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農商銀行儲蓄所工作

農商銀行儲蓄所工作

時間:2022-11-16 02:03:5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農商銀行儲蓄所工作,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農商銀行儲蓄所工作

第1篇

摘要:本文本著整合國內銀行資源,凝聚現有金融優勢,共同應對國際競爭的原則,對當前我國的銀行格局進行了分析,并從各金融主體的重新定位出發,提出了新形勢下對我國銀行格局的新構想。

一、當前我國銀行體系的總體格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銀行業發展很快,逐漸打破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一統天下的單一國有銀行體系。但國有商業銀行在我國銀行體系中仍居主體地位。近年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實行的是總分行制組織結構,一般至少包括總行——省分行——地(市)分行——縣支行——分理處(儲蓄所)五個層次,這就決定了其機構的設置模式,即按省區設置分(支)行。從個體布局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原來各有業務范圍的界定,尤其是農業銀行,主要經營對象是針對于“三農”,但這幾年來,農行在農村的經營網點被撤消了很多,發展空間正在不斷地向城市擴展;中國銀行原本定位于外匯業務,其經營網點主要分布在城市:而工商銀行與建設銀行在業務范圍上已無實質性區別。四大行在所有的縣(市)設立分支機構,這從布局上講很不合哩,因為業務量不足,效益較差。與國有商業銀行陽比,10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較少,主要分布于大中城市。其中,交通銀行分支機構設置地域范圍比較廣,在所有的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及部分地級市設有分(支)行,縣級市則基本不進入。其他9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布點多在副省級城市及省會城市,一般地級市及縣級市則幾乎不涉及。城市商業銀行是在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進程中,由城市企業、居民和地方財政投資入股組成的地方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主要立足于服務中小企業,繁榮地方經濟。農村金融的主力軍是農村信用合作社,而郵政儲蓄近幾年來在農村地區的發展也非常迅速,占了農村儲蓄中相當大的份額。

二、我國銀行業現有布局存在的弊端

經過二十余年的改革開放,中國金融體制發生了很大變化,以中央銀行為核心、國有商業銀行為骨干,多種金融機構并存的局面已基本形成。特別是199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以后連續幾年的治理整頓,中資商業銀行的整體狀況正不斷好轉,而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紛紛上市,也促使其在規范與完善自身發展方面逐步提高。然而,僅以目前的狀況看,我國銀行業尚不足以應對發達國家國際大銀行的挑戰,其布局的不合理及各金融機構自身存在的弊端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我國尚不存在全國范圍內統一的支付結算系統。當前,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之間聯行自成體系,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信用社則沒有獨立的聯行系統,結算渠道“腸梗阻”,匯兌系統要借助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跑道。在各商業銀行聯行業務基礎上主要有三種匯劃形式:第一種為系統內匯劃;第二種為跨系統匯劃,實行“先橫后直”;第三種大額匯劃通過人行轉匯。從這三種形式中,我們可以看到現有聯行體系存在的弊端:一是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之間聯行體系重復建設,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影響商業銀行集約化經營方向;二是商業銀行之間通匯環節多,影響資金的周轉;,三是不利于其它商業銀行及信用社的公平競爭;四是不便于人民銀行加強金融監管力度。

2、在業務量有限的情況下,布局及經營的重復易導致銀行間惡性競爭。銀行機構布局是銀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其設置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銀行效率的高低和競爭力的大小。目前,中國商業銀行業呈現出這樣一種競爭格局:在特大城市及部分沿海開放城市,存在外資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及城市商業銀行之間的競爭;在大中城市存在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及城市商業銀行之間的競爭;在中小城市及部分中心城鎮存在國有商業銀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和農村信用合作社之間的競爭;在農村地區,存在著農行、農村信用合作社以及郵政儲蓄的競爭。這種布局模式,使一個區域內各種銀行機構并存。而在我國實行金融業分業經營、對銀行業務范圍限制較嚴的情況下,各銀行機構所從事的業務種類基本一致,而在業務總量既定的條件下,各銀行的分支機構只能在某一個平衡點上分割既有的業務量。業務量較大的區域,各家還都可以分一杯羹,而業務量較小的區域,則很難人人都喂得飽,必然會有人餓肚子。在這種情況下,極易造成銀行間的惡性競爭及資源的極大浪費。

第2篇

關鍵詞:農村金融;金融服務;民間金融;生態環境

中圖分類號:F830.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4392(2008)01-0040-03

