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7 18:03:2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博弈基本要素,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博弈論 最后通牒博弈 三方互動實驗 公平感應與決策
博弈論概述
博奕論又稱“對策論”,被認定開始于1944年,由數學家John von Neumann和經濟學家Oskar Morgenstern所合寫的經典著作《博弈理論和經濟行為》一書。書中提出博弈的基礎模型,并且將兩人的博弈延伸到n人的博弈結構。此后,博弈論便被引入經濟學的領域中,因此這本書被視為是博弈論的重要開始。另一位數學家John Nash提出了納什均衡的概念,并且證明這種均衡確實存在;納什均衡是指當雙方選定了某種策略組合,而使其在另一方不動的情形下,任一方的單獨改變策略并無法獲得更高利益時,此時的策略組合與后續結果就構成納什均衡(齊格弗里德,2011)。此外,數學家Albert Tucker在1950 年定義了一種后來被廣泛應用于各領域的博弈——囚徒困境,進而奠定非合作博弈論的當論基礎。接著,Reinhard Selten 將納什均衡引入動態分析,創立子博弈完美納什均衡的概念;John Harsanyi 則發現納什均衡是以完全信息來分析,他將不完全信息引入博弈理論,并且在納什均衡中納入貝氏學習法則,進而定義出貝氏納什均衡(Bayesian Nash equilibrium)。至此,博弈論的架構基礎已臻完整。
(一)博弈的基本要素
任何博弈都會包含三項基本要素(范如國,2011):
一是玩家(player):在一場弈局中,有決定權的參與者就為一個決策主體,即玩家。玩家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行動來使自己的結果達到最大化。兩個決策主體的博弈就稱“兩方博弈”,而多于兩個人以上的博弈就稱為“多方博弈”。二是策略(strategy):玩家在給予的信息下所采用的行動,即指玩家應該在何種條件下選擇何種行動,以保證自身最大利益。玩家的策略又會交叉影響,能不能提早推估出對手的下一步,進而去選擇有利的策略行動。三是效用(utility):指在一個特定的策略組合下,決策主體可以得到的確定效用。簡單說,就是參與者可以從博弈中得到的收益。
(二)博弈的區分
從決策行為順序的時間點來看,博弈可分為兩類,一是靜態博弈,另一是動態博弈。靜態博弈是指在博弈中,玩家同時進行選擇,或者即使他們的選擇順序有先后之分,但是后行動者并不知道先行動者所采取的行為。動態博弈是指在博弈中,玩家在行動上有著先后順序,而且后行動者可以觀察到先行動者所采取的行為而再作行動。
從玩家對其他玩家信息的掌握程度來說,可分為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完全訊息博弈是指在博弈過程中,每個玩家對其他玩家的策略、策略組合及收益掌握完整的信息;相對地,在不完全訊息博弈中,玩家對其它玩家的策略、策略組合和收益情形沒有完整的信息來源可供掌握。
若按照玩家能否形成約束性的協議以便集體行動這個角度來看,則可以分為合作與非合作博弈(宋杰鯤,2011)。合作博弈是指所有玩家都先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以便與其它玩家進行談判、協商并且達成具有約束力的協議。這種弈局設計主要在研究當人們達成合作時,如何分配彼此合作所得到的利益。典型的合作弈局是指行業里企業間的同謀。一般而言,合作博弈比非合作博弈更為復雜,因此在理論上的成熟度并不如非合作博弈理論。非合作弈局依照玩家對其他玩家的信息掌握程度和決策行為順序,又可分為下列四種不同類型及其相對應的均衡概念: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完全信息動態博弈、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與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
最后通牒博弈分析
最后通牒博弈是常見的一種弈局。最早是在1982 年由三位德國經濟學家Guth,Schmittberger和Schwarze所提出。他們將42位經濟學系的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扮演提議者角色,另一組則扮演回應者角色。每一個提議者將c馬克的錢,分配給自己和響應者。如果提議的出價x被回應者接受了,則提議者可獲得c-x馬克,而響應者可以得到x馬克。但是如果出價被拒絕了,那么兩個人都得不到錢。如若確實像傳統經濟學理論的理性經濟人一樣,則響應者便必須接受提議者所提供的任何分配建議。因為任何分配建議只要大于0馬克,相比于響應者回絕的后果(也就是0馬克)都能夠帶來更高的獲益(Guth,W.,van Damme E.,1998)。基本核心思想為:根據傳統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完全理性經濟人在進行最后通牒博弈時應該做出這樣的反應,提議者應該給予響應者最少的金錢,而響應者無論如何都應該接受提議者的分配(張元鵬,2005)。然而,實際生活中進行最后通牒博弈卻得到這樣的結果:當提議者分配給響應者的比例過低時,響應者會選擇拒絕而讓兩方都無法獲利。實際結果和傳統的理性經濟人模型顯然不符,從而導致學者探討其中主要心理因素的動機。
【關鍵詞】博弈論;會計準則;準則制定
1.博弈論內涵概述
博弈論(GAME THEORY),又名對策論,它研究決策主體的行為在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人們如何決策,以及這種決策的均衡問題,它作為一門理論的出現,以1944年馮·諾依曼和摩根思坦合著的《博弈論和經濟行為》的問世為標志;此后,經許多博弈論專家學者的發展,使得它已經融入到主流經濟學當中,并對經濟學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因此,199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J.納什、J.海撒尼、R.澤爾騰三位博弈論專家和經濟學家;1995年、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再次頒發給在博弈論應用領域有所創造的理性預期學派的盧卡斯(ROBERT LUCAS)和研究信息經濟學的莫里斯(JAMESMIRRLEES)及維克里(WILLIAMS VIKREY)。
博弈論有兩個基本假設:一是經濟人假設,強調它最大化自己的目標函數;二是個體理性,強調的是有限理性,大凡對博弈論中涉及的非完全且完美類型的博弈論有所了解的人不難發現這個假設前提。博弈論涉及四個基本要素:博弈方、博弈規則、行動策略和支付函數,通過兩個基本假設和四個基本要素,博弈論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或基本范式,在這種分析框架中構建經濟行為模型,并考慮各種情況下的信息特征和動態特征,從而成為對行為主題間復雜過程進行建構的最適合的工具。它的信息類型有完全完美信息、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和不完美信息等;它的行動類型有靜態和動態兩種。不同的信息類型與不同的行動類型結合,使得博弈論的應用范圍更廣闊。目前,博弈論作為一種方法論,已經廣泛應用于產業組織理論(作為微觀經濟學的主要部分內容,研究市場結構、廠商行為及市場績效的評價)、信息經濟學、討價還價、拍賣、公共經濟學、產權與制度分析、國際貿易政策、宏觀經濟決策分析、保險市場、金融市場、企業管理、跨國公司經營等領域。
2.博弈論與會計準則
博弈論與會計準則研究的理論基礎是經濟后果觀。斯蒂芬·澤夫(Stephen Zeff,1978)在其早期論文《‘經濟后果’的產生》中給出了一個至今仍然適用的概念。他將經濟后果定義為:會計報告對企業、政府和債權人決策行為的影響,該定義的實質是會計報告會影響管理者和其他人的實際決策,而非僅僅反映決策結果。澤夫引用了幾個事例。在這些事例中,企業、行業協會和政府試圖影響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和其前身會計程序委員會制定會計準則。經濟后果觀認為,“不論有效市場理論的含義如何,會計政策的選擇會影響公司的價值”。如果會計政策無關緊要,會計政策的選擇只嚴格存在于準則制定機構和使準則得到落實的會計人員和審計人員之間。如果只有這兩方參與,建立在成本和收入配比、實現原則和穩健主義等眾所周知的概念基礎上的傳統會計模式將會得到應用。但是實務中,往往并不是這樣,總是會遇到其他方的一些干涉,比如企業管理層或者政府機關等,而與此同時會計準則制定機構還會針對這些干涉做出一些反應,比如征求意見稿,使不同的參與者能對提議的會計政策變動發表意見。很顯然,會計準則制定機構陷入了兩難境地。為保持會計人員的可信性,他們需要制定與財務會計模式和該模式下傳統的配比概念等相符的會計政策。但是在非理想的環境下,沒有理論明確的指明應采用什么會計政策進而獲取相應的凈收益。這就為各個利益集團參與進來,爭取自己偏愛的會計政策打開了大門。經濟后果是會計準則的制定復雜化,管理當局所偏好的政策可能與向投資者提供最佳信息的政策存在差異,使得會計準則制定程序和會計理論的研究從總體上更具挑戰性和趣味性。
在會計領域,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對企業的會計信息披露的情況是能夠觀察得到的,而且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也并不完全清楚企業的效用函數和各類戰略空間,這就將資本市場雙方的經濟博弈演化成一種動態的不完全信息博弈。投資者更需要獲得相關可靠的會計信息以幫助他們估計預期的價值和投資風險。然而,企業很可能不希望披露投資者想知道的全部信息。這樣,企業與投資者之間需要就具體披露什么信息,怎樣披露信息簽訂一項約束性的文件,而這項文件又必須由雙方都信任的權威會計機構來制定,所以當今大多數國家的會計準則都是由本國獨立的會計專業團體或國家權力機構來制訂的。會計準則是各方利益關系的調節器,會計準則的實施會影響信息使用者的決策,無論哪個機構制定都必然引起各方的關注和參與,并試圖對準則的制定或修訂施加影響,從而使會計準則的制定類似于其他法規、政策的制定,成為各利益集團斗爭與妥協的結果。
3.準則制定過程中的博弈
會計信息使用者非常廣泛,包括政府、債權者、投資者、企業經營者、供應商等,他們均會從各自利益出發,關注會計信息的披露。但是他們所擁有的資源各異,對會計信息的需求各不相同,在會計準則產生過程中的決策也不相同。一般認為,現代企業是一種多元契約關系的聯結體。如果將企業看作是一系列契約的結合,那么各個締約方擁有排他性的財產所有權是進行交易的前提。廣義地理解企業的契約性質,其合約邊界遍及股東、債權人、管理者、政府、供應商、顧客等在內的所有利害關系人。而狹義的理解,其邊界只涉及企業所有生產要素提供者,企業的生產要素提供者可以分為人力資本提供者和非人力資本提供者。
從制度經濟學的視角審視準則與準則制定,我們可以將準則視為一項主要用來規范和約束企業會計信息加工、提供制度安排,準則制定(制訂新準則或修訂已有準則)則可以看成是博弈的暫時均衡。雖然博弈參與者的行為存在差異,但是通過重復博弈,他們的行動逐步演化成一個穩定結果(行動組合少)。博弈參與者可以知道其他參與者的行動的一些濃縮信息,參與者依靠這些濃縮信息得出自己在各狀態下的行動規則。當他們在反復博弈中獲得充分的信息,形成某種共同的信念,使博弈參與者的行動規則趨于一致并成為公認的博弈規則時,那么,也就形成了會計準則,達到了所謂的納什均衡狀態。但這種均衡狀態不會持久,因為隨著會計環境的累積變化和不完全信息獲取的相對完全性,使得已經制定的《會計準則》未能涵蓋所有業務或者不適應變化了的環境或者說是有漏洞,便引發新一輪的博弈,其結果又會達到新的納什均衡狀態。可以看到“納什均衡”點會不斷地由低層次向高境界逼近,最終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
但目前,我國的會計制度仍處于博弈的初級階段,離“納什均衡”還有一段距離,其主要原因:一是各項制度的制定未能很好體現所有局中人的利益,而基本上是從政府利益出發,從而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局面。二是社會的監督制約不力,注冊會計師作為博弈中的“裁判”,其作用未能得以真正發揮,從而難以體現博弈中公正的原則。三是激勵與懲罰機制不健全,對制假造假的會計與經營人員未進行有力地懲處,從而阻礙了博弈的有效進行。
4.準則實施后完善時的博弈
