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8 02:21:4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學選修方程式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等惰性電極材料為電極進行電解,正常情況下的電解質是水溶液,其電解總反應方程式有比較簡潔的寫法。筆者在中學教學一線歸納總結出電解總反應方程式的快速寫法,現形成文字僅供讀者參考。
一、電解總反應方程式的寫法
惰性電極電解CuCl2、NaCl、CuSO4、KNO3、H2SO4、HCl、
NaOH等溶液時,電解總反應方程式可用以下寫法,現以電解CuCl2及NaCl溶液為例,以此類推。(假設反應物均足量)
1.以電解CuCl2溶液為例
第一步,寫出可能參加反應的反應物;
CuCl2+H2O
第二步,將反應物展開成離子形式;
CuCl2+H2OCu2++Cl-+H++OH-
第三步,將參與放電的離子寫成生成物;
CuCl2+H2OCu+Cl2+H++OH-
第四步,將生成物中的離子組合成物質;
CuCl2+H2OCu+Cl2+H2O
第五步,刪去兩邊未參加反應的物質;配平、注明條件、整理等。
CuCl2
【分析】
第一步:因為電極本身不參與反應,所以必然是溶質和溶劑H2O
參加反應。
第二步:將所有可能參與放電的離子表示出來。
第三步:根據離子放電順序寫出生成物,剩余離子不變。
第四步:將方程式右邊剩余的離子組合成物質。
第五步:因為左右兩邊重復的物質本質上未參與反應,因此刪去,即
得所有反應物和生成物;整理方程式(條件、配平等)即可。
同理,電解HCl溶液的總反應方程式為:2HCl
2.以氯堿工業(電解飽和NaCl溶液)為例
第一步,寫出可能參加反應的反應物;
NaCl+H2O
第二步,將反應物展開成離子形式;
NaCl+H2ONa++Cl-+H++OH-
第三步,將參與放電的離子寫成生成物;
NaCl+H2ONa++Cl2+H2+OH-
第四步,將生成物中的離子組合成物質;
NaCl+H2ONaOH+Cl2+H2
第五步,刪去兩邊未參加反應的物質;配平、注明條件、整理等。
二、電解總反應方程式的應用
1.快速判斷電解前后溶液pH的變化
以電解CuSO4溶液為例,原溶液由于微弱水解而呈酸性,電
解后生成了強酸H2SO4,所以pH減小。對于CuCl2溶液和鹽酸,原溶液呈酸性,由于電解本質上僅僅是溶質本身參加反應,電解后溶質物質的量濃度減小,酸性減弱,所以pH增大。而對于H2SO4、NaOH、KNO3三種溶液,由于電解本質上就是電解水,因此電解后溶質物質的量濃度均增大,所以H2SO4溶液的酸性更強,pH減小;NaOH溶液的堿性更強,pH增大;而中性的KNO3溶液依然呈中性,pH不變。
2.快速判斷如何使電解后的溶液恢復到原狀態
用惰性電極電解電解質溶液時,若要使電解后的溶液恢復到原
狀態,應遵循“缺什么加什么,缺多少加多少”的原則,一般加入陰極產物和陽極產物的化合物。
以電解CuSO4溶液為例,由于電解生成了Cu和O2,所以要使電解后的溶液恢復到原狀態,應向電解后的體系中加入CuO(當然加入CuCO3也可以),具體的量可以根據反應生成的Cu或O2的量進行計算。對于CuCl2溶液,由于電解只生成Cu和Cl2,所以電解后向體系中加入適量CuCl2固體即可。又如,分別電解H2SO4、NaOH、KNO3三種溶液,由于電解本質上都是電解水,所以分別向電解后的體系中加入適量的水即可恢復到原溶液的濃度。
3.進行有關電化學的計算
電化學計算中也可以根據寫好的電解總反應方程式直接進行氧
化還原反應分析,從而根據轉移電子守恒進行計算。由于所涉及的解題思想相對比較單一,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三、教學實施過程中的感受與思考
對于以惰性電極材料為電極電解電解質水溶液,其電解總反應方程式的寫法,如果從被電解的反應物來分類,主要包括以下幾類:(1)本質是僅僅由溶質參加電解反應,如電解CuCl2、HCl溶液
;(2)本質是僅僅由溶劑參加電解反應,如電解H2SO4、NaOH、KNO3溶液;(3)本質是由溶質陽離子和溶劑陰離子參加電解反應,如電解CuSO4溶液;(4)本質是由溶質陰離子和溶劑陽離子參加電解反應,如電解NaCl溶液。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深刻體會到,其實學生在書寫這一類方程式時,事先可以不進行分類,只需要掌握陰、陽兩個電極區常見離子的放電順序,依然可以順利地將方程式表達出來。同時,與一些課外常用輔導資料上對被電解的電解質溶液進行表格式分類相比,這種方法顯得更簡潔明了,學生易于掌握和應用。
筆者在教學一線剛好完成兩輪高一到高三的化學教學。在第二輪教學中,既教省理科實驗班(科技特長班),又教平行班,在這個知識點的教學上,兩種不同層次的班級教學都收獲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知識是無止境的,教學也是如此。我們只有不斷地進行教學反思、總結,不斷地研究教材,才能在已有的基礎上找到更多新的教學切入點。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化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選修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化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選修4)教師教學用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王祖浩.化學反應原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5]葉鵬,胡志剛.淺議中學化學課堂的有效教學[J].化學教與學,2014(1).
對于這道練習題,有些老師并沒有太在意,更不會引導學生去思考,覺得這道題沒有什么可利用的價值,所以一跳而過。實際上老師若能充分挖掘這道練習題的信息,它是一道有關化學平衡圖像計算及等效平衡學習的很好的例題。對于這道題,本人進行了如下處理,設計了如下問題:
1.要正確的寫出有關反應化學方程式需要知道什么?學生思考討論后得出結論:反應物、生成物、各物質的計量數。
2.反應物、生成物在反應過程中的量(包括質量、物質的量、濃度等)是如何變化的?學生思考討論后得出結論:在反應過程中反應物的量逐漸減小,生成物的量逐漸增大。
3.化學方程式計量數的確定有幾種方法?學生思考討論后得出結論:有三種方法,①各物質的計量數之比=各物質的速率比;②各物質的計量數之比=各物質的物質的量的變化量之比;③各物質的計量數之比=各物質的濃度變化量之比。用哪種方法確定各物質的計量數要根據題目給出的具體條件來確定。
4.撇開該題目所給的題干條件,直接根據容器中各物質的物質的量濃度C的變化與時間t的關系示意圖所給的信息,分別寫出它們對應的有關反應化學方程式。學生思考討論計算后寫出:(1)示意圖的反應化學方程式為H2+I22HI;(2)示意圖的反應化學方程式為2HIH2+I2。
5.根據示意圖分別在這兩個化學方程式中寫出對應各物質的起始濃度和平衡時的濃度。
(1)示意圖的反應化學方程式中對應各物質的起始濃度和平衡時的濃度如下:
H2+I22HI
起始(mol/L)1.00 1.00 0.00
平衡(mol/L)0.21 0.21 1.58
(2)示意圖的反應化學方程式中對應各物質的起始濃度和平衡時的濃度如下:
2HI H2+I2
起始(mol/L)2.00 0.00 0.00
平衡(mol/L)1.58 0.21 0.21
6.觀察反應(1)和反應(2)平衡時相同物質的物質的量濃度,由此得出什么結論?學生思考討論后得出結論:反應(1)和反應(2)平衡時相同物質的物質的量濃度相同,說明兩個反應到達平衡狀態時是同一個平衡狀態。
7.相同條件下,同一個可逆反應,不管從正反應方向開始還是從逆反應方向開始,如果要使反應達到平衡狀態時是同一個平衡狀態,對反應物的用量有何要求?學生思考討論后得出結論:只要把起始時反應物的用量用極限法轉化為同種物質的用量,同種物質的用量相同,則反應達到平衡狀態時是同一個平衡狀態。
8.趁熱打鐵,讓學生做如下等效平衡題,并總結出完全等效平衡的規律。練習:在一個固定體積的密閉容器中,向容器中充入2molA和1molB,發生如下反應:2A(g)+B(g)3C(g)+D(g),反應達到平衡時C的濃度為1.2mol/L。若維持容器的體積和溫度不變,按下列方法加入起始物質,達到平衡時C的濃度仍為1.2mol/L的是( )。
A.4molA+2molB
B.3molC+1molD
C.1.8molA+0.8molB+0.3molC+0.1molD
D.1.6molA+0.8molB+0.6molC+0.2molD
本節內容選自高中化學選修4第一章第三節。新課標對本節內容的要求是:“能用蓋斯定律進行有關反應熱的簡單計算”。建議課時:1課時。
《化學反應熱的計算》是必修2和選修4前兩節知識的延續與提升,該部分的重點是蓋斯定律的相關知識。前面已經介紹了熱化學的基本理論和概念,也引導學生定性地感受了反應熱。在此基礎上,介紹蓋斯定律,把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定性分析變成了定量分析。從定量的角度進一步認識物質發生化學反應伴隨的熱效應。
該部分知識是課改新增的一個知識,所以一直是高考的熱點,近年各地高考題均會出現相關題目。如2014年全國新課標卷II第13題,北京卷第26題,海南卷13題江蘇卷第10題等。
二、學生情況分析
在前期的學習中,學生對鍵能與反應熱、化學能與反應熱,以及反應熱與物質的量的關系,燃燒熱、中和熱等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這些知識的掌握,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但是學生對于用計算的方式間接地獲得某些反應的反應熱還不是很了解。
基于以上分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確定為: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分析
(一)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蓋斯定律的涵義,能用蓋斯定律進行有關反應熱的簡單計算。
(2)能利用熱化學方程式進行有關反應熱的簡單計算;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對蓋斯定律的涵義的分析和論證,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蓋斯定律的有關計算,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對蓋斯定律的發現過程及其應用的學習,感受化學科學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貢獻,激發學生參與化學科技活動的熱情。
(2)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幫助學生養成務實、求真、嚴謹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分析
1、蓋斯定律的涵義和根據蓋斯定律進行反應熱的計算;
2、根據熱化學方程式進行反應熱的計算
四、教法分析
該節內容屬于化學理論知識,比較抽象、難懂。所以教學過程中要想辦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課堂,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思想。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到以下教法:
1、學案導學法――引導學生提前預習,幫助學生確定本節課學習重點,以達到上課預期的目的
2、類比法――創設問題情境,以學生從操場到教室,可選擇多種路線為例,從途徑角度理解蓋斯定律
3、推理法――從能量守恒角度理解蓋斯定律
4、實踐訓練法――例題分析、當堂訓練
5、小組合作探究法――小組合作,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學生參與到課堂,成為課堂的主人。
五、學法分析
在本節課的學習中,采用教與學互動,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思考,通過分析――對比――討論――總結――實踐的方式,使學生學會獲取知識、加工知識,并掌握應用知識的方法。
六、教學過程
1、利用學案,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課前給學生準備學案,讓學生根據學案進行預習。學案上列舉多種計算反應熱的習題,讓學生課后小組探究,進行分類。學生很容易就將習題分為幾大類:利用反應物和生成物鍵能進行計算的;利用熱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的;由多個反應計算。前兩類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都能計算出來,只有最后一類,是以前沒有接觸過的,所以最后一類就是本節課的學習的重點,學生也會將注意力放在重點內容的學習上。
2、知識鋪墊:
與舊知識“燃燒熱”相銜接,減少學生的陌生感,提出問題
下列數據H1表示燃燒熱嗎?
