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計算機科技發展

計算機科技發展

時間:2022-04-11 17:25: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計算機科技發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案情]

    原告泰安市建筑設計院

    被告上海廣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運公司”)

    被告劉守奎

    被告劉守奎系原告職工,在原告處負責計算機軟件開發事項。1998年7月,根據原告指令并由原告提供全部物質條件,由劉守奎負責開發“工程量計算軟件”,至1999年5月已經完成了市場調研和軟件設計。為證明訴請,原告向法院提供了由劉守奎完成的《工程量計算──計算內容》、《第一部分:工作流程、總控及屬性定義》、《第二部分:模型建立及修改》、《第三部分:圖形及工程數據》等4本軟件技術資料,對此,劉守奎予以認可。嗣后,劉守奎離開原告單位,于1999年6月10日與被告廣運公司簽訂合作開發協議,從事“廣運工程算量軟件”的開發工作并獲成功。廣運公司除招聘劉守奎外,還招聘了其他人員一起對工程量計算軟件進行設計開發,并予以資金投資。2000年6月,劉守奎與廣運公司因故實際終止履行合作開發協議,仍回原告處工作。7月29日,劉守奎與廣運公司辦理了技術交接手續,劉守奎將其在廣運公司開發和掌握的文檔資料和程序源碼移交給廣運公司,并在“技術報告”中稱,軟件主持單位是廣運公司,合作單位是泰安市建筑設計院,作為軟件的合作單位,從1998年4月開始,泰安市建筑設計院組織了本軟件的部分前期市場調研和軟件初步設計工作等。廣運公司將“廣運工程算量”軟件向國家版權局申請著作權登記,并獲得了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為此,原告將兩被告訴至法院,請求判令廣運公司的“廣運工程算量軟件”系侵犯原告擁有的“工程量計算軟件”著作權的侵權作品,并向原告賠禮道歉,消除影響。

    [審判]

    一審法院認為:劉守奎在到廣運公司工作前已經進行了一定的開發工作,對于劉守奎提交給原告的《工程量計算──計算內容》、《第一部分:工作流程、總控及屬性定義》、《第二部分:模型建立及修改》、《第三部分:圖形及工程數據》等4本軟件技術資料是否屬于職務作品,系原告與劉守奎之間的法律關系。現作者劉守奎對原告訴稱的職務作品事實完全認可,并且被告廣運公司也未能證明這4份技術資料是劉守奎在廣運公司工作期間開發的,因此,法院認定原告提交的上述4本軟件技術資料系劉守奎在到廣運公司工作前完成的職務作品,其著作權屬于原告。

    從原告提交的上述4本軟件技術資料內容分析,該軟件資料雖然屬于軟件設計的概要設計階段,但是,該軟件技術資料具有創造性勞動的特征,同樣可以受著作權法中關于文字作品的規定予以保護。經比較,劉守奎移交給廣運公司的《工程量計算軟件設計說明-計算。doc》和《屬性定義程序編制說明-屬性定義。doc》同原告享有著作權的其中2本軟件設計資料大部分內容相同。據此,法院認為,廣運公司未經原告許可,由劉守奎將原告單位未發表的作品復制到廣運公司使用,應當認為構成了復制使用。即便廣運公司在本案訴訟過程中稱將劉守奎移交涉嫌侵權的作品排除在其文檔外,兩被告仍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由于原告未開發出獨立的系爭軟件,而且廣運公司在開發系爭軟件過程中,除招聘劉守奎外,還招聘了程序員等其他工作人員,并獨立投入了相關費用。同時,由于程序語言與原告享有著作權的4本軟件技術資料的設計語言屬于不同的表達方式,根據著作權侵權判斷的基本要素,原告僅僅依據現有的4本軟件技術的概要設計資料,否定廣運公司整個系爭軟件的著作權,缺乏事實與法律依據,法院不予支持。據此判決:1、被告上海廣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停止使用劉守奎移交給上海廣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工程量計算軟件設計說明-計算。doc》和《屬性定義程序編制說明-屬性定義。doc》2本技術資料;2、被告劉守奎和被告上海廣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本判決生效之日起15日內,以書面形式向原告泰安市建筑設計院賠禮道歉、消除影響(內容須經法院審核);3、原告其他訴訟請求不予支持。

    判決后,原被告均不服一審判決,向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二審法院作出了駁回上訴,維持原判的終審判決。

    [評析]

    本案是一起涉及從文字到程序的計算機軟件著作權侵權判斷的新類型案件,主要涉及以下法律問題:

    一、原告4本軟件技術資料性質的認定

    本案原告訴稱被告廣運公司的“廣運算量軟件程序”系侵犯原告擁有的“工程量計算軟件”著作權的侵權作品,其所基于的權利證據是《工程量計算──計算內容》、《第一部分:工作流程、總控及屬性定義》、《第二部分:模型建立及修改》、《第三部分:圖形及工程數據》等4本軟件技術資料。因而,判斷這4本軟件技術資料究竟是原告計算機軟件中的程序部分還是文檔部分,成為本案原告享有權利的關鍵。

    通常,一個計算機程序的設計開發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

    1、產生程序設計的概念或創意階段。這種概念或創意根據顧客或用戶的需要擬定,將作為未來程序的基礎。此階段相當于軟件生命周期中的可行性研究與計劃階段和需求分析階段。

    2、程序設計準備階段。在這一階段,使用流程圖或算法來說明程序設計的概念或思想。此階段相當于軟件生命周期中的概要設計階段和詳細設計階段。

    3、用一系列指令的形式寫出程序本身。此階段相當于軟件生命周期中的編碼實現階段。

    從原告提供的4本軟件技術資料的內容分析,4本軟件技術資料的主要內容系描述開發計算機程序的一種設計思想,尚屬于概要設計階段,原告本身并未開始計算機程序的開發。因此,從著作權保護的角度,原告享有的權利以4本軟件技術資料為準。

    至于這4本資料是受文字作品、文檔保護還是程序保護,法院認為其只能依據其創造性給予著作權法中的文字作品保護。

    二、侵權的認定——著作權保護的范圍:創意表達兩分法

    (一)創意表達兩分法界定與適用

    創意表達兩分法是指當存在許多不同的方式可用來表現某一概念時,如果所選擇的表達方式并不是為了表達思想概念所必須采用的唯一方式,那么該表達方式只是思想概念的表達,而不是思想概念本身。著作權保護表達,不保護思想,是目前各國都接受的基本原則。也就是說,著作權法只保護計算機程序作品的創作形式而不保護該程序的內涵。

    本案在確定原告4本技術資料享有相關著作權后,是否能夠延及內容反映的技術思想,實踐中有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4本技術資料文字及其反映的技術思想均受著作權保護。被告廣運公司利用其中的技術思想進行相應的軟件開發,構成了著作權侵權。原告就是持這種觀點。另一種觀點,即法院審理本案的意見認為,根據著作權保護的表達和思想兩分法,原告的4本技術資料只是反映了一種技術思想,思想本身不能受著作權保護。尤其在計算機軟件領域,只有思想與表達有機地集合在一起的作品,才能享有著作權法保護。

    TRIPS協議第九條第二款明確規定:“版權保護應延及表達,而不延及思想、工藝、操作方法或數學概念之類”,該條約明確提出著作權只保護表達,不保護思想。1996年底通過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第二條對此也作了幾乎相同的規定:“版權保護延及表達,而不延及思想、過程、操作方法或數學概念本身。”

    至于一件作品哪些成分屬于思想概念,哪些部分屬于思想概念的表達,有時區分起來是一個難題。思想概念只有以某種形式表達出來才能受著作權法的保護,而且在多數場合,思想和表達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原告現有的4本軟件技術資料對于文檔來說,屬于創意的表達,應當受著作權法保護,但對于程序而言,則僅屬于創意,尚未到達表達的程度。因此,對于原告來說,4本技術資料如果被他人以同樣的方式被抄襲或剽竊,則構成著作權侵權;如果他人使用了該技術資料的部分技術思想,但運用不同的表達形式,則不構成侵權。

    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創意表達可以合并。比如,某一創意可能只有少數幾種表達,這時已經很難對創意及其表達加以區分。因為著作權法不保護創意,所以這種情況下對創意的表達也無法給予保護。故某人為表達同一創意而采取的表達,如果與他人已經存在的表達相似,則不認為侵權。

    計算機軟件侵權案件的創意表達兩分法,是美國法院在審理計算機軟件侵權案件中確立的原則。盡管該原則在國外的司法實踐中被廣泛直接運用,但國內判決類似案件大都持謹慎態度。即便在案件審理中依照該原則認定相關事實,但一般不在判決書中直接適用。本案合議庭在審理這起案件中對該原則進行了研究,直接根據該方法認定被告侵權。

