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5 11:22:5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描寫大草原的詩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勒歌》教學設計1】(房秀芳 設計)
一、看圖激趣,揭示課題
1. 啟發談話。今天,老師想帶大家到大草原去看一看。(出示大草原視頻)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 看到這樣的大草原,我們有說不完的話語來形容它、贊美它。北朝有人用簡單的27字概括了我們說不完的話語,想不想去看一看?一起讀課題。
3. 了解敕勒。① 出示兩首詩《夜宿山寺》《敕勒歌》,比較它們的不同。(作者,對仗)② 微課了解《敕勒歌》。(“敕勒”是我古代一個少數民族的名稱,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車、回鶻,這首《敕勒歌》,是南北朝時北方敕勒族的民歌。它是其中最廣為流傳的一首,還被譯成漢語,收錄在了《樂府詩集》里。你看,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只要心有所想,他們就會唱起歌來跳起舞,唱著他們自己的歌,跳著他們特有的舞蹈。)
【設計意圖】一開場就讓同學們直觀的感受大草原的壯闊、豪邁,進入情境,學生們在這樣的環境中也更能體會詩歌的魅力。再用一個微課讓同學們了解了《敕勒歌》,清楚、明白,又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去講解,可謂是事半功倍。
二、 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 出示詩歌。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古詩。
2. 檢查生字。① 帶拼音讀:似廬籠蒼茫② 學習“見”:特殊的讀音,同現,出現。
3. 去掉拼音讀,并朗讀全詩。
【設計意圖】“見”的古今讀法,這是需要給學生們講解清楚的。
三、 品讀詩文,虛實結合
1. 課件出示圖畫,以圖引出第一句詩。
① 理解陰山,敕勒川。我們看,在高聳入云的陰山腳下,有一片平原,它的名字就叫作――敕勒川。(師一邊說,一邊板畫陰山,平原)
② 理解穹廬,猜一猜。其實,穹廬就是我們所說的帳篷啊。見過帳篷嗎?(生表述)敕勒族人的帳篷,可不是像我們一樣臨時休息的地方,那是他們的家哦!我們給了它們一個特別的名字,叫――蒙古包。
③ 小小的蒙古包底下,是一個個的敕勒人,那么,在天空這個大大的蒙古包里,又有著什么呢?(師邊說邊板畫天空這個大蒙古包)
④ 朗讀指導。
2. 學習第二句詩。
① 你看,天藍藍的,敕勒族人說――天蒼蒼。
② 無邊無際的大草原就呈現在你的面前,難怪敕勒人會發出這樣的感嘆――野茫茫,那還有什么也是茫茫的?(出示大海,云霧,白雪圖片)
③ 這藍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給你什么樣的感覺?你能帶著這樣的感覺讀一讀嗎?
④ 牛羊長得好,這兒的人們生活得怎么樣啊?(體會人們生活幸福)
3. 讀全詩。
4. 聽《敕勒歌》歌曲。
【設計意圖】在設計時,首先考慮到二年級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宜太過深入,但也要有一定的沉淀。于是對于“茫茫”進行了一個簡單的練習,以此讓學生理解它們的意思。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進行說話練習,并以此為基點展開合理的想象,讓學生們感受大草原的人們幸福美滿的生活。
四、 教學生字,指導書寫
1. 出示3個左右結構的生字。強調“陰、似”的穿插筆畫:撇。并重點范寫“野”,注意左右大小一樣,左邊短右邊長。
2. 出示2個上下結構的字。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同是上下結構,都是草字頭。強調“蒼”的撇捺要舒展,重點范寫“茫”,注意別寫成左右結構。
3. 學生書寫詩歌后,老師組織展評交流。
預設:寫得怎么樣?好的地方打上五角星,不規范的地方幫忙改正。
4. 學生再次書寫。
預設:覺得哪個字寫得還不夠好,可在下面再寫一寫。
