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46:5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牛郎織女故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牛郎織女不是山海經里的故事,出自《詩經·大雅·大東》。牛郎織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漢族民間愛情故事,也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其余三個為《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
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責令他們分離,只允許他們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一次。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鵲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來源:文章屋網 )
“牛郎織女”的故事傳遍天下,家喻戶曉。經過專家學者多方面考證,發現“牛郎織女”故事原來就出自山東省沂源縣燕崖鄉。有文獻記載。最早在西周的《詩經?大東》篇就有:“彼織女”、“彼牽牛”的記載,據專家考察大東的位置是泰山以東,臨淄、曲阜一帶,而大東的核心位置正是沂源。燕崖鄉就是牛郎織女傳說的故鄉。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是由牛郎織女愛情故事演繹出的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山東沂源縣作為牛郎織女傳說的核心傳播地,擁有國內唯一一處傳說與實地實景相對應并存有古建筑遺址的珍稀景觀―建于唐代的織女洞和牛郎廟,并被專家稱之為“中國牛郎織女傳說之鄉”。目前,沂源“牛郎織女傳說”還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最近,我采風就來到了這個享有“中國愛情圣地”的沂源,一探這一流傳千古的愛情故事究竟。
牛郎織女景區距縣城15公里。景區以海拔532米的大賢山和沂河為主體構成,面積約4.5平方公里,由織女洞、牛郎廟、情人谷、神清宮等二十多個景點組成,地貌的特征逼真顯現了天上有“牛郎織女星”,地下有“織女洞牛郎宮”,形成“在天成像,于地成形”的奇觀。
當我首先來到牛郎廟旁邊的村子,這個村子叫牛郎官莊,我發現村里的人大部分都姓“孫”。據悉,這個村子明朝年間就有,村里人以牛郎后代自居,并歷代傳承牛郎織女故事,至今沿襲著養蠶、織布、取雙七水等習俗。
沂源縣燕崖鄉整個大賢山上的石碑非常多,只是因為先前被破壞過,現存完好的為數不多,但是所有的石碑上所刻的內容,都與牛郎織女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其中有一塊石碑,它對牛郎織女的記載是美且清晰的。這塊石碑是嘉慶二十年所立,石碑上面所刻的兩首詩叫《登織女臺》,作者是王松亭,其中一首詩的第三和第四句“仿佛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間”。非常形象地描寫了在天成象、于地成形的意境。
大賢山東麓下臨沂河的峭壁上有一石洞,人稱織女洞,織女洞始建于唐,興盛于宋元,又名織女仙閣,它依山憑勢而建,洞外有摩崖石刻。傳說這就是王母囚禁織女的地方。它系二層樓閣式建筑,內陳設有織女等彩色塑像。洞高8米,寬7米,長約10米。洞中存有古碑數塊,年代最早的可以上溯到宋代。織女和王母的彩色塑像端坐在第二層上,左側設有織女梳妝臺與寢室,樓閣第二層的前臉上,有一個上圓下方的窗戶,正可讓脈脈含情的織女臨窗端坐,與河對岸的牛郎隔河相望。織女洞上面虬枝倒掛,下面沂河畔風光無限。我發現還有一塊石碑“織女洞重樓記”是明萬歷七年(1579)所立。碑文記載說:“志云唐人過谷,聞洞內札札機聲,以故織女名”,講的就是織女的來歷,意思是說在唐代時有人從此經過,聽到洞內有札札的機杼聲,以為織女在織布,所以就修建了此織女仙洞。
大賢山一帶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早已聞名遐邇。歷代文人墨客多有登臨游覽者,留下許多詩文摩刻。在織女洞南面的天然峭壁上,鐫刻著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沂水知縣白錫元手書“鐘靈毓秀”四個古樸大方、遒勁有力、蓄意深邃的大字,高4米寬1米;洞口一側立有清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沂水人王松亭所題《登織女臺》詩碑。其詩曰:高攀石凳赴仙關,洞口如逢列宿還。仿佛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間。縱知機杼此中有,哪信鵲橋渡后閑。我欲乘槎誰接引,客星高聽水潺潺。
天孫臺上望仙樓,危檻平臨景物幽。山徑南隨林麓轉,沂河東折古今流。泉溪聲急晴疑雨,松柏風寒夏亦秋。但于此間得少趣,尋源何事問牽牛。
詩碑為云溪處士孟天榮書丹,一手行草字體流暢飄逸,為意境雅麗清新的詩作增色不少。
牛郎織女景區內森林覆蓋率達95.6%,植物450多種,野生動物210種,有山東省最古老的衛茅樹和千年虎皮松。導游解釋說:罕見的葉籽銀杏和角度不整合面等自然和地質奇觀,這些都與牛郎織女傳說有關,具有濃重的文化色彩。葉籽銀杏,是中國獨一無二的,在全世界也是非常罕見的。葉籽銀杏所結的果實是長在葉片上的。奇怪的是并不是這棵樹上的所有果實都是長在葉片上的,只有這個枝干上結的果實是葉籽銀杏,就是織女洞附近無生殿上方彎的很漂亮的一枝,這些果實約占這棵樹的20%,而這枝正好是沖著織女洞的方向,也許這是老樹為牛郎織女的愛情做的一個見證吧。
在情人谷,我聽說相傳織女下凡后,就是在這里和牛郎一起生活的,因為谷內長有大量野生的連理樹,同時每逢春夏之交,會有大片的情人花在此競相綻放,情人谷因此而得名。情人谷全長400米。在這里,抬頭可見山景,俯首能賞水色,側耳可聽溪聲,伸手能觸清流。沂源人稱此為情人谷中情人湖。牛郎織女景區是自然脈絡與文化脈絡的高度融合,是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典型組合。它正以壟斷性的神話魅力和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觀吸引著八方游客。
