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9 08:39:3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音樂教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高校鋼琴教學問題應對策略
(一)樹立科學的教學思想,合理設置教學大綱思想決定行動,高校鋼琴課程目標設置失準、重點有失偏頗等問題,歸根到底,都是錯誤教學思想的產物。鑒于此,要想解決以上問題,高校鋼琴教師首先要端正思想,樹立技能訓練與藝術素質培養并重的教學理念,以鋼琴基礎課為基點,以學生鋼琴即興彈奏、編創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學生綜合素食培養為目標,合理設置鋼琴教學大綱,有序推進高校鋼琴教學。換而言之,高校鋼琴教學不僅是一門技能課程,還是學生音樂情感養成、音樂素養培育的有效途徑。這就要求高校鋼琴教師一方面要確保鋼琴演奏技能培訓的主體地位,一方面要大膽創新,結合課程特點、教材和教學問題調整鋼琴教學內容與課程結構,探索鋼琴教學新模式。
(二)更新教學內容教材是教學之本。要想更好地進行鋼琴教學,首先要做好教材優化。就目前來說,高校在鋼琴教材優化中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合理選擇、拓展教材內容。高校音樂教學教材要結合高校地域特色、學生認知能力和情感需求進行教材選擇。如廣西、等少數民族地區高校在鋼琴教材選擇上可適度加大民族風曲目的比重,以充分發揮地域資源優勢,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其次,高校鋼琴教學內容要在重視學生彈奏技巧培養的同時,加大鋼琴基礎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換而言之,高校鋼琴教學不但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音樂技能,還要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和音樂表達能力。鑒于此,各大高校音樂教學務必要做好鋼琴教材更新,力求在合理設置教學大綱的基礎上,積極拓寬選材范圍,并建立學生能力分級考試模式,以提高教學的規范化、專業化。
(三)優化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長期以來,高校鋼琴教學一直沿著專業院校教學模式發展前進,其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多是對其他學科的復制。如今,這一教學模式已難以滿足高校鋼琴專業人才培養需求。優化高校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已經成為高校音樂教學改革的重點。高校鋼琴教學模式優化要求高校鋼琴教師既能利用班級、專業等集體教學模式進行鋼琴知識和理論教學,提高鋼琴教學效率,又能利用小組教學、個別教學等形式加大學生彈奏技巧、即興彈奏能力、表演能力培養力度,提高學生的演奏技能、作品理解能力、表演能力。為了提高音樂教學質量,高校音樂教學還要在經費充足的基礎上將數碼鋼琴、總控制臺、攝像多媒體組合等現代科技成果引入鋼琴教學中來,為鋼琴教學提供良好條件,也為鋼琴教學過程最優化打下良好基礎。同樣,在教學設備完善的情況下,高校鋼琴教師也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提高教材的緊湊性、趣味性,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
(四)引進高素質的教學人才,整合校內外教學資源針對高校鋼琴教學師資力量不足問題,高校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引進和培養制度,一方面可通過薪酬、福利、發展前景等吸引高素質人才來校執教。同時,高校還可以通過合作辦學形式聘請社會知名鋼琴家、教授來校兼職、執教,充實學校鋼琴教學師資隊伍。此外,高校音樂教學在進行人才資源整合的同時,還要加大其他鋼琴教學資源的整合力度,積極整合校內外鋼琴教學資源,拓展學生學習和實踐路徑。如高校鋼琴教師可以組織、指導學生利用校園文藝活動、社區文藝活動、高校學生聯誼會等形式進行鋼琴表演實踐,以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提高鋼琴教學的有效性。