美國曾一度認為其制定的會計準則是國際公認的會計標準,有著權威性的決定權。但是安然事件的發生使一切既定的理念都發生了變化。美國安然公司(Enron Corp)曾在美國500強公司中排名第七,1995年起被《財富》雜志評為“最富創新能力”的公司,連續六年排名居于微軟、英特爾這些大公司之前。這是一個備受經濟界和企業界尊重的超級公司,但是為什么它的破產會來的那么突然而使投資者完全不知情呢?如果準則制定的很完善,考慮到了投資者等相關各方的利益,怎么會出現這種狀況?所以美國會計準則制定者開始思考自身的問題。其實,經濟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新經濟的出現,使知識、技術等無形資產在各生產要素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而大部分自創無形資產,由于會計準則滯后而得不到在表內確認,對已確認的無形資產,其計量的準確性也沒有客觀標準,美國現行會計準則對此無明確規定,為企業提供了財務造假的機會。所以會計準則實施后的完善也是個重要的方面。
我國的會計準則從制定與頒布的模式來看仍屬于政府行為,沒有經歷一個多重博弈的過程。所以政府要轉變觀念,通過會計準則在各利益集團博弈的過程中,進一步修訂會計準則,以使各種利益得到更好的兼容,最終達到較為理想的納什均衡狀態。為此應注意幾個問題:(1)準則制定過程應更具公開性和充分參與性,這樣才能保證各博弈方廣泛參與其中,加強博弈各方的信息交流,使新準則能較好地滿足各方的利益。(2)強化注冊會計師的公正立場,便于為博弈各方提出不偏不倚的意見稿。(3)廣開言路,建立良好的反饋機制,會計理論界和實務界共同努力,使會計準則欠佳的地方得到及時的修正。(4)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懲惡亦能揚善,確保有一個良好的會計環境,使會計準則得以很好地執行。
5.我國會計準則制定的完善
評價《會計準則》完善的標準,一方面,要使博弈雙方的信息公開。對會計博弈雙方而言,公開其信息,讓廣大社會公眾參與其間,不僅可以減少“欺詐”、“偷竊”等市場交易費用,而且是會計秩序正常化的必要條件。另一方面,使《會計準則》公平(或公認)。用博弈活動來闡述準則的制定過程,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理解準則制定中會遇到的問題:即準則的制定過程不再是純技術性的,而是各個利益集團之間相互競爭的博弈過程。這樣,準則制定機構在制定與實施新準則時,一定要關注其對投資人和企業管理者,包括政府等各方利益可能造成的影響,只有幾方都接受新準則,才能確保準則順利實施。
(1)對準則制定機制、人員構成的改革。無論IASB、FASB還是我國的會計準則委員會,盡管準則制定人員的構成形式多種多樣,但其人員構成都具有專業性、代表性。制定人員的專業性,是由會計準則的科學性與技術性決定的。會計準則的科學性是會計理論科學性的自然延伸。制定人員的代表性,是由會計準則的橋梁地位決定的,同時也是由會計準則客觀上涉及各方利害關系決定的。
據筆者的了解,我國的會計準則制定機構似乎缺少各類頗富實際經驗的各方面技術咨詢專家。為此,建議會計司可以設立一個兼職的會計準則專家咨詢組。專家咨詢小組人員的構成應該是有代表性的,學術界、企業界、證券交易所、政府、財務分析師等與準則的研究和運用相關的重要部門都應該有所考慮,會計準則的征求意見階段應該首先在這些專家中展開,使他們能夠從自己專業的角度及時發表有價值和負責任的意見,從而保證會計準則的普適性。此外,將制定具體準則的各項目小組納入統一的團隊中,以促進他們的交流與合作,從而增強具體準則之間的協調性以及適當增強準則制定機構的獨立性等。這些都是完善準則制定機制、人員構成的重要措施。
(2)加強會計準則制定部門的獨立性。在美國會計準則制定的歷史上,曾先后有會計程序委員會、會計原則委員會和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負責。前兩個機構因獨立性不夠而遭受很多批評,而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則在形勢和實質上獨立性都得到很大提高。首先,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委員由財務基金會任命,是專職的、有報酬的。其次,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的資金來自于財務會計基金會,不依賴于外界資金的資助。在我國,由于缺乏強大的外部投資人,會計準則的制定不得不依賴于政府2001年國際會計部門,其獨立性有待加強。計準則委員會進行了戰略性改組,改組后新的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設有管理委員會、理事會、咨詢委員會和解釋委員會四個機構。其中,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是制定會計準則的核心部門,全權負責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及其他相關文件的制定。
(3)會計準則制定與利益相關者。會計利益性決定會計準則制定與實施將影響眾多相關者利益。利益相關者,有財政、稅務、銀行、投資者等,也有管理層、職工、客戶等,又可以細分為專業技術者和非專業技術者,前者有能力使用遵循會計準則提供的會計信息,后者則無。從目前來看,制定會計準則實際傾向于決策有用觀,即極力為企業外部投資者服務,滿足其利益。然而,外部投資者可以細分為專業技術者和非專業技術者,后者沒有能力、甚至不需要使用會計信息,而且不占少數。過度考慮這部分相關者利益而制定會計準則,勢必導致不經濟。同時,應該承認企業內部利益相關者也需要符合他們要求的會計準則,這符合經管責任觀。在受托責任觀與決策有用觀難分伯仲情況下,制定會計準則的最終用戶是多元的,需求呈多樣性,應該藝術地兼顧各方利益,在科學性的前提下以公平為第一要務。
參考文獻
[1]郭德偉.會計準則制定的博弈論分析[J].財稅經貿,2007(10).
[2]林鐘高,韓立軍.論會計準則的制定:基于復雜的博弈分析[J].財會通訊,2005(10).
[3]孫廣毅.博弈論及在會計工作中的應用[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7(8).
關鍵詞 房地產二級市場 均衡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一、博弈過程分析
(一)博弈的基本要素
一個完整的博弈,一般包含參與人、博弈順序、信息、策略、行動、支付和博弈結果等幾個要素。最主要的是參與人、行動、策略和支付。此次博弈介紹如下:
參與人: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
行動:中央政府主要通過指導性的政策建議以及宏觀調控手段。名義上中央政府可以出臺土地政策、金融政策、稅收政策等來調節房地產供應量、房地產供應結構和房地產需求。實際上,中央政府除了貨幣政策和稅收政策可以直接作用于房地產市場之外,其他的政策措施都要通過地方政府來實施。
地方政府第一個手段是土地招標拍賣。地方政府是土地的唯一賣家,在市場上處于壟斷地位。第二個手段是拆遷規模和補償標準則直接影響價格。第三個手段是控制或取消經濟適用房和單位集資建房。第四個手段是操縱輿論,導致房地產二級市場信息失真。
策略:中央政府是調控與不調控;地方政府是刺激高房價與抑制高房價
支付:中央政府獲得的支付是房價穩定,健康的房地產市場;地方政府獲得的支付是提高GDP和增加地方財政收入
(二)博弈的原因
在房地產二級市場中,中央政府制定政策,地方政府執行實施,但經常會出現不一致的現象,這是因為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利益具有不完全一致性。中央政府在房地產二級市場上的目標是建立完善規范的房地產市場體系,實現房地產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實現房地產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基本均衡,保證房地產價格的基本平穩,建立科學的房地產市場監測預警系統,對房地產的開發資源重新組合,優化配置。
可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目標的分歧是建立在地方政府利益的雙重性的基礎上。一方面,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的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都是為了發展生產,提高人民生活,促進社會進步;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利益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作為地方利益的代表,它所追求的是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本地區的實物平衡、本地區的財政力量和其他的支配權,其選擇必然是從本地區的利益出發,由此產生了與中央政府行為目標的分歧。
(三)建立博弈模型
首先假設:
(1)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都是理性的組織,都是追求本組織利益最大化的。(2)博弈的參與人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的策略是“監督”和“不監督”,地方政府的策略是“執行”和“不執行”。這里的“監督”是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執行政策情況的監督。(3)中央政府先制定調控政策,地方政府根據中央的要求,在考慮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去執行中央的政策。(4)中央政府的最大化利益G,地方政府不執行中央政府的調控政策時中央政府的最大收益為G’,當然G>G,;地方政府的最大化收益為L;中央政府實施監督的成本為C1,地方政府執行中央政策的成本為C2,地方政府不執行中央政策的成本為C2’,顯然C2’A,且A>C。
為了求解混合策略的納什均衡,我們假定中央政府的混合戰略為UG=(p,1-p),即中央政府以p的概率選擇對地方政府進行監督,以1-p的概率選擇不監督;地方政府的混合策略為UL=(q,1-q),即地方政府以q的概率選擇執行中央政府的政策,以1-q的概率選擇不執行。
中央政府的期望效用函數為:UG=pq(G-E-C1)+p(1-q)(G,-C1+A)+q(1-p)G+(1-p)(1-q)G,,對此函數求微分,得到中央政府最優化的一階條件:A-C1-(A+E)q=0。因此,q*=(A-C1)/(A+E),也就是說,在混合戰略均衡下,地方政府以q*=(A-C1)/(A+E)的概率選擇執行中央政府的政策,以1-(A-C1)/(A+E)的概率選擇不執行。
地方政府的期望效用函數為:UL=pq(L-C2+E)+p(1-q)(L-C2,-A)+ q(1-p)(L-C2)+(1-p)(1-q)(L-C2,),對此效用函數求微分,得到地方政府最優化的一階條件為:(A+E)p-A=0。因此,p*=A/(A+E),也就是說,中央政府以p*=A/(A+E)的概率對地方政府進行監督時,地方政府應執行中央政府的監督措施,當地方政府猜測到自己不執行中央的政策受到懲罰的概率低于p*=A/(A+E)時,將選擇逃避執行,以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四)模型的解釋
由上我們分析可得到,在這個混合戰略博弈中,中央和地方都是先猜測對方采取某種戰略的可能性是多大,然后根據自己利益最大化來選擇自己的戰略。我們知道中央政府不可能對地方政府的行為放任不管,要使中央政府得到切實的落實,必須加強監督的力度;但由于中央政府不可能時時刻刻都對地方政府的行為進行監督,根據p*=A/(A+E),也就是要加強對地方政府的“偷懶行為”的懲罰,使得p*=A/(A+E)趨近于1,才能使其政策得到切實的執行。當然我們應該加強對地方政府的“偷懶行為”的懲罰,但也不能對其主動執行中央政策的行為置之不理,要給予一定的獎勵,以調動其積極性,只是獎勵的力度應比懲罰的力度小,這樣才能顯示出中央政府的權威,使其政策更好的執行。從q*=(A-C1)/(A+E)來看,地方政府執行中央政府管制政策的概率取決于A、C1、E。當A和E不變,C1很大時,即中央政府實施監督的成本很高時,地方政府執行中央政府的政策可能性較小。A和E,即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執行監督的獎勵和地方政府不執行政策的懲罰,可見懲罰的力度越大,q*越大,即地方政府執行政策的可能性越大。
二、建議
房地產二級市場上的短期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很難予以有效整合,地方政府的主要目標是在不損害中央利益的前提下,努力謀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地方政府以不積極執行中央政府政策為代價,充分運用自利獲取較大收益,成為發展地方利益的主宰,這種區域調控利益目標的分離,勢必威脅到中央利益和全社會的公共利益。
(作者單位為仰恩大學)
[作者簡介:葉青(1987―),女,湖北隨州人,研究生,仰恩大學會計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財務管理。]
參考文獻
[1] 李新安.我國中央、地方政府區域調控的利益博弈分析[J].財貿研究,2004:1-6.