牛郎織女景區懸崖如削,巨石嵯峨,松柏森列,生態環境優良。大賢山下沂河如帶,“地上銀河”水景長3公里,形成了50多萬平方米的水面。各種自然資源與人文脈絡高度和諧統一。
七夕的神話故事牛郎織女傳說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也是在我國民間流傳時間最早、流傳地域最廣的傳說,在我國民間文學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
婚后,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后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后,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們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準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關于的七夕對聯大全上聯:乞巧;
下聯:化生。
上聯:雙星節;
下聯:九華燈。
上聯:槎泛海;
下聯:鵲填河。
上聯:翠梭停織;
下聯:銀漢橫秋。
上聯:五夜照天漢;
下聯:雙星會女牛。
上聯:橋填聞噪鵲;
下聯:河渡眷牽牛。
上聯:郭公果膺壽考;
下聯:楊妃私語長生。
上聯:天街夜永雙星會;
下聯:云漢秋高半月明。
上聯:晨起曝衣憑小閣;
下聯:宵來設果拜中庭。
上聯:云漢秋高,涼生七夕;
下聯:天街夜永,光耀雙星。
上聯:好語到來,云軿星駕;
下聯:巧思乞到,瓜果幾筵。
本詩以牛郎織女為話題,敘寫了牛郎織女隔河相望,織女因不得與牛郎相聚而終日以淚洗面,織布不成,他們含情相視而不得互訴衷腸。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的語文教學教師案例借鑒資料,提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你的閱讀。
語文教學教師案例借鑒一
教學目標:
1、體會《古詩十九首》的語言風格特點。
2、學習詩歌的藝術效果和思想資料。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牛郎織女相思之苦及委婉動人的別離之感。
2、鑒賞疊字的藝術效果。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反復誦讀,逐步加深對詩意的理解
2、點撥法:以點帶面,抓住關鍵詩句進行點撥
3、聯系法:以題為綱,聯系課內課外拓展延伸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資料:
一、導入:
同學們明白農歷七月初七是什么節日嗎?關于七夕節有什么傳說呢誰給大家講一講牛郎織女的故事?
(學生)講述牛郎織女的故事。
補充資料: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感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感情傳說之一。(牛郎與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與范喜良、白素貞與許仙)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它又被稱為乞巧節,相傳七夕的夜晚天上牛郎織女相會,婦女于當晚陳列瓜果于庭中,在月下穿針,向織女乞求智巧。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看,我們的祖先多浪漫啊,兩顆不相關的星星,就能創造出這么一段凄美的感情故事,其實,牛郎織女星起初只是自然界的星星,隨著歲月的演變才有了一些情節,而今日我們要學習的《迢迢牽牛星》,對這個感情故事的情節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二、介紹《古詩十九首》
《古詩十九首》都是五言詩,全篇由五字句構成。東漢末年社會動蕩,男子從征服役,家庭破裂、夫妻分別,那些有抱負的文人也因混亂的時世不能實現自我的夢想。所以《古詩十九首》主要資料就是抒寫仕途碰壁后產生的人生苦悶和厭世情緒(游子詩)以及離別相思之情(思婦詩),主題主要是感嘆生命短促、坎坷和向往感情的忠貞,期望夫妻團聚,怨恨虛度青春。
《古詩十九首》在藝術上繼承了《詩經》、《楚辭》的傳統,吸取了樂府民歌的營養。《詩經》的賦、比、興表現手法,在“古詩”中得到廣泛運用。《迢迢牽牛星》是其中藝術成就頗高的一首,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稱它為“無言之冠”,鐘嶸在《詩品》中說它是“天衣無縫、一字千金。”
那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到底這首詩有什么特色,為什么能贏得如此高的評價,看看它是不是真的“天衣無縫、一字千金。”
三、誦讀文本、整體感知
1、請學生朗誦詩歌,感受詩歌音節之美。
2、結合注釋,理解詩歌。(詳見課文下注)
詩歌翻譯參考:
一邊是遙遠的牛郎,一邊是隔著銀河的燦爛織女。
輕巧地擺動著柔美潔白的雙手,札札地穿梭紡織。
整天都織不出布來,眼淚零落就像下雨。
清清的銀河水淺淺,相隔距離又有多遠?
隔著一條清清的銀河,只能含情注視默默不語。
四、層層深入,鑒賞分析
(一)基本資料
明確:本詩以牛郎織女為話題,敘寫了牛郎織女隔河相望,織女因不得與牛郎相聚而終日以淚洗面,織布不成,他們含情相視而不得互訴衷腸。
(二)寫作思路
明確:一二句描述環境,中間四句描述織女,最終四句點明離別的根源和哀怨。詩中充滿濃厚的浪漫氣息,將神話和現實和諧地結合起來。
板書:兩星的形狀(景)——織女的相思(人)——分離的痛苦(情)
(三)詩句鑒賞
1、鑒賞詩歌疊詞之美
這首詩在十句中有六句用了疊音形容詞開頭。
板書:迢迢——距離之美
皎皎——星光之明亮
纖纖——手之修美
札札——織布之聲
盈盈——河水清淺之貌
脈脈——相視之態
疊詞的作用是增強了詩的節奏感和音樂美,加上句句押韻,讀起來瑯瑯上口,使詩歌更具濃郁的抒情性,也使感情表達得更纏綿悱惻。無論誰,其實一向都需要完美的感情。詩人用織女的意象來表現自我追求完美感情而不得的痛苦,我們因為有完美的感情,所以讀了之后會深深的理解并同情。疊字是我們漢語獨有的語言現象,它有著重重疊疊,曲曲折折,平平仄仄的美麗,一波三折而又回腸蕩氣,唐詩宋詞元曲哪一頁都有它的美麗。誰能背李清照的《聲聲慢》的開篇幾句?
