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描寫冬天的詩有哪些

描寫冬天的詩有哪些

時間:2023-05-29 18:01:0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描寫冬天的詩有哪些,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描寫冬天的詩有哪些

第1篇

一、、用詩歌激發學生的共鳴,享受漢語翻譯的樂趣

在8年級上冊Unit7的詩歌Seasonsoftheyear教研活動備課時,有些老師覺得無從下手,甚至還有些老師抱怨這首詩歌的編寫沒有意義,往往在教學中一帶而過,沒有能好好深入研究這首詩歌,有些老師只是簡單地對其中的知識點做一個簡單的學習,這些都違背了教材的本意。新教材讓更多的英語詩歌進入了課堂,我們就有責任讓它們真正進入學生的心靈。畫家羅丹說:“美到處都有,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只要我們細讀這首詩歌,不難發現它蘊含著美,充滿了美。為了讓孩子們一步一步體會這首詩歌的魅力,我先讓孩子們閉上眼睛,聆聽夏天的知了叫聲,冬天北風呼呼的聲音,春雨的纏綿,秋天的鳥鳴。聽完聲音之后,我讓孩子們展開想象,并描繪一下他們心中的畫面。從孩子們精彩的發言中不難發現想象不僅打開了孩子們的思維,也能引發他們和詩人的共鳴。

我問孩子們最喜歡哪個季節,為什么?孩子們的回答五花八門。我告訴他們,每個季節都有它自己的美麗。春天可以有美麗的蝴蝶和花兒,也有惱人的春雨。我讓孩子們想一想有哪些中文詩歌描寫了春天。孩子們提到:“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等等。我讓孩子們再讀Seasonsoftheyear的第二段關于春天的描寫,讓他們比較哪首中文詩歌描寫的情景更像這首詩中的情景。孩子們進行了小組討論,認為只有部分像。有幾個組把原來的中文詩歌進行了稍稍改編,就比較貼近Seasonsoftheyear中關于春季的描寫。他們的這個做法得到我的肯定,也激發了大家的熱情,一時間改編中文詩歌以貼近這首英文詩歌成了孩子們課余的樂事。

二、用詩歌放飛學生的心靈,體會中英文中擬人的修辭

新教材就像是一個寶庫,這首詩歌就像是這個寶庫里的珍寶,只要著力發掘,還會有更大的收獲。我首先用問題啟發學生思考:Whatisyourfavouritesentence?Why?孩子們的回答起初從字面上出發,基本上集中在一些形容詞和副詞的運用上,我告訴孩子們我最喜歡的是:Beesandbutterfliesplayamongflowers.孩子們很快發現原來是動詞“play”用得好,使詩句一下子生動起來。我又引導孩子們思考這是什么修辭手法?這個發現讓孩子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很快這首詩歌擬人的詩句都被找了出來。顯然這首詩歌已經不能滿足他們了,孩子們迫不及待地要從中文詩歌中發現點什么。孩子們展開了活潑可愛的想像翅膀,課堂成為了孩子們智慧的加工廠。

新課程把情感態度列入英語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的人文主義觀念。其實情感策略與語言學習不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語言學習的效果還直接或間接地受到情感態度的影響。孩子們在中文和英文詩歌中來回穿梭,樂在其中,不僅發現了擬人的修辭手法,還發現詩歌中比喻、夸張等更多的修辭手法。正如布盧姆認為的那樣:“一個帶著積極感情學習課程的學生,應該比那些缺乏感情、樂趣或興趣的學生,或者比那些對學習材料感到焦慮和恐懼的學生學習得更加輕松,更加迅速。”這節英語課成了學生夢想開始的地方,因為忘我的投入,孩子們求知的欲望高漲。

三、總結

總之,新教材的資源無窮無盡,為我們提供了實踐和理論相結合的場所。我們可以借著新教材所提供的詩歌教學內容,用發現美的慧眼,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努力探索英語教學中有利于引導學生感知中文和英文不同的美、能激發學生的情感渴望的材料。在學習英文的同時不忘我們博大精深的漢語言文化傳統,將對學生漢語文化傳承的責任意識的培養滲透到英語教學中。

作者:蔣立力 單位:江蘇省淮陰中學

第2篇

一、明確閱讀步驟

閱讀詩歌時,一般可以分為三個步驟。

1.通讀文本

要想通讀,先看題目,再看作者,三看注解,最后才是讀詩文。很多詩歌初看題目就可以知道內容,比如是托物言志詩,是思鄉懷親詩,還是送別詩。如《江鄉故人偶集客舍》這個題目,有很明確的信息:故鄉人在外偶然相聚,而且是在客舍中,它的內容里一定有思鄉懷親之念,客居在外又有漂泊流離之感,宦海沉浮之痛,不忍離別之情。

問題是大多數學生不看注解,注解被忽略。教師一定要強調看注解的重要性,使學生養成看注解的習慣,知道從注解中尋找信息。

2. 判斷手法

分析語言技巧,包括修辭、表現手法、表達方式。正常的順序是,先找修辭,找不

到,再找表現手法,還是沒有找到典型的表現手法,最后才找表達方式,表達方式一定是有的。

很多學生表現手法和表達方式混為一談,眉毛胡子分不清。如果學生能夠記住表現手法的類型與每一種類型的典型例子,記住表達方式的類型及每一種類型的典型例子,他就可以像學數學一樣掌握了公式定理。

詩歌中表現手法十分重要,常見的有:

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聲襯靜。一般在古詩中,描寫細微的聲音,如露珠滴落,石上泉水流動,秋冬鳥、蟲啼叫,落葉的聲響,魚兒跳動等,就是以動襯靜;而描寫較大的聲音,如竹笛響,牛兒哞叫,簫聲,爆竹聲等,就是以聲襯靜。教師讓學生記住這些慣例,在分析表現手法時,他會一眼就得出以動襯靜,以聲襯靜的結論。

對比襯托。舉一個最通俗的例子就可以說明什么是襯托,問“很高的人和很矮的人走在一起會是什么感覺?”“胖子和瘦人站在一起什么感覺?”這里既是襯托,又是正反對比襯托。在影視劇中,墻上的鐘噠噠噠發出很響的聲音,為什么?這里的問題是,學生搞不清楚什么是正面襯托,什么是反面襯托。通俗的解釋就是好的,同類的就是正襯,比如兩個很高的人在一起;好的和壞的,兩個相反的在一起,就是反襯。但是不同的詩歌,要做具體分析。

寫景抒情。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是詩歌典型的

間接抒情。詩句究竟是什么表現手法,在腦子里梳理一下有哪些類型,對號入座。如“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第一句記敘,同時寫景,交代了時間、事件、環境,第二句抒情,情感的落腳點是“悲”字,交代了人物。

