成為不爭的事實。如何在畢業設計指導環節提升論文學術水平、提高指導成效,成為保障本科教學順利進行和優秀人才培養目標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結合近幾年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指導的經驗,在領導生命周期理論的框架內,從師生畢業論文指導管理情境的角度,對以上問題進行探索分析。

1領導生命周期理論應用于畢業論文指導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1.1畢業論文指導符合領導情境,為理論的應用提供了可能性

(1)領導內涵角度。一方面,指導教師作為領導者,必須有學生(被領導者)的追隨,若無學生的密切配合,則這一管理情境毫無效率可言;另一方面,指導教師擁有影響學生撰寫畢業設計行為的能力,如教師擁有教學環節賦予的制度權力指揮學生開展畢業設計工作,教師因在科研工作方面的知識、技能和經驗方面的優勢而產生的專長權力能為學生畢業設計指明方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的為人師表、優秀的道德、人格魅力等感召權力。(2)領導作用角度。畢業論文指導工作中,師生雙方的互動模式也是符合領導情境的。首先,教師須發揮指揮作用,通過其專業素養判斷每個研究主題的畢業設計方向,結合不同學生的特性設計出合理的培養方案;其次,教師還應發揮協調作用,形成團結互助的合作團隊,還要為學生的數據搜集、調查研究等協調校內及社會資源;再次,教師在此過程中還需發揮激勵作用,以保證畢業設計中學生全過程積極進取的動力。

1.2畢業論文指導的工作特性印證了理論應用的必要性

(1)畢業論文指導中主體的重要性。學生與教師作為畢業論文教學環節中最為重要與關鍵的兩大主體,學生為當然主體,在畢業設計指導過程中處于核心主體地位,而教師則是應然主體,應承擔起主導作用,領導的生命周期理論恰好能將這兩大關鍵主體納入同一框架開展情境研究。(2)畢業論文指導對象能力提升的漸進性。領導的權變理論中,生命周期理論所關注的最重要的權變因素為被領導者的成熟度。在畢業論文指導過程中,學生的科研能力與論文撰寫技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平時的學習與積累中、在指導教師的輔助下,逐步形成與提高的。這一分化、漸進的過程,正好需要領導生命周期理論加以分析。(3)畢業論文指導情境的多樣性。在畢業論文指導環節,不同學生的知識儲備、能力素養、寫作意愿、配合程度都是不一樣的,因而領導生命周期理論不僅能貼合畢業論文指導實際情況,而且能針對不同指導情境進行區分式管理,實現指導效能的提升。

2畢業論文指導方式范式解析

2.1畢業論文指導方式劃分依據

按照工作行為和關系行為這兩大領導維度,分別各自冠以“高”和“低”兩個層次,組合形成了四種截然不同的畢業論文指導方式,如圖1的上半部分所示。其中,工作行為這一維度主要考察的是指導方式在多大程度上以工作為中心,界定自己與學生的工作任務及角色,以完成教學目標。而關系行為這一維度主要衡量的是指導方式,關心和尊重學生情緒與意愿,并建立相互信任的指導關系的程度。

2.2四種不同畢業論文指導方式

(1)命令型指導方式(高工作行為—低關系行為)。這種論文指導方式決策權集于教師一身,由指導教師進行師生雙方的角色分類,指導過程中偏重于工作行為,即注意力放在畢業論文本身。圍繞該工作,教師將嚴格按照規章制度及相關要求,對學生的畢業設計進行任務分解與指揮,采用單向溝通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具體而明確的指導。(2)說服型指導方式(高工作行為—高關系行為)。在這種指導方式下,高工作行為意味著教師要對其學生進行畢業論文撰寫方面的詳細指導。除此之外,高關系行為意味著教師也要重視與學生的溝通。創造相對輕松指導氛圍的同時,雙向溝通使得學生更能在心理上接受并領會教師的指導意向。(3)參與型指導方式(低工作行為—高關系行為)。此類指導方式要求指導教師較少進行命令式指揮,取而代之的是與學生雙向溝通并提升學生自主決策權。教師是以參與者的身份對學生進行指導,期間發揮的主要作用就是促進畢業論文工作的推進與溝通。(4)授權型指導方式(低工作行為—低關系行為)。教師對學生畢業論文的任務分解與敦促工作將不會以更為具體而細致的形式出現,同時,師生間僅就需要的問題進行探討,否則在畢業論文撰寫期間,學生將是整個教學環節中真正的實然主體,教師的授權式管理方式會促使學生自主完成任務。

3畢業論文指導情境類型的判別及其表現形式

根據領導生命周期理論,本文將畢業論文指導對象——準畢業生的科研成熟度定義為:學生個體配合教師畢業論文指導工作、對畢業論文撰寫的行為負責任的能力與意愿。

3.1情境判別的權變因素分析

據領導生命周期理論的指導,學生的科研成熟度被進一步分解為工作成熟度與心理成熟度這兩大要素。工作成熟度度量的是學生的知識儲備、寫作能力、綜合技能等方面;心理成熟度指的是學生配合教師指導工作、主動投身畢業論文撰寫的意愿與動機。這兩大要素各有高和低兩個層次,組合形成了以下四種截然不同的學生成熟度階段(即四種領導情境),具體如圖1的下半部分所示。

3.2畢業論文指導對象科研成熟度的四個階段

(1)第一階段(不成熟階段,M1)。M1階段學生主要特征為低工作成熟度與低心理成熟度,這部分學生尚不具備畢業論文撰寫所需的能力,同時在主動配合教師指導和畢業論文撰寫意愿方面觀念較為薄弱。第一,能力欠缺,這類學生在基礎理論知識儲備、數據的搜集與處理、科技論文寫作技巧、綜合素質方面可能有所偏失;第二,依賴心理強,這類學生容易將畢業論文責任與風險向指導老師轉移,出現問題時傾向于推諉教師;第三,存在短視投機隱患,少數學生可能會出現抄襲、數據造假、論文等學術不端傾向。(2)第二階段(初步成熟階段,M2)。M2階段的學生雖然不充分具備論文寫作所需的綜合能力,但他們飽有學習的熱情,愿意積極配合教師的指導工作,寫作意愿強烈。第一,獨立科研能力有待提升,由于未接受系統的科技論文寫作訓練,即便有一定學年論文、課程論文、實習報告等鍛煉機會,但反饋機制的缺失使得學生在論文寫作技巧方面尚不成熟;第二,缺乏學術自信,初次接觸規范論文寫作,加上參考文獻與指導教師的“學術光環”產生一定權威效應,使得學生對于接受指導與論文寫作較為拘謹;第三,學習熱情飽滿,愿意并主動向教師尋求幫助并付諸行動。(3)第三階段(比較成熟階段,M3)。學生M3階段初步具備論文寫作的知識、能力等要求,但自主學習與動手的意愿并不強烈。第一,理論基礎較好,這部分學生在本科四年學習中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學習基礎較好,理論功底較為扎實;第二,學習能力較強,這類學生通過四年的大學積累,接受課堂與教師的引導,加上自身學習經驗的調整與摸索,已經自發形成一套較優的個性化學習方法;第三,受非論文因素影響,這類學生雖然擁有較好的畢業設計自身能力與素質稟賦,但因考研、求職、公務員考試、實習等緣故,對畢業論文的重視程度并不夠。(4)第四階段(成熟階段,M4)。學生M4階段不僅具備一定畢業設計相關的學習能力、知識技能等,而且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的指導工作。一方面,具備一定獨立科研能力,這部分學生除知識儲備、學習能力、論文撰寫技能等方面自身條件較好外,甚至部分學生本科階段已經對外公開發表一定數量的學術論文;第二,對畢業設計的成果質量有一定要求,許多已經成功保送相關院校碩士研究生的學生希望通過畢業設計環節來奠定和適應未來研究工作,部分意向就業的優秀準畢業生也希望在畢業設計這一最后教學環節能有出色表現,對將來求職的理想工作崗位有所助益。

4權變式畢業論文學術水平提升模式的實現路徑

根據領導的生命周期理論,本文提出了四種可供選擇的畢業論文指導方式、據學生成熟度的不同所劃分的四種管理情境。如何將二者有機地加以匹配,即為不同的管理情境選擇相對應有效的指導方式,成為該理論應用中最后、也是最為關鍵的一環,由此形成的畢業論文學術水平提升模式如圖1的上、下部分匹配情況所示。

4.1模式一:對M1階段的學生采取命令型指導方式處于M1不成熟階段的學生,對于畢業設計任務既束手無策又不情愿,此時選取命令型(即高工作—低關系行為)指導方式最為有效。第一,提升學生論文意識,對這部分學生提升科研道德觀,以往屆不合格論文成果為案例,在指導初期打消學生短視投機的心理傾向;第二,確認角色與劃分任務,指導教師要以高工作行為來教導學生文獻的搜集與利用、文獻綜述的撰寫、開題報告的擬定、論文框架的起草與修改等,來彌補學生低工作成熟度的欠缺;第三,明確師生責任界限,指導教師需與學生確認各自的權限與責任范圍,對責任推諉與依賴行為事先預防和事后控制。

4.2模式二:對M2階段的學生采取說服型指導方式對于M2初步成熟階段的學生,他們缺乏能力但愿意執行畢業論文相關任務,此時應選取說服型指導方式(高工作—高關系行為)。教師應做好論文工作的劃分與確認工作,采取高工作行為,比如幫學生指定合適的研究計劃、研究方法的教導、劃分階段任務等;另外,適當情感激勵,對學生暫時的能力欠缺表示理解,教導其學習是一個持續的動態過程等,這種高關系行為的投入會增強學生對老師的信任感,并激勵其不斷學習與配合指導教師的工作。

4.3模式三:對M3階段的學生采取參與型指導方式針對M3較為成熟階段的學生,他們有能力,但對教師指導較為懈怠,任務完成較為拖沓與被動,這種情景下應選取參與型(低工作—高關系行為)論文指導方式。第一,提升論文意識,指導工作合理計劃,針對非論文因素,也要根據學生求職、考研、考公務員等時間因素,制定更合理的安排,以取得學生的配合;第二,榜樣激勵,選用歷年畢業設計成功案例,尤其是獲得優秀畢業論文的學生在求職、、考研等方面取得的優勢,使學生明確這樣做對自己的好處。

4.4模式四:對M4階段的學生采取授權型指導方式當學生位于M4成熟階段,他們既有能力又主動配合論文指導工作,實踐較為認真、主動、積極,教師應選擇授權型(低工作—低關系行為)論文指導方式。第一,在原則范圍內給予一定創新余地,對學生創作意愿的充分尊重也能極大地提升學生畢業設計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第二,前沿理論與方法的導入,如對M4成熟階段學生適當拔高要求,指導其開展一定基于前沿方法的研究;第三,榜樣與示范作用,指導教師不妨將這部分學生設置為團隊的小組長,將教師的指導理念轉化為學生立場的思想,更利于其他同學在其標桿示范作用下,理解教師的意圖。本文基于領導生命周期理論,根據工作行為與關系行為的高低組合界定了本科畢業論文指導中的四種典型指導方式,針對學生成熟度的不同劃分了四種不同的畢業論文指導情境,建立了四種行之有效的論文學術水平提升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學生的成熟度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學生的學習狀況、主觀意識等內部因素,以及教師的思想教育、學校組織制度等外部環境因素的激發而發生變化的。因此,一方面,我們要加強對學生的指導與關愛,促使低成熟度的學生向更高階段成熟度方向轉化;另一方面,也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根據學生狀態、管理情境的變化,適時調整指導戰略。

參考文獻:

[1]姜海濱,王嬋.領導生命周期理論視野下大學生干部管理能力培養探索[J].教育探索,2014(7):87~88.