答: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這七組疊字寫盡了易安居士國破家亡之恨。
哪位同學能模仿這句話給《迢迢牽牛星》的疊字作結。
答:《迢迢牽牛星》六組疊字寫盡了“牛郎織女”的相思之苦。
2、鑒賞詩歌無一句直寫相思卻句句含思的藝術效果
同學們覺得此詩表達了相思之苦,全文哪里寫相思了?我沒有看到“相思”二字啊!
從“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中能夠看出,這兩句詩不僅僅寫出了織女織布時動作的嫻熟,織女的姿態之美,更寫出了織女因牛郎不在身邊的孤寂苦悶。“擢”舉起,“弄”是擺弄。因為思念而不能認真工作,以工作來排遣心中的苦悶。從“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和“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兩句也能夠看出,她因為思念,一整天也織不出一匹布來,而“泣涕零如雨”更是直接寫出了她相思的神態,后面“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是說,他們兩人一水之隔,卻不能互訴衷腸,表達了那種相思之情。“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件”也是!詩中揭示了現實與夢想的矛盾,河漢“清”且“淺”,人近在咫尺卻不得相見,更讓人覺得悲憐。“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也能夠看出,“迢迢”,遙遠的樣貌。牛郎織女相隔天涯,那里正是以織女的口吻表達對牛郎的思念。“迢迢、皎皎”就是從環境上渲染了星空廣闊、相愛之人遠隔天涯的悲涼氣氛,讓人聯想起男女相思之情。
這首詩,沒有一句直寫相思,卻句句寫相思!這就到達了無一句直寫相思卻句句含思的效果。(板書:環境渲染,情感刻畫,動作描摹——無一句直寫相思卻句句含思)
那么,詩中寫得這種思念僅僅是天上才有得嗎?
不,是人間離情的寫照。“一曲天上悲歌,一緒人間離愁”(板書:天上悲歌,人間寫照)
五、拓展遷移:
(一)
宋朝的蘇門四學子之一,秦觀也寫了一首“鵲橋仙”來描述牛郎織女的生活:
鵲橋仙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這首詩也是以牛郎織女為題材的,那里寫到“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意思就是說忠貞的感情又何必在乎是否日夜的廝守呢?雖然他們只能在七夕相會,但只要他們忠貞不二、心心相印就足夠了,同學們怎樣認為呢?
語文教學教師案例借鑒二
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資料分析,結合學生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特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學習朗讀詩歌《迢迢牽牛星》并能熟讀成誦后感受詩歌的音韻美。
2.理解詩歌資料,感受詩歌畫面美。
3.抓住重點詩句,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意美。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意境,掌握鑒賞此類詩歌的技巧。
教學難點:
讓學生學會知識遷移,懂得古情今懂,古為今用。
確立重點和難點的依據:理解詩歌,感受到音韻美和畫面美,這是第一層次的學習,真正能讓詩歌的情感引起學生的共鳴到達詩歌文化的傳承,這才是難點。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了解背景
1.出示圖片,重溫牛郎織女民間故事。
星空廣闊而神秘,關于星空也有很多美麗動人的傳說,《牛郎織女》這個故事就是其中之一,讓我們先來回憶一下奶奶和外婆都講過的這個神話故事。(學生簡述)
今日我們將以詩歌的形式重溫這動人的傳說,學習古詩《迢迢牽牛星》。
2.了解來源《古詩十九首》
《古詩十九首》:
都是五言詩,被譽為“千古五言之祖"。
作者不詳,時代大約在東漢末年,東漢末年社會動蕩,政治混亂。
南朝劉勰《文心雕龍》評價為“五言之冠冕",代表了漢代文人五言詩的最高成就。
下頭就讓我們一同走入古詩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牽牛星》。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教師配樂范讀,讀后點撥字音。
2.學生自讀,讀通順,讀準確,讀出節奏;指名讀,同學互評。
3.師生配合讀。(教師讀上句,注重強調出疊詞和節奏,讓學生在接讀時,自然讀出詩歌的音韻美。)
三、結合注釋,疏通詩意
1.借助注釋和結合民間故事《牛郎織女》理解詩意。
2.交流詩歌大意。
課件出示:牽牛星在遙遠的銀河對岸,織女星明亮而皎潔。織女擺動著纖細雪白的手,“札札"地穿梭織布。一整天也織不成布帛,哭得淚如雨下。銀河既清且淺,他倆相距也沒有多遠,僅有銀河相隔,卻只能含情脈脈相望,而不能互訴衷腸。
3.再讀詩歌,要求學生想象畫面,感受美感。
四、理解詩歌,評析感悟
1.這首詩抒發了一種怎樣的感情?(織女對勤勞善良的牛郎的相思之苦。)
2.全文沒有一個“思"字,詩歌借助哪些詩句傳遞了這份相思的哀怨與痛苦呢?
(1)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迢迢"是遙遠的地方,這與詩中的哪句詩矛盾?“河漢清且淺,先去復幾許。”僅僅是一水之隔,何談遙遠一說呢?有王母娘娘這樣強大的勢力阻隔,它們很難相見,相望而不能相見更能讓人感覺遙遠,心生思念。
(2)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織女是織布最好的神仙,所以,取名“織女”,為什么會“不成章“呢?一個“弄"字是玩、戲的意思。織女雖伸出素手,但無心織布,只是撫弄著機杼。這動態的描述,寫出人物內心悲苦。“零如雨",思念的淚水如雨水一般無法抑制。這是什么修辭手法呢?這夸張和比喻的修辭,直接寫出了織女的相思之苦。
(3)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河水盈盈,淚水也盈盈,只是深情的凝望著對方,卻不能說出話來,近在咫尺,若隔天涯。這句詩含蓄而深沉地表達出相思之苦。
3.詩中的字里行間都體現了織女對牛郎的思念,讓我們用朗讀表達出這離別的哀怨,相思的痛苦吧!
