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化學科學論文

化學科學論文

時間:2022-06-09 09:07:2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學科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化學科學論文

第1篇

[關鍵詞]社會科學論文 絕對優勢學科 相對優勢學科 學科結構相似性

[分類號]G311

科學論文被世界各國廣泛用作科學技術產出的一類指標,科學論文的學科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學體系的狀況和特征,同時也是表征學科建設與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隨著國際大型文獻數據庫的開發和成熟,特別是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SSCI)的推出,許多學者采用文獻數據庫統計數據對社會科學研究的績效、結構及影響力進行了有益的探討。

國內社會科學文獻數據庫的開發也逐漸繁榮,為研究我國社會科學發展的規模、結構、質量和影響力提供了數據基礎。范并思利用報刊資料索引文獻數據指標,采用文獻數量和增長率等定量方法研究了中國1978~1995年社會科學以及學科結構、增長及其變化。一些學者利用《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文獻數量分析了20世紀90年代后期及2l世紀初期中國社會科學生產力及影響。莫作欽利用408種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文獻數據,采用統計分析方法對1996年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活動的基本狀況及其學科發展態勢進行了揭示。蔡曙山采用國家社科規劃申報項目數據分析了各省社會科學各學科的科研生產力。

不同國家或地區對社會科學不同學科領域的發展有優先和輕重緩急之分,那么對于一個省份來說也應該選擇自己優勢和特色學科研究領域。選擇和發展優勢領域最主要的一個方面是要以之前的優勢積累,了解和知道哪些領域具有優勢。科研優勢可以通過多種指標來反映,如科研投入中人力投入、經費投入,科研產出中論文產出等,在這些指標中最具有可比性的是論文產出。對于所有的優勢可以體現到該學科的研究領域在國內和國際上所處的優先地位,這可以通過科研產出指數來測度各地學科結構及優勢領域。本文以反映國內社會科學研究水平的CSSCI檢索系統論文統計數為基礎,建立社會科學研究優勢指數,借以分析和比較我國各地區的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分布與優勢。

盡管科學論文只是衡量科學體系結構的一個方面,但它能在某種程度上反映科學研究學科結構的產量、質量和覆蓋面。分析和揭示各地區社會科學研究學科結構分布及優勢領域,對科技宏觀管理部門來說,可以作到系統規劃、突出優勢、兼顧一般、協調發展,調整和建設優勢領域,對整個國家學科優先領域的選擇和科研基金的投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意義。

1 數據來源

本論文統計分析的數據均來源于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CSSCI 1998~2004年的數據,時間跨度為7年。CSSCI精選了國內出版的質量較高、影響較大、編輯出版比較規范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作為來源期刊,該檢索系統具有較完善和規范的學科分類論文省區歸屬檢索系統。

CSSCI根據文獻來源分為25個學科,表1給出1998~2004年我國25個學科領域論文數量及比例排序。部分學科進行了簡稱:(簡稱馬克思)、新聞與傳播學(簡稱新聞學)、圖書情報與檔案學(簡稱圖情學)、社會科學總論(簡稱社科論)、人文地理(簡稱人地學)、環境科學(簡稱環境學)。

從表1可以看出:

從25個學科領域7年論文量占全國論文總量比重和排名看,第一位的是經濟學,占30.3%,成為當前我國社會科學領域中的領頭羊,一支獨秀成為顯學。分列二、三位的是教育學和政治學,各占9.6%、7.1%。有7個學科所占比重不超過1%,分別是宗教學(0.9%)、考古學(0.9%)、民族學(0.7%)、統計學(0.4%)、人地學(0.4%)、社科論(0.2%)和軍事學(0.2%)。

所有25個學科領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動性增長,各領域波動的年份不完全一致。這是因為一方面收錄來源期刊數量不穩定;另一方面來源期刊變更所引起的。

2 各地學科優勢與結構

2.1 各地優勢學科領域

各地的學科結構反映了現實的社會科學研究能力,也預示著各地的社會科學體系的發展方向。要對各地的學科領域的地位進行分析,必須求助于全國比較。對某個具體地區而言,有必要對衡量社會科學領域成就的絕對優勢學科領域和相對優勢學科領域兩個指標進行區分。兩種優勢的界定如下:

在某一學科領域中,一省區的論文在全國論文總數中的份額,這個指標可粗略評估該省區在不同學科領域的研究力量,取全國3l省區中每一學科領域前5位的省區,以定義它在該領域具有絕對優勢。測算公式:

在某一學科領域中,一省區論文在該省區全部社會科學領域論文中的份額與該領域中各省區論文總數在全國全部社會科學領域論文總數中的份額比較,這是從學科領域的角度來展示相對優勢指數(RCA)。它表明在某一特定領域內,具有比較優勢的省區應成比例地比其他省區做出更多的貢獻(發表更多的論文)。相對優勢指數的測量方法是:

因此,如果兩者的比值大于1,則說明該省區在該學科領域中具有相對優勢;如果比值小于1,則需要加強該領域的研究工作。

為了全面系統地反映和測量各地區的社會科學優勢學科領域,同時也為了消除各地區年度論文變化的影響,取7年各地區論文數據,分別按25個學科領域進行匯總,按上述的計量方法進行測度。各地區絕對優勢、相對優勢學科領域如表2所示。

觀察表2并分析數據可以得出:

從各地區絕對優勢比較看,北京、上海、江蘇、湖北和廣東在大部分領域占據了絕對優勢,這5個省市屬于第一層次。很明顯,北京在全部社會科學學科領域的論文產出中占有絕對領先地位,各領域的論文數占全國相應領域論文數的15%~48%不等,沒有哪一個省份在任何領域能與北京匹敵。北京在所有領域都具有絕對優勢,但不是所有領域都具有相對優勢,在管理學等10個領域不具有相對優勢。上海在、考古學和民族學既不具有絕對優勢又不具有相對優勢,在管理學等11個領域不具有相對優勢,但具有絕對優勢。江蘇考古學和民族學既不具有絕對優勢又不具有相對優勢,體育學只具有相對優勢,在宗教學等9領域不具有相對優勢,但具有絕對優勢。湖北在管理學等8個領域既具有絕對優勢又具有相對優勢,但在宗教學等6個領域既不具有絕對優勢又不具有相對優勢。廣東在等4個領域既不具有絕對優勢又不具有相對優勢。

管理學等16個學科前5名都集中在第一層次,而馬克

思主義等9個領域就比較分散,特別是考古學最為分散。

四川、山東、陜西、河南、甘肅、云南和廣西分別有4至1個絕對優勢領域,其他省份不具有絕對優勢領域。這表明少部分省市產出了大部分的社會科學論文,全國絕對優勢學科是相對集中的,對于具有絕對優勢學科的省市應該繼續保持這種絕對優勢地位,因為這是最具特色的優勢。

從相對優勢領域比較看,各地區相對優勢領域的數目不等,每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相對優勢領域,除北京、上海、江蘇、湖北和廣東外,其他具有絕對優勢領域的省份,他們的絕對優勢領域幾乎也同時是各自的相對優勢領域。對于同時具有兩種優勢學科的省市,更應該繼續保持這種特色的優勢學科。對于沒有絕對優勢學科的省份,應該在各自的相對優勢學科里發揮力量,使優勢更突出。

從各學科相對優勢值比較看,社會科學研究能力比較強的省份差異小,而能力比較弱的省份差異比較大,也就是說社會科學能力弱的省份相對比較優勢更突出。

中部地區省份的相對優勢領域主要分布在、哲學、語言學、文學、圖情學和教育學。而西部省份的相對優勢領域主要分布在民族學、文化學、人文地理和環境科學,這是西部所處地域環境的反映。

社會科學研究的地區產出與綜合性大學和文科院校的地區分布有很強的相關性。社會科學研究產出能力強的省份也是擁有高等院校比較多的。

2.2 各地區相對優勢學科領域比較

為了考察各省區相對優勢領域在時間上的縱向變化,將1998~2000年和2002~2004年的各省區25個學科的論文數匯總,也分別計算出各省區的相對優勢領域。這樣可以比較各省區前期和后期相對優勢領域的變化。采用蛛網圖可以清楚地顯示相對優勢領域發展的強弱變化。由于篇幅所限,筆者在東中西省份中各選取一個省份,東部的上海、中部的湖北和西部的陜西。

分析數據和觀察圖1可以看出:

我國大部分地區社會科學學科保持相對穩定的結構,這種結構穩定性高于自然科學或工程學科。社會科學研究能力強的地區學科結構穩定性高于社會科學研究能力弱的地區,也就是說社會科學研究不發達地區的學科結構更容易發生變動。

上海的民族學、環境科學和軍事學相對優勢得到加強,統計學、藝術學和文化學相對優勢被消弱。湖北的新聞與傳播學、統計學和文學相對優勢得到加強,而藝術學、宗教學和教育學相對優勢降低。陜西的人文經濟地理、軍事學和管理學相對優勢得到大力加強,而體育學、心理學和宗教學相對優勢降低。

2.3 各地區學科結構比較

各地社會科學學科結構異同和變化可以通過兩個指標加以測定:

從表3可以看出:

大部分省份的社會科學學科結構與北京極為相似,這表明我國各地社會科學研究發展模式基本相同。只有部分省份如青海、重慶、河南、內蒙古等結構稍有不同。

社會科學研究能力較強的省份結構變動度較小,如北京、上海、湖北和廣東等;社會科學研究力量較弱的省份結構變動度較大,如青海、海南、黑龍江和江西等。

總體上,社會科學學科結構變動低于自然科學或工程學科。

3 結論與建議

當前經濟學成為我國社會科學領域中第一大學科,遠遠超過其它學科。

北京、江蘇、上海、湖北和廣東是我國社會科學研究力量最強的地區,其它地區具有少量的絕對優勢學科,每個地區都擁有數目不等的相對優勢領域,中部地區省份的相對優勢領域主要分布在、哲學、語言學、文學、圖書情報與檔案學和教育學。而西部省份的相對優勢領域主要分布在民族學、文化學、人文地理和環境科學。

大部分省份的社會科學學科結構與北京極為相似,這表明我國各地社會科學研究發展模式基本相同。全國各地社會科學學科發展特色與優勢并不突出。

選擇和發展優勢領域,首先要結合本身具有的學術優勢基礎和特色。各省區優勢領域的存在與各省區的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強弱有很大關系,所以各省區選擇和發展社會科學,應主要結合當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學科分布力量,特別是各地高校重點學科建設,結合當地區域特色和社會需求。其次,在選擇學科研究重點時,必須確立學科主體研究方向和有特色的學科方向,并以此為重點加強建設。在選好方向的基礎上,建設和培養學術梯隊,沒有一流的學術隊伍就沒有一流的學科,人才是學科發展的動力所在。

以社會科學論文作為測度優勢領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論文只是反映社會科學知識的成果形式之一,在社會科學領域,書籍也是反映社會科學成果的重要形式之一。

第2篇

[關鍵詞]科學計量 科學評價 評價指標 書評

[分類號]G301

科學計量學作為信息科學的子領域,其研究人員通常利用各種定量指標來評價科學成就。科學計量指標的獲取大都來自論文及其引文數據,有時也會用到專利數量及其引用指標。本書的作者,匈牙利學者P6ter Vinkler是一位在科學計量學領域卓有成就的專家。2009年,由于在科學定量研究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Peter Vinkler榮獲了普賴斯獎(The Derek de SollaPrice medal,科學計量領域國際最高獎)。來自匈牙利科學院化學研究中心的Vinkler在科學計量界素有“孤獨的狼”之譽。雖然匈牙利有著悠久的科學計量研究歷史,而且大規模的計量統計和分析往往需要依賴團隊的力量完成,但Vinkler是個特例,絕大多數著作都由其獨立完成。

在Vinkler漫長的科學計量研究生涯中,他引入了基礎比率指標――“篇均引文”,并對該指標的普適性推廣作了大量研究。Vinkler的成果內容以個人、團隊績效評價指標的研究為主,其中,被引用最多的是《若干科學論文評價方法的評估》,該文發表在1986年SCENTOMETRICS(卷10,3-4期。第157-177頁)上。

本書涵蓋了上述指標并組織成體系給予闡釋。具體而言,這些指標用于測度科研活動的成果(例如論文)、過程(例如每年論文數量的差異)或生產率(例如每位科學家的成果數量)等方面。可用于微觀、中觀和宏觀等不同層面的評價研究中:如個人或研究團隊(微觀層面)、院系和研究所(中觀層面)、大學或國家地區(宏觀層面)等。評價研究可以是某個時間點(靜態描述)或者一段時期的時間序列指標(動態發展)。

在利用科技論文及其引文進行科學評價時,如果評價基準線是世界水平,大多數科學計量研究人員會利用湯森路透集團的WOS(Web of Science)、期刊引用報告(Joumal Citation Report)、其他有關數據產品或者Elsevier Scopus數據庫。因此,為了幫助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上述數據庫產品,作者在書中介紹了這些數據庫及其指標的局限性。此外,作為擁有化學專業背景、目前供職于匈牙利科學院化學研究中心的Vinkler,在書中還介紹了其他文獻數據庫如化學文摘庫(ChemicalAbstracts)。雖然本書對若干國際化的文獻數據庫進行了介紹,但對各國的本國數據庫并未提及。

另外,目前在科學計量領域頗為流行的H指數(見《科學觀察》2006年第1卷第1期,利用若干篇文章專門介紹該指標)及H系列指數,在本書的介紹中也有所涉及。可以說,本書的大部分篇章,致力于介紹作者本人在評價指標方面所作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幾個與H指數設計思想有相仿之處的評價指標。

書中的章節包括:

?科學計量評價的特點;

?科學計量指標的分類;

?科學的增長及其測度;

?加菲爾德(Garfield)的期刊影響因子;

?科學信息的老化;

?科學評價指標的可比性;

?科學計量方法在科技政策中的應用。

除理論介紹之外,書中還包括一些評價指標如何應用于學術研究評價的案例,其中部分已為人所熟知的指標取自于荷蘭萊頓大學科學技術研究中心(CWTS,Center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的實踐成果(參見Handbook of quantitat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中“Measuring Science”一節,作者Vall Raan)

本書對于精確科學和工程學科的評價作了重點介紹,偶而也涉及社會科學領域的評價,但幾乎沒有提到人文科學的評價。

第3篇

一、模塊化化學網絡教學管理模式

1.系統管理。網絡教育教學管理由于受到網絡運行狀況、計算機性能等因素影響具有特殊性和復雜性要有與它契合的管理制度和辦法。鑒于西南大學網絡學院已為我們提供了有效的用戶管理和安全管理裁們重在研究為有效指導與監督教學過程的系統制度化管理制定了《西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網絡教育管理辦法》和《西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網絡教師管理制度》成立了“化學化工學院繼續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加強教學過程監控和管理。

2.教務管理。教務管理包括專業設置、培養方案、教學計劃和教材管理(學籍管理已由網絡學院完成)。根據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掌院在2001年開始開設網絡教育《化學》專業2008年在對培養方案做出調整和修訂后,專業更名為《化學教育》專業,同時新增《應用化學》專業。兩個專業在培養方案、教學內容等方面都采取不同于全日制本科的方式突出網絡教育的繼續教育特色。教學計劃是根據網絡教育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結合培養目標、專業方向、學習年限和教學對象而制定投有盲目照搬普通教育計劃。網上教學組織嚴格遵守教學計劃作為考核、驗收教學質量的標準。兩個專業教學計劃各自包含不同的11門專業課程、各有特色的6門選修課程、教育實習或工業見習以及畢業論文。《化學教育》遵循當前中學化學教學的改革模式和中學化學新課程標準教有所依、學有所用;由于大多數學員都是來自基層教學單位,因此依托基層教學單位完成教育實習的實踐教學環節并設計合理的與學員從事教學相關性強的畢業論文題目精心進行指導。而《應用化學》則遵循當前經濟改革浪潮中企業對應用型人才的實際需要充分考慮來自工礦化工企業的學生實踐優勢依托企業完成實踐教學環節和畢業論文。化學網絡教育教材包括文字類(一般使用統編教材制作為電子課件、題庫和案例庫)、圖形(像)類、音(視)頻類動畫類等教材洛類自成體系J蟲立使用。