關鍵詞:學習型組織;金融服務外包企業;運作模式
一、研究背景
對于金融服務外包企業來說,組織特別是關鍵環節組織的協調與職能發揮是企業生命力所在。而在金融服務外包企業中,其特殊的特征決定了組織內的知識與技術層次都較高,同時,對于不同組織之間的溝通與協調也極為重要,在這種情況下,學習型組織不失為一種符合金融服務外包企業的運作模式。
金融服務外包企業組織模式通常需要采取虛擬團隊化的運作模式,而每一個虛擬團隊的效率就構成了金融服務外包企業的整體效率與運行。在金融服務外包企業中,虛擬團隊化組織能夠通過“無上級約束”和“少領導”來實現其自組織效率。當然,由于金融服務外包企業相對于流程化組織而言具有較高的效率,因此,普通的團隊化的運作模式可能與金融服務外包企業不匹配。在這種情況下,與金融服務外包企業的團隊化運作模式相匹配的團隊化運作模式就是學習型組織,基于此,本文需要對于金融服務外包企業內的學習型組織運作模式進行研究。
在這種背景下,金融服務外包企業內學習型組織運作模式的研究就可以為金融服務外包企業的組織流程與運作提供很好的支撐和解決方案,本研究正是基于此對學習型組織運作模式進行研究。
二、理論基礎與研究框架
(一)金融服務外包企業學習型組織界定
金融服務外包企業學習型組織是一種扁平型的縱向自組織現象。根據學習型組織的界定,學習型組織主要是指在企業組織中,根據企業員工的不同特征與偏好等,對于該組織跨職能與跨組織進行知識、資源與技能的集成,并賦予充分的自主決策權與執行權,從而自主地在學習與創新中完成企業的目標。在學習型組織的管理與運作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企業賦予該組織極大的自由發揮空間,因此需要他們具備較強的自我管理能力,并同時使學習型組織的目標與企業目標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夠保證金融服務外包企業學習型組織的順利運行。
在金融服務外包企業中,由于通常采用不同的團隊化運作模式,因此不同團隊通常是實際的現場決策者,需要給予這些團隊極大的自主決策權。因此,學習型組織作為金融服務外包企業中的通常的運作模式,可以滿足這種要求。通過采取學習型組織的運作模式,能夠很大地發揮各個團隊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解決不同部門和不同專業之間的協調問題。
(二)金融服務外包企業學習型組織運作模式
金融服務外包企業學習型組織運作過程遵循一般的組織運作過程理論,因此,根據組織運作過程的一般理論,金融服務外包企業學習型組織運作過程模型主要應該包括基本形式、要素、運行條件等,具體的學習型組織運作過程模型見圖1。
三、金融服務外包企業學習型組織運作過程分析
(一) 金融服務外包企業學習型組織的基本形式分析
金融服務外包企業學習型組織的基本形式為:流程化組織與學習型組織相結合。兩者之間結合的方式為:流程化組織旨在實現組織中基礎性工作的運作效率改善與提升;學習型組織則旨在實現非程序性工作的運作效率的改善與提升。其中,基礎性工作主要是指組織中的程序性工作。這種流程化組織與學習型組織相結合就構成了金融服務外包企業學習型組織的基本形式,這種形式的組織既能發揮流程化組織對于基礎性工作的解決,也能發揮學習型組織對于創新性和適應性的工作的解決,從而使金融服務外包企業的運作效率更高。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認為,金融服務外包企業學習型組織的基本形式可以設計為:流程化運作為基礎,學習型運作為輔助。運作過程為:企業層級化組織中第一層級為頂層團隊,第二層級則為以學習型組織為主的職能團隊,見圖1。
(二)金融服務外包企業學習型組織的基本要素分析
根據對于金融服務外包企業學習型組織基本形式的分析,結合其界定,可以對其基本要素進行分析,其基本要素主要由頂層團隊、主體流程、學習型團隊和信息技術平臺四部分組成。
1.頂層團隊
頂層團隊在金融服務外包企業學習型組織中占據主要的地位,他們是學習型組織運作目標、發展方向、基本模式、運作保障等各個層面的重要控制者和決策者,是金融服務外包企業的最核心高層。通常情況下,頂層團隊由戰略、組織、運作和技術等各個領域的專家組成,他們的能力對于企業運作與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主體流程
金融服務外包企業的主體流程主要是指運作流程與服務流程。其中,運作流程主要是指金融服務外包企業運作的過程;服務流程則主要是指金融服務外包企業服務業務的流程。金融服務外包企業的主體流程的建立與重組需要企業對于主體流程進行分析,確定主體流程的目標,并使得主體流程的目標與企業目標保持一致,同時,進行系統分析,對于企業主體流程的基本工作完成度、工作瓶頸消除度、流程環節增值性和與目標之間一致性。通過這些步驟,對于企業主體流程進行優化,提高企業的運作效率與目標完成。
3.學習型團隊
在金融服務外包企業學習型團隊運作過程中,主要需要通過學習型團隊來完成企業具體的工作。由于金融服務外包企業通常同時進行多種服務和項目的運作,而每個項目需要的團隊成員、流程、目標等均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需要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進行學習型團隊的組建。通過對于不同類型、不同特點的學習型團隊依據項目特點進行分別組建,可以大大提升金融服務外包企業的運作效率,同時有助于金融服務外包企業根據不同的業務發展需要組建不同的團隊,促進企業的健康與持續發展。因此,學習型團隊是金融服務外包企業提升知識與技術層次以及改善運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4.信息技術平臺
金融服務外包企業學習型組織運作的第四個基本要素就是信息技術平臺。在目前的信息化網絡化條件下,企業的運作與信息技術平臺的運行息息相關,是企業健康運行的重要保障。在金融服務外包企業中,信息技術平臺通過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等的支持,將企業各個層級(包括頂層團隊與職能層、團隊層等)有機聯系起來,使企業集成成為一個有效運作的整體,為企業的健康運作與發展提供技術方面的保障。
通過對于金融服務外包企業信息技術平臺的建立,一方面,將信息技術與金融服務外包業務有機整合在一起,使得信息技術融入到企業中;另一方面,通過信息技術平臺的建立,對于企業頂層團隊的決策提供支撐,使得組織各個層級的溝通與協調更加順暢,因此對于金融服務外包企業發展至關重要。
(三)金融服務外包企業學習型組織的運行條件分析
金融服務外包企業學習型組織是企業運行的較為高效的運作模式,因此,需要企業中不同條件的支持。根據文獻與基本形式、基本要素等的分析,認為金融服務外包企業學習型組織的運行條件主要包括:技術條件和管理條件。
1.技術條件
主要包括信息共享平臺、基礎設施等兩類。
(1)信息共享平臺。信息共享平臺可以為金融服務外包企業提供信息共享、學習、溝通、改進、協調等的機會,使得金融服務外包企業的所有成員均在信息共享平臺中得到發展與進步的動力。信息共享平臺的主要功能是對于企業內部信息與外部信息進行分析和預測,為企業頂層團隊的決策提供支撐。內部的信息包括企業運作信息、技術信息等;外部信息則主要包括對于市場、競爭對手、外部技術等信息的搜集與分析。信息共享平臺的建立與有效運行是金融服務外包企業學習型組織高效運行的基礎,也是其不斷發展與升級的基本支持,因此,是金融服務外包企業學習型組織運營的重要技術條件。
(2)基礎設施。金融服務外包企業運行的另一個技術條件是基礎設施。在這類企業中,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信息工具、技術平臺、工作設備與設施、工作環境等。這些基礎設施的完備與好壞直接影響金融服務外包企業學習型組織的良好運作與發展,是其重要的必備技術條件。
2.管理條件
主要包括制度建設、頂層團隊及其戰略決策支持、組織文化環境等三種管理條件。
(1)制度建設。金融服務外包企業學習型組織的良好運作需要企業建立相應的制度,主要包括獎懲制度、培訓與招聘制度、團隊建設與運作制度、評價制度等。良好的制度建設是金融服務外包企業學習型組織的良好運作的輔助與補充,是其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
(2)頂層團隊及其戰略決策支持。金融服務外包企業學習型組織的良好運作同樣需要頂層團隊及其戰略支持,它們是學習型團隊發展目標、運作方式以及支撐條件等的決策者和指導者,對于學習型團隊需要有效的指導與管理。因此,頂層團隊應能對金融服務外包企業學習型組織的運作提供戰略性的、具有遠見的并能夠充分發揮其運作效率的戰略性決策支持,以使金融服務外包企業學習型組織良好運作。
(3)組織文化環境。金融服務外包企業學習型組織的良好運作需要建立創新性的、自由發揮的組織文化環境,它不僅能夠提高金融服務外包企業學習型組織的運作效率,也是其積極發展的動力,為其提供軟環境,使其不斷發展。
結論
在金融服務外包企業內部,運作模式的選擇與決策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關鍵問題。通過金融服務外包企業內學習型組織運作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金融服務外包企業通過進行學習型組織運作模式運作,有效地適應了金融服務外包企業對組織發展的要求,是企業提高運行效率的可行方式。金融服務外包企業可以通過學習型組織運作模式來提高企業的組織運行效率,最終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戴園園,梅強.我國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模式選擇研究――基于演化博弈的視角[J].科研管理,2013(1).
[2]黃艾舟,梅紹祖.超越BPR-流程管理的管理思想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2(3).
[3]戴俊.團隊組織的知識交流機制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4(1).
[4]李東.基于結構特征的商業模式創新:路徑類型、產業效應與策略體系――Meta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6(11).
[5]羅倩,李東,蔡玫.商業模式對高新技術企業業績的影響――對Zott模型的改進研究[J].科研管理,2012(7).
【關鍵詞】人的競爭力;模型構建;構建思路;“鉆石體系”
人的競爭力,是指人這一競爭主體在社會競爭過程中形成并表現出來的獲得社會資源及利益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在一定的社會制度、社會法度約束下發展起來的,并由這一社會制度所確定、所鼓勵,主體的能力結果,通常由社會法制加以保護。從哲學上講,個體的本質是每一個個體區別于其他個體的內在規定性。馬克思認為人的個體本質是一個完整的結構:以個體的獨特體貌和遺傳能力為內容的生理特征;以個體特有的社會關系為內容的社會特征;以個體的個性為內容的精神特征。這個互相依賴、互為補充的個體本質結構,構成了個體特有的,使其與他人區別開來的個人風貌。從管理學上講,人的競爭力主要是由健康力、經濟支配力等五大分力決定。本文通過引入波特關于國家競爭優勢理論的“鉆石體系”的分析方法,結合前人有關方面的研究,構建人的競爭力的理論框架。
一、問題的提出
經濟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給人類能力的釋放提供了新的機遇,人力資源已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一項重要戰略資源。各企業紛紛建立相應的人力資源管理、培養計劃。在知識經濟社會中,企業要想在更殘酷的競爭中制勝,歸根到底,要看企業人力資本的多寡、知識管理能力的強弱。在更宏觀的角度上,人的競爭力對于一個國家是十分重要的。人力資本理論證明人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有知識有技能的人不一定能在實際生產中發揮出他的人力資本。筆者認為人力資本的發揮要靠人力資本的載體——人,以及所處的使用環境的具體情況來決定。而人的競爭力是將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的基礎。
二、人的競爭力模型構建
(一)構建思路
波特認為,國家是企業最基本的競爭優勢,因為它能創造并保持企業的競爭條件,從而幫助企業克服惰性和依賴保護的心態。從宏觀角度來看,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來源于“生產要素”,“企業戰略、企業結構和同業競爭”,“需求條件”,“相關與支持性產業”四個基本因素和“機會”、“政府”兩個輔助因素。這些要素彼此之間相互關聯,彼此影響,影響著一國的競爭力的發展。人的競爭力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除了自身的因素以外,外界因素的影響也是十分重要的。筆者認為可以借鑒鉆石模型的研究思路,建立人的競爭力的理論框架。
(二)人的競爭力模型
