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4 23:43:4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課外活動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
關鍵詞 我與化學 課外活動 家庭小實驗
廣州市中學化學教研會開展“我與化學”活動(以下簡稱“活動”)已十多年了,活動一直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和支持,在廣州市中學化學中有著深刻的影響。筆者也一直堅持組織學生參與這項活動,把活動看作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研究性實踐。實踐表明,這項活動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開拓學生的知識領域和視野,能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各種能力,養成嚴謹、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作風,養成團結互助的優良品格、不怕挫折的堅強毅力、勇于求索創新的意識以及有高度社會責任心的主人翁精神,最終達到促進和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我與化學”的活動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論文、圖表、課件,也可以是小制作、小發明等等,都能充分體現學生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性。筆者結合個人開展活動的經驗談開展“我與化學”活動的策略。
1 選題的策略
要開展好“活動”,選擇適合的課題是一個重要環節也是首要環節,筆者認為課題即問題,是教師和學生在日常教與學的活動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是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也可能是學生或教師在生活中發現或遇到的與所學內容關系不大的問題。因此,選題要考慮以下2點:一是課題來源于學生的學習需求。因為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生的聲音代表著他們自己的學習實際,體現了學生學習的價值取向,反映了學生學習中所存在的問題,所以,依據這一原則所確定的課題才會吸引學生,才有研究的價值。二是選擇課題,還必須依據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及教師的教學水平。否則,課題將難以開展下去。
1.1 鉆研教材。挖掘研究課題
1.1.1 挖掘“調查與研究”欄目資源
新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立足新的化學課程標準,教材中欄目編排豐富多彩,版面設計活潑新穎。其中“調查與研究”欄目具有啟發性、趣味性、科學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等特點。教師若能重視該欄目的特點和作用,積極發現和挖掘該欄目的教育價值,在教學過程中則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促使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以下是筆者認為可以挖掘的課題。
[案例1]在學完“水資源的保護”這一課題后,教材“調查與研究”欄目給出的內容為:從圖書、報紙、雜志、互聯網等媒體上搜集有關水污染的知識和情況報道,并按生活污染、工業污染和農業污染作分類整理,與同學進行交流。筆者號召學生通過調查身邊的水資源污染的情況,通過報紙、網絡收集關于水資源保護的一些知識,并把活動過程及保護水資源的建議寫成小論文,然后與同學交流。另外組織部分學生開展社會小實驗和社會調查。如“自來水的硬度檢測”,“空氣污染”與“酸雨”的關系。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調動同學們自主探究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他們科學探究的能力。
[案例2]在學完“使用燃料對環境的影響”這一課題后,教材“調查與研究”欄目給出的內容為:調查汽車、工廠和家庭等使用的不同燃料的性能、價格、對環境的影響,以及所采取的環境保護措施等,寫出調查報告或小論文。
[案例3]在學完“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后,課本給出的“調查與研究”內容為:調查你家及你生活的社區金屬廢棄物的主要品種、回收情況和回收價值等,對今后如何回收費棄物提出自己的建議。為此,筆者把學生隨機按每組8人分成6個小組,先讓他們圍繞此欄目內容每組確定一個調查與研究的課題并給出具體的實施方案,然后每組成員就此課題內容明確分工,通過教師指導、實地調查、參觀訪問、查閱書刊、上網搜查等不同的方式進行調查與研究。一個月后,“生活中常見金屬廢棄物的分類調查”、“金屬廢棄物回收的價值研究”、“金屬腐蝕的條件和防腐的常見方法”、“常見大氣污染氣體對金屬銅、鐵的腐蝕”、“金屬腐蝕對工業的危害”、“金屬文物的病害及其防治研究”等凝聚學生汗水和心血的調查研究報告或小論文呈現在教師的面前。
[案例4]“有機合成材料”后的“調查與研究”欄目的內容為:調查你周圍環境中“白色污染”的情況及形成的原因。用照片、漫畫或板報的形式來宣傳“白色污染”的危害,并提出治理的建議,呼吁大家都來為減少“白色污染”而共同努力。筆者讓學生組成課題組,課題組的同學在校內每班放一個“丟棄的塑料瓶回收箱”,課題組的同學每周收集一次進行統計,課題組的同學統計每周學校起碼回收1000個塑料瓶,也就是說有1000個塑料瓶被廢棄,課題組同學再到垃圾回收站作調查,同學們通過估算,發現整個廣州市一年要丟棄30多億個塑料瓶,已產生了“白色污染”問題。于是課題組的同學倡議“減少使用塑料瓶飲料,提倡使用玻璃瓶飲料”。
1.1.2 挖掘“家庭小實驗”資源
家庭小實驗可以使學生在一個心理狀態比較寬松的環境中不受時間的限制,反復做,反復觀察,直到滿意為止。同時由于沒有明確給出實驗用品、步驟、觀察的現象等,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以及各種能力都起著重要作用。教材中就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家庭小實驗”資源。
[案例1]在學完“水的凈化”這一課題后,教材中“家庭小實驗”自制簡易凈水器,筆者每年都會叫學生做。學生在做的過程中領悟每一層的作用以及各層的凈化程度。學生通過分組合作完成制作,并在單元復習時進行凈水器凈化程度的比賽,比比看誰的凈水器凈水效果好,誰的有創意。