    (二)兩分法與著作權上的改編之間的關系

    被告廣運公司是否將原告4本軟件技術資料用計算機語言加以改編形成了計算機軟件,這是本案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在著作權法上的改編,是指以原作品為基礎,變更其形式,重新表現該作品內容。一般而言,改編的目的是為作品不同的用途、滿足不同需要進行的形式上的編寫,它們在內容上有較大的承繼關系,只是表達形式上進行了變更。在計算機軟件領域,文檔與程序之間屬于完全不同的兩種基礎表達形式,技術文檔體現的是一種技術構思,而程序是采用某種程序設計語言編寫出的代碼化指令序列。兩者在制作要求上完全不同,思想表現方式也完全不同,它們之間不構成原作品與改編作品之間的關系。只有當采用某種程序設計語言編寫的程序已經存在時,在原有程序基礎上改用另一種程序設計語言編寫得到的新程序與原有程序之間的關系才是著作權法意義上的“改編”。

    那么,體現原告技術思想的技術資料是否就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呢?如果當事人要對該程序體現的技術思想進行保護,則必須采用專利法或反不正當競爭法等進行保護。當事人在各種權利競合的情況下,選擇不同的訴訟角度,其訴訟后果不盡相同。因此,本案的訴訟后果跟原告的訴訟角度是有關系的。

    三、本案的法律適用

第2篇

現在,我們的科技發展越來越快了,日新月異,每天都有東西發明。什么隱形眼鏡、掌上電腦的都有。而科技發展到底是利大還是弊大呢?關鍵在于人們如何去運用。而我認為科技發展是利大。為什么我會認為是利大呢?因為科技發展了,再加上人們的正確運用,就能給每一個人都帶來好處。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現在我們都知道了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但當初人們研究并利用是為了制造武器——原子彈。原子彈是利用核能,能瞬時釋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又稱裂變彈。原子彈的威力通常為幾百至幾萬噸級梯恩梯當量,有巨大的殺傷破壞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在日本投下了兩顆原子彈,造成了無數的人民斷送了性命。而現在原子彈的利用,更多的是用來建造核電站,把核能轉化為電能,為人類做貢獻。

還有比如電腦。我們上網查資料、看新聞、增長知識、科學計算與數據處理、文字處理、娛樂、輔助教育和計算機輔助設計等這當然好。可也有不好的,如果是上網玩游戲和上不良網站那就是不好了。就是說電腦對什么人來說都有好處和壞處。對上網查資料、看新聞、增長知識、科學計算與數據處理、文字處理、娛樂、輔助教育和計算機輔助設計的是好的;對上網玩游戲和上不良網站的那是不好的。這是使用的人使用的正確不正確的問題。

因此,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既有好也有壞。好和壞都有使用者自己來決定的。科技發展也是如此,它的利弊也是由使用者來決定的。

六年級:渝后婧天

第3篇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計算機軟件工程;課程改革

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計算機專業人才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和應用。軟件工程作為互聯網產業中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國家對計算機軟件工程人才的需求也逐漸的增加。因此,探尋計算機軟件工程專業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1現階段計算機軟件工程課程現狀

1.1偏重學科理論教學,學生動手能力差

在我國針對于計算機軟件工程學科的教學多以理論基礎講解為主。很多的院校只注重理論知識的教學,在開展軟件工程課程教學時并沒有組織實踐操作訓練,導致學生往往理論知識了解很全面,但是缺乏實踐操作能力。這樣的人才很難符合企業對相關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及工作要求。

1.2教學內容陳舊,更新慢

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計算機軟件工程也得到了快速的推動。計算機軟件工程教學的教學內容也必須要跟上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及時的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新。但是,我國的計算機軟件工程教學內容和實際的科技發展存在著嚴重的差距,很多的教材并沒有和現階段的科技發展速度保持一致。

1.3教師教學能力有待提高

作為計算機軟件工程專業的教師,不僅要求掌握計算機專業的基礎知識、精通于軟件工程的學科知識,還要具備實踐操作能力和經驗。通過自己精湛的授課方式來把軟件工程的原理和技巧傳授給學生。但是現階段很多教師教學能力還有待提高,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普遍存在。

1.4課程教學存在問題,重視程度不高

很多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存在課程設置以及教學安排不合理的現象。軟件工程的學習是需要其他課程的內容為基礎來進行的,和其他學科的教學來比,計算機軟件工程課時安排較少,并且缺少和其他學科的有效銜接。沒有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加之學校對這方面的教學沒有足夠的重視,導致其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

2計算機軟件工程課程改革策略

2.1注重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計算機軟件工程是一項注重實踐操作[1]的學科,很多的理論性知識需要依靠實踐操作能力來真正的掌握。在教學過程中,要增加實踐在整個課程中的占比。將授課模式做出積極的調整,在課堂上應用翻轉課堂的形式把理論教學時長縮減為總課時的1/3,給學生留出足夠的課堂時間來進行實踐操作,鍛煉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避免出現重理論、輕實踐的軟件工程專業典型的學習誤區。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來將技術經驗很好的應用到理論學習中去。

2.2以科技發展為導向,改革課程內容

21世紀人們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科技的日新月異是這個時代最顯著的特征。在計算機軟件工程教學的過程中要積極調整教學內容,增加技術知識的更新和變化、緊跟時代信息產業化的步驟的內容。使課程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反映出計算機軟件工程發展的新動向。注重增加一些新技術的內容,如基于組件的方法、面向Agent方法、敏捷軟件方法等。同時注重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教學內容,介紹一些對象方法、UML建模技術等內容。

2.3提高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

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是開展好計算機軟件工程專業重要的影響因素。僅僅依靠在課堂上的“灌輸式”的學習方法很難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大大降低學生學習積極性。學校要加強對計算機軟件工程課程的教師培訓,提升授課教師的能力水平。教師自身要注重學習,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通過豐富的多媒體資源以及教學調研來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教學水平,不斷實現自我升值。通過學校和教師自身的共同努力來實現教師素養的不斷提升。

2.4采用多元化[2]的教學方式

在軟件工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來活躍課堂氣氛,通過案例教學法來讓學生掌握所學知識,通過討論教學法來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很多,如網絡教學平臺、微信公共平臺等。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豐富了課堂的教學形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助于計算機軟件工程專業的學習。

3結論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軟件工程所發揮的作用以及價值越來越大。因此,要更加的注重計算機軟件工程的課程改革工作,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以及動手能力,提高學習效率以及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智鋼,田祥宏,張燕,李廣水,吳浩.應用型本科軟件工程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4(10).

第4篇

【關鍵詞】數字技術;藝術發展,影視特點

影視制作的目的有兩個,直接原因是給大眾帶來視覺沖擊,促進大眾消費。對于其根本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將影視的制作看成是藝術的制作,而藝術效果恰恰蘊含在影視的制作過程中。近幾年,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數字技術被引入影視的制作過程中,數字技術和影視制作技術的相互融合,對于傳統的影視制作是一次大的變革,進而使影視的制作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再者,將傳統影視技術的優點和數字技術相互融合,形成一種新的制作技術,這種技術融合數字技術和傳統技術兩方面的優勢,更大地推動了我國影視事業的發展。

一、數字技術的影視特點

數字技術可以快速“成長”,得力于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那么什么是數字技術呢?就是借助計算機技術對信息進行處理,將信息轉化計算機語言,完成對信息的運算,加工以及存儲的一項技術。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使視頻具有更好的視覺效果,因而,從數字技術應用的視角上看,影視制作的發展進入一個嶄新的局面。眾所周知,傳統的影視,其視覺效果都是趨于平面化,而數字技術則對圖像進行三維立體處理,給人一種三維立體的視覺效果,無論是在聲音上,還是在圖形結合上,都帶給觀眾身臨其境的感覺。

二、數字技術對影視技術的影響分析

(一)影視素材創作數字化。在對影視進行制作時,對于素材的編輯和選取也是借助計算機技術來完成的。其大致過程可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是抓取和處理采集的素材,將不同的素材進行有機合成,素材在進行處理之后,形成一種新的影視元素,基于這個原因,所有的原始素材都可以進行二度創作,二度創作包括對原始素材的分解、合成以及重組。其次就要對素材進行后期的處理,其處理過程也包括對信息的采集和制作,繼而形成初級的影視作品,最后再利用計算機對作品進行處理,最終形成設計者需要的資源。動漫、圖片以及音頻效果的形成也離不開數字技術的參與,而動漫、圖片以及音頻又是影視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使影視作品具有更加豐富的效果,設計者以信息采集等形式對后期的數字化合成進行處理。為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設計者在進行影視創作時,還要增加一定的美術繪畫技術。(二)影視素材存儲數字化。儲存能力發生變化是影視素材數字化最大的特點。眾所周知,傳統的儲存方式有電影膠片、磁帶,甚至是紙質記錄等,儲存量較小,占據的空間大。隨著科技的發展,這些方式逐步被市場淘汰,進而數字技術被引入到影視素材的儲存上。將素材信息轉化為數字信息,再利用壓縮技術將其壓縮到數據硬盤上,不僅節約了大量的空間,其儲存能力也大大提升,除了數據硬盤之外,數字錄像機也可以大量儲存影視信息。隨著科技發展,近幾年又出現儲存量更大的儲存設備——半導體儲存。素材儲存數字化在信息的儲存方面占據兩大優勢,一是大容量、大儲存;二是信息的編寫能力較強,可以對不同類型的信息進行歸類,便于日后對信息的查詢和選擇,從而節約了影視作品的制作時間。(三)3D技術的廣泛使用。所謂3D技術,就是以數字化技術為支持,在制作效果上注重三維立體結構——盡可能模擬現實的人物、建筑以及場景等,進而使畫面達到逼真、真實和自然的藝術效果。如美國影片《獨立日——卷土重來》,其中大量運用了3D技術,使得場面更加真實。

