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4 13:24:1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七下生物知識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 有效與高效實驗課對比兩例
案例1:在蘇科版初中生物七下生物體的基本結構中安排了兩個實驗:制作洋蔥葉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和制作人口腔上皮細胞的I臨時裝片。2個制作與觀察實驗結束后,安排學生開展對比分析活動,形成“生物體的基本結構單位是細胞”的核心概念。如果教師能夠組織學生,按部就班開展實驗,讓學生親眼觀察到細胞,親身體驗到整個實驗過程,那么這種教學方式,應該就是有效的,它能達到讓學生學得愉快,考得滿意的效果。因為實驗本身,對于學生來講,動手又動腦,就是一個有趣的過程。但是在實驗進行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一部分動手能力強、基本功扎實的學生,很快就會完成實驗,他們會提出許多問題,比方說:葉子內部的細胞是什么樣的,花瓣中有沒有細胞……這實際上是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理。但是由于受教學課時的限制,教師又不可能安排學生無限時地開展觀察,怎么樣解決這樣的教與學的矛盾。筆者對教學進行了這樣的規劃,首先,帶領部分學生,一起去準備實驗材料,比方說校園內的葫蘆蘚,家里菜藍子中的西紅柿、黃瓜等。實驗課上,將實驗分為兩類,必做實驗和選做實驗。必做的兩個實驗即:洋蔥表皮細胞和口腔上皮細胞的制作與觀察;選做實驗為觀察葫蘆蘚葉片細胞、番茄葉肉細胞、黃瓜表層葉肉細胞。教師提前對學生進行了取材的分類指導,然后開展學生實驗,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在完成必做實驗之后,就可以進行選做實驗的操作。這樣就有效滿足了學生的探索心理,解決了部分學生做完實驗無事可做的情況。另外,筆者還將學生做得好的裝片下的視野拍照上傳,利用多媒體讓全班學生共享。
案例2:在綠色植物與自然界的水循環一節中安排了一個觀察葉表皮氣孔的實驗,這個實驗的目的,是要讓學生認識氣孔的組成,了解氣孔開閉的原理。理解水分散失與葉的結構有關。起初的教學過程中,筆者這樣設計:①制作蠶豆葉下表皮裝片(設計一個體驗活動,讓學生親眼觀察到氣孔,幫助學生建構概念);②通過分析資料讓學生了解陸生植物通常情況下表皮的氣孔數要多于上表皮。這種教學方式因為融入了實驗,應該說是一種學生喜歡的有效的教學方式。但是在實驗的過程中也容易出現混亂:學生在制取葉表皮裝片時,只求易操作,不求規范,撕取表皮的隨意性較大,往往在觀察到氣孔時,不知道觀察到的是下表皮的氣孔還是上表皮的氣孔。為進一步提高教學的效率,筆者嘗試將同桌的2個學生編為一小組,開展對比實驗,一個學生做下表皮裝片,另一個做上表皮的裝片,實驗結束完成表1。
在這個分組對照實驗中,同一組的兩個學生就會相互監督,分工撕取上下表皮。當然,教師還可以將班級的學生分為若干個大組,每個大組中的兩個學生為一小組,大組中的小組分別觀察不同的植物葉片,實驗結束后完成表2。
學生通過對比實驗,自己也能夠總結出陸生植物通常情況下,下表皮的氣孔數多于上表皮,學生的活動替代了教師的演講,學生在活動中發展思維提高能力。這種教學方式,不管是在學的五個維度還是在教的五個維度上效果都優于起初的教學設計。
有效的課堂與高效的課堂之間其實并沒有難以逾越的鴻溝,這兩種教學狀態,可以是不同成長層次的兩位教師課堂教學的兩種方式,也可以是同一個教師兩個不同時期所呈現的教學方式。高效的實驗課堂不僅融入了教師大量的經驗,有力地展示了教師關注學生發展的能力,更集合了教師靈活處理教材,創新設計教學的智慧。它是教師積累、融入、發展的一個結果。因此,有效教學向高效教學轉變,應該是一條必由之路,僅滿足于有效教學,停留在有效的層面上,有諸多不利于師生發展的隱憂。
2 有效教學向高效教學轉變存在的隱憂
2.1 課堂教學日趨功利,影響學生科學素養發展
在觀察蠶豆葉下表皮裝片的實驗中,當學生不明確自己觀察到的是哪一個表皮的氣孔時,有的教師馬上會告訴學生:有較多氣孔的就是下表皮,究其原因,是教師希望學生快出結果,然后進行下一環節的教學。教師僅關注實驗結果在本堂課教學的價值,而忽視在實驗過程中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又如:在探究光與光合作用關系的實驗中,有些教師在實驗過程中沒有對葉片遮光部分和不遮光部分進行打孔或剪缺口標志,結果在加碘驗證之后,在應該得出結論之時出現學生說忘記哪一塊是遮光部分的情況。這種情況的出現,實際上標志著實驗的失敗,教師應該組織學生再一次開展實驗,而教師為了課堂繼續進行,順口就告訴學生,加碘變藍的是沒有遮光的,不變藍的就是遮光部分。教師過于急功近利,過于渴望實驗結果向著自己預知的方向發展,在學生科學素養形成過程中起了反作用。