【設計意圖】板書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在設計時,考慮到二年級的情況,簡單的勾勒了陰山和敕勒川草原,對于詩歌里的一個難點“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用一條曲線表明這個天,像一個大大的蒙古包,在這個蒙古包下有什么?學生們馬上就能明白這句詩的含義,做到了簡單明了。又因為是圖畫,同學們理解起來更加方便,直觀。
【《勒歌》教學設計2】(仇高興設計)
一、 談話導入,理解課題,感受漢字
1. 課前播放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剛才老師播放的那首歌,唱的什么內容,你們注意了嗎?今天這節課我們要學習一首古詩,也是一首贊美草原的歌,一首北朝民歌,創作于1500多年前。(出示課題:敕勒歌)誰會讀?課前老師查了資料。敕勒,就是敕勒族,是南北朝時期,生活在中國北方地區(今天的內蒙古中部一帶)的一個少數民族。這首詩就是敕勒族人創作的一首民歌。
2. 聯系生活,拓展識字。“敕”還有“小取繃街中捶ǎǔ鍪荊。在我們漢字中像這樣一個字有多種寫法的例子還有很多,感興趣的同學課后可以找一找。
【設計意圖】課前播放贊美草原的歌曲,可以直觀、自然地與本詩民歌體裁相聯系;“敕”這個字在外出旅游過程中會遇到,適當拓展,既可以補充漢字知識,增加學生見識,激發識字興趣,也體現了語文為生活服務的思想。
二、 初讀古詩,識字寫字,整體感知
了解了題目的意思,現在我們來讀讀這首詩。現在借助拼音讀幾遍課文,要把每句話讀順,把每一個字音讀準。現在借助拼音再讀一遍課文,爭取把每一個字音讀準。
1. 指名讀課文。
預設:指定2~3個學生讀,正音,再齊讀。
2. 檢查生字。
3. 這么快就把課文讀順了,很了不起。課文里有幾個生字,現在老師把它拿出來,你還能認識嗎?(出示: 穹廬陰山籠蓋四野蒼蒼茫茫似見)
4. 生字不光要會寫,還要寫好,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些字怎么寫,才能寫得漂亮。 “野”,比較一下左右兩個部件,(出示兩個透明方框,遮住左右兩邊)觀察一下,你發現什么?(出示左右等寬)繼續看,(出示上下兩條線),你又有什么發現?(出示左短右長)還要注意左邊“里”字做偏旁時,最后一橫變成提。“蒼”字,先比較一下上下兩個部件的大小,(出示兩個透明方塊,遮住上下兩個部分)(出示上扁下高)(出示左右兩條豎線)現在你有什么發現?(出示撇捺舒展)
【設計意圖】識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識,即識記字的音形義;二是寫,即寫規范,寫端正,寫整潔。本環節遵循先識后寫的順序,先借助拼音讀準每一個字音,然后⑸字單獨拿出來讓學生識記,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辦法記住字形,最后從三個左右結構和兩個上下結構的字中各挑一個進行寫字指導,真正將識字教學落到實處。
三、 再讀詩文,想象畫面,熟讀成誦
1. 生字都解決了,現在可以好好地來讀一讀這首詩了。那怎么才能把詩讀好呢?(指名說)
生:要讀正確、流利。
師:這是基本要求,但還不夠。還有嗎?生:要讀得有感情。
師:那怎樣才能做到有感情呢?(提示:是不是要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另外還要讀出詩歌特有的韻味,如果能配上合適的動作那就更好了)
2. 出示整首詩。輕聲讀這首詩,想一想你從詩中看到了什么?
① 學生說看到大草原。師引導:詩里面的“川”“野”都是大草原的意思。大草原什么樣子(重點引導體會“野茫茫”)?還看到了什么?
② 學生說看到陰山。師介紹:陰山就在今天的內蒙古中部。(出示圖片)還看到了什么?
③ 學生說看到天空。師引導:嗯,詩里兩個地方寫到了天空(指屏幕),天空什么樣子?先看“天似穹廬”,“穹廬”就是蒙古包(出示圖片),作者說“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空像一個巨大的蒙古包,把整個草原都蓋住了。多么雄壯遼闊!你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天蒼蒼”寫的是什么樣的天空呢?還看到了什么?
④ 學生說看到蒙古包。師引導:詩里面的“穹廬”就是蒙古包的意思。還看到了什么?
⑤ 學生說看到牛羊。師引導:哦,牛羊在哪兒呢?你看到的是怎樣的畫面?你是怎么理解這一句的?(引導體會牧草茂盛,牛羊肥壯)想想看,詩人看到這樣的情景會是怎樣的心情?(我們的草原多么富饒,我們的牛羊多么肥壯,我們的家鄉多么美麗,我們的生活多么幸福!)是啊,草原這么美好,多么值得自豪啊!