4.小結:這首詩看似寫神話傳說,看似寫天上的感情杯具,而實則是人間生活的真實寫照,此詩產生的年代正是社會動蕩時期,男子從征服役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別的局面,尤其給勞動婦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雙重痛苦,夫妻久別是他們的生活,離愁別恨是他們的心聲,夫妻團聚成了他們的向往。
五、詩文遷移,領會技巧
詩人是從哪些方面來描述織女呢?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主要從人物的外貌,動作,神態等方面進行細節描述,這樣生動細膩的描述,把織女這樣一個寂寥愁悶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
“纖纖"“素手”一一外貌描述。
“擢"“弄"“一一動作描述。
“泣涕"“脈脈"一一神態描述。
運用描述方法把人物形象寫傳神,這在我們平時作文中也能夠用。
六、詩詞拓展,品味語言。
有人評價這首詩是《古詩十九首》中最具天上人間浪漫色彩的詩作,借天上之事,傳人間之情。這樣的浪漫不僅僅在資料,還有他的語言形式上。
1.找疊詞,談感受
詩歌中用了很多的疊詞“迢迢"“皎皎”“纖纖”“札札""盈盈”"脈脈",讓我們把他們找出來,讀一讀,你有怎樣的感受?
(疊詞的加入使詩歌準確而生動,也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旋律美。)
2.詩詞拓展,品味疊詞。
你還讀過哪些使用疊詞的詩歌?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一一《詩經》桃花怒放千萬朵,色彩鮮艷紅似火。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一《詩經》青青的是他的衣領,日日縈繞在我心里。
七、課堂練習,背誦古詩,吟唱古詩。
1.課堂練習
填空。
詩中寫出了織女因感情思念而受到折磨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2.練習背誦古詩,吟唱古詩。
板書:
兩星的現狀
迢迢牽牛星織女的相思離別之思
七夕的故事——牛郎織女
織女在人間遇上了牛郎。為了牛郎,織女選擇留在了人間,織女和牛郎生下一對兒女。但織女是玉帝的女兒,最后織女不得不告別牛郎回到天庭。牛郎帶著兩個孩子追至南天門,卻被王母劃下的天河所阻,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準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
(來源:文章屋網 )
七夕買什么禮物送給女朋友禮物一:情侶飾品
既然是在七夕這么浪漫的節日中,又是情侶之間的禮物選擇,那么自然要以情侶浪漫為主。此時你不妨可以為對方選擇一些情侶飾品,比如說情侶戒指、情侶項鏈和情侶手鐲等,這些情侶飾品在佩戴時也可以更好的體現你們之間的親密關系。另外在選擇情侶飾品時,可以在情侶飾品上刻下你們名字的字母,或者是你想要跟她說的話,這樣的七夕禮物很好紀念意義哦!
禮物二:創意玫瑰花
說到七夕情人節,玫瑰花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真正的玫瑰花不僅價格高昂,而且容易凋零,不僅不實用,而且也無法起到紀念的意義。所以在七夕情人節時,我們如果想要選擇禮物的話,不妨選擇創意玫瑰花。比如說小熊玫瑰花,以及各種仿真的創意玫瑰花等,這些玫瑰花不僅可以表達出你愛她的心意,重要的是她受到之后,放在自己的房間中,不會凋零,每當看到這些創意玫瑰花時,都能夠感受到你對她的愛! 禮物三:水晶音樂盒
女孩子天生喜歡浪漫,幻想著童話故事中的公主與王子,所以想要選擇一份創意的七夕禮物來打動她,那么主題一定要是浪漫和童話。水晶音樂盒就是一份結合了浪漫與童話的完美禮物,水晶代表著純潔無暇的愛情,音樂盒中的情侶娃娃則代表著你們兩個童話般的愛情。在七夕情人節,將這份禮物送給她,一定會為你們的愛情帶來更多美好的希望。
禮物四:公仔娃娃
女孩無論到了什么樣的年紀,都有一顆童真的心,他們都喜歡可愛童趣的禮物,所以公仔娃娃就是最合適的。公仔娃娃的造型有很多,你可以為她選擇一個大的公仔娃娃,然后讓她把這個娃娃當成你,把公仔娃娃放到自己的床邊,讓它每時每刻都時陪伴著你守護著你!
七夕牛郎織女的故事傳說源于南陽嗎南陽黃牛是我國五大良種牛之一,享譽海內外。南陽牛的歷史悠久,自然就產生了許多“牛”的故事:“伏牛山”、“嫦娥與黑牛”、“百里奚養牛”……牛郎織女便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當今的南陽是一個農業大區,漢代的農業領域亦十分輝煌。張衡贊美家鄉的《南都賦》中有“百谷藩廡,翼翼與與”。
早在春秋時代,南陽黃牛已進入舍飼、圈養階段。生于南陽長于南陽的秦國名相百里奚就善于養牛,在他的落魄生涯中,于南陽城西麒麟崗牧牛為生,他曾聞周王子頹喜歡牛,即以養牛做為晉見階梯,被傳為佳話。在漢代,斗牛成為南陽當時盛行的一種活動,由此在舉世聞名的南陽漢畫像石中出現了大量的牛的形象。時至今日,一年一度的黃牛節使南陽黃牛文化得以傳承延續。
如此淵源的“牛”文化,從而產生了南陽城西“牛家莊”及白河東岸“牛郎莊”的“牛郎”就不足為奇了。
學生學習了第一課時,從“一分鐘說說這個故事”開始,然后引導學生思考有什么問題,學生提了“我想知道為什么王母娘娘要趁著牛郎不在家時去抓織女呢?”等問題。
生:我知道為什么七月七的時候,牛郎織女相會了卻不私奔的原因。(哄堂大笑)因為王母很厲害,再跑,王母娘娘會再劃幾條銀河。(眾笑)
師:你的回答有一定的道理。但這里有個問題:“私奔”是什么意思?現在,周圍的人都知道,地上的喜鵲,甚至天上的王母、天兵天將等都清楚。在大家都看著、都知道的情況下,這叫不叫“私奔”?叫什么?