2.2 教學設計日趨狹隘,影響學生思維能力發展
在認識藻類植物一節的教學中,教材中設置了一個觀察水綿的實驗,在觀察水綿的形態結構的基礎上,分析得出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在檢驗這一節課的教學效果的相關練習中,也肯定會有對于水綿形態結構方面的考查。于是在教學研討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了這樣兩個讓人啼笑皆非的現象。有一位教師發現采集到的不是水綿而是具有環帶狀載色體的絲藻屬的綠藻時,決定先暫不上課,等再一次采集回有螺旋帶狀載色體的水綿樣本后才按部就班上課。還有一位教師明明采集到的不是黏滑的水綿,而是粗糙有分枝的剛毛藻時,明明在鏡下觀察到的是網狀的載色體,他偏要說是帶狀的葉綠體。總之教師很期待觀察到典型的螺旋帶狀葉綠體的水綿,因為這個專注的期待,要么他們會進行反復的取材活動,要么他們會睜著眼睛說白話,把觀察的現象硬往水綿那里去靠攏。是不是可以進行這樣的教學設計:(1)制作采集到綠藻的臨時裝片,觀察并說出你所看到的綠藻的結構特點(呈現事實1);(2)觀察紫菜(易取材,易制片,屬紅藻類)裝片,說出其結構特點(呈現事實2);(3)了解水綿、海帶等其他藻類植物(可采用圖片觀察的形式)的形態結構特征(呈現事實3);(4)總結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達成核心概念)。這種教學設計,教師把握住了教材編寫者安排觀察水綿實驗的本質: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得到一個事實性的體驗,利用體驗幫助學生建構概念。既然事實是一個體驗,那么教師可以讓學生體驗事實l,也可以讓學生體驗事實2,還可以安排分組活動讓學生合作共享。這種不呆板、不糊涂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在合作觀察的基礎上開闊視野,靈活思維。
如何才能改變這種短視功利和呆板的教學現象,使教師的課堂教學繼續向著高效方向良性發展,讓教師能夠體會到智慧成長的幸福,積極建構高效生物實驗課堂,教師需主動從以下方面嘗試。
3 建構高效性生物實驗課堂的方法
3.1 關注學生活動過程,積累學情資源
有研究表明:學生獲得知識提高能力的過程中,他們現有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與教師所提供的學習內容和營造的學習環境之間存在較大偏離,是造成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怎么樣才能提供學生適合的教育方式和教學情境,唯一的辦法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活動過程中的細節,了解學生的興趣、志向、能力等,也就是教師要關注和積累學生學的五個維度:情緒狀態、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生成狀態方面的情況,逐年形成一定的積累,才能有效促進自己的教學向著高效課堂的方向發展。例如:在觀察細胞結構時,正是因為發現學生有進一步觀察的興趣狀態,才有課前為學生提供備用材料,設置必做實驗和選做實驗這樣的教學模式,才有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這樣的可能。再如:探究水溫變化對金魚呼吸頻率的影響的實驗,正是因為觀察到一部分學生不按規定調節合適水溫,了解到他們就是想體驗較高溫度(50℃)和極低溫度(0℃)金魚呼吸頻率變化的情況,關注到學生這樣的動向,才有了課前為學生創設有效的情境:“夏天氣溫會升高,深秋氣溫會降低,魚的生活會不會受到影響呢?”教師在精心備課的基礎上,在課堂教學中,如果能夠將眼光更多地去關注學生學習的狀態,用心去積累,必定會促進思考,促成自己的層次再提高。
3.2 勤于開展同類實驗,豐富自身體驗
實驗課的課前預設與其他類型的課略有不同。它不僅包括對所要開展的教材規定的必做實驗的細節預設,還應該包括教師對同類實驗的體驗。教師需要把眼界放寬一點,行動上更加勤快一點,比方說可以自行開發探究一些同類實驗,如在做探究光照對鼠婦生活影響的實驗時,也可以順便利用材料,開展一個土壤濕度對鼠婦生活影響的實驗;在探究煙草浸出液對金魚呼吸頻率影響時,同時進行煙草浸出液對水蚤心率影響實驗的嘗試。當然教師也可以翻看各個版本的教材,看一下它們的實驗設計,教師多進行同類實驗,才能夠做到胸中有丘壑,才能夠在必要的時候,靈活開展實驗。筆者2011年時因為要參加江蘇省生物教師實驗操作技能大賽,所以扎實做了一遍蘇科版生物教材上的所有實驗,甚至還做了部分人教版和蘇教版的實驗,這個活動過程,提高了教師對于實驗教學理解的層次,豐富了教師自身實驗素養的寬度和厚度,對于教師高效開展實驗教學確實有益。
3.3 確立重要概念意識,靈活開展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