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對當前資本市場的看法

對當前資本市場的看法

時間:2024-01-08 14:38:1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對當前資本市場的看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然而,今天,面對當前快速發展的中國資本市場,有人亢奮,有人困惑,有人迷茫,我們應當如何認識其發展階段,如何應對新挑戰?近日記者與相關專家學者“親密接觸”,聆聽他們對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的看法,縱論思考中國資本市場諸多內核問題,涉足于中國資本市場更為長遠的未來尋找答案。

唱空不作空:陰謀還是陽謀?

5月24日,市場上有兩則新聞異常引人注目,一則新聞是QFII(即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獲得了300億美元額度投資A股,另外一則新聞就是,前美聯儲主席艾倫?格林斯潘發出警告:中國股市必將大幅下跌。據報道,格林斯潘5月23日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舉行的一個電話會議上表示,他非常擔心中國股市有一天會出現“大幅縮水”,并稱中國股市的近期上漲勢頭不可能持久下去。

一邊在不斷申請增加投資額度,一邊又在唱空中國股市,QFII這種行為該如何理解?

湘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金巖石認為,為什么QFII進行唱空不作空?唱空是一部分人,作空是一部分人,坐的人到了這個市場就會感受到這個場子的激情,燒的不僅僅是泡,是中國資本市場。

對此,也有專家認為,“我們應該分兩方面來看QFII的言論。首先,我們必須承認中國股市目前確實變成了資金推動型的市場,用傳統理論來看,目前A股市場出現泡沫這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另外一個方面就是,他們既然在唱空,又為何還要不斷申請增加額度?這個問題就值得我們深思了。”要警惕QFII語言上看空、行為上做多“唱空中國股市來達到低位建倉的目的”,他們這種行為早在房地產市場已表現得一覽無余了。事實上,從前幾年開始,大摩等國際投行就紛紛撰文表示,中國房價太高。而就在他們集體唱空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同時,他們卻在不斷大手筆進軍中國的房地產市場。

經濟學家趙曉近日在媒體撰文指出,中國是一個轉型國家,這意味著在許多方面并不成熟,但轉軌國家成功的一個竅門就是,你不要以為市場可以在成熟之后再發展。這就像一艘漏水的船,但你不可能停下來修好后再往前開,那樣船會沉沒的,你只能一邊開船,一邊修理,逐漸到達成功的彼岸。也就是說,基本的思維就是你只能在發展中改革,在改革中發展,別無他路。資本市場亦如此,你不能因為看到一些問題就一棍子打死,那樣做就一定是比“非理性的市場”更大的非理性。

透過股市“紅火”現象,撥開資本市場迷霧

從2005年6月份股權分置改革以來,市值和股指漲幅達到300%左右,究竟是價值回歸還是存在泡沫的問題?是什么支撐了股市的繁榮?對于當前的股市,我們應該做出什么樣的總體形勢判斷?

5月25日復旦大學主辦的“上海論壇”上,中國證監會研究中心主任祁斌回答觀眾提問時則表示,監管者對短期的市場不應該作判斷,這是一個國際慣例。但是證監會的態度是要保護投資者,保護股民,因為最好化解風險的辦法就是加強監管,規范市場各個行為主體的行為。

針對“泡沫論”、“崩盤論”,資深證券從業人士韓志國一直在做“蘇醒論”的評價: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潛力巨大,中國經濟轉型任重道遠。這一輪大牛市,讓所有的人目瞪口呆,大牛市意味著什么?意味著資本第一次在中國顯示魔力、魅力與張力,第一次顯示資本本身所具備的逐鹿世界巨大的能量和熱量。

無獨有偶,有專家研究判斷認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所蘊含的一種潛能,到今天才真正的在證券市場上迸發出來。

韓志國認為,中國正在進入資本時代。中國社會正在發生著劇烈的制度性的和結構性的變化,體現在三個方面:資產變資本,銀行儲蓄向股市投資和社會投資以無法想象的速度在推進;市場將成為社會經濟運行的最基本的力量;投資與外貿經濟增長強勢格局。經過29年的持續的發展和改革,中國已經走到了新市場、新機制、新體制的門檻。政府再推一把,市場再走一步,中國的經濟體制就從行政體制到市場體制的轉換就會完成了。

“我們現在面臨的就是這樣一個狀況,經過股權分置改革和全流通,中國股市正在走出舊市場的陰霾,我們仿佛已經感到中國資本市場春天的脈動,雖然這個春天姍姍來遲,我們似乎已經聽到中國資本時代春日的鼓點。”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認為:中國資本市場的確進入新的階段。中國的資本市場到了今天,總體上看,從主流的角度看,還是在正常的發展。我們應該從未來的角度看待今天的中國資本市場。中國金融改革進入前所未有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比如說我們有一個很重要的環境,叫做流動性過剩,我們大家把流動性過剩看成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宏觀經濟的問題,所以我們要采取很多的政策去調控它,當然從物價和經濟持續增長的角度來看,流動性過剩的確需要適當的管理,如果站在更高的角度,如果我們面對流動性過剩,可以很快的獲得大力的發展中國資本市場。事實上,沒有一個流動過剩,就不會有中國資本市場的今天。我們要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時期。

打擊黑幕交易,加強監管任重道遠

無論是泡沫還是可持續增長,懷揣夢想,去共同迎接中國資本市場更加美好燦爛的明天,這恐怕是每一位理性的投資者所想的。

但正如經濟學家們所憂慮的,ST股、績差股雞犬升天,盲目“追漲殺跌”,缺乏必要的理性、價值投資理念,或者絲毫不去考慮風險,倘若股市出現大的調整,那么他要吞咽的可能就是“買者自負”的苦果。各界曾經熱議股市的三種現象:老年人把養老金投入股市;投資人把房產抵押投入股市;學生把生活費和學費投入股市。盡管可能尚屬少數,卻對監管部門進一步加大投資者教育的力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燕京華僑大學校長華生認為,越來越多的人參與證券投資我認為是好事。我一直認為現在不是投資者多了,應該講還不夠。危險的是現在急著開戶這些人的心態并不是想著優化自己的資產結構,來分享國民經濟五年、十年的增長,他們是看到別人賺了快錢大錢然后就急著趕過來,我要告訴他們這很危險。

在近日舉行的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 “中外名家系列講座”上,劉紀鵬教授呼吁,隨著股市的發展,必須建立新的股市文化,對股市要有充分的認識。股市決不是“賭場”,買賣股票也決不是零和游戲――“股市賺的錢決不是別人賠的錢”。經濟體制改革之后,國家要大力改變融資方式,變間接融資為直接融資,企業通過改制上市,建立現代公司治理結構,企業的效率也大大提高,而投資者也能分享到來自資本的紅利分配。投資股市最主要的是享受“公司增值”。言下之意,也提醒投資者理性選擇。

第2篇

關鍵詞:資本賬戶開放;人民幣國際化;路徑選擇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2)03-0160-02

1996年,我國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8條條款,實現了經常項目的可兌換,但對資本項目卻一直保持較為嚴格的限制。盡管在“十二五”規劃中已經明確提出要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賬戶的可兌換,但我國資本賬戶管制的現狀導致人民幣不能實現自由兌換,進而限制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從全球范圍來看,中國經濟的表現非常強勁。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第二大的進口國,在貿易往來中迫切地需要更多的用人民幣來結算。同時,人民幣資產對境外投資者充滿了吸引力,國內的企業也希望走出去投資海外,這都需要資本賬戶的開放,使得資金能夠自由進出。面對國際資本大量流動的事實以及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挑戰,資本項目開放已成為中國金融開放的必由之路。筆者擬在借鑒已有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一直以來的資本賬戶開放的實際情況,對進一步開放我國資本賬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一、我國資本賬戶開放的現狀

資本賬戶對外開放,或者說資本賬戶可兌換,是指一國(或地區)對其資本項目下的對外收支逐漸解除管制(或限制)的進程。資本賬戶開放的目標是貨幣的資本項目下可兌換,即一國(或地區)對資本項目下的對外收支解除管制(或限制)。

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末引進外資政策開始,資本賬戶實際上就已經處于逐漸放松管制的過程中。時至今日,我國的資本賬戶開放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近年來,中國資本賬戶開放步伐明顯加快。2002-2009年,中國共出臺資本賬戶改革措施42項。外匯管理已由“寬進嚴出”向“雙向均衡管理”轉變,逐步減少行政管制,逐步取消內資與外資企業之間、國有與民營企業之間、機構與個人之間的差別待遇。

我國的資本賬戶管制對風險較大的子項目,如證券投資、短期借貸管制較嚴,資本流出的管制嚴于資本流入的管制。這也是大多數國家實施資本管制的原則。盡管我國在名義上對資本賬戶的子賬戶仍然保持著較為嚴格的管制,但在實踐中,資本賬戶下大部分子項目已有相當程度的開放。就吸引外商直接投資而言,我國的開放程度甚至高于一些發達國家。分結構看,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1年《匯兌安排與匯兌限制年報》,資本賬戶管制細分為資本和貨幣市場工具交易管制、衍生品及其他工具交易管制、信貸工具交易管制、直接投資管制、直接投資清盤管制、房地產交易和個人資本交易管制七類。目前中國不可兌換項目有4項,占比10%,主要是非居民參與國內貨幣市場、基金信托市場以及買賣衍生工具。部分可兌換項目有22項,占比55%,主要集中在債券市場交易、股票市場交易、房地產交易和個人資本交易四大類。基本可兌換項目14項,主要集中在信貸工具交易、直接投資等方面。總體來看,目前中國資本管制程度仍較高,與實現資本賬戶開放還有較大的距離。

二、我國進一步開放資本賬戶的條件

由于中國當前經常性項目絕大部分已經開放,很多資本項的流動可變相地通過經常易來進行,即使資本項名義上是管制的,實際上管不住。加上離岸市場對境內市場的倒逼機制,國內就出現了很強的力量要推動國內金融管制和資本項目的開放。

從世界各國推進資本賬戶開放的經驗看,一國成功地推進資本賬戶開放必須具備以下前提條件: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穩定開放的國內金融體系、基本均衡的匯率水平及足夠的匯率彈性、相對充裕的外匯儲備等。然而,開放資本賬戶所必需的這些條件很難同時具備,即使具備也難以持續得到維持。所以,事實上很多國家在并不完全具備上述條件的情況下,就已著手資本賬戶下某些交易項的開放了。如韓國在20世紀80年代并不具備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條件,就根據其主要貿易伙伴(美國)的要求開放了國內金融市場,實踐證明提前開放在一定意義上促進和推動了其他條件的發展和滿足。因此,資本賬戶開放與其前提條件不完全是開放序列上的時間先后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互相促進的,即資本賬戶階段性的、層次性的、可控制的有序放開,反而可以促進某些前提條件的加速成熟,并且資本賬戶下某些交易項的過度控制會使某些前提條件永遠無法達到成熟。

第3篇

與我國資本市場的情況相反,從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美國的股市出現了空前繁榮。但是,如同我國股市的長期低迷并不能說明我國經濟增長出現了嚴重問題一樣,美國的這種股市繁榮也并不體現美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和投資資本的增值幅度。當然,很多人還是很喜歡這種繁榮現象的,哪怕它是虛假的繁榮!