一、廊坊市農村及農村金融發展現狀

廊坊市轄三區八縣(市),總面積6429平方公里,總人口398萬,其中農村人口272萬。近年來,農村經濟取得了快速的發展。據對廊坊市8個縣(市)的20個鄉鎮調查,2002年至2006年5年間,20鄉鎮財政收入由24443萬元增至74526萬元,增長了204%?鴉農民人均純收入由4189元增至5236元,增長25%。8個縣(市)逐步形成了以特色工業為龍頭,以工帶農,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格局。

(一)農村專業市場逐步形成,帶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

近年來,在農村涌現出了許多專業市場,如文安的膠合板市場、大城的摩配市場、三河楊莊的裝訂市場等。這些市場由眾多的中小民營企業組成,所在區域已成為新農村的典型。據對楊莊裝訂市場調查,楊莊村有印刷裝訂企業135家,占全鎮企業總數的70%,從業人員7600余人,印裝企業2006年上繳稅金2732萬元,占全鎮稅收總量的89%。全鎮6343戶農戶,其中有383個農戶有自家的企業,平均每戶擁有機動車0?郾3輛。

(二)農村貸款逐年增長,支持了龍頭企業做大做強

數據顯示,2002年至2006年間8個縣金融機構向縣域累計投放貸款達1162?郾2億元,其中農業貸款累放288?郾4億元,重點支持了農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如匯福糧油、福成伍豐、明慧養豬、梅花味精、福華肉類等。通過金融的大力支持,大廠回族自治縣已經初步形成集養殖、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屠宰加工業產業鏈條,目前,該產業已擁有現代化屠宰加工企業20家,從業人員1000余人,年屠宰加工量50余萬頭(只),年銷售收入18億元,產業增加值占到了該縣經濟總量的30%。

二、新農村建設與農村金融發展存在諸多矛盾(一)經濟總量逐年擴大與機構總量逐步減少的矛盾

截止2006年末,8個縣(市)金融機構數量(包括儲蓄所、分理處、代辦站)為442個,比2002年減少1184個。金融機構的設置呈現兩個明顯特點:一是機構布局不合理,現存網點大多集中在經濟發達的鄉鎮或鬧市區繁華地帶,如三河市的燕郊,霸州的勝芳,其他鄉鎮只有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網點。二是經濟相對落后地區機構撒并力度過大。如永清縣自2000年以來,先后撤銷了中行、建行營業網點7個,現只有1家工行辦事處、1家農行、1家農發行和16家信用社。金融從業人員數量也在不斷下降,2006年末,8個縣(市)共有金融從業人員5920人,比2002年減少了720人。現有人員整體素質依然不高,縣域金融從業人員平均年齡接近40歲,初中以下學歷占比為16%,初級職稱以下占比高達51%。

(二)農村經濟對金融服務需求迫切與國有商業銀行經營重城市輕農村的矛盾

據對8個縣(市)120個農村中小企業問卷調查顯示,2002年至2006年有資金需求的97家,占80.8%,其中資金需求量年遞增10%的有67家,占56%,年遞增20的有36家,占30%,年遞增30%以上的有17家,占14%。2006年,中小企業得到貸款的占52%,貸款滿足度僅為38%。

由于國有商業銀行實行一級法人制度,農村金融機構市場化運作受到限制。各商業銀行將授信額度審批權上收到省分行,基層行只有貼現、100%保證金承兌和保函、個人質押貸款等低風險業務的審批權。各商業銀行信貸政策及信貸審批機制,尤其是新增授信業務,過于機械化、程序化,束縛了基層行的手腳,導致辦事效率低、難以滿足客戶和競爭的需要。2002年至2006年,8個縣(市)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由142?郾9億元增至256?郾1億元,增長79.2%,存貸比由57.3%降至56.2%,其中國有商業銀行存貸比由50%降至48%。同時,各商業銀行普遍執行較高的上存資金利率,對于基層商業銀行來講,上存資金可以獲得穩定的利差收入,在信貸投放渠道少或雖有渠道但不能滿足貸款條件的情況下,資金上存是唯一的、也是最有利的選擇。近5年來,8個縣(市)各項存款增長迅猛,2002年至2006年,各項存款余額由249?郾4億元增至455?郾8億元,增長82?郾8%,其中國有商業銀行存款余額由148億元增至294億元,增長98.6%。

