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美麗鄉村考察報告

美麗鄉村考察報告

時間:2023-02-25 08:06:1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美麗鄉村考察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美麗鄉村考察報告

第1篇

關鍵詞: 藏娘唐卡;傳承現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681?穴2012?雪01-0106-07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Zangniang

Thangka Inheritance in Zhongda Township, Yushu County

LIU Dong-mei Zhaxisongbao Zhaxicaicuo

Abstract: This paper is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Zangniang Thangka inheritance in Zhongda, Yushu. The main aspects of this investigation focus on the humane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inheritance,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of inheritance, the form and artistry of Thangka,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from families and temples. The aim is to provide a guide for the protection of Tibetan Thanka and its inheriting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urther study.

Key words: Zangniang Thangka;current situation of inheritance;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本文以青海省玉樹縣仲達鄉藏娘唐卡、畫師及家庭、寺院作為調查對象,通過對以家庭、村落、寺院等傳承模式的唐卡藝術實踐的考察,認識和分析藏族唐卡傳承的人文與地理環境、傳承的歷史與現實、唐卡的形式技藝以及影響傳承的諸種因素,以求全面反映藏族唐卡傳承的現實情況,為進一步研究和實施對唐卡藝術及相關傳承文化環境的保護與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一、田野點概況

玉樹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西南部,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有三江源之美譽。玉樹州州府與玉樹縣政府所在地均為結古鎮,位于扎曲河與巴曲河的匯合處,海撥3680米。據1996年的統計,全州人口248180人,其中藏族占總人口的96.1%,屬康巴[1]。歷史上,這里曾是唐蕃古道的重要驛站,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

藏娘村位于玉樹藏族自治州州府結古鎮以北120公里,通天河南岸,海撥3800米。藏娘是藏語的音譯,73歲的老人昂色告訴我們,藏娘的意思是世界的中心,“雖然衛藏那邊說他們是世界的中心,但我們堅持各有各的說法”。歷史上的“藏娘”并不單指一個小村子,而是涵括桑周寺周圍、通天河兩岸的八個村落的區域,稱為“拉扎德嘉”(藏語音譯,意為神裔八村),具體指藏娘(包括仲青、外達、次嘎)、郭達、歇格、寨格、貝格、多通、葉達、格松達等自然村。現在藏娘是一個自然村的名字,在行政上和另外6個自然村一起合稱歇格村,屬玉樹縣仲達鄉,離鄉政府所在地有40公里。

由于村莊境內的藏娘佛塔為佛教圣地,因此這個位于通天河畔的小村在康區乃至全藏都頗為有名。藏娘佛塔相傳由印度高僧彌底嘉那所建,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建于1030年),塔內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的舍利子,人們相信圍繞此塔轉經有無量的功德,尤其對胃病有獨特的療效。每年冬天,待通天河結冰之后,從藏區各地前往藏娘佛塔朝拜轉經的信眾特別多,佛塔附近的草地上全搭滿了帳篷。我們在藏娘村時,村民們正在佛塔下方修建一排排的水泥房,為前來朝圣的人提供住宿。顯然,藏娘村從來都不是一個閉塞之地,只不過因為地理和氣候的原因,與外界的交流極受季節的限制。夏天為高原雨季,泥石流會堵住前往藏娘的鄉村公路,此外,上漲的通天河水也可能將部分路段淹沒,使汽車無法通行。

從佛塔往東不到100米處即是桑周寺,僧舍錯落有致地修建在山坡上,外墻均粉刷成黑、紅、白相間三色豎條紋,是藏傳佛教薩迦派的標志。桑周寺的活佛尼瑪多吉(彌底嘉那第三世轉世)已于2006年圓寂,現在寺院由江永遲村和更嘎澤仁兩位寺管會管家共同主持。寺內現有54位僧人,最大55,最小14歲,主要來自附近的村莊。山下是村莊,這里的民居都是由石頭壘成,古樸而堅固,成為藏娘另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桑周寺內和藏娘村的人家中保存下了大量代代相傳的唐卡,主要由藏娘的歷輩唐卡畫師所繪。這些唐卡繪制精美、畫風獨特,被稱為藏娘唐卡。

至今,繪制唐卡的藝術實踐仍在藏娘村繼續。不少優秀的畫師走出藏娘,遷到州府結古鎮定居,并有畫師經營起了唐卡店,出售電腦噴繪或人工手繪的唐卡;桑周寺在結古鎮商業中心格薩爾廣場成立了一個名“藏娘唐卡工藝交流中心”的唐卡店,并在青海省省會西寧的南山公園建立了一個博物館,展示藏娘唐卡。我們的調查時間是2009年7月11日至26日,調查地點包括藏娘村、結古鎮、西寧等地。