3. 這首詩只有短短27個字,就寫了這么多內容。現在我們好好讀讀這首詩。(生讀)
4. 讀到現在,這首詩應該能背了吧?我們來試試。請大家閉上眼睛,按照老師的提示背誦。現在,我們來到了大草原,欣賞著美麗的草原景色,我們不禁低聲吟誦――(學生一起低聲吟誦);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看著美麗富饒的家鄉,心中無比的自豪,不禁放聲高歌――(學生一起放聲吟誦)
【設計意圖】低年級古詩教學,重在誦讀,要讀出詩特有的韻味,對詩意大體了解即可。本環節先讓學生邊讀邊想象草原的畫面,教師結合圖片,用描述性的語言相機解決詩中學生讀不懂的地方,如川、穹廬、籠蓋、野,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感情,再通過范讀指導讀出韻味,讀出感情,最后通過教師創設語言情境,引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將理解詩意、指導誦讀融為一體。
四、 創設情境,點撥方法,遷移仿寫
1. 這節課還有些時間,你們敢不敢接受一項更高難度的挑戰?下面我們來仿照今天學的這首詩的樣子,寫一首自己的“新古詩”,當一回小詩人,好不好?在寫之前,老師給大家一些幫助。
(1) 改一改:在原詩上改動部分詞語或句子,變成新的詩。
我們從這首詩中挑一句來試試。出示: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下面來看老師的要求。出示:
A. 大草原上不刮風的時候會是什么樣子呢?請根據你的想象把下面的詩句填寫完整。天蒼蒼,野茫茫,風()草()()牛羊。
① 學生先考慮,然后指名說。
② 接著教師出示范例:天蒼蒼,野茫茫,風(靜)草(高)(無)牛羊。
③ 學生在作業紙上完成練習,再指名朗讀自己寫的詩句。
B. 假如大草原上雷電交加、風雨大作,草原上又會怎么樣呢?請展開想象把下面的詩句填寫完整。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籠罩四野。風(),雨(),()。
① 小朋友們先自己思考,再和同桌討論討論。
② 師出示范例:敕勒川,陰山下。天似(黑鍋),籠罩四野。風( 呼呼),雨(嘩嘩), (牛羊全部回了家)。(最后一句還可以寫成:雷電交加心不慌,人和牛羊忙躲藏)(師解釋改寫理由)
③ 進一步提示:不一定寫風、雨怎么樣,還可以寫雷聲、閃電等等。出示: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籠罩四野。 (),(), ()。
④ 學生在作業紙上完成練習,然后指名朗讀自己的詩。其他同學點評。
(2) 仿一仿:照著詩的樣子創作一首全新的詩。
① 出示要求:學著《敕勒歌》的樣子,仿寫一首贊美你們家鄉德清縣的“新古詩”。
② 出示德清縣的介紹文字:德清縣,位于浙江省湖州市,東望上海、南近杭州,北有太湖,西有天目山。境內有烏牛山、百梁山、乾元山、金鵝山、大家山等好多山。是經濟發達、風景優美的全國百強縣。
③ 再出示老師的范例:德清縣,太湖南。全國百強,名聞四方。天藍藍,水清清,山清水秀好風景。
④ 師解釋創作思路。然后引導學生閱讀介紹德清縣的文字。
⑤ 學生在作業紙上完成創作。寫完交流,組織學生評改。
【設計意圖】讓低年級小學生仿寫古詩,在本節課是一個大膽嘗試。本環節在指導學生仿寫古詩時,采取由改到創、由易到難、示范引路的訓練策略,先從少量詞語的替換改寫入手,再到整句替換,再到整首詩的模仿創作,通過組織討論、教師示范,循序漸進地展開訓練過程,降低了門檻,增強了學生的信心。
六、 課內總結,課外延伸,鼓勵寫詩
1. 這節課你覺得有意思嗎?你覺得最有意思的事情是什么?