(三)農村經濟市場化程度加深與農村金融市場相對壟斷的矛盾

盡管目前農村存在多種金融組織,但它們之間并沒有形成有效的競爭格局。農業銀行業務范圍已與其他國有商業銀行無異,在此情況下,農村信用社成了農村貸款的主要提供者,從而在貸款市場上逐步取得壟斷地位。壟斷的市場是低效率的、缺乏活力的市場,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農村經濟成分的籌資成本,如在貸款利率的執行方面,農村信用社有相當比例的貸款采取“一浮到頂”的方式。2006年,調查區域農村信用社累計發放貸款108?郾4億元,其中利率上浮50%以下(不包括50%)的占16?郾9%,上浮50%-100%(不包括100%)的占26.2%,上浮100%以上的占56.9%。在結算方式的選擇上,由于農村信用社要求貸款必須開立基本存款賬戶,使一些企業為了得到貸款而失去了享受國有商業銀行便捷結算服務的機會。農村信用社經營活動存在著明顯的地域限制,缺乏改革和創新的內在動力,導致農村金融供給總量不足、金融產品單一、服務質量較差。

(四)農村經濟發展的多樣化與農村金融產品相對不足的矛盾

農村經濟的發展已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多種行業、多種經濟組織并存。目前,國有商業銀行在農村一般只辦理小額質押貸款業務、其它的信貸品種很少,盡管各行今年以來相繼開辦了服務于中小企業的“速貸通”、“成長之路”等新品種,但從貸款投放情況看,貸款總量很小,把關較嚴。工商銀行對支持新農村建設和小企業也有措施出臺,但從具體支持目標看,只局限于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村產業化龍頭企業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在此情況下,農村的眾多信貸需求主要落在農村信用社身上,而農村信用社先天素質低、基礎差、信貸品種相對單一,難以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多樣化需求。

三、政策建議

(一)重構農村金融體系,增加服務主體

要盡快改變農村金融現狀,著力打造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民營金融等多種形式并存、合理分工、功能互補、有序競爭的多層次農村金融體系。一是增加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在農村地區的信貸投入。給予縣級金融機構更大的自,明確要求其在農村吸收資金的一定比例要用于發放農業貸款;充分考慮不同地區間的差異性,制定更加符合基層實際的信貸管理方案和信貸政策;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在防范風險的前提下,重點支持農業經濟組織、龍頭企業和農業產業化經營,逐步提高涉農貸款的總量和占比。二是加快郵政儲蓄銀行改革進程,引導郵儲資金回流農村。新近掛牌成立的郵政儲蓄銀行,應按“水從哪里來,流到哪里去”的原則,使吸收的農村資金回流到縣域經濟中。三是探索建立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機構,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擔保難問題。四是構建和發展民間金融體系,發揮民間金融對農村金融的補充和輔助作用。從政策、輿論、操作程序等方面引導和規范民間融資行為,適當給予發展空間; 放寬民辦金融的準入門檻,大力發展社區金融機構、小額貸款組織、小型金融擔保公司等民間金融機構。

(二)打造良好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創造寬松和諧的氛圍

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至關重要。政府以及相關部門要步調一致,協調動作。一是要建立農村信用信息管理系統,為農村企業和個人建立信息檔案。二是建立失信懲戒機制,打擊逃廢債行為,降低金融風險發生率。三是在立法上給予農村金融主體寬松公平的法律環境,加強法制監管,保證其健康發展。

(三)實行金融政策傾斜,積極開展金融創新

一是加大結算改革和結算工具創新力度,暢通結算渠道,加速資金周轉,減少現金使用。二是實行區別對待的分類支農信貸政策,根據農村經濟不同發展程度、發展階段,把農村劃分為以農業為主的“農業型”農村經濟和以非農產業為主的“城郊型”農村經濟,把支持區域骨干企業、小城鎮建設和農村市場建設等方面的資金需求列入信貸優先序列。三是建立農業信貸風險基金,發揮其對農業經濟的補償作用。同時,運用財政、稅收、金融、再保險等經濟手段支持和促進農業保險發展。四是完善中央銀行調節機制,限定縣域金融機構上存資金比例,對上存資金利率實行最高限管理。五是在農村推行票據業務,發揮票據業務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六是鼓勵金融創新,在農村大力發展“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業務,試行“項目貸款”或“組合貸款”業務。

