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居民幸福感調查報告

居民幸福感調查報告

時間:2023-02-25 06:01: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居民幸福感調查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居民幸福感調查報告

第1篇

“哪個城市的居民最能感受到幸福?”“是不是口袋里的錢越多,人們就越能感到幸福?”2006年元旦前后,幸福感、幸福指數、城市的幸福度排名等時髦的字眼頻繁出現在媒體上。

掀起一輪輪“幸福”熱潮的雖然是幾個不同的研究機構的研究報告,但引起人們的思考卻是一致的DDD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1700美元,國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政府在從全能政府到有限的服務型政府的轉變中,怎樣滿足財富增加后人們不斷變化的幸福感?來自官方的數據顯示,中國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也從2000年的39.4%,下降至2004年的37.7%。這一系數雖然與發達國家30%以下的水平相比仍有距離,但專家在比較后指出,目前中國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水平達到了啟動以居民住房消費和交通、通訊消費為標志的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臨界點。

上世紀70年代的手表、縫紉機、自行車,80年代的彩電、冰箱、洗衣機,直到近5年,老百姓正進入到一個以教育、購房、買車為主要內容的新“三大件”消費時期,這種變化是否讓人們感到更幸福?2005年年底,中國社科院的經濟藍皮書《200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中的分報告《2005年中國居民生活質量調查報告》稱,在對生活幸福感的調查中,七成城鄉居民感覺生活是幸福的,同樣,也有七成城鄉居民對未來生活持樂觀預期的態度,認為未來生活會“變得很好”或“變得比較好”。

2006年年初,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也了一份與幸福有關的調查,他們的數據表明,一個城市的平均收入水平與居民對其城市的幸福度沒有顯著的關系。與收入水平和賺錢機會相比,城市的生活節奏、便利程度、人情冷暖、自然環境等軟性因素對城市幸福度的影響更大。

國外的一些經濟學家提出,當GDP和民眾的幸福感之間不再有聯系的話,政府的政策還要僅僅致力于讓GDP處于上升軌跡嗎?2003年,當我國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時,學界有這樣的聲音,稱我國面臨兩類轉變:一方面是當人均GDP處于1000美元~3000美元時,我國正處在從一般溫飽社會向全面小康社會過渡的關鍵時期,公共需求逐漸由消費型向發展型升級;而另一方面,我國還面臨著政府職能轉變,逐漸從全能政府到有限的服務型政府轉變。

兩類轉變的交叉點是政府怎樣通過轉變職能滿足老百姓公共需求的升級,專家的另一個說法是,要讓改革的成果真正惠及百姓。

或許在劉玉文看來,就業和福利是幸福的基礎,也是他希望政府“十一五”期間做的民心工程。其實“十五”期間,我國在就業、社會保障方面已經有了一些值得圈點的數字,官方的數據是2005年年末,全國城鄉就業人員達到7.6億人左右,比“九五”期末增加了4200萬人。

積極的就業政策實施幾年來,在促進就業特別是國企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方面發揮了作用。“十五”期間,有1800萬國企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

盡管專家們認為,民眾的公共需求正在由消費型向發展型升級,但政府部門并沒有停止對提高百姓吃穿住行品質的關注。

最新的國家標準清理結果顯示,我國現有兩萬多項有效國家標準。這些仍處在“更新換代”過程之中的國家標準,好比一把把“技術尺子”,將百姓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不斷向高處“標示”。

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正將目光更多地聚焦于如何縮小貧富差距,為更多的普通百姓創造多元化的幸福

第2篇

【關鍵詞】 建設 幸福之都 幸福指數

在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研究和探討幸福指數具有重要意義。幸福指數是衡量一個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指標。一個社會的和諧發展,最根本的標準是這個社會是否能夠很好地滿足人們的生存需求、是否能夠為人們提供廣闊的自由發展空間、是否堅持社會發展目標上的以人為本。[1]

一、幸福指數的含義

幸福感是由人們所具備的客觀條件、需求等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個體對自身存在與發展狀況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它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內容:其一,它是人們對生活總體以及主要生活領域的滿意感;其二,它是人們所體驗到的快樂感;其三,它是人們由于潛能實現而獲得的價值感。幸福感是滿意感、快樂感和價值感的有機統一。從形式上講,幸福感是一種心理體驗,表現為客觀主體自覺或不自覺地自我反省,而獲得的某種切實的、比較穩定的心理感受;從內容來講,幸福感是人們所體驗到的一種積極的存在與發展狀態。

二、當前影響人們幸福指數提高的主要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財富的積累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奠定了強大的物質基礎,無論是人們的收入、就業、社會保障,生活水平、健康狀況、人際關系、個人事業成就感,生活的安全感和對工作的滿意度等等都比過去有了很大的提升,人們比過去擁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更高的幸福指數[2]。我們認為影響民眾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六大因素。

生存質量狀況。主要有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城鄉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社會基本保險覆蓋率、接受社會救濟比例、人身財產保護滿意率、社會參與率、居民消費價格(CPI)滿意率等。

身心健康狀況。主要有人均壽命、病死率、精神病發病率、食品衛生達標率、醫療狀況滿意率等。

婚姻家庭狀況。 主要有婚姻和家庭滿意度、離婚率、子女孝敬滿意度、居住方式滿意度、家庭成員數量滿意度、兒女就業滿意度等。

職業發展狀況。主要有職業滿意度、工作現狀和工作環境滿意度、平均工資水平、失業率、跳槽頻率等。

人際社會狀況。主要有對政府公共服務的滿意度、人際交往滿意度、對社會治安的滿意率、自身價值體現滿意度;群眾辦結率、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滿意度等。

環境條件狀況。主要包括反映生態建設情況的森林覆蓋率、退耕還林情況反映環境污染和保護情況的環境污染綜合指數、單位能耗指標、環境治理達標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3]。

三、提高人民幸福指數,建設幸福之都的途徑和措施

(一)切實解決影響幸福感的最突出問題――貧富差距問題

提高全民幸福指數必須正確處理好全體民眾的利益關系。要適度調節收入分配和利益享受機制,要“保低”――保障并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擴中”――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控高”――調控過高收入,“打非”――打擊并取締非法收入,通過對壟斷行業收入、福利待遇過高,個別行業暴利經營、非法經營等影響社會公平的客觀因素進行合法調節,縮小收入差距,緩解社會矛盾壓力。同時,要把就業、社會保障、扶貧、教育、醫療、環保和安全等群眾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作為民生之本、和諧之基提到重要議事日程。

(二)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增強廣大市民的主人翁地位感和成就感

加強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政務公開等民利保障體系的建設,同時加強機關的作風建設、效能建設、廉政建設,積極推進政務創優工程,民主參與工程,切實做到體察民情,尊重民意、集中民智、匯聚民力、發揚民主,最大限度地調動好、發揮好、保護好人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成就感。要進一步強化公共管理職能,完善公共服務職能,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提高公務人員的整體素質。

(三)建設經濟強城,不斷提高廣大市民生活質量的滿意度

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沒有物質財富的積累和民眾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就談不上民眾的幸福感。大力發展經濟,不斷積累社會財富,是實現現代化的基礎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前提,也是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必要條件。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用發展的眼光、發展的思路、發展的辦法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瞄準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先進水平,加快構建南部沿海經濟走廊,整合鋼鐵資源打造七大主導產業鏈,建好科學發展示范區,在富民強市中著力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

(四)大力發展公益事業、強化社會保障體系,提高個體與社會的和諧融合度

致力于“幸福學”研究的芝加哥大學教授奚愷元在接受《望新聞周刊》采訪時說,“人們幸福與否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很多和財富無關的因素”。這說明,經濟越發展,非物質因素對幸福的影響就越來越大。國際經驗也明,在人均收入1000美元之后,人民對公共服務包括公共醫療衛生、公共教育、社會保障、環境、安全等方面需求會越來越迫切,反應也會越來越敏感。在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社會穩定有序,廣大群眾擁有社會安全感的前提下,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載體,以解決住房、看病難、上學難、工作難等“四難問題”為突破口,完善社會保障、救助、幫扶三大體系,大力推進安居工程、擴大就業工程、社保擴面工程、教育輔助工程、全民健康工程、誠信平安創建工程,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健康服務水平,和諧人際關系,提升人民群眾對家庭、對工作、對生活質量的滿意度。

(五)形成幸福指數調查評價長效機制,持續推進幸福之都建設工作

要從長遠和戰略上關注和提升幸福指數,注重從體制機制上保障幸福長效。要建立制度,采用幸福指數對城鄉居民的主觀生活質量、不同地區或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主觀生活質量進行比較,目的在于對以往的發展思路與政策選擇進行評估,為現行政策的調整和未來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據。要將幸福指數寫入城市發展綱要,在制定發展規劃時,不僅要確定國民生產總值的預期目標,同時也要確定國民幸福指數的預期目標。要在探索中密切關注市民的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幸福指數”的指標體系。

參考文獻:(下轉第99頁)

(上接第34 頁)

[1] 羅新陽.幸福指數:和諧社會的新追求[J].桂海論叢,2006,22 (6):21-24.

第3篇

2011年6月11日,中國社科院與首都經貿大學共同的《中國30個省會城市生活質量調查報告》稱:30個省會城市(拉薩除外)沒有一個城市的居民對生活質量感到滿意。30個省會城市生活質量主觀指數平均值為49.71,排名最高海口得分僅僅為55.08。根據設計,城市居民對于生活質量主觀滿意,需要得分在75分及以上。該結論是對全國7萬戶的居民家庭調查得出的。根據主觀感受的滿意度測算,得分值為50分為“一般”, “滿意”是75分。6月份剛完成全國30個省會城市生活質量調查,主觀感受的指數平均值為49.71,尚不及格。其中排在前十名的城市依次是海口、蘭州、杭州、濟南、銀川、合肥、成都、重慶、西寧、長春。排在后五名的是昆明、太原、南昌、呼和浩特、武漢。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的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分別排名全國20、23、25位,得分都在50以下。上述生活質量滿意度測算,涉及生活成本、環境、便捷以及節奏等內容。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了2011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藍皮書對城市競爭力的測評今年納入了“幸福感”指標。在294個城市中,石家莊市居民幸福感排名第一。接下來分別是臨沂、揚州、承德、濱州、萊蕪、鶴壁、包頭、北京等地。北京在幸福指數一項上排名第9。而最幸福的是省會城市石家莊。上海的分值則與其發達程度相背離,并且排名一直在退步,從2001年的第20名滑落至2010年的第205名。調查中,人們最不滿意的是城市交通狀況。全國35個大中型城市居民對本城市交通狀況表示滿意的比率不到三成。

同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都是國家的權威機構,政府的智囊,卻得出完全不同的排名。這樣的幸福指數和排名受到了社會的關注和熱議,人們不知道這樣的排名是怎樣得出的,為何兩份排名完全不同,甚至互相沖突。事實上,這僅是關注點的表面。從其深層次考量,幸福是什么,幸福可以量化嗎,可以測量嗎?“幸福不是一連串生硬的數字,而應該是讓人們親身感受并且認同的事實”。回到社會層面,幸福與社會公平、福利保障、個人實現等等因素都息息相關。如何把抽象的“幸福”分解量化成各種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指標成為越來越多政府議題的關注焦點。

對于這樣一份貌似科學,實際忽悠成分很大的測算和排名,還是有很多所謂的專家、學者為之背書的。根據報告,有學者認為,北京等大城市主觀滿意度靠后,可能與生活節奏很快,生活成本高等有關系,像銀川生活質量主觀滿意度靠前,可能與城市小,生活節奏舒緩有關。“(銀川)騎著自行車10分鐘可能就能兜一圈。”就滿意度(主觀)指標而言,東部沿海地區城市并沒有顯著高于西部地區。這可能與西部城市居民生活更加便利,生活、環境改善幅度較大等有關系。目前城市居民生活質量與期望值存在差距,居民主觀滿意度偏低與通脹率高、高房價、社保水平低、生活節奏快有關。“這也說明快速的經濟增長并沒有帶來生活質量主觀滿意度的提高。”

為了顯示這次藍皮書測評的科學性,重點長卷的調查中涉及的指標則包括家庭和睦狀況、人際關系狀況、未來生活和社會發展信心、災害防范狀況、居住狀況、社會治安狀況、教育狀況、環境衛生狀況、當前的社會保障制度、就業狀況、社會醫療保健條件、社會道德風氣、經濟收入狀況、交通狀況。有關幸福感排名采用的是問卷調查的方法。幸福感的指標包括未來生活和社會發展的信心、居住狀況、環境衛生狀況、交通狀況、社會醫療保健條件、就業狀況。我們知道,幸福是一種體驗,是一個整體,這樣切割出來的幸福,還是幸福嗎?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賽利格曼提出了一個幸福的公式:總幸福指數等于先天的遺傳素質加后天的環境,再加你能主動控制的心理力量,英文表達是:H=S+C+V。他把先天的遺傳素質排在很重要的位置,這可以作為心理學的測評內容,通過總幸福指數來測評這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況。但如何把先天的遺傳素質(S)、主動控制的心理力量(V)作為社會學的測評內容,作為測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幸福指數的內容,不僅錯上加錯,走入死胡同,而且會將其帶入莫衷一是的爭論中。因此,將先天的遺傳素質帶入幸福指數的測評內容,是難以測評的,也背離了倡導幸福指數的價值和意義。

究竟什么是幸福呢?幸福是一種心理體驗,既是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的一種事實判斷,又是對于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福建省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閩榕表示,新概念“幸福競爭力”是一個難度非常大的問題,因為主觀因素比較多的指標,而在研究中容易把主觀性的指標“一刀切”。他認為,幸福感是一種心里的感受,不能用一種指標體系進行評價和衡量幸福感,而要通過不同的層次來評價和排列,“這樣更加科學一些”。對此,陳家澤認為,幸福與美學有極大的相似處,它是主觀建之于客觀,是因參照系數不同而各異的個體感覺。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提出一個“幸福方程式”,其表達:幸福=效用/欲望。在他們看來,幸福還包含通過充分發揮自身潛能而達到完美的體驗。在馬斯洛需要層次和自我實現理論的基礎上,產生出自我決定理論:人們能否體驗到幸福,取決于那些與人們的自我實現需要密切相關的一些基本需要的滿足情況。所以,幸福感又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價值感,它在更深層次上體現出人們對人生價值的追求。

“能夠把幸福感的競爭力排出來很了不起,但我覺得排的不一定準確。”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司長陳文玲表示對其中的結果提出了不同看法。陳文玲稱按照感覺,幸福指數比較高的城市應該是成都、無錫、杭州、惠州、日照、青島、珠海,以及等地方,“結果和常識要有吻合,如果不吻合,那人家會對你的結論產生質疑。”身為石家莊人的陳文玲說,“老百姓對無論是環境,還是生活水平或者是經濟發展、官員的滿意度也好,每次回石家莊都能聽到抱怨,還沒有洋溢著幸福。”她同樣認為臨沂、承德、鶴壁等幾個地方普遍感覺不是太幸福。

事實上,一杯咖啡,熱乎乎的鮮肉蛋黃粽子,有時聽黃黃的銀杏葉發出的沙沙聲,或僅僅是曬了會兒太陽發個呆,也能讓你剎那進入幸福狀態。幸福不是成就,與宏觀、巨大無關,它也許一種能夠拿捏住的掌控感。人們在“功成名就”的同質化成功標準的影響下,漸漸喪失了感知幸福的能力,集體無意識地追逐著某些抽象的幸福,卻不顧自己是否真的快樂;另一方面,很多人又被眼前觸手可得的小幸福嚇得半死,生怕就此墮落,沒了信仰沒了斗志;還有一撥人沉溺于“偽中產”的“偽幸福”狀態中,外表光鮮亮麗只是示人美好。幸福感是主觀的,但終歸由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社會制度文明程度來決定。有人說,我國前三十年構建物質世界,后三十年構建精神世界。中國正處在“富而求貴”的狀態,開始從注重工作,逐漸過渡到需要提升生活質量、注重親情,這也是幸福感被反復提及的深層原因。無論是國家公共政策的制定,還是具體監管機制的規范化,乃至市場化產業化的長久可持續發展,都應是對人們“小確幸”的呼聲最好的回應。民眾對于生活質量高低的感知,也正是通過看似微小點滴的幸福累積而成。當然,幸福從根本上說又是一種感知能力。臺灣知名旅行作家葉怡蘭說過,幸福不是目標而是實踐。如果我們把幸福設定得很高,那也許就很遙遠。找回對幸福的感知能力,“像屎殼郎搜集糞球一樣去尋找自己的小確幸”,如果能夠不斷感覺到生活中的小確幸,那離真實的幸福也就相距不遠了。

