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9-06 08:53: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德育教育對初中歷史教學的意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將德育教育滲透于教學中的必要性
新時代的青少年思維活躍,物質生活條件優越,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極強,但其在成長過程中也存在不足之處,這些成長過程之中所表現出的不足,對青少年學生的發展起著嚴重的制約作用,對青少年的發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部分青少年缺乏關愛意識,以自我為中心,不關心學校和社會的發展,民族意識薄弱,缺乏信仰和理想,且心理承受能力差,經受不住挫折和考驗。針對青少年的這些不足之處,加強德育教育顯得十分必要。加強德育教育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心,培養國家觀念和民族自豪感,有利于青少年塑造健全人格,全面提高自身綜合能力,成為新時代的復合創新型人才,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德育教育的原則性
1.遵循教學內容的客觀性原則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不應當把個人的想象和文學作品當作歷史傳授給學生,也不應該將自己的愛憎加于學生身上,應該遵循歷史的客觀性原則,不可脫離歷史事實進行教學。一位優秀的歷史教師應該熱愛自己所從事的歷史教學工作,因為只有熱愛才能使教師對歷史教學工作傾注更多的時間與心血。歷史知識的產生與當時的社會發展與特定的歷史環境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師在歷史知識教學的過程之中不能埋頭只讀書本,應該結合當時的政治環境與社會發展的實際,結合特定時期的政治與經濟發展,以及當時社會意識形態的構成來理解歷史知識。例如,在教學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知識時,應該使學生首先了解春秋戰國時期激烈的社會變革與社會的動蕩,在這大的社會背景下,讓學生理解生產力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是時代變遷的必然,如果在教學中拋開社會發展的大背景去談文化的發展,學生就很難理解春秋戰國時期為什么會出現文化大發展的局面。
2.教學過程中的目標性原則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具有目標性,應將中華民族幾千年沉淀下來的優秀文化傳統和價值觀教導給學生,應該把握好教材,因地制宜的對學生實施德育教育,教師應該創新教育理念,為提升青少年的綜合素質不斷奮斗和努力。加強新教育理念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與綜合素質。新課程教學目標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師不能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就無法在課堂教學中實現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1.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愛國教育屬于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部分,愛國主義精神早成為當代大眾的精神財富。愛國主義思想是國家和個人發展的前進動力,貫穿于歷史發展的始終。中國發展歷經磨難,正是愛國主義的存在,促進中華民族發展壯大。在初中教學中,應該把愛國教育貫穿于歷史教學中,使學生通過加強學習歷史來掌握愛國主義精神,成為新時代愛國的中學生。教師可以利用課本內容、歷史資源講解歷史知識,促使學生認識民族文化。例如,講解四大發明等科技,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意識和自豪感,使學生了解祖國的強大。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應該采取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可開展課外活動,豐富學生的歷史學習生活;可組織課外閱讀,閱讀等人的事跡;可組織學生觀看愛國主義電影,比如關于甲午戰爭、中,愛國將領的犧牲,在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中使學生認識到歷史事件中的愛國主義精神。
2.引導學生樹立遠大志向、理想理想屬于學生生活的重要推動力,樹立理想有利于學生找到目標,堅定學習的信心。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許多內容均具有正能量。初中時期正是學生樹立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教師可以借助歷史人物指導學生進行分析,或是引導學生學習和理解名人名言,樹立遠大理想。例如在學習陳勝和吳廣起義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這一歷史事件,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通過同學之間或者與老師的互動,使學生認識到歷史人物的勇敢性和歷史事件的積極意義。也可以指導學生學習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理想抱負和以國家利益為重的精神,可以激發學生思考人生價值,有利于貫穿德育教育。
3.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在初中歷史教材中,正面和積極的人物很多,同時也有諸多反面教材。教師可利用反面教材加強對學生的教育,使學生認識到危害國家和社會是會被歷史唾棄的。給學生講解正面人物,有利于學生了解到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正面人物的作用,有利于學生規范自身行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意識。
作者:姚紅靜 單位: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