二、藏娘唐卡藝術傳承的歷史與現實

第2篇

王氏家族400多年來,子孫繁衍,分成很多支系。一個支系居住在一個大宅院中。大宅院占地面積都很大,并都有一個名稱。因此常以大宅院稱呼所屬支系。我是“大夫第”支系。“大夫第”落成于嘉慶元年(1796年),占地面積2萬多平方米。按民國10年編的《慈溪王氏宗譜》(以下簡稱《宗譜》)記載:“大夫第”支系第一代,王嚴理,三歲喪父,“賴母馮太宜人守節教養。稍長,從名師游,多目以國器。會應學使者試,不售。遂慨然棄舉子業,理家政,與臧獲同勞動。由是家益以起”。母親去世后,“由布政司經歷遵例捐授通判,分發河南”。因處理一起積案,成績卓著,“撫軍甚嘉公才,輒倚重之,旋命攝汝寧通判。篆任三月,民情大洽。然公為吏廉,薪水有歉,則自家郵寄。久之,貲斧難繼,因乞假回里。時年已五十余矣”。

“大夫第”第一代生了五個兒子,其中第三子,又在“大夫第”東面,離東浦河約10米處建了一座大宅院,叫“白屋”。我在1929年生于“白屋”。因此,“我的直系家族”指的是“白屋”支系。我是該支系的第五代。

“白屋”占地面積1萬余平方米(東西長120米,南北寬85米),在黃山村是一個較小的大宅院。

“白屋”分內外兩個長方形圈。外圈由普通圍墻組成,形成“白屋”的外形。內圈東西長約60米,南北寬約50米,由山墻圍起來。所謂山墻也就是比較高的墻,用來防止外面的火燒進來。內圈是兩層樓房,呈H形,中間一排五間,坐北朝南,為正房;中間一間是大廳,面積約100平方米;兩層樓高七八米,稱為落帽廳,意思是戴著帽子抬起頭來看房頂時,帽子就會掉下來。東西兩側為廂房,各六間(按一層計算)。正房和廂房圍成南、北兩個大庭院,面積各有三四百平方米。山墻和外部圍墻之間,東西兩側各有一排平房,南北則是兩個大園子。

廂房和山墻之間、山墻和平房之間、平房和圍墻之間均有天井。天井地面也由石塊砌成。天井中放有大水缸,接屋檐上落下來的雨水。雨水的用途,除飲食等日用外,還備用于消防。至于一個天井放幾只大缸,視天井大小而定。山墻和平房之間的天井最大,由于我家占有西側南部廂房四間,也就是兩個區域,故有這樣大的天井兩個,每個天井放七八個大缸。廂房和山墻之間的天井較小,一個天井放三四個。

南邊那個園子呈倒U形,也就是北面是東西長約60米的五馬頭山墻,南北寬約15米,其東西又各有一個由兩排平房,中間一個天井組成的院子。這個園子,中間鋪有石板路。北邊的園子呈L形,也就是東側有房屋,西側沒有,因此比南邊的園子要大些。

“白屋”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它內圈的南邊山墻,由東西兩堵高約十米的五馬頭山墻和中間的大門組成。大門有三個門,中間最寬,兩側的門較窄,中間的大門上有精美磚雕的門樓。所謂五馬頭山墻也就是墻的中間分三層,中間最高一層最短,往下兩層則向左右兩側挑出,并且一層比一層寬。由于高,加上周圍又是稻田,很遠就可以看到,也顯得雄偉。

“白屋”內部又分若干區(單元),區與區之間有弄堂相通。一個區由若干樓房和平房組成。如王惕齋居住的區,在“白屋”的西南部,約占“白屋”四分之一。其中樓房4間(也就是樓上、樓下共8間。這是名義上的,如同現在一廳兩室裝修后,一廳可能分為客廳和餐室2間一樣,我家的2間實際上分割為9間房子。另2間是我伯父的,空著),平房區有10間加1廳,南部園區旁平房有4間。