虛實結合法。教師可以明確告訴學生,送別詩往往是虛實結合的手法,明寫送別時的情景,虛寫送別后的情景,同時也是想象送別后的情景。學生記住了這個規律,只要一明確是送別詩,就可以基本上判斷采用了虛實結合法。

表現手法是考的最多的,學生往往會判斷失誤,如“白銀盤里一青螺”既是比喻,又是想象,很多時候,一句詩既有修辭手法,又有表現手法。很可能學生只判斷出比喻,不能夠判讀出想象。像這種情況,如果閱讀題目問的是什么修辭法,只須要答比喻;如果問的是表現手法,就要回答想象。

表達方式只有5種:描寫、抒情、議論、說明、記敘。在古詩中,描寫、抒情是最多的,難得有直接議論的詩句,說明幾乎沒有,記敘是有的。在詩歌閱讀中,很少有分析表達方式。

3. 分析手法

答題包括3點:什么手法、什么作用、什么情感。

如“白銀盤里一青螺”是比喻的修辭和想象的表現手法,把湖水湖面比作白銀盤,把遠山比作青螺,形象生動地描寫了洞庭湖明麗的美景,又是想象,把洞庭湖想象成白銀盤,深綠色的遠山想象成青螺,表達了對山水美景的喜愛之情。

二、明確閱讀的答題模式

詩歌閱讀題目的類型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意象類。判斷是什么意象,結合原句分析營造了什么氛圍,流露表達了什么情感。

技巧類。判斷手法,結合原句翻譯和分析手法的作用,明確是什么情感。

語言類。概括語言特點,結合原句分析語言特點,表達了什么情感。

煉字類。該字在詩句中的意思,把該字放入原句中翻譯、解釋分析作用、氛圍,表達了什么感情。

三、舉例理解閱讀步驟和答題模式

詩歌的三大特征是語言凝練,音韻美,飽含情感。教師在教授詩歌閱讀時,首先需要提綱挈領地告知學生,每一首詩歌閱讀的落腳點都是情感,詩歌就是為了抒情。而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在詩歌中通常都是間接抒情。

以詩人戎昱的《塞下曲》(其六)為例,分析詩歌的閱讀理解。

北風凋白草,胡馬日VV①。

夜后戍樓月,秋來邊將心。

鐵衣霜露重,戰馬歲年深。

自有盧龍塞②,煙塵飛至今。

注解,①VV(qīn qīn):形容馬跑得很快的樣子。②盧龍塞:古地名。

這首詩歌的題目告訴讀者是一首邊塞詩。邊塞詩中的人物是將領、士兵,這類詩歌作者

對他們是頌揚、憐惜的情感,他們有報國、建功立業、思鄉懷親的愿望,這類詩歌的主旨往往是表達反對戰爭,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VV”的注解可以幫助理解原句,“盧龍塞”是古地名,“煙塵飛至今”就迎刃而解,“煙塵”,借代的修辭手法,仗打得很久了,戰爭連年。

在這首詩歌中,典型的意象是“月”。“月”在古詩中通常表達思鄉,可是有學生說“你怎么知道邊將思鄉?”這證明,學生連閱讀古典詩歌最起碼的常識都不知道。但是,“月”不僅僅是表達思鄉,它的含義還有:清高孤傲,不同流俗;感嘆昔盛今衰等,關于這一點,老師須要給學生講清楚,以免讀詩看見“月”就是思鄉。

首句為什么是“北風”?“白草”?因為東風是春天,北風是冬天。知道綠色的草,枯黃的草,也該明白白色的草是怎么一回事。凜冽的西北風中被霜打后又披著白雪的凋敝的枯草在瑟瑟抖動,可見天有多么冷。而胡人的馬天天都來侵擾。為全詩營造了肅殺的氛圍,渲染了邊塞緊張的戰爭氣氛,為將七的出場作鋪墊。

第3篇

【關 鍵 詞】 古詩;學習方法;自學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非常重視小學生對中華古詩文的誦讀,強調要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積累。要求小學生在小學階段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60篇。還具體規定每個學段的背誦篇數和誦讀要求:第一學段(一、二年級)的學生“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第二學段(三、四年級)的學生“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第三學段(五、六年級)的學生“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

不僅如此,《語文課程標準》還專門附錄了小學階段70首古詩詞背誦推薦篇目;每一冊的語文課本中都安排了4首左右的古詩,可見在高呼素質教育的今天,古詩文學習是占有一席之地的。那么,怎樣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能力呢?多年來,我致力于探索古詩教學的模式,探索古詩的學法指導。新修訂大綱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該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我想:古詩的教學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學古詩的能力,使學生終生受益。于是,我打破傳統的古詩教學模式,嘗試“以詩解詩”來提高古詩教學的質量。

古詩語句含蓄凝練,意味雋永,又常常“言近而旨遠”,甚或“言在此而意在彼”。古詩教學中過多的理性分析往往沖淡了詩句的靈性,失去了詩的神韻。怎樣才能在解讀詩句的同時,保留古詩的獨特韻味呢?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以詩解詩”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所謂“以詩解詩”,就是以相關的詩文為中介,讓學生更好地領會詩人的感情,感受古詩的藝術形象,體味詩美,從而引導學生進入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美妙的古詩意境。

一、在學習古詩的同類型引入相關詩句――互相生發

在古詩學習中我們會發現一些共性,如有的都是送別詩:《贈汪倫》《別董大》《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有的都是描寫春天的古詩:《春曉》《春夜喜雨》《江畔獨步尋花》等;有的都是描寫夏天的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山亭夏日》《夏日南亭懷辛大》等;有的都是描寫冬天的古詩:《江雪》《冬景》《夜雪》……因此,我們教學某一首古詩時可適當引用同一類型的詩詞名句,有助于擴大閱讀效果,有利于讓學生立體地多頻道地接收。如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是一首以目送別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感情。最后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借景抒情,詩中的“孤帆”“碧空盡”“唯見”等詞無不浸透著詩人與友人的情意。這給缺乏這方面情感經歷的學生帶來了理解上的困惑。這時,教師可引入學生已學過的送別詩,以歌送別詩,如《贈汪倫》;以物送別詩,如《別董大》;以酒送別詩,如《送元二使安西》等,再組織學生進行反復吟誦,這樣,埋藏在學生心底的情感就有可能被煥發。一旦煥發,再讓學生吟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心中便有了幾多的感觸。學生體會到的,除了依依惜別之情,還有對友人的祝福,祝友人前程似錦,愿兩人的友誼地久天長,恰似那一江春水向東流……

因此,我們可引導學生平時注意多讀、多思考、多積累優美的古詩,注意同類型古詩的比較,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