H2(g)+1/2O2(g)==H2O(g) H1=-241.8kJ/mol
那么,H2的燃燒熱H究竟是多少?如何計算?
已知:H2O(g)==H2O(l) H2=-44kJ/mol
學生很容易就會得出:
H2(g)+1/2O2(g)==H2O(l)
H=H1+H2=-285.8kJ/mol
這樣做既復習了燃燒熱的概念及其計算,又激發了學生的認知情緒,還為新知的掌握做鋪墊。
3、創設問題情景,講解蓋斯定律
在學習蓋斯定律的時候,采用創設以下問題情境的方式:“C(s)+1/2O2(g)=CO(g)的反應熱如何獲得呢?”引發學生的研究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要求學生掌握蓋斯定律的涵義,以及蓋斯定律的應用(反應熱的計算方法)。了解若一個化學反應方程式可由另外幾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相加減而得到,則該反應的焓變亦可以由這幾個反應的焓變相加減而得到。
另外,還可以通過反應進程中能量變化的圖像來幫助學生理解蓋斯定律。
在蓋斯定律的理解上,從途徑的角度幫助理解,來加深對蓋斯定律的理解
4、例題的講解。注意計算教學過程中的規范化。
在學生理解蓋斯定律的基礎上,通過例題講解有關蓋斯定律的計算。該部分內容綜合性較強,一定要注意教學過程中的規范化,盡量引導學生明確解題模式:審題分析求解。
5、歸納總結
如對于蓋斯定律這一概念教學當中,到最后需要進行歸納總結得出如下結論,反應物A變為生成物D,可以有兩個途徑:①由A直接變成D,反應熱為ΔH;②由A經過B變成C,再由C變成D,每步的反應熱分別是ΔH1、ΔH2、ΔH3。如下圖所示:
6、加強練習,及時鞏固,形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將學案中的習題作為課堂練習,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鞏固、落實了知識、鍛煉了計算技能。還可以補充煤、石油、天然氣燃燒的反應,這些物質燃燒時,其ΔH的數值都很大,進一步認識煤、石油、天然氣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燃料。喚起學生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責任感。
七、教學資源建議
(一)使用學案,補充適當練習,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這也是計算性課型的一個基本特點。通過練習,加深對概念本身的理解和加強概念的應用。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
充分利用教材所給的圖示,也可以采用電教化手段,利用多媒體軟件進行形象化教學,幫助學生理解以下難于理解的抽象知識,比如對蓋斯定律進行形象化的說明。
(三)可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理解蓋斯定律時,可用爬山或者是學生從家到學校可選用多種途徑為例。
關鍵詞:高中;化學;邏輯分析
邏輯是人們的一種抽象思維(理性思維),是人們經過判斷、概念、論證和推理,從而理解、認識和區分客觀世界的思維過程。在化學學習中,邏輯分析是學生必須掌握的重要能力,同時也是運用較多的一種能力,更是培養學生歸納、數學計算、問題解決等能力的關鍵。邏輯分析對幫助學生在化學課程學習中,更好地掌握“科學探究”學習任務有著積極作用。為此,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進行培養是當前的重要任務,更是實現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提升的關鍵。本文基于化學選修4電化學對高中化學教學方法進行概況,旨在為學生邏輯分析能力的培養提供理論指導。
一、問題引導實驗教學,深化邏輯體驗
探究式實驗是新課程學習提倡的重要方法,其提倡“問題在前,結論在后”,且非常重視知識的探究和形成過程,通過有效的問題引導,可較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且更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有效發揮,更是幫助學生形成邏輯思維的重要方法。例如,在學習“化學反應與能量的變化”一課時,我首先提出問題:“你所知道的化學反應中有哪些是放熱反應?能作一個簡單的總結嗎?你所知道的化學反應中有哪些是吸熱反應?能作一個簡單的總結嗎?”“一個化學反應同時遵守質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那么一個反應中的質量與能量有沒有關系呢?”通過問題的引導,將學生的思維全面調動起來,幫助學生逐步養成邏輯思考,最后,再出示相應的習題。
(1)1mol C與1mol H2O(g)反應生成l mol CO(g)和1mol H2(g),需要吸收131.5kJ的熱量,該反應的反應熱為H= kJ/mol。
(2)拆開 l mol H-H鍵、l mol N-H鍵、l mol NN鍵分別需要的能量是436kJ、391kJ、946kJ,則1mol N2生成NH3的反應熱為
,1mol N2生成NH3的反應熱為 。
(3)H2+F2=2HF,H2+Cl2=2HCl,預測當生成2 mol HF和2 mol HCl時,哪個反應放出的熱量多?
二、書寫邏輯程序,養成邏輯思維
在以往原電池教學中,其中“令電荷守恒”對學生而言相對來說較為陌生,且還需要將其分為“堿性”“酸性”和“中性”三種不同的情況,這無疑致使學習難度因此增大,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組織學生書寫出“簡單的原電池邏輯程序”(如下表)。
“簡單的原電池”邏輯程序
續表
注:實際采用時,可對該邏輯程序做出相應的調整。
例題:某堿性鋅錳干電池工作過程中,總方程式為:Zn+MnO2+H2O=ZnO+Mn(OH)2,請書寫負極發生的電極反應式。在完成“令電荷守恒”這一環節前,可完成下列公式:Zn-2e-=ZnO。
令電荷守恒:
(1)對反應式兩邊各自的電荷總數進行標記:
電荷數: =
(2)對兩邊電荷總數差值的絕對值(n)進行計算:n=2
電荷數: =
差值絕對值為2。
(3)若電解液呈現為酸性,則應當在反應式的單邊上添加nH+;若電解液呈現為堿性,則應當在反應式的單邊添加nOH-;若電解液呈現為中性,則應當在反應式的單邊上添加nH+或nOH-。由于本例中干電池的電解液呈現為堿性,為此,需在反應式的左邊添加2OH-:
電荷數: =
差值絕對值為2。
堿性:+2OH-
整理公式為:Zn+2OH-2e-=ZnO
通常情況下,在進行電解池電極反應式的解題過程中,解題的邏輯程序主要分為兩種情況,一是未知并且不易寫出的總方程式;二是已知總方程式的情況,多用于可充電電池的充電過程中。學生在掌握上述邏輯分析方法之后,還可將這些解題程序組合成一個完整的“電極反應式”的邏輯程序圖表,在成功組合之后的程序,首先需要確定問題情景是屬于電解池和原電池。最后,在邏輯程序圖的制作中,應當盡可能地細化,被合并的認知操作或者被跳過的認知操作能夠得到盡可能地還原。這對幫助學生養成邏輯思考方式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挖掘典型教學內容,培養思維品質
(1)機智引導,培養思維的靈活性。當學習中遭遇難題時,學生的思路往往會短路,不知道從何處著手,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及時的引導,促使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思考方式。(2)找準“題眼”,培養思維的突破性。通過對題目中存在的關鍵詞進行鑒別,尤其是特殊的現象都可能將其設定為“題眼”,這也是形成邏輯分析的重要突破口。(3)抓住終態,培養思維的跳躍性。任何一個問題通常情況下都主要包括了始態、中間過程和終態,針對部分問題,可以運用黑箱方法,充分展現思維跳躍性,并將中間過程省略掉,把握住最終的狀態,掌握主題,并盡可能地將問題簡化。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考化學 專題復習 整合
一、做好必修與選修內容的整合
《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理科綜合考試大綱的說明(課程標準實驗版)》(以下簡稱《說明》)對知識內容層次這樣要求,在理解所學各部分化學知識的本質區別與內在聯系的基礎上,運用掌握的知識進行必要的分析、類推或計算,解釋、論證一些具體化學問題。對化學學習能力這樣要求,接受、吸收、整合化學信息的能力,從試題提供的新信息中,準確提取實質內容,與已有知識塊整合,重組為新知識塊。無論從知識層面還是能力層面來看,化學知識多而散,要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能力,快速準確地解決化學或與化學相關的問題,必須進行知識整合。必修內容是在初中化學的基礎上起到鞏固和提高的作用,為學習選修內容作必要的鋪墊,是真正為了提高全民科學素養,選修是為了尊重學生學習興趣和需要,是必修內容的補充與拓展,為化學各個領域培養人才開設的。可以嘗試將必修與選修知識進行整合,例如必修2第二章與選修4第一章可以整合到一起,化學反應的同時伴隨著能量的變化,能量的釋放或吸收是以發生變化的物質為基礎的,質量和能量均是守恒的,能量之間是可以轉化的,化學能不僅可以轉化為熱能,也可以轉化為電能,前者可以用蓋斯定律解決,后者可以運用原電池、電解池原理解決。
二、做好每一章內知識塊的整合
為了減少學生復習量,提高復習效率,可以將每一章內知識點整合,如高中化學必修1第二章共有三節,分別是物質的分類、離子反應和氧化還原反應,主題是化學物質及其分類,很清楚主題就是學生復習時要構建的小專題、小網絡。簡單來說,化學物質的分類旨在為學生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給一條主線,探究總結出一種方法,即課本第25頁“實踐活動”中第3個問題中框圖中的規律。更深程度上思考,重在培養學生選擇不同的標準或不同的角度對化學物質分類結果就有不同不是絕對的,化學反應的分類也一樣,沒有物質的分類方法,化學反應的分類就很難。
三、做好每章之間知識點的整合