生:公奔!(哄堂大笑)
師:你創造了一個詞,但為了表達得更清楚,我建議再換個詞。
生:公開地私奔。(眾大笑)不過跑了也沒有用。
師:這樣說也行,不過要為“私奔”這兩個字打上雙引號,這表示不是真正的“私奔”,而是逃跑。我們就是要像他這樣不斷地思考、不斷地探索,這就是學習、這就是研究。張老師也學習了課文,也帶來了問題。民間故事都是老百姓口耳相傳,都是通過一個故事來表達老百姓的愿望。我的問題是:《牛郎織女》的故事表達了老百姓一種什么樣的愿望呢?我覺得同學們的問題很好,我的問題也很好!(眾笑)讓我們共同來研究這些問題,可以研究你自己的問題,可以研究我們提出的問題,也可以專門研究再提出問題。怎么研究呢?(教師邊說邊把剛才的一些問題的關鍵詞寫在了黑板上。)
生:讀課文,從字里行間去研究。
生:抓住主要人物,看看他們心里想什么。
師:很好!讀課文,抓字里行間;看人物,想內心活動。帶著小宋同學給我們提供的方法翻開書。課文比較長,可以瀏覽課文,也可以把你認為比較重要的部分或者和你研究的問題相關的部分大聲地多讀幾遍。
學生們讀了課文之后,進行了充分的交流,討論了一些諸如“牛郎都已經從地上飛到了天上,為什么銀河飛不過去?”等有關民間故事題材性的問題,教師圍繞民間故事題材的特點啟發學生并達成了相關共識。
生:我想到一個問題:這里織女和眾仙女明明是溜出來,逃出來的,為什么不用“溜”,不用“逃”,而用“飛”呢?
師:(握著學生的手)這個問題提得真有水平,一般人是提不出來的,所以你是不一般的人,你是語文學習的高人!(眾笑)就這個問題,誰來談談呢?
生:“逃”是不對的,因為她們原本是打算回來的,所以不是逃跑。
生:用“溜”字,給人感覺不好!
生:人們之所以用“飛”,是因為大家贊成她們的做法,大家覺得她們應該有到人間的自由。
師:是啊!字里行間隱藏著人們的情感,隱藏著人們的愿望啊!讀得有深度,請你再讀這句話。(學生讀,教師板書:自由)
圍繞“能吃苦”和“心眼好”,與“勤勞”和“善良”的比較中,引導學生體會民間故事的語言特點。
師:聽她再讀,我想:心眼好,牛郎哪里心眼好?
二
生:從課文第六小節中“從此,牛郎在地里耕種,織女在家里紡織。兩個人辛勤勞動,日子過得挺美滿。轉眼間,三個年頭過去了,他們有一兒一女。”我讀出了他們是用自己的辛勤勞動獲得了一兒一女。(眾笑,該生一臉無辜地看了看眾多的聽課老師。)
師:你不知道他們笑什么?“他們用自己的辛勤勞動獲得了一兒一女”?
生:(微微一笑,改口道)他們有了一兒一女,如果在天宮的話沒有這種幸福。
師:讓我們的目光,穿越千年的時光,越過一座又一座山巒,在一片沃野上,清晨的陽光灑滿了大地,我們的視線落在了牛郎織女的家,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情景?
生:牛郎扛起了鋤頭,向笑盈盈的織女揮了揮衣袖,下田去了……
師:一兒一女,活潑可愛,夫妻恩愛,其樂陶陶。作家之才啊!當晚霞映紅了天空,映紅了田野,也映紅了牛郎織女的小屋,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吃過了晚飯,牛郎坐在門前的小凳子上,傻笑著編織籮筐……
師:為什么傻笑著?
生:因為娶了個美麗善良的仙女,怎么不開心呢?所以傻笑著。(眾笑,鼓掌,教師示意該生接著說)織女一邊摟著一個孩子,正跟他們講天上神仙的故事,兩個孩子仰著臉,聽得津津有味。
生:晚霞慢慢落幕,月亮悄悄地爬上了山坡,一兒一女,一邊啃著蘋果,一邊纏著媽媽講故事,洗完碗筷的織女,擦了擦手后,拉著兩個孩子,講起了故事……牛郎笑呵呵地坐在一旁,老牛仿佛也聽得入了迷,安詳地閉著眼趴在地上。
師:總之,牛郎、織女都覺得這樣日子――
生:真好!(眾笑)
教師圍繞學生說的“真好”、“真幸福”等點明了什么叫“美滿”。
生:我覺得織女生活中還有一些憂慮,不能說美滿。
師:為什么?
生:因為她知道總有一天王母會來的。
師:是的。這還美滿嗎?(學生們遲疑了一會兒。)
生:我認為還是美滿的。因為這樣的生活正是織女想要的,盡管她知道王母有一天會來,可她覺得比起其他的仙女,已經好得不能再好了。
生:織女肯定十分珍惜每一天,而且肯定不會告訴牛郎王母會來抓她,因為她怕牛郎擔心。
師:你是一個懂得愛的孩子。為什么說美滿?最重要的是――
生:自己覺得幸福無比、心滿意足。
三
生:我覺得牛郎和織女擁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還要感謝王母和老牛。要不是王母喝醉酒,織女就不會下凡,要不是牛郎對老牛好,老牛就不會告訴他織女在哪兒。老牛相當于現在的中介。(眾笑)
師:他們的幸福其實是天賜良緣。正是因為好心,所以才有好報。這是藏在故事里的佛家思想,被你讀出了,了不起!
師:讀著讀著,我們就慢慢地知道了人們的愿望,這就是――一起讀:自由與幸福。
生:織女不是王母的外孫女嗎?他們生活得這么好,王母為什么要反對?
師:這的確是個問題,而且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你們怎么看?
