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專利申請申請書

專利申請申請書

時間:2022-11-09 19:38:1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專利申請申請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

發明

│①

名稱

──┬─────────────────────┤

(發明)

④ │姓名

├───────────

發├─────────────────────┤

明│地址

│②

人│

──┼─────────────────────┴───────────

⑤ │姓名或名稱

電 話

├─────────────────────────────────

郵 政

申│地 址

請│

編 碼

人├─────────────────────────────────

│國籍或總部所

經常居所或營業所

│在地國家名稱

所在地國家名稱

├─────────────────────────────────

│代表姓名

──┼─────────────────────────────────

⑥ │名 稱

地址

專├─────────────────────────────────

利│專利局給出的

機構所在地區

代│

理│機構代碼

郵 政 編 碼

機├─────────────────────────────────

構│代表人姓名

登 記 號

──┴─────────────────────────────────

⑦已在中國政府主辦或承認的國際展覽會上首次展出

已在規定的學術會議或技術會議上首次發表

請求費用減緩

可能涉及國家重大利益

────────────────────────┬───────────

⑧申請文件清單

│⑨ 附加文件清單

1.請求書

份 每份 頁

│ 要求優先權聲明

2.權利要求書 份 每份 頁 項

│ 優先權證明材料

3.說明書

份 每份 頁

│要求提前公開聲明

4.說明書附圖 份 每份 頁 幅

│ 實質審查請求書

5.說明書摘要 份 每份 頁

│ 不喪失新穎性證明

6.摘要附圖

份 每份 頁 幅

材料

────────────┬───────────┴─┬─────────

⑩上述以外的發明人

│⑾上述以外的申請人

│⑿申請人或機構

│ 簽章

年 月 日

────────────┴─────────────┴─────────

2.說明

專利是指國家專利機關依照《專利法》的規定授予發明人、設計人對某項發明創造在《專利法》規定的期限內享有的獨占實施權。

專利包括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發明是指產品、方法或者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實用新型是指針對產品的形狀、構造或者結合所提出的適于實用的新技術方案。外觀設計是指對產品的形狀、圖案、色彩或者結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適于工業上應用的新設計。

取得專利權的條件是:申請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應當具備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新穎性,是指在申請日以前沒有同樣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在國內外出版物上公開發表過、在國內公開使用過或者以其他方式為公眾所知,也沒有同樣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由他人向專利局提出過申請并且記載在申請日以后公布的專利申請文件中。但申請專利的發明創造在申請日以前六個月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喪失新穎性:①在中國政府主辦或者承認的國際展覽會上首次展出的;②在規定的學術會議或者技術會議上首次發表的;③他人未經申請人同意而泄露其內容的。創造性,是指同申請日以前已有的技術相比,該發明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該實用新型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實用性,是指該發明或者實用新型能夠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夠產生積極效果。但是,對下列各項,不授予專利權:①科學發現;②智力活動的規則和方法;③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④動物植物品種;⑤用原子核變換方法獲得的物質。但對動物和植物品種的生產方法,可以依照《專利法》的規定授予專利權。這是申請人應當注意的基本問題之一。

取得專利權一般要經過申請--初步審查--早期公開--請求實質審查--進行實質審查--公告--異議--復審--批準九個步驟。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通常不需要經過早期公開、實質性審查階段而直接進入公告。申請是第一步。申請要填寫申請書,交由專利機關。專利機關認為符合條件的,應當受理。經初步審查后,即可早期公開,自申請人提交申請之日起18個月內,將申請的內容在專利公報上予以公布,供公眾自由閱覽。專利局對此專利申請給予臨時性保護。

專利的申請是取得專利權的先期條件。申請專利應當注意的問題有:

(1)申請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的,應當提交請求書、說明書及其摘要和權利要求書等文件。請求書應當寫明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名稱,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的姓名,申請人姓名或者名稱、地址,以及其他事項。

(2)說明書應當對發明或者實用新型作出清楚、完整的說明,以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實現為準;必要的時候,應當有附圖。

(3)摘要應當簡要說明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技術要點。權利要求書應當以說明書為依據,說明要求專利保護的范圍。申請外觀設計專利的,應當提交請求書以及該外觀設計的圖片或者照片等文件,并且應當寫明使用該外觀設計的產品及其所屬的類別。

(4)專利局收到專利申請文件之日為申請日。如果申請文件是郵寄的,以寄出的郵戳日為申請日。申請人自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在外國第一次提出專利申請之日起十二個月內,或者自外觀設計在外國第一次提出專利申請之日起六個月內,又在中國就相同主題提出專利申請的,依照該外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依照相互承認優先權的原則,可以享有優先權。

(5)申請人自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在中國第一次提出專利申請之日起十二個月內,又向專利局就相同主題提出專利申請的,可以享有優先權。申請人要求優先權的,應當在申請的時候提出書面聲明,并且在三個月內提交第一次提出的專利申請文件的副本;未提出書面聲明或者逾期未提交專利申請文件副本的,視為未要求優先權。

第2篇

14年前申請技術專利

今年48歲的宮保貴原是隨州科委下屬一單位技術人員。他說,1995年,他開發出了以花生為主要原料的花生濃縮液、花生原汁、花生奶及花生蛋白肉系列飲料,“當時我心情很激動”,當年5月,宮保貴向國家專利局(現已更名知識產權局)在當地的科技部門遞交了專利申請書,該部門于1995年5月5日給原告下達了專利受理通知書,專利申請號碼為:95105211.x。但一直到2008年,宮保貴仍未收到專利通知書,也未收到專利申請駁回通知書。

多次催要專利證書未果

宮保貴說,自己曾多次向當地相關部門咨詢,并要求頒發國家專利證書,但一直沒有如愿。2008年12月份,宮保貴多次通過電話和信件要求被告頒發國家專利證書,仍然未獲回復。今年2月23日,宮保貴到北京向知識產權局提交行政復議申請書。但知識產權局查詢后表示,專利檢索庫資料檔案明確顯示:其申請專利號為95105211.x的檔案,已于2002年依法全部銷毀。在2009年2月25日,國家知識產權局以“超過復議期限”為由,向宮下達了第1055號不予受理裁決書。

狀告知識產權局索賠10億

宮保貴認為,由于國家知識產權局未及時辦理屬于自己的專利,導致自己花費多年心血研制的技術秘密泄露,10多年來,國內生產花生奶的企業已達1000多家,給自己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為維護自己的正當合法權利,他在起訴的同時,向法庭遞交了《行政賠償起訴狀》,要求被告賠償經濟損失共計人民幣10億元。

據悉,宮保貴將于7月22日赴北京參加庭審。

律師說法

得到國家賠償可能性不大

第3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保障專利機構以及委托人的合法權益,維護專利工作的正常秩序,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所稱專利是指專利機構以委托人的名義,在權限范圍內,辦理專利申請或者辦理其他專利事務。

第二章專利機構

第三條本條例所稱專利機構是指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在委托權限范圍內,辦理專利申請或者辦理其他專利事務的服務機構。

專利機構包括:

(一)辦理涉外專利的事務專利機構;

(二)辦理國內專利的事務專利機構;

(三)辦理國內專利事務的律師事務所。

第四條專利機構的成立,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有自己的名稱、章程、固定辦公場所;

(二)有必要的資金和工作設施;

(三)財務獨立,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四)有3名以上具有專利人資格的專職人員和符合中國專利局規定的比例的具有專利人資格的兼職人員。

律師事務所開辦專利業務的,必須有前款第四項規定的專職人員。

第五條向專利管理機關申請成立專利機構,應當提交下列文件:

(一)成立專利機構的申請書,并寫明專利機構的名稱、辦公場所、負責人姓名;

(二)專利機構章程;

(三)專利人姓名及其資格證書;

(四)專利機構資金和設施情況的書面證明。

第六條申請成立辦理國內專利事務的專利機構,或者律師事務所申請開辦專利業務的,應當經過其主管機關同意后、報請省、自治區、直轄市專利管理機關審查;沒有主管機關的,可以直接報請省、自治區、直轄市專利管理機關審查。審查同意的,由審查機關報中國專利局審批。

申請成立辦理涉外專利事務的專利機構,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的有關規定辦理。辦理涉外專利事務的專利機構,經中國專利局批準的,可以辦理國內專利事務。

第七條專利機構自批準之日起成立,依法開展專利業務,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

第八條專利機構承辦下列事務:

(一)提供專利事務方面的咨詢;

(二)專利申請文件,辦理專利申請,請求實質審查或者復審的有關事務;

(三)提出異議,請求宣告專利權無效的有關事務;

(四)辦理專利申請權、專利權的轉讓以及專利許可的有關事務;

(五)接受聘請,指派專利人擔任專利顧問;

(六)辦理其他有關事務。

第九條專利機構接受委托,承辦業務,應當有委托人具名的書面委托書,寫明委托事項和委托權限。

專利機構可以根據需要,指派委托人指定的專利人承辦業務。

專利機構接受委托,承辦業務,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收取費用。

第十條專利機構接受委托后,不得就同一內容的專利事務接受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委托人的委托。

第十一條專利機構應當聘任有《專利人資格證書》的人員為專利人。對聘任的專利人應當辦理聘任手續,由專利機構發給《專利人工作證》,并向中國專利局備案。

初次從事專利工作的人員,實習滿一年后,專利機構方可發給《專利人工作證》。

專利機構對解除聘任關系的專利人,應當及時書回其《專利人工作證》,并報中國專利局備案。

第十二條專利機構變更機構名稱、地址和負責人的,應當報中國專利局予以變更登記。經批準登記后,變更方可生效。

專利機構停業,應當在妥善處理各種尚未辦結的事項后,向原審查機關申報,并由該機關報中國專利局辦理有關手續。

第十三條已批準的專利機構,因情況變化不再符合本條例第四條規定的條件,并在一年內仍不能具備這些條件的,原審查的專利管理機關應當建議中國專利局撤銷該專利機構。

第三章專利人

第十四條本條例所稱專利人是指獲得《專利人資格證書》,持有《專利人工作證》的人員。

第十五條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并具備下列條件的中國公民,可以申請專利人資格:

(一)18周歲以上,具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高等院校理工科專業畢業(或者具有同等學歷),并掌握一門外語;

(三)熟悉專利法和有關的法律知識;

(四)從事過兩年以上的科學技術工作或者法律工作。

第十六條申請專利人資格的人員,經本人申請,專利人考核委員會考核合格的,由中國專利局發給《專利人資格證書》。

專利人考核委員會由中國專利局、國務院有關部門以及專利人的組織的有關人員組成。

第十七條專利人必須承辦專利機構委派的專利工作,不得自行接受委托。

第十八條專利人不得同時在兩個以上專利機構從事專利業務。

專利人調離專利機構前,必須妥善處理尚未辦理的專利案件。

第十九條獲得《專利人資格證書》,5年內未從事專利業務或者專利行政管理工作,其《專利人資格證書》自動失效。

第二十條專利人在從事專利業務期間和脫離專利業務后一年內,不得申請專利。

第二十一條專利人依法從事專利業務,受國家法律的保護,不受任何單位和個人的干涉。

第二十二條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不得到專利機構兼職,從事專利工作。

第二十三條專利人對其在業務活動中了解的發明創造的內容,除專利申請已經公布或者公告的以外,負有保守秘密的責任。

第四章罰則

第二十四條專利機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上級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專利管理機關,可以給予警告處罰;情節嚴重的,由中國專利局給予撤銷機構處罰;

(一)申請審批時隱瞞真實情況,弄虛作假的;

(二)擅自改變主要登記事項的;

(三)未經審查批準,或者超越批準專利業務范圍,擅自接受委托,承辦專利業務的;

(四)從事其他非法業務活動的。

第二十五條專利人有下列行為之一,情節輕微的,由其所在的專利機構給予批評教育。情節嚴重的,可以由其所在的專利機構解除聘任關系,并收回其《專利人工作證》;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專利管理機關給予警告或者由中國專利局給予吊銷《專利人資格證書》處罰:

(一)不履行職責或者不稱職以致損害委托人利益的;

(二)泄露或者剽竊委托人的發明創造內容的;

(三)超越權限,損害委托人利益的;

(四)私自接受委托,承辦專利業務的,收取費用的。前款行為,給委托人造成經濟損失的,專利機構承擔經濟賠償責任后,可以按一定比例向該專利人追償。

第二十六條被處罰的專利機構對中國專利局撤銷其機構,被處罰的專利人對吊銷其《專利人資格證書》的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中國專利局申請復議,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15日內,向人民法院。

第五章附則

第二十七條本條例由中國專利局負責解釋。

第二十八條本條例自1991年4月1日起施行。1985年9月4日國務院批準,同年9月12日中國專利局的《專利暫行規定》同時廢止。

附件:中國專利局關于貫徹專利條例的幾點意見(1991年4月19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76號令的《專利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是有關專利工作的重要法規。《條例》就專利機構的設置條件、審批手續、專利人的資格及其考核、資格與職務分離以及專利機構和專利人職責等問題做了明確的規定。《條例》明確了專利工作的方向,對促進專利工作進一步制度化、規范化,推動專利事業發展將起到重要作用,必須認真地貫徹執行。

現就《條例》的貫徹執行問題,提出如下意見:

一、關于專利機構的性質

專利機構受委托人的委托,辦理專利申請或其他專利事務。專利業務涉及的是發明創造,屬于科學技術工作范疇。專利人為理工科大學畢業,并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專利人撰寫專利申請文件的過程是對發明創造的再加工,屬于技術性強的高智能創造性勞動。工作又要執行有關專利的法律法規。所以,專利機構的性質是帶法律性的科技服務機構。

二、關于成立專利機構的條件

《條例》規定了成立專利機構應當符合的條件。

(1)關于名稱、章程和固定辦公場所

專利機構要以自己的名義進行民事活動,必須有自己的名稱。專利機構的名稱應當反映出該專利機構的業務范圍和地區所屬關系,不能隨意確定。

章程是指組織內部的組織規程或辦事條例。專利機構章程就是專利機構根據業務工作的需要所制定的規章制度。所有專利機構都應當依法制訂組織章程,對本機構的業務范圍、人員構成、職責劃分等作出明確的規定。

固定的辦公場所,是指專利機構進行業務活動的所在地。

(2)關于必要的資金和工作設施

必要的資金是專利機構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所要求的。必要的資金,是指專利機構必須擁有的能夠獨立支配的經費,包括國家財政撥款和符合國家規定的其它經費。設立專利機構的必要資金不得少于3萬元。

專利機構應當具備一定的工作設施,如:打字機、復印機等等。

(3)關于財務獨立,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財務獨立是指專利機構應當有獨立的帳號,機構內部實行獨立的經濟核算,并按國家有關規定實行預算管理。

專利機構應當以自己所擁有的財產或經費承擔在專利活動中的債務,以及專利人在專利活動中給他人造成損害時的賠償責任。國家或其上級主管部門不能代替專利機構承擔責任。

(4)關于專職專利人和兼職專利人及其比例

專職人是指在該專利機構工作,并以專利為職業的在職專利人。

專利人和兼職人的比例不得超過1∶3。即如果專利機構擁有3名專職人,則所聘用的兼職專利人不得超過9名。

三、關于已在中國專利局備案的專利機構的整頓和過渡問題

(一)凡符合《條例》規定條件的專利機構,應當盡快辦理重新登記手續。辦理國內專利事務的專利機構和辦理國內專利事務的律師事務所,經上級主管部門同意后,報請省、自治區、直轄市專利管理機關審查,審查同意的,由審查機關報中國專利局審批;涉外專利機構直接報中國專利局。中國專利局將于明年第一季度公告已于今年年底前重新登記備案及新設立的專利機構名單,以后將每年公告一次。

專利機構申請重新登記時應當提交以下文件:

(1)重新登記申請書。申請書應寫明專利機構的名稱、辦公場所、負責人姓名等。申請書格式由中國專利局統一制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專利管理機關印刷后發放。各涉外專利機構直接向中國專利局領取。

(2)專利機構章程。

(3)專利人姓名及其資格證書復印件。

(4)上級編委下達的有關人員編制的批準文件復印件。

(5)專利機構擁有的資金和工作設施情況的證明文件。

(二)目前尚不具備《條例》規定條件的專利機構,應當積極創造條件,按《條例》第十三條的要求,爭取在一年內辦理重新登記手續;對于少數在一年內辦理重新登記確有困難的專利機構,經向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管理機關申請,并經中國專利局同意后可酌情延長一年的期限,但最遲不超過1994年4月1日。自1994年4月1日起仍不符合條件或未辦理重新登記的專利機構不得以專利機構名義承辦新的專利業務,這些機構可過渡為企事業單位或機關內部的專利工作機構。

(三)專利機構在重新登記前不得聘任新的兼職人;所聘任的新的專職人必須在該機構的編制之內。

(四)專利機構變更機構名稱、地址和負責人,在報中國專利局予以變更登記的同時,應當抄報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專利管理機關。

四、關于新設立專利機構的問題

凡符合《條例》規定條件的,自1991年4月1日起可按《條例》規定手續申請成立新的專利機構。申請書格式由中國專利局統一制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專利管理機關印制后發放。涉外專利機構直接向中國專利局領取。

已在中國專利局備案的專利機構,絕大部分屬全民所有制。民辦性質的目前只在北京、天津等個別城市試點,尚待進一步摸索經驗。除正在試點的以外,新的民辦形式的專利機構目前以暫不批準設立為宜。

五、關于專利人的工作證發放問題

《專利人工作證》擬由中國專利局委托中華全國專利人協會統一印制,并發至已重新登記或新設立的專利機構。專利機構按照《條例》第十一條的規定發給專利人。在報中國專利局備案的同時,抄報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專利管理機關。