人的競爭力的構成可分為四個基本要素和兩個輔助要素,可形成類似“鉆石體系”的關系。身體素質、氣質因人的先天條件為基礎,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思維品質、閱歷則重在后天的培養。這四個因素構成人的競爭力的基本要素。機會、環境作為輔助因素影響著四個基本因素,通過他們間接影響著人的競爭力變化。
三、人的競爭力模型分析
(一)身體素質
身體素質不僅指身體本身(性別、身高等),還包括人的精神面貌。亞當·斯密認為,一個人權威產生的一個重要條件是個人資格的優越。它包括身體的力量、美觀和靈敏的優越,以及精神上的智慧、德行、堅韌和克制的優越。對于大多數人,身體素質的基本要求是健康,沒有心理疾病。只有這樣才能面對生活、工作的壓力,才能進一步發揮自己競爭力的優勢。
(二)氣質
氣質是指有機體的、主要是由生物決定的、相當穩定的特點,它由反應的外部特質表現出來,而這些特質構成了行為的能量水平和時間特點。氣質主要決定于生物基礎,由外部行為表現出來(如人格);個體一出生,就具有由生理機制決定的某種氣質。個體先天的生理機制構成了個體氣質的最初基礎,由于環境的影響,個體成長發育中氣質會發生改變。氣質的主要特點是反應性,反應性越高,刺激性活動越低,反之亦然。某方面的反應性高低,往往決定一個人職業選擇的傾向。一個人并不是從事什么職業都具有競爭優勢。這份職業干的出色,并不意味著換成另一份工作也會帶來成功。而要根據本身對該職業的主要要素的反應性而定。反應性匹配才能投入工作環境從而激發個人的潛力,對工作產生興趣,更易創新。從事與自己氣質不相符的職業或活動,即使加以時日能夠適應,成本也是巨大的,不利于競爭優勢的發揮。
(三)思維品質
有能力、能勝任工作的人,思維品質要好。這一標注可從兩個方面進行判斷:(1)交流溝通能力;(2)邏輯思維能力。筆者認為具有創新思維、能在某一方面進行創新性活動的人,是最具有競爭優勢的人。約瑟夫·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中,首先提出了“創新理論”。按照熊彼特的觀點,“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
(四)閱歷
閱歷是指一個人生活、工作、學習的經歷。包括某人的家庭出身、教育經歷、工作履歷等。從人生閱歷中可以看出一個人成長的軌跡。閱歷的豐富本身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經歷豐富往往形成一定的習慣、興趣甚至偏好。“偏好”往往導致對特定的人或事物先入為主。因此,有時需要利用偏好,有時則需克服。
(五)機會
機遇的重要性在于它能打破原本的狀態,提供新的發展空間。它會使原來處于領先地位人的競爭優勢無效,后進者若能順應局勢的變化、利用突破性優點能獲得競爭優勢。在獲得機會的過程中,“伯樂”是非常重要的。故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
(六)環境
環境是一個人生存的外在因素的綜合,包括社會環境、職業、家境等。皮埃爾·布迪厄在《theformsofcapital》中認為,資本是一種鑲嵌在客體或主體的結構當中的力量,也是一種強調社會內在規律的原則,正是這一點使得社會博弈區別于碰運氣。資本的形式有三種: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而這種轉化在于主體人與客體環境、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環境可能是一個人發展的助力,也可能是障礙。關鍵要看個人能否適應環境的變化,并且能透過自己的努力改造客體以利于自己的發展。
四、結語
人的競爭力的構成體系是一個互動的體系。除了機會、環境兩個輔助要素以外,四個關鍵要素之間互相影響,互相依賴,彼此互動。它內部的每個要素都會強化或弱化其他要素的表現,它們共同決定了一個人競爭的優勢。競爭優勢可長可久,隨著自身年齡的增加、時代的進步,原來的競爭優勢會逐漸減弱。競爭優勢的持續取決于自我的改善和提升。改善的壓力通常來自個人所處的外部環境而非本身,所以一個人應勇于面對新鮮事物,積極迎接挑戰。對于一個國家應該通過產業升級來提高本國的競爭力,而對于個人應通過工作、學習提高自己的競爭力。換句話說,當處于競爭優勢的關鍵要素逐漸消失時,一個人的競爭優勢也同時在退化。
【參考文獻】
[1][美]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關鍵詞:區域高等教育投資主體博弈分析
一、博弈論的概念及基本要素
博弈論(GameTheory)又稱對策論或游戲論,是研究多人謀略和決策問題的理論。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理解:(1)一個博弈問題必須至少有兩個或多個參與博弈的主體(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團體),這些主體在博弈過程中都有各自的切身利益。由于利益的驅動,他們在作出自己的決策時,總想選取最優戰略。(2)博弈中的各個主體之間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競爭,競爭貫穿博弈的全過程,同時競爭又將博弈的主體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相互依存,相互較量。(3)主體之間要進行較量,每一個博弈主體就要盡量掌握博弈中對手的特點和已經采取或可能采取的行動的知識和信息。(4)各個博弈主體都十分關心博弈結果。博弈結果通俗地說就是輸贏大小,博弈論用收益(或效用)來描述博弈結果。
博弈論的基本要素包括:(1)參與者(Players):指的是一個博弈中的決策主體,通常又稱為參與人或局中人。參與者參加博弈的目的是通過合理地選擇自己的行動,以期使自己的收益(或效用)水平最大化。(2)行動(Actions):是指參與人在博弈的某一時刻作出的戰略選擇。(3)信息(Information):指的是參與者在博弈過程中能了解到和觀察到的知識。信息對參與者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每一個參與者在每一次進行決策之前,他必須根據觀察到其它參與者的行動和了解到的有關情況作出自己的最佳選擇。(4)戰略(Strategies):是參與者如何對其它參與者的行動作出反應的行動規則,它規定參與者在什么時候應該選擇什么行動。(5)收益(pay):指的是在一個特定的戰略組合下參與者得到的確定的效用或期望效用。效用通常表現為博弈結果中的贏輸、得失、盈虧。效用必須能用數值刻畫其大小。博弈論的一個基本特征是一個參與者的收益不僅取決于自己的戰略選擇,而且取決于所有參與者的戰略選擇。或者說,收益是所有參與者各選定一個戰略形成的戰略組合的函數。(6)結果(outcome):是博弈分析者最為感興趣的要素的集合,是他認為最有可能的行動或戰略組合。
二、高等教育多元投資主體的利益關系
(一)高等教育產品的經濟屬性
依據公共產品理論,對高等教育產品的經濟屬性分析如下:
一方面,高等教育產品具有私人產品的特征:(1)在一定條件下,高等教育服務在消費上具有競爭性。比如,在既定的高等教育投入下,增加一個人對高等教育服務的消費,會影響其他人消費的數量和質量,其邊際成本為正。(2)高等教育服務在消費上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高等教育提供的一些利益對個人來說是可分的。每個享受了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都會從中得到直接利益和間接利益。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產品具有公共產品的特征:高等教育提供的利益有相當大的一部分通過受教育者外溢給了社會。表現在全社會都能從受過良好教育的公民身上獲益,包括全社會制度的創新、科技開發和產品更新能力、民族文化與道德水平的提高。
因此,高等教育既不是純粹的私人產品,也不是純粹的公共產品,而是一個介于兩者之間的混合產品,即準公共產品。
(二)區域高等教育的投資主體構成及其利益關系
高等教育服務所提供的是準公共產品,區域內高等教育多元投資主體具有不同的投資需求。政府投資是為了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個人(即學生及家庭)投資的目的是為了獲得預期經濟的和非經濟的收益;企業投資是為了獲得直接的經濟回報;高等學校自身是為了通過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提升學校的社會地位和競爭力。盡管他們帶著各自不同的預期目的,但當他們投資于同一所高等學校時,就成為多元的投資主體,也是多元的利益主體。
1.政府主體。高等教育作為準公共產品,對社會具有明顯的外部效應,這種外部效應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其文化素質、專業技能與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相比有顯著提高,因而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更強,能更積極主動地參與政治經濟文化活動,配合政府做好工作,更有利于社會穩定,有利于政府的各種社會目標的實現。其次,高校本身也常常成為高新技術的“發源地”,世界幾大高新科技工業區都是依著名大學而建的。而且,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高等學校在科技成果轉化中起著獨特的作用。
因此,高等教育對于社會的外部效應是巨大的,不僅能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而且還能帶來極大的非經濟利益。因而,政府是高等教育的直接和間接受益者,理應成為高等教育的投資者之一。
2.個人(即學生及家庭)主體。受教育者個人——學生是高等教育的最直接受益者。高等教育在總體上可視為是一種收益內在化的“私人產品或服務”,因而高等教育能夠給受教育者帶來較高的收益——即受教育者個人通過接受高等教育增進自身的人力資本獲得預期經濟收益和各種非貨幣性滿足。
從預期經濟收益來看,個人收益與教育程度的高低成正比。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個人受教育年限與私人收益與費用坐標(圖1)來清晰地表示。
從非經濟利益來看,高等教育接受者還可獲得其他非貨幣收益。對于學生及家庭來說,高等教育在消費上更具排他性,私人產品的特征更為突出。因此,學生及家庭理應成為高等教育投資主體之一。
3.企業主體。企業對高等教育的投資,是指企業從自身的發展和利益出發,對高等教育所進行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的貨幣表現。廣義的企業對高等教育的投資有兩種:一是通過國家稅收轉為政府投資的間接投資;二是直接投資和捐贈。狹義的企業對高等教育的投資僅指直接投資和捐贈。其主要形式包括:企業職工在職培訓的教育費用支出,對教育機構的科學研究合同、培訓合同支付的費用,企業對教育機構的無償捐贈、對大學生的“委托培養”和“有償分配”。本文主要探討的是狹義的企業對高等教育的投資。
企業是高等教育成果的主要摘取者和教育投資的主要收益者。首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為了在競爭中生存并取勝,都必須提高勞動生產率。實踐證明,勞動生產率的高低與勞動者的受教育程度是成正比的。其次,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企業間的競爭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人才和技術的競爭。企業擁有的勞動力和專門人才的數量、質量是企業能否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企業通過吸納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各類高層次人才,大量利用高校專利成果,實施技術改造和科技創新,不僅可以降低企業生產成本,而且可以提高生產率,從而增加企業利潤,進而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因而,企業也應該成為高等教育投資的主體之一。
4.高等教育機構(高校)主體。高等院校是國家實施高等教育的人,隨著高等教育財政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撥款方式除公式撥款、合同撥款以外,將更多地出現績效撥款,將辦學質量與年度效能核算相結合,以更好地體現效率原則,促進辦學質量好、水平高的學校及其學科專業的發展。所以,學校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通過經營校辦企業、開展社會服務、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形式來彌補教育投資的不足,以提升學校的競爭實力,并可以獲得較高的政府財政投入支持。因而,高等教育機構也應當成為高等教育的投資主體。
