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08 00:45:5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政治環境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內涵和研究域界
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被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領域的。陸慶壬在其主編的《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中首先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進行專題研究,并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這一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則是指對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發展產生影響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這基本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研究的范疇。其后,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逐步從一個孤立的概念被確立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要素。張耀燦在《思想政治教育學概論》中以“環體”的形式把其納入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四要素”之一。以此為基礎,學者們開始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系統研究。例如:邱柏生提出“要重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環境”,即“對全部社會因素之間在一定條件下協調整合關系的動態研究”。這些不同的研究視角發揮了“殊途同歸”的奠基作用,逐漸在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域界上形成共識:其一,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是一種現實的社會存在,它包括物質要素和精神要素;其二,這種客觀條件是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和人的那部分環境因素。這既與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和費爾巴哈的“感性的直觀”相區別,又避免了把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泛化為一般環境。
二、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理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研究的理論層面側重于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規律研究,旨在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進行規律性探討,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類型
其內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要素、特征和功能,學術界從不同的研究視角出發各自形成了代表性的觀點。一是在要素研究方面根據不同的標準把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如宏觀環境、中觀環境和微觀環境,良性環境和惡性環境,開放環境與封閉環境,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等。有的學者還從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出發,提出“外部德育環境、內部德育環境和中介環境(大眾傳媒環境)”的要素分析法。二是從與一般環境之比較及其自身育人特點兩個層面出發,凸顯了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具有育人特征,從而與一般環境、其他教學環境相區別。
2.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特點
張耀燦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特點表現為復雜性、開放性和易變性,陳秉公則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具有廣泛性、直觀性、動態性、滲透性、特定性和部分可創性特征。他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特點的總結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比如,張耀燦所概括的復雜性實質上也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廣泛性,而陳秉公所提出的動態性與張耀燦所提的易變性則是一致的。綜合了他們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特點的總結,有學者提出了廣泛意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應是多對有獨立特征的統一體:復雜性和可控性的統一、開放性和封閉性的統一、直觀性和抽象性的統一、穩定性與動態性的統一、客觀性與主觀性的統一、整體性與局部性的統一。
3.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作用