對于物質的量與微粒數目、氣體體積(標準狀況下)和物質的量濃度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在方程式中的有關計算,可以引導學生在理解物質的量的概念的基礎上,通過實例,讓學生形成思路一:要計算微觀粒子數,先要計算出這種物質的量,然后搞清楚構成這種物質中粒子間的關系;進而從物質中粒子數的計算過渡到各類化學方程式、離子方程式、電極反應式中,思路二:上下單位只要相同,左右單位相同或相當,就可以大膽地去列比例關系式,計算出反應物或生成物的物質的量、電子轉移數、反應熱、轉化率和環境PH值等,這樣不僅有助于上述各物理量之間的關系梳理,而且把課本中零散難懂的計算進行了有效的歸納和總結。
四、做好學科之間的整合
為了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減少污染,保護環境,提高效率,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需要開發新能源,解決此問題僅憑扎實的化學學科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物理、生物等其他學科豐富的知識儲備,這就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學科內學科間的知識整合。例如介紹電解原理,可以將化學學科中的電解質的電離、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等知識和物理中的電流的形成整合在一起,陰陽兩極上離子的放電順序的判斷是基礎,電流的形成(外電路通過電子定向移動形成電流,內電路即電解槽中陰陽離子通過定向移動也形成電流)和方向的判斷是關鍵。
五、做好檢測試題篩選、檢測、評價和教材挖掘之間的整合
關鍵詞:學業水平測試;有綱可依;有綱必依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6-097-02
江蘇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測試目前已經順利實施了九年(2007年―2015年),是我省高考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語、數、外科目考試、綜合素質評價,共同構成了完整的高中學生綜合評價體系,既可以促進高中學生的全面發展,又可以對高中生在校學習情況進行全面檢測。高中學業水平測試的著眼點是素質教育,旨在使學生達到高中畢業應具有的水平,雖然只記等級,分數不計入高考,但是普通考生需要全部達C(及格),才能參加高考。如何更有效地進行高中學業水平測試復習,獲得教與學的最佳效果?這不僅是面臨高中學業水平測試的同學的一個問題,更是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復習和練習中應著重考慮的問題。雖然2015年的學業水平測試已經結束,但為了更好的總結經驗,引導未來,筆者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談對學業水平測試的理解和認識。
一、認真研究考試真題和《考試說明》,關注近幾年來學業水平測試的連貫性和變化性
高中學業水平測試實施的八年時間中,2007年和2008年是一個過渡期(07、08年雖然為23題,但分為必選題17題和選做題6題,選修1《化學與生活》為18分+10分)2009年至今這七年來,學業水平測試的試題題型、知識點和分值分布逐漸趨于成熟和穩定(選擇題為23題69分,選修1為15分),考試的內容所選的知識點始終圍繞著化學學科的主干知識和核心內容,體現了基礎性,有些知識點每年都在出現,出現的頻率較高,分析近六年來的學業水平測試題,我們不難發現:在23道選擇題中化學實驗裝置圖題、化學實驗小題、阿伏伽德羅常數題、物質的分類、離子共存、氧化還原反應、元素周期律、化學能與熱能、化學能與電能、某種具體的有機物的性質、無機化學、化學用語等12個知識點連續7年都在出現,離子方程式判斷正誤、核素、化學鍵、化學反應速率及限度、有機化學方程式的書寫等5個知識點出現過6次,“四同”出現過5次,“高分子化合物”出現過3次,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小題出現過2次。在六年來的無機化學推斷題中分別考到下列知識點:09年考查內容是鈉及其化合物的性質,10年為鈉、鋁、鐵及其化合物的性質,11年為銅、氮、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質, 12年為銅、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質,13年為鈉、鋁、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質, 14年為鈉、氯、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質,15年為鋁、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質。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江蘇省學業水平測試的連貫性和穩定性。
每年的學業水平測試內容也會出現變化,例如:對比14和15年的《考試說明》可以發現1、“測試內容和要求”保持穩定,稍有調整,其中值得引起注意的有:(1)將“了解化學實驗是科學探究過程中的一種重要方法,能根據試題有關要求設計、評價或改進實驗方案,體驗科學探究過程”中“實驗”明確為“簡單實驗”;將“知道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與其原子的電子層結構關系”中的“知道主族元素”改為“了解短周期元素”;將“能列舉按碳的骨架對有機化合物進行分類的方法”中的“能列舉”明確為“知道”;(2)刪除“根據實驗事實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是電子的轉移”;(3)提高要求的有:①將“乙醇的可燃性、與金屬鈉的反應,催化氧化等性質”、“金屬腐蝕的化學原理”、“‘白色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方法”、“鹵代烴、醇、酚、醛、羧酸、酯的化學性質、用途,及其相互之間的轉化關系”要求由“知道”(A)改為“了解”(B);將“乙酸的酸性、能發生酯化反應等性質” 的要求由“知道”(A)改為“了解”(B),并增加體驗性測試要求Ⅰ;(4)降低要求的有:將“鹵代烴、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組成和結構特點”的要求由“了解”(B)改為“知道”(A),刪除“認識乙醇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體驗性測試要求Ⅰ。這就要求我們要認真研讀《考試說明》,明確考試要求的變化。
總之,分析學業水平測試的真題和《考試說明》,我們發現學業水平測試還是有綱可依的。
二、“有綱必依”------注重基礎,講究方法。
在明確了學業水平測試的考點和內容后,我們在復習就要做到“有綱必依”,參照高中學業水平測試的內容條目,抓住知識主體,同時也應注意知識的“邊角”防止知識缺漏。我們在復習時,如果能嚴格按照《考試說明》中的復習要求,結合歷年來的學測真題,并不斷拓展和延伸,相信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注重復習內容的全面,不超測試說明要求,注重基礎
抓常規教學,落實雙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平時的教學中要重視課本,落實雙基,注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才是取得好成績的根本。只要學生具備堅實的學科基礎,具備較強的思維能力,那就不怕試題的千變萬化了。因此,要用好課本、培養能力,以求不變應萬變,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知識點的落實,用好化學教科書,把化學理論知識轉化為解題能力,同時注意根據“有綱可依、有綱必依”的原則,注重基礎,不超綱,不遺漏。例如:在某份學測試卷中,考到黃銅的主要組成元素是銅和_____,很多老師和學生都沒有回答出正確答案,實際上這個知識點在必修1中和選修1中都同時出現過,這就給我們提了個醒,復習時要注意全面。
2、注重總結歸納,勾畫“化學概念地圖”
我們在復習時要注意階段性知識點的總結。化學學科可以理解為半個文科和半個理科,需要理解的內容有,需要背誦的知識點也很多,比較煩瑣,如果只是一股腦的老師講,不知道分類總結,多了往往有知識難以運用,這也是我們經常講的“聽聽都會,一做就錯”。因此,就要求我們在復習階段中注重知識點總結與歸納,形成學科知識體系,勾畫出“化學地圖”,學生在答題時就會有針對性的去自己的大腦知識儲備中尋找答案要點,在考試是就不會出現這種現象了。例如:在復習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識點時,我們可以按照單質、氧化物、堿(酸)、鹽的順序進行知識復習,然后讓學生畫出物質轉換關系圖,書寫對應的方程式(對于特殊的化學方程式可以要求學生背下系數,如:鋁、三氧化二鋁、氫氧化鋁的三個唯一、氫氧化亞鐵和氫氧化鐵的轉化),并對教材中出現的重要物質的物理性質要進行歸納,如狀態,顏色,氣味、溶解度等,注意從反應條件、反應類型等多角度進行分類整理,提高學生推理的直觀性和邏輯性,這樣學生就可以輕松解決學業水平測試選擇題中的無機化學知識的題目和二卷中的框圖推斷題。
3、注重過程方法,增強答題規范性
答題過程中的文字符號表達是否規范、嚴謹,審題是否細致都決定著答題的準確性。在復習教學中,必須從嚴要求,把好三關:即(1)文字表達關。平時要有計劃地訓練與要求學生答題時注意用好字、詞、句,注意語句精煉化訓練,力求做到消滅錯別字,逐步做到詞到意出;(2)化學用語關。化學用語應用要準確、規范、嚴謹,包括能規范、正確地寫出中學化學所要求的全部的化學式、化學符號、化學方程式,甚至單位符號等;(3)審題關。要從平時的練習開始做起,培養學生的正確審題方法,要求學生審題時選準切入點,注意關鍵詞,不斷通過專項審題訓練來提高審題能力,包括提高審題的速度、審題的準確性。復習教學還要注重過程與方法,包括兩層含義:(1)注重知識與技能復習的過程與方法,以提高復習效率;(2)注重解題的過程與方法,以提高解題的速度與準確性。特別是注重解題的過程與方法,不僅可以提高計算題的解題效率、一般題的思維效率,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解題習慣和解題思路。教學時課堂上應增加板演,教師規范書寫,并適當讓學生板演,對課后作業有針對地講解和糾錯。復習中要把概念的掌握與解題過程結合起來,通過解題前的思考,解題中的科學推理,解題后的認真反思,認真體會解題的過程與方法,逐步內化成學生個人的解題能力。