3.教師管理。教師管理主要從資格審查、培訓管理、責任管理和考核評價上進行管理。學院規定從事網絡教育工作的教師必須具有碩士或博士學位,并且有一定網絡教育經驗。教師任課前均需經過崗前專門培訓,掌握一定的現代教育技術和實踐技能在進行教學管理的時候能夠主導學生的在線討論活動,準確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做出客觀評價和指導。教師一旦承擔網絡教學需認真學習管理辦法,熟知各項規章制度并與學院簽訂‘化學化工學院網絡教育教師教學工作責任書”并建立化學網絡教育教師檔案。教學隊伍建設:網絡教育師資隊伍的學科結構、學位結構、職稱結構和年齡結構均有相應要求技照‘化學化工學院關于成立網絡教育課程教學團隊的決定”針對學院網絡教育優質資源利用不夠缺乏國內外知名專家授課情況通過外聘請內培養構建合理的教學隊伍。目前已形成以中青年骨干教師為主力軍的多個課程教學團隊。教學研究:為了提高網絡教學質量肩效進行教學改革與創新開展網絡教育教學研究活動。內容涉及網絡課程內容的組織、網絡資源的利用、網絡教學方式的探究、高校網絡教學的設計原則、高校網絡課堂教學的優化運用、網絡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等等。鼓勵教師總結自己進行網絡教育過程中的經驗和感想技照科學論文的規范格式撰文投稿始予相應獎勵,推動網絡教育管理的理論研究。

4.學生管理。學生管理包括學生自我管理和學習評價管理。網絡教育具有“師生分離”和“教管分離”性質教師角色淡化教學管理弱化而學生的自我管理凸顯。我們在每個年級實行班組管理啟選班長,定期輪換赴每一位同學充分參與管理鍛煉自主能力加強自我服務,同時重視對學生自治的引導。學生學習評價管理由自我性評價和客觀l勝評價組成。自我性評價:學生先完成自測題目和思考題目提交后與標準答案比較而做出自我評價。客觀性評價:根據學生平時作業完成質量、設計實驗的完成情況等給出具體的分數通過提供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使學生感受到評價方式的科學性和公正性。教學秘書定期分析學生學習評價相關結果及時反饋給教師做相應教學調整。

二、化學網絡教學管理模式特點

西南大學校是教育部批準開展遠程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化學化工學院是學校較早開展網絡教育的傳統學科擁有具有學術理論基礎的高層次的師資隊伍,豐富的人才培養經驗,為網絡教學管理的實施提供智力、人才結合網絡教育學院良好的技術支持和教務管理,形成較好的資源共享,為化學網絡教育教學管理模式研究與實踐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形成了自己的管理特點。

1.制度管人。學院制定了《化學化工學院網絡教育管理辦法》、《化學化工學院網絡教師管理制度》。從教師選派、教材選用、網絡課件建設、具體教學(直播、錄播、網上輔導、作業批改、考試命題和答辯等)一一做出相應規定使管理有據可依肩章可循制度管人。

2.責任到人。教師一旦承擔網絡教學需認真學習學校和學院的管理辦法熟知各項規章制度并與學院簽訂《化學化工學院網絡教育教師教學工作責任書》責任到人。

3.監控有人。學院成立的“化學化工學院繼續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加強教學過程監控。教育指導委員會成員定期檢查各教學環節的完成情況,定期與不定期通報檢查情況加增加了對作業批改和論文指導的中間檢查次數做到在網絡學院檢查日期前提前2天進行院內檢查對出現的問題及時處理肩效避免了各類教學事故的產生教學事故率為零。化學網絡教育的管理與其它學科網絡教育教學管理一樣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是需要針對各功能模塊從真分析和解決存在的問題不斷完善的過程。

作者:傅英姿 單位:西南大學

第4篇

1化學實驗教學體系改革

建設完善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從教師抓起,改革和完善教師考核模式,督促化學教師做好實驗教學的改,完善和嚴格執行實驗室管理制度,為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順利實施造就堅強的后盾。新型的化學實驗教學體系要充分地體現化學這門學科的優勢,并交叉關聯其他學科,促進各學科的滲透與交又學習,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新型的化學實驗教學體系必須包括三個層次:首先,第一層是培養基本實驗操作技能。主要是基礎性的操作性實驗培訓,主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基本技能,熟悉并能夠應用相關的實驗儀器,對儀器和操作有一個初步認識和掌握;其次,第二層是針對化學基本原理理解的實驗開展。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吃透原理,從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最后,第三個層是開展綜合性實

2化學實驗教學過程規范化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化學實驗教學也要有章可循,而不是毫無章法。首先是課前預習要規范化。化學實驗前一定要求學生做好預習報告,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對學生以后的職業生涯中,這是很有利的培訓。做好預習報告,可以使學生對實驗操作步驟、儀器及注意事項做到了然于胸,如此可以對實驗事故的發生進行有效規避,對學生日后的職業安全具有長遠的裨益。其次是操作過程的規范化。對學生強調并嚴格執行實驗室管理規范,不能馬虎大意,切實加強實驗教學中的巡視,努力注意查找和及時糾正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器具使用、藥品使用、器材維護等方面的不規范操作,確保學生的正確操作,培養學生的安全實驗正確實驗意識。同時要對實驗結果進行嚴格把關,對篡改數據的現象進行深入教育,端正學生實驗態度,培養學生嚴謹做事、認真求實的科學作風,為學生日后的職業奠定良好的個人素質。

最后是實驗考核的規范化,傳統的考核方法只是依據實驗報告與課間練習來進行實驗成績評定,該做法應當及時轉變,其不能客觀反映學生對實驗技能的把握及其綜合職業素質。為客觀反映學生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可以采用課時成績與操作考試綜合評估相結合的評分方式,由學生抽簽確定實驗題目后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實驗操作得出實驗數據,并由教師評分;也可以由教師給出若干設計性實驗題目,要求學生選擇一個或多個,自主進行文獻資料查閱后,提出實驗方案并設計實驗、完成實驗,最后以科學論文的形式提交實驗報告。這樣的自主學習與實驗模式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科學素質。

3化學實驗內容改革

在以實驗技能為主導進行化學實驗課程體系改革的同時,在具體的實施教學過程中也要從宏觀上進行實驗教學內容的改革,以職業素質為目標,以應用能力為重點,遵循高職生能力培養客觀規律,建立基礎化學實驗到綜合化學實驗到設計性實驗的實驗教學體系,循序漸進地開展化學實驗教學,使高職生更好地掌握化學實驗技能和相關應用技術。首先是基礎化學實驗教學,這是實驗教學的基礎,是培養化學高職生專業能錄的重中之重,打牢這個基礎能力,后面的問題才能得到解決,如果基礎不行,根本談不上綜合能力的培養,后面的綜合實驗和實驗設計無從談起。因而,實驗教學一定要強化基礎實驗技能的培養,使學生對化學實驗從宏觀上形成一個整體的認識,微觀上對基本技能說連掌握、基本實驗儀器能夠規范化操作。

其次是綜合化學實驗教學。即是在基礎實驗教學的基礎上,進行對實驗內容、操作訓練和實驗技能等多方面綜合的要求的實驗教學,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化學實驗能力,包括對實驗原理的理解力、實驗目標的宏觀把握能力、實驗步驟的執行能力、實驗數據分析與總結能力。最后進行設計性實驗教學,可由教師根據實際應用提出實驗方案,有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并完成實驗,這樣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職業生涯奠定堅實基礎。

4結語

本文提出高職化學課程體系建設應當以職業素質能力作為高職生人才培養的第一目標,注重課程的實用性,突破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課程體系和學時安排,使其與職業教育的目標和功能更加相符。

作者:李建東 單位:銅仁職業技術學院

第5篇

一、中學物理傳統教學的弊端

由于長期以來落后的教學思想的影響和中學各門學科實行孤立教學模式,使得中學物理教學產生了許多弊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陳舊、落后。中學物理教材對現代科技、物理前沿知識反應之后,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與之相聯系的新思維、新方法很少能在物理教學中得到反映,物理教學缺少物理知識在現代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它在技術革新中的作用等內容。

第二,中學各種知識脫節,物理學與數學、化學、地理學等學科之間缺乏有利聯系,使得每一學科的教學都留下一些知識的空隙和有待深入認識的問題,這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第三,過分追求高考升學率,偏重知識傳授,忽視高考不考的學科,再加之過早的實行文、理分科,造成知識局限。這與各學科綜合交叉、整體化發展的趨勢背道而馳,不利于整體提高21世紀人才的全面素質。

二、物理新課程改革中教學觀念的更新

為了適應全球綜合力學的飛速發展,必須更新觀念從中學基礎學科開始,抓好學科綜合的改革,以解決當前中學教育的弊端。根據我國中學教師的綜合素質和物理新教材的教學實踐,我們認為,一要確保基礎知識、基本內容的單科教學系統,不打破原有的學科結構,避免學科重組帶來的混亂,要通過交叉、滲透的方法,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態度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各門學科中的知識和技能等相互聯系和深化,得到綜合性的應用,從而培養創新型的人才。創新能力是運用已知知識和信息,產生某種新穎、獨特的產品的能力。在物理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學科創新精神、探究能力、創新能力,是落實素質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

三、物理創造教育的內容

物理創造教育的內容和其他學科有所不同,不僅僅是學習前人的思維成果,更重要的是研究科學發現的方法和展示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因此,設計創造教育內容時,首先要注意調整教材,深入發掘其中的創造教育的因素,對教材進行增刪、取舍的處理和加工,選擇利于開展創造性教學的知識點,設計創造性教學程序,使教材為創造教育服務,其次注意選編習題,即結合教學實際編寫或設計富有啟發創造性的應用題、綜合題、擴散性練習,用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第三注意收集、編制物理史實資料,結合教學內容,吸收物理史料和最新科技信息,提煉、加工、編制短小精悍的物理學史、物理學家傳記或最新科技成果材料,通過講座和指導學生閱讀或穿插于教學中,指導學生研究科學發現的方法和途徑。

四、物理創造教育的途徑和實施形式

1、樹立創造志向,培養創造意識是內在的強大動力,使學生樹立遠大的創造志向,是實施創造教育的重要前提教師在物理教學活動中要經常注意發現學生創造意識因素,積極培植、引導和鼓勵,發揮主體的創造積極性,(2)發展創造思維,培養創造能力。創造思維是開拓人類認識新領域、開創人類認識新成果的思維活動。(3)創設環境,開展創造勞動。創造教育有兩個不可缺少的條件:良好的創造環境和豐富的創造活動。根據心理學家沃勒斯提出的創造活動四階段學說(準備――孕育――領悟――驗證),能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必須有一個較長時間的創造思維和創造活動過程。在學生成天處于被動、緊張的學習狀態下進行創造教育是不可能的,為此,教師首先要改進教學,改進教法,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讓學生有時間、有機會主動閱讀、探索,參加富有創造性的課外活動,是他們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4)培養創造心理品質,發展創造能力,創造者的成功,很大程度是由他們的創造心理品質決定的,而創造心理品質則是創造者智力品質和非智力品質的有機結合。因此,進行物理創造教育,不僅要重視智力因素,也要重視非智力因素,使學生具有豐富的情感和自我克服消極心理的能力,對創造充滿激情。因為創造性人才的心理素質主要表現在強烈的好奇心,頑強的毅力,勇于進取的精神,與眾不同的思維,健康的人格等。

2、創造教育的實施形式

(1)課堂教學形式。一是追蹤發現式。教師選擇物理學史上著名的實驗或發現事例,經簡化、設計,形成富有啟發性的材料,讓學生“追蹤”當年科學家的發現思路,模擬科學家的發現過程,領會科學家的思維方法,而不是只介紹結論。如: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的過程。這樣做雖然不是真正的科學“發現”或“創造”,但教師引導學生在短時間內做了科學家多年嘔心瀝血才做成的事,不僅激勵了學生學習科學家奮發探索、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精神,同時從中也學到了物理學研究的一些方法,豐富了自己的思路。二是思路引導,即教師在傳播知識的同時,要教給學生科學的思考問題的思路。

(2)課外活動形式。A、專題講座式。專題講座可采用兩種形式:一是開設“思維課”,給學生通俗而詳細的講一些科學思維知識,使學生掌握一些科學的思維方法和技能。二是物理學史報告、討論會,指導學生深入研究科學發現的方法如:讓學生參加創造發明班活動。B、科學閱讀式。配合教學內容,推薦給學生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報刊雜志、科普讀物等閱讀資料,指導學生閱讀,這有利于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C、習題研究式。習題研究,主要是指學習對習題進行優化分析,探索解題技巧,總結解題規律,培養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習題研究的內容有: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問、一題多聯、一解多題、精題巧解、習題優化改造、習題編制等的研究。主要是指導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創造型活動中接受教育,發展創造能力。D、參與活動。科學論文活動,在教學活動中把物理學科論文分成三種形式:一是知識歸納式,即在每章知識學完時及時指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以圖表、圖示等形式進行歸類。二是心得體會式,在美學期中或期末指導學生整理知識,寫學習收獲。三是指導學生隨時把學習中的創造性見解整理成文。科學論文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加工能力。

第6篇

兒科學論文2600字(一):基于疫情下的TBL教學模式在兒科學教學中的應用論文

【摘要】隨著教育信息化水平逐漸提高,網絡媒體教育被廣泛應用和推廣,但是當前我國高職院校教學中網絡教學的應用,尚處在以網絡為載體的階段,缺少教學平臺和師生互動平臺的使用。尤其在疫情影響的當下,單純網絡教學進行內容闡述,缺乏良好的教學管理和師生互動,很難讓學習者產生繼續學習的意愿,影響互動網絡教學模式的發揮,因此建立互動式基于團隊學習(teambasedlearning,TBL)網絡教學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兒科學;TBL;理論教學

【中圖分類號】R-4;G64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6-0227-01

兒科學教學對臨床兒科醫學生能否順利轉換角色成為優秀的醫生至關重要,因此,如何提高兒科學教學水平,培養醫學生的科學臨床思維,是兒科學教育工作者一直探索的問題。兒科小患者病情變化快、不能表述病情、家屬要求高,是醫患糾紛的高發科室,很多醫學生離開校園后面對臨床時對兒科敬而遠之,故在進入臨床學習和臨床工作前提高醫學生對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至關重要。

1基于網絡環境的團隊學習教學方法模式概述

基于團隊學習(teambasedlearning,TBL)由美國Oklahoma大學的LarryMichaelsen等(2002年)正式提出,是一種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方法,是在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通過發揮學習者團隊協作來完成學習目的方法[1]。TBL通過學生主動學習、討論、協作式的拓展性學習,實現教師與學生的信息碰撞,讓學生自主地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2]。德國的Brich教授在神經病學教學中也采用了TBL教學法,結果顯示學生更樂于接受TBL教學法,同時學生認為TBL教學法提高了他們對神經病學學習的興趣,增強了團隊意識[2]。等[3]將TBL教學法運用到麻醉學實習中,結果發現經過TBL教學的學生理論考試成績明顯優于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法(lecturebasedlearing,LBL)教學。盡管TBL教學在國內近幾年才逐漸開展,但是也獲得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2.在兒科教學中建立TBL教學模式的具體策略

2.1構建網絡多媒體課程體系

兒科學是綜合性臨床學科,需要學生掌握常見的發病機理、病癥體征、診斷治療等多方面的知識,學習內容復雜知識繁多,在網絡教學資源創建之前,需要對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進行確定。內容設計上包括學習計劃、問題討論、病例分析、學生自我考核和總結等幾個關鍵的教學環節。網絡互動教學模式當中,教師借助互聯網將上述相關內容的聲音、圖片、文字、視頻等傳送到網絡上,建立網絡教學平臺課程體系。網絡互動學習模式采用的主要網絡技術包括直播、點播、PPT動態瀏覽、教學資源上傳和下載,答疑,視頻會議等。在網絡互動當中教師對教學資源要進行合理的整合和設計,做好學生信息資源索的方式,以便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同時網絡互動式教學還可以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限制,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便利。

