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2 09:49: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實驗室考察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起始于20世紀70年代,隨著世界經濟發展和環境問題不但涌現而發展興起。越來越多的人們意識到,自然棲息地的破壞和環境質量退化所帶來的經濟、社會、自然和生態等各種危機。環境教育也隨之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思考。在1972年在斯得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環境教育的重要性被廣泛地接受與肯定,由此拉開環境教育大發展的序幕。之后,在1975年的貝爾格萊德,1977年的第比利斯,1987年的莫斯科和1999年的塞薩洛尼基會議中,環境教育的定義不斷清晰,也被越來越多的機構組織重視和執行起來。各國對環境教育的定義有不同的描述,1987年莫斯科環境教育和培訓國際會議上的定義為:環境教育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個人和群體意識到自己的環境和學習的知識、價值觀、技能、經驗以及從個人和群體層面使他們能夠采取行動應對當下和未來環境問題的決心[2]。我國關于環境教育的定義,可引用百度百科的概述:環境教育是以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為核心,以解決環境問題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的,以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和有效參與能力、普及環境保護知識與技能、培養環境保護人才為任務,以教育為手段而展開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過程。環境科學專業科班培養的本科生,無疑是環境教育的直接受體,通過系統的環境專業教育訓練,使學生不但掌握環境專業領域知識,而且兼具使命感和責任心,成為環境保護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引領者、倡導者。
二、中西(歐)環境科學實踐教學差異對比
1.實踐課程設置。國內環境科學的實踐課程設置大致分為兩類,下面以同濟大學環境科學專業為例進行闡述:一類是與專業課相關的實驗課程,比如普通化學實驗、環境檢測實驗、生物化學實驗、環境毒理學實驗等等。該類實驗課程設置與專業課學習相對應,內容多為專業課原理的演示或驗證實驗。該類課程分布在教學周中,需要實驗前進行實驗報告撰寫的形式進行,實驗結束后撰寫實驗報告進行總結。另一類是參觀實習類的實踐課程,如同濟大學環境科學系組織的參觀云南水務集團、上海楊樹浦自來水廠等實踐,這些實踐課沒有對應的專業課程,而是在培養計劃中作為暑期實踐單獨出現,具有比較高的獨立性,時間上它們分布在暑假開始的階段,一般為期兩周。學院組織以系(或班)為單位,集體前往參觀地點進行實踐,而地點和參觀的企業分布廣泛,有上海市內的環境企業,國內的污水處理公司(云南水務公司),也有國外的大學(日本九州大學)和環境基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參觀結束后,同學們需要撰寫對每個場所的心得體會和報告。在參觀時,所參觀的企事業單位機構的專業人員向同學們介紹相關專業知識,這拓寬了同學們的專業專業知識學習途徑。費用方面,遠途的參觀考察基本上是學校學院的經費承擔,但是也有同學自費的部分如機票和其他一些費用。一般都在普通家庭可以承擔的范圍之內。總體來看,國內的實踐課程種類比較多,時間地點都很多樣,而目的就是培養同學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對理論知識的感性認識。而課程的評價體系則主要參考學生的報告評價,如實驗課的實驗報告的平均分和考察報告的評分等。此外,以同濟大學環境科學創新試驗區為例,通過組織小班教學,引導學生們循序漸進參與創新實踐,以提高綜合能力。如從大學一年級開始參觀教授實驗室,大學二年級開始“一對一”的導師制,通過學生和教授的雙向選擇,確定學生的導師和課題組。這樣,學生可以進入各個不同的實驗室參與到課題研究中,更早地接觸到科研和相關的活動。這樣的教學模式豐富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也為學生開闊視野提供了很好的途徑。歐洲的環境科學實踐課程設置與國內有所差異。以試驗區同學交流學習的西班牙瓦倫西亞理工大學為例,環境科學實踐形式也分兩種,和國內一樣,是實驗課程和參觀實踐。但是歐洲的實踐課程強調本地化和可操作性強。這里的實驗課和理論課不分家,如環境生態學,課程分為兩部分———課堂和實驗室,同學們進實驗室的頻率也是一周一次到兩周一次,此外,同學們無須撰寫預習內容,但實驗報告和國內相似,區別在于這邊要求以一定的格式標準,將實驗報告打印出來,由老師收集,作為評分的依據。而參觀實踐也是與課堂結合的,并不同于國內實踐教學課程獨立設置。往往在某門課程學習當中,安排整天的實地考察(fieldtrip)。實地考察地點則由課程的性質而決定,例如地理課會選擇附近的山體,而環境修復會安排在周圍的某個垃圾填埋場。偶爾也會有遠途參觀的課程,行程從3~4天至一星期不等,這些課程通常出現在大學高年級如大四階段。這種遠途實踐是自愿參加,部分自費。如同學因為費用問題不參加將另外安排任務。在實地考察過程中,由于自然場地更多,通常都是任課老師擔任解說員的職責,因此需要老師對該場地有一定的了解。據來自德國和奧地利環境科學專業的同學敘述,當地的課程設置和西班牙相差無幾,也是實驗課和理論課相結合,而實地考察也是根據具體課程來安排,有的課程會固定每兩個星期有一次,有的課程則不定期舉行。而且普遍沒有長途的行程,時間最長則只有3~4天。課程的評價和國內相似,也是根據學生的報告進行評分,不同的是,該分數是理論課的一部分,并不像國內有單獨的實驗課分數。
2.學生態度。在國內教學普遍以應試為目的的大背景下,實驗和考察這種非考試科目,在一定程度上應該是符合學生的興趣,并且能夠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而實踐考察中,同學們普遍對輕松的行程比較感興趣,而在具體的企業和工廠參觀熱情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該主題的熟悉程度和講解人員的表達能力,積極主動性上受限制。部分同學對實驗預習報告和考察報告的撰寫不夠重視,僅僅是完成任務,會淪為“形式主義”。在西班牙或者德國的環境科學主修學生則對實驗和考察有不同的態度,學生們普遍樂意接受實驗和考察教育,相比中國學生,他們更有興趣參加實驗或者考察形式的教育。但是同學們普遍為實踐課百分之百的出勤率要求感到苦惱,在西班牙尤為嚴重。因為西班牙18~24歲學生平均翹課率為23.5%,為歐盟國家首位。此外,實踐考察報告的撰寫不是必須的,受到部分同學的歡迎。
三、小結
通過以上對比,我們可以發現,中西環境科學實踐差異主要體現在課程的組織形式和學生的態度。以中國同濟大學為例,實踐課程獨立于理論課之外的課程體系,時間和距離的跨度比較大,內容和形式靈活多樣。反觀歐洲的實踐教育,以與同濟大學有交流合作關系的國王大學為例,更注重本地化和可操作性。在學生的態度方面,歐洲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要高于國內的學生。通過學習和借鑒國外環境學科實踐教學的優勢,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復合型創新性具有卓越的領導才能的環境科學領域的人才發揮作用。
作者:劉愛榮唐凱彬張偉賢黃菊文陳玲單位:同濟大學
硫酸銅對越冬大棚羅非魚小瓜蟲病的防治試驗
梧州市水產業現狀及健康養殖發展思路
田林縣休閑漁業現狀與發展對策
短蓋巨脂鯉與奧尼羅非魚混養效益好
烏蘇里擬鲿苗種培育技術
鱖魚網箱養殖試驗
泥鰍的人工養殖與管理技術
宋代的商品經濟與水產品貿易
“全州禾花魚”通過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日本香川大學稻川裕之副教授在我所進行學術講座
甘西所長及楊弘研究員調研羅非魚鏈球菌病口服疫苗生產應用效果
廣西水產遺傳育種與健康養殖重點實驗室重點研究領域
致病性鮰愛德華氏菌藥敏及中草藥提取液體外抑菌試驗
凡納濱對蝦TRAP-PCR分子標記體系的建立
兩個珍珠養殖海區浮游植物種群特征及其比較
Cd2+和Cr6+對馬氏珠母貝的急性毒性效應
南美白對蝦高產穩產的技巧
20世紀廣西水產業科學技術(三)
廣西凌云縣再次發現野生大鯢
葉綠素α法估算隆林網箱養殖區初級生產力
銀魚移植與水體生物環境的相互影響
大化縣漁業現狀及發展對策探討
深入百色市探討加快漁業經濟發展的可行途徑——轉變干部作風加強機關效能建設主題活動
山區小池塘草魚流水高產養殖技術
胡子鯰健康養殖效益好
黃沙鱉綠色生態養殖技術
淺談山塘水庫高產養魚技術關鍵
水產用藥的十大注意問題
養殖牡蠣的敵害
天峨縣水產畜牧獸醫局深入基層開展調研推動水產畜牧重點產業大發展
懷頭鯰落戶廣西,人工繁殖首次獲得成功
紅水河下游魚類產卵場調查
斑點叉尾的人工繁殖試驗
對廣西水產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的建議
加快人工魚礁建設,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
從北漁“航母"的浮沉看創新意識
我國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南美白對蝦淡水馴化試驗
南美白對蝦生態育苗試驗
江河網箱高密度養殖斑點叉尾(魚回)試驗
羅非魚親魚大棚越冬保種技術
東風螺籠捕技術
中華烏塘鱧養殖技術
淺談光合細菌在水產養殖中的作用
淺談漁船數據管理的一點體會
廣西南寧羅氏沼蝦良種場建設項目通過初步驗收
2005年度廣西科學進步獎揭曉廣西水產研究所二項目上榜
廣西漁業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簡介
綠色太陽魚繁殖生物學研究
養殖條件下倒刺鲃的年齡與生長
三角鯉池塘健康養殖技術要點
金絲鯰的選育與養殖
水泥池培育光倒刺鲃魚種技術小結
斑鱧的養殖技術
美國漁業環境和水產品管理體系考察報告
廣西遠洋漁業的發展現狀和發展對策
廣西發展冷水性魚類養殖的現狀與思考
抓住特色推進玉林漁業發展
百色地區地頭水柜養魚技術
提高水產品質量,積極應對綠色壁壘
[關鍵詞]地理課程 實踐活動 課程基地 條件 過程 成果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058(2016)160117
一、地理實踐活動課程基地建設的提出――建設條件
1.地理新課程改革的推動。地理新課程改革提出“以學生發展為本”,轉變地理學習方式,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這為課程基地的建設提供了指導方針和理論依據。
2.擁有天文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優勢。南京一中在1985年建成了全國首家中學生天文臺――望星樓,旨在讓學生了解天文知識,增強對天文學的興趣,同時也培養學生進行天文觀測的能力。2005年又建成了江蘇省首個中學生天象廳,2009年該校被授予首批“南京市中小學科技創新星光基地”并獲得江蘇省天文學會的表彰,2010年校本課程《望星》榮獲南京市校本精品課程一等獎等,這些天文科技教育方面的優勢為課程基地建設搭建了良好的平臺。
3.厚實的實踐活動基礎。中學地理教學必須走出課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實踐中去。學校長期致力于開展豐富多樣的地理實踐活動,從校內的“立竿見影”――測量日影,到校外的“識圖用圖”――定向越野、參觀1865――尋訪工業遺跡、考察冶山鐵礦等,積累了一定的實踐活動經驗。
4.勇于創新的教師團隊。在積極組織和開展學生活動的同時,也不忘加強教師團隊的建設,組織教師進行理論培訓、外出考察、動手實踐、合作探討等,不斷增強教師的業務水平和組織能力。
二、地理實踐活動課程基地建設的回顧――建設過程
1.成立項目小組,強化組織管理。課程基地的建設離不開學校領導的重視和支持,校長親自掛帥成立專門項目小組,定期研討,分工明確,力求課程基地建設高質高效。
2.加強學習研究,細化建設方案。課程基地建設的過程并非單打獨斗、閉門造車,而是采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建設方案。組織相關人員外出取經,學習其他院校的一些成功做法,同時邀請一些課程基地建設方面的專家能手來校指導,最終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最佳的建設方案。
3.加強軟硬件建設,開發實踐課程資源。硬件方面主要是場館設施、各種標本、實驗模型、模具教具等;軟件方面主要是課程建設,如邀請專家開展講座、建設專題網站、開展活動平臺建設等,積極開發實踐活動課程資源。