第4篇

【關鍵詞】交通出行模型 幸福度 回歸模型

一、引言

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城市人口快速增長,出現了城市空間緊張,道路擁擠,事故頻發等一系列的問題,與此同時,機動車保有量從200多萬輛增加到1.63億輛,增長了近70倍[1]。機動車保有量的迅速增長,使得國內很多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面臨交通擁堵及空氣污染的負面影響,同時引起人們對城市交通狀況的不滿,降低了生活的滿意度和主觀幸福感。

在此背景下,在探究出行行為和主觀幸福感方面研究歐美國家起步早、數據更加全面,因此其研究理念、探測方法,及其研究結果對促進我國交通領域的發展具有深遠意義。本文結合英國2014~2015年縱向問卷調查報告,understand society,其問卷內容包含英國居民的特點、居民的滿意度、時間偏好及其交通出行方式等問題[2],建立回歸模型探測交通出行行為對居民滿意度的影響,分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同時對國內的交通發展研究起重要借鑒之意。

二、文獻綜述

St-Louis運用回歸模型對20851個樣本研究,得出樣本的滿意度由高到低分別是行人,火車,自行車,轎車,地鐵最后是公交車[2]。Ettema,D等以7點滿意度量表,建立多次線性回歸模型,結論表明其慢行交通工具相比汽車和公共交通更易獲得主觀幸福感[3]。Abou-Zeid等歸納選取旅程變量,通勤者自身特征及基于社會比較理論的通勤者社會比較三個層面的變量,構建結構方程模型,試圖找出通勤者交通出行與幸福度的關系[4]。

國內研究交通出行模型主要以時間和費用成本最優為目標,通過不同的模型方法對不同的特征進行探測。潘馳等通過二元Logit模型對大連市主城200名通勤者出行行為進行預測,結果顯示停車費和公共交通服務水平提高,能夠促進駕車者放棄小汽車改乘公共交通[7]。姚麗亞等采用分層Logit模型,對北京市出行者實證研究表明出高收入及其公費出行人傾向于使用私人交通,而以上班上學為出行目的人群更傾向公共交通[8]。陳俊勵等采用巢式Logit模型,定量分析公共交通出行者特征。殷煥煥等基于BinaryLogit模型得出性別和年齡兩個因素對公交出行影響不大,而時間和費用是主要影響居民出行的因素。

從國內外文獻研究來看,不同地區因出行者特點和區域交通系統完備度的差異對于不同交通工具的滿意度各有不同,基于此本研究試圖探究相對于自行車或步行出行,公共交通模式和小汽車模式對不同滿意度指標的影響,以此更好的促進集中資源提升出行者的滿意度。

三、研究方法設計

本研究運用英國家庭普查2014/2015(BHPS)的調查問卷數據,其包含1814個問題[24]。問卷對4617個家庭進行包括社會經濟特征、通勤特征、主觀感受等問題的調研。根據本研究問題,選取了三個滿意度相關問題分別探測個人主觀幸福度。在樣本選擇方面,為了獲得足夠的有效數據,避免無效數據過多引起結果的無意義,最終有效樣本為748個。

對于不同出行者的滿意度,本研究運用統計軟件SPSS 23.0 對交通出行和滿意度數據用crosstabulate進行整合,其結果可得,自行車和步行分別對健康滿意度指標和休閑時間滿意度指標的滿意度占比高于小汽車出行和公共交通出行,同時所有指標的不滿意程度占比較低。綜合兩方面考慮,可得自行車和步行能夠更大程度促進人的主觀幸福感,而小汽車則在收入滿意占比中表現優秀,而公共交通出行則在四方面滿意度評價中占比最低。

四、數據分析與結論

(一)出行模型與滿意度指標相關性分析

我們運用皮爾森卡方測試(Pearson’s chi-square)來探測出行模型與各幸福指標的相關性。如果兩個變量不相關,則表明出行模型和此幸福指標沒有明顯關系,則假設不成立。

通常,相關性檢查關鍵指標為Sig.,如果Sig.值小于0.05,那么系統的無效假設(null hypothesis)將被拒絕。皮爾卡森卡方相關性檢驗結果,可見出行工具選擇變量與各個滿意度變量顯性相關。同時為構建回歸模型的前提。

(二)假設檢驗結果

為了探測不同出行選擇對主觀滿意度的影響程度,本研究把滿意度分為‘滿意’、‘無所謂’、‘不滿意’,三類有層級的分類因變量。而對于有層級的分類因變量,Ordered Logistic 回歸模型能通過構建相關自變量對層級因變量進行預測。

由上述可得,我們考慮各指標均為分類型指標,同時滿意度問題具有層級性,所以選用Ordered 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分析。根據統計學理論,顯著性值Sig.(p

假設1檢驗,收入滿意度為因變量,出行模型及其個人特征變量為自變量引入模型1。結果表明(表1),根據參數估計結果,相比自行車或步行,每增加1個單位的公共交通出行,其收入滿意度下降0.754(p=0.0120.05)。因此H1得到部分驗證。

假設2模型,我們選取健康滿意度為因變量,出行模型及其個人特征變量為自變量引入模型2。結果表明(表2),相對于自行車和步行,公共交通出行每增加1個單位量,其相應的健康滿意度下降0.789(p=0.0220.05)。因此H2得到部分支持。

假設3檢驗,結果表明(表3),相對于自行車和步行,一個單位的小汽車量出行增加帶來0.666的休閑時間滿意度下降(p= 0.008

五、結論及經驗借鑒

本研究對英國2014~2015個人出行模型選擇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進行了定量的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小汽車出行者對于‘享受日常活動’和‘休閑時間滿意度’的不滿意感表現顯著,其擁堵所引起的休閑時間的占用是這一不滿的主要原因。

第二,公共交通出行對于‘享受日常活動’的負向影響顯著。而相較于自行車或步行,公共交通選擇的增加帶來三方面的主觀幸福感降低,分別是‘健康滿意度’(-0.789)、‘收入滿意度’(-0.754)、‘休閑時間滿意度’(-0.754)。

第三,對國內交通出行模型與幸福感的借鑒。雖然國內的小汽車出行總量占比并未高達72.7%,但其增速極快,隨著日益增長的小汽車出行,交通問題日漸凸顯,環境污染也因此加重,必將帶來人民幸福感的下降。所以出臺相應措施大力鼓勵步行及自行車出行,從出行者角度促進更多的滿足感,帶給出行者更加幸福的生活進而改善小汽車出行帶來的一系列交通問題。

參考文獻

[1]潘馳,&趙勝川.(2012).基于logit模型的大連市居民通勤出行行為研究.交通信息與安全,30(3),25-28.

[2]姚麗亞,孫立山,&關宏志.(2010).基于分層logit模型的交通方式選擇行為研究.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34(4),738-741.

第5篇

心窮比物質窮更可怕

中國社科院剛剛的“社會藍皮書”――《2010年社會形式分析與預測》中,公布了零點研究咨詢集團最新完成的《2010年中國居民生活質量指數調查報告》。報告指出:約1/5受訪者認為自己比周圍人窮。

在我們的周圍,當問及:你有比別人窮的感覺嗎?面對這樣的發問,很多人都會說“不但有,而且無處不在。”

“感覺自己比別人窮”,確實符合當下社會中彌漫著的社會情緒。

在我們身處的這個社會,盡管煤老板礦老板炒房團以及富得流油的壟斷企業高管們在新聞里頻頻出現,但畢竟還是少數階層,不可能每個人都能接觸到這樣的富人。但無論身邊有沒有這樣的富人,還是有更多的人感覺著“自己比別人窮”。據說,即便是月入過萬的白領,他們對未來的焦灼及不確定性也時刻警醒著他們“窮人”的身份。

這份調查還顯示:“人們對貧窮的畏懼甚至遠超過對情感背叛、友誼和尊嚴喪失。”一定程度上說,這樣的調查結果也呈現出了現代人對物欲追逐的無止境。

心外尋心不可得

感覺“心窮”的人,沒有能力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偏偏要以外物或者他人作為衡量自己窮富的標尺。他們似乎在尋求一劑“心靈雞湯”,卻往往被更強烈地異化,終于淪為“房奴”、“車奴”、“孩奴”……人們習慣了以“物”的尺度作為衡量幸福與否的標準,那些本屬于人的精神生活與感受幾乎被棄之敞屣。這樣尋求幸福和滿足,終不可得。

這是一個社會問題,更多的卻是個人的問題。在這個社會,還有許多人沒有被物所役,像最富有的比爾?蓋茨,數百億身家都可以全部舍棄:中國的首善陳光標,雖不是中國的首富,卻是中國的首善。又像并不富裕的學人,如本刊采訪過的馮大彪先生、翟德年先生、朱鴻祥教授等,都只能算是中等收入主人,但他們從不為名利所累,專注于自己的專業領域,樂在其中,成就亦在其中,生活的豐盛亦在其中。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為物所累會變得目光短淺。我們是平凡的人,但我們也應該拒絕平庸,在思想上追求更高的東西。只有從觀念上約束,才能從行為上體現。不過度追求物質生活,力求做精神上的富翁。

變化中求寧靜

記得在電視上聽到主持人張越說的一席話讓我留下深刻印象,“我們的生活變化的太快,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都沒有時間給自己的心情做一次整理,給自己的心找一個安頓之所,所以經常感到很疲憊而無所適從。”

當然,我們每個人面對紅塵滾滾的世界都有兩個選擇:是心隨萬物還是萬物由心?如果心隨萬物,我們時時處處得跟著外部世界走,“心為物役”,神隨情往,勞碌不休,永遠處于被動和無奈中:后者是萬物由心,不動隨緣,隨緣不動,不耿耿于懷,拿得起放得下,享受心靈那份出自本性的寧靜。同樣是過日子,甭管是錢多錢少,窮人還是大款,有人過的舒心,有人過的就不舒心……

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分兩個層次,低層次的要求是物質,高層次的滿足是精神,因此人們在滿足了基本的物質需要之后,決定其生活質量的是心靈。老人們說“富不過三代”,古人講“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都是萬法無常不能長久的意思,智慧則是我們賴以安身立命的“內財”,既不會毀滅也不會丟失,有人想偷還偷不去。

小康即可不求大富,人要學會知足,這樣才能關注更重要的事情,貪得無厭一味索求之輩純粹做繭自縛,正像人說那樣:除了錢什么也沒有了。

佛家說“無生法忍”,我們只要堅定不移、想得通放得下,一定會煩惱日減智慧日增,身心清爽、安樂自在。處公園有塊大牌坊,上書乾隆御筆“歡喜地”,說的就是這一境界,誰到了地方誰自己心里明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有束縛就失去自由,無論束縛是有形還是無形,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的,解脫一點就自由一點。作為普通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我們朝這個方向努力,幸福感也就多一點兒了。

第6篇

《廣州日報》報道:中國的姓氏可能暗藏著疾病的某些相關信息,也許對今后研究個性化藥物以及“對姓下藥”能夠提供線索。這是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姓氏統計研究課題組最新的研究結果。課題組的主要負責人、副研究員袁義達表示,在進行中國姓氏統計的時候,研究人員制作了姓氏分布圖,在這過程中,他奇怪地發現,這些姓氏分布圖與《中國人口主要死因地圖集》中的疾病分布圖有很多相似重疊的地方,似乎姓氏與常見疾病之間有某種關聯。袁義達說,按常理來講,是有這種可能的。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發展中,中國人大都隨父姓。而從遺傳學角度來說,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體,因此,Y染色體就同姓氏一起遺傳給他的后代。由此推斷,具有同一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樣類型的Y染色體以及它所攜帶的遺傳基因。

點評:盡管專家也解釋說這暫時還只是一種猜想,但許多科學發現都是從猜想中得來的。姓氏與常見疾病之間如果真的存在尚未為人知的某種內在聯系,那么我們在研究某些疾病的起因時便可以增加新的思考方向。所以,這個大膽的設想也許對醫藥領域研究個性化藥物有所幫助。

過半城市人呼吸方式不正確

中華網報道:據美國健康學家進行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不論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城市人口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呼吸方式不正確。其典型表現為:呼吸太短促――往往在吸入的新鮮空氣尚未深入肺葉下端時,便匆匆地呼出了。現在很多辦公環境的通風條件都比較差,人員密度大,如果長時間處于這樣的工作狀態,隨著呼吸效率的減低,呼吸器官的功能也會衰退,全身組織器官隨之產生退行性改變,易引發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大腦供血不足等多種疾病。短期內是辦公室綜合征,長期看來就是各種慢性疾病了。

點評:我們經常說大口呼吸,但專家給我們的正確呼吸方法是:處于坐姿時,呼氣的時間應是吸氣時間的兩倍。多用鼻而不是用嘴來呼吸。看來,有些事情盡管我們習以為常了,但我們做的卻是錯的。

教育花費成為城鄉居民致貧首因

人民網報道:零點調查與指標數據共同的《2005年中國居民生活質量指數研究報告》顯示:教育花費成為城鄉居民致貧的首要原因,貧困居民的第二大負擔是醫療費用,農村地區尤為明顯。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數據也表明,目前在我國,一旦得了大病,平均花銷在7000多元,而全國農民的純收入每年也就在2000元左右。

點評:“教育公平”是縮小貧富差距的重要前提。那么,讓老百姓能看得起病也是當務之急了。這些道理其實是人人明白的,不過總有些人不愿承認罷了。

發現人腦預知危險第六感區域

北方網報道:動物能夠通過察覺環境中發生的微妙變化,來感知迫在眉睫的危險。而人類究竟有沒有這種可以預知危險的“第六感”呢?多年來,科學家們對這個問題一直存在著不盡相同的觀點。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日前經研究證實,人類大腦中確實存在著一個具有早期預警作用的特殊區域――這個區域可以監控外界環境線索,同時衡量環境變化可能會給人體帶來的后果,并調節人們的行為以避免危險情況的發生。

點評:動物能感知地震和海嘯的到來,人卻無法感知,大概是人類進化到高級動物后,這種第六感不再繼續開發使用的原因。人類的聰明都用在其他方面了。

吹:納米衣服能夠治百病

新華社報道:一段時間以來,不少地方市面上哄炒起一種“納米”服裝。在商家五花八門的宣傳中,稱穿著“納米”衣服不但可以御寒保暖,而且還能治療各種疾病。對此,科技界不少有識之士和工商界有關人士鄭重提醒消費者:所謂把高科技材料通過納米技術織進衣服里,純粹是吹牛式的蠱惑,這類商家的說法已涉嫌虛假宣傳。

點評:如果我們相信這樣的衣服可以治療頸椎病、糖尿病、失眠、胃潰瘍、脂肪肝。女的有什么婦科炎癥、胸部乳腺小葉增生之類的,男的有啥子前列腺炎,都可以得到治療,那么有人說你是傻瓜我也不抬杠。

藥換名價暴漲,醫療渾水何時休

《當代生活報》報道:在河北省南宮市人民醫院這家縣級市公立醫院,國家明令降價的藥品反倒以高出幾倍的價格出售;同是一種藥,換個名稱后,藥價貴出幾十倍,比如4角錢一支的注射用維C,改名“偉喜”后,就賣23元。

點評:藥名一換,藥價暴漲,這已經不是新聞。如果說來自南宮市人民醫院的這一消息還有什么新聞意義的話,那么它恰好告訴我們,藥名一改就漲價這池渾水,不僅制藥企業在,而且醫院也在――即使還沒有被藥企“新做”的老藥,醫院也搶先下手了。然而普通患者縱然了解了這個藥“一藥多名”,又如何弄得清更多藥品有多少“馬甲”?改名換姓的藥品,巧取豪奪從百姓口袋里多掏了多少鈔票,未見具體統計數字,然而可以肯定的是,這些錢無一不是昧心錢。

心理學家稱:朋友多壽命長

《新民晚報》報道:澳大利亞科學家發現?熏擁有較多朋友的人?熏不僅他們的心理比那些朋友少的人健康?熏他們的壽命也比朋友少的人長。這一由澳大利亞佛林達大學康復與老年病學專業紀爾斯博士等四位科學家完成的大規模流行病學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澳大利亞《流行病學和社區健康學報》上。這一研究還發現?熏對于老年人的長壽來說?熏擁有較多的朋友要比經常得到親人或子女的關心更為重要。這一研究首次顯示了朋友多少與老年人壽命延長的數量的相關性?熏引起老年病學研究人員的廣泛興趣。

點評:基于這一發現,老年人應該積極廣交朋友?熏參與社會活動?熏經常與親人團聚?熏保持身心健康?熏這樣才能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而因為年老自我封閉或別人代為封閉,都是老年人的大忌。

麥當勞薯條比預想“肥”

《北京晨報》報道:世界上最大的快餐連鎖店麥當勞宣布,依照其2005年12月啟用的新方法來測試,麥當勞所售炸薯條中不利于身體健康的反式脂肪酸含量比此前公布的數據增加了三分之一。反式脂肪酸主要存在于植物性奶油、馬鈴薯片、沙拉醬、餅干以及炸薯條、炸雞塊等食物中。同飽和脂肪酸一樣,反式脂肪酸也會增加人體膽固醇含量,特別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含量,被認為是引發膽固醇問題和動脈阻塞的誘因之一。醫學界也已證實反式脂肪酸攝入過多會增加人們罹患冠心病的風險。

點評:麥當勞這類的快餐在老外那里叫“垃圾食品”,我們有些人卻把它當成寶貝,這難道也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區別之一嗎?