2.2基于網絡教學資源的互動策略

2.2.1課前

2.2.1.1分組:對每個班級學生,按學號進行分組,8~10人為1組,由組內成員選出1名組長,負責組織和協調組內的合作學習,小組成員確定后長期保持不變。

2.2.1.2個人測試:每堂課結束后進行個人課后測試,目的是讓學生容易進入自主學習的氛圍,幫助學生系統地掌握理論知識。

2.2.1.3小組討論:小組內成員可分工協作,互相討論,小組內部意見分歧較大時,協調人(組長)要適當介入。各小組之間相互獨立,當各小組將測試內容形成結果(臨床病例分析)后,提交評判人(為兒科學教學教師)進行點評,指出各組存在問題。

2.1.2課中

運用“職教云”平合“騰訊課堂”直播,實時更新最新教學方式,以達到教學效果最優化。運用“問卷調查”、“彈幕”等互動方式時刻詢問“難點”或表達“困惑”,騰訊課堂“答題卡”功能讓學生線上答題,實時掌握學生達標情況。教師作為網上討論的主持者,而學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參與作用,學生之間的互動,對學生思想交流問題解決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學生之間就兒科問題進行討論,各抒己見,并且在辯論過程中解決疑惑,提高能力。同時交流辯論,還可以讓學生獲得集體的認可,感受到存在感,激發學生的學習兒科熱情。

2.1.3課后

創建QQ“兒科學答疑解惑互動群”和進行每月一次的“兒科學答疑解惑網絡視頻會議”。課后練習題作業,鞏固知識點,統計高頻錯題,下次課前再次鞏固和梳理。附件作業形式和收集“兒科學教學的意見和建議”后再次調整教學方案。

2討論和展望

兒科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從胎兒到青少年時期生長發育、疾病防治和預防保健的一門醫學類科學。兒童身體結構特殊,抵抗力低,一旦患病起病急,進展快。此外,受成人臨床特點的影響,兒科學的許多特點變得很抽象,形成貫穿始終的知識網絡系統比較困難,從而很難把握知識并做到靈活應用[4]。單純進行傳統的臨床教學,學生很難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抑制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在TBL教學中,學生通過查閱相關參考資料自主學習,并相互交流、合作,培養學生發現新問題、產生新想法的能力,從而形成創新思維。TBL教學模式的創建,對兒科學教學有重要的作用,既能夠有效的落實教學內容,又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同時還可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雖然TBL教學環境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與提高,但還存在一些實際的困難和問題。第一,要求學生良好的學習自覺性以及自學能力。第二、對學生考核機制不夠健全,同時網絡系統只能夠進行客觀題的處理和分析,不能有效評價和判斷主觀題。第三、互動式網絡[5]教學受到網絡環境和各種網絡技術的限制。目前很多課程資源以視頻和文件的形式存在于網盤,云盤,視頻網站等多個免費網絡資源上,該怎樣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的探索。

兒科學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病案教學法在兒科學教學中的應用論文

【摘要】病案教學法是順應教學改革的新型教學手段,其圍繞典型的病例,從臨床資料收集入手,教師指引學生對病例進行分析、討論、鑒別診斷,從中掌握相應的知識,病案教學法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發展。對此,本文就病案教學法在兒科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進行全面分析。

【關鍵詞】病案教學法兒科學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R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1-0231-02

前言

在21世紀培養全面、合格的醫學人才是醫學院校最重要的任務。在傳統課堂教學中,采取的教學方式大多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的學習知識,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問題分析、解決能力的提升。對此,在今后的兒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采取病案教學法,借助病案來引導學生分析、探索知識,促進學生良好發展。

1.病案教學在兒科教學中的應用優勢

在兒科學采取病案教學法的優勢主要在于:(1)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將病案教學法應用在兒科學教學中,可以讓學生不斷的分析案例,學生的大腦時刻處于興奮狀態,顯著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便于學生綜合發展,在病案教學中,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同時也是學生的合作者,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會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究,另一方面教師還會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共同研討,幫助學生更好的發現自身的不足,促進學生綜合發展。(3)病案教學具有生動直觀的特點,加上其本身具備的真實性,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學習兒科學知識。另外在病案教學模式下,教師不需要在課堂上唱獨角戲,而是與學生共同探究,學生在課堂上也不再是急于做筆記,是主動思考,這無形中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2.病案教學法在兒科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2.1借助病案教學法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病案教學方式提倡在平等、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中進行。學生在病案討論中,會充分調動自身的積極性,同時學生有更加寬廣的時間、空間進行知識探索,促進了學生充分形象,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病案教學法還可以對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進行有效培養,臨床思維能力主要是學生將學到的兒科學理論知識應用在臨床實踐的能力,對具體的臨床現象進行分析、思考,并做出科學的判斷,臨床思維能力是一個臨床醫生必備的能力。在兒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病案教學,讓學生從循證醫學的角度對病例進行探討,并自主查找資料、文獻,結合病例進行深入思考,實現了兒科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的良好結合,深化了學生對疾病的認知,同時學生還可以在此過程中提出相應的治療方案,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水平。

2.2借助病案教學培養學生問題分析解決能力

培養學生的問題分析解決能力是病案教學法十分重要的一項優勢,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疾病特點,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讓學生可以靈活的應用學到的知識進行問題處理,并在討論中理清疾病臨床癥狀,然后做出科學的分析、判斷,給出正確的診斷。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的記憶能力、思維能力都會得到極大提升。在病案教學中,教師還需要充分發揮出自身的引導作用,教師要根據病案提出關鍵問題,通過問題指引學生可以逐步思考、解決。教師還應該對學生討論的內容進行有效整理、歸納、總結,幫助學生理清思路,這樣學生才可以更好的對問題展開思考。

2.3借助病案教學培養學生綜合素養

在傳統的兒科學教學中,教師大多是對學生進行單方面的理論知識灌輸,讓學生記憶、背誦,而在臨床實習環節,則是單純的講解實踐操作方面內容,很少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結合起來,導致學生的綜合素養不高。病案教學法可以明顯改善這種情況,在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大綱,精心挑選病例,然后結合病例設計具有探討性的問題,進入課堂后教師將病案資料發給學生,包括主訴、既往病史、臨床癥狀、檢查結果、診斷、用藥等,讓學生根據病案來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并提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案。學生在分析病案過程中,不僅要考慮手頭資料,還需要對教材中的理論知識進行認真研讀,這樣學生就可以很好的將理論學習與臨床實踐案例結合起來,教師在學生案例分析結束后,為學生著重講解重難點知識,強化學生理解。

總結

第7篇

雙語教學,簡而言之,是指用外語進行的非語言教學。現代意義上的“雙語教學”定義為:教師在學科教育中交互使用本族語和外語甚至完全使用外語進行教學活動,以滿足學習者的工具型的學習動機和融合型的學習動機。在我國,目前絕大多數是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英語作為課堂媒介的教學方式。自2001年頒發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對高等院校的本科教學提出了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的要求。從近幾年國內各高校雙語教學的實踐來看,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要在今后雙語教學的教學管理、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等方面進一步的加強和提高[1]。本文結合自身大學物理雙語教學實踐體會,淺談大學物理雙語教學之必要性和可行性、大學生雙語學習之優勢、大學物理雙語課程教師之要求。

一、大學物理雙語教學之必要性及可行性

雙語教學是全球經濟一體化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社會對復合型高級專業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隨著人們對事物認識程度的加深和思維方式的提升,創新式的認識世界的方法和習慣需要讓當代大學生具有創新式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雙語教學可以達到提高學生之素質,用熟練掌握的專業素質和外語水平成為國際交往中的復合型高級專業人才。

大學物理課程的雙語化教學更是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任務。物理學是自然科學,是研究最基本的物質結構和相互作用規律及其實際應用的科學[2]。同時,它又是一切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屬于貼近生活的學科。從物理課入手雙語學習,可以讓國內學生從中國東方文化思維的理解方式向歐美西方文化理解方式的過渡。通過原汁原味的外文課本的閱讀和理解,能夠從另外一個層面對同一事物有著不同的理解或領悟。而且,全球對物理學科中事物本質的認識基本趨于相同,事物本身的變化規律不會隨著人們的意識改變而改變。因此,在課程選擇上選擇英文原著進行閱讀或學習,不會因習俗、宗教、風俗等原因改變對事物規律的認識。同時,物理學科中的一些英文公式、國際單位或者專業術語用英文講授可以強化學生對單詞的記憶,有助于學生接受國際化教育。更為重要的是,很多物理規律和重要的定理都是西方著名物理學家的研究結果,英文內容閱讀更能讓學生有種直接接近物理大師深刻領悟物理魅力的體會。

對于偏理工科的專業,物理的專著、論文的英文閱讀能力的要求也是不可或缺的。不論是國際學術會議還是最新科技論著或科學產品都需要英文的閱讀、寫作和表達。通過大學物理的雙語教學可以提高我國學生在國際交流及日后工作中基本素質。所以,本文認為,對于在校大學生進行大學物理課程的雙語教學,有著十足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大學生物理課程雙語學習之優勢

大學時期的雙語教學同樣有著其獨特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大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基本物理知識的儲備,在此基礎上的物理雙語學習,可以加深對以前學習到的知識鞏固和新知識的再領悟。這樣更容易把學習的新知識接納和吸收。對于一些專業物理術語只需要進行英文翻譯,便可很容易掌握該術語對應的物理意義。

第二,初入大學的學生,對于英語課程的學習還處在上升和提高的過程[3],物理課程的雙語學習尤其是專業自然科學論文的閱讀會很大程度上提升其英語閱讀能力。同時,大學英語的學習又會促進學生在物理課程雙語教學時對知識的理解。物理雙語學習和大學英語的學習從這個角度是相互促進、相互協助的。

第三,使用英文原著的物理課程教材的學習,可以使原本基本形成一定思維模式的大學生自發的對原有知識進行對比和比較,從而分析得到新的認識和思維模式上的轉變,有利于創新性和創造性能力的提高。大學生正處在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階段,思維開始出現模式化的階段。此時,接受新的教育思維方式和學習思考模式,有利于思維的發散性和開闊性的發展。

三、大學物理雙語課程教師之要求

大學物理課程的雙語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儲備而且還要熟練的英語表達能力。目前阻礙雙語教學發展的很大一塊障礙就是師資水平的限制。要想成功的完成大學物理課程的雙語教學,本文認為教師應該符合以下要求:

第一,教師自身能力的體現。學校可以通過專業教師的培訓提升教師的自身專業和英語水平。不僅對物理專業爛熟于心,同樣能用較為地道的英語把課程講述清楚、透徹。學校在選拔教師時,可偏重優秀的青年教師,及具有國外經歷的教師。

第二,授課模式的改變。在進行雙語教學時,不應該再按照中文課程教授模式進行教學,應該根據學科的特點及英文課程進行相關的編排。同時,根據學生的外語基礎和水平進行不同程度內容深度的講解。為了不影響正常的教學進度,可以適量使用中文進行輔助協調。目前的研究狀況來看,采用英語原版教材,且不提供漢語對照本。課堂講學用30%左右的英文主要從事專業術語和專業詞匯的講解。70%的中文輔助講授相關物理規律是比較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4]。本文認為,隨著學習的加深和能力的提高,中英文的交替使用占用比例可以據實際情況逐步提高英文的授課程度。

第三,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提高教學效率。由于語言習慣上的不同,學生初次接觸英文原版教材,會產生很大的閱讀工作量和閱讀困難。嚴重的會導致學生產生放棄閱讀的念頭,不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較特殊專業詞語的英語閱讀和解釋將成為教師講解的重點。或者給學生一定時間讓其進行分組對上述專業術語進行查字典和相互討論達到掌握的目的[5]。在具備這些專業術語基礎上再進行基本物理規律、定律、公式的闡述將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習和理解效率。

第8篇

關鍵詞:農業微生物學;課程改革;創新創業

在國家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發展戰略背景下,在高等學校積極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對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促進高等教育健康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大意義[1]。高等學校教育的主體—大學生是我們國家最具創新、創業潛力的群體之一。近年來,雖然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已經滲透到各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中,但由于我國東西部地區間發展不平衡,同一高校各學科發展參差不齊,導致不同高校不同學科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方式、取得效果差別較大[2]。例如,在生命科學領域,部分高校的部分課程按照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目標,開展了一系列的課程體系改革,也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然而這只是冰山一角,生命科學領域還有大量課程改革亟待加強和完善[3,4]。農業微生物學課程作為涉農專業的核心課程,能幫助學生從基礎課順利過渡到專業課的學習。創新創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以及微生物學科的快速發展對傳統的農業微生物學的教學體系、教學方法、實驗設置和考核方式產生了強大的沖擊。因此,農業微生物學教學需要適應時代和社會的要求,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1體現專業特色 構建更加適合的理論課教學體系

農業微生物學作為專業基礎課程,面向農學院植物保護、農學、園藝以及化學與環境學院農業資源與管理等專業開設,學生的專業背景、學科方向、就業領域差別較大,所以在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既要照顧農業相關專業學生的知識背景和專業發展需要,又要體現微生物學的學科特點;既要重視微生物學學科的發展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點,又要滿足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人才的培養目標,需要根據當前的學科發展趨勢,對理論課和實驗課的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調整(見表1)。例如,在《微生物營養與代謝》章節中,有關微生物的分解和合成代謝的部分與生物化學課程中相關內容基本一致,在這一部分內容的講解中,只需要重點介紹微生物特有的次生代謝過程以及重要的次生代謝產物的形成和作用。在《原核微生物》章節中,作為我校的涉農專業,可以在此章節中加入海洋微生物資源的利用現狀與前景。針對微生物遺傳與變異部分應該對前沿和熱點研究內容進行重點講解,如對微生物重組DNA技術和遺傳工程等方面進行了重點講解,積極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明確當今微生物學發展中的一些前沿技術,如CRISPR/CAS9等。在微生物生態學部分重點講授微生物與植物之間的關系、對環境的影響、資源微生物的應用和研究進展等。鑒于不同的專業方向,在課程部分章節按不同專業調整授課重點,可以更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2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都是填鴨式教學,教師將大綱所要求的所有知識點通過講解逐一傳授給學生。這種教學方法的優點是信息量大,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可快速獲取大量有用信息,但長遠來看,這種教學方法容易讓學生成為一種被動接受知識狀態,依賴心理較強,主動意識較弱,不利于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5]。因此,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內容調整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提供更多機會給學生,讓他們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這樣才能啟發學生主動思考,激發出他們的創造力。例如,在講授《微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這一章時,以日常生活中大家熟悉的細菌的抗藥性為例進行講解,從青霉素是如何被發現的開始,從而引出你所知道的抗藥性有哪些。然后提出:什么是抗藥性、抗藥性的原理是什么、日常生活中如何預防抗藥性的發生,啟發學生從微生物的代謝、微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的物質基礎等方面討論微生物抗藥性的形成是新達爾文主義還是適應性突變,給出證據。這種方式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增強學生對基本知識的理解。針對部分章節,還可以留一些課后小思考題給學生在課外完成,這些思考題在教科書中沒有標準答案,學生可以利用圖書館和網絡資源圍繞教師提供的目錄去查閱文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對于課本中描述性文字內容較多,難度不高的章節,只將重難點講清楚,而不是全部講完,可以讓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自己分工完成PowerPoint后進行課堂討論,這樣可顯著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對多媒體工具的運用越來越便利,多媒體工具的有效運用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到原核微生物中古細菌的細胞形態時,學生往往感到難以理解,教學效果較差,可以在網上找一些公開課或者精品課程的相關視頻提供給學生,教學效果提高更顯著。