三、地理實踐活動課程基地建設的成果――成果展示
(一)地理實踐教學環境已經形成
1.天文臺:近年來學校不斷更新儀器設備,可以實現學生開展對太陽、月球、大行星等天體的觀測探究。
2.天象廳:可以逼真地演示四季星空、月相變化、流星雨、彗星運動、日食月食過程等天文現象。
3.古生物地質陳列館:以開放的形式向學生展示精美的礦物、不同類型的巖石、不同地質時期代表性的古生物化石等。
4.地理園:作為古生物地質陳列館的室外延伸,展示了太湖石等各類奇石,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內外力對巖石的作用和影響。
5.校園自動氣象站:可自動實時監測校園內氣溫、氣壓、濕度、風向、風力等氣象要素并與南京市氣象網,實現實時數據共享,通過氣象信息顯示屏及時呈現且每隔20分鐘自動更新一次數據信息。
6.數字化創新地理教室:通過觸摸式電腦一體機、電子白板、音響系統、網絡互動、語音立體地圖等現代化設備,創建數字化、信息化的互動式地理學習教室。
7.地理過程探究實驗室:配備了風力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黃土地貌、海岸地貌等常見的地貌模型,這里是學生進行地理實驗的主要場所,同時配備數字立體多媒體投影設備,可實現雙屏聯動。
8.校外課堂:積極開發校外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如江蘇六合國家地質公園開展野外地質學習和考察,南京紫金山天文臺進行天文觀測探究,行知學農基地感受農業生產過程,1865產業區尋訪工業遺跡等已成為學生最受歡迎的校外實踐活動課程。
(二)三級課程體系日趨完善
1.第一級基礎性實踐課程:圍繞國家必修課程核心內容,面向全體學生,設計系列微實驗,構建實踐活動模型。目前已經比較成熟的地理微實驗如:地轉偏向力、熱力環流、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溫室效應、流水作用與地貌、流水的沉積過程、 褶皺、地幔對流的過程、洋流等。
2.第二級拓展性實踐課程:學校結合了學生興趣、辦學特色、高校資源等,開設了《望星》《動手做地理》《地理信息技術與人類生活》等校本課程,拓展了學生的實踐活動知識。
3.第三級創新性實踐課程:以學生社團活動和研究性學習為平臺,為少數優秀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提供幫助,探索創新人才的培養途徑。
(三)學生的實踐能力不斷增強
經過多年地理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學生的創新探究和綜合實踐能力明顯增強,真正做到了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成長,在活動中發展。如2014年第七屆“國際路邊天文夜”,天文社團的成員們組織和指導市民觀測星空,到瓜埠山野外考察并撰寫考察報告,參加國際天文競賽和地球小博士科技大賽并多次獲獎等。
(四)地理實踐活動課程基地的示范效應得到發揮
一、課前準備
1、刻苦學習理論
認真學習《科學課程標準》、《小學自然教學大綱》,通讀各冊教材(包括教科書、教學掛圖、音像資料、教學器具說明書等)和教學參考指導書(包括教師用書、與教材有關的教育理論專著、工具書及包括網上在內的各種參考資料等),深入鉆研教材,全面了解學生的實際,明確各課的多元化教學目標(包括科學探究、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科學知識等)。
2、認真制訂計劃
期初制訂好學期教學工作計劃、教科研計劃和課外活動計劃,印制好學生平時學習情況、能力發展個案的記載表。平時經常對照和檢查執行情況,期末寫出總結。教學工作計劃應包括教學進度、實驗教學計劃,教科研活動計劃應明確各自的研究課題(專題)或研究目的,集體備課、上研究課的內容、時間、次數等?課外科技活動計劃應包括向學生推薦何種科普讀物,開展何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活動項目及活動形式、時間、次數、地點、指導者等。
3、認真備課
(1)根據《科學課程標準》、《小學自然教學大綱》、教材和學生基礎,確定各冊、各單元及各課的多元化教學目標,既不任意拔高、也不任意降低教學要求。
(2)明確各課在各單元、各冊教材中所處的位置,認真分析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廣義地理解教學材料,認真組織和處理好教學內容。
(3)分散難點,削低坡度,不平均使用力量。舍得在難點、關鍵和帶基礎性的內容上花功夫,尤其要挖掘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的內容。
(4)撰寫教案要根據實際情況,認真設計和編制知識發生的過程以及教學提示內容,應注意提示內容的啟發性、科學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5)認真準備教師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要認真設計實驗過程,根據不同年級的實際情況,不同程度地提示實驗目的、實驗器材、規范操作步驟和記錄實驗現象和實驗結論的方法,要盡可能體現科學探究的思想方法;高年級的實驗教學要逐步向獨立設計實驗方向發展?所用實驗器材要逐一檢查落實,并備有備件。
二、課堂教學
1、課堂教學要做到以人為本。即既要圍繞教學目標由淺入深、落實雙基、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又要以學生為中心構建學生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充分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
2、大力提倡小組合作學習。面向全體學生。學生各種活動的時間總量應不少于1/2―2/3。要使盡可能多的學生自由感知、自由發言、自主提煉、自主運用,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真正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跣性、創造性、競爭意識和參與合作精神,鼓勵學生自主開展探究活動,逐步實現愛學、會學。
3、演示實驗規范熟練,指導得法。教師演示實驗要做到分解難點、突出重點、操作規范、正確熟練,并輔以必要的啟發性講解,加強演示實驗的指導性。
4、小組合作學習要落到實處,重在提升學生素養。小組合作學習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科學探究水平。要指導學生自覺遵守實驗規則。盡可能地讓學生根據某種現象提出問題――進行假設――設計實驗――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實踐應用,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討論交流、動手操作,以養成學生良好的觀察、實驗習慣和科學品質,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5、教學民主,尊重學生。正確把握師生角色,促使學生自主地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式進行探究和表達交流。
6、重視過程,水到渠成。要重視展開各種不同層次的思維過程,認真聽取學生的各種不同觀點,即結論應是在學生觀察、實驗、討論的基礎上由學生經大膽表達、充分辨析后形成的共識,教師不要包辦代替。
7、及時了解教學效果。要重視教學信息的及時反饋和矯正,指導學生根據多元化的教學目標進行自我反省,有效地調節教學過程,真正使學生愛學、會學。
三、課后教學活動
1、及時做好教學反思和后記。認真回顧教學情況,不斷總結和積累教學經驗及反思教訓。
2、認真學習教育理論,積極參加教育科學實驗和課程改革實驗。
3、積極開展課外科技活動。根據各校實際情況,認真組織和指導學生自愿訂閱和用好科普讀物,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科技興趣活動和獨立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如:動手制作、栽培、科學考察、小發明、撰寫考察報告、小論文等),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4、妥善處理學生的作業。對學生的書面作業和研究報告、小論文等可采取教師批改、評議和指導學生互評、互改相結合的辦法,但教師必須及時、全面掌握學生的作業和研究報告、小論文等情況,對錯誤之處要進行分析、講評,指導學生及時訂正,對學生的實踐活動要有指導、有交流,有評價,要引導學生不斷發現問題、提出猜想和解決問題的設想,勇于實踐,敢于作出結論,不斷提升實踐活動的質量。
5、加強和改善實驗室建設。妥善管理好教學儀器(包括標本和其它設備等),提倡自制教具,提高教學儀器的完好率、使用率和觀察、實驗的開出率,不斷充實現代教育設備,進一步發揮各種教學設備的教學效益。
四、評價與測試
1、評價的手段和方式。自然科學學科也要進行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考試形式應注意知識、能力和態度并重,以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 物種資源;現狀;保護對策;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中圖分類號 S8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1-0227-03
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簡稱銅陵保護區)屬河流型保護區,于2000年被批準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6 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范圍上始銅陵市樅陽縣老洲鎮,下至銅陵市義安區金牛渡,全長58 km,總面積31 518 hm2,是長江“黃金水道”的干流江段。保護區沙洲發育充分,水熱同季。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最具代表性的是長江江豚,是該保護區的旗艦物種。
經過2年多的考察調查,已經基本了解了銅陵保護區長江江豚的生物學知識和受威脅原因,基本明確了保護區內動植物資源現狀以及形態特征。國內外關于長江江豚的單一研究報道很多,但大多不是綜合性的。筆者認為長江江豚生活在長江內,與長江中其他野生動、植物是相關連的,不能脫離賴以生存的動植物環境,單獨研究長江江豚是不全面的,也不完整。筆者通過研究長江中的野生動、植物及水域環境,從而進一步研究長江江豚,以期提出保護對策。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點
本研究地點位于銅陵干流江段,全長58 km。上始銅陵市樅陽縣老洲鎮,下至銅陵市義安區金牛渡,是長江的“黃金水道”[1]。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3個區,面積分別為9 534、6 360、15 624 hm2,分別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0.25%、20.18%和49.57%(圖1)。
1.2 研究方法
保護區主要使用淡水豚1號快艇沿保護區長江段上、下游考察,所有考察人員一律身穿救生衣站立船頭觀察,包括目視近距離觀察和望遠鏡遠距離觀察。同時,定點采集水樣到實驗室進行分析,并對浮游生物采樣分析,進行植物樣方調查和鳥類觀察,走訪和調查漁民進行流動聲學考察和截線抽樣法統計[2]。
2 結果與分析
2.1 長江江豚種群數量情況
2006年建立銅陵保護區時,銅陵江段長江江豚的種群數量大約為40頭;到2010年以后,銅陵保護區長江江豚數量增長到48頭左右。銅陵江段的長江江豚數量持續穩定,到最近幾年也一直沒有減少,而同期整個長江的江豚數量在持續下降中。2012年以前,整個長江中江豚數量約1 200 頭;而2012年之后,大約只有1 040頭,每年以13.73%的速度遞減,目前整個長江的江豚數量少于1 000頭。正是由于銅陵保護區保護措施得當,才使銅陵江段的長江江豚保持種群數量穩定[3-5]。
2.2 為保護長江江豚采取的行動
保護區每年與漁政部門開展執法行動,共行動10多次,清理非法漁具如迷魂陣、流網、滾鉤、地籠網等幾十種,保護了長江江豚的生命安全。
2.3 野生動植物資源底數情況