二、在感悟古詩的意境時引入相關詩句――降低難度

意境,是創作者的審美體驗、情感與經過提煉、加工后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詩不同于小說,它不可能像小說那樣,按照生活矛盾發展的過程鋪敘開去。詩人是從這一過程中截取幾個最感人的鏡頭,用跳躍含蓄的語言,創設出一種畫外有畫、言外有意、令人回味無窮的意境來表達審美體驗,反映生活本質的。入境,是讀古詩的根本。但是體悟古詩的意境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再加上古詩的意境在很多時候只可意會,這時,與其生硬地解說、灌輸,不如引入相關詩句去體會其意境。如在學習《春日》這首古詩時,詩中沒有一句對春天景象的具體描繪,有的只是朱熹在賞春之時所產生的一些個人感受――“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這種感受怎樣才能讓學生產生共鳴呢?這對于小學生來說顯然并非易事,我首先讓學生來想象“泗水河邊有哪些景物”,然后用課外的詩句來描繪這些景物,當學生想到“山”時,就引入“東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滿眼不堪三月喜,舉頭已覺千山綠”;當學生想到“水”時,不失時機地引入“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當學生想到“花”時,引入“一夜好風吹,新花一萬枝”“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當學生想到“草”時,及時引入“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當學生想到“樹”時,又恰到好處地引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弱柳千條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絲”……然后讓學生把想到的這些景物整合起來,感受一下這是一個怎樣的春天,從而與詩人產生共鳴,不知不覺地進入了朱熹所描繪的萬紫千紅的意境。

三、在體會情感的獨特處引入相關詩句――顯而易見

詩是詩人“情動而辭發”的產物。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披文入情”,使學生體驗古詩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通過審美體驗,得到心靈的陶冶。詩人借詩句所抒發的情感,是最個人化的東西。即使面對同一景象,由于個人的經歷、心境等不同,也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獨特感受。同樣是寫秋景,王維的《山居秋暝》用樸素而清新的語言,描繪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呈現我們眼前的是一幅山村清幽明麗的圖景,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使我們感受到詩人樂于歸隱的生活意趣。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描寫了秋天悲涼的景色,抒發的則是出門在外的游子孤寂苦悶的心情。而杜牧的《山行》不見一絲傷感的痕跡,有的只是真摯的愛戀(“停車坐愛”),有的只是熱烈的贊頌(“霜葉紅于二月花”),有的只是對大自然的熱愛(“白云生處有人家”)。這獨特的視角,更表露了詩人積極振奮的熾熱情感。學生在學習《山行》一詩時,無須“架空分析”,只要通過與《山居秋暝》和《天凈沙?秋思》進行比較,學生就能走進詩人獨特的情感世界。需要指出的是,以詩文作為情感中介,必須遵循“有關”“有用”“有度”的原則,不能為“引入”而“引入”。所引詩句必須與解讀課文有密切的聯系,對理解詩文有幫助,要淺顯易懂。

在“以詩解詩”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培養一種觸發的能力,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看書時,對于書中的某一句話,覺得與平日所讀過的書中的某一處有關系,是觸發。學新古詩時,覺得與先前學過的某一首詩有某種相似之處,這也是觸發。教師在教學古詩時要經常去錘煉學生觸發的本領。如學生學了《贈劉景文》這首詩后問:像這樣描寫秋天雖然蕭條冷落,但仍給人帶來生機和活力的古詩還有很多,你能找到這樣的詩句嗎?杜牧寫的《山行》深秋并不蕭條冷落,而是嫣紅滿目,生意盎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劉禹錫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也跟杜牧和蘇軾一樣,對秋天的感受與眾不同,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昂揚的勵志高歌,鼓勵人們像鶴那樣振翅高飛,大展宏圖。這樣學詩像滾雪球似的,以一帶幾,久而久之,練就了觸發的真功夫。

實踐證明,“以詩解詩”的古詩學習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古詩的閱讀、鑒賞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詩句。這種古詩學習方法的掌握,將使學生終生受益。

【參考文獻】

[1] 周仁濟. 古詩賞析及教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第4篇

例1 一陣暖風吹來,帶著新生、發展、繁榮的消息,幾乎傳達到每一個細胞。湖那邊的遠山已從沉睡中醒來,盈盈地凝著春的盼睞。田里的春苗猶如嬉春的女子,恣意舞動她們的嫩綠的衣裳。河岸上的柳絲,剛透出鵝黃色的葉芽。鳥雀飛鳴追逐,好像正在進行偉大的事業。幾簇村屋,形式大體一樣,屋瓦鱗鱗可數。住在那些屋里的人們,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看見春天降臨,大地將有一番新的事業,新的成功,他們也歡欣鼓舞:不貪懶,不避勞,在那里努力工作著吧。

――葉圣陶《倪煥之》

例2 街上的柳樹,像病了似的,葉子掛著層灰土在枝上打著卷;枝條一動也懶得動,無精打采地低垂著。馬路上一個水點也沒有,干巴巴的發著些白光。便道上塵土飛起多高,與天上的灰氣連接起來,結成一片惡毒的灰沙陣,燙著行人的臉。處處干燥,處處燙手,處處憋悶,整個老城像燒透的磚窯,使人喘不出氣。狗趴在地上吐出紅舌頭,騾馬的鼻孔張得特別的大,小販們不敢吆喝,柏油路化開,甚至于鋪戶門前的銅牌也好像要被曬化。

――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例3 最耐人尋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閑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遠離塵間,對俗世悲歡擾攘,無動于衷。

秋天的風不帶一點修飾,是最純凈的風。那么爽利地輕輕掠過園林,對蕭蕭落葉不必有所眷顧──季節就是季節,代謝就是代謝,生死就是生死,悲歡就是悲歡。無需參與,不必留戀。

秋水和風一樣的明澈。“點秋江,白鷺沙鷗”,就畫出了這份明澈。沒有什么可憂心、可緊張、可執著。“傲殺人間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塵不染。

――羅蘭《秋頌》

例4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濱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氣里時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時也會下著微雨,而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種說不出的悠閑境界。你試想想,秋收過后,河流邊三五家人家會聚在一道的一個小村子里,門對長橋,窗臨遠阜,這中間又多是樹枝槎丫的雜木樹林;在這一幅冬日農村的圖上,再灑上一層細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層淡得幾不成墨的背景,你說還夠不夠悠閑?若再要點景致進去,則門前可以泊一只烏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幾個喧嘩的酒客,天垂暮了,還可以加一味紅黃,在茅屋窗中畫上一圈暗示著燈光的月暈。人到了這一個境界,自然會胸襟灑脫起來,終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們總該還記得唐朝那位詩人做的“暮雨瀟瀟江上村”的一首絕句罷?詩人到此,連對綠林豪客都客氣起來了,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郁達夫《江南的冬景》