3設計創新型的實驗教學模式

農業微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驗教學是教學大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學生實驗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徑[6,7]。傳統的實驗教學中,教師講解完實驗原理、步驟、方法后,學生2~3人一組,按照事先安排好的實驗步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實驗。傳統的實驗教學方法導致學生的主動性較差,實驗效果不理想,為了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必須建立新的實驗教學體系,在完成一部分基礎性實驗的基礎上,要增加一到兩個自主設計性實驗,從文獻資料準備、實驗方法制訂到實驗報告的完成都由學生自己完成。這樣可以增強學生閱讀文獻,獲取有效信息,解決問題,分析問題以及科學論文撰寫能力。例如,學生在完成了常用培養基的制備和土壤中好氣性細菌的分離與計數兩個實驗之后,可以增加一個“真菌的分離和鑒定”實驗,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各自的專業特點到野外不同的環境中選擇不同來源的材料,進行真菌的分離和鑒定工作。如農學專業可以采集土樣標本,植保專業可以選擇果園、菜園的殺蟲真菌標本,進行標本的預處理、分離、培養和鑒定,這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獨立完成實驗后,基本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配置培養基,學會如何處理標本,了解微生物鑒定的基本程序,為今后畢業論文的順利開展和工作后的獨當一面奠定了良好的實驗基礎。同時在實驗過程中,通過觀察不同的菌落特征,加深關于真菌的理論知識的了解,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4完善題庫 改革考核方式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計算機輔助教學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除了表現在日常的理論教學上,也可以應用在課程考核中[8]。網絡題庫的建設可以避免每個學期末的重復組卷,基于建成的試題庫,授課教師可以在上課前或者課后開展5分鐘小測試,將評分納入考核體系,這樣可以強化學生平時的考核,督促學生及時有效地復習,還能避免一次考試就決定總成績的弊端。試題庫中可以設置一些靈活的論述題,讓學生自己找答案,進行課堂討論,然后教師再進行講解,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相關章節相關知識的理解,牢固掌握重點、難點和考點,避免出現應付期末考試而“臨陣磨槍”,為考試而學習。課程最終的總成績按理論課:實驗課:平時測驗:讀書匯報約5:3:1:1的比例進行綜合評分。

第9篇

[關鍵詞] 審稿 期刊評價 數據庫 公益

[中圖分類號] G2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4) 06-0012-05

The Lack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Discourse Right

Liang Xiaojian

(School of Literature,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leading academic journals,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have great distance in public trust,journal quality and communication ability.It is the basic reason for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lack of discourse right. The basic method of enhance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discourse right is improving quality.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should improving peer reviewing system, improving public trust. Management department should improving publication system and evaluation system, selecting and cultivating world first - class academic journals.Management department should creating public welfare database of academic journals,enhancing internet commun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Peer reviewing Journal evaluation Database Public welfare

對學術研究來說,學術話語權與學術成果的評價和學術資源的分配密切相關。學術期刊作為學術成果平臺,是學術話語權發揮作用的重要場域之一。學術期刊通過對學術成果的評價、選擇和推薦,對學術研究發展的方向起到引導作用,包括對研究課題、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等的設定,這體現了學術期刊在學術研究中的話語權。話語權是學術研究發揮影響力的基礎,也是學術期刊的核心資源。在全球化的文化開放和學術交流頻繁的格局中,缺乏國際話語權是我國學術期刊的主要問題。這既與我國的經濟政治大國地位極不相稱,與我國豐富的學術期刊出版資源也不相稱。我國學術期刊總體可分為科技期刊和人文社科期刊兩大類群,兩者的編輯出版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因人文社科領域期刊在期刊評價方面特殊性強,問題更為突出,本文論述從學術期刊總體著眼,但把論述重點放在人文社科期刊。

1 我國學術期刊缺乏國際話語權的原因

我國學術期刊缺乏國際話語權既有客觀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觀方面的原因。客觀方面的原因如國際學術期刊評價機構的壟斷和偏見,這是造成我國學術期刊缺乏國際話語權的直接原因。主觀方面的原因是我國學術期刊在功能發揮上與國際領先學術期刊相比有很大差距。學術期刊的公信力、期刊質量和功能等方面與國際名刊相比,尚有差距,這是我國學術期刊缺乏國際話語權的根本原因。

1.1 公信力有待增強

學術評價是學術期刊編輯出版活動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學術期刊的神圣權利。學術期刊學術評價功能和地位的獲得,是在與學術研究和學術共同體的長期互動歷史中形成的。1665年,世界上第一份以“期刊”為名稱的出版物《學者期刊》,是以報道法國和國外出版的圖書目錄為宗旨的,并不承擔學術評價任務。法國《學者期刊》與英國皇家學會同年出版的會刊《哲學匯刊》(后改名為《皇家學會哲學匯刊》)一起,被認為世界學術期刊的鼻祖。19世紀,由于學術研究的繁榮,許多國家成立了由學者組成的專業學會,出版了一大批各個學科的學術期刊,以刊登學術論文和書評為主,在交流信息之外,學術期刊被賦予學術評價的功能。隨著學術研究的繁榮和社會分工的發展,現代學術研究已經發展成為體系復雜、規模龐大的社會建制,學術傳播與學術評價已經發展為學術研究社會建制帶動起來的相關服務業,學術期刊因其學術共同體公共空間屬性和與學術研究、學術共同體長期互動的實際表現,成為學術傳播的主渠道和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學術成果評價者。

組織和代表學術共同體對學術成果進行公正評價,優選刊登高質量的學術成果是學術期刊公信力的來源,這種公信力一旦喪失,學術期刊就會失去學術共同體代言人地位,隨之失去話語權。衡量學術評價是否公正應包括評價制度和評價結果兩個方面,即從制度上看學術期刊是否建立了公正合理的評價機制,從結果上看學術期刊是否對學術成果進行了準確的評價。同行審稿制度是學術期刊行使學術評價權利的合法性依據,因此被西方學術期刊普遍采用。事實證明,同行審稿能夠將學術成果提交國內甚至國際學術共同體評價,使學術期刊達到本學科研究的較高水準[1]。同時,同行審稿還可以避免由編輯部審稿帶來的誤判或版面尋租,體現學術期刊學術共同體代言人地位的合法性。盡管審稿制度也存在成本高昂、時效性差、評價質量可控性較差等難題,但基本上利大于弊,因此成為西方學術期刊制度建設中的關鍵環節。

目前,我國學術期刊審稿制度的主流還是“三審制”。“三審制”是一種與我國出版管理體制結合的審稿制度。我國出版管理體制的核心主要是審批制、主管主辦制度和屬地管理制度,這套體制的基本目標,是通過出版主體準入機制和有效的事后追懲機制保障意識形態安全和文化安全,確保這一目標實現的基本手段就是事前“三審制”和事后審讀制度。“三審制”的弊端也很明顯,即僭越學術共同體行使學術評價功能,使學術期刊的學術評價被行政權力或商業利益綁架,失去公信力和合法性。一些學術期刊把學術評價作為期刊編輯部的權利,進而把版面作為權利尋租的工具,極大地損害了學術期刊的公信力。公信力不佳的學術期刊,學術共同體代言人的地位尚且難保,何談取得國際話語權。

1.2 現有主流期刊評價體系難以催生人文社科名刊

國際學術話語權由國際學術名刊掌握。國際學術名刊是按照國際標準和規范編輯出版,有世界影響,能提供獨創性和原創性,屬國際一流信息源,文摘率、引文率及利用率高,代表世界科學研究現有水平和發展方向的學術期刊[2]。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遴選世界上權威性強、影響力大的學術期刊編制國際權威檢索數據庫,其中SCI數據庫收錄期刊反映基礎科學研究狀況,SSCI數據庫收錄期刊反映社會科學領域研究狀況。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課題組統計分析,2012年,SCI收錄中國期刊135種,約占收錄期刊總數2.25%。2012年SCI收錄中國科技論文19.01萬篇,排名世界第2,占論文總數11.9%。SSCI收錄中國期刊1種,約占收錄期刊總數的0.02%(該數據庫共收錄期刊4648種)。2012年SSCI收錄中國論文8012篇,約占收錄論文總數的3.1%[3]。SSCI收錄的中國社會科學論文絕大多數發表在外國期刊上。這反映中國社會科學期刊在國際學術傳播中的話語權缺失。應該指出的是,SSCI數據庫基本不收錄中國期刊的直接原因是評價機構的偏見,也不能僅僅以是否入選SSCI數據庫判斷一本學術期刊的水平。這一事實主要反映我國學術期刊評價話語權的缺乏,也反映了在現有評價體系之下,我國學術名刊的匱乏。

現有社科學術期刊評價體系難以催生高質量人文社科學術名刊。目前各界普遍認同的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評價方法,是借用圖書館期刊采購部門使用的學術期刊遴選機制,即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遴選機制。該機制承認引文評價的合理性,并將期刊的被引量化統計數據作為評價學術期刊質量的唯一標準,這也是SSCI等的基本評價標準。某本學術期刊內容在規定時間段內被引次數越多,說明其學術水平越高;被引次數越少,說明其學術質量越低。期刊針對目標讀者的特定需求定向傳播內容的性質,決定了期刊編輯出版活動除了具有共性之外,還存在差別,類群分析是研究期刊的基本方法之一。學術期刊因其學術共同體代言人的性質不同于市場化大眾期刊,對學術期刊的評價也不能一刀切,只要承認學科的分化和綜合是科學發展的基本特征,只要承認學科發展階段的差異,就應該承認學術期刊編輯出版形式的學科差別。引文評價方式注意到了學科的分化,對不同學科的學術期刊實行分類評估,但引文評價方法主要適用于科技期刊。科技論文的引文來源與發表來源基本重合,使該方法具有一定的自足性。引文評價法沒有注意到,學術期刊只是人文學科論文引文的來源之一,而且不是最主要的來源。人文學科論文的引文,多數來自文史典籍或學術專著。學術期刊作為一種學術資源,只為人文學者提供部分資料。期刊數據庫引文量化評價方法,因缺少對數據庫之外學術資料來源的判斷,難以對人文學科學術期刊及其論文水平進行令人信服的準確評價。期刊數據庫引文評價帶來的錯誤導向是部分學科論文的引文來源趨于單一化,作者只依靠期刊數據庫材料快速生產論文的行為得到默許甚至鼓勵,這是產生學術泡沫的因素之一。

引文評價方法有造成優質學術期刊出版資源分散和誘發學術成果評價標準滑落的趨勢。學術論文的主要生產者是職業化的學術研究人員。他們的學術論文一般發表在高校、科研機構、學術團體主辦的學術刊物上,這些是最重要的學術期刊。一些學術資源不足的期刊為了提高引用率,頻繁向知名學者組稿,造成上知名學者從重要期刊到次要期刊的遷移和學術期刊出版資源的分散,難以集中優質資源出版知名期刊。長期以來,我國大量主要從事實際工作的論文作者和畢業后不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的學生出于評定職稱、職務晉升或取得學位的需要,在期刊上發表研究文章。這造成我國出版界對學術期刊缺乏明確的界定。在我國的近萬種期刊中,除了部分市場化大眾期刊、教輔期刊、小眾期刊之外,超過一半的期刊刊登學術成果,大量工作指導類期刊、行業期刊成為學術的重要渠道。學術研究的泛化對學術生態和學術期刊出版生態都產生了影響。非學者身份的論文作者人數眾多,論文以實務研究為主,圍繞簡單主題的論文數以千萬計。跟風研究導致論文引用率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增加,成為高被引論文和學術期刊追逐的對象。相反,一些發表在學報上的大塊文章因為研究主題的高深和表述的綜合性,不能方便引用者尋章摘句,成為低被引論文。這種反差有誘導學術成果評價標準滑落的趨勢。

1.3 信息服務意識和傳播能力有待增強

學術期刊有兩個基本功能,即信息服務和學術評價。信息服務能力是衡量學術期刊話語權的另一指標。國際學術名刊的最大特征是學術信息量大,可讀性強,具有很強的信息服務能力。期刊信息服務能力越強,就越受讀者的歡迎。我國的學術期刊在信息服務方面與國際學術名刊差距極大。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刊物在某種程度上成了研究者個人琢磨如何能夠的參照工具,而不再成為研究者個人進行學術研究的實質性知識參照[4]。正因為它在滿足國內外讀者需求方面“不解渴”,所以才缺乏影響力,出現不了國際名刊。沒有為讀者服務的意識,期刊內容與讀者需要脫節、停留在自說自話層次,滿足不了國內外讀者的學術信息需求,何談掌握國際話語權?

我國高校、社科院主辦的學術期刊,內容絕大多數是綜合性的,印刷版的學術期刊出版傳播方式是對單篇論文進行統一打包銷售,適合科研院所、圖書館等機構訂閱提供閱覽服務,供多學科科研人員按需閱讀。限于科研領域,科研人員個人極少訂閱綜合性學報。在網絡傳播時代,學術傳播渠道增多、研究人員和社會公眾可以通過互聯網使用期刊數據庫中海量的論文資源。網絡數據庫能夠滿足讀者對學術論文的大數據搜索閱讀需求,在對搜索命令的響應中,綜合性學術期刊中的單篇論文與專業性期刊單篇論文具有相同的顯示概率。數據庫增強了綜合性學術期刊的傳播能力。目前,學術數據庫被商業機構壟斷,學術期刊從數據庫運營商得到的稿酬基本可以忽略不計,相當于免費提供網絡傳播,但讀者并沒有獲得免費的服務。學術期刊的數據庫傳播能力亟待增強。

2 學術期刊增強國際話語權的應對

增強學術期刊公信力、提高出版質量是我國學術期刊增強國際話語權的治本之道。完善學術期刊質量評價體系,建設學術名刊是我國學術期刊增強國際話語權的路徑選擇。建設學術期刊公益出版數據庫,增強互聯網傳播能力,是互聯網時代學術傳播的必然趨勢。

2.1 完善審稿制度,增強學術期刊公信力,提高作者服務水平

審稿是媒體體現編輯宗旨、落實編輯方針、保障內容質量和控制傳播效果的一種普遍編輯活動。如果不能對傳播的內容進行控制,那么充其量只是一個信息服務提供者,而不是一家媒體機構。在大眾傳播時代,大眾傳播媒體一般是專業化的媒介機構,依靠自身編輯記者隊伍或采用通訊社稿件進行有組織的內容生產、,審稿不僅是媒體編輯部體現編輯宗旨、保障內容質量的必要環節,而且是傳播機構組織管理的重要手段。大眾傳播媒體的編輯記者為媒體提供的信息產品屬于職務作品,其編輯部門對編輯記者的稿件有生殺予奪的權力。我國大部分學術期刊目前實行的“三審制”,是與大眾傳媒機構一致的審稿制度。這種審稿制度能簡化學術期刊編輯出版的組織管理,增強內容的可控性,確保編輯部意圖的實現,但忽視了學術期刊編輯出版活動的特殊性,使我國學術期刊的公信力受到質疑。

學術期刊是依附于學術研究和學術共同體的傳播媒介,與大眾傳播機構的內容生產方式有很大差異。學術期刊編輯部門一般沒有作者隊伍,而是從服務的學術共同體中優選作者和稿件,通過稿酬或約定方式獲得投稿者投稿論文的傳播權,進行出版傳播活動。學術共同體的信任是學術期刊編輯部門從事學術評價活動的合法性來源。學術期刊編輯部只有依托學術共同體進行學術評價活動,才具有公信力,才能提高學術期刊質量。其實現形式必然是同行評審制度。同行評審作用的發揮有賴于完善的制度建設,以保證學術期刊通過組織同行評審為學術共同體服務,真正起到對學術成果進行準確評價和服務作者功能。

同行評審功能的發揮,有賴于完善的制度建設。同行評審制度一般有兩種實現形式,即審稿專家和作者背靠背的“雙盲”匿名評審和審稿專家公開、作者匿名的評審。“雙盲”匿名評審的“利”在于評審專家在匿名狀態下(在編輯部是實名的)可以拋開干擾因素,使同行內部評審看起來更像是外部評審,顯得更為客觀公正;“弊”則是由于評審專家的不透明,損傷了同行評審的公信力。我國實行同行審稿的部分期刊,由于承擔著主管主辦單位官方學術刊物的功能,同行評審有時淪為小圈子的游戲,成為一種形式主義;一些評審專家出于在匿名狀態下評審的免責心理,不認真行使評審職責,使對同一學術成果的評價出現很大分歧,損害評審結果的公信力。相比之下,審稿專家公開、作者匿名的評審更具有公信力,也更具有建設性。這種制度設計也能夠增強評審專家的榮譽感和責任感,使他們的評審行為更具有建設性,也能破除同行評審的神秘感,促進學術共同體優良學風的形成。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定期公布外審專家名單的做法值得提倡。這些外審專家形成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的外審專家庫,使學術共同體能夠看到外審專家在學術共同體的廣泛代表性,能夠增強雜志學術評價的公信力。