三、數字時代的影視藝術發展趨勢

隨著大眾對于影視作品要求的提高,數字化技術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這就需要將數字化技術和科技、藝術相結合,并朝著科技化、技術化的方向發展。要想成功轉型,就要以科技的快速發展為前提,只有科技得到長足的發展,影視技術才能得到實質的發展。實現科技、藝術以及影視的大融合,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首先應具備過硬的計算機知識,其次對藝術也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再者,還要不斷吸收先進的科學技術。

四、結語

綜上所述,現階段,數字技術在影視藝術發展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數字技術作為科技發展的產物,它在影視藝術中的廣泛應用,使影視技術更趨于科技化和豐富化,數字技術推動影視藝術的發展,而影視藝術又是數字技術發展的具體體現。

參考文獻:

[1]葉玲.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影視后期制作中的應用分析[J].科技創業家,2013(18):255-256.

[2]鄧毅梅.影視后期制作中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5(23):47-47.

第5篇

關鍵詞:多媒體 傳統教學

隨著近年來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正不斷被應用于技工院校的日常教學之中。可以說多媒體的應用是對傳統教學的變革,同時也是對以往教學的發展和傳承。艾迪生曾經講的“抓科技必須同時抓教育”,就是指科技發展離不開教育的發展,同時,科技發展后教育的形式也可以得到發展。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是一個新的切入點,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發展能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一、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適用的課程

以技師學院的實際情況為例,學校每間課室幾乎都裝有多媒體設備。是不是所有課程都適用于使用多媒體教學呢?答案是否定的。使用多媒體要根據實際情況考慮,而且要用多媒體教學就要制作課件,因為課件是支持和實現計算機輔助教學的重要教學資料和資源,但制作需要大量時間。好的課件在學生遇到很難吃透的概念、規律、操作方法等重點知識時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程的難點,能達到傳統教學過程中很難達到的教學效果。但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法一樣,都有一定的使用條件,如果不分課程內容,一味強調課件教學,就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資源浪費,而且給教師增添不必要的工作負擔和心理負擔。因此,多媒體教學與課件的使用還要根據不同的課程有所選擇。

二、關于可否不用黑板只用課件,全部教案都做成課件的問題

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的共同點在于都能激起同學們的學習熱情與興趣。筆者認為,一般情況下課件能增強課堂中的教學效果,但它主要還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果制作得太過花哨,反而會在教學過程中造成負面影響,這樣的課件就失去了意義。

使用粉筆與黑板是一直以來的傳統教學方法,這些傳統的教學方法會有它獨特的優點與作用,所以也不會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改革和發展而消失。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逐步被技工教育所接受的今天,傳統教學法仍將發揮它的作用。例如,傳統教學法有利于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與控制,通過請學生到黑板前做練習等方式,能很好地與學生互動,并一定程度上為學校節約資源,用多媒體完全替代黑板的教學,弊大于利。

三、什么情況下實施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最好

筆者認為具備以下情況使用多媒體教學能達到較好的效果:要有好的制作課件的素材,通過這些素材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有需要用到多媒體教學的教師,特別是老教師學會計算機的使用方法;讓教師學會制作課件,例如掌握辦公軟件、幻燈片、動畫等軟件的使用。只有具備以上幾點,才可使多媒體發揮應有的作用。

綜上所述,從長遠來看,學校加強多媒體設備的投入和組織教師參加課件開發與培訓至關重要。

四、學校如何推廣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

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正如小孩子一樣,需要大人的照料和全社會的呵護才能健康成長起來。作為技工院校,更應該大力推廣和應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這種現代的教學方法。教師掌握這一教學方法對提高自身教學質量有積極作用。所以,大家首先應認識多媒體的存在意義和它的長遠發展趨勢。其次技工院校在發展多媒體過程可能會遇到資金上的困難,所以可以使用“積少成多”的方法,逐漸增加多媒體設備來解決。

另外教師在制作課件過程中還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多媒體課件不是黑板搬家,它不是教師講課與課堂演示的替代品,而只是教學過程中的輔助,起到補充傳統教學的不足與把傳統教學法擴展延伸的作用。第二,課件制作要有一定的科學性與教育性,且要有技術含量。第三,在開始進行課件制作時應該清楚制作的目的和要求。第四,認清課件制作中各種形式的媒體素材在課件中的作用。第五,注意學生的接受程度,要循序漸進地把知識點展現給學生。

第6篇

前言:創新是教育發展終極目標,計算機基礎在各個教育階段中的應用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隨著教育體制不斷改革,計算機基礎教育逐漸成為教育中的重點。社會逐漸趨向于科技化,計算機基礎教育是科技教育的基礎工程,而實現科技強國的重要方式就是在教育中培養創新能力。基于此,本文就中職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進行分析,研究其在學校教育中的創新能力培養。

一、計算機基礎教學在中職院校中應用特點

首先計算機基礎教學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中職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與其它學科有較大的不同,其它學科理論性較強,學生在接收大量的理論知識后不能得到及時的實踐練習,導致知識理解不能深入。而計算基礎教學則不同,其教學過程就是在實踐中總結出理論知識,理論在得以深化的過程中,實現了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其次,中職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應用范圍比較廣泛,學生在學習中能夠迅速掌握理論知識,在知識的樹立運用中實現創新。科技不斷發展,學科之間實現了知識的相互滲透,計算機基礎學科能夠在各個學科之間實現相互連通,應用領域比較廣泛[1]。

二、中職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存在的問題

1.學生對理論知識不感興趣

由于中職院校學生都屬于未成年階段,學生對于新鮮事物都比較好奇,在實際的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只是急于實際操作,而忽視了對理論知識的掌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如果學生不能將理論知識掌握牢固,即使實際練習次數再多也不能實現融會貫通。中職院校學生不能對理論知識進行認真學習,當在實際操作中遇到麻煩時,學生不能通過理論經驗來解決問題,而只有教師引導學生將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理論知識掌握牢固,才能實現舉一反三。

2.教學模式單一,不能提升學習積極性

中職院校在教學模式上受到傳統教學模式影響比較嚴重,在實際教學中不能將形式進行創新。由于中職院校學會在入學時的成績比較低,學生的文化程度不高,因此在學習中自覺性以及課堂表現上的積極性比較差。而計算機基礎與其它課程教學相比,形式上比較復雜,因此,在教學時不能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因而導致課堂教學教學不顯著[2]。

三、中職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對策

1.改變計算機基礎教學理念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最終目標。在中職院校中對于人才的培養,創新教育不可缺少。計算機基礎教學與社會科技發展息息相關,科技發展需要以創新為推動力,因此,實現計算機基礎教育的創新,需要從中職院校教學理念上入手,對教育理念進行創新。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學生的創新動力與能力養成來源于對知識學習的興趣,也就是說興趣引導知識創新。因此,在實際的計算機基礎教育中,應該注重以興趣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知識學習中有所思考,實現學習創新[3]。

2.創新教學模式

在我國中職院校教學中,無論是計算基礎教學還是其他技術類的教學科目中,傳統的教學模式依然存在,并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創新。社會發展需要以技術創新為依托,為了順應時展,創新型的教學模式應該倡導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的溝通與互動。在教學形式上,可以通過網絡教育、多媒體教育等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課堂上的主體,忽視了學生個性化發展,因此,在創新模式下的計算機基礎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與啟發學生思考問題,并在課堂上開展計算機基礎知識競賽,實現學生之間的小組合作[4]。

3.以“翻轉課堂”模式提升學生創新能力

提升中職院校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教育體制改革的重點內容。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教學模式單一是制約著學生發散思維的主要因素,因此,從教學模式上入手,采取相應的措施,實現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在中職院校中采取“翻轉課堂”模式,以科技信息技術為依托,變革計算機基礎教學模式。首先,教師在課程學習論壇中學習章節內容,以小視頻的方式,將要學習的內容進行高度概括,學生通過對小視頻中的內容進行自學,然后在課堂上與教師討論,最終實現教學目的。例如,教師在每一節課前,向學生拋出一個計算機設計題目,給學生思考與研討的時間,讓學生們來自己動手制作網頁,然后進行小組作品競賽,并給予作品創新能力突出的學生以鼓勵。