六、關于專利人資格證書的發放問題

專利機構重新登記后,其原有的專利人原來所持有的《專利人證書》換發《專利人資格證書》。在新設立的專利機構中工作的專利人,原已持有的《專利人證書》同樣換發《專利人資格證書》。

自1994年4月1日起,原《專利人證書》一律停止使用,屆時仍持有該證書者,換發《專利人資格證書》。

七、關于專利人的資格考試問題

專利人資格考試擬兩年舉行一次。考試由專利人考核委員會統一命題,統一判卷。每次考試均根據需要設立考點,由專利人考核委員會委托專利管理機關或中華全國專利人協會在全國同時組織考試。

第一次全國專利人資格考試將于1992年秋季舉行。

第4篇

一、專利申請文件的概念專利申請文件是個人或單位為申請取得專利權向國家專利局提交的一系列文件的總稱。

二、專利申請文件的種類及使用范圍我國專利分為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申請這三種專利須提交的文件略有不同:申請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應提交專利請求書、專利說明書、說明書摘要和權利要求書;申請外觀設計專利,應當提交專利請求書以及該外觀設計的圖片或照片等文件。

三、專利申請文件的主要特點

1.新穎性

專利申請文件所包含的內容必須是在國內外的出版物上沒有公開發表過的,屬于國內外首創的。

2.實用性

專利申請文件對發明創造的闡述很具體、可靠,能夠制造或使用,對制定解決具體技術問題的方案有重要參考價值。

3.時間性

專利申請要搶時間,專利文獻公布也有時間規定。專利說明書要以最快速度公布于眾。

4.規范性

專利申請文件基本上都按照國際統一的格式和體裁,著錄有統一的識別代碼,國家名稱有統一的代號,還有統一的國際專利分類號。

四、專利申請文件的格式及要求:

1.專利請求書

專利請求書是要求授予專利的主要申請文件之一,一般按照專利局所提供的標準表格進行填寫。主要項目有:

⑴發明、實用新型或設計名稱。填寫名稱要求簡短、扼要、準確。

⑵發明人或設計人姓名。姓名—般要求用真實的全名,姓名后面不加“同志”或其他職務稱謂。

⑶申請人姓名或單位名稱。申請人為個人時,應寫出姓名;申請人為單位時,應寫出單位名稱,單位名稱不要用簡稱。如果專利申請是由幾個人共同提出的,則要指定一個共同申請人或人為其代表人。沒有指定的以第一署名人為代表。

⑷申請人地址。一般應寫明申請人的永久性地址。申請人地址的寫法要便于快速、準確地投遞。有的國家還要求寫上郵政編碼、電話號碼、電報、電傳掛號等。

(5)申請日。申請日是申請專利的日期,通常是以專利局收到專利申請文件之日來確定的;如果申請文件是通過郵局寄發的,則以寄出的郵戳日為申請日。

(6)優先權。優先權即享受優先待遇的權利,有優先權日的應注明第一份專利申請提交國、申請日期、申請號。

2.專利說明書

專利說明書是詳細闡述發明技術實質的文件,供專利機構審查、印刷、公布并征詢意見。說明書應當對發明或者實用新穎性做出清楚完整的說明,以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實現為準;必要的時候,應當有附圖。

說明書的內容,一般由三部分組成:

⑴扉頁。在扉頁上印有專利文獻和有關法律文獻的著錄項目。專利文獻的項目可分為四部分:

①號碼。文獻號、申請號、優先權申請號。

②日期。申請日期、優先申請日期、公告日期。

③名稱。出版此專利文獻的國家的、地區的或國際產權管理機構的名稱、優先權申請案提交的國家名稱、與文獻有關的人員的識別(系指申請人、發明人、律師等)。

④有關技術內容的情報。文摘種類簡述、國際專利分類、本國分類號、發明題目、不包括在敘述正文之內而單獨列舉的有關先前技術的文獻目錄、摘要或權項。

⑵正文。正文包括:

①名稱。名稱應能準確和簡明地確定發明對象,與發明范圍完全相符,與專利請求書中的名稱一致。

②序言。說明發明所屬的技術領域,創立發明之前本領域的技術水平和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點,本發明的目的與技術優勢等。

⑧主體。這是說明書的核心部分。說明發明細節和解決的手段,往往列出若干實例和最佳的實施方案,并說明采用本發明后將會得到的技術經濟利益等。

④附圖。附圖主要是說明說明書中所包括的零部件或各種方案,圖的內容不應超出說明書的文字內容。附圖包括示意圖、線路圖、圖解、工藝流程圖和其他繪圖。

3.權利請求書

權利請求書(又稱請求權項)是專利申請人要求法律保護的對象或范圍,即發明人的獨創部分,是排斥他人無償占用的具體內容。

權利要求分為獨立權利要求和從屬權利要求兩種。

獨立權利要求是從整體上反映一項發明或實用新型主要技術特征的權利要求。獨立權利要求的寫法,分前序部分和特征部分。前序部分說明所屬技術領

域;特征部分說明發明本身所要求保護的技術特征。

從屬權利要求,是就前一項(或多項)權利要求所提出的權利要求。從屬權利要求的寫法,分引用部分和特征部分。先引前述權利一項或多項,后寫特征。寫引用部分時,只寫明被引用權利要求的編號即可,并盡可能把編號寫在句首。在寫特征部分時,應寫明附加的技術特征,對被引用的獨立權利要求進一步加以技術上的限定。

權利要求書應該正面地、清楚地、完整地、準確地限定說明書中所描寫的發明技術特征,并不得超出說明書范圍,所用的技術術語也應與說明書使用的相一致。

4.說明書摘要

摘要是對發明或實用新型的基本組成因素或主要技術特征的簡短陳述。它可以幫助專業人員或審查人員進行專利文獻檢索。摘要一般包括題目和摘要本文兩部分,字數一般不超過250個字,并不得使用商業性宣傳用語

5.外觀設計文件

外觀設計專利請求書的內容及格式,基本上與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請求書相同,但是要注明使用該外觀設計的產品及其所屬類別。

申請外觀設計,除提交請求書外,主要應提交外觀設計的圖片或照片。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表示在圖片或照片中的該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為準。圖片或者照片應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或不同狀態,清楚地顯示出請求保護的對象,必要時也可以附送使用該外觀設計的產品樣品或者模型。

第5篇

關鍵詞:OLED;專利;分析;布局

1 引言

進入21世紀,人們需要性能更好、更能符合未來生活需求的新一代平板顯示器,以迎接“4C”(計算機(computer)、通信(communication)、消費類電子(consumer electronics)、汽車電子(carelectronics))以及“3G”時代的到來。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的英文縮寫,譯作有機電致發光二極管)具有平板化、主動發光、高亮度、寬視角、響應速度快、易于實現高分辨率全彩色顯示、低電壓直流驅動、低功耗、發光效率高、溫度特性寬、耐惡劣環境能力好、成本低、制造工藝簡單等優點,非常適用于手機、PDA、數碼相機、DVD、GPRS等小尺寸顯示,被認為是未來最有可能替代液晶顯示器的一種新技術,其產業前景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

國際社會對OLED新型平板顯示技術給予了高度重視。2005年,OLED被美國CNN(有線電視新聞網)列為最近25年對人類最具影響力的25大創新技術之一;2006年,OLED又被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列為十大戰略技術的第三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將“平板產業升級和彩電工業轉型”列為六大重點工程之一,并在三大重點任務中要求“突破新型顯示產業發展瓶頸”,工業和信息化部表示,在平板顯示領域,將重點支持OLED顯示技術的發展。

目前,OLED尚未達到大規模生產的水平,主要處于研發階段,而我國在實驗室階段與國外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國家經濟實力能夠為OLED研發提供經濟保障;我國生產OLED的儀器設備與國外差距不大。總之,在顯示技術領域,不論是與CRT、LCD生產技術比較,還是與PDP技術比較,我國的OLED顯示技術具有前所未有的機遇,但同時也面臨巨大挑戰。不論是小分子器件,還是聚合物器件,最核心的專利都由國外公司擁有,雖然最主要的幾個專利的保護期限已經快要結束,但是這些擁有專利的國外大公司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其所擁有的并且還在不斷申請的專利是很難完全繞開的。本文通過對美國和中國OLED專利宏觀統計分析,研究OLED專利布局情況,為促進OLED核心技術研發、實現產業化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2 OL印專利檢索結果

截止到2010年7月,檢索美國和中國OLED專利,去重后,共得美國、中國的專利如表1。

3 OLED專利宏觀統計分析

根據檢索結果,對美國、中國OLED專利進行宏觀統計與分析。

3.1 專利申請量統計

美國和中國專利數據中OLED專利年度申請量隨時間變化的情況分別如圖1和圖2。通過研究2001年~2009年美國專利數據中OLED專利年度申請量隨時間變化的情況(見圖1)可以看出:2001年。2004年,OLED技術的專利申請量逐年增加,且增加幅度較大,2004年,年度申請量達到3385件,為近十年之最。2004年以來,OLED技術領域的專利申請量以每年幾百件的速度逐年減少(因專利公開一般滯后18個月,2009年數據只是目前已公開的專利申請數量)。

通過研究2001年~2009年中國專利數據中OLED專利年度申請量隨時間變化的情況(見圖2),從圖2可以看出:2001年~2005年,專利申請量逐年增加幅度較大,2005年申請量達到1143件。2005年以來,OLED技術領域的專利申請量逐年減少。

比較圖1和圖2,美國、中國專利數據中OLED專利年度申請量隨時間變化的規律基本相同,升高后下降,中國專利年度申請量的峰值比美國滯后一年,中國專利年度申請量比美國專利年度申請量低。根據專利技術生命周期分析法,OLED專利技術似乎進入技術淘汰期。OLED顯示技術是一門非常年輕的顯示技術,國際社會對OLED新型平板顯示技術給予了高度重視,這就需要具體分析下降原因。

在OLED技術研究發展階段,技術路線處于無限想象狀態,申請專利很多,如:1963年,Bernanose等人在蒽單晶片的兩側加直流電壓觀察到了發光現象;1979年,由于Vincett小組的工作,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研究再一次興起,1982年,Vncett研究小組采用真空沉積有機薄膜的方法制備出0.6μm厚的蒽沉積膜;1985年,Vandyke和Tang制備了含有空穴傳輸層和發光層的雙層結構的綠光器件;1987年,美國EastemKodak公司的Tang和VanSlvke采用真空鍍膜技術,用8-羥基喹啉鋁(Alq3)等材料制備了三明治結構的綠光有機電致發光器件;1989年,Tang等又報道將小分子染料DCMI和DCM2,用摻雜的方法獲得不同顏色的發光并提高了器件的發光效率;1990年,英國劍橋大學的Burroughes等人首次制成以共扼高聚物聚對苯撐乙烯(PPV)為發光層、ITO(氧化銦一氧化錫)為陽極、金屬A1為陰極的單層有機EL器件;1991年,Heeger等人進一步改進了聚合物電致發光器件的結構,用甲氧基異辛氧基取代聚對苯撐乙烯在ITO上旋涂成膜制得了橘紅色EL器件等等。進入產業化階段,產業化對技術路線做出了選擇,很多的技術路線被否定,不再研究,特別是被動矩陣驅動OLED(PMOLED)存在嚴重供過于求的情況,阻礙了研究工作的進一步進行;同時,由于OLED尺寸、分辨率、價格等因素,首先進行產業化的企業虧損,許多企業退出 OLED研發、生產,專利申請量下降符合近幾年OLED行業發展狀況。

但是,近年來,三星公司和LG公司加速進入OLED行業,并進行產業化布局,兩公司成為業內關注的重點,中國政府明確加大OLED產業化支持力度,隨著OLED器件穩定性、成本等問題的解決,以主動矩陣驅動OLED(AMOLED)為代表OLED產業必將得到大發展,OLED專利申請量將上升。

3.2 申請人分析

在所采集到的美國專利數據樣本中,按申請人申請專利的數量排序,如表2(前20位OLED專利申請人)所示。從表2可以看出,前三位申請人分別為SEIKO EPSON(精T愛普生,1188件)、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半導體能源株式會社,1064件)、EASTMAN KODAK(伊

士曼柯達,857件),三者的申請量占總申請量的15.2%,是OLED技術領域有力的競爭者;而SAMSUNG SDI

(二星電子SDI)、CANONKABUSHIKI KAISHA(佳能株式會社)、IDEITSUKOSAN(出光興產株式會社)i家企業中,每家企業的申請量在500件左右,在OLED技術領域競爭力較強,屬于第二梯隊;處于第三梯隊的是SANYOELECTRIC、SAMSUNG MOBILE DISPLAY、SONYCORPORATION、LG ELECTRONICS INC、SAMSUNGELECTRONICS、FUJI PHOTO FILM、AU OPTRONICSCORP、LG.PHILIPS等家企業,每家企業的申請量在200~300件左右,其它企業在150件左右。前20名企業中,日本企業12家,韓國企業4家,荷蘭企業2家,美國企業1家,中國臺灣企業1家,沒有中國大陸企業。前20名企業的專利申請量較大,是美國OLED技術領域及產品市場較強的競爭者,中國大陸OLED企業進軍美國市場,應高度重視這些企業的專利技術壁壘,盡可能避免知識產權侵權風險。

在所采集到的中國專利數據中,按申請人申請專利的數量排序,前20名申請人的專利數為3597件,占總數的49.69%。取專利申請量前20名制作申請人排名如表3,申請量前20名申請人中,日本企業12家,美國企業1家,荷蘭企業1家,中國臺灣企業3家,中國大陸科研機構及企業3家,并且,中國大陸有兩家是大學,1家是企業。前5名申請人中,日本企業4名,日本企業是最有力的競爭者。

根據申請人分析,國外企業在美國市場和中國市場進行了大量專利布局,而中國大陸企業專利布局工作滯后,在國內專利申請量較少,并且在美國專利申請量更少,美國專利申請人前20名中沒有中國大陸企業,這就為中國OLED產品開拓中國和美國市場增加了侵權風險和準人難度,另外,中國大陸OLED企業應深度分析三星電子SDI、精工愛普生株式會社、半導體能源株式會社等申請人的專利,研究其布局,爭取市場競爭主動權。

3.3 IPC分析

國際專利分類法(International PatentClassification,IPC)是按照發明創造的技術主題為特征進行分類,主要對發明專利申請書、發明證書說明書、實用新型說明書和實用證書說明書等(統稱為專利文獻)進行分類,為了便于檢索,將相同的技術主題歸在同一分類位置。同類技術,由于專利申請提出的技術主題保護的側重不同,其專利文獻分類號會有區別,有時,一件專利可能同時具有幾個IPC號。

對所取得美國19726件專利,根據IPC號進行統計頻次排序,取前10個IPC數據制作頻次排序如表4。前10個IPC專利5730件,占總數的29%,所代表的技術內容基本上能反映出OLED技術領域發展重點,主要涉及電致發光材料、電致發光光源、電發光面板等領域。

對所取得中國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7236件,根據IPC號進行統計頻次排序,取前10個IPC數據制作頻次排序如表5。前10個IPC所代表的技術內容基本上能反映出OLED技術領域發展重點。

從表5可以看出,OLED專利技術主要集中在發光材料制備、光發射組件、封裝等領域。

IPC分析比較發現,在美國申請專利與在中國申請專利的重點技術領域有所不同,如半導體器件、其它類目中不包括的電同體器件H01L中,中國專利在H01L51/50、H01L27/32、H01L51/54技術領域專利申請量較多,而美國專利主要集中在H01L21/00、H01L33/00技術領域。中國大陸OLED企業進行專利布局及產品研發時,應加強技術領域研究工作,合理進行專利布局,盡量避免知識產權侵權風險。

4 小結

1.美國和中國專利申請量隨時間變化規律基本相同,均為申請量增加到峰值后開始減少,美國的峰值為2004年,而中國的峰值為2005年。專利申請量近幾年呈下降趨勢,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受產業化及產業化對技術路線選擇的影響,另一方面是一些企業的退出,原因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2.國外OLED企業在美國和中國申請了大量專利,進行了專利布局,而中國大陸企業在中國國內申請專利較少,在美國申請專利更少,申請量前20位申請人中沒有中國大陸企業,中國OLED企業專利布局工作滯后,中國OLED企業在開拓中國和美國市場時,應重視專利分析和布局工作,合理規避知識產權侵權風險。

3.美國OLED專利技術主要集中在電致發光材料、電致發光光源、電發光面板等領域,而中國OLED專利技術主要集中在發光材料制備、光發射組件、封裝等領域。

參考文獻

[1]黃文迎.OLED材料研究及應用進展.新材料產業2010.2

[2]Juhn s.Yoo,Naekbong Choi等.柔性有源OLED顯示器制造幾點技術方面的考慮.現代顯示.2009.2

[3]張軍杰,楊鑄.全球OLED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現代顯示2010.6

[4]羅佳秀.金屬氧化物對有機光電器件性能的改善研究.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10.6