[2]彭規榮,王正平.領導生命周期理論與高校學生管理風格[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5(5):114~117.

第4篇

《高中地理學困生形成的原因調查———以高一學生為例》,該論文側重于研究學困生(學習困難的學生)的學習障礙,學生群體里的個體是有差異的,其成績有好有差,對于各個學科的學習興趣也有濃厚有淡薄,教師的教學方法可能只適合某一部分人,還有很大一部分學生由于種種原因成績不理想甚至很差。該論文側重于分析學習困難學生學習障礙的主觀因素。《高中地理空間概含學習困難的成因與對策》;《地理學困生學習動機影響因素與激發策略研究》;《學習困難生的學習策略研究》。這些論文大多是從學生的認知領域和學習動機等心理層次來研究并闡述學生的地理的學習障礙以及應對策略。這些的論文大多不關注學生在地理課堂上的聽課、學習狀態,對于每一節45分鐘的地理課堂來說,教師講授或開展的都是知識上的重點與難點,學生在課堂上沒有認真學習,直接導致其在地理學科的學習上障礙重重。目前在中學地理學科上的學生學習困難的研究不夠深入,理論上也不夠完善。

我國學者關于LICC理論的研究基本日趨完善。漸漸地成為一個較為完整的學科體系,也成為一個比教好的教育研究方法。代表性的有陳瑤編著的《課堂觀察指導》一書。《課堂觀察20問答》;《論課堂觀察LICC范式:一種專業的聽評課》;《聽評課:一種新的范式》;《論指向教學改進的課堂觀察LICC模式》;《論課堂觀察LICC模式的專業性》;《課堂觀察法》。這些研究成果主要是基于陳瑤的理論基礎之上的再創新,其中崔允漷從不同的角度來說明課堂觀察,將其定義為一種專業的聽評課。這些論文都從理論的方面奠定了基礎。《課堂觀察框架與工具》;《基于科學方法論指導下的課堂觀察》;《基于實證的課堂觀察與教學改進研究》。這些論文從新的角度發展了LICC理論,將科學方法論和實證主義的思想和研究系統引入到LICC理論當中來。通過實證觀察,對課堂的運行狀況進行不同維度、不同視角、不同目的的記錄、分析和研究,可以有效反思課堂中“教”與“學”行為的意義與效率,并可以據此提出改進“教”與“學”行為的方式與策略,促進課堂教學發生積極變化。

有關學生學習困難的研究,一般以1896年美國醫學教育家摩根的研究為起始,由此可見,學生學習困難的研究由來已久。20世紀60年代,柯克首先用學習困難學生一詞來描述智力正常而在課程學習上有困難學生。20世紀7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BernardWeiner)的歸因理論以成敗行為的認知成分為中心,從而建立了一個歸因模型。20世紀70年代,前蘇聯教育學者巴班斯基的同心圓理論認為,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學習的可能性和教學的、發展的、教育的社會條件。20世紀80年代,日本佐野良五郎的雙因素理論認為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是由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國外關于學生學習困難的歸因大多關注學生本身的因素,像生理因素,心理上的認知偏差,人格角色偏差等方面。他們關注的是心理學的角度,從心理學的研究機制去歸因,不考慮學生學習困難的客觀因素。

國外學者關于LICC理論的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1)探索階段。這一階段觀察僅僅是被作為一種方法被引入教育教學領域,過程也是純粹的觀察和歸納,缺乏邏輯上的系統性和內容上的全面性。(2)工具發展階段。這一階段進入了科學實證主義的研究階段,出現了很多定量化、系統化的研究方法。單向窗、攝像機等設備也使得課堂觀察的手段更加豐富,更加具有可操作性。(3)擴展研究階段。這一階段對教育研究方法的深度和廣度不斷發展,課堂觀察越來越成熟,逐步走向科學化、系統化,觀察的方法豐富,方法和手段上能夠做到優勢互補。綜上所述,國內外的學者都有關于學習困難的研究,但是國外的學者比較少有關注地理學科的學習困難研究。并且,在學習困難的研究領域,國內學者沒有國外學者做的系統全面。但是就目前而言,還沒有應用課堂觀察理論指導并研究中學生地理學習障礙的先例。

作者:王延華 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第5篇

一、英語教育方向畢業論文存在的一些問題及其分析

筆者參與了我校外語系近三屆英語專業畢業論文的寫作指導工作,通過對這三屆畢業論文的綜合分析,發現英語教育方向的畢業論文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一)論文選題雷同率高

筆者初步統計內蒙古師范大學鴻德學院的2011屆畢業生的229份論文,論文選題涉及語言學方向4人,文化方向38人,文學方向66人,英語教育方向120人,其他方向的1人。在教育方向的選題中,關于某種教學法或教學模式應用的文章占29%,寫中小學階段英語教育問題及對策分析的占59.2%,其他教育階段的占0.8%,教學案例分析方面占11%,占比例較多的教育問題及對策分析方面的選題雷同率極高。這與學生過于依賴網絡搜集資料,對課堂所學專業知識僅局限于接受、極少進行反思,以及平時看書少思維局限有極大關系。

(二)論文中教育方面術語運用不恰當

有些學生在畢業論文中使用教育方面術語時不嚴謹,存在概念混淆的情況。比如,有名學生的論文題目是實施有效教學策略提高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但在該生的論文中只提到了游戲教學法,全身動作反應法,合作學習法和討論法,這些看似有效的策略實際上屬于教學方法,該生對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的理解模糊,把教學策略等同于教學方法,理解片面,把這一術語表示的含義人為窄化了。教學方法是師生互動的方式和措施,最為具體、最具可操作性,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教學策略的具體化。而教學策略不僅表現為教學的程序,還包含對教學過程的元認知、自我監控和自我調節,在外延上大于教學方法。比如: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拋錨式教學策略,自我反饋式教學策略,隨機通達式教學策略,支架式教學策略,基于Internet的探究式學習策略等。

這類錯誤跟部分學生論文寫作基礎工作準備不足,對一些基本的專業術語缺乏應有的理解,在搜集資料階段沒有進行合理的分類有關。歸根結底是沒有端正、嚴謹的寫作態度,缺乏鉆研、求真、求實的學習精神,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論文結構拖沓松散

相當一部分學生的論文初稿結構混亂,無條理。有的學生論文寫作時主題思想不明確,文章無中心,比如某篇論文主題是多媒體教學在英語課堂的應用,但是其行文中卻屢次提到傳統教學方式,其文章篇幅遠遠幾倍于對多媒體應用的描寫,導致文章主次不明。有的學生寫出的論文結構安排不夠緊湊,邏輯混亂,文章表達順序有誤,前后顛倒。例如,謀篇論文主題是任務型教學法在初中英語閱讀課堂的應用,但該生把任務型教學方法的應用寫在第二章,而把該教學法的介紹放在第三章。這些跟學生沒有掌握應有的專業知識、技能,文字表達能力差,寫作實踐少有極大關系。

(四)論文內容與所學的英語教學法的一些方法以及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的知識關聯極少

英語教育畢業論文可以選擇的方向有:英語教學過程分析,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教學,某種教學法或某理論在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實證研究,英語教學現狀調查及問題分析,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相關理論在英語教育方面所體現出的影響或啟示,影響英語學習者的因素,教師的教學方式分析,個體教案分析等等。

統計表明,我校英語教育方向論文內容涉及到游戲教學法,任務教學法在詞匯,聽力,閱讀教學方面的應用較多,相對而言,對于情景教學法,交際教學法的應用較少。另外,在教育學,教育心理學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如涉及支架式教學、英語學習效能感、元認知策略、歸因方式、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等在本科生的畢業論文中鮮有體現。究其原因,以上現象與學生的論文寫作態度不端正,知識面狹窄、思維僵化,過于依賴網絡例文有關。除此以外,對已學的教育方面的知識僅限于死記硬背,沒有把教育理論知識與英語教育論文寫作結合起來。

英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是衡量專業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英語專業師生教學相長的過程,要解決英語教育方向畢業論文出現的一些問題,需要學生、教師及學校三方的共同努力。

二、針對英語教育方向畢業論文存在問題的對策

(一)學生方面

1.端正寫作態度,由于部分學生對論文寫作的態度不夠端正,導致畢業論文寫作的許多問題,筆者建議學生應該高度重視英語專業畢業論文的重要性,它不是應付老師和學校的作業,而是對大學四年專業學習的檢驗以及對將來工作實踐的預演。

2.注意知識的積累,擴大專業學習閱讀面,增加學生的通用知識儲備量,使學生論文寫作言之有物,而不是干巴巴的堆砌詞語,東拼西湊,拾人牙慧。此外還應多了解英語教育專業的前沿問題和相關研究的學術論文,吸取精華,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和專業知識的累積。

3.勤于思考,反復習作。不斷的吸收消化所學知識、延伸思維廣度,更新思維模式,只有這樣,才能深刻領悟英語教育與教育學及教育心理學的關聯性,才有利于培養和提高未來英語教師教學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才能使論文寫作更有實用性、專業性和建設性。

雖然在寫作上的問題表面上看都是學生的原因所導致,但究其本質和教師及學校的教學安排及管理是分不開的。

(二)教師方面

1.提高創新意識。只有創新型教師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在教學和論文指導過程中,應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啟發學生拓展思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為英語專業的學生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幫助其養成愛問、善問、會問的思維習慣,只有這樣,學生在畢業論文寫作時才會更有新意。

2.增加知識儲備量。一位優秀的英語教師應該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豐富的教育理論知識,還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庫,只有英語教師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才能夠把自己的知識“灌輸”給學生。為了讓學生有更大的知識儲備量,首先自己應擁有一碗水,但是要讓學生擁有更多的知識,就至少要擁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潭水。

3.加強論文指導。教師除了會傳道授業,還要會解惑,在實際論文指導中如何解惑對有些教師來說是個挑戰。在做好教學、科研及班主任工作的同時又兼顧論文寫作指導,時間、精力及自身修養等方面都面臨極大考驗。正因如此,教師更應該投入更多精力和耐心,為做好英語教學工作和論文指導工作而不斷努力。對每個學生的指導應不少于三次,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可以安排會面,電話,QQ,電子郵件,微信等指導形式。

(三)學校方面

1.重視論文寫作,加強課程建設,使課程更有多樣性,針對性。為了增強我校英語教育方向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畢業論文寫作能力,有必要增加對中小學英語教材分析的課程,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拓寬選題范圍,提高論文內容的專業性。另外,除了《英語專業畢業論文寫作》這門課程之外,還可以考慮開設與英語專業論文各寫作方向息息相關的講座或選修課,更有針對性的解決學生在論文寫作時遇到的種種困惑,例如開設與英語教育方向畢業論文寫作有關的選修課或專題講座。

2.建立更加有效的畢業論文質量監控體系。建立權責分明、行之有效的畢業論文監控體系對提升英語專業畢業論文的質量至關重要。筆者認為有必要成立英語專業畢業論文督導小組,制定統一規范的論文格式、程序及評估體系。對畢業論文寫作前期的開題、中期的論文檢查、后期的論文答辯等進行多角度、全過程的隨機和定期抽查,發現問題并及時反饋、解決問題。通過一系列措施來加強對畢業論文質量的監控,提高英語專業畢業論文質量。

3.加強外文書籍及英語教育方面的前沿資料的建設。師范類院校的英語專業主要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是為中小學培養合格的英語教師。未來的英語教師必須具備比較扎實的語言功底,獨立進行科學研究和活動的能力和良好的英語寫作能力,那就需要在所學課程的基礎上擴大閱讀量,尤其是多閱讀外語類和英語教學方面的書籍、報刊雜志。

三、結語

第6篇

 

一、畢業論文答辯的意義

畢業論文答辯是高校檢閱學生畢業實習質量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對畢業生的研究能力的綜合檢驗,也是推動高校創新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畢業論文答辯不但有如此重要的“檢查”作用,而且還有“促進”的作用。

第一,它是檢查“教書育人”質量高低的一種手段。

第二,答辯既是對學生的素質和能力的綜合檢驗

第三,進一步考查學生對專業知識掌握的深度和廣度

第四,答辯是檢查學生“學”與“用”的效果的尺寸。

第五,答辯,對 高校文科的教學改革能起到促進的作用.