【借鑒點】

描寫四季風光一定要抓住特點,它們的特點主要表現在顏色、音響、氣味等

方面。

要按一定的順序描寫。常見的順序有很多,如空間順序:由近及遠或由遠及近,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如例2中從“柳樹”寫到“馬路”,這是由高到低的順序。時間順序:如寫《日出》,可按“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的順序寫。邏輯順序:如例2中由“柳樹”“馬路”寫到“處處”,這是由部分到整體的寫法;再從“處處”寫到“狗”“騾馬”“小販”等又是由整體到部分的寫法。

要多方面去發現和感知景物的特點。著名作家余光中說過:“我們期待的散文,應該有聲、有色、有味、有光。”如例1中“嫩綠”“鵝黃色”,例2中“干巴巴的發著些白光”等描寫,色彩鮮明,極具特點。

要運用多種修辭來形象地描寫出景物的特點。要寫好景物,還要靈活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比如,例1中“一陣暖風吹來,帶著新生、發展、繁榮的消息,幾乎傳達到每一個細胞”,這句話運用了夸張的修辭。例2中“處處干燥,處處燙手,處處憋悶,整個老城像燒透的磚窯,使人喘不出氣”運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辭。“狗趴在地上吐出紅舌頭,騾馬的鼻孔張得特別的大,小販們不敢吆喝,柏油路化開,甚至于鋪戶門前的銅牌也好像要被曬化”運用了排比、夸張的修辭。例3中“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遠離塵間,對俗世悲歡擾攘,無動于衷”運用了擬人的修辭。例3中“‘點秋江,白鷺沙鷗’,就畫出了這份明澈”,以及例4中“我們總該還記得唐朝那位詩人做的‘暮雨瀟瀟江上村’的一首絕句罷?”等運用了引用的修辭。這些描寫都生動地繪出了景物的特征,大大增強了文采。

要融情于景。“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不僅是作者對自然界景物的肉眼所見,更主要的是作者的心靈感受。如例4抒發了作者對江南冬景的喜愛、贊美之情。

【快樂仿寫】

No.1 春天來了,大地上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春天的氣息。校園里,到處都是春光明媚的景象。柳樹抽出了細細的柳絲,上面點綴著淡黃色的嫩葉;小草帶著泥土的芳香探出了頭,一叢叢,一簇簇;又嫩又綠的花兒也伸了伸懶腰,打了個哈欠,搖搖小腦袋;小朋友們都脫掉了笨重的冬衣,換上了既輕便又鮮艷的春裝;小鳥們從家里飛了出來,唱著動聽的歌,告訴我們:春天來了!

――張興才《春天來了》

No.2 那是一個久旱不雨的夏天,炎熱的太陽烤得田里的老泥鰍都翻白了,村邊的小溪中,溪水一下矮了幾寸,那些露在水面上的石頭,陡地長高了。

小鳥不知躲匿到什么地方去了;草木都垂頭喪氣,像是奄奄等死;只有那知了,不知疲倦地在枝頭高歌――真是破鑼碎鼓在替毒日吶喊助威!

街上的柳樹像病了似的,葉子掛著塵土在枝上打著卷,枝條一動也不動。水泥路上泛著白光,小攤販不敢吆喝,商店門口的有機玻璃招牌,也似乎給曬化了。

――李美容《炎炎烈日》

No.3 我喜歡秋天中銀杏葉的黃,尤其是在路燈照耀下的那種色彩。在黑夜的映襯下,那種黃不是金燦燦的,黃得有些嬌嫩,黃得有些含蓄。路上的行人很少,那路燈照耀下的銀杏樹就像畫布上的油畫,美得出奇。我還喜歡楓葉的紅,紅得熱烈,沒有哪一種顏料能調出如此濃烈的色彩。我在設想著哪一天我能去一個很大的楓林,獨自在林中徜徉,讓楓葉的紅流進我的血液。此時,我想起了“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的詩句。想必古人對楓葉也是情有獨鐘的。

――蔣健珠《秋韻》

No.4 冬天還沒有到,可是天氣已經冷得不行了。狂風吹得樹木東搖西擺,最低溫度已經降到零下了。晚上我躺在床上,聽見外面的風“呼呼”地吹,好像老虎在怒吼。狂風打得我家的窗戶“砰砰”作響,害得那些老年人睡覺都成了問題。我也久久不能入睡,靜靜地聽著那像老虎怒吼一樣的風聲。老虎終究沒有出籠,寒風終究被擋在窗外,籠在溫暖的被窩中,我漸漸地進入了夢鄉。

――王帥帥《東之風》

【片段升格】

原文展示

有這樣一個早晨:幾顆稀落的星星還在不規律地眨著眼睛,一彎明月斜照樹林,霜花落滿了寧靜的鄉野,村莊依舊熟睡著。一個人,走在山村野外曲折有致的小路上,很有節奏的腳步聲,驚醒了林中的宿鳥。那時,好一個寂靜、幽雅的世界,好一份難得的純凈和清新。

――黃忠《秋晨》

升格建議

這一片段寫的是秋天的早晨,一個人走在鄉間小道上,景美心情好,足見小作者的不凡寫作功底。存在的問題有:

1.景物特點還欠突出。秋天,尤其是深秋有霜的早晨,“星星”僅僅是“還在不規律地眨著眼睛”嗎?什么季節的早晨星星大都是這樣子的。再者“霜”具有哪些特點?

2.寫作內容還欠豐富。“一彎明月斜照樹林”,“斜照”的效果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可再渲染一下。結尾處還有待強化一下人的感受,或者是山村的意蘊。

升格展示

有這樣一個早晨:幾顆稀落的星星閃爍著清幽的冷光,一彎明月斜倚林梢,隱隱約約地灑落幾樹清輝,霜花落滿了寧靜的鄉野,村莊沉沉地熟睡著。一個人,走在野外曲折有致的小路上,清脆的腳步聲敲擊著霜花染痕的石子路面,很有節奏地拍打著韻律,“嗒嗒”地驚醒了林中正在酣眠的宿鳥。那時,霜花是淺淺的,霜色是淡淡的,與月光相映,一個寂靜、幽雅的世界,一份難得的純凈和清新,醉了行者的心,癡了山村的夢。

――黃忠《秋晨》

第5篇

要:文學源于生活,生活是寫好文章的前提。生活中的材料是最豐富的,要寫出好文章,就必須貼近生活、深入生活、觀察生活,從而認識生活、感悟生活,獲取直接的生活材料。積累“從生活中得來的材料”,最好的方法是堅持寫觀察日記。學生經常練筆,可以拓展思路,加寬題材,不拘于形式,有助于寫作文,不會再感覺沒有題材可寫;學會了觀察生活,還能記錄自己的一點一滴及感受;還學會了借鑒,使自己的生活充實,使自己更成熟。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通過感悟間接生活經驗,同樣可以發現生活的多彩,可以寫好文章,在作文里有話可說,有真情可發。