經過在銅陵江段的2年考察,逐步摸清了保護區野生動植物資源狀況,為開展保護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銅陵保護區內共有野生脊椎動物375種,隸屬于37目96科;浮游動物70種;底動物6綱20科105種。其中,哺乳類共有43種,隸屬于7目14科,在數量上以嚙齒類占優勢,區系成分以東洋界成分為主;爬行類共有2目9科26種,從地理型分析,東洋界種類19種,占73.1%,具有較大的分布優勢;兩棲類1目4科8種,從地理型分析,東洋界種類5種,占62.5%,占有一定的優勢。
根據《中國魚類志》記載和銅陵保護區野外考察記錄,保護區現有魚類11目20科86 種。從分類組成上來看,以鯉科魚類為主,計53種,占本區域魚類物種總數的61.6%。保護區珍稀魚類較少,以中華鱘、胭脂魚等為代表;經濟魚類則較多,主要有鯽魚、鯉魚、青魚、草魚、鳙魚、鏈魚、鳊魚等。經調查,保護區現有鳥類213種,隸屬于16目49科。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鳥類4種,分別為東方白鸛、黑鸛、白頭鶴和白鶴;Ⅱ級重點保護鳥類24種,如為黑頭白q、鴛鴦、黑鳶、赤腹鷹、白腹鷂、白頭鷂、白枕鶴、游隼、紅隼等,主要分布在江面、江灘沼澤、江邊蘆葦叢、樹林、灌木叢及農田村舍。其中黑頭白q為安徽省鳥類新記錄。另外,還調查了保護區浮游植物。浮游植物的水平分布中,種類最多的為成德洲尾北,其次為銅陵沙頭南,再次為成德洲尾南、銅陵沙頭北(表1)[6-7]。
2.4 銅陵保護區長江段面水質情況
2014年8月13―15日保護區委托銅陵市環境監測站對長江4個斷面進行了連續3 d的監測,每天監測1次,每次左、中、右3點取樣,進行水質化驗(表2、3)。監測結果表明,該江段4個監測斷面各項監測指標均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Ⅱ類標準,水環境質量現狀良好。
2.5 珍稀野生動物救護情況
自2011年以來,銅陵保護區成功地救治長江江豚5頭(其中擱淺3頭、遭流網誤捕2頭)、中華鱘6尾(遭流網誤捕)、胭脂魚109尾(其中遭流網誤捕15尾、遭迷魂陣誤捕94尾),救治成活的個體均被放歸棲息地。大鯢2尾經成功救治后,先飼養在保護區基地兩爬館,然后放歸自然(表4)[8-9]。
2.6 生態科學考察情況
自2013年以來,保護區每年分春、夏、秋、冬4季開展考察,已經考察了20多次,主要是進行水生生物資源和長江江豚生態學方面的考察,重點調查了解保護區長江段長江江豚的資源狀況及種群動態變化,出版了《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報告》[10]。
【關鍵詞】后發展高校 創新實踐教育基地 建設 現狀
【中圖分類號】g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09(2010)06-00-01
1 引言
創新教育已成為21世紀高等教育的主流,它是高校培養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目標[1].當今社會對優秀人才的評價,已不僅僅局限于其卷面分數,更看重的是一個人的理論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為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許多國家都把培養創新型人才擺在戰略的高度加以重視。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知名大學都建立了創新人才教育體系。近年來,國內許多所高校率先創建旨在“把創造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提高創新意識、培養創新精神”的創新教育實踐基地,為學生創建早期接觸科研、開展研究性學習和參與創新性實踐活動的平臺,加強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實踐動手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探討和借鑒國內高校創新教育實踐基地建設的經驗,對后發展高校在新形勢下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服務區域經濟,提高辦學效益具有重要和積極的意義。
2 現有國內高校創新實踐教育基地的模式
2.1 學校與企業合作建立的校外實習、實訓創新基地模式
企業和高等學校是整個社會大系統中結構和功能不同的兩個子系統,雙方都期望通過系統間的信息交流,實現利益最大化。其中,企業希望與高校合作可以得到自己所需的人才,而高等學校希望通過與企業合作完成人才培養的任務。學生在校外基地實習期間,學校在企業里選聘一批具有豐富經驗的生產、管理和業務技術骨干作為學生實踐師傅、顧問;實習結束后,企業請學校專業教師為其培訓職工,解決技術問題;實習基地不僅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更是促進高校與地方產學研合作的重要紐帶。這種校外實習基地許多國內大學都有建立,例如,清華大學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與涼城岱海電廠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基地的建立,為涼城岱海發電有限公司深入開展科技攻關,不斷提高機組安全經濟運行水平創造了有利條件;為清華大學的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不斷提高他們的實踐技能、創新意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2 學校與企業合作,建立的校內實習、實訓創新基地模式
在建設校外實踐基地的同時,不少高校堅持走改革之路,積極研究利用社會資源,將社會資源引入校內,校企合作共建校內實踐基地,走一條社會、企業和學校共同培養創新性人才的道路。這方面合肥工業大學的做法值得借鑒,合肥工業大學與美國ti公司合作共建了“合肥工業大學-ti聯合實驗室”———dsp實驗室,ti公司免費向合肥工業大學提供相關實驗設備,dsp實驗室成為電氣學院本科生與研究生的實踐基地;電氣學院學生以ti公司提供的evm板為基礎,自主研發了基于c2000系列的dsp綜合實驗裝置-tms320lf2407a綜合實驗箱,填補了該類產品的市場空白。學校與企業合作建立校內基地,讓學生在學校就直接參與產品的設計、開發,促進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提高,讓同學們感到自己離生活近了,離市場近了,離生產實際近了,學習的目標也更加明確了,大大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3 學校與地方政府合作,建設的校外實習、實訓創新基地模式
為了提升校企合作辦學層次,高校可充分利用地域優勢、學校的專業優勢以及在社會的影響力,因勢利導,創新思路,與地方政府合作建設校外實習基地。如中山大學與海珠區共建的“海珠區-中山大學學生就業與實習基地”,實習基地的建立,對于高校來講,這樣的合作方式是深化教學成果、培養具備綜合素質大學生的現實需要;對于地方政府來講,高素質大學生參與管理和服務,提升了地方政府的知名度,也促進了地方政府的不斷發展;對于學生來說,通過校外實踐,不僅開拓了視野,提升了自身的專業素養,而且提高了人際交往能力與應變能力,強化了服務意識,并進一步明確了今后的定位。所以,實習基地的建立有利于高校、學生和地方政府各方,是多方的共贏。此外,南京工業大學與當地政府合作建設的“南京-鎮江地質認識實習基地”、“銅陵-馬鞍山資源工程與礦山環境實習基地”、“巢湖開放型地學實習基地”也是這種模式。2005年,該校僅僅依靠“巢湖開放型地學實習基地”,實施了3個教學研究項目,發表了30余篇學術和教學研究論文,整理了一套完整的教材、圖件、影像、標本、輔助教學資料和數字化文獻。并獲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2.4 整合校內教學資源,建設校內實習、實訓創新基地模式
由于受企業自身經濟效益、安全生產等因素制約,有些校外實習基地(這類基地往往有一定的生產任務),難以提供更多條件給學生動手操作。為了彌補實習實訓時“看得見、摸不著”的缺憾,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機會,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校應整合自己的實踐教學資源;同時,增加經費投入,建設面向全校的校內實習實訓基地。西南科技大學根據學科專業特點建立的校內大學生創新基地,設立有優秀創新產品實例展示及創造發明成果展示室、創新產品剖析室、創新設計室、現代設計室、加工制作實踐室、性能測試室、創業孵化器室共7個實訓室。將創新能力、綜合設計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貫穿于實踐教學的全過程。
以上四種基地模式各有優點,不相互矛盾但相輔相承,既可組合起來用也可采取單一模式。
3 后發展高校創新實踐教育基地的發展思路和途徑
實習基地建設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實踐性教學環節的質量[3]。后發展高校應根據自身條件及所處地經濟發展、企業需求等因素考慮,創建適合自已,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創新實踐教育基地。考慮到后發展高校自身底薄、基礎差、發展相對滯后[4],且與企業的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等特點,借鑒其他高校建立創新實踐教育基地的經驗,后發展高校創新實踐教育基地發展的主要模式應該是:建設大學園區式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校內創新實踐教育基地為主,輔以地方相關企業、經濟實體等校外實習、實訓創新實踐教育基地。
3.1 創建大學園區式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校內實習、實訓創新實踐基地
整合校內資源,依據學科的特點,以學生能力培養為目的,整合分散建設、分散管理的實驗室和實驗教學資源,在全校范圍內建立面向多學科、多專業的實驗(實訓)教學中心,形成函蓋學校所有學科專業學生核心技能培養的校內實踐基地。基地的建設貫穿“以教育對象為本”的思想,采取由有實踐經驗豐富、勇于創新的教師指導,由學生自主管理的模式。為使基地建立有利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實踐教學體系,首先,必須形成一支由學術帶頭人或高水平教師負責、熱愛實驗教學、教育理念先進、學術水平高、教學科研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熟悉實驗技術、勇于創新的“雙師型”教師指導隊伍。這樣的教師隊伍敬業愛崗,熱心于實踐建設和教學改革,能夠結合生產、生活實際,開出創新設計型、綜合實踐型課題,使實踐基地不僅成為教師從事專業技術創新的場所,更應該成為培養學生應用技術發展的啟蒙基地。同時,我們鼓勵專業課教師利用假期和帶領學生到工廠實習的機會,深入企業生產一線去學習和交流。對于表現突出的實習教學指導教師給予適當的物質和精神獎勵,以提高他們自身的業務素質和工作積極性[5]。其次,開放實踐場所,由學生自主管理。改革校內實踐基地封閉化管理模式,所有實踐場所由學生實現自我管理,利用各專業的實踐教學資源,建立開放的實踐(實訓)教學體系,除滿足基本的教學要求以外,還考慮到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專業實踐教學平臺內設立學生活動室,有計劃地開展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如舉辦系、院兩級科技創新系列活動和大學生科技論文報告會等。通過參加各種創新競賽(挑戰杯、電子設計競賽、數學建模競賽等)活動,培養和發現一批動手實踐能力強的尖子,以這些尖子為“火種”傳、幫、帶、促,培養更多的實踐創新型人才。自我管理既給學生充分的實踐機會,還可以解決校內實踐場所的開放與大學生實踐需求時間的沖突問題,提高實踐設備、儀器利用率,為學生創新和實戰能力的培養提供沃土,使校內實踐場所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開放。再次,合理定位,實踐創新。校內實踐基地的建設定位不能只停留在學生課程教學的配套設施建設上,要改變以往實踐課程的內容,把統一安排變為學生針對生產、生活的實際問題,自行擬定實踐內容,自行提出實施方案,經指導教師認可后自行完成。將統一的、枯燥的、被動的“工作”變成個性化的、有趣的、主動的創造性實踐活動,實現“把創造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提高創新意識、培養創新精神”,激發學生深入學習的動力[6]。校內實踐基地的職能和作用要在發揮教師指導作用的基礎上,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學生成為實踐教學的主體,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充分挖掘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開拓意識。