十城市幸福度調查:杭州人最感幸福,京滬缺人情味

中新社報道:《二五年中國城市及生活幸福度調查報告》與公眾見面,這份歷經半年時間對中國十大城市幸福度調查和人們生活幸福度研究分析而成的報告顯示,生活在杭州的市民最感到幸福,而人們最想遷入的城市卻是上海。調查顯示,居民生活幸福度顯然并不與城市經濟發達水平成正比。在中國十大城市總體幸福度的排行榜中,市民月收入最高的上海?穴月平均收入2847元?雪、北京?穴月平均收入2484元?雪和廣州?穴月平均收入2556元?雪,在城市總幸福度排行榜上分別位列第三、第七和第十。而月平均收入2300元的杭州,以及月平均收入1500多元的成都則排在前兩位,盡管后者的市民平均收入剛剛超過上海市民平均收入的一半。

點評:在十大城市人情幸福度的排名中,還有一個指標是人情味,最濃的城市是成都、重慶和杭州,而經濟最為發達的上海、北京和廣州卻正好名列人情幸福度排行榜的倒數第二、第三和第一。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非物質因素對幸福的影響越來越大,例如人們的生活節奏、婚姻狀況、社交生活以及生活環境等。因此,社會發展和諧與否不能僅僅看GDP增長是否迅速,而更應該關注廣義的社會總體主觀幸福感受增長與否。另一些諸如生活節奏、便利程度、性生活等沒有引起人們足夠重視的“軟性”因素與幸福有著更為密切的關系。

《艾滋病防治條例》3月1日起施行

新華網報道:《艾滋病防治條例》已經2006年1月18日國務院第122次常務會議通過,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條例》規定了各級政府防治艾滋病的責任,并明確了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權利和義務。該《條例》分為“總則”、“宣傳教育”、“預防與控制”、“治療與救助”、“保障措施”、“法律責任”、“附則”七章。

第7篇

摘 要 本文利用文獻調查等方法,對體育健身類App分類、功能以及特點進行闡述,并對其發展現狀進行描述。發現其存在著功能單一、內容同質化、資源整合不足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了合理建議,以便加強管理,科學的提升服務,以此來推動我國體育健身類App的發展,從而帶動體育產業的發展。

關鍵詞 體育App 體育資源 “互聯網+”

自從總理提出“互聯網+”的概念后,這個理念在中國經濟中的作用重要了起來。體育產業其實和“互聯網+”具有天然的契合度――手機App和體育是絕配,移動互聯網時代體育生活越來越幸福。

一、體育健身類App潛在市場

今年年初的國家體育總局全國群體工作會議上透露,目前,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為3.64億,未來十年左右的時間有望增加到5億左右。不僅是數量極為龐大,而且經常運動的人中,已經有相當一部分人愿意為運動買單、為健康買單。不過,在中國要想群體鍛煉,受制于尋找同伴、教練、場館的難度和繁瑣,很多健康運動的消費并沒有真正釋放出來。以場館為例,如今我國真正可供大眾使用的運動場館,僅僅10萬多點,人均真正能夠使用面積只有0.2平米,而在美國這一數字是18平米。以往,很多人不愿意運動,并不是因為累,而是因為“一個人、很孤單、很枯燥”等情感層面的原因所束縛。體育運動類App,不僅能夠在基礎層面,從距離、時間、服務、價格四大維度,很好地幫鍛煉者解決教練員、場館的問題,而且,那些教練、陪練除了非常的資深、專業、體貼之外,大部分“顏值”還都非常高。

二、不同體育健身類App分析

放眼今天的生活,人們越來越習慣于使用手機這樣的移動手持終端設備來進行工作和生活,紛繁復雜的手機App應用就成為了解決問題的關鍵途徑。體育類的App在過去的一年當中呈現出一種爆棚式的增長,讓人目不暇接。這么多的App,促進群眾健身開展的主要有三類。

第一類叫做運動監測類,這個既有可穿戴的運動設備,也有手機App,是為了記錄個人日常運動的這種數據而產生的。這一類產品,核心就是基于LBS系統和運動后臺算法的一個運動數據的收集和分析。比如檢測運動的nike+、咕咚App、益動GPS、微信運動,還有各種各樣的運動手環,智能運動鞋等等,它的核心都是個人的運動信息收集,然后通過這些收集的信息,添加社交功能,讓使用這些產品的人固定在一個線上的圈子或者是叫社區當中,再由線上的圈子,社團進行線下的整合的產品營銷,還有就是體育賽事的活動推廣。這其實就是大眾健身領域的大數據的一個新形式。使得大家每天都相互“攀比”誰的步數多;從主觀上感受到參與體育鍛煉的樂趣,從而帶動了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

第二類是運動資源整合類,這一類的產品更像是外賣、訂餐、團購、買電影票軟件的體育版,是體育場館和體育健身指導人員里的“大眾點評”,將現實生活中的球場、教練、運動裝備整個構建在一個平臺上,為用戶提供一個場地的支付,教練陪練還有裝備購買等一些服務。想通過這樣的一個互聯網平臺,解決運動場館閑置的問題和教練資源匹配不均的這種矛盾,是體育場館的福音。這一類的產品到現在也沒有一家能夠做的非常好,究其原因是因為產品不到位,現在國內的體育場館實在是太少了,有地方打球、踢球就已經很不容易了。以北京為例,據調查,北京老百姓能踢球的正規足球場只有80多個,但是倫敦地區有公共足球場有3000多個,相差幾十倍。

第三類是邀約類,在特定朋友圈,體育愛好者群,分運動項目做群,組隊約球賽,如:足球、籃球等,大家都喜歡玩,愛好相同,周末隨意約球賽,很方便,選擇性很強,很好的定向社交類平臺,有利于社區體育活動的開展。例如,作為全球最大運動社交平臺,咕咚用戶數已經超過4000萬,把社交元素整合至App,讓運動更好玩、更有趣、更容易堅持,是咕咚穩居同類產品市占率榜首的法寶。無論線下賽還是線上賽,擁有“呼朋喚友”的參與感,分享曬風景的幸福感,感受獎牌帶來的成就感,體驗自然不一樣。

但是,相比App不菲的造價,開通一個微信公眾號的成本就要低多了。很多地方的體育部門和體育場館也在嘗試利用微信公眾號發送和場館相關的信息,來宣傳體育場館、提升場館利用率。北京五棵松體育場館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的公眾號比較成功,這個公眾號會不定期發送CBA等賽事和活動信息,讀者可以通過文中的購買鏈接購票。

一家咨詢公司近期公布的調查報告顯示,手機App的生命周期平均只有10個月,85%的用戶會在1個月內將其下載的應用程序從手機中刪除。而到了5個月后,這些應用程序的留存率僅有5%。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微信公眾號上,截至2014年底,已注冊的騰訊微信公眾號有800萬個,且每天以平均1.5萬個的速度在增長。

所以,體育部門、體育場館和“互聯網+”,并不是設計一款手機App或者開通一個微信公眾號那么簡單,還要有長久做下去的恒心,有好的團隊,有好的推廣營銷方式,才能“脫穎而出”。

參考文獻:

[1] 蔡俊杰.體育App:現狀與發展趨勢[D].沈陽:沈陽體育學院.2015.

第8篇

關鍵詞:農民工 新生代

中圖分類號:C8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標號:1006-5954(2011)04-068-03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農村勞動力開始大規模地進城務工,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其間農村外出勞動力的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09年,全國外出農民工(外出從業6個月及以上的農村勞動力)的數量已經達到14533萬人。同時,農民工內部也出現了代際更替,1980年之后出生的外出農民工,通常我們也將其稱為“新生代農民工”(外出從業6個月及以上并且在1980年及之后出生的農村勞動力。同時,與之對照,本文中將1980年以前出生的外出農民工稱為“上一代農民工”),逐漸成為外出農民工的主體并且在整個經濟社會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準確把握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數量、結構和特點,已經成為制定農民工相關政策的迫切需求。

2010年國家統計局在常規的農民工監測調查的基礎上,對河北、遼寧、浙江、山東、河南、湖北、湖南、重慶、四川和陜西等10個省份進行了新生代農民工專項調查。調查采用電話訪問的方式了解6000多名新生代農民工在外的工作、生活狀況、主觀滿意度和城市融入等方面的信息。具體情況如下:

一、新生代農民工的數量和結構

(一)新生代農民工的數量達到8487萬人,占外出農民工總數的58.4%

根據2009年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農民工監測調查,在所有外出農民工中,新生代農民工即1980年之后出生的外出農民工的比例超過了一半,占到58.4%。按照2009年外出從業6個月及以上的外出農民工數量為14533萬人來推算,新生代農民工的數量已經達到8487萬人。

按從業時間定義的就業選擇來看, 20~29歲年齡組的農村勞動力選擇從事本地務農的比例為各組最低,外出從業的比例較高,僅次于16~19歲年齡組,說明較為年輕的農村勞動力選擇外出從業的傾向明顯更高。

(二)68.6%的新生代農民工來自中西部、72.3%的新生代農民工在東部地區務工

新生代農民工的地區分布顯示:從輸出地看,新生代農民工中來自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的比例分別為31.4%、38.2%和30.4%。從輸入地看,新生代農民工中在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務工的比例分別為72.3%、12.9%和14.4%。與上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更傾向在東部地區務工。

(三)新生代農民工中女性的比例達到40.8%、主要是一個未婚群體

在較為年輕的外出農民工中,男女比例較為均衡。新生代農民工中女性的比例達到40.8%,而上一代農民工中女性的比例僅為26.9%。同時,由于年齡的關系,約70%的新生代農民工還沒有結婚。這意味著,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群體要在外出務工期間解決一系列人生重要問題,需要更多政策上的關注。

(四)新生代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較高

從文化程度來看,在全部外出農民工中,新生代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更高。特別是中專和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15.4%)、平均受教育年限(9.8年)以及參加職業培訓的比例(30.4%)均明顯高于上一代農民工。

二、新生代農民工外出從業和在外生活的特點

(一)新生代農民工基本不懂農業生產,“亦工亦農”兼業的比例很低

從外出從業的時間看,新生代農民工2009年平均外出從業時間已經達到9.9個月。上一代農民工在外出從業之外還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比例為29.5%,相比之下,新生代農民工“亦工亦農”兼業的比例僅為10%。換句話說,在2009年90%的新生代農民工沒有從事過農業生產活動。而且,從農業勞動技能的角度看,60%的新生代農民工缺乏基本的農業生產知識和技能,其中更有24%的新生代農民工從來就沒有干過農活。新生代農民工脫離農業生產和向城市流動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

(二)新生代農民工從業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外出從業的勞動強度較大

表1顯示,與上一代農民工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和建筑業的情況不同,44.4%的新生代農民工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同時,在住宿餐飲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等服務行業的比重較高。調查顯示:新生代農民工平均每月工作26天,每天工作9個小時,與其他年齡段農民工的勞動強度并沒有顯著性差異。這說明新生代農民工在選擇行業時,不僅看重崗位的工資水平,而且更傾向于選擇較體面、較安全和有發展前景的工作崗位。

(三)新生代農民工跨省外出的比例更高、初次外出的年齡更小

新生代農民工中,2009年跨省外出的比例達到53.7%,高于上一代農民工6.9個百分點;而且,新生代農民工更愿意在大中城市務工,選擇在地級及以上城市務工的比例為67.4%,高于上一代農民工9.9個百分點。2009年新生代農民工初次外出的平均年齡為20.6歲,而上一代農民工的平均年齡為33.7歲。在新生代農民工中,八十年代出生的初次外出的年齡平均為21.1歲,1990年之后出生的初次外出的年齡平均為17.2歲,這意味著很多的新生代農民工一離開初中或高中的校門就走上了外出務工的道路。

(四)新生代農民工的收入水平相對較低、在外的平均消費傾向較高

2009年外出農民工的平均月收入為1417元,其中新生代農民工的平均月收入水平為1328元,上一代農民工的平均月收入為1543元。2009年新生代農民工平均寄回帶回人民幣的金額為5564元,占外出從業總收入的37.2%,而上一代農民工平均寄回帶回的金額及其比重分別為8218元和51.1%。

(五)新生代農民工主要居住在單位宿舍、上網和看電視成為主要業余活動

從居住情況調查顯示:新生代農民工居住在“單位宿舍”及“與人合租住房”的比例高達43.9%和21.3%,分別高出上一代農民工16.7個和5.3個百分點。這說明,自主住房已成為新生代農民工希望在城市定居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在業余時間安排上,經常上網和看電視的新生代農民工的比例分別占46.9%和52.1%,說明他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也將更多地受到網絡、電視媒體的影響。

(六)已成家的新生代農民工大部分是夫妻一起外出,但是將子女留在老家

調查結果顯示,在已婚的新生代農民工中,59.4%的新生代農民工是夫妻一起外出的。并且在有子女的新生代農民工中,62.9%的新生代農民工將子女留在老家。但受到居住條件的限制,超過40%比例的夫婦仍然是各自住在集體宿舍、工地工棚或生產經營場所。

三、新生代農民工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合同簽訂率低、部分崗位缺乏有效的防護措施、社會保障參保率低

在新生代農民工中,有54.4%的新生代農民工沒有與單位或雇主簽訂勞動合同。同時,在需要防護措施的工作崗位上,防護措施較為齊全的僅占35%。當遇到勞動糾紛時,新生代農民工最傾向于通過“勞資雙方協商”解決問題的比例為39.9%,高于通過“法律途徑”(占25.1%)和“政府”(占19.8%)的比例。表2顯示了主要行業的新生代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障的比例仍然很低。