針對這種情況,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羅伯特?J?希勒(Robert J?Shiller)出版了《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2000)一書。本書序言中提出,“鑒于目前對股市的看法有著根本性的分歧,并且這些分歧廣泛存在,因而出版此類書籍顯得十分迫切。”該書認為,人們在市場繁榮真假問題上的意見相左,在于人們只掌握了市場的局部情況。要解決和解釋當前市場的空前繁榮現象,需要我們從許多不同的方面甚至是與市場關系甚遠的領域搜集大量信息,再據此做出判斷。“這些領域包括經濟學、心理學、人口統計學、社會學和歷史學等。除了較傳統的財務分析方式外,我們還獲得了一些對當今問題的深刻有效的認識,其中許多事例是從新興的行為財務學中獲得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行為財務學似乎再也不是財務學的一個微不足道的分支,而漸漸成為嚴肅財務理論的中心支柱。”

該書的出版,立即引起了中外經濟學界的關注,2001年4月其中譯本出版。2002年7月,希勒教授應我國吳敬璉、謝平等專家和政府官員的邀請,出席在中國舉行的資本市場行為論壇。從此,企業行為財務學在我國實業界和學界得到了迅速的傳播。

上述的希勒和其他一些著名經濟學家Debondt和Tha-ler(1985)、Statman(1995)、Bemstein(1996),在20年前就開辟了這一新的研究領域,并認為“企業行為財務學”取代主流的“企業數理財務學”的時代已經到來。那么,究竟行為財務學是怎樣的一種財務理論?它與現在占主流地位的企業數理財務學有何不同呢?

二、企業數理財務學

目前企業中的財務管理,主要以財務預測、計劃、財務控制和財務分析等財務方法,進行籌集資金、投資、成本管理、資本回收、資本分配和規劃等工作。其中,企業籌集資本的財務工作是通過預測資本成本、制定資本結構后完成的。企業投資是通過分析投資項目的預期收益(凈現值、內部收益率)和風險,進而制定和實施投資決策完成的。財務上的資本耗費稱為成本,企業對成本的補償和管理是通過制定各項財務計劃實現的。銷售收入、資本流入和回收,也是在財務預算的計劃管理和財務分析之后來完成的。資本分配和規劃經常是根據投資需求和企業發展戰略,通過財務增長模型(所有者權益增長模型)的計算來實現的。這些財務管理工作的共同假設是,(1)財務活動的各種決策是建立在理性預期(Rational Expectation)的基礎之上的,(2)投資者都傾向于風險規避(Risk Aversion),(3)財務管理的總目標是效用函數的最大化,以及(4)財務人員需要不斷更新決策知識。傳統財務管理的四個假設,都可以采用財務數學模型進行表述。財務管理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可由財務指標數據進行反映。一切靠數據說話。因此,傳統的企業財務管理的理論可稱為數理財務學。

三、企業行為財務學的形成及其假設

Sharpe(1964)、Lintner(1965)等構建了一個著名的財務統計檢驗模型,即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這一模型表示,企業收益和市場價值之間的關系是投資者應注意的風險決定因素。1970年,Fama在《財務雜志》發表《有效資本市場:理論回顧和經驗工作》一文,重新定義他在早期關于有效資本市場的論述,使其有效市場假說與CAPM在概念上達到了一致。

但是,后來的很多研究發現,當相關信息沒有完全在市場價格中得到反映時,CAPM是不能夠解釋有效市場的假說或者說與有效市場假說是不一致的。這些研究如小企業效應(Banz,1981;Reinganum,1981;Lamoureux,Sanger,1989)、“星期一效應”(French,1980;Gibbons和Hess,1981)、規模效應(Basu,1983)、“反向投資策略”(Fama和French,1992)等等,都對有效市場假說和CAPM的結合產生懷疑。大量心理學證據顯示,投資者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不會都是理性的。其實際決策往往偏離現代主流財務理論所設定的最優決策模式,而且這種偏離對資本資產價格的影響不會因經過統計平均后消除。于是,一些學者意識到,需要以某種新的方法或理論來解釋和預測投資者決策過程以及市場的實際情況。行為財務理論從而誕生了。

Kahneman和Tvensky發表《期望理論:風險下的決策分析》(1970),給出了解釋人們在不確定條件下進行決策行為的模型,并得出結論:(1)個人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是以相對某個參考點的利得或損失為依據的,而不是傳統理論認為的是以期末財富為依據的。(2)模型的價值函數是S型的。模型面對損失時是凸函數,面對利得時是凹函數。這表明投資者每增加一單位損失,其失去的效用低于前一單位損失所降低的效用;每增加一個單位利得,其增加的效用也低于前一單位利得所增加的效用。(3)價值函數中損失的斜率比利得的斜率陡,損失一個單位帶來的效用降低要大于獲取一個單位利得所帶來的效用增加。因此,相對利得減少來說,個人更厭惡損失。(4)個人對極端的且概率很低的事件會過度重視,卻易忽略在常規條件下可能發生的事件。

1980年,Kahneman和Tvensky提出“參考點”概念。1992年,他們針對概率轉換問題又提出了累積期望理論(cumulative prospect theory)。此外,Thaler(1985)、Lopes(1987)、Shefrin(1988,2000)等對期望理論進行了補充和發展。與此同時,財務學家和心理學家們通過一系列實驗,證明人們面臨不確定條件的投資存在下列決策特征:(1)損失回避(loss aversion)。人們對利得和風險的態度是不一樣的。損失給人們帶來的影響是同樣大小利得的2.5倍。(2)意識賬戶(mental accounting)。對不同的股票,人們會以自身的情感賬戶記錄作出投資決策。(3)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人們在投資決策中往往對自己的知識和能力過分自信。(4)確認偏差的傾向(prone to confirmation bias)。人們往往只是重視條件概率即所僅重視直觀現象,而忽視先驗概率(以往已經存在的知識)。這些研究成果解釋了主流財務理論所不能解釋或解釋不好的大量企業財務異常現象,推動了行為財務學的發展。

行為財務學認為,在一定的經濟環境中,人們不理性的行為要比理性的行為普遍得多。行為財務模型中過度自信的投資者就是這樣一類人,他們往往過高估計了自己所取得的價格信息的準確性。當大量的投資者過多考慮了個人擁有的一些信息,股票市場的股價就會對這些信息產生過度反應。行為財務學研究表明,過于自信的投資者對于公共信息是反應不足的。對個人信息的過度反應和對公眾信息反應不足,是許多股票市場上股價變化的原因。在一個投資者持續自信的環境中,市場會有一個過度反應,然后會是一個反向過程。在這一個過程中,無條件的價格變動自相關總是負的。因此,基礎的持續自信與短期的無條件沖動是不一致的。但是,在光滑的多時期的過度反應階段,短期的自相關是正的。自信心依賴結果而變動并導致拖后的過度反應。按心理學中的歸屬理論,當證明個人行為是合理的事件發生時,個人往往認為這證明自己的能力高;而當個人的行為與事件發生沖突時,人們往往將這歸因于外部的干擾。如果投資者隨后得到的公共信息與投資者個人先前得到的信息一致,即公共信息支持了這一投資交易,則投資者會變得更加自信。而當不認可投資者投資行為的公共信息導致投資者自信心下降時,下降是很有限的。當有兩個連續的支持投資利好消息的公共信息出現時,第二個利好消息會被增加的自信加強。當有兩個連續的壞消息時,第二個壞消息也會被加強。因此信心依賴于結果而產生的變動可帶來正面動力。在長時期內,當股價被公共信息拉回基礎水平時,這樣的動力會被翻轉。亦即,最終,過度反應將倒轉。行為財務學很多模型的目標是解釋市場無效率及其當時的價格異常情況。市場某一時期的這種錯誤定價,將使得一部分聰明的投資者從交易中獲利。最終,交易將主宰市場的價格。

經濟學上有很多成熟的資產定價模型,其中著名的定價模型有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套利定價理論(APT)、期權定價模型(OPM)和行為資產定價模型(BAPM)等。在BAPM產生之前,多數人認為CAPM是最好用的資產定價模型。在CAPM中,所有投資者均被假設為是理性的投資者,他們根據投資收益和投資組合的協方差(風險)以及收益和風險的均衡,確定收益的折現率。但行為財務學認為,投資者的價值觀、社會地位、生活方式與其情緒波動等,都可能會影響資產的定價。根據行為財務理論,Sheen和Stmman在1994年提出了BAPM ( behavioral asset pricing model )。

BAPM將投資者分為信息交易者(inbrmmion tradem)和噪聲交易者(noise traders)兩種類型。信息交易者即CAPM條件下的投資者,其假設條件是投資者從不犯認知錯誤,而且不同個體參數之間表現有良好的統計均方差性;噪聲交易者則是那些處于CAPM框架之外的投資者,他們時常犯認知錯誤,不同個體參數之間具有顯著的異方差性。BAPM將信息交易者和噪聲交易者以及兩者在市場上的交互作用同時納入資產定價框架之下。

在BAPM中,資產的預期收益決定于其“行為貝塔(behavioral betas)”系數,即正切均方差效應(tangent mean―variance―efficient)資產組合的一個系數。由于存在噪聲交易者對證券市場價格的影響,正切均方差效應的資產組合并非市場組合(market portfolio)。而CAPM中的資產預期收益則決定于市場組合(market portfolio)的收益分布。

四、啟示

研究表明,企業行為財務理論及其假設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它告訴我們:

(1)有效市場假說和傳統財務管理假設并非無懈可擊。有效市場假說不能完全解釋市場價格在某一階段隨機游走的一些異常現象,某一時期的市場價格上揚和走低只是對市場價格的一種偶然偏離。價格的過度反應和遠期回調是市場交易價格變化趨勢中的一種波動。

第4篇

在此之前,對于中國的P2P平臺來說,TrustBuddy絕對是“別人家的孩子”。到目前為止,中國有眾多的網貸企業在上市的路上一路狂奔,但鮮見成功者,不過上市往往成為平臺炒作的熱門話題。

受制于國內網貸監管法規的缺乏,以及行業基礎設施的不完善的因素,國內的P2P平臺距離上市的目標仍不十分明確。但一直以來,P2P平臺希望通過與上市公司的合作曲線達成目的,上市公司也出于資本市場運作考慮會向前者伸出橄欖枝。

據《投資者報》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有近70家A股上市公司曾經或正在與P2P平臺合作。與熱鬧的聯姻相比,近期出現的多起“分手”事件再次暴露出目前P2P網貸上市條件的不完善和風險性,以及P2P投資的不確定性。

