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對二胎政策的看法

對二胎政策的看法

時間:2024-01-17 14:37:4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對二胎政策的看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對二胎政策的看法

第1篇

加強培訓,注重質量 

隨著二胎幼兒逐漸長大,幾乎每所幼兒園都在擴班,以迎接新生幼兒到來。幼兒數量增多,教師的數量隨之要增加。而按照目前的情況看,幼兒教師的數量是不夠的。但是,幼兒教師對孩子的啟蒙教育的作用影響很大,所以不可能只招人看數量而不看質量。因此,社會對幼兒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高質量的幼兒教師和高數量的幼兒教師,這樣才能保證幼兒教育的高質量,所以對不管是在職幼兒教師還是即將成為幼兒教師的人的來說,都有了新的挑戰。 

那么,如何去迎接新的挑戰呢?有調查研究表明,孩子處于幼兒時期的這代父母幾乎都是有一定知識教育水平的,所以他們懂得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他們不在意孩子教育需要多大的成本,更關心孩子是否能接受好的教育,對教師的要求也隨之提高。有的幼兒園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而且做得很好,加大了對年輕教師的培養,從教育理論到教學水平,從組織活動到寫作能力,都進行一系列的培訓。也有許多年輕的幼兒教師產生危機意識,自己從網上買書,比如《新教師如何帶班》《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教師20項修煉》,年輕的教師們努力求知,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和知識素養,以應對不斷涌來的二胎潮。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到“幼兒的行為反應是對教育工作最客觀、直率、真實的評價,教師要關注幼兒的反應,把它看作重要的評價信息和改進工作的重要依據?!币虼?,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更要注重幼兒的反應,以此來改進自己的工作。 

幼兒教師在二胎政策出臺以后,老教師要深入了解教育行業的發展趨勢,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給自己充電,或者在工作的同時繼續進修,跟上幼兒教育的潮流。 

正確引導,關注幼兒成長 

因為二胎政策的實行,許多父母選擇了生育第二胎,但是同時也有很多人沒有考慮到第一胎孩子的想法。而有很多現在園內的孩子都是作為家里第一胎,并且家里又有了二胎。事實上,這種現象也給幼兒教育帶了一些問題。 

第一胎孩子的心理影響不容忽視。幼兒一旦有了弟弟或者妹妹,就會覺得原本自己單獨的愛被突然出現的另一個人分走了,占有欲的不滿足,可能會讓孩子產生父母不要他們了,拋棄他們的想法,從而陷入心理障礙的桎梏。在平常的生活中,容易出現情緒激動,過激的行為。甚至過于嚴重的會被診斷為一類兒童心理疾病,十分影響孩子以后的發展。 

作為幼兒教師,有責任去關心這些孩子,主動了解孩子的想法。可以告訴他們再生一個孩子不會分掉父母的愛,以及如果有了弟弟或妹妹,自己還多了一個親人,這樣會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快樂。如果孩子已經出現一些癥狀,老師應該和家長積極地商討,建議家長關注已有孩子的情緒,給頭胎兒更多的愛和關心。舉個真實的例子,一個媽媽已經懷了二胎,一胎的孩子在上幼兒園,這個孩子就出現了一些不良的心理影響。他認為在媽媽肚子里的這個弟弟會分掉爸爸媽媽的愛,爸爸媽媽就不喜歡他了,從而經常有過激的行為,或者發脾氣。教師趁著媽媽放學來接孩子的機會,提出建議,希望她經常找孩子溝通,對孩子直言“不會因有了弟弟,就不喜歡你了”,以解除孩子的心理顧慮。此類事情,只要發現,就要趕緊糾正,不能讓它萌芽長大。就二胎問題,父母要尊重并且征詢孩子的意見,讓他們認識到作為一個家庭成員的責任感,很多時候父母的關心和承諾比老師的道理更有用。 

加強幼兒園教育軟實力 

二胎政策帶來的幼兒教育問題不僅體現在幼兒教師和幼兒身上,也體現在作為一個整體的幼兒園上。隨著幼兒數量的激增,幼兒園也會如雨后春筍一般紛紛冒出來。但是過了現在發展的黃金時期,幼兒園便將面臨更激烈競爭,到時候也許連雄厚的師資力量和優秀的教學傳統都沒有辦法支撐。因此,幼兒園從現在起,培養自身的師資力量,加強自己的教育軟實力,有危機意識避免在黃金時期之后被淘汰十分重要。 

第2篇

時至今日。真人秀節目已經被過度消費。而《二胎時代》仍能引來火爆收視無疑為電視人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那就是要緊貼時代脈搏、結合社會熱點、啟發社會思考?!熬C藝節目+社會話題”的成功嫁接讓觀眾成為了最大受益者。他們在看過節目后不是一笑而過。而是引發了深層次探討:“對二胎。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為此。本報特別策劃并采訪了本期話題。通過節目主創、百姓觀眾的現身說法。共話“二胎”這個新的家庭模式帶來的新思考。

主創說――《二胎時代》是這樣爍成的

作為國內首檔關注“二孩”的節目?!抖r代》以“二胎家庭幸福養成記”為創作理念。以“全面二孩”為社會政策背景。通過四組明星家庭和四組“二胎寶寶”的互動,模擬二胎家庭的生活形式。直面新型親子關系引發的家庭變化。作為北京衛視2016年的首檔大型季播綜藝。《二胎時代》以暖心治愈節目風格引發廣泛關注。

然而。在一個收視火爆的節目背后卻有著不少不為人知的故事。記者日前聯系到了《二胎時代》的總導演武懷寶。也了解到了很多幕后工作人員的艱辛。

“社會話題+綜藝節目”的首次嫁接

《二胎時代》并不是一檔常規綜藝節目。它以真實新聞采訪為由頭開啟,選取社會大眾對于“二孩問題”的不同看法,直面新型親子關系對社會人群帶來的改變和震動。用總導演武懷寶的話說,更是一次“社會熱點話題――綜藝節目”的首次嫁接結合。

據介紹,該節目的籌備時間很短,從確立主題到第一期節目的拍攝之間只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斑@對我們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會。首先這是個社會各個階層都非常關心的話題,熱度高、關注度高。在那段時間里,它成了千家萬戶都在考慮的問題――到底要不要生二胎?所以,我們在策劃時專門做了大量的社會調研,通過甄選出來的社會新聞,從中梳理出了一些焦點話題。在節目拍攝中,我們想辦法把這些都用到情景設置中。雖然這個過程很艱難,但是這樣的工作為節目后期內容的豐富多彩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p>

之前很多真人秀都借鑒了國外類似節目的套路。但是武導卻表示,《二胎時代》絕對是原創?!斑@幾年,親子類節目已經被消費得很過度了,觀眾對于戶外體驗式的真人秀已經非常熟悉了,甚至可以說有點膩了。而《二胎時代》并沒有參考之前那些。它是熱點社會話題和綜藝節目的首度結合,這是它最大的亮點。它的基礎是從社會新聞中來,再結合上明星家庭中發生的真實故事,來吸引觀眾的?!?/p>

對于將“素人寶貝”作為二寶空降到“明星家庭”的節目形式,武導表示也是一個創新?!拔覀儺敃r也考慮過直接去拍攝有兩個孩子的現成明星家庭。但是感覺這樣的話,戲劇沖突不夠強烈,混亂程度和接納程度不如現在的強烈。另外,如果只是純粹去表現明星家庭,對于一檔綜藝節目來說,又不太接地氣。所以我們加入了‘素人寶貝’的元素?,F在看來,星素結合的方式明顯給《二胎時代》帶來了不少人氣?!?/p>

首期節目播出后,電視、網絡、報紙上針對《二胎時代》的討論量驟然增加。節目組也在密切關注著來自各媒體的動向?!拔覀儼l現,大家探討最多的是父母教育的方式。之前網上流行很多大寶欺負二寶的搞笑視頻,其實這是二胎家庭面臨的普遍問題。對于二寶來說挑戰小一些,因為他從一出生就面對的是穩定的家庭關系。而對于大寶來說,如何做好心理引導和建設,如何讓他能接納二寶就是很重要的問題。觀眾這方面的討論也是最多的。比如說夏克立家庭在引導孩子的方法上很與眾不同,還有楊云對待小妹妹Eva的教育上很多觀眾認為有問題。這些爭論都特別好,這也正是我們制作節目的初衷。”

120個隱蔽攝像頭不夠用

與尋常的節目不同,《二胎時代》不預先設置環節、不抗拒沖突、不提倡演繹,節目開創全新觀察式拍攝模式,以明星家庭的自然感情線路發展為準,由120臺攝像機全方位記錄,自然真實地展現每個家庭的反應。而這也是吸引很多明星參與進來的賣點。曹穎在接受采訪時就坦率地表示,自從兒子出生后,自己就寸步不離,也拍攝下很多孩子的可愛瞬間。但是這和節目中24小時全程跟拍根本沒法相比?!安コ銮?,我去節目組看了一次拍攝素材,太好玩了。我強烈要求,即便是有些素材沒有被剪進節目中,也一定要一起給我。這是太難得的寶貴資料了?!?/p>

節目組又是如何實現24小時不間斷拍攝的呢?

據介紹,《二胎時代》的拍攝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觀察室的拍攝,也就是說在家里固定地方裝上隱蔽攝像機,24小時全程拍攝家里所有人的一舉一動;另一種是戶外拍攝,用武導的話來說就是“把《爸爸去哪兒》和《爸爸回來了》結合起來的拍攝方式”。

對于“120個隱蔽攝像頭”這個數字,武導表示“不夠用”。“要拍攝四個家庭,就要有四個導演組,所有的配置都是四套人馬。隱蔽攝像頭每家30個不夠用啊。比如楊威家就有四層,每層都要安裝。隱蔽攝像頭有的是無人的,有的是有人的,還有遙控的,掛滿房間的每個角落里。另外,我們在每個家庭都會有一個小型的導播間,也叫CC房,里面裝配的都是演播室系統。每個機位布置好后,拍攝出的信號都會甩回到CC房,進行編輯。別看CC房很小,但是里面人頭攢動,聚集著包括編劇、導演、錄音、燈光、攝像在內的七八個人。”如此零距離拍攝勢必會涉及到個人隱私,曹穎也曾說過,在家里經常忘記了房間里攝像頭的存在。但武導表示,他們在布置機位的時候也要避免隱私。“像衛生間這樣的地方肯定是要回避的。我們是很保護被拍攝者的個人隱私的。”

盡管拍攝鏡頭深入家庭的每個角落,但CC房里的工作人員卻不會直接發號施令或者任務給大家。“這也是我們和另外幾檔真人秀不同的地方,他們是直接任務,而我們是給限定性的條件。”武導解釋說,“開拍前,導演組對每個明星家庭做一次深入調研,讓他們填寫一個表格,包括每天的生活規律、家人的生活習慣等等。比如曹穎每天把孩子接回來,都要開始先寫字?;谶@個調研,在拍攝前會有一個框架式的臺本。但是具體內容會隨時調整。比如說有一次王子不聽話,導演組就會有意識提醒曹穎一下,讓她鼓勵、夸獎一下二寶,借此刺激一下王子。這種做法基本上還是保護了家庭生活的原生態,避免刻意制造的痕跡?!?/p>

四個明星家庭是這樣選出來的

在《二胎時代》中,觀眾多方位展示了中國式家庭的溫馨之情:即便在“雞翅大戰”中產生摩擦,但甜甜的“二寶妹妹”給楊威家庭帶來了更多甜蜜。不僅楊威畫風秒變,魔性笑容讓人忍俊不禁,楊陽洋也一改霸氣高冷范兒化身小紳士主動關心妹妹;面對仨寶,姥爺潘長江雖然累的夠嗆,但當孩子們懂事收拾玩具、乖乖聽姥爺講故事時,姥爺也收獲了更多幸福;曹穎也一樣,王子和二寶隨時隨地的“秀甜蜜”,更擊中了無數網友內心,讓不少網友直嘆,“多一個二寶果然不一樣,整個家庭氣氛都變甜蜜了,看到他們這么和諧,我也好想生個二寶?!?/p>

不只是內容定調,從節目嘉賓的選擇上,也涵蓋了多年齡段觀眾的需求。如潘長江一家,展現的是兒孫滿堂老人的家庭生活;夏克立一家,偏向自由教育適合新時代年輕父母;曹穎家,母慈父嚴是尋常中國家庭的模板;而楊威一家中,楊陽洋的個性特征敏感不善言辭,他的成長最能體現二寶帶來的影響……四組明星家庭共同組成了一個真實家庭的縮影。導演武懷寶告訴記者,這四個家庭的選擇上他們還頗費了些心思。

“因為我們的籌備時間很短,所以在明星家庭的選擇上也難度很大。很多合適的家庭都已經被過去一些節目消費過了。但是我們選了楊威和夏克立兩個之前在真人秀出現過的成熟家庭,一方面拉近了和觀眾的距離,另一方面我們在節目中所呈現的是熟識的家庭面臨新問題的態度。對于潘長江家庭的選擇主要是考慮到隔代親情。他家里面基本上是潘長江、潘陽和小石頭,事實上我們也拍了潘長江的父母。這樣錯綜復雜的家庭成員關系對于二胎兄弟不同的對待方式特別有看點。而曹穎自從當了媽媽之后很久沒露面了。她家的教育方式跟其他家庭也是有區別的。可以看出來,我們盡量從不同的維度去選擇不同的家庭,其中也考慮到了差異化和不同年齡的代際關系?!?/p>

最大的欣慰是得到觀眾共鳴

《二胎時代》播出后引發了觀眾很多爭議。有觀眾認為節目殘酷,尤其是對于新來的孩子?!叭思以谧约杭乙彩切」餍⊥踝?。跑到明星家庭里就變成了孤家寡人,無論對于大寶還是二寶都有些殘酷。”

對此,武懷寶導演表示:“我們做節目時有個基本的原則,就是要保護素人寶貝。畢竟人家是初來乍到,被送到一個新環境,難免會有各種不適應。其實我們現實中也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況,孩子到朋友家里去偶爾住一天,也會受到很多照顧的。換個角度來說,其實素人家庭也是很期待看到孩子不同的反應。比如去到潘長江家里的小豌豆,她媽媽其實已經懷了二胎,她也希望豌豆能通過這個節目做一次實習姐姐,為將來的生活來一次預演。”

這幾個孩子的父母也有自己的動機,看看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生活的時候,他們能觀察到什么。比方說我們這次潘長江里小豌豆,他媽媽其實已經懷了二胎了,她希望豌豆能做個實習姐姐。盡量保護素人寶貝。畢竟是初來乍到?,F實中也經常會遇到,送到一個環境,本質上并沒有傷害到這些孩子的做法。還是很適應。

第3篇

關鍵詞:自主性;主題班會;中高年級小學生

在二十一世紀的新時代,素質教育在教育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在中小學高年級的素質教育中,定期進行的主題班會教育活動顯得尤為重要。在主題班會的開展過程中,老師可以充分地獲知學生近期的疑惑與不解;學生可以盡可能地學習一些在課堂上學習不到的知識,如,常識、習俗等等;也可以讓學生積極踴躍地分享個人見聞,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情感交流等。由此可見,一個成功的主題班會必然需要學生的配合,要求學生積極地參與班會展開的一系列活動當中去,這樣才能產生理想的活動效果。所以,全方位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就成為本文討論的重中之重。筆者對如何選擇班會的主題、班會的活動方式進而提高學生自主性進行了詳細闡述。

主題班會是德育的重要載體,一個好的班會是具有一定的內涵與質量的,讓學生受到啟發、明辨是非、提高自覺性,才更加符合德育的要求。而這與學生是否自主地融入班會活動中去息息相關。如何開展一個成功的班會,如何讓班會吸引學生,讓學生自主地參與班會,筆者認為可以從“以小見大”“大中見小”“即興發揮”三個方面來考慮,全方位地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能動性。

