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8 03:58:0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總體規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字:改造規劃手術中心二次候診
上海作為一流的國際大都市,需要建設一流的社會醫療保障體系。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作為上海乃至全國著名的老牌醫院,醫院硬件、醫療設備配置盡快走向現代化,與國際接軌是其發展的必由之路。
華山醫院有三大優勢:首先,醫院歷史悠久。它是中國第一家國際紅十字會醫院,籌建于1907年,1910年落成開業,至今已有近100年歷史;其次,醫院擁有雄厚的醫療、教育、科研力量,在醫學的諸多領域都擁有一流的專業人才;第三,華山醫院是上海市重點醫院,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在全市醫療系統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但是華山醫院作為一所老牌醫院,同上海其他一些老醫院一樣帶有三大明顯的現狀特點:第一,由于受到市區用地限制,就地擴展非常困難,只能走因地制宜,就地改造之路;第二,由于受到投資經濟力量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時期內集中建設,只能是分期、分批逐步改善;第三,也是上海老醫院建設的通病,對于急需項目見縫插針、隨意建造,缺乏全面總體規劃,造成總體布局零亂、無序的現狀。
為此,院方提出了對醫院進行一次性統一規劃,明確目標,合理分期、分批實施改造,為名牌老醫院注入新活力的建設發展思路。
一總體規劃
我們有幸配合醫院改造計劃做了多輪總體規劃。總的思路就是采取集少成多,成塊拆遷,拆一片、建一點的方式;多留空地作為綠化及交通用地,改善老醫院交通、環境、綠化落后的現狀。以“滾雪球”的方式,使規劃從無序走向有序,逐步完成由老醫院向現代化醫院的轉變。
醫院規劃以保留的原有醫療建筑為依據,根據現代醫院的功能分區結構進行合理布局。醫院南側由現有的20層病房大樓(1980年代建成)和今年交付使用的21層病房綜合樓共同組成醫院的住院區。住院區在長樂路一側有獨立的出入口,住院、探視可由此方便出入。醫院北側是即將興建的門急診大樓,它的出入口面向與之相鄰的華山路和烏魯木齊路,交通極其便利。兩者之間是一幢由7層高的原住院病房樓改建而成的醫技中心樓,它可同時服務于住院區和門急診區。三大功能區域相對獨立,互不干擾,同時又有一雙層空中連廊將之連為一個整體,共同構成了華山醫院整個醫療中心。醫院教學、辦公區則位于門急診大樓的上部,有面向醫院內部的獨立出入口,醫院西南側還有規劃改造的生活設施,如職工食堂、住院醫生宿舍等。
為改變整個醫院的就醫環境,在醫技中心與門急診大樓之間設置了一條綠化帶,它的一端與位于烏魯木齊路的醫院正門相連,另一側則與保留的醫院原有大花園相貫通,成為一條富有特色的綠色走廊,同時又為將來醫技樓的發展留有余地(規劃中醫技樓可在綠地下擴建地下部分)。為了尊重華山醫院的悠久歷史,規劃中還特意保留了反映醫院百年歷史的傳統建筑——紅樓一側的正立面,與新建的門急診大樓合為一個整體。它既可作為綠化帶的一個重要對景和歷史文脈的延伸,在功能上又可辟為醫院的陳列室,同時可向病員、家屬開放。
規劃中的華山醫院總建筑面積近10萬m2,醫療、教學建筑面積9萬m2,生活輔助設施1萬m2,住院部病床總數約為1000床,建筑容積率3.25,綠化覆蓋率40%。
二病房綜合大樓
大樓建筑面積2.83萬m2,高21層,包括1層大堂,2~4層科研區,5~8層手術中心,9~21層病房區。在病房綜合樓設計工作開始之初,我們就與院方對醫院現狀、特色、未來發展作了專門探討,并共同考察了國內外多家醫院,聽取了許多專業醫生的意見,最終決定在建設一流醫院的前提下,突出華山醫院特色,揚己之長,在競爭日趨激烈的醫療市場中占據有利位置。由于華山醫院擁有國家重點學科,衛生部重點建設學科——神經外科及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學科帶頭人顧玉棟教授領銜的手外科等特色科目,因此設計一個國內一流的手術中心就成為病房綜合樓設計工作中的重點。
華山醫院手術中心總建筑面積為5200m2,由23間大小不等、凈化要求各異的手術室,醫務人員更衣、淋浴休息室,服務于手術中心的次中心供應區等組成。手術中心與其相關各功能區域如:病房區域、門急診區域、重癥監護中心、醫技中心等有著非常方便、快捷的通道,使手術中心真正成為華山醫院醫療中心的核心。手術層平面布置采用外周回收型,這一平面布置方式以手術器械、物料的術前、術后單向運行為出發點,即潔凈的手術器械、敷料由專用電梯到達中央潔凈區并送到各手術室,手術完成后由另一出口經污物回收廊運出,以確保手術室的潔凈要求,而醫生、護士及病員運行路線是雙向的。這一平面布置方式由于其使用便利、方便管理,在國內外已被較多地采用。此外,利用外周回收型平面的污物廊潔凈要求及凈高要求均較低的特點,我們將為手術室提供凈化空調的設備均布置在這一走廊夾層內,既方便設備的檢修,又可減少噪音對手術室的影響,確保滿足手術室內有關的噪音控制規范要求8層手術室上部還專門設有技術層,凈化設備均設于此,所以兩間百級潔凈要求的手術室也布置于8層平面內。
院重癥監護中心設于手術中心的上層(9層),建筑面積1100m2,有監護病床27床,分別為多人、雙人及單人監護室,并配備搶救室、中心護士臺等。手術完成后,重癥病員可直接送達此處。
根據教學醫院的特點,本著關心病員,提高病員醫療就診條件的精神,病房區(10~21層)采用雙走道護理單元形式。醫護人員由于教學活動較為頻繁,活動區域主要集中于內部走廊兩側,而病員的醫療活動則有專門的外部走廊,兩者相對獨立、互不干擾、方便使用。每個護理單元擁有38個病床,病房以2~3床為主,并帶有衛生設施。病房區共計病床數近500床。整幢大樓配有9臺電梯,組織豎向交通。醫護人員、病員、病員家屬及貨運等各功能流線均相對獨立、互不干擾,潔污明確分流,快捷便利。
三門急診大樓
近日我們又完成了華山醫院門急診大樓的初步設計,它由急診區、門診區、教學辦公區及利用保護建筑改建而成的休息陳列區組成,總建筑面積3.6萬m2。地上12層,地下2層,建筑總高度56m,可滿足最高日急診量450人次,最高日門診量4500人次的要求。
門急診大樓地下1~2層主要布置設備用房,機動車、非機動車停車庫及停尸房、解剖室、藥庫、鍋爐房等使用功能。
急診區域位于建筑物西側的1~3層,由兩部醫用電梯組織豎向交通。底層由急診大廳、搶救室、診室、輸液室、化驗醫技等部門組成,其中輸液區與門診兼用。2層則是32床的觀察室,10床的ICU區。3層主要為急診手術區、門診中心治療室,同時還有專用通道可將急診病人直接由連廊送至醫院的醫技中心及住院部的手術中心。
門診區位于建筑物的東側1~7層。由3部醫用電梯、14部自動扶梯及多部消防樓梯組織垂直交通。1層為門診大廳、掛號、導醫臺等;2層由收費大廳及配藥大廳組成;3~7層為診室區,均由一次候診、二次候診及單人診室組成。為改善醫院就診條件,建筑物的北側面向大片綠化區域設計了兩個休息平臺,在華山路與烏魯木齊路轉角處設有多個兩層高的休息綠化中庭,以創造一個人性化的醫療空間。
關鍵詞:小城鎮;總體規劃;鄉村;背景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for many year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provide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thinking of the small town overall planning purposes only.Key words: small town; overall planning; village; background
中圖分類號:TU9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小城鎮擔負著外聯城市內接鄉村、就近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等重擔,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其發展一直備受關注〔1〕。但近年來,小城鎮在自然、經濟、歷史、建設、區位等條件的接近造成諸多鎮的同質發展,如何對這些城鎮的特色進行深入挖掘、在強化經濟建設的同時兼顧生態環境〔2〕,又如何在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下,做好連接城鄉的“橋梁”等是城鄉規劃工作者關注的焦點。本文結合惠州市惠陽區永湖鎮總體規劃的編制實踐,探索小城鎮如何合理定位和發展,做自己的特色城鎮,在眾多城鎮化發展的道路上找到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
1規劃背景
1.1永湖鎮概況
永湖鎮位于惠州市域中部、惠陽區北部、深莞惠一小時經濟圈范圍內。東與良井、白花兩鎮相連,北面、西面與三棟、馬安兩鎮相接,南接沙田鎮及秋長、淡水兩街道。永湖鎮北距惠州市區約18公里,南距惠州港和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基地約27公里,是區域重要的交通走廊。境內有惠澳大道、惠南大道、省道357線穿過,與周邊區域聯系便捷,區位優勢顯著。
1.2優勢和特色分析
1.2.1優越的資源優勢
永湖鎮具有豐富的農林資源。鎮域轄區耕地、園地、林地面積廣大。目前吊瀝、鳳咀的萬畝花卉基地,麻溪村的番茄園、省級楊梅示范基地,稻園的水產養殖基地等特色農業產業區已初具規模。永湖鎮境內客家圍屋數目眾多,各村基本都保留有宗祠,具有濃郁的客家民俗風情,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歷史保護價值。麻溪、虎爪和老圍下是東江縱隊第七支隊的活動地,是重要的革命老區。虎爪村還保留有東江縱隊第七支隊紀念碑。永湖鎮鳳咀古堡,有400多年歷史,是目前惠州地區發現的保存較完好的明代客家民居,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旅游價值。
1.2.2環城綠帶、都市休閑旅游基地:鎮域內群山連綿,有尖峰山、觀音山、鷂婆山、巢山、燕子巖等,并有淡水河、麻溪河等河涌和大坑水庫、尖峰下水庫、徑子頭水庫等多座水庫。《惠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06-2020)》圍繞惠城、陳江-仲愷、惠陽-大亞灣三個城市主要發展片區分別形成綠環。其中,惠城區環城綠帶南至永湖。隨著惠州中心城區城市化加快推進,都市休閑旅游的需求與日俱增,永湖鎮將以其優越的旅游資源和便捷的交通條件發展成為服務區域的都市休閑旅游基地。
1.2.3城鄉協調發展區,輻射周邊農村區域的中心
統籌城鄉發展是當前發展的新要求,永湖鎮作為惠州市中心鎮,將承擔輻射、帶動農村的重要職能,扮演城鄉協調發展試驗田的角色,擔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示范區的重任。
1.3存在問題剖析
1.3.1城市化進程緩慢,城鄉統籌發展任務艱巨
永湖鎮經濟發展滯后,在惠陽區中排名落后,現狀村鎮建設標準與城市建設標準差距大,與未來片區的功能定位不相符。此外,村莊建設分散、規模較小,公共及市政設施建設落后,城鄉統籌發展任務艱巨。
1.3.2生態環境脆弱,保護與發展的矛盾沖突
永湖地處東江流域,境內有重要的水源水庫,農林資源豐富,有大量的農保用地存在,生態敏感度較高。目前尚未形成生態利益補償機制,城鎮發展仍為典型的“工業帶動城市化”發展模式,工業遍地開花,層次低、規模小、散點布置,使得經濟的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土地政策等的矛盾日益突出。
1.3.3建設標準低,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嚴重制約城鎮的發展速度
永湖鎮公共配套設施建設標準相對較低,部分設施缺乏,有待整合提升。鎮區內部路網混亂,等級不清、系統性差,亟需梳理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也較滯后。
2、規劃思路
2.1規劃原則
本次規劃遵循區域協調原則、以人為本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適度彈性和可操作性原則。
2.2規劃對策
2.2.1發展策略
經濟發展策略:(1)大力發展循環經濟;(2)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基地的建設;(3)加強都市休閑旅游業發展。
城市建設策略:(1)切實保障城鎮安全;(2)積極協調發展空間協調遠景核心區與鎮區的空間發展關系,進行適當的空間分區,并制定相應的發展取向;(3)保障區域設施建設。
生態環境建設策略:(1)以生態健康為目標,確保城鎮生態安全 (2)加強生態林地的保護和建設;(3)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空間模式。
2.3城鎮性質的定位
基于惠州市已形成電子信息和石化工業兩大支柱產業的情況,永湖職能取向為現代農業、技術密集型產業集聚;隨著珠三角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旅游行為的改變,惠州市旅游資源得到市場的充分認同,永湖鎮生態環境優越,非常有條件成為都市休閑旅游基地;從惠州市域城鎮體系來看,永湖鎮是惠州市的中心鎮之一,由于其位于環城鎮群綠帶,應審慎處理好發展與環境保護間的關系,建設環境友好型的城鎮。綜上分析,永湖鎮的城鎮性質定位為:惠州市新興的現代農業、技術密集型集聚鎮;都市休閑旅游基地;環境友好型市級中心鎮。
2.4城鎮空間布局規劃
基于“可生長的發展空間、集約型的城鎮形態和高品質的生態環境”,規劃提出“一帶、三軸、三組團”的空間發展模式,統籌與周邊三棟鎮和良井鎮的協作發展。“一帶”指依附淡水河,承載濱河景觀、濱水生活的濱河景觀帶,由南至北貫穿全鎮,形成豐富的景觀層次。“三軸”產業發展軸、惠南大道城鎮發展軸和省道357城鎮發展軸。“三組團”指永湖鎮區組團、金果灣組團和良湖工業區永湖組團,各組團通過快速交通走廊進行聯系,并依托自然生態景觀形成生態隔離帶。
2.5村鎮體系規劃
2.5.1村鎮體系布局原則
城鄉統籌,以鎮帶鄉:村鎮體系建設是一個“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的過程,在強化城鎮建設組團職能的同時,要充分體現“以鎮帶鄉、以商補農”的發展原則,依照自然、經濟及社會發展規律,充分考慮城鎮經濟對廣大農村地區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推進旅游和生態農業引導的新農村建設,實現農村經濟發展結構與城鎮經濟中心、休閑旅游基地的高效對接。