2. 總結誦讀古詩的方法:讀出節奏和韻味,想象畫面體會感情,還可以模仿詩的樣子創作自己的新古詩。
3. 有興趣的同學在課后可以繼續學習仿寫古詩的方法,寫作自己的“新古詩”,爭做小詩人。
【設計意圖】本環節意在讓學生通過回顧學習過程,進一步明晰學習和誦讀古詩的方法,鞏固詩歌仿寫的感受和經驗。
【綜合點評】
古詩教學貴創新,同課異構重踐行
《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黃河以北的北朝流傳的一首民歌,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了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開頭兩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著兩句用“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蒙古包,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繪了一幅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草原全景圖。有靜有動,有形象,有色彩。全詩風格明朗豪爽,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如果也用詩來解讀這首民歌的特色的話,那就是:北朝民歌鮮卑族,天野相接景壯闊。水草豐盛牛羊肥,動靜色彩形喻說。
浙江省德清縣清溪小學房秀芳和江蘇省淮安市深圳路小學仇高興兩位老師用清溪小學二年級在讀學生,對《勒歌》的同課異構教學,各具特色,給小學古詩教學帶來了扎實有效、踐行創新的課改新風。
房秀芳老師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對詩的意境的感悟和對詩的想象上,讓學生在不同的朗讀中感受草原的美,體現出了閱讀感悟的浙派古詩教學中清新婉約的別致風采。同時并能把識字寫字教學落到實處,做到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詞語、感知詩意,把詩人描寫草原壯美的“實景”和讀者大膽想象的“虛景”結合起來進行范讀、引讀、品讀,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都得到了較好的發揮。美中不足的是,分組合作學習中的實效還需進一步強化。如果用詩來概括地點評的話,那就是:識字寫字落實處,詞語理解不離句。 整體感知明詩意,虛實結合品讀悟。想象草原壯闊美,指導朗讀示范扶。圖文并茂生為本,分組合作應強助。
仇高興老師則把教學的側重點放在對古詩的閱讀仿寫上,彰顯出了既教讀又教寫的蘇派古詩教學中讀寫結合的獨特神韻。同時采用“隨文識字”的教法,引導學生朗讀、背誦,深入淺出地理解詩意。美中不足的是,在指導學生改寫詩句的練習展評后,對指導學生仿寫整首“新古詩”及展評未能來得及放在課中進行,只好留在了課外。如果用詩來概括地點評的話,那就是:別開生面教古詩,學習仿寫方法奇。朗讀背誦重積累,隨文識寫生字詞。讀寫結合重語用,深入淺出解詩意。弘揚詩教好傳統,開拓創新啟童智。
阿赫瑪托娃的詩歌以抒情性和小說性著稱,她以女性角度抒寫愛情,表現隱秘的內心活動和心理沖突;又以深沉的筆觸關懷家國命運,表現一個愛國詩人的氣節與高貴。她的作品有從普希金延續下來的經典性優雅,也蘊含了源自她本人戲劇化的人生激情。阿赫瑪托娃的詩歌總是帶著某種“氣味”,這種“氣味”來自海邊的“冰牡蠣”,來自椴樹的清香,來自濃郁的黑咖啡,也來自熱騰騰的鮮血……這些各式各樣的“氣味”描寫使她詩歌洋溢著一縷獨特的味道,鮮明而深刻。