(1)“以小見大”即從平常的小事中尋找德育的真諦。這就要求老師要心思細膩,能夠敏銳地從學生日常表現出的小事發現問題,挖掘整理出包涵有深刻教育意義性的主題。例如,“二胎開放”以來,有不少小學的女同學從一個活潑開朗的小女孩變得情緒不定,容易暴躁,又或者上課走神、一臉苦悶的樣子。老師課后找其談話,發現原來很多學生是家中老大,如今政策開放,準備懷第二胎的家庭環境讓小女孩感覺到“失寵”,無法應對前后差異,出現一些情緒和心理上的負面影響。從這方面著手,老師可以擬一個班會主題,讓學生訴說苦惱,引導學生如何去做一個合格的哥哥姐姐,讓學生了解謙讓的傳統美德、互幫互助的手足情等。也可以開展一個班會討論,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表達對弟弟妹妹的到來是否表示歡迎。然后,由老師進行總結陳述,將道理提取出來,讓學生明白二胎政策對學生、對家庭乃至對社會的重要意義。讓學生把對“二胎”的偏見放下,消除學生的顧慮。

(2)“大中見小”則是從國家政策、時事熱點出發,要求教師扣緊時代脈搏,把握當下教育新局面,與時俱進,讓班會主題更有新意,引導學生主動地發現和思考問題。例如,不久前,奧運健兒們英勇拼搏、團結奮斗、艱苦訓練、勇往直前的身影,激勵著每一代中國人。開展奧運主題班會可以更好地讓學生自發地感受奧運精神,繼承并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3)“即興發揮”則是對當前班級所產生的各種各樣的矛盾進行總結,讓學生發現問題所在,探討解決方法,不斷促進班集體的進步。比如,在班級的某次活動中,學生對老師的處理方案不滿意,覺得不公平。那么,班主任就可以即興發揮,以“公平”為主題,讓學生探討對公平的看法,借此機會學習一下什么是公平,如何才能公平等。

此外,班會的開展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筆者認為,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小組討論、師生問答、探究問題三種方式之外,讓同學們參與到主題班會的課程設計中去,自導自演,老師從旁指點協助來開展班會的方式也是非常可取的。同學們課前查找資料,設計班會活動方案,班會課中討論,最后進行總結陳述。這樣一來,充分激發了小學生的自主能動性與參與積極性,更加鍛煉學生,更好地完成既定目標,讓學生有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

W生在整個班會課前、課中、課后的參加過程中能夠受到深刻的教育,學到知識的同時提高自主學習意識,培養文化素養。如,圍繞“我為集體添光彩”主題開展班會時,課前,讓學生在搜集資料,創設兩到三個活動環節,老師審核后,給予指導意見,讓學生不斷完善,班會進行中,邊玩邊感受班會主題,效果明顯。讓學生圍繞“怎樣才能為集體增光彩”進行自主討論,老師在旁引導學生不斷總結為集體增光彩的三個方面:做好自己,團結互助,目標一致。

綜上所述,讓班會主題和班會開展方式更自主,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切實將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班會活動中去,就能夠達到班會的預期效果,讓小學中高年級班會綻放光彩。

參考文獻:

[1]伍潔怡.基于行動研究的小學中高年級游戲式主題班會設計與實施[J].教師,2015(21):119-120.

[2]周燕微.例談中小學班會課主題的選擇與提煉[J].中小學德育,2016(6).

第4篇

家長講述 老大情緒焦慮

李霞(公司職員):自從兒子降生的那天起,五歲的女兒就表現得十分失落。尤其記得兒子滿月那天,一家人正高興地聊天吃飯,嬰兒床里的兒子卻突然哇哇大哭起來。我莫名其妙地抱起兒子,只見小家伙嫩嫩的手指甲被剪破了兩層皮。我根據女兒平時的表現,猜想是她干的。于是我在各個屋子里找女兒,發現她躲在書房的角落里,手里死死地攥著一個指甲剪,一臉憤憤不平的樣子。瞬間,我的心寒到極點,他們都是我的孩子??!女兒怎么能這樣對待自己的弟弟呢?

劉萌(專職媽媽):半年前,我家的“二寶”出生了,盡管又是個女兒,但我的心里有著說不出的幸福。兩個可愛的姑娘依偎在我身邊,是多么溫馨的畫面啊。可沒料到,大女兒性格變了,不再像以前一樣開朗,而是固執、愛哭。就拿和父母分床睡這件事來說吧,讓大女兒搬到自己的房間,是因為位置有限,可我再三解釋,四歲的大女兒絲毫沒理會,撅起小嘴躲進自己的房間嗚嗚哭個不停,聽著孩子痛苦的抽泣聲,我的心簡直碎了。

王東(業務主管):我的大兒子已經五歲半了,本是個陽光開朗的小男子漢,可隨著女兒的出生,兒子變化很大,動不動就愛“發脾氣”。那天下班,我剛剛抱起小女兒,兒子徑直走到我前面,冷冰冰地問:“你怎么不抱我了,到底還愛不愛我?愛我多還是愛妹妹多?”霎時,我就愣了,正欲給兒子好好解釋一番,可他卻轉身跑走了。從此兒子很少與我和妻子交流。

家長視角 父母力不從心、喜憂參半

陳慧霞(公司會計):俗話說:兒女雙全是好命。如今我兒子五歲,女兒一歲半,兒女都有了,可煩惱也來了。每天的一日三餐,家里簡直比“打仗”還要熱鬧,小的年齡小,自然需要一勺一勺地喂,可兒子年齡也不大,也想得到父母的寵愛,有時也會提出讓父母喂飯夾菜。如果不答應,兒子就索性連飯也不吃了;可答應吧,畢竟只有兩只手,照顧兩個孩子,焦頭亂額的程度可想而知,真是苦不堪言。

苗曉芳(業務導購):大兒子被獨寵了六年之后,小兒子降生了。家里兩個“活寶”,真夠鬧騰的。于是,我常常教育大兒子,一定要讓著小弟弟,因為你是哥哥。剛開始,大兒子做得還不錯,可后來隨著二兒子的長大,兩個小家伙經常發生爭執,無非是因為爭搶玩具之類的小事情。每當此時,我總自覺不自覺地先教訓大兒子,這樣一來,大兒子認為我“偏心眼”,與我感情疏遠了。

孫翔(工程師):記得在我小時候,家里姐弟四人和睦相處、互幫互助。可如今,時代真是不同了,家里僅有兩個娃,就讓我和愛人招架不住了。由于工作關系,我經常到外地出差,由于女兒和兒子的興趣愛好不同,自然帶來的禮物也不相同。每次買來了禮物,女兒總是敏感多疑,拿著弟弟的禮物研究半天,非要問出每件禮物的價格,弄得我和愛人不知如何作答,非常尷尬。在女兒看來,弟弟是她最大的“競爭對手”。

專家看法 揚長避短輕松應對

金利波(江蘇省家庭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對于有著兩個孩子的家庭來講,要利用非獨生子女的優勢,樹立“老大”的榜樣力量,讓兩個孩子相互學習、相互影響。比如:對家里的老大要經常這樣引導“你是姐姐,就要做出姐姐的樣子”“你是哥哥,可是弟弟崇拜的偶像哦!”以類似的激勵法既能正確引導老大,為弟弟妹妹做出了榜樣,又能讓兩個孩子都從中感受到幸福。通常,老大表現十分優異,老二也就相對優秀,可見家庭教育是相互熏陶、相互感染的。

李敏(河南省家庭教育指導師):對待家庭中年齡小的“老二”,切忌溺愛,公平公正是育兒教女的“金鑰匙”。如果父母在日常教育中一旦偏頗于某一方,就會激起另一個子女的不滿,引起心理的叛逆和反感,同時還會加劇孩子之間的矛盾,教育起來就相當棘手。家長端好家庭教育的“這碗水”,就能使孩子們及時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從而懂得約束自我,懂得與兄妹和睦相處。

第5篇

【關鍵詞】出生性別比;失衡;性別結構問題;文獻綜述

我國對人口性別結構的學術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三十余年的研究歷程是一個對人口性別結構不斷深入認知的曲折過程。本文將通過回憶這一歷程,梳理學者們的研究,客觀展現這一研究領域中的成果和可能的新奇點,以期能對以后的研究和政策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這里主要通過CNKI數據庫查找搜集已有文獻,輔以一些涉及人口性別結構研究的著作進行文獻梳理工作。在CNKI上,以“性別結構”作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共查到1981年至今293篇相關論文。在所有相關文獻中,最早涉及人口性別結構的討論是1981年《人口研究》第二期刊登的康明村的《對新疆石河子地區獨生子女性別比例調查》一文。然而,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絕大多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是否有性別結構問題的爭議之中,從90年代中后期,我國學者對性別結構問題基本達成共識,研究集中轉向了更深入的關注點之中。通過對1982年至今的293篇文章的標題、內容進行細致篩選,筆者最終選擇確定了本次綜述所將分析的44篇文章。

至今學界對性別結構相關問題的討論,大致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對性別結構問題存在與否的爭議;二是對出生性別比失衡的原因的討論;三是對出生性別比失衡的社會后果的討論;四是對防止和減小性別結構問題的發展策略的探討。

一、對我國性別結構問題存在與否的爭議

我國著名人口學家李建新認為,學界討論的性別結構,一般指的是出生性別比。出生性別比是人口性別結構的一項重要指標,對總人口性別比、分年齡性別比都有著決定性的作用。著名人口經濟學家田雪原在其著作《人口學》中指出,出生性別比指的是一定時期內(通常指一年)出生嬰兒中男嬰和女嬰之比,一般以每100個女嬰對應多少男嬰來表示。在生物學意義上,出生性別比是個常數,在沒有外界干預的情況下,它一般穩定在105左右。若偏離了這個常數,則意味著出生性別比失衡,性別結構問題也即將產生。

1982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出生性別比為108.5,199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出生性別比上升到了111.3,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這個數據為116.9,而到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出生性別比已經高達118.08。

在80年代初,我國出生性別比開始偏離正常值(105),然而在先前的研究中,學者對人口現象和問題的研究關注點更多地在全國人口規模、人口遷移等方面上。對人口性別結構做出的最早討論是人口學學者康明村,他于1981年發表在《人口研究》第二期的《對新疆石河子地區獨生子女性別比例調查》一文首次以地區的計劃生育實際狀況調查為基礎,研究發現新生的獨生子女中出生的男嬰要多于女嬰,并呈現逐年遞增趨勢。隨后,1983年鄒平通過在北京地區展開的對出生嬰兒性別比的調查分析,發表了《關于北京市出生嬰兒性別比的調查》一文,文章指出由于計劃生育和生男孩的意愿,在偏遠地區有瞞報的情況,并且瞞報的女嬰居多,而因為這點他在研究最后也沒承認康明村提出的我國人口出生性別比失衡的情況。

因此,有關我國人口性別結構的研究,一開始就在出生性別比是否有失衡各持看法。引起了八九十年代學界對性別結構是否存在的爭議。這期間的有關研究中,主要有兩種截然相反的兩種觀點, 一種觀點則認為普查和抽查的數據反應了我國人口出生性別比失衡并有嚴重化趨勢的事實;而另一種觀點認為說中國存在出生性別比失衡是不科學的,因為先前的統計數據受各種原因影響是失實的。

一些學者依據人口普查數據和抽查數據發現中國出生性別比失衡的情況。1988年袁振相在《出生嬰兒性別比初探》一文中指出我國出生性別比失衡不再是個別地區的問題,而是廣泛存在并具有城鄉分布一致的特點,但農村失衡情況要嚴重于城市。同年,劉爽在結合第四次人口普查數據和在我國本分省市的抽樣調查數據分析,在《對中國人口出生性別比的分析》一文中描述的情況與袁振相基本相同。

而以徐毅為代表的學者利用1982年到1990年兩次人口普查數據和部分抽查數據反復研究,于1991年在《中國出生性別比的現狀及有關問題的探討》中認為出生性別比偏高是由于存在很多出生女嬰瞞報、漏報、錯報的現象。賈威也在他的《收養子女對出生性別比的影響分析》中認為收養子女比例從80年代到90年代呈較大幅度上升,但大量被收養的女嬰未被記入統計數據。因而他們認為所謂事實性人口出生性別比偏高,只不過是統計數據造成的假象。

這一爭議在一些不爭的統計數據比較和“光棍”群體的日益壯大等事實中得以逐漸平息下來,大多學者保持了一種客觀的態度對八十年代的出生性別比現象重新進行了解讀和思考。因此,從九十年代后期的研究就可以發現,研究關注點不再糾結于是否存在人口性別結構問題上,而是開始了一些更深入關注點的討論中。

二、對出生性別比失衡的原因分析

雖然八九十年代,研究者更多偏向對性別結構問題存在與否的爭論,但是也有不少學者同時討論了一些關于導致出生性別比偏高的根本原因,馬安和涂平認為,在20世紀80年代出生性別比偏高主要還是由瞞報漏報引起的,認為是這種原因的學者往往也對我國人口結構問題的存在持否定態度。而后有的學者則反思快速的高新科技推廣對我們的社會生活帶來的效應。于弘文則有不同的觀點,他認為產前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流產是偏高的主要因素,而瞞報漏報是次要因素。

在后來的研究中,學者們也因統計技術的成熟而拋棄了“瞞報、漏報和錯報”的解釋,李建新等學者認為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流產等技術的發展是促成我國人口出生性別比失衡的原因,但不是根本的。

以楊菊華為代表的“政策論”者認為計劃生育政策是導致性別比失衡的最根本原因。他在《中國生育政策與出生性別比關系的理論構建與實證研究》中構建和檢驗了生育政策和出生性別比的關聯機制。他的研究發現,在一孩政策地區的出生性別比偏高、一孩半政策地區二胎及以上胎次的出生性別比又極度失衡。而在政策寬松的環境下使部分女胎與男胎一樣受歡迎,比如而未實行生育限制政策的少數民族地區的出生性別比基本保持正常。于是他認為,政策越強反而易使女胎受歧視而遭遇人工流產,而相對寬松的政策讓女胎所受的歧視程度相對減弱。

“生產論”者認為出生性別比失衡是因為社會經濟發展中男女不平等的影響。壽蘭蘭在《出生性別比失衡——兩性不平等為和諧社會留下的重大隱患》指出,人口出生性別比失衡從本質上來說,是男女不平等的表現,當前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尤其在農村地區,社會生產對男性的需求大大高于女性,女性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普遍低于男性,出生性別比的失衡也是女性在社會生產過程中生存權和發展權受到侵害的反映。

“文化論”者則當然認為是傳統的生育觀念和重男輕女的生育文化的影響,劉強在《中國人口出生性別比失衡》一文中指出,中國傳統生育文化具有濃厚的重男輕女、男尊女卑色彩。即使是今天,“不生男孩不罷休”的生育意愿還沒有根本轉變,這是出現出生性別比異常的根本原因。

而“技術論”者則認為是B超技術的運用直接導致了中國出生性別比的極度不平衡。李樹茁和鄭真真等多位人口學專家認為性別選擇性人工流產是造成目前出生性別持續偏高的主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我國從事計劃生育的部門來說,他們會自覺地維護自身的合法性,因而對政策論說產生一種抗拒?!霸跂|亞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如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他們并沒有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卻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的現象。雖然出計劃生育政策在某種程度上是加劇了性別比偏高趨勢,但是二者并沒有必然的聯系”之所以有這樣的解釋,是因為分析者把各個要素相互脫離的結果。出生性別比失衡并不是哪一個原因造成的,而是各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三、對出生性別比失衡的社會后果討論

對出生性別比失衡的社會后果有很多,本文選取了學界認同高的后果加以呈現:

(一)女嬰生存健康條件下降

根據世界各國的經驗數據,嬰兒死亡性別比為120—130(女性為100),這是因為女嬰患遺傳疾病的概率要低于男嬰,女嬰的免疫力強于男嬰的緣故。如果一個人口中觀察到了男孩與女孩的死亡水平之比低于這個正常值,則說明這個人口中存在著非正常的性別差異。張二力在《從五普地市數據看生育政策對出生性別比和嬰幼兒死亡率性別比的影響》中指出,2000年在一孩政策地區的女嬰死亡率偏離正常比例高達99.9%,是執行二孩政策地區的1.75倍。這一現象與出生性別比偏高同為嚴厲生育政策的副產品,也直接影響到了年齡性別結構,最終將會帶來不良的社會后果。朱楚珠認為,在我國嚴格的“一孩”“一孩半”生育政策之下,偏男的性別偏好不能通過正常生育來滿足,在存在著性別歧視的地區人們對女孩生存的環境“漠不關心”,致使一些女嬰生病得不到好的治療而夭折,也還存在著大量的溺嬰現象。因為這樣的女嬰死亡可以換取再生男嬰的機會。

(二)婚姻擠壓

婚姻擠壓(Marriage Squeeze),最早由瓦萊麗·赫德森和安德烈亞·博爾兩位學者提出,在2004年5月份,他們的名為《光棍:亞洲男性人口過剩的安全意義》著作在英美學術界引起廣泛關注。這部著作把矛頭對準世界上人口最多、而且性別比偏高的兩個國家——中國和印度,具體就是由于兩國成年男性遠遠多于成年女性,男性因此不能像傳統那樣選擇配偶,而是以競爭的方式相互擠壓選擇配偶,復雜的競爭機制最后生產出了很多光棍。而這些光棍,往往是誘發社會問題和對社會安全產生威脅的重要群體。對于任何一個社會,男女正?;榕涞娜丝趯W前提是在婚齡期階段(20—39歲)男女性別比會均衡在100左右。劉建新在對我國2000年的普查數據中分析到,不僅年齡組如0—4歲的性別結構嚴重失衡,而且婚配年齡人群的男女性別比也不均衡,男性人口大大超出了對應的女性人口。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院長翟振武在一個新聞訪談節目中講道,人們在選擇配偶時出現“老夫少妻”、“城里哥找鄉下妹”、“貧困男尋求跨國婚姻”這些現象來避免婚姻擠壓帶來的影響。這些非傳統的婚姻搭配只是加大了婚姻擠壓的效應擴散,并沒法有效解決問題。

由我國目前出生性別比的偏高趨勢可以預見,到2020年,將會出現3000萬“光棍”。未來我國婚配人群的性別結構失衡引出的婚姻擠壓仍將是一個嚴重的問題。而除此之外,還有更多的社會問題繼續,甚至還有新問題產生。

(三)對社會穩定與安全的影響

劉建新認為,婚姻擠壓產生的后果,絕大部分是被動單身。而這些被動單身的男性往往來自于偏遠地區或者文化水平、經濟水平和社會地位較低的男性。不能婚配不僅會影響到個體的身心健康,還將加重這些原本就邊緣的男青年的失落感、挫折感。

國家人口計生委關愛女孩治理出生性別比專家組組長原新指出,性別比失衡帶來的不僅僅是婚姻擠壓的問題,還會引發性暴力、拐賣婦女兒童等非法行為的發生。孫江輝在《男女性別比失衡與違法犯罪問題研究》一文中認為,不能結婚的男性處于社會底層,已經具有這樣的危險傾向:即基于體力建立一種系統,通過暴力得到他們無法以合法途徑得到的東西,為了謀求正常的社會生活,比如婚姻、生活富有等,而又缺乏正當的手段時,他們便會以其自認為正當的方式來實現。

出生性別比失衡,帶來的影響之重大,以至于我們再也無法忽視這個問題的存在,它正如一場靜悄悄的危機,一步步向我們逼近。

四、防止和減小性別結構問題的發展策略

目前我國整體人口出生性別比仍然持續偏高,在對未來性別結構堪憂的同時,學者們也對癥下藥地探索了一系列措施和對策應對出生性別比失衡問題。嚴梅福在《變革婚居模式降低出生性別比》中分析到由于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最重要的是要改變傳統的婚育觀念,建立新型的人口道德,并通過招贅婚居,提高女孩的養老價值和“傳宗接代”的預期效益價值,淡化宗族和家族觀念。辜勝阻、陳來在《城鎮化效應與出生人口性別比偏好》中認為通過人口城—鄉遷移、制度城—鄉遷移和生育文化的重構,在廣大農村地區大力發展生產力,加速農村人口的非農化和城鎮化,通過外部制度環境的改變和法制的完善來淡化人們的男孩偏好。王翠絨的《出生性別比持續升高的人口倫理學分析》提出應全方位構建完備的社會保障、利益補償制度,樹立生男生女都一樣的新風尚,提倡尊重婦女生育的社會價值。著名人口學家田雪原等人在《“軟著陸”:中國人口發展戰略的理性選擇》則建議改革現有生育制度,全國不分城鄉雙方均為獨生子女者結婚一律允許生育兩個孩子。

五、對我國性別結構問題研究現狀的評述與思考

通過對近三十年的關于性別結構問題的研究梳理,我們可以發現,這方面的研究經歷了一個艱難曲折的過程。然而,起初那段將近二十年的時間圍繞問題真實性展開的爭議不僅為我們展現了問題本身發展的清楚脈絡,也開拓了后續研究者的視角和內容??偟膩碚f,對于人口性別結構的問題囊括了對這個現象的描述、解釋和預測。不管從研究視角還是研究內容來看都比較全面。但筆者從出生性別比失衡的研究現狀也衍生出了一些相關思考:

(一)一方面,我們承認生育觀念是影響出生性別比的重要因素之一,傳統的重男輕女的觀念減少了女嬰出生或存活的機會。而另一方面,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很多通過實證的問卷調查和研究并得出我國現階段大部分地區“重男輕女”“養兒防老”等生育觀念發生了重大轉變的文章,“生兒生女都一樣”、甚至是“女孩比男孩好”的觀念無論在農村還是在城市都普遍存在。但是,事實上,即使在生育觀念轉變的情況下,不管是對全國還是對地區而言,非法使用B超鑒定胎兒性別和非法選擇流產女胎的“兩非”現象仍然嚴重,而出生性別比仍然是只高不下。怎樣解釋這種觀念與行為不一致的非邏輯行為呢?

顯然,我們首先會想到這是因為造成出生性別比失衡的現象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以往的研究只是說明有共同作用,但并沒有對這種共同作用何以產生和以何種形式表現并沒有做明確的分析和說明。因而,僅僅以“共同作用”這樣粗糙的解釋也著實有些尷尬。試想在眾多造成出生性別比失衡的因素中,生育觀念這種內化于行為者的東西直接引導和支配人們行為,但在與國家政策、社會生產和B超技術相碰撞的時候發生了妥協,做出了與生育觀念不一致的行為,而使得出生性別比持續偏高。觀念的妥協為何,暫時不得而知。但是,有一點,應該可以清楚地看到,即即使生育觀念已有大的改變,但如果國家政策不盡快進行合理調整,人們在社會生產中對男女性別觀念不轉正,B超技術還肆意濫用,想要在未來平衡出身性別比,也可能只是一個空談的理想吧。

(二)另外,國家政策也是影響出生性別比的重要因素。在此寄希望的對國家政策進行合理的調整,并不是無根據的。

從70年代實施的計劃生育政策的負面影響從一開始就慢慢凸顯出來,其實早在80年代中期“一孩”政策遭到質疑后,在部分地區(多數是農村)開小口實施“一孩半”政策,近幾年“放開二胎”的聲音也越來越多。

據統計,2009年全國范圍內生一胎的性別比是107.1,二胎的性別比是151.9,三胎的性別比更是高達159.4,遠遠偏離正常范圍。也就是說,生的胎數越多,生男孩的意愿反而更強烈,性別比就越高。所以有學者便認為 “二孩”生育政策還是滿足不了生育者對嬰兒的性別需求,第一胎生女孩的家庭再生男孩的愿望變得更為強烈,而以出生大量二孩甚至是多孩來平衡性別比是不科學也是不現實的。顯然讓我們尷尬的是,目前不管是一孩還是二孩的政策下,嬰兒出生性別比都不樂觀,在未來仍然是我國人口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這意味著要減小和平衡出生性別比,僅靠人口政策的調整也是不夠的,正如影響性別比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樣,要減少性別比失衡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努力,一種適宜的政策和合作方式的探索也將成為未來性別結構問題研究領域中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 康明村.對新疆石河子地區獨生子女性別比例調查[J].人口研究,1981(2).

[2] 鄒平.關于北京市出生嬰兒性別比的調查[J].人口研究, 1983(4).

[3] 馬安,查瑞傳.中國人口現狀初步分析[J].人口研究, 1984(3).

[4] 劉爽.對中國人口出生性別比的分析[J].人口研究, 1988(3).

[5] 徐毅,郭維明.中國出生性別比的現狀及有關問題的探討[J].人口與經濟,1991(5).

[6] 徐毅.中國出生性別比的現狀及有關問題的探討[J].人口與經濟,1991(5).

[7] 涂平.我國出生嬰兒性別比問題探討[J].人口研究, 1993(1).

[8] 賈威.收養子女對出生性別比的影響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5(4).

[9] 巖復,陸光海.出生性別比升高的“微觀”研究——湖北省天門市出生性別比升高的特點和原因調查[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5).

[10] 嚴梅福.變革婚居模式降低出生性別比——以湖北省為例[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5).

[11] 辜勝阻.陳來,城鎮化效應與出生人口性別比偏好[J].中國人口科學,2000(5).

[12] 朱楚珠,李樹茁.關愛女孩保護女孩[J].人口研究,2003(5).

[13] 于弘文.出生性別比偏高:是統計失實還是事實偏高[J].人口研究,2003(5).

[14] 瓦萊麗·赫德森和安德烈亞·博爾.光棍:亞洲男性人口過剩的安全意義[M].2004.

第6篇

摘要:抓好則克臺鎮當前農村計劃生育工作,是全面建設則克臺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有效控制人口增長過快、提高人口素質、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必然要求,更是樹立科學發展觀、努力建設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下面,就我個人多年從事計劃生育工作的一些體會,談一下我對進一步做好當前農村計劃生育工作的一些看法和認識。

關鍵詞:則克臺鎮 農村計劃生育 看法 認識

一、機遇與挑戰

隨著農村計劃生育工作的深入開展,給計劃生育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新的挑戰。建設新農村是一場破舊立新的農村革命。全鎮要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目標,要靠大家齊心協力,共同完成。計劃生育工作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部分,成為農牧民群眾所關注。只要把農村計劃生育工作抓好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就加快了,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也就有了基礎。在我看來,就機遇來講,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黨和國家的新農村政策為農村計劃生育工作的開展,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農村稅費改革、義務教育的實施、農、林、牧直補政策的出臺,全面減輕了農牧民的負擔,解除了農牧民群眾少生快富奔小康的后顧之憂。二是各種獎勵扶助政策在計劃生育法律法規中的出現,為我們逐步建立和完善計劃生育激勵機制、落實計劃生育家庭各項優先優惠政策提供了法律依據。三是計劃生育民心工程的實施,為計劃生育工作贏得了民心,促進了文明幸福家庭建設。

面對機遇,更應清楚地看到潛在的困難與挑戰。一是中央“兩免一補”政策的實施,許多農村群眾在得到實惠的同時,又萌生了生育二胎的想法。二是農村計生家庭的各項優先優惠政策,不能完全起到利益導向的作用。每月每人20元錢的吸引力不大,其它各項優先優惠政策,也不落實到位或落實不全面。還有一個獎勵扶助政策,是到年滿60周歲時,才能享受到,一些群眾對這個政策不抱希望。三是有些政策沒有形成合力,不利于計劃生育工作的開展。比如農村合作醫療報銷范圍就不包括計劃生育手術后遺癥的人。四是農村少數黨員干部及其親屬不履行計劃生育政策,起不到帶頭作用。尤其是少數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利用職權謀取私利。五是農村流動人口管理難、出生人口性別歧視、社會撫養費征收難這三大難題,始終困擾并制約著農村計生工作的向前發展。

二、建議和對策

計劃生育工作在新農村建設初期所遇到的這些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去解決。一是領導要重視計劃生育工作。政府要將人口計生工作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保證其人員、任務、指標、措施、經費全部到位,全面促進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相互協調,和諧發展。制定社會撫養費征收管理辦法,嚴格社會撫養費收支“兩條線”,避免滋生腐敗。二是要立足實際、從長遠著想。計生部門要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配強隊伍,以培訓、參觀考察、經驗交流、崗位練兵、表彰鼓勵等形式,樹立典型,充分發揮帶動作用。三是從村“兩委”班子入手,實行支部書記為“第一責任人”,堅決落實計劃生育“一票否決”制,并追究政府包村領導的責任。定期對計生辦財務進行審計,規范計劃生育財務開支。四是建立農村計劃生育信息反饋和案件查處機制。農牧民群眾反映的計劃生育案件基本上是他們身邊發生的。縣鎮計生部門必須成立專門組織,加大對計劃生育案件的查處力度。凡是牽涉到案件的直接責任人,要嚴肅處理,對違法的要追究法律責任。五是法院在受理計生部門委托的案件時,必須依據人口和計劃生育法律法規的內容進行處理,不得隨意降低社會撫養費的征收標準。六是執法必須與宣傳教育結合起來,增強出生人口性別比的治理力度。七是改變群眾過去的生育理念,用新型生育文化來教育他們,用科學、文明、進步的婚育觀念,來武裝他們的頭腦。教育群眾要向懂計劃生育法律法規和少生快富的人看齊。八是要發揮鎮村計生人員的宣傳作用,抓好計劃生育基礎性工作,形成合力。這項工作不是哪一個部門能完成的,是全社會的責任,只有大家都行動起來,全鎮人口計生工作不盡如人意的狀況才能得到改變。九是盡量減少檢查、評估。上級主管部門要杜絕沒有實際意義的檢查、評估,多深入各村加強指導和服務,使基礎更牢固。十是經常性工作要常抓不懈。落實各項節育措施,加大專項治理,提高服務質量,全面鞏固、提高計劃生育成績。把管理貫穿于服務和經常性之中,以“獎勵少生、處罰多生”為重點,按照計劃生育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制定計劃和目標。

總之,面對當前人口工作的嚴峻形勢,政府需保持清醒的頭腦,制定獎懲制度,全面抓好落實,就一定能夠在建設新農村中發揮人口和計劃生育部門的作用。目前,計生部門已不是坐而論道之時,而應該立即動身踐而行之了。做好了農村的計劃生育工作,就是人口和計劃生育部門對建設新農村和建設和諧社會一個很了不起的貢獻。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人口計生工作面臨的難題,更為每一名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我深知,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難點、重點在農村,但我也看到:人口計生工作的希望也在農村。做好了農村的計生工作,不僅利于新農村建設,而且還會促進農村已婚育齡婦女身體健康水平的提高,促進各項避孕節育措施的落實,促進各項優先優惠政策的兌現和落實,讓廣大的農村計劃生育家庭,充分享受到因自覺帶頭實行計劃生育而帶來的好處,享受到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

第7篇

這兩年來,我一直認為中國大健康事業進入了一個黃金發展十年,但是很多人不相信,特別是2014年以來行業的整頓治理,讓很多人產生了醫藥醫療行業出現下行拐點的感覺。這是一個沒有站在國情和行業發展高度上得出的短視觀點。

我的看法正相反,2014年之前是中國大健康事業發展的初期,混沌發展,大干快上,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是任何產業在高速發展初期必然會出現的現象,一點也不值驚訝。而行業治理整頓,正是一個正本清源、調整和夯實的過程,之后才能進入更為健康和穩健的發展階段。以中國醫藥醫療的發展水平來看,對標歐美,再有30年時間,才有機會跟上歐美平均水平,所以發展潛力空間不是以一、兩年,甚至5-10年來衡量的。這就是一種戰略角度的思考和判斷。

近期投資界和醫藥醫療行業都非常關注的熱點是主席主持審議和通過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首先我們應該注意到,這個規劃的時間已經超過了本屆政府任期,甚至延伸到了下屆政府,確實是一個非常長期的戰略規劃。由當屆政府制訂跨屆規劃,這是非常少見的。如果大家依然不明白其重要性,那只能說明你不適合這個領域的投資了。