[5]謝菡.OLED相關專利簡介.中國照明電器.2009.10

[6]李恒.OLED顯示技術.CHINA MEDIATECH.2009.4

[7]郭朋輝.OLED器件技術及產業化進展.CHINAMEDIATECH.2010.3

]8]張曦.AM-OLED技術專利申請分析.電工知識產權2009.4

第6篇

內容提要: 問題專利產生了嚴重的社會后果,提高專利授權質量具有迫切性。高質量的現有技術檢索是提高專利授權質量的前提,這在專利申請數量巨大的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專利申請人及其人在專利審查過程中,應向專利審查部門依誠信原則披露其所知悉的、對申請案之可專利性具有關鍵性價值的參考資料。建立具有法律效力的現有技術披露義務符合專利制度的立法目的和利益平衡原則,節約現有技術檢索的社會成本,從而保障專利審查中現有技術檢索的質量。我國《專利法》第36條規定了該義務,但沒有規定相應的法律后果。我國應通過立法和司法兩方面來完善申請人的現有技術披露義務。

一、問題的提出

知識產權日益成為知識經濟時代最重要的財產權之一,與此趨勢相同的是,世界主要國家的專利申請數量也呈快速增長態勢。以我國為例,截至2010年3月31日,我國受理的發明專利申請量累計突破200萬件,僅2009年的發明專利申請數量即達到314,573件;除此之外,我國2009年的發明專利授權量也同比增長了37.1%(注:參見“我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保持較快增長”,http://www.sipo.gov.cn/sipo2008/mtjj/2010/201005/t20100520_519134.ht-ml,訪問時間:2010年7月3日。關于更詳細的數據,可訪問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的“統計信息”網頁。)。大量的專利申請案涌入專利審查部門,導致了專利審查的大量延滯;而對于已經審查完畢的專利申請案,審查員也是在非常有限的條件下做出的決定。據美國學者的研究,在美國專利審查員處理每項專利申請所花費的時間僅為18個小時,這包括了審查申請書、搜索和審讀現有技術、做出多個專利審查決定、審查申請人的申辯,以及有時還包括與申請人進行多次面談的時間;在我國,保守估計也不會超過30個小時(注:Dan L.Burk and Mark A.Lemley,The Patent Crisis and Howthe Courts Can Solve It,15(2009).另有學者對美國專利審查時間的評估是16小時至18小時之間。See John R.Thomas,Collusion and Col-lective Action in the Patent System:A Proposal for Patent Bounties 2001U.ILL.L.REV.305,314(2001).在我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審查協作中心共有專利審查人員2107人(數據來自于該中心網站的“組織結構”中對“人員配置”的介紹,訪問時間:2010年7月3日),其審查任務還包括實用新型等,以全部人員來進行發明專利的審查,按2009年發明專利的授權量(128489件)來計算,我國專利審查員對每一件專利的審查時間也僅為33.5小時。)。因此,有限的審查時間難以保障專利審查的質量,這是問題專利大量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人們普遍認為,問題專利增加了人們的訴訟成本,形成浪費資源的專利叢林,產生了棘手的反公地悲劇以及專利劫持現象。[1]

毫無疑問,保障專利授權的較高質量是專利制度的重要使命,而提高專利授權質量必然涉及專利審查制度的完善與改革。從專利審查制度來看,專利授權需要判斷專利申請案是否符合可專利性的條件,如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等;而判斷這些專利申請案是否符合專利授權的實質性條件,專利審查員必須要進行與發明創造相關的現有技術(prior art)檢索,用以確定權利要求(claim)所界定的發明是否符合專利法授予專利權的法定條件。通常,專利審查員需檢索并審讀這些文獻,并與申請專利的發明創造進行比較,從而做出授權或不授權的決定。故而,相比于整個專利授權程序而言,提高現有技術檢索的質量是提高專利授權質量的首要門檻。然而,專利審查員面臨工作負荷過大的局面,大量的專利申請案需要處理是各國專利審查面臨的重要問題。因此,如何保障專利審查員獲取高質量的現有技術信息是專利制度構建中應該予以著重考慮的問題之一。我國《專利法》第36條規定,申請人在請求實質審查之時,須披露與其發明有關的參考資料,但該條并沒有規定任何有約束力的法律后果。本文主張我國應該完善《專利法》第36條之規定,建立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規則,從而保障專利審查員獲取高質量的現有技術文獻,最終保障專利授權的質量。

二、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的制度比較

為了保障專利授權質量,各國專利法大都要求專利審查員在判斷專利申請案是否符合專利法規定的條件時必須進行現有技術的檢索。至于專利申請人是否負有現有技術的披露義務,以及該披露義務是否具有強制性,則存在以下不同的做法。

(一)歐盟模式

從比較法的角度來看,歐盟模式強調專利審查部門獨力承擔現有技術的檢索。依《歐盟專利條約》(EPC)之規定,現有技術的確定系由專利審查員在審查過程中獨立所完成;而專利申請人并不負有披露現有技術的法定義務,即使是明知與發明可專利性相關的現有技術,也完全可選擇沉默(注:See Gina M.Bicknell,To Disclose or Not To Disclose:Duty of Candor Oblig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Foreign Patent Offices,83CHICAGO-KENT L.REV.425,460,(2008).)。歐盟專利局建立了各自擁有不同審查員的檢索和審查部門,由前者專職負責對專利申請案所涉發明之新穎性和發明步驟(inventive step)相關的現有技術進行檢索,審查員通過檢索本局內部的數據庫和收集外部文獻,并在此基礎上形成EPC所規定的書面意見。審查部門的專利審查員對專利申請進行實質審查,從而做出該發明是否可專利的最終裁決。

(二)日本模式

日本模式強調專利審查部門的現有技術檢索,但專利申請人負有現有技術文獻披露義務,或須依專利審查部門的要求而披露相關的現有技術信息。2002年修訂的日本《特許法》第36條第4款第2項規定了專利申請人的現有技術披露義務:專利申請人在遞交申請之日,如果知曉與其申請的發明相關的、至少一件現有技術文獻,就必須在專利說明書中披露現有技術文獻的標題,但無須向日本特許廳遞交現有技術文獻的復制件。對于專利申請之時所不知曉的、與發明有關的現有技術文獻,申請人需要在專利說明書中申明其理由和后果;如果在專利說明書中未能聲明其后果,審查員可以向申請人補充通知(注:《日本特許法》第48條第7款。)。申請人收到通知之后,須在指定的期限(60日)內遞交書面說明或遞交在原專利說明書上增加現有技術文獻標題的修正文件。

在日本法下,依該法第49條第5款之規定,未能滿足現有技術文獻披露義務是駁回專利申請的理由;但該法第123條之規定,并非是專利無效的理由,因為未能履行該義務不屬于發明在可專利性方面的實質性缺陷。但是,對于主觀上故意隱瞞現有技術等行為,如果構成欺詐的話,依《日本特許法》第197條之規定,通過欺詐行為獲得專利或審決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300萬日元以下的罰款。此謂“專利欺詐罪”。其主觀上要求具有欺騙他人之故意,并使其陷入錯誤的違法行為。欺騙行為主要包括捏造事實,例如,沒有說明書記載的效果,但以虛假的事實(實施例等),或提供虛假的資料來證明,從而獲得專利的授權;也包括故意隱瞞真正的事實之行為。專利欺詐行為導致了專利行政審查中的專利授權結果,而不包括專利司法中的裁決、決定和判定等。在日本“機杼案”中,法院裁定:申請人明知為公知的機械,卻說無此種事實,“佯稱是被告自己的發明,以欺騙官員”,此類行為構成了專利欺詐罪。[2](P660-661)

(三)美國模式

美國模式強調專利申請人對專利審查部門承擔基于“誠實善意”的信息披露義務。在美國專利申請制度中,申請人及其人對美國聯邦專利與商標局(PTO)負有誠實善意的義務(duty of candor and goodfaith)。申請人及其人在專利審查過程中,須對PTO誠實且毫不保留的告知其所知悉的、對申請案之可專利性具有關鍵性價值的相關信息(注:See 37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 1.56(2010).)。一般認為,專利申請人的誠實善意披露義務是司法創制的產物,美國最高法院于Precision Instrument一案中主張,專利申請人“負有不可推卸的義務以向(美國聯邦專利與商標局)報告對申請案的審查有可能產生欺詐或不公平后果的所有事實”。[3]但也有觀點認為,美國最早的1790年和1793年專利法允許第三方對因欺詐方式獲取的專利權啟動無效宣告程序,1952年專利法之前的法律已經對欺詐方式獲取的專利權建立了私人救濟措施。[3](P38-40)1977年,PTO在其審查條例中首次將該義務規定為申請人的積極義務。該條例第56條規定:“發明人,所有準備或參與申請以及與發明人有聯系的律師或人,受讓人或有責任承擔申請的所有人,都對PTO負有誠實善意之義務。上述個人有義務披露其所知曉的、對專利審查具有關鍵性價值的信息。”而何謂“關鍵性信息”,該條例解釋為:“當合理的審查員在決定是否授予專利權時認為重要之可能性極大(substantial likelihood)時,該信息即屬‘關鍵性’信息。該義務須與準備或參與專利申請的程度相匹配。”(注:See 37 C.F.R.1.56(1977).)

該條確立了判斷“關鍵性信息”的“合理審查員”標準。但是,法院和PTO對其法源的解釋卻截然不同。“巡回法院認為1977年版《條例》第56條是早期案例法的法典化;但從PTO1977年立法評注來看,‘第56條從整體而言是本局關于欺詐和不公平行為政策的法典化,也符合聯邦巡回法院的先例。它將影響本局未來的審查決定,也將為法院審理案件提供參考’。PTO指出,判斷‘關鍵性’的‘合理審查員’標準借用自聯邦最高法院在關于證券交易委員會規則的案件中所表達的原則,并認為該規則符合‘下級法院在最近專利案中所廣為采納的概念’。”[4]而對于該標準,PTO也承認其不夠客觀、難于適用以及不太準確;它也承認該標準過于含糊,且與專利法的其他領域關系不大。[4]由于這些缺陷的存在,導致該制度在專利訴訟中被頻繁引用,其急劇擴張致使美國聯邦巡回法院在1988年的Burlington Indus.,Inc.v.DaycoCorp.案中宣稱,以不公平行為原則作為侵權的抗辯事由,幾乎在所有主要專利案件中都用來為侵權人辯護,成為絕對的“瘟疫”。[5]

與美國聯邦巡回法院采取限制其適用范圍的措施相似,PTO在1992年也對本條進行了修訂,從而試圖界定更為清晰的披露義務。“關鍵性信息”判斷標準從“合理審查員”標準轉為客觀性標準,“通過專利審查員作證”來證明“關鍵性”的規則也被廢除(注:《聯邦條例法典》第104.22與104.23條禁止PTO雇員在未經局長授權時作證。See 37 C.F.R.§104.22,§104.23(2010).但從美國法院的司法實踐來看,“審查員標準”似乎并未走進歷史博物館,而是繼續發揮其作用。See Nicole M.Murphy,Inequitable-Con-duct Doctrine Reform:Is the Death Penalty for Patent Still Appropriate93MINNESOTA L.REV.2274,2280(2009)。)。該條由五款構成,其中第b款界定的是“關鍵性信息”。依該款規定,需要履行披露義務的信息是:(1)有初步證據(獨立或與其他信息共同)表明該信息能夠證明某一權利要求的不可專利性;或(2)與申請人的立場相反或不相符合的信息,包括對專利局不可專利性的申辯和申請人主張可專利性的信息。該款還規定,作為專利申請的一部分而提交給PTO的累積性信息無須予以披露。

除了界定“關鍵性信息”的含義,該條還對負有披露義務的主體、披露方式和披露時間進行了澄清。所有與專利申請相關的人都負有披露義務,包括發明人、專利申請人、專利律師等。信息披露方式須以法定方式向PTO遞交,“信息披露聲明”取代“現有技術聲明”,該聲明的內容包括現有技術等信息的清單、具有可讀性的復制件、對各現有技術之相互關系的簡要闡釋以及對非英語文獻的譯本等(注:See 37 C.F.R.§1.98(2010).),此外,申請人須披露的內容不局限于現有技術的信息,所有與可專利性相關的信息都有披露的義務。IDS遞交的具體時間系依第1.97條而確定。例如,IDS必須自國內申請日起或自國際申請進入國內審查階段之日起的三個月內予以遞交(注:See 37 C.F.R.§1.97(2010).),該條還指出,欺詐或試圖欺詐PTO、惡意或有意誤導性地履行披露義務的申請案,都將不會被核準(注:See 37 C.F.R.1.56(2010)),此為該義務的主觀條件。一般認為,申請人并不具有主動檢索現有技術的義務,而僅是對其知曉的現有技術予以披露;故而,違反該義務的行為主要包括不予披露或誤導性披露兩類。而違反該義務的法律后果有二:一是該申請案不予核準;二是在訴訟中,將被認為構成“不公平行為”(inequitable conduct doctrine),該專利權不得執行。[6]在過去,不僅與未能披露信息相關的權利要求不可得到保護,它還將及于所有相關的權利要求。但在2011年審理的Therasense案中,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以全體出庭方式裁定,不公平行為原則的適用范圍僅限于未能履行該義務所影響的權利要求(注:See Therasense,Inc.v.Becton,Dickinson and Company(Fed.Cir.2011)(en banc).該案還澄清了不公平行為原則的其他要件,但并未改變傳統的主流司法判例。關于該案之前美國法上該原則的司法適用,參見梁志文:《美國專利法上的不公平行為原則》,《法令月刊》2011年第7期。)。此外,2011《美國發明法案》第12節修改原專利法第257(c)條的規定,專利權人申請進行的補充審查程序中可以不限于原先遞交文件中所披露的現有技術,從而使得該復審程序不適用不公平行為原則。

(四)中國模式

我國現行法律沒有規定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現有技術披露義務。《專利法》第36條規定:“發明專利的申請人請求實質審查的時候,應當提交在申請日前與其發明有關的參考資料。”“發明專利已經在外國提出過申請的,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可以要求申請人在指定期限內提交該國為審查其申請進行檢索的資料或者審查結果的資料;無正當理由逾期不提交的,該申請即被視為撤回。”本條意在通過申請人相關資料的提供,減輕專利行政部門的工作負擔,提高審查工作效率和質量;申請人所應提交的資料,主要是發明人在完成發明過程中,為解決技術問題所參考過的現有技術文獻,如專利文獻、科技書籍和期刊等;遞交該類文獻的時間是申請人請求實質審查之時,或專利行政部門的指定期限之內。[7](P89)

此外,《專利法實施細則》第17條規定,專利說明書應當包括背景技術的內容,“寫明對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理解、檢索、審查有用的背景技術;(如)有可能的(話),并引證反映這些背景技術的文件”;其撰寫時,要求“用詞規范、語句清楚”。另據該細則第44條之規定,對專利申請的形式審查也包括第17條之內容,“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應當將審查意見通知申請人,要求其在指定期限內陳述意見或者補正;申請人期滿未答復的,其申請視為撤回”。但依該細則第53條之規定,這并不屬于駁回申請案的事由。

《專利審查指南(2010)》第二部分第七章以“檢索”為題,詳盡地規定了專利審查員對現有技術的檢索方法和程序,且本部分第4.1條規定,“在實質審查程序中審查員不必要求申請人提供證據”,“如果申請人不同意審查員的意見,那么,由申請人決定是否提供證據來支持其主張”。第5.1條規定:“對專利局發出的審查意見通知書,申請人應當在通知書指定的期限內作出答復。”同時,該部分也為公眾參與提供了制度渠道。第4.9條規定:“任何人對不符合專利法規定的發明專利申請向專利局提出的意見,應當存入該申請文檔中供審查員在實質審查時考慮。如果公眾的意見是在審查員發出授予專利權的通知之后收到的,就不必考慮。專利局對公眾意見的處理情況,不必通知提出意見的公眾。”

綜上所述,我國專利法并沒有規定申請人在實質審查請求書或專利說明書“背景技術”部分中對現有技術進行披露的具體要求,也并未規定申請人不予披露或未能真實披露的法律后果。

三、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的正當性

(一)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符合專利制度的立法目的

占主導地位的專利制度正當性理論建立在實用主義哲學基礎上,“專利對價”理論(patent bargain)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之一。對價理論強調發明創造使用上的非競爭性屬性,即發明一旦創造完成,其共享的成本為零或很低。該理論的基本假設是,如果沒有專利的保護,企業將會對其發明以商業秘密方式保護;它將專利視為發明人和社會之間的合同,即通過國家授予發明人臨時性的財產權以換取其技術公開。該理論認為,專利制度的基本功能是促進技術進步及創新知識的擴散。[8]

對價理論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成為專利法中許多制度的理論依據,例如,“技術充分公開”標準是授予專利權的實質條件之一。對價理論也常為法院所采納而防止申請人通過欺詐行為獲取壟斷權以維護基本的專利對價,成為專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本質上看,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意在防止專利權人從專利申請中的欺詐行為獲取利益,因為通過欺詐而使不符合可專利性的發明獲得壟斷權是不符合對價理論的。專利權人是否存在申請過程中的欺詐行為,其判斷方法是其披露現有技術的行為是否符合誠實信用原則。

由于專利授權行為被視為由專利審查部門代表社會與發明人簽訂合同的行為,故而,向專利審查部門履行基于誠信原則的現有技術披露義務被認為是對公共利益的保護。美國法上申請人信息披露義務便是建立在此基礎上。誠如美國聯邦條例法典第1.56(a)條所指出的:“專利在本質上影響公共利益。在審查專利申請案時,專利局知曉并對所有與發明的可專利性有關的關鍵信息予以評估,是最有效的專利審查、也是促使公共利益得以最佳實現的途徑。”在美國判例法中,公共利益也常常成為法院進行利益衡量的政策工具。例如,在被視為該制度奠基性判例的Precision Instrument Manufacturing Co.v.AutomotiveMaintenance Machinery Co.案中,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宣稱,“擁有和行使專利權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專利在本質上影響公共利益,如同憲法所揭示的,特定的特權(privilege)系用以促進‘科學和實用藝術進步’這一公共目的。專利權是禁止壟斷和自由競爭市場之一般原則的例外。因此,專利最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是,使有重大利益關系的社會公眾能夠應對因欺詐或其他不公平手段獲取、并試圖維持通過不當手段獲取的專利壟斷權”(注:324 U.S.806,815-16(1945).)。因此,申請人依據誠實信用原則,向專利審查部門披露其所掌握的現有技術信息,禁止其提供有意而為的誤導性信息或消極的故意忽略現有技術,以及披露錯誤的或不準確的信息,從而避免影響專利授權質量,最終保障公眾對現有技術之自由使用的公共利益。