同行評審制度不但是學術期刊對學術成果進行評價的合法方法,而且是學術期刊提高內容質量和服務學術共同體水平的基本方式之一。從理論上來說,學術期刊出版資源是無限的,可以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優選作者和作品,以保證其刊登高質量的學術成果。我國學術期刊提高出版質量的前提是為作者提供最好的出版服務。只有為作者提供了最好的出版服務,才能調動優質出版資源,吸引優秀作者投稿,為讀者提供高質量學術成果。

2.2 完善學術期刊出版和評價體系,遴選和培育國家學術名刊

社科學術期刊數量眾多、層次不一,辦刊宗旨有很大差異,辦刊主體多樣,還存在綜合性期刊和專業期刊同臺競爭的面貌,構成復雜的出版體系。使用引文量化數據對這些期刊進行一刀切的評價,不僅抹殺了上述復雜性,無法反映學術期刊體系的真實情況,也難以承擔遴選和培育國家學術名刊的功能。不解決我國學術期刊體系的現實問題,采用另立爐灶方式建設國家學術名刊,對提高學術期刊整體水平沒有太大意義。要使國家學術名刊具有堅實的基礎,應該改革我國學術期刊評價和學術期刊體制中的不適應之處,構建和完善開放、有序的學術期刊出版體系和與之對應的層次分明的評價體系。

學術期刊出版體系應該是開放的,這樣更塑造學術期刊的公信力。我國有數十萬社會科學工作者,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社科院、黨校等教學科研機構,這些機構都辦有各類學術期刊。在教育部名刊工程社科學報的作者中,本校占比平均值為41.2%。《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作者的本校占比達到77%。《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作者的本校占比為18.8%,為名刊工程學報中最低。整體而言,社科學報載文的學緣結構較為單一。社科院期刊因與高等院校保有適當距離,被認為在學術評價上能夠摒棄高等院校的門戶之見,對學術成果實現公正評價,成為高校社科學者發表高質量學術成果的平臺。一般認為,社科院系統期刊質量高于高校社科學報,《中國社會科學》是我國最權威的綜合性社科期刊,《歷史研究》等分別是史學等一級學科的權威期刊。中國社會科學院權威專業期刊70%的稿源來自高等院校[5],這與社科院系統研究隊伍人數較少、高等院校社科學報容量較少有直接關系,但根本原因是社科院期刊的開放度賦予其公信力和話語權。

學術期刊出版體系和評價體系應該是有序、分層次的,這樣才能發揮引導作用,有利于遴選和培育名刊。分層評價指的是從學術期刊刊登論文的研究層次不同這一實際出發,把定性評價與引文評價結合起來,實事求是地評價期刊的學術水平。在橫向上,不同學科的學術期刊應分類評價。對那些發表主要不以學術期刊為引文來源論文的期刊,應以學術共同體和學術期刊同行評閱的定性評價為主,參考轉載、評論、翻譯、文摘、引文等定量評價指標。對那些既主要以學術期刊為引文來源,又主要以學術期刊為主要發表平臺的學科的學術期刊,可以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并重。在縱向上,同一學科的學術期刊應進行分層評價。那些主要刊發職業學者論文的高校學報、社科院期刊、學會協會期刊,位于學術期刊金字塔的頂端。同行定性評價應主要以成果原創性和創新性為標準,考察其學術規范性和思想啟迪性。輔之以評論、轉載、翻譯、文摘、引文等定量指標進行評價。那些主要刊發職稱論文、學生論文的期刊,行業期刊,專業期刊構成學術期刊金字塔的基礎。定性評價應主要以知識性和規范性為標準。可主要由相關職業領域的行業協會以及中國期刊協會行使質量評估職責。

學術期刊既是科研工作的龍尾,又是科研工作的龍頭。增強中國學術期刊國際話語權,培育學術名刊,不僅需要新聞出版管理部門出版體制改革的配合,更需要學術研究管理部門的支持指導。在對學術期刊進行分層評價的基礎上,科技部、教育部、等專項科研基金提供者可對高校、科研院所、學會等機構主辦的學術期刊予以重點扶持。根據現有學科需求以及科研機構協同創新的需要,擇優培育或新創重點學術期刊,在期刊評價、審稿制度建設、辦刊經費等方面予以支持和資助,推動國家社科名刊建設。

2.3 建設學術期刊公益出版數據庫,增強互聯網傳播能力

增強互聯網傳播能力是我國學術期刊爭取國際話語權的必然選擇。在滿足網絡時代讀者對大數據學術資源的需求過程中,目前世界學術數據庫商業出版模式已經非常成熟。學術期刊形成了借助數據庫的“小發行、大傳播”的 出版傳播模式。編輯部以較小的發行量滿足管理者、作者、科研院所、圖書館等單位的收藏需要,借助網絡數據庫出版滿足讀者在線搜索閱讀的需要。世界最大的愛思唯爾數據庫獨步全球,價格昂貴。我國中國知網、維普數據、萬方論文等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和讀秀電子書全文數據庫等占據中文學術資源數據庫出版的壟斷地位。這些商業數據庫出版機構,利用全世界或全國學者的學術成果生產數據庫產品,再作為最重要的學術資源之一,賣給學者所在研究機構,并且通過技術手段對學術資源的下載進行限制,僅允許購買者在特定的計算機上下載數據庫內容。這限制了學術資源的公平開發和利用。為了給讀者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務,很多學術期刊自建渠道,在官方網站即時更新內容供公眾免費下載,通過微博、微信、云存儲等網絡應用宣傳推廣期刊內容,但目前學術期刊的自建網絡傳播渠道非常零散,信息量小,內容不全,無法形成規模效應,免費信息服務水平和傳播能力有待提高。

國家應加大對學術傳播領域的資助力度,僅僅為學術期刊和學術著作提供部分辦刊經費,使其能夠組織出版高質量的學術成果是不夠的,還要讓這些寶貴的學術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在網絡數據庫出版環境中,為了讓公共資助對學術期刊和學術著作出版的資助惠及學術界,進而服務社會,成本最低、效果也最好的辦法就是學術期刊和學術著作的數據庫公益出版。學術期刊數據庫公益出版,是指在網絡數據庫出版環境中,作者或出版機構將研究成果提交給公益性的學術資源數據庫,供國內外研究者和公眾免費下載和閱讀。無論從互聯網邏輯,還是從學術期刊“小發行、大傳播”理念和實踐來看,我國學術期刊免費傳播趨勢已經比較明朗,但在功能發揮、發展模式和運行機制上還遠未成熟。從功能上來看,目前學術期刊的自建網絡傳播渠道非常零散,信息量小,內容不全,其檢索功能與傳播力與商業學術期刊數據庫相比不成氣候。從發展模式看,我國的學術期刊免費傳播主體大多是零散的學術期刊出版者,近年開始有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資助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等上線運營,這是與商業學術數據庫以及開放存取數據庫不同的新模式,有待進一步檢驗和完善。目前的學術期刊公益數據庫遴選期刊的標準不明確、數據庫存量較小、版權問題被懸置、數據庫功能簡單,無法與商業學術期刊數據庫比肩。學術資源數據庫公益出版和傳播的來源遴選機制、質量控制機制、版權管理機制、績效評估機制等,都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發展學術資源的數據庫公益性出版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總之,我國學術期刊缺乏國際話語權的根本原因是我國學術期刊在公信力、期刊質量和傳播能力等方面與國際領先期刊相比,尚有差距。提高出版質量是我國學術期刊增強國際話語權的治本之道。要完善審稿制度,增強學術期刊公信力;完善學術期刊出版和評價體系,建設學術名刊;建設學術期刊公益出版數據庫,增強互聯網傳播能力。

注 釋

[1]尹玉吉.中西方學術期刊審稿制度比較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2,42(4):201-216

[2]朱棟梁.我國學術期刊創辦國際學術名刊探討[J].湖南社會科學,2007 (1):203-205

[3] 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課題組. 2012 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簡報[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27-34

[4]鄧正來.中國學術刊物的發展與學術為本[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45(4):7-14

第10篇

關鍵詞:大學生;科創成果;權利;保護

中圖分類號:D91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4-0148-02

前言

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著力于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涵蓋高等院校的各個學科,在高校里推動科研創新普及的同時,也應當注重大學生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要推動成果的轉化,就必須對于成果進行確權。研究大學生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問題具有較大現實意義,有利于推動大學生自主創業,緩解就業壓力,也有利于學校在學生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與產出成正比,也是產學研相互結合的較好形式。

一、大學生科技創新成果種類

對于大學生科技創新成果的分類,從理論上界定較少,多數高校科研部門有自身的劃分標準。從學科門類、研究項目資助額度以及項目的資助級別、研究成果的應用性來進行劃分的較多。

從學科門類上劃分,團中央等四部委的“挑戰杯”賽事具體分為自然科學類和哲學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又分為計算機及軟件類作品、機械類作品、通信與電子類作品、能源與化學類作品與相應工藝改進方案等,哲學社會科學類又分為哲學社會科學類學術論文及調研報告。

從研究資助額度上劃分,具體成果取得有重大型成果、重點型成果以及一般資助項目成果、自主項目成果等。一般來說按照研究資助額度進行劃分,均由同一級別的自主機構進行資助,這種劃分的方式更有利于科技創新成果的分級。

從研究項目的資助級別劃分,有國家大學生科技創新及創業試驗項目成果、省級學生科研學術項目成果、市級學生科技創新學術項目以及校級學生科技創新學術項目成果,項目級別不同,其資助額度相應不同。一般來說資助級別越高,其產業轉化的可能性越大。

二、大學生科技創新成果的權利屬性分析

(一)按照《專利法》規定的大學生科研成果權利屬性

《專利法》對于發明創造分為發明、實用新型以及外觀設計三類,多數理工類高校的大學生都向專利部門申請了相應的實用新型及外觀設計專利較多,發明專利較少,這是因為發明專利的實質審查要求較高,也比較符合科研學術的規律。

但是對于學校或者教育主管部門資助學生的科研項目成果最終的界定存在爭議,許多學校在其學生科研管理辦法中對于學生的發明專利、實用新型以及外觀設計成果規定為學校所有,但忽視了學生的科研積極性問題,直接剝奪了學生對于科研成果的分享權。按照《專利法》對于職務發明以及委托發明的規定,學生科研項目成果均不符合規定,例如,學生并非高校參與科研的工作人員,并非與學校建立勞動關系的個體,按照法律條文的規定,只有和單位存在用人關系期間,發明創造的成果屬于單位所有,單位應當對于發明人給予相應的報酬或者獎金,以資鼓勵;在學校與學生之間未簽訂委托開發協議的情況下,學校向學生科研提供資助,是一種教育公益行為抑或投資科技開發的行為,也是值得商榷的,因為學生在校期間接受的科研項目研究,屬于接受第二課堂的教育,因此學校完全剝奪學生的科研成果權利,是忽視學生科研勞動的行為,因此應當參照職務發明或者委托發明的相應規定,賦予學生相應的發明專利權益。

(二)按照《著作權法》規定的大學生科研成果權利屬性

我國《著作權法》第3條對于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科學、工程技術作品予以了相應規定,該條第(一)、(七)、(八)相應規定了文字作品、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示意圖等圖形作品和模型作品及計算機軟件等作品屬于著作權法調整的作品的種類,在大學生科技創新過程中,產出的成果多數有原創性較強的社會科學學術論文或者調研報告及含有獨創性內容的自然科學論文,亦有機械制造、建筑工程以及電子電路圖、規劃圖等作品,也有一些計算機軟件,但對于開源軟件,應當賦予其相應的專利權益。這些作品一經創作,其權利屬性當然為著作權,作為作品創作人的項目科研負責人,多數為大學生群體,享有相應的著作權人身權利及財產權利:發表權,即決定作品是否公之于眾的權利: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復制權、發行權、改編權、翻譯權、匯編權等,并具有相應的著作權許可權益,從中取得相應報酬。對于由學校資助的科研項目取得的作品成果被界定為著作權時,其權利歸屬應當按照著作權法相應的規定進行界定,例如項目組成員共同完成的作品,其著作權由項目組共同享有,對于由出資單位資助的項目,且由指導老師全程進行規劃指導的,代表資助單位意志的著作權作品,其著作權應當由學校、科研機構以及科研基金等資助機構享有。對于約定不明確的,應當參照著作權法第16條職務作品的規定,其著作權歸項目組成員共同享有,但資助機構有在其業務范圍內優先免費使用。

(三)按照《商標法》規定的大學生科研成果權利屬性

一些學校建立了創業學院、創業指導中心或者創業基地,通過內部轉化,使學生的科研創新成果通過小額投資得以商業化運作,但是多數學校的創業公司屬于虛擬公司的形式,不是公司法以及合伙企業法規定的經濟機構,其產出的產品或者服務也并未進行商標注冊。資助單位也重視這些成果的專利及著作權方面的保護,而忽視商業化運行后的商標權益保護問題,因此在大學生創業項目的推動過程中,對于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要公司化運營,并且管理該項目的標志、標識等明顯以區別于其他經濟組織、自然人的商業標志,符合條件的,資助單位應當鼓勵大學生創業者申請商標注冊。

三、大學生科技創新成果的管理及保護情況

大學生科技創新并非是國家科研體制的重要部分,教育部及團中央等部委將其視作學生的第二課堂,因此多數高等院校對于大學生科技創新成果的管理及保護工作較為忽視,少數高校形成系統的大學生科技創新管理體制,從學生科研項目立項申請到最終的成果展示及轉化,全程管控,全程建立檔案,特別在一些重點環節銜接的階段,資助方引進企業或者投資機構實施這些科技創新作品,或者通過本校的創業學院、創業基地等轉化實施一些投資額度小,實施較易的科技創新作品。一些高校為學生建立科研學術活動檔案,出資鼓勵學生申請專利、申請注冊商標等,建立全校性的科研成果權利備案表等。

高校的科研成果質量參差不齊,學術性、應用性水平降低,甚至出現了學術造假現象,學生科研項目的評審專家多為本校本專業的副高職稱以上的人員,與學生之間存在師生關聯,在評審過程中多有情感因素甚至利益因素的考量,降低了科研成果的創新性和科研評審的中立價值,這說明需要對學生科研成果應加強項目立項評估、項目應用評審等環節中的嚴格管理,只有前期的嚴格管理,才能為下一步的權屬確定建立基礎。

四、促進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成果有效保護的措施

(一)對項目立項申請及結題環節評審進行嚴格管理

高等院校應當建立專門的學生學術管理機構,該機構應當包括項目管理組、項目評審組、項目成果轉化組,項目管理組負責學生科研學術項目的立項、初審以及日常組織工作,項目評審組負責項目的實質審核和中期審查、終期審查等工作,項目成果轉化組負責學生科研項目的確權,向企業及風險投資機構推介學生科研成果的工作。其中對于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評審組,按照專業門類的不同,建立含有本單位與外單位副高職稱以上的專家的評審專家庫,在立項評審、結題申請等環節,由外單位專家和本單位專家共同組織單數評審小組,實行專家回避制度,建立較為中立、公正的學生科研學術評審機制,這才會使得較為優秀的作品或者項目成果被遴選出來,予以確權。

(二)建立學生科研學術檔案及學術成果確權登記制度

對于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需要建立檔案,包括每個在籍注冊研究生、本科生,這不但有利于高等院校統計學生的科研學術成果和科研項目進度,更有利于考核學生的學業和研究水平。對于一些確實具有重大性的研究項目,可以通過建立階梯式的滾動資助方式,推動研究項目的進一步深化。

對于經過專家評審,遴選出的優秀作品或者成果,應當推動其申請專利和申請注冊商標或者確認其著作權屬性等,對于學生與高等院校間在科技創新成果權益分享上做出合理安排,建立對于優秀研究型的大學生進行激勵的機制。

(三)與企業及投資機構緊密聯系,建立創業孵化基地

教育部、科技部以及商務部積極推進產學研體制的建立,但該種科技創新模式并未在中國廣泛實施,為了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促進學生與社會需求相銜接,需要高等院校、大學生科研項目組與企業及投資機構緊密聯系,將相應的專利及注冊商標在產業中實施,高等院校可以在大學生創業園等條件符合的情況下,推動學生科研成果進園,通過小額投資、政策扶持等辦法加強大學生科技創新成果的保護與開發。

參考文獻:

[1]梁衛華.引入競業禁止機制加強高校科技創新產權保護[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6(7).