3.2 與地方相關企業、經濟實體等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創新實踐教育基地
后發展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應該是培養應用性人才,所謂應用性人才就是它所培養的人才具有較強的技術技能和比較高的職業素質。而技術技能和職業素質的獲得,需要后發展高校教學過程的整體優化,這其中實踐教學環節至關重要。技術型人才的實踐性教學環節,有的可以在校內通過模擬完成,但最重要的是,校內實習實訓場所同實際工作部門的職業環境相比,缺乏職業氛圍,在生產或服務活動的真實性、先進性和復雜性上均有差距。而后發展高校所培養的人才是以適應地方企業的實際工作為目標的,如果只有校內環境的實踐活動而沒有在實際工作部門的經歷,這個目標往往無法完全實現。另外,由于社會和技術發展迅速,要求學校擁有教學所用的所有設施也是不現實的。所以,后發展高校必須與一批技術先進、數量充足、將當地后發展高校當成自己技術人才培養搖籃的企業、經濟實體建設穩定的校外創新實踐教育基地。同時,校外實踐基地的建立還可實現企業生產力與高校科技的對接,雙方資源共享,高校能夠借助企業的生產設備、試驗條件促進科研成果的開發,企業也能夠通過合作將高校的數字資源、人力資源、科研思路運用到生產中來。這不僅能夠讓以往高校科研課題脫離企業技術、創新需求的問題得到解決,也讓企業的技術攻關有了強大的智力支持。
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要結合學科、專業和實驗室建設,要做好建設規劃,要規范管理、保證質量、提高水平。首先,學校要擬定教學實踐基地發展規劃和年度建設計劃;其次,根據教學實際需要,充分發揮教師、校友、學生等多種人力資源的積極作用,廣泛、深入地對專業領域的企事業單位進行考查,在考查的基礎上進行論證分析,在基地建設過程中,堅持互動互利、產學雙贏的原則,確保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健康、規范地發展。一方面,選擇那些規模較大、技術先進、治理優秀、效益良好、熱心教育事業的企業作為合作伙伴,以確保學生校外實習、實訓的質量;另一方面,與企業簽訂長期的合作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以保證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正常運行。
4 結束語
借鑒國內各類院校創新實踐教育基地建設的先進經驗,創建后發展高校創新實踐教育基地是后發展高校在新形勢下謀求生存、發展,為地方經濟建設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的重要途徑。后發展高校創新實踐基地建設要貫穿“以教育對象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思想,“把創造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提高創新意識、培養創新精神”,以校內基地建設為主,輔以校外基地建設,兩者相輔相成,努力做到加強基礎,拓寬知識,培養能力,激勵個性,全面發展,提高素質,為地方經濟建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參考文獻
[1] 花漢兵.電子創新實驗基地設計與運行管理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5,(3):105-106.
[2] 李方名.電子設計自動化技術及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6.
[3] 王濤,王歷.重視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15(2):72-73.
[4] 蔣士亮.淺談廣西后發展高校實驗室建設的扶助措施[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04).
關鍵詞:能力拓展 財經類本科生 市場營銷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7-0289-02
上海財經大學本科生課程《市場營銷學》自從獲得國家級精品課程立項以來,在教學資源、課改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各方面的投入均大幅度增長,教學方案、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研究與應用不斷向前推進,全校修學該課程的本科生在營銷學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方面也取得了比較明顯的進步。作為國家重點財經大學的本科生通選課程和國家級精品課程的《市場營銷學》教學改革,下一步應當如何開展?本文將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從提高和拓展學生專業能力的角度對這個問題進行探討,期望起到拋磚引玉,與同行共同切磋和提高的作用。
一、在《營銷學》教學中圍繞“態度”、“細節”和“習慣”加強學生學習規劃能力的培養
西方軍事界和企業界在管理人才培養中經常提到的三句話是:“態度決定一切”,“細節決定成敗”,“習慣決定命運”。也就是說,“態度”、“細節”和“習慣”屬于人才的能力范疇,是人才的能力系統中最基礎的構成要素。在選拔和錄用大學畢業生時,用人單位越來越重視從“態度”、“細節”和“習慣”三個方面來考察畢業生的能力素質。許多“90后”大學生在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和自我規劃管理方面還沒有走向成熟,而學生之間又極易相互影響。如果放任自流,不良的學習風氣容易滋生蔓延。因此,我們要提高學生對《市場營銷學》的學習積極性和效果,首先要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開始,并指導學生制定和實施學習規劃。在指導和監督學生實施學習規劃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注重細節,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營銷學》教學內容要適應服務型經濟對市場營銷人才的要求
我們培養的本科生大部分在上海市就業,用人單位主要分布在第三產業尤其是金融、貿易、財務與審計、物流、通信、財經教育、傳播媒體、管理咨詢等現代服務業。進入21世紀以來,上海致力于建設四個中心(即國際經濟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貿易中心)。近兩年,中央政府明確將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作為國家戰略。這種變化反映了上海經濟向現代服務型經濟轉型的必然趨勢。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改革《市場營銷學》教學內容,使之更加適應適應服務型經濟對市場營銷人才的要求。要增加服務營銷、電子商務和網絡營銷、品牌管理、客戶關系管理、營銷信息管理、整合營銷傳播、營銷策劃等內容在整個教學內容中的比重,并通過教材、教案、案例、習題、現實考察觀摩、實習、研究興趣小組等多個環節計劃和落實這些內容。
三、《營銷學》教學模式要突出互動性
互動性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效果的重要條件。《市場營銷學》教學中的互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簡稱師―生互動),二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簡稱生―生互動),三是學生與教學軟件之間的互動(簡稱生―軟互動)。在師―生互動中,教師要通過提問、現場答疑、辯論等形式,調動和激發學生的思維活躍性和參與興趣,在答疑解惑中將科學的方法和正確的信念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學生。在生―生互動中,學生通過互相幫助和討論,不僅可以使學生深化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人際溝通能力,互相取長補短,促進良好學習風氣的形成和發揚。在生―軟互動中,學生通過與營銷模擬軟件、營銷研究軟件的互動,可提高對營銷信息的分析處理能力和營銷決策能力。營銷學教學的互動性的落實,主要通過以下途徑:一是營銷教學計劃和教案的設計與實施,二是營銷實驗室的建設與利用,三是《營銷學》學習小組作業的布置與檢查。
四、切實加強《營銷學》教學的實踐環節
為了切實加強《營銷學》教學的實踐環節,從現實可能性上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組織和鼓勵學生參與營銷策劃大賽、營銷科研等活動。從學校到上海市,每年都有由大型企業贊助的營銷策劃大賽以及學校和學院兩級資助的大學生科研活動。這是鍛煉和提高本科生市場營銷專業能力的好機會。可以在教學考核和相關制度規定中要求每一位擔任《營銷學》教學的老師積極組織和鼓勵學生參與營銷策劃大賽、營銷科研等活動,為學生提供指導。(2)院系與營銷咨詢公司、廣告公司聯合開展基于產品或品牌項目的營銷方案大學生競標活動。這種活動尤其適合營銷專業和廣告專業的學生,既可以提高學生的營銷實戰能力,又可以讓用人單位發現和錄用優秀的本科畢業生。(3)讓學生觀察市場,撰寫營銷考察報告。老師可將這項任務的具體要求、評判標準告知學生,限定和督促學生在一定期限內按照要求完成。通過中途檢查,發現問題,指導其改進。然后通過展示和評判,使學生進一步在總結和思考中獲得提高。(4)加強對營銷實驗室的投入和建設。要在科學論證和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將實用的營銷模擬軟件、營銷研究軟件及營銷實驗方法的訓練軟件等工具及相關的硬件設施建立起來。通過對教師的培訓,達到對實驗設施和軟件工具的熟練使用。然后,通過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案的制定與實施,培養學生在營銷實驗中的動手能力。
五、建立和完善本科生《營銷學》學習成績評價系統
目前,對本科生《營銷學》學習成績的評價已經分為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兩個部分,這比起“一張考卷定輸贏”來說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對學生平時學習的督促和激勵作用還是非常有限的,因為現有的這套評價系統在管理上還顯得比較粗放。為了最大限度地督促和激勵學生在平時爭分奪秒學好《營銷學》這門課程,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一個新的本科生《營銷學》學習成績評價系統。第一,本科生《營銷學》平時學習成績不僅要有足夠大的比重,而且應當劃分為若干個以時間和學習內容為依據的學習單元。第二,將一個學期劃分為若干個階段,每個階段根據教學進度對相應的學習單元進行測驗,對階段性表現(包括個人和小組的表現)進行考核,并將測試和考核成績及排名告知每個學生和小組。第三,根據學生階段性表現和學習單元測試成績,幫助學生認識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并制定學生個人及學習小組的學習改進方案。第四,每次測試和考核完成后,及時表彰先進個人和先進小組,交流和推廣先進的學習理念、學習方法和學習經驗。第五,跟蹤每個學生和小組的改進方案實施情況,進一步總結經驗和完善學習過程。
綜上所述,基于能力拓展的財經類本科生《市場營銷學》課程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其基礎是強調“態度”、“細節”和“習慣”的學生學習規劃能力的培養。這項工程的中心是《市場營銷學》教學內容要適應現代服務型經濟對于營銷人才的要求。對該工程起推動作用的還有以下三個重要要素:一是教學模式要突出互動性;二是要加強《市場營銷學》教學的實踐環節;三是建立和完善本科生《市場營銷學》學習成績評價系統。
參考文獻:
[1]王衛紅.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與實踐教學策略探討――以市場營銷專業為例[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9,(3):
100-103.