三家平臺爭搶港股上市第一股

10月21日,付融寶宣布榮獲上市公司中技控股、知名風投軟銀中國、浙商基金(北京)戰略入股3.5億元,成為江蘇省融資最高的P2P平臺,這是《投資者報》記者所了解的最新的P2P與上市公司合作的消息。

就在前一天,香港上市公司太平洋實業公告稱,針對中國P2P平臺“財加”的買賣協議已滿足所有先決條件,正式完成落實。財加方面也稱,財加作為成功登陸香港主板的中國互聯網金融領域的第一股,繼續領跑于互聯網金融行業,并邁向公司發展的新階段。

對于中國互聯網金融港股第一股的稱號,翼龍貸方面并不認同,翼龍貸公關在和記者交流時稱,翼龍貸才是第一家香港主板上市的P2P平臺。原因是,今年6月,隨著聯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聯合交易所IPO,作為聯想控股成員企業之一、國內最大的三農互聯網金融平臺翼龍貸由此正式成為“國內第一家母公司上市的P2P公司”。

此外,金融工場方面亦有不同看法,金融工場于今年1月被香港上市公司中國信貸全資收購,目前由北京鳳凰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運營,目標是為小貸公司、資產管理公司及其他貸款機構等提供P2P解決方案。

從3家P2P平臺爭搶港股上市第一股的激烈,可以窺見出國內網貸企業上市的積極性,以及與上市公司合作的代表意義。良好的市場環境不僅讓P2P網貸迎來廣闊的發展空間,也吸引了許多上市公司以自建、控股收購、參股等形式布局P2P網貸業。

網貸平臺為何需要上市公司

資深投資者向《投資者報》記者反映,每當看到P2P平臺即將上市的信息,從內心來講,一方面會對P2P更加有信心,對行業充滿希望;另一方面會覺得很悲觀,深感行業浮躁,平臺老板都在急于套現尋求退出,而且退出道路也并不那么順利。

業內人士分析稱,首先是P2P行業的火爆吸引大型國企、上市公司蠢蠢欲動,急于涉足P2P網貸行業。此前,上市公司熊貓煙花謀轉型,上線網貸平臺銀湖網進軍P2P行業,結果是銀湖網受熱捧,帶動熊貓煙花的股價扶搖直上。

其次是由于行業氛圍比較浮躁,過度燒錢需要補給。大多數平臺為了迅速提升規模效應,展示平臺實力,一味追求資金端的規模,不斷通過燒錢進行市場營銷,快速占領市場贏得客戶。甚至有的平臺產品尚未開發完整就開始大力進行營銷推廣,而且公司管理能力跟不上市場擴張速度。

還有就是因為各大P2P平臺,猶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為了博得眼球,吸引投資者,各大平臺極盡可能利用各種渠道、各種新聞點進行宣傳推廣,上市公司的收購或者合作對平臺來說有極強的“背書”作用,可以得到投資者的認可。

盡管最終大多數P2P平臺與上市公司的聯姻都以失敗告終,但從單純市場營銷的角度,這些新聞一旦由媒體跟蹤擴散,無論是對于P2P平臺,還是上市公司都是極好的宣傳推廣,可以為公司帶來一定程度的曝光度,無形中幫助公司做了一波品牌推廣。

上市公司跨行P2P網貸背后的目的

在不少人看來,上市公司與P2P的結合能使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受到資金追捧,所以A股上市公司熱衷于跨行P2P網貸平臺,因此會有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與P2P平臺進行聯姻。

業內人士指出,首先得益于P2P網貸在國內的飛速發展,眾多上市公司普遍看好P2P網貸行業的發展前景,出于資本逐利的天性,在適當的時機切入某一個或幾個P2P平臺,希望在行業的大發展下占據一席之地。

其次,一些上市公司出于整合自身供應鏈的角度考量,構建供應鏈金融體系。由于處于供應鏈中上游的供應商很難通過傳統信貸方式獲得銀行的資金支持,為了避免資金短缺導致的后續環節停滯,供應鏈金融業務因此應運而生。P2P網貸平臺的建立有助于上市公司作為核心企業,打通上下游渠道紐帶,提高企業整體供應鏈的有效運行。今年9月17日,A股上市公司瑞茂通7705萬元現金入股中瑞財富,參股比例20%,中瑞財富稱,未來雙方將憑借各自在互聯網金融及供應鏈領域的經驗合作,繼續深耕供應鏈金融市場。截至目前,該平臺累計投資額突破21億。

更為普遍的是,出于資本市場運作考慮,上市公司涉及P2P網貸業務容易引發二級市場股價的驟升,作為資本市場概念性題材和利好因素,也會成為上市公司跨行P2P網貸的考慮原因之一。

當然,上市公司跨行涉足P2P網貸也會使業務更加多元化,有助于企業轉型或者降低行業集中風險,增加利潤節點。

相愛容易相處難 20天閃婚閃離

當P2P平臺與A股上市公司懷抱著各自的目的逐漸靠近,行業內就會掀起一股關注的熱潮。今年多起“分手”事件,有些甚至是閃婚閃離,存續期僅僅只有20天之久。雖然有上市公司背景的P2P平臺能提升投資人的信任度,但是其核心是風控,只有嚴格的風控才能在行業中形成真正的競爭力。

4月13日,你我貸和熊貓金控簽訂合作協議,熊貓金控擬購買嘉銀金融持有的你我貸金融95%股權中的46%,購買自然人嚴定貴持有的你我貸5%股權,同時購買嘉銀金融持有的嘉銀征信100%股權中的51%。不過簽署轉讓協議之后,遲遲沒有下文,最終你我貸在其官網宣布雙方擬終止資產重組。

無獨有偶,6月1日,浩寧達公告稱,公司擬收購唐軍、張林持有的團貸網66.0027%股權,對價為6.6億元,由浩寧達大股東協議轉讓上市公司2000多萬股權的方式支付。6月23日晚,浩寧達公告稱,關于收購團貸網相關股權的全部議案均未獲臨時股東大會通過,這意味著作價6.6億元人民幣,收購團貸網股權的系列計劃未能實現,雙方合作終止。同時,團貸網也在了《關于團貸網終止與浩寧達合作的說明》中稱,為保護公司股東和用戶利益,合作宣布取消。僅僅20天,真可謂閃婚閃離。

同樣是分手,銀之杰與聯金所相處期限較長。今年2月16日,銀之杰與聯合金融控股簽署《合作意向書》,欲收購后者持有的聯金所與聯金微貸控股權(聯金微貸實為聯金所的資產端公司)。然而,截至8月16日合作意向排他期限到期日,雙方尚未就收購標的股權的具體條件達成一致。最終雙方決定終止本次股權收購的合作意向。

業內人士指出,在傳統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今年已經有很多上市公司結盟P2P,這種合作趨勢短期內還會有很多,但是真正成功實現轉型的將是少數。

簽對賭協議和控制壞賬風險

據業內人士透露,上市公司與P2P擁抱不成,業績對賭協議是其背后的真實因素。

上述提到的浩寧達收購團貸網。有媒體報道,浩寧達擬以6.6億元收購唐軍、張林持有的團貸網66%股權的同時,與后者簽訂對賭條款。若團貸網2015年度、2016年度、2017年度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分別低于2500萬元、7000萬元和11500萬元,唐軍、張林將自掏腰包補足凈利潤不達標的部分。

唐軍強調說,這份協議所涉及的利潤對賭指標,是經過雙方精細化測算的,其實雙方都認為團貸網能完成相應的利潤增長要求。

對賭協議的出現,讓原本看似順利的合作出現變局。事實上,多數控股收購P2P的上市公司屬于傳統制造板塊,在經濟下行的趨勢下,企業日子并不好過,迫切需要引入互聯網金融提升估值。但同時,一方面是上市公司對當前P2P行業高估值開始采取風控措施;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也有市值管理的需要,所以,有意向的上市公司不希望看到自己所收購的P2P公司出現業績滑坡,拖垮整體市值表現。

上述業內人士直言,其實只要是控股收購尚未盈利的P2P機構,上市公司都會提出業績對賭條款作為護身符。而在當前很多P2P平臺尚處在燒錢階段、且無盈利的情況下,許多P2P公司與上市公司聯姻的破裂不足為奇。

目前,仍有很多上市公司和P2P平臺宣布將達成戰略合作,收購注資,但最終結果如何尚未可知。截至目前,很多此類的合作尚未公布最終收購進程和結果。

投之家CEO黃詩樵曾經告訴記者,一些優質的P2P平臺其實并不想被上市公司收購,想被收購的多是近一兩年通過洗牌可能會被洗出去的平臺。這是由于P2P平臺企業的融資方式有很多種,上市公司并購只是其中一種融資方式,經營好的平臺,因為是賣方市場,可以有其它更好的融資方式(比如純財務投資的機構,不參與經營管理等),也有好的談判條件(比如不需要簽對賭條款)。其實,想被收購的平臺因經營壓力較大,希望能引進上市公司股東提升品牌和信用,做大規模,但是勢必會犧牲一些條件。

開鑫貸總經理周治瀚接受《投資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P2P平臺與上市公司合作時,要注意雙方業務是否具有協同性。如果P2P平臺做供應鏈金融,投資者進行選擇時也要注意防止平臺是否有自融的風險。

第5篇

5月6日,央行《2009年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盡管報告指出,未來信貸供應總體上依然寬松,只是環比增速將有所回落。但報告中有一個數據令人吃驚,該報告稱:今年一季度“國內非金融機構部門(包括住戶、非金融企業和政府部門)融資總量同比增長163.8%”;而在融資結構中,“貸款融資明顯上升,企業債券融資受中期票據加快發行影響繼續保持快速增長,股票融資占比明顯下降”。

一季度融資同比增長163.8%,這可是從未見過、也從未有過的超高速增長!股市中人對資金增量總是特別敏感,因為眾所周知,股價就是用錢堆砌起來的,更何況過了這一周又將進入經濟數據密集期。4月份信貸增長的情況究竟會如何呢?經濟學家紛紛作出自己的猜測,有猜增4000億元的,也有猜增1萬億元的,總之,與首季猛增4.58萬億元的貸款規模已相去甚遠。

從輿論層面看,大部分市場人士認為貨幣充裕態勢不會改變,包括監管層面,如央行、銀監會官員等都一再表態,信貸快速增長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強調央行不會搞信貸規模限制;剛剛的貨幣報告再次重申,央行將“堅定不移地落實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但部分經濟學家和銀行內部人士,卻對當前信貸投放的效率、效果和蘊藏的風險,表示了種種憂慮,稱天量信貸是一把“虛火”。