(二)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符合利益平衡原則

利益平衡原則被視為是知識產權制度的基本原則,它是指在知識產品各利益主體之間進行合理的利益分配,在保護權利以激勵創新與促進知識傳播以推進社會發展之間取得適度平衡。較高的專利質量有益于健康的市場競爭秩序和創新活動的可持續性。穩定可靠的專利授權質量,既符合社會預期,也符合權利人進行專利商業化的投資要求。大多數學者將專利質量問題視為信息和資源分配問題,[9]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所涉及的利益主體主要包括:申請人及其人、競爭者和第三人,將該義務賦予申請人符合利益平衡原則。

從該義務涉及的外部關系來看,申請人承擔現有技術披露義務可矯正信息不對稱,以及應對策略性行為。對申請人而言,有關專利質量的信息秘藏不宣最符合其利益,因為擁有不合格的專利權對申請人而言同樣具有價值。這些不合格的專利在未予無效宣告之前也同樣是推定為有效的,該專利的持有人同樣可以進行相關市場的許可而獲取使用費,也可限制競爭者進入相關市場、劫持競爭者而獲取不當利益。而競爭者試圖掌握專利是否有效的信息和申請人所掌握的信息相比,存在信息不對稱。因為發明人或其他與專利申請有關的人是最有可能掌握發明相關技術領域中現有技術的人,這種信息優勢使得申請人可以在申請過程中隱匿對其專利審查不利的信息,阻礙潛在的被許可人或侵權人知曉該專利的真實價值。在我國專利法中,公眾的意見是審查員在實質審查時可考慮的因素,但專利審查制度缺乏第三人參與審查過程的程序保障。而即便能夠參與,譬如可以啟動無效程序,第三人參與的動力也會不足。由于專利無效具有公共產品的特性,潛在地面臨集體行動的困境,專利權成功地被宣告無效將產生搭便車的后果,因為訴訟成本由行為人所承擔,而所有同業競爭者都將獲得無效后的收益。在此情況下,潛在的挑戰者最好的選擇是將無效之信息留為己用,只有在直接被訴侵權時才予以使用。[5](P753)因此,通過競爭者、第三人來保障專利審查中的現有技術信息披露以改善專利授權質量,可能難以產生有益的效果。

從該義務涉及的內部關系來看,申請人承擔現有技術披露義務能夠保障專利申請案撰寫的較高質量。大量的專利申請文件是由專利人撰寫的,從保障授權質量的角度來說,高質量的專利申請文件應該充分公開發明,以使得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能夠予以實施;授權的發明與相關現有技術相比,其具有創造性、新穎性和實用性。然而,隨著專利競爭的加速和專利申請量的擴大,現代專利申請中出現了一些不充分披露或使用模糊性語言來披露的情形。專利撰寫實務中,專利申請人常常試圖在公開的專利申請文件中保留其關鍵技術,一些技術訣竅(know-how)往往需要向申請人咨詢才能獲得。[10]如果需要使用專利技術,通常需要獲得專利許可和相應的商業秘密許可。強化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不僅可以保障發明技術信息的充分公開,也將有助于糾正實務中欺詐專利審查部門的專利文件撰寫“技巧”。

(三)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能夠節約社會成本

依我國專利法之規定,現有技術指在申請日以前在國內外為公眾所知的技術,包括已有同樣的發明在國內外出版物上公開發表過,在國內外公開使用或者以其他方式為公眾所知,也已有同樣的發明由他人向專利局提出過申請的技術(注:參見《專利法》第22條第4款。)。現有技術文獻的載體形式主要包括專利文獻、科技期刊與書籍、會議宣講、與發明有關的產品宣傳冊以及在產業中予以實際使用等。

據美國學者的研究,在美國,現有技術的平均搜索成本在5000到7000美元之間。[11]正因為現有技術的檢索需要花費較高的成本,且對于專利申請人而言,這又意味著其申請案可能因這些現有技術而被駁回。因此,專利申請人自愿公開現有技術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對美國專利申請人現有技術檢索的經驗分析表明,專利申請人很少引證先前的專利文獻,甚至連其自己的在先專利也未引證。該研究也表明,不同領域的申請人對于現有技術的披露是不同的。在同一領域,甚至在同一企業,申請人對現有技術的檢索是不同的:對其認為具有重要價值的發明,可能會引證更多的現有技術;反之,則引證較少的現有技術。[12]這表明,專利申請人在申請專利時大都采取了策略性的行為。加之專利審查員缺乏足夠的資源、能力和動力去對專利申請進行全面的現有技術檢索,這導致了大量低質量的專利被授權。故而,為提高專利申請和授權的質量,要求申請人承擔合理的現有技術披露義務是必要的。

從搜索成本的負擔來看,對于本國和外國的專利文獻之現有技術,專利審查員具有足夠的資源和便利予以獲取;而于此之外的現有技術之檢索,在專利申請數量巨大之情形下,則難于獲得完美的檢索結果。[5](P754-755)首先,對于非專利文獻的現有技術而言,專利申請人是低成本的信息提供者。發明創造的完成須建立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申請人或發明人對于現有技術的了解與專利審查員相比,有比較全面的認識,也是準確理解其發明的最佳信息提供者。其次,專利申請費是申請人所負擔的一項審查成本,在申請專利的過程中,申請人或人一般都會進行一定的現有技術檢索,并對其與發明的相關性予以評估,以確定其申請是否明顯不具可專利性,從而避免申請費的浪費。再次,由于申請人所披露的現有技術,只是其所掌握的現有技術,法律并沒有要求其進行現有技術的額外檢索,因此并沒有與專利審查員進行現有技術檢索的費用相重合而浪費資源。最后,申請人提交的現有技術信息有可能并未為審查員用于對申請案的審查,但也有可能啟發審查員在不同的技術領域獲取與發明相關的信息,這將大大提高專利審查員現有技術的檢索質量。

因此,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并沒有增加專利制度關于現有技術的搜索成本,反而改善了審查員獲取現有技術的質量,而對非專利文獻以及某些技術領域而言,還會節約現有技術的搜索成本。故此,它符合法律制度安排的效率原則。

(四)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需要克服的可能問題

由于專利申請人對現有技術進行披露的動力不足,如果沒有配套的制度來保障該制度的實施,通過現有技術披露義務來提高專利授權質量,將如同“讓黃鼠狼去給雞當護衛”。[6](P720)因此,為保障現有技術披露義務的有效實施,申請人有意進行虛假披露從而誤導專利審查員的行為,以及有意隱瞞現有技術的行為,都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這些法律后果包括駁回專利申請案;在美國法中,對于欺詐而通過審查的專利權還將不可執行。

然而,申請人所進行的現有技術披露仍有可能產生如下問題。一是申請人提供的現有技術信息太多,其中有些信息可能與申請案不相關,這將浪費審查員的閱讀、分析和確認的時間,甚至還可能誤導審查員。由于申請人擔心未能履行披露義務而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尤其是在美國,不公平行為原則的適用將及于涉嫌欺詐的權利要求,故而申請人常常采取的披露策略是,將其所掌握的所有現有技術都予以披露。盡管法律大都規定,申請人僅需披露“與發明有關的參考資料”,但“相關性”系依申請人的主觀判斷而定。二是申請人提供的現有技術信息不準確。申請人的披露義務系依誠信原則而產生,因而,對于申請人依其主觀善意而認為準確的現有技術信息,事實上可能存在錯誤。這同樣將會產生誤導審查員或浪費審查資源的后果。三是申請人提供的現有技術在時間上有可能太晚。由于我國專利法并沒有明確申請人提供參考文獻的具體時間,如果在審查員進行了現有技術檢索之后再披露,則該制度的適用價值將變低。

這些問題對于完善該制度具有重要價值。該制度在強化該義務法律約束力的同時,應該為申請人提供更為清晰、具體且具可操作性的指引。由于申請人的現有技術披露并不取代審查員現有技術的檢索任務,提高申請人承擔該責任的條件,構建其安全港原則是具有合理性的。即,申請人依誠信原則所做出的披露,因其主觀上并不具有欺詐之故意而不具可歸責性,故無須承擔相應之責任。這也符合該制度的基本精神。

四、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的中國化

(一)模式選擇

人們認為,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專利制度是完美的。[12]是否規定申請人的現有技術披露義務,以及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的強制程度如何,也是如此。因此,對該制度價值的判斷,也必須從一個國家專利制度的整體出發才能予以評價。

歐盟模式否認申請人的現有技術披露義務,建立了專門的、與授權部門不同的現有技術檢索部門,從而保障了現有技術檢索的時間,在大多數情況下產生了質量較高的現有技術檢索報告。這被認為是歐洲授予的專利質量優于美國的原因之一。但如前所述,有些與發明有關的、關鍵的現有技術信息常常在申請人的控制之下,專利審查員難以通過有效途徑獲取。盡管一般來說,其競爭者也掌握這類現有技術,歐盟專利制度中的異議程序允許其競爭者提出該類現有技術,但如前所述,由于存在搭便車的情況,掌握該類信息的競爭者常常缺乏參與的動機。此外,分設不同的專利審查部門將提高其制度運行的成本,間接地影響到專利申請人所承擔的專利申請費。據有關學者統計,歐盟專利的申請費用是美國的三倍。[14](P918)從社會成本的節約來看,由申請人披露其所掌握的現有技術信息可以節約這部分成本。

申請人披露現有技術信息能否節約成本的關鍵問題,是保障申請人披露的信息與申請案的“相關性”和“準確性”。美國模式強化申請人的法律責任來保障專利申請中的現有技術披露,但由于強調申請人承擔“不公平行為原則”下專利不可實施之法律后果,在訴訟中,侵權人常常濫用它來抗辯以試圖逃脫侵權責任的承擔。法院也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糾纏于申請人是否存在欺詐行為,而不是聚焦于專利實質性方面的審理。例如,是否存在侵權行為和專利權是否有效等方面的審理,尤其是申請人主觀上并不具有欺詐故意的情形下,如果過寬地予以適用則顯得不甚公平。這是導致信息披露過度的原因之一,也是美國專利改革法案中不同改革方案所要解決的問題(注:在美國,自2005年以來,國會連續五年提出專利改革法案,“不公平行為原則”是其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而是否限制或強化其適用范圍,則不同的法案有不同的改革方案;但基本分屬于聯邦貿易委員會2003年的《促進創新:競爭和專利法律政策的適當平衡》(強化該原則的建議)和國家研究委員會2004年的《21世紀的專利制度》(限制該原則的適用范圍)所提出的觀點。PTO也采取了類似于聯邦貿易委員會的態度。)。與美國模式不同的是,日本模式規定的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并不影響權利的效力,也無法為侵權訴訟中的被告所援引,但不當披露或不予披露將是駁回申請的事由。

我國專利法僅原則性地規定了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其具體制度的構建仍需借鑒成功的立法經驗,并結合我國國情和專利制度的整體架構予以考慮。提高專利申請費來建立歐盟模式下的專門審查部門,將對我國的專利申請人產生經濟上的負擔,不利于我國民族企業自主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我國專利法并沒有授權前的異議程序,如果將違反該義務的行為視為可啟動無效程序的事由,則不符合TRIPS等國際條約的規定。但是,為保障該義務的充分實施,建立有法律約束力的相關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在美國模式下,違反該義務的行為將導致專利的不可實施;而日本模式下,它僅是駁回申請的事由。前者可能導致信息的過度披露,從而影響審查效率;后者則沒有公眾的參與,由專利審查部門來負責判斷義務履行的情況,也難以克服欺詐行為的存在。

因此,綜合美、日的立法長處,我國應該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有技術披露義務。即,申請人違反該義務,將是專利審查部門予以駁回或視為撤回的事由,但不屬于專利無效的事由;而對于社會公眾而言,申請人所披露的現有技術不能構成侵權中的等同技術,它也是現有技術抗辯的證據;為鼓勵披露,對申請人而言,履行了披露義務的專利將推定為有效,推定該發明區別于所披露的現有技術,故不能以此來宣告該發明屬于所披露的現有技術而無效;僅針對有意進行欺詐性披露的申請人使其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

(二)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的制度構建

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的制度構建應該由兩部分組成,其一是披露義務的要素,其二是違反披露義務的法律后果。

第一,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主要由義務主體、主體的主觀狀態、披露內容、披露時間和披露方式等組成。

從義務主體來看,所有參與專利審查程序的當事人都應該負有該披露義務,主要包括申請人、發明人和專利人。這能促使這些當事人為提高專利授權質量而協力履行披露義務。當然,這也在三者之間尤其是申請人與人之間產生了內部的法律責任問題。例如,如果由于專利人的過錯導致未能履行該義務,其法律后果最終由誰來承擔,這可依據民法上關于專家責任的法律規定來予以解決。

從義務主觀要件來看,該義務系基于誠信原則而產生的法律義務,因而它要求申請人符合主觀善意之條件,即不能屬于“有意”(intent)忽略與申請案的可專利性有關之信息,或者有意誤導審查員。申請人的主觀狀態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知道”該現有技術的信息,二是“知道”或“應該知道”該現有技術的信息與其申請案是否具有可專利性之間具有重要相關性。前者并不表明申請人有檢索現有技術的義務,而僅是披露其掌握的現有技術;后者則須依其合理注意義務來分析其披露的現有技術信息是否影響到其申請的發明之可專利性。由于申請人的主觀狀態難以認定,這可依據客觀事實來予以判定。民法上的理性人標準和合理注意義務的判斷原則也可以用來確定行為人主觀狀態。

從披露的內容來看,申請人須披露對申請案之可專利性具有關鍵性價值(material)的相關信息。首先,該信息必須是與其所申請的發明之可專利性有關,即必須涉及創造性、新穎性判斷的現有技術信息。其次,該信息必須是對發明的可專利性判斷具有關鍵性價值,而非一切相關的現有技術。但何謂“相關”信息、何謂“關鍵性”信息,其判斷標準是應該依申請人基于誠信原則所判斷,或者依合理審查員之標準,還是依某個客觀標準來確定,在美國判例法中存在爭議。[4](P1338-1341)筆者認為,從該義務的法理基礎來看,依申請人基于誠信原則來判斷的標準具有合理性,但當專利審查員需要申請人遞交與申請案相關的現有技術文獻時,申請人未能披露也應該是違反披露義務的行為。對于社會公眾而言,基于合理審查員標準而確定需要披露的現有技術,如果申請人未能披露,則申請人須證明其披露行為系基于誠信原則的判斷而做出的,從而證明其披露行為符合法定要求。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申請人披露的信息是否必然構成專利無效的信息,則也有值得討論的地方。如果要求披露的信息僅限于有可能構成專利無效的信息,則該義務的披露范圍將有所減少,可以防止申請人過度披露而造成信息過多從而影響審查員的審查活動。

從披露方式和時間來看,申請人以法定的書面方式予以披露是適當的,因為書面原則是專利申請的基本原則;而在所有專利審查程序過程中,申請人均負有披露義務,主要是在專利申請與實質審查請求之時,須依法定形式遞交披露文件,也包括在依專利審查員要求披露其所掌握的現有技術信息時,在法定期限內予以披露。

第二,披露義務的法律后果。它包括履行該義務的法律后果和未能履行該義務的法律后果。

履行該義務將產生有利于申請人和不利于申請人的法律后果。從有利于申請人的法律后果來看,如果通過專利審查員審查而獲得授權的發明創造,其效力在被無效宣告之前是推定為有效的;而且,對于審查通過的發明創造,在專利權無效糾紛中應該推定區別于其所披露的現有技術,不能以其披露的現有技術來否定該發明的可專利性。從不利于申請人的法律后果來看,其披露的現有技術將不能成為專利權所及的范圍,涉嫌侵權人可以此作為現有技術抗辯的事由,也是適用禁止反悔原則和捐獻原則的事實依據。

對于未能履行該義務的行為,申請人(專利權人)將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專利審查過程中,審查員認定未能履行披露義務的申請案將會被駁回,如日本法和美國法的規定;或者視為“撤回”申請,如我國法的規定。但在專利授權之后,未能履行該義務并不屬于專利無效之情形,因而不能啟動無效宣告程序。盡管對發明的可專利性具有關鍵價值的現有技術可能成為專利無效的重要事實,但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的立法目的不同于無效宣告制度,前者主要是基于誠信義務以節約檢索成本,后者是直接保證專利授權質量,故申請人所未能披露的關鍵性的現有技術信息,并不一定會成為發明不可專利的原因。盡管未能履行該義務并不使該授予的專利權無效,但在專利侵權訴訟中,專利權人將承擔其權利行使受到限制的法律后果。