嗅覺溝通視覺、聽覺、觸覺,表現作者對外物豐富而獨特的感受,抒寫復雜微妙的情愫。讀過《靜靜的頓河》的人,都難以忘記肖洛霍夫筆下頓河岸邊彌漫的潮腐氣息和大草原上散發出的青草、野花和泥土的濃烈氣味;讀福克納《喧嘩與騷動》的人,也一定會隨著班吉以不可思議的嗅覺能力嗅到凱蒂身上那股“樹的香味”,感受到“衣服在空中飄動的氣味”乃至“‘死’的氣味”。正如普魯斯特所描述的:“……氣味和滋味卻會在形銷之后長期存在,即使人亡物毀,久遠的往事了無陳跡,唯獨氣味和滋味雖說更脆弱卻更有生命力……”阿赫瑪托娃的詩作起源于俄羅斯小說,而不是起源于詩歌。她是在注目于心理小說的基礎上發展了自己那尖銳而又獨特的詩歌形式的。在阿赫瑪托娃的詩歌中,那種“更脆弱卻更有生命力”的氣味時常飄動在行行詩句之中,有女性的芬芳,也有生活的苦澀。
百合花的清香與干泥煤的焦糊味
關于阿赫瑪托娃的早期詩歌,蘇聯著名評論家阿?帕甫洛夫斯基有過很好的論述,他認為,“脆弱的阿赫瑪托娃”的詩句深處,存在著“驚惶”和“恐懼”,它們拉大了個人愛情事件的外延,使它抵達了具有共同意義的悲劇性。在這個時期,阿赫瑪托娃詩歌中的“氣味”主要來自大自然,特別是各種植物花草。這些氣味的描寫,尤其體現了她詩歌中的女性氣質,使她以女性獨特的嗅覺來展現內心世界和外部現實――愛情、婚姻、戰爭和生活。 阿赫瑪托娃
阿赫瑪托娃早期詩歌以愛情詩著稱,詩句自然彌漫著愛情的“氣味”,它既甜美又致幻“。從它們帶露的顫抖的花瓣/我飲下一杯香氣彌漫的酒,又幸福又平靜。(”《“我摘下好看芬芳的百合花……”》,1904年),百合花美麗芬芳“,我”被這花一樣的人所蠱惑,心懷希翼又畏縮、痛苦,花露是充滿香氣的酒,使“我”沉醉,然而幸福和平靜卻只是幻覺而已,因為這香氣彌漫的酒是掩蓋現實的霧瘴。“我柔韌的身體如此輕盈又勻稱,/發綹的芬芳令人陶醉。”(《我會愛》,1906年)詩人愛上了彼得堡大學東方系的學生格林尼謝夫-庫圖佐夫,迫不及待地向其姐夫袒露心聲,希望當時任教于該大學的姐夫可以從中牽線。不論在現實中,還是詩歌里,阿赫瑪托娃都是這樣的敢愛敢恨,她為愛而勇往直前,這樣的毛遂自薦恰恰體現了這個少女對愛情的期盼和執著。“ 輕漾著百合花的陣陣清香,/和你那一串串樸直的話語(”《也還是那嗓音,也還是那目光》,1909年)與情人樹下低語,互訴衷情,百合花的清香陣陣襲來,那種內心的安謐和甜蜜無以言表。少女情懷總是詩,阿赫瑪托娃是多情的,曾經的愛情受挫并不能磨滅她對真愛的期盼和渴望,這種對愛的執著追尋,貫穿了她的一生。
愛情雖美妙,但阿赫瑪托娃的婚姻大體不幸。在著名詩人古米廖夫長達六年的追求后,1910年,阿赫瑪托娃終于與其結婚。對阿赫瑪托娃來說,婚姻只是走向不幸的開始。在她婚后寫過的眾多詩歌中,總是飄浮著孤寂、沉悶的氣息。“房門兒半開半掩/椴樹吹送著清香……”(《房門兒半開半掩》,1911年),“死濱藜樹那溫熱的氣息/也越來越濃郁。”(《短歌》,1911年),“露天下,清淡的風徐來/帶著春的清新和蕩漾。”(《眼神遲疑地祈求著寬恕》,1912年)“田野上立著嘎吱響的大門,/彌漫面包的香味,還有憂愁。”(《你可知道》,1913年)這些氣味的描寫或是烘托與丈夫的離愁別緒,或是用象征不幸的濱藜表現“慌亂的內心情緒”,或是與因丈夫不知蹤跡而倦怠惆悵的心境形成鮮明對比,或是用凄涼的詩行表現婚后寂寞、孤獨的內心世界。在此期間,阿赫瑪托娃也描寫過一些與情人幽會的場景:“盤子里盛著冰凍的牡蠣,/散發著大海新鮮刺鼻的氣息。”(《黃昏》,1913年)“汽油與丁香混合的氣味,高度警覺的安謐……”(《閑游》,1913年)不管怎樣,這些氣味已不像少女時期的那樣輕快和美妙,反而變得沉重又憂郁,這可能是一個人因生活的改變而必經的變化,但也是一個詩人敏銳觸角的轉向。在阿赫瑪托娃的筆下,草木有情,它們一邊是她心聲的發言人,一邊是她孤獨的伴侶。
“一戰”的來臨,使整個世界變了個氣味。“到處都是焦糊味兒,四周來/干泥煤在沼澤地燃燒”(《一九一四年七月》,1914年),“焦糊味兒”預示著不幸的來臨,這不僅是阿赫瑪托娃個人的不幸,還是整個俄國動蕩不安的序曲。“由于森林一片大火,/飄散出刺柏的甜味。/大兵在孩子們頭上,/村子里寡婦在哭泣。”(《由于森林一片大火》,1914年)提起革命和戰爭,就讓人聯想到痛苦和硝煙,然而詩人卻聞到了樹林里飄來的刺柏的“甜味”,這是多么地諷刺,又是多么地真實,安穩的生活像燒焦的刺柏一樣,隨著“甜味”遠去了。從這個時候開始,阿赫瑪托娃開始關注周圍的社會生活。