(四)繼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

在對農村信用社落實各項優惠扶持政策的基礎上,把改革的重點放在建立良好的治理結構和激勵機制上,減少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預,把農村信用社建成真正的“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民主管理”的股份制農村金融機構。要采取有力措施進一步提升農村信用社的競爭力“一是盡快建立全國性的農村信用社結算網絡。二是在保證農村信用社隊伍穩定的前提下,在員工的錄入中引入競爭機制,通過各種方法,對現有不適應信用社工作的人員予以分流。三是將資金的定價權下放到基層社,讓基層社根據貸款對象來確定利率水平,增強信用社對好客戶的吸引力。

(五)進一步加強信貸監督管理與監測分析,切實防范信貸風險

一是加強信貸監督管理,督促商業銀行認真落實國家的產業政策,嚴禁對高能耗、高污染企業以及低水平重復建設項目發放貸款。二是加大對貸款流入過快行業。企業的償債能力監測力度,要求各金融機構對授信總額前十名。貸款余額前十名、新增貸款前十名企業進行動態監測,全面掌握企業的經營狀況和資金流向,隨時調整信貸投向。

第3篇

一、當前我國銀行體系的總體格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銀行業發展很快,逐漸打破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一統天下的單一國有銀行體系。但國有商業銀行在我國銀行體系中仍居主體地位。近年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實行的是總分行制組織結構,一般至少包括總行——省分行——地(市)分行——縣支行——分理處(儲蓄所)五個層次,這就決定了其機構的設置模式,即按省區設置分(支)行。從個體布局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原來各有業務范圍的界定,尤其是農業銀行,主要經營對象是針對于“三農”,但這幾年來,農行在農村的經營網點被撤消了很多,發展空間正在不斷地向城市擴展;中國銀行原本定位于外匯業務,其經營網點主要分布在城市:而工商銀行與建設銀行在業務范圍上已無實質性區別。四大行在所有的縣(市)設立分支機構,這從布局上講很不合哩,因為業務量不足,效益較差。與國有商業銀行陽比,10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較少,主要分布于大中城市。其中,交通銀行分支機構設置地域范圍比較廣,在所有的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及部分地級市設有分(支)行,縣級市則基本不進入。其他9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布點多在副省級城市及省會城市,一般地級市及縣級市則幾乎不涉及。城市商業銀行是在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進程中,由城市企業、?用窈偷胤講普蹲嗜牘勺槌傻牡胤叫怨煞葜粕桃狄校饕⒆閿詵裰行∑笠擔比俚胤驕謾E褰鶉詰鬧髁橋逍龐煤獻魃紓收⑿罱改昀叢諗宓厙姆⒄掛卜淺Q桿伲劑伺宕⑿鈧邢嗟貝蟮姆荻睢?nbsp;

二、我國銀行業現有布局存在的弊端

經過二十余年的改革開放,中國金融體制發生了很大變化,以中央銀行為核心、國有商業銀行為骨干,多種金融機構并存的局面已基本形成。特別是199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以后連續幾年的治理整頓,中資商業銀行的整體狀況正不斷好轉,而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紛紛上市,也促使其在規范與完善自身發展方面逐步提高。然而,僅以目前的狀況看,我國銀行業尚不足以應對發達國家國際大銀行的挑戰,其布局的不合理及各金融機構自身存在的弊端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我國尚不存在全國范圍內統一的支付結算系統。當前,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之間聯行自成體系,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信用社則沒有獨立的聯行系統,結算渠道“腸梗阻”,匯兌系統要借助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跑道。在各商業銀行聯行業務基礎上主要有三種匯劃形式:第一種為系統內匯劃;第二種為跨系統匯劃,實行“先橫后直”;第三種大額匯劃通過人行轉匯。從這三種形式中,我們可以看到現有聯行體系存在的弊端:一是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之間聯行體系重復建設,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影響商業銀行集約化經營方向;二是商業銀行之間通匯環節多,影響資金的周轉;,三是不利于其它商業銀行及信用社的公平競爭;四是不便于人民銀行加強金融監管力度。