筆者想從上市銀行一季報的角度提點看法,核心是流動性充裕還會繼續。

14家上市銀行一季末貸款余額合計為19.92萬億元,比去年底增加了2.64萬億元,增幅為15.3%;占同期全部貸款總額(34.95萬億元)和新增貸款額(4.58萬億元)的比例分別為57.22%和57.64%。其實,今年一季度融資總量雖然同比猛增163.8%,一個季度增加的貸款接近去年全年,乃是因為去年的“從緊”把流動性的龍頭擰得很緊很緊,一旦松開才會突現“井噴”;而金融危機又使許多企業資金緊缺,以及國家推出4萬億元經濟刺激方案,去年少放的流動性集中在今年多放也在情理之中。

而從銀行來看,增加放貸的積極性還很高。理由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利差收窄之際,14家上市銀行今年一季度營收同比下降5.43%,盈利同比下降8.45%,要提升業績,最好用的就是增加放貸,去年有央行管著,信貸規模卡得死死的,今年好不容易鼓勵放貸,此時不增更待何時?其次,目前上市銀行的貸存比平均在60%左右,離銀監會的監管指標75%還有不小的空間,人家是商業銀行,在監管指標內從事正常的業務擴張,有關部門似乎也不好說什么。第三,雖然一季度貸款環比增長15.3%,但絕大部分上市銀行均實現了不良貸款和不良貸款率的“雙降”。一季報顯示,14家上市銀行不良貸款合計為3477億元,不良率為1.74%,而去年底分別為3512億元和2.03%。事實上,增加貸款正是降低不良貸款率的最好辦法(分母大了),正是由于一季度貸款大增2.64萬億元,不良率才下降了29個基點,而不良貸款的絕對額不過下來35億元。相反,如果收緊貸款,不良率反而會迅速上升。

所以,只要監管部門不啟動信貸規模控制的撒手锏,貸款增長還會繼續,盡管增速會適當放慢。去年貨幣政策一年數變而后又卡得太緊,貨幣當局已經受到了方方面面的質疑,現在才剛剛放了幾個月,何況實體經濟尚未完全復蘇,資本市場還要靠流動性支撐,以帶動居民的財富效應和企業的融資開閘。只要貨幣政策不在短期內風云突變,股市就會有做多的熱情和“子彈”,但在估值已經不便宜之際,主要依靠流動性支撐的股市畢竟要步步小心了。

第6篇

根據編制方案,上證和中證文化產業指數選取新聞出版發行服務、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文化藝術服務、文化信息傳播服務、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工藝美術品的生產、文化產品生產的輔助生產、文化用品的生產、文化專用設備等行業最具代表性的股票作為樣本股,并對個股設置10%的權重上限。

這是股市“晴雨表”對于市場的又一次忠實反映,在其背后是無數的市場動作:微電影的大熱、復建古城的爭議、《中國好聲音》的喧囂,以及中國文化產業基金投資新華網、華澳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投資《畫皮》、建銀國際文化產業基金投資小馬奔騰等一系列的資本游戲。

事實上,文化產業成為鎂光燈下的焦點,已經有一段時間。

《“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我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主要任務,全國各大城市也都推出相關政策支持和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2012年,文化部正式《“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并在計劃中提出,“十二五”期間文化部門管理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平均現價增長速度將高于20%,2015年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實現倍增目標。其中僅動漫產業產值預計就將達1000億元人民幣。

“把文化改革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列入各級政府效能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體系,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2013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這樣強調。

文化產業“擴容”

在日前舉辦的首屆中國文化產業投資論壇上,清科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倪正東指出,VC/PE對傳統文化和新興文化領域的投資正在發生變化,以2011年和2012年的數據來看,2011年傳統文化領域的投資占47%,新興文化領域占53%;而2012年傳統文化領域投資下降到42%,新興文化領域則上升為58%。新的文化領域正在逐步搶占傳統文化領域的資本機會,特別是社交媒體、游戲等很多新興領域。

隨著文化產業概念的進一步拓展和深入,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電影、文化藝術、藝術品、廣告、會展、藝人經紀、動漫、游戲,以及文化用品及設備等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與銷售都已經被納入文化產業的范疇。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由此應運而生。盡管2012年投資行業形勢并不樂觀,相比2011年下降逾40%,但文化產業新募集的專項資金規模超過了160億元人民幣。2012年整個文化創意產業案例數197個,共吸引13億美元投資,其中移動互聯網領域吸引投資項目最多,共計92起;傳媒娛樂行業平均吸引資金最多,達5.75億美元。

盡管包括移動互聯、傳媒娛樂、網絡游戲在內的大文化領域內發生的投資案例2011~2012年累計達340起,但投資者尚未找到理想的退出機制,IPO紛紛退潮,總計成功上市僅10家企業。

大部制的機遇

2013年3月10日,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開啟新一輪大部制改革,將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和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的職責整合,組建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按照目前機構改革設計說明,行政職能和經營職能的分離可以更好地滿足市場化需求,提高服務質量,符合未來“新聞+市場”的產業趨勢。目前,國內產業發展存在行業分割和區域分割兩大主要問題,精簡轉變管理模式,或許對于推動產業發展具有特別意義。

盡管中央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已經提出要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通過貸款貼息、項目補貼、補充資本金等方式,支持國家級文化產業發展,大幅增加中央財政“扶持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和文化體制改革專項資金規模,然而,真正進入市場的始終是社會資本。同時,資本的分配也呈現出不均衡態勢,國有企業在獲取資金方面存在天然優勢;不同行業之間對于資本的占有使用率亦存在差異,動漫產業缺乏開發資金,影視行業承受較大風險;甚至同一行業內也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強者恒強,可能加速行業內的兼并重組。

面對當前文化產業的發展形勢,北大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判斷,未來“平臺+內容”的模式將更適合國情。對于公司來說,平臺盈利需要依靠海量內容,好的內容往往可以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客觀來說,文化產業平臺化投資的趨勢明顯,如果內容不能盈利,很難形成持續的品牌效應。

由此一來,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納入文化產業當中,多元化的功能被平臺消化,進化形成“無邊界平臺結合專業支持公司”的產業鏈模式,中間規模的企業無法生存,而不同系統之間可能會有交叉,如同心圓重疊在一起。

如果產業發展足夠樂觀,今后,電視、電影、出版也會被整合在這個平臺當中,與互聯網、移動互聯等形成競爭。“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成立之后,一定需要搭建自己的平臺,交叉、促進三網融合,而不是采用平行對抗模式應對競爭。”陳少峰解釋說。

“升空”與“落地”

隨著信息技術和文化產業的融合,平臺越來越大,如何吸引資金實現真正增值?

從國家的角度來說,希望企業可以提供更多的原創內容;從企業家的角度,需要“有效原創” ,考慮商業模式是什么—好的電影需要憑借上線發行的機會進入市場;同時,品牌價值和產業鏈相得益彰。

原創代表創造力,只有具備未來商業發展前景和增長潛力,該企業才能得到投資者的青睞。當前,市場反饋依舊指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現狀,生存能力比較弱、想法單一、管理薄弱、對于市場價值缺乏評估、對所做事情缺乏深入研究,都是導致其困境的原因。

創業者往往空有激情卻固執己見、缺乏商業意識,不了解文化產業;學者資質和實戰能力不被廣泛承認;券商也不能通過“紙上談兵”了解行業存在的具體問題。那么,是否需要專業人士幫助把握財富,并將其嫁接到資本市場?陳少峰指出,文化產業尚處于新興階段,文化企業本身很小,產出量少且平臺資源有限,因此在職業經理人的篩選上難免存在錯位,甚至無力改變現狀。

從政府層面上來說,由于缺乏長線跟進的大額資金,政府最多只能提供孵化空間,卻很難把握“溫度”和“濕度”。PE/VC方面,由于文化企業前期需要大量資金注入,大多數機構投資者偏向于投資趨近成熟的企業,孵化和天使投資很少,并沒有真正扮演“孵化器”的角色,對市場缺乏了解、產品不成熟不符合市場要求、缺乏營銷資金、形象不佳、無力開發衍生產品,都降低了資金尋找良性通道的可能。

“文化產業投資”這道題目的解法似乎有些繁瑣。

第7篇

從最近三輪牛市看,中小盤績優股是大牛股誕生的搖籃。這與當前機構們推崇的中盤藍籌和成長股不謀而合

《投資者報》總結了歷史規律,并據此對當前兩市2614家上市公司進行層層篩選,最終篩選出了羊年的50只金股。其中得分居前10的公司包括中利科技、利亞德、潤和軟件、鼎漢技術、海越股份、華西能源、拓邦股份、澳洋順昌、安信信托和奧瑞金

從機構眼中看,這50只羊年金股成色也很高。記者統計發現,機構預測其中近九成具備上漲空間,七成具備30%以上的上漲潛力

在50只金股中,有9只具備并購重組概念,包括潤和軟件、南京新百、利亞德、東睦股份、勝利精密、煙臺冰輪、鼎漢技術、互動娛樂和東華實業

市場正在發生變化。在2015年元旦前還有很多機構唱多,但轉眼之間,很多機構的觀點開始變得謹慎起來,把推薦重點轉移到了中盤藍籌以及成長股上。

就連“曾經的多頭”國泰君安也改變了唱腔,以喬永遠為首的國泰君安策略師們在2月初表示,“因為增量資金放緩和政策放松低于預期,2015年,市場可能會出現‘大分化’。”在分化行情下,中盤藍籌和成長性股票可能重新成為市場關注的重點。

行勝于言,機構們1月份在ETF上的操作也讓外界更加確認他們的判斷:他們在藍籌ETF上大幅減倉,轉而投向中小板和創業板ETF基金。種種這些,無疑為熱情如火的投資者潑了一瓢冷水。

那么,在寓意“吉祥”但充滿變數的金羊開泰之年,投資者該如何適應新形勢,從市場中尋找牛股?《投資者報》本期從大牛股基因著手,選出羊年最具投資價值的50只股票。當然,股市有風險,投資須謹慎。具體操作時由各位自己做主。

關于大牛股所具備的基因,本報第344期封面報道《超級大牛股秘密》已進行了總結。結果顯示,最近三輪牛市中,中小盤績優股是大牛股誕生的搖籃。這與當前機構們推崇的中盤藍籌和成長股不謀而合。

據此,《投資者報》記者對當前A股市場的所有股票進行了全景掃描,同時結合上市公司2014年年報業績預告、機構給出的目標價、機構持股比例、機構調研情況、公司所處行業地位等進行了綜合評分,選出50只具備上漲潛力的股票,在羊年來臨之際與投資者共分享。

中小盤績優股欲得天下

從近期市場表現看,在大盤藍籌暫時偃旗息鼓后,中小盤績優股開始“蠢蠢欲動”,欲得天下而后快。很多券商認為,這種趨勢將得以延續。

國泰君安策略團隊指出,2015年,市場將出現“大分化”,其持續時間可能會維持一到兩個季度左右。在“大分化”的背景下,宜配置防御性的中盤藍籌(醫藥、大眾食品、黑電、輕工)與博弈性的成長板塊(TMT、環保、新材料)。