4.創新學生知識結構

第7篇

【關鍵詞】科技發展 心理技能訓練 行為―心理―神經整合模型 心理技能訓練學

【中圖分類號】 G8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7.07.011

科學技術的巨大發展推動著人類社會的偉大變革,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同時,也促進著人類心理與行為的發展和變化。計算機和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使得一些傳統上由人來完成的簡單工作被計算機和機器人代替,而一些需要高級認知和社交能力的工作則需要更多具有相關心理技能的人來完成。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掌握什么樣的心理技能以及怎樣訓練這些心理技能,用以維持自我的生存,支撐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越來越成為人們關切的問題。本文就科技對心理技能訓練的影響,提出建立心理技能訓練學的必要性。

科技發展對心理技能訓練層次的影響

行為層次階段。20世紀初期,為了使心理學走上客觀化的道路,行為主義者提出心理學研究應該只研究可以客觀觀察的行為,因此心理技能訓練的早期研究集中在行為層次上進行。作為心理訓練的開辟者,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發展出一些心理行為訓練的理論和方法。常見的放松訓練、系統脫敏訓練正是基于行為主義理論發展起來的心理訓練療法,這些訓練方法已被廣泛應用于調節焦慮緊張、恐懼癥等心理狀態上,例如運動員的心理訓練①。

認知層次階段。到了上世紀50年代中期,隨著計算機科學的興起,認知心理學崛起。隨著眾多認知研究的展開,心理技能訓練也進入了認知層次的階段。例如在記憶方面,研究表明位置法(Method of Loci)在老年人記憶訓練中具有良好的效果②。在高級認知方面,Fong、Krantz和Nisbett研究推理能力訓練,發現人們經過訓練后可以根據大數原則進行推理③。直到今天,認知層面的各種訓練法仍然得到大量應用。

神經層次階段。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隨著腦成像技術以及神經可塑性研究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心理訓練研究者結合腦成像技術來考察心理技能訓練對大腦的影響。研究表明大腦會根據環境和經驗而持續不斷地改變其功能和結構,研究者把大腦的這種特性稱為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神經可塑性使得大腦訓練成為可能。例如,研究發現在學習雜耍3個月后,人們與加工和儲存復雜視覺運動相關的腦區的灰質容量增加④。

現代科技對心理技能訓練內容的影響

由于計算機的廣泛使用和信息通訊技術的迅速發展,與20世紀相比,21世紀的工作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方面,計算機和信息技術要求人們具備相應的認知技能來掌握這些技術;另一方面,人類所獨有的無法被這些技術替代的心理技能則越來越受到重視,這些心理技能也成為當前心理技能訓練的發展趨勢。美國國家學術委員會提出了“21世紀技能”的概念,即21世紀的工作要求人們應當具備的計算機所不能替代的心理技能,包括認知技能、社會技能和調控技能三部分。以下將對這三種心理技能的范疇及其已有的訓練方法進行介紹。

認知技能的范疇。第一類心理技能――認知技能(cognitive skills),主要指非常規問題解決能力和系統思維。具體來說,包括創造力(提出新方案的創造力)、整合能力或綜合能力(整合看似無關的信息),以及洞察力(發現他人可能忽略的問題的能力)⑤。其中,批判性思維是非常規問題解決能力和系統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

難題驅動的學習(Puzzle-Based Learning,PBL)和共同創造混合KM模型(co-creation blended KM model)是目前兩種比較有效的提升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訓練方法。這兩種方法在多個國家和多種課程中運用,其有效性得到了驗證⑥⑦。

社會技能的范疇及已有的訓練方法。第二類心理技能――社會技能(interpersonal skills)是指在與他人相處時所需要的心理技能,包括合作能力、人際能力、溝通能力以及領導等能力⑧。社會技能歷來是管理心理學、溝通心理學、市場營銷、領導力訓練等心理訓練領域關注的心理技能,對提高工作效率、團隊合作精神和完善個人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社會技能訓練方面,研究和應用的最廣泛的是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SEL),以改變行為、認知和情緒為目標,研究證明SEL有助于提高社會情緒能力⑨。在臨床領域,社交技能訓練(social skills training, SST)也受到廣泛的應用,研究證明SST能有效提高受訓者的社交能力⑩。

調控技能的范疇及已有的訓練方法。第三類心理技能――調控技能(intrapersonal skills)是內在于個體、協助其解決問題的能力,主要包括適應能力(包括心理韌性)以及自我管理/自我發展能力?。調控技能使個體能抵抗內部和外界的不良影響,因而有助于適應環境和提高績效。

系統的訓練可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例如,被試者進行為期兩周的監控說話方式、使用非利手等自我控制訓練均可以有效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而冥想訓練可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科技發展對心理技能練方法的影響

第一,虛擬現實訓練技術。虛擬現實技術是利用各種傳感設備合成人工三維視覺、聽覺、觸覺以及嗅覺等感覺世界的綜合技術生成的虛擬現實,使受試者體驗到與真實環境一樣的感知活動和情緒反應。虛擬現實技術能創建變化復雜的仿真環境,較好地改善生態效度和實驗及訓練控制的沖突問題,也為高危險或高挑戰性的情境創造好的學習環境?。對于有社交焦慮的人,使用虛擬現實技術對其進行脫敏訓練特別有利于幫助他們提高社會技能。此外,虛擬現實技術也特別適合訓練調控技能中的適應能力,特別是針對突發狀況的應變能力。

第二,可穿戴O備生理反饋技術。生物反饋是將個體的心身狀態和特定的生理指標(如腦電、肌電等)建立確定的聯系,幫助人們改變生理活動的一種訓練技術。隨著技術的進步,過去昂貴而笨重的生物反饋儀正在逐步發展為可穿戴的生理測量設備,這種設備有輕便和低成本等優勢,可以在社會中得到廣泛的應用。生物反饋和可穿戴設備技術特別適合用來進行社會技能和調控技能訓練中涉及情緒等生理反應的部分,包括社交焦慮的克服以及應激的降低,可以配合虛擬現實技術進行訓練。

第三,腦―機接口反饋技術。腦―機接口,又稱腦―計算機接口,是基于腦電信號實現人腦和計算機或其他電子設備通訊和控制的系統。目前,腦―機接口技術已經在殘疾人輔助控制裝置和病人的康復訓練中得到了應用?,未來對于心理技能訓練,腦―機接口技術同樣能夠起到重要的作用,并成為對大腦直接進行訓練的重要工具。腦―機接口技術也可以作為一種特殊的生物反饋對人們的行為產生影響,從而達到矯正的作用。

心理技能訓練學的提出及其現實意義

心理技能訓練研究層次先后經歷了行為、認知和大腦層次三個階段,這三個研究層次是理解人類的三個層面,三者密不可分。不過,由于心理技能訓練仍然被各個心理學分支的研究者獨立研究,心理技能研究的各個層次仍然處于分裂狀態,而建立統一的心理技能訓練學有助于解決這個問題。針對心理技能訓練的三個層次及其相互影響的關系,作者提出心理技能訓練的行為―心理―大腦整合模型(見下圖)作為心理技能訓練學的一個基本關系模型。在該模型中,訓練對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已經得到了上述研究的支持,而腦―機接口技術和生物反饋技術可以用來直接對大腦進行訓練。在心理訓練層次、訓練內容與訓練方法的整合上,心理技能訓練學可以根據該整合模型,通過實證研究,確定不同的訓練內容最佳的訓練層次和訓練方法。

21世紀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培養需要各種心理技能訓練的支持。在教育領域,心理技能訓練學可以提供科學的訓練方法用于培養具有質疑和創新思維能力、善于與人合作和具有心理韌性的新人才。在經濟領域,心理技能訓練學也可以對培養領導者的系統思維、提高職員的團隊精神以及提高他們的自我管理和發展能力提供科學的指導。在國防領域,心理技能訓練學可應用于訓練戰士的認知能力、決策能力、合作能力和意志力等。總之,心理技能訓練學研究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對于我國未來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有助于培養出能夠勝任21世紀高精尖工作的人才。

(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71202021)

注釋

Docan-Morgan, Tony, and Thomas Schmidt, "Reducing public speaking anxiety for native and non-native English speakers: The value of 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cognitive restructuring, and skills train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2012, 8(5), p.16.

Anschutz, Lucy, et al., "Remembering mnemonics: A three-year follow-up on the effects of mnemonics training in elderly adults," Experimental aging research , 1987, 13(3), pp.141-143.

Fong, Geoffrey T., David H. Krantz, and Richard E. Nisbett, "The effects of statistical training on thinking about everyday problems," Cognitive psychology ,1986, 18(3), pp.253-292.

Dragan-ski, B., Gaser, C., Busch, V., et al., "Neuroplasticity: changes in grey matter induced by training," Nature, 2004, 427(6972), pp.311-312.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Assessing 21st Century Skills: Summary of a Workshop, J. Koenig, Rapporteur. Board on Testing and Assessment, Center for Education, Division of Behavioral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11.

Falkner, N., Sooriamurthi, R., & Michalewicz, Z., "Teaching puzzle-based learning: development of basic con-cepts," Teaching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2012, 10(1), pp.183-204.