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作用,目前理論界的研究循著兩條不同的思路:一是從思想政治教育出發,分別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如何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過程、內容、方法、效果等,形成了環境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機制分析,具體包括傳導機制、濾選機制、內化踐行機制和反饋機制。二是沿著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類型,考察某一類型環境系統的影響。三是從主體出發,概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導向功能、動力功能、感染功能、約束功能等。
4.古今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理論研究
關于我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理論,研究者認為,我國古代不僅重視人際環境對人的品德形成的影響,而且重視思想與客觀環境的關系。關于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思想,研究者認為,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理論主要發展階段可劃分為自然經濟條件下樸素的環境論、商品經濟條件下理性主義環境決定論、一體化時期進步主義的環境論三個時期。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理論,研究者認為,關于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系的原理,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論基礎,環境論認為社會環境對人的思想道德品質的影響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形成了性質不同的歷史階段。
5.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建設
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建設的原則,研究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建設的基本原則主要有自然適應性原則、方向性原則、整體性原則、求實性原則、創造性原則、主體性原則、拓展性原則。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建設的標準,研究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建設的總體標準,就是環境的美化、凈化和優化。研究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建設的過程不是一個單一的過程,而是一個多維的過程,它是一個由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創造者、作用對象和環境因素三個基本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的有機系統。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建設的規律,研究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建設規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建設過程中諸多環境要素之間本質聯系及其矛盾運動的必然趨勢。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建設的規律主要有協調控制規律、能動受動規律和適應超越規律。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建設的方法,主要有社會導向法、整體協調法、篩選轉釋法、利用優勢法、環境隔離法、比較鑒別法、典型示范法等。
三、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現實問題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關于現實問題的研究立足于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浪潮的宏大背景,旨在回應現代環境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重大而迫切的問題,系統探討各個具體環境的特征、影響及其建設對策。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環境
網絡環境是隨著現代計算機技術發展和普及過程而形成的,它具有開放性、虛擬性和即時性等特征。李輝在其博士論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研究》中對網絡環境進行了具體分析,謝海光把理論和實務相結合,形成了“互聯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部曲”。
2.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環境
鄭永廷認為,媒介環境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環節,直接參與塑造、改造教育對象”。國內外關于媒介環境影響人的思想和行為的研究成果十分豐富,如卜衛的《大眾傳媒對兒童的影響》、尼可·麥克盧漢的《理解媒介》、馬克·波斯特的《第二媒介時代》等。學者們把這些研究成果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中,推動了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環境研究的發展。李輝提出,媒介環境不僅影響人的思想行為,而且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并對此進行了具體探討。
3.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張耀燦強調,經濟全球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具有雙重性,這使思想政治教育變得更加重要和迫切,并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內容、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以此為基礎,周從標對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理論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鄭永廷認為:“媒介環境、競爭環境、開放環境的形成和發展,體現了現代社會環境的特征。”學者們以此為基礎,并向社區環境、競爭環境等推進。同時,宏大的時代背景為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組織環境等注入現代要素,學者們也將其納入研究領域。