第六,答辯,為 高校文科學生畢業后進一步從事科研、解決工作中的實際間題,為

第七,今后評定專業職稱的論文寫作打下良好基礎。

第八,答辯為用人單位擇優用人提供了很好的依據。

第九,提高畢業生質量和擴大社會影響,也有重要作用。

 

二、畢業論文答辯技巧

 

   經過畢業論文的選題、開題、設計、撰寫,畢業論文進入答辯環節,畢業論文答辯是畢業論文流程的最后一關。如果準備不夠充分萬一失手那將是前功盡棄。

 

   畢業論文答辯之前一定要熟悉論文的內容

   畢業論文答辯的根本目的在于:在大庭廣眾場合,高校對每一個學生的畢業論文的真實性,不熟悉論文的內容,不對論文涉及的基本概念、原理、大意、結構、提要作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抱   著投機和僥幸的心理,勢必造成被動的局面,因此學生對畢業論文答辯要充分的準備和重視,熟悉論文及相關資料,作好應答準備;預測論題,作好答辯準備

對論文的謀篇布局和論文的內容要相當熟悉,才能應答如流

三、畢業論文答辯之前一定要加強鍛煉,提高自己自信心

    答辯對于學生來說是經歷不多的,甚至是從來沒有經歷過的,嚴肅的考場、威嚴的答辯委員更加重了自我表現的心理負擔。有許多畢業生在答辯場上臉紅心跳、口齒不清,許多記憶中原有的信息都遺忘了,大腦一片空白。因此在答辯之前自己要對照鏡子多模擬,加強訓練,提高自信心,答辯之前要調整好心態,作好心理準備,在答辯場上要析事明理、針對性強、謙虛謹慎、態度平和、冷靜思考、不忙不亂,靈活機動、變被動為主動

 

四、畢業論文答辯應該注重外在形象

第7篇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研員,經常能讀到一線教師們撰寫的教學論文,這使我受益匪淺。這“益”字包含了作者們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對我的鼓勵和他們的思想、實踐及行文中的許多優點給我的啟迪,也包括我由此獲得的一些對于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研究和撰寫教學論文的想法。這里,我想就研究和撰寫過程中應該考慮到的幾個關系,與廣大教師們討論。

一、理論與實踐

一個教學策略的誕生,總是多次教學實踐的結果,也總離不開相關教學思想和理論的支持。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其論文的理論成分不應該超過它所闡述白勺實踐部分的分量。因為,論文是作者自身深入教學改革的一次歸納、一次反饋、一次調整,有著階段性和明顯的個體性,對他人的啟示是針對新問題如何運用新理論來實施一種新的有效的教學。因而,它應該具有較強的實踐性。

可為什么現在有相當一部分文章總是有那么多的思想、觀點要陳述,甚至在生動可愛的教例后面還要補上一段論述,以強調某一教學事件因符合了心理學、教育學等理論中的某一個規律或原則而顯示在學生能力、興趣培養等方面的多處意義,這樣重復,只會浪費時間和精力。而讀者們需要的是理論和實踐科學結合后形成的有效的切切實實的做法。相對于“聲勢浩大”的理論.某些文章中的實踐則顯得軟弱無力,有的也無內在系統可言。即使在讀者看來應該介紹一些具體操作方法的地方,可往下一讀,卻發現還是作者理想化的一種教學境界的描述。教學的策略、精彩的教例只在大堆理論中星星點點地散亂著。

二、個性和共性

我們知道,任何一種事物都是個性和共性的結合體,教學論文也是如此。小學語文教學,不管是研究還是在撰寫論文時,應該重視對一般教學規律、原則、方法和其他相關理論的引入,而同時,又要顧及語文學科的自身特點。現在有不少論文都以教育學、心理學、教學論、哲學等各學科的研究成果為理論支撐.但我覺得語言學、閱讀學、歷史學、美學等與語文學科聯系更為緊密,語文學科的論文寫作應以這些學科理論的指導為主。比如,研究“主體性閱讀”。我們可以從閱讀學的角度去探討一下不同文體的閱讀,不同年齡閱讀者的價值取向。可以從閱讀教學的多角度,如獨立的角度、道德的角度、語言學的角度、文學的角度、交流的角度以及由此確定的閱讀教學的目標群等方面進行探討。又如,研究“語言感悟”,也可以從語言學的視角出發,先去鉆研語法學、語義學,了解語言發展的規律,再去發現語言新現象,明白語言規范和語言創新的關系。如果,我們能融共性于豐富的個性中,不僅可以使我們的研究和總結更具有語文學科的特色,也會使研究更有實效性,使操作更具推廣和實用價值。

三、教學和學習

在深化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學習的今天,研究學生的學習應該成為重要的課題之一。然而,在眾多的研究論文中,我發現研究教師“教”的大大多于研究學生“學”的,文章中提及的教學策略也多于學習策略。而教學策略是否有效,只憑作者的主觀感受在評斷,并非來自于對學生學習結果的分析,即不是根據學生學習過程中情感、興趣、知識、技能等的變化這些客觀事實來評價教學。即使是那些看似研究“學”的文章,但從其介紹的操作方法來看,也不是關于學的方法、形式等學習策略。在我所讀到的文章中也不乏研究“自主學習”的,可實踐者不調查、收集、分析學生方面的信息,如學生個體性格、興趣、認知結構、學習方式等:不研究有效的學習條件,如動機、清晰的目標、適宜的學習任務、支持學生積極完成任務的信心、激勵和反饋、遷移的情境。也有較多研究“合作學習”的,可實踐者很少研究合作的形式如何依據學生的情緒興趣、學習內容、學習子目標的改變而變化,即一種適合于合作學習活動的課堂組織形式。

所以,不研究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行為、學習心理及學習后果的測評,只憑教者主觀評價自身策略的優劣,何以真正體現學生的自主呢?思想和表達在動手撰寫一項研究的總結性論文前,如果沒有已制定好的操作程序,也應該理清思路,使行文有較強的內部邏輯。

如果操作要點是并列式的。要避免其內容的重疊性,如果是遞進式的,則要避免內容的跳躍性。總之,當有了較成熟、系統的思想后,應努力做到表達的科學性和縝密性。相反,如果表達有缺漏,則證明實踐過程甚至整個研究過程有必要改進。下面想通過兩篇相似內容的論文在認識和表達上的差異比較來作簡要說明。

我們不難發現:《開放式作文教學嘗試》一文,提出的“向生活開放”、“開放語言”等概念都不夠科學:策略二提出的“訓練思維,搞活思路”與全文提出的幾個策略的標題格式不一致:策略三中介紹的具體做法停留在語文閱讀課堂教學語言訓練的層面上,而非作文教學過程中的言語表達指導:策略四提出的“向學生開放”又與前述策略有相融性。而《開放式作文教學的實踐與研究》一文則思維嚴密,行文簡潔1:3o當然,在小學語文教學研究實踐和總結時,除了對以上幾個關系的思考,也有必要注意思辨型和實驗型、大課題和小課題等一些關系。我以為,在教學一線的教師們應該多選擇實驗性強、口子小、費時少、周期短的問題進行研究,最后形成的論文應該是理論精辟、操作性強(有較系統的操作思路和具體的操作方法),有效果的評價、驗證和再分析等。

第8篇

一、農學類本科畢業論文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畢業論文教學計劃安排未體現農業生產特點,研究時間不能保證

按照現行的教學計劃,農學專業往往論文和實習結合,安排在第6學期和第7學期之間,而其他專業往往安排在最后一個學期。以河南當地農業生產情況為例,小麥一般在10月份種植,來年6月份收割;緊接著是玉米種植,并在10月收割。周年生產,一年兩熟。而學生的實習被集中在一段時間進行,時間安排上跟不上農事進程,也覆蓋不了哪怕一季作物的全生長期。由于需要集中時間實習,另一方面也導致其他時間的理論學習時間安排很緊湊。在平時,同學們很難抽出足夠的時間參加到老師的實驗中去。因此,目前的教學計劃,難以讓同學們有充分的時間對作物整個生長期進行實習和觀察,更遑論周年的觀察和研究了。由于時間上不能保證,即使有同學愿意提前參加到老師的科研中,以備以后寫畢業論文,也很難保證有足夠的時間承擔實驗任務,所得到的數據質量也不高,畢業論文的質量自然容易大打折扣。

2、生產、科研與教學脫節,經費缺乏

作為地方院校,農學專業的老師課題申請競爭很激烈,不少老師基本沒有課題經費支撐研究。因此,對于農業生產,往往也離得比較遠。即使有部分老師有些小課題,也只能是小打小鬧,脫離生產。另一方面,學校擴招,教學經費卻并未相應調整。由于對畢業論文的指導,往往是由老師命題作文,出現與生產脫節,炒冷飯的現象也不少。由于研究命題本身缺乏鮮活,也難以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3、教學質量監督與評價體系存在缺陷,難以起到導向作用

盡管目前已經建立了畢業論文的監督與評價指標體系,但是其可操作性仍然不強。對畢業論文的評價,往往對格式、形式過于重視,對成績分布、材料是否齊全較多關注,而對于實習過程監管、論文學術水平的評價等實質性的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監控手段。老師們往往因為不忍心影響學生畢業,也存在放水的問題。由于這些原因,畢業論文評價指標體系并未真正起到導向作用。而同學們也往往因此而存僥幸心理,做論文時不好好做,寫論文時東抄西抄,甚至有造假的情況。

4、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

一些同學學習態度松懈,未能認真對待畢業論文工作。認為大四找工作忙,學校不會怎么樣。而學校也因為近年就業壓力大,而存在放松監管的情況。這更助長了學生們學習態度上的松懈。

知識面狹窄,求知欲不足,難以應付綜合性的作業。現有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養成了學生被動受學的習慣。不少學生,在大學四年中,習慣于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的學習模式,平時很少瀏覽專業期刊,知識面狹窄,對行業缺乏基本的了解。這樣的情況,是很難想象能夠在畢業論文寫作中能夠寫出新意和深度的。

綜合素質不強,語言表達和邏輯思維能力弱。一些同學缺乏基本的分析綜合能力,邏輯思維混亂,語言表達功底差。寫出來的文章,不知所云。語病連篇。大學院系往往沒有開設大學語文課程,使同學們失去了提高的機會。英語過級的強制要求,使得很多同學把大量的時間都用在背記英語單詞上面。

二、提高農學類本科畢業論文教學質量的途徑

要提高畢業論文的教學效果和論文質量,根本還在于學生,畢竟論文是要學生自己寫出來的。而各種制度和教學計劃,都應該圍繞能否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如何杜絕學生的僥幸心理進行設計和管理。為此,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實現畢業論文教學質量提高。