大健康產業包含很多細分領域,整體上一般分為制藥、醫藥商業流通、醫療機械、醫療服務、研究和檢驗服務、保健、養老服務等。目前在每個領域都有不少上市公司,當然也有能夠基本覆蓋全產業鏈的企業,A股和港股都有較多選擇和優良的投資標的。

本篇先討論港股中的醫藥醫療標的股,我們把好的醫藥醫療上市公司分為“白馬股”和“黑馬股”。前者的價值和市場地位已經確認,而后者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勝出,帶來令投資者驚喜的業績。

按照我的分類,覆蓋醫藥醫療全產業鏈的港股上市公司“白馬股”首推復星醫藥。有人可能總是將復星國際和復星醫藥混為一談,我個人認為,復星醫藥是非常專注的企業,一直圍繞著醫藥醫療主業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了領先優勢和較高的抗風險能力。醫藥商業流通領域的“白馬股”非國藥控股莫屬。這只股票自從在香港上市以來,一直是四平八穩,隨著國企改革和內部重組深入,以及行業治理整頓逐步見效,國藥控股將從穩定增長進入快速增長軌道,成為行業的整合者。有一個介于國藥控股和復星醫藥之間的準“白馬股”是上海醫藥,已經成為一家強大的地區性醫藥商業流通企業,但該公司似乎并不敢于這個定位,而是繼續做大制藥,甚至可能會向全產業鏈方向發展。

港股上市的制藥企業中的“白馬股”,我認為石藥集團和中國生物制藥是兩個代表。石藥集團從化學原料藥轉型為化學創新藥企,在行業內算是一個少見的奇跡。而且由于公司體量還不算大,未來發展空間仍值得期待。中國生物制藥的地位則已經較長時間得到了市場認可,現在關心的問題是能否保持較高速度發展。

制藥股中,在香港上市的黑馬股,我認為有:三生制藥,復旦張江,麗珠,康哲藥業,綠葉醫藥,四環醫藥等。這幾家企業各具優勢,比如三生制藥、復旦張江、麗珠在大病治療藥物創新研究方面,康哲藥業從領先的醫藥服務企業逐漸向上游發展,四環醫藥的制造和品種方面的優勢等,未來勝出的機會很大。

醫療服務板塊,在香港上市的黑馬股包括鳳凰醫療,環球醫療,和美醫療。二胎政策的效應會有一個顯現期,我認為2016年開始,到2018年,會有一波極具含金量的“生育潮”,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這一屆孕婦具有優厚的經濟基礎和較高消費力,而且年齡偏大,因此對于婦產科醫藥和醫療服務具有較高標準的需求。北控醫療健康具有養老概念,但由于養老方面的成熟商業模式還有待實踐驗證,所以盡管我看好這個領域,暫時還沒有找到值得跟蹤關注的標的。

醫療器械板塊,微創醫療是一個較有專長的企業(骨科人工關節和血管類介入式器械,被視為中國的美敦力),而且最近實現了扭虧。該公司從事醫療器械開發、制造和營銷,專注于治療骨科關節、血管疾病及病變的微創介入產品。這是一個非常有前景的領域,該公司所走的高端醫療器械國際化道路非常極具競爭優勢,值得繼續關注。另一家骨科創傷產品開發和制造商威高集團也是細分龍頭企業。

第8篇

摘要:為了探索中國育齡婦女在計劃生育中的身份地位,本文通過DQ縣的田野調查,訪問了女性64人,男性19人,從社會性別公平的理念出發,闡述了在計劃生育優質服務過程中,中國育齡婦女在生育和節育方面的身份地位狀況,分析了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對育齡婦女身份地位的影響,發現了育齡婦女雖仍處于計劃生育“客體”的地位,但其主體性意識已經開始覺醒;最后,為確立育齡婦女的主體身份提出了幾點建議。

中圖分類號:C912.1 文獻標識:A文章編號:1004-2563(2007)04-0017-06

Study of Women at Child-bearing Age: Investigation in DQ County from a Gender Equity Perspective

ZHANG Ying1 LI Shu-zhuo2

(1.School of Management at th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Shaanxi Province, China; 2.Research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Development at th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Shaanxi Province, China)

Keywords: gender equity; women at child-bearing age; role

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ole of women at Child-bearing age in family planning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how women are treated in birth delivery and birth control during the drive for quality service in family planning based on the interviews with 64 women and 19 men in DQ County. It adopts a gender equity perspective in the analysis of the findings and realizes that women started to acquire awareness of their subjectivi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drive for quality service in family planning though they still stand as "objects" of family planning. This paper makes suggestions in the end for how to establish women's subject position in family planning.

在近十多年來,中國的快速經濟增長和社會變化,尤其是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1995年國家計生委所開展的計劃生育優質服務試點縣區活動,使人們的生育觀念和計劃生育理念出現了新的變化,[1](P132-135)在婦女權益的保護和計劃生育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時,育齡婦女也存在著許多的困惑。[1](P25-29)比如:傳統文化和計劃生育政策把育齡婦女看作生育、節育的工具、客體的地位,而目前,在計劃生育優質服務試點縣,優質服務所體現出的理念是讓育齡婦女成為生育、節育的自主者、主體,而非工具,這種傳統文化、政策與優質服務的理念的沖突,就表現為婦女身份的沖突,集中反映在婦女在面對家庭的各類事物,尤其是育齡婦女在生育和節育等方面出現了角色的困惑、身份之謎的現象。所以,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基于社會性別公平(gender equity)理念,發現育齡婦女在生育、節育過程中的身份沖突狀況,從而提出改善育齡婦女身份地位的建議。

一、研究問題的界定

1.育齡婦女的身份

育齡婦女在人口學上是指15-49歲的所有女性,在這個年齡階段,既是事業的起步、發展、鼎盛期,也是女性的生育期,都面臨著生育和節育的問題?!吧矸荨钡恼Z義對應于英文單詞identity,在中國有時翻譯成“身份”或“身份認同”,也有時譯成“認同”。這是一個被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研究、文化研究、政治經濟研究、日常話語等各種各樣的復雜而糾纏的話語介入的概念,具有非常廣泛的涵蓋面和錯綜復雜的內涵。出于本文分析的實際需要,我們不會糾纏在這些話語中,而直接選擇其最初身份概念涵義作為我們論述的基礎。

“身份就是一個個體所有的關于他這種人是其所是的意識”。[3](P10)育齡婦女的身份(認同)包括自己對育齡婦女的確認,也包括公眾(含男性)對育齡婦女的身份確認,這種確認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主觀意識的能動性。由于目前沒有成熟的量表來測試育齡婦女的身份,所以本文是采用行為分析來研究育齡婦女在生育、節育中的身份問題。

關于女性身份的研究,我們可以從早期社會學研究的角色理論中發現某些端倪。他們主要是從角色和地位的關系出發來研究人們在社會中的自我定位,已經部分涉及和預示了身份問題。著名的“身份之謎”理論,最早出現在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女性主義者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的名著《女性的奧秘》之中,她認為:女性在這個世界上的身份長期以來是個謎,其“不可名狀”的特征一直造成對女性成長的阻礙,或對女性成長的逃避。[4]在現代中國的計劃生育優質服務中,育齡婦女的身份狀況又是如何,這也是本文探索之目的。

2.社會性別公平視角

社會性別公平視角,是一種社會性別分析工具,認為社會性別公平是在承認男女兩性的生理差異的基礎上,對習俗、制度和政策等社會文化因素所產生的差異要進行公正、平等的對待,不追求男女之間在結果上的絕對平均,而強調機會的平等性、過程的公正性、結果的公道和男女的合作性,從而促進由男女兩性組成的社會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這個分析工具要求在男女兩性的關系建構中考察問題,所以,在分析育齡婦女的身份過程中要采用分性別的公正、平等的對照考察方式,[5](P931-939)對女性或兩性問題進行分析,從而發現在以前孤立研究婦女問題中難以發現的性別歧視。本文針對兩性在計劃生育中的角色分別承擔的責任、義務和風險,享有的權利和福利進行分性別的對照分析,根據社會性別公平的理念進行審視是本研究的分析工具。

選擇社會性別公平視角為分析工具,不僅由于這個分析工具可以幫助我們發現習以為常的性別歧視現象,還因為在健康領域,尤其計劃生育方面,是以社會性別公平為政策目標的。[6](P649-661)1994年在開羅召開的國際人口與發展大會和1995年在北京召開的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上,都討論和強調了計劃生育方面的社會性別公平政策目標和給婦女賦權的理念,[7](P197-206)對本研究來說,就是通過社會性別公平來評判育齡婦女的身份狀況。

二、研究的分析框架

在現代中國,育齡婦女在計劃生育方面的主要經歷是生育和節育的過程,傳統文化的性別角色規范是把育齡婦女定位為傳宗接代的工具,女人不僅要生孩子,而且要生男孩才行;[8]政府的計劃生育政策把育齡婦女定位為降低人口增長的關鍵環節,甚至幾乎是唯一的環節,[9](P3-9)所以是嚴密管理的對象;近年在計劃生育優質服務活動項目縣,優質服務又賦權于育齡婦女。這些都是男、女服務對象的生育、節育行為的影響因素,所以,基于國外社會性別公平視角的研究成果[5][10](P15-29)和中國計劃生育社會性別不平等的分析成果,[11]本文設計了如下的研究分析框架來探索育齡婦女角色中的身份之謎,見圖1。

育齡婦女的身份與性別角色緊密相連。性別角色是一種以性別為標準進行劃分的社會角色,它“可以將人在任何時間、任何空間中的境遇加以準確的規定、標以明確的坐標、予以全面的概括?!盵12]通過社會心理學的觀點我們知道,性別角色既注意生物學的基礎,又強調歷史和社會化對性別角色分化的重要影響,認為它是通過人類早期社會的分工而產生,又通過社會化一代一代傳下來,[13](P183)與社會性別理念是一致的。

三、樣本和方法

本文的數據來源于西安交通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在2004年的6月和11月兩次對浙江省DQ縣開展的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社會性別分析的田野調查。

DQ縣是中國最早(1995年)開展計劃生育優質服務項目試驗區6個之一,十多年來,他們大膽探索,總結經驗,善于推廣,尤其在公民權益、知情選擇、規范服務和管理評估等方面的工作水平居全國先進水平,已婚育齡婦女的感受最為明顯。為此,我們認為DQ縣所開展的計劃生育優質服務比較完備,在中國的各個縣區級具有導航作用,所以,DQ縣就作為我們開展調查研究的項目縣。

本調查的具體目的是重點解決下列問題:在縣區級水平的計劃生育優質服務過程中,已婚育齡婦女在生育和節育過程中同男性相比,都分別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男女兩性分別承擔的責任、義務和風險是什么?權力和福利又是什么?分別有什么樣的特征?為什么?為此,本調查提綱是無結構開放式的,針對不同的訪談對象的文化水平,采用不同的交流語言和方式。

訪談內容和提綱的設計思路是:基于DQ縣所處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人口狀況的宏觀背景,以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的內容為研究范圍,包括公民權益、知情選擇、規范服務和管理評估等內容,采用社會性別公平的視角為分析工具,從服務對象在生育和節育過程中的不同角色行為為分析線索,針對男女兩性所承擔的不同義務和風險、權利和福利兩個方面對照設計訪談程序和提綱。不同的訪談形式有不同的訪談內容;不同類型的訪談對象(管理人員、技術服務人員和服務對象)又有不同的訪談提綱,但提綱卻不因為不同的性別而有所不同,目的是考察對于相同的問題,不同的性別回答會有什么樣的差異。

調查對象的選擇是根據調查的目的和內容確定的。從優質服務的提供層來看,包括從技術服務人員和基層的管理人員的角度了解育齡婦女的身份現狀;通過優質服務的接收方來考察,包括男性對育齡婦女的身份現狀的看法,以及育齡婦女本身所認識到的自身的身份現狀。為此,我們開展了9次專題討論組訪(focus group discussion),每次8人左右,共有70 人參加,其中,女性54人,男性16人;深度訪談(in-depth interview)13人次,女性10人,男性3人。

在實際調查過程中,研究人員在DQ縣政府和計生協會的配合下,在選定的鄉鎮尋找調查對象,一般女性都比較愿意接受訪談,但男性接受困難,不是沒時間,就是來了也不愿意談計劃生育方面的事情,客觀上,很少在家,也比較難找到。本研究重視獲取育齡婦女的心聲與真實經歷,使婦女成為敘述的主體,同時也極為重視男性的態度和敘述?!霸谠L談和研究中,強調以訪談對象為主體,建立訪談者和訪談對象平等互動的關系”;[14](P175-176)另外,還強調描述育齡婦女生育和節育的具體細節經歷,通過婦女生活中的“微小實踐”揭示影響育齡婦女身份認同的關鍵性因素,因為“在微觀的社會結構中往往隱含著破解社會隱秘的真正要義”。記錄的整理、編碼、分級登錄和分析都是按照質的研究方法系統完成。

四、數據與討論

通過與當地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的各類人員的正式和非正式交流,我們感受到,在DQ縣,育齡婦女身份地位正在隨著家庭計劃生育中男女角色的變化而變化,具體地計在生育過程和避孕節育方式等方面都有了相當大的改變。

1.生育過程中育齡婦女的從屬身份

生育在家庭事物中顯得極其重要,想要男孩還是女孩,生幾個以及什么時候要孩子,都是家庭的大事,如何決策?如何執行?育齡婦女在其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體現了什么樣的身份?這是我們研究的重點之一。

通過訪談調查發現,生育問題的決策基本由丈夫決定。什么時間生育、在哪兒生育和如何生育等決定權問題,女性也提自己的看法,但最后還是由丈夫決定,男、女訪談對象都認可這一點。關于生育的數量,在國家政策范圍內,妻子一般聽從丈夫的意見;一位放棄二胎指標的29歲妻子說:“我已有一個6歲的兒子,很想再要一個,最好是女孩,但我老公不要,說經濟負擔太重……,最后,我們放棄了二胎指標。”一位還未繳納社會撫養費的35歲的育齡婦女說出自己的苦衷:“我們都是二婚,沒錢,都曾有過一個女孩,……,原來的老公總打我,現在的老公老實,不愛說話也沒打過我,他喜歡男孩,我為了他高興,想為他生一個男孩,但我不爭氣,又生一女孩……,不過有了我們共同的孩子后,他對我比開始時也好多了,我們就是窮……?!痹谑欠裆龁栴}上,大家普遍認為生育是育齡女性的天職,“不生孩子的女人不是真正的女人”的觀念比較盛行,不生育的育齡女性有嚴重的心理負擔。在夫妻感情好、和睦的家庭里,女人即使有很多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難,也要為了丈夫冒風險生育孩子。一位計生專干介紹一位結婚6年至今未育的妻子時說:“不生小孩,自己都不好意思,要花很多錢去看的?!痹诨卮鹨泻⑦€是女孩的問題時,長輩們大部分都說:“都行,能有個孫子更好。”長輩們是傳統文化的代言人,他們認為“女人不生孩子是不行的,有個男孩祖上有光的”,只有生了孩子,家庭才會穩定,才有幸福。所以,他們對女兒和兒媳的期望,就是早生貴子,其他的都可以排在其后;而且長輩們甘愿辛辛苦苦地去照看。