生:王母覺得牛郎是凡人,不配和織女結婚。
生:王母認為,織女嫁給牛郎是下嫁,所以她要反對。
生:王母覺得他們是天上的仙人,如果嫁到人間就等于改變了自己的身份。
生:因為我覺得王母娘娘可能很愛面子,她覺得牛郎是一個普通人,織女嫁給他就是一朵鮮花插在了牛糞上。(眾笑)
師:所以王母暴跳如雷,所以王母表示要嚴厲懲罰。請你來讀讀這句話。
生:(讀)再說天上,王母娘娘得知織女下嫁人間,氣得暴跳如雷,發誓要把織女抓回天庭,嚴厲懲罰。
師:你不是王母,所以不氣,仿佛還有點開心。(該生不好意思地笑笑)請你再讀一次呢。(學生再讀,好。)
師:你還知道其他有關下嫁的故事嗎?
生:祝英臺嫁給梁山伯就是下嫁,因為祝英臺家富,梁山伯家窮。
生:像有錢的女的嫁給沒錢的男的,有地位的女的嫁給沒地位的男的,有本事的女的嫁給沒本事的男的,統統叫下嫁。(眾笑,鼓掌)
師:一句話,都給你說完了。好!那有沒有上嫁呢?(眾笑)
生:灰姑娘嫁給王子,就是上嫁。
生:像沒錢的女的嫁給有錢的男的,沒地位的女的嫁給有地位的男的,沒本事的女的嫁給有本事的男的,統統叫上嫁。(眾大笑)
師:那什么叫“嫁”呢?
生:通俗點講,就是門當戶對,地位相當、財富相當等等。(眾笑)
師:很通俗,也很準確!此時再來看“民間故事”、“民間傳說”、“虛構”這些詞,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盡管這些故事是虛構的,但現實生活中有類似的事。
生:我認為這些故事就來自現實,只不過現實中的牛不會講話,人不會飛而已。
師:是的,這就叫做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以不叫虛假,而叫虛構。可是,在織女眼里,她有上嫁、下嫁嗎?她是怎么認為的?
生:織女認為人們都是平等的,沒有上嫁、下嫁。(教師板書:平等)
生:我不同意這種說法。(教師示意繼續)織女眼里也有上嫁、下嫁,只不過她不是以身份、金錢等外在的東西來衡量,而是看一個人的品質。品質好的嫁給品質不好的就是下嫁。
師:小子(拍拍該生肩膀)這個觀點好,很有創見。不管怎么說,但有一點,你們的看法是一致的,關于婚嫁,織女和王母的看法是不一樣的。(一學生舉手)
生:王母的看法較為俗氣。(眾笑),織女的看法高雅得多!(眾鼓掌)
師:一個“俗氣”,一個“高雅”,讓我們知道大家是贊成牛郎織女的婚姻,人們更敬佩勇敢、善良、高雅的織女。
學生又從“趁著”等詞語中,獲得了豐富的感受,知道了老百姓是站在牛郎織女這一邊,希望他們繼續幸福地生活。
師:是的,語言就這么奇妙,細細品味就會發現人們的想法,想一想、品一品,對于讀懂文章很重要。我們還有一個問題沒有研究,為什么他們鵲橋相會時不逃跑呢?再讀讀課文,你又品出了什么?
生:如果他們再跑,還會再被抓起來,可能連隔河相望的機會都沒有了。
生:他們相會,王母肯定是知道的,好不容易有機會相見,如果逃了,可能連見的機會都沒有了。
師:有得見總比沒得見好,所以他沒有逃跑。是啊!老牛之所以幫助牛郎織女,那是因為它希望牛郎織女有屬于自己的――
生(齊):真情、自由、平等與幸福!
師:哪怕只有三年,織女還是會勇敢地嫁給牛郎,因為織女為了追求屬于自己的――
生(齊):真情、自由、平等與幸福!
師:人們之所以反對王母,是因為人們也希望牛郎和織女也擁有屬于他們的――
生(齊):真情、自由、平等與幸福!
師:喜鵲之所以幫助牛郎與織女相會,是因為它也希望人們擁有屬于自己的――
生(齊):真情、自由、平等與幸福!