4、“抓兩頭促中間”----加強臨界生的幫助和指導
AABBCCDD分值: 6分 查看題目解析 >612.電解尿素[CO(NH2)2]的堿性溶液可以制取氫氣,其裝置如下圖所示(電解池中隔膜僅阻止氣體通過,陰、陽極均為惰性電極)。下列有關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電解過程中b極附近溶液堿性明顯增強B溶液中的OH-逐漸向a極區附近移動C若在b極產生標準狀況下224mL氫氣,則消耗尿素2gDa極反應式為CO(NH2)2+8OH--6e-=CO32-+N2+6H2O分值: 6分 查看題目解析 >713.短周期元素X、Y、Z、W的原子序數依次增大.它們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之和為13 , X的原子半徑比Y的小,其中X與W同主族。一種常見的無色無味液體分解可以得到X和Z元素的單質。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AX、Y、Z三種元素可以形成離子化合物B元素X 和W之間不可能形成二元化合物C元素Y的簡單氣態氫化物的熱穩定性比Z的弱D元素Y、Z、W中,元素W的簡單離子的半徑最小分值: 6分 查看題目解析 >簡答題(綜合題) 本大題共73分。簡答應寫出文字說明、證明過程或演算步驟。8PFS是水處理中重要的絮凝劑,下圖是以回收的廢鐵屑為原料制備PFS的一種工藝流程。
26.酸浸槽以及聚合釜中用到的酸應是__________;PFS中鐵元素的化合價為_________;在酸浸槽中,為了提高浸出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寫兩條)。27.若廢鐵屑含有較多鐵銹(Fe2O3·xH2O),則酸浸時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有____________。28.如果反應釜中用H2O2作氧化劑,則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生產過程中,發現反應釜中產生了大量的氣體,且溫度明顯升高,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29.聚合釜中溶液的pH必須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如果溶液酸性過強,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_。如果溶液酸性太弱又會生成大量的氫氧化鐵沉淀。若溶液中Fe3+的濃度為1mol·L-1,當Fe3+開始沉淀時,涪液的pH約為_________。[已知Fe(OH)3的Ksp≈1.0×10-39]。分值: 14分 查看題目解析 >9消除氮氧化物污染對優化空氣質境至關重要。30.用CH4催化還原氮氧化物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發生的反應如下:CH4(g)+4NO2(g)===4NO(g)+CO2(g)+2H2O(g) H=-574kJ/molCH4(g)+4NO(g) ===2N2(g)+CO2(g)+2H2O(g) H=-1160kJ/mol若用0.2molCH4將NO2還原為N2,則整個過程中放出的熱量為________kJ。(假設水全部以氣態形式存在)31.用活性炭可處理大氣污染物NO。在2L密閉容器中加入NO和活性炭(無雜質),生成氣體E和F。當溫度分別在T1和T2時.測得反應達到平衡時各物質物質的量如下表;
①請結合上表數據.寫出NO與活性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②T1℃ 時,上述反應的平衡常數的值為_____。如果已知T2>T1,則該反應正反應的H___(填“>”“10無水MgBr2可用作催化劑。實驗室采用鎂屑與液溴為原料制備無水MgBr2,裝置如下圖所示(夾持儀器略去)。主要步驟如下:
步驟l:三頸瓶中裝入10g鎂屑和150ml無水乙醚,裝置B中加入適量的液溴。步驟2:緩慢通入干燥的氮氣,直至溴完全導入三頸瓶中。步驟3:反應完畢后恢復至室溫,過濾,將濾液轉移至另一干燥的燒瓶中,冷卻至0℃,析出晶體,再過濾得三乙醚合溴化鎂粗品。步驟4:常溫下用苯溶解粗品,冷卻至0℃,析出晶體,過濾,洗滌得三乙醚合溴化鎂,加熱至160℃分解得無水MgBr2產品。已知:①Mg和Br2反應劇烈放熱;MgBr2具有強吸水性。②MgBr2+3C2H5OC2H5= MgBr2·3C2H5OC2H5 請回答:34.儀器A的名稱是___________,它在實驗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35.步騾2中,可以將B裝置中的溴完全導入三頸瓶中的原因是_______;該實驗如果將所用液溴一次性全部加入三頸瓶中,其后果是_____________。36.步騾3中,第一次過濾得到的固體物質是______;根據步驟3、4,請總結出三乙醚合溴化鎂所具有的物理性質:_________。37.請根據Mg的性質設計實驗證明O2的氧化性比N2的強:________。38.將步驟4得到的產品在干燥器中冷卻到室溫后,稱量,其質量為61.4g。則該實驗制取MgBr2的產率是________。分值: 15分 查看題目解析 >11【化學——選修3 物質結構與性質】砷化稼(GaAs)是優良的半導體材料,可用于制作微型激光器或太陽能電池的材料等。回答下列問題:39.基態Ga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式為[Ar]_______________。40.根據元素周期律,元素的電負性Ga______(填“大于”或“小于”, 下同)As,第一電離能B ____ Ga;BF3和NH3的分子能夠通過配位鍵相結合的原因是_______。41.殺蟲劑Na3AsO4中陰離子的空間構型為______,As原子采取________雜化。42.組成相似的GaF3和GaCl3晶體,前者屬于離子晶體,后者屬于分子晶體。從F-和Cl-結構的不同分析其原因是_ 。43.原子晶體GaAs的晶胞參數a=xpm,它的晶胞結構如下圖所示。該晶胞內部存在的共價健數為______;A原子距離B原子所在六面體的側面的最短距離為______ (用x表示)pm ;該晶胞的密度為_____g·cm-3。(阿伏伽德羅常數用NA表示)。
分值: 15分 查看題目解析 >12[化學——選修5 有機化基礎]查爾酮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通過如下過程合成。請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44.已知A的分子式為C8H10,它的結構簡式為_______。查爾酮的結構屬于烯烴的_____ (填“順式”或“反式”)異構。45.B轉化成C的反應類刑屬于________;C分子中含氧官能團為______。46.D物質在OH-存在時與苯甲醛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47.D的同分異構體中,屬于芳香醛的有___種;其中核磁共振氫譜吸收峰種類最少的一種同分異構體的名稱為____。48.參照上述合成路線,寫出由CH3CH=CH2制取丙酮的流程圖:____________。12 第(1)小題正確答案及相關解析正確答案
反式解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A的分子式為C8H10,反應可以生成苯乙烯,它的結構簡式為。根據查爾酮的結構可以看出,屬于烯烴的反式異構。故答案為: 反式考查方向
有機物的結構推斷解題思路
查爾酮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通過如圖過程合成。已知A的分子式為C8H10,在催化劑的作用下,能生成苯乙烯,因此A的結構簡式為,苯乙烯在催化劑作用下,和氯化氫發生加成反應,生成B(),在堿性條件下水解生成C(),被氧化生成,和在堿性條件下發生加成反應生成,自發反應生成,據此作答。易錯點
本題考查了有機化合物的結構推斷,難度不大。12 第(2)小題正確答案及相關解析正確答案
取代反應(或水解反應) 羥基解析
在堿性條件下水解生成C(),反應類刑屬于取代反應(或水解反應),分子中含氧官能團為羥基。故答案為:取代反應(或水解反應) 羥基考查方向
有機化學反應類型、官能團解題思路
在堿性條件下水解生成C(),分子中含氧官能團為羥基。易錯點
簡單的有機化學反應類型判斷、官能團的判斷,難度較小。12 第(3)小題正確答案及相關解析正確答案
解析
和在堿性條件下發生加成反應生成,化學方程式為:。故答案為:考查方向
有機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解題思路
和在堿性條件下發生加成反應生成。易錯點
本題考查了有機化學方程式的書寫,難度一般。12 第(4)小題正確答案及相關解析正確答案
4 對甲基苯甲醛解析
的同分異構體中,屬于芳香醛的有、、、,共計4種,其中核磁共振氫譜吸收峰種類有4種,是核磁共振氫譜吸收峰最少的一種同分異構體,名稱為對甲基苯甲醛。故答案為:4 對甲基苯甲醛考查方向
同分異構體解題思路
的同分異構體中,屬于芳香醛的有、、、,其中核磁共振氫譜吸收峰種類有4種。易錯點
本題考查了同分異構體的書寫,難度較小。12 第(5)小題正確答案及相關解析正確答案
解析
丙烯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和氯化氫加成反應生成2-氯丙烷,2-氯丙烷在堿性條件下水解生成2-丙醇,2-丙醇催化氧化生成丙酮,有機合成路線為:,故答案為:。考查方向
有機合成解題思路
新人教版模塊教材設計安排了大量的課堂演示實驗及科學探究實驗,圖文并茂,每一組實驗旁邊都附有真實的實驗圖片,形象直觀;同時還單獨設計一本實驗化學教材(選修6),充分體現了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重要地位。筆者在多年的化W教學工作中,通過實踐探究發現,在課堂上補充一些演示實驗,會讓化學教學更加豐富多彩,同時更能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下面是筆者在多年教學中補充完善過的一些演示實驗,根據自己的心得體會進行舉例說明。