Ho, T. V., Nakamori, Y., Ho, T. B., et al., "The Effects of a Knowledge Management-Based Model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Hands-On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 and Systems Science (IJKSS), 2015, 6(1), pp.60-78.

Durlak, J. A., Weissberg, R. P., Dymnicki, A. B., et al,. "The impact of enhancing students'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A meta\analysis of school\based universal interventions," Child development, 2011, 82 (1), pp.405-432.

Cook, C. R., Gresham, F. M., Kern, L., et al., "Social Skills Training for Secondary Students With Emotional and/or Behavioral Disorders 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Meta-Analytic Literature," Journal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2008, 16 (3), pp.131-144.

Gailliot, M. T., Plant, E. A., Butz, D. A., et al. "Increasing self-regulatory strength can reduce the depleting effect of suppressing stereotyp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7, 33(2), pp.281-294.

唐一源:《整w身心調節法的機理》,《神經科學通報》(英文版),2011年第6期,第27卷,第383~388頁。

彭凱平、劉鈺、曹春梅等:《虛擬社會心理學:現實,探索及意義》,《心理科學進展》,2011年第7期,第19卷,第933~943頁。

第8篇

關鍵詞: 計算機技術;我國基礎建設;應用前景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2)1210001-01

0 引言

自從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有組織有規劃的計算機信息發展階段開始,我國的計算機信息化建設的發展便迅速上了軌道。電子商務迅速萌芽,工業機械自動化開始普及,企業的逐漸進入信息現代化,社會各界的信息化程度也逐漸提高,計算機的臺數也逐級遞增,從上世紀90年代的幾十萬臺發展到目前的工控機幾千萬臺,微型計算機已達到上億臺。

1 我國現代計算機技術

現代的社會是科學的社會,未來的世界是計算機的世界。在巨大的經濟競爭下隱藏的是科技競爭的本質。科技的發展對我國的根本發展戰略與民族的命運緊密的聯系在了一起。在上世紀80年代,由于美國政府提出了“星球大戰”的計劃,從而促使美國的高科技領域取得了很大程度是發展,其科學技術發展不單單是科技領域上質量的提高,更為重要的是它為美國的經濟建設做出很大的積極影響。同時,日本、歐洲等資本主義國家也提出了相應的高科技發展計劃。世界各個大國對其國家高科技技術發展如此的重視,就說明世界正在處于高科技的革命的中,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也開始了發展高科技的步伐,由于受到當時國力、國力等各個方面的影響,選定了在中國未來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占有十分重要位置的生物、航天、信息、軍事、自動化、能源等領域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重點。國家實施此計劃的根本目的就是積極追隨世界高科技的發展腳步,將中國與世界的技術距離縮短,培養現代的高水平科技組織,將研究成果盡快實現商品化、產業化等。

在國家進行高科技發展計劃中,信息技術領域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方面開展:智能計算機系統、光電子器件與微電子、信息獲取與處理技術。其中包括微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其中智能計算機系統的發展目標就是:研制出屬于中國的智能計算機系統。此智能計算機系統需要有良好的人機環境,包含各種知識與經驗常識,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能夠及時的獲取知識以及對知識進行重組,以及存儲、搜索、識別、處理等多功能集于一身,并且能夠擁有模擬人的行為的能力。

2 計算技術應用

我國的各項基礎建設都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得到了長足的進步。計算技術在鐵路、民航、航運各個基礎部門的建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2.1 交通運輸方面

在鐵路運輸管理系統TMIS基本建成,各個鐵路局計算機訂票系統已經全面投入使用。全國鐵路票據發售與預定系統在1996年開始投入使用以來,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計算機售票,鐵道部客票總中心與地區客票中心已經全面實現了全國范圍內的聯網異地售票,其售票量的總額在全國鐵路客票發售總量中占據九成的比例,可見計算機聯網售票在鐵路客票的發售中的使用范圍十分的寬廣[1];信息技術在公路、航運系統中的貨物交易信息、集裝箱運輸等電子方面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目前就我國國內地鐵工程中已經基本實現行車調度的自動化,開始使用綜合監控系統技術,例如在我國某城市的供電系統以及防災報警系統已經實行了全面的自動化監控以及數據搜索;城市市區內的交通管理已經基本實現交通信號燈控制、電視監控已經逐漸向智能自動化方向發展。例如我國某地的高速公路信息管理系統已經能夠同時進行信息收集、實時監控、通信交流等功能、智能交通已經可以實現對信號進行聯網控制,違章監控、交通誘導等。

2.2 教育事業方面

就目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現狀來看,全國已經有幾十萬所小學已經開始設置計算機課程,幾萬所小學已經基本設立了校園網絡。計算機教學已經在中學以及各中高院校全面開展,在使用相對應的教學課件的基礎下,不單單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院校的教學質量,還促進了學生向全面性綜合性人才發展。近幾年來,遠程網絡教育也逐漸開始普及,首先在我國重點大學院校中開展,我國教育部已經允許了幾十所大學可以開辦網絡大學。就全國情況來看,網絡學校招生人數已經達到一百萬人數以上。在近幾年,八成以上的高考錄取大學生都是通過網絡進行遠程錄取的,不論是高考還是各類專業技術考試都已經全面深入利用計算機進行改卷、錄取等工作過程。網絡人才市場一起高效、便捷受到了人民群眾的一致認可。目前我國網絡人才市場已經達到很大的一個數額,網絡人才市場結構逐漸成熟,已經能夠實現在線招聘、面試、素質評測等[2],我國著名的人才招聘網站正在逐漸的涌現。

2.3 建筑與機械方面

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建筑工技術的提高。計算機技術的廣泛運用是推動建筑行業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計算機技術對于建筑材料的檢測是十分重要的,能夠很好的提高建筑工程的建筑質量,計算機能夠對建筑中的混凝土實現大規模有效的檢測,從而提高了工程的建設質量;計算機技術還能夠對相關數據進行高效的計算與設計,工程設計、辦公自動化、自動化器械等已經廣泛的運用到了建筑行業的各個領域中。在工廠進行供電、供暖等機械設備也已經很大程度的普及的了計算機技術基礎上的自動化生產與診斷。

2.4 醫療與公安

我國的醫療系統已經在計算機的迅速發展基礎上已經逐步的完善。輔助診斷、管理系統正在各大城市的醫療系統中使用。近幾年來我國的遠程醫療事業開始全國各大城市開展實踐,我國偏遠城市地區的病人能夠通過計算機網絡技術接受大型醫院的輔助診斷與專業治療。社會秩序合理的進行是因為有了公安系統的有效保障。在進行公安系統網絡化的過程中,省公安廳到地方級公安局的網絡已經基本實現互聯,全國已經建立了大約幾十萬的作案逃犯數據庫。可以通過網絡進行犯罪嫌疑人對比,甚至可以進行網絡抓捕逃犯,并且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3 我國計算機技術應用的發展趨勢

我國的計算機普及程度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階段,社會公用事業、公共服務等公共領域的信息化程度將逐漸加深,社會文化教育、衛生環境、民生保險、社會治安、公共交通、民生服務、供電供氣等各項社會服務即將要把計算機技術全面的運用開展,以提高社會公安領域的信息技術化水平,讓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成果能夠切實的為人民服務。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類型的建筑、住宅小區已經開始實現推廣,手機、微型計算機、智能自動化家電等都是大部分家庭的必需品,計算機信息技術已經全方位的融入了人民的生活工作中,有力的推動力家庭信息化的發展[3]。在全國范圍內看家庭電腦的普及率已經到10%以上了,其中城市電腦普及率更是可以高達40%。不管是家電的信息智能化,還是辦公用品的自動化能夠大大的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與生活水平。

4 結束語

在我國國民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基礎上,計算機技術的應用領域之廣泛,融入程度之深已經眾人皆知了。我國的基礎建設的各個方面都離不開對于計算機技術的利用。不論是人民生活家庭的電子產品,工廠供電供暖、生產高科技產品,教育領域中計算機知識的普及、建筑行業施工建設設備、交通運輸行業等都與計算機技術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國家未來的發展道路上,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會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這是毋庸置疑的。由此可見,我國要重視對計算機技術的培養與研發,使得我國的國民經濟與基礎建設發展更加穩定。

參考文獻:

[1]劉文珍、傅崇倫、張學文,信息高速公路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1(01):56-58.