生育過程中,育齡婦女承擔了大部分責任和風險。在訪談中,生育過程中女性的身體笨重、不舒服、疼痛、工作壓力、婦科疾病等類似詞匯大量出現,在心理上,擔憂、恐懼、忍耐、盡責任和義務、郁悶等詞匯也常常出現;而男性角色中出現較多的詞匯是:幸福、自豪、壓力和體貼。在DQ 縣開展計劃生育優質服務,通過各種宣傳手段讓服務對象知曉自己應有的權利和義務,出現了兩種狀態:一是年齡大(基本上40歲以上)的夫妻家庭,女性教育水平低(小學以下)的情況下,女性在生育決策方面都是以男性的意見為主,但是女性承擔幾乎全部的家庭照料、護理和嬰幼兒的教育義務;二是年齡小的夫妻家庭,在女性教育水平在初中以上的家庭,在作生育方面的決策時,基本上夫妻雙方商量,女性會表達自己的意愿來共同決定,照料、護理和嬰幼兒的教育部分由奶奶承擔,丈夫也會幫忙的,妻子的負擔相對輕一些。在與計生專干們一起分析現狀形成的原因時,大家一致認為:“一方面是習慣,一直是這樣的,生孩子是女人的天職嘛,苦、累、痛,哪個女人不都如此呢,生理決定的了;另一方面是育齡婦女開始有自主意識了,并且有工作、經濟基礎?!?/p>

從社會性別公平視角來審視,育齡婦女為了生活得更好,總是屈服于各方壓力來履行是否生育、生育多少和什么時間生育的決定,個人的意愿服從于社會輿論、家庭的壓力等,可見,育齡婦女相對于男性所實際擁有的權利和利益不足;同時,相對于男性,育齡婦女所承擔的責任和風險過多,無論生理原因還是社會原因都使得育齡婦女在心理上的失衡和生理上的傷害經常出現,所能得到的社會和家庭給予的經濟上、心理上和生理上的補償和護理都有一定的欠缺,尤其是那些教育水平和經濟收入水平都較低的婦女。另外,我們還發現在生育問題的決策方面,年長的育齡婦女處于從屬的身份地位,年輕的育齡婦女有一定的自主意識,但傳統習慣勢力又使得她們常常處于困惑之中。

2.節育過程中育齡婦女的身份沖突

在開展計劃生育優質服務以前,育齡婦女在節育問題上不存在身份沖突。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傳宗接代、多子多福”落在育齡婦女的身上就是生育工具,而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又要求少生,嚴格執行“一環二扎(生過一胎后上避孕環,二胎之后執行結扎手術)”,落實到育齡婦女身上就是計劃生育的管理對象,雖然傳統文化與計劃生育政策在生育數量上存在著沖突,但在對育齡婦女的身份地位的認同上卻是一致的,育齡婦女是生育、節育的工具。節育過程中,育齡婦女在承擔幾乎全部的節育責任之時,歷盡避孕、流產所帶來的各種心酸和苦惱。在訪談記錄中,“不舒適、調換避孕方法、出血、性生活疼痛、長斑、害怕”等詞匯反復出現在育齡婦女避孕的描述中;在經歷人工流產的描述中:“疼痛、后遺癥、恐懼、性冷淡、痛苦”也頻繁出現。談起避孕節育,大部分育齡婦女都有一筆血淚帳,但她們卻都默默承受。說起原因,一位有兩個孩子的媽媽(45歲, 初中, 個體戶, 4年前收入靠種糧, 現在養蝦)說:“用工具(指)丈夫嫌麻煩, 也有影響(指男性的性),所以我就避孕――失敗――懷孕――人流――換避孕方法。”一位計劃生育專干說:“在我們這里哦,計劃生育就是女人的事,男人是不愿意參與避孕、檢查和宣傳的。”可見為了男性的性生活,為了減少男性的麻煩,為了男性的面子,女性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大家都基本認同了育齡婦女的計劃生育的客體、工具身份。

1995年,DQ縣成為中國第一批優質服務活動試點縣,隨著公民權益、知情選擇等活動的不斷深入,鼓勵育齡婦女去陳述、去選擇、去爭取、去享有育齡婦女所應有的各項權利,喚醒了許多育齡婦女在節育方面的主體意識,尤其是比較年輕的女性,接受過較好的中學教育,有職業,有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對男性的依賴度降低,對性生活、避孕和節育有了自我權利意識,她們價值觀在變,她們已經開始對原有的育齡婦女身份產生置疑。所以,出現了育齡婦女在節育方面的工具身份失去平衡、面臨沖突的現象,對于育齡婦女來說,“我是誰”作為一個身份問題就被提出來了。

社會心理學研究指出,在復雜的經驗中,屬于兩種或者以上相反的“參照團體”或“參照環境”的人,會體驗到嚴重的心理沖突,產生身份沖突,表現為“一種因無法調和與分裂的元素而在某些人格中造成的心理混亂?!睋丝疾煊g婦女在避孕節育過程中,在處于不同價值觀的要求難以平衡的沖突處境中,舊的身份認同(工具、客體地位)由于其歧視性,難以接受;新的主體身份的認同缺乏足夠的中國現實文化基礎,難以統合在育齡婦女的角色要求之中,產生“意識”分離傾向,陷入身份沖突,簡單說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誰。

通過DQ縣在避孕方面男女承擔的比例變化,可以看出育齡婦女身份地位也在悄然發生改變。在1995年DQ縣開展優質服務之前,基本上執行的是“一環二扎”的政策,1994年,避孕率達92.5%,其中男性避孕的數量占4.15%,女性避孕的數量占95.85%;從1995年開展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到2003年,避孕節育率達92.72%,其中男性占避孕的16.2%,女性占避孕的83.8%。顯然,男性在承擔避孕責任方面逐漸增多。由此也說明,育齡女性在選擇避孕方法上,正在改變那種不顧自身的生理等條件的限制而承擔避孕的身份地位, 同時,男性也在改變女性在避孕節育方面的工具身份的認識,開始自覺承擔起避孕的責任。

五、結論

通過對DQ縣的兩次田野調查,基于社會性別公平視角,對育齡婦女在婚姻、生育和節育過程中身份的確認問題,得出結論如下:

1.育齡婦女身份的狀況

社會公眾(含男性)仍認同育齡婦女的身份為生育和節育的工具,政府的政策認同正在從工具、客體的地位轉向主體的身份地位;育齡婦女對自己生育和節育的身份認同還基本上處于客體、從屬的地位上,但是主體意識已經開始覺醒,出現了身份沖突,標志著新的身份狀態的開始。一方面,育齡婦女對自己的客體身份認同進行否定的認同。另一方面,身份認同與身份沖突二者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身份認同沖突是成熟了的身份認同的必然走向,是“認同”中否定的“種子”的發芽和成長。作為一個過程,身份認同總是在認同――認同沖突――新認同之間進行螺旋式的運動。為了引導育齡婦女新的主體身份的形成,需要政府和社會公眾,尤其是男性對育齡婦女主體地位的身份認同。

2.優質服務對育齡婦女身份的影響

目前DQ縣計劃生育優質服務活動的開展,對育齡婦女的生育和節育等方面的主體意識的蘇醒起到了誘發和引導的作用,為育齡婦女在計劃生育過程中的主體身份地位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所以說,計劃生育優質服務活動不僅轉變了中國政府計劃生育工作的形象,提高了育齡人群計劃生育的水平,而且在無意識間撼動了育齡婦女在計劃生育過程中的客體、工具的身份地位,為提高婦女地位,促進社會性別公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但是,現在的計劃生育優質服務活動還不夠完善,僅能滿足部分的現實性社會性別需求/利益,還缺乏社會性別公平視角,缺乏社會性別敏感的政策和活動措施的出臺,更全面地滿足育齡人群的現實性和戰略性的社會性別需求/利益。

3.解決育齡婦女身份沖突的幾點建議

綜上所述,育齡婦女的主體身份認同不僅是育齡婦女的主體意識的提高所致,更需要全社會對育齡婦女的主體地位的認同,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所必須的。為此,提出建議如下:

第一,培育育齡婦女主體身份認同的基本場所――現代社區建設。人需要歸屬感,需要群體,需要特定的社區。在現代社會中,人走出家門踏入社會的第一個公共場所就是社區,人活動最多的地方也應當是社區,社區是聯系人與整個社會的一個重要的中介,人的身份認同在這個社區中得到展示,育齡婦女身份的社會公眾認同也可以在這個社區中得到培育。所以建議人口管理部門和非政府組織以社區為基地,通過具有社會性別公平意識的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婚育新風進萬家和關愛女孩等活動,進一步培育育齡婦女主體身份的認同。

第二,培育育齡婦女主體身份認同的必要手段――社會交往。所謂社會交往,是指在局部社會背景或微觀環境下個人與個人之間的接觸與往來。簡而言之,是指育齡婦女與其他人(包括男性、家庭親屬和社會上的人)的交流與往來。由于中國的性文化的影響,育齡婦女對性生活、生育和節育基本上是沉默狀態,她們羞于談論這些,不是由于疾病發展到一定程度,連醫生都很少看,她們對于有關“性”的感受和行為都是默默地忍受。社會交往的重要社會功能就是整合、溝通、協調和人的全面發展功能,[15]所以,要確立育齡婦女在計劃生育的主體身份地位,必須培養育齡婦女的社會交往能力。

第三,應對育齡婦女身份認同問題的重要途徑――建立和完善有效制度。有效制度的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對育齡婦女身份認同問題的研究同樣也離不開制度層面上的思考。有效的社會制度是有利于人的健康全面發展的制度。具體到育齡婦女身份認同問題上,有效的制度最起碼應該起到如下幾方面的作用:首先,有效的制度必須嚴格保證育齡婦女身份認同的核心成分和重要關系的順利運作,也就是確認育齡婦女在計劃生育中的主體地位,清除一切被歧視的現象,理順育齡婦女同社會各成員,尤其是男性的關系。其次,有效的制度必須保證身份認同的核心和核心認同得到有效的灌輸。育齡婦女主體身份認同的核心是價值觀認同。 一種社會性別公平的價值觀及其作為價值觀體系的意識形態在一個社會中的核心地位的確立,離不開制度的保證。再次,有效的制度所具有的寬容精神可以確保育齡婦女身份認同獲得健康發展的必要空間。

(致謝:李洪濤、馮媛、劉鴻雁和紹慧敏等專家對本文的研究給與了諸多的指導意見,在此由衷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張維慶.在2004 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市、區)表彰會上的講話[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05,(3);林曉紅,魏津生.新時期中國婦女生育水平與社會地位的發展與變化[J].西北人口,2003,(2).

[2]解振明,顧寶昌.日益增長的需求――計劃生育優質服務[J].人口與計劃生育,1997,(6).

[3]Josselson, R. Finding Herself : Pathways to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Women[M]. N.Y. : Jossey Bass Ltd, 1988.

[4][美]貝蒂?弗里丹.女性的奧秘[M].長春:北方文藝出版社,1999.

[5]Doyal L.. Gender Equity in Health: Debates and Dilemmas[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00,(51).

[6]Moss, N. E.. Gender Equity and Socioeconomic Inequality: A Framework for the Patterning of Women’s Health[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02,(54).

[7]蘇紅.多重視角下的社會性別觀[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

[8]潘貴玉.中華生育文化導論[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01.

[9]朱楚珠,李樹茁.計劃生育對中國婦女的雙面影響[J].人口與經濟,1997,(4).

[10]Fischer, A.R., Tokar, D.M., & Mergl, M.M.. Assessing Women’s Feminist Identity Development[J].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2000,(24).

[11]Li Jianghong. Gender Inequality, Family Planning, and Maternal and Child Care in a Rural Chinese County[J].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2004, (4).

[12]張一兵.社會角色制約著社會地位[A].李秋芳.半個世紀的婦女發展[C].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1.

[13]時蓉華.社會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第9篇

孩子的問題,是家庭系統的反映

林紫認為,家庭是一個系統,就像機器一樣,任何一個零件的變化都會導致整部機器的運轉發生改變。所以,孩子的問題往往是家庭系統的反映。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不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更不要抓狂,而是要把它當成一個成長的契機和線索。系統的養育觀,就是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看看整個家庭系統發生了什么。

比如,為什么啃老族中男孩那么多?他的背后往往有一個強勢的媽媽,想要控制一切。兒子因此極度順從和依賴媽媽,既然媽媽說的話、做的事情永遠是正確的,那就跟著媽媽過吧。強勢媽媽和啃老兒子形成了一個系統。如果拋開這個系統,去單方面指責兒子的啃老是沒有意義的。也有正好相反的例子:母親“永遠是正確的”,兒子就可能用一輩子的各種問題和麻煩來證明:“你錯了!”

新成員的加入,也會導致整個家庭系統發生改變。前段時間,網上有一個很火的視頻。視頻里,一個孩子對媽媽說:“你要是敢生二胎,我就敢跳樓!”媽媽很冷漠地問:“你敢嗎?”大部分網友都在指責孩子,說他被父母寵壞了。但是,林紫看到的卻是孩子內心的那份難過和恐懼。最悲哀的是,媽媽沒有回應孩子的感受而是冷漠地挑釁他,這讓孩子感覺到媽媽根本不在意他的感受,于是陷入更深的孤獨和無助。

二寶加入家庭系統后,大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大寶已經上幼兒園或小學了,突然出現尿床、不會走路等退行問題,這都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希望父母給他更多的愛。一位兒科醫生說,很多二寶被大寶打進了醫院,就因為大寶感覺自己的愛被弟弟或妹妹剝奪了。兩個孩子之間發生沖突時,父母只會說:“你是老大,要讓著老二。”大寶有很多情緒,又找不到合適的渠道宣泄,就采取了暴力。如果拋開家庭系統去糾正孩子的尿床、打人行為,批評孩子被寵壞、性格暴力,顯然解決不了問題。

二胎政策放開后,很多父母覺得趁著孩子還小,趕緊再生一個。林紫講課時會經常問臺下的父母們:“你們生二寶時,有沒有跟大寶商量過?”大家都笑。林紫解釋說:“我說的商量,不是讓大寶決定要不要二寶,而是邀請大寶來面對家庭的變化,幫助他做好準備。比如,我們可以告訴大寶,有了弟弟或妹妹,你的生活會是什么樣,有哪些改變,爸爸媽媽還是會愛你,我們愛的方式可能會不同……這些足夠的溝通是幫孩子做準備。這樣,他就不會覺得自己的愛被剝奪了,不會與二寶對立,也不會因為生活的變化而感到沮喪和挫敗?!?/p>

當家庭系統出現問題時,孩子會有意或者無意地用一些辦法來平衡家庭系統,維系父母的關系。有一對父母晚上冷戰,雖然他們沒有爭吵,也沒有當著兒子的面抱怨,但是奇怪的一幕發生了:原本已經分床睡的6歲兒子突然抱著小枕頭跑過來,堅持要和父母一起睡覺,無論怎么勸都不肯離開。而在一起哄孩子睡覺的過程中,這對夫妻被迫開口說話,結束冷戰,緩和了關系。

為了緩解父母之間的矛盾,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孩子會表現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林紫曾經接待過一個家庭,父母有兩個女兒,大女兒留在老家,由外婆撫養;小女兒因為太小被他們帶在身邊。很不幸,外婆家遭遇地震,大女兒遇難了。之后,小女兒總是莫名其妙地生病,醫生都查不出原因。咨詢的過程中,林紫發現這位父親非常疼愛大女兒。因為她的死,他對小女兒產生了混亂的情緒:從理智上,他知道小女兒也需要父親的關心和愛;可是在情感上,只要見到小女兒,他就會想起大女兒,內心深深地自責和愧疚,這讓小女兒承擔了很多情緒壓力。而且,他和妻子也經常因為大女兒的死亡吵得昏天黑地,互相埋怨。每當兩人吵到想離婚時,小女兒都會大病一場,逼得他們不得不暫時停止爭吵。找到原因做了家庭系統治療后,小女兒便不再莫名其妙地生病了。

還有的孩子會用厭學、逃學來轉移家庭矛盾。原因如出一轍:當我出現問題了,你們的沖突就會少一些,會來一起關心我。

所以,只有改善和平衡家庭系統,找到問題真正的根源,孩子才有可能得到支持和更好的養育。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可割裂的系統

林紫認為,系統的養育觀還包含另一層含義: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可割裂的系統,孩子表現出來的很多問題,都和早期的養育有關。我們要看到問題的背后,是孩子的哪些心理需求沒有被滿足。