1.Na2O2與CO2反應實驗。在學習鈉的重要化合物過氧化鈉的化學性質時,教材上僅設計演示Na2O2與H2O反應的實驗,但與CO2的反應只是以化學方程式直接給出來,并沒有演示實驗。為加深學生對該反應的理解記憶,設計補充該實驗(在實際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討論設計,教師點評完善),具體操作如下:用脫脂棉包住少許Na2O2粉末,放于石棉網上,接著用一根干凈的玻璃導氣管對著Na2O2粉末吹氣(可以自己演示或者學生演示),一會兒就發現脫脂棉燃燒起來,根據觀察到的現象學生就能貼切地認識到脫脂棉的燃燒是因為Na2O2與CO2反應放出熱量,同時生成的O2助燃的緣故,加深了對燃燒(狹義)應具備的條件的理解,更為重要的是學生以后對該反應方程式記憶猶新。
2.物質的量教學實驗。在物質的量的教學中,如何引入這個抽象概念歷來是教學的難點。教材給出的定義是物質的量是一個物理量,它表示含有一定數目粒子的集合體,對于高一的大部分學生來說理解這個定義相當困難,學生不明白該定義是什么意思,更不明白為什么要學習物質的量這個概念。為此在教學中補充如下的實驗:先讓學生思考如何用托盤天平秤量1顆大豆的質量(其實用托盤天平難以進行此操作),然后學生就會聯想到稱量數目多一些的大豆(比如20顆)的質量,從而即可算出1顆大豆的平均質量。以此來說明盡管大豆是可稱量的宏觀物質,可是用托盤天平卻難以稱量1顆大豆的質量,而稱量20顆大豆的質量是可以實現的。進一步啟發學生看不見的微觀粒子比大豆小很多,稱量20個微觀粒子肯定也不能實現,但如果稱量許許多多個微觀粒子應該是可以實現,那么這許許多多個微觀粒子組成的集體就叫做物質的量,引入物質的量這個概念其實就是把看不見的各種微觀粒子和它們組成的可稱量物質聯系起來。接著在后面教學中再通過展示18g H2O、56 g Fe、342 g蔗糖等1mol這些實物,那么學生就慢慢理解物質的量這個抽象概念的含義。
3.硅酸與碳酸酸性比較實驗。在進行硅酸的教學中,教材上介紹硅酸是一種很弱的酸(酸性比碳酸的還弱),溶解度很小。由于si02不溶于水,所以硅酸是通過可溶性的硅酸鹽與其他酸反應制得的。教材為加深學生對硅酸上述性質的記憶,設計一個硅酸的制備實驗:在Na2SiO3溶液中滴加稀鹽酸觀察白色膠狀沉淀一硅酸的生成。該實驗的確讓學生觀察到硅酸的生成,說明硅酸的酸性比鹽酸弱,但并沒有證明酸性比碳酸的弱(常見弱酸的酸性強弱是高中化學學生應該掌握的一個重要知識點)。如果只是強調記住硅酸的特殊性質,學生的印象會比較模糊,倘若在教材演示實驗的基礎上再補充一個實驗:在Na2SiO3溶液中通入CO2,片刻就可以觀察到白色膠狀的硅酸沉淀生成,該現象不僅再次讓學生觀察到硅酸沉淀的形狀,加深記憶,同時還可以證明碳酸的酸性強于硅酸,說明硅酸是一種很弱的酸,為以后的元素周期律和鹽類的水解的教學埋下伏筆。
4.NaAoO2的有關反應實驗。在學習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質時,教師都有體會:學生最大的感受就是學完之后書寫反應方程式一片混亂,特別是偏鋁酸鹽與酸的反應、偏鋁酸鹽與鋁鹽的反應,如果只靠簡單的記憶方法,學生時間久了就忘之腦后。倘若在教材實驗的基礎上再補充如下實驗:NaAlO2溶液中滴加鹽酸至過量、鹽酸中滴加NaAlO2溶液至過量、NaAlO2溶液與AlCl3溶液混合,可以一邊演示實驗,一邊要求學生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書寫對應的化學方程式及離子方程式。這樣做的話雖說教學容量大一些,但學生的能力得到多方面的鍛煉,也為后續的教學打下基礎。
5.苯的有關實驗。在苯的性質的教學中,根據教材的介紹,學生知道了苯的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此時可以問一個問題:在盛有少許苯的試管中加入蒸餾水,會出現什么現象。大部分學生會想到互不相溶產生分層現象,但同時也會產生疑惑:苯與水都是無色透明液體,是否會分層?如果會分層能看清分層現象嗎?補充展示向苯中加入水的實驗后,所有的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學生心中馬上豁然開朗。帶著這樣的氛圍再補充幾個實驗問題:就上述的實驗,倘若你不知道苯的密度比水小如何鑒別水層和苯層?如果在上述試管中加入一小塊金屬鈉,會觀察到什么現象?學生可以先討論得出方法和結論,再用實驗進行驗證。雖然看似幾個簡單的實驗,但大大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在進行苯的同系物教學時,教材只安排了一個對比實驗:甲苯和苯中加入少許酸性KMnO4溶液,學生根據實驗已經知曉苯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甲苯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此時時補充甲苯中加入溴水的實驗,讓學生觀察現象得出甲苯不能使溴水褪色,防止學生產生既然甲苯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那么也能使溴水褪色這種錯誤聯想。接著在實驗基礎上總結苯和苯的同系物均不能使溴水褪色,它們的現象均屬于萃取分層。中學有機物的鑒別常用試劑就是溴水和酸性KMnO4溶液,思維重點就是抓住是否反應、褪色及分層這些核心現象。而補充實驗不僅能讓教學更加完善,同時也讓學生對化學知識的記憶更加深刻,理解更加到位。
新疆烏魯木齊市第80中學830000
【摘要】依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復習,必須明確考試內容和范圍,理解考試能力要求,熟悉高考試題及試卷的基本結構、規定和要求,有助于認識高考考什么,怎么考的問題,可以增強針對性,克服盲目性,避免干擾,減輕負擔,有利于提高復習備考的效益。依據高中新《化學課程標準》的理念,談談高中化學復習中的一些想法。
關鍵詞 新課標 高三化學復習 建議
我省實施高中新課程進入好幾年了,隨著新高考方案的變化,高三化學總復習是中學化學學習非常重要的時期,也是鞏固基礎、優化思維、提高能力的重要階段,高三化學總復習的效果將直接影響高考成績。在高三復習過程應如何正確理解并應用教材、課標和考綱,選擇怎樣的教與學方式?在此結合我省實施新課程的具體情況,提出對新課程下高三化學總復習教學策略的思考。
1.領會新課標、依據新考綱,立足基礎,強調應用
新課程的課標、考綱在課程(考試)的目標、結構和內容上都有很大變化。首先是新考綱的能力目標,從舊課程對學生的“觀察、實驗、思維和自學“四個能力考查,轉化為“接受吸收整合化學信息、分析和解決化學問題、化學實驗與探究“三個能力的考查。因此,化學新課程復習教學應在繼承我國基礎教育重視復習教學的好傳統和一些行之有效方法的基礎上,針對當前存在問題和不足,依據新課程實施中倡導的理念、策略和方法,通過歸類、整合與拓展的教學策略來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構建知識結構、強化基礎知識、加強縱橫聯系、注重知識應用。在概括整合和拓展應用中提高總復習效率。
2.加強復習課的課堂教學策略研究,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面對新高考,教師必須擺脫舊課程教學慣性的束縛,多學習新大綱,多研究新學情,多交流新經驗,減少低效重復勞動,兼顧效率效果,努力提高復習的針對性實效性。具體做到以下幾點:
2.1 重視復習中知識的整合
新課程淡化了學科的學術性結構,以科技、生產、生活的實際情景為背景和主線,分必修和選修螺旋式上升。而總復習教學應體現復習課的特點,結合課標和考綱,讓學生從宏觀上認識化學知識的體系和主線,明確重點知識、主干知識和關鍵點。要加強化學用語的落實訓練,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和作業練習,強化化學方程式、離子方程式書寫的配平;強化有機化學方程式書寫的小分子不掉;強化有機結構式、結構簡式書寫中C-C鍵、C-H 鍵、C=O鍵、苯環的到位;強化官能團位于左邊的正確書寫(有的教師要求學生每堂化學課堅持默寫5-10個教材上典型的化學方程式、電子式、有機反應式、官能團結構簡式等,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地落實辦法)。要訓練培養盡量用化學語言(化學式、化學方程式)進行準確、完整、簡潔地表述。要嚴格化學計算的步驟,要求運算準確,有效數表示規范。
2.2 提高處理化學信息能力
針對新考綱處理化學信息的能力目標,復習中要通過具體事例和題例,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訓練,使學生能從自然、社會、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現象以及對實驗現象、實物模型、圖形圖表的觀察,獲取有關的感性知識,并進行吸收、加工和內化,從試題提供的新信息中,準確提取實質性內容,并與已有的知識整合,重組為新知識,提高學生信息處理和應用的素養,以適應新高考的要求。
2.3 加強化學實驗復習,提高實驗探究能力
新課程強調化學實驗和探究能力,因此在總復習中更要加強化學實驗的復習。實驗復習的內容包括對實驗的原理、程序、現象、結論的分析、歸納和總結,實驗數據處理和簡單實驗方案的設計和評價。
2.4 研究、精選習題試題
由于新課程教材內容和新高考要求的變化,以及新舊課程交替間配套練習的遲后,現許多練習仍沿用舊的內容,教師在習題的選擇與編制上要精心研究,其中有些練習可以繼續使用,有些要改造,有些則要摒去。對先行課改區的高考試題也要按照省綱要求有所甄別,從中篩選出符合省綱要求的好的試題進行鞏固訓練。
2.5 講究教與學的方法
總復習的教學仍要保持新課程倡導的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復習中要重視學法指導,優化復習策略,摒棄以往復習課老師“滿堂灌“的上課方式,留有一定的時間給學生做整理工作和查漏補缺鞏固提升。
3.體現學生在復習教育活動中的“主角“地位
