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鄉村振工作報告

鄉村振工作報告

時間:2022-07-09 19:52: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鄉村振工作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鄉村振工作報告

第1篇

關鍵詞:農村;氣象;防災減災

中圖分類號:P429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4.11.026

氣象災害(meteorologic disaster)即為大氣對人類的生命財產和國民經濟建設及國防建設等造成的直接或間接損害,它是自然災害中的原生災害之一,暴雨、臺風、干旱、冰雹、冰雪等是影響我國的主要氣象災害[1]。據統計,我國氣象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占所有自然災害造成經濟總損失的70%以上。典型的例子,2010年8月我國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遭受強降水襲擊,造成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4.7萬人受災,死亡1 492人,失蹤273人。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極端氣候天氣事件多發頻發,其強度和頻率為過去50年的最高[2]。氣象災害已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強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的防災減災工作,增強極端天氣事件的應對能力需要人們積極行動[3]。

面對日益嚴峻的氣象災害防御形勢,近年來,一些地方相繼出臺了氣象防災減災的軟、硬件設施建設規劃和目標。以諸暨市為例,到2017年要基本建成較為完善的農村氣象災害觀測站網,其空間分布密度要求達到5.5 km以內,農村氣象監測站95%以上要實現自動化,農村氣象災害的預警時效要提前至30 min以上發出,農村氣象災害信息的覆蓋面要在95%以上,向農村的天氣預報準確率要達到90%以上,農村氣象服務的社會公眾滿意度要達到88%以上。特別是要強化農村邊遠地區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覆蓋面,力爭將氣象信息進入農村“最后一公里”地帶。

1 氣象防災減災概述

1.1 氣象防災減災的重要性

自20世紀50年代我國各地先后設立氣象機構以來,氣象防災減災就一直貫穿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4-5]。國務院近幾年陸續下發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的政策性文件《國家氣象災害防御規劃(2009―2020年)》指出,要加強氣象防災減災組織能力建設,尤其要完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體系。未來氣候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對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提出了新挑戰,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博士認為,氣象防災減災已越來越成為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熱點問題,需從國家法律層面上來重視推動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因此,充分認識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要性和艱巨性,提高氣象防災減災的針對性、敏感性和協調性,全面提升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是各級政府當前及今后面臨的一項重要工作。

1.2 國外防災減災簡況[6]

美國防災減災具有統一高效的救援指揮協調機構。譬如,美國每年有950余萬個家庭和4 000億美元的財產受到洪災威脅,美國把全國劃分為13個流域,每個流域均建立了洪水預警系統,洪災預警是美國防洪減災非工程性措施的核心內容之一;日本把預防和應對災害看得同等重要,為了應對各種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日本建立和完善了從中央到地方的災害管理體制,日本首相任中央防災會議主席;英國政府很早就建立起緊急規劃長官負責的緊急應對機構。應對自然災害的一個主要原則是,災害發生后由所在地方政府迅速負責處置,以便最快捷地救援受困人員以減少損失。

1.3 我國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的主要做法

我國是世界上氣象災害最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農村更是氣象災害防御的薄弱地區。當前,氣象部門切實推進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簡稱“兩個體系”)建設[7-8],氣象部門向農村的氣象預報預警信息覆蓋面和時效性進一步增強。

現階段我國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的主要做法包括,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服務系統建設,建立針對暴雨、臺風、冰雪、高溫、干旱、雷電、大風等主要氣象災害的實時監測預警系統;提高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的預警時效和預報的精細化水平;加快建立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綠色通道”,提高預警信息的及時性、針對性;建立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制度,做好旱災、洪澇災、風雹災、臺風災和低溫凍害等農業氣象災害普查和區劃工作[9],使農村公眾做到早防范以及采取抵御異常氣候變化的對策;推進氣象災害風險數據庫建設,農村鄉鎮(街道)設立氣象工作站并建立氣象協理員制度,村(社區)建立氣象信息員制度;深化氣象防災減災科普知識宣傳和應急準備實戰演練,開展氣象科普知識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事業活動,有效提升農村防范和應對氣象災害的能力。