[2]李怡芳.以立體化教學模式,系統提高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J].市場營銷導刊,2008,(6):70-71.
Marketing Teaching Reform for Undergraduat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ased on Competence Enhancing
ZENG Xiao-yang,JIANG Xiao-do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 200433,China)
關鍵詞:繼續教育學院;土木工程材料;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6)01-0036-02
繼續教育學院的前身為成人教育學院,是各大學里設置的專門從事成人教育、短期培訓等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二級教學單位。繼續教育是面向學校教育之后所有社會成員特別是成人的教育活動,是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1]。成人教育有其群體特殊性,交流中發現,好多學員對目前的教學體系提出了抱怨:想學的沒學到,不想學的或者沒有應用價值的常規概念卻一直在重復。土木工程材料是土木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學員受眾面廣。課程教學內容設置、教學方法的選擇及考核形式對教學效果和學員的學習積極性有著重要的影響。基于此,筆者對該課程的教學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一、土木工程材料課程的特點
土木工程材料對于不同的專業方向有不同的掌握要求,其突出特點是實踐性強。通常,土木工程材料課程包括理論教學和實驗兩部分:理論教學著重于使學生了解材料的基本性質、專業術語和基本概念;實驗教學主要是通過試驗讓學生學會材料性能的測試方法及實驗方案設計,為學生從事材料檢測及新材料研發工作奠定基礎。實驗部分與理論知識相互呼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與能力相結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2]。
二、改進土木工程材料教學的措施
(一)精選教學內容
以建筑方向為例,目前所用《土木工程材料》教材通常十五章左右,內容主要有[3]:材料的基本性質、天然石材、氣硬性膠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漿、金屬材料、墻體材料、瀝青與瀝青混合料、防水材料、木材、高分子建筑材料、裝飾材料和絕熱、吸聲材料等。如果每個章節都有所涉及,講完整本教材至少需要60個學時。但繼續教育學院的課程安排通常僅為30個學時,甚至更少。既要保證教學質量又想面面俱到顯然是不可能的。交流中獲知,任課教師在制定教學大綱時通常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講授范圍比較寬泛,基本每章都有涉及,但講授內容較淺顯,有的章節僅停留在相關概念的認識上;另一種是壓縮講授范圍,通常只講教材的前半部分,授課相對深入。兩種做法各有優劣,前者能夠開闊學生視野,后者能夠深入學習相關知識。基于學員群體實際情況,個人認為后者更具實際意義。如前所述,繼續教育學員為成人群體,都是基于職稱或專業技術需要等原因來校接受再教育。想通過繼續教育提高學歷獲取職稱的占絕大部分(90%以上)。該部分人群本就抱著混學位的思想來上課的,想通過課程授課讓其專業領域開拓視野基本上等于癡人說夢。如果將授課范圍壓縮,授課中能夠引入該群體工作中所面臨的常見問題展開,無疑將極大地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和較高的教學評價。以2014年某班級為例,參與本課程學習的共有17人。開學之初,調查發現17位學員中有11人在土建行業一線從事專業工作,其余6人與土木專業根本不相干。了解學員情況后根據土建專業11人的專業背景,在教學中將材料的基本性質、天然石材、氣硬性膠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漿、金屬材料列為教學重點,累計占用26學時(其中24學時為教材理論知識講授,2學時用于講授施工方案的撰寫),其余章節占4學時,制訂教學計劃。教學中根據本人現場經驗及學員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理論還原,極大地提高了學員的學習熱情。相比據學員背景劃分教學重點,教材改革更是值得探索的一項根本措施。教師應積極著手教材建設,根據專業方向合理選擇統編教材和自編教材,跟蹤最新工程技術、施工工藝及材料發展趨勢,定期不定期地更新教材。教材還應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為出發點,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點、簡明適用[4]。針對繼續教育學員這一特殊群體,本人認為“土木工程材料”課程的教材改革還應做到實用至上,教材中應大量引入工程實例。
(二)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
教學手段應用是否得當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興趣。近些年,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和完善,大多數教師都采用多媒體教學,尤其是那些內容多、課時短的課程,多媒體教學更是備受青睞。多媒體教學確實有許多優點:運用動畫使教學內容更生動形象、聲圖并茂,可提高學生注意力;尤其針對一些較泛、較雜的學科,可以鏈接更多的信息。但多媒體教學的弊端也是同樣顯著存在:演示代替了互動,課件“統治”了課堂,教師往往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課件上,使師生難以進行情感交流;打消了教師備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些教師因此消極備課,認為講課就是對著課件念,反正不會出現“掛在黑板上”的現象。這無疑將從根本上降低教學效果。目前,公認效果最好的教學手段為板書和多媒體相結合。因為它既克服了板書教學的枯燥和死板,又克服了多媒體信息量過大、學生不能及時跟進課程進度的缺點[5]。然而實踐表明,采用這些教學技巧應對繼續教育人員還是不夠的。因為他們只關注授課內容的實用性和與其工作的相關性,除采用上述教學手段之外學員更傾向于將部分授課內容搬至現場或者實驗室,即他們對現場教學更感興趣。這就要求授課教師在上課之前了解學生的專業背景和工作情況,制訂教學計劃時針對性地將部分課時設置成實驗課時或現場教學。這是完全能夠實現的:比如,混凝土章節可取3—4學時根據學員情況可聯系拌合站或施工現場或實驗室進行試配,根據材料學原理解決試配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工作性測試與評價,而不是照本宣科。
(三)改革考核辦法
同多數課程一樣,目前該課程考核仍采用閉卷筆試的方式進行。這種單一的考核方式歷來備受詬病。并不是學生覺得題目太難,而是因為以名詞解釋、填空、選擇、簡答、問答為主要題型的試卷閉卷考核方式,與被考核人員的工作能力、工作技能等幾乎毫無關系。比如:設定情景進行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是本課程常考的重點,計算中如果某個環節出錯或者某個公式沒有記清楚,將直接影響計算結果,從而大幅影響考試成績。但實際工程當中,配合比設計是由專業技術人員在規范指導下進行的,根本不存在公式記憶的問題。只要結構服役環境、強度及耐久性設計指標明確根本不會出現考試中無法進行的情況。并且工作中“填空”或“名詞解釋”的時候又有多少呢?實踐是檢驗教學效果和學習效能的唯一標準。結課考查的目的是加強學生對所學課程的了解、理解、掌握和應用。土木工程材料課程的特殊性要求我們應該注重實用,注重實踐。為此,該門課程可以采用開放式的考核方法,以大作業的形式進行———查閱資料進行案例分析或材料施工組織設計都是不錯的選擇。比如:北京國家美術館鋼筋銹蝕的原因分析,可提示大家結合美術館所處環境特點及鋼筋銹蝕產生的原因從混凝土中性化及早期混凝土配合比特點去分析解答;高速公路兩側護欄順筋開裂的原因及預防,則要從高速公路的服役環境、高速公路冬季除冰措施及氯離子對鋼筋侵蝕破壞的原理等著重分析凍融循環產生的原因及預防等等。這些開放性的題目鼓勵學生查閱資料或者與他人討論完成。這樣既能理論聯系實際又做到了提高學生查閱資料處理問題的能力,為其日后獨立解決工程問題奠定基礎。同時,這種考核方式對任課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任課教師必須有足夠的實踐經驗和現場問題的積累。
(四)端正教學態度
教學態度是教師綜合素質的體現,良好的教學態度是教學效果的基本保證。接受繼續教育的學員都是成年人,而且部分學員在各自的領域內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因此,課堂紀律有時難以把握。這就要求任課教師端正教學態度,以身作則。工作中既要做到善解人意又要堅定立場,堅持原則。同時,授課中應摒棄說教,多采用交流的方式進行。這樣既有利于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改善教學效果,又能提高教師的威望和學校的口碑。
三、結語
繼續教育是成人的再教育,是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對繼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繼續教育教學水平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土木工程材料作為大土木下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在繼續教育中受眾面廣。要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必須做到以下幾點:第一,理論聯系實際,結合學生專業背景劃分授課班級、制定教學大綱、加強教材改革做到有的放矢;第二,多種教學手段相結合,尤其做到課堂教學和現場教學(實驗教學)相結合,加強學員實際操作能力;第三,采用開放式考核辦法,提高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與專家進行技術交流等手段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四,任課教師應端正教學態度、以身作則,為繼續教育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朱淼,黃艷.新時期下高校教師繼續教育模式的探討與實踐[J].繼續教育研究,2014,(3).
[2]中國工程院工程教育代表團訪美考察報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5).
[3]杭美艷,張黎明等.土木工程材料[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4.
[4]萬銀善.高校教材建設與管理的幾個問題的思考[J].科技資訊,2007,(20).