自始至終都應以教材為本,注意知識的全面性、重點性、精確性、聯系性和應用性。全面性是指對中學(初、高中)化學知識和技能都要一一復習到位。重點性是指集中力量對教材中的關鍵性知識(人們常說的考點),進行反復閱讀、深刻理解,以點帶面形成知識結構。如同分異構體的本質是分子式相同而結構不同,向內有組成元素量的關系相同,向外有同分異構體的書寫、判斷等。精確性是指對化學知識的理解、使用和描述要科學、準確和全面,如規范地使用化學用語,正確、全面地表達實驗現象和操作要點等。聯系性是指各知識點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前因后果。如與離子反應有關的知識有離子反應方程式的書寫和正誤判斷、離子共存問題、離子濃度大小比較、離子的檢驗和推斷、溶液的導電性變化等。應用性是指通過復習要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如元素周期律、周期表涵蓋的內容相當豐富,可以進行元素位、構、性相互推斷,預測未知元素的性質,比較各種性質的強弱等。此外,要重視對化學實驗內容的復習(包括教材中的演示實驗和課本后的分組實驗),而且盡可能地親自動手操作,通過這些典型實驗,深入理解化學實驗原理(反應原理、裝置原理、操作原理)、實驗方法的設計、實驗結果的處理等,切實提高實驗能力。學生主體的發揮,很大程度體現在他們能否充當復習教學活動中的“主角”。在教學活動中應注重教學的“過程與方法”,教師應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獲取知識,從而真正改變“被動接受“的學習局面,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4.端正心態,培養素質
健康向上、勇于進取、自信自強的積極心態是搞好復習的重要保證,也是高考成功的關鍵。而積極的心態有賴于平時的不斷調整和錘煉。
4.1 正確對待考試
在高三復習過程中,考試是頻繁的。由于受高考一試定終身的負面影響,許多同學對考試成績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了考試本身所起的作用,從而以消極的態度對待考試。這種觀念必須予以改變,換一種方式思考,平時的每一次考試都是練兵的絕好機會,都能夠暴露自身存在的問題,有利于在后續復習中進行針對性的查漏補缺,總結經驗教訓,以便在高考中不犯錯誤或少犯錯誤,所以既不能因一時失誤或遇到困難而氣餒,也不能因成績進步而沾沾自喜。
4.2 合理安排學習和娛樂的時間
復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的身體就像一臺精密的儀器,決不能超負荷使用,相反地,必須加以維修和保養,這樣,它才能經久耐用。因此,我們要動靜結合,既要勤奮學習,也要學會放松、休息、鍛煉,只有勞逸結合、生活得有規律,才能輕松自如地渡過難關。這就是所謂的一張一弛的文武之道。
4.3 創設良好的學習心理環境
人的心理和行為受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對大多數高三學生來說影響最大的恐怕就是升學壓力和競爭壓力了,如果處理不好就可能帶來消極影響,這對復習是極為不利的。因此,要學會正確地認識自己,從自己的基礎和實際出發,扎扎實實地復習;愉快地接納自己,充分肯定自己的進步,找出存在的問題及時彌補;自覺地控制自己,以明確的目標、良好的意志力調節自己,變壓力為動力,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質。
總之,面對新高考,我們既要學會“變”,又要學會“以不變應萬變”。我們要深入學習和理解新課程理念,轉變教學方式、復習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同時又要堅信,嚴格按課程標準教學,按高考大綱復習備考,致力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就一定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以不變應萬變“是最好的策略。
參考文獻?
[1] 2011屆江西省《高考考試大綱》?
關鍵詞:情景導入;性質猜想;實驗探究;歸納拓展;遷移應用;概括整合
高中化學新課標的教材體系對原教材進行了大幅度地修改,尤其是元素化合物知識從原來教材的六章內容壓縮為必修教材中的兩章內容,且選修教材中除了《化學與生活》涉及了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識,其余選修教材中幾乎未涉及。是元素化合物知識不重要嗎?肯定不是,因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是構成中學化學知識的基礎和骨架,元素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學的主體,貫穿于化學學科的始終。它又是學習化學概念、化學原理和化學實驗等其他化學知識以及學習其他自然學科的基礎。通過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可以綜合培養學生各種能力與素質,可以培養學生關心社會、熱愛科學的情感。
新教材在貴州已使用四年,許多高三一線的化學教師在復習中均感覺到,課改后的學生在這部分知識上較課改前的學生有較大的缺陷。這是因為在舊教材中,總體說來是以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為主要依據。而新教材完全不同,在教學中,要緊扣新教材的特點,從元素化合物知識與人類生產、生活以及社會發展角度去引導學生探究和理解,把課堂學習與知識的應用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下面就是我對這部分內容的感悟和想法,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新授課這部分內容的基本結構可歸納為:“情景導入―性質猜想―實驗探究―歸納拓展―遷移應用―概括整合”。
1.情景導入:一部好電影,精彩別致的開頭,就能迅速吸引觀眾,讓人產生非看不可的強烈欲望。情景導入即課堂導入,就是在講授新課之前,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目標,教材內容特點,學生特點,有意識,有目的運用各種教學媒體,通過不同的方式引入新課的一種教學行為,是課堂的起始環節。目的是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倡導在自然界和生產生活的背景中進行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利用多媒體等形式展示給學生。
案例1:“金屬的化學性質”的導入
【教師】大家都知道,水能滅火。但是真的是這樣嗎?(教師提前準備一裝有少量乙醚和鈉的蒸發皿)注意看當我把水滴入蒸發皿的時候會有什么現象產生呢?(教師用膠頭滴管滴少量水在蒸發皿中,突然燃了起來)
【學生】滿臉疑惑,滴水生火?
【教師】實際上這和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物質――鈉有關,鈉還具有哪些性質呢?請你動手做一下鈉與水反應的實驗,并思考問題:鈉可以用小刀切開,說明了什么?……
好的課堂導入能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緊緊抓住學生心弦的教學情意,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或趣味橫生,或處于新舊知識的認知沖突中,產生探奇覓勝的求知欲,很自然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于是我們便自然進入第二步。
2.性質猜想:該步驟是想模擬前人研究該物質性質的過程,也是依據新課標倡導的目標體系之一“過程與方法”出發設計。同時也能聯系前面所學過的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以金屬活動順序表為線索,讓學生應用學過的知識分析、歸納的能力。
案例2:“鈉的化學性質”的學習
【教師】同學們對鈉有什么樣的認識,我們在前面的化學知識中有哪些提到過鈉?
【學生】我們只知道鈉的化合物,金屬活動順序表中知道鈉應該是活潑性強的金屬單質。
【教師】對了,大家見過鈉的化合物,沒見過鈉單質,其實也說明鈉是一種很活潑的單質,從金屬活動順序表中也知道鈉是一種很活潑的金屬。從化合價的角度分析,鈉會有什么樣的性質呢?鈉我們知道它有+1和0價,所以鈉單質應該有還原性,那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3.實驗探究:新課程強調“在做中學”,尤其是將“以實驗為基礎”的實證研究的方法和過程應用在實際的教與學中。目的是通過課堂上師生對所設計問題進行討論、實驗探究,培養學生思維能力,這也是課程標準中過程與方法的具體體現。
我們高中的實驗可分為驗證性實驗和探究性實驗,驗證性實驗也不是簡單做做實驗,應該在做實驗的同時讓學生回憶知識,分析應該會出現什么樣的現象,然后進行實驗驗證。探究實驗就應該設計好實驗的步驟,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體會前人掌握這部分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給學生介紹一些實驗的方法,實驗的基本操作。
4.歸納拓展:由于元素化合物知識以大量敘述性材料為特征,它的學習是一種掌握事實的學習,學習時易于產生興趣,卻難于保持;易于理解,卻難于記憶與運用。所以通過實驗探究,要引導學生歸納出本知識點的主要內容,總結出學習本知識點的方法和規律,使學生能系統地掌握本知識點。元素化合物課要充分利用基礎理論的指導作用,揭示知識內在聯系。例如,學完鈉的性質后,我們來小結一下學習金屬的步驟和思路:(1)鈉與非金屬的反應(與O2、S、Cl2)(2)鈉與水或酸的反應(3)鈉與鹽溶液的反應。如果我們去學習其他的金屬,也是從這幾個方面進行研究和學習,在這些通性的基礎上掌握其特殊的性質。現在我們來學習一下鋁的性質……。
5.遷移應用:新課程則更加重視課程的“社會性”――“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是新課程一貫秉承的理念。注意落實元素觀、分類觀和轉化觀。通過例題、練習的訓練,鞏固所學知識,提高解題能力。例如講到Fe2+性質后,知道其還原性較強,易被酸性KMnO4氧化,請從氧化還原反應的角度寫出其離子反應方程式,再寫出如果K2Cr2O7氧化Fe2+呢,請寫出其離子反應方程式,于是便可歸納出相應的離子方程式的書寫;講到噴泉實驗時,歸納出噴泉實驗的原理,知道只要氣體在液體里溶解度大都可以形成噴泉,于是能形成噴泉的組合就可以是CO2(酸性氣體)、KOH溶液;還可以把噴泉實驗化解為與物理聯系的題目,例:在一個容積為250ml的燒瓶里裝滿某氣體,如果形成噴泉的導管高于水面30cm,小滴管里裝入0.5ml的水,當氣體在水中的溶解度多大時才能形成噴泉?通過這樣的題目開拓學生的思維,同時也對該知識有更多的了解,也知道各學科的相互聯系。
