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1-07 08:49: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精準認定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學生資助是一項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關脫貧攻堅,事關社會公平。能否準確認定出需要幫扶的對象,實施精準資助,這對資助工作的開展十分重要。但在實際工作中,每個學生的情況千差萬別,要準確地識別出經濟困難生,并劃分出不同的困難等級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雖然國家制定了助學的相關政策,提出了一些具體規范,但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因認定標準比較模糊、缺少具體可操作的認定細則等原因,使精準認定工作存在相當大的難度,這也成了學校資助工作精準開展亟待解決的難題。
一、高校貧困生精準認定工作的必要性
(一)精準扶貧在高等教育領域的現實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始終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放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精準扶貧與精準脫貧是實現共同富裕、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扶貧先要扶志與扶智,關鍵在精準。經濟不發達、不富裕地區要改變經濟落后面貌,不僅需要資金、項目幫扶,更需要加強“志與智”的幫扶,這就需要強化教育扶貧,用教育促進脫貧。作為高校,既要明確自身扶貧的職責,又要有幫助脫貧的對策,通過以助學工作為抓手,切實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精準資助,把精準資助抓細、抓牢、抓出實效。
(二)實現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
學生資助是學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環節,學校應積極宣傳國家資助各類政策,落實六位一體的各類獎助措施,確保沒有一名學生因經濟困難而失學,并通過資助育人系列活動,保障其成長成才。近年來,國家教育扶貧投入雖然逐年增長,但是資助資源較為有限,資助效果并不理想。如何合理地使用扶助資源,并使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化的優勢,需要高校精準認定、科學支配,將這些資源切實地分配給需要資助的人群,實現“需求與資助”的最佳契合。
(三)提升資助工作水平的必經之道
近年來,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已形成了“獎、貸、助、勤、補、免”等六位一體的資助體系,雖然形式不斷豐富、額度不斷增加、受助面不斷擴大,但高校資助工作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資助的對象不夠精確,缺乏動態管理,沒有做到有進有出;以平均、輪流的方式確定資助名額、資助金額等。作為助學工作者,要能清醒地看到工作中不精準、不規范的問題,進一步增強做好學生資助工作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切實做好精準認定工作,提升資助工作水平。
(四)開展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有力抓手
筆者在困難生認定中發現,由于國家資助的力度較大,一部分家庭經濟并不困難的學生開出虛假的貧困證明,爭搶有限的資助資源。這種情況的出現,違背了資助工作的目的,也破壞了資助工作的有效開展。這就需要高校不斷加強誠信教育,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真正讓那些切實需要資助的人獲得資助。現階段,各高校在畢業生貸款還貸環節也都開展了誠信教育系列活動,有效避免了還貸中出現不必要的麻煩。在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認定工作中,要以認定工作為抓手,積極開展誠信教育,營造人人講誠信、人人有誠信的氛圍,切實保障認定工作做到精準、公平、公正。
二、高校貧困生資助認定工作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高校在實施資助認定工作時,均以《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為依據,并結合本校實際,制定出適合本校的資助認定工作實施細則。一般來說,資助認定工作的流程主要如下:采取全校的困難生比例控制→困難生人數分配到學院→學院分配到班級→學生提供貧困證明→班級進行評議→學校進行審核→報備學校審批。環節比較完善,但操作中缺少對每個環節的有效監管,因此,整個認定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資助認定的依據單一且缺乏可信度
目前,學校認定經濟困難學生的主要依據為《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和學生提供的村(社區)、鄉鎮(街道)、縣區三級貧困證明,認定的依據較為單一,且調查表信息的準確性不高。調查表由學生本人填寫,三級貧困證明首先要居住地的村(社區)出具,由于鄉里鄉親的原因,有些地方村(社區)不愿得罪本村人,且他們不需要因開具偽證明而付出代價,因此就開具了信息不客觀的貧困證明。而學生家庭所在地鄉鎮和縣區的民政部門由于人力、財力、物力等因素,往往僅僅依據村(社區)的證明,不做深入調查與信息核實,也出具了與之一致的證明。可以說,整個三級貧困證明較為容易拿到手,這就使得有些學生面對利益誘惑時開具缺乏真實性的三級證明,這使得學校在資助認定過程中難以分辨出真假貧困,給精準資助帶來了很大難度。
(二)資助認定標準模糊且缺乏規范性