(二)部分新生代農民工有較大工作壓力、對收入的滿意度較低

由于平時工作的強度比較大,約一半的新生代農民工需要經常加班,超過1/3的新生代農民工感到有較大的工作壓力。相較于工作環境,新生代農民工對于當前收入水平感到“不太滿意”和“很不滿意”的比例分別占到41.3%和3.3%。調查顯示,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都有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比較看重自己未來的發展。對于職業發展目標,有25.8%的新生代農民工選擇“掌握專業技術,有一技伴身”,還有26.3%的新生代農民工選擇“自主創業當老板”。

(三)在身份認同上處于“農民”和“市民”之間的尷尬境地,缺乏幸福感

在身份認同上,新生代農民工對于“自己是城里人”這一說法“非常同意”和“比較同意”的比例合計為22.8%;而“非常同意”和“比較同意”自己是“外地人”甚至是“農民”的比例分別為87.9%和68.5%。但是,在選擇“如果要比較生活狀況,您會和什么人比”時,新生代農民工選擇:“城市居民”的比例(為23.4%),僅次于“城里的農民工”的比例(為23.6%)、高于“農村的親戚、老家村里的人、老家鄉里的人、老家縣里的人和說不清”的比例。這意味著,當新生代農民工感受到與城市人群生活和地位有差距時,逆反心理和苦悶情緒會更加強烈。同時,感到“比較幸福”和“非常幸福”的新生代農民工的比例分別只有30.6%和5%,高于“很不幸福”(為3.2%)和“不太幸福”(為7.7%)的比例。

(四)近一半的新生代農民工有在城市定居的打算,但是收入太低和住房問題成為主要的困難和障礙

對于未來的打算,新生代農民工選擇“堅決不回農村”和“盡量留在城市,實在不行再回農村”的比例分別占到8.1%和37%。從婚姻狀況看,未婚的新生代農民工打算將來在城市定居的比例更高,并且女性比例偏高。同時,新生代農民工群體認為,在城市定居下來的最主要的困難和障礙依次是“收入太低”(為67.2%)、“住房問題”(為63.2%)、“社會保障不完善”(為24%)、“老人無法照料”(為20.1%)、“子女教育問題”(為16%)。

四、政策建議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成為了農民工的主體,并且出現一些不同于傳統農民工的新問題和新訴求,將對中國整個的城市化進程和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為保障新生代農民工逐步融入城市社會,政府應根據城市基本情況積極探索有利于促進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定居下來的戶口登記制度;加強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和創業培訓,滿足新生代農民工在職業發展上的訴求,最終改善他們的收入狀況;從制度上和規劃上整體考慮包括新生代農民工在內的農民工群體的住房問題;進一步加強新生代農民工的權益保護;在制度設計上,按照分類指導、穩步推進的原則,建立適應農民工特點的低交費、低水平、廣覆蓋、可接轉和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幫助協調切實解決他們在城市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使其在就業、社會保障、獲得公共服務等方面能夠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等的權利。

■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200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2010.3。

第9篇

關鍵詞:公共政策;城鄉居民收入;城鄉收入差距

中圖分類號:f014.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3)09010708

一、問題提出

關于民生問題,福利經濟學已構筑了較為規范的理論框架,為政府矯正(或者減輕)有缺陷的干預提供了規則和方針[1],但因為缺乏關于政策失靈的綜合性理論,因此無法解釋政策失靈的關鍵性因素。布羅姆利提出四種制度交易以反映社會群體不同偏好的制度安排,并將公共政策問題與制度變遷問題聯系起來,視公共經濟政策選擇為制度變遷的一種變量[2]。他的觀點將推動經濟學家在公共政策上發揮更大的作用。本文基于他的觀點,結合我國國情和長遠規劃形成較科學的政策分析的理論參照系。

近年來,我國學者研究重點轉移到收入差距等民生問題。例如,汪偉和郭新強建立了一個考慮兩類代表性家庭的兩期消費決策模型,討論了收入不平等、消費目標和中國儲蓄率的相關關系[3];嚴善平基于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批農村青年涌入沿海發達地區和中小城鎮的社會現象,指出了城市內不同就業群體的收入差距根源,提出了一個制度性改善建議[4];張學志和才國偉利用廣東省成人調查數據,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結果發現收入是居民幸福感的經濟基礎,絕對收入對幸福感有正向作用,但對幸福感提高存在一個“拐點”,尤其考慮相對收入后,絕對收入的作用就不再顯著[5]。已有文獻雖然從不同角度和層面涉及到政府政策與收入的一些關聯問題,但都未對現階段正在實施的主要政府政策的績效進行更加全面、系統的評價,過于強調某一政策手段對于某一具體目標的影響效應,提出的政策建議可能夸大了這一手段的影響效果。本文將科學測量和橫向比較與主要民生目標有緊密聯系的政策工具向量集的邊際影響方向和大小。

二、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

假設社會上僅存在兩個利益集團i和j,那么社會福利函數表示為:

w=f(ui,uj)(1)

布羅姆利曾指出,公共政策中的難題是“如何決定相對的社會福利函數w的性質”。如圖1所示,這是一個關于集團i還是j的利益誰更為重要的問題。如果集團i的利益相對于集團j的利益更為重要,那么公共政策的目標趨向于形成犧牲集團j的利益而使集團i獲益的社會福利函數w1。假定集團i為收入水平低的人群,集團j為富人階層,如果新的經濟政策對收入水平低的人群更加重視,相對社會福利函數會從w2轉變到w1,那么收入水平低的人群生活會得到改善。

圖1不同的效用可能性邊界

關于具體公共政策的執行效果問題,布羅姆利采取的分析方法是判斷制度變遷過程中潛在的收益是否能足夠補償源于這種變遷的其他損失。以利益集團i和j為例,下式反映了變遷的會計現值:

其中,v是制度變遷的會計現值,p是時間偏好的社會比率,bit-cit和bjt-cjt分別表示利益集團i和j的t期凈收益,cj0是集團j為了執行經濟政策不得不承擔的必要投資成本。

如果政策執行效率高,則滿足下列條件:

式(3)右面的第二項是集團j因為執行政策而引起的現值凈收益。這里假定開始時刻集團j的利益經常被犧牲,所以這一項為負。利益集團i的現值凈收益(式(3)左面部分)必須能夠彌補集團j為執行政策而承擔的初始成本和現值凈損失。如果這一條件成立,我們可以判斷,經濟政策引起的制度變遷增加了社會的總體效率。

本文著重檢驗以城鄉收入水平和城鄉收入差距為目的的政策目標變量和主要公共政策實施的表征變量之間的相關性,技術上主要利用面板數據回歸下面方程:

公式(5)中因引入被解釋變量的滯后期將導致解釋變量與隨機擾動項的非觀測個體效應相關,從而造成估計的內生性。此時采用ols、隨機效應或固定效應估計方法將導致參數估計的有偏性和非一致性。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學者建議采用廣義矩(gmm)估計方法以構建動態面板數據

型的一致估計量[6-7-8]。

廣義矩gmm主要可以分為系統gmm(system gmm)、一階差分gmm(diff-gmm)等。差分gmm估計是通過一階差分剔除不隨時間變化的個體效應,利用了差分模型中所選取的工具變量與差分擾動項正交的矩條件。先做一階差分以消去個體效應μi,可得:

三、實證設計

(一)命題設計

下面在國內外關于主要政策與收入、收入差距等主要民生指標的關聯性研究基礎上,形成可參照的主要理論觀點。

1.經濟增長

近年來,盡管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居民收入水平顯著提高,但是由于市場機制不健全、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等,居民沒有公平地分享到經濟增長的成果。許啟發等研究發現,總體上,沿海城鎮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長最快,內陸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長最慢;居民收入差距呈擴大趨勢,其中沿海城鎮居民收入差距擴大最快[9]。我國城市生活質量研究中心的調查報告表明,盡管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增長,gdp年均遞增9.8%,人均收入年均遞增9.2%,但是高增長沒有必然帶來生活質量主觀滿意度的提高,因此政府不應該以實現gdp高速增長為終極目標進行資源配置,需要降低生活成本,著力改善民生,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升生活質量主觀滿意度。據此提出命題1。

命題1:現階段經濟增長模式導致收入差距擴大、分配不公和消費結構不合理等社會問題。  2.城市產業政策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我國開始推行城市改革,但農村改革相對停滯,農村和城市收入差距擴大,村民和市民享受不同的待遇和福利。有學者指出,在城市發展的同時,農村沒有保留自身的文明,還被現代都市發展引發的一些問題包圍,例如農村的垃圾、衛生等環境和飲水問題[10]。周世軍和周勤的研究還發現,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工業化的深入推進使得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得到了迅猛發展,提升了城市經濟水平,但擴大了城鄉經濟差距,城鄉經濟比率由1986年的3.64∶1提高至2008年的14.08∶1,上升了2.87倍,其原因被歸為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政府或企業通過提高工資、轉移支付等形式使得城鎮居民享受到較多的發展成果,從而拉大了與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11]。據此提出命題2。

命題2:偏重于城市發展的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政策雖整體上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但不利于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3.教育和人力資本發展政策

已有研究認為人力資本對收入分配存在如下四點存量效應:擴張效應、平等化效應、縮減效應和錯位效應。焦斌龍進一步指出我國目前人力資本存量對收入差距擴張效應大于平等化效應,即中國人力資本存量對收入差距拉大具有明顯的正向作用,表現在,獲得人力資本的居民收入增加,而沒有獲得人力資本的居民收入沒有多大變化,因此擴大了收入差距[12]。徐舒和朱南苗研究發現勞動者異質性潛在能力價格效應的不斷上升是引起殘差收入不平等隨時間不斷擴大的主要原因,其中,高學歷勞動者潛在能力價格相對于低學歷勞動者上漲更快,是不同受教育程度勞動者間的實際收入差異增大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13]。李俊青和韓其恒基于二元經濟的時代交疊模型的研究表明,改變我國現階段教育市場的二元結構需從根本上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和全國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政策入手[14]。基于此提出命題3。

命題3:經濟發展初期,教育政策特別是我國著重發展人力資本的政策促進了經濟增長,但因為忽視了低學歷勞動者的素質培養和未能完善收入差距調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收入差距的擴大。

4.市場化政策

賈康和孟艷認為我國居民財產和收入的快速增長正是市場經濟發揮作用的結果。陳太明基于波動和增長的福利效應兩個視角認為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是非常有效的,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是繼續有效提高居民福利水平的重要政策[15]。但鄧偉和向東進基于1999—2008年間的省級面板數據的研究發現無論采取哪種途徑,國有經濟的存在都阻礙了非國有經濟的發展和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市轉移,造成城鄉居民收入的不平等,即國有經濟比重越高,城鄉收入差距就越大,最終認為我國市場化改革的不徹底導致了中國城鄉收入差距的存在,需要繼續深化市場化改革[16]。瞿晶和姚先國也堅持了這一論斷,他們認為由于個人異質性的存在,市場化改革不可避免地會提高人與人之間的收入差距,這就需要個人所得稅政策來調節這種收入差距[17]

。據此提出命題4。

命題4:作為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重點,我國目前推行的市場化改革、私有產權保護政策促進了產出增加、效率提高和居民整體收入提高,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城鄉收入差距,增加了收入風險,需要國家政策調控。

5.對外開放政策

dixit認為如果我們不增加針對私人契約本來特征的任何制約且政府政策是靈活的,全球化會增加福利水平,原因很簡單:如果全球化增加了保險的需求,私人契約安排和允許私人保險的政府政策將被采取。一旦我們允許市場和政府的最適反應,那么福利將會增加[18-19-20]。唐東波和王潔華基于1995—2007年我國工業行業數據的實證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進口貿易還是出口貿易,其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顯著為正,因此認為積極參與全球化貿易有利于我國初次分配中勞動收入份額的增長[21]。但fajgelbaum等認為許多情況下貿易自由化常常會使較富裕國家的低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國家的較富裕家庭獲益[22]。據此,如果基于我國仍是低收入國家的現實情況,他們支持貿易自由化會加大我國貧富差距的觀點。包群等基于企業的微觀數據的研究結果顯示出企業出口對勞動力報酬的改善作用不明顯[23]。邵敏的研究再次證實了總體上我國工業企業的出動對其員工收入水平產生顯著負向作用,他還指出針對不同行業類型,結論有所不同,例如勞動密集型、中低技術密集型行業企業的出動對員工收入影響不顯著;資本、自然資源密集型行業企業出口對員工收入有顯著負向影響;高技術密集型行業的效應為正向,因此出口貿易對我國員工收入產生顯著正向影響的主要途徑是使出口產品向高技術密集型產品轉移[24]。基于以上分析,尚不能確定貿易開放對我國主要福利指標(收入和消費結構)的影響方向,故提出命題5。

命題5:我國偏向于出口導向的貿易模式不一定明顯增加收入,甚至有擴大收入差距的危險。

6.政府財稅政策

公共財政的收入政策以稅收政策為主,有學者指出我國目前稅收總體上的態勢良好,但結構上出現的問題導致了在財政政策中無法運用稅收政策工具進行調節,無法發揮再分配、收入調節和社會穩定功能,需要繼續優化稅收結構[25]。這一說法也被學者彭海燕的研究進一步證實,她認為盡管我國個人所得稅起到了正向且進一步加強的再分配效應,但調節效果非常有限,需要在公平視角下改革與完善我國個人所得稅制[26]。王鑫和吳斌珍基于我國2004—2007年36個大中城市面板數據,認為調高個人所得稅工薪所得免征額對消費有明顯的刺激效果,此研究為政府通過減稅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進而刺激消費提供了經驗支持,但結果還顯示出非東部地區和低收入地區的消費沒有顯著變化的客觀事實[27]。個稅調節效果甚微的結論被馬驍等[28]的研究證實。故提出可命題6。

命題6:已實施的減稅政策可以刺激居民消費,提高收入,但總體效果甚微,尤其是低收入地區效果不明顯,需要結合地區和對象特征有的放矢地制定和調整政策目標。  (二)數據選取與指標測量方法

為了考察政府實施的主要政策表征變量對民生指標的影響作用選取了主要民生指標和表示主要政策特征的指標。總樣本涵蓋了1992—2010年30個省的面板數據。省級數據主要取自國家信息中心中國經濟信息網統計數據庫。

1.被解釋變量的指標選取方法

本文選取年鑒中易獲取的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作為反映城市收入水平(crev)和農村收入水平(nrev)的變量。收入水平指標均采用不變價(基期1991年=100)。本文選取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的比值來作為反映城鄉收入差距(cnre)的代表性指標。

2.解釋變量名稱及指標處理方法

增長政策指標(rgdp):本文使用各地區的實際生產總值除以各地年底總人口數來測算人均實際生產總值(單位:萬元/人),它被用來衡量地區經濟增長政策實施總體狀態,其中,各地區實際生產總值是利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不變價(基期1991年=100)對各地區現價國內生產產值平減得到。城市產業政策指標包括第二產業政策(ind1)和第三產業政策(ind2)兩個指標: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值(均為現價)體現各地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政策的實施狀況。人力資本發展政策指標(hcap)是指高等學校本、專科在校學生數占當地的年底總人口數的比值

。市場化政策指標(mark)是指非國有企業從業人員(私營企業年末從業人員數與個體年末從業人員數的加總)占整個地區年末從業人員數的比值。對外開放政策指標(open)是指進出口總額

進出口總額需要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的實際有效匯率指數換算成實際人民幣金額。占整個地區實際生產產值的比值。公共財政政策指標(fisc)是指地方財政預算收入占當地生產總值(現價)的比值。