雖然面臨著生活的困苦和政治上的威懾,作為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和極富魅力的女性,阿赫瑪托娃身邊依然簇擁著很多朋友和愛慕者,她贈給這些人的詩歌同樣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氣味。“濃郁的黑咖啡散出來的柔和香氣,/……還有朋友最初的目光,無力可懼。”(《贈盧里耶》,1917年)“城外那從未有過的森林,/白天里飄出櫻桃樹的芳香。”(《“一切都被洗劫一空……”――致娜塔麗婭?雷科娃》,1921年)“有如烏鴉繞著飛,嗅到/熱騰騰、香噴噴的鮮血……”(1921年于古米廖夫去世后)“蕁麻的芬芳,比玫瑰更加濃郁。”(《贈普寧》,1922年)“黑咖啡的柔和香氣”是溫暖人心的友情,“蕁麻的芬芳”是愛人帶來的喜悅和甜蜜,“櫻桃的香氣”是詩人對美好明天的希冀,鮮血的味道則是對曾經的丈夫古米廖夫(1917年阿赫瑪托娃與古米廖夫離婚)無辜遇難的悲痛和懷念。對阿赫瑪托娃來說,似乎每一種感情都可以用氣味來詮釋,而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次觸動,都被她以氣味命名。
煙霧和詩歌嗆人的味道
20世紀30年代開始,阿赫瑪托娃的詩歌創作進入了后期。由不諳世事到歷經滄桑,隨著閱歷的增長,苦難的磨練,阿赫瑪托娃的嗅覺也在發生著變化。此時的“氣味”不再單純,它們已無法輕飄飄地飛上藍天,其質量沉重到只能在鼻尖浮動,叫人無法回避,聞之使人心悸,使人動容,使人回腸百轉。 阿赫瑪托娃
阿赫瑪托娃的不幸并不止步于愛情和婚姻,還來自艱難的時事。這個時期她生活上的不幸繼續上演,與普寧夫妻畸形的相處模式終于使她無法忍受,她輾轉寄居在朋友家,經濟上捉襟見肘,朋友和兒子列夫相繼被捕,然而生活的艱辛并沒有使阿赫瑪托娃妥協“。野蜂蜜散發著自由的氣息,……木犀草散發著水汽,/愛情則有蘋果的芬香。/可我們早就知道,/血只能有血腥氣……(”《“野蜂蜜聞起來像自由……”》,1933年)這首詩寫于大恐怖逼近她的家庭和朋友之前,自由的氣息,木犀草和蘋果的芬芳,血腥氣,這些不同氣味之間的對比表現出了阿赫瑪托娃的不滿和憤慨,對人民不幸的同情“。去自由的集中營,/去聞爛透的板鋪上的腐尸味――”(《地理學小識――致奧西姆?曼德爾施塔姆》,1937年)“它是――蜜蜂,它是――三葉草香……”(《關于詩歌――致弗拉基米爾?納爾布特》,1940年)現實的丑惡落到詩行上,印上了惡臭和焦油味,相比之下,純潔而美妙的詩歌就是蜜蜂和三葉草香,狂熱又憂郁。
時間的齒輪不斷向前,阿赫瑪托娃在戰爭和生活的逼迫下,離開了一個又一個家園,卻為每一個生活過的地方,賦予了它們不同的味道。雖然記憶久遠,故人不再,那縷若有似無、牽動心弦的氣息不滅。“桃花開了,紫羅蘭的香氣/比什么都芬芳。”(《我遠離列寧格勒……》,1942―1944于塔什干)“四月里,彌漫著腐草和泥土的氣息,/還有那初吻……”(《獻給普希金城》,1945年)“以及彼得堡的夜。黃昏時分,彌漫著/包廂里的那種窒悶與甜蜜的氣息。”(《詩三首》,1960年)“海底的沙礫白得勝過鉛粉,/空氣比葡萄酒還要醉人。”(《雖說不是故鄉》,1964年)“但空氣被它們的芬芳所點燃,/白色的冬天雙膝下跪,”(《在威堡》,1964.9.25)塔什干的紫羅蘭香氣,皇村霉菌和泥土相混雜的氣息,彼得堡包廂里的醇厚氣味,葉甫帕托利亞比葡萄酒還要醉人的空氣,威堡的芬芳……這些氣味留在了阿赫瑪托娃的腦海里,也留在了她的詩句中。以至于多年后的我們讀到這些詩句時,仍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紫羅蘭的香氣,泥土的氣息和醉人的海風,更能感受到阿赫瑪托娃一直以來的“故土情結”。