晚清時期,黃山王氏家族有四個族兄弟去日本謀生。王氏四個族兄弟中,王惕齋最先去日本,約在1870年,也就是明治維新初期,1910年回國,在日本40年。其他三個略晚幾年,其中王治本(R園,1835-1908)是1877年東渡日本,1907年底或1908年初回國。王藩清(琴仙,1847-1898)東渡日本的時間也是1877年。王汝修(瀉睿1843-1895)還沒有看到確切的東渡日本時間,估計也和王治本同時。他們為中日文化交流都做出過貢獻。

王惕齋是在1870年去日本的,7年后即1877年在東京開設商店“凌云閣”,銷售、出版漢文書籍以及文具等。王惕齋雖為商人,但具有良好的文化素養和嫻熟的日語能力,在中日政界、學界具有廣泛的人際關系。與日本學者尤其是漢學家交往密切,曾作書贈予大河內懸于其書齋。1884年,日本維新人士、漢學家岡千仞游歷中國,王陪同游覽蘇杭等地。

日本人岡千仞(1833-1914),字振衣,號鹿門,原仙臺藩士。精通漢學與西學,明治維新后,曾任修史館編修官、東京府書籍館干事等職,后因對藩閥專制不滿而辭官辦塾,以教導學生及著述,前后有“弟子三千”,著述達300余卷。岡千仞與在日本的王氏四兄弟皆有密切的來往。

岡千仞于1884年5月29日暮岜醭舜來中國。他在中國訪問行程近萬里,歷時320日,會見中國官員、文人近200名。見過李鴻章、盛宣懷等達官貴人,俞樾、李慈銘、汪士鐸、王韜等名流學者。交往時大多用筆談,有時亦由陪同的王惕齋口譯。交流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學術等各方面。岡千仞為人豪爽,往往直言不諱,暢抒其見,甚至有時與對方展開激烈辯論。岡千仞在訪問期間,“有所聞見,必手記”,這些日記總題名為《觀光紀游》,約6萬字。

《觀光紀游》已于2009年由中華書局出版。在整理者張明杰所寫的《岡千仞游華及其所作游記》一文中說:“該游記雖冠以‘觀光’之名,但著眼點并不在山水名勝,實際上更像是一部考察記,一部晚清社會活生生的考察報告。”

岡千仞于1884年7月18日到黃山村,住王惕齋家,8月1日離開。下面是《觀光紀游》中與“白屋”有關的部分記載。

王氏,慈溪大族,分宗以來,族人同居三世,廣廈連宇,畫為十數區,分灶同產……此間士大夫屋宅,四周垣壁,高二三丈,重門嚴鎖。填石若磚為中溜,設大甕四五,以貯雨水,日煎茶非雨水,不發香味。堂設坑床、案桌、椅子,揭名人書畫,文房器具,燦然照座。屋內分六七區,族人各占一區……閨閣尤極美麗,臥床丹,帷帳四垂,價自四五十元至百元。

此處所說的“重門嚴鎖”,現在已很少見。現將“白屋”中王惕齋部分“重門嚴鎖”情況介紹于下:自外面進入南部園區旁平房區有門、進入南部園區有門、進入平房區有門;王惕齋的平房區與相鄰的他家平房區有門、平房區進入樓房區有門、王惕齋的樓房區進入他家的樓房區有門;樓房區內進入其他樓房有門、軒子間進入庭院有門;樓梯上有蓋板,放下后,樓下就不能上樓。區內,房間與走廊之間有門(少數如草房、柴房只有出入口而無門),由于建筑是一排排的,房間與房間之間相連,因而彼此之間也有門,因此一個房間可能有兩個門,甚至三個門。二是“臥床丹,帷帳四垂,價自四五十元至百元”。這種閨閣中的床,在過去的寧波地區是比較普遍的。這種床叫“拔步床”。我小時家里有兩張這種床,稱它為“大床”。床面長和寬各2米多,四角有立柱,立柱上部有橫梁,頂部和四面終年用帳幔圍住。正面有一個“門廊”,1米左右寬,和床等長、等高,也有頂。需踏階而上。中間是床沿,兩旁為三面有壁的“小房間”,一端為可坐人的木柜,打開木柜蓋,是一只有蓋的馬桶;另一端是梳妝臺或比較高的木柜,木柜自上而下為兩層抽屜和有兩扇小門的柜子。床的木壁上有雕刻。現在寧波保國寺有這種床的陳列,叫“千工床”,是這種床中最高檔的。

