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30 17:52: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扶貧開放工作計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民生事務涉及老百姓的基本生活保障,包括教育、醫療、住房、養老以及生活環境等多方面內容,而且投資巨大,比如2012年貴州省完成各類民生支出達2157.04億元,占全省公共財政支出的78.4%;2013年計劃投資550億元為群眾重點辦好“十件民生實事”,實際投資702億元,為年度計劃的128%。
兜住民生底線是發展重任。貴州省委副書記、省長陳敏爾說:“要以‘馬不停蹄’的步伐改善民生,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提高教育、就業、收入、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精準化扶貧水平,倍加關愛老人孩子、困難群眾和返鄉農民工,讓各族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首要民生:精準扶貧
扶貧,是2014年十件民生實事的核心目標。
“貴州貧困面廣、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是全國扶貧開發的一個主戰場。向貧困發起總攻,發展就是最大的扶貧,發展是解決貴州貧困的關鍵。”貴州省委書記趙克志日前接受《人民日報》專訪時道出了貴州發展的主要障礙和任務。
扶貧是貴州的第一民生工程。2013年貴州首件“民生實事”提出“減少貧困人口100萬人”。完成的情況是,6個縣172個貧困鄉“減貧摘帽”,減少貧困人口166萬人。
經過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2011―2013年,貴州省累計減少貧困人口436萬人,貧困發生率由33.4%下降到22.2%,累計有14個重點縣366個貧困鄉實現“減貧摘帽”。
“減貧摘帽”、精準扶貧居2014年貴州“十件民生實事”之首。今年的目標是,新增8個縣、95個鄉鎮“減貧摘帽”,建成全省精準扶貧信息平臺。
跳出扶貧抓扶貧,扶貧需要大思路。今年1月4日至6日,省委書記趙克志在威寧縣迤那鎮調研時,首次提出結對幫扶、產業扶持、教育培訓、農村危房改造、生態移民和基礎設施建設“六個到村到戶”精準扶貧重要措施。當前,貴州省已經實現駐村幫扶全覆蓋,全省11590個村都已派駐同步小康工作隊,精準扶貧與同步小康駐村工作協同共進。
精準扶貧的要義是“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需要對貧困人口、貧困狀況等進行精準識別。貴州省已將貧困人口規模分解到縣并基本完成貧困人口識別工作,為“六個到村到戶”幫扶工作提供了重要條件。
與全面深化改革結合,貴州省成立了“精準扶貧體制機制改革專題組”。這個專題組發揮著“特攻隊”作用,深入推進精準扶貧體制機制改革,著力提高扶貧工作成效。
《關于以改革創新精神扎實推進扶貧開發工作的實施意見》(黔黨辦發[2014]23號)于5月16日印發。該實施意見從改進貧困縣考核機制、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改革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機制等十五個方面對貴州扶貧開放工作進行了部署,并配套出臺了《貴州省貧困縣扶貧開發工作考核辦法》和《貴州省財政扶貧項目管理辦法(試行)》。
這份實施意見強調,從2014年起,對全省5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實行扶貧導向考核,把扶貧開發工作實績作為評價貧困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工作的重要內容,由主要考核地區生產總值向主要考核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轉變,引導貧困地區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把工作重點放在扶貧開發上。
扶貧,更要扶教育
教育落后成為貴州“窮”的突出表現,“只有讓孩子們不輸在起跑線上,才能割斷貧困的世代傳遞。”近3年來,貴州投入1500億元啟動教育“四項突破”工程和“9+3”計劃,將計劃用3―5年時間基本普及15年基礎教育,再用“兩個五年”的時間把教育搞上去。2013年,省級壓縮5%行政經費共計5992萬元,全部用于支持教育“9+3”計劃。
在貴州,不少農村地區教育基礎設施欠缺,百姓對改善基礎教育條件期盼很高。作為全省民生實事之一,2013年新建或改擴建鄉鎮、街道辦事處公辦幼兒園400所,建設農村中小學學生宿舍10萬平方米。2014年,這項民生工程繼續推進,其計劃是,建設農村中小學學生宿舍80萬平方米,新建、改擴建200所鄉鎮、街道公辦中心幼兒園。