四、經驗結果分析

(一)模型選擇方法

本文所有估計結果都是基于stata11.0運算而成,且表1中最終給出的ar檢驗和hansen檢驗結果均顯示模型設置合理。首先我們對以對數城市收入水平(crev)為解釋變量的模型進行一步差分gmm估計,sargan過度識別檢驗結果為0,表明一步差分gmm估計模型所選工具變量不是很好的工具變量。當我們再對所建模型進行兩步差分gmm估計時,回歸結果匯報了hansen過度識別檢驗和iv類型工具變量檢驗p值均為1,這表明gmm估計所選工具變量有效。且ar(1)p值為0.000(<0.1),ar(2)p值為0.169(>0.1),檢驗結果表明擾動項的差分存在一階自相關,但不存在二階自相關,則說明模型設置是合理的。滯后一期的被解釋變量對當期被解釋變量的邊際系數不僅具有統計顯著性,而且也具有明顯的經濟顯著性,這說明本文的動態面板模型選擇是合理的。因篇幅有限,其他檢驗過程不再贅述。

(二)公共政策與城市居民家庭收入的相關性分析

表1顯示,與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水平顯著正相關的政策變量包括:經濟增長(rgdp)、第二產業政策(ind1)、第三產業政策(ind2)和人力資本發展政策(hcap),這些變量的回歸結果均通過了1%水平檢驗。其中,經濟意義上影響最顯著的變量是第三產業政策(ind2),樣本數據結果顯示服務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每增加1個單位,城市居民家庭收入相應增加0.233個單位;其次是第二產業政策(ind1),工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每增加1個單位,城市居民家庭收入相應增加0.195個單位;隨后是以增加人均gdp為目的的經濟增長政策(rgdp),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實際值每增加1個百分點,城市家庭收入水平會上升0.172個百分點;人力資本發展政策(hcap)對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有較小的影響,這一政策變量每增加1個百分點,城市家庭收入水平會上升0.109個百分點。

表1還顯示出對外開放政策變量(open)與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水平負相關,通過了10%水平檢驗,結果顯示對外開放政策表征變量每增加1個百分點,城市家庭收入水平會微弱下降0.01個百分點。因此對外開放政策對城市居民家庭收入的負向影響不僅統計意義上不顯著,而且經濟意義上也不顯著。市場化政策表征變量(mark)、公共財政政策表征變量(fisc)與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基本不相關,統計上沒有通過10%水平檢驗,并且系數回歸值也非常小,因此本文樣本數據結果無法證明市場化政策和公共財政政策對城市居民家庭收入的影響。

(三)公共政策與農村居民家庭收入的相關性分析

表2顯示,與農村居民家庭收入水平顯著正相關的政策變量僅包括兩個,即經濟增長(rgdp)和市場化政策(mark),回歸結果均通過了1%水平檢驗。經濟意義上影響最顯著的變量是以增加人均gdp為目的的經濟增長政策(rgdp),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實際值每增加1個百分點,農村居民家庭收入水平會上升0.231個百分點;市場化政策表征變量(mark)對農村居民家庭收入也有不小的經濟影響,這一政策表征變量每增加1個百分點,農村居民家庭收入水平會上升0.122個百分點。

表2顯示出大部分政策表征變量與農村居民家庭收入負相關。其中,經濟意義上影響最顯著的變量是城市產業政策(ind1、ind2),樣本數據結果顯示工業、服務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每增加1個單位,農村居民家庭收入分別大幅度減少0.321和0.432個單位;其次是人力資本發展政策(hcap),這一政策表征變量每增加1個百分點,農村居民家庭收入水平會下降0.188個百分點;公共財政政策表征變量(fisc)和對外開放政策變量(open)在統計意義上對農村居民家庭收入有非常顯著的影響,但在經濟意義上呈微弱的負向影響,這兩個政策表征變量每增加1個百分點,農村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分別小幅度下降0.066和0.019個百分點。

(四)公共政策與城鄉收入差距相關性分析

表3顯示大部分政策表征變量與城鄉收入差距有

顯的正相關關系,它們是城市產業政策(ind1、ind2)、人力資本發展政策(hcap)、公共財政政策(fisc)和對外開放政策(open)。其中,城市產業政策(ind1、ind2)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最大,樣本數據結果顯示工業、服務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每增加1個百分點,城鄉收入差距分別擴大0.514和0.487個單位;人力資本發展政策(hcap)對城鄉收入差距也有較大的正向影響,這一政策表征變量每增加1個百分點,城鄉收入差距會擴大0.299個百分點;公共財政政策(fisc)和對外開放政策(open)對城鄉收入差距有比較微弱的經濟影響,這兩個政策表征變量每增加1個百分點,城鄉收入差距會小幅度擴大0.057和0.020個百分點。

表3還顯示出兩個政策變量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有積極的影響。它們是經濟增長(rgdp)和市場化政策,回歸結果均通過了1%水平檢驗。其中,經濟意義上影響較大的變量是市場化政策表征變量(mark),這一政策表征變量每增加1個百分點,城鄉收入差距會縮小0.073個百分點;以增加人均gdp為目的的經濟增長政策(rgdp)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也有一定的積極影響,樣本數據顯示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實際值每增加1個百分點,城鄉收入差距會小幅度縮小0.031個百分點。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鑒于新時期我國面臨的民生問題,本文以布羅姆利的社會福利模型作為理論參照系,重點研究已實施的公共政策與城鄉居民家庭收入、城鄉收入差距之間的關聯性。先基于已有研究總結了它們之間關聯性的基本觀點,遴選出民生政策目標變量和主要政策變量,然后基于1992—2010年30個省的面板數據,構建動態面板模型,運用廣義矩估計方法對影響不同民生目標的主要政策變量進行實證檢驗。本文結論和政策建議如下:

第一,經濟增長政策。基于經濟增長指標基本與收入水平呈正方向變化、與城鄉收入差距呈反方向的檢驗結果,我們認為以提高人均gdp為目的的增長政策與收入增長、縮小收入差距的民生目標并不矛盾,隨著大部分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提高,城鄉收入開始呈現單邊上行的趨勢,且城鄉收入差距也呈縮小態勢。但我們也注意到,收入與經濟增長并沒有同比例變化,這暴露了一個現實問題:地方政府在追求gdp增長的同時,忽視了當地居民收入的同比例增長。

第二,城市產業政策。檢驗的結果基本符合命題2。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政策變量對城市收入水平的回歸系數均為正值,這說明隨著地區城市產業的擴張,城市居民家庭的收入明顯獲得了改善。但另一方面,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政策變量對農村居民家庭收入的回歸系數均為負值,且經濟上有顯著的負向影響,這反映了一個現實問題:如果一個地區資源向城市產業傾斜,那么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農業的發展,農村居民的家庭可支配收入一定會出現相對于城市下降的風險。由此推理,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擴張與城鄉收入差距一定存在正相關關系。檢驗結果也驗證了這一點。一方面,政府需要通過均衡發展三大產業來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和改善農民收入,應該在繼續發展工業和服務業的同時,從政策上積極引導和激勵農民采取現代化技術和管理方法發展現代農業,以增加收入。

第三,人力資本發展政策。結果顯示,人力資本的發展有利于提高城市居民家庭的收入水平,但是它與農村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呈負相關關系,且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本文檢驗結果從側面反映出,當前政策過于偏向城市居民的人力資本結構的改善,不僅忽視了農村居民的基礎教育,更忽視了農村主要勞動力的人力資本發展。因此,一方面我們應該繼續通過發展教育促進整個地區人力資本結構的改善;另一方面通過改善農村居民的知識結構,努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發展新型現代農業,改善農村實際生活水平[29]。

第四,市場經濟政策。模型結果雖不能證明市場化政策與城市收入水平的相關性,但基本顯示出它與農村收入水平的正向關系,它與城鄉收入差距呈負相關關系。因此,本文的檢驗結果說明了,積極的市場化建設對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有明顯的改善作用,且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城鄉收入的差距。現階段我國應該繼續推行市場化建設,以農村為例,當前我國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僵化,急需改革,以便讓農民獲得財產性收入,并通過市場機制提高土地的產出效率。

第五,對外開放政策。結果顯示對外開放政策對城鄉居民家庭收入均有微弱的負向影響,并一定程度上導

致了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顯然,壓低勞動者工資成本造成了城鄉居民從對外開放中獲得偏低的勞動報酬,尤其是壓低農村產品收購價格而片面的出口戰略是造成城鄉收入差距過大的原因之一。

第六,公共財政政策。結果顯示公共財政政策對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沒有顯著的影響,對農村居民家庭收入有微弱的負向影響,并且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因此,如果考慮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等民生政策目標,降低全社會的稅收和其他財政收費負擔將是一個明智的政策選擇。

總之,我們認為地方政府gdp應與居民家庭收入同步增長,任何造成收入偏低和收入差距擴大的經濟政策都不符合民生發展戰略。應當建立經濟增長中的民眾共享機制,實施產業均衡發展戰略,提高勞動者質量和人口素質,深化市場經濟改革,減少社會稅收和政府各項費用,大幅度提高民眾的實際收入水平,最終改善經濟增長的質量[30-31]。

參考文獻:

[1]查爾斯·沃爾夫.市場還是政府——不完善的可選事物間的抉擇(第1版)[m].陸俊,謝旭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

[2]丹尼爾·w.布羅姆利.經濟利益與經濟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論基礎(第1版)[m].陳郁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汪偉,郭新強.收入不平等與中國高儲蓄率:基于目標性消費視角的理論和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11,(9):7-23.

[4]嚴善平.中國大城市勞動力市場的結構轉型——對2003年、2009年上海就業調查的實證分析[j].管理世界,2011,(9):53-61.  [5]張學志,才國偉.收入、價值觀與居民幸福感——來自廣東成人調查數據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11,(9):63-71.

[6]arellano, m., bond,s.r.some tests of specification for panel data: monte carlo evidence and an application to employment equation[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1, 58(2): 277-297.

[7]arellano, m.,bover,o.another look at the instrumentalvariable estimation of errorcomponents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etric, 1995, 68(1): 29-52.

[8]blundell, r., bond,s.initial conditions and moment restrictions in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98, 87(1): 115-143.

[9]許啟發,蔣翠俠,劉玉榮.收入增長、分配公平與貧困減少[j].統計研究,2011,(10):27-36.

[10]李文釗,譚沂丹,毛壽龍.中國農村與發展的制度分析:以浙江省湖州市為例[j].管理世界,2011(10):32-47.

[11]周世軍,周勤.政策偏向、收入偏移與中國城鄉收入差距擴大[j].財貿經濟,2011,(7):29-37.

[12]焦斌龍.人力資本對居民收入差距影響的存量效應[j].中國人口科學,2011,(5):16-25.

[13]徐舒,朱南苗.異質性要素回報、隨機沖擊與殘差收入不平等[j].經濟研究,2011,(8):92-103.

[14]李俊青,韓其恒.教育、金融市場和中國居民的收入不平等[j].世界經濟,2011,(9):42-62.

[15]陳太明.中國改革開放政策有效性的定量研究[j].統計研究,2011,(10):54-59.

[16]鄧偉,向東進.轉型時期的國有經濟與城鄉收入差距[j].財貿經濟,2011,(9):19-26.

[17]瞿晶,姚先國.城市居民收入不平等分解研究[j].統計研究,2011,(11):50-55.

[18]dixit, a.trade and insurance with moral hazard[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87,23:(3):201-220.

[19]dixit, a.trade and insurance with adverse selection[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89,56(2):235-247.

[20]dixit, a.trade and insurance with imperfectly observed outcome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9,104:(1):195-203.

[21]唐東波,王潔華.貿易擴張、危機與勞動收入份額下降——基于中國工業行業的實證研究[j].金融研究,2011,(9):14-25.

[22]fajgelbaum,p., grossman, g.m.,helpman, e.income distribution, product qualit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11, 119(4):721-765.

[23]包群,邵敏,侯維忠.出口改善了員工收入嗎

?[j].經濟研究,2011,(9):41-53.

[24]邵敏.我國企業出口對員工收入的影響——基于企業異質性視角的經驗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1,(7):67-76.

[25]王立勇.我國財政政策調控有效性的定量評價[j].財貿經濟,2010,(9):52-57.

[26]彭海燕.我國個人所得稅再分配效應及累進性的實證分析[j].財貿經濟,2011,(3):11-17.

[27]王鑫,吳斌珍.個人所得稅起征點變化對居民消費的影響[j].世界經濟,2011,(9):66-86.

[28]馬驍,陳建東,蒲明.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征收及調節收入差距效果的研究——以2008年四川省和安徽省城鎮住戶月度調查數據為例[j].財貿經濟,2011,(3):18-24.

[29]陳萍,李平.勞動力市場的所有制分割與城鄉收入差距[j].財經問題研究,2012,(5):100-107.

第10篇

關鍵詞:婚姻質量;婚姻滿意;積極的夫妻互動

中圖分類號:c91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23x(2013)01-0012-06

一、 婚姻質量和相關研究

成功婚姻一直是婚姻和家庭學者關注的核心問題,多通過婚姻的穩定性和婚姻的幸福感來測量和分析。婚姻的穩定性是配偶的結婚時間及其看待其婚姻關系能夠持續多久的程度;婚姻的幸福感是情感關系中配偶的主觀感受,多是有關婚姻滿意度或婚姻質量的研究。社會學對婚姻滿意度或婚姻質量研究積累了大量重要的研究成果。

婚姻質量多通過婚姻滿意度來分析,它是指已婚夫婦對其婚姻關系滿意程度的主觀感覺和評估。西方社會學者對影響婚姻質量的定量研究可分為綜合模型和控制模型兩種。綜合模型是通過對各自變量影響強度的相互比較,確定與婚姻質量關系最密切的變量。控制模型通過控制某些變量,如家庭生命周期、婚齡、子女數、女性就業、社會角色、家務分工、夫婦同質性等因素,看哪些因素對婚姻質量產生影響。例如,家庭生命周期視角下的婚姻滿意度是隨著孩子的出生和孩子成長離家呈倒u形曲線;控制教育、結婚年齡及個體因素后,婚齡與滿意度呈負相關。[1][2]

有關影響婚姻質量的理論解釋大致分為四類:一是夫妻互動理論,這一理論繼承了戈夫曼的符號互動理論,認為婚姻的滿意度和幸福感是一種主觀感受,因此情境定義非常重要。[3]只有配偶將對方的語言和非語言的互動定義為積極的,并認定自己是被愛的,才會有令人滿意的婚姻。這是配偶間界定的關系,不能通過簡單的指標加以衡量;二是本質主義的理論,認為令人滿意的婚姻是性生活的質量,具有想象力和愉悅的性生活,彼此即使意識到雙方存在差異,但依然有安全感和“我們”的意識;三是交換主義理論,這一理論認為,雙方交換的頻率使彼此都滿意。交換是復雜多樣的,有經濟的、政治的、性關系的等等,但核心的概念是對交換頻率的滿意;四是結構功能主義理論,認為夫妻相愛并能夠一起為子女和彼此提供身體和情感的照顧,由此物質和經濟生活的狀況將會對婚姻質量有影響。

從諸多西方研究婚姻滿意度的文章里可以發現,宗教、經濟狀況、夫妻調適、性生活等都是極為重要的影響因素。[4][5]而研究對象主要是跨族群的群體、特殊行業的群體等,對中國的研究也多從整體上進行分析。此外,有臺灣學者通過對家庭關系、居住格局、資源分配的研究發現,在依舊重視家庭整體利益和孝道的臺灣地區,代際關系對已婚子女婚姻滿意度的影響較大,尤其是從夫居模式的影響更明顯。[6]國外的相關研究也有從理論層面來探討婚姻質量,如從生命周期視角,運用心理學上動態目標的理論尋找影響婚姻滿意度的因素,研究發現生活方式、價值觀、溝通類型、貢獻分配都會影響婚姻質量;這其中不同年齡群的夫婦對于婚姻滿意所達到的子目標如個人發展、伴侶發展等的重視程度也有差異。[7]