申萬宏源認為,隨著券商、金融等板塊盤整開始,業績增長確定的醫藥藍籌股和拐點確定的小市值公司將有望崛起,建議投資者關注一些商業模式具有吸引力、短期業績無法證偽的成長股,以及行業新興、業績較好、估值有安全邊際的品種。

方正證券分析師郭艷紅則稱,主題性行情的作用正在逐漸提高,一二季度之交轉向防御性行業,包括醫藥生物、公用事業甚至是食品飲料等。

機構們由元旦前的幾乎一致看多轉向謹小慎微,與2015年以來市場上發生的一系列變化不無關系。

今年1月以來,讓諸多投資者經歷了“滿倉踏空”的瘋牛行情未能延續,上證綜指展開盤整,大盤藍籌也隨之紛紛陷入調整中。

調整的原因與監管層加大力度“去杠桿”有關。1月中旬起,證監會重拳出擊嚴查券商的“兩融”(融資融券)業務并開出嚴厲罰單,直接澆滅了券商集體漲停的熱潮。同時,銀監會對于委托貸款的來源和用途也加強了監管。2月6日,證監會發文禁止券商利用P2P、傘形信托為客戶兩融,繼續嚴控杠桿風險。

風聲鶴唳之下,券商們對后市的看法及操作策略開始轉向。

從近期市場表現來看,資本市場上的風也開始吹向以中小盤股為主的創業板。2015年以來,上證綜指不斷調整,創業板指數卻屢創新高,年內漲幅已近20%。板塊方面,大盤藍籌相繼偃旗息鼓,以互聯網金融為首的計算機行業個股則異軍突起。

除此之外,機構們在ETF上的操作也開始轉換。在剛剛過去的1月份,兩市102只有可比數據的ETF基金份額整體縮水35億份。其中,10只基金份額縮水逾1億份,而這10只基金中,有8只為藍籌ETF。

與此同時,1月份兩市份額增長較多的ETF基金則主要有華夏中小板ETF、創業板ETF、匯添富中證醫藥衛生ETF、國泰中小板300ETF、南方中證小康產業ETF等。

由此可見,1月機構資金撤出藍籌ETF的同時,投向了中小板和創業板等成長類的ETF基金。

上述種種跡象表明,資金正在向中小盤績優股傾斜。而券商研判的弦外之音,也在暗示中小盤績優股將有望在未來一段時間奪得天下。

羊年50只金股有望勝出

在對后市趨勢做出初步研判之后,投資者該如何布局羊年,尋找牛股呢?

為此,《投資者報》記者進行了一番篩選。我們的篩選邏輯是,選取具備大牛股特征的中小盤績優股。

第8篇

麻煩纏身甚至破產消亡,卻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從特定意義上說,任何一次規模巨大的金融危機,都是對金融體系缺陷的一次集中暴露,從而也為金融界反思與改進提供了機會。發端于美國的全球金融危機,正在繼續向全球金融市場擴散,引發全球金融體系的大動蕩。在這樣的環境下,從不同角度對金融危機進行反思的文獻不斷涌現,不斷加深我們對于整個金融體系的認識。不過,目前的理論反思,較多集中在全球經濟的失衡、監管體系的缺陷與不足等相對宏觀和制度化的層面展開,里奧?蒂爾曼的《金融進化論》則專門從金融機構的經營管理和商業模式角度出發,展開這一富有挑戰的反思。

金融機構是整個金融體系運作的基石,只有切實把握金融機構在金融危機前后的變化及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才可能真正較為全面地把握整個金融危機演變的趨勢及其影響,這大概也可以被視為“金融危機研究的微觀基礎”。這種研究,需要有熟練的金融機構運作經驗,以及把宏觀金融波動與微觀金融機構經營結合起來進行分析的能力,因而往往不是一般純粹的金融理論研究人員所能夠駕馭的。里奧?蒂爾曼因為一直從事金融機構的專業咨詢而為這種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里奧?蒂爾曼分析的基礎來自于金融的進化理論以及對整個金融體系從靜態金融向動態金融進化過程的種種沖突與適應的分析。

從金融達爾文主義的角度分析,人類追求財富的過程,和達爾文描述的物種起源與演化的過程極為相似,二者都希望不斷繁衍下去。相異的表象下遵循著普適的法則:如果我們相信金融危機根植于人類貪婪基因本性之中,那么,危機就是對金融系統的一次清洗――適者生存,劣者淘汰。大到經濟體,經濟聯盟,小到企業、投資基金,賴以度過數十年來最困難的商業環境。初期它們和鳥兒、蜜蜂同樣服從于達爾文的箴言――“每個新物種的出現和維持,都是因為它們較其競爭對手具備某種優勢”。

金融進化理論的思想,最早可以見于Freidman(1953)與Fama(1965)等提出的“市場或自然選擇最終導致有效市場”的著名猜想,而較為嚴格的金融進化論模型始創于Blume和Easley(1992)。這之后便有Sandroni(2000)、Blume和Easley(2001)研究了長生命周期資產的金融進化模型,以及Ebstigneev,Hens和Schenk-Hoppe(2006)構建了最為接近真實市場的離散金融進化模型,又稱作EHS模型等等。

金融進化理論研究的對象是經營策略或投資策略,而不是單個投資者,就像達爾文研究的是物種,而不是單個生物體。傳統金融理論認為單個投資策略微不足道,對于金融市場的供給和需求沒有影響,因而一般假設金融資產價格是外生的,與投資策略無關。與此相反,從市場的達爾文主義角度來看,進化金融認為投資策略的相互作用對金融市場的演變是決定性的。

在其它方面,市場的演變好比一個個新物種形成的過程,一如新型金融機構不斷涌現――這正是在一個真正進化著的金融體系中預期會出現的現象。類似于生命體“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規律,金融業進化自有其特點,這些不斷變化的特點,不斷促使金融機構作出調整,不然就會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

這些具有典型的達爾文主義的觀點和看法,貫穿于全書的不同章節,其中集中體現在書中的一段文字:

“在托爾斯泰的巨作《安娜?卡列尼娜》中,第一句話最為經典:‘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但對于那些‘不幸’的金融機構――在過去10年里損失沉重、麻煩纏身甚至破產消亡,卻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在本質上,大多數都是‘進化’中的失敗者。這些機構的高管層缺乏戰略愿景,對金融環境的變化置若罔聞。有些高管把企業經營模式的性質混為一談,比如說,他們沒有意識到,在僅僅依賴證券化市場的情況下,未對沖的‘創設-證券化-出售’業務屬于收費型業務。這些金融機構還缺乏風險管理能力和相應的流程。面對盈利壓力,很多不愿意變革發展、抑或是沒有能力實現變革發展的機構,一味地固守靜態經營模式,在商品化業務的‘血雨腥風’中愈陷愈深,以至于無法自拔。而最終的結果,便是更高的杠桿率、錯誤的風險意識和不可避免的悲劇性結局。”

在金融海嘯導致的巨大沖擊面前,我們再次看到這種分析的解釋能力。

就基本金融工具而言,主要包括貨幣市場的貨幣,商業本票、匯票、銀行可轉讓存單、國庫券等,從資本市場的債權證券、股權證券如基金受益憑證再到CDO、CDS、MBS等等衍生金融工具。這些衍生的金融工具是自70年代以來全球金融市場創新浪潮中的高科技產品,是在傳統金融工具的基礎上派生出來的。衍生金融工具具有杠桿大,風險大,契約類型復雜,全球交易,法律形式與經濟實質不一致等特征。因此,風險成為了衍生金融工具在運用中最值得注意的問題,各國監管機構無不強調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以至于有人將銀行的定義從“經營貨幣的企業”升級到“經營風險的企業”的高度。

歷史學家Gerschenkron(1962)從研究英國和歐洲大陸的經濟發展差別角度探討了銀行主導金融體系和市場主導金融體系在經濟發展之間的差別,并認為:從金融發展歷史進程看,一個國家金融體系進化存在三個不同階段:銀行主導階段、市場主導階段、證券化階段。這樣一來,金融體系的進化史就是一部金融效率進化史。而金融資產結構為什么會從票據融資到貨幣融資再到證券融資逐級遞進呢?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這是由生產效率、資本形成轉化效率和制度變遷效率等因素所決定的,并且因時因地而異。

從另一個方面看,不管采取何種具體的表現形式,金融的本質可以說就是一組關于融資安排的契約流。這要求我們創造一個為金融中介和市場提供有效金融服務的制度環境。并強調通過金融安排,包括:契約、市場和中介,改善市場的不完全性和提供金融服務。這種有效的制度性的安排與市場體系的完善或許也是未來金融進化的一個方向。

正如里奧?蒂爾曼所分析的,通常,突變和物種形成的進化,取決于環境和競爭的自然選擇。更一般的,進化過程取決于周期性的外因,如地緣政治、金融危機和管制干預(或失誤)等。可以不含糊的說,危機與災難是金融品種進化的強大動力。

從近代金融歷史來看,早期最普遍的危機是對單個商業銀行的擠兌。早期商業銀行最嚴重的一次危機發生在1929年的美國,由此導致了美國歷史上有名的10年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這次危機造成的危害如此嚴重,對于其后的斷代時間的金融來帶來了“大規模滅絕”。為了將銀行倒閉對于普通民眾的影響降到最低,中央銀行制度誕生了。在經濟界,它一度被認為是繼火和輪子之后人類最偉大的發明。

但是,我們要清楚的看到:撒旦并沒有真正被消滅,銀行和金融依舊危機四伏,禍害也更為嚴重。原本是一個商業銀行的問題,經過不斷的積累放大,在全球化迅速推進的大背景下,整個經濟體和貨幣區的危機就不可避免了。

里奧?蒂爾曼反復強調的就是:環境的迅速變化需要新的經營模式。“理解當代金融機構和資本市場行為的關鍵性核心,在于這樣一個事實:金融業的價值創造過程,已經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革性轉換。具體說,基礎金融業務所承受的巨大盈利壓力和主動性的風險尋求機制,已經開始在金融機構創造或摧毀股東價值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他不贊成把當前的次貸危機簡單地歸結為周期性信貸現象,而是更多地強調了危機背后的制度性力量,或者說是“結構性因素”:根據“動態金融”所倡導的進化論觀點,在過去1/4世紀里,靜態經營模式所承受的壓力不斷加劇。某些壓力(資產負債表套利和收費)在本質上具有長期性;某些壓力(低風險溢價)在周期性因素和特定時期因素的影響下,也可能會形成長期性影響。因此,他的結論是:所有這三種力量同時發揮效力的時候,金融業務所面對的壓力將達到空前。