關鍵詞: 寫作; 生活;

基礎; 積累材料

文學源于生活,生活是寫好文章的前提。“源于生活”就是材料的選取是來自于平時的生活,寫作必須負載真實的信息,必須有真實的信息輸入,換句話說,就是寫作必須與生活相結合,必須與學生的思想實際相結合。我們要讓學生為真情而寫作,為興趣而寫作。

早在30年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寫文章不是生活的點綴和裝飾,而就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識字,都要練習寫作,并不是為了給自己捐上一個‘讀書人’或是‘文學家’的頭銜,只是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見豐富,更見充實。能寫文章算不得什么可以夸耀的事兒,不能寫文章卻是一種缺陷,這種缺陷跟瞎了眼睛,聾了耳朵差不多,在生活上有相當大的不利影響”。(《文章例話》葉圣陶著)這就準確地點明了寫作的重要性,也給我們這些從事語文教學工作的教師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葉老先生也曾說過:“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停。”可是,擁有豐富多彩的生活并不是寫好文章的唯一決定因素,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懂得感悟生活。

積累豐富的作文材料是寫好作文的首要條件。許多文章高手文思敏捷,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腦子有一個豐富的材料庫,寫起文章來,就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同學們要寫好作文,也必須花大力氣積累作文材料。作家秦牧說:“一個作家應該有三個倉庫:一個直接材料的倉庫裝從生活中得來的材料;一個間接倉庫裝書籍和資料中得來的材料,另一個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語言的倉庫。有了這三種,寫起來就比較容易。”這段話中說的前兩個倉庫正是同學們寫好作文應必備的。

還要多積累材料,這樣在寫作時才能信手拈來。應引導學生深入到生活中去采集材料,要努力到生活中去發現美,采集美。對生活的感觸可做筆錄。其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像做每一件事一樣,要有源于生活的材料,則必須有敏銳的觀察力和靈敏的感受力。而要有靈敏的感受力則又要有敏感的思維和感官,要在每時每刻留心身邊的每個人,每件事,特別要抓住一些細小的細節,也就是說感受要深刻、獨特、細膩。這樣才會在作文時不必擔心無話可說,無字可寫,硬是把作文變成“榨文”。

積累“從生活中得來的材料”,最好的方法是堅持寫觀察日記。同學們寫日記的通病是記流水賬,自己覺得沒意思,也就懶得寫了。學生認為生活很單調,沒什么好寫的,也許,有人會說我平時的生活實在是太單調了,并沒有別人文章里所描寫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每天就是由“家”——“學校”——“家”三點運動,而大多的時間都是在學校渡過,只有單調的學習,很少有機會到社會上去了解一些情況,也很少有時間與社會進行交流,每天都是固定陳式似的生活著,突發事件幾乎不會出現,一點新鮮材料也沒有,而以前的材料又已寫了若干遍,再寫也無甚意義。于是到了寫作就有江郎才盡的感覺。真是這樣嗎?當然不是。生活是如此地豐富多彩,富有樂趣,生活中有很多感人的事情和美好的東西,為什么我們的學生卻找不到好的題材呢 ?原因就是缺少了對生活的觀察。記得羅丹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中的材料是最豐富的,要寫出好文章,就必須貼近生活、深入生活、觀察生活,從而認識生活、感悟生活,獲取直接的生活材料。由此而寫來的文章,往往能達到情真意切,枝豐葉茂。任何一個人身邊每時每刻都發生不同的事情,都接觸著不同的人和事,都會有不同的感觸和體驗。任何一個地區都有它的自然、人文景觀及民風民俗,它的人文氣息和旖旎風光,皆可入畫入文章。即使農村的田間地頭、山野河塘,一年四季的美麗風光,那也是描畫不盡的。 比如我們最親近的人——父母親,感動可以源于他們的一個動作,一個眼神,或是某一個細節,只要用心觀察,都能捕捉到那令人感動的一刻。很多學生說他們挺喜歡看書,看到好的文章時他們就會很感動,那些文章語言平淡無奇,內容不外乎就是很平凡的事情,但不知道為什么讓他們寫的時候卻又是那么困難。這其實是缺乏了對生活的觀察。所以生活中的這些材料,我們不能熟視無睹,要懂得發現,懂得從平凡中悟出不平凡,把他們寫入文章。建議你們照老舍先生教的方法寫:“你要仔細觀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點,隨時注意,隨時記下來……要天天記,養成一種習慣。刮一陣風,你記下來;下一陣雨你也能記下來,因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寫一陣風或一陣雨,你如果沒有這種積累,就寫不豐富。”

經過這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日記訓練,學生對每天一練筆的畏難情緒消除了,也學會了留心觀察,用心思考,還能大膽創新,練得多,寫作起來也就得心應手。漸漸的大家的寫作水平都有了提高。一位學生在日記中寫道:“經常練筆,可以幫助作文,拓展思路,加寬題材,不拘于形式,有助于寫大作文,不會再感覺沒有題材可寫;學會了觀察生活,還能記錄自己的一點一滴及感受;還學會了借鑒,使自己的生活充實,使自己更成熟”。

提高寫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長期的打算,因此,要安排好作文訓練的序列。不少同學寫過摘錄或讀書筆記,但堅持寫的不多。一項有益的工作半途而廢是很可惜的,學生怕寫作文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因此我們要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同學們從小學進入初中后,作文訓練踏上新的歷程,要特別注意培養自己良好的寫作習慣。“天天動筆,多少寫一點”的習慣。不少獲獎同學說他們的作文獲獎,歸功于他們堅持寫日記,時間多則多寫,時間緊則少寫,哪怕少到幾十個字,也從不間斷。這的確是經驗之談。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天天動筆,即能使筆頭子練得更靈巧,還能積累許多作文素材。

針對這一觀點,可能就會有學生理直氣壯起來,自己每天都過著三點一線式的單調而枯燥的生活,并沒有值得感悟的東西,所以寫不好作文是理所當然的;也有一些老師可能會頗為理解地慨嘆學生的生活真是太不豐富多彩了。這樣的認識錯誤的根源就在于對“學生生活”這個概念的內涵定位不準。根據他們的理解,仿佛學生應該讓高力士幫自己脫過鞋寫下“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受過宮刑寫成《史記》,晨興理荒穢寫出了“悠然見南山”等等,這顯然是荒謬的。實際上,學生的生活經驗可以分為親自面對社會人生的直接生活經驗和通過學習書本或欣賞影視作品而獲得的間接生活經驗兩種。對此定位不準的師生只看到學生直接生活經驗的缺乏而使自己茫然無措,卻又不得不在“抒真情”的作文要求下敘述著毫無生氣的口水事件和抒寫著虛空的情。其實,間接生活經驗才是學生生活經驗的重頭戲。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通過感悟間接生活經驗,同樣可以發現生活的多彩,可以寫好文章,在作文里有話可說,有真情可發。