參考文獻:
[1][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邱偉光,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周琪.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問題研究述評[J].思想教育研究,2011,(8).
關鍵詞:大學生;自殺;原因;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02-0215-02
針對目前國內高校種種突發事件,尤其是發生在校園內的自殺事件,凸顯了高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并分析大學生自殺原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心理素質和所處的外部環境都有著明顯的特異性。
一、外在原因
(一)社會的壓力
當代大學生正處于東西文化交流,多種價值觀凸顯的時代,在所難免的會受到外界的影響。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市場經濟引入競爭機制,一方面為人們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另一方面給人們的現實生活帶來了種種壓力,大學生在思考社會變革問題的過程中,在價值觀念的變化過程中,原有思想水平和心理發展水平往往發生矛盾,他們中的有的可能舍棄自身價值和理想的實現去追求經濟目標,由此產生各種錯誤心理;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東西文化發生著前所未有的碰撞和沖突,求新求異的心理促使大學生盲目追求西方文化,致使大學生陷入空虛、混亂、壓抑、緊張的狀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面根據國家政策,高校畢業生就業通過供需見面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辦法,與以往不同,另一方面我國高校學生規模的擴招,這些都給大學生就業增加了壓力;隨著科技的發展,大眾傳媒日益豐富,電視機、廣播、報紙、雜志、信息高速公路、互聯網都以不同方式出現在學生生活學習中,也愈來愈成為大學生精神生活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一方面為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提供了方便,但另一方面,大學生處于這樣一種虛擬和現實空間的交互作用之中,對于各種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差,極易受負面影響,引發生理和心理疾病,研究證明:“長時期操作電腦會留下腦部僵直,手臂腫脹等電腦綜合癥。”隨著城市化的加快,城市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直接的危害著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比如:擁擠現象,城市噪聲都會導致人的神經系統處于緊張狀態,往往使大學生情緒煩躁、緊張、焦慮,甚至導致攻擊行為;食品安全問題也會使大學生處于緊張與恐懼之中,危害著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二)家庭教育的偏失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證明:家庭環境對人的一生發展具有奠基性、持久性的重大影響。家庭成員的關系、家庭結構的變化、家庭教養的方式和家庭期望值都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心理特征。有調查表明,家庭教育中普遍重視對孩子的智力投資,忽視了對子女思想道德素質,尤其是心理素質的關心。父母離異或亡故、家庭成員關系緊張,父母要求過嚴或是關心太少都可能對大學生造成某種心理創傷,承受挫折的能力也相對較低,都容易導致大學生心理障礙。
(三)學校教育的缺失
學校環境主要有“學校教育條件、學習條件、生活條件以及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等,這些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不健康的校園風氣的沖擊,比如:考試作弊、學術論文弄虛作假,如果不及時發現、糾正校風,會嚴重影響學生身心健康,使個別學生變得頹廢。校園文化生活的單一,盡管各個高校成立了各種文化社團,開展了體育文娛活動,建立了校園網絡,但從活動的數量、質量和覆蓋面看都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部分學生會感覺生活乏味和枯燥。忽視了學校各個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班級是大學教育的一個基本單位,宿舍則是大學生學習、生活、休息的基本場所,學生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此群體中度過的。”同班級和同宿舍同學之間的關系極為重要,一旦出現矛盾,往往成為大學生心理疾病的誘因,如果長期的矛盾和摩擦沒有得到解決,在極端情況下甚至會導致惡性事件的發生。忽視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過多強調政治,文化素質,而輕人文精神的培養,尤其是生命教育的涉及很少,這種認識上的偏差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環節的薄弱和對于生命的輕視和漠視此外,“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程度上的放松和形式化,教育內容的空洞和方法上的不當,也給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養成帶來不良后果。”
二、學生自身的原因
(一)生理原因