2 諸暨市農村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路徑探析

諸暨市作為浙江省的一個縣級市, 2013年被福布斯排列為全國10強縣級市的第2位。諸暨市位于浙江省中部偏北,錢塘江流域中段,介于東經119°53′~120°32′,北緯29°21′~29°59′之間,區域面積23.11 萬hm2,下轄3個街道、24個鎮鄉,常住人口在150萬左右。素有浙江“小黃河”之稱的浦陽江貫穿諸暨境內,防災減災、防汛抗洪任務較為繁重。從表1可以看出,暴雨、臺風是影響諸暨最主要的2種氣象災害。為此,就諸暨市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思路及策略從5個方面展開探析。

2.1 氣象災害監測設施布設應“全覆蓋”

諸暨市自2013年開始開展農村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全覆蓋工程建設,此項工程是以農村氣象災害監測覆蓋、機構隊伍覆蓋、預警信息覆蓋以及突發事件預警信息平臺等“3覆蓋+1平臺”為主要內容的一項工程。其中“3覆蓋”的首要任務是實現氣象災害監測全覆蓋,包括加快推進農村自動氣象監測站、氣象衛星接收、天氣雷達、高性能計算機等系統建設,完善氣象災害的立體監測網。截止到2013年底,諸暨市已建有中小尺度自動氣象監測站33個、數字化天氣雷達1部、灰霾監測站1個、雷電定位監測站1個,但離多手段、高密度的現代化綜合氣象觀測網要求尚有距離,仍需加以完善[10]。為此,諸暨市亟需加強在杭金衢、諸永、紹諸等高速公路交通干線,主要輸電線路沿線,浦陽江流域重點水利工程,經濟開發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和“五泄―浣江―西施故里”4A級旅游景區等部位的氣象監測設施建設,加密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氣象災害監測站布設,達到對暴雨、臺風、干旱等影響全市主要氣象災害的全天候、高分辨率、高精度的綜合連續監測。同時,建立諸暨市農村氣象災害監測綜合分析系統,加強對主要氣象災害的實時監測分析。

2.2 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應“精準快”

據調查,諸暨市的公眾已經不僅僅滿足于常規的災害性天氣預報,而是更關心能提前到什么時候更精確的災害性天氣預報警報,對天氣預報警報的“精準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的是有足夠的時間、充分的信心進行預防。從現階段看,諸暨市農村氣象災害預警預報的精細化水平需進一步提高,天氣氣候預報業務能力需進一步提升。同時,應盡快建立災害性天氣短時、超短時臨近預警業務,開展精細化的針對全市27個鄉鎮(街道)的分片氣象預報警報。還要積極發展延伸期預報業務,開展月、季尺度的中長期氣候預測業務,以及建立專業化的預報預測業務技術體系[11]。

2.3 氣象災害防御能力提升應“全方位”

諸暨市氣象部門通過各種手段,正在打造氣象信息進“56個社區、790個村莊、278所各類學校、86個企事業單位、8家醫院、5個車站、9個專業市場”的全覆蓋工程。在手段上,除了通過廣播、電視、手機短信、電話聲詢等以外,還應擴大在農村鄉鎮、公眾場合、人員密集地帶等安裝氣象電子顯示屏,iTV氣象直播頻道,鄉村安裝大喇叭等。目前,諸暨市已安裝氣象電子顯示屏38塊, iTV氣象直播頻道用戶40個,鄉村大喇叭790只。此外,還應充分發揮好鄉鎮(街道)氣象協理員、村(社區)氣象信息宣傳員的作用,做到千方百計把千變萬化的氣象信息傳送到農村千家萬戶的每一個人。從“全方位”提升氣象災害防御能力角度看,諸暨市尚需從多方面加強建設和提升。

2.3.1 加快山洪地質災害氣象設施工程建設 建設具有區域代表性的標準化的多要素綜合氣象監測點,重點是加快推進山洪地質災害氣象監測系統、預報與風險評估系統、預警信息與服務系統、信息網絡支撐系統以及裝備保障系統等五大系統建設。

2.3.2 完善覆蓋全市的“村村通”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系統 推進農村鄉鎮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系統建設,建好氣象頻道氣象預警信息傳播的主平臺,升級氣象災害短信應急預警平臺向偏遠鄉村發送的性能。重點是建立和完善覆蓋各個鄉村的“村村通”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系統。

2.3.3 建成標準化的諸暨市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基地 諸暨市是浙江省較早開展人工增雨作業的縣市,每年的“清明節”前后及7、8月間,諸暨市人影辦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實施人工增雨作業,經濟社會效益顯著。重點是抓緊建設標準化的諸暨市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基地。