6.概括整合:化學必修1的元素化合物從覆蓋面上看,幾乎涵蓋了原來高中化學中的物質。但是相關物質的知識內容的深度與難度下降了,而且細節性的知識不要求,即面廣要求低了,突出了核心,對核心知識和觀念方面的知識要求提高了。化學必修1教學時間有限,教師如果仍然像原來一樣將某個知識內容挖掘得很細致,必然造成教學時間不足。由于元素化合物知識以大量敘述性材料為特征,它的學習是一種掌握事實的學習,學習時易于產生興趣,卻難于注意的保持;易于理解,卻難于記憶與運用。因此,教師要改變原來關注細節的教學,轉變成抓核心的教學,讓學生建構核心認識,形成知識網絡。抓住元素化合物知識中的核心內容進行整合,回顧過程與方法,形成知識網絡。
參考文獻:
1.王祖浩,王磊.化學課程標準(實驗)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選修四《化學反應原理》化學平衡復習
二、教材分析
蘇教版選修模塊《化學反應原理》專題二“化學反應速率與化學平衡”共三個單元:1.化學反應速率,2.化學反應的方向和限度,3.化學平衡的移動。本課題是針對第2單元的平衡常數和第3單元的平衡移動進行復習。
選修四《化學反應原理》有四種“平衡”的學習:化學平衡、電離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化學平衡是最基礎、最具代表性、學生最易接受的一種平衡,放在其他三種平衡之前學習,體現了教材“螺旋式上升”的原則,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本專題的復習對后面3種平衡的學習提供了一種學習方法的模型化指導價值,因此建模思想在本課題復習中更為重要。就專題二的知識而言,第1單元化學反應速率影響因素的學習可以通過速率的變化定性判斷化學平衡移動,第2單元化學平衡常數的學習可以借助平衡常數定量地判斷化學平衡移動,三個單元的學習循序漸進,互相促進。
三、學情分析
必修2已經對可逆反應達到化學平衡時的特征作了常識性介紹,選修模塊根據學生的認知現狀,從速率變化、濃度變化的角度進一步解釋了化學平衡的特征,學生更易接受、理解。化學平衡常數幫助學生定量的認識反應進行的程度有多大,學生在如何應用平衡常數進行定性分析是否達到平衡、定量分析反應的程度方面會有所困難。化學平衡的移動結論易記,理解、應用較難。
本節復習課處于期末復習階段的一節課,在教學設計上意在多聯系四種平衡,建立處理平衡問題的基本模型,形成解決此類問題的基本方法。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化學平衡常數的涵義和表示方法,利用平衡常數計算轉化率。理解化學平衡移動原理,運用該原理對化學平衡的移動狀況進行分析。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歸納、對比建模、實例應用、交流討論等,體會平衡常數的涵義,理解并運用平衡移動原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夠學會從特殊到一般的建模思想,學會與他人合作和交流。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化學平衡常數的表達和涵義;化學平衡移動的原理及應用。
教學難點:化學平衡常數的涵義;化學平衡移動原理的應用。
六、教學方法及設計意圖
模型是一種重要的科學操作與科學思維方法,結構化的知識便于學生記憶、概括和理解,有助于解決問題。化學平衡作為此冊教材介紹的第一種平衡,其計算規則、平衡移動原理有著廣泛的適用性,建立模型化的處理方法是本堂課的重點,復習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歸納、典例應用、歸納演繹、建立模型、檢驗模型,從而解決問題。
七、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勾畫模型
1.平衡常數的表達式
(1)N2 (g)+3H2 (g)?葑2NH3 (g) K=________
(2)H2O?葑H++OH- KW=________
(3)HAc?葑H++Ac- Ka=________
(4)Mg(OH)2 (S)?葑Mg2++2OH- KSP=________
2.平衡常數的涵義
閱讀下列表格,結合元素周期律的有關知識,思考平衡常數的數值大小所蘊含的意義是什么?
■
3.平衡常數的計算
已知CO(g)+H2O(g)?葑CO2 (g)+H2 (g),800℃K=1.0;求恒溫恒容體系中,用c(CO):c(H2O)=1:1開始,達到平衡時CO和H2O (g)的轉化率。
4.平衡移動的原理
(1)某一化學反應,反應物和生成物都是氣體,改變下列條件一定能使化學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的是( )
A.增大反應物濃度 B.減小反應容器的體積
C.增大生成物濃度 D.升高反應濃度
(2)反應A (g)+3B (g)?葑2C (g),ΔH
(3)在一密閉容器中,反應aA (g)?葑bB (g)達平衡后,保持溫度不變,將容器體積增大一倍,當達到新的平衡時,B的濃度是原來的60%,則( )
A.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了
B.物質A的轉化率減小了
C.物質B的質量分數增大了
D.a>b
【設計意圖】以題目為線索,課前讓學生預習,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歸納、自主整理,平衡常數的表達式聯系電離平衡常數、沉淀溶度積常數,旨在告訴學生不同平衡之間的聯系,為建模打下伏筆。化學平衡的移動能幫助學生從多角度理解平衡,怎么移動需根據移動的結果進行逆向分析反應的特征、移動的方向等,進而加深對平衡移動原理的理解。
(二)分析問題,建構模型
1.平衡常數的表達
【學生活動】討論交流:從寫出的平衡常數表達式,能否歸納出書寫平衡常數。遇到固體、純液體怎么辦?
【學生活動】思考歸納:完成下列填空,并且思考同一反應不同的表達形式,其平衡常數是否相同?2NO2?葑N2O4,平衡常數K1=_______,NO2?葑1/2N2O4,平衡常數K2=______,N2O4?葑2NO2,平衡常數K3=______,寫出K1、K2、K3之間的關系__________。
【學生活動】觀察思考:觀察N2+3H2?葑2NH3的平衡常數與溫度的關系,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
【師生總結】平衡常數的表達注意點:濃度、與方程式的系數匹配、固體或純液體視作常數;使用注意點:與溫度有關,使用時注明溫度。
平衡常數表達注意:濃度而非物質的量,與系數匹配,固體或純液體作常數使用注意:與溫度有關
【設計意圖】通過不同平衡的平衡常數表達式,同一反應不同方向、不同系數平衡常數的表達讓學生體會平衡常數要根據具體方程式書寫,方程式書寫不同則平衡常數也不同,進一步理解平衡常數的表達一般表達法。
2.平衡常數的涵義
【學生活動】對比歸納:通過比較F2、Cl2、Br2、I2分別與H2反應的平衡常數大小,判斷四種物質在相同條件下哪一種物質反應的程度大?平衡常數的大小能夠說明什么?
【學生活動】練結:已知某溫度下,I2(g)+H2(g)?葑2HI(g)的K=8.67×102,在t時刻測得I2的濃度為0.02mol/L,H2的濃度為0.08mol/L,HI的濃度為0.5mol/L。該時刻反應是否達到平衡?若沒有達到,反應向哪個方向進行?
【師生總結】平衡常數的涵義:
(1)說明化學反應進行的程度
K越大,反應進行的程度越大K越小,反應進行的程度越小
(2)判斷反應是否平衡和進行的方向
QcK,反應逆向進行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熟悉的鹵族元素與H2反應的程度大小與各反應平衡常數的比較,讓學生總結平衡常數K的大小與反應程度間的關系;通過定量計算,學會如何利用平衡常數判讀反應的程度和反應的方向;學會建立用平衡常數解決問題的模型。
3.化學平衡的移動
【學生活動】交流討論:平衡破壞的本質原因是什么?平衡移動的方向取決于什么?受哪些因素影響?
【師生總結】V正≠V逆,導致平衡破壞;平衡向哪個方向移動,取決于V正和V逆的相對大小;受到濃度、溫度、壓強的影響。
【學生活動】回憶總結:濃度、溫度、壓強對化學平衡移動是如何影響的,以N2 (g)+3H2 (g)?葑2NH3 (g)為例加以說明?
■
【學生活動】根據上述討論的結果,你能否總結出有哪些途徑判斷平衡的移動?
反應特征(氣體系數、反應吸放熱)
【師生總結】外界因素變化移動方向
V正和V逆相對大小移動方向
宏觀物質的量的變化移動方向
Qc與K的大小移動方向
【教師歸納】
■
【設計意圖】通過對具體平衡的討論,總結判斷移動方向的方法,并且可以通過“移動方向“這一橋梁尋找其他四個量之間的聯系,建立判斷平衡的模型。
(三)解決問題,檢驗模型
【學生活動】1.請分析以下幾個問題:
(1)可逆反應CO (g)+1/2O2 (g)?CO2 (g),T溫度下,各物質起始濃度如下,請判斷:
■
(2)25℃時將0.1mol/L的CH3COOH溶液進行稀釋,CH3COOH的電離平衡何向移動?
原因?(請用電離平衡常數解釋)_____________
(3)把4.0×10-3mol/LHF溶液與4.0×10-4mol/LCaCl2溶液等體積混合,調節混合液pH為4.0(忽略混合液體積的變化),計算有無沉淀產生:______________
已知此溫度下α(HF)=0.4;Ksp(CaF2)=1.5×10-10。
【設計意圖】利用此題目訓練學生規范表達平衡常數,檢驗平衡常數的應用模型,把化學平衡常數的模型應用到電離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
【學生活動】2.設反應Fe (s)+CO2 (g)?葑FeO (s)+CO (g)的平衡常數為K,在不同溫度下K的值如下表所示:
■
(1)此反應的化學平衡常數的表達式__________
(2)在1473K時,測得高爐中c(CO2)=0.25mol/L,c(CO)=1.25mol/L,在這種情況下該反應是否處于平衡狀態_______(填“是”或“否”),此時化學反應速率是V正_____V逆(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改變上述體系的某個條件,達到新的平衡后,測得混合氣體中c(CO2)=0.2mol/Lc(CO)=1.3 mol/L,則改變的條件為___________。
(4)在保證CO2濃度不變的情況下,增大容器的體積,平衡___________(填字母)。
A.向正反應方向移動 B.向逆反應方向移動
C.不移動
作出此判斷的理由是___________
【設計意圖】利用此題目檢驗平衡移動的應用模型,學會多種途徑判斷平衡移動,并且會逆向判斷外界因素對平衡表達的影響。
(四)課堂總結,固化模型
【學生活動】質疑反思:結合例題、習題,說說你在本課中對平衡常數的表達、涵義,平衡移動的原理應用有哪些心得?有哪些困惑?