1、鼓勵緊貼農業生產實際的選題

農學類本科生的培養,主要目的為服務于農業生產。如果學生學習時就脫離實際,畢業后即使參加農業方面的工作,也很難短時期內適應過來。當前不少農學類本科生畢業后,往往在農資行業工作。這類崗位酒需要扎實的農業生產實踐經驗。因此,如果在畢業論文選題時,就貼近生產實際,將有利于畢業生的能力培養。

2、根據農業特點,對教學計劃作出相應調整

農業生產周期長,難以重復。因此,在畢業論文工作中,要求在實習實踐,論文工作時間安排上作出調整。如劉世亮等提出的全程實習模式,能夠較好地解決畢業論文時間難保證問題。但是,要實現全程實習教學,必須要在課程設置上作出較大的調整,嚴格控制學生理論課學習負擔,以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參加老師的科研工作。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取消專門的實習時間,通過教學時間表的調整,讓學生自由安排時間,達到實習和畢業論文工作的目的。

三、評價指標要作導向性的調整設計

在畢業論文評價指標中,應該減輕對形式審查的重視,而把更多的注意放到學術價值評價上,同時,應該把是否聯系實際,以及論文工作的過程納入考核的內容。這樣,真正從評價指標的導向上,讓學生和指導老師對畢業論文重視起來,并主動地把畢業論文工作于農業生產實際相聯系。院校各級管理部門應該嚴格把關,真正做到鼓勵先進,鞭策落后。這樣,從制度上杜絕學生僥幸心理。

四、鼓勵學生盡早參加老師的科研活動

大學生在進校后,應盡早完成專業教育,并在第二學期開始,鼓勵學生參加到教師的科研活動中去,在具體的科研中,認識農業生產,拓寬視野。學生們只有到具體的生產實際中去體驗,才有可能逐步培養專業興趣。也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自己認識到畢業論文將從哪里出來。

五、經常舉辦學習交流專題報告會,分享樂趣和經驗

第9篇

關鍵詞:心理計量學;試題反應理論;測驗與評量;測驗與統計

中圖分類號:B8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84(2012)05-0466-07

1 序言

筆者(本文第一位作者)于公元1991年6月回到臺灣,在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服務。旋即于《測驗與輔導》與《研習信息》(1991a,1991b)期刊上,投稿發表留學美國的簡短學習心得《測驗理論的發展趨勢》,以介紹當代心理計量學(psychometrics)在歐美國家的發展狀況。后來,由于受到重視,復應邀在訓育委員會委托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承辦的“心理測驗之學術及實務研討會”學術會議上,正式進行詳細的論文宣讀(1992)。

筆者在此,再次扼要地重點回顧該次大規模文獻評閱的結果與心得如下,以作為本文的引言:(1)測驗理論派別:兩大一小。測驗理論分古典測驗理論(classical test theory,CTT)與試題反應理論(item response theory,IRT)等兩大派學說理論,以及一派較小規模的推論力理論(generalizability theory,GT)。前者的使用人口較廣,理論較被熟悉,相關研究文獻較多;而后者的接觸人口較窄,理論較為陌生,相關研究文獻較少。

(2)代表人物及其著作。Gulliksen(1950,1987)的專著是古典測驗理論之始;Cronbach,Gleser,Nanda和Rajaratnam(1972)的專著是推論力理論之起源;而Lord(1980)的專著則是試題反應理論的濫觴。其實,上述各家學派理論的發展,并不是斷然沒有交集,至今,他們仍然是并存的。

(3)兩本重量級的經典作品。一為美國加州 Annual Review 公司所出版的《心理學年度評論》(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年刊,另一為美國心理學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所出版的《教育測量》(Educational Measurement)。前者,約每隔四至五年,即針對過去幾年間有關心理計量學領域的某個研究主題文獻,進行整理和評閱,并提出該主題的研究發展現況與趨勢之說明。后者,乃有心理計量學食譜(cook book)或百科全書(encyclopedia)之稱,約每隔二十年,即針對過去二十年來整個心理計量學的重要領域研究文獻,進行整理和評閱,并提出發展趨勢的回顧與展望;第一版于1951年發行,第二版于1971年發行,筆者畢業(1991)時,則剛出版第三版,由Robert L.Linn教授所主編(Linn,1989),而最近一版是第四版,則由Robert L.Brennan教授所主編(Brennan,2006)。

(4)兩個發展趨勢。在該次學術會議上,筆者歸納文獻后,提出測驗理論有兩大發展趨勢的看法,那就是:理論的發展愈趨向數學化,理論的應用愈趨向計算機化。

(5)三個發展方向的未來建議。筆者亦于當時提出心理計量學未來可朝下列三個方向發展下去:1)建立多向度試題反應模式(即multidimensional item response theory,MIRT)及其參數估計所需的計算機程序;2)計算機化適性測驗(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CAT);3)結合認知科學的研究,往認知診斷測驗或評量(cognitively diagnostic assessment,CDA)領域發展。而此三個領域,正是當前(從公元1991年~至今)心理計量學領域中,正發展得如火如荼的研究議題與方向。

上述重點評論,后來均被收錄引用在筆者的專書著作《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1997,2002,2011)及《試題反應理論(IRT)及其應用》(2009)里。筆者根據有關測驗與評量發展史的文獻評閱結果,歸納提出近百年來有關測驗與評量的發展趨勢如下:

(1)能力或成就的評量觀點,已由傳統重視單一心智能力或成就評量的紙筆測驗,逐漸走向強調多元心智能力或成就評量重要性的實作評量;

(2)命題、測驗編制,及施測方式,則由原本盛行的人工化復本測驗,逐漸走向題庫式的計算機化適性測驗;

(3)測驗結果的解釋與做成決策,則由原先強調常模參照測驗的用途,逐漸趨向重視效標參照測驗的應用;

(4)測驗理論的發展與應用,亦愈發趨向重視數學化和計算機化的結合。

本文的目的,即在序文的背景下,評閱近二十年來(從公元1991年筆者回臺至今),心理計量學文獻出版數量在臺灣測驗學界發展情況的回顧與展望,以作為海峽兩岸學術交流的信息橋梁。

2 相關文獻資料的檢索

為了進一步探索這二十年來,心理計量學的研究在臺灣的發展情況,筆者檢索臺灣現行的兩大研究文獻信息檢索系統:一為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另一為臺灣碩博士論文索引系統。前者為國家科學委員會所出資建置,后來統一委由國家圖書館負責管理,后者則為國家圖書館所出資建置并負責管理。從這兩個信息索引系統中,最可以窺見這二十年心理計量學領域的學術研究在臺灣的發展情形。

由于每位作者所使用的關鍵詞未必一致,甚至對論文主題的歸類,也有譯名不一、類別不一、甚至到了眾說紛紜的程度。因此,筆者依據書目索引的表達方式,將心理計量學列為待檢索的關鍵詞(key words),并將其相關的譯名及可能歸屬的類別名稱,如:測驗與評量、教育統計、試題反應理論(IRT)、測驗與統計等,凡出現在所檢索的論文標題、關鍵詞,及摘要等范圍里,通通列為檢索的對象。茲分別針對上述兩個信息索引系統進行檢索,并將檢索結果呈現在表1和表2以及圖1到圖4里,筆者再于后續文章里針對此檢索結果進行說明。

2.2011年度篇數偏少,可能是尚未完整上傳建檔所致。

3.檢索日期:2012.8.12.

2.國家圖書館于公元2010年,將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系統改版,分為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和HyRead臺灣期刊論文數據庫。

3.檢索日期:2012.8.17.

從表1和表2所示可知,心理計量學在臺灣學術發展的情況,確實有逐年成長的趨勢。然而,相對于二十年來,整體研究人口的成長趨勢來看,心理計量學還是屬于相當冷門的學科。所謂的冷門,即是指這領域的研究人口,相對于整體研究人口的成長數量來看,比例是相對偏低的。由于可能撰寫有關心理計量學領域的學術論文者,多半是畢業自教育學門或心理學門的人才,表3所示即為二十年來相關學門畢業的碩博士研究人口的成長情形。若以表1和表2的數據相較于表3來看,可知學位論文或期刊論文的產出比例(以每年度的碩博士學位論文數或期刊論文數,除以每年度畢業的碩博士人口數之比例)是相當低的,因此說,心理計量學在臺灣算是一門冷門的學科。

2.心理學門包含在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里計算,沒有單獨列成一類。

3 對過去的回顧

中國測驗學會算是臺灣歷史悠久的學術團體之一,所出版的學術性刊物《測驗學刊》,至今(2012年)已歷時五十九年,可說是歷史久遠的學術性刊物之一。該刊物算是目前臺灣心理計量學領域論文的主要出版園地,但由于論文歸屬的分歧,心理計量學一詞在臺灣并沒有統一的譯名與界定范圍,因此本文所檢索的關鍵詞就包含了其它可能歸屬的名稱,如:測驗與評量、教育統計、試題反應理論(IRT)、測驗與統計等。所以,本文采用較為廣泛的檢索方式,凡出現在所檢索論文的標題、關鍵詞,及摘要等范圍里的論文篇數,統統列為檢索的對象。雖然這種檢索方式無法做到十分精確,但長遠看來,卻也反映出長期的發展趨勢。

一門學術領域的發展,若能配合政府施政政策的推動,將能如火如荼地進展與發展茁壯;以美國為例,當布什政府推動“帶好每一位孩子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NCLB法案)時,即帶動心理計量學的學術蓬勃發展,并且造成這方面人才供不應求的情形,即為明顯的一例。回顧這二十年來,臺灣有一項考試方式的變革,與心理計量學的發展最具有息息相關,那就是臺灣教育部在2001年推動國民中學基本學力測驗(簡稱國中基測)的升學考試變革政策,但該政策的推動結果,卻沒有獲得如美國推動NCLB法案那般促進心理計量學發展的效果。

國中基測是臺灣近二十年來,為改進高中升學考試方式所建置發展的大型測驗題庫(余民寧,2004)。原先即以效標參照測驗(criterion-reference testing,CRT)觀點設立,并以Rasch模式作為建置與計分的理論基礎,初期建立各考科為1分至60分的量尺分數,現在已改為1分至80分的量尺分數。這種考試方式的變革,雖然啟用了新式的測驗理論(即IRT中的Rasch模式),但卻缺乏全面引用歐美的專業測驗制度與配套措施(如:試題回收,不再公告題型與答案等),而僅將傳統100分制的考試得分,透過beta binominal transformation計分公式變成60分制或80分制的特定量尺分數,而不是采用國際上常用的量尺分數(如TIMSS或PISA等大型數據庫的學業成就評比所使用者——以250分為平均數,標準差為50分的量尺分數),結果一來徒增民眾認知與習慣上的困擾,二來卻沒有達到當初教育改革的目標之一:降低學生的考試壓力,卻反而增加升學的考試壓力。因此,在下一輪的教育革新中,教育部擬于2014年起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時,即實行免試升學的方式,屆時,推動十余年的國民中學基本學力測驗將轉型成國中畢業會考(各學科的學習成就僅分成三等級,不再使用量尺分數),不再是國中畢業生升學高中或高職的考試依據之一。國中基測的升學考試方式,屆時將再由現行的常模參照測驗(norm-reference testing,NRT)做法,轉變回到原先預設的效標參照測驗方式。