第9篇

在我國的科技發展領域,人工智能的出現帶來了新的發展前景和發展動力。伴隨著科技大發展的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現在涉及到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都開始實現了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究和嘗試性應用,通過實踐應用表明,人工智能確實發揮了巨大的技術推動作用。本文從人工智能的概念入手,詳細闡述了人工智能在計算機網絡技術中的運用和未來發展方向,最后對人工智能的科技發展措施進行了完整總結。

【關鍵詞】

人工智能;計算機網絡技術;運用

引言

到目前為止,我國的很多領域都已經開始了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人工智能的技術應用大大方便了我們的生活,同時,也實現了生產和服務領域的革新和進步,對我國整體的科技進步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1人工智能簡介

1.1概念

人工智能是在近些年逐步興起和開始被大家熟知的技術名詞,人工智能主要應用在人工模擬操控以及實現人的智能性擴展和延伸,人工智能綜合了相關領域的智能性技術、智能操作方法以及智能技術應用,屬于一門綜合性較強的技術類應用科學。屬于一門獨立的新型技術學科。人工智能主要的應用載體為計算機,通過技術研究嘗試實現計算機實體發揮出人的智能,實現對人的智能性模擬應用,智能性延伸和擴展。從根本上來講就是尋求高應用技能的計算機,通過科學的設計和新型的建造方式實現計算機應用系統的高智能水平發揮。人工智能的概念是以人類智能為參考的,主要的應用方法是利用人工技術,通過人類智能行為的計算機開發和引入,綜合性研究的科學載體。近些年來,伴隨著計算機軟硬件的技術更新發展速度不斷加快,計算機的實際應用速度和效率不斷提高、實際的資源存儲能力不斷提高,同時,實際的網絡技術普及促使電子類產品價格不斷下降,許多人工無法短時間內快速完成的任務通過計算機已經可以輕松搞定,人工智能也由此擁有了更多的現實應用能力和基礎。目前,我國的人工智能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重要領域,其中包括了智能化的接口設計、智能化的數據搜索以及智能化的主體系統研究[1]。

1.2接口技術研究

為了實現更加便捷自然的人工智能交流技術應用,智能接口技術的研究在近些年來越來越受到關注。數據的提煉和有效信息的挖掘技術需要從大量模糊和隨機的數據中進行有效信息提取,從而實現對潛在和隱含信息中有價值數據的搜索和提煉的過程。所以,這一過程就需要搜索的主體具有一定的意念、選擇性能力以及辨識方法,屬于一個智能化的概念主體。同時具有明顯的自主性特征。通過對人類大腦智能化識別以及模糊數據處理功能模仿,實現智能化計算機的應用。未來,人工智能將會在人工神經網絡中進一步應用和普及,成為未來可具發展潛力的全新領域。在人工智能技術應用過程中,包含了語言信息自動處理、定理化的自動證明以及智能化信息檢索和問題解答等等。所以,人工智能應用中人機關系的變化將會進一步對人們生活方式以及生產模式產生重要影響,成為整體信息技術發展的新方向和新課題。在新的發展階段,人工智能也將擁有新的應用領域需要出現[2]。

2人工智能在網絡技術中的應用

在網絡安全領域,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也逐步廣泛發展起來。互聯網信息時代人們的交流和聯系日益密切起來。人們的生產生活也因此大為便捷。但是,信息交流溝通的便利性加大的同時也必然引起網絡信息的安全系數降低,網絡安全隱患多種多樣。所以,人工智能技術的網絡安全維護應用將成為重要的突破口,大大提高網絡安全系數,同時實現網絡安全性能的提高,對用戶的信息安全進行充分保護。人工智能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對于不確定性信息以及不可知性信息的理解以及整合能力較高,這些都是可利用在網絡安全維護中的重要技術優勢。能夠很好的對入網訪問者進行智能識別,提高信息的安全和穩定性[3]。同時,人工智能技術還可以很好的應用到計算機網絡信息服務領域中,一般被稱為智能信息處理技術,通過這一技術的融合可以有效提高人工智能的個性化任務設置,豐富實用方式,提高綜合服務水平。在軟件方面,各類新型開發工具都在不斷應用,人工智能的領域化拓展速度不斷加快,在硬件方面,技術革新帶來了性能的不斷提高,同時價格也在不斷降低。

3結論

綜上所述,我國的人工智能科學技術在很多領域的應用已經得到了很大的突破,科學技術與計算機網絡都是在人工智能發展過程中得到自身應用拓展的重要組成。通過以人工智能計算機網絡應用模式的分析和研究,進一步為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提供理論研究和參考價值。

作者:谷世紅 畢然 單位: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熊英.人工智能及其在計算機網絡技術中的應用[J].技術與市場,2011,02:20.

第10篇

【關鍵詞】計算機;實驗室;管理模式;實驗教學

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計算機實驗室的主要任務是學校的科研以及教學工作,也稱之為教室管理和教育技術中心。將實驗室的建設和管理工作做好,可以很大程度上促進各學科教學、實驗教學的發展,以及科技研發水平的提高。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現在,學校應該革新陳舊設備,引進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并且加大實驗室建設的資金投入,實現實驗用房的大限度共享,提高教學資源的利用率,從而保證高的科研和教學質量。另外,將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密切結合,開辟更多的綜合性教學實驗,同時革新實驗教學的方式方法,這都會極大地提高教學質量。

一、實驗室管理

學校建立開放性計算機實驗室,全部計算機與因特網、校園網互聯,并且對校內師生完全開放。這種開放性的計算機實驗室符合知識經濟時代對于人才的需求,也能夠滿足高等院校教書育人的要求。實驗室主要是為學校的科研和教學工作服務,因此計算機實驗室的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1.實驗室的重要意義

計算機實驗教學和課堂教學類似,與整個教學過程融合在一起,具有重要的作用。學校教學工作中,計算機基本技能和知識的教學是所有專業都必須進行的一門基礎課程,使學生適應社會的基本技能。計算機實驗教學主要是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加強理論知識的實踐應用,確保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實踐證明:計算機實驗教學可以很好的鞏固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自主實踐的能力。

2.實驗室管理

實驗室的管理工作存在很大的困難,主要來源于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教師數量不足。實驗室配備的教師數量較少,無法應對大批量的學生。師生比例大約1∶30,處于嚴重失調狀態。在實驗教學時,很多學生同時發問就會使老師應接不暇。這時學生的誤操作在所難免,甚至會刪除硬盤文件。第二,學生帶入實驗室的硬盤很多都帶有病毒,使機器出現故障癱瘓,從而影響正常的實驗教學。針對這種問題可以使用硬盤保護卡,一是,硬盤保護卡是很多院校行之有效的方法;二是,學校給予了大量的資金支持,同時老師們也給予了的大力配合。硬盤保護卡可以使實驗室免受外界干擾,并且提供足量的機位供學生使用。當發生誤操作時,將機器重新復位就可以恢復初始狀態,保證實驗環境的可靠性。

二、實驗室與實驗教學相適應

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的日益普及,學校推行的開放式教學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實驗室勢在必行。

1.更新實驗教材

編寫實驗教材是實驗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實驗教材的質量高低決定著實驗教學是否能順利進行。在開放式教學模式中,首先,編寫實驗教材要及時更新和充實教育內容,把計算機領域的發展成果及時體現在實驗教材中,培養學生與科技發展同步。其次,結合學校的特色辦學模式,建立模塊化、綜合化、多樣化的實驗教材,從而與多形式、多功能、多規格、多層次的辦學模式相適應。

2.強化師資力量

實驗室教師應該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首先,實驗教學既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也考察教師的專業技能。教師應當將實踐操作與課堂教學緊密聯系起來,建立適宜的實驗模型,全程指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充實自身的專業知識。其次,實驗室教師應該具有充足的專業知識和保養設備的知識。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計算機技術的更新周期相當短,如果不及時充實自身的計算機技術,就會落后與時代的發展。

3.課堂教學與實驗教學同步

無論學校倡導什么樣的教學模式,其主要目的還是將知識的本質與特性傳授給學生,引導學生建立對事物的正確認識。將課堂教學與實驗教學相結合主要以下兩點考慮:首先,目前仍然沿用單一的課堂教學無法滿足實際需要。開展與之相適應的實驗教學,能夠鞏固課堂知識的學習,有助于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其次,在實驗中融合理論知識的講解,可以提高教學效果。實驗過程是學生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過程,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對于設備的熟練使用,增強學習動力。

三、經驗總結

通過建立實驗、教學、管理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增強了學校各部門的協調性,同時得到幾點啟發:

1.增加實驗份額尤為重要

實驗教學不同于課堂教學,它對于培養學生正確的感知有很大的作用。實驗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對于知識技能的感性認識,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簡化實驗室計算機軟件安裝

雖然硬盤保護卡可以維護實驗室設備,但是軟件的安裝仍很繁瑣,需要逐臺進行操作,因此,簡化軟件安裝過程非常必要。

3.保證實驗室的先進性

實驗室的先進性一方面體現在實驗內容的設計上,要緊貼科技發展的步伐,體現當今最先進的技術水平;另一方面就是技術開發上,結合先進的網絡技術和開發平臺,保證實驗水平的先進性。

參考文獻:

第11篇

關鍵詞:計算機;科技進步;影響

中圖分類號:TP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0) 10-0000-01

Computer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Liu Zeya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Qinghai University,Xining810016,China)

Abstract:The computer is there to make human life a great change,the computer has and we are now living tightly together.The computer is also to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Keywords:Computer;Technology progress;Impact