2、在業務量有限的情況下,布局及經營的重復易導致銀行間惡性競爭。銀行機構布局是銀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其設置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銀行效率的高低和競爭力的大小。目前,中國商業銀行業呈現出這樣一種競爭格局:在特大城市及部分沿海開放城市,存在外資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及城市商業銀行之間的競爭;在大中城市存在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及城市商業銀行之間的競爭;在中小城市及部分中心城鎮存在國有商業銀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和農村信用合作社之間的競爭;在農村地區,存在著農行、農村信用合作社以及郵政儲蓄的競爭。這種布局模式,使一個區域內各種銀行機構并存。而在我國實行金融業分業經營、對銀行業務范圍限制較嚴的情況下,各銀行機構所從事的業務種類基本一致,而在業務總量既定的條件下,各銀行的分支機構只能在某一個平衡點上分割既有的業務量。業務量較大的區域,各家還都可以分一杯羹,而業務量較小的區域,則很難人人都喂得飽,必然會有人餓肚子。在這種情況下,極易造成銀行間的惡性競爭及資源的極大浪費。

3、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產權制度直接限制著其規模的進一步擴大。當前,世界各國的銀行都以股份制形式存在,而作為維系著國民經濟命脈和經濟安全、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居于舉足輕重地位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卻仍是國有獨資形式。該種產權制度,直接影響著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資產規模和競爭實力,雖然有其形成的特定背景,但已與全球金融一體化趨勢不相適應。據悉,我國四大銀行目前的年利潤當在百億元以上,資產規模占我國全部金融機構資產總額比重仍是大頭。未來五年,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要在競爭中保持現有份額,貸款規模每年至少需要增加7000億元左右,按8%資本充足率要求,保證現有資本充足率不降低,每年需增加資本金500多億元。要保持這一資本擴張規模,以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現有經營狀況來看,如若不能從根本的產權制度加以改變,自身完全沒有補充資本金的充足能力。而如若不能保證資本金來源的持續性,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必將逐漸消退。因此,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產權制度的改革已勢在必行。

4、我國金融業分業經營模式與全球金融業混業經營格格不入。從1995年以來,我國的銀行、證券與保險業實行分業經營。入世后,中國金融、證券市場的開放應服從于《服務貿易總協定》的六項基本原則和金融服務協議。中國金融將進一步融入國際金融體系,必須按照WTO制訂的規則進行金融服務。因此,國內許多現有的管制或規定將被強行突破,而金融分業經營、分業管理制度將首當其沖。隨著金融市場的開放,金融混業必將從外部波及我國金融市場,外資金融機構實行的是混業經營模式,而且我國現行的《在華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亦允許外資銀行從事外幣投資業務。全能型外資銀行或金融集團將同時向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和中國保監會申請銀行業務、證券業務和保險業務牌照。這種事實上的不平等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資金融機構的競爭力,使國有商業銀行效益狀況惡化。

5、農村金融體系中,信用社的定位已發生異化,從而影響到對“三農”的扶持。國家賦予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功能主要是為“三農”服務,充分發揮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主力軍和聯系農民的金融紐帶作用。而當前,我國的農村信用社基本上已不具備合作金融的特征,其經營目標已逐步偏離為“三農”服務、執行民間信貸職能的初衷。經營對象、經營范圍的商業化,經營機構的城市化以及由此導致的資金流向從農村地區向城市地區的趨利性逆轉,都使對“三農”的扶持主體實質性缺位,從而不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對重塑我國銀行格局的構想

本著整合銀行資源、凝聚金融優勢、提高我國金融體系的國際綜合競爭能力原則,對我國銀行業的重新布局做以下構想:

1、改革聯行體系,建立全國范圍內統一的清算銀行。建立一種單獨承辦聯行業務,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清算銀行,能夠從根本上消除各種影響銀行資金清算的因素,加快資金周轉速度。同時,它也將徹底解決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信用社等匯路不暢的情況,有利于各商業銀行之間平等的競爭,也使各商業銀行可以從聯行體系建設中解脫出來,避免重復建設,節約人、財、物。另外,建立統一的聯行體系也是我國加入WTO的必然要求。我國加入WTO后,國內銀行業將受到具有先進管理經驗和雄厚實力的外資銀行的沖擊,這必然要求我國要積極創造條件,成立清算銀行,獨立承擔清算業務,使國內商業性金融機構能夠集中精力,加強經營管理,全面發展業務,以提高經濟效益,惟有如此,它們才能與外資銀行爭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清算銀行的建立,也能為外資銀行的匯路創造條件,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外資,促進我國經濟發展。