在后期,思考、回憶以及對人生的感慨之種種,也成為阿赫瑪托娃詩歌中的重要部分,她也透過氣味來表達。如:“煙霧的氣息恰似芬芳的安息香,/……在芬芳的祭香冰涼的的波濤中,”(《三個秋天》,1943年)這是詩人對人生的總結,三個秋天就是人生的三個階段,年輕時像芬芳的安息香,濕潤、明亮、色彩繽紛;年老時就仿佛置身于芬芳的祭香冰涼的的波濤中,“悲劇謝幕”,第三個秋天已是死亡。“筆尖吱吱響,許多稿紙上/散發著謝苗諾夫練兵場上的氣息。”(《北方哀歌》,1945年)“帶給你們的只是腐爛的氣息,/煙霧和詩歌嗆人的味道,”(《野薔薇花開》,1961年)筵席已過半,人生如戲,即將散場,阿赫瑪托娃憶起往昔,有憤懣,有惋惜,也有自省。在《沒有主人公的敘事詩》中,戰前恐怖、炮火轟炸以及之后流亡的種種,都被詩人以氣味記錄下來:“煙霧在屋頂跳起了踢踏舞,/丁香花散發著墓穴的氣息。”“廣場上彌漫著香水的氣味,/龍騎兵少尉手握一卷詩歌,”“流亡那苦澀的空氣――/就像摻雜了毒藥的酒。”一種氣味可能代表一種歷史,每一個時代都有屬于它自己的氣味,以區別于其他時期,而深深刻在阿赫瑪托娃腦中的時代,或許就是罌粟、丁香、煙霧,練兵場、香水、苦澀相互交織的時代,它們共同組成了一種獨特的氣味,鮮明而凝重。
定格氣味的女詩人
阿赫瑪托娃在日記中曾寫過這樣的話:“我大約兩歲就開始記事了……巴甫洛夫斯克車站的氣味。我終生注定要記著它們,一如又聾又啞的盲人……你不會相信自己的眼睛,當你在彼得堡的樓梯間總是聞到燒咖啡的氣味。……下雨時四輪輕便馬車被淋濕的皮革發出一股氣味。”阿赫瑪托娃對氣味的關注從幼年就開始了,并且一直在進行。正是因為天生具有這樣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和感受力,才使得她的詩歌有了不同的氣味;也因為她的詩歌源于小說,源于內心,為了充分自然地表現詩人情感,適當的嗅覺渲染是十分必要的;更因為她豐沛的感情,對身邊的人、事、物,對腳下的花草,呼嘯的海浪,以及生活過的土地都飽含深情,在詩歌中自然而然地為它們帶上了屬于各自的獨特氣味。阿赫瑪托娃的詩歌語言是異常敏銳的,這些詩灌注于進入她視野里的一切。這世界具體可感的實體,它確切的物質外形、顏色、氣味、線條和日常生活的斷斷續續的話語――所有這些不僅可貴地進入了詩行,而且也構成了詩的本身存在,并賦予了詩篇以生活氣息和生命力。
一、 故事激趣法
故事是學生百聽不厭的。在很多詩詞的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或有趣的傳說,把這些故事或傳說講給學生聽,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古詩內容。比如,誦讀《所見》這首詩前,就可以先講述這樣一個故事:
清朝的詩人袁枚,在林間小路上,偶然看見一個牧童騎在黃牛背上,自由自在地唱著山歌,嘹亮的歌聲在樹林里回蕩,袁枚被牧童清脆的歌陶醉了,他靜靜地欣賞著,暗暗稱贊牧童真是“金嗓子”。正聽得出神的時候,不知怎么的,歌聲突然中斷了,這是怎么回事?袁枚往前走了幾步,仔細觀察動靜,只聽到知了在鳴叫,他看見牧童從黃牛背上慢慢地下來,屏住呼吸,側著耳朵聽著、尋找著。袁枚一下子明白了,這個牧童是想捉那樹上鳴叫的蟬呢!袁枚覺得這情景非常有趣,詩興大發,立刻回到書房,提起筆來,一揮而就,寫成了我們今天要讀的這首詩《所見》。
聽完了這個童趣盎然的小故事,機靈可愛的牧童形象深深印入了學生的腦海,再誦讀《所見》這首詩,理解詩意就水到渠成了。
同樣,讀《塞下曲》之前,給學生講“飛將軍”李廣夜巡射“虎”,箭入巨石的傳說;學《贈汪倫》時,告訴學生,聰明的汪倫巧借“十里桃花”“萬家酒店”的說辭,邀請詩仙李白來家鄉歡聚的趣聞……有這樣趣味盎然的故事或傳說鋪墊,學生對古詩詞內容無不心領神會,印象深刻,誦讀起來自然游刃有余。
二、 猜謎導入法
謎語在我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春秋時謎語初具雛形,到了唐代詩歌大興,很多人用詩的形式和表現手法,創作了不少謎語詩。這類謎語詩集藝術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為一體,讀來瑯瑯上口,有著濃濃的詩味和謎語的情趣。學《畫》這首詩時,可以先讓學生猜一個謎語:
小朋友們,遠遠地望去,有一座大山,山上樹木茂盛,綠油油的一片,走近了細細觀看,能看見山上的泉水在往下流淌。可是奇怪,怎么一點兒也聽不到水流的聲音?明明春天早已經過去了,可是樹的枝頭依然鮮花盛開,紅艷奪目。最奇特的是,當人們走近時,樹上停著的一群鳥兒還是一動也不動,一點兒也不害怕。你們猜,這是怎么回事呢?