節約資源,集約發展:在控制鄉村居民點建設用地總量的前提下,逐步對其挖掘改造,加強各項市政及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密切城鄉聯系,使農村社區逐步向鎮區、中心村集中,最終實現集約化和效益最大化的發展目標。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鎮區及行政村應充分挖掘自身的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因地制宜地制定建設對策,形成等級職能分明、規模布局合理的村鎮結構體系。
2.5.2村莊發展分類
發展思路:依托良湖工業區建設,發展相應的配套服務業;加大特色農業發展力度,一方面促進特色農業規模化、基地化發展,另一方面尋求比較優勢產品,擴大特色農產品基本面;拓展農業產業鏈,開展農業精深加工,建設產品銷售專業市場,打造優勢農業品牌;充分利用村鎮資源稟賦,開展生態觀光、農業觀光、農家樂等項目,合理布局旅游服務基地;加快原有村鎮企業產業升級,發展綠色環保工業,提高工業效益。
建設類型及分類指引:結合各村莊的自身發展條件,制定差異化的村莊發展目標取向,分類指導村莊規劃,將永湖鎮村莊分為以下三種建設類型:
整體搬遷型村莊:地質條件惡劣、應控制發展的村莊,如稻園位于行洪區,大坑村位于大坑水庫一級水源保護線范圍內,基于公共安全考慮,遠景舊村應整體搬遷。
局部改造型村莊是指部分用地被征,或其他原因需要改造,征用率或改造率超過30%的村莊。良湖工業區建設征用土地的15%作為村經濟發展用地預留,經濟返還用地可作為工業用地及第三產業用地,結合工業園區周邊布置。
綜合整治型村莊是指:改造率小于30%的村莊。綜合整治型村莊位于城鎮建成區的地區,現狀人均用地面積大于150,按人均120進行控制。
參考文獻:
〔1〕小城鎮總規階段城鎮空間形態優化探索 ――以安徽六安市諸佛庵鎮為例。汪堅強、于立,城市規劃[J],2010,34(4):86-91.
〔2〕挖掘特色預留可能―以山泉鎮總體規劃優化為例談小城鎮規劃。曾 悅,四川建筑2010,30(6)15-19
關鍵詞:海島 規劃 城鎮建設 生態環境
我國沿海地區眾多島嶼星羅棋布的分布在廣闊海洋上,這些島嶼及其周圍擁有的各種各樣自然條件,是發展海洋經濟的基地。從我國目前的技術條件和社會環境來講,要發展海洋經濟,首先要利用好海島的自然條件。
1海島型城鎮規劃的特點
海島的地理位置和綜合資源,決定了海島可以開展港口、漁業、旅游、風力及潮汐能源利用的有利條件。按照海洋和大陸的過渡,城鎮類型可以劃分為海洋性城鎮和陸地性城鎮,海洋性城鎮又可具體分為半島型城鎮和島嶼型城鎮。目前在我國延綿的海岸線上分布著7000多個島嶼,其中鄉鎮級島嶼192個,如何科學合理地規劃建設好這些島嶼型城鎮具有重要的現實和長遠意義。南澳是廣東省唯一的海島縣,處于高雄、廈門、香港三大港口的中心點,是對臺和海上貿易的重要通道,素有“潮汕屏障、閩粵咽喉”和“海上互市之地”之稱。南澳氣候宜人、海域廣闊、港灣眾多、資源豐富,是北回歸線上的一顆“綠色明珠”,是南中國海上的天然“氧吧”。由于海島相對獨立,與大陸及其他島嶼之間聯系較為困難;并且資源數量有限,再加上海島的生態環境比較脆弱,開發不當或開發過度都有可能對海島的社會、經濟、環境造成較大的影響。
2海島型城鎮規劃的特殊性
2.1發展模式的抉擇
城鎮發展模式是城鎮結合自身特點,發掘自身優勢資源,以發展自身實力為目的的某種特定的方式。眾所周知,海島型城鎮的主要資源包括良好的自然和生態環境資源、海港及海洋漁業。以此為依托,城鎮發展模式也可以分為三類,分別是以海島旅游業發展為主導產業的經濟模式,以開發深水岸線資源,實現以港興鎮的經濟發展模式和海洋漁業為主的海島經濟模式。在編制海島型城鎮規劃時,應從海島的實際情況著手,深入分析資源情況,綜合評價資源品質、品位,重點考察港口、漁業和旅游三方面資源布局情況,若具有良好的港口條件,宜選擇“以港興鎮”模式;若漁業資源良好,宜選擇“海洋漁業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若旅游資源品質高,則宜選擇海島旅游為主的發展模式。發展模式的選擇,從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未來城鎮的性質和主導產業,從而進一步決定了城鎮用地布局。南澳島以發展生態旅游業為主導產業。
2.2城鎮規模控制
傳統的城鎮規劃中,城鎮人口規模預測一般采用綜合增長率法,這種方法注重從統計學的角度入手來綜合分析人口規模,而沒有考慮生態環境承載能力,海島屬于生態環境異常敏感地區,若要實現城鎮的可持續發展,僅憑借統計學角度的規模控制已無法具備更強的說服力。南澳島后宅鎮的人口規模在考慮本鎮人口綜合增長的基礎上,應綜合旅游帶來的影響,并引入最新的生態學理念,運用生態承載力理論來對城鎮總體人口和用地規模行預測。
2.3基礎設施配置
城鎮的基礎設施是城鎮生存和發展所必須具備的工程性基礎設施,改善對外交通聯系是促進海島發展的關鍵。食品、水、電、燃料是人類生活、海島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資源,各種基礎設施的提供量也決定了海島發展的容量。大多數海島面積小、資源少,一般無法支撐進一步的現代化發展,必須依靠外部的供給。海島規劃應在提高本島資源供給和儲備能力的同時,安排盡可能方便、安全的運輸通道和供應設施,而且,針對可能發生的緊急情況提供適當的應急方案。南澳縣空間狹小、生態環境相對脆弱,規劃通過多方案比較,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陸島交通“瓶頸”及土地、水資源短缺等問題的措施,并以環境影響評價為前提落實港口、供水、供電、環境、環衛等全島性基礎設施的選址、選線工作。
2.4保護生態,持續發展
海島型城鎮生態環境都比較敏感和脆弱,一旦破壞,恢復難度將非常大,考慮到南澳島是以生態旅游業作為主導產業,優美的生態環境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和持續發展的保障,因此,生態環境保護建設顯得尤為重要。除此之外,如何在城鎮建設過程中,塑造出海島所特有的景觀特色,實現“海”與“城”的自然完美結合,是規劃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南澳島擁有102科共1400多種熱帶、亞熱帶植物種類,形成植物群落多樣、互生互養、自然協調、富有生機和活力的綠化人文體系,實現了人與環境有機共生,被海內外專家學者譽為“南中國海上的綠洲”,
2.5 突出“海島”特色
海島以低山丘陵為主,平地少,四周被海洋包圍。其獨特的地形地貌環境要求海島城鎮在規劃建設中因勢利導,突出城鎮的“海島”特色。城鎮布局要順應自然、不拘一格,以求得與自然和諧共存。城鎮道路系統建設要充分考慮地形地貌,道路走向盡可能結合地形,形成自由式道路系統。按照規劃建設海島首個污水凈化人工濕地、水改工程、污水處理工程和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建成一批旅游度假設施、文化娛樂設施和符合生態旅游方式的電動車旅游、環島游、外海離島游等旅游服務設施。建設大批生態綠化項目,全縣綠化率達95.7%,森林覆蓋率達72.5%。成為我國唯一獲得“全國綠化模范縣”榮譽稱號的海島縣。
3海島城鎮規劃中的特色創新
3.1 優化產業結構,多個發展模式的相互融合
海島經濟發展以“漁、港、景”三大資源開發為基礎,優化產業結構,加速產業集聚和升級,利用海島港口區位優勢發展航運業和新型漁業經濟。近年來,南澳島探索發展濱海旅游度假和現代綜合服務業相融合新型產業的新路子,以海島旅游為集聚核,培育集海洋產業、旅游加工業、會議博覽業、現代科技產業等于一體的多功能旅游產業園區。后宅鎮是全縣行政、經濟、文化中心和旅游接待基地。為促進南澳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規劃根據海島資源的分布特點,設立各種類型的生態經濟區,重點發展能體現海島特色的海水養殖業、旅游業、風電業、農林業等生態型產業,推動海島產業結構調整。
3.2資源合理利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海島資源、環境容量有限,城鎮發展規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海島型城鎮的可持續發展,超出其容量限制的發展是不科學、不能持久的。海島是一種不可再生的稀缺性寶貴資源,規劃應突出南澳海島資源的綜合利用,將海岸線、風景區等稀缺的自然資源與城市地區進行整合,打破常規,實現山、海、城一體化發展。將海岸帶規劃、風景區規劃的理念納入城市規劃,同時兼顧城市規劃管理的需求。依據生產力布局規劃,水產養殖、風能發電、生態旅游等特色產業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旅游開發保持協調發展。
3.3加大開放協調力度,海陸一體整體開發
城鎮的發展必須依托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由于海島遠離大陸,相對孤立、分散,區域設施難以共建共享;其次,多數海島面積較小,缺乏自主發展門檻規模,難以形成集聚效應。為此,海島城鎮的發展必須加快交通網絡和信息網絡建設,疏通與大陸的空間聯系,加大對外開放力度,拓展其集聚與輻射的腹地,加強與大陸沿海城市的分工與合作,實現優勢互補,促進陸島之間和島際之間的整體開發,使海島發展融入國民經濟大循環,從而提升海島整體素質。南澳大橋的建設與汕頭同步實施的東海岸新城建設連成一體,將最大限度的提高南澳與汕頭各區、中心城區、汕頭周邊其它地區的交通聯系,對南澳未來的發展將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土地;利用;規劃;城市;建議;理論;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emphasis on land use overall planning and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real lif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land use problems in the overall planning and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and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 land;; planning; city; recommendations; theory;
中圖分類號:F301.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對于城市總體規劃及其土地利用規劃的討論,近些年在規劃界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大家不斷地發現問題,又不斷地提出對策建議,但是,多年來城市總體規劃并沒有產生很大的變革,規劃的編制、審批以及規劃師在認識方法上都沒有太大的變化。雖然城市總體規劃問題多多早已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改革一直未能以強有力的姿態開始。
1、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的理論基礎
1.1規劃的基本原則——可持續發展
1 9 9 4年中國制定并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 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國家級21世紀議程,它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在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國政府為了在各級地方政府各部門貫徹執行中國21世紀議程,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動和措施,其中包括把可持續發展作為我國的發展戰略之一,以推動地方實施中國21世紀議程《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提出可持續發展定義:“可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威脅”。
1.2 城市與區域發展的整體性——要求規劃之間的融合
城市是非農業人口集中、以從事工業、第三產業等非農活動的地域,是一定地域范圍內社會經濟和文化活動的集中點,是區別于比較單一而分散的農村居民的社會空間結構形式。與自然系統相比,城市是一個社會、經濟活動高度密集的綜合體,是一個以人為主體的較為脆弱的生態系統。城市以其緊密聯系的區域為依托。與城市緊密聯系區域的資源、大氣、水、生物、經濟和社會發展等因素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它們既起著為城市發展提供能源、水、糧食、勞動力等,又是城市產品的主要市場。同時起著消化、吸收和降解城市的廢物。特別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逐步加速,城市與鄉村之間逐漸融合,城市與區域日益成為一個發展的整體。按照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城市與鄉村之間應該避免利益相互沖突,力求建立一種城市與鄉村融合的協調發展形式,城市與鄉村統一規劃@。城市規劃與區域規劃必須相結合,而我國現階段所進行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主要內容是區域規劃與城市規劃的一個部分。在國際規劃界流行的一種觀點:“真正的城市規劃必須是區域規劃(Ture city planning must be regional planing)Ⅲ。在中國城鎮密集的高城市化地區,尤其應該加強區域規劃。城市規劃應該逐步拓展到大都市地區范圍的規
劃。
1.3整體規劃的原則要求
根據著名規劃專家薩倫巴教授所述,整體規劃需要四個方面的結合:@①功能上的結合,是指物質規劃、經濟規劃與社會規劃之間的結合,將三者作為一個整體;②不同層次地域空間的結合,是指國土規劃、區域規劃、城市規劃之間的結合,表明城市與鄉村的規劃必須結合起來,形成協調的有機整體;③地域規劃與部門規劃的結合,是將來自農業、工業、交通等各個部門上下級的縱向計劃和建議與橫向的地域空間規劃聯系起來,與地域的空間需求和發展可能結合起來。④時間上的結合,主要是考慮規劃的動態性、時間和空間的結合性、規劃的彈性等問題。規劃的整體性原則要求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作為一個規劃的整體,統一于區域與城市規劃為主體的綜合空間規劃體系之中。