由上文的分析可見,區域高等教育投資主體應該包括區域內政府(即地方政府)、企業、高校及個人(即學生及家庭)。另外,我們如果把區域高等教育作為一個系統來看待,一個區域的高等教育系統應該與其他區域的高等教育系統存在一定的互動聯系,即地方政府之間在高等教育投資方面會發生一定的聯系;同時,區域的高等教育系統也是國家高等教育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即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在高等教育投資方面會發生千絲萬縷的互動關系。下文所研究的區域高等教育投資主體僅限于區域內部的政府(即地方政府)、企業、高校及個人(即學生及家庭)。
三、區域高等教育各投資主體的博弈分析
區域高等教育投資主體的博弈關系涉及許多方面。由上文對各投資主體構成及利益關系的分析可知,區域內部的政府、企業、高校及個人可以形成許多兩兩博弈關系、三方博弈關系以及多方博弈關系。在此,僅分析高校與高校之間、高校與政府之間、高校及企業與政府之間的博弈關系。
(一)高校與高校之間
高等教育資源具有共享性,各高校單獨提供高等教育資源的能力有限,如果各高校能夠彼此合作,可使高等教育資源提供不足的現象有所緩解。
1.同質高校之間。這里的“同質高校”指辦學條件及學校資源基本相當的兩所高校,可以是兩所重點高校,也可以是兩所普通高校。在此構建一個簡單的博弈支付矩陣如表1所示。
假設某一區域內部存在甲、乙兩所同質高校,二者對某一高等教育資源都沒有獨立提供的能力,需要二者合作提供。設提供該高等教育資源共需投資為C,如果二者選擇合作提供,甲、乙高校各需付出成本為0.5C和0.5C,則甲、乙兩所高校都能獲得收益為R,設C>R>0.5C>0;如果二者選擇不合作提供,不提供的一方得益為R,而提供的一方需獨立支付全部成本C,則提供方的得益為R-C<0。很明顯,如果有一方選擇了不合作提供的話,另一方則不可能選擇提供。
這是一個典型的“囚徒困境”模型,如果甲、乙兩所高校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則當甲校選擇合作提供時,乙校的最佳選擇是不提供;當乙校選擇合作提供時,甲校的最佳選擇是不提供。此處的納什均衡解是“不提供,不提供”即(0,0),其結果便是高等教育投資提供的不足,即個體理性和集體理性的偏離,沒有達到社會福利最大化,存在改進的可能。
通過本博弈模型的分析可見,我國目前區域內部同質高校之間高等教育投資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一種可能是高校資源過于貧乏,即使合作也沒有能力提供;另一種可能是當合作有能力提供高等教育資源時,往往會陷入這種“囚徒困境”。為了解決區域內同質高校之間高等教育投資提供不足的困境,需要靠政府的投資引導和激勵誘導,增加同質高校之間提供高等教育資源的動力和約束力,以達到個體理性和集體理性的一致,達到最優均衡。
2.異質高校之間。這里的“異質高校”指辦學條件及學校資源相差懸殊的兩所高校,即指一所重點高校和一所普通高校。在此構建博弈支付矩陣模型如表2所示。
假設某一區域內部存在丙(重點)、丁(普通)兩所異質高校,某種高等教育投資活動給重點高校丙帶來的效用改進為R,給普通高校丁帶來的效用改進為r,而丙校獨自提供高等教育投資導致的效用減少為c,丁校獨自提供高等教育投資導致的效用減少為C,丙校和丁校平均分攤高等教育投資成本導致的效用減少分別為0.5c和0.5C。其中R>C>r>0,C>c>0。
這是一種典型的“智豬博弈”模型,在該支付矩陣中,重點高校丙和普通高校丁各自采取“提供”和“不提供”策略的博弈均衡為(提供,不提供)即(R-c,r)。對于“高校丁”而言,“不提供”即為占優策略解,但對于“高校丙”而言,僅存在納什均衡解“提供”,卻不存在占優策略解。
通過本博弈模型的分析可見,如果兩所高校都不提供投資,則會導致區域高等教育水平發展緩慢;如果普通高校丁進行投資而重點高校丙“搭便車”,則會導致普通高校發展滯后且差距進一步拉大,而重點高校丙可能因規模過大出現不經濟現象;重點高校丙和普通高校丁在選擇策略的博弈均衡為(提供,不提供)的情況下,能促使普通高校迅速成長,而重點高校繼續保持增長態勢。因而,區域內重點高校丙和普通高校丁之間,理應重點高校丙獨立提供至少應是多提供高等教育投資才符合教育公平和社會效用最大化原則。
為了使重點高校增強高等教育投資的意愿,政府應實施激勵政策的引導,從而增加區域內高等教育資源的共享收益。
(二)高校與政府之間
政府部門作為高等教育資源的分配主體,同時也是公共利益的代表。政府的行為利益是希望高校通過有效、合理的高等教育資源共享策略選擇,使區域內高等教育資源能夠充分共享。一種情況是政府有作為,即政府加大對高等教育的財政投入,從宏觀上對高等教育共享進行合理引導,促進高等教育資源的共享。另一種情況是政府無作為,即政府在教育資源的分配過程中可能出現對高等教育的財政投入不足,過多地干涉高校內部的事務,阻礙了高等教育資源的共享。
目前我國高校是受政府的監督指導來辦學。而且政府在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時,往往更傾向于重點高校,以便使重點高校能帶動區域內普通高校共同發展。為了簡化研究,這里把區域內重點高校抽象為一個高校。假定高校有兩種策略可以選擇:積極參與共享和消極參與共享;政府也有兩種可選擇的策略:有作為和無作為。在此構建博弈支付矩陣模型如表3所示。區域高校與政府部門在各自利益的驅動下,在是否積極共享高等教育資源方面進行著混合策略博弈行為。
假設政府部門在有作為時對推動區域高等教育資源共享的投資為Cj,無作為時對推動區域高等教育資源共享的投資為Cx(設Cj>Cx);區域高校積極參與共享時的收益為R,消極參與共享的收益為R+R(在區域總體生源有限的情況下,選擇消極共享在短期內反而有可能增加會提高自身的收益);政府部門對高校消極參與共享的懲罰為Cf。又假定高校以p的概率積極參與共享,以1-p的概率消極參與共享;政府部門以q的概率足額投資和合理引導(有作為),以1-q的概率少量投資和不合理指導(無作為)。再假設區域內高校與政府部門的預期效用分別為U1和U2,則二者的混合策略博弈支付矩陣模型見表3。
根據表3中所列的支付矩陣計算二者預期效用U1和U2如下:
U1=pqR+p(1-q)R+(1-p)q(R+R-Cf)+(1-p)(1-q)(R+R)
U2=pq(-Cj)+p(1-q)(-Cx)+(1-p)q(Cf-Cj)+(1-p)(1-q)(-Cx)
當U1和U2關于p和q的一階偏導數為零時,可使區域高校與政府部門之間的混合策略博弈達到納什均衡,則得到:
U1/?鄣p=qCf-R=0
U2/?鄣q=Cf-Cj-pCf-Cx+qCx=0
所以納什均衡解為:q=R/Cf,p=1-(Cj-Cx)/Cf,且Cj>Cx
于是,區域高校以p=1-(Cj-Cx)/Cf的概率積極參與高等教育資源共享;政府部門以q=R/Cf的概率為推進區域高等教育資源共享足額投資和合理引導。
通過本博弈模型的分析可見:區域高校消極參與共享的額外收益R與政府部門合理引導的概率q成正比;政府部門對消極參與共享的懲罰力度Cf與區域高校積極參與共享的概率p成正比;政府部門有作為與無作為時的投資成本差距(Cj-Cx)越大,政府部門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就會越傾向于無作為,區域高校選擇消極參與共享的概率1-p就會越大。
(三)高校、企業與政府之間
亨瑞?埃茨科瓦茨(HenryEtzkowitz)(1997)通過引入生物學中的三螺旋概念,首次提出使用三螺旋模型來分析政府、產業和大學之間關系的動力學,并用以解釋政府、企業和大學三者間在知識經濟時代的新關系。自此,三螺旋理論被認為是一種創新結構理論。勒特?雷德斯道夫(LoetLeydesdorff)(1997)對此概念進行了發展,并提出了該模型的理論系統如圖2所示。其具體結構是政府、大學、產業等三機構在保持各自獨立身份的同時,又都表現出另外兩個機構的一些能力,也就是說政府、大學和產業三機構除了完成他們的傳統功能外,還表現出另外兩機構的作用。由于三重螺旋模型超越了以往的大學—產業、大學—政府、產業—政府的雙螺旋關系模式,克服了以往的產學/產學研合作模式忽略國家層面考慮的不足,自提出以來一直為學界所熱衷。
由三螺旋模型可知,區域內高等教育投資的三個主體政府、高校與企業之間存在著博弈關系。假設在博弈模型中只有一所高校、一家企業和區域地方政府。在此構建區域內高校、企業與政府之間博弈支付矩陣模型如表4所示。
高校和企業在博弈中均有兩種選擇:合作或者不合作;政府也有兩種選擇:有作為或者無作為,且在有作為的情況下可能出現兩種結果,即政府對高校和企業的合作起促進作用或者抑制作用。
設在高校和企業均選擇合作的情況下,高校的收益為Iu,企業的收益為Ic;當政府對高校和企業的合作起促進作用時,高校將得到額外的收益Ru,企業將得到額外的收益Rc,當政府對高校和企業的合作起抑制作用時,高校將損失Lu,企業將損失Lc;政府代表了整個社會公眾的利益,設政府有作為時的成本是-C,相應地,在政府對高校和企業的合作起促進作用時,可以得到-C+Ru+Rc的利益,起抑制作用時,將損失-C-Lu-Lc。
根據博弈矩陣模型來計算混合戰略博弈納什均衡解:
首先,在已知高校和企業進行合作的概率為p的情況下,政府有作為和無作為時的預期收益為U1和U2。
U1=p[qa(-C+Ru+Rc)+(1-qa)(-C-Lu-Lc)]+(1-p)[qa(-C)+(1-qa)(-C)]
U2=-p(-Lu-Lc)
當U1=U2時,可得高校與企業合作時的最優概率為:
p*=C/qa(Ru+Rc+Lu+Lc)。
其次,在已知政府有作為的概率為q的情況下,高校合作和不合作時的預期收益為U3和U4。
U3=q[qa(Iu+Ru)+(1-qa)(Iu-Lu)]+(1-q)Iu
U4=0
當U3=U4時,可得高校在博弈均衡時政府有作為時的最優概率為:
q*=Iu/Lu-qa(Ru+Lu)。
同理,可得企業在博弈均衡時政府有作為時的最優概率為:
q**=Ic/Lc-qa(Rc+Lc)。
由此,可以建立高校、企業與政府之間的博弈模型的混合戰略納什均衡為:
[p*=C/qa(Ru+Rc+Lu+Lc);q*=Iu/Lu-qa(Ru+Lu)]
[p*=C/qa(Ru+Rc+Lu+Lc);q**=Ic/Lc-qa(Rc+Lc)]
由上述混合戰略納什均衡解可知,高校與企業是否選擇合作取決于政府行為是否起促進作用及合作所得到的收益,政府是否選擇有作為取決于其所付出的成本C和整個社會的最終收益。
四、高等教育投資合理化的政策建議
通過上文對區域高等教育投資主體間幾種博弈關系的分析,提出幾點高等教育投資政策建議。
1.在觀念方面,充分認識高等教育準公共產品的特性,既要正視其高等教育的經濟屬性,又要重視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在發揮政府在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作用的同時,充分發揮社會各界及家庭個人的作用。
2.在法制方面,盡快完善高等教育投資多元化的政策法規,采取有效措施推進高等教育投資主體多元化的進程。從目前經濟發展情況看,高等教育投資全靠政府的財政投資是無法實現的,必須對高等教育投資制度進行創新,促進高等教育投資主體多元化,放低私人辦學的門檻,使更多的社會私人資源進入到高等教育部門,擴大高等教育資源。并對私人辦學進行監督,規范其正當有序地發展。
3.在機制方面,建立健全對高校和企業的考核機制和激勵機制。把推動資源共享作為對主要負責人政治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這種考評機制能激發高校和企業的內在積極性,可以產生進行高等教育合作投資的強大動力。
同時,政府應制定激勵相容的利益機制。制定相應的策略,對在校際資源共享和校企合作過程中具有突出貢獻的單位與個人予以獎勵或補貼,降低其共享(或合作)成本或提高其共享(或合作)收益;同時對阻礙推進教育資源共享(或合作)的單位與個人予以告誡或懲罰,引導他們的理。
4.在輿論方面,充分發揮社會各界特別是媒體對高等教育在人才質量培養和高等教育產學研合作方面的監督作用。高等教育是準公共產品,這就決定了政府對高等教育投資應利用市場機制進行間接引導,使區域高等教育投資的多元主體能形成共享的文化氛圍,使輿論監督、行政監督和法律監督產生聯動作用,提高高等教育資源利用的效益。
[基金項目:本文系作者主持的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課題項目(115A——069)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5~81
2.全賢唐,張健.經濟博弈分析[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8~54
3.王鑫.論我國高等教育投資主體和投融資渠道的多元化[J].高教研究,2006(4)
4.石鴻,劉穎.高等教育投資主體分析[J].中國冶金教育,2004(1)
5.周志強,袁玉明,谷洪波,李石新.高等教育產學合作動力匱乏的博弈分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2)
6.謝凡,劉禹宏.公平視域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三方博弈分析[J].福建論壇,2010(2)
教育問題在我國一直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1999年以來我國高校規模不斷擴大,在校生數量快速增加;但伴隨著量增加的同時是質的下降。提高高校教育質量是目前社會關注的熱點之一。本文從政府、高校、學生三方視角出發,構建三階段動態博弈模型,根據模型分析教育質量改進的可能方法。
二、模型的基本要素