關于家教與習氣,《觀光紀游》記載:“觀王氏家廟。壁書先中書君家訓十二條。族人登科第者,皆書聯額揭壁。族約尤嚴,日降人非流者,不得與祭。非流謂竊盜犯刑,操俳優、仆役、剃刀、舁丁諸賤業類。庭設舞臺,每春秋奠祭,演雜劇,會族人觀之。”“子弟至八九歲,必延師學舉業……而子弟知讀書有才氣者,專耗精神于八股之學。及其累試不第,漏不平于酒色,頹然自放,不役心世事,猖狂為達,放誕為豪,妄庸為賢,迂疏為高。或至溺洋煙,蕩資產,賣子女,縮性命,不自悔焉。余來此累月,略得中土之病源,附記于此。”“更設煙具別室,二人對臥。且吃且話,此為常法。余痛駁煙毒縮人命、耗國力,茍有人心者,所不忍為。硯云不悅,曰:‘洋煙行于中土,一般為俗,雖圣人再生,不可復救。’此雖非由衷之言,亦可以知其成弊害,一至此極。魏源嘗論煙害曰:‘耗中土之精英,歲千萬計。此漏不塞,雖萬物為金,陰陽為炭,不能供尾閶之壑。’又日:‘日本水戰火攻,不如中土,止以陸戰之悍,守岸之嚴,刑罰之斷,號令之專,能禁,斷煙害,使彼不得輕犯。謂我水戰火攻,不如洋人,猶可;謂守岸禁邪不如日本,可乎?不可乎?號令之不行海外,猶可;今并不行于海內販煙、吸煙之莠民,可乎?不可乎?’此實沉痛之言。而中人不猛省于此,何也?”

岡千仞以上所記應是“白屋”處于鼎盛時期,但他也已看出“白屋”王氏家族已埋下“家道中落”的陰影。果不其然,約50年后,當我四五歲時(1929年生),祖母把我從杭州父親家帶回“白屋”居住時,“白屋”支系后人,只有我一個兒童了。原來大房、二房的房子已由硯云(仁厚)的獨生子王義衍,因抽鴉片而又無謀生本領,賣給“大夫第”支系第五房王志湘。王志湘,在上海經商,已成富翁,并不想在家鄉買房,只是從接濟族人出發,買了“白屋”的房子,而且也從來沒有回來住過,只是委托管家管理房子。管家一家也就是三四個人,加上還有約三四個人的親戚的一家,也只10人左右。此時,“白屋”空空蕩蕩、冷冷清清,充滿凄涼之景。我家是第三房,但伯父家在上海(8口人),父親家在杭州(連我6口人),祖母則在上海、杭州、黃山來回走動。“白屋”平時由長工看守。我回來后,也就是3個人。據宗譜記載,王義衍曾有過四個妻子、一個兒子,此時已只有他一個人,住在大夫第,無所事事,坐吃山空,凄涼地度他的晚年。由于大房、二房已無人,因此每年春節在大廳懸掛“白屋”祖先畫像一事,就由我家來辦。這樣,占地1萬多平方米的大宅院、曾有男女婢仆六七十名的大家庭,此時住“白屋”的只剩下我和祖母2人,算上住在“白屋”外的該支系人,也只有15人左右。

研究“家道中落”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家道中落”。從上面列舉的不完全的“家道中落”的原因中可以看到,“家道中落”有的是客觀原因,如戰亂、災害、無后代、被詐騙、搶劫或侵吞等;有的是主觀原因,如無謀生能力、頹廢不求上進、染上不良嗜好等。失業則可能兩種原因都有。因此避免“家道中落”首先要避免主觀原因。“富不過三代”就是“家道中落”中主觀因素造成的一個類型。避免主觀因素造成“家道中落”,最核心的要求就是拋棄依賴上代,樹立依靠個人發奮圖強、自強不息、自立于社會的上進心。即使客觀原因造成“家道中落”,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也能依靠這種精神實現“中興”。

從這個具體例子中,還可以看到一些類型的鄉村存在衰落的因素,即由時代變遷造成的衰落因素。在農業經濟時代,鄉村作為社會的基層,既提供農產品,也提供各類人才,包括文化精英。如20世紀40年代,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潘光旦和曾分析了915個清朝貢生、舉人和進士的出身。其中,52.5%出自城市,41.16%出自鄉村,6.34%出自介于城鄉之間的市鎮。

在一個鄉村中,一般有各類人員。我把大多等舜郵屢┮檔南绱宄莆農村,基本上是培養士人的鄉村稱為“士村”。黃山村就是一個“士村”。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精品 | 亚洲日本aⅴ片在线观看 | 五月天福利国产视频 |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有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