判斷違反該義務的法律要件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未能合法披露與申請案可專利性具有關鍵性價值的現有技術信息。二是未能履行披露義務的申請人主觀上屬于有意而為。三是需要衡量行為人的主觀狀態與未能披露的現有技術之性質,以及衡量有意違反披露義務的行為是否和將要承擔的法律責任相匹配。申請人主觀可歸責性程度較低或未能披露的現有技術與發明之可專利性相關性不太大,則適用該法律后果的可能性較少;反之,則可能承擔不同的不利之法律后果。四是對于上述要件須有確鑿且令人信服的證據來予以證明。它要求用以證明上述事實的證據具有高度可能性或合理確定性,因而高于民事訴訟中一般采用的優勢證據,但要低于刑法中的“排除合理懷疑”規則。

(三)我國專利制度改造之可能路徑

我國專利制度的完善可通過立法與司法兩個方面來實現。從我國專利法的現行規定來看,第36條規定了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因此,可以通過第36條的配套規定(如《專利法實施細則》或《專利審查指南》)來建立具有強制約束力的披露義務制度。這些配套規定應該包括該義務的履行主體、主體的主觀狀態、披露內容、披露時間和披露方式;也應該規定,未能履行披露義務的行為將視為“撤回”申請。但是,第36條規定申請人履行披露義務的時間是在專利實質審查請求之時,因而在專利申請文獻公開之時,申請人并不承擔現有技術披露義務。這表明在現有技術的披露時機上仍需要改進。因為對于社會公眾而言,了解與申請案有關的現有技術也是具有重要價值的;對于專利的形式審查而言,專利審查員了解這些現有技術也有一定意義。因而,可以借鑒日本專利法完善第26條關于專利申請文件的規定:申請人須在申請書的“背景技術”中履行現有技術的披露義務,從而完善現有技術披露義務的各要素及其法律后果。

由于我國專利立法的簡略性特點,許多專利制度的具體內容是通過司法途徑來予以構建的。例如,我國專利法第59條規定了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但專利權利要求的解釋方法、侵權認定的判斷原則等等,都是通過司法的方式予以確立的。因此,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也完全可以通過司法解釋或判例的方式來予以完備。法院可以通過兩個方面來強化申請人的現有技術披露義務。一是通過現有原則的司法擴張來實現。例如,在禁止反悔原則的適用、現有技術抗辯等原則中,可以強調申請人披露的現有技術具有約束力。再比如,在專利權無效糾紛的司法解決中,法院可以推定申請人予以披露的現有技術是區別于發明之技術。二是發揮適度的司法能動性,建立新的舉證責任標準和侵權的抗辯事由。為了鼓勵申請人披露現有技術,對于違反該義務的舉證責任標準可以借鑒美國法的做法,要求主張者承擔“確鑿且令人信服”的舉證責任。而為了制裁未能履行披露義務的行為,法院可以限制專利權人權利行使的部分權能,譬如,降低損害賠償的數額,或者限制停止侵害責任的適用,等等。對于情節非常嚴重的欺詐行為,法院可以借鑒美國法上的“不公平行為原則”,即專利權中所涉及的權利要求將不得在司法中予以執行。

五、簡要結論

我國專利法第36條已經建立了申請人的現有技術披露義務,第26條也規定專利申請書的“背景技術”部分須描述與申請案有關的現有技術,但我國并沒有規定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現有技術披露義務。為了保障專利授權質量,建立具有法律強制力的披露義務規則符合專利制度的立法目的,也符合知識產權法利益平衡原則的要求,同時能夠節約專利審查過程中檢索現有技術的社會成本。我國專利制度可以通過立法修正和司法創制兩個方面來完善現行專利法所規定的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

注釋:

[1]Scott Baker,Can the Courts Rescue Us from the Patent Crisis[J].88 Texas L.REV.595,599(2010).

[2][日]吉藤幸朔.專利法概論[M].宋永林,魏啟學,譯.北京:專利文獻出版社,1990.

[3]Robert J.Goldman,Evolution of the Inequitable Conduct Defense in Patent Litigation[J].7 HARV.J.L.&TECH.37,51(1993).

[4]Christian E.Mammen,Controlling the“Plague”:Reforming the Doctrine of Inequitable Conduct[J].BERKLEY TECH.L.J.1329,1335(2009).

[5]Christopher A Cotropia,Modernizing Patent Law’s Inequitable Conduct Doctrine[J].24 BERKLEY TECH.L.J.723,841(2009).

[6]Russell S.Magaziner,The U.S.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s Proposed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tatement Rules:Too Noveland Nonobvious[J].83 INDIANA L.J.719,726-27(2008).

[7]安建.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釋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8]Vincenzo Denicolò&Luigi Alberto Franzoni,The Contract Theory of Patents[J].23 INT’L REV.L.&ECON.365,366(2004).

[9]R.Polk Wagner,Understanding Patent-Quality Mechanisms[J].157 U.PENNSYLVANIA L.REV.2135(2009).

[10]NOTE.The Disclosure Function of the Patent System(or Lack Thereof)[J].118 HARV.L.REV.2007,2025(2005).

[11]Mark A.Lemley,Rational Ignorance at the Patent Office[J].95 NW.U.L.REV.1495,1510(2001).

[12]Gina M.Bicknell,To Disclose or Not To Disclose:Duty of Candor Oblig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Foreign Patent Offices,[J].83 CHICAGO-KENT L.REV.425,466,(2008).

第7篇

中小企業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存在的誤區

1.保護知識產權是大企業、大公司的事,中小企業沒必要做這些費力的事情

中小企業目前都勉力維持,處于“溫飽線”上,知識產權方面的投入不能產生直接效益,因此,對中小企業來說,這方面的投入當然是能省則省。殊不知,商品經濟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大公司、大企業維護核心技術的知識產權不僅能提高企業勞動生產力,更形成了企業的品牌號召力,有時候還以此構筑市場準入壁壘,以維持高額利潤。作為創新型中小企業,保護核心技術的知識產權就是掌握住企業生存、發展的基石。中小企業沒有大企業的資源、資金和人才的優勢,假如又沒有保護好核心技術的知識產權,在殘酷而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也就不能走得穩、走得遠。

2.保護知識產權是凈投入,難產出,不劃算

申請專利,注冊商標都需要花錢,專利權、商標權的維持也要投入資金,作為中小企業難以負擔這些開支。事實上,相比巨額的研發投入,維護知識產權(申請并維持專利,注冊商標)的開銷是很少且必須的,而獲得的收益也很明顯。政府對于中小企業申請專利的費用都有減免或補貼,作為核心技術的專利權還能質押給銀行,獲得一定數量的貸款。對于創新型中小企業,專利權的質押貸款是融資的有利渠道。例如,交通銀行對技術含量較高的授權發明專利提供質押融資服務。

3.申請專利就是保護知識產權,獲得專利授權就可以高枕無憂

有些中小企業只在乎專利是否授權,授權之后便認為可一勞永逸、高枕無憂,然而獲取專利權并不是保護知識產權的唯一途徑。企業還可以根據自身知識產權的特點選擇其他合適的方式,比如對核心技術以商業秘密形式保護,登記軟件著作權,版權保護等。取得知識產權后,企業并不是就能萬事大吉、高枕無憂,還要有專人負責收集市場信息,如果發現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要及時舉報、投訴或者訴訟,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4.維權成本太高,中小企業沒有更多資源投入知識產權訴訟糾紛

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創建時間不久,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在企業和人們的心中還沒有扎根,由于侵權成本低,維權成本高,各種侵犯知識產權的現象屢有發生。我國政府已經注意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這種頑疾,于2010~2011年集中開展全國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工作,并逐步將該項活動常態化、制度化、法制化。國家知識產權局等多個政府部門在此期間都開通了維權舉報熱線,中小企業可以根據被侵犯知識產權的類型先向相關部門投訴。因此,除了法律訴訟外,中小企業還能借助政府行政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

建設創新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具體建議

由于創新型中小企業資源有限,構建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時不能貪多求全,所有技術全都申請專利,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對不同的技術采用合理的保護方式,有的放矢、重點突出,盡量降低維護成本,構筑多層次、立體的保護體系。采取的措施和步驟,一般有以下幾種。

1.熟悉和掌握關于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律法規

我國目前涉及知識產權保護的實體法律體系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及其相關實施條例等。自2001年以來,最高人民法院共制定和修訂了關于專利、商標、著作權、植物新品種、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技術合同、不正當競爭、計算機網絡域名、知識產權犯罪、知識產權財產保全、案件管轄和審理分工等涉及知識產權方面的司法解釋近20個。

2.建立機構,訂立制度,加強培訓,培養意識

建立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機構,或者在人力資源部門設置知識產權專員,具體負責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宏觀方面負責制定企業知識產權的基本政策、指導方針,具體操作產品或創新活動的關于知識產權的確權工作。此外,還要重視對企業領導和員工的知識產權培訓,有針對性的對企業決策領導層、管理人員、科技人員和普通職員進行不同形式和內容的知識產權知識宣傳、普及和教育工作。

3.簽訂合同,明晰責任,分散保管,專人負責

和受聘人員簽訂知識產權保密協議或者在勞動合同中將知識產權保密協議作為附件,詳細、全面的寫入關于知識產權權屬、保密義務和競業限制等方面的條款,讓受聘人員從一開始就清楚自己的責任和權利。核心技術和全套工藝要讓非技術人員分散保管,調閱或復制由專人負責記錄,避免技術外泄。

4.針對不同知識產權的特點選擇合適的保護方式

技術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形式包含商業秘密和專利,商業秘密是一種相對權利,其禁止效力僅限于違法侵占,而不涉及合法的取得手段。只要未被公眾所知曉,保護期限不受限制。若保密措施疏漏或核心人員泄密,即使相關的維權行動將泄密者繩之以法,也不能阻止善意第三人使用已被泄密的技術。與此相對應的專利保護的實質是公開換取保護,發明人將其技術發明在專利申請書中公開其相關的詳細資料以獲得一定期限內獨占實施發明的壟斷保護。

企業選擇商業秘密還是專利權來保護企業的知識產權,應該根據發明創造的特性予以區別,首先企業內部對技術發明初次評估,該項技術本身是否屬于專利法規定的可以授權的范圍,是否符合授予專利權的三個要件,一般認為下列情況可考慮申請專利:第一,當發明創造屬于“一點就破”的技術時,有些發明創造沒有想到之前,大家都很困惑,但是點明以后誰都恍然大悟,如果沒有專利保護,這種發明進入市場就會被大量模仿;第二,商業價值大的發明創造,如蘋果公司申請的很多關于智能手機的開創性的發明;第三,通過逆向工程分析易于得到的發明創造,如一些通過分析產品的組成容易得知該產品配方的化學洗滌組合物;第四,經濟壽命長,開發周期、研發費用投入巨大的發明創造,比如藥品研發費用數以億計,周期長達十幾年甚至數十年,應盡可能申請專利保護;第五,發明的主要外銷市場,在該國銷售或者制造有關發明創造時,應將該發明創造在該國申請專利。

5.制定合理的專利申請戰略

在解決何種發明創造適合申請專利的問題后,還要清楚對該領域的發明創造怎么申請專利。中小企業的產品往往具有“小、專、精”的特點,技術研發常常持續在某一具體技術領域。企業對技術成果申請專利保護要充分利用我國現有專利保護形式,對于涉及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發明創造,要申請發明專利保護,以取得較長的保護期限,然后圍繞核心專利,多層次、多角度地申請其他輔助專利,構筑嚴密的專利保護池;對于其他吸收、改進的發明創造,可以申請實用新型或者外觀設計,以盡快獲得授權以保護發明創造的市場價值;對于一些門檻不高的技術,企業不一定都要申請專利保護,但是為了防止競爭對手申請專利保護對自己構成威脅,也可以采取專利申請的方式將該技術主動公開,使其成為現有技術,也是一種預防性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

企業在利用商業秘密保護核心技術時,特別是想在專利申請中結合商業秘密的形式保護技術成果應該非常謹慎,筆者就遇到過企業專利申請當中因為對于技術細節過于保護,導致申請公開不充分被駁回的案例。

6.合理利用PCT申請,用好PPH(專利審查高速路)政策。降低知識產權維護成本

中小企業的發明創造進入國際市場,需要在國外尋求保護時候,要充分利用PCT申請制度,通過PCT申請國際階段向希望獲得授權保護的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指定局提出專利申請,既能節約時間還能省去部分費用。PPH(Patent Prosecution Highway)請求一申請人在首次申請受理局提交的專利申請中所包含的至少一項或多項權利要求被確定為可授權時,可以向后續申請受理局對后續申請提出加快審查請求。PPH請求是免費提出的,能加快專利審查,提高審查結果的可預見性。目前,我國還對中小企業向國外提出的PCT申請以及向國外申請專利的檢索費用提供財政補貼,以提升中小企業知識產權的創造能力,相關措施都能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上找到。

7.充分利用專利信息數據庫,規避侵犯知識產權的風險

中小企業由于不注重專利信息的檢索,往往自己苦心研發的產品落入別人專利權保護范圍還不知道,等著專利權人提出侵權訴訟后,才恍然大悟。其實由于專利具有地域性、時間性的特點,而各個國家的專利信息都是免費公開讓公眾查閱的,中小企業在技術研發或者外銷產品時,只要對相關技術領域的專利作出查新檢索,就能了解競爭企業的專利在各個國家的布局。此時,既可以在別人技術成果基礎上二次創新又能改變目標產品,謀求技術規避,做到有的放矢。

8.與知識產權中介機構合作,合理外包知識產權服務,實現雙贏

商標注冊,專利申請等都是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的工作,中小企業如果沒有合適的人才就需要與專利商標所等中介機構合作才能完成。此時,中小企業可以和有實力的中介機構簽訂外包協議,將專利權維護、專利侵權風險分析,技術查新等工作交給中介機構完成,既節約了企業成本又能促進知識產權中介機構的發展。

9.國際合作交流中注意知識產權的保護

隨著對外開放的發展,企業參與國際合作的機會越來越多,一些跨國公司甚至專門攜資本來中國投資或者收購創新型中小企業。在國際合作與交流中,中小企業要注意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

總結

第8篇

香港雷豫堂(以下簡稱雷豫堂)是香港著名的醫藥保健機構,主要經營進出口中成藥、化妝品及各類保健用品等。F高校是某市重點大學,其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老在真菌生物學領域研究成果卓著,成功地從菌絲體中提取了PS-D,引起國際關注。F高校也于1989年申請了發明專利(下稱89專利),劉老即該專利的發明人。

雷豫堂從中看到了商機,便于1989年11月與F高校就劉老研究的真菌藥物達成了合作開發的意向,雷豫堂成為F高校PS-D產品的海外商。同時,雷豫堂為F高校的PS-D產品相關研究提供經費,創造條件,雙方共同研制,成果共享。通過雙方的共同努力,F高校于1993年獲得了兩個新藥證書。但是其PS-D產品中八項重金屬含量超標,影響了海外銷售,雷豫堂便向F高校提出剔除重金屬的要求。F高校仍由劉老主持該項研究,至1997年,雖解決了七項重金屬的含量超標問題,但鉻離子的剔除仍未成功。至2003年,經檢測鉻離子含量仍然超標。

2005年2月,劉老成立了靈芝公司并擔任法定代表人,次年10月F高校正式給劉老辦理了退休手續。2007年,靈芝公司全面解決了PS-D產品中重金屬含量超標問題。同年,靈芝公司與雷豫堂共同申請了發明專利(下稱07專利),發明人為劉老。

F高校認為,07專利系劉老的職務發明,專利權及專利申請權均應屬于F高校。在與雷豫堂和劉老多次交涉未果后,F高校一紙訴狀將靈芝公司與雷豫堂告上了法庭,要求法院確認07專利的申請權屬于F高校。

“兄弟”專利

2009年3月末的一個傍晚,窗外下著小雨,有些微冷,空氣中彌漫著泥土的味道。“驚蟄一過,春寒加劇。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即連在夢里,也似乎把傘撐著。而就憑一把傘,躲過一陣瀟瀟的冷雨,也躲不過整個雨季。連思想也都是潮潤潤的。”這是余光中先生的《聽聽那冷雨》中的文字,雨中的上海也正是這幅情景。早春二月的江南雨冰冷且細膩,沾濕了行人的衣裳,也打擾了人們迎接春天的心境。律所里的年輕人都已回去,我獨自坐在辦公室里享受著難得的安寧,也在靜靜地思考著四月份兩個知識產權論壇的事情。手機鈴聲劃破了沉寂,是蘇州陳律師的電話。陳律師與我多年交往,幾句閑聊后便轉入正題。原來他的一家顧問單位遇到了專利權屬糾紛的官司,希望我能參加訴訟。

第二日上午,陳律師陪著一位客人走進我的辦公室,并介紹說他就是雷豫堂的總經理郭先生。郭先生個頭不高,雖已年近七十,但目光炯炯有神,嗓音洪亮,中氣十足,一副精明干練的派頭。郭先生簡單向我說明來意,雷豫堂被F高校,案由是專利權屬糾紛。他與陳律師合作多年,對陳律師信任有加,這次訴訟感到比較棘手,因此希望陳律師能引薦一名知識產權專業律師。陳律師便向郭先生推薦了我。交談中我還了解到,郭先生除了擔任管理職務以外,他本人也是生物醫藥領域的教授,是個管理和專業都精通的全才。通過郭先生深入淺出的講解,我對案情經過有了更細致的了解。

云芝是一種真菌類植物,生長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區的云杉樹上,因其覆瓦狀的菌蓋層層疊加,構成有趣的波浪環狀圖案,宛如云彩,故而得名。20世紀70年代,日本的科研人員曾從云芝菌絲體中提取PS-K作為抗癌藥在日本市場公開銷售。F高校教授劉老自20世紀80年代初便開始對云芝進行研究。他領導的研究小組分離并收集了近一百種云芝菌株,并成功地從深層培植菌絲體中提取了PS-D。實驗證明,該物質不僅對癌癥病人各類治療有很好的輔助醫療作用,還能夠增強人體免疫力,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為此,F高校于1989年申請了發明專利。