清算銀行的建立,可以以現行人民銀行清算中心為依托,以現有聯行體系為基礎,把各商業銀行聯行體系納入清算中心,再把清算中心從人民銀行中分離出來,成立獨立承辦聯行業務的清算銀行,并實現天地對接與同城清算聯網。清算銀行是一家特殊性質的銀行,可采取會員制,由各家商業銀行根據自己的業務量來交納會費,形成清算銀行的收入。其機構體系可按照經濟區域劃分,實行垂直領導、分級管理的組織體系。清算銀行要在全國設立總行,總行下設分行、支行二級機構。主要職責為;一是具體辦理聯行業務,二是監督清算單位支付情況,防止支付清算風險。清算銀行與商業銀行處于獨立地位,獨立承辦聯行業務,接受人民銀行的監管。

2、逐步對國有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革。目前,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造已經沒有任何理論和政策上的障礙。要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把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造成治理結構完善、運行機制健全、經營目標明確、財務狀況良好、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金融企業,具備條件的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可以改組為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條件成熟的可以上市。

從我國國情看,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應建立以法人持股或法人相互持股為主體,以分散的個人和機構投資者、專業投資基金持股為補充的多元化股權結構及相應的法人治理結構。從具體改制方式上,有以下幾種方案可供參考。方案一:可將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分別改造成銀行集團公司。在改制過程中剝離掉原有的不良資產和非生息資產,集中優質資產成立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同時,商業銀行集團公司下面還可以分別設立幾家有限責任公司,如后勤保障公司、物業管理公司等。這些公司將與資產管理公司一起來消化原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當然,不良資產的剝離還需要通過許多其他途徑,包括讓民間資金以實收貨幣資本的形式進入資產管理公司等)。方案二:將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改造成股份制控股公司,總行和分行為兩級法人。總行作為母公司對作為子公司的分行控股,將經營狀況比較好的一家或幾家分行經過資產重組后獨立注冊成股份有限公司制的子銀行上市。國有商業銀行總行作為控股母公司持有上市公司的股權,然后根據發展戰略需要,逐步通過上市子銀行收購、置換非上市分行資產等各種方式,實現借殼上市。方案三:在工、農、中、建四家國有商業銀行之間進行資產重組。合并幾家國有商業銀行的有關分支行,新建一家由各國有商業銀行總行聯合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并選擇適當時機上市。當前,企業重組符合世界經濟潮流,能達到強強聯合的效果。而我國現有銀行體系中,建設銀行與工商銀行在業務范圍、市場定位、服務對象等方面已無實質性區別。由于我國的銀行規模與國外一些超級銀行相比仍存在明顯差距,不妨可以考慮先在部分地區實現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分支機構的合并,從而最終實現建設銀行與工商銀行按照股份制進行整體合并。

3、鼓勵城市中小銀行按市場化原則相互兼并與重組,實現多層次聯合。通過兼并與重組,一方面可以使銀行資源的配置趨向合理化,另一方面可形成銀行間的優勢互補,擴大銀行的規模,增強系統的穩定性,從而提高城市中小銀行的競爭力及抵御風險的能力。具體可以考慮以下幾種方式:一是突破城市商業銀行的地域限制,允許城市商業銀行跨地區兼并城市信用社或其他規模較小的城市商業銀行,并將其改制為分支機構;二是鼓勵股份制商業銀行兼并周邊和異地的城市信用社及城市商業銀行,以壯大自身;三是允許將同一省區內的城市商業銀行合并重組為一家省級地方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由省市兩級政府參股,并吸收省內中小企業入股;四是在更大的范圍內,如按經濟區域,甚至在全國范圍內的聯合。這種更大范圍內的聯合主要是針對城市商業銀行而言,聯合的形式多種多樣,更多的是業務的合作,不需取消現有城市商業銀行的法人地位。城市商業銀行可考慮按子母公司的形式自下而上組成城市商業銀行集團,集團總部的注冊資本主要由發起組建的各城市商業銀行入股構成,也可向效益好的企業定向募集。各城市商業銀行作為集團的成員,可在集團總部的指導和協調下開展技術和業務聯合。