[2]陳國平.論我國高校專利的保護與管理[J].科研管理,2004(6).

[3]劉慧.天津市高等院校科研活動專利情況分析[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4(6).

第11篇

[關鍵詞] 開放獲取 開放存儲 作者付費模式 商業出版模式 學會出版模式

1 引 言

以電子計算機和數字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當代科學技術,發展速度空前,深度影響到社會的各個方面。我們正在見證科學史學家庫恩(Thomas Kuhn)所述的“范式轉變”(paradigm shift)――科技革命帶來思考模式的根本變化[1]。

萬維網的出現和發展,使信息傳遞與交流更加快速簡便,形成信息全球整合的格局;它的創立者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說:“已有的學術交流和期刊出版體系受到了挑戰”,“對于學術期刊出版模式,互聯網革命將產生更為深遠和突破性(disruptive)的影響”[2]。

回顧過去的20年,學術傳播模式出現了許多變化。 1991年出現了新型電子期刊預印本文獻庫arXiv,形成學術圈內論文“自我公布存檔(self-archiving)”的新型傳播模式,迄今不斷擴展壯大[3];20世紀90年代中期,網上文獻檢索已顯示出它的優越性并廣泛應用;到2006年,70%的學術期刊(包括紙質-電子期刊)已能網上獲取[3]。隨著萬維網的發展,出現了許多學術交流的新模式[4] ,特別是互動性強的學術性社交網站。 電子期刊的推廣使得學術期刊有可能通過網上免費獲取,同時也因為營利性學術期刊價格高昂,出現了讀者免費的開放獲取期刊[5];另一方面,商業出版機構也積極推行期刊數字化,建立了電子期刊的“網上站點特許使用(site license)”,以代替紙質期刊的訂閱收藏模式[6]。

然而,上述這些只是“漸進式(incremental)”的變化,并不是人們預期的:新技術手段將帶來生產經營模式的“顛覆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7]。20年來,學術期刊商業性出版體系運作穩定,許多大型出版集團兼并擴充,所出版的期刊在學術界仍占重要地位;特別是每當圖書館與大出版商談判期刊使用合約期間,更出現氣意見紛紜的局面[8]。于是有人提出疑問:為什么學術期刊商業出版機構迄今尚未解體(disrupted)?。這一問題引起了廣泛討論[9]。

電子期刊發展早期,就有學者提出“顛覆性(subversive)”建議:號召專業學者采用簡單的新型電子期刊模式來“顛覆”傳統期刊模式[10];隨后又有百萬學者簽名、拒絕向傳統期刊投稿的“抵制(boycott)”運動[11]。近年來,“開放存取(OA)”運動推動者日益強調“強制措施(mandate)”,從行政命令上升到游說國會立法[12]。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不提倡“對抗爭議”、促進科研成果有效公眾獲取(public access)的政府部門征求意見的圓桌會議[13]。

9年來,OA運動推行學術期刊的“金色”和“綠色”模式[5],在實踐中爭議不斷[14]。2010年,作為“開放存取運動”最早的電子文獻庫arXiv,開始向讀者收費[15],不得不采取某種“收費獲取(toll access)”模式。另一方面,現今大型傳統出版機構旗下的學術期刊,除了基本的“收費獲取”模式以外,還添加了“開放”與“收費”混合的所謂“混雜獲取(hybrid access)”模式[16],最近又紛紛出版“輕度同行評議(light peer-review)”的“開放獲取”期刊[17]。

有關OA的情緒化爭議[18],近年來在歐洲已有所緩和[19],并且著重于OA模式實踐結果的調查研究,例如歐盟支持的SOAP(開放獲取出版研究)計劃[16]。有關期刊付費方式的爭議,將隨著期刊模式適應科技發展提出的要求而逐漸淡化。

上述發達國家OA運動的各種宣傳內容,包括推行“OA期刊”、“自我存儲”、“強制執行”等等,也成為發展中國家期刊發展的討論話題和某種程度的仿效對象。

1995年電子期刊開始在發達國家的圖書館大量收藏[3],發展到現今絕大部分學術期刊已能網上獲取[13]。當前需要面對學術論文日益增多、電子期刊網絡化更加深入發展所產生的諸多問題。例如,文獻更有效的“倉儲(repository)”問題[13];特別是如何確立學術論文交流的標準“倉儲記錄文本VoR(version of record)”、更完善的文獻“相互參照檢索(cross-reference)”系統以及如何建立期刊“半永久性獲取(perpetual access)”全球網絡等。

本文通過歷史事實和統計數據,初步探討紙質期刊向電子期刊轉變過程中,OA運動產生的背景和引起的各種爭議,并指出社會因素對于學術期刊發展模式的影響。

2 圖書館、學者與出版界之間的互動

2.1 在十字路口

2.1.1 “期刊危機” 20世紀70年代以來,學術期刊的價格急劇增長(見圖1a)[20],遠遠超過物價指數和圖書館經費的增加;學術期刊的館藏數量,難以跟上世界學術期刊總量增長的趨勢(圖1b)。特別是商業出版機構的STM(科學技術醫學類)期刊的價格,更是數倍于其他期刊[21];圖書館在掙扎中維持所需訂購的學術期刊,占用了圖書館物料經費的其他份額(見圖2)[20],也表現在單本著作的購置量減少。

按照美國ARL的統計資料[22],1985-1999年間期刊經費增加270%,而期刊采購量減少6%;部分的單本著作經費挪用于采購期刊,使得單本著作采購量減少26%。在這15年間,期刊每年平均增長9.0%,而單本著作年增長3.9%。

為了應對“期刊經費危機”,ARL于1989年指定完成了兩份咨詢報告[21]。其中一份報告指出:1973-1987年間,四個最大的出版商的期刊每頁平均價格與成本之間的差距逐年遞增2.6%-6.7%,以此估算出1987年期刊的利潤率高達成本的40%以上;報告中建議引入更多的競爭機制,創辦不受出版商控制的期刊,對期刊訂購合約作競爭性出價[21]。另一份報告比較激進,在列舉了圖書館經費危機的重要數據后,號召由學者自行出版期刊以取代出版商;加強宣傳,由現有學會、大學等非營利機構來出版研究成果,替代傳統的商業出版期刊[20]。

1996年,在一次ARL的會議上,有人提出由100家成員圖書館各提供1萬美元,用這100萬美元便可創辦10個新的電子期刊,與現有昂貴的商業出版STM類期刊相競爭。在此期間ARL向各有關方面積極宣傳游說,包括大學的管理層、圖書館、學會、大學出版社等有關人員。隨后于1997年創立了“學術出版與學術界資源聯盟(SPARC)”[21]。

當時SPARC的使命是起“催化劑”作用,促進學術期刊市場的競爭機制。通過成員圖書館年度期刊采購計劃,支持一些高質量的平價期刊。并且認為,最有效的策略是提供資金籌建學術界自辦的高質量平價期刊,針對出版商的高價期刊做一對一的競爭。當時創立了11部新的平價期刊[23];例如,SPARC支持創辦的Organic Letters(有機快報),是針對出版界已成名的期刊Tetrahedron Letters(四面體快報),定價為后者的1/4;到2002年,影響因子超過了后者[21]。

SPARC還支持了非營利機構創建電子期刊集成文庫,特別是BioOne(生物學綜合文庫)的建立[24]。BioOne誕生的基礎,是美國生物科學協會(AIBS)的69個學會出版的70余種期刊,其中有許多是學科的領頭期刊。在SPARC、美國泛西部圖書館聯盟和堪薩斯大學的支持下,創立了整合型生物學期刊文獻庫BioOne;后者通過互聯網提供平價的、高水平的、超鏈接的論文全文信息庫[25]。隨后繼續穩步發展,到2007年收錄整合的期刊擴充為兩部分:文獻庫BioOne 1包括87種涵蓋生物學、生態學、環境科學的“必要收藏”期刊,其中84%的期刊列入ISI(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論文排行;文獻庫BioOne 2 包括61種較新期刊,其中許多是國際性的[26]。

SPARC創辦初期頗有成效的工作,對于支持非營利性出版機構的發展、對抗商業出版機構的高價期刊,是很好的經驗。

2.1.2 顛覆性建議 20世紀90年代萬維網興起,大量電子期刊出現在網上,圖書館界期望新興的電子期刊模式能夠疏解期刊危機。當時ARL出版了《學術期刊在十字路口(at the cross road關鍵時刻的抉擇)》的報告[10]。這是1994年互聯網上一份電子郵件形式進行討論的記錄,主題是一位認知學教授哈納德(Stevan Harnad)提出的“出版電子期刊的顛覆性(subversive)建議”;他以當時異軍突起的電子期刊預印本文庫arXiv作為范本,號召學者將自己的原創性預印本,通過簡單的互聯網服務器“自我公布存檔(self-archiving)”,使全球學者能夠在網上自由獲取進行學術交流,成為開放存取模式的先例。

哈納德認為[10],這種“學術圈內部(esoteric)”的非營利期刊,免去了傳統期刊的編輯發行程序而顯著降低成本;“紙質期刊出版者將在學術群體的合作下進行自身改組,并按照電子期刊的低廉價格(每頁成本估計小于紙質期刊成本的25%)”,否則只能“眼看學術群體繁衍出新一代的純電子期刊”。新型期刊的經費“來自預付津貼(作者每頁付費、學會會費、大學出版經費、政府的出版津貼)”,而不是來自讀者。

討論中,美國化學學會的代表介紹了學會期刊的首印成本(即純電子期刊成本)占總成本的84.3%;也就是說,以數字化信息系統為基礎編輯出版的紙質期刊首印成本,與相應的電子期刊相差不大。期刊成本構成中最大項目是計算機數字化資源處理系統的相關費用(43.4%),其中并未包括美國化學學會許諾的期刊半永久性儲存所需的費用[27]。

這表明了:上述簡單的“學術圈內部(esoteric)”的期刊成本構成,與規模化的傳統期刊截然不同;同時,傳統的大型期刊正在向電子期刊過渡,并且充分運用計算機信息技術來改進期刊的編輯、出版、發行過程。

1991年草根建立的arXiv,到1995年已發展成每天流量60 000次的開放存取文獻庫,并且擁有35 000個用戶、涉及70個國家,同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支助[3]。1996年arXiv創辦者發表的論文“學術地球村中的勝者與負者”[28],代表了當時提倡電子期刊模式取代傳統期刊模式的思潮。

2.2 歐登堡漫長的影子下

2.2.1 不同學科的預印本交流 然而,在高能物理學界卓有成效的arXiv模式[3],不一定適合于其他學科領域。表1是不同學科的學者使用arXiv模式情況的調查結果[29];有的學科不采用這種交流模式,主要原

因是該學科的期刊不接受發表過預印本的稿件。學者克林(Rob Kling)認為,推廣電子期刊應考慮到“社會因素對于信息交流技術的影響(social shaping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30];他指出各門學科有著不同特點,并且學術論文必須可信(trust),要有經過同行評議的公信力。“高能物理和計算機科學的研究者樂于迅速廣泛交流他們的工作報告預印本,而化學家、分子生物學家、心理學家主要閱讀經過同行評議的學術論文”[30]。

1999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院長、諾貝爾獎獲得者華默斯(Harold Varmus)曾打算推廣arXiv模式到生物醫學界,建立全國性開放獲取的生物醫學電子文獻庫E-Biomed。然而,經過一年的廣泛征求意見和討論,最后采取一種折衷方式:該電子期刊文獻庫收錄同行評議和編輯出版的期刊與論文,允許所收錄的傳統期刊在出版后延遲若干時間在網上公開,并且不包括自存檔預印本,改名為PubMed Central(公共醫學文獻中心),形成美國NIH支持的、網上開放獲取的生命科學全文文獻庫[31]。學者克林從“社會因素影響(social shaping)”的角度,分析了上述討論過程中科學家、教授、圖書館員、大學管理層、基金人、政府官員、出版商、大學和學會出版者等各自的行為和互動情況[31],進一步闡明同行評議和學術可信對于生命科學論文期刊的重要作用。

2.2.2 開放存取運動 1999年在美國新墨西哥州Santa Fe召開的會議上[32],提出以元數據(metadata)為基礎的文獻編目與存取操作軟件,便于分散的“自存檔”文獻庫之間進行文獻互操作,實現文獻搜索的“無縫(seamless)”鏈接,形成所謂“典藏(repository)”或文獻庫;例如arXiv類型的“專業典藏(subject-based repository) ”和大學文獻的機構典藏(institute repository)。

2001年12月,在慈善基金機構OSI(開放社會研究所)等支持下,開放存取國際研討會召開,起草和發表了“布達佩斯開放存取計劃(BOAI)”,并且進一步推廣元數據存取軟件,規定了通用的“BOAI-元數據收割協議(OAI-PMH)”[5]。這時,電子期刊的推廣與科學知識共享的道德信念匯合,形成宣傳學術期刊“開放存取(OA)”的運動;呼吁向所有網絡使用者免費公開更多科學資源,鼓勵科學家以OA方式出版論文,于2003年發表了“柏林宣言”[33]。2000年華默斯離開NIH后,與合作者籌建開放獲取的PLoS(科學公共圖書館)雜志;次年,他號召科學家“抵制”向傳統期刊投稿,為籌建“開放獲取”期刊而開展廣泛簽名運動。當時有三百萬學者簽名誓言抵制,然而6個月簽名到期后無人付諸行動而一切照舊[11];因為這關系到學者們的工作評價和研究資助體系,學者最終還是抱保守態度。隨后,在OSI和其他基金組織資助下,華默斯和他的合作者于2003年開始建立OA模式的PLoS期刊系列,其宗旨是最終取代傳統的“付費獲取”期刊[34]。2003年,歐洲分子生物學協會(EMBO)召開了主題為“學術期刊在十字路口”的會議,對期刊模式是“革命(revolution)還是進化(evolution)”再次進行討論[35]。

2.2.3 商業出版機構的成長 怎樣會演變成這種局面,還要回溯到學術期刊的起始。加拿大一位史學與文學教授古東(Jean-Claude Guédon)所寫的《歐登堡漫長的影子下》[36]在當時廣為流傳,他指出了學術期刊對于創新科學知識的“社會登記(social registration)作用”,以及“核心”期刊和“科學引文索引”產生的意外影響――使學術期刊的出版事業從紳士俱樂部變為利潤豐厚的大產業。

1665年,英國皇家學會的秘書官歐登堡(Henry Oldenburg)創辦了《倫敦皇家學會哲學學報》,用來記錄和傳播自然科學中的創新知識。歐登堡的貢獻,在于創立了一種學術期刊的模式,“使得知識創新權利要求(claims)的確立過程”變得“清晰”和“透明”,避免了在此以前科學家采用晦澀的拉丁文字謎(anagram),來宣布自己對某項新知識的首創[36]。

該期刊創立了一種同行評議的集體抉擇體系,對合格的原創性論文授予正式刊載出版的榮譽,通過期刊發行廣泛傳播,確保該知識創新申明的有效性[36]。于是,形成了這樣的游戲規則:學者通過種種努力獲得的創新知識公之于眾,以換取一種榮譽性的“象征資本(symbolic capital)”[37],后者可轉化為工作職位以及各種有形酬勞,包括贊助。

于是,按照傳統期刊模式,完整的學術論文不同于論文預印本(pre-print):它需要通過同行評議、對論文進行篩選和質量控制、確認所可信(trust),然后歸檔;與此同時,作者論文的原創性貢獻獲得有效認可(validity),從而提高了作者的學術聲譽。

學者作為論文作者,力圖把在威望最高的期刊,形成古東所說的“品牌快速效應(quick-branding)”,以捷徑方式取得附加聲譽。同時,學者又作為期刊讀者,力圖廣泛閱讀最代表性的期刊,盡可能詳細了解知識進展的前沿,特別是仔細審核學者自己與他人研究工作之間的界線。