2、對城市總體規劃現存問題的剖析
2.1城市總體規劃歷史的回顧
在我國所有的城市規劃類型中,城市總體規劃無疑是法律地位、權威性、受重視程度和期望值最高的。從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的城市普遍經歷過兩輪總體規劃。總體規劃的期限一般為近期5年,遠期15~2O年,并且重點放在遠期,即期望總體規劃能對城市未來20年的各項開發建設在統籌安排、合理布局的基礎上做出綜合的部署。但是現實往往并沒有期望的那么完美,實踐表明:第一輪的總體規劃平均發揮了不到10年的作用。第二輪的剛過5年就已經與實際建設相去甚遠。在當前我國“發展是硬道理”的大背景下.城市總體規劃的處境十分尷尬。回顧我們編制審批過的總體規劃,每一個都是經過多方論證并認為是科學合理之后才開始實施的。當時,我們對城市的未來充滿希望以為一個混亂無序的城市經過此次規劃,必將步人健康有序的發展軌道,20年后一定會出現規劃所描繪完美藍圖。令規劃師們汗顏的是這種期望從來就沒有實現過。
2.2市長與城市總體規劃
總體規劃采取的是一種由遠及近的思維和工作方法,期望通過對長達15~2O年的遠期規劃目標的設定來指導和安排現在的工作,而非從現狀客觀條件出發提出解決當前現實問題的方案,對于城市近期開發建設缺乏指導意義。但市長的任期往往只有短短幾年,如何在有限的時間、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做出政績,是市長最關心的問題。如果無法從總體規劃中找到任期內行動的依據,無疑將令市長倍感失望。正因為如此,市長才覺得總體規劃遠不如每5年編制一輪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那樣能夠更加充分地反映自己的意愿和要求。另外,影響城市發展的因素日趨復雜多變.為了應對內外部環境變化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市長完全有可能也有必要采取一些重大舉措,不僅將對總體規劃設定的城市發展目標有所調整.甚至可能導致城市發展方向和總體格局的根本性改變。如果這些行動無法得到總體規劃的支持。也將令其對城市規劃失去熱情和信心。
【關鍵詞】相關規劃;整體規劃;城市建設;多規融合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0.前言
城市總體規劃作為一座城市建設的總體設計方案在城市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任何一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都離不開整體規劃的作用。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相關規劃在城市建設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相關規劃最為城市規劃的一部分,在很多情況下都會與城市總體規劃重合或者有明顯的分歧。此時,做好相關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的多規融合意義就十分明顯了。
1.城市規劃的內容
1.1城市規劃的主要內容
城市規劃主要指城市主要管理部門根據城市發展的情況,結合城市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對城市的建設發展的方向以及城市布局進行綜合布局和安排。城市規劃的對象有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交通建設,城市發展規模和方向以及城市發展目標。任何一座城市的城市規劃都是這座城市發展的基礎和方向。城市規劃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城市未來的發展狀況。
城市規劃又分為長期規劃和短期規劃,一般來說,城市總體規劃,功能區的布局,城市發展方向都屬于城市長期規劃。而,城市交通布局,道路建設土地使用等都屬于城市短期規劃。城市長期規劃的年限一般都超過20年,在短時間內不會發生太大的改變。而城市短期規劃的年限一般為10年以下,通過會根據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進行調整。
1.2三規合一的主要內容
城市建設規劃又分為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空間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這三大規劃雖然涉及和涵蓋的范圍不同,但都同屬于城市規劃,城市建設規劃又稱城市整體規劃。而城市相關規劃則包括了上述三大規劃。實施城市總體規劃與相關規劃的多規融合具體來說就是促進三規融合的實現。當前我國城市化正快速發展。高速發展的步伐與緩慢的城市規劃形成來看嚴重的矛盾。規劃編制與管理相互 脫節,規劃多而無序、體系結構繁雜、各類專項規劃彼此孤立的現象普遍存在,三規合一就是為了更好地解決上述矛盾 。
2.多規融合對城市建設的作用
2.1有利于提高城市建設效率
多規融合促進了城市規劃的完善,而城市規劃的完善則使得城市建設效率得以提高。眾所周知,在與時間賽跑的今天,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始終是投資者看重的目標之一。沒有合理的城市規劃,城市的運行秩序必然被打亂,那么對于整個城市化進程效率將是不利的。而通過多規融合這一完善的城市規劃體系的調節,使得城市化發展的秩序井然有序。有利于城市建設效率的提高。
2.2提高了城市建設的穩定性
城市的建設離不開交通建設,而不合理的城市規劃會使得城市交通建設的穩定性大大降低,城市建設混亂無序。沒有一個良好的建設環境對于一項工程的進程是極為不利的。通過多規融合,進一步加強城市交通組織的建設,使得城市建設的穩定性大大提高,同時也為今后城市居民的出行提供了便捷。
2.3有利于縮短城市建設的周期
在確保工程質量的前提下,工期越短,城市建設的速度越快,為了使人民群眾能夠較早的享受城市化帶來的便捷,城市建設周期不宜過長。多規融合能夠從整體上對城市進行規劃,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城市經濟發展的速度。反之城市建設的周期越長,投入的人力物力就越多,越不利于城市的建設。而合理有效的城市規劃能夠更好的進行城市建設,從而縮短了工期,無形中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
3.多規融合的城市規劃下存在的問題
3.1各部門之間存在分工問題
在多規融合的城市規劃工作中,各單位,各部門之間的分工問題明顯,很多單位的任務過重,而有些單位的任務則過輕。因此,在城市規劃中出現難以協調的問題。
3.2多規融合的城市規劃中思想問題突出
在多規融合的城市規劃中,規劃者的思想問題也十分突出,不少規劃者為了減輕工作壓力,放松了自己,對于城市建設的安排不能做好,導致多規融合的城市規劃形同虛設,不利于整個城市的建設。
3.3資源利用效率低
在多規融合的城市規劃工作中,由于手續的復雜以及更部門之間的不了解,導致資源的利用率低下,不能更好的節約資源進行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
4.如何更好地開展多規融合
4.1提高資源利用率
多規融合的城市規劃中,對于城市資源的利用占據了很大一部分的規劃。一座城市的資源是有限的,怎樣更好地使用這些資源成為城市規劃者深思的問題。在以往城市建設的案例中不難發現,很多城市在對城市資源的規劃工作并沒有十分重視,導致城市資源的利用率一直偏低,這也是造成城市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在多規融合的城市規劃中,應注重體現城市資源利用率的重要性,對城市資源實行預算管理,進一步提高城市資源的利用率。
4.2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調
由于多規融合的城市規劃中各部門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性質都不相同,在一些涉及到多個部門的規劃中,各部門之間的配合效果差,每個部門往往只考慮本單位,本部門的利益,而忽視了城市建設的全局。這一情況對城市的發展極為不利。因此,在實際規劃中,應加強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必要的時候可以召開座談會,分析城市規劃的利弊。適時組織和開展多規融合的城市規劃中各部門之間活動,通過會議和活動的形式提高各部門之間相互協調的意識。當多規融合的城市規劃部門之間的協調溝通工作做好后,在今后整體規劃中,對于各部門之間的安排與調度就輕松了很多。
4.3重視對規劃者的思想教育工作
在多規融合的城市規劃中,不僅需要規劃者具有專業的素質,還需要規劃者保持廉潔的思想。能夠做到不為私利為公利,廉潔自愛。這就需要在多規融合的城市規劃中重視對規劃者的思想教育工作。思想教育工作做得好,能夠進一步促進規劃者積極性的提高。通過規劃者高漲的工作積極性來提高城市規劃者的工作效率。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位城市規劃出謀劃策。因此,重視對規劃者的思想教育十分有必要,更能促進多規融合的城市規劃的開展。
5.結語
本文通過對相關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多規融合”進行研究,首先根據城市規劃的主要內容,結合城市建設的實際,分析了城市規劃的重要作用。在對多規融合的城市規劃下存在的問題的分析上,得出了目前城市多規融合中主要出現了各部門之間存在分工問題,多規融合的城市規劃中思想問題突出以及資源利用效率低三個方面的問題。最后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提高資源利用率,加強更部門之間的協調的對策,并指出在此基礎上還應重視對員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希望此次的研究對今后我國城市規劃中多規融合的實施起到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第一條為規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編制、審查和報批,提高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科學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依法由各級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具體承辦。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編制本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審查下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實行最嚴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綱領性文件,是落實土地宏觀調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規劃城鄉建設和統籌各項土地利用活動的重要依據。
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編制的城市、村鎮規劃,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態環境建設等專項規劃,應當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
第四條編制和審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緊密結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不斷提高土地資源對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
第五條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財政等部門落實規劃編制工作經費,保障規劃編制工作的順利開展。
第二章規劃編制
第六條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分為國家、省、市、縣和鄉(鎮)五級。
根據需要可編制跨行政區域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村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重要內容。各地應當在編制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時對村莊土地利用的總體布局作出科學規劃和統籌安排。
第七條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堅持政府組織、專家領銜、部門合作、公眾參與、科學決策的工作方針。
第八條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前,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現行規劃的實施情況進行評估,開展基礎調查、重大問題研究等前期工作。
第九條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前期工作基礎上,以真實、準確、合法的土地調查基礎數據為依據,組織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大綱。
前款規定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大綱,包括:規劃背景,指導思想和原則,土地利用戰略定位和目標,土地利用規模、結構與布局總體安排,規劃實施措施等內容。
第十條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依據經審查通過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大綱,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可以與所在地的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同步編制。