二、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鋼琴教學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過程,目前我國高校鋼琴教學中還存在諸多問題。鑒于此,高校鋼琴教師要積極探索適合本校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使教學工作更加符合學生實際。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高校鋼琴課的長遠發展,滿足社會對高素質音樂人才的迫切需求。
作者:鄭云丹單位:重慶人文科技學院
18日,來自北京師范大學、上海音樂學院、首都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全國52所高校近百位代表陸續來到了清爽宜人的吉林省省會――長春,他們的到來受到了東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領導和老師的熱烈歡迎。作為鋼琴教育委員會的副主任和承辦方主要負責人的張慧教授,更是以極高的熱情帶領其學生迎接各位代表的到來。
一、在交流中學習進取
9月19日上午會議正式開始,由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委員會鋼琴學術委員會主任唐重慶教授主持。首先由中國音樂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楊瑞敏同志向大會致詞,楊瑞敏理事長高度贊揚了成立于2004年9月的高校音樂教育專業鋼琴專業委員會是一個求真、務實、高效的工作團隊,并明確了學會的中心任務就是為基礎教育機構培養合格的師資人材;然后鋼琴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華東師范大學李和平教授宣布第一屆全國優秀鋼琴教學論文評比結果,并進行了頒獎:最后由唐重慶教授做鋼琴學術委員會工作報告。在報告中,唐教授總結了近兩年來學術委員會工作完成的情況內容有:1.根據各地廣大老師的建議,按照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主干課程指導綱要”的精神,由唐重慶、張慧、李和平三位教授于2005年初討論提綱并執筆編寫,并由人民音樂出版社于2006年7月正式出版了《全國高等師范院校鋼琴教材》:2.為了促進全國范圍內的鋼琴理論學術水平的提高,學會于2006年1月舉辦了“首屆優秀鋼琴教學論文評選活動”,并于9月圓滿結束。同時,進一步強調今后鋼琴學術委員會的工作重點是提高全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鋼琴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提倡教師要搞科研、搞演奏,計劃于2007年組織全國范圍內的鋼琴教師音樂節等系列活動,為全國教師提供一個展示和交流的平臺。當日下午,會議分成兩個小組進行了鋼琴教學的學術研討活動,先是由在本次論文評比中獲獎的教師對自己的論文進行宣讀,然后是大家暢所欲言,就各自工作單位的教學情況、在教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心得體驗、困惑等等進行了發言和交流。研討會上大家就感興趣的鋼琴集體課教學、鋼琴教案的寫作、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自身修養的提高等問題進行了氣氛融洽而熱烈的研討,教師之間互通有無,把自己的教學科研成果毫無保留的傳授給同行們。研討會后許多老師意猶未盡,相互留下聯系方法,相約在以后的工作中繼續交流、學習,共同進步。