一、計算機是科技進步的產物

1906年美國的Lee De Forest發明了電子管。電子管的出現為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和發展奠定了基礎。而在出現電子管之前電子計算機是無法被實現的,正是電子管技術的問世使得這成為了可能。研制電子計算機的想法出現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于當時的各種武器裝備都不具備精確制導的能力,所以研制新型的大炮和武器顯得十分的避免。為此美軍專門設立了“彈道研究實驗室”,而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產生就是為了計算彈道。在1942年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機工程學院的莫希利提出了試制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初始設想,期望用電子管代替繼電器以提高機器的計算速度。這一設想得到美國軍方的支持。后來隨著馮諾依曼的加入并提出的“馮諾依曼模型”,終于保證了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誕生。

從上面可以看出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出現時建立在電子管與“馮諾依曼模型”這兩項關鍵技術的基礎上。電子管誕生代表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而“馮諾依曼模型”的出現則讓我們的生活中出現了計算機。從此可以看出電子計算機的出現是科技進步的產物,同時也代表了科技的進步。

二、計算機在科技進步中的基礎作用

計算機的出現對科技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計算機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更加精確的處理數據,從而得到更加精確的結果。可以說,現代科技每前進一步都離不開計算機及其計算機的發展,計算機在科技進步中起到十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科技要長足的發展則必須從教育開始進行人才的培養。將計算機應用到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從而保證了對人才的有效培養。計算機輔助教學與遠程教育都是近幾十年才出現的計算機技術。計算機輔助教學為教育帶來了一片新的天空,它在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因材施教,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有利于對學生的培養。遠程教育技術則是讓教育變得沒有地域的限制,這種教學模式是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所變革得來的。這種方法同時還不會受到時間的限制。

計算機的出現影響最大的是各個與計算相關的自然學科與數學。首先是計算機的出現讓數學中的一些古老分支得以煥發新生,例如密碼學與計算機相結合讓人們對數學有了新的認識。計算機的出現讓數學產生了新的分支。計算機的發展離不開硬件和軟件的發展,軟件對于計算機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從計算機的誕生之日開始,人們就開始了對計算方法的高度關注,從而導致了一門新的數學分支的誕生――計算數學,到現在它已經成為了一門十分熱門的數學分支。其次是純粹數學在計算機的幫助得到了一些新的數學分支,例如分形、復雜性理論、混沌力學、孤子理論。計算機的出現加快了社會的“數學化”進程。計算機對數學最大的影響還在于計算機改變了人們對數學以往的認識。

計算機的發展對自然學科帶來的影響也十分的明顯,例如物理。計算機開發的最開始的目標是為了進行各種復雜的數值運算,當各種專業軟件出現之后計算機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就不再僅僅是純粹的數值運算,很多比較復雜和繁瑣的代數運算和微積分運算都能通過計算機與專業的軟件來實現,同時還能夠用計算機與專業的軟件來模擬、仿真物理系統隨時間演化的行為。計算機對物理研究的主要影響有以下幾方面。第一是可以快速檢驗猜想。在沒有計算機的時代,想要對某一個物理猜想進行檢驗需要很長的時間,有的甚至在人有限的生命里都是無法完成的。但是計算機出現后則可以通過計算機系統的海量的存貯能力和高速運算能力來對各種物理猜想進行驗證。第二是能夠提供一定“仿真程度”的物理系統運動“場景”。如果沒有計算機系統,那么想要創造出某一個物理系統運動的“場景”則有可能花費很長的時間、人力、物力。但是有了計算機以后則可以相對的節省這些成本。第三是完成復雜理論演算推導。計算機的出現使我們以往無法完成的計算得到了完成和實現,這已經被大量的實踐所證明。第四是進行實驗數據處理,尋找唯象理論公式,等等。除去這些影響還有許多對物理學科的影響。

三、計算機對未來科技進步的引領作用

計算機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緊密,人們已經很難適應沒有計算機的生活,特別是計算機網絡。但是計算機的軟件、硬件要發展則必須建立在其他科學的基礎上,例如制造、材料科學、數學、圖形學等。只有計算機的相關支持學科進步,計算機才能夠進步。同時計算機的發展必定會為其他學科的發展帶來很多的方便的地方。

計算機對人類影響最深的是其后發展起來的計算機網絡。通過計算機網絡可以達到提高科研效率,縮短出成果時間及節約研究開發費用。同時通過計算機網絡還可以進行科研項目開題前的查新,已防止出現重復的科研項目。通過計算機還能夠模擬試驗,還可減少實物實驗工作量,用較少的投入,探索出比較理想的試驗方案,減少科研投入及縮短科研時間。采用計算機網絡同使用科技成果的企業進行工業應用信息溝通,更可異地會診,及時有效地解決新技術在實際應用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所以,計算機及其網絡對于科技進步起著十分重要的引導和引領作用。

參考文獻:

第12篇

關鍵詞 科技發展;人類傳播;媒介形態;傳媒產業;語言形態;影響

中圖分類號G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2)67-0009-02

一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傳播的發展史。回顧人類發展的歷史,傳播的每一次進步,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隨著傳播媒介的不斷豐富,傳播手段的不斷進步,人類社會的信息系統也日趨發達、日趨復雜,人類社會也日趨進步。而在所有這些進步的背后,我們都能看到科學技術發展的力量。

1 科技發展對傳播媒介形態的影響

媒介作為信息傳遞、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人類傳播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著名的加拿大傳播學家麥克盧漢對媒介在社會發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有非常積極的評價。他提出的著名觀點“媒介即訊息”,直到今天依然被人們奉若經典。他指出“正是傳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它在多種多樣的物質條件下一再重現——而不是特定的訊息內容,構成了傳播媒介的歷史行為功效。” 由此可見傳播媒介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

從人類傳播發展的歷史來看,人類所能選擇的媒介工具的數量呈加速增長的趨勢,而這種加速發展的推動力正是科技的進步。人類傳播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語言傳播、文字傳播、印刷傳播、電子傳播。這四個階段的劃分,是以人類用于傳播的媒介形態的變化為標準的。回顧人類傳播的歷史,人類傳播史上的每一次變革,都是傳播媒介形態發生革命的結果;而媒介形態的每一次變革,又都是科學技術進步的直接產物。

人類在從猿到人的進化歷程中,不斷地與大自然作斗爭,人之為人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人類能制造工具、利用工具。隨著人類學會利用工具,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強,工作的范圍也日漸擴大。于是人類的族群日益壯大,生產分工開始出現,人們需要更多地協同勞作。如果人類再僅僅借助于聲音、鳴叫、手勢等原始的手段進行交流,是無法順利實現協同工作,不能滿足生存需要的。這種對交流的迫切強烈需求,導致人們漸漸以一些固定的聲音代表特定的事物,特定的感情,最終語言的誕生了。語言的出現,是人類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是人類生產力發展的結果,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正是科技因素。

隨著人類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社會形態也日趨復雜,人類活動范圍也在不斷擴大,人類積累的知識在不斷地增加,而語言作為口語媒介,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巨大限制。為了適應越來越復雜的社會生活和越來越大的環境空間,原始人類開始用結繩、畫圖等方式來記錄事件、傳送信息。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演變,人類社會終于又出現了重大的文明成果——文字。文字的出現打破了語言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把信息長久地保存下來,并傳遞到遠方。以紙為載體的手抄文本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媒介形態。這仍然是人類社會在生產力的推動下不斷發展前進的結果。語言和文字的傳播在其后相當長的時間跨度之內仍然具有旺盛的活力,并成為各種傳播形式的基礎。

文字出現后,人類經歷了很長的手抄傳播階段。手抄傳播效率低、規模小、成本高。這種情況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印刷時代的到來才有了改變。印刷時代的到來是建立在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的基礎上的。特別是15世紀40年代,德國工匠古登堡發明出金屬活字排版印刷機,使文字信息的大規模生產和復制成為可能。到18世紀中期,以蒸汽機的廣泛使用為主要標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導致了橫掃歐洲的工業大革命,機械制造技術不斷革新,新的能源動力不斷得到發現運用,印刷技術也隨之大大提高,迅速實現了從人力生產到機械大生產的跨越。于是,大量廉價的書籍、報紙等印刷品得以隨之產生。

19世紀80年代前后,以電的發現和使用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再次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特別是對無線電技術的運用開啟了人類電子傳播的大門。新的傳播媒介不斷產生,電話、電報、廣播、電視等等新興媒介飛速發展。從此,人類傳播的手段更加豐富,不僅可以記錄下文字,還能記錄、實時傳輸聲音和影像。如果說印刷傳播實現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產和復制,那么電子傳播最重要的貢獻之一是實現了信息的遠距離快速傳輸。

進入20世紀40年代,以電子計算機、原子能和空間科學技術的發明及其應用為主要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傳播媒介再次迎來了它的飛躍式發展,不僅出現新媒體——計算機網絡,而且傳統媒體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從70年代才出現的計算機互聯網,現在已經把世界連接起來,成為力量強大的“第四媒體”;傳統主流媒體紛紛向網絡進軍,出現媒介融合的趨勢,電子報紙、雜志大行其道,電視節目可以在線收看;而空間技術的發展,使衛星電視進入全球千家萬戶,現在全球觀眾能同時收看相同的節目、直擊事件發生全過程;移動通信技術的成熟帶來手機的普及,人們已經可以用手機收看電視節目……新科技革命顛覆了我們對媒體固有形態的傳統觀念。