第十一條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過程中,對涉及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區域和城鄉協調、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利用結構布局優化、土地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等重大問題,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相關方面的專家進行專題研究和論證。
第十二條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過程中,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部門協調機制,征求各有關部門的意見。
第十三條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中的重大問題,可以向社會公眾征詢解決方案。
對直接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利益的規劃內容,應當舉行聽證會,充分聽取公眾的意見。
采取聽證會形式聽取意見的,按照《國土資源聽證規定》的程序進行。
第十四條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相關方面專家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進行論證,論證意見及采納情況應當作為報送審查材料一并上報。
第十五條承擔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具體編制工作的單位,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法人資格;
(二)具有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工作業績;
(三)有完備的技術和質量管理制度;
(四)有經過培訓且考核合格的專業技術人員。
國土資源部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公布符合本條規定條件的單位目錄。
第三章規劃內容
第十六條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現行規劃實施情況評估;
(二)規劃背景與土地供需形勢分析;
(三)土地利用戰略;
(四)規劃主要目標的確定,包括: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建設用地規模和土地整理復墾開發安排等;
(五)土地利用結構、布局和節約集約用地的優化方案;
(六)土地利用的差別化政策;
(七)規劃實施的責任與保障措施。
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簡化前款規定的內容。
第十七條省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重點突出下列內容:
(一)國家級土地利用任務的落實情況;
(二)重大土地利用問題的解決方案;
(三)各區域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向;
(四)對市(地)級土地利用的調控;
(五)土地利用重大專項安排;
(六)規劃實施的機制創新。
第十八條市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重點突出下列內容:
(一)省級土地利用任務的落實;
(二)土地利用規模、結構與布局的安排;
(三)土地利用分區及分區管制規則;
(四)中心城區土地利用控制;
(五)對縣級土地利用的調控;
(六)重點工程安排;
(七)規劃實施的責任落實。
前款第(四)項規定的中心城區,包括城市主城區及其相關聯的功能組團,其土地利用控制的重點是按照土地用途管制的要求,確定規劃期內新增建設用地的規模與布局安排,劃定中心城區建設用地的擴展邊界。
第十九條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重點突出下列內容:
(一)市級土地利用任務的落實;
(二)土地利用規模、結構和布局的具體安排;
(三)土地用途管制分區及其管制規則;
(四)城鎮村用地擴展邊界的劃定;
(五)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重點區域的確定。
第二十條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重點突出下列內容:
(一)基本農田地塊的落實;
(二)縣級規劃中土地用途分區、布局與邊界的落實;
(三)各地塊土地用途的確定;
(四)鎮和農村居民點用地擴展邊界的劃定;
(五)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項目的安排。
第二十一條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件,包括:
(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
(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附圖。
前款第(二)項規定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附圖,包括規劃現狀圖、專題規劃圖和規劃分析圖。
第二十二條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依據國家、行業標準和規范。
第四章審查和報批
第二十三條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審查報批,分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大綱審查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審查報批兩個階段。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大綱經本級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后,逐級上報審批機關同級的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審查。
第二十四條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大綱的指導思想、戰略定位、基礎數據、規劃目標、土地利用結構與空間布局調整等內容進行審查。
第二十五條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大綱未通過審查的,有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審查意見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大綱,重新申報審查。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大綱通過審查后,有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據審查通過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大綱,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第二十六條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按照下級規劃服從上級規劃的原則,自上而下審查報批。
第二十七條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審查報批,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規劃文本及說明;
(二)規劃圖件;
(三)專題研究報告;
(四)規劃成果數據庫;
(五)其他材料,包括征求意見及論證情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大綱審查意見及修改落實情況、公眾聽證材料等。
第二十八條有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人民政府轉來的下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征求有關部門和單位意見,并自收到有關部門和單位的意見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完成規劃審查工作。
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有較大分歧時,有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各方進行協調。因特殊情況,確需延長規劃審查期限的,可以延長審查。
第二十九條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依據下列規定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進行審查:
(一)現行法律、法規及相關規范;
(二)國家有關土地利用和管理的各項方針、政策;
(三)上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四)土地利用相關規劃;
(五)其他可以依據的基礎調查資料等。
第三十條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審點內容包括:
(一)現行規劃實施評價;
(二)規劃編制原則與指導思想;
(三)戰略定位與規劃目標;
(四)土地利用結構、規模、布局和時序;
(五)土地利用主要指標分解情況;
(六)規劃銜接協調論證情況和公眾參與情況;
(七)規劃實施保障措施。
第三十一條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審查情況和相關部門意見,提出明確的審查結論,提請有批準權的人民政府審批。
第五章附則
第三十二條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根據需要可以編制土地利用專項規劃。
行業主管部門可以結合本行業特點編制行業土地利用規劃。
土地利用專項規劃、行業土地利用規劃應當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關鍵詞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規劃成果管理;規劃輔助審查;ArcGIS
中圖分類號TU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83-0033-02
0引言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土地管理的“龍頭”和依法行政的依據。目前全省各縣區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基本通過省政府批準,批準后的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是國土資源“一張圖”核心數據庫之一,是農用地轉用、土地征收、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項目、農村土地整治項目等行政審批事項的依據。基于GIS技術開發土地利用規劃信息系統能夠對土地行政審批事項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審查,及時了解與掌握土地利用變化數量和空間分布規律,對于保持耕地總量和土地持續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系統業務需求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系統開發的主要目標為管理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成果以及規劃修編成果在規劃實施過程中的日常應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成果主要包括規劃大綱、規劃文本、規劃圖件和規劃數據庫等內容,規劃系統能夠將規劃修編成果入庫、查詢、調閱、打印輸出等功能。規劃實施業務主要包括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管理、征轉用地審批、農村土地整治等。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審批、農村土地整治在空間布局上都需要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規劃系統中需要以規劃矢量數據為基礎對征轉用地審批和農村土地整治進行審查。
2 系統開發及應用環境
3 系統主要功能
3.2.1文檔資料管理
文檔資料管理功能主要進行文檔的管理,包括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文本、圖件等各類規劃文檔,可實現對各類文檔的存檔,調閱,更新及打印輸出。
3.2.2規劃報表管理
系統支持根據選擇的行政區代碼,輸出當前行政級別對應的各類報表。
3.2.3查詢統計分析
數據查詢分析統計模塊包括數據查詢、統計、分析三個模塊,在這兩個模塊里提供用戶通過多種方式實現交互式信息查詢,并且對查詢結果可按要求的格式進行統計輸出。
3.2.4成果數據輸出
成果數據輸出支持矢量數據導出,子庫導出和匯總成果數據包輸出。
3.3制圖輸出
規劃成果管理菜單下的功能主要是對規劃成果中的矢量數據、文檔資料、圖件、報表、元數據以及成果包進行管理。制圖輸出的主要功能界面如圖3所示。
3.3.1符號管理器
系統擁有完整的符號管理系統,支持多種多樣的圖式符號庫,它包含了編制各種不同類型地圖所需要的大量圖例符號和相關要素,可以提供用戶編制符號相應標準或規范的地圖。
3.3.2專題圖圖層信息配置