由上可知,學生的生活實際決定了他們要感悟的主要對象是間接生活經驗,那么是什么決定了他們得對這種經驗進行感悟呢?這是寫作本身的性質決定的。

徐飆老師在《寫作該表達什么樣的自我》一文中對寫作的性質做了很到位的分析:“寫作應該是有著高度自覺的、有著細膩情感的人們表達美好情懷、追求更高理想的手段,應該成為人類生存的高級方式。”“有著高度自覺的、有著細膩情感的人們”就是懂得感悟生活的人們,懂得感悟生活的人們才是真正的寫作者,所以要寫好文章就要懂得感悟。一朵花的開放,在普通人眼里是正常的自然現象,而在川端康成看來卻包含著深刻的美學道理。就因為川端康成是“高度自覺、有著細膩情感”的,是懂得感悟的。梁實秋老師在《國文與國語》中也提出國文教學的目的是“訓練學生使用本國的語言文字以求有效地表達思想”,“有效地表達思想”需要感悟這個前提;高考作文評分發展等級中的深刻、豐富、有文采、有創新這四個等級中某層次的實現同樣需要感悟間接經驗這個前提。

2005年高考福建卷,福建考生在他的《執子與通子》一文中,運用了“莊子”、“陶淵明”、“王維”、“屈原”、“司馬遷”、“辛棄疾”、“諸葛亮”、“伯牙”、“阮籍”等感悟后的間接生活經驗,該文受到了廣泛好評,鮑亞民老師稱它是“大氣之作”。這名福建考生筆下的間接生活經驗,高考考生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同樣運用它們到作文中,只有一部分文章能被稱為“大氣之作”,更多的文章只會讓改卷老師厭煩:“這學生怎么就只會寫什么屈原司馬遷呢?”寫屈原司馬遷,就是應該寫這些具有典型性、文化性的“屈原司馬遷”而不是去編口水化的小強旺才的故事,所以并沒有錯,錯就錯在考生沒有感悟好“屈原司馬遷”這些間接生活經驗,從而運用相同的材料寫出來的文章卻顯得假、大、空,體現出“偽文化傾向”。

對間接生活經驗的辯證性感悟,可以激活學生的邏輯思維、發散性思維,并在寫作中立意新穎而深刻,彰顯自我色彩。洪建老師就曾提到,世間萬事萬物及其發展變化本來就充滿辯證色彩,辯證法是人類思維智慧的高度體現。

所以,面對間接生活經驗時,學生就要做到對它進行辯證性感悟。例如:在課本方面,高一上學期選入了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自此,“海子”就成了學生間接生活經驗的一部分,學生就可以對這一經驗的某方面進行辯證性感悟,比如思考感悟海子之死是為了擴大自己詩歌的影響還是基于其本人在詩歌的王國里稱王的思想根源而選擇“適時而純潔的死亡”——在春天,野蠻而悲傷的海子/……沉浸于冬天,傾心死亡(《春天,十個海子》)。在影視方面,喜歡體育的學生會通過電視接觸到央視名嘴黃健翔過激解說2006年德國世界杯意澳之戰這一間接生活經驗,然后可以辯證性地認識感悟他的解說方式,一方面可以否定其解說是失禮、失態、失常,另一方面可以肯定其解說是一名解說員的個性激情的體現。在網絡方面,學生可能會接觸到2006年在詩壇引起爭議的“梨花體”詩人趙麗華這一間接生活經驗,學生同樣可以進行辯證性感悟,一方面可以肯定“她的詩捕捉到了生活中像煙一樣輕盈的東西,語言亦松弛到自在飄忽的狀態,內在的詩意卻被悠然守定”;另一方面可以否定她的“作品”只是將一句話簡單地分行斷開不能算作是詩,“她是詩壇上的芙蓉姐姐”。

第6篇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并能講出這個故事。

2.會用“即使……也……”造句。

3.了解事情的經過,理解“推敲”的含義。學習賈島認真嚴肅的創作態度和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

教學重點:

了解故事的經過,理解“推敲”的含義。

教學難點:

學習賈島認真嚴肅的創作態度和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指名讀課文。

2、讀后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二、導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1、看書中的圖畫,說說圖意:

寧靜的夜晚,一輪明月掛在空中。賈島來到友人家門前,輕輕叩響了朋友家的門。敲門聲驚醒了正在池邊樹上沉睡的小鳥。

2、這景色多美啊!讀讀課文,看看哪句話是描寫這幅圖的,用“——”畫出來。指導朗讀這句話。

3、自由朗讀,說說讀懂了什么?(賈島和李凝是好朋友)

4、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賈島和朋友李凝的友誼非同一般?

5、理解重點句:

映示:他沿著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1)讀句子,說說這句話什么意思。

(2)結合句子選擇“摸”的義項:A、用手接觸一下(物體)或接觸后輕輕移動(動作演示);B、用手探取(動作演示在課桌內摸東西);C、試著了解,試著做(如“摸一下他的底細);D、在黑暗中行動,在認不清的道路上行走。

(3)指導讀好這句話。

6、小結:賈島深夜訪友,以詩相贈。這是故事的發生。

板書:發生深夜訪友以詩相贈

三、精讀課文3—6節。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3—6自然段,想象這一部分寫什么?(這一部分主要寫賈島在返回長安路上仍然在思索著昨夜詩中的用字,由于投入,闖進了韓愈的儀仗隊。)

2、引導學生再細讀課文這一部分,說說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到賈島思考詩中用字是很認真、很投入的?(A、從賈島騎著毛驢,一邊吟哦,一邊做著推門、敲門的動作。這句話體會到賈島思考時非常投入的,他不但在想,而且還不由自主地做起了動作。B、“不知不覺”說明賈島思考問題很專心,他連進城也沒有發覺。C、從大街上人們的反應體會到的,“大街上的人看到他這個樣子,都感到十分好笑。”說明賈島只顧思考,全然不知自己已經在大街上失態了。”D、從課文第四節中知道的,“當韓愈的儀仗隊迎面而來時,街上的行人、車輛紛紛避讓,賈島毫無察覺,仍然在毛驢上比比劃劃,并闖進韓愈的儀仗隊。”這足以說明賈島思考得多么入神啊!)