關鍵詞:科研平臺;探索;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2-0143-02
引言:
傳統的授課在教學進度的把握、知識的傳播等方面具有高效性,但這些只重視教的高效性,而忽略了學習主體(本科生)學的高效性。現今的教學方式都提倡本科生主動地學習、構建學習,強調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但是,對于大學課程操作性不足以及課時壓縮的現實性等現狀,導致啟發式、構建式教學并未進入課堂成為高校教學的主要方向。怎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高效地學習,是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值得考慮的問題[1-2]。
本研究依托新疆大學科研平臺,對學生進行相關學習教育,以增強學生的主動創新積極性為動力,以加強地理學創新型人才的培育效果為途徑,結合行業發展前景,培養出我校優秀的地理學專業學生及可繼續深造的地理學人才,為我國建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在學生投入科研方面,美國處在世界的前列,1969至1998年,美國經過了以下的科研事件:1969年啟動了被稱為“21世紀的教學法”的“本科生研究機會計劃”(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UROP);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開展了本科科研經驗計劃(Research Experiences for Undergraduate,REU);1998年,出臺的博耶報告《重建本科教育――美國研究型大學藍圖》(Reinvent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A Blueprint for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ies),這是一份在全國廣泛開展的推動美國本科科研計劃的歷史性文件,它鼓勵研究型高校將研究式的學習(Research-based learning)作為教學準則[3-5]。在此期間的重大事件促使美國政府、高校和教育界將重新建立本科教學方式、本科教學體系,這將使美國大學生的科研發展逐步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6]。
我國大學生科研計劃發展比較晚,建國以前大學本身就不注重科研。在我國廣泛存在著注重研究生科研而忽視大學生本科科研培養。但是,1995年,清華大學在參考MIT經驗,推出了大學生研究訓練計劃(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SRT),并開始對本科生進行科研訓練,學生不但可依據自己的特長、愛好選擇科研方向,而且還可以參加導師的課題,開展文獻查閱、論文撰寫等學習,或者針對一些有趣的課題內容進行野外考察,并撰寫考察報告。1998年,同志在北京大學提出:“這樣的大學,應該是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創新性人才的搖籃,應該是認識未知世界、探求客觀真理、為人類解決面對的重大課題提供科學依據的前沿,應該是知識創新、推動科學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重要力量……”此后,大學本科科研愈來愈受到社會的關注。在國家、學校、社會的支持下,大學生也開始積極參與到研究型高校的科研中。如部署高校有北京大學、天津大學、浙江大學、河海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地方高校有新疆大學、新疆農業大學、新疆師范大學、喀什師范學院、新疆工程學院等。其中,我校每年都有許多學生和教師主持和參與了“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并獲得了一些成績,部分學生將項目中的成果也發到了國內核心的學術期刊,如《測繪科學》、《新疆農業科學》等,這已證明了依托科研平臺可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但是,我們仍然需要更多地依托科研平臺提升本科人才培養質量,以便走出校園能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尤其是在“一帶一路”的戰略背景下,我們更有責任和義務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開展依托科研平臺提升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的研究迫在眉睫。
二、提升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的主要研究內容
1.制定系統化的教學科研融合的實施方案。應將培養學生科研能力寫進高校人才培養計劃中,形成一定體系的培養方針,優化主要科目以及必要的基礎科目的研究性教學大綱,規范教師在教學中符合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激發本科生學習的積極性,培育本科生探討性學習的能力;同時還應該增強課外學習,加強平時考核力度,正真做到教學―科研的融合。在我校逐漸形成以本課教學為主導,以課后科研為重點,大力開展各項教學科研活動,切實提高教學科研活動的目的性、針對性和實效性,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
2.加強改革我校教學內容的規劃和編制。在不影響我校本科生教學質量的基礎之上,應該逐步增加實驗課程,特別是探討性實驗課程,進一步加強實驗室對大學生的開放力度,給學生盡可能地提供實踐場所。此外,需建立學校之外科研基地,促進本科生實踐與理論相融合,鍛煉創新性思維,增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目前,新疆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已經建立了阜康科學實驗基地,呼吁我們要肩負起歷史的重任,將綠色文化、環境改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傳承下去,使社會與世界和諧發展。此外,我校還建設了一個“新疆大學就業創業實訓基地”,該基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具備創新創業的基本技能,用創業者的思維去思考。因此,研究性教學并非只是注重上課形式,更需要科學規劃其教學內容,這對于教師來說更是一個挑戰。教師在設計研究性教學中,不僅要對邏輯性和系統性知識進行適當的講解外,還應對教科書中能夠反映探索性、前沿性和跨學科的內容進行延伸。同時,教師也需要對提前學習內容、探討主題、課堂節奏、課后作業等進行高效設計。
3.加強學生科研訓練質量保障體系。首先,構建對本科生科研訓練的質量監督體系,并將其納入高校整體的質量保障體系中去。尤其要重視過程監督,加強教師指導規范,保證學生體驗科研的整個過程,讓本科生像研究學者那樣學會使用數據、分析數據,并且培養自己善于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全面理解科研過程開展的能力。不同類別的項目對應不同類型的本科生,因此,科研內容的選擇、研究進展的把握、教師的指導會更具有專一性,教學科研結合的成效也會更加顯著。其次,優化學生科學研究體系,打造各種學生交流、平臺,為本科生創造能夠講演、展現他們科研成果的場所,目的是增強他們的科研積極性和口頭表達溝通能力。
三、結論與討論
在我國積極推進本科教育質量的背景下,我院積極開展了依托科研平臺對地理學本科生進行綜合培養。作為有著較強社會經濟實用性的地理學人才,必須要求學生知識面寬,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較高。因此,本文將人才培養機制、課外實踐和科研體驗等方面有機結合,培養地理學人才,為社會建設貢獻力量。同時,需要我們重點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1.如何有效地建立科研―教學人才培養模式。要使地理學教育體現其特色,就需要建立獨特的、完善的培養形式。在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信息高速流通、發展,人才培養模式的確定需要在一定的體系上動態、全面地發展。
2.如何保障本科畢業生的優質質量。通過激發本科生的科研興趣,以及在科研中的思考、動手能力,培養出全面、優質的地理學人才,保障畢業生質量及就業率,為社會建設貢獻力量。
新疆大學雖地處我國西北偏遠地區,但在信息時代,我校的科研水平已得到了快速發展,作者以科研平臺為依托,將通過教改項目、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等將科研要素融入本科生教育,以提高本科生人才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根順,饒慧.論我國高校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J].上海高教研究,1995,(5):59-62.
[2]李延保.對“研究型大學”和“研究性教學”的再認識[J].中國高校科技,2011,(6):7-9.
[3]Kin Kead J. Learning through inquiry: an overview of undergraduate research [J].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2003,(93):5-17.
[4]張紅霞.從國際經驗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學改革的基本原則[J].高等教育研究,2007,27(12):60-65.
關鍵詞:法國產業集群;經濟增長;技術創新
我國浙江、廣東以及江蘇等地人口密度高,自然資源比較匱乏,但是經濟卻得以快速發展,這是因為實行了產業集群,但是我國產業集群還處于初期階段,研究也比較少。本文為更好的說明法國產業集群發展模式對珠三角技術創新的啟示,先從法國企業產業集群發展特點與歷程說起。
1 產業集群理論概述
產業集群又可以稱作企業的集群,是指多家企業在特定空間上形成的一種群集現象。最早出現在19世紀末的《經濟學原理》一書中,它的產生需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還與企業以及機構存在一定的關系。對于其定義,目前還沒有統一,通常定義為產業區,它的基本特征包括空間性、專業化、網絡化以及根源化,由于所屬地區以及歷史條件不同,可以分為縱向集群、橫向集群以及區位集群。產業集群其實就是產業空間布局和專業化的有機結合,能帶給當地經濟動力和能量,平衡經濟以及產業的發展,我國從國外經濟借鑒發展比較好的如江蘇紡織業集群。
2 法國產業集群發展模式概況
本文所講的法國產業集群發展模式是指位于法國東南部地區的索菲亞科技園,園區包括1400多個研究機構,計算機、通訊領域占園區的71%,生物學和健康領域占10%,新能源占4%,發展至今已有30多年歷史,由于世界知名度高、自然環境優美等社區配套完備,在歐債危機的沖擊下,園區也能以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吸引和留住園區的高科技及人才。探究其發展模式是從依靠外部資源轉變為自身創新驅動,對我國的技術創新可以起到一定的啟示作用。
科技園技術積累主要集中在科學電信等電子產品、生命健康科學產業以及地球科學方面,科技園中的一個關鍵性的角色便是設備制造商,一方面與電信運行商關系緊密,另一方面與本地商家也是相互聯系。
法國索菲亞科技園的發展經過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20世紀60~80年代,這個階段是高科技資源集聚的階段,從當地資源角度來看,所在地區沒有工業基礎,也不存在大學和科研資源,并沒有發展高科技產業的優勢,因此科技園在成立初期最大的特點便是經過多種渠道引進外部科技資源,首先憑借地理位置的優勢以及優越的自然人文環境不斷吸引擴過企業研發機構,科技園地處風景旅游區,有尼斯國際機場,氣候宜人,適合人類居住,有著良好的文化傳統,對跨國企業來說有很大的吸引力,在1960年開始有公司在附近建立實驗室,希望能借此打開歐洲市場。
其次對于一些科技型企業來說,科技園的創始者法國Ecole國家礦業大學的校長Pierre Latte教授有著很大的吸引力,他把科學和智慧落實到了實驗項目之中,憑借自身的影響力來吸引最初的高科技產業。政府的參與使得科技園迅速匯聚了大量科技資源,政府逐漸參與創新活動,并組織了多次大規模的營銷活動,使得科技園快速的成為了有目的地篩選產業活動的國際園區,并篩選出創新性強、無污染、附加值高的企業來進駐科技園,建立高質量的電信基礎設施。從此開始科技園在科技資源累積方面走向了良性發展。
第二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至今,這個階段是科技園本土化創新性資源的過程,自進入20世紀90年代始,企業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就逐漸變成了知識經濟和全球化創新的過程,在這一時期,科技園也陷入了大的發展危機之中,很多大型企業大幅度縮減,科技園對外部資源的吸引力變得日益衰退,科技園的發展還出現了勞動力市場不足的現象,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Nice大學積極參與到科技園的建設中,使得當地勞動力市場得以快速發展,滿足了科技園對高科技人員的需求,科技園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資源,在這一階段科研人員數量明顯增加,逐漸有許多小型企業進駐科技園,很大程度避免了外來資源的流失,使得技術被很大程度上的擴散。
3 法國產業集群發展模式對珠三角技術創新的啟示
3.1 珠三角專業鎮概況
廣東現有專業鎮的數量達到兩百多個,如南海西樵的紡織、石灣張槎的針織、東莞厚街的鞋業、澄海澄城的玩具、潮安楓溪的陶瓷、順德樂從的家具、中山古鎮的燈飾等。最早專業鎮是自然形成的,廣州、深圳等大城市的大中型企業所需要的零配件通過外包給周邊地區加工生產,讓鄰近的珠三角許多小鎮獲得機會,發展成“一鎮一品”專業鎮。20多年珠三角地區經濟的迅猛發展,導致土地、人力等資源的日益緊缺,環境承載度已近飽和,這些都嚴重制約了產業升級與擴張,走科技創新道路已成為珠三角地區發展的必然選擇。
3.2 法國產業集群發展模式對珠三角技術創新的啟示
目前廣東全省產業集群試點單位達到50多個,已逐漸建立了技術創新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以及企業內部的技術研發中心,為專業鎮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極大地推進作用,但在區域技術創新體系中體制建立的還不夠完善,主要是小型企業完全依靠自身力量來進行發展,速度比較緩慢,也無法及時得到信息,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廣東省專業鎮技術創新總的方向很明確,實踐性也比較強,借鑒法國產業群發展模式特點,結合我省地理位置以及經濟發展趨勢,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是政府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如上文所講在法國索菲亞科技園的初期發展中,正是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科技園才能在短時間內得到快速發展,同樣在我國也很適用,我國經濟正處于追趕型的經濟形態中,政府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政府需要加強扶持力度。
第二是全面推進珠三角地區專業鎮技術創新工程,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借鑒法國成功的產業集群發展模式來建設和完善技術創新中介機構,尤其是一些綜合性、協調能力以及實用性比較強的技術創新服務機構;二是使得各級技術創新機構的服務功能更加完善,給予中小型企業在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以及市場創新方面更多的支持和服務,更重要的是還要組織中小型企業家把眼光放到國外,加強與國外同行企業之間的交流,以尋求更多的發展空間與發展機會,幫助中小企業做好可持續發展的品牌戰略,加強產學研結合,以推進大學與科技園的交流;三是我國駐外使館、領事館及行業協會也要發揮最大的作用來促進國際化行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為中小企業及時的提供國際市場上的信息咨詢服務等。
最后要做好產業延伸工作,為專業鎮營造新的增長點。珠三角地理環境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下游,可以大力開展旅游專線,利用地理優勢來宣傳專業產品取得企業以及產品,旅游路線也能促進專業鎮區域及企業的品牌宣傳,對專業鎮經濟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先簡單介紹了法國產業集群模式的發展歷程,重點講述法國產業集群發展模式的特點,以及對三角技術創新帶來的啟示,隨著產業集群在我國的進一步發展,將會期待越來越大的作用,更多的內容仍然需要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陳榮.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以安徽、浙江為例[D].安徽大學,2008,06.