師:人們之所以口耳相傳這個故事,是因為人們也希望擁有屬于自己的――
在不知不覺中,七夕,這個不尋常的日子,已悄悄來到,牛郎織女,這對有情人,終于能在鵲橋上相見一面。人們也忙忙碌碌,一是為了慶祝牛郎織女,一是為了能和自己的牛郎織女共度這美好的時光,或是能借此機會找到屬于自己的牛郎織女。
紅輪低墜,玉鏡將明。此時的西湖,廣場,以至于大街上,來來往往,一時之間不知從哪兒冒出這么多牛郎織女,都一副副親密無比的樣子,好像他們才是真正的牛郎織女。不久便一輪明月掛青天,幾點疏星明碧漢,涼風襲來,不知是高興,是凄涼,還是傷感,都已說不清了,正像孟庭葦唱的那樣,這是一個沒有情人的情人節。
行走之間,眼珠子一轉,一個念頭涌上心頭,誰說沒有情人,家中不知有多少。于是,又轉了幾個彎,便回了家,走到書桌前,看到書架上放的那一本本“情人”,興奮至極,一時不知該和那本“情人”共度這“春宵一刻值千金”的良夜。腦子想著,眼光在書架上搜索,突然,眼睛一亮,《人生若只如初見》,不錯,書名聽起來有一股溫馨的感覺,就它了,便坐在書桌前,看了起來。
看著看著,一首熟悉的詩詞映入眼簾: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不錯,正是少游的《鵲橋仙》,寫得又正好是牛郎織女,不過這樣一個傖俗的故事,到詞人面前,竟變成了“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臨水照花似的驚艷無語,“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一句,也許只有這一句,含蓄的安撫了這對有情人。
呵,誰說這是沒有情人的情人節,邂逅一個人,眼波流轉,微笑蔓延,黯然心動,但邂逅一首好詞,如同在春之暮野。
又想到書前面說的那句話:若,人生若只如初見,多好,他仍是他的曠世明主,她仍做她的絕代佳人,江山美人兩不相侵,沒有開始,就沒有結束。
是啊,人生若只如初見,多好,她仍做她的仙女,他仍是他的窮小子,天上人間兩不相侵,不過,如果沒有那次邂逅,就不會流傳后世,形成一句句膾炙人口的佳話,也不會有七夕,這美好的節日。
想著想著,思緒飛上了天,看見了鵲橋,看見了牛郎織女,看見了織女依偎在牛郎的胸前,喃喃地說著什么 ……
過去,閩臺兩地的閩南人都過七夕,他們通常認為農歷七月初七是“七娘媽生日”,在這天傍晚,許多人家特別是有十六歲以下小孩的家庭都要祭祀“七娘媽”(亦稱七仙女、織女、七星蕁⑻燜),俗稱“拜七娘媽”,以祈求七娘媽保佑家中的小孩能夠健康平安長大。人們在院子中排設香案,供上牲醴、果品、清茶等,也供上鮮花、脂粉(胭脂和“凸粉”)、紅紗線、芋頭油飯等專用于祭祀七娘媽的祭品。香案邊上要放一椅子,上置一盆清水,并放一條新毛巾,以供七娘媽洗臉洗手。然后點上紅燭、三柱香祭祀,祭畢則燒些金箔、床母衣、經衣給神靈,并把脂粉中的一部分、紅紗線和鮮花扔到屋頂上,獻給七娘媽,給她梳妝打扮用。祭祀后的脂粉給自家的女孩或婦女用,據說能像七娘媽一樣美麗動人。祭畢七娘媽,還應拿一份芋頭油飯到內室祭祀“床母”,并燒“床母衣”給“床母娘”。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的拜七娘媽儀式。
閩南人認為七娘媽是小孩的守護神,故常用將小孩過繼給七娘媽的方式,來庇佑小孩平安長大,此俗謂“做契”。做契多在小孩周歲那年的七夕舉行。那年祭祀七娘媽時,要供上一張過繼的“契約”,或燒給七娘媽,或貼在有女神的廟宇中。此外,做契時還要做或買一個“七娘媽亭”作為其神居來祀奉,將其掛于內室,以便時時保佑小孩。以后每逢七夕,都要買或做個新的來替換,舊的就在七夕祭后焚化。到小孩十六歲的七夕時,要買或做一個大型的七娘媽亭,在家中舉行“洗契”的成年禮。在臺灣,“做契”時多抱著孩子到廟中與七娘媽訂立契約,然后給孩子掛上穿有銅錢的紅紗線,此俗稱的“續命絲”,有的則掛長命鎖。孩子十六歲那年七夕,家中需購置一大型的七娘媽亭,到“做契”的廟宇中,答謝七娘媽守護小孩長大成人之功,并舉行“脫契”的過關成年儀式,脫去續命絲,從七娘媽亭下鉆過,此儀式臺灣人也稱作“做十六歲”或“出婆姐宮”。
閩臺民間在七夕祭祀的七娘媽,根據清代孫霖作所撰《赤嵌竹枝詞》的注:“七夕,家供織女,稱七星”的記述看,七娘媽就是織女,故七夕的祭拜習俗與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有關。南朝宗檁的《荊楚歲時記》中就已記有這一神話故事,其云:“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勞役,織成云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許嫁河西天牛郎。嫁后遂廢織飪,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使其一年一度相會。”晉代張華的《博物志》也有類似記載。因此,至遲在魏晉南北朝時,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就已形成。后來人們又不斷建構,于是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就出現許多版本。
其一曰:玉帝的第七公主叫織女,花容月貌,手藝高明,天天為天宮織錦。此外,天上還有一美少年神仙叫牛郎,他負責牧牛耕種。他倆喜結良緣后,因沉迷于愛情中而漸廢職守。玉帝非常擔憂,就命喜鵲告訴二人,他倆只許七日相聚一次,其余日子均需工作。但喜鵲粗心,錯傳諭旨,說是每天可相聚一次,因此二人繼續纏綿于恩愛,終廢其職守。玉帝得信大怒,嚴命二人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并用發簪劃出一道銀河,把二人隔離。同時,為了懲處喜鵲的過失,命其每年七月七日夜在銀河上搭長橋,讓牛郎織女過橋相會。因此,每當二人相聚時,因互訴衷腸,傷心之淚不停,故每年七夕常有毛毛細雨。而人們若躲在葡萄架下,就可聽聞牛郎、織女的綿綿情話。
其二說:牛郎(有人認為其叫董永)是一位家貧而勤勞的青年,他的勤勞打動了天上巧手織女的心,織女偷偷下凡嫁給牛郎,過著男耕女織恩愛的生活,并有了愛的結晶――一對孩子。然而,織女私自下凡的事讓王母娘娘發現了,就派天兵天將下凡把織女抓回,拆散這對恩愛夫妻。牛郎發現后,在神牛幫助下,挑上孩子去追趕。當快追上時,王母娘娘用發簪在倆人之間劃出了一條銀河,讓他們隔著銀河可見而不能聚。后來,織女救過的喜鵲為了報恩,就在七月七日糾集其同類,在銀河上搭了一座鵲橋,讓他們過河相會。
當然,牛郎織女故事的變體還不止這些,這里就無法一一述舉。從以上這些不同的建構中,可見一些共性,如七月七日是牛郎和織女相會日,相會之橋是鵲橋,牛郎織女是男耕女織的典范,織女的手極其靈巧等。正因為有如此凄美的傳說,人們不免同情與祝福他們,并因此形成七夕祭拜的習俗。至于如何把七夕引申為織女的生日,這大概是人們想,牛郎與織女為何要選擇這天才得以相聚,也許這天就是織女的生日,所以王母娘娘才會開恩讓他們在這天相會,因此也就有了七月七日為“織女生日”或“七娘媽生日”的說法。
由于織女以手巧聞名,故七夕也有“乞巧”活動,女孩們在這天祭祀織女,除了祝他們夫妻團聚之喜,也希望自己能獲得一雙與織女一樣的巧手,可以更好地擔負起養家的重任。據《海錄碎事》:“漢宮女,七夕穿針,皆會于開襟樓,針皆七孔”的敘事,漢代時就已在七夕舉辦“乞巧會”了,到了近代,七夕除了乞巧外,也增添了其他內容。如《福建通志?泉州歲時》說:“七夕,乞巧,陳瓜豆及@,小兒拜天孫”。“七夕,女兒乞巧,持熟豆相餉,謂之結緣”。清代臺灣的文獻也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女兒羅瓜果、針線于中庭,為乞巧會”,并因乞巧主要是女孩的事,所以有人也認為七夕是“女兒節”。