雷豫堂了解到劉老的研究成果后,就與F高校洽談并建立了合作關系,成為F高校PS-D產品的海外經銷商。1990年10月9日,雙方簽訂會議紀要,約定F高校在劉老主持下開發云芝等真菌藥物系列產品,雷豫堂為該項目提供經費、創造條件,雙方共同研制,成果共享。1991年5月18日,雷豫堂又與F高校簽訂協議、約定PS-D臨床研究經費雙方共擔,成果共享。

雷豫堂在海外銷售的過程中發現F高校的PS-D產品中重金屬含量超過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食品衛生標準,便通過劉老向F高校提出剔除重金屬的要求。F高校仍委派劉老主持該項課題的研究。到1997年時劉老的研究小組已成功解決了七項重金屬的超標問題,但仍有鉻離子的剔除未能取得進展。此后,F高校PS-D研發的重點便轉向去除鉻離子。

2002年11月,劉老突發大面積心肌梗死,不得不停止一切工作,PS-D除鉻研究也隨之中斷,F高校再未向劉老下達PS-D去除鉻離子的科研任務。2005年劉老成立靈芝公司,雷豫堂又與靈芝公司就PS-D剔除重金屬研究簽訂技術合作協議,約定雷豫堂投資,靈芝公司研發,專利成果雙方共有。次年10月,F高校正式為劉老辦理退休手續。2007年,靈芝公司在PS-D剔除重金屬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全面解決了PS-D八項重金屬超標的問題,為PS-D的海外銷售掃清了障礙,并與雷豫堂共同申請了07專利。F高校得知后靈芝公司與雷豫堂,稱該發明專利是劉老的職務發明,要求法院確認F高校才是專利的申請權人。

聽到這里,我不禁產生了疑問:“F高校在大陸地區銷售PS-D產品時無需剔除重金屬,為什么雷豫堂在海外市場銷售時卻要剔除重金屬?”郭先生耐心地解釋說,F高校經營的PS-D產品是國家Ⅱ級新藥。眾所周知,藥品有攝入劑量的限制,因此國家標準對其重金屬含量沒有限量要求,故而F高校沒有必要讓其產品剔除重金屬。但是,雷豫堂為在公眾中推行保健理念,將PS-D原料出口改包裝后,作為功能食品在香港及其他海外市場銷售。食品沒有食用劑量的限制,若服用過多,其中過量的重金屬就會危害人體健康,所以雷豫堂銷售的PS-D產品中八項重金屬含量都必須符合銷售各國或地區的標準。而07專利與89專利相比較,一個重要區別就是07專利解決了PS-D中剔除重金屬的難題。

我又問:“劉老之前在F高校已經完成的去除七項重金屬的方法與07專利剔除重金屬的方法與有區別嗎?”郭先生回答說:“完全不同。前者采用化學方法,后者采用生物方法。二者的技術方案有本質區別。”

至此,我對本案的事實已有了大致的把握。對于F高校與靈芝公司來說,焦點在于07專利是否劉老的職務發明:但對雷豫堂而言,是否職務發明的問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07專利是不是合作研發。根據郭先生所講的情況,我初步分析,07專利極有可能被法官認定為職務發明,那么F高校無疑將是該發明的專利申請權人之

一。因此,雷豫堂與F高校能否在該課題上成立合作研發的關系才是雷豫堂的關鍵利益之所在。

郭先生向我表示,希望聘請我和另外一家律師事務所的楊律師一同作為雷豫堂的人參加訴訟。靈芝公司則聘請了崔律師和臧律師作為其人。郭先生希望我們四人能夠組成一個律師團隊,并以我為主來共同完成訴訟,我欣然應允。

裂痕初現

在郭先生的安排下,我帶著助手與另三位律師會面商討對策。崔律師,臧律師作為靈芝公司的人,自然要在職務發明的問題上做足功夫,只有職務發明這座大山,靈芝公司才能享有07專利的申請權。楊律師則支持靈芝公司的觀點,認為07專利不是職務發明,雷豫堂在剔除重金屬課題上的合作對象是靈芝公司而非F高校,雷豫堂應與靈芝公司共享專利申請權。因此她竭力主張舉證上要將重點放在雷豫堂與靈芝公司的合作上。看到這個局面,我不免有些擔憂,因為我的觀點與其他幾位律師存在明顯分歧。

從F高校提供的證據來看,我認為對劉老最不利的是他在2001年填寫的《F高校考核登記表》。劉老在“主要工作內容”一欄中寫道:“主持PS-D產品外銷的品質檢驗及市場開拓,解決了PS-D中七項重金屬的超標。”在“自我考核”欄中寫明:“迄今,我們雖然已剔除了PS-D中的七個超量重金屬,擴大了海外銷量,但Cr含量仍高于英聯邦國家限定的標準,……明年我將動員全所力量,改革工藝,爭取盡早攻克該項科研任務。”我認為這份證據使靈芝公司在職務發明問題上處于下風。倘若我們全盤否認雷豫堂與F高校在剔除重金屬研究上的合作事實,一旦07專利被法庭認定為職務發明,雷豫堂將無路可退,這個策略的法律風險頗大。

我的觀點非常明確,雷豫堂與靈芝公司存在合作是事實,但與F高校合作剔除重金屬也是事實,無論07專利是否職務發明,雷豫堂都是合作者,都應當是專利申請權的共有人之一。因此我主張無論是靈芝公司還是雷豫堂,都不要過多糾纏于職務發明問題,而應該把重點放在專利權共有問題上,盡力爭取三方共有的結果。

當然,雷豫堂顧及與劉老因多年合作建立的情誼,在訴訟中選擇支持靈芝公司的觀點,我也表示了充分的理解,但我仍然把心中的擔憂向郭先生交了底,并向郭先生建議,F高校,雷豫堂與靈芝公司都為07專利的最終完成作出了貢獻,本案最好的結果是爭取三方共享專利申請,因此應以此為目標與F高校談判爭取調解。郭先生對我的主張非常贊成,也認為如果三方共有權利將是最佳的結果。

不久便傳來了壞消息。在三方談判時,F高校在解決專利權歸屬的同時,還希望捆綁解決與本案毫不相關的PS-D產品市場的分割問題。但他們提出的市場分割方案過于苛刻,雷豫堂與靈芝公司均表示不能接受,最終談判破裂。雙方初次調解不成,無奈重回訴訟戰場。

果然在訴訟中,我與楊律師之間的分歧很快便顯現出來。法庭組織第一次交換證據時,楊律師的質證意見主要是支持靈芝公司人的觀點,即重點強調07專利是劉老的非職務發明,是雷豫堂與靈芝公司合作研發的成果。而我的質證意見則強調,07專利是不是職務發明與雷豫堂無關,不論職務還是非職務,雷豫堂均是合作研發的投資方和技術成果的共有人。法官立即指出:“你們同一當事人的人之間說話不能自相矛盾。”我只好自我解嘲:“我同意楊律師的觀點,我們之間是不矛盾的,我只是從另一個角度提出觀點,證明雷豫堂與F高校之間存在合作關系。”

我一邊努力說服楊律師改變觀點,一邊也在思索如果分歧繼續存在,正式開庭時我又該如何應對。

連環發問

2009年7月29日早晨,我和助手來到法庭時,對方的兩位律師已提前到庭。這兩位律師也都是執業多年的資深律師,在知識產權訴訟方面也是功力老道,實力不容小覷。本案已于6月18日進行了第一次聽證,從雙方的證據來看,我方的形勢不容樂觀,此次庭審可謂背水一戰。

本案最核心的問題之一便是劉老的退休時間,而目前對方握有表明劉老退休時間為2006年10月的關鍵證據,對方人必然會以此在職務發明問題上大做文章,這點無疑讓我方非常被動。我多年的執業經驗告訴我,在被動的情形下更要沉著冷靜,思維清晰,利用對方的心理優勢,抓住機會才有可能變被動為主動,化腐朽為神奇。

法庭調查一開始,對方即提供了多份證據證明系爭專利系職務發明并否認雷豫堂和F高校有合作關系。根據我國的法律規定,職務發明主要有三類本職工作、單位交付的任務和調動工作后1年內做出的與其在原單位本職工作或所分配任務有關的發明創造。對方提供的《高級專家提高退休費比例審批表》確實反映出劉老退休時間為2006年10月,若以此認定劉老的退休時間,則無論是本職工作,本單位交付任務或是從退休時間至涉案專利申請時間的間隔,還是07專利與89專利的異同,無不符合職務發明的認定標準。我知道若不能在劉老的退休時間上提出其他證據或抗辯,針對07專利非職務發明的其他抗辯也無異于隔靴搔癢,法官將難以采納。

待對方人舉證完畢后,法官示意我發言。我成竹在胸地問道:“根據高校的人事管理規定,退休人員應當提交退休申請書作為存檔以記錄退休時的各項情況,請問對方能否提供劉老的退休申請?”對方人先是含糊其辭,后又說不清楚。我繼續分析道:“F高校作為著名的高校,具有非常嚴格的人事管理制度,不可能沒有或遺失劉老的退休申請書,顯然F高校確實持有該份申請而拒絕提供,那么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七十五條的規定應推定我方的主張成立,也即劉老的退休時間為2003年10月。事實上劉老已于2001年提交退休申請,因F高校一再挽留而同意延期退休兩年,因為這份證據可以對方一直試圖歪曲的劉老2006年10月的退休時間,因此對方一直拒絕提供該申請書。”我一口氣說完上述觀點,其間對方人氣急敗壞,多次想打斷我的發言被法官制止,最后只能勉強應付道會回F高校查明。

隨后我又問道:“對方人反復強調劉老利用了F高校的不對外公開的技術資料,是否可以詳細列明?”對方人又無法講明,只是一味辯稱這些資料為保密資料,不能隨意查閱。開庭至此時,我的心里又多了幾分把握,可以看出無論是法官還是對方人的態度都有了變化,形勢已經產生了微妙的變化。我知道現在是時機發問最重要的一個問題了,也就是對比雷豫堂和F高校對涉案專利研發的投入,這是我方的最后一道防線。因為只要法官認可雷豫堂和F高校合作研發涉案專利,即使涉案專利最后被認定為職務發明,雷豫堂也可以作為專利申請權人之一,這是我們最壞的打算。

我繼續發問道:“對方人可以

告訴我F高校對于涉案專利申請的資金投入有多少嗎?”對方對這個問題依然支支吾吾。當我要求對方具體列明時,對方人又一味回避,東拉西扯。此時的情況和我之前的預計如出一轍,我當即乘勝追擊道:“對方人一直無法說清F高校對于涉案專利申請的投入,而我們則可以向法庭提交我方投入資金的詳細情況。”隨即我詳述了雷豫堂從1991年至今的各項資金投入,包括研究費用、測試費用、學術會議組織費用及凈水設備等投入共計611萬元人民幣。當我說到611萬這個數字時,審判席上本來在低頭閱卷的法官都抬頭望向我,顯然有些意外,我方的投資居然如此之高,人對投資數據如此清晰。

本來這已是我準備的最后一個問題,不料對方人在解釋F高校的投資時東拉西扯,自亂陣腳,提到K生物化學廠是其合作研究涉案專利的下屬企業,而我方曾為07專利的研發向K生物化學廠投資達110萬元人民幣,對方人這樣的陳述無異證實了我方和F高校的合作關系。我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大好機會,當即追問道:“既然K生物化學廠是F高校下屬企業,那我們110萬的投資是否等于給了F高校?”對方人也意識到失言,此時又出爾反爾百般狡賴K生物化學廠非其下屬企業,前后不一、自相矛盾、漏洞百出,而我的觀點已經全部闡明,無需再作口舌之爭。

法庭調查收到良好的效果后,法庭辯論也就比較順暢。我在辯論時總結道,劉老的退休時間應該是2003年10月而非F高校所稱的2006年10月,而且我方和F高校的合作關系由來已久,雷豫堂不僅是涉案專利研究的提出者更是主要的投資人。退一步說,即使07專利技術屬劉老的職務發明成果,雷豫堂作為該項目的投資人和合作研發者而享有涉案專利的共同申請權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后記

庭審后,法官又與各方當事人作了溝通,努力調解此案。與我所料相同,法官亦希望能達成三方共有專利申請權的結果。但是由于相關當事人在市場分割、職務發明等問題上拒絕讓步,至此文脫稿時,調解仍未成功。但我認為如下兩個問題是值得探討的。

1 關于專利(申請)權的三方共有問題

本案涉及兩個權利共有關系,一是F高校與雷豫堂的共有,二是F高校與靈芝公司的共有。

(1)F高校與雷豫堂應共有07專利申請權

首先,雷豫堂與F高校的合作關系由來已久。雷豫堂于1990年2月便與F高校就開發PS-D新產品達成了協議,不僅建立了海外代銷關系,同時也啟動了雙方在PS-D產品領域的合作研發進程。隨后雙方進一步就PS-D新產品的臨床研究簽訂合同,約定成果共有,F高校于1993年獲得兩個新藥證書。但是雷豫堂向海外銷售PS-D產品時發現該產品重金屬超標,于是便向F高校提出剔除重金屬的要求。可見,雙方在PS-D產品上的合作并未完成,仍需繼續研發,這并非是對PS-D之外的新產品,而是對PS-D產品的完善。因此,剔除重金屬項目屬于PS-D系列產品研發的繼續,是對雙方通過1990年和1991年簽訂兩份書面文件建立的合作關系的延續,毋需再簽訂書面合同。而且從1990年至2005年期間,在PS-D剔除重金屬項目上,雷豫堂與F高校存在大量合作的事實和行為,均在共同努力、合作研發。雷豫堂為該項目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設備,F高校則委托劉老主持研究工作。這就充分表明,F高校與雷豫堂均認可PS-D剔除重金屬是合作研發,而且是對以前合作關系的延續。

其次,雷豫堂是PS-D剔除重金屬項目的提出人。F高校經營的PS-D產品是藥品,對重金屬含量沒有限量要求,因此沒有剔除重金屬的需要。但是,雷豫堂根據市場需要將PS-D原料改包裝后,是將其作為功能食品在香港及其他海外市場銷售的,其中八個重金屬含量都必須符合銷售各國或地區的標準。顯然,作為PS-D產品的海外商,剔除PS-D中的過量重金屬是雷豫堂必須解決的問題。因而,雷豫堂向PS-D產品的提供者、最初研發者即F高校提出了PS-D剔除重金屬課題,希望繼續合作完善PS-D系列產品。F高校也認可PS-D剔除重金屬課題不是國家項目,而是F高校的橫向課題,即應企業的要求確立的科研項目。雖然其沒有明確該項目來自哪個企業,但是本案眾多證據均表明,雷豫堂就是該項目的提出人,F高校PS-D剔除重金屬課題是來自雷豫堂的橫向課題。既然雷豫堂是該項目的提出人,那么雷豫堂與F高校形成后續的、實質上的合作關系就不言而喻了。

最后,雷豫堂是07專利成果的主要投資人。本案有許多證據都表明了雷豫堂為F高校,靈芝公司在PS-D產品的相關研發上均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設備還出資主辦了兩次與PS-D研發相關的國際學術會議并將會上國內外專家發表的研究成果結集出版,作為F高校研發完善PS-D產品的參考資料。據不完全統計,雷豫堂為PS-D相關研究投資總額達611萬元人民幣。如果沒有雷豫堂的慷慨支持,07專利的研發是不可能完成的。

基于以上分析,雷豫堂作為PS-D剔除重金屬項目的提出人、07專利研發的合作人以及投資人,其理應與F高校共享07專利申請權。退一步說,即使07專利技術屬劉老的職務發明成果,那么這也是F高校與靈芝公司之間爭議之所在,不應動搖雷豫堂的共有人地位,最多只能改變雷豫堂的共有對象而已。如果是職務發明,07專利應由雷豫堂與F高校共有:如果是非職務發明,則應由雷豫堂與靈芝公司共有。

(2)F高校與靈芝公司應共有07專利申請權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技術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條規定:“個人完成的技術成果,屬于執行原所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工作任務,又主要利用了現所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物質技術條件的,應當按照該自然人原所在和現所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達成的協議確認權益。不能達成協議的,根據對完成該項技術成果的貢獻大小由雙方合理分享。”

07專利與劉老在F高校任職時所進行的剔除七項重金屬的技術方案明顯不同,具有顯著進步。劉老是該技術的主要創造性貢獻人,因而該技術應屬劉老個人完成的技術成果。此外,07專利的研發始于劉老所在的F高校,而終于他創辦的靈芝公司,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上述規定,對07專利的申請權,F高校應與靈芝公司共有。

基于上述兩個共有關系,07專利的申請權不應由F高校獨享。F高校、靈芝公司和雷豫堂對07專利技術的研發,其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去除PS-D產品中的過量重金屬,其目的也是清楚的,那就是拓展PS-D產品的全球市場,使該產品在香港乃至全世界都得到認可,從而實現全球產業化目標。故由F高校、靈芝公司和雷豫堂三方共有07專利申請權,顯然最符合事實、法律和等價有償,公平合理的原則。