[2]廣東省科技廳科技考察團.如何打造與世界接軌的專業鎮技術創新體系-赴法國、意大利的考察報告[J].廣東科技,2003,2.
【關鍵詞】 知識結構;課堂評估技術;結構化評估
一、 引言
在認知科學中,就學習行為來說,儲存在記憶中的知識的數量和知識的結構都是非常重要的。知識結構的概念早就被相關專家引入會計教育研究中,知識結構的概念是基于人們將信息組織成能夠反映定義它們的概念與特征之間的關系,是一門學科的概念、原理、規則和特征的組成方式。
知識結構對會計專業技能具有重要的意義。實證研究已經證明,精確、高質量的知識結構使得相關信息容易識別和編碼,便于從長期的記憶中檢索可用的知識,有利于在會計任務的行為特征中找到合適的問題解決策略。盡管記憶豐富的行為特征有它的優勢,但較好的知識結構對后續的學習是大有益處的。
知識結構和知識類型之間概念上的實際差別意味著評估策略必須不同。盡管評估某個人的知識結構的結構化評估方法(SA)已經廣泛應用于計算機專業技能教育的研究之中,但結構評估方法還是沒有作為課堂學習評估技術的主流。例如,在會計教育評估中,一些專家拒絕討論SA技術。這是由于他們對SA方法缺乏了解造成的。
本文主要研究SA工具是如何應用于會計教育中知識結構評估之中。目前已有一些商品化的SA軟件工具,它們都很容易使用,將其運用于會計教學評估只需要作少量的二次開發。
二、 評估知識結構
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的發展可以近似地認為要經過一系列的階段,知識低級形式的認識是知識結構的基礎,也是過渡到高級形式的必要條件。說明性的知識主要是關于人、地點和事物的口頭信息或事實,是知識認識的早期階段。在達到學習的初始所需要的說明性知識起點水平之后,學習者就開始集中于程序性知識的學習,程序性的知識由一系列在具體結果中所產生的動作序列組成。程序性的知識可以從簡單(計算)到復雜(決策分析)。隨著時間的消耗,說明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的認識與記憶體中的知識關聯在一起。這種知識形成的特性為評估知識結構提供了基礎,為區分專家和初學者的表現提供了識別的手段。
為了揭示一個人的知識結構,最接近SA方法進行了以下三步的過程:
一是獲得某人的概念關系的判斷;
二是將這些判斷當作知識結構的表示;
三是通過與參考知識結構或“黃金標準”(也就是該領域專家的知識結構)進行對比來評估所得到的知識結構。
關于獲得概念關系的技術包括概念映射技術、單詞關聯技術、有序回憶、卡片排序過程、對半比較和有序技術等。在得出結果之后,這些數據通常要經過提煉處理,如進行聚類分析、共性相關分析或多維定量分析。從這些方法所導出的知識表示還要進行交叉學科的比較,與參考標準進行對照,用來評估每一個學生的知識結構的質量。
筆者開發了一個自包含集合的計算機軟件,通過人機界面或智能化自動獲取學生所掌握的知識,為評估知識結構提供良好的手段。教師當然可以應用對半比較,得到概念表中所有可能概念的相似判斷,用來判別其知識的領域。筆者應用的評估方法與傳統方法有所不同,其評估電腦算法是基于知識的網絡表示。算法是將人們概念關系的判斷(如相同判斷的比較對的集合)轉換成將概念表示成結點的結構。筆者應用的路徑尋找技術是一個基于知識的網絡表示的量化算法。這個方法將學生頭腦中的概念關系判斷(如:相似判斷的“比較對”的集合)轉換成計算機能夠識別的網絡結構模型:概念表示成結點,聯系表示成網絡中兩個結點之間的距離。與其它評估方法相比,網絡結構能夠描述組成學生知識結構概念中更為復雜的關系。圖1說明了一個學生在管理會計中所掌握的概念的網絡表示。在這種表示中,相似的概念表示為相互連接的結點,既可表示它們的關系,又可表示它們之間相差的距離。
為了評估某個人的知識結構的質量,路徑尋找技術提供了比較兩個網絡結構的方法,如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教師的知識結構。路徑尋找技術應用一個稱之為“C”的量值,C值表示兩個網絡之間共同連接數和總連數的比率。對任意兩個網絡,C是從0到1之間的變化,C值為“0”意味著兩個網絡間沒有聯系,而“1”說明兩個網絡有相同的結構。很顯然,C值能夠說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知識結構的差別,C值越高就意味著師生之間網絡越一致,學生也就越具有良好的知識結構。
三、 路徑尋找技術在教室中測試的應用
筆者認為,路徑尋找技術是教學評估或學習評估的有效手段,不論是在會計學教學中還是計算機科學以及其他的教學中,都能有很好地應用。筆者在兩門會計課程中證實了路徑尋找技術的有效性,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了研究:
一是知識結構的C值評定能夠改善相關教學環境嗎?
二是C值與傳統的學生知識評估方法,也就是考試成績之間有怎樣的相關程度?
在教學評估中,C值的真實性取決于它的判別函數的有效性。因此筆者著手解決下面問題:C值在會計教學中的預測性能是否優于或超過傳統的評價方法?
(一) 實例
筆者對廣東商學院會計學本科生進行實驗,針對他們學習的管理會計、審計和其它非會計課程應用路徑尋找技術進行測試。首先,我們對學習管理會計的學生(n=56)進行學前預考和學后結業考試,評價學生的知識結構是否發生了改變。然后進行比較研究,對學習了審計的學生(n=54)的知識結構與未學會計專業課的學生(n=51)的知識結構進行比較研究。
(二) 方法
用下列方法進行評價:
1.知識結構。每一科目的C分值用于反映知識結構的質量。由于C值表示的是兩個網絡結構之間的相互關系,在筆者的研究中以教師自己的知識結構作為參照標準。
2.說明性的知識。學生常規考試中所得的分數表示說明性知識的評價方法。考試主要由多項選擇和幾個問答與簡述所組成。
3.案例成績。要求學生對某個工業企業作一個財務管理咨詢,撰寫咨詢報告,對其進行評分,以此作為成績的評定依據。考察報告中分析的徹底性、溝通能力、建議的創造性可以比較準確地評價學生的報告。
4.對審計任務的自我效能、學生的自我效能的評價。筆者收集了幾個審計實例。自我效能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在這里可以認為是學生需要達到指定成績類型而組織、執行相關課程學習的判斷。通過對161名學生的全面分解,可以發現自我效能與成績之間有很大的相互關系。因此筆者為審計任務構建了一套三級的自我效能的評價,科目表示他們的信用等級(從沒用信用“0”到完全信用“100”)在成功完成審計任務,包括風險評價、內部控制評估和審計過程的設計。
(三) 過程
生成C值的過程對所有實例都是相同的。
第一步,教師對每一門會計課程提供與特定的教學順序相關的概念列表(例如,收益和現金流量分析)。
第二步,創造兩個文本文件,第一個包含與整個比較對相關的概念列表,第二個包含在評價會話開始時呈現在屏幕上的給學生的指令表。
第三步,引導學生進行評價人機對話,建立起學生的個人知識結構網絡。記錄評價程序和兩個數據文件,應用于計算機實驗室。學生執行評價程序進行評價人機對話,訪問概念文件、隨機生成概念對,再每一次提示學生評價一個對之間的關系。課程教師完成同樣的評價任務以創建一個“參考或標準”的知識結構網絡。將這個過程所建立的數據運用路徑尋找軟件自動轉換成數據矩陣,并保存為近似的數據文件。
第四步,評估一個學生的知識結構的質量,只要運用路徑尋找軟件中的相關模塊計算教師和學生的兩個近似數據文件之間的相關性(C值)即可。在筆者的實驗中,通過學生人機會話生成學生的近似數據文件,使用路徑尋找軟件參照教師的“標準”知識結構文件,評價學生知識結構的水平。
最后,由路徑尋找軟件生成與圖1中類似的學生知識結構的物理表示,它可用于對學生知識結構的質量評估。
四、 結果
(一) 管理會計
筆者通過實驗,獲得了教育前和教育后的C值,如表1所示。在表中可以看到,教育前到教育后的C分值在統計意義上有了增加(0.22對0.37;t=6.5 P
總而言之,從實驗中獲得的數據揭示了路徑尋找技術的幾個重要的性質。1. C的分值因教育而得到了改進,C的分值與傳統的課堂評價方法(也就是多重選擇的測試方法)相關。2. 就案例分析成績來說,C值提供了漸進式的預測,好于傳統的考試分數。最后一個,也是最關鍵的,路徑尋找技術能夠捕獲獨特知識結構。
(二) 審計課程
對審計課程和非會計課程的平均C分值(教育后)進行比較,其學生的會計知識結構質量有很大的不同(0.41對0.07;t=18.3,P
五、 討論
(一) 對傳統評價方法的補充
在會計教育的專題討論中,有些學者強調培養“技術問題的解決者”,幫助學生變成“訓練有素、富有創造性的問題解決者”。知識結構被認為是會計課程對達到該轉換所必須的一個度量,可以幫助會計教學工作者開發改進學生的知識結構的方法,并評價這種方法的有效性,本文論證了以路徑尋找技術來評價學生的知識結構的可行性。該技術為學生的知識結構提供了啟發,可根據某個標準或被采用的結構進行知識結構的評估。
結果證明路徑尋找方法的C值因知識結構的呈現而改進,與其它學習評估方法相關,能夠與考試成績相關聯。路徑尋找技術對課堂評價是非常實用的,它能提供關于學生學習獨特性的信息以及特別學生的會計知識結構。
(二)使用路徑尋找工具作為一個課評價技術
Harwood and Cohen早在1999年就確定了評價的四種類型:效果評價、課堂評做、等級分配與考試、課堂環境的控制。結構評價(SA)屬于等級分類方法,或說一種課堂評價技術。筆者認為使用路徑尋找技術不是一種分等活動,因為把C值評分作為課程評分等級是非常困難的。因此,筆者相信路徑尋找技術是比較好的用于課程評價技術(CAT),經常用來小規模評價學生的在課堂上的學習情況。CAT不分等,但能夠評估他或好的教學方法的有效性。
CAT技術能夠提供教師和學生的反饋,說明學生進入了更深一步的學習狀態,而不是簡單記憶事實與步驟。路徑尋找技術也能提供學生知識的物理表示,這是矯正和改進努力的有價值信息的來源。例如:學生和教師能夠共同檢查學生知識的表示,找出需要糾正的差距和不足。同樣,學生可按組各自進行分析。
六、結束語
路徑尋找技術作為一個CAT,也有一些不足。如果評價一個知識結構只是源于20多個概念,就需要作190(N×(N-1)/2)條件的判斷。當概念增加時,需要判斷的數目就會變得難以想象。然而,筆者通過研究發現,只要應用10個左右的概念,就不會影響結果的有效性。
由該技術提供的數據能夠增強與專業實踐相關的學習效果的預測。很顯然,知識結構評估與涉及的具體領域和各自的能力有關。從這種評估方法的收斂、可識別和預測效果來看,這種結構化評估方法能夠提供關于教學效果方面的有價值的反饋信息。
雖然路徑尋找技術不太適合于等級劃分或考試,但非常適合用作課堂評價的工具。如果要對認知科學和會計學教學進行深入研究,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結構化評價肯定會得到教師越來越多的關注。
【主要參考文獻】
[1] 王壘. The Structure and Measurement of Self-efficacy [J].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5):415-420.