面對當前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不同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案,從金融進化論的角度看,書中的一個形象的比喻給出了答案:如果把金融危機類比為交通事故,在某些時期,如果是外界壓力和不恰當的動機強迫駕駛員加速,會怎么樣呢?此時,正確的反應也許不是更多的政策和更低的限速――這些措施根本就不可能帶來預想的作用,而是應該去教育駕駛員。駕駛員必須了解促使他們越開越快的全球性力量;在上路之前,他們需要徹底檢驗自己的選擇、可以選擇的路線、緊急制動裝置和急救箱。最后,他們還要意識到,在旁邊任何人都可能會超速駕駛的時候,環境本身就是極度危險的,這就使得“藍海戰略”成為最佳選擇:乘坐火車或飛機趕往目的地。

要避免交通事故,僅僅依靠更多的政策和限速,也就是當前全球金融界都關注的所謂“過渡監管”可能是不行的,關鍵還是對駕駛員的教育,也就是金融機構自身適應環境能力的提高;如果在旁邊的任何人都可能超速的時候,金融機構需要做的,就是迅速轉換新的業務模式。

第9篇

亞洲的中小企業,尤其是從事出口貿易的企業,均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重創。然而,目前渣打銀行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受亞洲去年強勁復蘇和美國存貨周期扭轉的驅動,該領域有望出現穩健恢復。毫無疑問,眾多中小企業在危機之后正變得更加強大。

塵埃落定之后,與1997-1998年發生的金融危機相比,中小企業面臨的狀況已經不那么嚴峻。有多種原因導致了這一情況。主要的原因在于此次經濟衰退中,亞洲的銀行受到的影響更小,而且維持了信貸供應。另外,亞洲各國家或地區政府也從十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中吸取了教訓,他們積極行動起來,保持了面向中小企業的信貸流動―_尤其是通過政府擔保計劃。

中小企業對于亞洲經濟體的重要性怎么強調也不過分。過去10-15年里,它們是推動就業增長生力軍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在中小企業中,員工數低于250人的公司占大多數,它們往往貢獻了約50%的正式就業機會,以及30-60%或更大的GDP份額。

在中國,中小企業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99,8%的中國中小企業屬于個體企業,他們為中國解決了75%的城鎮就業,為中國貢獻的GDP每年高達30-60%。

中小企業也推動了國際貿易,如中國的中小企業就貢獻了高達68%的出口額,而中小企業對于跨境貿易的意義遠超人們的想象,這是因為很多中小企業都是大型出口公司的關鍵供應商。通常而言,中小企業能形成一些重要的集群,為一家或幾家大型公司供貨,而后者往往都是全球生產鏈的組成部分。

與此同時,包括互聯網和不斷變化的制造流程在內的新技術也正在改變著規模經濟。小型和大型企業的區分也在發生變化,在亞洲各國,中小企業對于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中小企業不僅對于支持當前的經濟復蘇很重要,還能產生大量新的就業機會,滿足亞洲年輕人的就業需求。很多中小企業都充滿活力、足智多謀、不斷向市場推出新產品或流程。同時,它們也是一道社會保障體系,能夠緩和不利經濟形式對貧困和弱勢群體的影響。此外,隨著女性企業家人數的增長,它們也在幫助女性成為積極的經濟參與力量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證據表明,女性就業對于經濟總體增長和減少貧困有著重大影響。

對于銀行而言,中小企業代表著巨大的機遇,因為新技術使得部署最先進的業務模式(帶有專為小型企業定制的統計信用評分)更加容易。認為中小企業不賺錢的傳統看法已經完全過時。如果銀行有正確的業務模式、專屬團隊和量身訂制并具有成本效益的產品,那么就完全可以向中小企業提供信貸并獲益。但毋庸置疑,仍有很多中小企業遠遠達不到銀行信貸標準,如何獲得融資仍然是首要關心的問題。

中小企業需要銀行服務,因為它們缺乏進行大規模投資所需的現金流,而且無法像大型企業一樣進入資本市場。今天,他們的需求已超出了當地融資的范疇。在中小企業尋求跨境增長時,他們不只需要貸款,還需要全面的銀行服務,包括信貸、貿易融資和營運資金管理、現金管理、資金和保險服務等。

第10篇

關鍵詞 金融全球化 金融危機 傳染機制 啟示

經濟全球化尤其是金融全球化大大增強了國際經濟的傳遞機制,一國發生金融危機會迅速波及其他國家并造成嚴重損害。20世紀90年代爆發的歐洲貨幣體系危機、墨西哥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以及美國的金融危機都充分說明了金融危機及其傳染對國家經濟安全的危害。我國加入WTO年的過渡期已經結束,金融業已經全面對外開放,我國經濟的發展將不可避免地受到世界經濟波動的影響。當前,美國的金融危機正在繼續向世界其他國家蔓延,因此,研究金融危機的傳染機制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來預防和減緩金融危機的傳染,對于保證我國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國際金融危機傳染機制綜述

危機的傳染在概念上可分為兩類:第一類強調不同市場間的相互依賴所導致的溢出效應。這種相互依賴是指由于實體經濟或金融方面的聯接,使得局部的或全球性的沖擊在國際間的傳播。有學者把這類危機的傳染稱之為“基于基本面的傳染”。第二類則指危機的傳染與可觀測到的宏觀經濟或其他基本面無關,而僅僅是由于投資者或其他金融經紀人的行為結果。有學者稱之為“真正的傳染”或“凈傳染”。第二類“傳染”通常被認為是“非理性”的結果,如金融恐慌、羊群行為、信心喪失以及風險厭惡的增加等。

學者們不僅對傳染的定義不同,而且對傳染機制的分類研究也大相徑庭,主要有以下研究成果:

(一)實體傳染機制

實體傳染是指一個國家的危機惡化了另一個與其貿易關系密切的國家的經濟基礎,從而導致另一個國家也發生危機。根據兩國間的貿易形式,有學者將實體傳染機制從傳染的途徑上分為“貿易伙伴型傳染”和“競爭對手型傳染”。“貿易伙伴型傳染”又稱“直接雙邊貿易傳染”,主要包括兩種情況:

一是爆發金融危機的國家往往貨幣大幅貶值,從而導致其貿易伙伴國的貿易赤字增加、外匯儲備減少,成為投機者對其貨幣沖擊的對象,最終淪為危機傳染的受害者。

二是金融危機發生國的貨幣貶值使其貿易伙伴國的價格水平下降,同時促使其消費價格指數下降,居民對本幣的需求量減少,而要求兌換外幣的數量增加,導致央行外匯儲備減少,誘發貨幣危機。

“競爭對手型傳染”又叫做“間接雙邊貿易傳染”:假設A國和B國的出口競爭于同一個市場,互為競爭對手,A國所遭受的貨幣危機使A國貨幣大幅貶值,從而降低了B國的出口競爭力,并導致其宏觀基本面惡化;由于B國可能加入到競爭性貶值的行列,從而誘發投機者對B國貨幣發起沖擊,從而使B國的貨幣發生危機。

Click和Rose建立了一個以貿易聯系作為金融危機傳導機制為解釋變量的模型,經過計量分析,回歸結果表明:一國與危機發生國的貿易聯系越緊密,危機傳染的概率就越大。科斯蒂等人構造了一個存在第三國共同市場的兩國博弈模型,說明A國的貨幣貶值會使B國產品在c國的競爭力下降,從而B國采取競爭性貶值政策,而且這種非合作博弈的結果是貶值幅度相當大。

(二)金融傳染機制

金融傳染(financial conta-gion)是指由于金融市場自身特征及市場主體行為所導致的危機通過金融關聯向其他國家的傳染,其傳染途徑主要為資本市場及貨幣市場等金融渠道。

Goldfajn和Valdes認為,當一國發生危機時,金融機構被迫向退出投資者提供貨幣,金融機構在一個市場上面臨流動性問題,金融機構會通過減少在其他市場的拆借頭寸來滿足流動性需求,將導致其他市場出現貨幣危機。Kodres和Pritsker則指出,如果兩國資產運動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則金融危機會通過跨市場的套期保值迅速地傳染。投資者在某個市場受到沖擊時,會重新調整他們的證券組合,從而把沖擊傳播到其他市場。Kammsky和Reinhart提出了共同貸款人效應,認為當某國發生金融危機后,共同貸款人(某發達國家的商業銀行)往往會大幅收縮在與此國經濟結構相似的其他國的貸款,拒絕展期或延長任何已到期限的貸款,并撤回高風險項目的資金。導致這些國家同時發生銀行危機和貨幣危機。

Dasgupta應用均衡選擇技術研究了銀行同業存款交叉持有如何導致金融危機。在一些銀行經營不善時,這些銀行將面臨超額流動性需求的沖擊,如果整個市場的超額流動性供給小于超額流動性需求的差額較大,通過“外溢效應”將可能引發整個市場的危機,危機的傳染是通過相互存款的提出引發整個市場的短期流動性不足而進行傳染的。

Calvo、Guitlermo和En―riqueG Mendoza提出一個不完全信息條件下的內生流動性模型。在該模型中在投資者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性,消息靈通的投資者接到一國經濟基本狀況變動的信號,受流動性沖擊的影響,被迫出售他們的資產。消息不靈通者的反應速度就較慢,但最終會依據信號顯示機制作出反應。流動性沖擊的結果是兩國的資產價格變動呈現出高度的相關性。

Alien和吳忱均將傳染作為多銀行框架中的一個均衡問題建立模型,分別研究證明了在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基礎上,總流動性沖擊是傳染的必要充分條件,傳染是隨著地區性流動性需求沖擊的規模而遞增的。

(三)資本關聯機制

Dasgupta運用carlsson和van-Damrne的方法論證了金融危機傳染與不同金融機構間的資本關聯機制。Kiyotaki和Moore也提出傳染通過貸款人與企業家之間的信貸鏈傳遞,而資本關聯是傳染的渠道。

Goldfjan&Valdes從給國外提供流動資產的金融中介入手解釋金融危機的傳導。當金融危機發生后,投資者對存款的提取,減少了金融中介的流動性,迫使金融中介機構收回給其他國家的貸款或沒有能力給其他國家提供新的貸款,從而導致其他國家的危機。而ItayGoldstein和Ady Pauzner則在一個兩國模型中論述了危機的傳染是由于投資組合在不同的國家間被分散化而引起的。當一國發生金融危機時,投資者會對其他與該國鄰近或貿易聯系密切國的資產進行調整,從而影響這些國家資產的穩定性。

kyle和Xiong把傳染作為財富效應的結果來描述,后來Schinasi和Smith在此基礎上對傳染和投資組合分散化、杠桿等特定渠道進行分析,認為投資組合分散化和杠桿可以有效的解釋傳染。

Goldstein和Pauzner提出即使兩國的基本面是相互獨立的,每一個國家也可能遭遇自促成危機,這種危機是由人擔心其他國家的人會抽逃投資,而抽逃其在該國的投資所引起的,從而引起市場預期更為悲觀。CaNo和Mendoza指出單個國家中收集信息的高成本可以導致理性傳染。出自成本收益考慮,理性投資者也會跟隨市場,使傳染可能性增加。Kaminsky,Lyons和Schmukler提出了一些統計資料表明國際共同基金是金融傳染的主要渠道之一。For-bes和Rigobvn提出了傳播機制區分為危機隨動機制[crisis-contin-gent)和非危機隨動機制(non-cri―sis-contingent)。