在學生七嘴八舌地議論回答后,再出示“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這首詩,無需老師再講解,學生也會了然于胸,讀得興致勃勃。類似的謎語詩還有:
“什么吹落了秋天的樹葉?什么能吹開春天的百花?什么拂過江面,掀起滔天巨浪?什么飛進竹林,刮倒竹枝一片?”(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李嶠《風》)
“頭上頂著大紅冠,身上穿著白皮襖,平時不愿多說話,嗓門一亮天下白。打一動物”(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唐寅《畫雞》)
這類“謎語詩”讓學生在誦讀中分析思索,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又為古詩誦讀增添了趣味。
三、 畫面記憶法
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意境是一首好詩的標志。誦讀此類“詩中有畫”的古詩名篇時,教師可用圖片展示詩中描繪的景象,也可指導學生用簡筆畫勾勒出詩中的景物,幫助學生了解古詩大意,增進學生對古詩的理解。
《敕勒歌》描繪了一幅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畫面。“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就是一幅絕美的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草原全景圖。誦讀時,教師用投影映示一幅幅草原風光圖:湛藍的天空下,大草原一碧千里,成群的牛羊安閑地吃草。壯美蒼茫的景象一下子就會讓學生身臨其境,理解起來輕松許多。
《詠華山》也蘊含著一幅絕妙的構圖。誦讀時,學生讀“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一句,教師在黑板上勾勒出一座高高聳立的華山和幾座低矮的小山;讀“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時,教師在天空畫上太陽,在華山的山腰處畫上幾朵白云。簡單的線條,留給學生直觀的記憶,誦讀起來印象深刻。
像這樣的古詩還有《詠柳》《登鸛雀樓》《望廬山瀑布》《宿新市徐公店》等。誦讀時,教師向學生展示圖片或在黑板勾勒簡筆畫,豐富的畫面能幫助學生將作品的內容深刻地貯存在腦中,對學生準確理解古詩非常有幫助。學生記住了詩中的畫面,也就深刻地記住了這首詩。
四、 表演展示法
有些詩歌敘事性較強,簡潔地描寫了幾個人物出場的場面。誦讀這類古詩時,可啟發學生發揮想象,扮演詩中的人物角色,補充詩中的情節,既可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又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李白在《夜宿山寺》中,用夸張的手法形象地描述了山寺之高。(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教學時,可設計如下對話,讓學生在表演中感悟詩人神奇的想象力,理解古詩的意境。
小孩:伯伯,伯伯,這座寺廟真高啊!您站在閣樓上,一伸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星啦!請您給我摘一顆吧!
李白:噓!我來摘,我來摘!小朋友,說話聲小點兒!天上的神仙正從咱們寺廟頂上路過呢!不能被他們聽到哦!
《清明》《回鄉偶書》《尋隱者不遇》等古詩敘事性較強,誦讀時也可以讓學生依據古詩蘊含的情節來表演。這種讀讀古詩,再演一演的教學方式,既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又加深了學生對詩句內涵的體會,令學生過目不忘。
五、 快樂吟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