20世紀50年代以后,科學研究人員和學術論文、期刊的數量指數式急劇增長。圖書館以有限經費最大程度滿足讀者需要,編選了包括各門學科的“核心期刊”,作為重點館藏對象。60年代初出現的“科學引文索引(SCI)”,使“影響因子”直接關聯到期刊的聲譽評價,明確了各圖書館必要購置的各學科“核心期刊”的范圍。基于“SCI影響因子”的核心期刊,因其精英(elite)標簽,獲得附加的期刊聲譽。

早先學術論文的出版,都是由學會等非營利機構主持;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學會等出版機構已日益不能滿足大量論文出版的需要[38]。在此以前出版學術期刊不帶來利潤,并不引起出版商注意。古東指出[36]:隨著一組“核心期刊”的出現――這是各圖書館必要購置的,學術期刊這個過去沒有經濟利益的領域,突然變成一個“非彈性”的市場,可以從中榨取盡可能多的利潤。

70年代起,出版商開始大量介入學術期刊的出版;表2說明這一時期學術期刊商業出版份額的增長情況[39]。到2000年,科學技術醫學類期刊的營業額為78億美元,其中商業出版機構占68%,非營利出版機構占32% [40]。出版商并購擴大,增強競爭實力而進一步排擠較小的出版機構,并且更有能力創辦新期刊,適應新學科分支的要求。于是,期刊出版越來越集中于少數大型出版機構。根據ISI數據庫中7 710種STM期刊的統計結果(1998年),最大的5個出版商出版的期刊數占總額的37%;出版期刊數大于總額1%的16個出版機構,出版了全部期刊的48%,而出版量小于總額1%的出版機構有2 032個[41]。最近一份期刊價格的報告中(2011年)指出:ISI數據庫中將近一半的期刊為 Elsevier、Springer、Wiley-Blackwell、Taylor & Francis和Sage 五大出版商所提供[8]。

2.3 開放存取運動的影響

2.3.1 OA期刊所占份額 隨著OA運動宣導者的積極推動,OA期刊成為當今不可忽視的期刊模式。芬蘭學者對1 837種期刊(2008年)中出現的OA論文進行統計:由出版者網站上自由獲取的論文(包括“純OA”和“混雜型OA”論文),其數量占論文總量的8.5%;另一種通過搜索引擎能夠自由獲取的論文手稿本(包括機構典藏和專業典藏論文),其數量占論文總量的11.9%[42]。

僅由“典藏”機構通過搜索引擎得到的論文(所謂“綠色通道”論文),包括未經同行評議的論文和已的手稿。如果不考慮這部分論文,上述的8.5%份額,與幾種常用期刊指南所載OA論文資料的統計結果相近(2009年OA論文占期刊論文總量的5.9%到7.7%)[43]。不僅是數量問題,期刊的規模化程度對出版效率和期刊質量有顯著影響。根據學者統計(2010年):90%以上的OA出版機構只出版1本期刊;50%以上的OA論文刊載于這種僅出一本的OA期刊上[44]。

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對學術出版市場的研究報告(2005年)指出:在科技醫學類期刊22個不同學科中選出2 707種“頂級(top-tier)”期刊,其中895種由學會、大學等非營利性機構出版(占33%),價格為營利性出版期刊的1/3,并且質量高于營利性期刊[45]。這些都是傳統模式的期刊,也是引用率最高、學者閱讀最多的。最近的報告指出(2010年),只有11%的OA論文能夠載入“ISI期刊引用報告(ISI-JCR)”[15]。主要期刊集中于少數大型傳統出版機構的形勢未變。圖3中表明紙質期刊向電子期刊轉變過程中,美國研究型大學圖書館期刊經費的增長情況[46]。由于主要電子期刊采取“大宗捆綁交易(the big deal)”方式向圖書館提供使用權,單本期刊的價格統計已無實際意義;“捆綁”供應使得單本期刊和每頁論文讀取費用下降[47]。在此期間,期刊的訂購(或付費使用)經費仍保持相同的高增長率(見圖3);隨著電子期刊的普遍采用,期刊經費占用圖書館其他經費的現象減輕,單本著作采購量從逐年負增長轉變為正增長。然而,圖書館經費的增長始終難以跟上需要,圖書期刊經費短缺仍然存在;有人說:當年令人困擾的“期刊危機(serial crisis)”并未化解,目前依然存在“價格承受危機(affordable crisis)”[17]。“歐洲學術出版與研究環境(PEER)”項目的一份學術行為研究報告(2009年)中著重指出:“目前還沒有事實表明圖書館因為OA資料的出現而刪去原有付費訂閱的期刊”[48]。

2.3.2 作者問卷調查 英國CIBER(信息行為與研究評價中心)的學者,從ISI數據庫中隨機選取5 000多名不同國家期刊作者,進行問卷調查的結果如下(2005年)[49]:作者選擇期刊投稿,主要依據期刊的信譽和閱讀量,并且與期刊價格無關;作者并不看重自己論文的版權問題(見圖4)。

無論是期刊作者或讀者,都對付費缺乏興趣,并且認為目前圖書館對期刊經費支付太多,應該由政府部門、社會基金、產業機構等支付期刊費用(見圖5)。 只有40%的學者所根據的研究工作,有外界資助或研究合約。另一方面,有32.3%的學者資助很少(沒有資助的論文多于50%),這關系到期刊“作者付費”模式的推廣。

學者認為OA期刊能夠增加期刊獲取機會,但是對OA期刊的質量持審慎態度(見圖6)。當時的調查顯示:30.3%的學者對OA運動有些了解;但是只有9.7%的學者對于機構典藏有些了解,并且38%的學者表示不會把論文存入機構典藏。OA運動熱心支持者約有8%,特點是年齡較輕,或者與地緣有關(亞、非、東歐)。

最近歐盟委員會資助的SOAP(開放存取出版研究)項目的統計結果(2011年),也得出相同結論[50]:對于38 358名學者的調查發現,89%的學者認為OA對他們的研究領域有益,但是只有8-10%的在OA期刊上。論文很少發表在OA期刊上的原因有:39%的學者提到缺乏作者付費資助,30%的學者談到他們專業領域缺少信譽高的OA期刊。有評論認為這是OA期刊發展的“困境(quandary)”[51]。

3 問題討論

3.1 馬兒可以引到河邊,但不能叫它飲水

3.1.1 “自存檔”模式 2001年,開放社會研究所(OSI) 促進公眾知識獲取的“信息計劃部門(Information Program)”,在布達佩斯主持召開了學術期刊開放存取(OA)會議;與會的各國學者熱烈討論并確定了OA的定義、策略和執行措施,由此得出學術論文(經過同行評議)開放獲取的兩種途徑:1) 在傳統的TA(toll access付費獲取) 期刊上,然后自我存儲在開放獲取的文獻庫(所謂“綠色”道路);2) 在不向讀者收費的新型OA期刊上(所謂“金色”道路)[5]。

早先提出自我存儲“顛覆性”建議的哈納德,是“綠色”道路的主要推動者,他認為:直接運用新型OA期刊替代傳統TA期刊的“金色”道路過分漫長,而推行“綠色”道路可以加速這個轉變過程;如果發表在傳統TA期刊上的論文大部分能夠存儲在開放獲取的文獻庫中,勢必會減少TA期刊訂閱數量,從而達到發展OA期刊和取代傳統期刊的目的[52]。另一方面,例如OASPA(開放獲取學術出版協會)以“金色”模式為主,不討論“綠色”模式,并且不排斥任何出版機構,只要所出版的期刊中有一本純粹OA期刊,都能加入該協會[53]。

古東認為:“綠色”道路帶有某種“狡黠”(subtle)和“迷惑性”。對于傳統期刊,綠色模式既依靠和利用它,隨后又離棄(forget)和企圖取代它[54]。這種“自存檔”是無組織的(anarchic),造成文獻存儲分散、零亂和不完整,不成為獨立期刊模式和文獻主要獲取來源。古東指出:“獲取(access)”不等于“實際獲取能力(accessability)”[54],重要的是“獲取”質量與實際效果。

3.1.2 “強制執行” 根據400多所美國大學有關機構典藏的調查資料(2007年),只有10.8%的學校建立了機構倉儲(見圖7)[55]。

機構典藏的建立和推廣者、美國CNI(網絡信息聯盟)的主管認為:大學機構典藏的任務是管理和傳播大學成員創建的數字化資料,包括組織建立數字化基礎設施,以及存取、傳播和長久儲存這些數字資料[56]。據統計(2007年),37%的機構典藏資料為教師的學術和教學資料,其中經過同行評議的學術資料僅占13%

(包括論文預印本和后印本、電子期刊、電子書籍),另外24%是所謂“灰色文獻”(工作報告、會議文獻、教學資料等)。此外,還包括41.5%的學生學位論文、13%的電子圖片、4.5%的非學術資料和3.0%的歷史資料[57]。

與1994年哈納德提出“顛覆性”建議時不同,“綠色道路”是將傳統期刊上已發表的、經過同行評議的論文,利用DSpace等軟件“自存檔”于大學多學科數字化文獻庫,實現“無縫”交流。 康奈爾(Cornell)大學的圖書館成員,報告了他們機構典藏的實施情況[58]:2004-2006年間僅存入資料2 646件,在資料庫193個DSpace元數據類別中,有些類別甚至是空的(占29%),或者存入資料很少。對其他7個大學文獻庫的調查也有類似結果。報告中提到:學者對于機構典藏缺少認識和缺乏動力,并且認為利用個人網站或者專業文獻庫更能突顯學科的特點。于是有人指出,“馬兒可以引到河邊,但不能叫它飲水”[59]。然而哈納德認為,康奈爾大學機構典藏實行效果不夠理想,主要是沒有實行“強制執行(mandate)”措施,并且強調機構典藏的主要任務就是“開放獲取”[60]。

所謂“強制執行”,是用來鞏固學者本身已有的、改進論文獲取與引用的傾向,不是強迫他們去做所不愿做的事。惠康基金(Wellcome Trust) 對于所資助的研究結果,在時未執行倉儲規定時,“試圖說服(persuade)作者而不是去懲罰他們[51]”。學者最關心的,是把自己在聲譽高的期刊上,不會輕易嘗試新的模式[61]。

3.2 陪審團尚在討論

3.2.1 開放獲取與影響因子 一般印象是:網上免費獲取的論文閱讀多些,下載多些,由此得出論文引用也會多些;一些實際的論文引用情況對比,支持了這種觀點[62]。然而,康奈爾大學一位年青學者的工作,得出與此相反的結論:他在相同期刊上隨機選取OA論文,與付費獲取的論文相比較,發現兩者之間引用率差別并不顯著[63]。該作者認為:自行選取OA論文時往往會選質量較高的,而造成引用率提高的假象;論文作者是期刊讀者群中的精英部分,對傳統訂閱期刊沒有獲取障礙,與OA論文的獲取無甚區別,論文引用程度相差不大。

對此,某期刊的編輯在《觀點》欄中提到:“有關OA論文的引用效果,陪審團尚在討論”;“我們迫切需要客觀、量化的事實根據,來證明OA的效果確實像宣告的那樣,而不是來自某種亞宗教信念”[64]。

上述隨機選取OA論文的引用情況研究,被認為觀察的時間段太短;然而繼續觀察說明:在的第12、18、24和36個月得到的引用情況,都未發現兩者有顯著差別[65]。

非OA宣傳者較易接受上述結論;然而將此結論推廣到所有學科,還需要進一步的工作[66]。

3.2.2 不是“免費”獲取 華默斯1999年在NIH創立的PubMed Central,是期刊上公開獲取的文獻庫,沒有涉及“顛覆”傳統期刊模式[31]。2000年他離開NIH后,提出建立PLoS(公共科學圖書館)的構想,號召學者簽署公開聲明,要求出版商在期刊出版6個月后集中存儲于網上公開的文獻庫,并且在6個月到期后對未執行的出版商進行抵制。這一簽名運動未達到預想效果,但是引起政府等科研基金機構的注意和支持,終于在2003年開始出版OA期刊PLoS Biology(生物)[67],次年又出版PLoS Medicine(醫學);其目標是針對最著名的頂級傳統期刊Nature、Science、Cell、NEJM等展開競賽[68]。

OA期刊需要適當的、可持續經營的(sustainable)經費收入方式,以實現市場經濟的良性競爭機制。PLoS開始出版的宣傳材料中,提到“開放(open)獲取”不是“免費(free)獲取”,詳細介紹了OA期刊作者投稿需要交付費用[69]。

如果說傳統期刊存在“讀者獲取”障礙(barrier),那么OA期刊存在“作者投稿”障礙;質量越高的OA期刊,向作者收取的費用越多。在市場規則下,傳統期刊的顧客是讀者,要考慮期刊對讀者是否有用;OA期刊的顧客是作者,要考慮期刊對作者是否有利。這勢必會影響到OA期刊的質量,也是迄今OA期刊發展緩慢的原因。

作者支付OA期刊的“論文加工費”,通常由論文所依據的研究工作的資助者承擔,然而有一部分作者論文對應的工作沒有資助或資助很少[49][70]。另外,通過圖書館支付作者費用,則越多,圖書館費用負擔越重;在沒有OA投稿專項經費時,圖書館可能因經費緊張而取消對作者投稿OA期刊的支持[71]。

PLoS 創刊時論文加工費為1 500美元;有人質疑這不足以支撐最高水平期刊所需的費用:“PLoS將自己定調在期刊市場的精英頂端,僅出版最好的、最具影響力的研究成果,這意味著將要剔除90%的來稿和非常高的編輯出版費用”[68];“PLoS的收入估計要比實際需要低4-6倍”[68]。到2006年,期刊經費明顯入不敷出,PLoS的“論文加工費”增加到 2 500美元;當年開始籌建“輕度”同行評議的PLoS One(綜合),大量采納學術界次級論文,來稿剔除率僅30%,而論文加工費為1 350美元,獲取了顯著收益,以貼補PLoS Biology和PLoS Medicine的虧損[72]。PLoS One目前成為出版論文數量最多的“巨型(Mega)”期刊”[73]。

PLoS出版者的論點是:“全球約有150萬篇論文,它們經過分選,發表在大約25 000種期刊上”[73]。PLoS One則面向眾多論文中的“長尾”部分,抓住這部分論文的作者(“顧客”)。目前各出版機構(包括傳統出版商)紛紛出版這種“輕度”同行評議的OA期刊,這是利用OA模式的巨大“商機”[17]。

有記者對PLoS One出版的某些論文取舍不當和編輯草率之處提出詢問,而未獲得答復;該記者對此進行評論分析,并且聯系到PLoS的創刊由來,指出它偏離了原先的主張,現在是“為OA不惜一切(OA at all costs)”[17]。

3.3 提高質量與降低價格

從歷史過程來看,ARL當初成立SPARC的目的,是為了解決期刊價格增長過快引起圖書館經費短缺問題,當時針對出版商期刊的價格壟斷采取應對措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后來SPARC的活動重心轉移到討論期刊“網上獲取(access)”問題,它的論壇成為OA運動代表性宣傳陣地[74],而期刊的“價格承受(affordable)”問題依然存在。“出版商為何迄今尚未解體”引起的熱烈討論,又一次喚起對于期刊“價格承受”問題的注意。

20年來期刊的“開放獲取”經過熱烈爭論和初步實踐,已經引起普遍關注。出版商樂于針對期刊獲取問題進行討論(他們提出學術圈內的學者基本上沒有期刊獲取問題,一般公眾和第三世界的期刊獲取也有針對性解決措施[75]),這就分散了對出版商價格壟斷問題的注意。另一方面,如果不顧及其他,將期刊是否“開放獲取”放在首位,勢必淡化出版商與非營利出版機構的差別[76],其結果是最有實力與出版商相抗衡的學術出版群體得不到有力支持。

圖書館界的感受,則是20年來期刊經費的沉重負擔始終存在。有一位資深的圖書館工作者(她是1989年ARL指定的“期刊經費危機”調查報告的作者[20],曾以《學術期刊在十字路口》為書名熱情洋溢地編輯1994年“顛覆性建議”的討論記錄[10],并且撰文追蹤了20世紀整個90年代電子期刊的逐年發展[77]),在論及當前的熱烈爭論時有些迷茫,像“多色冰激凌”那樣多姿的期刊模式(包括不同情況以及混雜型),似乎各有長短之處[78];然而圖書館員首要的考慮因素,不是某種信念,而是期刊的“質量”與“價格”[79]。這是圖書館員的職責所在。

參考文獻:

[1] Kuhn T.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M]. 3rd e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2] Berners-Lee T, Hendler J. Scientific publishing on the semantic web [J]. Nature, 2001, 410(6832): 1023-1024.