范愛軍在“金融危機的國際傳導機制探析”一文中,強調了國際游資的沖擊,強調游資在金融危機傳導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當一國為抑制通貨膨脹而提高利率時,國際游資就會大量涌入,迫使該國被動增加貨幣量,加重通貨膨脹。從而引發經濟動蕩和金融危機,而且會通過金融市場中的投機運作把危機傳給其他國家。

(四)預期傳染機制

預期傳染機制是指即使國家之間不存在直接的貿易、金融聯系,金融危機也可能會傳染。這是由于投機者的信心與預期變化,導致投機者對這些國家的貨幣沖擊。凈傳染也可以算作是預期傳染機制的一種。凈傳染是由經濟中的多維平衡點及投機者的“自促成”因素導致的,由于一國發生危機后,投資者對其他類似國家的心理預期變化和信心危機造成的投資者情緒的改變,結果產生了對這些國家的“自我實現”的投機攻擊,產生了凈傳染效應。

1 “羊群效應”

投資者在市場上常常根據其他投資者的行為決定自己的選擇,投資者具有一種從眾心理。當投資者無法獲取充分信息來區分不同市場的基本情況時,即使金融狀況不同,一國的危機也可能導致對其他市場的貨幣投機。

2 “示范效應”即“喚醒效應”

當一國發生金融危機后,如果投資者掌握危機發生國與所投資國家經濟、金融方面的較為充分的信息,投資者會根據所掌握的情況將所投資國家與危機發生國進行對比,重新評價所投資國家的風險,并據此改變自己的資產組合。

Kodres和Pritsker利用多種資產傳統的資產價格預期模型來解釋金融市場的傳染,指出金融傳染的模式和嚴重性依賴于市場對于共享宏觀經濟風險因素的敏感度以及每個市場上信息不對稱的量。

Pericoli和Sbracia運用簡單的多國資產定價模型來求解對于傳染的主要因素,并論證了在不假定市場不完全或特別是投資組合管理規則的情況下危機如何能跨國家傳遞的。MattPritsker研究了傳染可能以傳遞的理性渠道并強調那些使一國易于被傳染的因素。

Kahneman and Riepe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指出金融體系的價格發現不是傳統理論上所描述的那樣有效,這主要是由于投資者的非理起了關鍵作用,主要表現在一是對風險的態度:損失的評價高于收益,二是對預期形成的非理性處理,三是對問題框架的敏感性等方面。

二、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的傳染

(一)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的傳染路徑分析

1 貿易

美國是中國的第二大出口市場,美國在中國出口總額中的占比在12―18%之間。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后,中國對美國出口增速明顯放緩,并隨后出現下降。2008年1―6月中國對美國的出口為1583.4億美元,同比增長8.9%,增速同比下降8.9個百分點。2008年下半年隨著次貸危機愈演愈烈,中國對美國出口增速放緩。2008年全年中國對美國出口3337.38億美元,同比增長8.4%,增速同比回落6個百分點。2009年隨著次貸危機帶來的外需不足問題日益突出,中國對美國出口出現大幅下降,2009年1―5月,中國對美國出口1082.54億美元,同比下降16.9%。次貸危機通過貿易渠道影響我國外貿出口情況,與以前發生的金融危機通過貿易渠道傳染有很大的不同。以前金融危機通過貿易渠道傳染往往是由于出口國(大都是發展中國家)本身發生危機,幣值貶值,引起貿易伙伴或競爭對手的傳染;但次貸危機不同,它首先在全球經濟最發達的國家爆發,是出口市場國發生危機,導致本身的有效需求不足,而使得出口國出口下降。

2 直接投資

美國是中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資金的前十位國家之一。2009年1―4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276.69億美元,同比下降20.98%,其中,美國對華實際投資為8.99億美元,僅占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的3.25%,為我國的第六大外資來源國家,整體來看,美國對華投資呈現下降態勢,僅4月單月,美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數同比下降35.19%,實際投入外資金額同比下降25.14%。

與貿易渠道傳染類似,次貸危機通過外商直接投資渠道傳染危機,與以前發生的金融危機通過外商直接投資傳染有很大的不同。以前大都是投資對象國出現危機,導致外資大量撤離,但本次危機卻是由于投資來源國出現危機,導致投資對象國資金來源減少。由于我國基本經濟面仍向好,次貸危機即使引發美國對華投資減少,但影響并不大,一則是因為美國對華投資僅占3%左右,另外根據中國美國商會一季度的“2009年商務環境調查”報告顯示,美資仍長期看好中國。

3 銀行信貸

根據我國公布的中國國際投資頭寸表顯示,2004年以來,我國在境外貸款總體規模在590-888億美元之間波動(如表一所示),而流入我國貸款總體規模在880―1033億美元之間波動,貸款規模流人大于流出。由于國際貸款不少來自世界銀行等國際性組織,美國所占份額估計不會太大。次貸危機通過銀行信貸渠道傳染有限。

4 資本市場

根據我國公布的國際投資頭寸表顯示,2004年以來,中國證券投資凈頭寸在資產方,即對外證券投資規模大于國外對于我國證券投資規模(如表二所示)。特別是對于債務證券而言,資產方遠遠大于負債方,到2007年末,我國對外債務證券投資已經達到2206億美元,由于美國是債務證券的一個主要市場,估計在次貸危機中,我國因持有“有毒”債務證券而被直接傳染。

5 匯率和外匯儲備

自2008年7月初以來,人民

幣對美元匯率整體較穩定,截至2009年5月底,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較2008年7月初僅升值0.42%。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保持穩定,有利于緩解我國外貿企業因外需不足而面臨的生存困境。但值得關注的是,盡管在國內我國對美元匯率相對穩定,但美元在國際市場卻面臨較大的貶值的風險,由于次貸危機暴露出美國金融業的種種弊病,并且美國政府向市場大量注入流動性,引發美元持續下滑。由于美元持續下滑,這對于以美元為主要儲備貨幣的國家而言,將遭受較大的損失。截至2009年一季度,我國公布的外匯儲備已經達到19537.41億美元,如果美元持續貶值,將面臨不小的賬面損失。

6 心理預期傳染

目前,由于我國與美國不管是在經濟結構、政治體制、文化傳統上都有明顯的差異,危機通過心理預期渠道直接傳染到我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由于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受次貸危機影響很深,世界經濟整體陷入衰退且尚不知何時結束,對于世界經濟整體的不利預期將不可避免地影響我國經濟實際的發展步伐。

(二)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傳染影響的總體評估

綜上所述,從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的傳染途徑看,貿易渠道、資本市場渠道、匯率和外匯儲備渠道對我國傳染影響較大。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金融危機傳染的復雜性。即使在所指的某一渠道中,實際上也混雜了多種渠道交錯影響的結果,如心理預期渠道,實際上,我們認為在任何渠道中都包含著心理預期因素,因為任何經濟活動都包含著各經濟體對于未來的看法,所以不能孤立地看待某個渠道。

總體來看,目前,我國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而且,在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下,我國宏觀經濟金融形勢目前呈現回落情況,但這并不能掩蓋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態勢。

三、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傳染的政策建議

(一)積極擴大內需,抵消外部需求減弱的不利影響

為了防范外需過快下降帶來過大的需求缺口,要努力擴大內需,引導好消費的方式和方向,調控好投資的規模和結構,不斷提高國民經濟的核心競爭力,努力化解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通過多種措施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改善居民消費預期。

(二)加快外貿出口結構升級和外貿發展方式的轉變,積極應對國際市場競爭加劇

在外貿出口方面,要努力加快技術創新和產品結構升級,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加大對外貿出口的扶持力度,對紡織輕工行業的鼓勵類產品,可考慮進一步提高出口退稅率;對中小型企業,在資金、技術上應予以傾斜。

(三)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機制,合理引導市場對人民幣匯率的預期

在目前形勢下,應該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在當前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市場需求疲弱背景下,人民幣繼續升值將進一步惡化外貿企業的生存發展環境,因此在當前情況下,人民幣繼續快速升值并不可取。在面臨外部需求不足的情況下,不少國家采取本幣貶值的方法來促進出口。由于在金融風暴大規模蔓延的情況下市場信心本來就不足,大幅度地進行本幣貶值容易引發市場恐慌,引起資本外逃。綜合各方因素來看,保持幣值的相對穩定有利于減輕金融風暴對經濟金融形勢的影響。

(四)外匯儲備多元化。大力倡導建立國際儲備貨幣

目前,我國外匯儲備已經位居世界第一,為減少風險,外匯儲備的幣種應多元化,投資的對象也應多元化,不應過度集中在某一種產品上。另外,在世界范圍內努力倡導建立一種專門的國際儲備貨幣,以避免某一國貨幣貶值帶來的儲備貶值風險。

(五)加強金融危機預警機制建設,加強對國際游資的監測和防范力度

在危機爆發前,一國經濟金融形勢可能會發生某些變化,應加強各經濟管理部門和金融管理部門的信息聯動,建立危機預警監測機制,及早提示潛在的風險。隨著美國次貸危機向世界范圍的逐步傳導,系統性金融風險持續蔓延,大量游資的流入流出對危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經濟金融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要特別加強跨境資金流動監測,既要加強資金跨境流入的監測,也要加強資金跨境流出的監測,另外還要加強跨境資金監測的國際合作,共同抵御金融風險,加大對國際資本異常流動的打擊力度。

(六)加強信息披露制度建設,提高經濟金融數據的準確性

信息不完全是金融危機不理性傳染的一個主要原因。危機發生時,由于投資者無法掌握充分全面的信息,導致投資者無法將基本面健康的國家和有問題的國家區別開來,出于避險考慮,往往采取相同的逃離策略,并使得非理性的恐慌情緒蔓延。所以建立規范統一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經濟金融數據的準確性,有利于投資者掌握全面的情況,并且做出合理的判斷,防止恐慌性心理預期的形成,提振市場信心。

參考文獻

張志波、齊中英:基于VAR模型的金融危機傳染效應檢驗方法與實證分析[J],《管理工程學報》,2005年第3期。

梅新育:國際金融危機傳染機制的新特點[J],《中國金融》,2007年第18期。

陳守東等:中國金融風險預警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研究》,2006年第7期。

刁忠亮:金融危機傳染機制研究[J],《知識經濟》,2009年第1期。

第11篇

關鍵詞:財務報表舞弊審計策略

Abstract: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current market economy, the corrupt conduct of financial statement is numerous, which can not be discovered by a series of audit procedures, resulting in frequent failure of the audit cases. Based on the specific causes of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fraud, the author talks about his views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fraud and the audit procedures, hoping be helpful for the audit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