這兩年,林紫在全國各地做公益親子講座,就是希望家長了解0~3歲的發展階段對孩子一生的重要性?,F在,已經有很多父母有所改觀,但仍有2/3的父母認為孩子小時候什么也不懂,可以忽略,不用陪伴。

在0~3歲,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是安全感。讓孩子建立安全感,首先,要有一個固定的撫養人,最好是媽媽,孩子在父母身邊撫養是最好的;其次,撫養人的情緒要保持平和穩定;最后,從胎兒期開始,媽媽就要對孩子有語言的交流和身體的撫觸,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愛。

現在,大部分媽媽都是職業女性,生了孩子之后要重返崗位。很多父母是外地人,孩子沒人照顧,不得不把他送回老家撫養,親子關系疏離。有的父母在孩子兩歲時就辦理了全托,讓孩子內心充滿絕望和無助。還有一些父母知道孩子要在自己身邊撫養,但是需要老人幫忙。于是,孩子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交替撫養,一周或者一個月輪換一次。有的家庭是請保姆帶孩子,一段時間換一個保姆。撫養人的頻繁更換,讓孩子內心不安,很難適應環境。

比起撫養人不固定,撫養人的情緒不穩定對孩子的影響更大,導致安全型依戀的建立成為一件困難的事。比如,當孩子長到兩三歲時,開始表現出對某一個撫養人強烈的依戀,這時媽媽會吃老人或保姆的醋,直接把孩子帶回自己身邊,破壞孩子剛建立起來的依戀關系。

在共同撫養孩子時,老人和子女還會發生情緒沖突。漂在北上廣的老人,內心非常孤獨。如果子女因為各種原因沒有重視和回應老人的情緒,他們的內心波動就會一再波及孩子。比如,吃飯的時候,正常發育的孩子有一個抓握、獨立進食的過程,一定會把飯菜弄得一塌糊涂。假如老人情緒不好,本來應該給予孩子的幫助、陪伴和指導,就會變成指責和強硬的制止。身體疲憊又得不到子女支持時,老人看見孩子不聽話,情緒可能會失控,動手打孩子。

有一個媽媽曾經告訴林紫,因為奶奶擔心孩子受傷,自己會受到責備,孩子在3歲之前都是被她關在家里的,而且她不讓孩子與小區里的小孩接觸。奶奶的恐懼與焦慮,直接導致孩子養成了膽小怕事的性格,而且恐懼和人交往。

很多父母雖然和孩子在一起,但是陪伴的質量卻不高。林紫外出散步時,經??匆娔贻p的父母帶孩子出來曬太陽。他們把嬰兒車停在一邊,和孩子完全沒有互動和交流。每次看見這種情況,林紫都會上前提醒父母和孩子說說話。他們驚訝地說:“這么小的孩子,我說了他也聽不懂!有什么用呢?”

事實恰恰相反,孩子對整個家庭的所有信息尤其是情緒信息的傳遞,是非常敏銳的。他可能沒辦法用語言來表達,但是這些情緒的體驗和記憶的積累,會影響到他未來的個性、人格養成,以及他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

還有的父母陪伴孩子的方法,就是給他找一個電子保姆―手機或者iPad。自己用陪伴孩子的時間賺錢,努力去為孩子創造好的物質條件,將來送孩子出國。這是一種退縮型養育,因為它會讓孩子感覺:當他有需要時,找父母是沒有用的,也找不到他們。那么,當孩子長大后面對挫折時,他會有更深的無助感。親子之間的互動關系也會更加疏離和冷淡。

3歲之前,也是良好生活習慣和行為規范養成的重要階段。有很多媽媽向林紫抱怨,她們上小學的孩子總是很磨蹭。林紫說:“從系統的養育觀來看,孩子上小學時表現出來的磨蹭問題,其實源于在早期養育中出現的邊界失調和責任轉移。本來該培養孩子自我管理和自我負責,結果變成了媽媽的過度擔責?!?/p>

林紫的女兒圓子上小學后,給自己制定了一張時間表,從不磨蹭。但是這個習慣,是林紫從上幼兒園之前開始培養她的。她經常會和圓子做時間管理的練習。比如,全家乘飛機去旅行,她就會問圓子:“我們要乘明天上午10點的飛機,圓子來倒推一下,我們要幾點從家出發?幾點吃飯?幾點起床?”所以,圓子知道時間管理很重要,如果磨蹭就會趕不上飛機。

另外,如果孩子在早上磨蹭,可能是媽媽頭一天的功課沒有做好。要找找看,孩子哪方面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比如,是不是頭一天晚上沒有睡好?是不是孩子有心事?媽媽和孩子聊一聊,說不定他會告訴你一個小秘密:“媽媽,學校新換了一個老師,我不喜歡她;媽媽,我看見花開了,魚在笑,想在早上和它們道個別……”

如果媽媽完全不知道孩子的世界發生了什么,只會催催催,孩子就會抗拒地慢慢慢,然后,媽媽就會更加焦慮:孩子上學遲到―我上班遲到―考勤扣工資―錢少了養不起孩子……一連串的災難性想象,媽媽離當下越來越遠。孩子從中感受的卻是:上學是媽媽的事情,和我無關,這就是責任轉移。

林紫建議焦慮的媽媽們,首先,平時要做好功課,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給予安撫和滿足;其次,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活在當下。比如,媽媽要允許自己上班遲到,讓孩子體驗一次上學遲到的結果。這會讓孩子意識到,上學是他自己的事情,他必須為自己的事情負責。

做了父母,我們如何養育自己

除了擁有系統的養育觀,父母還要學會養育自己。

從事心理咨詢18年來,林紫印象最深的親子個案,卻不是她自己做的。有一次,林紫從外面做完講座回來,看見一大家人從咨詢中心出來。走在最前面的是一個7歲的小男孩,他的腦部做了大手術,看著有缺失。后面是小男孩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和外婆,全家人的表情都非常沉重。

林紫問負責咨詢的老師:“他們是來咨詢什么問題?”老師當時非常難過,告訴了她一個根本想不到的答案:“孩子都已經這樣了,他們關心的問題還是怎么能讓他成績優異!”林紫一聽,眼淚就下來了,特別心疼這個孩子。因為對這個小生命來說,能夠活下來已經很不容易了。然而父母想的卻是:我不能保護孩子的一生,正因為我的孩子有缺失,所以必須比別的孩子走得更好更順,這樣我才能放心。這個真實的故事,既是很多父母內在焦慮的縮影,也彰顯了父母對孩子生命的不接納。

孩子就像一面鏡子,父母對孩子的不接納,往往是源于對自己的不接納。當看見孩子身上的一些表現時,其實父母可以反觀自己。一次,一位媽媽對林紫說:“我孩子總是亂發脾氣扔東西!”林紫問:“你們家里,還有誰會這樣呢?”

這位媽媽不好意思地笑了:“我自己就是這樣的!”同理,如果想要孩子變成什么樣兒,那么父母自己就要先成為什么樣兒。育兒,就是一個父母養育自己的過程。

一對缺乏安全感的父母,是很難養育出一個有安全感的孩子的。很多父母都處于“偽安全”的心理狀態中。他們因為擔心出錯就過度控制孩子;他們過度追求完美,很在乎別人的看法,導致孩子緊張、行為退縮;他們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好人,沒有一件好事,于是孩子對世界滿懷敵意;他們是工作狂,不斷向外索取來肯定自己的價值,不能陪伴孩子,孩子情感缺失,性格冷漠……咨詢中,林紫經常會幫助父母們修復自我安全感。比如,請他們為自己的安全感打個分,從0~10分,自己大概在幾分?如果還想要提升一點兒安全感,你能為自己做點兒什么?

每個人都是在自己的原生家庭系統中長大的。很多父母是在不完美的養育中,帶著創傷長大的。林紫建議父母堅持個人成長,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系統。如果自己有童年創傷,嘗試把整個原生家庭系統作為我們了解和成長的對象??纯次覀兊母改冈诋敃r的環境中,他們的身體和心理是什么狀態?看看整個系統都發生了什么?對原生家庭的梳理,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如果有些來自原生家庭的傷痛,已經影響到自己養育孩子的狀態,那么就需要求助專業的心理咨詢。

其次,不管工作再忙,嘗試留下一點兒關心自己的時間。這個關心,可以是心靈成長的,比如閱讀;也可以是身體放松,比如現在有很多爸爸在練瑜伽。當我們能夠靜下心、不焦慮時,才有機會去建立更好的安全感,才能耐心地陪伴孩子,想出更靈活的方法解決孩子的問題。

有一次,圓子想一天看5集動畫片。沒有耐心的媽媽肯定會說:“不可以,一天只許看一集!”但是林紫嘗試了一種有趣的辦法。她問圓子:“如果你將來做了媽媽,你的寶寶要求一天看5集動畫片,你會怎么辦?”圓子說:“那我就帶她玩更好玩的游戲呀!”林紫又說:“那圓子教教媽媽,有哪些好玩的游戲呢?”接下來,林紫和圓子玩了做飯、開餐廳、藏寶等游戲,輕松愉快地解決了問題。

嘗試,也可以幫助父母養育自己。在社會中時間久了,我們會不自覺地戴上厚重的面具,不敢做真實的自己??墒牵讲桓易稣鎸嵉淖约?,內心的不安就越強烈,因為你總是擔心出事,總是擔心別人覺得你不夠好,總是在擔心環境改變之后,你會沒辦法適應。嘗試找一個你非常信任、和你最親密的人,不管他是你的父母、伴侶還是朋友,做這樣一個小練習:當完全放下面具時,我還可以接受那個我嗎?

第10篇

關鍵詞:老齡化;養老模式;居家養老;年齡;決策樹

2000年時,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了7%,這標志著我國進入了老齡型社會。2012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為14.3%,處于快速老齡化階段。2015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已達到2.22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16.1%。

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期,屬于中等收入國家,人口老齡化呈現以下特點:一是老年人口增加快、峰值高。二是高齡、失能老人數量多。三是老齡化分布不平衡。四是家庭空巢化、獨居化加速。五是老年撫養比快速攀升。六是“未富先老”矛盾凸顯。

“養老”是一個持續發展的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觀念的改變,養老方式的選擇也在發生著變化。想要正確應對這個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改善處理這個問題,就需要調查社會中不同年齡層的人們對養老的看法,為解決老齡化提供可持續的參考方案。

一、研究目的

在社會經濟發展快速轉型和相關政策影響下,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養老觀念正在發生轉變,新型養老理念和養老模式進入構筑期。面對巨大的需求,如何科學地把握居民的養老服務需求,并據此進行相關資源的配置,是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關鍵課題。本課題通過進行分年齡段養老調查及數據分析,客觀分析了居民的養老服務需求,并對其合理性和可能性進行科學的評價,為調控需求、合理解決養老服務的供需矛盾提供科學支撐。

此外,同時調查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對養老的看法是一個極具創新意識的、開創性的研究方案,結合所采集數據的科學分析,將得到更多關于養老的可持續發展的結論。

二、調查方法

本課題研究以問卷調查為主。調查針對北京市10~20歲(未來預測)、20~40歲(未來的養老主體)、40~60歲(當今養老主體與未來被養老主體)以及60歲及以上(當今被養老主體)四個年齡段的人群進行,調查內容涵蓋社保覆蓋率、家屬與老人的溝通、養老需求、養老方式選擇、養老責任分配等內容,調查于2016年2月至5月進行,共收回有效問卷1381份。

三、調查結果及分析

1.養老現狀統計

有近三分之一的調查對象家里老人沒有社保,說明社保在老人中的普及率有待提升。社保率偏低的原因可能是部分受調查者來自于社保覆蓋率相對低的農村。社保是參保老人的一種生活保障,無社保的老人在日常用度、醫療支出等方面可能存在問題,由于農村社保覆蓋率低,在老齡化的巨大壓力下,農村養老可能出現較大經濟壓力。

每周一次、介于每月一次與每年一次之間兩種情況占比最高,這表明我國目前家屬與老人溝通情況存在兩極分化現象,這可能體現了本地人與外來務工人員在養老問題上的差異。有30%以上的老人,一年只能和子女見面幾次, 情感需求難以滿足。

當面溝通與打電話仍是主要的溝通方式,60歲以上老人對登門拜訪的要求更為強烈,這與老年人對感情和精神娛樂需求是相吻合的。視頻聊天、短信息等新興技術仍未得到廣泛運用,其中20~40歲的人對于視頻聊天的應用率高于40~60歲。視頻聊天的應用率較低,應該與老人對新技術的學習和接受能力較低有關,鑒于視頻聊天比語音更能滿足老人的情感需求,新興通信手段的適老化設計是一個具有前景的研究課題。

2.養老需求統計

10~20歲、20~40歲、40~60歲年齡段對養老需求的優先考慮順序一致,順序為生活條件>醫療條件>感情需求>精神娛樂。60歲及以上老人自身將精神需求(精神娛樂+感情需求)放在首位的占40%以上,而20~60歲之間的人這一比例在30%以下,說明現在養老主體與預備主體對于老人精神需求的重視程度不夠,應該要同時注重老人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才能全面提升老人生活質量。

3.養老方式選擇統計

家庭當前養老方式在各個年齡段人群中表現出一致性,絕大多數(90%以上)的人選擇居家養老(子女同住或獨立生活),其中獨立生活比例略高于子女同住。這表明未來的養老仍然以居家養老為主要形式,社區、機構養老為輔。獨居老人本身行為能力受限,生活存在安全隱患,同時獨居老人往往易受孤獨、沮喪等負面情緒干擾,獨居老人的照料是養老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由于大部分人的選擇是居家養老,這解釋了為什么民辦養老機構空置率高,然而養老機構的存在屬于剛性需求,特別是在對于獨居老人、失能老人的照料方面,因此在養老機構的建設上,政府應該起到主導作用。

關于養老方式的影響因素,除20~40歲以外尊重老人意愿占多數,而20~40歲人群卻更看重經濟問題。此外主張尊重子女意愿的人在20至60歲的人中的比重也相對較大,超過40%。中年人承擔的經濟負擔較大可能是主要因素,但大多數老年人把財產留給了子女,也可能是他們會選擇看子女意愿的原因之一。

4.養老責任分配統計

80%以上的人都認識到了自己的養老責任,養老主體中有接近20%的人覺得負擔太重,喘不過氣來,這可能是由于中國特有的“4+2+1”的主流家庭結構造成的。獨生子女政策導致一個家庭有4位老人,1位小孩,只有2個主要收入來源,經濟壓力大,二胎政策放開后,這一負擔會逐步減輕,但是未來十數年內養老負擔仍十分沉重。

認為政府應當承擔主要養老責任的人中,20歲以上的人占了大多數,20~60歲的人中認為子女負首要責任的僅次于認為政府應負首要責任的,在實際承擔養老壓力的人(20~60歲)看來,養老責任更需要有政府和社會的分擔。

四、數據挖掘

為了進一步挖掘問卷數據中的有用信息,本文使用關聯規則學習的方法,挖掘數據中的頻繁項,并分析其意義。

1.關聯規則發現及其在問卷數據分析中的應用

定義1

考慮一個離散的項集I,以及一個事務數據庫T,其中每條事務都是I的子集。關聯規則是一種形如XY的蘊涵式,其中X,Y I,稱X為關聯規則的先導,Y為后繼,并且稱T中事務同時包含X,Y的百分比為XY的支持度,稱T中事務在包含X的條件下,包含Y的百分比為XY的置信度。關聯規則發現(Associate Rule Discover, ARD)指從給定的項集以及事務數據庫中挖掘出關聯規則集合的方法。

目前常見的問卷數據分析方法為圖表分析,這一方法對于分析兩個因素之間的互相作用具有非常好的效果,然而對于多因素較為無力,同時只能分析研究者預先設定的一對因素,難以挖掘數據中隱藏的關聯。ARD能夠挖掘多因素的關聯,并且生成的規則解釋性高,因此天然適合于問卷數據分析,只需對問卷數據進行一定的處理。