關鍵詞:課堂小結;有效教學;近因效應;形式;魅力
文章編號:1008-0546(2015)06-035-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一堂完整的、精彩的課尤其是記憶繁多的化學課應該是“有頭有尾”的,不僅要重視新課的導入,也要重視課的結尾。但奇怪的是:教師的導入扣人心弦尤其是公開課的情境導入更是絞盡腦汁,整節課學生熱情投入,問題設置也深入淺出、環環相扣。而臨近下課卻草草收場:要么來不及進行課堂小結,要么教師的兩句話一帶而過,要么讓學生說一說“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等套話,讓人感到虎頭蛇尾,課堂效率無形中打了折扣。那么,究竟什么樣的課堂小結能稱其為“精彩”?如何精心設計出精彩的課堂小結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思考談幾點看法。
一、 重視課堂小結的原因
繁雜的化學學科特點決定著課堂小結的重要性。首先,課堂小結有助于發揮近因效應[1]。“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研究證實:人們要記住在排列順序中居首位或末位的記憶對象所花費的勞動量,比記住在排列順序居中的記憶對象所花的勞動量約少一倍。根據這個理論,精彩的課堂小結可以幫助學生把一節課諸多的教學內容系統概括、深化,便于學生記憶,這就發揮了近因效應。其次,化學的知識點多而雜,課堂小結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知識框架,掌握學習的方法和要領。就某一節化學課而言,由于時間關系,許多學生對教師講授的內容往往掌握得比較零散和不牢固,另外化學需要記憶的知識又比較多,易混淆的知識點也不少,當前化學教學中不少學生共同的反應是化學“學得會,記不住”“相似概念易混淆”,慢慢地就滋長了畏難心理,而概括性較強的精彩課堂小結恰恰可以去繁就簡,促使學生把課堂學習中獲取的各個知識重點加工、轉移和儲存,使其與大腦中儲存的有關知識聯系起來,組成有序的結構,達到幫助記憶、突出重點、辨析明理、理順思路之功效。這樣既可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又容易與舊知產生聯系,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因此,巧妙的課堂小結對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畫龍點睛,不容輕視也!
二、 各種巧妙的課堂小結形式
怎樣才能讓課堂小結精彩起來呢?筆者通過學習和實踐,發現課堂小結其實大有文章可做,而且不同類型的小結形式有著各異的功能和操作要求,其類型的選擇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實際及教師的個性等變量的不同而調整。
1. 串聯法
串聯法小結就是運用“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面到體”的方法,幫助學生把新學知識形成系統或納入已有知識的系統中。這個方法在元素化合物知識模塊的學習別好用。一般建議抓住化合價的變化為主線,從單質出發,依據新學的有關物質之間的化合價變化關系串聯成線。如《化學1》中“氯”、“氮”這兩節的小結,我都是讓學生以化合價為主線將各物質串聯起來,然后根據化合價的升高或降低選擇合適的氧化劑或還原劑寫出反應方程式。這樣零散的知識就被串成一個小網絡,而方程式的書寫也變得有規可循,推導寫出,不用死記硬背。而且一旦教會學生這種方法,他們就可以自己在非金屬及其化合物、金屬及其化合物的學習中做好歸納整理。
2. 懸念法
懸念法小結:在概括新課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加以適當的延伸,從而巧妙地引出某些既與新課聯系,又與下一次或以后授課內容有關的新問題,讓學生欲答不能,欲罷不忍,從而鞏固本節內容又為以后的教學創設懸念,埋下伏筆。例如《化學反應原理》教學中,講完原電池后,可作如下結尾:“通過本節課的學家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叫原電池。反過來講電能轉化成化學能的裝置叫什么呢?它的工作原理又是怎么的呢,和原電池工作原理有什么不同呢?下節課咱們好好來研究研究。”程度好一點的學生聽完這段小結豈能罷手?
3. 首尾呼應法
寫文章講究首尾呼應,講課也是如此。在新課的引入時設置一些有思考價值的主問題或趣味實驗,但是不要揭示答案,而是激發學生通過學習這節課自己找到答案。于是學生自然帶著興奮、迫切學習,新課快結束時,學生個個搶著來揭秘,尤其是揭秘趣味引入實驗,學生更是開心。例如在《化學1》“離子反應”的課堂教學中可以這樣設計:先以三國演義中“絕路問津”的故事引入(本故事由老師繪聲繪色講出,不必打出,目的激疑,設置懸念),將學生的好奇心激發起來但又故做神秘狀“欲知詳情如何,請聽本回分解!”學生個個興致勃勃,想通過這節課學習把謎底找出來。上完新課后,首尾呼應,“我們已經學完離子反應,現在誰可以揭開“絕路問津”故事里的謎底,超越諸葛亮給我們指點迷津呀?”學生個個摩拳擦掌,搶著回答,課堂效果相當好。這樣既強化了重點、又提高了學生的應用能力還帶動了課堂氛圍,何樂而不為呢?
4. 共性歸納法
共性歸納法就是通過觀察分析,歸納各知識點的共性,方便記憶和理解。化學的知識比較零散這是總所周知的。例如:有機化學是一個龐大的體系,系統性雖然比無機化學要強得多,但教學剛入門時學生還是比較容易混亂,尤其是烷烴、烯烴、炔烴、醇、醛、酸、酯等分子通式學生老是搞混,導致分子式、結構簡式推導不出。老師如果能和學生一起通過分子模型的比較分析,歸納出“有一個雙鍵(碳碳雙鍵、碳氧雙鍵都行)或成一個環,該分子的氫原子就比烷烴少兩個。”并示范一兩類物質,那學生很快就可以自己推出其它類物質的分子通式了。再如學習有機反應類型:加成反應、取代反應、氧化反應時,通過從各類反應中歸納小結出化學鍵的斷開和形成的共同點,理解和運用就不難了。
5. 斷鍵歸納法
對于有機化學反應的學習,方程式的書寫是重點也是難點,但其實如果學生弄清楚了反應中有機分子的斷鍵位置,書寫反應方程式就非常輕松了。如《選修5》“醇”的學習,反應類型很多,是所有有機物中反應類型最多的,所以學生容易混亂。上完新課后,補充一道練習題,及時對化學鍵的斷鍵做一個歸納小結是非常有必要的。
練習:乙醇分子結構式如右圖所示:根據乙醇化學性質及所發生的反應,填寫下列斷鍵情況(用序號):
(1)置換反應:與活潑金屬Na等反應。斷鍵 ;
(2)氧化反應:與O2催化氧化生成乙醛反應。斷鍵 ;
(3)取代反應:與酸濃硫酸共熱反應生成酯。斷鍵
;
與濃氫溴酸共熱生成鹵代烴。斷鍵 ;
與濃硫酸在140℃下生成醚。斷鍵 ;
(4)消去反應:與濃硫酸在170℃下生成乙烯。斷鍵 。
6. 諧音歸納法
所謂諧音歸納記憶法[2]是指所記憶的對象,跟其它事物之間是彼此相連續地被感知著、表象著或思考著的。當其它事物的一個熟悉的知覺、表象或思想的出現,與所要記憶的對象諧音時,就可以用來把記憶的對象記住。如選修4中講到中和滴定時介紹了三種指示劑:酚酞、石蕊、甲基橙,學生只有熟記它們的變色范圍和酸堿色才能完成滴定實驗的考查。但偏偏很多學生總是記不住變色范圍和顏色,導致實驗題失分。如果講完實驗后利用諧音聯想進行歸納小結,大家在歡聲笑語中就記住了這個難點,中和滴定實驗題自然順手了。石蕊變色的pH值范圍為5-8,可聯系為:石雷(蕊)有把嗎?答:無把(即5-8)。酚酞的pH值變色范圍為8-10,可記憶為:老酚太太高壽?已八十了(即8-10)。甲基橙的pH變色范圍為3.1-4.4。可這樣歸納記憶:“假的秤準不準?請三姨(3.1)來試試(4.4)。
7. 討論小結法
離下課幾分鐘,設置短時間的討論、爭辯,不僅打破了教師“唱獨角戲”的局面,而且有利于學生的辨析能力、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如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中講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這節內容時,可最后5分鐘設置幾個問題進行以小組為單位的討論爭辯:(1)增大體系的壓強,反應速率一定加快?(2)增加任一反應物的物質的量,反應速率一定加快?(3)增大液體的體積,反應速率加快?引導學生抓住影響速率的因素進行辨析,自然越辯越明。這樣既無形中把影響因素中易出錯的知識點歸納出來,又開發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8. 口訣法
口訣法是指把難記憶難理解的某些知識點規律歸納小結成朗朗上口的口訣,幫助理解和記憶。在“氧化還原反應”和“鹽類的水解”這些知識點那里這個方法很好用。指導學生用口訣的方式歸納出鹽類水解的規律:有弱才水解,無弱不水解;誰弱誰水解,誰強顯誰性。這樣學生就能輕松搞定:鹽溶液酸堿性的判斷;弱酸弱堿強弱比較等題型。
9. 對比小結法
化學教學中有不少知識點比較相近,學生易混淆,將這些知識點進行比較辨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既可以對比小結法是不錯的辦法。例如原電池和電解池的教學、離子鍵和共價鍵、電離和水解。
三、 幾點體會
課堂小結是課堂教學四十五分鐘的重要組成部分,精彩的課堂小結能起著“畫龍點睛”的功效,切忌流于形式。常言道,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因此,化學課堂小結遠不止這幾種,且不是固定不變的,筆者只是在拋磚引玉。課堂小結教學要想做好,要求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就要結合教學內容把把課堂小結的形式、內容和時間安排備好,這樣就能達到預期的目的,才不至于被“正課”擠掉。這樣課堂小結會更豐富多彩、更有魅力,更具實用意義,何愁課堂不高效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