2 關于本案的調解

在知識產權的民事訴訟中,我歷來主張以調解為和,這樣既節省訴訟成本,提高效率,又便于當事人各方案后維持合作關系。和則兩利,對則俱傷,于本案更是如此。

F高校與雷豫堂從1989年以來一直存在著良好的合作關系。尤其在PS-D領域,雙方共同完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當然,雷豫堂在劉老未退休時便與其成立的靈芝公司就PS-D剔除重金屬項目另行簽訂技術合作協議的行為并非沒有瑕疵,因此我說服雷豫堂同意調解。但F高校在調解過程中一來堅持將權屬糾紛與市場分割問題捆綁解決,真可謂“醉翁之意不在酒也”;二來沒有一個領導愿意拍板為調解結果承擔責任,導致F高校在調解過程中優柔寡斷、猶豫不決,不作決定。

第9篇

論文關鍵詞 等同原則 專利侵權 適用

一、等同原則概述

等同原則不是相同原則,相同原則指專利侵權審判中侵權產品具有與權利人提供的針對專利產品的技術書中規定的產品相同的技術特征,若侵權人只對技術做些許的該改變,在法律上行為人并無侵權行為,但該技術本質上仍歸屬專利權人,這樣專利權人的正當利益無從保護。等同原則指侵權行為人實施的專利技術具有與權利要求人申請判定的技術在某個技術特點上存在差異,但該技術特性是在同樣的方式,實現了同樣的功能,產生效果基本相同,則該專利權應該得到保護,行為人構成侵權。例如,采取部件移位、等同代替、分解貨合并的方式完成專利發明或積極成效,和專利技術比較存在功能、成效、目標上大致相同或完全一樣,則被控侵權方法受法律的保護,是種侵權行為。司法實踐中較易被侵權的是發明與實用新型專利,在侵權審判中,原告通常采取等同原則與相同原則相結合的方式保護自身權利。所以,可以說等同行原則是相同原則一定程度的補充,可對原告的合法權利做更加有效的保護。

等同原則可對侵權人通過對專利技術或產品的非實質性變更做有效的規避,通過權利的保障提倡技術創新,若行為人僅以同等性形式改變專利特征代替技術創新,則這種改動等同行為就是侵權行為。另外,等同原則可促進社會發展與技術的交流應用。等同原則的出現可以說是民法體系中公平原則的結果,在對專利權保護的同時,對以等同改變行為盜取專利的行為做侵權認定,同時鼓勵公眾創新。

美國是等同原則的發源地,在司法實踐中不斷完善發展該原則。在美國威南斯訴訟案中,登米德被美國法院認定為侵權。雖該原則受到批評甚至暫用但后來終被支持,并提出方法、功能與效果的詳細檢驗標準闡述。在1997年,等同原則被美國最高院確認使用任何一項技術要求特征,防止了權利范圍擴大。在日本,等同原則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其產生之初受到各種非議。在1998年,等同原則被確立,并做了適用條件的詳細論述,標志著在日本,等同原則完全確立。等同原則被各國法學界接收并以立法形式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到后來,該原則在世界上有著公認的地位;科技的發展推動者等同原則的確立,等同原則同樣以權力人保護方式激勵著科技的創新;通過對相同原則缺陷的完善,等同原則有效的保護了權利人權益。我國法學界也應該積極研究世界各國先進經驗,做好優秀成果的引進,去粗取精,以立法形式對適用等同原則進行體系完善。

在2001年,最高院了適用專利糾紛案件法律問題的司法解釋,該規定對等同原則做了概念明確。被看做是專利侵權的判定準則,以技術特征等同排除技術整體等同,對等同特征的認定做了條件性規定。雖然該項司法解釋較原則化,但也是我國認可等同原則的標志性法規。等同原則通過將專利保護延伸到等同的范圍,對權利做了充分實質性保障,有利于個人與社會利益間的均衡。

二、等同原則之專利侵權適用分析

(一)侵權時間的判定界限

德、美、英關于侵權時間的判定界限有不同的規定,如德國規定為優先權日或申請專利日,美國則是侵權日,英國是公開專利日。我國法律中并無時間標準規定,但學界傾向于侵權行為時間標準,即侵權行為的發生時間。其一,專利保護期為20年,該期限內一定會產生在專利公開或申請時未明確的等價方式,若以專利申請日替代侵權日,若等價手段出現,仿造者就可能逃避侵權認定。比如,電子放大器件——電子管在原來是獨有的器件。在做專利申請時,不管是出于審查員目的或申請人自身原因,很可能對電子管做出限定。隨著技術的進步,晶體管出現,晶體管幾乎對放大電子管做了根本替代,此種現實下,若否定電子管與晶體管間的等價,則保護期限內的電子管電路發明則不受保護,這顯然不公平。其二,等同原則的確定是對專利申請時侵權形態列舉的限制的補充,將雖存在與記載事項有所差異但技術具有實質等同性做侵權認定。所以,從其目的看,即使技術出現在專利申請后,但被人們知曉,成為代替技術可能性也較大。另外,從基本專利衍生的從屬專利若未經許可利用從屬專利也構成侵權。相反,若以簡單替換替明創造被認定合法,是一種欠均衡與不公平現象。其三,WIPO中也有關于專利侵權日為等同時間界限的規定。最高院也傾向于侵權日標準,如解釋“普通技術人員”時規定“衡量標準”是發生侵權時“該領域的知識平均水平”。

(二)適用多余指定原則

多余制定原則是法院在專利侵權案件審判時,將技術特征劃分成必要與非必要技術特征,在對多余特征(非必要技術特征)忽略的前提下,專利保護范圍的明確依據必要技術特征決定,對侵權客體權利保護認定。

我國法學界對多余制定原則的認識有所差異,其一,對于某項技術特征被寫入獨立權利,則看做必要的技術特征,即使該特征有十分重要的發明效果,但該技術特征在被控侵權產品上并無表現,以“全面覆蓋”理論,則不是侵權行為;至于非必要技術特征在申請專利時的誤寫,審判時對失誤也不能照顧遷就;對第三人的執法統一與法律穩定是專利審判首要面對的。其二,在我國,發明人應盡快申請專利。但權力要求書的撰寫具有法律性與技術性,很難把握產品的關鍵技術特征。所以,以多余限定方式縮小專利保護空間。授予專利后,第三人對權利要求書與說明書的研究,可略去非必要的技術特征實施技術,以公平原則為指導被告行為為侵權。

在我國,對多余制定原則的適用應綜合考慮實際。專利制度在我國實施時間并不長,對專利法的陌生,專利人水平的限制以及申請人自行對申請文件進行撰寫導致擬定權利要求不當情況時有發生。若對非必要技術特征全部排出,太過嚴厲。但簡單的以多余制定替代某種技術特征有礙于申請書撰寫水準的提高,使得確定專利保護空間太靈活。因此,要制定可行標準,做判斷時對多余技術特征的認定避免由法院主動認定,而要依靠申請人對該項技術特征進行陳述并說明要求為獨立權利的緣由,也要保證被告的陳述權利。在原告提供了充足的理由過后,且被告的反對無效(技術層面做的反對),方可做非必要技術特征的忽略。合理的限度是非必要技術特征忽略的前提。

(三)判斷等同物的標準

專利的實現目標應與替換被控產品的技術特征和要求的相應權利特征比較時相結合。比如螺釘與柳釘是機械部件,若發明目的在于部件的可拆卸連接,那么柳釘具有與螺釘不同的發明目的,等價手段不同。若發明目的是部件的可連接,那么拆卸不重要,只是優缺點上的差異,則螺釘與柳釘的等價手段相同。全部技術特征準則的遵守,即遵守“專利要求內容是專利權保護的范圍”,即侵權判定以全部技術特征為依據,必要技術特征不可忽略;以被控客體之技術特點與權力要求之對應技術特點做分析,只有證明比較后技術特征存在每項的等同,則視為等同;注重測試數據,不可人為判斷是否構成等同,比如比較物存在工作方式、功能實質、效果實質等同或不同,那么二者存在或不存在等同替代。要以證據證明等同是否存在,這也是認定的基礎。例如,權利人申請被控方法(產品)與申請方法(產品)具有相同性,那么原告則應舉出被控客體在工作方式、功效等實質上的等同證明,被告做辯護,也進行舉證。證據可是測試數據,也可為證人證言。

三、關于等同原則的限制問題

等同原則適用于專利侵權的判定實際上是擴大了權利人的權利,肯定了文字以外的權利。但是,應該注意到,不應該使等同原則無限制的適用,對不應當得到的基本權利要做限制。也就是說,技術內容包含公有領域或權利人言明放棄,那么不適用等同原則。禁止反悔原則,指在審批、撤銷或對專利權宣告無效時,為了保證專利具有創造性,權利人以修改文件或書面聲明的形式,做放棄部分保護或限制權利的活動,由而獲得專利權。則在以后的專利侵權審判時,針對放棄或排除的權利是不能適用等同原則的。在專利侵權審判中,誠實信用原則體現為禁止反悔原則。該原則有效地的避免了權利人的背離行為,即為獲得專利在審批時暫時做部分權力的放棄或限制,但在訴訟時卻想做限制的取消,或做技術特征不重要性的強調,以此雙贏。在審判中,權利人時常變成其權力的放棄在于當時的審批壓力,因此,希望法院做當時情形的考慮。但法院審判依據的是權力放棄或者修改成立的法律事實。所以,權力人做權力修改時不應“違心”,而應采取法定的法律救濟措施保護自身的合法權力。

另外,還存在自由的公認技術抗辯原則。該原則指在專利判定時,若申請權利與專利技術記載權利存在方案相同,自由公知技術與被控的侵權物也存在相似或相同,那么不構成侵權。其依據在于技術權利應該是權利人獨立創造,不應對已有技術或公認技術做模仿。也就是說自身權利的行使不應在損害他人或社會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實現。對于被控的權利技術是否存在侵權行為,被告可否以該原則作為抗辯的理由,學界觀點尚未統一。另外,在審理專利侵權以及效力案件由相同法院審判的國家可避免爭議的發生。其通常采取專利效力審理先于侵權審理,這使得實踐中的自由公認技術抗辯的形式不常見,但在我國存在由不同的法院審判兩種糾紛,所以,該原則就有必要存在。

第10篇

關鍵詞:興趣 方法 榜樣 指導 夢想 素質

在這里,高中生對創新選修課特別青睞。高宇同學學習感言說,這學期的學習中,最讓我放松卻又收獲最大的是每兩周一次的創新課,創新課讓我著迷,創新課讓我充滿夢想,創新課讓我心潮澎湃······為什么會這樣呢?

激發興趣

創新具有神奇的魔力,這種魔力是人類最美麗的思維花朵,它對人類進步、國家興亡、民族振興、個人成長都具有巨大作用。

袁隆平用一粒稻種改變了世界。一粒小小的種子,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還避免了一場第三次世界大戰,真的有這么神奇嗎?

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前所長,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朗在1994年提出了讓世界震驚的一個問題,誰來養活中國人?布朗對中國社會發展的現狀進行了深入分析,1978年中國的全國豬肉消費量是700萬噸,到了1994年,上升到了3000萬噸。禽肉(雞肉和鴨肉)1990年的全國消費量為320萬噸,1994年上升到了660萬噸,只用了四年就翻了一倍多。這兩種肉類都非常消耗糧食,1噸豬肉需要消耗4噸糧食,1噸禽肉則需要2噸糧食,因此,布朗認為,中國的資源非常有限,而人口不斷增長,糧食問題是中國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中國的糧食問題并不僅僅影響到中國,還對世界產生重大的影響,如果中國不能解決吃飯問題,將會對世界和平構成嚴重威脅。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解放思想,大膽創新,沖破當時流行的遺傳學觀點的束縛,在我國率先開展三系法培育雜交水稻的研究,解決了兩系法中的一些關鍵技術難題。1982年,國際水稻研究所學術會首次公認:中國科學家袁隆平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直至目前,全球水稻平均畝產依然停留在250公斤左右,袁隆平帶領他的中國科研隊伍研究的雜交水稻,2012年達到畝產900公斤,被世界稱為“東方魔稻”。 近年來,全國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約2.4億畝左右,年增產的稻谷可以養活7000多萬人口。

袁隆平用他創造性的勞動,不僅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還對解決世界糧食短缺做出了重大貢獻,促進了世界和平。袁隆平先后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

廣州一個中學生做了一個最簡單的數學1+1,將顯示器和電話機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來電顯示的電話機,申請了國家專利,這個中學生獲得70萬元專利轉讓收入。一個簡單的加法,在推動電話機發展的同時,他也獲得了不小的收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這里變成了生地的事例,要想學生沒有興趣都不可能。

授人以漁

很多青少年都有成為發明家的夢想,怎樣才能具有一雙慧眼,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小發明家呢?

律蒲曼發明橡皮鉛筆的過程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律蒲曼是美國的一個窮困潦倒的畫家,由于繪畫時需要用橡皮擦,往往要花費很大功夫才能找到,待把畫面擦好后又找不到鉛筆了。如果把橡皮擦用絲線扎在鉛筆的另一端上,不就解決了嗎?實驗之下,他發現這種方法僅僅能夠湊合使用,沒多久,橡皮擦又從筆端掉落下來。幾經思考,他終于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剪下一塊薄鐵皮,把橡皮擦繞在筆端再包起來,這樣一來果然管用了。"說不定這玩意還能賺錢呢?" 律蒲曼有了申請專利的念頭。于是就找親戚借錢申辦了專利手續。果不其然,當他將這項專利技術買給雷巴(RABAR)鉛筆公司時,他得到了55萬美元的收入。

律蒲曼從他生活實際出發,發現生活中不如意的地方,想方設法讓它更方便我們使用,在過程中遇到困難不放棄,而是想辦法解決它,并且大膽去申請專利,爭取得到權威機構的認可,從而推動人類的發展。

在重慶市綦江中學,有的同學養成了仔細觀察的習慣,處處留心觀察這個用品能不能改進,有沒有更好的方式,為人類服務。這里的學生創新意識得到了明顯增強,2011年申請專利最多的一人達到了83項,2012年申請專利最多的一個人達到了156項。

榜樣帶動

李露在她的發明故事中寫到:在高一時聽過一次王壯老師關于科技創新的講座,對創新感興趣的我便深受影響,也希望和其他同學一樣擁有自己的專利。從此我腦袋里便裝滿了許許多多奇奇怪怪的想法,生活上的、學習上的都有,但我當時就局限于有想法,沒有付諸行動,總是被一拖再拖,時間如流水般過去了,我的許多想法也就被淹沒在了時間長河之中。又是在上一年的三月,學校對申請專利成功的同學進行了表彰,令全校同學都十分羨慕,我對他們也非常的崇拜,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變成專利。

石蘅語同學說:從小我對我的人生就充滿很大的希望,但作為綦江中學的一名學生,這里面高手云集,我在這里面成績并不算突出,我也常常在想:除了學習,我還應該做點其它的事情吧!去做一些能開發我其它方面的才能的事,找到我的突破點,以便將來為社會的進步作出我的貢獻。直到有一天——我們學校舉行了一次科技創新發明獎勵會,上面有幾位同學光榮地獲得了綦江縣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專利申請資助。當時我就在想:要是站在上面的是我,該多好啊!后來,我又在想:難道這只能停留在想象中嗎?難道只有他們可以嗎?我也可以呀!這不僅能鍛煉我的能力,對我的以后也會有很大的幫助,有百利而無一害呀!于是,我請教了王壯老師,從他那兒對科技創新有了更深的了解。由于我平時對生活注意得比較多,一下子便申請了三項專利。我第三個想法是因為我看到很多人穿鞋子時鞋舌總是向兩邊歪斜,穿短褲的時候看起來似乎有些不太美觀。于是我便想到在穿完鞋之后將鞋舌與鞋子固定在一起,便有了我的“帶鞋舌粘扣布的鞋子”。雖然在這途中遇到了很多難題,但是解決之后我心里卻無比高興,是打心底的高興。我以前做事一直都是依賴別人,從來不知道我的辦事能力還挺不錯的。從這以后,我變得更獨立、更自主了。特別是在不久前收到國家專利局的授權通知書之后,我更是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這種感覺是有生以來第一次,無法用言語表達。

耐心指導

這里的老師數十年如一日,專專心心做一件事,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嘔心瀝血,為學校的特色發展兢兢業業,為國家的興旺發達奉獻青春。

王壯老師在指導蔡其申請第一項專利的時候,整整花了一個月所有工作之余的時間鉆研專利法、專利申請的實施細則,跑遍了綦江全城找人幫助設計圖紙,制作模型,進行試驗,終于幫助他完成了專利的申請。學校黨委書記、校長劉玉才對這種行為稱贊為王壯精神。

這里的老師指導學生申請1748專利中,沒有收過學生一分錢,為學生節約專利費近600萬元,學生敢于大膽去試,大膽去闖,一批小發明家在這里愉快成長。

夢想成真

黃習義同學說,那天,路過張貼欄,看著那些發明的同學,我覺得好羨慕,也覺得他們好了不起,看著他們一張張成功的笑臉,我就想,他們可以,為什么我不可以呢?