我國社會學界同樣重視婚姻質量或婚姻滿意度的研究。從定量研究看,有學者從物質生活滿意度、軀體愉悅滿意度、夫妻調適滿意度、人格及行為滿意度四個方面對我國當前婚姻狀況進行分析。[8]一項利用全國綜合調查(cgss2006)的數據進行的多元回歸分析指出,權力基礎(教育差、年收入差)、權利過程(互訴煩惱等)、權利結果(家務差、家庭事務決定權)對婚姻滿意度有影響。配偶向被訪者訴說煩惱和對錢的不同意見頻率都對婚姻滿意度有顯著影響;權利基礎中教育差對婚姻滿意度雖也有顯著的負向影響,但其影響程度較小;夫妻年收入差以及權利結果對婚姻滿意度無顯著影響。[9]

鑒于本文是對北京市婚姻質量的研究,重點集中對北京市婚姻質量研究的回顧。1983年,盧淑華運用北京市婚姻調查資料,對婚姻質量進行研究,指出,無論是感覺“美滿”的婚姻,

或是“一般狀況”的婚姻, 平時人們最煩惱的都是三件大事:“收入少、住房擠和教育子女”; 物質條件的艱苦沒有影響人們美滿婚姻的建立,并推論金錢與物質都不是人們衡量婚姻美滿的標準,確立了以夫妻感情好是美滿婚姻的主要標志。[10]1988—1989年,潘綏銘通過對北京市婚姻家庭調查的977份問卷資料的分析發現,第一,客觀條件,如年齡、學歷、健康、收入和住房對夫妻滿意度幾乎無作用;第二,婚姻基礎,如擇偶的方式等對婚姻的滿意度作用不大;第三,子女的作用比夫妻協調還大;第四,性關系和諧的作用特別大。[11] 盧淑華在對北京、西安等地抽樣調查資料的研究中發現,婚姻滿意度是影響家庭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而影響婚姻質量的主要因素有家務勞動、經濟活動支配權、配偶的理解和夫妻有事商量。[12]盡管還有其它因素未被囊括,但其方程解釋力達70%,是擬合較好的模型。劉娟則從夫妻感情交流、家務分工和家庭決策權三個方面來研究北京市的夫妻關系。研究發現北京市城區大部分家庭中的婚姻、夫妻關系處于滿意狀態;夫妻關系更趨向于平等并且夫妻間的溝通對家庭很重要;但是在婚姻滿意度、夫妻交流、感情溝通以及在家務分工、家庭決策權方面,妻子的滿意度都低于丈夫的滿意度。[13]

通過上述研究發現,對北京市婚姻質量或婚姻滿意的研究多是在20世紀90年代,其共同的發現是物質因素對婚姻質量的影響不大,而夫妻的情感溝通或性生活的狀況會影響婚姻質量。那么,隨著人們生活諸多方面的市場化,特別是住房的商品化,人們的婚姻質量和影響婚姻質量的因素會發生改變嗎?我們的研究假設是:(1)夫妻間的積極互動是影響婚姻質量的重要因素,而性生活亦是夫妻互動的重要內容,即夫妻積極的互動包括性生活和諧、情感的溝通和共同的日常生活,具有積極互動的夫妻對婚姻滿意的可能性加大,婚姻質量會較高。(2)在考察夫妻積極互動的變量后,控制個體特征和家庭特征等變量來驗證假設(1)看哪些因素還影響或不影響夫妻的婚姻質量。

二、 調查資料

(一)樣本的基本情況

本研究的主題是北京市居民婚姻質量及其影響因素,使用的資料是2011年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會對北京市城區進行的“北京市區婚姻家庭問卷調查”的數據特征等變量來驗證假設本次調查由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會組織進行,得到北京市婦聯和北京市社會科學聯合會的資金支持。佟新主持課題,參加人有:周旅軍、馬冬玲、陳慧萍、姜艷、戴地等。。問卷主要從個人狀況、婚姻與夫妻關系、子女養育、養老狀況和家務勞動五大方面進行設計。問卷調查對象為北京市城區家庭戶內18~70周歲有過婚姻經歷的家庭成員。抽樣方法是使用概率與規模成比例(pps)方法分階段(區、街道、居委會)選取樣本單元,最終戶則是采取系統抽樣方式獲得。由于抽樣所依據的統計資料為2008年人口信息,因此執行方案按城八區的行政格局制定(調查時,北京市已經做了行政改革,將崇文歸于東城區),總樣本量定為2500份,選中的城區為海淀區、朝陽區、東城區和西城區,樣本分布于24個居委會。按關鍵變量進行初步清理后,調查數據中有效問卷共計2268份,即有效回答率為91%。

為研究婚姻質量的狀況,我們除去了未婚、離婚和喪偶者及缺失值(比例極低),已婚人數共計1908人。其中女性比例約為67%,男性約為33%。被訪者的基本人口特征為:最小年齡為22歲,最大年齡為70歲。以10歲年齡差為一組,男女分年齡組存在差異。男性20~29歲占037%,30~39歲為477%,40~49歲為666%;50~59歲7706%,59歲以上1027%。女性20~29歲占121%,30~39歲為770%,40~49歲為1153%;50~59歲2406%,59歲以上2238%。從被訪者就業情況來看,目前是否從事有收入的工作或勞動的男性比例為717%,女性工作的占555%。入戶調查帶來調查對象性別比例和年齡比有些失調,這意味著在推論上一定要慎重。

(二)變量選擇

本研究的因變量是對婚姻現狀評價中的主觀自評變量,即“您對自己的婚姻生活感到滿意嗎?”我們將婚姻生活主觀自評變量“非常滿意(125%)、滿意(469%)、還行(362%)、不滿意(20%)、非常不滿意(03%)”合并成二分類次序變量,頭兩類合并為“滿意”(1),后三類合并為“不滿意”(0)。鑒于“還行”是一種勉強和湊合的狀態,我們將其歸于“不太滿意”之列。由此夫妻婚姻滿意

的比例為6072%(1133人),不滿意的比例為3928%(733人)。分性別的婚姻滿意狀況無顯著性差異。通過篩選所有納入分析框架的自變量,將有缺失值的刪掉,最終納入分析的變量共計1097個,占有效樣本的57%。

通過對問卷的變量進行再賦值等工作,得出新的自變量(括號內為參照組)。我們定義的積極的夫妻互動包括:(1)分歧次數,從不、偶爾、頻繁分歧(頻繁);(2)一起外出活動頻繁(較少);(3)性生活滿意(否);(4)對方理解自己的內心感受(否)。

控制變量包括:(1)個人:性別(女)、收入、年齡、是否受過大學教育以上的水平(否)、自評經濟狀況(困難)、身體健康狀況(不好)、從不或很少內心孤獨狀況(總是)。(2)家庭:住房所有權(家人所有)、最后一個孩子年齡(20歲以下)、家庭常住人口、有無用過保姆(否)。

三、夫妻積極互動與婚姻質量的關系

(一) 夫妻積極互動有高質量的婚姻

每個社會個體都在扮演著某種角色,而扮演者通過呈現的那些符號行為來表明自己。所謂夫妻間的互動或者溝通,即雙方之間信息和感覺的交換過程,即包括語言和非語言信息的內容,也包括互動過程。所選變量有反映夫妻間正向溝通,也有負向溝通的情況,以及個體對于情感和生理上的滿意狀況。即夫妻間分歧的頻繁狀況是從不、偶爾dquar(頻繁)、性生活滿意狀況dslife(否)、配偶是否了解內心感受dfeel(否),其中括號內為參照組。

從模型一,我們發現夫妻積極的互動能夠帶來更高的婚姻質量(詳見表2模型1)。

1配偶能夠理解內心感受有利于夫妻間的情感交流,相比于那些認為配偶無法了解自己感受的,能得到配偶理解的人對婚姻滿意的可能性高出096倍。

2夫妻經常一起外出活動增加了機會溝通和交流。經常一起外出活動的夫婦對婚姻滿意的可能性要高于夫婦一起外出活動較少的113倍。

3夫妻意見分歧的狀況對婚姻質量有影響。的確,分歧較少的夫婦對婚姻更滿意,夫妻間從沒有意見分歧的夫婦對婚姻滿意的可能性要比經常有分歧的高出109倍,而偶爾有意見分歧的夫婦對婚姻滿意的可能性要比分歧頻繁的夫婦高出607倍。這可能意味著偶爾有意見分歧的夫妻是有較好溝通的夫妻。科塞的“安全閥”機制強調沖突的功用;分歧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讓夫婦雙方增加溝通,有助于情感關系健康發展。[14]

4 性生活滿意的夫妻其婚姻滿意的可能性高出性生活不滿意的夫妻192倍。

上述四個方面的夫妻互動都對婚姻質量有影響,積極的互動會帶來更好的婚姻質量。四類互動方式中,依次的影響順序為:夫妻偶爾有分歧、性生活的滿意狀況、經常一起外出和配偶能夠理解自己的內心感受。

(二)個人特性對婚姻質量亦有一定影響

控制個人特征,如是否受過大學教育以上水平dedu(否)、收入自評狀況dincom(不好)、身體狀況dbody(不好)、是否經常有孤獨感dlone(從不、偶爾,參照組為總是)后,統計發現:

1 在控制個體特征后,夫妻積極互動帶來的對婚姻滿意的作用略微減小,但積極的夫妻互動作為核心變量依舊顯著,只是回歸系數略為減小。

2 在控制個體特征后,“配偶是否理解自己的內心感受”的回歸系數略有增加。

3性別、是否受過大學以上教育、是否感覺孤獨對人們的婚姻滿意狀況沒有顯著影響。

4自評身體健康的個體對婚姻滿意狀況有顯著影響。自評身體健康的人比自評不健康的人對婚姻滿意的高出131倍。即人們自我感知的健康狀況會作用于婚姻質量。

5 收入狀況對夫妻的婚姻滿意狀況有一定影響。由于收入與收入自評有明顯的因果關系,最終選擇了使用主觀指標,即自認為收入處于富裕、一般、困難的狀態。自評收入狀況富裕的人相比于困難的人來說,對婚姻滿意的可能性更大,高出112倍。自評狀況一般的相比于困難的人來說,無顯著影響。

(三)家庭因素對夫妻婚姻滿意狀況影響不大

將家庭層面的控制變量加入模型,這些變量包括:住房所有權dhome(參照組是家人所有,另兩組為租用或單位等所有)、最后一個孩子年齡kdage(20歲以下)、家庭常住人口a6、是否使用保姆dnurse(否)放入模型。研究發現:(1)衡量夫妻積極互動的核心自變量依舊非常顯著,各回歸系數都略微減小,即對婚姻滿意的可能性有小幅下降。(

2)控制家庭層面的變量后,配偶理解自己內心感受的人相比于那些配偶不理解自己內心感受的人,和夫妻性生活滿意的人對婚姻滿意的可能性稍有增加。(3)家庭住房的所有權、最后一個孩子的年齡和家庭人口數對婚姻滿意狀況沒有顯著影響。(4)家庭是否使用保姆對婚姻滿意狀況的影響有顯著性。用保姆的夫妻比不用的夫妻更容易對婚姻滿意,其婚姻滿意的可能性增加了127倍。可能是保姆分擔了家務勞動,減輕了夫妻雙方的勞動負擔,增加了人們的婚姻滿意狀況。

(四)詳見模型四

控制個人和家庭因素,做出第四個模型(見表2)發現:(1)控制個人和家庭因素后,夫妻互動的核心自變量依然很顯著,其中夫妻意見分歧、一起外出活動和性生活滿意的回歸系數略微減小,但是“配偶理解自己的內心”對婚姻滿意的可能性略有增加。(2) 是否受過大學教育水平、家庭常住人口數、住房所有權、自評的家庭收入狀況等對夫妻感受婚姻滿意的狀況皆無顯著性影響。(3)性別因素變得有一些顯著,男性比女性對婚姻滿意的可能性高出043倍;年齡對婚姻滿意的回歸系數在控制后呈負向影響,也就是說年齡越大,對婚姻滿意的可能性也就越小。(4)身體自評健康的回歸系數略有增加,身體健康的個體對婚姻滿意的可能性更大。(5)最后一個孩子的年齡是否為20歲以上的影響有顯著性。這與家庭生命周期理論相一致,最后一個孩子的成長和離家會影響婚姻滿意度,即倒u型曲線。對婚姻滿意的可能性相比于孩子沒離開家的要增加118倍。(6)家庭中是否使用保姆對婚姻滿意的影響顯著性略有影響,但顯著性降低,即在控制個人和家庭因素后,保姆分擔家務對婚姻滿意的影響可能性有所減小。

四、結論和理論討論

通過利用北京市城區婚姻家庭調查數據,對婚姻滿意狀況進行定量分析,分析發現:(1)北京市已婚人口且有配偶的人群中,有61%的人對婚姻滿意,占了近三分之二,有36%的人認為自己的婚姻是“還行”的一般狀態,只有3%對自己的婚姻不滿意,總體婚姻質量較高。(2)通過對因變量婚姻是否滿意的二分logit分析,基本證實了研究假設,夫妻間積極互動是影響婚姻滿意狀況的核心因素,這些積極互動因素包括:夫婦經常一起外出活動的、偶爾有意見分歧、配偶能夠理解自己的內心和性生活滿意的。(3)控制個人和家庭諸因素后,這一組夫妻積極互動的變量與夫妻對婚姻滿意的狀況有顯著性關系;而且,配偶理解內心感受的回歸系數一直在增加。這說明,在影響婚姻質量的夫妻互動關系中夫妻間能夠成為“知心人”是重中之重的因素。(4)人們自評的身體健康與對婚姻滿意的可能性有顯著關系,即使控制個人因素和家庭因素,身體健康狀況依然有顯著性。這對未來的研究有重要意義,可以進一步假設人們自我感知的身體健康狀況與人們對生活狀況的評價間有強相關,身心之間相互作用。(5)在控制個人和家庭諸因素后,“家里雇了保姆”對婚姻滿意有顯著關系。(6)控制個人因素后,個人收入自評富裕的人與婚姻滿意之間略有顯著關系。(7)控制個人和家庭諸因素后,性別與婚姻滿意狀況間顯示出弱顯著關系,男性比女性對婚姻滿意的可能性略大。(8)控制家庭因素后,“最后一個孩子的年齡”會對夫妻的婚姻滿意狀況產生影響。(9)值得關注的是:人們是否接受高等教育、 個人的孤獨感、住房所有權、家庭常住人口對人們婚姻滿意的評價沒有顯著關系;控制家庭因素后,收入等物質性因素亦無顯著關系。而控制個體和家庭因素后,個人的年齡對婚姻滿意狀況的負向作用顯著,也就是年紀大的人對婚姻滿意的可能性更小。

毫無疑問,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隨著人們觀念的現代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影響人們評價婚姻質量的因素不再是物質性因素,而是情感性因素和性關系的因素,特別是積極的互動關系成為人們評價婚姻質量的重要因素。這些積極性的互動關系包括:積極的意見溝通(夫妻間偶爾有意見分歧時的交流)、相互陪伴(經常一起外出活動)、有滿意的性生活和知心(理解對方的內心感受),其中夫妻間的相知和默契是影響人們評價婚姻質量的最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1] 徐安琪,葉文振.中國婚姻質量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2]葉文振,徐安琪.婚姻質量:西方學者的研究成果及其學術啟示[j].人口研究,2000,(4).

[3]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馮鋼譯.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jose orathinkal and alfons vansteenwegen. religiosity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2006.

[5]lukas r. dean, jason s. carroll,chongming yang. materialism, perceived financial problems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 research journal.,2007.

[6]wen-chun chang. family ties, living arrangement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12.

[7]li, tianyuan, fung, helene h. the dynamical goal theory of marital satisfication,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011.

[8]孫麗巖,王建輝,吳友軍.當前我國婚姻滿意度的狀況分析[j].學術探索,2002,(4).

[9]陳婷婷.夫妻權利與婚姻滿意度關系研究--基于2006年全國綜合調查的數據分析[j].西北人口,2010,(1).

[10]盧淑華.北京市家庭、婚姻調查的社會統計分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4,(5).

[11]潘綏銘."北京市婚姻質量調查報告"北京婚姻問題探討,1994.