筆者省思評估此一考試方式的變革,無法像美國推動NCLB法案一樣,一舉推動讓心理計量學成為臺灣測驗與評量中的主流學說,其原因有下列幾點:

(1)臺灣民眾被傳統的考試習慣所左右,認知觀念已經積重難改。例如,傳統的考試習慣是:考試完畢即公布試題和答案,且采用百分制計分,答對幾題可以得到幾分是大眾可以自己計算得知的事。然而,心理計量學是一門很專業的學問,尤其是IRT的理論和應用更是如此,像國中基測如此的新式測驗方式,其考題的研發系將定錨試題(anchor items)透過嚴謹的等化(equating)與銜接(linking)設計程序,將不同校準過(calibrated)試題參數的考題,建立在一個相同量尺上的測驗題庫后,再抽題組卷成當年度使用的考試題目;如此嚴謹、復雜、專業的作業程序,已遠遠超過傳統考試制度的做法。但考試傳統上考試完畢即公布試題和答案的做法,卻正好危害到該題庫的安全性與專業性,造成它在題庫試題逐漸用罄之后,已成為與傳統考試沒有兩樣的測驗方式。

(2)補習班及報章雜志的宣傳廣告、家長們對子女升學的看法,與明星學校的光環等價值觀的扭曲,反映出民眾認為考試不是一件專業工作的認知,這才是造成心理計量學發展的真正瓶頸所在。由于學校考試頻繁,補習班、學校、出版社所出版的測驗卷價格低廉,測驗試題多半是剪輯自坊間的考試參考書、過去的考古題,或教師不用心命題的題目,且多半都是依據古典測驗理論且采用傳統百分制計分方式的考試,這些舉動造成民眾對心理計量學專業形象的誤解,間接認為考試不是一件專業工作,不需要像IRT那么復雜的理論依據與專業做法,也可以把考試工作辦好。所以,愈發強化民眾對考試傳統習慣作法的認知,造成新興的測驗理論(如IRT)甚難在臺灣的測驗與評量領域中生根與發展。

(3)考試方式變革的目的與手段不一。當初國中基測的設計目的,是在評估教育部推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改革是否有達成既定的目標成效,因此是立基于效標參照測驗觀點所建置發展的,而不是在作為升學考試之用;因此,才會引進嚴謹的Rasch理論模式,作為建置題庫、測驗,與計分的依據,并以此作為教學診斷、補救教學,與改進課程綱要參考之用。然而,因為推動此方案的部長過于鞠躬盡瘁而死于任內,后繼的部長不明原委,乃將它拿來作為改良式的升學考試之用,實施十余年下來,結果造成學生的考試壓力不降反升的現象,臺灣民眾對此政策措施的批評聲浪不斷。

除了國中基測是政策性推動的考試變革之外,二十年來,臺灣的高等教育雖然也蓬勃發展,攻讀心理計量學領域的人口也有緩步增加的趨勢,但專責考試業務的機構(如: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四技二專入學考試中心、考選部舉行的各種國家考試等)多半仍以古典測驗理論作為主流的傳統考試方式,致使專攻當代測驗理論(如:IRT)的人才就業狀況不勝理想,且民間企業對此領域人才的需求量又不大,這也都是間接造就此領域成為冷門科學的原因之一。

由于上述幾點原因可知,心理計量學在臺灣的發展,已然錯過許多可以成長茁壯的機會。現行考試方式在臺灣的推行,可說是根深蒂固很久了,心理計量學學者在短短二十年間的努力,即想引進與推行西方新式的考試方式,可能不是那么容易做到,這還需要時間去倡導與教育民眾,以及耐心的等待才行。

4 對未來的展望—代結論

在全球華人的地區,甚至受儒家文化思想影響下的亞太地區(包括:中國大陸、韓國、日本、臺灣、香港、新加坡、東南亞及美加的華僑地區等),華人家長都把“接受教育”當作是促進子女往上層社會流動的一大關鍵所在。重視教育,是全球華人家長的共識。而如何評估子女的學習成就好壞,相較而言,當然只有訴諸于較為客觀、公平、公正的考試制度。因此,全球絕大多數華人子弟的成長歲月,從小到大即是在讀書與考試中度過的。華人對考試制度和精神的認知和熟識程度,儼然已融入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已融入每一位華人的血液里,DNA里,想要一夕變革,談何容易。

然而,心理計量學在歐美西方國家興起,也不過才百余年的事。西方人藉由科學探究的精神,百余年來,已將考試方式變成是一門科學,雖然心理計量學對西方人來說也是一門冷門科學,但近二十年來,仍朝著筆者所說的數學化與計算機化趨勢繼續發展下去,這不得不令人佩服西方人探究學問的精神與做法!凡是主修心理計量學的人都知道,一項專業化的考試,從組成考試委員會,邀請專家命題,修審試題,分析試題,等化與銜接,題庫建置,到最后的組卷施測等過程,都是相當嚴謹、繁復、專業化的程序,也都是在一群專家代表(含:學科專家、測驗專家、資訊工程專家、行政官員、一般教師等)負責規劃、監督,與執行之下,才能順利完成的作業。但是,華人(甚或是亞太地區的人民)的想法可不是這樣,他們對考試的傳統看法,已經太過根深蒂固了,想要他們嘗試不同的新方式做法,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調整得過來。

茲舉一例如下,即可說明此現象。過度重視考試與要求考試完畢即公布試題和答案的看法和做法。民眾呼吁說“人民有知的權利。不公布考題的話,民眾怎知考題的對錯與好壞?”,這句話聽起來似乎是沒有錯、很有道理,讓考試主辦單位很難拒絕考生這項要求。但這樣的看法和做法,就不容易使考試成為一項專業工作,當代的新興測驗理論(如:IRT)便無法派上用場,考試就仍停留在原始的傳統做法上。殊不知民眾的這種呼吁,其實是以鄰(愈晚參加考試的學生)為壑——也是造成學生考試壓力不減反增現象的來源之一。歷屆考題都公布了,愈晚參加考試的學生所需準備的考古試題就愈多,花費在準備考試的經費、時間、壓力就愈大,未來的考題為避免與考古題重復,便會愈出愈叼鉆、愈偏離考試與評量的原本目標——最后倒霉受害的,還是愈晚參加考試的學生莫屬。結果,讀書與考試即消磨掉大半年輕學子的學習熱忱與探究學問的精神,難怪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TIMSS)的國際評比結果顯示,參賽的亞太地區代表(包括:韓國、日本、香港、臺灣、和新加坡,除新加坡外)學生數理成績表現優異(包辦國際評比成績的前五名),但卻相對缺乏對學習數理科學的興趣與熱忱(Mullis,Martin,Gonzales,& Chrostowski,2004;余民寧,韓佩華,2009)。這種現象都是由于過度重視考試的結果,學校的考試太過頻繁,且每次考試之后都公布答案和試題,考題的命題已然愈趨叼鉆,考試已偏離評量的原始目的,造成學生應付考試的能力很強,但卻無法體會學習與考試(評量)的目的為何,更不用說能否體會出學習的樂趣與培養出探究學問的精神與熱忱為何,這些現象都將不利于未來人才的培育。

考試制度是中華文化的千年傳統,說要變革,以全盤引用新式的測驗理論觀點,談何容易。因此,展望全球華人的地區,想要把考試方式變成像西方國家一樣的專業測驗方式,可能還需要透過長期的教育和倡導,才能教化民眾未來能夠接受更專業、更科學、更效率化考試方式的變革,而這才是心理計量學未來能在華人地區蓬勃發展的契機所在。

致謝:本文的撰稿,筆者擬感謝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01年度補助大專校院獎勵特殊優秀人才之獎勵經費的支持(補助文號:國科會101年7月30日臺會綜二字第1010050707號函)。參考文獻

教育部統計處.(2012).2012年08月01日,取自http://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956.

余民寧.(1991a).測驗理論的發展趨勢.測驗與輔導,109,2186-2188.

余民寧.(1991b).試題反應理論的介紹(一)——測驗理論的發展趨勢.研習信息,8(6),13-18.余民寧.(1992).測驗理論的發展趨勢.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承辦“心理測驗之學術及實務研討會”的學術會議論文宣讀.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余民寧.(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臺北:心理.

余民寧.(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第二版).臺北:心理.

余民寧.(2004).從調查數據回顧基本學力測驗的實施.中國測驗學會主辦“2004年年會暨教育與心理測驗學術研討會”木鐸獎得主專題演講及論文宣讀.

余民寧.(2009).試題反應理論(IRT)及其應用.臺北:心理.

余民寧,韓佩華.(2009).教學方式對數學學習興趣與數學成就之影響:以TIMSS 2003臺灣資料為例.測驗學刊,56(1),19-48.

余民寧.(2011).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第三版).臺北:心理.

Brennan,R.L.(2006).Educational measurement(4th ed.).Washington,DC: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Cronbach,L.J.,Gleser,G.C.,Nanda,H.,& Rajaratnam,N.(1972).The dependability of behavioral measures:Theory of generalizability for scores and profiles.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Gulliksen,H.(1987).Theory of mental test.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50 by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Linn,R.L.(1989).Educational measurement(3rd ed.).New York:Macmillan.

Lord,F.M.(1980).Applications of item response theory to practical testing problems.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ullis,I.V.S.,Martin,M.O.,Gonzales,E.J.,& Chrostowski,S.J.(2004).TIMSS 2003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report:Findings from IEA’s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at the fourth and eight grades.Chestnut Hill,MA:Boston College.

Review and Expectation of Psychometrics Literatures in Taiwan from 1911 to 2011

Yu Min-Ning Chen Po-Lin Syu Jia-Jia Chao Pei-Chi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Taiwan 11605)

第10篇

關鍵詞:臨床運動心理學;內容分析;運動表現發展;運動功能障礙;運動功能損害;運動退役

臨床運動心理學(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是隨著體育運動事業的發展而興起的應用心理學分支,于20世紀80年代萌芽于美國,本世紀初迅速發展并走向成熟。1988年,美國奧林匹克委員會(USOC)建立了臨床運動心理學家注冊制度。2005年,美國大學體育協會(NCAA)召開了臨床運動心理學家大會[1]。2006 年,首部《臨床運動心理學》專著出版[2]。2007 年,《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Journal of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創刊,為臨床運動心理學開辟了專門的學術交流平臺。2011年,臨床運動心理學的東西方觀點(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Perspective West And East)系列叢書出版[3]。

我國的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在廣大心理學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已經積累了許多富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旨在從基本情況、內容及方法三個方面對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進行分析與評價,以揭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現狀,發現其存在的問題,為我國研究者提供參考,促進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內容分析法進行分析。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是一種對文獻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術,它按照一定維度對論文內容進行系統分類和評判,可提供學科研究狀況的基本信息[4]。目前,該方法已被廣泛應用于心理學研究

之中。

(一)論文取樣

本研究從1981年至2010年的13個目標期刊中選出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680篇。心理學期刊包括《心理學報》《心理科學進展》和《中國心理衛生雜志》,體育學期刊包括《體育科學》《中國體育科技》《體育與科學》《北京體育大學學報》《上海體育學院學報》《天津體育學院學報》《西安體育學院學報》《武漢體育學院學報》《成都體育學院學報》和《體育學刊》。

(二)內容分析的維度

本研究參照相關文獻[5,6],按照以下程序設計了內容分析的維度系統:(1)精讀2007~2008年《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的全部文獻,初步制訂分析維度;(2)對2009年《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的文獻進行試分析,修訂分析維度;(3)征求相關專家對內容分析維度系統的意見,修訂分析維度;(4)經過培訓的研究組成員對2010年《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文獻進行獨立分析,分析者的一致性系數在0.83~0.86之間,說明該分析維度系統信度較高,可為研究所用。對評判者容易出現分歧的維度進行討論,最終達成一致意見。內容分析維度系統由27個因素構成。