系統提供省、市、縣、鄉四級圖件的標準配置,包括圖層組成,圖層顯示順序,圖層的渲染字段及所使用的渲染符號庫;修改現有圖件的信息,添加或刪除圖層,改變顯示順序等。
3.3.3行政區及任意區域出圖
3.3.4打印輸出
將各種專題圖件輸出為常見的圖件格式,并將圖件保存到數據庫中,支持各種專題圖件的打印參數設置,打印預覽和打印。
3.4規劃輔助審查
3.4.1導入地塊
根據項目編號、項目名稱、項目時間、項目所在行政區及經手人信息把項目地塊導入數據庫中進行分析,系統支持dwg、dxf、shp格式數據導入分析。
3.4.2審查分析
系統提供對項目地塊進行建設用地管制區、土地利用功能分區(土地用途區)、農村土地整治是否符合規劃分析,分析結果以報表體現存儲。
3.5系統維護管理
系統維護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系統用戶權限管理、數據字典字典設置、備份還原、元數據庫管理等。
3.6系統常用工具
常用工具菜單下的功能主要是用于輔助系統操作的,包括數據庫工具、數據交換工具、查詢分析工具及其他輔助工具。
4 結論
系統實現了省、市、縣各級規劃數據存儲、管理、查詢、更新、以及成果應用的一體化管理,為土地規劃管理的現代化提供輔助支持和必要工具,該系統的應用提高了規劃審查的效率,提高了全省各級土地利用規劃部門的管理水平,使全省土地管理更加規范化、科學化。
參考文獻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commercial land and agricultural land highlights gradually. In order to ensure food security, it is necessary to modify the general land use planning.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oblems in the general land use planning modification, points out th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in general land use planning modific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suggestions,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basis for modification of general land use planning.
關鍵詞: 土地規劃;土地利用;政策建議
Key words: land planning;land use;policy suggestions
中圖分類號:F30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1-0321-02
0 引言
近年來,在建設用地預審時,因建設項目用地需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現象屢見不鮮,雖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一經批準,具有法定效力,不得隨意修改,但由于人們掌握的決策信息往往有限,即使最科學、最透徹的分析論證也不能保證規劃預見和實際發展狀況不發生偏差,尤其隨著當前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使土地供需和結構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建設項目用地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但又屬于《土地管理法》第26條規定情形時可以進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修改,在建設用地預審時須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改方案。因此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改方案成果質量直接關系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科學性和權威性,顯得尤為重要。
1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改存在的問題
1.1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改頻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雖然一經批準具有法定效力,不得隨意修改,但當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條件時,適當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改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實際操作中,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改過于頻繁,一方面是由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本身在編制時受規劃約束性指標的限制,建設用地布局考慮不周全,前瞻性不夠,科學性不強,適用性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地方政府急于招商引資發展地方經濟,對項目選址把關不嚴。
1.2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改成果質量不佳。由于目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改有關管理辦法、技術規范還不夠完善、健全,承擔規劃修改的人員素質良莠不齊,缺乏資質管理,地方政府對規劃修改重視程度不夠,規劃修改的前期準備工作不足,實地調研、踏勘少,與現行規劃脫節等現象時有發生,以上多方面因素導致規劃修改成果不高。
1.3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改后續管理脫節。規劃修改的頻率在一定程度上跟地方政府招商引資項目落地數量呈正比,因此,規劃修改的次數越多,對現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約束性指標的變動就越大,而目前對多次規劃修改后成果的后續管理沒有統一規范,管理滯后,并缺乏相關部門的有效監管,導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的約束性指標超標,未達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建設用地的控制和對耕地保護的目的。
2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改應把握的幾個關鍵問題
2.1 把握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改堅持的主要原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修改必須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且在修改時要重點把握好五個原則:一是保持現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耕地保有量不減少;二是保持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基本農田保護區面積不減少;三是控制新增建設用地規模不增加,保持規劃建設占用耕地指標不增加;四是優化用地布局與結構,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五是符合規劃修改條件,確需修改規劃。
關鍵詞: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思路
前 言:
城市建設和發展離不開城市總體規劃,長期以來城市規劃是各級政府指導與調控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基本手段, 而城市總體規劃(以下簡稱總規)作為城市規劃體系中最基本的前提和框架, 其地位毋庸置疑, 它在協調城市發展過程中各方面的利益和關系上起著至關重要的調控作用, 特別是20 世紀90 年代初, 《城市規劃法》、《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城鎮體系規劃編制辦法》、《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要求》等規范和標準的頒布實施, 各地在對上一輪總規進行修編和調整后, 城市的經濟加快了發展速度, 極大推動了城市化的進程。建設用地日趨集約化和城市用地結構逐漸合理化使城市景觀和市政基礎設施有了明顯改善。總規受到空前的重視和認同, 即一個城市的發展必須有一個對城市總體布局全面、合理和前瞻性的安排, 城市建設和發展離不開總規。
1、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的客觀性和必要性
城市政府的主要職能包括規劃、建設和管理城市。在這三者之間,城市規劃是龍頭,沒有規劃就沒有健康有序的建設和管理。科學的規劃是城市發展歷史經驗的總結,是對城市發展實際條件的研究,是對城市建設科學規律的認識和應用,是城市科學發展的重要導向,也是城市建設的依據。編制好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對城市未來的經濟和城市建設將起到引導作用。
美國城市理論家芒福德指出:“真正影響城市規劃的是深刻的政治和經濟轉變”。當前我們國家正處在由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向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時期,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是首要任務,城市規劃和建設也不例外;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則是以制度建設為中心,強調社會利益的公平分配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因此,處于這一轉型期的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也必須從傳統的只注重城市規模、空間布局、土地利用等單一的技術工具型編制技術路線中覺醒,置身于時展潮流之中,與時俱進。中小城市由于自身發展的特點和實際建設的需求,其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方法和內容應根據自身的條件來決定,并可有別于大城市。而且隨著人類進入了以網絡化、信息化為標志的新經濟時代,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將發生深刻的變革。因此,中小城市在城市總體規劃編制中應有新的思路。
2、注重城市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的協調
國土資源部批準同意該市修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中小城市修編本輪城市總體規劃能夠得到建設部獲準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小城市應該首先成立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領導小組,然后通過此領導小組,以會議的形式,加強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的溝通和協調。在領導小組溝通和協調工作中,應該始終本著在城市規劃區內,城市建設用地安排必須符合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用地布局和發展方向,城市總體規劃中建設用地規劃、范圍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建設用地規模、范圍一致,將規劃區內確定的基本農田明確列為禁建區。在具體的工作中,遇到城市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用地分類、建設用地的確定、工作區域、技術路線等方面存在標準和規范采用不一致的現象,當遇到這種情況時,為使兩個規劃范圍和規模相吻合,政府應該采取將城市總體規劃總圖與土地利用規劃總圖疊加的方式,逐區域、地塊落實兩個規劃差異,當遇到對兩個規劃存在不一致的現象時,中小城市人民政府應該以市長專項會議的形式逐一協調落實。
3、堅持人本主義,落實科學發展觀,強化總體規劃宏觀調控引導能力
中小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應該基于科學發展觀,從滿足人的發展需要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出發,對城市結構、城市功能、生態環境、社會事業、居民住宅等諸多內容進行新的規劃,并特別明確了其中強制性內容和條款,把規劃的公共政策屬性落到實處,著力提高總體規劃宏觀調控引導能力。突出資源集約利用,緊湊集中發展,建設節約型城鎮。《總規》提出要求,以資源環境條件為前提,統籌區域和城鄉協調發展。
4、城市總體規劃一般步驟及重點內容
城市總體規劃首先分析城市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從而確定城市的職能、發展目標,并制定發展方向與步驟;城市規劃確定了城市的規模,建立長遠的城市布局、建設最適宜居住的城市風貌,營造城市新的經濟增長點。
城市總體規劃內容一般包括:①論證城市發展依據,確定城市性質和發展方向,預測城市人口規模,選定有關的城市規劃定額指標;②進行城市用地選擇,確定規劃區范圍和城市用地發展方向;確定城市布局形式和城市功能分區;③制定城市道路系統規劃和城市交通規劃;④制定給水、排水、防洪、供電、供熱、燃氣供應、郵電和城市用地工程準備措施等各項工程規劃,并制定城市工程管線綜合設計的規劃;⑤制定城市活動中心和主要公共建筑位置的規劃方案;⑥制定城市園林綠地系統規劃;⑦制定城市郊區規劃;⑧地震設防城市應制定城市防震規劃;⑨改建舊城區的城市,應制定城市改建規劃;⑩擬定實施規劃的步驟和措施等等。