模型假定:博弈的參與方為政府,學校和學生。政府在政策上選擇對學校進行或者不進行監督考核,學校選擇對教學的質量關注或不關注,學生選擇努力學習或不努力學習。參與方都是理性經濟人。
博弈方收益成本假設:學校收入來自學生學費和政府補助,學校維持日常運作成本,為提升教學質量,激勵師生的成本為。政府對高校進行考核監督成本,考核合格的學校,政府給予補助,考核結果較差的學校,政府給予較少的補助,如果政府對學校不進行考核監督,給所有學校的補助均為,雖沒有監督成本,但會造成社會責任的缺失,付出的代價為。學生學習付出成本為學費,努力學習得到技能提升,但因此付出的成本為;不努力學習,得到較少的技能或能力的退化,雖付出的努力成本較少,但會面臨無法畢業或者就業困難等問題,表示為不努力學習的時間機會成本。定義函數,代表學生學習效率對學校的激勵。
三、模型分析
(一)純策略條件下的博弈分析
1.基于基本條件的博弈分析
當 , ,時,均衡為(監督,不激勵,努力學習)。
當 , ,時,均衡為(監督,激勵,努力學習)。
當 , 時,均衡為(不監督,不激勵,努力學習)。
當 , , 時,均衡為(監督,不激勵,不努力學習)。
當 , , 時,均衡為(監督,激勵,不努力學習)。
當,時,均衡為(不監督,不激勵,不努力學習)。
2.基本條件下的結論
當 , , 時,均衡是(監督,激勵,不努力學習),這種情況非優;因為這種情況下,無論政府和學校投入多大水平,學生不會努力學習;其中原因可能是學生基礎過差,努力學習成本高,或學生對所學內容不感興趣,休息的機會成本較小。理想狀態是(不監督,激勵,努力),這種情況下政府節省公共資源,學校致力促進學生努力學習,學生努力學習。但是這個結果未出現,因為學生學習效果對學校的激勵不足,需對條件進行修正。
3.修正條件下的博弈分析
假設函數,表示學生學習成果對學校收益影響。設學生在學校進行激勵的情況下,努力學習收益為,不努力學習收益為,在學校不進行激勵的情況下,努力學習收益為,不努力學習為,其中。
修正后純策略納什均衡變為:
當 , , 時,均衡為(不監督,激勵,努力學習)。
當 , , 時,均衡為(監督,激勵,努力學習)。
當 , , 時,均衡為(不監督,不激勵,努力學習)。
當 , , 時,均衡為(監督,不激勵,努力學習)。
當 , , 時,均衡為(不監督,激勵,不努力學習)。
當 , , 時,均衡為(監督,激勵,不努力學習)。
當 , , 時,均衡為(不監督,不激勵,不努力學習)。
當 , , 時,均衡為(監督,不激勵,不努力學習)。
4.修正情況下的分析結論
修正后理想均衡可能出現。即使政府不監督,學校出于自身利益考慮,也會自覺提升辦學質量。但這種情況出現的條件是學生學習狀況對學校收益的影響足夠大。
(二)混合博弈納什均衡分析
1.混合博弈納什均衡
設政府監管概率為,不監管概率為;學校激勵概率為,不激勵的概率為;學生努力概率為,不努力概率為。
當學校在做出兩種選擇時收益相同,則有:
()(1)()(1)
令,解得:
學校對上可及時了解國家的政策意圖,對下可通過考試等方式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學校占有信息優勢,可將學生和政府的行為概率看作已知,討論政府和學生行為對學校產生的影響。對求和的偏導數,令的分母為、分子為。
2.求解結論
為簡化分析,假定。
討論的符號。的第一項小于0,第二項大于0,令為第三項,必然大于0否則學校在政府補貼的情況下仍為負債經營,第四項大于0。的第一項大于0,第二項大于0,第三項大于0,第四項小于0,第五項大于0。和同號,當與差距較小及學校的激勵成本較低時,和為正,否則為負。
無論和為何,始終成立。
對于,和的關系作進一步分析。由于00,0,大小不確定,的大小也不確定,但是當學生學習成果對學校的收益貢獻較多,即的值遠大于0時,0,政府監督概率變小會使得學校進行教學質量提升概率變大,即(不監督
,激勵,努力學習)這種均衡出現的可能性較大。由于…因此,當足夠大的時候,會有,學生努力學習的概率與學校進行教學質量提升的概率同方向變動,即(不監督,激勵,努力學習)這種均衡出現的可能性較大,此外,提升學生運用校內資源的效率,可使的值變大,同時達到促進學校改進自身辦學條件的目的。這兩種情況下得出的Y論與前面分析純策略納什均衡情況下所得出的結論是一致的。
四、政策建議
建立合理的學校考核機制。在對學校考核定級時,更加注重畢業生就業率及升學率等指標,并將指標作為政府對學校補助發放的重要參考。
為了避免員工有意高估問題產生,許多企業采取單純的上對下評估方式,但這種做法使員工完全失去了考核權力,往往降低工作積極性及員工滿意度,進而影響到企業的長期發展;另一方面,由于主管的權力過大,加上部門主管不可能都具有較高的人力資源管理水平,尤其在部門主管管理水平偏低的情況下,有可能限制了一部分員工的發展,從而增加了公司員工,特別是重要員工的流失率。
在企業方面,大多數只提倡"用人主管應提高管理素質,保證公正客觀的考核,但由于缺乏應有的制度加以規范,收效并不十分理想。如果從"囚徒困境"博弈的有關理論出發,此問題可以得到較大程度緩解。
一、"囚徒困境"模型分析
在博弈論中,有一個被人們多次引用的經典案例一一"囚徒困境"。它的來源是這樣的:警察抓住了兩個罪犯,但是警察卻缺乏足夠的證據指證他們所犯下的罪行,如果罪犯中至少一人供認罪行,就能確認罪名成立。為了得到所需的口供,警察將這兩名罪犯分別關押以防止他們串供或結成攻守同盟,并分別跟他們講清了他們的處境和面臨的選擇:如果他們兩人中有一人認罪,則坦白者立即釋放而另一人將判8年徒刑;如果兩人都坦白認罪,則他們將被各判5年監禁;當然若兩人都拒不認罪,因警察手上缺乏證據,則他們會被處以較輕的妨礙公務罪各判1年徒刑。
注:帶*號表示囚徒B的決策收益
如果我們用-1、-5、-8分別表示罪犯被判1年、5年、8年的決策收益,用0表示罪犯被立即釋放的決策收益,則可以用表5—1的決策收益矩陣把這個博弈表示出來。
在這個博弈中,兩個博弈方對對方的可能決策收益完全知曉并各自獨立做出策略選擇。每個博弈方選擇自己的策略時,雖然無法知道另一方的實際選擇,但他卻不能忽視另一方的選擇對自己決策收益的影響,因此他會根據對方兩種可能的選擇分別考慮自己的最佳策略。
博弈雙方在決策時都以自己最大利益為目標,結果是無法實現最大利益或較大利益,甚至導致對各方都最不利的結局。可以看出,由于一方的決策結果都將受到另一方選擇的影響,所以在囚徒困境中不存在占優策略均衡,即該博弈的具有穩定性的解是兩博弈方共同選擇坦白策略。
從上例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博弈論的幾個基本要素:
1、博弈方:即在博弈中究竟有哪幾個獨立決策、獨立承擔結果的個人或組織。而且當博弈規則確定后,各參加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大家必須按照既定的規則行事。
2、博弈的信息:信息對于參與博弈雙方的意義及作用是至關重要的,掌握信息的多少往往關系到決策的準確性,從而影響到博弈的成敗。
3.博弈的對象:即指博弈方是針對什么樣的決策內容進行博弈。
4、博弈方可選擇的全部行為或策略的集合:即每個博弈方在進行決策時可以選擇的方法或決策。
5、博弈的次序:在博弈中,當存在多個獨立決策方進行決策時,有時博弈方必須同時做出決策;但大多數各博弈方的決策是有先后次序之分的,并且在一些博弈中每個博弈方還要面臨著多次決策,這同樣存在著一個先后次序問題。
6、博弈方的收益:對應于各博弈方的每一組可能的決策選擇,都有一個結果表示各博弈方在該策略組合下的所得和所失。
二、"囚徒困境"模型在績效考核中的運作分析
在績效考核運作中,實際是對員工考核時期內工作內容及績效的衡量與測度,即博弈方為參與考核的決策方;博弈對象為員工的工作績效;博弈方收益為考核結果的實施效果,如薪酬調整、培訓調整等。
在討論具體實施方案前,我們先說明兩個問題:
1、由于績效考核結果可以用在薪酬調整、增加或減少培訓機會、調整員工的具體工作崗位等多方面,它們對員工及主管的影響也隨具體條件的不同而有很大程度的區別,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本文引人經濟學中的效用概念,即績效考核結果為考核決策方帶來的影響可以用效用來衡量。
2、績效考核決策方的合作與不合作態度可以衡量。
人力資源部可以通過相應的員工訪談、員工滿意度調查、個人性格測試、專業能力測試、強制考核分布及以往信息分析等多種手段收集大量信息,從而可以對員工及主管考核結果進行相應的調查驗證調整,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判斷出其是否采取合作決策。
員工的合作決策指員工愿意根據實際工作績效做出客觀的評估;相反,員工的不合作決策指員工故意降低或提高實際工作績效。在實際工作中,員工的不合作決策大多表現為有意識地掩蓋自己的錯誤或者有意擴大自己的工作成績與工作能力。
類似地,主管的合作決策指主管能夠根據員工的實際工作績效做出客觀的評估;主管的不合作決策指主管對考核漠不關心隨意做出考核結果、有意掩蓋或排擠某位員工。由于主管與員工的長期相處,則更多表現為對員工采取寬容決策。
因此,在本文中,員工的不合作僅指員工有故意掩蓋錯誤或擴大工作績效;主管的不合作決策僅指故意采取寬容下屬的"天花板效應。”
下面我們將分析員工與主管可能采取的決策及相關決策收益:
1、當員工采取合作決策,同時主管也采取合作決策,則人力資源部可以得到較為公正客觀的數據從而較精確地得到考核結果,因此可以做出較為適當的處理結果。即與員工的工作績效能有效結合。可以用5個單位效用。
2、當員工采取合作決策,而主管采取不合作決策。人力資源部得到的數據則過多傾向于以員工提供的材料為主,即員工意見所占比重有較大程度的提高,從而使考核結果有利于員工,即可以計為10個效用單位。同時人力資源部得出主管未能有效配合人力資源部的工作,即未完成他的一部分職責。因此在影響到主管工作績效評估從而影響到主管的晉升及加薪增加困難。可以計為-2個效用單位。
3、與上類似,當員工采取不合作決策,而主管采取合作決策。則處理結果中,主管所占的比重有較大程度的提高,作為進一步的調整,人力資源部認為員工缺乏應有的基本敬業精神,從而影響到員工的長期發展機會。而主管則得到能夠對自己的本職負責,而得到能夠完全勝任本職工作,從而為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可以計為10個效用單位。
4、員工與主管均采取不合作決策,由于人力資源部缺乏必要的資料處理來源,從而對員工的績效結果缺乏公正。由于必須做出決策,從而更多傾向于折中策略,在短期內將會有利于員工與主管的決策。主管與員工的決策收益可以計為7個效用。
因此,如果用決策收益矩陣圖可表示為:
注:帶*號表示主管的決策收益
由于員工與主管都希望自己的決策收益最大化,因此雙方最終選擇合作決策。這將有利于員工、主管及公司的發展。
從長期角度分析,只能是雙方中有一方離職后博弈才結束,因此理論上考核為有限次重復博弈。但實際工作中,由于考核次數較多,員工平均從業時間較長,而且離職的不可完全預知性,因此可將考核近似看作無限次重復博弈。
隨著考核博弈的不斷重復及在一起工作時間的加長,主管與員工雙方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實際工作中,由于主管在考核結果中通常占有較高的比重,所以主管個人傾向往往對考核結果有較強的影響力。而且考核為無限次重復博弈,因此員工為了追求效用最大化有可能根據主管的個性傾向調整自己的對策。因此,從長期角度分析,要求人力資源部做出相應判斷與調整,如采用強制分布法、個人傾向測試等加以修正。
三、工作模式建立的基本要求
在最后有必要重申一下整個考核體系建立的基本條件:
1、人力資源部負責總體協調,擁有對員工及部門主管獎懲、培訓、晉升的決定權。這樣做一方面可以使公司整體考核由專業人員操作;保證獎懲措施能夠確實實施。
2、在考核進行前,應向全體員工公布考核結果的應用范圍,要求員工依據考核期的工作情況做出績效考核,并公布相應的獎懲措施。
3、員工本人及主管考核信息收集應同步進行,而且考核原始資料作為秘密僅由人力資源部負責保留。這樣做可以避免主管依據員工的考核結果而做出評估,同時也可以讓員工打消由于自己說心里話擔心受到打擊報復。
關鍵詞: 房屋拆遷;演化博弈論;拆遷補償
中圖分類號:F746文獻標識碼: A
Abstract: In the research of housing demolition, we can see that a cer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molished and the demolisher has been formed like the situation among the roles of the game theory.so this paper is going to introduce a evolution game theory which set up a binary asymmetrical model reflecting in hawk and dove evolutionary game. through the anasysis of its existence and how it evolutes,we use dynamic equations to do some quantitatives analysis. And then a new method of housing demolition compensation process can be fully copied to reflected the real benefit of both parties and the overall situation.