(三) 研究過程

由研究者和經過培訓且熟練掌握內容分析維度系統的6名研究生對論文進行獨立的內容分析,每篇論文有兩名分析者。研究者最終錄入數據時檢查分析不一致的地方,認真核查后加以取舍。

(四)數據處理

采用SPSS 17.0 統計軟件對全部變量的頻次分布進行描述性分析。

二、研究結果及分析

(一)論文的基本情況

1.論文首作者所屬機構

表1.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首作者所屬機構對比(%)

院(所)性質

中國

外國

體育學院(所)、體育教學部

91.7

34.3

心理學院(所)

4.9

37.4

醫學、護理、健康學院(所)

0.9

12.1

其他

2.5

16.2

合計

100.0

100.0

表1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首作者主要來自體育學院(研究所)和體育教學部,而心理學、醫學、護理與健康學院(所)學者對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參與度極低,這與國外學者相對多元的研究背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經分析,這種情況多年來(尤其是2004~2010年間)未出現明顯變化。這非常不利于臨床運動心理學這門交叉學科的發展。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的建立與發展,需要更多臨床心理學學者的參與。

2.論文的篇幅

對三十年來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的篇幅統計顯示,平均每篇論文篇幅為4.21頁,且多年來論文篇幅未出現明顯增長趨勢。而國外《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創刊以來的論文平均篇幅為16.5頁[7]。這可能是由于國內期刊對篇幅的限制制約著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成果表述的完整性,影響學術交流的深度。這一問題希望得到相關期刊的充分理解和重視,以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提供更好的學術交流平臺。

3.論文參考文獻

對三十年來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參考文獻的統計顯示,平均每篇有9.63條參考文獻,圖1顯示1995年起參考文獻量呈現逐漸增多的趨勢,2006年開始平均每篇論文的參考文獻量穩定在17條左右。目前,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參考文獻條數不及美國《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論文參考文獻(平均每篇文章參考文獻為42條)[7]的一半。參考文獻較少導致研究難免低層次重復前人的工作,提供給讀者的新信息就相對較少,文章的質量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影響,非常不利于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及學術交流的縱深發展。

圖1.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參考文獻發展趨勢

(二) 論文內容

1.研究領域

圖2.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領域的發展趨勢

圖2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對運動表現發展的研究起步較早,在1994年以前占絕對優勢。運動功能障礙研究和心理健康研究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逐漸增長,近年來出現與運動表現發展研究并駕齊驅的現象。由此可以看出,我國運動心理學學者對運動者心理問題的關注,已經逐漸脫離僅以高水平運動員運動表現發展為中心的情況,越來越關注普通運動者的運動功能障礙及全面的心理健康。

表2.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對比(%)

研究領域

中國

外國

運動表現發展

37.2

17.2

運動功能障礙

31.2

25.3

心理健康

22.6

21.2

運動功能損害

3.5

21.2

學科發展

3.2

13.1

運動退役

2.2

2.0

合計

100.0

100.0

表2顯示,運動退役是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薄弱領域,與國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相比較,我國臨床運動心理研究的突出特點是:對運動表現的發展研究較多,而對運動功能損害的研究較少。運動表現發展研究較多與我國長期以來注重競技體育發展有關。運動功能損害指運動員存在著明顯的臨床心理問題,引起其嚴重的情緒紊亂和行為失調,導致其無法投入訓練與競賽[8]。運動功能損害研究被忽視與我國運動心理學學者大都來自體育學院(研究所),普遍缺乏臨床心理學訓練背景有關。

2.研究的理論基礎

圖3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理論基礎一直以認知行為理論占絕對優勢,但近年來出現理論逐漸豐富的趨勢。這與國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情況基本一致[7]。認知行為理論在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中占絕對優勢,與認知行為治療操作性強,更易于通過實證研究檢驗有關。

圖3.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理論基礎的變化趨勢

(三)論文研究方法

1.論文類型

表3顯示,與國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相比,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類型以調查研究報告、文獻綜述和論述較多,而臨床運動心理學的質性研究和實驗研究的論文相對較少。這與國內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者大多來自體育學院(研究所)有關,他們在日常工作中深刻意識到臨床運動心理問題研究的必要性,但由于普遍接受的是體育科學的訓練而相對缺乏臨床心理學的系統訓練,所以,更容易進行調查研究、研究綜述和理論性研究,而深入的質性研究和實驗研究相對較少。

表3.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類型對比(%)

論文類型

中國

外國

調查研究報告

36.3

32.3

實驗研究報告

11.8

15.1

測驗研究報告

6.3

6.1

質性研究報告

4.8

19.2

質性+量性研究報告

0.4

2.0

論述

25.7

18.2

文獻綜述

14.6

7.1

合計

100.0

100.0

2.研究設計

表4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病理機制研究與國外一樣,存在過分依靠相關設計的現象,而更能確定心理變化機制的實驗研究設計與質性研究設計較少。因此,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關于病理機制的研究設計有待進一步改善,以便更深入地揭示運動者心理發展變化的內在機制。

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干預研究以文獻綜述為主,側重具體介紹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實驗研究設計較少,而國外臨床運動心理學61.5%的干預研究主要通過實驗研究來驗證干預的效果。實驗研究能為不同方法的干預效果提供充分的證據,有利于提高臨床運動心理服務的科學性。因此,我國運動心理學學者應加強心理干預的實驗研究。

表4.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的研究設計對比(%)

研究設計

機制研究(中國)

機制研究(外國)

干預研究(中國)

干預研究(外國)

描述性研究設計

16.0

相關研究設計

44.9

75.0

實驗研究設計

10.2

12.6

26.7

61.5

質性+量性設計

0.6

3.1

0.5

3.9

質性研究設計

文獻綜述

說明

5.1

14.7

8.4

6.3

3.1

21.4

47.1

4.2

7.7

15.4

11.5

合計

100

100

100

100

3.研究被試

表5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更關注高水平運動員和專業運動員,而國外臨床運動心理研究更關注大學生運動員和少年運動員。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高度關注高水平運動員和專業運動員,與我國現階段注重競技體育的現實有關。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青少年運動員的心理問題如果得到心理服務的及時介入,就可以避免進一步發展成為心理障礙。如果等到運動員形成了心理障礙再介入治療,其難度就會很大。因此,我國應加強對少年運動員和大學生運動員的關注。

表5.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被試對比(%)

研究被試

中國

外國

29.0

24.3

高水平運動員

15.9

10.1

專業運動員

11.2

6.1

混合

9.0

8.1

體育專業學生

8.4

2.0

大學生運動員

7.4

20.2

少年運動員

5.9

11.1

學生

6.5

5.1

其他

4.6

13.0

合計

100.0

100.0

4. 資料收集

表6顯示,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在資料收集上的共同之處在于較多采用問卷法和量表法,而較少采用觀察法和儀器測驗法,不同之處在于我國學者更多采用工作經驗法和文獻法,較少使用訪談法。我國研究者較少采用非常適合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訪談法收集資料,與他們主要來自體育學院(研究所),普遍缺乏臨床心理學的系統專業訓練有關。

表6.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資料收集方法對比(%)

資料收集方法

中國

外國

問卷法與量表法

38.8

38.4

工作經驗

20.4

13.1

文獻法

19.6

12.1

三種以上方法結合

7.8

16.2

儀器測驗法

6.4

3.0

訪談法

2.6

13.1

觀察法

1.2

1.0

其他

3.1

7.1

合計

100.0

100.0

5.結果分析

表7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中涉及多元分析的少于國外。心理現象是多層面和多維度的,其影響因素也是復雜多變的。采用多元分析法進行分析,更有助于人們了解變量之間的復雜關系,能更有效地揭示心理現象的本質和發展規律。因此,在未來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中多元分析法有待進一步推廣。

表7.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研究結果分析方法比較(%)

結果分析方法

中國

外國

定性分析

42.2

38.4

非多元統計分析

39.0

30.3

多元統計分析

17.9

25.3

定性+定量分析

1.0

6.0

元分析

合計

100

100

中外臨床運動心理研究中都尚未出現元分析(meta-analysis)的論文。元分析是對具有共同目的但相互獨立的多個不同甚至相反的研究報告給予定量統計分析而綜合評價某一主題研究的方法,曾被置于循證醫學實踐證據金字塔的頂端,目前被廣泛應用于心理學研究之中[9]。自臨床心理學的實證支持治療興起以來,元分析方法在臨床心理學研究中的應用呈逐年增長的趨勢[7]。元分析對文獻的數量與質量都有一定的要求,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中尚未出現元分析的論文,可能是由于目前能夠支撐元分析的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成果有限,也可能是由于研究者統計方法的訓練不足。隨著臨床運動心理學的進一步發展,元分析方法的應用將越來越多。

(四) 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發展階段的劃分

縱觀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30年的發展狀況,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在不同時間段呈現出明顯差別。因此,可以對其進行階段劃分,以幫助研究者厘清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發展的內在線索,并能夠據此展望本學科未來的發展方向。

1.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起步階段

1981年到1993年期間是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起步階段。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征是臨床運動心理學的研究剛剛引起研究者的關注,研究的數量與質量都處于較低水平,具體表現如下:論文數量少,平均每年僅有9.9篇;研究極少得到基金的支持;參考文獻量少,許多論文根本沒有參考文獻;研究內容以運動表現發展研究占絕對優勢;最突出的論文類型是說明文(35.5%);主要采用工作經驗法(21%)和文獻法(13.8%)收集資料;論文的結果分析方法中定性分析占54.3%,僅有0.7%的文章采用了元分析。

2. 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快速發展階段

1994年到2003年期間是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快速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征是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數量與質量都表現出快速上升的趨勢,具體表現如下:論文數量逐年增多,平均每年25篇;受資助項目出現逐年增長趨勢;論文的參考文獻呈現逐漸增多趨勢;運動功能障礙和心理健康研究逐年增多;研究報告超過理論型論文,說明文的比例下降至24.9%,調查研究報告迅速增加到37.3%;以高水平運動員為被試的論文相對降低,以非高水平運動員為被試的論文迅速上升;經驗總結法下降,量表測驗法和問卷調查法的應用逐漸增多;定性分析逐漸減少為47.1%,多元分析上升為10.7%。

3.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規范階段

2004年至2010年期間,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入成熟階段。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征是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數量與質量都較前兩個階段大幅提高,具體表現如下:年均達45.3篇;平均每年有16.3個項目受到基金支持;平均每篇論文的參考文獻量穩定在15.4條;在研究內容上,運動功能障礙、心理健康和運動表現發展三者呈并駕齊驅之勢;69.7%的論文為研究報告,說明文進一步減少;以非高水平運動員為被試的論文達到60.6%;量表測驗法、文獻法和問卷調查法成為最重要的資料收集方法,工作經驗總結法的應用萎縮;定性分析減少至33.7%,30.3%的論文進行了多元分析。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1. 吸引更多臨床心理學學者加盟