4.1 強化生態優先
對于貴州大多數中小城市,其具有多山、多水、自然資源豐富的特色。對此,城市修編要特別注重山水城市風貌的塑造、風景名勝區的保護、生態敏感區保護以及組團綠化隔離帶的保護。生態敏感區保護、縣城區總體規劃設計和防災減災專項規劃等核心內容應該被作為強制性條款納入總體規劃中,同時在規劃區范圍內應該專門進行空間管制區規劃(確定已建區、適建區、限建區和禁建區),對生態環境容量進行綜合分析,劃定非建設空間,劃出組團綠化隔離帶,并以強制性條款固定下來,確保各片區由自然山體和河流分隔,組團及功能區之間由公園綠地、郊野公園、生態農業區、林地、市政走廊等隔離,避免相互粘連發展。
4.2 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
在中小城市總體規劃修編過程中應該結合該城市的條件和發展需求,從城市公交、公交站場及換乘樞紐等多角度展開專題調查和研究,全面落實以公共交通為主的交通發展模式,構建以城市公交為主體,索道、扶梯等特色公交為輔助的公交網絡,支撐城市發展。中小城市各區之間,應該加強交通換乘樞紐建設,依托省際公路改造與建設,輔以公共交通系統,實現便捷、環保、安全的公共交通聯系。
4.3 綜合防災,確保城市安全
在城市規劃修編中,政府應該全面落實城市安全的必要措施,提高城市整體防災能力和救助能力,確保城市安全。這不僅能使居民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而且還有利于整個社會的安全穩定。規劃修編應該提出控制城市中心城區開發容量,應該要求建設用地和避開地質災害易發區、滯洪區、生態敏感區和禁建區;完善醫療急救網絡,應該提高應對社會性公共衛生事件能力;結合城區公園、綠地、廣場、運動場等災害避難所,確保場所面積充足和疏散通道暢通,充分利用地下空間防災避險;應該加強對危險品科研、生產、儲存、運輸和使用的管理,在治理現有危險源同時,避免產生新的不安全隱患;重要目標應該相對分散布局,考慮人防要求;加強流行性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
4.4 引導住宅建設
住宅專項規劃是中小城市總體規劃修編一項重要內容。規劃修編應該提出要面向不同收入階層,建立完備住宅供給體系,滿足不同層次的住宅需求,而不應該僅僅能滿足少數人的需求。特別要重點提高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供給比例,解決好中低收入家庭住宅,控制高檔商品房住宅發展。在此基礎上,應該進一步完善住房市場,加強政府對住房市場干預和調控,由政府主導供給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同時,規劃還強調,要建設環境優美新型社區,使之成為服務市場化、保障社會化基本單位。現有住區應該以完善住房配套設施和改善社區環境為主,降低密度,增加綠地。新建住區應該以公共交通為導向,形成密度適中、相對緊湊的住區。
關鍵詞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中期評價;層次分析法;廣西河池
中圖分類號 F3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9-0342-04
Mid-term Evaluation of Implementation of Land Use Overall Planning:Taking Hechi City for Example
LI Kai-feng ZHOU Xing *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Nanning Guangxi 530001)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id-term evaluation as a feedback process of land use overall planning,can effectively reflect the implementation and benefits achievement of planning.According to the feedback information,the direction and content of the late planning can be adjusted timely,so as to promote benign development planning,and to provide basis for the formulation of relevant policies.The index and the method of the mid-term evaluation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land use were discussed.Taking Hechi City for an example,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was conducted,and the results were good.The results achieved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implement of planning were analyzed,and the related proposals of the plan period were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land use;overall planning;the mid-term evaluation of implementation;AHP;Hechi Guangxi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在一定規劃區域內,根據當地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以及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協調土地總供給與總需求,確定或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用地布局的宏觀戰略措施[1]。第二次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自編制實施以來,作為全國各市土地資源利用管理的依據及指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規劃期已經過半,期間全國經歷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十一五”時期,并跨入了“十二五”上半期,各地經濟社會背景均發生了重大變化,土地資源的管理也隨之面臨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中期評價則是在此背景下,根據一定的標準,運用一定的方法,對規劃前半期實施的情況及效果進行分析,并依此作出的一種價值判斷,其本質是在規劃中期對規劃進行反饋的一個過程。
通過實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中期評價,調查分析規劃指標的落實情況,檢查規劃實施進展和效果,有利于全面掌握規劃前半期實施情況,判斷規劃質量的優劣,發現規劃中存在的問題,總結經驗教訓,及時調整后半期規劃的內容及方向,保障規劃的嚴謹性和科學性,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促進規劃的良性發展。
1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中期評價指標與方法
1.1 指標體系的構建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中期評價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涉及面廣,需建立一個綜合的指標體系才能科學全面地對該系統進行分析。評價指標的選取應基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中期評價的對象、內容和目標,評價時應遵循科學性、綜合性、主導性、層次性、動態性和可操作性原則。遵照層次分析法,建立一般性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中期評價指標層次結構體系[2]:
目標層(P):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效果作為目標層,表征規劃實行至中期的綜合實施情況。
準則層(A):反映規劃實施中期情況的主要因素,包括規劃執行指標和規劃效益指標[3]:規劃執行性指標是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所設定的指標至規劃中期的執行情況;規劃效益指標則是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至中期,對區域所產生的效益情況。
子準則層(B):表征對準則層的貢獻大小。規劃執行性指標的子準則層包括約束性和預期性指標,這是我國政府規劃指標體系中的2種典型指標,約束性指標較預期性指標更加嚴肅,體現政府職責,帶有政府向人民承諾的性質。規劃效益指標的子準則層包括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指標和土地集約利用程度指標,將這2項指標放于指標體系中的同一層次,是因為土地集約利用程度已成為當今反映城鎮是否健康發展的重要指標,遂其也是衡量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效果的主要指標。通過對這2項指標進行評價,將很好地反映規劃對土地集約利用以及經濟社會生態方面所產生的效益,從而為規劃后期的土地高效和合理利用指明方向。
指標層(C):由可直接度量的指標構成,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期評價指標體系的最基本層面。該層面的指標根據自身特性,可分為正指標和負指標,正指標大于規劃值為佳,負指標則小于規劃值為佳。其中,建設用地=城鄉建設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其他建設用地;城鄉建設用地=城鎮工礦用地+農村居民點用地。各項指標中,土地城鎮化率為城鎮用地占土地總量的比重;生態景觀用地是指具有改善生態環境功能的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水域等基礎性的生態和景觀用地;城鎮用地增長彈性系數是城鎮用地增長率與城鎮人口增長率之比。最終建立如下評價指標體系(表1)。
1.2 評價指標的無量綱化處理
不同的指標具有不同的量綱,數據差異大,無法進行統一計算,為了使指標具有可比性,需要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處理。效用函數綜合評價法既是一種基礎的綜合評價方法,也是一種非常實用、有效的綜合評價方法,評價結論直觀、通俗。本文將采用效用函數對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依據各指標因子的作用程度、性質及表現形式選用標準化模型,對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把性質、量綱各異的指標轉化為可進行綜合比對的一個相對數――分值。在蘇為華教授所提出的對數模型標準化法的基礎上,結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指標的自身特質,建立出指標標準化模型如下[4]:
di=100(xi≥xil)■×40+60 (xio
di=0(xi≥xil)■×40+60 (xio
上式中,di為指標量化值,xi為指標中期評價值;xil為指標規劃預期值;xio為指標規劃基期值。指標層中,正指標選用式(1)進行標準化,逆指標選用式(2)進行標準化。在標準化過程中,為了消除基期值為0的指標對運算過程的影響,需對該部分指標基期值微移+0.01,其移動幅度微小,不影響評價數據的準確性。
1.3 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
權重是綜合評價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合理地分配權重是量化評估的關鍵。本文將采用改進了的三度表層次分析法(AHP)和專家經驗估算法相結合,以確定各級指標的權重。該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把所研究的復雜問題看作是一個大系統,通過對系統的多個元素的分析,劃分出各因素間相互聯系的有序層次;再請專家對每一層次的各因素進行客觀的判斷后,相應地給出相對重要性的定量表示;進而建立數學模型,計算出每一層次全部因素相對重要性的權值,并在通過一致性檢驗后再加以排序;最后根據排序結果進行規劃決策和選擇解決問題的措施[5]。通過計算獲得的指標權重值見表2。
1.4 綜合評價模型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中期評價體系中的每一個指標從不同角度反映規劃的實施情況,規劃實施的總體效果通過綜合評分得以體現。綜合評價的模型為:
式中,C為規劃實施中期情況綜合評分,wi為指標的權重值,di為指標的標準化評價值[6]。
綜合評分越大,實施完成情況越好,其立項分值為100分。參照國內外各種綜合指數的分組方法,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中期狀況分為實施效果優秀、良好、一般和差4類,對應分值分別為:85分≤C≤100分、75分≤C
2 河池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中期評價
2.1 研究區域概況
河池市地處廣西西北邊陲、云貴高原南麓,介于東經106°34′~109°9′,北緯23°41′~25°37′,是西南出海通道的咽喉要塞,是南昆經濟區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聚集交匯的地方。現轄金城江、宜州、羅城、環江、南丹、天峨、東蘭、巴馬、鳳山、都安、大化等11個縣(市、區)。境內地形多樣,結構復雜,山嶺綿亙,巖溶廣布,屬舉世聞名的中國西南喀斯特地區之一。河池市地處低緯,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長而炎熱,冬季短而暖和,熱量豐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