[12]盧淑華.中國城市婚姻與家庭生活質量分析[j].社會學研究,1992,(4)

[13]劉娟.北京市夫妻關系研究[j].人口與經濟,1994,(3).

第11篇

相反的,在寧波、重慶或成都等二類城市,記者所接觸的社會新鮮人們,無不流露出一種“幸福感”,對未來的買房、結婚等程序化事件表示很有信心,“現在我們經常下班后去泡泡吧,隔三差五地小范圍聚會吃飯喝酒,也許這樣的日子再過幾年,我們會找個老婆買套房子結婚吧,這都是不遠之內可以實現的事。”盡管在這些城市本次調查并未上榜,但一個新鮮出爐的大學生在當地其起薪也很容易就達到2000元。

城市不同,起薪存在幾百元的差異,但在他們身上卻有著如此巨大的生活反差,生活成本問題很可能會越來越影響到大學畢業生對就業地點的選擇。

畢業生上海就業起薪最高

在對大學生畢業起薪的這份調查中,我們看到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大學畢業生的起薪總體水平與去年基本持平,上海畢業生的起薪最高,本科生平均達到2600元,復旦等名校畢業生起薪多數為五六千元;深圳的本科生起薪為2500元,位居第二;北京2300元、廣州2100元,分列第三、四名。上海的周邊地區專業人才缺口較大,對畢業生的需求也較大,所以這些地區薪資增長看好;而長三角地區起薪也有小幅增加。

調查同時也反映,并非學歷越高,起薪越高,但一般說來是本碩畢業生薪酬最好。在更注重能力和發展潛力的現代企業中,本科、碩士畢業生的薪酬情況最好,這兩個學歷的畢業生起薪點今年出現小幅上升。大中專生、高職生、博士的起薪并不樂觀。此外,具有MBA學歷的就業者對薪酬的期望值普遍在8000-10000元。

據統計,起薪較高畢業生專業分為三類:一是熱門專業,如電子、通訊、汽車等;二是專業針對性強的,如新聞、醫藥等專業;三是不分專業,但綜合能力強,進入大企業的畢業生,一般起薪都在4000-5000元之間。此外,印刷專業的畢業生屬于機械類灰領,收入穩定。媒體的薪酬變化較少,屬于增長平穩行業。

各城市生活成本大不同

作為我國經濟最活躍、市場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長三角的兩省一市浙江、江蘇、上海向來是各地大學畢業生求職、創業的理想之地,其主要城市的生活費用構成情況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2004年底,在浙江省統計局的一份杭州、寧波、溫州、南京、上海市生存成本比較分析中,將這五城市進行了“大比拼”。

生活物資比較:上海快餐價是南京溫州2倍

價格水平作為衡量一個城市生活成本高低的主要指標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外來人員選擇自己立錐之地的重要因素。浙江省統計局經對38種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水平進行比較發現,在吃、住、行、居、學、醫、玩七方面,上海有15項指標居五城市之首,部分項目的價格遙遙領先,溫州市緊隨其后。

以各地2004年7月上旬的價格為例,在大米、牛奶及快餐等9種食品中,上海市的快餐價格最高,以8元/份的價格遙遙領先,是南京市和溫州市的2倍,豬肉價格也以每公斤18.6元位居第一。溫州市的大米、雞蛋、牛奶等7種食品的價格均居五城市之首。五城市食品類價格綜合指數依次為:上海市120.6,溫州市111.3,寧波市101.1,杭州市為100,南京市最低為91.5。

在居家生活費用方面,價格從高到底排名依次為上海、溫州、杭州、寧波和南京。其中,電價、保姆費、固定電話月租費、物業管理費上海收費最高。尤其物業管理費,上海市是其它城市2至5倍以上,保姆費也是南京市的2倍。

在五城市中,中國電信的ADSL寬帶上網包月費以南京市的150元/月為最高,幾乎是杭州市78元/月的2倍。游泳作為休閑和鍛煉合二為一的項目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南京市的游泳月卡價格達450元,是寧波市的2倍多,上海市、杭州市、溫州市居中,寧波市為最低價。

上海人最富裕。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標準,恩格爾系數在59%以上為貧困,50-59%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低于30%為最富裕。從五城市恩格爾系數來看,上海最低,與杭州市、寧波市、溫州市一道到達富裕程度,南京市恩格爾系數則為40.4%,處在小康與富裕之間。

通過7個主要居家項目價格比較,若以杭州市價格為100,綜合計算的居家生活費用價格指數,上海市最高為122.9,其次分別為溫州市110.4、杭州市100.0、寧波市99.9、南京市95.4。各項分類收費標準高低不一。上海市收費最高的有:電價、保姆費、固定電話月租費、物業管理費。尤其物業管理費,上海市是其它城市2至5倍以上,保姆費也是南京市的2倍。杭州市液化石油氣價格最高。溫州市收費最高的有:自來水價格、管道液化氣價格、固定電話月租費。

交通費用:上海遙遙領先

上海市的交通費用相對于其他城市也顯得高不可攀。上海市的交通費用相對于其他城市顯得高不可攀。首先是高昂的牌照費讓上海人的交通費用遠遠超出其它城市。上海市和溫州市實行的車牌競拍制度使得汽車牌照價格節節攀升,上海市以45000元的價格高高在上,溫州市以15000元的上牌費位居第二;在取消牌照費的城市中,杭州市、寧波市基本上只收取上牌成本費。

其次是出租車費上海市仍居首位。在五城市中,若按5公里行程計算,出租車費從高到低的排列為:上海市14元、杭州市12元、南京市11.8元、溫州市11.5元和寧波市9.8元。其三是停車費,上海市同樣當仁不讓,每次10元,是杭州市4元/次的2.5倍,南京市為6元/次,位居第二,寧波市和溫州市皆為5元/次。其它幾項交通費比較接近。作為普通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公交車的票價,溫州市最高,普通車和空調車分別為1.5元和2元,南京市最低,分別為0.7元和1.4元,杭州市、寧波市和上海市居中。

另外,寧波人交通、通信費支出比重最高。其交通、通信支出占消費支出比重的13.4%,位居五城市之首,而上海市因水、電、燃料價格水平在五城市中占首位,故其所占比重也高達11.6%。

居住成本:上海房價最高,南京買房最累

居住成本方面,上海市不僅房價位居第一,城市中心地段的普通商品房的價格高達12000元/平方米左右,而且外來人口的支撐使得房租也高高在上,中心地段兩室一廳的房屋租賃價格在3000元/月以上。相比之下,市中心房價突破10000元/平方米的杭州的租金就明顯低于上海了,相同房子的租金只是上海市的一半,以15000元/月以上的價格位居第二。

城市中心地段的普通商品房的價格,以上海市最高,在12000元/平方米左右,杭州市位居第二,價格也突破了10000元/平方米,寧波市和南京市皆徘徊在9000元/平方米左右,溫州市最低,為8000元/平方米。

杭、甬、溫房屋租賃價格明顯低于上海市。以外來人口支撐的房屋租賃市場仍以上海市人氣最旺,租賃價格最高,中心地段兩室一廳的房屋租賃價格在3000元/月以上,相對于上海市的高房價高租金的現象,杭州市則顯得便宜許多,幾乎相同的房子的租金只是上海市的一半,以1500元/月以上的價格位居第二,寧波市在1200元/月以上,溫州市和南京市在1000元/月以上。

溫州人住得最寬敞。2003年五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積平均達到14.9平方米,其中溫州市最高,為18平方米,其次為寧波市、杭州市和南京市,分別為16.8平方米、15.6平方米和15.6平方米,最低的上海市為13.7平方米。溫州市和寧波市的人均住房使用面積明顯高出其他城市,一方面由于兩市居民比較熱衷于房產投資以及改善居住質量,另一方面由于相對省會城市其房價較低。

南京人居住消費成本最高。作為五城市中人均消費支出最低城市,南京人的居住消費比重卻高達12.1%,居五城之首。而浙江的溫州市、杭州市、寧波市居住支出比重分別為9.0%、9.9%和10.1%,明顯低于南京市和上海市。

教育費用:浙江高過上海南京

教育費是大多數家庭必須開支的一項費用。這里選擇了公辦小學、初中的雜費,普通高中和民辦初中的學雜費進行比較。可見,浙江省三城市的教育費價格高于其他二城市。

在公辦學校中,由于小學、初中屬于義務制普及教育,學雜費基本上由政府包攬,收費標準較低,浙江省杭州市、寧波市和溫州市皆為100元/學期和130元/學期,高于上海市和南京市;普通高中屬于學歷教育,收費標準相應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各地差距較大,寧波市和溫州市最高,達1000元/學期,比杭州市的600元/學期高66.7%,上海市和南京市居中。杭州市和寧波市的民辦初中學雜費以4000元/學期起步,最高可達9000元/學期和8000元/學期,收費標準在五城市中遙遙領先,南京市以1800―7000元/學期的收費標準緊隨其后,上海市的最高限價為5500元/學期,而個私經濟較為發達的溫州市在民辦教育上要略遜一籌,全市僅有一所民辦初中,包括吃住費用在內的所有收費為6300元/學期。

醫療價格:上海近乎寧波兩倍

在醫療費用方面,我們選擇了掛號費、注射費、檢查費、住院費、化驗費等5個項目的醫療服務價格進行比較,發現上海市的醫療服務價格最高。

從五城市比較看,掛號費以上海市的2.5元/次為最高;注射費以南京市的0.6元/次為最高,浙江省三市較低;檢查費以南京市的30元/次為最高,其他四城市皆為20元/次;住院費以上海市30元/天為最高,寧波市的13元/天為最低;化驗費以溫州市的36元/次為最高,南京市的10元/次為最低。綜合計算的醫療服務費價格指數以上海市的167.7為最高,溫州市以140.1位居第二,其他依次為南京市127.7,杭州市100,寧波市95.6。

杭州人醫療保健費支出比重最高。2003年五城市平均醫療保健費支出為635.7元,平均比重為6.3%,其中杭州市比重高達8.2%居首位,其次為南京市7.5%,上海市、寧波市、溫州市基本處于同一水平,分別5.5%、5.3%和5.1%。可見,杭城居民醫療衛生服務利用率較高、醫療保健購買量較多,同時居民健康投資意識超前、城市醫療價格水平較高。

娛樂活動:南京寬帶包月近杭州2倍

在娛樂休閑活動方面,我們選擇了有線電視費、上網信息費、游泳票、電影票和卡拉OK費5個項目的價格進行比較。發現上海市和南京市的娛樂活動價格高于浙江省三市。

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使上網聊天、游戲成為很多人青睞的娛樂活動,在五城市中,中國電信的ADSL寬帶上網包月費以南京市的150元/月為最高,幾乎是杭州市78元/月的2倍,上海市位居第二,溫州市和寧波市排列第三和第四。電影、卡拉OK兩項活動的價格皆以上海市為最高;在量販式KTV歌廳的小包廂中,上海市以108元/小時的價格位居榜首,其他依次為南京市、杭州市、寧波市和溫州市。游泳作為休閑和鍛煉合二為一的項目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南京市的游泳月卡價格達450元,是寧波市的2倍多,上海市、杭州市、溫州市居中,寧波市為最低價。

生活成本影響學生擇業

“在上海工作快10年了,卻還供不起一套房,而我在小城市工作的同學,5年就能有一個自己的安樂窩了!”這樣的抱怨在很多大學的網站上都出現過。出現這種現象的緣由來自于城市間不斷拉開的“生活成本”差距,特別是大中小城市之間的房價落差。

JERRY是上海某高校2006屆非上海籍本科畢業生。現在正在實習的高峰期,為著工作考慮,JERRY在挑選實習單位上著實頭大了一陣。“現在這家是民企,老板和我談過了,每月3500元包干,勞動保險、醫療保險、公積金這些都是這3500元自己的錢拿出來繳。這樣算下來,我每月就只有3000元的收入了;也許還不到,因為扣稅什么的也不少。”

JERRY按照前面師兄師姐的生活消費支出,給自己做了一個預算:每月的房租和水電煤氣費700―900元(與別人合租兩室),交通費100―200元(地鐵及公交,不含的士),通訊費100元左右,餐費600元(不含免費工作餐及請客吃飯等),其他還有人情往來、添衣加物、娛樂等無法確定的支出,每月最基本消費也要在1800元左右。“我這3000元不到的收入,到最后也只有1000元左右的存留了。現在上海市區不怎么樣的房子也要一萬元每平方米以上,按照這樣的標準,我一年的存款才夠得上買一平方米的房子。如果要結婚,買個80平方米的房子,那不是得等到我都七老八十的啦?”

盡管抱怨眾多,但是在網上調查的大學畢業生最想去的工作城市中,上海、北京等城市卻常常位居前列。畢業招聘會上,大城市的臺前人頭涌動,而小城市的桌前就冷冷清清。在復旦大學采訪時,一位應屆畢業生很明確地告訴記者,“除了上海,其他城市一概不考慮。”

第12篇

一、問題的提出

2000年代初以來,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日益突出,甚至出現大學畢業生“蟻族”和“大學畢業生與農民工工資趨同現象”[1],導致許多農村地區再度興起“讀書無用論”,農村高中生棄考現象日益普遍。高考棄考現象是一種放棄高等教育投資行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們不再相信“讀書能夠改變命運”。而“讀書能否改變命運”本質上是“教育能否促進社會底層向上流動”,那么,當前的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是否意味著“教育不能促進農村學生向上流動”?準確評價、判斷這一命題,需要對大學畢業生與未受過高等教育的農民工的就業和職業發展狀況進行全面比較分析,這對于農村學生的高等教育投資選擇具有重要意義。盡管國內不乏對大學畢業生就業、農民工就業的研究,也有關于二者的對比研究,但是對大學生與青年農民工就業的比較研究并不多見。與父輩農民工相比,青年農民工(也稱新生代農民工)通常是指年齡在16-30歲之間、戶籍為農村、進城務工的第二代農民工,他們中的大多數與大學畢業生年齡相仿,因此青年農民工與大學畢業生的可比性更強。比較大學畢業生與青年農民工的就業狀況有利于更準確地探討高等教育對農村學生就業及社會流動的影響,檢驗高等教育在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的背景下能否改變農村學生的命運。基于此,本文擬對二者的就業進行比較研究,并為農村學生的高等教育投資提供建議。

二、大學畢業生與青年農民工就業率和工資水平比較

根據勞動經濟學理論,就業率和工資水平是反映勞動者就業狀況的兩個最主要的指標,因為這兩個指標不僅直接影響就業者的收入,而且容易量化,具有客觀性。從就業率的角度來看,按照統計時間節點,大學畢業生就業率通常分為初次就業率(統計時間截點為7月1日,即大學生畢業離校時間)和總體就業率(統計時間截點為12月底,即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一般而言,由于大學生畢業后進入勞動力市場存在一定的擇業期,所以,我們認為,大學生的總體就業率高于初次就業率,并且更能準確反映大學畢業生的實際就業狀況。表1顯示,2007-2013年間,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為68.0%-72.5%,平均值為70.93%;大學畢業生總體就業率為85.5%-91.4%,平均值為88.81%,遠遠高于初次就業率。由于鮮見專門針對青年農民工的就業率數據,我們退而求其次地以農民工就業率數據作為替代。有數據表明,進入城鎮的農村勞動力,大部分都實現了就業,勞動參與率高達90%。在經濟活動人口中,農民工就業率在98%以上,失業率不到2%。[2]此外,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調查數據,2009年外出農民工的就業率超過97%。[3]據此可以估算,青年農民工就業率高于90%。以上數據表明,盡管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僅為70%左右,遠遠低于青年農民工就業率,但大學畢業生總體就業率略低于青年農民工就業率,二者的差距并不明顯。