[3] 崔麗芬. 電子期刊對于學術交流模式的影響:轉變過程中的問題討論[J]. 現代情報, 2011, 31(1): 160-166.

[4] Maron N L, Smith K K. Current models of digital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Results of an investigation conducted by Ithaka for The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 [M]. Washington DC: ARL Publications, 2008.

[5]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EB/OL]. [2011-10-15].省略/openaccess.

[6] Elsevier. E-journals at Elsevier[EB/OL]. [2011-10-15]. 省略.

[7] Christensen C M. The innovator’s dilemma: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ll [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0.

[8] Bosch S, Henderson K, Klusendorf H. Periodicals price survey 2011: Under pressure, times are changing[EB/OL]. Library Journal, Academic Newswire, 2011-4-14.[2011-10-15]..

[13] Report and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scholarly publishing roundtable[R/OL].[2011-10-15]. .

[25] Alexander A, Goodyear M. The development of BioOne: Changing the role of research libraries i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J]. Journal of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0, 5(3). [2011-10-15]. .

[30] Kling R, McKim G. Not just a matter of time: Field differences and the shaping of electronic media in supporting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2000, 51(14): 1306-1320.

[31] Kling R, Fortuna J, King A. The remarkable transformation of E-Biomed into PubMed Central [R]. Center for Social Informatics, No.WP-01-03. Bloomington,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2001.

[32] Van de Sompel H, Lagoze C. The Santa Fe convention of the open archives initiative [J]. D-Lib Magazine, 2000, 6(2) . [2011-10-15]. .

[33] 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s and humanities[EB/OL]. [2011-10-15]. .

[58] Davis P M, Connolly M.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Evaluating the reasons for non-use of Cornell University’s installation of DSpace [J]. D-Lib Magazine, 2007, 13(3/4). [2011-10-15]. .

[59] Poynder R. Ten years after [J]. Information Today, 2004, 21(9):1-2.

[60] Harnad S. Why Cornell’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nearly empty[EB/OL].[2011-10-15]. .

[63] Davis P M, Lewenstein B V, Simon D H, et al. Open access publishing, article downloads, and citation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BMJ, 2008, 337(7665): a568.

[64] Flaxbart D. On impact of OA, the jury is still out [J]. 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ianship, 2008(54).[2011-10-15]. .

[65] Davis P M. Open access, readership, citation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scientific journal Publishing [J]. The FASEB Journal, 2011, 25(7):2129-2134.

[66] Finch A. Open access and citations: Is there really an advantage? [EB/OL]. Publishing News, 2011-5-11. [2011-10-15]. blogs.省略/publishingnews.

[67] Twyman N. Launching PLoS Biology: Six months in the open [J]. Serials:The Journal for the Serials Community, 2004, 17(2):127-131.

[68] Butler D. Scientific publishing: Who will pay for open access? [J]. Nature, 2003, 425(6958): 554-555.

[69] PLoS. Publication fees[EB/OL]. [2011-10-15]. 省略/publish/.

[70] Warlock K. The pros and cons of open access[EB/OL]. Nature Web Focus, 2004-9-13.[2011-10-15]. 省略/nature/focus/accessdebate/.

[71] Gawrylewski A. Yale dumps BioMed Central [EB/OL]. The Scientist, 2007-7-31. [2011-10-15]. classic.省略/news/display/53450.

[72] Butler D. PLoS stays afloat with bulk publishing [J]. Nature, 2008, 454(7200):11-11.

[73] Binfield P. PLoS ONE and the rise of the open access mega journal, 2011[EB/OL]. [2011-10-15].省略/PBinfield/SSP-presentation4.

[74] SPARC. Open access newsletter & forum[EB/OL]. [2011-10-15]. 省略/sparc/publications/soan.

[75] Elsevier. 1) Elsevier’s position on access, 2) Current situation, 3) On universal access and open access[EB/OL]. [2011-10-15]. 省略.

[76] Warlock K. Will open access prove a blessing or a curse to learned societies? [EB/OL]. Nature Web Focus, 2004-3-25. [2011-10-15]. 省略/nature/focus/accessdebate/.

[77] Okerson A. Are we there yet? Online e-resources ten years after [J]. Library Trends, 2000, 48(4): 671-693.

[78] Okerson A. Six flavors of open access: Successes and possibilities for STM journals [J]. Liber Quarterly, 2004, 14(3/4):339-347.

第12篇

關鍵詞:國際化課程;教學模式改革;人才培養;國際學術交流

高校國際化課程的實踐與探索,將推動高校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進程,縮短國內高校與國際一流高校的差距,更好地滿足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改革的需要。北京化工大學從2013年暑期開始,嘗試開展國際化課程教學,正是順應當下高校教育國際化的改革態勢而產生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從思想觀念、文化自覺和多元課程幾方面激發了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意義與目的

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與轉型升級,需要高等教育為國家提供大量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型人才,高等教育國際化已經成為社會的緊迫需要及發展趨勢。為了推進學校全面建成在國際上有影響的現代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改革進程,學校深入分析教育變革的發展動態,提出了建設國際化大學的發展目標,作為重要舉措之一―課程的國際化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學校建設國際化課程的主旨是:以國際化課程建設作為平臺,加強學校與國際一流高校的學術交流與合作;開拓教師隊伍和學生的國際視野;變革教學理念;加快教學目標和內容的升級;跟蹤并貼近科技發展前沿。進而帶動學校在Teaching(講授)、Learning(學習)、Research(研究)、Service(服務)和Management(管理)等方面實施廣泛的、開放性的變革與提升,全面與國際水平接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進而擴大學校的影響力。

效果與經驗

追溯學校國際化課程的“前身”,一個是“北化―世界名校暑期海外項目”,項目啟動于2010年7月,鼓勵學生“走出去”(Student Output),進行為期20余天的訪問、學習和交流,全面體驗世界名校的學習生活,學生要完成專業課程學習和實踐,合格后獲得相應名校的學習證書;另一個是學校化學工程學院在2010年開始設立的“暑期學校”(Summer School)特色班,將國外知名教授“引進來”(Teacher Input),使學生有機會與國外專家面對面交流,親身體會國外啟發式研討型教學過程,除了開展專業理論知識和實驗設計的學習之外,部分國外專家還就如何撰寫英文科學論文、開展職業規劃等方面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培訓。這些國際化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大大提升了學校國際化創新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水平,對學校教師教育理念的創新提供了參考借鑒的機會。

學校在組織和運行國際化課程的過程中堅持國際一流的標準,以開放、交流與合作為主題,各院系通力配合,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利用科研合作或教學合作關系,通過電話、網絡、函件聯系授課專家。在全球范圍內聘請相關領域的學科帶頭人、國際學術界享有較高學術地位的知名專家學者,他們大多來自國外知名大學及各類研發機構,具備高水平的專業基礎理論,熟諳專業的前沿發展動態,在科學研究、學科建設尤其是課堂教學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知識領域涵蓋了學校理工、經管、文法等專業。

2013年,全校開設國際化課程數量為36門、2014年為27門、2015年為26門,呈現逐年壓縮的趨勢,原因是要求各學院開設的國際化課程必須是“實實在在的課程”,且申報課程必須經相關專家審批;取消講座類課程及與專業培養計劃雷同的課程;學科覆蓋面必須具有一定的廣度。從以上三年的數據統計分析,開課數量較多的學院主要集中在信息、文法、經管等學院,所以今后還需加大引進化工、化學、材料類國際化課程的力度。隨著國際化課程的效果逐漸被學生認可,學生選課的數量逐年遞增率由7%躍增到35%。而學生選課比較集中在信息、經管、理學、文法學院,下一步擬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找出屬于學校的優勢學科,如化工、材料類專業的學生選課數量偏少的原因。從開課教師來源國家分析,近70%的教師來自北美,約15%的教師來自歐洲,其他國家占約15%,所有教師均來自國外高校,職稱均在副教授及以上。

學校撥出專款為國際化課程建立了專項經費。同時,本著開放共享的原則,學校還加大了國際化課程的校內外宣傳力度,制作宣傳冊并發送至80余所國內高校,吸引其他兄弟院校學生來感受國際前沿學術氛圍。此舉不僅引起校內師生的強烈關注,而且在社會上也產生了良好的影響。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了較突出的成效:

1.強化了建立國際化大學戰略的認識

國際化課程的實踐,使學校教職員工和學生得以與國際領先水平的學術帶頭人、專家有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了解所屬學科和專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與未來發展的方向,增強對建設國際化戰略的認同,為學校進一步推進國際化建設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同時,國際化課程建設也為學校樹立了銳意改革、追求卓越的品牌形象,通過精心設計與宣傳,學校國際化建設在國內高校群體中產生較大反響,得到了《中國科學報》《科技日報》、新華網等許多主流媒體的關注,并給予報道,提升了學校的美譽度與知名度,為學校全面建設一流大學奠定了輿論基礎。

2.明確了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方向

國際化課程的實施,為師生和教學管理團隊演示了國際先進教學模式的運行,啟發了教學改革的思路。許多青年教師感受頗深,表示在教學實踐中要給予借鑒和嘗試。因此,學校積極推進課堂教學模式改革,逐漸由大班灌輸式向小班互動式、研討式和案例化教學轉變,鼓勵教師開設研討課、雙語課、全英文課程,以問題為核心開展教學設計,引入“慕課”“翻轉課堂”等新思路、新方式,不斷創新教學手段和方法,啟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對知識進行思考、質疑和應用;提高研究性示范課程覆蓋專業核心課程的比例,爭取到2020年覆蓋率達到100%。

3.推動了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相結合的進程

學校在2013年啟動了由院士、“973計劃”首席科學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和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高水平教授領銜的“學科交叉人才培養計劃”,通過師生之間頻繁的互動和平等的交流探討,讓學生從另一個學科的視角審視原有學科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直至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新技術,培養高水平創新型人才。三年來,學校共創建17個學科交叉班,受益學生近400人,每個學科交叉班人數均控制在15人左右、學生跨專業數量均在4個以上、負責人頭銜均為院士、長江學者、國家杰青,學校爭取實現2020年達到10%的跨學科教育本科學生比例。除此之外,依托學校化工、材料、應用化學等優勢學科,2015年開始,學校設立了四個拔尖試點班,采用小班授課模式,建立高標準、國際化、重實踐的課程體系,通過富有挑戰性的科研實踐、優秀科學家的指導及各種渠道的國際化交流等手段,將學生培養成化工科學領域的杰出研究人才。

4.提升了國際學術交流和教育合作的效果

國際化課程的成功實施,帶動了學校多個學科的發展與國內外創新資源的深度融合,對學校科研與應用相互促進、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有機結合、建立國際教育合作的長效機制及推進學校“雙一流”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學校“北京軟物質科學與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 作為北京市首批認定的13家高精尖創新中心之一,于2015年9月獲得北京市批準正式運行, 5年為一周期,每年給予中心1億元的經費投入。該中心設軟物質科學、生命軟物質、能源轉化科學與工程三個研究方向,致力于成為軟物質科學基礎理論的創新研究基地和工程開發技術創新的孵化基地,以及在軟物質科學與工程領域高層次人才匯聚和培養基地,產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研成果并推動其產業化應用。同時,中心還引入創新管理機制和體制,通過學科交叉融合,推動學校多個學科的發展和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學校科技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

5.引發了對教育管理和服務的思考與探索

國際化課程的順利實施,不僅是教學管理部門的職責,而且也是學校各相關部處及學院通力合作的結果。所以,全新的課程設計和教學組織,對整個教育管理流程提出了全新的、更高層次的要求,也給學校教育管理與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了新的課題。在解決和滿足這些新需求的過程中,也讓學校教育管理和服務團隊引發了對管理與服務模式探索的思考,積累了一些實用的經驗。例如:為了順應國外教師提前規劃工作時間的習慣,學校將當年開設的國際化課程的申報及審批提前至前一年的圣誕節之前,并在當年的4月份之前完成選課工作;在國際化課程授課期間,學校要求每門課至少配備一名本校教師全程聽課、助課,負責日常的教學秩序維護及各種教學輔助工作的完成。諸多服務改進措施將為國際化創新型人才培養創建更為先進科學的外部環境,必將推動學校管理的全面提升。

改進與提升

學校國際化課程建設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樣,雖取得了一些明顯的效果,但同樣存在著改進和提升的空間,每學期學校都會對國際化課程效果進行質量評價并舉辦研討會,并提出高校國際化課程建設的改進意見:

1.明確國際化課程的建設目標和總體設計

國際化課程是為培養國際化創新型人才服務的,高校要緊密圍繞這一終極目標來加強國際化課程的總體設計與規劃。在實際實施過程中發現,部分國際化課程反映出比較松散、目標指向性不強、脫離學科發展需求等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核心是要解決高校課程建設發展的戰略問題,其落腳點和出發點,就是國家和社會經濟改革的需要。同時,國際化課程建設也要接地氣,認真分析學校自身在專業發展、課程體系、教學實踐的優劣勢,有針對性、有目的地開展國際化課程的設計規劃,切勿好高騖遠,要突出重點、講求實效,只有這樣,國際化課程建設才能真正起到預期的作用。

2.國際化課程的組織要更加嚴密與科學

一流的教學組織安排,不僅是保證國際化課程順利實施的必要條件,而且是提升學校整體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例如:在小學期組織國際化課程教學,存在著時間短、較密集等特點。高校是否可以嘗試在正常學期也開設國際化課程并常態化?同時,學校修改對國際化課程的學分認定細則,以吸引更多學生參與;考慮到學生的外語水平,可提前準備下發課程的相關資料;教學計劃中是否應該體現國際化課程設置的“強制性”;如何考慮兩地辦學的地理分割特點,合理組織教學;培養計劃中的課程與國際化課程的時間安排沖突問題;加強國際化課程教學秩序管理,保障出勤率,體現國內師生良好的精神風貌等。這些環節需要高校進一步統籌組織,以提升國際化課程的教學效果。

3.授課專家的選聘管理要更加規范與高端

國際化課程授課專家的選聘,將直接影響國際化課程的效果。雖然各學院在選聘專家的實踐過程中給予了充分重視,大多數專家還是得到師生的認可,但仍存在個別專家學術水平欠佳、不適應國內教學、學生不認可等情況。要發揮院系和學校兩級組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采取與各名校或研究機構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建立專家庫、利用中介推薦等方式,在選聘環節上規范制度和擴展渠道,實施有效管理,保證選聘專家的先進性和匹配度。同時做好對授課專家的服務工作,確保有能力、有水平的專家全身心地投入到國際化課程教學工作中。

4.國際化課程的推進更加開放

國際化課程的設計、組織及運行,要求我們要更加民主、透明、開放。首先,要建立渠道吸引廣大教職員工參與,聽取學生和各級管理部門及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建議和意見,由他們來決定國際化課程建設的相關流程與標準;其次,可以選擇在國際化課程建設方面做得比較出色的學校,確定關鍵指標,推進對標管理;最后,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上也要更加開放,借助于互聯網的平臺,積極創新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如將學校的國際化課程和“慕課”“微課”有機結合等,推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和混合式學習模式的實施進程。

國際化課程工作是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個重要戰略步驟,方向是正確的,且效果顯著,為高校的國際化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國際化課程建設剛剛起步,機遇和挑戰共存,還有許多需要完善和提升的空間。高校需要秉承開放、交流、合作的態度,深入研究、發力趕超,不斷提升國際化課程建設的水平。

參考文獻:

[1] 張大良,李聯明. 研究型大學實施課程國際化的特點與策略[J].高等理科教育,2006(2):4-8.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日本一本高清中文字幕视频 | 五月天久久久天堂网 | 亚洲第一福利天堂在线观看视频网站 | 中文字幕在线欧美日韩 | 五月天激情婷婷婷久久 | 午夜爽爽爽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