2.2 評價結果及分析
根據上文已建立的評價模型及評價方法,結合河池市土地利用實際情況,利用《河池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以及規劃期間河池市歷年土地變更調查和統計年鑒搜集而來的相關數據,通過計算得出了河池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中期評價結果(表4)。
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中期評價結果,從總體上看,規劃實施效果得分為81.06分,屬于“良好”評價等級,其分項指標規劃執行指標和規劃效益指標也均屬“良好”評價等級,反映出河池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自實施以來,規劃要求能夠得到較好地落實,同時通過規劃的實施也為河池市帶來了一定的效益。可以說河池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自實施至中期,已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在規劃執行指標中,約束性指標完成度比預期性指標的完成度要好,這一點符合規劃約束性指標較預期性指標要嚴肅的要求。從這2項執行性指標擴展,發現城鎮工礦用地規模、人均城鎮工礦用地、農村居民點用地規模、人均農村居民點用地規模等四項指標落實情況較差,其中農村居民點用地和人均居民點用地得分為0。通過以上反映出河池市在城鄉建設用地的規模控制上有問題,特別是農村居民點規模控制上的問題尤其嚴重。
在經濟社會生態效益與土地集約利用程度這2項土地效益指標中,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指標分值較高,其各分項指標中除土地城鎮化率的得分相對較低外,其他分項指標實現效果均較好,說明規劃的實施在河池市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均取得了較好的效益。而土地集約利用程度指標得分較低,其各分項指標得分也均比較低,說明河池市在土地集約利用程度上仍存在用地粗放的問題,未能很好地實現規劃預期效果,其主要原因正是在規劃實施中,城鄉建設用地的規模過大。
3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后期的建議
3.1 積極探索農村居民點整治的新途徑
在評價指標中,城鎮工礦用地規模、人均城鎮工礦用地、農村居民點用地規模、人均農村居民點用地等指標分值較低,說明了河池市城鄉建設用地規模過大,尤其是農村居民點用地規模與規劃要求的發展方向背道而馳。河池市的農村建設用地較為分散,容積率低,限制地、廢棄地、低效利用地較多,仍存在較大的利用潛力,可通過挖掘整理農村存量土地,加大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從而有效地縮并農村居民點用地。這將是提高河池市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為滿足城市快速發展提供建設用地指標的有效途徑。然而農村居民點整治過程中需協調多方利益,這使得整治工作的進行有相當大的難度,因而需尋求有效的途徑及措施加以解決,如對村莊建設進行統一的規劃,逐步實現村莊統一整理;出臺相關政策,保障農村人口穩定就業和定居;建立多方投資機構,多方向籌集專項資金;以及繼續加大宣傳工作力度等[7]。
3.2 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
子準則層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指標分值較高,反映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施對河池市的經濟社會生態產生了較好的效益,但同時土地集約利用程度指標的分值較低也說明了河池市土地利用模式過于粗放化,河池市應在規劃后期加強在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的管理方面的工作力度,這除了要加大對農村建設用地的整治力度外,還需通過發展循環經濟,推動地方產業結構升級,強化土地配置的市場機制,科學構建節地模式等手段,進一步提高地集約用地水平,改變土地粗放利用的現狀[8-10]。
4 參考文獻
[1] 王萬茂,韓桐魁.土地利用規劃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15-25.
[2] 趙煥巨.層次分析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30-40.
[3] 趙小敏,郭熙.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J].中國土地科學,2006,17(5):35- 40.
[4] 蘇為華.多指標綜合評價理論與方法問題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2:44-46.
[5] 鄭新奇,孫凱.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類型及方法探討[J].中國科技,2003(2):20-26.
[6] 徐建華.現代地理學當中的數學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24-230.
[7] 李佳.農村居民點整理的潛力?難點與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1):324-327.
[8] 馬巨革.山西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潛力評價與對策[J].中國土地科學,2008(10):39-45.
關鍵詞:地理信息系統 土地利用 規劃 GIS 技術
中圖分類號:TP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3)010-106-02
1 前言
在土地用途管制當中,土地利用規劃是其重要依據,是城市規劃以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有效、合理、科學的手段,是城鄉建設發展當中最重要的保障,能夠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合理的土地利用規劃,對于土地的供應總量實施嚴格控制,對土地市場進行規范。對土地的供應總量實施規劃并嚴格控制,將土地的資產價值得到充分的發揮,切實提升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在當前,我國國內在土地資源的問題日益突出,對于土地的合理利用和規劃顯得尤為重要。在這種前提下,GIS技術的合理運用能夠對土地利用規劃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2 GIS系統簡介
GIS稱為地理信息系統,即指在計算機的支持下,對系統工作以及信息科學理論進行合理的運用,綜合分析并科學管理有著空間內涵的地理數據,從而為管理、規劃、決策以及研究提供必需的信息,作為一種全新技術系統,主要具備三個方面的特征:
(1)具備采集、分析、管理、輸出多種地理空間信息的能力。
(2)以地理研究及預測為主要目標,采用地理模型方法為主要的手段,具備區域空間分析、多要素綜合分析以及動態預測能力。
(3)計算機系統支持進行空間地理數據管理并由計算機程序模擬常規的或專門的地理分析方法作用于空間數據、精確、快速、綜合的對復雜的地理系統進行空間定位和過程動態分析。
3 GIS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關系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入了經濟快速增長的時期,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受到各種各樣因素的影響,日趨動態化、多元化、復雜化,過去傳統的方式、方法以及技術手段已經略顯陳舊,很難及時準確的反映出規劃影響因子的時空變換規律。由此可以看出,在過去陳舊的方式、方法以及手段上,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上引入全新的技術和方法,加以改進并完善,對于GIS、RS、GPS等各種先進技術手段加以合理利用,增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上的動態性、科學性和彈性,真正實現了土地利用規劃中的動態修正。
土地利用系統始終處于動態變化過程中,非常復雜,當中有很多未知的因素,在規劃編制的具體過程當中,需要征求多方專家的意見,通過多次的談論,并建立起小組通過審議最終確定規劃的方案,得出相應的技術報告等多項規劃成果。此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于將來社會經濟發展所進行的預測總是存在著一些的偏差,在規劃的實施過程當中,需要持續的把規劃狀態同實際情況之間展開比較,一旦存在較大的差距時,需要及時依照具體情況對規劃實施修改,因此對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施和制定始終處于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引入GIS技術不但可以實現土地利用變化的實時更新、動態監測,同時可以大大極大的減少規劃當中反反復復調整中持續增大的工作量,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幫助規劃人員制定出科學的規劃,讓規劃更加易于實施及管理。
4 GIS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的應用
4.1 建立空間數據庫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即是對某一地區的土地在將來的一段時期內,對土地的利用類型實施規劃,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以及管理的根據就是規劃地區內的經濟、社會信息、土地運用現狀信息以及地區內的地貌、地形等一系列地理信息。所以,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管理信息系統當中,地理空間信息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占據重要地位。基于GIS技術,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管理信息系統結合起土地利用中的各類數據類型能夠建立起各種地理空間數據庫以及屬性數據庫。
基于GIS技術,在空間數據庫的基礎之上,能把各類圖形數據直觀并有效的展示出來,同時能夠對圖形實施人機交互式的編輯并輸出。基于GIS的多種功能,土地利用規劃技術人員能夠在計算機的幫助下更好的開展規劃工作,多種圖形的展示大大提升了土地利用規劃獲得成果直觀性;土地利用規劃審批工作人員能夠從圖形上直觀的觀察各類項目用地的具體情況,工作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4.3 空間分析功能
GIS有別于其他計算機系統的一個最重要的標志就是它獨有的空間分析功能,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管理信息系統當中,涉及到GIS的空間分析功能,這些功能同各類專業模型有效結合在一起發揮出重要的作用。在收集充分的土地利用規劃地區基礎數據作為支撐時,把GIS中繁多的空間分析工具同土地利用規劃專業模型聯合起來加以使用,能夠為實現快速、科學的土地利用規劃編制制造出非常有利的條件。
4.4 土地利用規劃
基于GIS能夠建立起土地利用的空間信息系統,為土地的利用規劃切實提供出詳細的資料。此外,GIS擁有非常強的空間分析能力,依靠這種能力,能夠實施規劃設計中的擇優分析,在土地利用的規劃設計中加以輔助。同規劃設計當中的多種應用模型,運用GIS中可視化的功能,對規劃設計所得出的結果實施模擬顯示并分析,為更好的完善規劃設計提供出詳盡的信息。
4.5 土地利用規劃編制
在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當中,需明確規定出各類土地利用的用地面積、用地現狀、權屬等多個方面的信息,進而確保用地分類的準確性、數據來源的可靠性、圖斑一致性,從而從根本上保證土地利用規劃獲得成果的科學有效性。基于GIS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確保土地利用規劃中對于定位、定時、定量的需求。基于GIS科學建立起規劃數據庫,能夠對不同的土地類型信息實施查詢并分析。
基于GIS技術平臺,科學合理的建立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信息庫,緊密結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各個階段的業務,實現土地利用在總體規劃上的修改、編制、實施方面的自動化管理。在規劃編制決策這一過程當中,基于GIS超強的空間數據展示、管理以及分析功能,實施直接的信息傳遞、轉換、處理以及圖數表達,為規劃提供起科學詳盡的依據。
5 總結
隨著GIS技術的持續發展,在今后會為土地利用規劃帶來更好更多的服務。總的來說,GIS技術擇為土地規劃以及利用提供了數據采集、管理、存儲、處理、應用、分析、顯示等多項服務,同時能夠對原始數據文件進行自動更新;基于GIS技術,不但能夠實現對土地利用的現狀實施分析評價,自動生成對土地利用現狀分析的成果庫。也能夠實施土地利用遠景規劃以及利用類型預測,對土地利用結構實施優化以及布局制圖并對土地進行適宜性的評價等等。
基于GIS的多種功能,能夠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提供有力的幫助,在將來有廣闊的實施空間。
參考文獻:
[1] 沈意浪. GIS 技術在土地利用規劃中的應用研究[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2(07).