當晚與會代表欣賞了東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專場演出。整個音樂會可以說是東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現有鋼琴師資力量的一次集體展示,這是一支年輕的、充滿生命力的隊伍,全部老師都是碩士研究生畢業或者在讀,其中還有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教師,他們先后演奏了《熱情的快板》、《弄臣》、《變奏曲》、《鐘》等世界鋼琴名曲,獲得了代表們的好評。雖然在演奏上還說不上是盡善盡美,有的演奏還有些遺憾,但是對于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來說,能夠在繁重的教學工作之余堅持練琴,并且有勇氣在全國鋼琴老師面前進行演奏就很了不起了,值得我們其他院校的老師們學習。
二、在學習中開闊眼界
此次會議特邀了俄羅斯專家和中央音樂學院盛原老師做了精彩的學術報告。俄羅斯專家阿拉?格麗戈里葉娜?卡烏佐娃女士做了卡巴列夫斯基、肖斯塔科維奇、斯克里亞賓的專場報告,現年70高齡的阿拉?格麗戈里葉娜?卡烏佐娃女士畢業于莫斯科國立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師從于俄羅斯著名鋼琴家和教育家米里斯坦和伊貢諾夫教授,現任莫斯科國立師范大學教授、博士導師。
卡烏佐娃教授首先介紹的是卡巴列夫斯基(Dmitrv B.Kabalevsky,1904-1987),他是蘇聯的作曲家、教育家、音樂社會活動家。他的鋼琴作品具有豐富的旋律。將理性與浪漫主義風格完美結合,作曲手段看似簡單,卻能用簡潔的手法融合高深的音樂理念,特別是他的《青少年鋼琴作品》13冊,共計一百五十多首,在俄羅斯被認為是可以和舒曼、巴托克、柴科夫斯基的兒童題材作品相提并論。卡烏佐娃教授為大家示范演奏了《第三鋼琴協奏曲》(Op.50)的第一樂章,在歡快簡潔的旋律中似乎看到了蘇聯少先隊員活潑可愛、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在音樂教育專業鋼琴教學研討會上介紹這樣的音樂家也是有一定現實意義的,它引起了我們對中國音樂界“卡巴列夫斯基”的呼喚。要使中國音樂教育能夠健康、迅速的發展,除了優良的師資培養外,時代更需要這樣有堅實理論、高超作曲技巧并愿獻身于普通音樂教育的音樂家參與。
其次,介紹的是肖斯塔科維奇(DmitriShostakovich,1906-1975),他是蘇聯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肖斯塔科維奇生于彼得堡,從斯坦貝格學習作曲,從尼古拉耶夫學習鋼琴。13歲時創作出管弦樂《諧謔曲》,1926年第一部交響曲首演于列寧格勒。其后的生涯中,他留下了編號共147首作品,他的筆觸幾乎遍及了音樂創作的各種體裁,其中的15首交響曲更是為他帶來了不朽的榮譽。不尋常的經歷,使他的音樂形成了鮮明的風格和人性。在以藝術家的道義和良知去面對個人的榮辱和社會風云的變幻時,肖斯塔科維奇的音樂達到了感人至深的程度。卡烏佐娃教授主要介紹了他的《序曲》(0p.34),這套作品寫于1933年,雖然離戰爭還有十年,但從中也體現了一個普通人對前途的彷徨與憂慮以及命運對個人幸福殘酷的掠奪。特別引起與會者興趣的是,很多小調的作品,俄羅斯專家卻總是以“明朗”、“高興”等來形容,和我們所認識的小調應該充滿著憂郁、哀傷。在演繹上有較大的不同。
最后介紹的是斯克里亞賓。斯克里亞賓的創作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的作品細膩而富有詩意,這使他博得“20世紀的肖邦”的雅號。這是模仿時期,在這些作品里,可以看到他個性的萌芽。其中最重要的有《小奏鳴曲》四首、第一及第二號《交響曲》、《升f小調鋼琴協奏曲》等。第二時期他開始和印象樂派接觸,對新式和聲的組合極感興趣。在探索中產生許多新穎的成果,從而引起世界樂壇的注意,認為他是一個革命的、前進的作曲家。這使他成為新音樂的標準作家之一。他自稱所創造的最奇異的和聲組合為“神秘的和弦”,這是繼德彪西全音階后的又一進步。他所用的和弦不是根據大小音階構成,他獨創的音階及和弦,使得近代調性觀念發生變化。第三時期所寫的“神秘劇”的習作和草稿,顯 然有屬于惡魔和天使兩種不同的心情,神秘的心情支配著他,他想用尋常音樂的言語來表現他的喜悅。他的《第七奏鳴曲》充滿了神秘的幻想。這一時期的作品除了奏鳴曲以外,還有管弦樂《喜悅的詩》、《普羅米修斯》以及一些鋼琴曲。