2.3.4 推進農村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 健全完善基層氣象防災減災組織體系,推進氣象災害防御應急認證和防災減災示范創建,做到100%鄉鎮通過氣象災害防御應急認證,100%鄉鎮完成防災減災標準化鄉鎮建設,30%村(社區)完成防災減災示范村(社區)建設。

2.3.5 建設諸暨市氣象科普館 加快推進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科普教育,重點是建設諸暨市氣象科普館,做到農村氣象災害防御科普手冊進村入戶,氣象災害防御科普教育納入農村干部及農業技能培訓體系。

2.4 氣象災害防御機制推動應“政府化”

2011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加強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與傳播工作的意見》(〔2011〕33號),其別強調了政府主導和部門聯動。2012年,諸暨市政府明確了農業、水利、林業、國土、民政、安監等部門在氣象防災減災工作中的職責分工,并要求將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納入鄉鎮政府績效考核內容。部門聯動就是各個部門對于不同的氣象災害,按照本部門的特點進行防御,譬如暴雨極易引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諸暨市國土部門與氣象部門建立起聯動協調機制,開展相應的地質災害預警信息和防御機制。除國土部門外,諸暨市氣象部門與農業部門建立農業氣象專家聯盟會商機制,與水利部門建立防洪搶險應急保障機制,與林業部門建立森林火險等級防范機制,與民政部門建立“應急避險場所”救援保障機制,與安監部門建立安全隱患排查監督機制等。由此可見,農村氣象災害防御必須高度重視“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重要性,并充分突出政府的主導和協調作用。

2.5 農村氣象防災減災體系推進應“持續化”

農村氣象防災減災要更加注重堅持政府主導和管理機制的創新[12-13],同時,要不斷完善財政保障、機構建設、管理運行和監督考核機制,建立和形成農村氣象防災減災體系有效運行的長效機制。2012年起,諸暨市政府每年安排100萬資金用于農村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的一些項目的資助。在具體實踐中,諸暨市政府把農村氣象防災減災體系推進與完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14]、強化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和改善鄉村治理機制有機結合起來。2014年的諸暨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完善農村基層氣象防災減災組織體系,大力開展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直通式氣象服務,強化農業防災減災穩產增產氣象服務,提高農業氣象災害防御能力,穩步推進農村氣象防災減災體系的可持續化發展。

3 結 論

加強農村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更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作為氣象部門特別是基層氣象部門應切實貫徹落實好《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氣象災害防御條例》、《國家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等系列法律法規和相關規劃,積極推動農村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取得實效。同時,要向全民普及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充分動員社會力量,利用氣象、教育、新聞等資源,加大面向廣大農村的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宣傳教育力度,提高全體農民的氣象防災減災意識,使農村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與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實現真正意義的無縫隙對接。

參考文獻:

[1] 何林.影響我國的主要氣象災害[J].科技園地,2006(2):35-35.

[2] 國效寧.廣東省農業氣候資源特點及主要氣象災害分析[J].廣東農業科學,2013,40(6):181-185.

[3] 陳振林.我國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設與實踐[J].閱江學刊,2013(6):21-25.

[4] 王云,梁阿鋒,樓金偉.新時期氣象為農服務的現狀及對策[J].福建農業科技,2014(2):70-72.

[5] 張洪濤.山西省氣象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規劃[J].山西農業科學,2009(9):62-66.

[6] 鄭言.國外防災減災的做法值得我國借鑒[J].現代職業安全,2009(8):65-67.

[7] 商兆堂.江蘇省建立氣象為農服務長效機制的實踐與思考[J].江蘇農業科學,2013,41(5):1-3.

[8] 陳紅萍,梁麗君,孫建文,等.“三農”氣象服務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研究[J].山西農業科學,2008(10):63-64.

[9] 葛慧君.抓好4個關鍵環節不斷提升浙江氣象災害綜合防御能力[J].浙江氣象,2012,33(2):1-2.

[10] 張新龍,張彥輝,魏學,等.淺談氣象災害對設施農業的影響[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4(3):92-93.

[11] 李芬.中國農村氣象服務的現狀、需求及其發展策略[J].農學學報,2013(4):62-67.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日韩精品亚洲国产中文一区蜜芽 | 亚洲国产精品激情在线观看 | 亚洲i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第一页 | 在线看日本免费a∨按摩 | 欧洲国产又粗又猛又爽的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