到了現當代,因西風漸進,2月14日的西方情人節也漸在中國蔓延開來。正是在這種西方文化的侵襲下,有些人感到西方文化的侵,有損民族精神的發揚和民族文化的發展,故重新解釋了七夕的意義。他們認為,月亮并非外國的圓,中國原本就有自己的情人節,這就是七夕,因為牛郎與織女纏綿的愛情故事,一點也不遜色于圣瓦倫丁的故事,而且人們在七夕時的祭祀,原本就有祝愿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涵義,所以七夕就是中國的情人節。就這樣,在抵御西方文化的侵蝕中,七夕也逐漸被人們稱之為中國的情人節。
牛郎織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漢族民間愛情故事,也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責令他們分離,只允許他們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一次。
牛郎織女相會在什么季節
是七月初七。七月初七,又稱七夕節,乞巧節,農歷七月初七是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節日。中國民間傳說陰歷七月初七晚上喜鵲在銀河上搭橋,讓牛郎、織女在橋上相會。古俗在這天晚上,中國女孩們要穿針乞巧。鵲橋相會歌頌了中國勞動人民忠貞不渝的愛情,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愿望。
這節日和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有十分密切的關系,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四大中國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來源:文章屋網 )
今年有兩個七夕,一個是七月三十一號,另一個是八月三十號, 都是月底哦,大家可別忘記了,可別說沒有人提醒你們哦 七夕風俗
七月初七日為七夕節,亦稱“乞巧節”、“少女節”、“情人節”。
七夕節,主要是慶賀天上牛郎與織女的一年一會。來源于神話故事,民間習慣稱為天河配。
依照七夕節天上牛郎、織女相會的情節,山西民間有扎像慶賀之俗,就是在街頭巷口用樹枝等物扎成一對青年男女像,代表牛郎、織女相會。在像前敬獻瓜果桃李以示祝賀。星漢燦爛之際,如果看到天河中有奕奕正白氣,閃耀著五色的光芒,就被認為是牛郎織女相見的征兆。舊時此刻要下拜,乞求牛郎、織女恩賜。據說牛郎織女是勤勞的化身,所以跪拜者求農求織求婚均可。求金求銀求暴利則要適得其反。一人只能乞求一事,求多則不靈。在吉祥征兆面前,連續三年誠心誠意乞求一事,則必然應驗。山西氣候,七夕前后多降雨,能夠連續三年乞求一事當屬不易。民間傳說,七夕節如果天上降雨,就是牛郎織女哭訴衷腸,預兆著夫妻和睦,家庭興旺。
七夕節里,姑娘媳婦還有許多向織女討教手藝的活動,稱為乞巧。
晉南地區習慣用當年產的新麥秸編成一座橋,配以牛郎、織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鵲等編織物,置放案頭。或是用彩色紙,剪成上述景物,貼在墻上。祈禱后,拿七根繡花針,用彩色線來穿針孔,能夠一次順利穿過七個針孔者就被認為乞得了巧。
曲沃縣盛行男、女孩童以星星草、香節投水乞巧。
晉北地區習慣白天在院里曬一盆水,因微塵飄落,盆水的表面形成了一層薄薄的膜。將繡花針涂油以后,輕輕放置水面,能夠飄浮者則被認為是乞得了巧。
晉西北地區是在盆水中放置豆芽,將節前生好的豆芽,放置水面。在陽光照耀下,經過盆水的折射,水底倒影會顯示出各種動態,或蜈蚣、或水蛇、或水狗、小雞。倒影顯得越復雜越逼真,意喻藝巧越多。
晉東南地區女孩子,七夕節要逮一只吐絲的蜘蛛,圈在匣子里。第二天觀察蜘蛛的結網疏密狀況,越密乞巧越多。
與少女一樣,少男在七夕節也要向牛郎討教耕耘本領。
晉南地區,習慣在木板或石板上覆土,土上制作茅屋小景,屋旁作成田園。田地中種粟生苗,稱之為“谷板”。
晉北地區習慣將小麥及各種豆類用水浸泡,促其生芽。七夕節,用彩線纏芽,稱之為“種生”。
晉西北牧童要為耕牛編戴花環,稱為“老牛過生日”。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于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每年農歷的七月七日,即七夕,又稱乞巧節,這個傳說和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有十分密切的關系。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后,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里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于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喂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后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后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并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后,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云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鵲橋相會。
后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相傳,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
慶祝方式
這個節日已越來越少人慶祝。在50年代和60年代,每逢這一天,牛車水一帶到處張燈結彩,布置得如同仙境一般,來自不同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這里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繡等,琳瑯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制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由于節日的來源富有浪漫色彩,乞巧節應發展成為華人的“情人節”,讓這一天充滿愛情的溫馨與甜美,也讓人們向所愛的人表示賞識與關懷。
鵲橋仙
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