從工資水平的角度看,工資是雇主或用人單位以貨幣形式支付給勞動者的報酬,在本質上是勞動力的價格或價值,它是衡量人們社會經濟地位的一個關鍵指標。表1顯示,2007-2013年間,大學生畢業半年后的月工作收入呈逐年增長趨勢,從2007年的1798元增加到2013年的3250元,平均值為2480元。2011年,中華全國總工會新生代農民工調查報告指出:2010年青年農民工的平均月收入為1747.87元,約為全國城鎮企業職工平均月收入(3046.61元)的57.4%。[4]由于缺乏其他年份的權威性青年農民工收入數據,以全國城鎮職工收入57.4%的比例來估算其他年份的青年農民工收入。估算結果顯示,2007-2013年間,青年農民工的月收入從1182元增長到2462元,平均值為1793元。這表明,青年農民工月收入上升趨勢十分明顯。這與社會對農民工需求的不斷增加、“民工荒”在全國各地蔓延密切相關。隨著青年農民工工資逐年不斷上升,以至于出現“大學畢業生與青年農民工工資趨同”的現象。盡管如此,2007-2013年間,大學畢業生的收入仍然高于青年農民工,二者差距平均值為716元。以上分析表明,盡管大學畢業生就業率略低于青年農民工,但大學畢業生的收入仍然高于青年農民工。由于就業狀況不僅包括就業率和工資水平,還包括工作時間、工作環境和職業發展前景等方面,因此,只有進行全面比較,才能準確揭示大學畢業生與青年農民工的就業差別。

三、大學畢業生與青年農民工工作時間比較

工作時間長短既影響勞動者個體工作和生活的和諧度,又影響勞動者個體的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進而影響勞動者個體的就業質量和生活質量,因此也是衡量工作質量優劣的重要指標之一。[5]《勞動法》規定,1995年起,國家實行五天工作制,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個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十四小時。但是,許多數據表明,青年農民工的工作時間明顯偏長。例如,有調查顯示:青年農民工平均每月工作26天,每天工作9個小時,與其他年齡段的農民工勞動強度相比并沒有顯著的差異。[6]另有資料顯示:約60%的青年農民工每天工作時間超過8小時,近五成青年農民工日工作9-10小時,五分之一的青年農民工日工作時間在11小時以上。[7]由表2可知,2006年、2008年青年農民工每周工作時間多達56小時、57小時,分別超出法定工時12小時、13小時。另外,青年農民工的工作時間還存在不確定性,這與青年農民工從事的行業有密切聯系。在服務業中就業的青年農民工人數較多,這一行業提供的大部分是輕體力的工作,但通常勞動時間較長且不固定,“幾班倒”、拖延下班時間、剝奪休息時間的現象屢見不鮮。建筑業中的青年農民工勞動時間不固定的情況也普遍存在,他們雨雪天無事可做,遇上搶工期又必須加班加點,工作時間常常缺乏規律。由于缺乏直接的關于大學畢業生與青年農民工工作時間對比性的調查數據,以不同受教育程度者的工作時間區別來替代。表3顯示,2003年至2011年間,城鎮就業人員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工作時間就越短。大學專科和本科學歷者的周平均工作時間比高中及以下學歷者短3-5小時,二者差距明顯。這間接表明,大學畢業生的工作時間少于青年農民工。大學畢業生工作時間少于青年農民工,與二者所在的行業密切相關。研究顯示:就業人員周工作時間不超過40小時所占比例最大的行業有:教育(67.8%),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66.7%),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65.6%),金融業(64.4%);就業人員周工作時間大于或等于48小時所占比例最大的行業有:住宿和餐飲業(49.4%),批發和零售業(47.5%),建筑業(46.6%),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45.3%)。

青年農民工主要集中在制造業、住宿餐飲業、批發零售業、建筑業和公共服務業,這幾個行業是周工作時間超過48個小時所占比例最大的行業,即工作時間普遍較長。而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40個小時的行業(教育,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金融業)主要需要知識和技術技能型勞動力,是大學生就業的主要行業。總之,青年農民工的工作時間比大學畢業生更長,并且工作時間不固定,被迫延長工作時間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四、大學畢業生與青年農民工工作環境比較

工作環境是指勞動者所處的工作場所的各種環境條件。工作環境對勞動者身心健康有重要影響,是衡量就業質量的又一個重要指標。不同行業和職業的工作環境往往差異很大,分析大學畢業生與青年農民工的工作環境差異,可從行業和職業的角度進行比較。青年農民工就業的主要行業是制造業(32.4%)、批發零售業(21.9%)、建筑業(11.2%)和公共服務業(10.9%)。[9]制造業中的農民工作為一線工人從事生產加工、制造等工作,工作環境一般是工廠廠房和車間,很少有專門的員工休息室和茶水間,流水線式的工作任務量大,工作講速度重效率,工作內容重復循環,單一乏味,工人與冰冷的設備、零件、器具打交道,活動范圍有限,工作環境中人情淡薄,員工之間缺少人際交往和溝通,員工很難從工作中找到歸屬感。批發零售業一般以私人個體和家庭集體經營為主,工作崗位有搬運工、物流配送員、分揀員、普通銷售員和貨物管理員等。這一行業的新生代農民工靠體力勞動獲得報酬,工作地點多為密閉陰暗的倉庫或者配發貨間,工作環境艱苦惡劣,大部分勞動關系不正規,缺少制度化和規范化的管理及對應的法律保障。建筑行業是“艱苦勞累”的代名詞,從業者大都為男性,女性比例明顯偏低。這種自發的分工主要是由建筑業的工作性質決定的,這一行業一般是繁重的體力活和高強度高耐度的技能活。室外作業工作強度大,危險性高,避免不了風吹日曬,鋼筋水泥的環境中塵土漫天,空氣質量差,對體能和身體耐力要求高,又由于建筑行業的勞動者教育水平低,維權意識淡薄,流動性大,一般無法與用工單位簽訂正式的勞動合同。公共服務業中就業的新生代農民工人數較多。由于公共服務行業提供的是各種不同類型的服務,這對從事此行業中的勞動者心理素質和工作態度要求比較高,他們的工作靈活性大,在以“顧客至上”為基本理念的服務業中,面對不同的服務對象和顧客要求,勞動者更容易產生心理上的苦悶和恐懼,職業熱情也會隨之下降。

與青年農民工從事的行業不同,大學畢業生所在的行業大多具有專業技術性強的特點,工作環境也有著顯著不同。根據《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2010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后工作最多的行業類是金融、銀行、保險和證券業,其次是電子電氣儀器設備及電腦制造業,這些職業都是以專業技術工作為主。除了各類專業技術工作外,也有大學生從事各類企業管理和行政管理工作,還有一些從事技術輔工作和較少的服務類工作。大學生主要靠提供腦力勞動和專業技能技術來獲取勞動報酬,工作穩定,工作地點多為室內,環境較好,配備單獨的工作格子區間或者辦公室,工作時間八小時制居多,加班會有對應的補償加班費,所在單位實行人性化管理,重視員工物質和精神需求,關注員工情感的動態,員工享有平等和受尊重的權利。從職業的角度看,大學畢業生的工作標簽對應的是“白領”,他們所處的工作環境干凈整潔,工作氛圍舒適和諧,人與人之間能彼此信賴和尊重;而青年農民工的工作標簽接近于“藍領”或者還不如“藍領”,與辦公室工作人員不同,他們的工作環境往往比較惡劣,不僅談不上舒適優雅,而且可能對身體健康存在直接或潛在的危害。總之,大學畢業生和青年農民工從事的行業和職業不同,導致大學畢業生的工作環境明顯優越于青年農民工。

五、大學畢業生與青年農民工職業發展前景比較

職業發展前景顯著影響就業者的未來收益,因此,也是衡量就業質量的重要指標。就業者的職業發展前景在根本上決定于其所處的勞動力市場類型和所處的行業類型。一方面,根據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勞動力市場分為主要勞動力市場和次要勞動力市場。主要勞動力市場提供的是大公司、大企業、大機構的工作崗位;就業穩定、職業有保障、工資高、工作條件好、享有平等的權利和晉升機會。一般而言,能進入主要勞動力市場的求職者往往需要受過高等教育。次要勞動力市場提供的是小公司、小企業、小機構的工作崗位;工作不穩定、流動性大、工資低、工作環境差、規章制度嚴厲、晉升機會少。一般而言,那些難以進入主要勞動力市場的求職者只有進入次要勞動力市場,例如受教育程度較低的求職者。在我國,次要勞動力市場廣泛存在于農村和城市的傳統部門。

在勞動力市場存在分割的條件下,青年農民工由于受教育程度較低,他們很難通過正規就業渠道進入主要勞動力市場就業,而基本上是通過非正規渠道就業于非正規部門,現實中他們多從事的是體力工作。有調查表明,外出務工期間有50%以上的農民工每年更換工作次數超過3次以上,甚至有3.5%的新生代農民工平均每年更換工作次數超過5次。[10]青年農民工不享有或享有很少的社會保障和福利,而且由于他們往往從事簡單的生產性或服務性工作,很容易被替代。有研究顯示,近四分之一的(25.4%)新生代農民工從事非全日制、臨時性工作,其中打零工、散工的比例達到17.7%。[11]由此可知,青年農民工工作改換頻繁,就業極不穩定。工作缺乏穩定性顯然不利于未來的收入增長,更談不上良好的晉升機會,這是影響青年農民工業發展前景的一個原因。相對而言,大學畢業生因教育優勢,符合進入主要勞動力市場的教育條件。也許畢業之時,他們暫時未能進入主要勞動力市場,但是他們潛在的綜合素質使得他們以后仍然有機會進入主要勞動力市場,獲得更高的收入和晉升機會。這一點是絕大多數青年農民工不可比的。調查數據表明(見表4),大學生在畢業三年后的工資水平大幅度上升,2007-2010屆大學畢業生三年后的月收入分別為4388元、4445元、4755元、5301元,比畢業半年后的月收入分別增長2279元、2555元、2625元、2822元,增長幅度都超過一倍左右,并且各屆畢業生中均有大約10%的月收入超過1萬元。同時,各屆均有超過50%的大學生畢業三年內獲得了職位晉升,平均晉升次數約1次。這充分表明,大學畢業生具有良好的職業發展前景。另一方面,大學畢業生和青年農民工職業發展前景的區別,也與二者進入的行業不同密切相關。我國行業間收入差距懸殊,收入不平衡現象比較嚴重。不同行業的收入排名情況,可以反映不同類型的行業和工種所能帶來的經濟利益的差異。總體來看,壟斷性行業、資本密集型行業和知識密集型行業的收入高,而勞動密集型行業、競爭性行業的收入低。據有關數據顯示:2013年就業人員年度平均工資最高的行業排名依次是金融業(99653元),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90915元),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76602元)。就業人員年度平均工資最低的四個行業依次是:農、林、牧、漁業,住宿和餐飲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不同行業對就業者的受教育水平要求不同,總體上看,平均收入水平高的行業對就業者的受教育水平要求更高。例如,工作收入較高的幾個行業(金融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需要的是知識和技術技能型勞動力,所以農村籍大學生比青年農民工具有競爭優勢,而教育水平低的青年農民工往往與之無緣,只能進入其他收入較低的行業。調查表明,青年農民工主要集中在制造業、住宿餐飲業、批發零售業、建筑業和公共服務業,這五個行業對應的2013年度平均工資分別為46431元、34044元、50308元、42072元、38429元,這些行業從2007-2013年連續七年的收入都低于所有行業平均水平。可見,青年農民工和大學畢業生因為受教育水平的不同而進入收入水平差距明顯的行業,而不同類型的行業和職業預示著不同的工作發展機會和收入前景。

總之,大學畢業生憑借其學歷優勢,更有機會進入主要勞動力市場和收入較高的優勢行業,因此職業發展前景明顯優于青年農民工。

六、結論及對策

從就業率與工資水平、工作環境、工作時間和職業發展前景等四個方面的對比分析發現:盡管大學畢業生就業率略低于青年農民工,但是大學畢業生收入高于青年農民工,并且有機會進入主要勞動力市場和優勢行業,職業發展前景更好,未來的收入增長幅度更快,有較多的晉升機會,而青年農民工的工作時間更長,工作環境相對惡劣,總體上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仍然顯著優于青年農民工,表明當前盡管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高等教育的社會流動功能弱化,但是高等教育依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農村籍青年的身份,改變農村學生的命運。因此,為了有效促進農村學生向上流動,政府、高校和農民家庭應采取相應對策。第一,農村學生應著眼于長遠收益,不要輕易放棄高等教育機會。教育經濟學理論表明,高等教育給個體帶來的收益具有長期性多樣性。從時間維度來看,年齡-收入曲線和工齡-收入曲線是衡量就業者職業生涯中收入變化的兩個重要指標,因此,不同受教育程度者的年齡-收入曲線和工齡-收入曲線能準確反映不同受教育程度者之間的職業發展差別。根據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對于相同年齡或工齡的職工,教育水平越高,工資水平就越高,大學本科和大學專科學歷者的收入曲線均高于高中學歷者。可見,從時間維度來看,高等教育學歷者相對高中學歷者教育回報更高。而且,從教育收益的類型來看,教育經濟收益并不是教育收益的全部,事實上,接受高等教育對于個體還具有多方面的非經濟收益,例如豐富個人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質量,獲得消費性收益。教育的消費性收益是指在人的一生中由教育所帶來的非貨幣回報,包括受教育期間的即期收益和完成教育之后的延期收益。大學生活期間的學習能夠滿足大學生了解自身、了解自然和社會的求知欲望,大學生可以參加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和體育活動,提高個人的文化修養和文化欣賞能力等;大學畢業后,大學畢業生通過接受大學教育優化消費觀念,增強理性消費,提高消費技能,豐富消費方式,能夠從閱讀、藝術欣賞、思考等活動中獲得更大的精神享受。并且,受過高教育水平的人會搜集和學習健康方面的知識和信息,更加注意營養,能夠自覺的減少不健康行為和增加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從而提高了健康水平。

以上非經濟收益盡管不能以貨幣來衡量,但是同樣能增加個人的效用,增強人生幸福感,而且這些收益伴隨人的一生,價值之大,難以估量。總之,農民家庭(即使是貧困家庭)應著眼于高等教育的長遠收益,盡力克服暫時的經濟困難,選擇普通大學或高等職業教育,而不應輕易放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具體而言,社會媒體加大宣傳高等教育的多方面價值,引導農民階層進行高等教育投資;尤其是要重視大學畢業生總體就業率和初次就業率的區別,總體就業率才準確反映大學生就業的真實狀況,過分強調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將夸大大學生就業難,導致公眾對高等教育失去信心和希望。所以,公布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的意義不大,并且具有不小的負面作用,社會媒體應該更多地宣傳大學生總體就業率。從政府的角度來講,應在高校收費方面對農村籍大學生予以照顧,以削弱高校收費對農村籍學生入學機會的制約作用,同時應加大針對貧困生的獎助學金的支持力度,完善國家助學貸款制度,提供更多的勤工儉學崗位,以減輕農村籍大學生及家庭的經濟負擔。

第二,改善大學畢業生(尤其是農村籍大學生)就業質量,提高高等教育收益率。從高校的角度來講,一方面應在教育教學及專業設置過程中充分考慮農村籍大學生的特點及需求,多渠道增強其綜合素質,提高其求職競爭力,同時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以增強大學生人力資本,提高其就業質量;另一方面應充分發揮在大學生就業指導與服務中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包括就業指導、信息、人才測評、畢業教育、就業政策、就業形勢等全程化的信息服務平臺,在此過程中對農村籍大學生給予更多的關心與幫助,為其提供更多的就業信息與求職渠道,切實提高其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從勞動力市場的角度來講,應為農村籍大學生營造公平合理的就業環境,如對大學生招聘環節進行規范,建立公平就業的競爭機制,消除暗箱操作的運作空間,以降低社會資本短缺對農村籍大學生就業的不利影響,保障大學畢業生享有平等的就業機會。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在线观看 |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 亚洲成网站在线播放观看 | 色综合久久六月婷婷中文字幕 | 一本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