4、選擇合適模式向混業經營漸進過渡。混業經營分為兩種模式;一種為全能銀行制,即在銀行內部設置業務部門,全面經營銀行、證券、保險等業務。按照這種模式來改造我國目前金融業分業經營的狀況是不現實的。首先是改革成本太高,在實際操作中不存在可操作性;其次,這種模式的反應能力較慢,無法對外界環境的改變做出及時的反應,與當今世界瞬息萬變的信息革命不相適應。另一種為金融集團模式。它又可以劃分為以下三種子模式:模式一,集團中的各金融機構相對獨立運作,在組織結構上沒有聯系,相互間只有形式松散的合作協議,如交叉銷售協議等。一體化程度低的金融集團多采用此模式;模式二,商業銀行對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直接控股,直接以子公司的方式進行業務滲透和擴張。我國1995年之前混業經營所采取的模式與此類似。此模式由于資金高度的暗箱操作性,不僅會放大銀行的經營風險,而且也增大了金融監管的難度;模式三,在相關的金融機構之間建立金融控股公司,在各金融子公司和控股公司之間設立行政中心,形成金字塔結構。各金融機構相對獨立運作,但在諸如風險管理和投資決策等方面要以控股公司為中心,商業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等通過控股公司相互進行業務滲透。 

從中國近幾年的實踐來看,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我國實現混業經營的最優選擇。它能實現金融機構在競爭與整合過程中的乘數效應、規模效應和范圍效應。申銀萬國加盟光大集團,分集團增添了重要的優質資產、證券資源及資本運營經驗,將為光大集團迅速成長為具有國際競爭實力的金融集團鋪平道路;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也在香港等地并購重組或投資組建了投資銀行或商業銀行類機構;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也加快了金融資源重組整合進程,除鞏固發展中信實業銀行業務外,重組成立了中信證券。這一系列金融機構跨行業并購標志著中國金融業已進入一個嶄新的重組整合期,其目標是向國際慣例靠攏,提高綜合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和中國金融體系的國際綜合競爭能力。

5、各銀行機構對自身發展應重新定位。面對加入WT0后國外商業銀行的入駐,我國銀行業之間應更多地形成經營聯合與良性競爭,團結一致,共同應對來自外界的挑戰,而不應繼續陷入惡性競爭的困境,既浪費資源又消耗實力。因此,為使各銀行機構重新找到自身的發展定位,我們作以下大膽的設想:

1、把工行、建行按股份制模式整合為一家銀行,市場定位放在市級以上的城市,原有分支機構在重新布局時可以撤消或實行并購,如由農業銀行購入。

2、中國銀行主要應定位于開展境外業務,積極推進跨國經營。可考慮設立代表處、機構、附屬銀行、國外分行及投資銀行等多種方式開展跨國業務。原有的國內網點應大量收縮。

3、農行主要應定位于縣城以下,包括農村,其服務對象與信用社一致,主要為“三農”。

4、信用社改革是農村金融改革的關鍵。農村信用社改革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不搞“一刀切”。要強化農村信用社內部管理、完善貸款審批、風險防范和內部財務等內控制度。當前,農村信用社改革的關鍵是明晰產權。我們認為,無論采取何種方式來改造信用社的產權制度,都應本著更好地服務“三農”并與當地經濟發展相匹配。從功能上來講,應向五、六十年代農村信用社的功能回歸。

5、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要充分發揮自身機構新、機制靈的特點和優勢,揚長避短,牢固樹立為中小企業,特別是為個體工商戶和本地居民服務的經營思想,切忌與國有商業銀行爭項目、搶地盤、爭客戶。要瞄準國有商業銀行收縮部分地區分支機構和調整經營策略的時機,抓住機遇,占領市場,加快發展,并要不斷實現業務創新。

四、新構想中需著重關注的問題

1、加入WT0是深化國有商業銀行體制改革的難得機遇。中國國有商業銀行如何應對外資銀行的沖擊,已成為政府和金融部門普遍關注的首要問題。靠政府進行強制性的制度供給雖然可以在短期內形成競爭性金融體制構架,但不可能造就與配套制度相融合的內在于我國經濟社會制度的金融競爭機制。在加入WTO迎接挑戰的氛圍下,我國公民對加入WTO的預期效益較大,人心所向,容易形成合力,體制改革中的阻力相對較小。如果時間一長,公民對加入WTO所帶來的預期效益遞減,就會增加體制改革的阻力,摩擦成本加大。而且,根據制度經濟學路徑依賴理論,制度變遷具有路徑依賴的特性,時間長了還會增大體制慣性糾正成本。我們只有把握住目前內外人心一致的改革良機,才能使得國有商業銀行體制改革以最低的成本達到最佳的效果。