總的來說,有四方面因素,生物醫學認為,“學生自殺行為可能跟某些神經傳導物有關。”大學生大多處在醫學所劃定的“青春期危機”時期,一旦遇到心理動力或社會條件,很容易發生自殺行為。也有研究表明,大學生自殺與遺傳因素有關,大約有三成自殺者,他們的家人中曾有過自殺行為或者自殺未遂者。大學生是精神疾病的高發人群,國內有研究表明,“大學生自殺者中有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礙者為39.27%。”某些大學生由于身體患有疾病,長期遭受折磨或因經濟原因,而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甚至導致其放棄生命。
(二)心理原因
1.思想的偏位。有的大學生在思想上不但沒有樹立好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具有明顯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色彩。缺乏遠大的理想,在個人道德上滑坡,不講社會文明和社會公德,缺乏社會責任感和家庭責任感,自私自利,甚至在極端情況下,走上自殺的道路。
2.適應性心理的偏差。對于大學生而言,大學與初中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人際環境相比,都有明顯的不同,尤其對新生而言,大學完全就是一個全新的領域。首先,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絕大多數學生都是第一次出遠門,來到一個陌生的校園和面對一個生疏的群體,再加上氣候、習俗、文化環境的變化和各自養成的生活習慣的不同,適應力不強的學生會感到無所適從、孤獨不安等一些心理困擾。其次,人際關系發生了變化,大學生的交往范圍廣泛而復雜,同個班級同個宿舍的同學來自五湖四海,家庭背景不同,性格不同,生活方式不同,難免會產生一些摩擦。再次,學習環境發生了變化,大學的教育內容無論在深度上還是廣度上都比以前有了更廣泛的特點,具有專業性、自主性、探索性和多元性,大學的學習目的和方法也大不相同,部分學生可能對此不能適應,加之強手如林,從而產生平庸感和失落感,在心理上承受較大壓力,甚至會選擇自殺。最后,大學生與中學生的角色發生了很大變化,必須具備自立、自主、自律的人格特征,部分學生沒有適應這一變化,往往使自己在心理上有很大壓力。
3.自我認知的偏差,“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常常缺乏客觀性和正確性。”有時自我感覺太好而自負驕傲,自我期望值過高,偏離實際水平,而一旦遇到挫折和不幸時,走向對立面,產生自卑情緒,自我評價過低,不能客觀、正確的認識自己。
4.人際交往心理的偏差,大學生的人際關系主要有同學、朋友、師生、親子關系,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可能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容易造成人際交往的障礙。“部分學生由于在各反面覺得不如別人產生自卑心理;有些學生與人交往時,會不由自主的感到緊張、害怕、嚴重到害怕見人,產生社交恐懼癥”;有的以自我為中心,絕人于千里之外,有的自視過高,看不起別人,有的學生因長期缺乏與人交往而產生寂寞孤獨感。這些不健康的心理往往會使自己在人際關系中處于劣勢,感受不到集體的力量和同學朋友的關心,導致自我封閉甚至自殺行為。
5.情緒的偏差。部分學生由于自我認識不足,過低估計自己,缺乏自信心,產生自卑感;有的學生由于考試、學習、生活困難、就業、健康等問題,而長期處于一種焦慮狀態中,甚至過度焦慮;“抑郁是大學生中常見的一種心理失調癥,是大學生感到無力應對外界壓力產生的一種消極情緒。”由于大學生自身還不是很成熟,情緒上出現的這些問題往往導致大學生一時沖動,采取自殺行為。
6.學習心理的偏差。部分大學生由于對自己所學專業不滿意,課程負擔重,學習壓力大,對各種考試感到恐懼和焦慮,成績不佳,考試不及格,從而引發厭學情緒,如果不能及時反省,長期下去,學習只會越來越糟,甚至選擇輕生。
7.戀愛心理的偏差。大學生正處于青春后期,性生理,性心理已基本成熟,性意識的覺醒與性心理的發展,促使他們渴望了解異性,渴望愛情,但在處理關系時不知道如何把握感情沖動的“度”,有的學生在戀愛中出現單相思,陷入被動戀愛或失戀苦惱中,如果不能及時從這種狀態中走出來,不能清醒地看待戀愛問題,很有可能導致暴力行為或自殺行為。
8.求職擇業心理的偏差。大學生在求職擇業的過程中,對選擇什么樣的職業,如何尋找工作常會產生心理困擾:有的學生擇業價值觀模糊,期望與現實相脫離,重金錢,講實惠,缺乏長遠眼光,求地位,保穩定,擇業觀念陳舊;有的學生角色錯位,好高騖遠,互相攀比,妒忌他人;有的心態失衡,常常無所適從,產生了危機感。再加上客觀上就業壓力大,競爭激烈,往往會引起學生的心理壓力和沖突,從而產生心理問題,嚴重者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9.經濟方面的心理偏差。大學校園的學生來自各個階層,生活條件、家庭背景多元化,有的學生沒有正確的消費觀,過度消費;有的學生盲目攀比,忘記了在學校的主要任務,忘記了父母的艱辛和對他們的期望,經受不住物質上的誘惑,愛慕虛榮;有的學生因為認識偏執,產生仇富心理或自卑心理,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10.網絡心理的偏差。網絡信息的豐富和快捷使許多大學生把上網當作通往成功的捷徑和有利條件,有的學生甚至急功近利,通過虛擬的網絡來滿足他們自我實現的需要,比如說長期打游戲,這種虛擬的自我實現心理會導致一些不道德的行為,有的大學生迷戀網絡缺乏人際關系,產生自卑、抵觸心理,性格孤僻,精神世界得不到充實,長期以往有害自己的身心健康,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總之,大學生群體中發生自殺行為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應該從多方面分析原因,從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對自殺行為的遏制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肖旭,陳正權.心理健康教育環境論[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
[2]韓延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侯桂芳.新世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
[4]張成山,江遠.新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5]楊慧琴,翟瑞.大學生自殺行為內外因素分析[A].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進展――全國第十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2007.