本研究結果顯示,我國心理學院(研究所)和醫學院(研究所)學者對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參與度極低,這非常不利于臨床運動心理學這門交叉學科的發展。我國需要吸引更多心理學院(研究所、系)和醫學院的臨床心理學學者關注運動者的心理問題,只有他們的加盟,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才能高質量地發展。因此,建議國家體育總局科研立項為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提供一定的空間,并鼓勵心理學院(研究所、系)與醫學院(研究所)中的臨床心理學學者積極申報相關課題,以課題調動臨床心理學學者加盟的積極性。另外,體育學院(研究所)要有意識地引進具有臨床心理學訓練背景的人才,這不僅能夠促進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深入,而且也能吸引更多的心理學學者關注臨床運動心理問題。

2.加強對運動功能損害與運動退役的研究

本研究結果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僅有3.5%是關于運動功能損害,而國外21.2%的論文涉及運動功能損害,其研究的十大熱點問題中有四個屬于運動功能損害,即飲食障礙、情緒障礙、物質依賴和運動損傷后心理障礙。縱觀我國極其有限的運動功能損害論文,研究主題主要為與運動相關的攻擊(沖動控制障礙),研究類型主要為研究綜述與理論分析[10,11],實證性的臨床研究報告極少,僅有楊士榮(2010)就我國運動員的飲食障礙進行了調查研究[12]。因此,建議中國體育總局體育科研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以及各地方基金的管理者在編制課題指南時關注運動功能損害問題。同時,專家學者也要主動介入運動功能損害的研究,以提高我國運動功能障礙的干預效果,切實維護我國運動者的身心

健康。

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僅有2.2%是關于運動退役問題的研究。由于我國現階段仍然是舉國體育體制,且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尚未普及,所以,我國運動員對運動退役的心理準備不夠充分,在運動退役時遇到的心理問題就更多。黃志劍和姒剛彥(2008)研究表明:我國高水平運動員對于從事競技運動事業對自己人生發展的影響認識不足,對運動退役及角色轉換的準備不足[13]。王進(2008)研究表明:我國面臨退役運動員的自我評價、生活滿意度和社會支持認知下降,焦慮和孤獨感明顯增加,應對退役的策略主要為回避;運動員在退役后的1~2年內社會支持感低,孤獨感高[14]。目前,我國運動心理學學者雖然意識到運動員退役相關的心理問題,并就此開展了一系列現狀調查、發生機制和對策研究,但針對性的實證干預研究很少,亟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3.豐富研究的理論基礎

本研究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主要理論基礎是認知行為理論。過分依賴認知行為理論有悖于學術研究百花齊放的原則,不利于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繁榮和發展。導致心理問題的原因很復雜,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各有利弊,并不存在一種唯一正確且適合于各種情況的理論與方法,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可能受益于不同的處理[15]。跨理論整合研究(transtheoretical integration approaches)是西方臨床心理學研究與發展的特點。1991年,《心理治療整合雜志》(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創立,為臨床心理學的整合研究提供了專門的學術交流平臺。目前,許多治療師在治療中采用整合治療方法[16]。因此,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應廣開思路,在注重認知行為理論的同時,注意吸納近年來生理心理學、精神分析和積極心理學研究的成果,開展跨理論的整合研究,進一步豐富研究的理論基礎。誠然,后者受到循證實踐驗證的成果不多,但也正因為如此,它們更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

4.加強臨床研究方法的訓練

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在方法上存在諸多問題,包括:質性研究與實驗研究較少;研究被試以高水平運動員最多;研究中較少使用談話法、觀察法、儀器測試法收集數據;數據的多元分析較少,未出現元分析論文等。因此,我國運動心理學學者應進一步加強臨床研究方法的訓練,在開展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時注意以下問題:加強質性研究和實驗研究的使用;擴大研究樣本范圍,更多關注青少年運動員;豐富資料收集方法,尤其要多使用訪談法、觀察法與儀器測試法;加強多元統計分析;提高研究的規范性,為整合研究成果的元分析作準備。

[1] Gardner F L.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in American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s [J]. Journal of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2007, 1(3): 207209.

[2] Gardner F L, Moore Z E.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M].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2006.

[3] Zhu Li Jing, Heil J, Wenze T.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Perspective West and East (Volume I) [M]. VDM Verlag, 2011.

[4] Holdford D. Content analysis methods for conducting research in social and administrative pharmacy [J]. Research in Social and Administrative Pharmacy, 2008 (4): 173181.

[5] Buboltz W C, Deemer E, Hoffmam R.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Buboltz, Miller, and Williams (1999) 11 Years Later [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10, 57, (3): 368375.

[6] Rhodes R E, Nasuti G. Trends and changes in research on the psychology of physical activity across 20 year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10 journals [J]. Preventive Medicine, 2011, 53, 1723.

[7] 劉麗, 石巖. 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 現狀、問題與建議[J]. 心理科學進展, 2012, 20 (9): 14951506.

[8] 劉麗, 石巖. 臨床運動心理學的界定、現狀及發展趨勢[J]. 中國體育科技, 2009, 45 (6) : 7682.

[9] Rosner A L. Evidence-based medicine: Revisiting the pyramid of priorities [J]. Journal of Bodywork & Movement Therapies, 2011, 16: 4249.

[10] 鄧銘一, 季瀏, 常波. 運動攻擊的理論發展及控制方法[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1998,126(3): 5559.

[11] 石巖, 王瑩, 趙陽, 等. 球場觀眾暴力的發展趨勢,研究進展與遏制策略 [J]. 體育科學, 2007, 27(1): 2440.

[12] 楊士榮. 不同類型運動員飲食障礙的比較研究 [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10, 44(3): 8792.

[13] 黃志劍, 姒剛彥. 高水平運動員的退役準備與適應: 一項定量研究 [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2008, 23(5): 393395.

[14] 王進. 我國運動員退役意識與心理狀態的定量分析[J]. 心理學報, 2008, 40(4): 496506.

第11篇

論文關鍵詞:認知學習理論教育技術,先行軍

 

當前,認知心理學在心理學研究中占主導地位,研究結果層出不窮,對教育技術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教材一方面要隨著教育技術的發展而改變教學方式,還必須研究和應用不斷發展的教育理論特別是教育心理學的認知學習理論,來指導我們的教與學,從而達到在教育技術條件下的教學最優化。因此,探討認知學習理論的發展和研究方向,研究教育技術的觀念更新,把握課堂教學的未來發展,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認知學習理論的具體內容和具體觀點。

認知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人類傾向或才能的一種變化,這種變化要持續一段時間,而且不能夠把這種變化簡單的歸之為成長過程。它包括三層含義:

1. 變化的時間是相當長期的,而不是一時的;

2. 變化的內容是記憶之中的知識的內容和結構的變化,以及學習者行為的變化;

3. 變化的原因是學習者環境中的經驗,而不是動機、疲倦、藥物、生理條件或環境條件等原因。

由此可見,認知主義對學習的定義強調知識的變化。因此,認知學習理論認為教育教學論文,學習的效果只能夠間接的確定,即在學習者行為的基礎上作出判斷。學習結果與行為操作不是一回事,學習到什么不能單是指外部行為操作,應包括大腦中認知結構的變化和心向、態度的變化。學習的結果是頭腦中認知結構的變化、認知方式的變化,即認知策略的變化,當然也會表現為相應的行為操作上的變化。學習的過程,不是消極的接受強化的過程和嘗試錯誤的過程,而是積極主動地去理解(或對反饋信息加以解釋)的過程。

二、認知學習理論在教學中的體現。

認知理論致力于研究教學操縱如何影響內部的認知過程。如注意、編碼、記憶、回憶;這些內部認知過程如何導致新知識得獲得及認知結構的改變;新學來的知識或新產生的認知結構如何影響操作。由此可見,認知心理學把教和學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更重視學的作用;既注意學習的外部條件,但更重視學習的內部條件。

認知學習理論認為,教學過程從本質上講是一個認知過程,即將教材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的過程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認知過程是一種主動、積極的建構過程,同化和順應是建構基本環節,也是兩種基本的認知方式,認知過程就是由這兩種基本的認知方式組成的。所謂同化,是指利用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對新知識進行改造,把新知識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以充實、完善、發展原有的認知結構:所謂順應,當現有認知結構不能同化新知識時,就需要學生將此進行調整,一順應新知識的產生,重建新的知識結構,使原有的認知結構得到更新和擴展。教學過程就是認知結構不斷建構并提高的過程。

我們可以將認知學習理論的教學觀分為三個主要論點:加工過程論、認知結構論和學習中心論。

1.加工過程論

認知心理學把人腦的功能與計算機的運算程序進行類比,認為認知過程就是信息加工過程。因此認知心理學關于教學的研究,主要探討不同的教學方法如何影響學生的認知過程,進而影響學習結果。教學方法只有通過影響學生的認知過程才能夠影響教學結果,教學方法是影響教學結果的間接因素,學生頭腦中的認知過程才是決定學習好壞的直接因素。

2.認知結構論

現代認知學習理論不僅重視認知過程,而且十分重視認知結構。奧蘇倍爾認為有意義的學習就是把新知識和原有知識聯系起來,將新知識納入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之中。傳統的教學方法比較注重教材的知識結構或邏輯結構,而不太重視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當代認知心理學十分重視認知結構的研究。關于學生頭腦中認知結構的研究,能為我們改革教材和教法提供科學的依據。

3.學生中心論

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只有認知因素(包括認知結構和認知過程)才是決定學習效果和學習效率的直接因素。因此,學習時的認知加工的深度和策略是決定學到什么的充分條件。總之教育教學論文,學生的學才是決定學到什么的最關鍵、最直接的因素。基于此,我們可以從中得到的啟發是:在創造學習的外部條件時,必須加以內部的認知規律為前提;應該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應樹立教學目標的新概念;應重視內在的認知動機的作用。

三、認知學習理論與教育技術相結合的意義

隨著科技的不斷向前發展,現代教育與信息技術已經無法分開,這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各種技術(包括視音頻、計算機、多媒體、網絡等)對支持和提高教與學的效果是肯定無疑的。在一些有條件的學校中,投影儀、幻燈機、多媒體等電教設備實施已經進入了課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正確合理的使用這些電教器材,才能夠真正發揮他們的作用,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此外,認真研究學生的認知結構,結合認知學習理論,潛心鉆研教學教法,進行教學設計,同樣能夠優化教學。由此可見,將認知學習理論與教育技術有機的結合起來,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 調動學習興趣

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曾經說過:“兒童是個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動必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作為內驅動程序系統中積極活躍的心理因素,對于學習起著催化劑的作用。所以說,激發和維持和維持學生內在學習動機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習動機是指向學習活動的動機類型,,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認知內驅力是指一種掌握知識,技能和闡明、解決學業問題的需要,即一種指向學習任務的動機,求知的欲望。認知內驅力既與學習的目的性有關,也與認知興趣有關。因為當一個人清晰的意識到自己的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與意義,并以它來推動自己的學習時,這種學習的目的就會成為一種有力的動機。而具有認知興趣或求知欲的人常常會廢寢忘食、津津有味的學習,并從中獲得很大的滿足。

2. 創設感知意境

心理學表明,感知越具體,表象形成就越清晰、深刻,越有利于促進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轉化,從而建立概念,培養能力。認知心理學認為創設感知意境就是在講授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間制造出一種“不協調”教育教學論文,將學生引入一種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情境中去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多媒體教學所創造的美妙的教學情境,適時適度地為學生提供直觀刺激變抽象為具體,可集中顯現出時空變換的流動美,視聽兼備的立體美,景色物體的色彩美,師生的和諧美。這種情境能把學習的內容在大和小、動和靜、遠和近,快和慢,局部整體,外表和內顯之間相互轉化,打破了時間、空間、宏觀、微觀給學生在視、聽、思等方面帶來的局限,學生的視野可在瞬間內完成時空的大跳躍。這就加大了教學的密度,極大的節省了教學時間,尤其是教學信息傳遞的增值率擴大,多次反復重現和化抽象為具體的特點。是教學內容鮮明生動,富于感染力,減輕了學生的負荷,優化了教學效果。

