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5 00:21:4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國社會經濟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內容摘要:本文從“效率與公平”的全新角度,分析和諧社會運行的動力和制衡機制。既是對“效率與公平”關系說的豐富與發展,也是對和諧社會制度建設的創新與探索。
關鍵詞:和諧社會 效率 公平 動力 制衡機制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其要義就是要構建化解社會矛盾與沖突的暢通渠道和良性運行機制,使社會矛盾與沖突轉化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動力和制衡力,從而保障社會的持久繁榮、和諧穩定,為實現共同富裕的最終目標創造條件。
本文從“效率與公平”的全新角度,分析了建立健全和諧社會運行機制的理論基礎和源泉,指出建立完善的社會動力和制衡機制,既是對“效率與公平”關系說的豐富與發展,也是對和諧社會制度建設的創新與探索。
“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下社會動力和制衡機制的缺陷
(一)從效率角度
“效率”這里指的是資源的有效使用和有效配置。效率的增長指的是勞動生產率提高或資金利潤率的提高,表現為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貨暢其流。“效率優先”原則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機制的基礎和理論根源。其中,動力機制來自于效率機制,而效率提高的源泉則在于利益分配的手段和格局。“效率優先”有利于資源配置狀況的改善,有助于效率的增長,有利于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的形成,從而為社會創造一種公平秩序和發展的原動力。然而隨著經濟的增長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價值觀念逐漸變化,那種認為收入分配差距有助于勞動者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從而使社會經濟效益得以提高的動力論將會受到質疑。經濟學家厲以寧認為,動力來自物質利益的假設偏于簡單,而且從事經濟活動的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并非全部來自對自身利益的追求。因為人不是單純的“經濟人”,是“社會人”,動力機制的源泉不是唯一的,而且效率的增長也不一定來自于利益分配。如果僅僅把效率視為生產效率,那么,動力作用的發揮就會很片面,甚至會出現低效率和無效率,最終導致不公平。
(二)從公平角度
所謂“公平”在這里不是指收入和財產分配的均等,而是機會的均等。“兼顧公平”則體現了和諧社會的理念,是社會制衡力的基礎。任何社會要發展,僅有動力機制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制衡機制,確保社會運行的相互控制和協調平衡,以便為人們的生存與發展提供基本的社會秩序。其中,利益制衡是社會制衡力的中樞。利益制衡最終體現的則是“公平”原則。當說到“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時,這里的“兼顧公平”顯然是指兼顧機會均等條件下的收入分配協調,而不是指收入和財產的分配均等。所謂的“收入分配協調”(在收入分配協調中包含了收入分配合理差距的存在),就是通過政府運用公平原則建立健全利益制衡機制,保障利益相對均衡的分配,保持社會和諧發展。
改革開放初期,人們理解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往往把效率一詞限定的比較狹隘,認為效率就是經濟領域的效率,不包含社會其它領域的效率。經濟效率也只是生產效率,忽視分配、交換和消費方面的效率。對公平的理解也很片面,承認人的機會均等,忽視精神、社會、文化權利的公平。我國實行“初次分配強調效率,再分配兼顧公平”的政策確實激活了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的迅猛發展。但是,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上,利益制衡機制發揮不到位,導致資本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偏高,且呈上升趨勢。勞動收入所占比重偏低,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的趨勢明顯。當前,我國貧富差距逐漸擴大,反映了利益制衡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十七大首次把社會公平放在了與效率同等重要的位置。“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一個“更加”表明了黨對公平的高度關注,對促進公平正義,創建和諧社會的動力、制衡機制,具有重大意義。
公平正義對和諧社會運行的意義