關鍵詞:會計目標 委托責任學派 決策有用學派 會計模式
所有活動都產生于一定的需求,需求的內容就是它的特定目的。會計信息主要依靠財務報告來傳遞,財務財務報告是連接財務信息供給者和需要者的紐帶,那么到底是誰需要財務信息,財務報告究竟是要提供給誰呢?到底需要什么樣的財務信息?這必然涉及到會計目標這一本質問題的研究和討論,明確會計目標也是產生財務報告的前提,提供的財務報告要圍繞目標的實現來努力。
一、會計目標概述
(一)會計理論研究的起點 研究會計理論要有起點,有了起點才會有過程和結果。從哪里人手來研究會計理論,一直是會計學界爭論不休的問題。選擇不同的研究起點,會形成不同的理論結構;而反過來,理論結構的正確與否以及它對會計實踐工作的指導作用有多大,在很多程度上又取決于研究起點的正確性和科學性。要作為會計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應該具備以下特征:是會計理論中最簡單、最基本的東西,是其他會計理論的基礎,人們能夠以其為基礎對其他會計理論范疇進行推理和論證;應該是從抽象到具體的出發點,能夠將會計理論與實踐連接起來(蘇新龍,1996;楊月梅,1998;吳聯生;1998);以其為起點形成的會計理論體系結構要嚴密,各組成要素之間要相互連貫,渾然一體。多年來,不同學派之間關于會計研究的起點問題進行了激烈的交鋒,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會計理論構造體系。從研究會計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來看,有四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會計假設起點論、會計本質論、會計環境論和會計目標論。會計假設起點論、會計本質論、會計環境論這三種觀點都因為不具備會計理論邏輯起點的特征,所形成的會計理論體系各部分之間缺乏內在的邏輯聯系而逐漸為大家拋棄。在20世紀中葉以后,美國會計界放棄了以會計假設等為會計理論研究邏輯起點的研究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以會計目標為會計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并在較短的時間內建立起以財務會計目標、會計報表構成要素、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會計確認、會計計量等為核心的會計理論框架結構。現在,會計目標起點論已基本為廣大會計學者所接受和認可。
(二)會計目標的不同認識 會計要先確立目標,再工作,進而實現會計目標(Accounting Objective)。如(圖1)(圖中箭頭方向表示下一級要索取決于上一級要素)。著名管理學家哈德羅?孔茨認為:“‘目標’不管是從一般的還是從特定的意義來看,他總是被認為是一個管理規劃的終點。”著名會計學家埃爾登?s?亨德里克森認為:“任何研究領域都要以確定目標為出發點。”那么,什么是會計目標呢?他接著說:“在會計領域中,目標可以視為形式結構中假設的一部分,或者視為超過或同于假設水準的一組建設。”孫又奇等編譯的《國際財務會計與會計準則》認為,財務會汁的目標是指財務會計資料和財務報表的基本用途,因此,財務會計目標一般也理解為財務報告(表)的目標。學者遲旭升認為,會計目標是指會計運行所期望達到的目的或結果,表明會計“應該做什么”,會計目標要受到人們(主要是信息使用者)主觀期望的影響,并取決于一定時期的社會經濟環境,具有主觀性和不穩定性的特點。1953年,A.C.Littleton在《會計理論結構》一書中把會計最高目標簡明地概括為:“幫助某人借助于數據了解某個企業。為了實現幫助管理當局和其他人士了解企業這一首要目標,會計必須對數據加以如實分類,正確地濃縮并充分地報告。”
(三)會計目標與會計模式 會計目標是理論界研究比較多的,而在實際工作中大家接觸比較多的是會計模式。會計模式是一定社會經濟環境下的若干會計特征的集合,它主要包括會計管理體制、會計準則的制定與實施、會計信息的披露制度、會計監督體系以及其他與會計管理活動有關的各個方面。從會計模式所包含的內容內容來看,它涉及的基本都是會計實務。一般來說,各國都是通過明確會計目標來決定會計模式的基本方向。也就是說,會計目標不同,所采用的會計模式也不同。舉個簡單的事例,如果會計目標是反映企業資產增值保值情況,則在制定會計準則時,資產的計量屬性必然要采用歷史成本;如果會計目標是體現會計信息對決策的有用性,則在制定會計準則時,資產的計量屬性必然要側重采用公允價值。因此,會計目標是會計模式的運行導向,會計模式的一切內容,諸如會計準則的制定與實施,會計監督體系等都是圍繞著會計目標這個中心來協調地發揮作用,并努力通過優化會計行為來實現會計目標。會計目標是會計實踐工作的服務方向,代表著社會各個利益集團要求的基本傾向。當然,一個國家具體的會計目標,最終取決于該國的社會經濟環境。(注:這部分內容在后面第四部分各國具體會計目標比較里有較為詳細的分析)社會經濟環境決定了會計模式的具體內容以及會計目標的實現方式。社會經濟環境、會計目標和會計模式之間的關系如下(圖2)所示。