(1)對單選題和判斷題,將其所有選項被放入項集中,并編號為QxAy,其中x為問題編號,y為選項編號。

(2)對多選題,將其轉換為復數個判斷題,并按判斷題處理。

(3)對排序題,將其轉換為復數個單選題,并按單選題處理。

(4)對問答題,設定數個關鍵詞,然后把問答題看做關鍵詞的多選,參照(2)處理。

(5)對缺失項,ARD可以直接忽略缺失項。

對問卷進行如上處理后,可得一項集,其中每一項對應一個問題的一個選項,則問卷數據庫可以視為該項集上的事務數據庫,可以進行ARD。本文使用基于Aprior算法的ARD,分為兩步進行,第一步挖掘出頻繁項集,第二步根據頻繁項集生成關聯規則。Aprior算法的主要參數為最小支持度Smin以及最小置信度Cmin,前者表示頻繁集必須滿足的最小支持度,后者表示強關聯規則必須滿足的最小置信度。

在問卷數據中,不可避免地出現大量的二項頻繁集,而兩因素的關聯在前述圖表已經分析過,本部分更關注多因素的關聯,因此本文對不同大小的頻繁集使用不同的最小支持度,經過試驗,確定Smin,1=0.1,Smin,2=0.2,Smin,3=0.14, Smin,>=4=0.1,問卷數據分析更關注于因素的關聯而非如何預測回答結果,因此本文忽略關聯規則,只考慮頻繁集。

2.頻繁項挖掘

對本文收集的所有問卷數據進行挖掘,得出頻繁集如下(忽略大小二及以下的頻繁項,頻繁項名已經從QxAy的形式轉換為問題答案,可能混淆的答案對應的問題使用上標標出)。

ARD得出4條三頻繁項,設計的問題包括:您最贊同的養老方式、當前養老方式、感覺到的養老責任、是否考慮自身養老問題、養老責任分配。此外,最贊同的養老方式與當前養老方式表現出較高的一致性。

ARD總共得出四條四頻繁項,涉及五個方面:年齡、當前養老方式、感覺到的養老責任、選擇養老方式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否考慮自身養老問題,說明受調查者在這5個問題的回答上表現出較高的關聯性。

五、結論

通過對調研數據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居家養老為主、機構養老為輔是未來一段時間主要的養老方式

根據本次調研的數據顯示,從養老方式的選擇上看,所有年齡段都以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為主體。然而,在現存體系內,家庭養老的功能在不斷弱化, 傳統家庭格局已經改變,應逐漸完成養老支持由家庭到社會的轉型。社區養老實際上是建立一個支持家庭養老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它具有服務方式多樣化、服務對象公眾化、服務主體多元化的特點。需要增加養老投入與補助,同時完善社會福利體系,增強社區建設。

在本次調研中,隨著年齡增長,對機構養老的認可度也在提升,說明養老機構也逐步得到老年人的關注。對于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失去親人的孤寡老人或親人無力照顧的老人,機構養老集中供養、集中居住的方式仍然有很大的優勢。

因此,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以專業化服務為依靠,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為主要內容的居家養老服務模式更容易得到推廣,同時將機構養老與家庭養老、社區服務、醫療保健結合起來形成互為補充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應該是一個好的發展方向。

2.老年人的需求存在多樣性,但感情與精神需求應得到關注

在問卷設置中,從考慮養老問題時優先考慮老人哪些需求以及與老人聯系的主要方式兩方面來關注老年人的需求。兩個問題得到的結果基本吻合,老年人對感情和精神的需求不亞于對生活和醫療的需求,老年人更加渴望與子女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這也是目前大多數做養老產業的人所忽略的問題。

從看望頻率與當前生活方式來看,在家養老與子女養老正在逐步分離,大多數老人獨自在家。而子女因為生活忙碌看望老人次數減少,甚至數年不去看望的情況不再是個例,也表明家庭養老的功能在逐漸弱化。這也需要我們加強社會福利制度建設與養老、助老投入,以免讓養老問題進一步惡化。

3.年輕一代愿為養老承擔更多責任

在養老責任上,大多數人認為政府應負主要責任。但唯有10至20歲的不同,認為子女當居首位,責任與義務是促使他們作此選擇的主導因素。表明新一代人的道德感和家庭責任意識是很高的,他們更愿意承擔撫養老人的責任,看重老人幸福,也更看重老人或子女的意愿以及情感而非經濟等客觀條件。因其未走向社會,對經濟等條件不太重視,但正是他們即將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嚴重后果,不僅將面臨極強的就業競爭,還要面對兩人供四老的局面,現在雖能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與義務,但將來勢必會出現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問題。如果他們能力不足,政府需要提前防范各種社會矛盾。

六、展望

養老服務需求的客觀分析和評價,為合理地調控需求和配置公共資源,解決養老服務的供需矛盾提供了科學依據。當然,本課題的范圍仍然十分有限。我國的社會養老服務的需求存在巨大的區域差異和城鄉差異,在實際中,城鄉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不但受到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條件和文化因素的影響,還受到一系列制度因素的約束。要想真正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需要加強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信息交流,還需要結合不同區域、不同城市和農村、不同社區的特點,進行更加深入、全面而綜合的研究。

參考文獻:

第11篇

問題意識也稱為思維的問題性心理品質,是指人們在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并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德國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經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喚醒,是種教育手段。父母和教師不要總是叮嚀、檢查、監督、審查他們。孩子們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內在動力就會被激發,會更聰明、能干、有悟性?!睂W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就是這樣一種喚醒,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喚醒學生的批判思維。

一、初中地理課堂問題意識現狀與原因探究

課堂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場所,2013年12月,為了更切實地了解課堂教學現狀,針對學生在地理學習中的問題意識現狀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對象包括初二6個班,共209名學生,共發放問卷調查表209份,收到有效問卷207份,有效率達到99%。調查顯示學生問題意識薄弱,教師問題內容粗放,實用性不高,地理課堂學生問題意識薄弱原因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1.學生學習態度的制約。調查顯示有超過一半的學生認為地理課不太重要,或者對其缺乏興趣,這種結果會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有直接的影響。所以,我們在日常教學中應該多多考慮,如何從教學資料的選取上多下功夫,從教學方式上多做調整,以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減輕學生的負擔。

2.教師教學方式的限制。調查顯示,絕大部分學生還是依賴于老師的“你說我做”的傳統教學,這種方式嚴重制約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和主動探究的意識。課堂的生成性有其獨特的魅力和影響力,它是師生之間互動產生的“化學效益”,因此,“生問師答”是課堂體現探究性的重要環節。此外問卷調查的結果表明,很多學生還是肯定小組合作形式的積極意義,教師應采取相應措施,提高學生參與小組合作討論的積極性,比如,教師可將需要討論的問題具體化,事先布置給相應小組,提前讓學生做準備。只有通過有效的爭論和辯解過程,才能培養學生從容的表述能力,把個體見解轉化為群體的發現,達到集思廣益的目的。

3.教學課堂欠缺提出問題的輕松氛圍。調查顯示,絕大部分學生覺得教師對待自己問題的態度一般,教師沒有能夠對于提問學生給予積極的反饋評價,學生的提問積極性沒有被調動反而是“致命”削弱,逐漸喪失殆盡。雖然這種客觀現狀不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但我們仍欣慰地看到大部分學生還是贊成提出問題的,所以,教師應積極為學生創設平等、民主、寬松的教學環境。

二、地理問題意識培養的手段

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是地理高效課堂構建的重要環節,創設問題情境,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通過教師精心設問、層層點撥,引導學生去體會,去感悟。教師不僅要創設學生思考的問題,更要帶給學生提出問題的勇氣和品質,通過觀察、討論使學生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1.創設情境,撥動“問”之弦

創設問題情境,實際上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觀察、分析,產生學習新知的欲望,尤其是與學生已有知識和已有經驗矛盾的問題情境,更能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思考的潛能,形成“質疑”課堂的動態軌跡。

(1)師生互動,“親近”課堂。所謂“親近”課堂,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通過提高師生互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對于教師而言,就是教師把自己外在權威藏起來,課堂上多一些“允許”,少一些“不準”。學生錯了允許重答,沒想好的允許再想,老師錯了允許提意見等,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自由的呼吸”。對于學生而言,“親近”課堂的方法可通過“小組合作”的課堂形式,在小組中積極交流自己對于問題的看法,大膽假設,大膽質疑。師生間、生生間多向合作學習,充分利用各種學習的“差異資源”,培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積極參與并成為課堂的主人,達到共同增長知識和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例如在《多變的天氣》一節中,在學到常用的天氣符號時,有學生針對前段時間江蘇各地遭受嚴重霧霾天氣污染的情況,提出想知道霧霾天氣的符號表示方式,以及采用怎樣的措施應對霧霾天氣。在備課時,我沒有對該問題進行預設,但我也并沒有回避學生的提問,而是及時上網查出霧霾天氣的表示方式,并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共同探究霧霾天氣應對措施。學生討論十分積極,課堂氣氛活躍,提問熱情高漲,一堂課很快就結束了。

(2)提供有“能量”的材料,以奇引疑。有“能量”的材料是指能夠提供給學生進行思考、探討的材料,它具有現實性、新穎性的“正能量”。并以此培養地理意識,學習從地理的角度解決問題。例如,在講中國“氣候”這一節時,為了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積極性,引導學生從地理視角思考生活中的問題,我曾用了一個例子:甘肅某村一干部到廣州考察,發現當地街頭很多店門口都在出售新式折疊雨傘,樣式新穎,并且很是暢銷,于是,想到自己所在的省區還沒有此類產品,也想購進一些到甘肅進行售賣。我向同學們提問:這種新式的折疊傘,能否在甘肅得到熱賣?學生聽后,議論紛紛,此時,我引導學生回憶我國降水的總趨勢,使他們認識到因為海陸位置的不同,我國降水的地區差異。這時,同學們才意識到,原來我們的生活與地理息息相關,從地理的角度思考問題,可以指導我們更好的生活。

(3)巧用“圖像――問題”模式,吸引注意。2013年11月,我對我校初二年級6個班學生,進行了有關“各類地理圖像的喜歡程度”的調查(見表1),總共發出210份問卷,其中有效卷為208份,統計結果表明,我們在選擇地理圖像時,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目的,注重學生的讀圖心理,進行最優選擇。根據這份學生“各類圖像喜歡程度”的調查問卷結果,我在《黃土高原》一課中,關注學生的讀圖心理和注意規律,選擇合適的地理圖像并結合問題情境進行引導,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為了讓學生掌握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區域、原因以及治理措施,我沒有簡單地讓學生從書本中找到文字答案,而是展示一張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景觀圖片,讓學生學會從圖中獲取答案。在了解水土流失發生的區域基礎上,播放水土流失的成因視頻,讓學生從視頻中歸納、總結。至于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則是通過一則有關“2010年西北地區生態建設成果”的新聞視頻,啟發學生從視頻中歸納和總結出生態建設的基本措施。知識“生長”的“最近發展區”理論顯示,過難或者過易的問題都不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因此,教師應該設計一系列有層次的問題,結合豐富直觀的圖像,形成“圖像―問題”的“情境鏈”,讓學生逐級而上,易于掌握?!饵S土高原》一課中討論的三個問題鏈包括了水土流失的分布、原因以及治理措施,“情境鏈”的創設使探究方向更為明確,學生可輕松有效地圍繞話題進行探索、發現,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

2.審時度勢,把握“問”之度

教學過程中,適時適度設置疑問,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好壞。教師應了解學生認知水平的真實情況并將其作為教學提問的實際出發點,要從知識的應用上下功夫,突出地理知識的實踐性;在課堂提問的時間上應大體設定合理的時間并與課堂教學其它各環節配合適宜,講究張弛有度。

(1)問于知識的遞進處,步步置疑。初中生知識儲備有限,理解能力欠佳,所以在問題設置過程中,應考慮到知識的類化作用,知識呈現應具有系統性和網絡性。在《俄羅斯》一課導入中,按照教學內容前后關系,設置一個問題鏈:“當你沿北緯60度從西到東對俄羅斯進行探險考察,哪些地區的行程將比較艱難”“我國有‘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說法,在俄羅斯有這樣的說法嗎”“在西伯利亞,冬季人們取牛奶只用一只木柄,你認為可能嗎”。按照層層遞進,逐步提高,步步深入的順序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從地勢、地形、氣候三個方面對俄羅斯地理概況進行了解,掌握地理事物的分析方法,使地理思維更加綜合全面。

(2)問于知識的實踐中,學以致用。地理教學應積極引導學生從地理的視角思考問題,關注自然和社會,逐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升學生的生活質量和生存能力。在學習我國四大地理區域中的《西北地區與青藏地區》這一節內容時,為了介紹青藏地區晝夜溫差大的氣候特點,我在教學導入部分,展示了描述地區牧民著裝風格的圖片,并提出問題:為什么我國的牧民穿那么厚的藏袍,但是在白天還要把一支胳膊露出來呢?這一問題的提出,緊緊扣住了學生的興趣,撥動了學生思維的琴弦。

(3)問于教學的行進中,因時置疑。課堂教學最佳時間段是上課后的第5分鐘到20分鐘,它也是學生一節課思維的最佳時間段。教師應當把引導鼓勵學生思考的問題放在這里,大體設定學生的思考時間,并合理配置在教學各環節之中。如在學習“世界人口”時,為了能夠讓學生感受到世界人口數量之多的壓力,我摒棄了過去常用的在導入時讓學生了解世界人口的數量,展示世界人口擁擠的地區圖片,并讓學生查找世界人口數目,而是提出一個問題“你們知道1秒鐘,世界能夠有多少嬰兒出生嗎?”學生們紛紛舉手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時我并沒有立即回答學生的問題,而是,在課堂上即時上網,調出即時“世界人口時鐘”,學生們帶著問題,看著世界人口時鐘數字不斷上升。這節課結束時,再讓學生看看世界人口時鐘,計算出一節課時間世界人口增長的絕對數,數據震撼人心,而且這節課還首尾呼應,真可謂一舉兩得。

3.授之以漁,發掘“問”之源

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過程中,教師除了要激發學生求知欲,使學生愿問,講究提問技巧,使學生善問,更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使學生會問。

(1)準確辨析抽象地理概念。地理概念是地理事物的本質屬性在人腦中的反應。地理概念可分為具體地理概念和抽象地理概念,具體地理概念如華北平原、上海、廬山等;抽象地理概念如季風、地方時、溫度帶等。我們提倡引導學生對抽象地理概念進行提問,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不同概念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更有利于學生準確運用這些地理專業名詞。比如有的學生提出:“地勢”“地形”和“地形區”三者的區別是什么?雖然三者只有一字之別,但所代表的地理原理卻有很大的差異,一個表示“地表形態起伏的高低與險峻的態勢”,一個表示“地表的形狀”,一個表示“以某種地形類型為主的獨立地形單元”,能夠準確辨析這些“相近詞”,是學生必不可少的地理素養。

(2)開拓實踐于地理規律中。地理規律又稱地理原理、地理理論,主要反映事物之間的內在的本質聯系。地理規律更多強調地理現象的表現,地理規律主要在于“應用”,因此學會對地理規律的提問,是對地理知識運用與實踐的一次升華。例如,在學習“我國季風氣候顯著”時,有同學提出:同樣是在回歸線附近,同樣是瀕臨海洋,為什么我國長江以南地區山清水秀,形成了江南水鄉,而沙特阿拉伯卻是沙漠廣布。在學習“我國的冬、夏季氣溫”內容時,有學生提出為什么我國冬季氣溫由南向北遞減,而夏季的氣溫卻沒有遵循此規律,形成了全國普遍高溫呢?