Key words: financial statements; fraud; audit strategy

中圖分類號: D41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如何有效審計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是市場經濟國家一個永恒的審計主題。進入本世紀以來,舞弊現象呈愈演愈烈的趨勢。在我國,上市公司財務欺詐事件也一直不斷,“誠信危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國家會計學院《會計誠信教育》課題組對216家企業總會計師的問卷調查顯示,88.45%的總會計師們對我國上市公司財務會計報告的可信度持懷疑態度。目前,財務報表舞弊行為的泛濫,已經對當前資本市場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與此同時,通過一系列審計程序卻未能發現企業報表中所存在的問題,審計失敗案屢屢上演。嚴重的后果是使會計信息使用者對獨立審計產生了質疑,影響到注冊會計師職業的生存發展。因此,如何識別和審計財務報表舞弊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通過研究舞弊的動因,試圖找出鑒別舞弊的方法,并且總結如何實施審計,從而為審計人員提供幫助。

一、財務報表舞弊的涵義

要弄清財務報表舞弊的涵義,首先要明白財務報表和財務報告的關系。財務報告包括數據化信息和非數據化信息。而財務報表主要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是財務報告中提供數據化信息部分的載體,是財務報告的主要構成部分。

國內外對財務報表舞弊的定義有很多種,但是內涵基本上是相同的:即舞弊的主體為公司或企業,不遵循財務會計報告標準,無意識或有意識地利用各種手段,歪曲反映企業某一特定日期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對企業的經營活動情況做出不實陳述的財務會計報告,從而誤導信息使用者的決策。

因此,財務報表舞弊的內涵可以理解為:企業通過各種手段使得對外提供的財務報表數據所反映出的財務狀況、經營狀況等信息與企業本來的真實情況發生了偏離,從而誤導了信息使用者。

二、財務報表舞弊的原因

財務報告之所以不可信,是因為會計信息的制造者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采用了會計報表舞弊或是會計報表粉飾等方法,使得會計報表所反映出的情況與實際產生了偏離,而會計報表提供方對會計報表舞弊或是粉飾有其深層次的原因與動機。

(一)我國企業財務報表舞弊的內部原因

1、委托—風險。公司委托制本身存在的利益不相同、責任不對等、信息不對稱、契約不完全四個方面的缺陷。在我國,國家與企業的關系,是在“統一所有、分級監管”原則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建立國有資產管理機構,由其委派董事、監事并選擇經營者,在授權委托下從事經營活動,這種方式導致了國有企業鏈過長,國有產權“虛化”,國有資產所有權代表人虛化等問題,不可能使所有者代表進入企業權力機構和決策機構,從而使得監管乏力。這就為企業財務報表舞弊提供了一定方便。

2、內部人控制。所謂“內部人控制”,是由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企業的外部人(包括股東、債權人、主管部門)監督不力,企業的內部成員掌握了企業的實際控制權,他們在公司戰略決策中充分體現自己的利益,甚至和職工聯手,謀取各自的利益。這種情況下,內部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就可能發生財務報表舞弊行為。

3、激勵與約束機制的不對稱。我國很多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激勵與約束機制不對稱的情況比較嚴重,經營者的報酬在事前被一次性規定,激勵機制不夠。當前我國上市公司經理人的報酬普遍偏低,報酬結構不合理,行業差距明顯。這都直接影響到相關主體的內部控制力。

(二)我國企業財務報表舞弊的外部原因

1、制度安排不完善。制度通過利益安排對個體的行動產生影響,不同的制度安排就會導致不同的利益安排,有關會計信息的制度安排就會決定會計信息“制造者”和“消費者”行為方式。目前我國會計信息的制度安排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企業財務報告條例》、《企業會計準則》、《企業會計制度》以及證監會頒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規則等等。有研究人員通過對我國企業報表舞弊案的分析發現,現有的制度安排本身排斥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并誘發財務報表舞弊行為,也就是說雖然有會計的相應技術規范,但相應的制度執行、監管與懲罰力度卻不明確,懲罰對象不具體,造成受益者、授意者不受罰,執行人員卻“代人受過”。在這樣的制度環境下,會計主體更傾向于通過財務報表舞弊,提供對他們有利的會計信息。

2、會計外部監督弱化。目前我國會計信息的監管存在著諸多誤區,嚴重地降低了監管效率,使得財務報表舞弊得以實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重視“單一”監管,忽視“綜合監管”。外部監管應該是一個系統工程,除了社會審計外,還有法律制裁、社會輿論監督、公司治理結構等都是整個監管鏈條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我國會計外部監督的關注焦點主要放在注冊會計師審計監督上,其他方面的監管沒有很好地帶動起來,這反而影響了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制約了注冊會計師審計作用的發揮。第二,重視“硬性”監管,忽略“柔性”教育。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是一方面,但制度終究需要人來執行,制度的執行之所以會產生偏差或是不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執行人的素質與修養有問題,我們在全方位的誠信教育上仍然不夠,重視行政制裁,輕視民事賠償。

三、財務報表舞弊的審計策略

(一)財務報表審計中對舞弊的識別

利用會計方法的選擇形成的虛假財務報表,手段較為隱蔽,技術更為高級,往往做到了報表平衡及賬表、賬賬、賬證等相符,因此在識別方法上宜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第12篇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也在不斷的完善,其中內部控制審計作為重點內容,促進了企業的良好發展,內部控制審計是在委托注冊會計師的基礎上,由注冊會計師對企業內部控制提出相關的審計意見和建議,其目的是為了提高企業財務報告的真實性,所以,對于注冊會計師而言,必須要對企業內部控制體系深入的進行了解,并且要進行相關的審計設計及測試,最終達到對企業內部控制審計問題有效解決的目的。

一、內部控制審計研究

所謂內部控制審計,指的是企業委托會計師事務所,對企業在運營有效期內及基準日的內部控制設計的健全性與運行的有效性進行審計,并且提出審計意見,我國企業內部審計科單獨進行,也可結合財務報告設計進行 ,在二者結合的思想中,可以充分的獲取證據,在內部審計中對內部控制提出先關意見和建議,此外,通過內部控制審計,可以對財務報表審計中的控制風險因素進行評價,以此來提高財務報表審計的質量。

然而在加強內部控制審計中,其意義表現在:(1)可以完善企業治理,加強管理。由于我國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由國有企業通過資產剝離或者是改制上市的,因此在公司的結構中就出現了股權不合理的狀況,往往出現了在公司中董事會、監事會不能發揮好監督機制的作用,然而公司內部審計機構會對企業內部控制的設計以及具體的運行情況進行全面的掌控以及評價,這就需要通過內部控制審計來加強公司的管理。(2)內部控制審計是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建設的需求。公司在正常的運行中,注冊會計師對于內部審計的獨立性比較強。因此這就需要客觀的評價,最終將評價的結果作為企業內部管理層次進行內部控制建設的重要依據(3)能夠進一步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由于注冊會計師通常認定企業的內部控制預期是有效的,因此在實施的過程中將其程序在控制中,在遇到了不能順利進行時,才需要進行內部控制測試,但是在企業內部控制中,其自身具有獨立性,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促使信息使用者,全面的了解企業內部控制建設的重要性,根據企業的經營狀況制定相關對策,為決策的提出提供有力的依據。(4)加強內部控制審計是順應國際資本市場監管變革的方向。國際市場中,美國、英國等國家明確額規定注冊會計師的作用,要求其必須對公司管理層提供審計報告,除此以外還需要提供證實報告有效性的依據。要對上市公司管理層提供的內部審計報告進行有效的證實 。這就表明在國際環境中,加強內部控制審計是一種必要的趨勢。

二、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審計工作中的問題

機構建立模式不夠合理、規范。現階段,企業為了不斷提高自身的管理,內部控制審計主要以兩種模式存在:第一,接受監事會或董事會的直接領導管理;第二,受總經理領導管理。在第一種情況下,企業內部審計是以獨立的身份進行委托的,這種模式下經營者的業績在監督的過程中造成了一定的缺陷,導致企業經營者不了解內部控制審計;但是在接受總經理的領導中,會遇到本單位利益問題,在企業正常的經營活動中就存在一定的風險,出現了當面對領導在違紀時,自身的內部控制制度卻不能實施相應的治理措施,長期以來就容易引發審計風險,給企業的正常經營帶來了弊端。

不能正確的定位審計工作。由于審計工作主要是對企業內部的財務進行一定的審計,因此在企業運行中起到的是監督的作用,但是在目前企業運行中,由于過于審計工作的認識有誤解或者是偏差,為了達到一定的經濟效益,在運行中存在監督力度薄弱,內部控制審計工作的積極作用難以發揮出來,導致企業面臨的風險增大。

內部審計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善。在內部控制審計體系中,主要的法律依據為《注冊會計師法》與《審計法》,然而在企業的實際運行過程中,因為相關法律體系及相關制度不明確,導致審計控制的效果也難以體現出來。

4、經營管理者對內部控制審計的認識不充分

對于企業管理層而言,對內部控制審計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將審計看做是內部檢查,這種看法是對自身經營權的一種限制,導致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機構難以發揮自身的優勢。企業內部審計部門也僅僅是以一種形式存在,缺乏實際意義,無法發揮審計的權威性與獨立性。

三、加強內部控制審計的措施

首先要加強內部控制,制定有效的評價標準。由于在內部控制審計中,其評價的標準是注冊會計師對企業進行審計的重要依據,同樣也是企業建立健全內部控制的重要依據。因此這就需要加強內部控制,不斷的借鑒國外先進理念,并且根據自身企業運行的現狀制定適合本企業所能執行的內部控制評價標準。

系統、明確的定位審計工作。逐漸的提高內部控制審計工作,這就需要將內部審計部門設立專門的小組,并且對審計人員提供獨立的審計工作環境,這樣就能夠更加明確的定位審計工作,加強審計控制效果。

制定內部控制審計準則,完善內部控制制度。 加強內部審計準則中需要規范內部審計,保證其在提高財務信息質量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另外需要加強企業內部審計的建設,確保注冊會計師對企業內部控制制度進行有效的評價,對企業內部的建設提出借鑒性的意見和建議。

控制好審計的成本。在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建設過程中,為了防止出現重復審計的現象,對審計方法要合理的進行選擇與整合,對內部審計的結果要合理應用。這些基礎是建立在注冊會計師對內部證據充分了解當中,為內部控制審計提供科學合理的依據,來保證審計成本最優化控制。

逐漸完善企業治理結構。為了保證企業管理層次的不斷完善,對內部控制審計要重點進行把握,合理安排整個企業的制度,為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提供依據。在加強企業建設的同時,做好了會計體系建設,促進了公司內部財務報表質量的提高。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成国产人片在线观看 | 亚洲天堂在线观看视频一区 | 精品久久精品老人网 | 在线观看成a人亚洲欧美 |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精品z | 最新国产乱理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