Keywords:the housing removal;evolution game model;removal compensation
1研究背景
1.1房屋拆遷的背景
城市房屋拆遷是隨著城市的建設和發展而出現的,在本質上是對私有權利的一種消滅方式,前提條件是拆遷人對私有權利人應當給予相應補償。在我國的國情中,現在拆遷問題越來越突出,拆遷帶來的對房地產價格的影響,對被拆遷居民的補償問題,是研究拆遷問題的研究人員關注的問題。
在補償問題中,如果被拆遷的居民得不到合理的補償,會將拆遷補償的問題放大化,導致拆遷工作無法正常的運行,國家如果不對現有的補償方式研究和改進,那么拆遷補償會越來越棘手,所以研究拆遷補償的新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1.2演化博弈論的研究背景
目前引入我國的研究方法很多,像博弈論、神經網絡這樣的利用生物進化學和神經學的研究方法,是較為突出的兩種方法,本文利用博弈輪中的演化博弈的分支來進行科學研究。
在生物進化研究中,演化博弈論是最早提出來的,1973年生物學家梅納德?史密斯運用數學知識,嚴格刻畫了演化穩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ESS)這一基礎性的概念。1982年梅納德?史密斯出版的《演化與博弈論》中,首次將生物進化論和博弈論綜合的形成一種系統的分析過程的一門新學科。使得博弈論更加的具有實際的理論研究基礎,不再停留在完全理想的情況下作分析,從而會加入不同角度的研究。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博弈論研究的重點已轉向了以有限理性為基礎的演化博弈論。演化穩定策略把均衡看作是調整過程的產物而不是某種突然出現的結果,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博弈過程動態化,但關注的焦點仍是均衡選擇。
直到21世紀,我國才慢慢引進了演化博弈論的研究,針對于各個領域的范圍,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2房屋拆遷的理論基礎
2.1房屋拆遷
2.1.1房屋拆遷的概念、特點
城市房屋拆遷是指因國家建設、城市改造、整頓市容和環境保護等需要,經政府有關主管部門批準,由建設單位或個人,對現有建設用地上的房屋及其附著物進行拆遷,對房屋的所有人和承租人進行動遷、補償等系列活動的總稱。其特點如下:
(1)城市房屋拆遷應當依法拆除。其表明,整個的房屋拆遷活動都應該具有一定的法律依據,應當符合《城市拆遷管理條例》中的要求。
(2)城市房屋拆遷的立足點在于對房屋的權利人需要給予補償,不得損害房屋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2.1.2房屋拆遷補償的概念、特點
(1)拆遷補償的概念
按照《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的規定,城市房屋拆遷是指導拆遷人依照有關法律和政策的規定,對城市規劃區內的國有土地上的房屋進行拆遷,并對被拆遷人進行補償、安置的活動。
(2)拆遷補償的特點
1)拆遷補償是一種民事法律關系。
2)拆遷補償產生的原因是合法行為給他人財產造成損害。
3)拆遷補償的對象只能是被拆遷房屋及其附屬物的所有權人,補償是對受到損失的當事人給予的財產抵償,因此只有受到損失的當事人才能得到補償。
2.2房屋拆遷補償的對象和方法
2.2.1房屋拆遷補償的對象
拆遷補償的對象針對的是人和物兩種理解,在人的基礎上,拆遷補償的對象,應該是拆遷房屋的使用權人。從物的角度上講,拆遷補償的對象應該是合法的,具有法律認證的房屋,其他的非法建筑物,拆遷時不予補償。
2.2.2房屋拆遷補償的方法
建立完整的拆遷補償制度是我國的針對拆遷問題中的首要任務,怎么才能更好地體現出房屋在我國的使用權的價值,是我們研究拆遷補償制度的核心。當前政府采取的是以貨幣化補貼和房屋使用權的交換補償為主,再加入其他補償方式的主要辦法。
所謂“貨幣補償",是指被拆遷人根據房地產評估確定的房屋拆遷補償價格,要求拆遷人支付貨幣,自行到房地產市場購買居住房屋。這就是建立了拆遷人與被拆遷人的一種貨幣化關系。另一種補償的方法則是“房屋產權調換”,就是,由拆遷入向被拆遷人提供住房,被拆遷人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和現住房情況進行選擇,最后結算新舊房屋的差價。
3拆遷補償演化博弈模型
3.1引入演化博弈論的理論
3.3.1基本概念
演化博弈論具有博弈論的三要素,即博弈方、策略和得益。
(1)博弈方(Players):在博弈運算當中,獨立思考,獨立承擔結果的個人或組織。一般用表示博弈方的集合。
(2)策略(Strategies):供博弈方在進行博弈運算或者決策時,選擇的方法。一般用有限純策略集合。
(3)得益(Payoffs):在博弈方選擇的方案當中,都會得到相對應的結果,其結果表示一個方案的得失。一般博弈方的得益用表示,各博弈方策略的多元函數。
3.3.2演化穩定策略下的復制動態方程
假設博弈方總體中的所有個體的原有策略為,變異者采用的變異策略為,將選擇策略的個體占總體比例表示為,變異者占總體的比例表示為,其中。當選擇策略時,會得出:
(3-1)
則策略是方案的演化策略。如果不是最優策略,那么會有一個策略能夠得到更高的收益,根據的連續性可得到:
(3-2)
根據式3-2的連續性可知,當決策者開始博弈時并沒有選擇方案,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轉而去選擇另一種策略類型博弈方,最終達到了最后的收益,此時可以看出,這兩種決策的類型可以寫成含有時間參數的函數式,即、。
博弈方策略類型比例動態變化是有限理性博弈分析的核心,其關鍵是動態變化的速度,方向可由速度的正負號反映。博弈方的學習模仿速度,關鍵在于模仿對象的數量大小和模仿對象的成功程度。
才用以決策類型為的博弈方為例,可以用動態微分方程表示其變化速度,則動態方程如下:
(3-2)
―才用策略的博弈方占總體的比例;―才用策略的期望得益;―平均得益;
―選擇策略的博弈方占總體比例隨時間的變化率。
令,根據微分方程的“穩定性定理”求解博弈進化穩定策略。
本文以拆遷人和被拆遷人互相的經濟關系的變化,通過博弈演化的方式,對變化的趨勢進行初步預測。
3.2拆遷補償演化博弈模型
3.2.1非對稱二元鷹鴿演化博弈模型建立
針對某市房屋拆遷補償做以下定義,以方便建模時使用。定義:J―被拆遷房屋市場價格;F―搬遷獎勵費;H―被拆遷人得到的補償金額;Z―拆遷人獲得的土地市場價值;K1、K2―被拆遷人所花費的斗爭成本(K1>K2);C1、C2―拆遷人所花費的斗爭成本(C1>C2)。本模型的基本要素如下:
(1)博弈方:拆遷過程中的對象,即:博弈方1為被拆遷人,博弈方2為拆遷人。
(2)策略集合:博弈兩方的策略集合為。
(3)得意情況:根據被拆遷人和拆遷人的策略集合的4種結果,推導出來的各種博弈方的得益情況,見表3.1。
表3.1 被拆遷人與拆遷人二元鷹鴿博弈收益矩陣
根據此矩陣的結果,可以列出博弈方的不等式如下:
u1(斗爭,妥協)u1(妥協,妥協)u1(妥協,斗爭)u1(斗爭,斗爭)(3-3)
u2(妥協,斗爭)u2(妥協,妥協)u2(斗爭,妥協)u2(斗爭,斗爭)(3-4)
代入定義推倒得到:
H-G2F0-K1(3-5)
0FH+C2C1(3-6)
如果被拆遷人采取斗爭策略的概率為P1,采取妥協策略的概率為(1-P1);拆遷人采取斗爭的概率P2,采取妥協策略的概率為(1-P2)。得益較差的一方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現改變現在的博弈策略是對自己有利的,所以上述概率函數會隨時間的變化發生變化,所以可以引入時間參數t,上述概率可以寫為和,下面為了方便論述,仍寫成P和1-P。
根據概率中的推導出被拆遷人采取的純斗爭策略的平均收益U1e,被拆遷人采取純妥協策略平均收益U1d,拆遷人采取的純斗爭策略的平均收益U2e,拆遷人采取純妥協策略平均收益U2d。下面列出博弈雙方的總平均收入公式:
(3-3)
(3-4)
―被拆遷人總平均收益;―拆遷人總平均收益;
兩個博弈方的動態變化速度可以用下列動態微分方程表示:
3-5式所示被拆遷人采取“斗爭”策略類型;3-6所示拆遷人采取“斗爭”策略類型。
(3-5)
(3-6)
式3-5、3-6表示為系統稱為被拆遷人和拆遷人的動態復制系統。在此系統中,討論博弈演化策略時,令、,解出本系統五個平衡點,分別為。
3.2.1演化穩定策略分析
(1)建立雅可比矩陣
動態復制系統的平衡點對應的策略組合為演化博弈的一個均衡,及演化均衡。根據微分方程穩定定理,我們可建立雅可比矩陣,進行局部穩定分析得出結果。
令矩陣J為動態復制系統的雅可比矩陣,那么如下所示:
解得:
矩陣J的行列式為:
(3-7)
矩陣J的跡為:
(3-8)
(2)局部穩定結果分析
經過計算矩陣J得出結果,如表3.2所示:
表3.2局部穩定分析結果
由表3.2可知,當矩陣的行列式符號為正,跡為負時,即存在兩個穩定平衡點E2(1,0)、E3(0,1)兩個,其分別對應的是{斗爭、妥協}、{妥協、斗爭}。另外,E1、E4為不穩定的平衡點,E5為鞍點。
3.2.2分析結果
如圖3.1所示,點E1、E4和E5連成的折線為收斂于兩種狀態的臨界線,分別收斂于兩點E2、E3。其收斂于E2穩定平衡點的現實意義為:被拆遷人采取斗爭的策略,迫使拆遷人采取妥協的策略,表明拆遷人為了加快資金周轉,盡快投入建設在談判中做出讓步;其收斂于E3穩定平衡點的現實意義為:由于現階段拆遷人和被拆遷人的地位不平等,當拆遷人采取斗爭策略的時候,被拆遷人隨著時間的變化,意識到選擇斗爭的策略的收益小于選擇妥協的策略,便選擇妥協策略,獲得更多的收益,趨于平衡。在現實的生活中,這種方法被更多的被拆遷人所采用,即在整個演化博弈中,等更多的趨向于E3點,選擇斗爭的策略的被拆遷人隨著時間的變化,選取的策略會被淘汰。
圖3.1博弈方的動態變化過程
4案例分析
4.1背景資料
某市某拆遷戶45平方米的住宅房屋為例,住宅坐落于二類土地上,區位基準價格1400元/平方米,綜合環境修正系數為13.80%,房屋為磚混二級丙等,其重置價格為300元/平方米,根據標準計算:
房屋區位價格=1400×(l+13.80%)=1593.2元/平方米
房屋評估價格=1593.2×45+300×0.85×45=8.32萬元
在El(0,0)情況下,拆遷人采取“妥協”策略,在房屋評估價格基礎上,給被拆遷人多支付0.5萬元的搬遷獎勵費,得益為Z-8.82萬元;被拆遷人亦采取“妥協”策略,接受補償金額早日搬遷,同時獲得收益為8.82萬元。雙方博弈結果為(8.82,Z-8.82)。
在E2(1,0)情況下,被拆遷人認為補償太低,采取“斗爭”策略,迫使拆遷人提高補償標準,最終與拆遷人達成協議每平方米增加800元;
最終獲得的補償金額=(1593.2+800+300×0.85)×45=11.92萬元,斗爭成本為補償金額的3%,即0.36萬元;拆遷人付出補償價格的同時還付出了應付被拆遷人“斗爭”的行政成本,占補償金額的2%,則拆遷人得到的收益為Z-(1+2%)×11.92=Z-12.16萬元。雙方博弈結果為(11.56,Z-12.16)。
在E3(0,l)情況下,被拆遷人采取“妥協”策略,僅獲得拆遷房屋的評估價格8.32萬元;拆遷人采取“斗爭”策略,僅對被拆遷房屋補償,不提供搬遷獎勵費,拆遷人得益為Z-8.32萬元。雙方博弈結果為(8.32,Z-8.32)。
在E4(1,1)情況下,博弈雙方采取{斗爭,斗爭}策略,博弈結果是被拆遷人獲得拆遷房屋的評估價格8.32萬元,所花費的斗爭成本為獲得補償金額的6%,即0.49萬元;拆遷人付出的斗爭成本和信譽損失占補償金額的50%,則獲得的收益為Z-12.48萬元。雙方最終得益為(7.82,Z-12.48)。
表4.1得益矩陣表
J=8.32,K1=0.49,K2=0.36,C1=4.16,C2=0.96,H=2.88,F=0.5
將以上數據代入方程4.14、4.15計算:
E1(0,0)
J的行列式:(H-K2-F)F=(2.88-0.36-0.5)×0.5=1.01(+)
J的跡:H-K2=2.88-0.36=2.52(+)
經計算,雅可比矩陣行列式和跡的符號同為正,故點El(0,0)為不穩定均衡點。
②E2(l,0)
J的行列式:
(-H+K2+F)(-C1+H+C2)=(-2.88+0.36+0.5)(-4.16+2.88+0.96)=0.65(+)
J的跡:K2+F-C1+C2=0.36+0.5-4.16+0.96=-2.34(-)
經計算,雅可比矩陣行列式和跡的符號相反,故點E2(1,0)為演化均衡策略。
③E3(0,l)
J的行列式:K1F=0.49×0.5=0.25(+)
J的跡:-Kl-F=-0.49-0.5=-0.99 (-)
經計算,雅可比矩陣行列式和跡的符號相反,故點E3(0,l)為演化均衡策略。
④E4(l,l)
J的行列式:Kl(Cl-H-C2)=0.49×(4.16-2.88-0.96)=0.16(+)
J的跡:Kl+C1-H-C2=0.49+4.16-2.88-0.96=0.81(+)
經計算,雅可比矩陣行列式和跡的符號同為正,故點E4(1,l)為不穩定均衡點。
⑤E5(0.85,0.84)
J的行列式: =0.08(+)
J的跡:0
經計算,雅可比矩陣行列式符號為正和跡的符號為0,點ESS(0.85,0.84)為鞍點。
表4.2穩定平衡分析
4.2演化博弈論的動態變化分析
由表4.2可以看出,本案例的動態變化結果表明,其收斂于E2、E3穩定平衡點,即:采取拆遷人斗爭策略,被拆遷人采取妥協策略;或者采取拆遷人妥協策略,被拆遷人采取斗爭策略。由表4.1可以看出,開始被拆遷人采取妥協后,得到了8.32萬元的補償金額,即E3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個別的被拆遷人采取斗爭策略后,迫使拆遷人妥協,最后得到了12.16萬元的補償金額,即E2點。
最終演化博收斂于E2平衡點,被拆遷人得到了更高的收益。
5小結
本文基于演化博弈論的理論方法,研究了在我國的拆遷背景下,被拆遷人與拆遷人之間的博弈關系。通過對房屋拆遷概念性研究,并建立了房屋拆遷的演化博弈模型,并通過實例分析很好的表明了其中的兩種角色之間的最終博弈結果,符合實際情況。
參考文獻:
[1] 謝識予.經濟博弈論[M]. 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2] 王文賓.演化博弈論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 統計與決策,2009,(3):159.