他的早期作品均為鋼琴曲,包括一部鋼琴協奏曲、10首《瑪祖卡》、12首《練習曲》、24首《前奏曲》、2首《即興曲》等。創作深受肖邦影響,音樂富于浪漫色彩和幻想性,也不乏戲劇性的激情。1900年起主要創作交響音樂,包括第一和第二交響曲、第三交響曲《神圣之詩》、管弦樂《狂喜之詩》和交響詩《普羅米修斯》(又名《火之詩》)。后期潛心探討唯心主義哲學,音樂創作運用多調性和無調性手法,并自創神秘和弦(即四度和弦)。在《普羅米修斯》中使用“色彩風琴”,以求得音樂與光和色的協調通感作用。他的10首鋼琴奏鳴曲中自第6首起放棄任何調號,調性模糊。10首中較有名的有第二《奏鳴幻想曲》、第三《精神狀態》、第五《狂喜之詩》、第七《吉利彌撒曲》等。他在近代俄羅斯音樂的發展上有一定影響。斯克里亞賓在音樂史中一直是位有爭議的人物,近年來對他的研究又開始升溫。他的哲學思想、神秘主義觀念、綜合藝術理念和非傳統的創作技法給后人留下了許多不解之謎,并對現代主義音樂影響極大。他對傳統和聲功能的瓦解和在現代和聲上的探索,成為在19世紀與20世紀音樂的轉型中搭起的一座橋梁。斯克里亞賓對生活有三種信念:相信人的偉大、美麗的心靈、藝術能夠對世界具有改造力,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有積極的浪漫主義思想和對生活的特殊渴望:積極的思考生活,渴望理解、反映生活:貫穿其一生的創作中,集合了兩種極端,即很自由、飛翔的抒情性和受折磨、痛苦。越來越緊張的悲劇性史詩,所以他運用的音樂手段有:1.利用感情的迅速變化與傳統的平穩和思想性相結合:2.與音樂語言的變化相聯系,多用離調和十二音列;3.旋律線條結合不僅有平行和垂直,而是用非常復雜的類似于人的神經結合的排列,較多用重音或具有神經質的節奏,序曲在他一生的鋼琴音樂創作中占有較大比例,有如他的生活日記。作品16號的五首曲子可以獨奏,但是每一首的結尾和后一首的開頭是渾然一體的,第一序曲,旋律平穩,用一個三音列表述一直向上飛翔的渴望,開始時的旋律是從矛盾的環境中開始,直到結束時才下降,在思考中進入第二序曲,第二序曲在開始時帶有一點緊張的神經質的節奏。17、18小節越來越緊張,直到結束時用較長較響的和弦使緊張的情緒達到了極點。第三序曲是類似顫音的練習,整個音樂的空間在不停的顫動。第四序曲不僅是技術上的難點,音樂還逐漸走向陰暗,在鋼琴上產生了很多不同的層次。第五序曲是悲劇性的史詩,緊張與不安有如“鐘”的聲音,類似警鐘或地震,拉赫瑪尼諾夫在紀念斯克里亞賓的音樂會上每次都以演奏此首曲目為結束。
卡烏佐娃在講每位作曲家的作品時都背譜范奏。她的演奏氣息寬廣,音色豐富,博得了與會代表的陣陣熱烈掌聲。據主辦方介紹,為了這場講座,卡烏佐娃教授精心準備了兩個月的時間,她的藝德深深感染了每一位與會代表。卡烏佐娃教授所選定的曲目并不像我們目前在教學中所追求“大”、“深”、“難”趨勢的那種類型,但是無論從藝術價值、演奏價值都有較為深刻的現實意義。
20日晚上。欣賞了俄羅斯雙鋼琴演奏音樂會,俄羅斯鋼琴家巴隆斯基?安那托里與巴隆斯基?艾里維拉是夫婦二人,是當今俄羅斯著名的鋼琴教育家、鋼琴演奏家,特別是在遠東新西伯利亞地區,更是鋼琴樂壇的風云人物,聞名遐邇。他們二人都是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新西伯利亞“格林卡”國立音樂學院鋼琴系,他們的獨奏曲目非常廣泛,涉及到整個的古典派、浪漫派和近現代派作品,尤其是演奏俄羅斯近現代的作品,如演奏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二、第三鋼琴協奏曲和“第一、第二組曲”、《音畫練習曲》及柴科夫斯基、肖斯塔科維奇、普羅科菲耶夫、斯克里亞賓等人的作品,可以說是正宗詮釋,獨領,使我們能聆聽到俄羅斯鋼琴音樂的真諦。
最后一天上午,中央音樂學院的盛原老師作了巴赫專題的講座。主要講解了巴赫作品的記譜和聲音的要求;使用踏板的必要性及其運用;樂句的劃分及音樂的設計;裝飾音的彈法;附點的幾種彈法;聲部安排等。作為世界鋼琴大師、研究巴赫的權威專家圖雷克的學生,盛原對巴赫有著很全面深入的了解,他的講解和示范都極為到位,讓巴赫的作品鮮活了起來,對我們理解和演奏巴赫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對我們以后的教學工作有實際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