3.培養思維能力

認知心理學家沃特海默依據自己對在校生的實驗,宣稱兒童普遍具有創造性思維能力,而傳統的教育制度往往被傳統邏輯和聯想心理學理論所支配,應對阻礙兒童創造思維能力發展負責,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它具有的色彩、形象生動的畫面以及富有情趣的解說會使學生處于驚奇探索的學習氛圍中,既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又有利于學生創造精神的激發,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有意識的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生的思維是很活躍的,對同一個問題往往有不同的見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創造一種民主的氛圍,鼓勵學生能夠大膽的各抒己見,往往可以使他們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從而增強其思維能力。

四.認知學習理論與教育技術相結合的方法

認知學習理論可以促進教育技術的發展,而教育技術的廣乏應用又實現了教育的優化,因此如何將認知學習理論與教育技術相結合,成了教育技術領域廣乏研究和探討的課題。

1. 發展和培養學習者的認知策略

認知策略是“學習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過程的同部組織起來的技能”,是處理內部世界的能力。在教育技術中計算機的運用不再像以前一樣,只是作為教學傳遞的工具傳遞知識或訓練及技能教育教學論文,現在更多的是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注重發展和培養學生的認知策略。為此,教學軟件的類型也變得多樣化,除了過去大量開發的練習型、輔導型、游戲型、模擬型軟件外,問題解決型軟件開發有了很大的進展。這類軟件除了傳遞有關的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提出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不是簡單的了解有關知識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學習者參與到其中去,運用發現法進行學習。強調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它的特點是關心學習過程甚于關心學習結果,要求學習者主動參與到知識形成過程中。發現學習有利與策略性知識的掌握,有利于合理知識結構的形成。

2. 重視學生元認知能力的培養

元認知就是指主體對自身認知活動的認知,其中包括對當前正在發生的認知過程和自我的認知能力以及兩者相互作用的認知。可以認為元認知能力的發展就是為學習者在心理上培養一位“老師”。根據認知學習理論,教學強調學生相互之間的相互合作,合作學習可促進學習者的意義建構,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這是因為:(1)學生相互之間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學生建構起新的、更新層次的知識結構;(2)在交流過程中,學習者的想法、解決問題的思路被明確化和外顯化,學生可以更好地對自己的理解和思維過程進行監控;(3)在學習者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的交流中,他們要達成對問題的共同理解,建立和合適的問題空間表征,而這時解決問題的關鍵。

3 .注重教學媒體的認知作用

媒體的教學應用使教育技術研究與實踐的重要摘要的。

第12篇

關鍵詞:高職英語;分級教學;非材料性研究;回顧

雙語教學論文的研究方法分類表

類別主要內容篇數百分比(%)非材料

性研究從理論或實踐角度解析高職英語分級教學的意義3130探討高職英語分級教學理論143高職英語分級教學的可行性研究143剖析高職英語分級教學中的問題與解決對策4174探討分級教學模式的評估、考核方式287基于理論或現狀分析的分級模式的實施構想4174詳細介紹本院校分級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及效果5219對高職英語分級教學的個人看法00實證

研究在實驗性研究基礎上,對假設進行驗證和檢驗143對高職英語分級教學效果的調查與分析287

課題項目: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二五”2011年度規劃課題支持論文,一般課題,課題名稱“高等職業教育公共英語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DEB11101]。

作者簡介:袁俊娥(1980―),女,河北人,碩士研究生,北京聯合大學應用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張洪穎(1965―),女,北京人,學士,北京聯合大學應用科技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教育。針對高職高專學生入學水平參差不齊的實際情況,為突出高職英語教學的實用性和針對性,2000年10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頒布的《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以下簡稱《基本要求》)提出了對高職英語教學“統一要求、分級指導”的原則。《基本要求》指出“鑒于目前高職、高專和成人高專學生入學時的英語水平差異較大,本課程的教學要求分為A、B兩級,實行分級指導”。響應《基本要求》的號召,結合高職院校自身特點和學生實際英語水平,全國各高職院校陸續開始了英語分級教學改革。但是,分級教學的實際效果如何,還存在哪些不足,分級教學改革進行到了怎樣的廣度和深度,目前這些方面的綜合研究成果還十分鮮見。本文嘗試對2004年~2013年十年間我國高職英語分級教學研究狀況進行一次文獻研究,期望能拋磚引玉,明確進一步改革方向,為提高高職英語教學質量服務。

一、文獻范圍和研究方法本文選取的研究成果發表的時間范圍為2004年~2013年,這是因為:第一,2000年教育部頒布《基本要求》和2002年教育部批準成立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委員會之后,我國高職院校開始開展英語分級教學實踐,但相關研究成果到2004年左右才陸續問世;第二,到2013年高職英語分級教學研究開展十年之多,很有必要對這期間的研究狀況進行梳理。筆者以“高職英語,分級教學”為關鍵詞,“篇名”為搜索項,通過模糊搜索在中國知網上檢索2004年~2013年發表的有關高職英語分級教學的期刊論文,截至2013年11月4日共查找到文章106篇,其中發表在2012年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錄職業技術教育類期刊上的文章僅3篇。考慮到文獻研究的要求,筆者將該3篇核心期刊論文及雖刊登在普通期刊但下載次數超過50次且被引用次數超過3次的論文20篇,共計23篇文章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

本文借鑒了高一虹等(1999)有關研究方法分類的標準,將研究方法分為非材料性研究和實證研究兩大類。在此基礎上,對23篇雙語教學研究論文根據不同的研究方法進行了區分和歸類,結果見下表。

二、研究結果

1基本特點

從下表可以看出,在2004年~2013年十年間有關高職英語分級教學的研究呈現以下特點:

第一,高水平的研究論文較少。核心期刊論文只有3篇,僅占檢索到的論文總量的28%。

第二,非材料性研究占絕對多數,占研究文章總數的870%,而實證研究僅占130%。

2研究內容

十年間發表的23篇高職英語分級教學研究文章主要探討了以下六個方面的問題:

(1)高職英語分級教學的意義。研究者認為,實施高職英語分級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及教師教學質量,促進教育發展(廖新麗,2005);有利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愿望,實現教學目標;有利于教師創設教學情境,開展教學活動;有利于營造師生互動、學生之間協作的良好學習氛圍(田南竹,2009)。

(2)高職英語分級教學實施的構想。在理論分析或現狀分析的基礎上,研究者探討了分級教學實施的構想。徐國盛(2010)認為,在分級教學分班時應充分考慮差生的心理因素,需確立以能力為導向的課堂教學模式,要建立科學的測試與評價體系,還應提升管理水平。

(3)本院校高職英語分級教學實施的具體策略。介紹本院校高職英語分級教學具體實施情況的研究論文所占比例最高,占總量的219%。如:劉利平等(2013)介紹了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對2011級和2012級學生實施英語分級教學的詳細過程,包括具體分級模式、不同層級目標、有針對性的層級內容、差異化教學方法和科學的評價體系。

(4)高職英語分級教學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對策。研究者認為盡管分級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實施過程存在一些共性問題,如:分班的科學性有待商榷、課程建設缺乏長遠規劃、教學形式和內容未真正因材施教、相關部門配合尚須加強、教學實踐難以擺脫應試導向、分級教學對落后生的英語學習影響等。針對這些問題,研究者們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如郭淑英(2007)提出的加強師德教育和業務培訓,提高教師素質;加大宣傳力度,幫助學生理解分級教學的初衷;加強溝通,爭取各方面的支持與配合。樓瑩(2010)提出實行分級分班動態調整;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提高學生語言應用能力;提高學生語言學習興趣。

(5)高職英語分級教學模式的評估、考核方式。陳恒仕(2009)認為,高職英語課程的評價體系應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形式的多樣化。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并注重評價結果對教學效果的反饋作用。

(6)高職英語分級教學的理論研究。王燕(2007)從語言學、教育心理學、經濟學、教學原則及國家教育政策等方面探討了高職英語分級教學的可能性。其中,美國著名語言學家克拉申(Krashen)的二語習得理論中的語言輸入假設(input hypothesis)為分級教學提供了語言學理論支撐;此外,學習遷移理論中的認知結構遷移為分級教學提供了心理學基礎;效用理論中的等邊際準則是分級教學的經濟學基礎。“根據等邊際準則,我們對高職英語施行分級教學,就能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有限基礎的條件下獲取最大的知識量。(王燕,2007:13)”教學原則中“循序漸進”和“因材施教”原則的具體運用也可以體現在分級教學上。

三、對研究現狀的思考

通過以上文獻統計可以發現,2004年~2013年十年間我國高職英語教學改革與研究已經受到了重視,不少高職院校也付諸實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分級教學改革實踐時間較短,各地高職院校本身存在差異等原因,在不少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并提出解決方案。

第一,高職英語分級教學改革的深度研究不夠。十年間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研究論文僅有3篇,而通過模糊搜索查找到的相關主題的論文至少有106篇。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有關高職英語分級教學改革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而支撐分級教學的理論又相對較少,導致現有研究的深度不夠。另一方面,從事職業教育的英語教師因學歷相對低而教學任務又相對較重導致科研能力相對較弱,發表高水平的研究論文存在困難。

第二,實證研究比例較低。在2004―2013年間,國內針對高職英語分級教學的實證研究論文比例僅占130%,而在這有限的實證研究中,使用統計軟件對分級效果進行“假設檢驗”的僅有1項(王燕,2008)。絕大部分研究都屬于非材料性研究,從理論或實際角度探討分級教學的必要性、實施的構想或分級中可能存在的問題等。誠然,弄清分級教學的理論基礎有助于在實踐中少走彎路,了解分級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有助于更好地實施分級,但如果僅停留在匯報經驗或探討理論上,不使用現代統計和測量手段進行量化分析,不免使人覺得分級教學的效果沒有足夠的說服力。

第三,分級的標準和效果衡量缺乏科學性。英語分級教學的重要理論基礎是Krashen的“i+1”語言輸入理論,而為了達到分級教學的這一初衷,準確測量出學生現有的能力水平,即“i”,就顯得至關重要。而迄今的分級教學中無論實施構想還是實施實踐幾乎都是按照學生入學摸底考試成績進行分級,但對摸底考試的內容、形式、難度等具體信息沒有任何介紹。因此要保證分級的科學性,分級考試的信度和效度是亟須解決的重要課題。對于分級教學的效果描述,幾乎也都是參考或對比學生分級前后參加全國英語應用能力考試的成績來確定,對在滿足學生需求、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以及培養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方面起到的效果描述較少。

過去十年我國高職英語分級教學研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尚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對分級教學的研究無論在廣度還是深度上,都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需要廣大高職英語教師和教學研究人員的共同配合,在理論指導下對高職英語分級教學展開進一步地研究與實踐,切實提高高職英語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白景永.高職英語教學中形成性評價的應用與實踐――基于分級教學的對比實驗.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3).

陳翠芳,田雨金,區穎,董亞軍,喻晴,邢華欣.論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改革――我院英語分級教學探索.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2).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尤物国产在线精品三区蜜芽 | 亚洲日本无精品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日本久久夜夜一本婷婷 | 中文字幕免费精品视频一级 | 在线亚洲精品福利网址导航 | 中文字幕精品乱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