目前,貴州省教育廳已下撥公辦幼兒園建設資金2.82億元,現已開工建設241所,開工率為61.6%,其中竣工24所,竣工率為6.14%。供2014年建設學生宿舍使用的10.6億元資金已經下撥,共計實施項目749個,目前已開工建設658個,開工率87.85%,其中竣工148個,竣工率19.76%。
破解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難題,是貴州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據貴州省教育廳數據顯示,2013年,貴州農村留守兒童約為240萬人,其中,在校生留守兒童為98萬人,2014年為94萬。建設800個標準化農村留守兒童之家,列入今年貴州全省十件民生實事之中。
配備電腦、電話、電視機等設備的留守兒童之家,可以讓孩子們和遠在他鄉的父母視頻聊天,孩子們也能在這個“家”里閱讀、娛樂。留守兒童之家多作為農村中小學的軟硬件設施,各地投入力度較大。比如在大方縣,2012年至今,已經建設了100多所留守兒童之家,縣財政投入400萬元統一配備了標牌、閱覽桌椅、電子琴、籃球等設施,每所留守兒童之家有市級投入100萬元配備電腦、電話等物品。
貴州省教育廳4月份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省擬新建標準化農村留守兒童之家818個,其資金來源是省級補助與自籌相結合。6月底,部分標準化農村留守兒童之家建設陸續啟動,預計9月份完成近60%的建設進度。
提升百姓生活質量
在2014年貴州省“十件民生實事”中,住房保障工程也與扶貧直接相關。根據部署,貴州省今年要開工城鎮保障房40萬套、竣工15萬套,改造農村危房35萬戶,建成扶貧生態移民房4.3萬套。
“早安排、早部署、早開工”,提前完善項目土地、規劃、施工等各項建設手續,貴州省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2014年項目于去年12月中旬提前開工。
務川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其農村危房改造已于5月底全面開工建設,預計11月底完成。2014年,務川將投入各級補助資金1761.95萬元,對1800戶危房進行改造。在錦屏縣,農村危房改造指標已分解落實到各鄉鎮,預計今年年底前全部竣工入住,受益群眾將達5000余人。
安居方能樂業。作為我國首個農村危房改造試點省份,在完成了自2008年以來的192.48萬戶后,貴州計劃自2014年到2020年再改造完成農村危房178.63萬戶。
據《貴州扶貧生態移民規劃(2012―2020)》,到2020年,貴州將建成1041個集中安置點,對全省47.7萬戶204.3萬人實施搬遷,安置地以小城鎮、產業園區為主。在該規劃實施的前兩年即2012、2013年,貴州省已搬遷貧困人口25萬人,建設扶貧生態移民安置點302個,住房5.9萬套,共投入資金49.33億元。
貴州引導生態移民到城鎮、產業園區、企業等地就業,將進城移民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使移民群眾“搬得出、留得住、能就業、有保障”。通過扶貧生態移民搬遷,移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得到明顯改善,就業渠道不斷拓寬,人均收入增加。2013年,全省移民家庭人均純收入達到5732元。截至目前,貴州搬遷移民中,97%的有就業需求的勞動力實現就業,14.7萬人參加新農合,5.58萬人參加農村養老保險。
就業是民生之本,2014年,貴州省繼續推進“3個15萬元”政策,新增扶持微型企業2萬戶、帶動就業10萬人以上,公益性崗位安排就業困難人員8萬人。2014年年初至5月,“3個15萬元”政策新增扶持微型企業6832戶,共投入扶持資金 2.6億元,帶動就業3.6萬人。
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建設生態文明,也是一個很大的民生問題。
按照工作計劃,今年7月前,貴州要完成全省88個縣城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及縣域河流出境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建設。為實施嚴格的水、大氣質量管理監測,省環保廳已制定并引發了《貴州省環境質量公示》、《貴州省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月度排名及公布辦法》,目前,省環保廳每月10日在其官方網站及官方微博公開全省13個設市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及排名,水環境、大氣環境質量按月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