如果從“效率與公平”的關系來看,兩者同樣重要,是人類社會運行不可或缺的兩翼。但從最基礎的層面看,公平正義更為根本。效率是人和社會生存發展的過程和手段,公平則是發展的目的和歸宿。我國所要實現的共同富裕目標,所要構建的和諧社會,最終都體現在公平正義之上。公平相對于效率來說,內涵更為豐富,不僅包含經濟學意義的公平公正,還包括社會公平公正等。
(一)公平正義是和諧社會運行最大的動力
公平是人的根本需要和價值追求,是人類生存、發展以及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最大動力。和諧社會首先是人的社會,人是社會運行的原動力。和諧社會強調以人為本,而公平正義則體現了人的最基本利益需要和價值所在。需要和利益是人的原動力,人的需要和利益是多種多樣并且無窮盡的。不但如此,人的需要來源于社會,因此,人們在衡量需要和享受時是以社會為尺度,而不是以滿足它們的物品為尺度。換言之,任何社會的人,不但是“經濟人”,還是“政治人”、“社會人”、“文化人”。
以公平公正作為社會的動力機制,相對于效率機制作為社會動力機制的局限性來說,更為全面、寬泛和深入,也更具有終極意義。總之,社會是由人交互作用產生的,人是社會的主體和根本,人的需要和利益(特別是物質需要和經濟利益)是人生產和活動的原動力,也是社會運行的原動力。在各種需要和利益中,物質需要和經濟利益是根本的,因此,效率是公平正義的基礎,沒有效率就沒有公平。
一個有平等權利的社會,一個充滿活力、安定有序的社會,一定是公平正義的社會,也就是每個人得到全面自由平等發展的社會。在這里,人們不但有最大的積極性和動力創造物質文化財富,而且有最大的約束力和制衡力去尊重他人和社會的利益,從而實現人與人的和諧共處。
(二)公平正義是和諧社會運行的最大制衡力
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和源泉,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是社會最大的制衡力。在“效率與公平”的關系中,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和源泉,處于效率的中心位置,沒有公平正義就沒有效率;同時效率的增長也要圍繞促進公平正義這個中心,有了效率才能更好地實現公平。
以西方主流經濟學派為主旨、強調效率至上的世界銀行也不得不承認:“從長期看,增加公平是提高經濟增長速度的根本。”反之,不公平就會損害效率,導致生產潛力遭到破壞,資源分配喪失效率。例如當商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出現不公平時,權力和財富的不公平往往會轉化為機會的不公平,最終導致社會的無序。當經濟和政治的不公平程度過高時,會形成不良的經濟政治制度,不良制度偏向于權勢階層,形成窮人復制貧困的不公平陷阱,損害鼓勵人們投資和創新的動力機制,從而最終損害效率。還有,貧富差距加大,也會成為制約國民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瓶頸,導致消費結構斷層,引起效率下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波及我國經濟發展,政府出臺政策以“三駕馬車”拉動中國經濟增長,其中消費占主要比重。而近年來我國城鎮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與平均消費傾向呈逐年走低之勢,城鎮居民平均消費傾向從1990年的0.84降低到2003年的0.77,年均降低速率達0.005,這些都說明在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結構不斷優化過程中,目前我國消費市場仍存在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
如果減少經濟、政治和社會文化的不公平,制定出和諧社會的制衡機制,限制特權和專權,較為公平公正地分配政治、經濟、文化的權利,那么,就可以帶來許多現實收益和經常被人們忽視的更多潛在的和長期的收益,有助于提高效率,促進發展。
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是社會穩定的基石。和諧社會的構成和國家的繁榮穩定,依靠公平的社會制度來維持。
總之,社會和諧需要公平與效率。這里的公平,是全部生產要素的公平,是對社會各階層和各類人群的公平,不是對特權階層和少數人的公平,和諧社會追求的公平是理念公平、規則公平、程序公平、機會公平、結果公平和監督公平,任何一個環節不公平,社會都不和諧;這里的效率也是全要素的效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效率,以及各類群體和各個階層的效率。一個社會的動力機制和制衡機制是否和諧、合理和科學,主要看是否體現全要素公平、全過程公平,并由此形成全要素效率。
參考文獻:
1.胡聯合,胡鞍鋼著.繁榮穩定論―國家何以富強和諧.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
2.厲以寧著.經濟學的倫理問題.三聯書店,1996
3.陳占安主編.從基本矛盾理論到改革開放理論.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
4.廣東經濟學會編.市場經濟與和諧社會.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5.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編.堅持科學發展觀 構建和諧社會.紅旗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