[2] 張蘇紅. GIS技術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中的應用[J].信息技術,2011(02).
[3] 曹玉香.GIS技術支持的土地利用規劃信息動態管理模式的研究與應用[D].長安大學,2005.
[4] 葉莉莉. GIS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的應用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
[5] 羅梅,劉建國.GIS支持下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初探[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6(06).
建國以來,醫院的建設多由國家及地方財政承擔,由于財政投入的延續性隨著國家收入水平及預算分配側重的不同而不斷改變,部分醫院建設也因此受限,沒有科學具體的發展規劃,大部分醫院的建筑以搭積木形式逐年發展形成。由于上述原因,醫院以往建設缺乏總體規劃的統一指導,建筑布局零亂分散,各種功能之間關系不夠清晰,從而造成醫院院區內各種人流、物流混雜,相互交叉、導致醫院建筑凌亂無章。且由于新興學科和診療技術、治療設備的不斷發展,國家醫療規范的的不斷完善,使大量醫院不但達不到醫院建筑標準的要求,更不能滿足現代化醫院發展的需要。原有的醫院建筑呆板簡單,缺少專業標準和人性化的設計理念,基礎設施陳舊落后,在醫療科學飛速發展的今天,醫院舊模式的建筑已不適應現代化醫院建筑的要求,也給醫患帶來了不便,影響了醫院的服務質量,也影響醫院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改建計劃的可行性論證
在醫院整體改擴建前,要進行充分的可行性論證,首先要對醫院現有情況進行全面調查,分析出醫院建筑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辦法。調查的內容包括:
1)醫院現有的土地面積,醫療使用建筑面積,建筑物的使用年限,附屬用房面積、綠化面積等。
2)現有開設專科數量、使用面積、醫技科室數量,使用面積及設備情況。
3)近年來門診量、住院人數、醫技科室的診治量。
4)醫院現有的開放床位數和發展的目標床位數。根據調查的情況參照國家醫院建設設計標準結合醫院的實際,進行詳細地逐項論證。確定醫院現有的土地是否滿足發展需要,如滿足則繼續逐項論證。經論證找出醫院目前醫療建筑存在的問題后,結合醫院的實際確定改擴建項目。
3、方案的可實施性
作為大型醫院的改擴建工作,勢必是一項紛繁復雜的系統工程,其總體規劃方案在保證科學合理先進的前提下,必須具備可操作性.大型醫院一般現狀情況都比較復雜,制約因素比較多,總體規劃設計中必須分析現狀中的各種條件,制定出的總體規劃方案,應具備良好的操作性,不應影響醫院平時正常的醫療服務工作。
4、方案的可持續發展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在建筑領域,生態建筑,綠色建筑,建筑的可持續性越來越多的被提及,對于醫院建筑總體規劃而言,其可持續性具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是方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先進性,滿足醫院在一定時期內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方案應保留有足夠的發展空間,隨著醫療科學的進步,醫院的建設勢必存在更深刻的變化,因此在總體規劃方案設計中必須為以后的發展留有充足的空間。
5、整體規劃合理布局
近年來,國內外多采用密集型的總體布置,過去傳統分散式的布局,已為組團式建筑群所代替。現代醫療診斷治療服務要求能夠適應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方式。現代醫療服務中主張方便病人,提倡高效。因此,要求有嚴格的時間安排,緊湊的診斷治療程序,要求在醫院的規劃布局中減少相關功能科室之間的距離,以方便病人,縮短院區工程管線從而降低能耗,節約能源。面對城市用地日益緊張的情況,也要求醫院總體規劃盡可能充分利用土地空間。醫院改擴建是以總體規劃指導單體改建,是完善門診、住院、醫技、后勤供應之間高效整體性的連接,構筑通暢的醫療交通流線,拓展醫療空問的實踐。在整體規劃中應重視以下問題:
1) 規劃建設停車場。進入21世紀,人民生活有了顯著的提高,擁有私家車不再是夢想,私家車擁有量增長速度驚人,汽車已是部分人們工作生活的工具,醫院是一公共場所,必須具備一定規模的停車場。將來醫院門診量的大小很大程度取決于停車位的數量。在醫院的建設中應充分地利用空問和地下,建設停車場。
2) 規劃建設專用的交通路線。在規劃中為了規范醫院的交通次序,預防院內的交叉感染應設計專用的交通路線。醫生專用路線,是為醫生工作、生活、學習的道路。機動車專用路線,是直通停車場用于門診、住院、探望人員停放車輛的專用路線。就醫人員專用路線是門診、住院、探望人員的專用路線。污物與太平專用路線是預防院內交叉感染和尸體運出造成驚恐而設置的專用路線。
3) 科學合理地規劃醫院的功能區域是醫院改建的關鍵,建立合理的功能區,協調門診、醫技、住院的建筑聯系,縮短距離,順暢通道,便于管理、方便治療、有利于醫療資源共享,提高醫療資源的使用率。建立聯系通道可以平行設置,也可以垂直設置。
6、人性化建筑與環境
隨著大量高技術含量的醫療設備的開發利用,大大提高了醫療效果,但在這些高效精密的技術背后,也隱藏著情感的空虛和冷漠,也存在著使醫療失去人性的憂慮。
1) 門診的改建:門診是醫院的窗口,是病人和病人家屬前來就診的第一站,它的環境直接體現醫院的形象,同時為就醫人員創造良好的環境,是醫院責無旁貸的責任。門診的改建應在符合《綜合醫院建筑設計規范》的同時,盡量體現人性化的設計理念,本著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指導設計,達到使就醫人員從進入醫院開始就能體會到醫院對他們的重視和關懷的目的。重視就醫人員工作環境人性化設計的同時,更應重視醫護人員工作環境的人性化設計,因為醫護人員長期在醫療環境下工作,關心醫護人員的身心健康,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是提高工作效率,保證診斷質量的關鍵。
2) 住院病房的改建:住院病區應按醫院建筑設計規范的要求設置住院病房和輔助用房,還應根據科室特點的不同,進行無障礙設計和不同風格的裝修。病房設置在樓上時,外窗應安全設計。同時應考慮由于住院病人不等于全部喪失活動能力,病房相對活動空間比較小,有條件選擇朝陽面設置陽光室,為病人創造室內接受陽光照射的條件。建議設置病區小餐廳、供輕病號和陪護人員使用,并設置會客廳等輔助用房。病房衛生間要按雙人設計,因為病人需要護理人員為其洗澡,同時配置病人專用墻坐凳、扶手、緊急呼叫按鈕等安全措施。目前大多數醫院病人陪護工作還是由親屬承擔,短時間內大部分醫院還不能達到無陪護治療的狀態。醫院治療病人重要,關心陪護人員同樣重要。醫院改建、設計病房時應考慮陪護人員使用空間。
3) 醫技科室的改建:隨著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大部分醫院醫療設備更新,新設備對機房的要求更加嚴格。原有機房的使用面積、射線防護、電磁屏蔽等均不能達到規范要求。改造原有機房應按機器生產廠家提供的技術數據,由專業設計部門進行設計施工,并經技術檢測驗收部門進行驗收。驗收合格后方可使用。舊式機房大多數只重視防護,不重視人性化裝飾設計,候診室、治療室環境過于嚴肅,造成增加病人的恐懼感,不利于治療。新改建的治療室引進家裝概念,通過裝修和裝飾創造出溫馨安逸的治療環境,能有效地緩解病人心理緊張,有利于病人的治療。
4) 環境改造:設計制訂醫院總平面規劃圖,規范院區的市政工程建設,結合醫院的實際情況,進行醫院的園林規劃建設。利用美好的景觀規劃,充分體現現代化醫院的人文關懷及舒適的空間感受,帶給病人良好的就診、休養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