[案例2]在學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這一課題后,教材中“家庭小實驗”取一個小玻璃杯,放入洗凈的碎雞蛋殼,然后加入一些醋精,立即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蓋住。仔細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試根據實驗現象推測雞蛋殼里可能含有什么物質。這個小實驗其實很容易做也蠻有趣,筆者把它放到學習碳酸根的檢驗時讓學生回家做,考慮到學生家里沒有石灰水,就叫學生自找容器,教師發石灰水讓他們回家做。
[案例3]在講完“測定溶液的pH”后,學生一方面將其擴展到測定土壤、家庭飲用水,以及雨水的酸堿度,并提出改良的方法;另一方面在教師的啟發下,用自己的幾根頭發,放到不同pH的溶液里,觀察溶液的變化情況。同學之間相互交流,最后得出“選用偏酸性”的洗發劑為宜的結論,通過家庭小實驗,極大地誘發了學生獲取知識的強烈欲望,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創造精神。
[案例4]教材中的一些“活動與探究”也可以變成“家庭小實驗”,如“鐵生銹條件的探究”就可以在學習金屬之前先布置學生在家完成。
挖掘教材中的課題有利于學生利用“活動”掌握和鞏固課內知識,一舉多得。學生完成“調查與研究”和“家庭小實驗”后必有所得,學生將自己的活動過程以及所獲得的收獲記錄下來就是一份很好的“我與化學”作品。
1.2 激勵學生發現并敢于提出研究課題
研究課題不能限于由教師給學生提出,教師還要善于將提出問題的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并且能夠大膽地提出來,供大家研究。其實,學生有好多有價值的問題,只是由于種種原因,他們不敢或不愿提出來,這就要求老師做有心人,不僅要善于積累學生的問題,而且要善于激勵學生把自己遇到的問題說出來。例如:在初中化學第六單元單質碳的化學性質的學習中,有學生對日常生活中水滴到熾熱的炭塊上會冒煙和發出“哧哧”聲的現象感興趣和不解。于是筆者便鼓勵學生對這一問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并將學生分為2組進行實驗設計。
1.3 學習交流,搜集課題
通過學習和交流,可以借鑒他人的教學成果,搜集整理成研究課題,再結合自己、學生以及學校的實際情況,開展課題研究。筆者從一些化學網站上搜集了大量的研究素材,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將它們充實到“活動”中,擴大了選題的范圍,開闊了思路。另外廣州市中學生“我與化學”活動論文選編也是很好的課題參考資料。
1.4 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研究課題
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生活問題或社會問題與化學學習相關,可以把這些問題積累起來,然后設計成一個研究課題。例如:利用生活中的塑料制品,在學習了啟普發生器的工作原理之后,激勵學生用生活中易得的塑料制品或其他器具,來制作簡易啟普發生器等等。從學習化學的第一節課開始便啟發和引導學生多關注生活,多留意身邊的化學現象,做個有心人去思考有關的一些現象。如切開的蘋果為什么變黃,對豆漿“假沸”現象的探究等。
2 指導學生開展活動的方法
課題選好后,第二個重要環節就是指導學生進行活動。“活動”的完成,離不開學生的主動參與,同樣也離不開教師的指導。通過教師的指導,不僅能夠教給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和科學精神,而且能夠使學生少走彎路,保證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教師的指導要富有啟發性。另外,教師要研究學生在哪些方面需要指導;指導些什么。要著眼于學生長遠素質和能力的提高。
2.1 注意教給學生科學研究的方法
當師生共同確定好課題以后,就要和學生商討、設計研究方案,此時,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注意課題研究要有一個整體思路,即:
(1)制定明確的研究目標;
(2)分析問題解決的方法;
(3)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并付諸實踐;
(4)總結匯報研究成果。
2.2 注意指導學生參與的方法
有些課題,不可能由某一個學生完成,而是以小組為單位來進行的。而要想達到合作學習的目的,必須要讓每個小組成員真正參與其中,每個人都是課題完成的參與者,要有主人翁的意識。實踐過程中有的學生不太會合作,或者說合作意識比較淡漠,究其原因,就是不會參與。因此,要在這方面加以指導。
2.2.1 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
應當說,無論何種形式、何種目的的教學活動,學生都應參與其中,問題并不在于學生是否參與,而在于學生如何參與。如果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題研究中來,主動參與研究目標的確定,共同查找資料提出問題,分析思考問題,與老師、同學熱情交流、溝通,共同探討問題,那么他對問題的理解就會和小組的其他人員一樣,是深刻的、全面的,他就對問題抱有濃厚的興趣,會自覺地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到問題解決的整個過程中去。因此,在指導的過程中,要自始至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多鼓勵少指責。給每個成員都要分配具體的任務,使其明確承擔一定的責任,這樣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
2.2.2 讓全體學生參與
教育要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負責,要面向全體學生。教師在指導活動中,對成績好的學生和成績落后的學生要一視同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其實,應該特別注意鼓勵那些成績和能力落后的學生,激勵他們進步。
3 對“我與化學”活動開展的一些想法
“我與化學”活動已經開展了十多年,在廣州市鮮有學科能開展參與面如此廣的“活動”,“活動”給師生很多展示自我的機會,筆者曾2次獲得“優秀園丁”的稱號。“活動”日漸成熟和完善,近年還開設“答辯”環節,讓更多的師生得到交流和學習,筆者是和“活動”一起成長的教師,因為開展第一屆恰好就是本人成為人民教師的第一年,故而對“活動”有著深厚的感情,在此提出一些建議:
(1)開設網站讓更多學生、教師甚至家長對“活動”有所認識。并且可以讓師生在網站上得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