“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或許有時候成功就是注重生活觀察,注重發現吧!放假回家,看著媽媽做飯既浪費時間,又十分的占用廚房的面積。當時,我就想,怎樣可以使我們在煮飯的時候更簡單、更輕松一點呢!于是,我就想到“組合菜板”。它可以分成兩層,上面可以供我們切菜,下面可以幫助我們盛放備好的菜,也可以放調料,而且十分的方便,易清洗。

或許,有時并不需要刻意追求什么,許多生活小事只要我們用心就可以獲得成功。就如我的第二個發明“火鍋加菜器”,就是在一次和同學吃飯時,進菜中把油濺在了衣服上,于是,我就想怎樣防止濺油出來呢,想了想吧,就想到發明加菜器,記得當時把這個想法告訴王老師時,王老師哈哈大笑起來,弄得我莫名其妙,接著他說:“我平時肯定很好吃,發明的這些東西都跟吃的有關”,我聽完也笑了起來。

我的第九個發明說起來更奇特吧,我陪好朋友吃飯,隨手拿了一個速寫本。結果,就覺得畫畫的工具十分的散亂,而且容易丟失和損壞。于是我就想怎樣可以簡單一點呢,后來就想到發明“組合速寫板”。其實,你真要我關上門去想,我覺得我肯定想不到,我覺得靈感有時候就是那么回事,只要我們善于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靈感就會不期而遇。所以,我們必須觀察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不要光想不做,還要付諸于實踐吧。

申請了幾十項專利的曾海洋同學在他的發明故事中,介紹了新型過濾湯勺的發明過程。

新型過濾湯勺是一種結合了濾勺和湯勺功能的勺子,它其實是我一次在偶遇中突然得到靈感而發明出來的。

記得那天,我和要好的朋友一起出去吃重慶出名的“串串香”。“串串香”的底料聞起來很香,所以我們就拿起湯勺,準備到鍋里去盛湯喝。可是無論我們幾人怎么盛,湯里始終都有一些食物的渣滓,比如花椒,姜蒜。試了很多次都不行后,我們就只好不好意思地叫服務員來幫我們盛。

服務員幫我們盛湯時,我仔細看了她的動作。她先是將一個湯勺和一個濾勺以濾勺在上湯勺在下的方法疊起來,然后再用它們盛好湯,最后將濾勺拿開,這樣濾勺就將食物渣滓給濾走,得到了一勺沒有渣滓的湯。看完全過程后,我想了想,這個方法的確很實用,可是也很麻煩。能不能發明一種操作簡單,效果又好的勺子來盛湯呢?

這個問題纏繞了我好幾天,我大概想了有十幾種解決辦法,可是大都不是操作麻煩就是效率不好。后來我終于想到了一個比較好的方法,那就是將湯勺和濾勺結合起來——在湯勺的一側添加上一排過濾細齒。在盛湯時,我們就只需要用這種勺子先把湯盛好,然后在把湯沿著有細齒的那側倒進碗里,這樣就把渣滓給濾在了勺子里了。設計雖然簡單,卻方便實用。

我一直有想申請專利的沖動,所以我便想將它申請成專利,我人生的第一個專利!我立刻就想到了我的政治老師王壯,因為他經常在課堂上鼓勵我們創新。我心里很肯定,他一定能夠給我幫助。

我將這件事告訴王老師后,他不但肯定了我的想法,而且還支持我將它申請成專利,并給了具體指導。于是我就照著專利申請要求,依樣畫葫蘆地開始填了起來。

填表是件麻煩事,第一次填的時候的確有一種不知從何下手的感覺,尤其是繪圖那一塊,讓我一度想要放棄。可我還是在王老師的鼓勵下,不斷學習專利申請要求,克服困難,終于完成了專利申請書。在我的近一個月的努力之下,我終于填好了一份比較合格的專利申請表。然后我就把它交給了王老師,讓他幫我寄到專利局去。

??在重慶市綦江中學,像黃習義、曾海洋這樣的同學很多,在申請專利獲得成功的過程中,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增加了信心,改進了學習方法,提高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適應社會的能力更強了。

素質加分

近年來,培養創新意識愈來愈成為人們的共識,具有創新潛能的學生受到高校的關注,與數理化奧賽一樣,成為了擁有自主招生資格的條件,對青少年創新意識的培養注入了強大的動力,有的高校給予高考加分的優惠,有的高校通過了學校組織的自主招生考試以后,達到各省市一本分數線即可錄取,客觀上調動了學生參與創新的積極性。

學生在學習、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都不會是事先在課堂上為學生設計好的,不可能有一個標準的答案,這就要求學生不僅僅是照搬答案,而應該針對具體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我們也發現,有創新素質的學生,進入高校和社會以后,適應能力強,學習、工作效果好。

后記:

該文系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普通高中新課程背景下學生創新精神培養的研究》(渝教規辦[2011]9號)研究論文。

第11篇

這原本是我沒有想到的事情,畢竟單反相機強調的是手動和操控,說實話觸摸屏幕雖然用戶界面較好,但是操作起來必須全神貫注地盯住屏幕,而且必須有一只手騰出來專門去觸摸屏幕,遠不如使用機身上的按鈕操作方便,畢竟熟悉了以后很多情況下都可以不看相機直接進行設置,而使用觸摸屏幕就沒法比了。但是對于在屏幕上觀看照片來說,觸摸屏幕可以帶來更直觀的操控,如果能提供類似iPhone那樣的使用手指縮放照片、切換顯示照片等,感覺上應該會比使用按鈕更加方便。

那么為什么會想起這件事情呢?原來在2009年底,據國外媒體報道,佳能已經向美國專利局申請一項關于觸摸屏單反數碼相機的專利。這項專利申請號為12/422695的申請書已經由美國專利和商標局于2009年10月22號公示,申請書上顯示佳能早在今年4月份就提交了這份申請。專利申請書上還詳細的對觸摸屏數碼單反相機的工作機制進行了說明。新的專利技術支持用戶在第一次使用的時候注冊自己的左右手習慣,并在觸摸屏上給出不同的操作區域。

APS規格感光元件入侵便攜數碼

如果說2009年在數碼相機領域有什么值得說的地方,個人以為當首推micr04/3系統。這個規格的產品雖然只推出了兩款,但是對于已經玩兒膩了小相機和數碼單反相機的人來講,卻有著很強烈的新鮮感。從現在推出的三款相機來看,奧林巴斯和松下都不是最強悍的相機廠商,對用戶的吸引力稍差。不過今年我們看到徠卡也推出了兩款類似的產品,使用的是APS和全畫幅的感光元件,看起來有些特立獨行,畢竟這個品牌是奢侈品,并非一般人可以消費得起的。還有,2009年末理光推出了一款采用APS規格感光元件的便攜相機,與micro 4/3系統產品不同,這個名為GXR的產品有創新性設計,它采用了分離式的機身設計,可能是走得太超前了,加上還沒有上市銷售,對于它的市場認可程度還看不出來。

使用大尺寸感光元件帶來的好處是非常明顯的,說實話近年來隨著像素的升級便攜相機的像素已經達到了極限,雖然再高也不是沒有可能,但是噪點控制卻很難做到更好,另一方面,較小的鏡頭口徑也限制了成像質量。利用數碼單反相機的感光元件就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說實話,APS規格的感光元件隨著全畫幅數碼單反相機的價格快速下滑,目前已經處于一個很尷尬的地位,有點兒高不成低不就,加上價格的下降與便攜相機相比優勢又不明顯,而且很大的個頭也令很多人望而生畏。micro 4/3系統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此外其他采用APS規格的便攜相機也可以做得很好,這都是該類產品吸引我的地方。現在就看佳能、尼康和索尼誰能率先推出此類產品了。

像素升級戰會停滯

在2009年以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數碼相機升級的重點通常是像素升級,從早期的800萬到1000萬、1200萬、1400萬等,不過自從今年佳能和理光率先采用了1000萬像素的低噪點感光元件后,這一現象似乎開始發生轉變,至少廠商們已經開始引導消費者關注畫質,而不只是簡單的像素提升。

從以往的觀念來看,像素的多少就是畫質的好壞,更高的像素可以帶來更豐富的細節。但不可否認,即使拋開噪點不說,更高的像素也不能改變數碼相機的反差控制和明暗細節豐富程度。于是,2009年我們看到了更多的廠商開始推出多張連拍然后合成單張照片功能,個人認為,如果機內的圖像處理引擎智能化程度高的話,可以給用戶帶來超越以往的高畫質,尤其是畫面的細節和噪點控制,都會有突飛猛進的提升。但這一功能有缺陷,就是不適合拍攝快速移動的物體,否則畫面可能會出現“鬼影”。

高清視頻拍攝會更加完善

現在,多數數碼相機都會提供高清視頻拍攝功能,不過有些畫質好,有些差點,有些拍攝時提供變焦和自動對焦,有些則不能,總體而言,某些廠商在此方面表現積極并擁有較強的技術,有些則差些,還有幾個廠商直到現在也沒有提供高清視頻拍攝功能。從個人角度來看,雖然自己并不是很喜歡用數碼相機拍視頻,但是也不排斥這項技術,畢竟經過幾年的發展,其成像畫質和拍攝操控性都有了明顯的提升。與手機拍視頻不同的是,使用數碼相機拍視頻并不是很方便分享。主要體現在,手機拍的視頻可以長期存在手機里,隨時可以拿出來與人觀看,但是相機則不是這樣,雖然卡空間大,但是通常滿得更快,并不適合長期將照片和視頻文件放在里面,如果都放到電腦里,分享起來就困難了。

在我看來,能提供一鍵視頻錄制是最好的選擇,雖然機身上可能會多了一個按鈕,但是這對于視頻拍攝來說卻是非常好用的功能,也便于快速啟動錄制功能并抓拍到瞬間發生的事情。此外,能夠提供快速對焦和變焦操作,能夠在拍攝時收集到清晰的聲音都是衡量一款數碼相機視頻錄制功能的絕對必要指標。至于視頻拍攝很喜歡的長焦這一規格,由于數碼相機的種類實在太多,很難一一兌現了。

觸摸屏幕成為便攜相機的主流配置

高質量的觸摸屏幕會成為便攜相機,或者說卡片相機的標準配置嗎7的確很有可能。從手機來看,觸摸屏幕已經越來越流行,其超大的屏幕和良好的交互界面讓使用者倍感欣喜。同時,觸摸屏幕帶來了全新的操控方式,滑動操作方式一改傳統的按鈕方式,效果好出很多。至于說觸摸屏幕相機的缺點,那就是屏幕不得不做得很大,3英寸都算小的,3.5英寸似乎剛剛好。但這就帶來了一些問題,如機身勢必也會跟著做得很大,而且電力消耗也會增加不少。

在2009年,雖然已經有多家廠商參與到觸摸屏幕數碼相機的開發上,但從實際產品來看,索尼和三星的產品感覺更成熟些,尼康和佳能這兩個老牌廠商卻走得有些猶豫,這種突破性的操控方式將他們長久以來打造的以按鈕功能鍵定義和菜單方式打造的操控完全,顯然這是他們所不希望看到的。而諸如三星之類的廠商,由于在觸屏手機等方面擁有長期積累的經驗,研發速度和成熟程度都領先很多。

便攜長焦進一步得以鞏固

在超薄機身上安裝10倍的變焦鏡頭,這是2009年眾多數碼相機廠商們做的事。從效果來看,雖然較輕的機身可能帶來一些不便,但是大變焦帶來的樂趣還是非常多的。在提供高倍變焦的同時,這類相機通常也提供了廣角功能,可拍攝的題材非常豐富,遠近都可應付,長焦還能帶來一些虛化效果,拍攝微距也不錯。此外,今年數碼相機的標配鏡頭變焦倍數已經升級到了4倍,5倍、7倍變焦鏡頭的相機成為主流,由此也可看出廠商在鏡頭的望遠方面已經達成共識,相信這一趨勢會在2010年得以成為便攜數碼相機的主流配置。

望遠鏡頭帶來的好處是明顯而直觀的,尤其是那些喜歡街拍或者偷拍的人,擁有10倍光學變焦鏡頭可以帶來的優勢非常明顯,如果你很看重高倍變焦,那么20倍以上鏡頭的相機也似乎是2009年的一大亮點,不過

個人覺得這類相機個頭還是太大了,并不方便攜帶,鏡頭全部伸出時也有點兒嚇人。

鏡頭規格的回歸

這是我最希望看到的一件事情,相信它也是攝影的本質之一。實際上,早在2002年的時候,當時的數碼相機最強調的就是鏡頭,當時很多的旗艦機都以配備了優質的鏡頭為賣點,我們在很多相機上面看到了諸如F1.8、F2.0的超大光圈和明亮的鏡頭,不過近幾年的相機卻不同了,廠商宣傳的重點也轉移到感光元件和圖像處理引擎上面,鏡頭指標提及的已經越來越少了。個人估計,成本壓力直接導致了鏡頭品質的縮水,產品的大眾化也使得這個專業人員才會關注的指標被模糊,畢竟像素之類的看起來很直觀,至于鏡頭,給一個幾倍變焦就足夠了,初次使用相機的人有幾個會知道最大光圈有啥用。很高興今年已經看到有廠商再次開始關注鏡頭指標,今年我們已經看到有大光圈的鏡頭出現,希望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今年的數碼相機鏡頭提供廣角能力已經快成為標配了,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數碼相機加入該項功能,它有可能在未來的時間里成為便攜數碼相機的標配功能。之所以大家一直看好廣角功能,我覺得主要原因是隨著相機的大眾化,出行的人越來越多,拍攝大場景的機會也越來越多,對廣角功能的需求不斷上升導致廠商增加了開發興趣。

無線功能會流行起來嗎?

第12篇

1996年的亞利桑那州,天氣異常的炎熱,我剛剛搬進一個有院子的兩層樓房,雖然仍不能讓我完全滿意,卻已經比原來的公寓不知強了多少倍,尤其是那個多達六十多個平方米的院子,足可以讓我把一部分研究課題搬到家里來進行。

惟一不方便的是這院子由隔壁獨居的芬基太太和我共享,在和丈夫商量了一下之后,我們決定這個周末去拜訪芬基太太。

“芬基太太,您看,我是學農業的,非常需要一塊土地做一些試驗性的種植,我們搬過來主要就是看中了這個院子,這里的氣候和土壤都非常合適,如果您不介意的話,我希望能夠多種一些東西,嗯,就是,多用一部分院子。”我說。

“沒關系的,雖然我喜歡花和草,可我并不大懂得去侍弄它們,你們的到來也許不會讓它們荒廢,否則就太可惜了。除了西南角的那幾株郁金香,其他的地方你們都可以隨便用。”

回到家,我們馬上開始鋤草、松土一類的工作,請園丁要不少的錢,而我們現在必須節約每一個美分,這房子的租金可是原來的整整三倍。而且,這又是一個難得的周末。

芬基太太站在她二樓的窗戶邊上,笑笑地望著我們。我們也沖她微笑。

那天的天氣很好,我像往常一樣在院子里碰到了正在澆水的芬基太太,“哈羅,芬基太太今天天氣真好,不是嗎?”“嗯,是不錯。”她連頭也沒抬一下。

“是這樣的,芬基太太,我想,您的郁金香是不是應該多施些鉀肥,這樣花的顏色會更鮮艷一些,也沒必要澆那么多水,這樣根容易腐爛,一天一次足夠了。”她抬起頭,將信將疑地看著我,說:“是這樣嗎?”

我們沒有談多久,但她已經采納了我的建議,因為她的郁金香明顯比以前漂亮了很多。一年之后,我已經成功地種出了味道更甜、個頭更大的改良西紅柿,以及能提供蛋白質的黃瓜,這樣素食主義者們就可以更容易地攝取足夠的營養元素了。當我正準備開始下一輪試驗的時候,丈夫所在的公司要在佛羅里達開一家分支機構,希望他能擔任那里的主管。我非常舍不得這里的院子,然而丈夫的升遷看起來似乎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東西。

于是我們搬家了。

臨走的前一天,我們覺得應該和芬基太太告別一下。“佛羅里達,嗯,那是個好地方。你們,可以把你們在院子里種的西紅柿留一點給我嗎?它看起來還挺擦亮。”‘噢,當然,沒問題,其他的我們也可以留下來,我們只要帶走卜小部分就夠了。”“是嗎?那太好了。”說完,屋內突然陷入片刻尷尬的安靜,丈夫和我趕緊告辭了。

到了佛羅里達,我繼續著我的試驗,但是初期投入已經讓我們捉襟見肘,我的試驗勉強維持了半年,實在做不下去了,我決定著手申請專利,只有這樣才可能爭取到機構的支持以獲得更充裕的研究經費和更好的試驗條件。但我沒有想到的是,沒有人相信我的研究成果。

“她肯定在開玩笑,這是不可能的。”國家專利局的人這樣說。

我不知道怎樣才能說服他們,我做的一系列試驗記錄以及照片似乎都說明不了問題,在地里的幼苗似乎三個月之內還長不出果子來。

當地的一家華文報紙知道我們的事情后,給予了我們支持,對我的事情進行了報道,然后又被當地的電臺采訪,我告訴他們:我改良的果實的確味道不錯,它們更適合現代人的營養平衡……可是專利局的人就是不相信這一點。現在,我最重要的是又去找到了一個有院子的房子,半年后把他們想要的東西種出來。

就在我們又要搬家的前一天,我們突然接到了國家專利局的通知,他們說我們的申請已經進入實質性審核階段。

但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撥通了專利局的電話。

“你好,溫克夫人,關于前一階段對您的研究成果產生的懷疑,我們表示歉意。前天我們收到了亞利桑那州的伊莎貝拉?芬基給我們寄來的用您給她的種子種出來的改良黃瓜和西紅柿,經過鑒定,它們完全符合你在專利申請書里所提到的所有標準,因此…”

伊莎貝拉?芬基?我第一次知道她叫伊莎貝拉。我迫不及待地打電話給正在上班的丈夫。

黃瓜和番茄的味道好極了,歡迎你們有空的時候回亞利桑那州品嘗它們――她后來說。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在国产在线视频a在线视频 午夜男女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在线 | 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 人成精品66视频 | 久久伊人精品波多野结衣 | 亚洲国内综合91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