二、會計目標兩大流派的比較分析
(一)受托責任學派 林鐘高等認為:“資本所有權和控制權的分離產生了委托關系問題,同時由于經濟人的有限性,使得委托雙方都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偏好。”如何平衡雙方之間的關系,將會計目標定為受托責任的完成情況此時應是最恰當的了。受托責任學派也稱經管責任學派。受托責任學派的理論思想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但它作為一個會計理論學派則形成于19世紀后半期股份公司制盛行的時期,它與股份公司制和現代產權理論的發展是緊密相連的。按照產權理論,資源所有者將其資源交與受托者經營和管理,雙方之間形成了一種“委托――受托”的權利責任關系。在股份公司制下,資源的“委托――受托”關系更加明顯,客觀上要求會計系統反映受托責任,從而形成了以反映受托經管責任為目標的受托責任學派。由此可見,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是受托責任存在的前提。在這種兩權分離的模式下,委托方和受托方都十分關注受托資源的保值和增值的情況,財務報告要充分反映受托資源的有效運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受托責任學派更關注財務報告對經營業績的客觀反映。1973年,美國著名會計學家伊尻雄治和理查德?M?西爾特在共同發表的論文《提出財務報表目標的理論框架》中認為,會計的基本目標是確保經管責任。
(二)決策有用學派 決策有用學派是在證券市場日益發達和規范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隨著資本市場日益發達和完善,投資者很容易通過證券市場轉換投資對象,使得企業的所有權有了很強的流動性。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既要了解經營者的歷史業績,還要預測企業的發展前景;因此,投資者需要大量相關并可靠的財務信息,財務信息依賴于會計系統,會計系統必須為投資者的決策提供信息服務,提供決策有用信息逐漸成為會計的目標導向。在決策有用派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現代決策理論和現代信息理論的出現又為決策有用學派提供了強有力的現實基礎和理論基礎。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在1978年了第一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企業財務報告的目
標》,闡述了財務報告的基本目標,即要提供決策有用信息,當然,它也不否認會計在受托經管方面的職責。但是,與會計信息有用性相比,反映受托責任則處于次要位置。
(三)兩大流派的比較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出現在不同的經濟背景下,與所處的外部經濟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兩者既有一致的地方,也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決策有用觀與受托責任觀的相同點表現在:兩者都有一個前提條件――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它們都要向外部提供會計信息;財務報告的主要內容基本是相同;這兩種觀點都是財務會計的目標,而未涉及管理會計的目標,似欠全面。決策有用觀與受托責任觀的不同點表現為:一是前提條件不同。這個前提條件和前面的前提條件――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不同。兩者都是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但兩權分離后,受托責任觀下受托關系非常明確,投資者和管理者基本上可以直接接觸;但決策有用觀下受托委托關系不明朗,這種關系是靠資本市場來建立的,管理者常常不知道誰是投資者,他們并不直接接觸。二是考慮的角度不同。決策有用觀主要是從外部投資人等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對會計信息提出的要求,此時,會計主體處于被動的位置;而受托責任觀則主要是從經營管理者的角度出發,他們要想辦法解除自身的經濟責任,此時,會計主體處在主動位置。三是反映內容的側重點不同。決策有用觀要求提供會計信息的目的在于有助于決策,它既看重財務信息,也看重非財務信息,以滿足用戶各方面的需求,它要求信息有很強的相關性;受托責任觀則側重于反映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要為解脫自己的經濟責任服務,至于對投資者是否有用,不是經營者所考慮的問題。