[2] Mary B. Curtis, Mark A. Davis. Assessing knowledge structure in accounting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 2005,(21):185-195.
[3] Harwood, E. M., and Cohen, J. R.. Classroom assessment: educational and research opportunities. JournalofAccounting Education [J]. 1999,(4):691-724.
關鍵詞:食用菌液體培養;發展狀況;優勢;應用前景
食用菌液體培養又稱深層發酵或液體發酵。主要原理是在發酵罐或三角瓶中加入液體培養基,通入無菌空氣以增加培養基中溶氧含量,提供食用菌菌絲體呼吸代謝所需要的氧氣,同時加以攪拌或振蕩,并控制適宜的外界條件等,使菌體在液體深處繁殖發育,獲得大量的菌絲體或代謝產物。目前,國外的食用菌深層發酵研究主要是獲取風味物質(食品)和特殊代謝產物(醫藥、飼料),國內研究則集中在液體菌種的生產及提取代謝產物等[1,2]。本文對食用菌液體培養技術的發展、液體培養技術生產食用菌菌種的優勢及其在食品、生物醫藥等行業中的應用和發展前景等加以介紹。
1食用菌液體培養技術發展狀況
1.1食用菌液體培養法的起源與發展
食用菌的液體發酵是在抗生素發酵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47年美國的漢姆非特(HumfeldH)首先提出了液體培養法生產蘑菇菌絲體。1948~1954年他們選出了適合液體培養的蘑菇菌株。1953年美國人布洛克博士(S.S.Block)用廢柑汁深層培養出了野生蘑菇。1958年沙克斯(SzuecsJ)第1個在發酵罐內培養出羊肚菌菌絲球。日本的杉森恒武等于1977年用1%的有機酸和0.5%的酵母膏組成液體培養基,取得大量香菇菌絲體。從此,食用菌的培植開始從農業生產跨入了工業生產的領域。
1.2我國食用菌液體培養技術的發展
我國是在1958年開始研究蘑菇、側耳深層發酵。到1963年,已經能進行羊肚菌的工業化商品生產。從此,食用菌產品的獲得開始由簡單的農業種植而轉入工業發酵生產。20世紀60年代末期,我國已能大規模采用深層發酵法生產食用菌,主要研究單位有四川抗生素研究所、三明真菌研究所、中國醫藥科學院藥物研究所、上海新型發酵廠等。研究主要集中在藥用菌的生產,如靈芝、蜜環菌、銀耳芽孢等菌類[3]。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究香菇、冬蟲夏草、猴頭、黑木耳等食用菌的液體發酵。20世紀90年代,由于發現食用菌多糖有抗癌活性,使得一些具有生理活性物質的菌類(如云芝、灰樹花等)引起了更多的關注,針對這些菌類的深層發酵培養技術的研究也得到長足發展。
目前對食用菌液體發酵的報道很多,而在利用液體菌種直接用來生產食用菌子實體方面,國內只有少量的報道[4]。如甘肅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的李玉珍等研究了側耳液體菌種在不同培養料上的性狀表現,重慶師專的朱健勇等進行了液體發酵菌種生產金針菇子實體的試驗,得到了菌絲生活力強、接種面大、發菌速度快的一些結果。但是這些試驗一般也都停留在實驗室階段,沒能在生產上推廣應用。究其主要原因,是因為液體深層發酵的設備投入大、風險高,一般個體生產戶不愿投入;接種技術不過關,在接種過程中往往容易產生污染;菌種不易保存,發酵以后必須馬上投入使用等,因而造成了液體菌種生產子實體技術一直未能推廣應用。
2液體培養技術制備食用菌菌種的優勢
2.1生產周期短
制備液體菌種一般只要5~7d,周期短,速度快。而培養1瓶固體栽培菌種需要30d左右,僅發菌時間就比固體菌種減少了1/2以上。此外,用液體菌種作為母種或原種來擴大培養原種或栽培種時,也要比采用固體菌種快得多。一般液體種要比固體種提前成熟10~20d。因為液體菌種有流動性,各個菌絲球和菌絲片斷可以流散在不同的部位萌芽,發育點多,內外上下一起長,6~12h菌絲萌發,15~20d可長滿栽培袋,大多數品種10多天就可出菇。
2.2菌齡一致
由于固體菌種是靠接種塊上的菌絲體蔓延長成的,這樣不僅培養菌種的速度慢,而且處在菌種瓶(袋)上部和下部的菌絲體菌齡差異較大,一般要差20~30d,往往當下部菌絲體剛長到瓶(袋)底時,處在接種處的上部菌絲體就接近老化。而液體菌種則生長發育均勻一致,菌齡整齊,液體發酵5~7d時的菌絲體正值旺盛生長期,接種后萌發快,菌絲活力強,發育健壯。用其拌料栽培,其菌絲生長速度較一致,現蕾及出菇時間一致,便于管理、采收與加工。
2.3接種簡便
流質狀態的液體菌種還便于接種工作的機械化、自動化,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更適合食用菌的工廠化、標準化生產。并且液體菌種萌發速度超過了雜菌滋長速度,雜菌幾乎沒有滋生的機會,因此克服了雜菌污染的技術難題,保證了產品質量。
2.4降低成本
采用三角瓶或發酵罐生產液體菌種,產量高,原料便宜,成本不到固體菌種的1/3。同時,由于其生產周期短,不使用菌種瓶,可省去裝瓶、挑棄污染瓶、接種、挖瓶等繁雜工藝,節省了勞力、電耗和空間。
2.5效益顯著
液體菌種的生產廠房面積小,生產效率高,易進行自動化控制,產品質量穩定,產品易于提取和精制[5],使得質量與產量明顯高于傳統的生產方式,經濟效益顯著。
2.6液體菌種是食用菌產業化的必由之路
實踐證明,液體菌種代替固體菌種在生產上是可行的,能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縮短生產周期,為食用菌的工業化、集約化生產奠定了基礎。由于液體菌種具有不便運輸、保存等限制因素,可利用液體菌種作原種,擴繁成固體栽培種,可明顯縮短制種周期。這樣既克服液體菌種的缺點,又能發揮其優勢,雖然這樣不能充分體現液體菌種的先進性,但這一途徑比較適合我國食用菌生產的國情。現在一些大型的食用菌生產加工企業,正成為液體菌種推廣的示范基地。例如山東九發的雙孢蘑菇工業化生產線,北京天吉龍食用菌公司的白靈菇生產線,上海浦東天廚菇業有限公司的“天廚一號”純白金針菇生產工廠。這些現代化的食用菌工廠,既是液體菌種的使用者,同時又起到示范推廣的作用,必將會在生產實踐中推動液體菌種生產使用技術的不斷發展。
3食用菌液體培養技術的應用與前景
3.1食品工業上的應用
液體發酵食用菌菌絲體的營養成分,無論是蛋白質、氨基酸,還是維生素的含量,都類似于子實體。目前食用菌液態發酵正在大量研究開發中,由于用工業化液體發酵來生產食用菌蛋白質,要比飼養家禽或家畜來獲取蛋白質的時間短、效率高、成本低。因此,食用菌的深層發酵在食品工業方面將有很大的發展前途,將有望成為21世紀人類所需的主要蛋白質的來源之一。
3.2生物醫藥產業上的應用
食用菌在深層培養過程中會產生多糖、生物堿、萜類化合物、甾醇、酶、核酸、維生素、具抗生素作用的多種化合物以及植物激素等多種生理活性物質,這些物質分別具有對心血管、肝臟、神經系統、腎等人體器官的防病治病作用以及抗癌、消炎、抗衰老、抗菌、提高免疫力等功效[6,7]。目前,許多液體發酵的食用菌菌絲體可用于制藥,對于那些在人工栽培條件下不易形成子實體或者其菌絲體與子實體含相類似有效成分的覃菌,可以利用發酵產物代替子實體。現在,我國市場上供應的食用真菌藥物,如蜜環片、靈芝菌片、寧心寶膠囊等均已采用液體發酵菌絲體制造。超級秘書網
3.3其他行業上應用
液體發酵形成的菌絲體以及含有多種代謝產物的發酵液,是上等的飼料,一般作為蛋白質原料加入到飼料中,具有易吸收、轉化效率高、經濟效益好等特點,將是動物飼料中蛋白質的重要來源。
4結論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微生物學、蕈菌學、發酵工藝學和工程學的相互滲透和交叉,特別是發酵產物分離技術的發展,食用菌液體發酵技術在食品和醫藥等行業上的應用將更廣泛、前景更寬闊。食用菌液體培養技術在制備食用菌菌種上的突出優勢使其將成為我國食用菌生產工廠化、規模化的必由之路,并將促使我國的食用菌發展得到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郭樹凡,張慧麗.香菇液體菌種發酵條件的研究[J].中國食用菌,2005,24(1):38-41.
[2]李萍萍,王穩,陳娟.金針菇菌種液體培養環境因子優化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07(1):154-156.
[3]程顯好,劉林德,董洪新,等.蜜環菌菌絲體液體培養條件的優化[J].中藥材,2007,30(5):509-512.
[4]張玉蓉,王宏勛,尹艷麗.板栗殼對三種食用菌液體培養的影響[J].武漢化工學院學報,2006,5(3):14-17.
[5]鄒學忠,范玉峰,蘇延.赴日本食用菌技術交流考察報告[J].遼寧林業科技,2000,3: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