3、師總結:同學們讀書理解得真細致,是啊!像賈島這種對文字的鍥而不舍地斟酌研究就叫——推敲。從你們的回答中,老師發現你們也從賈島身上學到了對文章中詞句進行推敲的本領。現在老師考考你;

春風吹綠了樹梢,吹()了小草,吹皺了河水,吹鼓了杏樹的花苞。

(“綠”,理由是:春天來了,樹梢發出了綠芽,小草也長出了嫩綠的葉子。剛說完,學生B就站起來也說是填“綠”。理由是:冬天小草是枯黃的,春風一吹,又煥發了新的生命力,而綠色正是植物的生命色。學生C也填字同上,但說法卻又與前兩位學生不同。僅僅一個”綠”字,學生就有幾種不同的見解。可見,學生的思維被充分地激活了,不時地閃現出創新的火花。學生D認為此處填“醒”較好;因為春天來了,熟睡了整個冬天的小草蘇醒了,有了勃勃的生機。學生E顯然經過了仔細的推敲,站起來高聲說道:“我認為填‘俏’更妙。原句中已出現‘吹綠’‘吹皺’‘吹鼓’等詞語,‘吹俏’既避免了詞語上的重復,又把小草當人來寫,春天里的小草猶如俏麗的姑娘,一個‘俏’字就把小草寫活了。)

4、“妥帖”是什么意思?你能從這段中找出它的近義詞嗎?(恰當)還有哪些詞意思跟它相近?(合適適宜適當等)給“或許”找個近義詞。

5、比較分析:

賈島騎著毛驢進了長安城。

賈島騎著毛驢,一邊吟哦,一邊做著敲門、推門的動作,不知不覺進了長安城。

(1)指名朗讀。說說這兩句話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學生試做動作。

(2)指導朗讀,讀出賈島此時那種如癡如醉的樣子。

6、自由練讀第三自然段,同桌互讀,齊讀。

7、小結:賈島反復斟酌“推敲”二字,這是故事的發展。

板書:發展一字斟酌反復推敲

8、指導朗讀韓愈和賈島的對話。

(1)練讀:韓愈的話要讀出責問的語氣,賈島的話要讀出誠懇、請求原諒的語氣。

(2)分角色朗讀。

4、小結:賈島不知學覺間沖撞了韓愈的儀仗隊,請求寬恕。故事進入了。

板書:沖闖儀仗請求寬恕

第七自然段

1、自由朗讀,思考:這主要寫了什么?

2、學生交流。

3、“猶豫不決”什么意思?聯系上文,說說哪些句子具體地寫出了賈島“猶豫不決”?

4、韓愈是怎樣幫賈島改詩的?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

5、師述:韓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便很有興致地思索起來。

(1)指名讀。

(2)給“思索”找近義詞。

(3)想一想,“思索”能不能換成“思考”?為什么?

6、指名讀韓愈說的話,說說“敲”字比“推”字用得好的理由。

(3)出示“這時,夜深人靜,月光皎潔,……”賈島是怎么知道“鳥宿池邊樹”的?(引導學生體會“敲”字是真實地寫出了他當時的做法)

7、指導表情朗讀這一段。

8、小結:韓愈認為用“敲”字好,賈島表示贊同。這是故事的結局。

板書:結局韓愈表態賈島贊同

第八自然段

1、過渡:同學們,讀了這個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這個詞語的由來。什么叫“推敲”呢?

2、齊讀第八自然段。

三、指導講故事。

1、師:要想講好這個,先得反課文讀熟了。下面請同學們一邊讀,一邊像放電影那樣故事中的賈島和韓愈在你的腦子里活起來。

學生練讀課文。

2、結合板書提示講述順序。

3、學生練講:

(1)各自練講。

(2)分小小組練講。

(3)各組推派代表講。

(4)評選“故事大王”。

四、指導造句。

1、映示原句。

2、學生練讀,說說上半句講了什么,下半句又講了什么。

3、練習:

把句子補充完整:

即使明天下雨,你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學們也能自覺遵守紀律。

這次考試,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應該驕傲。

4、學生交流口頭造句,師生評點。

五、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復述課文。

2、朗讀、背誦《題李凝幽居》這首詩。

3、寫出近義詞。

妥帖()推敲()或許()吟哦()

4、用“即使……也……”造句。

板書設計:9、推敲

發生夜深訪友留詩相贈

發展一字斟酌反復推敲

沖撞儀仗請求寬恕

結局韓愈表態賈島贊同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了解故事的經過,理解“推敲”的含義,學習賈島做學問的認真態度和刻苦鉆研的精神。

教學重點:

了解故事的經過,理解“推敲”的含義。

教學難點:

理解“推敲”的含義,學習賈島做學問的認真態度和刻苦鉆研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11課《推敲》。“推”和“敲”是兩個動作,誰來做一下?(學生上臺做動作)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

1、輕輕地讀第二自然段,在腦海中想像那情景,你能看到什么,聽到什

么嗎?(A、我看到賈島正在沿著山路尋找李凝的家,他找了好久,才摸

到李凝的家。B、我看到那時夜深人靜,月光皎潔,那夜晚寧靜又美好。

C、我看到賈島正在敲門,但是沒有人來開。D、我聽到賈島清脆的敲門聲。

E、我看到小鳥被驚醒后,撲棱著翅膀叫著飛走了。F、我看到賈島正在寫詩,寫完后他把詩留了下來。)

2、師出示句子:“這時,夜深人靜,月光皎潔,他的敲門聲驚醒了樹上

沉睡的小鳥。”你能讀好這句話嗎?(指名讀,評議他讀得怎樣?A、他讀

得很好,讓我仿佛身臨其境。B、他讀出那晚夜深人靜、月光皎潔的美好

景象。C、聽了他的朗讀,我看到樹上的小鳥被驚醒后,撲棱著翅膀飛遠

了。)

3、女生齊讀。

1、賈島月夜訪好友,可是沒有見著。美好的情境卻激發了他的創作

靈感,他即興寫了一首詩《題李凝幽居》,并把它留了下來。

(板書:即興寫詩)(范讀)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

1、賈島把詩留了下來。第二天他騎著毛驢返回長安。半路上,又發生了

什么事情呢?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第二自然段,想想這一自然段

主要講什么?(這一自然段主要講賈島在路上斟酌詩中的字眼兒。)

(板書:斟酌文字)那句話寫他在斟酌文字呢?學生回答。

2、教師出示句子“賈島騎著毛驢,一邊吟哦,一邊做著敲門、推門的動

作,不知不覺進了長安城。”)

1、賈島騎在毛驢上,怎么斟酌文字的呢?請大家讀讀這句話,做做賈島

的動作。

2、指名上臺表演,該生只做了推門敲門的動作。大家評議一下,他做得

怎樣?(A、他只把推門、敲門的動作演示了一遍,很不夠。因為賈島在斟酌文字,應該反復做這兩個動作。B、我覺得他沒有把賈島沉思的神態演出來。賈島是不知不覺進的長安城,可見他斟酌得很投入。C、我覺得他的表演還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句子中說,賈島是一邊吟哦,一邊做動作的。但是他沒有把賈島吟哦詩句表現出來。D、我還覺得賈島的吟哦是很輕聲的。)

3、那賈島吟哦什么呢?(“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鳥宿池邊樹,僧

敲月下門。“

7、那現在誰來臺前做做賈島呢?