(3)有的放矢于認知矛盾處。認知矛盾的產生主要是因為對知識沒有真正掌握,缺乏對知識本身的深入探究和實際應用,從而造成知識之間的混淆。它往往表現為現實與理論,已有知識與未知知識的認知沖突,在此處提問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興趣從而達到解決難題的目的。例如在學習“北京”時,有學生提出:既然北京在目前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住房緊張、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大城市的頑疾,為什么北京還要去創建國際化大都市呢?為什么有那么多鄉村人口要往大城市遷移呢?在《人口》這一節中,有學生提出:現在中國人口數量位居世界第一,基數仍然龐大,為什么出現放寬“單獨生二胎”的政策呢?在《土地資源》一課中,有同學提出,既然我國耕地資源如此緊張,為什么還要出臺“退耕還林”“退田還湖”的政策呢?

第12篇

一、形態創新

隨著媒介融合,電視新聞評論的傳播機制不斷變化,在新的觀念與理論的帶動之下,一些新的節目形態也悄然出現并取得不錯的成績。

(一) 深度報道+評論員模式——《新聞1+1》

2008年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改版之后,推出了時事新聞評論直播節目《新聞1+1》,每期節目從時事政策、突發事件、公共話題等焦點問題中選取當天最新、最熱、最快的話題展開評論。“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聞觀察員的雙人談話模式。

《新聞1+1》在形式上既借鑒了《時事開講》的“主持人與評論員談話”模式,又借鑒了《焦點訪談》深入報道新聞事實的方式,兩者結合,改變了傳統電視評論節目的刻板說教,大膽觸及關系國計民生的敏感話題。自2008年3月24開播以來,節目收視呈現穩步上升趨勢——每期首重播收視率0.7%左右,最高收視率達1.09,躍升為新聞頻道日播欄目收視率第1位(除并機直播的《新聞聯播》和《焦點訪談》)。

CSM提供的數據顯示,《新聞1+1》在汶川地震、北京奧運、神七發射等重大新聞事件周期內收視率均上揚3-5倍。在受眾方面,該欄目的定位更偏重于“25至54歲、高學歷、高收入、管理層的男性”。具體分析,這檔節目的成功經驗在于:

1、時效性強

《新聞1+1》每期所選擇的話題大部分是當天所發生的熱點新聞事件,或是短時期內的社會敏感話題。如2010年7月的選題,有廣州強拆富人區別墅、中國觀看世界杯人數全球最多、河南伊河橋垮塌事故等,都是時事熱點。一個典型案例是,2008年9月1日晚上8點半左右,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突然宣布辭職,《新聞1+1》在一個半小時之后,率先對此進行了報道解析,讓觀眾及時掌握訊息。憑借央視的雄厚實力,《新聞1+1》表現出了時效上的優勢。

2.節目言論突出

《新聞1+1》的欄目宗旨是“給您不一樣的解析”。他們的做法是不搶“第一落點”,只搶“第二落點”,也就是注意區別于其他評論類節目,形成自己的言論立場,有效地引導社會公眾思考。

如2010年5月17日播出的《新聞1+1》之《問題疫苗:處理“從重”難“服眾”!》,背景是此前江蘇曝出問題狂犬疫苗事件,國家藥監局對生產問題疫苗的兩家藥企罰款三千萬元。

主持人(李小萌):“三千萬,作為一筆罰金來講,從絕對數字上來說也許不算少了,相關部門也說,三千萬是按照從重處罰的一個處理結果,但是這一起處罰涉及到的是與我們生命健康相關的疫苗,同時三千萬也僅僅是涉案企業一年銷售收入的十分之一,三千萬究竟是多還是少?”

節目一開始,主持人便拋出了“三千萬”和“一年收入的十分之一”這兩個數據,讓之后的評論有了具體的切入點。之后是特約評論員、法學博士王錫鋅從法律的角度分析國家藥監局對這起事件的定性。

評論員(王錫鋅):“是否從重關鍵是涉及到定性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處罰這一塊兒,處罰是按照銷售收入乘以一個倍數,最高倍數可能就是叫從重了。我們看到這里面是違法所得的三倍來進行處罰,三倍系數或者說這個標準,顯然是把這一批次問題疫苗認定為是劣藥,而不是假藥,如果是假藥,處罰會更加嚴重,處罰的最高倍數應該是五倍以上的罰款。所以我覺得這里面很難說是否從重了,關鍵在于這種有問題的疫苗到底是假藥,還是劣藥?!?/p>

這里又引出一個專業性的話題——“假藥還是劣藥”。節目組電話連線北京協和醫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黃建始教授,分析問題疫苗的定性。接下來,特約評論員王錫鋅的評論從對企業的處罰拓展到對監管部門是否存在瀆職的追究。節目的最后,由“罰款三千萬”處罰,進一步推導出“監管部門不僅要事后處罰,還要懂得事前控制風險”、“公眾為什么對監督部門不信任”、“在藥品生產銷售過程的利益鏈條中,政府不能扮演某種功利角色”等更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在電視媒體上傳播意見性信息,言論突出,角度獨特,絕對是取勝之道。

3.構建公共話語平臺

《新聞1+1》的選題大多采用網絡上熱議的話題,利用網絡平臺的造勢,著力對與公共利益密切相關的議題進行探討,并且充分尊重不同利益群體的話語權訴求。

還是來看《問題疫苗:處理“從重”難“服眾”!》這一期節目,記者在電視新聞片中加入了網民的聲音。

“(網民評論一)三千萬聽起來很多,但對于此前獲利頗豐的大企業來說恐怕只是‘毛毛雨’吧。

(網民評論二)2008年江蘇延申的一年銷售收入就是1.88個億,河北福爾當年產值是1.3個億,2500萬和500萬的罰款對他們來說太小意思了。給人的感覺是,監管部門對兩家違(犯)法企業的處罰依然是‘心太軟’。

(網民評論三))國外都是會罰得企業傾家蕩產,下次重手,對企業才有威懾力。

(網民評論四)兩家藥企是罪魁禍首,受罰天經地義,但監管部門也難辭其咎,監管人員怎么就無人被問責?”

通過網絡話語和官方話語互搭的方式,讓草根階層的觀點走上公共議題的舞臺,構建公共話語平臺,讓觀點的發表得到平衡,同時又通過輿論引導,讓偏激或者非理性的網絡語言得到修正。

(二) “隨口說式”——南方電視臺《馬后炮》

這個詞語引申自“STAND-UP COMEDY”,這是一種美國流行文化,意指站在沒有任何布景和擺設的舞臺上講笑話。香港演員黃子華將這種表演文化移植到香港,開始被稱為“是但噏”(廣式語言,“STAND-UP”的諧音),就是普通話“隨口說”的意思。

鳳凰衛視楊錦麟的《有報天天讀》“剪刀+口水”的電視新聞評論欄目成了熒屏熱門。這種模式,又引申出了南方電視臺《馬后炮》這種“隨口說式”的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主持人馬志海每天挑選五條民生熱點話題,進行深度評論,早期還有“你來我網”環節,讀取部分網友的觀點,有時候主持人還會對這些觀點進行針鋒相對的辯論?,F在則換成了“名人快語”——讀取名人微博的一些觀點性信息?!恶R后炮》于2005年開播,三年之后,也就是2008年,主持人馬志海獲得了全國金話筒獎。在領獎現場,有評委私下對馬志海說,“中國就需要多一些這樣的評論節目”。

來分析一下《馬后炮》的優勢。

1.主持人的語言能力

主持人馬志海對自己的定位是“中年氣盛的資深憤青”,他曾經說過“年齡和閱歷同樣會令我有一個理性的大腦,但我不愿意放棄那種酣暢淋漓的表達”。一方面是其經歷——當過工人、做過廠長、曾經是電臺DJ,也一度加入到記者行列——讓他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另一方面他自幼喜愛評書、曲藝并從中吸收了獨特的講故事手法,因而,“有理有趣”成為了他的話語標簽。

例如2010年8月18日的《馬后炮》節目,主持人對于《奶粉竟然“沒事”,公眾為何擔心?》的評論:

“衛生部公布調查結果,湖北3例嬰幼兒單純性乳房早發育與食用圣元奶粉沒有關聯。這個調查結果,可以說是夠權威,可以讓人信服了吧,可是事實卻不是這樣的。我發覺,這兩天,好多家長更加不安,怎么回事呢,來看相關的評論:奶粉竟然‘沒事’,公眾為何擔心?

評論說了,如果沒有新的更有說服力的案例以及更為科學的說法,這個事情就算是告一段落了。無論你我是否還心存狐疑,接下來的事情是對各個品牌奶粉用人民幣投票的問題,而不可能是以公權力所能決定的問題。但是,回顧這件事情,詭異的是‘雌激素奶粉’何以如此迅速地發展成為公共事件?這是我們必須拷問的。

評論說了,雖然說圣元奶粉的這次安全著陸看上去虛驚一場,但不能說就此可以高枕無憂了。無論是奶粉廠家還是權力部門,都需要反思事情發展的整個過程,要看到‘無有事,有大事’的社會背景并積極彌補監管機制上的缺陷,以此修正自身行為來重建公眾信任。

我們說,社會誠信缺失,政府公信力差,這才是最要命的問題。誰都信不過,都活得戰戰兢兢的,又何來幸福感可言呢?!?/p>

可以看到,評論中只有調侃沒有說教,只有層層深入的邏輯分析而沒有一錘定音的結論性表達。主持人僅僅是跟觀眾分享自己的想法,提出問題讓大家思考,并且歡迎各種反對的聲音。

馬志海曾經說過:“觀眾對我有各種各樣的稱呼,有老馬馬大爺馬大叔馬哥小馬,惟獨少有人稱我做馬老師,我覺得這就是我的成功之處。”

2.積極構建“電視新聞評論的個人門戶”

《馬后炮》從一開始便善于利用網絡媒介,一來,節目挑選話題的“陣地”就是網絡,二來,節目依靠互聯網搭建與觀眾和政府有關部門溝通的平臺,運用豐富的媒介符號和廣泛的參與,使這個節目成為群體輿論的陣地。早期設有“你來我網”的環節——節目組在南方電視臺官方網站的BBS和橙色驛站的留言板塊里設置了專屬版面,主持人與網民直接互動,為節目培養了不少忠實的“炮兵”,如“珠海老周”、“潮州老農”,這些網民成為了網絡名人。隨著微博的興起,《馬后炮》將辯論的陣地搬到了便捷性更強的微博這一新媒介,繼續保持互動性。節目改版后設置了“名人快語”環節,從微博中挑選“加V”名人的觀點來讀取,一方面廣開言路,另一方面也促進了節目的宣傳推廣?!恶R后炮》還出版了同名書籍匯集節目的部分精彩內容,利用紙質媒介拓寬受眾面。主持人馬志海還會不定期舉辦一些沙龍講座,如2010年兩場走進廣州大學校園的見面會。無論是利用網絡平臺,還是舉行沙龍講座,都屬于欄目的輔助延伸,改變了以往電視評論“上行下達”的單向傳受關系,使傳受雙方的角色在平等交流中不斷自由轉換,這些都是構建新聞評論個人門戶的積極嘗試。

(三) 新聞資訊雜志式——南方電視臺《今日最新聞》

南方電視臺的《今日最新聞》是國內第一檔在民生新聞中加入純評論環節并有融媒體特征的新形態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督袢兆钚侣劇芬婚_始的“今日最爭議”環節,約3分鐘,選取每天最有爭議價值的一個民生話題,由主持人介紹兩三個選項,觀眾可以通過短信或網絡平臺進行投票,并表達自己的看法;之后是新聞資訊節目,內容多為公共話題、突發事件以及民生新聞,主持人會對每條新聞進行簡短的評論。節目播出過程中,走馬字幕不斷顯示觀眾發來的短信內容,節目最后會預留3至5分鐘,由主持人讀出當晚的投票數據并對事件進行分析評論。

《今日最新聞》開播短短半年,收視率最高達到3.7%,平均收視也有2.6%左右。主持人彭彭的微博粉絲截至2011年2月已經超過12萬。節目的成功之處在哪里呢?

1.傳播模式突圍——二元化傳播模式

《今日最新聞》借鑒了英國Channel4的經驗。在主管Channel4的亞當?吉(Adam Gee)看來,“新媒體=互動媒體”。《今日最新聞》從環節設置到確定選題,再到評論內容,實現了與受眾之間良好的互動,呈現出專業內容制作和普通受眾內容制作并存的二元化傳播模式。

2.形式突圍——雜志式的節目形態

如今,受眾對新聞的訴求,不僅要有事實性信息,還要有包括意見性信息。傳統的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要么重評輕述,要么重述輕評,很難做到觀點與內容的平衡?!督袢兆钚侣劇穭t在民生新聞節目的基礎上,嫁接了一個時事評論環節,滿足電視新聞受眾對意見性信息的訴求。

3.內容突圍——有爭論性的民生話題

傳統的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話題通常走兩種路線:一是高端宏大化,一是揭黑調查?!督袢兆钚侣劇穭t著力于民生話題,而且是富有爭論性的話題,例如“你會否生二胎”、“老公你會挑嘴甜的還是嘴笨的”、“干部美國掛職你怎么看”等,這些未必是當天的新聞熱點,但卻是茶余飯后非常給力的三姑六婆話題,極具貼近性。

4.主持人詼諧幽默

《今日最新聞》主持人彭彭,走街坊路線,致力于以詼諧幽默的語言點評民生瑣事。如對于一單“保安毆打記者”的新聞,很多評論都會落在“保護知情權”上面,但彭彭的點評卻是:“如果你真覺得自己很能打,建議你到那些治保會去比拼一下?!边@句話輕松幽默又不失道理,讓人回味無窮。

二、語態創新

當媒介環境及傳播理念發生變化時,電視新聞評論的話語方式也在改變,表現出了鮮明的個性特點,促使中國電視新聞評論走上創新之路。

1.個性化

對節目進行準確定位,讓形式、內容和主持人形象都跟著定位走,凸顯個性。《今日最新聞》,節目口號是“最新最熱最吸引、同聲同氣自己人”,從題材上多找貼近性強、本土化強的話題,主持人的形象也塑造成“鄰居家的死胖子”這樣一種親切的感覺?!缎侣?+1》,它的受眾定位是“25至54歲、高學歷、高收入、管理層的男性”,在話題選擇上偏重政治經濟法律、重大時事、生活壓力等,評論員的選擇以專業和高端為標準。

2.平民化

所謂“平民化”,包含兩種意思:首先,即便是高端節目,宏大議題,也要找到平民化的視角和切入點,拉近和目標受眾之間的距離,避免說教式的傳播意見性信息。第二,盡量選擇平民化的議題,特別是地方電視臺,在辦評論節目時,要走差異化道路,關注受眾身邊的事,通過對日常生活的提煉,發表觀點見解,進而達到大眾傳播廣泛教化的功能。

3.思辨性

以往的新聞評論,講究“政論性”,往往過于嚴肅,很容易產生距離感。如今,電視新聞評論講究的是“思辨性”,一方面,所選取的話題要有爭論感,在“是”和“非”之間存在灰色地帶,而不是一竿子就能打死一方的傳統說教式話題;另一方面,在節目中把觀點的產生和對撞過程展現出來。以前《實話實說》邀請觀眾參與討論的模式,在當時是非常新鮮和有創意的,雖然已經停辦,但它所帶來的啟示還是非常值得參考。

目前,中國仍然有很多“沙龍式”的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如鳳凰衛視的《一虎一席談》和南方電視臺的《全民議事聽》,這些節目所挑選的話題都是具有思辨性的,電視談話場內的正反雙方勢均力敵,唇槍舌戰,熒屏外的觀眾也各有傾向,隨著電視談話場的傳播,受眾之間也可以形成談話場。這類節目改變了以往“舞臺式”的現場環境設計,變為“中心式”的環境,主持人在中心,以他/她為圓點四周環坐嘉賓,觀眾也分為正反兩方,這種編排使得辯論的氣氛更加濃厚。針鋒相對的談話場,成為節目吸引眼球的地方,也很適合多元化意見的表達。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在线观看国产精选免费 | 日本亚洲中文字幕不卡 | 中文字幕免费大全日本一片 | 在线播放国产不卡视频 |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不乱码 | 亚洲欧美日韩香蕉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