進入電子傳播的短短一百多年的時間里,媒介形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超過了以往幾千年媒介發展的成果。科技成果運用于傳播領域的轉換時間越來越短。美國學者韋伯對人類傳播的歷史有過一個生動的比喻,大意是:如果把人類歷史100萬年當作一天來計算,那一小時則相當于41666年,一秒鐘則相當于11.5年。他經過計算,得出結論:人類原始語言產生于公元前10萬年,相當于這一天晚上9:33;文字產生于公元前3500年,相當于晚上11:53;活字印刷術則于11:59’4”出現,距離午夜僅56秒;無線電發明距離午夜7秒;廣播距離6秒;電視距離4.5秒;電腦僅3秒。

2 科技發展對傳媒產業產生發展的影響

傳媒產業的形成,發端于19世紀于美國誕生的“便士報”。

第一次科技革命從英國開始,帶來了橫掃歐洲的工業大革命,機械制造技術不斷革新,新的能源動力不斷得到發現運用,歐洲各國迅速跨越了人力生產而進入機械大生產階段。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國內外商品貿易日益頻繁,商品經濟空前活躍,商業信息的重要性顯得益發重要,報紙的商品屬性日漸突出,對信息的需求成為傳媒產業誕生的市場基礎。

各國開始工業化的進程后,城市規模開始擴展,城市人口急劇膨脹,出現了高密度的城市人群。同時隨著造紙術和機械印刷的發展,文字信息的大規模生產和復制成為可能。由于有了廉價的印刷品,文字的使用,知識的傳遞不再只是貴族、僧侶階級的特權,文化知識開始普及,人們的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城市人口中識字的市民普遍增多,這一人群的出現為傳媒產業的產生創造了潛在的客戶群體。同時由于科技的發展,印刷技術、造紙技術得到很大提高,印刷、造紙的成本下降,為廉價報紙的誕生創造了技術條件。

在這種種條件的催化下,“便士報”——世界上最早的大眾報紙——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美國誕生了。而歸結起來,“便士報”的誕生是科技發展的結果。報紙成為一個有利可圖的行業大規模發展起來。從此,傳媒產業從報業開始了它不斷發展壯大的道路。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新的媒介不斷產生——廣播、電視、網絡,傳媒產業的疆界也隨著新媒介的產生而不斷擴展。廣播業、電視業、互聯網相繼出現并走向繁榮。同時,在科技的推動下,經濟利益的驅策下,傳媒產業開始突破單一媒介的界限,出現了媒介融合的趨勢,傳統的報業、廣播與電視、網絡之間相互滲透;同時,技術的發展也推動傳媒產業跨越國家的界限。數字技術、衛星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等高科技的飛速發展,使傳播突破一國的范圍,向全球擴展。其結果是傳媒產業出現媒介集中化與全球化的趨勢。這一切都是經濟不斷發展的結果,而這背后則是科技在發生作用。

毫無疑問,科技發展對傳媒產業有著積極、深遠的影響。但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科技發展并不意味著它所帶給傳媒產業的就只是一片光明。隨著高科技(如衛星技術、數字技術)普遍地運用于傳媒產業中,要從事傳媒產業的經營就需要比過去更雄厚的資本支持、科技支持、人力資源支持,也就是說進入這個行業的門檻會越來越高,而現有的大型媒介集團就擁有了無與倫比的優勢。在這樣的情況下,傳媒產業將會出現市場競爭的缺乏,造成日益嚴重的媒介壟斷——美國在線時代華納這樣超大媒介集團的誕生已經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同時,媒介集團都集中于發達國家,它們擁有技術上、資金上、經驗上的絕對優勢,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它們利用其自身優勢向不發達國家迅速擴張,傾銷其媒介產品,對不發達國家的傳媒產業無疑會造成毀滅性的打擊。而由于傳媒產業的特殊性,發達國家傳媒產業的擴張背后必然伴隨著其文化的擴張,造成對不發達國家民族文化的破壞,對世界文化多元性的破壞。

由此可見,科技發展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在肯定它對傳媒產業發展的積極貢獻時,也要清醒地意識到由其帶來的種種弊病,并積極尋求解決的方法。

3 科技發展對傳播中語言形態的影響。

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傳播手段,一直貫串著人類傳播史的始終。但隨著媒介形態的變化,語言在傳播中的作用,傳播中語言的形態都在發生著變化。

在口語傳播時代,口語是人與人之間信息傳播的最主要工具。語言是口語化的,簡單易懂。進入文字傳播時代,文字產生使所指事物和語音分離,也使發聲的人同聲音分離。它彌補了口頭語言時空障礙的缺陷,具有了規范、便攜、能長期保存等優點。在語言表達上,這種書面語言與過去的口頭語言相比有了明顯的不同,口語的表述是隨意的,淺顯的,所承載的信息是簡單易懂的;而書面語言,它是規范的、邏輯性強的,它所承載的信息是復雜繁多的。特別是在這一階段,文字的使用是貴族僧侶階級的特權,是一門獨特的技能,我們可以看到用于記載的書面語言,和用于日常交流的口頭語言是完全不同的。二者是相互分離的,書面語言一般較為晦澀難懂,難于被普通人理解。

進入印刷時代,社會大眾的受教育程度提高,有閱讀能力的市民階層產生,文字的使用不再只是貴族的特權。報紙產生后,不論它是作為政治宣傳的工具,還是作為刊載信息的商品。報紙、書籍這樣的產品面對的都是普通的大眾,如果要將報紙、書籍順利賣出,讓大眾接受,就必須要符合大眾的需求。在這樣的一種條件下,用于表述的書面語言有通俗化的趨勢,表達不再如過去那么晦澀難懂。此階段大眾傳播的媒介是報紙、書籍等印刷媒介,因此,書面語言是此時大眾傳播中所運用的主要語言形態。

當電子傳播時代到來,媒介形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所運用的語言形態也隨之變化。隨著廣播、電視的出現,實現了人類聲音的遠距離傳輸。廣播、電視的興起,把口頭語言又帶回到大眾傳播中來,在大眾傳播領域,不再只是書面語言一統天下。雖然廣播、電視都要通過聲音傳播信息,但兩者在語言的運用上也有其各自的特點。相較而言,因為廣播完全是依靠聲音為載體傳播信息,而且廣播電臺多是區域性的,因此它的語言更加俚俗,更加貼近聽眾。電視則是用影像和聲音共同傳遞信息,語言的運用必須要配合影像。同時,正因為有畫面影像的幫助,電視語言能夠傳達一些更為深層的信息。但總體來說,由于廣播、電視的線性特征,語言的口語化,在深層報道上不如印刷媒體有優勢。

傳統媒體報紙在進入電子傳播時代后,其文字表達也發生了很多變化。電報出現后,為了在最短時間內將重大消息公之于眾,記者在采寫到新聞后用電報傳遞消息回報社,在語言表達上重點突出,簡潔明快,適應了越來越快的社會生活節奏。隨后廣播、電視的出現給了報紙很大的沖擊。特別是電視,它是聲畫合一的媒體,具有強烈的現場感。報紙為了與之競爭,出現了對事件的深入采寫,解釋說明性的特稿應運而生。而且,隨著分眾化時代的到來,現代的報紙依據其不同的市場定位、不同的受眾群體,采用不同的語言風格進行寫作報道。

上世紀70年代互聯網的問世,對語言的運用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互聯網不僅是一個大眾傳播媒介,也是一個人際傳播的中介,它賦予了大眾更多的主動權。在這樣的情況下,網民們發展出了他們自己的語言“網絡語言”,比如大蝦(大俠)、東東(東西)、醬紫(這樣子)、GF(女朋友)、青蛙(丑男)、很S(拐彎抹角)、恐龍(丑女)、偶(我)等等。而且,這種網絡語言現在已經超越網絡的使用范圍,開始進入人們日常的語言使用。這種大范圍的對語言的創造,在過去的時代里是從未出現過的,也是過去的人們所無法想象的。這就是計算機網絡的力量,科學技術發展的力量。

從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到,科技發展是如何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的傳播事業,并深刻影響了人類社會本身。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新的科技從理論轉化到實踐應用的時間越來越短。以信息化、數字化為特征的新一輪的科技革命還遠未結束,并在加速發展著,我們不能確切知道這個科技浪潮最終會將我們帶向何方,但可以肯定的是科技發展必將推動人類傳播事業繼續走向輝煌。

參考文獻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日韩免费看视频三区中文字幕 | 日本婬片在线视频 | 亚洲成a人v影院一区 | 日韩欧美国产偷 | 中文字幕丝袜精品久久 | 又黄又爽又色无遮挡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