例如在會計計量模式的選擇上,為了公平、公正地反映受托方的經營狀況,就必須要采用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和歷史成本會計模式,在會計處理上,它強調可靠性勝過相關性;如果以決策有用作為會計目的,就會采用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以實現信息的有用性。四是服務對象不同。受托責任觀主要為委托人即投資者服務,服務對象比較單一;而決策有用觀的服務對象比較多元化。五是所反映信息的時點不同。從時間觀念上看,受托責任觀立足于過去,是對過去的一個總結;而決策有用觀則主要是面向未來,是對未來投資方向的把握。實際從本質上看,兩種目標并不存在著根本上的矛盾,它們相互聯系相互補充。委托方也是財務信息使用人之一,財務報告本來也應該為委托人提供便于他們評價受托方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的信息,受托責任也代表了決策有用的一個側面;而決策有用也必須考慮管理當局對受托資源管理責任的履行情況,否則,信息使用者的決策基礎就將被動搖。所以,無論是受托責任觀還是決策有用觀,都與具體的社會經濟環境相適應的。正如葛家澍教授所概括的,當通過資本市場來分配社會資源的時候,使得資源的“委托――受托”關系通過資本市場來建立,從而使委托關系變得模糊不清,受托方對受托資源的管理被淡化,大家關注的重心從對受托資源的管理轉向在資本市場樹立良好形象――報酬與風險的比例最優。就對整個經濟發展過程具有全面影響方面而言,決策有用觀更具重要性,而就某一發展過程具體的經濟環境來看,受托責任觀有其實用性。
三、會計目標的國際比較
(一)社會經濟環境與會計目標 會計目標是會計理論研究的起點,也是會計實踐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研究不同時期的會計目標,可以使人們更好地認識會計目標,不僅可以為人們準確地確定現在的會計目標,還幫助人們展望未來的會計目標。作者把會計目標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然經濟時期。馬克思說:“單個商品生產者僅僅用頭腦記賬或者僅僅在他的生產時間之外附帶地把收支、支付日等等記載下來。”馬克思分析了會計是生產的附帶,是從生產中分離出來的,因此,會計的目標要體現企業的目標。那么,企業的目標是什么呢?企業的目標就是賺錢,掙利潤,會計的目標就是算賺了多少錢?企業的利潤為多少?因此,核算就成為人類社會在自然經濟時期基本的會計目標。第二階段是所有權和經營權初步分離時期。到了中世紀的歐洲,出現了一種新的的生產組織形式――莊園,莊主與管家之家的委托關系,使得受托責任作為會計目標走人了大家的視線;隨著時代的發展,企業規模大了,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生產組織形式,會計目標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當然也更加明確。另外,由于12至15世紀地中海沿岸的金融業日趨繁榮,會計記賬逐漸由單式簿記發展到復式簿記,這也為更好地實現會計目標提供了技術支持。企業所有者同經營者分離了,經營者需要了解會計信息用于管理企業,完成任職目標;所有者也要了解信息,了解賺了多少錢?看看經營者是否稱職?是否繼續續約?這個時候,會計目標主要可以概括為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第三階段是到了18世紀60年和19世紀這個期間,歐洲進行了產業革命,引發了生產組織和經營形式的重大變革,企業的經營權和所有權徹底分離,股份制成了最基本的組織形式。另外,債務權人也要通過財務報告來了解企業的償債能力,此時,他們要求的會計信息不僅要可靠,更要相關,幫助他們進行正確決策。證券市場的發達,對提供未來會計信息的要求更加強烈。此時,把會計目標推向了另一個高度一決策有用。“編制財務報告的目的并非一成不變,他們要受到財務報告所處的的經濟、法律、政治、社會環境的影響。”當然不同的社會經濟環境因素對會計目標的影響力也不盡相同。由于任何會計模式下會計目標就其根本來說都是提供有用的經濟決策信息或提供受托責任完成情況,只是會計目標的具體表現形式有所差異。在社會經濟環境中影響會計目標的因素有很多,通過上述分析以后,作者認為最重要的有:第一,是各國的經濟體制。一般來說,公有化程度比較高,政府在社會經濟中的支配力量越強,會計目標越強調為宏觀經濟服務,相反,會計服務對象則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第二,是證券市場的發達與完善程度。一般來說,證券市場的發達與否,企業籌措資金的渠道,決定了會計具體目標的傾向性。證券市場越發達,在各種籌資方式中,通過證券市場來籌資就越重要,則要強調保護股東利益;相反,證券市場不夠發達,則通過銀行借款就會成為比較重要的籌資方式,則會更強調保護債權人的利益。第三,是稅收體制因素。稅收體制因素決定了會計主要為稅收服務,還是主要為會計利潤服務,因此,稅收體制不一樣,大家所期望的會計所達到的結果也會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