教育部對困難學生的界定為學生家庭整體經濟狀況困難,其月均生活費與學校所在地區規定的居民最低保障相同或者偏低,難以支持學生在校期間的正常生活和學習所需費用。這種描述性的界定缺乏定量,無法客觀認定。高校雖然也制定了實施細則或辦法,但一般是依據各種不同的可能造成家庭經濟困難評定不同的困難等級,如建檔立卡家庭子女、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子女、家庭受到自然災害、父母有重大疾病、多子女讀書、孤兒、殘疾學生等。按照這些不同情況,再將困難生分為一般困難、困難和特殊困難三個等級。這樣的認定定性標準較模糊,缺乏量化依據,且我國不同省份發展不平衡,各地的最低生活保障也不相同,這樣就極易導致認定結果中困難檔次不合理,甚至由于班級貧困學生名額的限制,一些真正困難的學生可能會失去資助機會。再者,高校在分配資助名額時,常常依照學院的在校生人數,沒能將不同學院學生存在的地域性差異、貧困程度等因素綜合考慮進來,這難免會導致認定結果不精準。
(三)資助認定缺乏動態管理
在實際工作中,困難生認定工作有很強的階段性和時效性。實施困難生認定多在新生入校以后集中認定,認定結果一年不變、不調整。由于認定工作量非常大,且新學期開始時學院面臨迎新、開學、評獎評優等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使得困難生認定常常只是機械地按照學校的規定流程完成工作,只求公示的結果沒有疑義即可。其實,有些學生的家里情況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有些學生進校時并不存在經濟困難的情況,但是在學期中由于災害或者傷病等原因而面臨經濟方面的困難,如果輔導員和班主任不能及時了解這些情況,就不能及時為這些學生建檔。由于信息的滯后性,且缺乏動態信息管理,這就導致一部分學生不能及時有效地得到必要的資助。
(四)資助認定程序形式化且缺乏監管
困難生認定的程序形式化嚴重。(1)認定資格調查。學生填寫《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由家庭所在地村(社區)、鄉鎮(街道)或民政部門審核,以證明其所填情況屬實。(2)資格審查評議。各學院認定工作小組根據學生提供的證明材料,進行評議。(3)學院審核公示。(4)學校審批。在實際認定工作時,各個環節都可能有缺乏監管的現象。在資格調查的環節,相關證明材料的真實性缺乏核實與監管;在資格審查評議的環節,評議小組人員由班主任指定,班干部居多,人員構成的合理性缺乏監管,并且容易依據關系親疏來評定;在審核公示的環節,學院的審核工作基本流于形式,往往依據班級報上來的人員信息進行公示,缺乏深入了解評與審核,公示形式往往不能引起學生的太多關注。這也為實施精準資助帶來了很大難度。
三、高校貧困生精準認定工作的路徑
(一)多舉措收集認定依據,提高申請材料可信度
單一依據的認定工作難以實現精準資助,要拓寬認定材料的廣度,有效提升認定信息的客觀度。(1)認真審查核實申請人的經濟狀況。除了需要學生如實填表并提交證明材料外,還可提供反映家庭經濟情況的照片、視頻等等。(2)扎實做好困難生的電話回訪及實地家訪。組織教師、學生家訪小分隊,采用就近回訪、家訪的形式復核認定結果。(3)有效利用校園大數據平臺。大數據平臺上會留下學生的欠費、貸款情況、校園卡消費明細、獲得獎助等信息,這些數據較為客觀地描繪了學生在校的收支情況,通過數據分析,可以客觀地掌握大致狀況。(4)重視資助育人。利用誠信活動宣傳、感恩教育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誠信感恩意識,營造誠信校園的良好氛圍。
(二)建立健全認定標準,提升認定工作規范性
科學合理的量化認定體系,有利于認定程序標準化,能有效促進認定工作的公平公正。定量分析可依據家庭情況調查表分設不同指標等級,設定不同參考權重,如家庭成員狀況和學生生源地為一級指標,父母是否有收入來源、是否有重大傷病、有無多子女上學、家庭人均年收入等為二級指標,對困難程度量化操作。為了有效彌補定量分析可能存在的缺陷,可把定性分析作為補充。通過定期談心談話、在班級設置朋輩觀察員等辦法使得輔導員或者班主任及時發現困難生集中認定工作時存在的疏漏,對于因自卑等心理原因不主動申請資格認定的經濟困難學生或者是家庭經濟狀況出現突然變故的學生做到及時掌握,隨時建檔,及時納入學校的幫扶對象,給予適當補助。在資助認定的過程中,要廣泛收集認定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建議,不斷改進完善認定工作體系,嚴格認定流程,切實做到不錯認、不漏認。
(三)優化科學的認定程序,加強監督管理
(1)建立健全困難生分級認定機構。認定過程中要設定多層次、不同成員的機構。如設立校領導、各學院書記、院長等構成的一級機構,為校級資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校學生處,全面統籌負責全校困難生認定工作;設立學院領導、輔導員及相關老師組成二級機構,具體負責學院困難生認定工作;設立的由班主任、班干部、學生代表組成的三級機構,為班級民主評議小組,負責本班級的困難生認定工作。學生代表應由熱心班級助困工作且具一定代表性的學生組成。(2)加強認定過程及認定后的監督管理。輔導員、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通過談話走訪等形式,了解家庭經濟困難生的在校情況,深入了解認定資助學生是否存在弄虛作假行為;班級朋輩觀察員對班級同學的經濟狀況進行積極關注,發現遺漏或者錯誤認定時,要及反饋。(3)充分利用校園網的大數據。利用校園網大數據監督學生在校園內消費情況,如發現學生連續數月消費金額遠超其家庭經濟承受能力,要聯系學院進行相應的核實處理。
(四)形成常態認定機制,實行動態管理
資助認定工作應建立健全合理科學的認定機制,使工作有章可依、按章執行。在認定工作中,要堅持階段性集中認定為主,日常動態管理為輔,以兩者相結合的模式進行管理。為了避免出現貧困生只增加不減少的現象,在后期的管理中,學院老師及朋輩觀察員應積極關注認定學生的經濟狀況變化,定期去排查更新,動態跟進掌握學生信息變化。堅持檔案按照長期動態發展原則,及時更新信息,除規定在某一特定時間內集中進行認定外,對于因突發情況造成的家庭經濟困難情況應隨時允許認定,及時刪除經濟狀況改善的,增補經濟狀況惡化的,適時完善學生檔案,真正做到檔案的動態管理。
參考文獻:
[1]蔡曉良,謝強,陳寶國.脫貧思想宣傳教育研究[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6):10-14.
[2]郝麗麗,溫英杰.關于高校貧困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考[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10):78-79.
[3]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國發13號文件)[EB/OL]
作者:黃娟 單位:淮海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