2、組建四行聯合辦事處,是短期內整合我國金融資源的最佳途徑。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不可能一步到位,而四大商業銀行的聯合經營卻已刻不容緩。四行從專業化分工到業務交叉經營,培育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初級金融市場,引入了競爭機制,提高了金融服務質量。但同時,由于各自都只從自身利益出發,為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盲目擴張經營網點,放松信貸監督,導致了嚴重的違規經營和無序競爭現象,四行之間的“窩里斗”越來越嚴重。這種狀況既是對金融資源的浪費,同時也對四行不良資產的積淀和低效率帶來負面影響。

面對世界金融業激烈的市場競爭,我國四大行應發揮國有制同一產權主體的優勢,淡化市場利益的沖撞,建立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的同盟關系,鞏固國內市場根基,適時出擊國際市場,把主要競爭對手定位為國外的超級金融集團。而短期內最為妥善的合作方法,就是建立“四行聯合辦事處”,以形成四行的業務同盟關系。四行聯合辦事處現有的建制可分為兩級,總行一級設聯合辦事處,分行一級設聯合辦事分處。聯合辦事處不是一級行政建制,它的性質是行長級的聯系會議。它的功能性機制可設想為:政策的磋商與協調;業務的交流與合作,市場的開放與規劃;風險的監測與預警。

3、發展銀行業中間業務是應對“入世”挑戰,進行資產整合的關鍵。從國際銀行業發展的總體趨勢看,中間業務在商業銀行的業務中所占比重越來越高。但我國各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基本上都在10%以下。加入WTO后,中間業務領域將成為中外資銀行的競爭焦點。原因有三:其一,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網絡已形成,國外銀行進入我國后,雖然也會從事一定量的存貸業務,但在短期內肯定不可能建立起像國內商業銀行一樣龐大的網點,無法在存貸方面跟國內銀行競爭;其二,國外銀行長期以來在中間業務上所積累的經驗與優勢是短期內國內銀行所無法比擬的,國外銀行必將以此作為搶占中國市場的切入口:其三,從利潤回報來看,中間業務利潤率遠高于傳統業務。因此,如果我國商業銀行還只是提供以存貸為主的金融服務,而不在發展中間業務上早做準備,就等于把這塊利潤拱手予人。此外,按照《巴塞爾協議》,商業銀行的三大業務是資產、負債和中間業務。在我國,銀行的資產和負債比重高達90%,明顯的比例失調,這對我國銀行業進行產業升級是非常不利的。銀行業進行整合的首選領域,就應該是比較薄弱的中間業務,它將幫助我國商業銀行找到新的盈利點,從而走出經營困境。同時,它也將為我國銀行業產業整合升級發展提供大好機會。

4、金融混業經營的趨勢必將導致對監管制度創新的需求。隨著外資金融機構的入駐,傳統的分業經營模式將逐漸被打破,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的業務界線也將逐步模糊,金融機構業務之間的交叉將走向多元化、綜合化,這同時也對監管制度的創新提出了要求。監管體系應適應被監管對象的變化而變化,在分業經營模式下,實行的是人民銀行、證監會、保監會對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的分業監管,在混業經營模式下,則要求建立一個更集中、更協調的監管體系。我們對這種監管體系的構想是,事前監管與事后監管分離。人民銀行主要負責金融機構市場準入的審批即事前監管。由人民銀行的監管職能部門與證券、保險監管機構合并,成立金融監管局,金融監管局直屬國務院領導,負責金融機構現場稽核檢查,以及破產兼并管理及應急措施,即事后監管。金融監管局在區域設置分局,省(直轄市)設金融監管辦事處,金融監管局及辦事處行使對所有金融機構的現場監督管理職能。

參考文獻:

①李金勇,張曉蓮.我國商業銀行的機構布局及其改革構想[J].金融論壇,2001,(9).

②朱正元.國有商業銀行分步重組上市研究,金融研究[J].2000,(12).

③林寶清.國有四大銀行不可輕言股改,金融研究[J].2001,(4).

④周元元.建立集團化、多元化和多層次銀行體系構想[J].金融研究,2000,(12)。

⑤,沈偉基,付兵濤.發展銀行業中間業務迫在眉睫[J].金融與保險,2002,(1).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欧美日韩亚洲中文 | 天天高清在线3w | 永久电影三级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欧美精品国产免费无 | 性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