4、你們這些大街上的行人啊,都笑些什么呀?(A、大家快瞧那個和尚,

奇怪嗎?他在比比劃劃的,干什么呀?B、這個人是不是傻子呀,還是中了什么邪?C、喂,我們在笑你呢,你看見了嗎?當心從毛驢上摔下來啊!

D、他好滑稽呀,我們都在笑他他怎么還沒有感覺到呢?)

四、學習四至七自然段。

1、賈島騎在毛驢上比比劃劃,斟酌得很投入,已經到了如癡如醉的程度。

竟然連——沖撞了韓愈的儀仗隊也不知道。接著,兩個差人把賈島帶到韓

愈面前。韓愈怎么問,賈島怎么答?請同桌配合讀好對話,并且互相評議。

2、同桌正在分角色讀,評議。

1、指名讀,并要求其他同學認真聽,做評委。他們讀得怎樣?我聽出韓

愈很生氣,賈島在請求寬恕。

師:賈島只對韓愈說了這些話嗎?他還說了些什么?(生讀書上句子:“接

著,賈島就把自己寫詩的事告訴了韓愈,并說自己正在猶豫不決,不知道

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

3、賈島都是怎么對韓愈說的呢?請大家做賈島,把話說給你的同桌聽。

2、學生練說后教師指名敘述。(A、我昨夜去拜訪一個叫李凝的友人,誰

知他不在家。我寫了一首詩在他家門上。今天回想起,覺得詩句中有一個字似乎有些不妥,我不知道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B、韓大人,貧僧昨夜去拜訪友人,可是沒有見著。我雖然沒有見到他,可是昨晚月色美好,一路上心情舒暢,我的敲門聲驚醒了樹上沉睡的小鳥,美好的情景使我詩興大發,我寫了一首詩留了下來。可是我覺得詩句“僧推月下門”中的“推”似乎有些不妥,我正在考慮到底用“推”好,還是用“敲”好。我正在猶豫不決時,沒想到路上沖撞了您的大駕,求您寬恕。)

6、老師想請兩位同學表演一下剛才的經過,誰愿意?

7、師指名上臺表演,兩位學生的表演投入、到位,扮演賈島的同學居然還跪在韓愈面前說話。臺下師生一片掌聲。)

8、當“韓愈”說到“讓我來想想”時,同學們,韓大人正在思考呢,那

我們來討論一下,到底用哪個字好?(A、我覺得用“敲”好。B、我也決定用“敲”好,因為“敲”能表明賈島是個有禮貌的人。C、“敲”還能襯托出月夜的寧靜,因為在那樣的夜晚,敲門聲很清脆。)

9、轉身問扮演韓愈的同學,我們來聽聽韓愈怎么說?“韓愈”:我認為

用“敲”字好,因為用“敲”不但表明你是一個有禮貌的人,而且還能襯托出月夜的寧靜,讀起來也響亮些。你看呢?“賈島”:是啊,多謝大人賜教。

10、同學們,其實,你們比韓愈厲害呢,大家早就感覺到用“敲”好了。

11、聽了韓愈的解釋,大家有沒有想起前文哪句話?(馬上齊讀:“這時,

夜深人靜,月光皎潔,他的敲門聲驚醒了樹上沉睡的小鳥。”)

12、賈島聽了韓愈的話,心中的疑問解答了。(板書:韓愈解疑)

師;(出示詩文)后來,這首詩中的“推”就改成了“敲”。

五、學習第八自然段。

1、剛才,大家和大街上的人一樣,都覺得賈島很好笑。現在,你有什么要說嗎?(賈島啊,我剛才是說你是傻子,實不應該。我不知道你其實是在斟酌文字啊!賈島啊,你對待寫作的態度是那么嚴肅,只是小小一個字眼兒就那么認真地斟酌,真可敬呀!)

2、是啊,賈島的創作態度極為嚴肅認真,他字字斟酌,句句推敲,正因

為這樣,人們稱他為“苦吟詩人”。后來,人們就把在寫詩和作文時斟酌

文字叫做——(推敲)

六,延伸拓展。

1、同學們,古人寫詩、作文時推敲文字的故事很多,你能講講嗎?以“春風又綠江南岸”為例,(出示句子)大家看,這句詩句中哪個字用的最好?

生:“綠”。(板書:“綠”字,這個字呈現綠色,同時旁邊出現“到、過、入、滿”這幾個字)王安石在用“綠”這個字之前,曾用過“到、過、入、滿”這些字,經他再三推敲,他決定用“綠”,你們認為它好在哪里呢?

(春天是綠色的。“綠”字寫出了春天的特點,使人聯想到碧綠美好、生機勃勃的景象。“綠”字把春風寫活了,說它能吹綠長江兩岸。)

2、對,就因為這樣,他的這個推敲文章的故事成為了千古傳誦的佳話。

3、有一位同學他正在推敲自己文中的字眼兒,讓我們給他提些意見好嗎?

2、出示:一陣風吹來,湖面(蕩、漾)起了綠色的波紋。

(A、我覺得“蕩”好,因為它讀起來響亮些。B、我覺得用“漾”好,因為它能把春風輕柔的特點表現出來。C、我也覺得用“漾”好,因為“蕩”給人“動蕩”的感覺,和春風的特點不相稱。)

3、大家推敲后覺得用“漾”好,下課后老師會把我們的理由說給他聽,

他一定會采納我們的意見的。

七、總結課文。

1、今天,學了這節課,你有什么想法嗎?

(A、我以后一定會像“苦吟詩人“賈島學習,認真修改自己的作文。B、以前老師一直說,好文章是改出來的,今天我是真正體會到了。C、我要把這個故事說給別人聽,讓好朋友也來學習賈島的精神。)

2、希望大家課后把這個千古流傳的故事講給家長或者朋友聽,并在以后

的作文中注意細細推敲詞句。

板書設計:

9、推敲

即興寫詩斟酌文字韓愈解疑

文獻摘錄:

題李凝幽居作者:賈島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一级中文理论 | 亚洲天堂电影午夜在线 | 亚洲香蕉国产福利在线播放 | 在线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网站 | 一本色道综合久久加勒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