[3] 劉怡.基于演化博弈論的西安市房屋拆遷補償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0.
[4] 周洪軍.探討城市房屋拆遷補償政策[J]. 中華民居,2011,(1):10.
關鍵詞:
1.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近年來,軟件的監控和管理問題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這主要有二個原因:首先,隨著計算機網絡的高速發展,諸如電子商務,社交網絡以及各行各業的專業應用等等,這些在國民經濟與個人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其次,各種在線系統、網絡系統以及其他分布式系統的結構變得龐大,功能變得復雜,對穩定性、安全性和友好性有著極高的要求。這種對傳統軟件的擴展,打破了原有軟件結構靜態、封閉的局限。另外,由于需求多樣,軟件必須要在長周期內使用,需要不斷的演化和持續。因此,對于現代軟件,不能按照傳統的軟件的思路即事后管理維護、監控運行等,而是要進行動態監控與調控,實現可信性控制。
2.動態調控策略
調控技術是軟件系統調整和控制的重要手段,包括靜態調控和動態調控技術。目前動態、開放的環境導致軟件系統的規模越來越大、功能越來越復雜,僅僅由管理人員手動在線調控已經變得非常困難,軟件系統需要在開放的運行環境中“把握”和“調整”,因此引入策略來幫助軟件系統來完成在線動態調控。策略是行動明確的目標,過程式方法的指導,以及現在和未來的決定,是用來做出決定和指導行動的一種聲明性表達。策略是調控的基礎,是引導系統行為的手段,可以輔助管理人員調控復雜的軟件系統,也是軟件系統自我調控的依據。
3.博弈論概述
博弈論(game theory)又稱對策論,起源于本世紀初。近30年來博弈論作為分析解決沖突與合作的工具,在管理科學、國際政治、生態學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經濟學領域中,博弈論經常用來解決實體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它是研究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這種決策的均衡問題。針對動態調控中策略內發生沖突的現象,本文探討引入經濟學中的博弈論來解決此問題。
4.基于博弈論的調控策略的選取
對于復雜的軟件系統而言,調控策略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復雜的。調控策略之間除了一個策略的執行引發另一個策略的簡單關系之外,還可能存在策略之間的沖突。策略沖突一般具有以下兩種類型的策略沖突:(1)策略內沖突,兩條或兩條以上策略同時滿足策略觸發條件,并且每條策略動作不能與其它策略動作同時執行;(2)策略間的沖突,兩條或兩條以上策略同時應用于相同目標對象時發生沖突,如策略P1給agentl訪問數據庫的權利,而策略P2策略禁止agent2訪問數據庫。在所有滿足條件的策略當中,有些策略可能在執行的代價方面比其它策略要優越,有些策略可能在執行的有效性方面具有優勢,因此可以把觸發一條最優策略看成是不同策略之間博弈的結果。利用博弈的效用評估函數計算每條策略的期望收益,通過比較每條策略的期望收益來決定具體觸發哪條策略。本文設計出以下模型:
(1)博弈模型
博弈論模型的基本要素如下:參與者:Pi, Pj表示博弈過程的參與者;雙方的戰略空間:執行與不執行;
博弈的次序:博弈的雙方是同時進行的,不存在先后順序;得益:Upi, Upj表示博弈雙方在一次博弈結束后的收益。
根據以上建立如表1所示的博弈模型。
表1軟件調控策略的博弈模型
其中Pi、 Pj為同一策略事件觸發的兩條不同的調控策略,各自擁有兩種行動方式執行和不執行。Ri表示在執行Pj策略的情況下執行Pi策略給Pi策略帶來的收益,Rj表示在執行Pi策略的情況下執行Pj策略給Pj策略帶來的收益;Ki表示在不執行Pj策略的情況下執行Pi給Pi策略帶來的收益,Kj表示在執行Pi策略的情況下不執行Pj策略給Pj策略帶來的損失;Li表示在執行Pj策略的情況下不執行Pi策略給Pi策略帶來的損失,Lj表示在不執行Pi策略的情況下執行Pj策略給Pj策略帶來的收益;Ci, Cj表示兩者都不執行的情況下給Pi、Pj帶來的損失。通過簡單的畫線法可以看出該博弈模型存在混和策略納什均衡。現假定Pi策略執行的概率為x,則不執行的概率為1-x,Pj策略執行的概率為Y,則不執行的概率為1-y。可以求得Pi策略的期望收益為:
對公式4-1求偏導數可得:
從而可以解得:
同理可求得Pj策略的期望收益為:
綜合以上步驟,可以得出:
Pi策略執行的混和策略的概率為:
Pj策略執行的混和策略的概率為:
以上計算僅僅解決了調控策略以什么的樣概率執行的問題,由于調控策略的可信等級的高低程度會影響著策略的執行,策略每次執行時的具體決策還需要考慮策略本身的信任等級和對方策略的執行概率。因此在策略執行之前必須預測調策略在各信任等級的概率,設p1、p2、p3、p4調控策略信任等級落在非常信任、比較信任、基本信任、不信任等級的概率,調控策略Pi在信任等級為k時選擇執行的期望收益為:
同理可以求得Pj在信任等級為k時選擇執行的期望收益為:
上式求得的是策略Pi在信任等級為k時的收益情況,若想得到策略Pi總體獲利情況,需要對策略所有信任等級進行加權求和,Pi的總體收益如下:
同理可求得Pj總體收益為:
當E(Pi) > 0, E(Pj) < 0時,即Pi調控策略的期望收益大于零,Pj調控策略的期望收益小于零,則執行Pi;
當E(Pj) > 0, E(Pi) < 0時,即Pj調控策略的期望收益大于零,Pi調控策略的期望收益小于零,則執行Pj;
當E(Pi) > 0, E(Pj) > 0時,即兩者的期望收益都大于零,則比較E(Pi)和E( Pj)的大小,若E(Pi) > E(Pj),則執行Pi,否則執行Pj。
(2)舉例:
下面以一個簡單的應用實例來說明模型的具體應用。在軟件動態調控中,策略執行的時間越長,對系統的影響越大,策略執行成功機率就越小,對系統產生的負面影響也越大,調控策略的時效性和有效性在動態調控中是最受關注的兩個特性。假設調控策略Pi、Pj一條在時效性方面具有優勢,另一條在有效性方面具有優勢,執行他們的損益情況如表2所示:
表2策略損益表
設Pi、 Pj策略信任等級落在非常信任、比較信任、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等級的概率如下表3所示。
表3策略信任等級概率
由可以求得Pi的在信任等級非常信任時的期望收益E(Pi, 1)為6. 89,Pj在信任等級為非常信任時的期望收益E( Pj,1)為7. 20,即Pi、Pj都非常信任等級時E(Pi,1) < E(Pj,1),則執行Pj策略。
5.實驗介紹
本文所設計的軟件原型系統在實際工作時,至少分別部署在網絡的五個節點上,節點間全互連。在系統的各節點分布在一個由10臺通過10 0MB/s快速以太網連接的應用服務器構成的局域網上。為了評估動態調控的效果,針對前文所描述的情形分別做出以下簡單的模擬實驗。實驗中使用性能測試工具LoadRunner模擬多個并發用戶進行訂單中請,隨著用戶的增多,系統的響應時間會延長。針對前文所涉及的情形,采用兩種不同的調控方案進行動態調控。方案I表示采取事件—規則—動作的動態調控機制,即系統產生的事件觸發相應的調整規則,對系統進行動態調整。方案II表示采取本文提出的基于策略的動態調控機制,在策略執行前對策略進行可信預評估,選取一條最優策略響應策略事件,在策略執行后對策略執行的調控效果進行評估,根據策略評估的結果對策略進行不斷的優化。在完成相同調控任務的情況下,實驗結果如圖所示,隨著執行次數的增多,方案I執行調控的成功率明顯低于方案II,方案I調整成功的平均概率為67. 58%,方案II調整成功的平均概率達到75. 46%。
關鍵詞:人力資本;組織資本;知識轉換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4-00-02
一、人力資本與組織資本關系的意義
1.人力資本
根據現代企業的契約理論,企業是“一系列契約的聯結”。具體地說,契約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契約是關于企業的物質資本的;另一類契約則與企業的人力資本有關。因而,也可以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由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構成的一個特殊契約”。市場里的企業契約之所以特殊,就是因為在企業契約里包含了人力資本。由于人力資本的特殊性,使得直接利用它時無法采用“事前全部說清楚”的一般市場契約的模式,因而必須借助激勵性的企業制度安排和組織設置來實現對人力資本的使用和調度。這也是企業契約區別于市場契約的關鍵所在。企業的契約理論一方面顯示了企業的契約性質,另一方面也突出了人力資本的重要性。
舒爾茨曾經明確指出,“人力的取得不是無代價的,它需要消耗稀缺資源,也就是說需要消耗資本投資:人力――包括人的知識和人的技能的形成是投資的結果,并非一切人力資源都是最重要的資源,只有通過一定方式的投資,掌握了知識和技能的人力資源才是一切生產資源中最重要的資源。因此,人力、人的知識和技能,是資本的一種形態。我們把它稱之為人力資本”。顯然,作為資本和財富的轉換形態的人的知識和技能,需要通過投資才能形成,而投資恰是區別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本的關鍵所在。人力資源指的是在生產過程中所投入的人自身的力量,也即人在勞動活動中運用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而人力資本則是對人力資源進行開發性投資所形成的可以帶來財富增殖的資本形式。看出人力資本與人力資源是兩個雖有區別但又密切相關的概念,所以人們才常常將兩者相提并論。但在企業層次,人們更多強調的是人力資源的資本特性,即從投資角度考慮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問題。因而,本文也將主要從人力資本的角度來定義組織資本及相關的企業組織創新問題。
2.組織資本的構成與特性
組織資本作為一種人力資本,它并不是組織內個體人力資本之和,即員工們的健康資本存量和教育資本存量的簡單相加;而是一種根植于組織關系之中,由企業投資于各種正式和非正式關系所形成的資本形式。所以,組織資本也可以看作是一種關系資本,也正是這種關系資本反映了企業的組織特性對企業核心能力和勞動生產率的影響。
組織的基本要素及其資本存量。伯納德被認為是組織理論中從人與人的協作關系角度解釋組織的第一人。他曾明確指出,組織是在特定目標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的有意識的協調活動或力量合作系統,構成組織的基本要素有三:一是共同的目標;二是合作的意愿;三是信息的交流。以往人們不僅看到了組織的責權結構,而且開始注意它的文化蘊涵。但是,如果我們從企業戰略管理角度來審視,就不難發現,除了結構和文化要素外, 還有一個戰略要素,他體現為“特定的目標”和“有意識地活動”,也就是組織的第一基本要素――共同的目標。只是在本世紀初,還也不可能用戰略一詞來刻畫他的“共同目標”要素。但隨著科技的發展,國際競爭的日益加劇,傳統的生產競爭和商品競爭已經讓位于戰略競爭。高科技時代是戰略競爭制勝的時代,企業普遍制訂經營戰略,因而,“共同目標”在今天已明顯地進化為組織的戰略要素。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本文認為組織的三個基本要素是:戰略、結構和文化。
組織資本存量是指企業在某個特定時點上的組織資本投資總額。建立在上述對組織構成要素的理解基礎上,組織資本存量的構成主要包括三部分:戰略資本存量、結構資本存量、文化資本存量。
3.人力資本和組織資本
現代企業組織的根本特征是“以人為本”,人的感覺、判斷、創造和各種關系的建立是工作中無法用機器替代的部分。許多公司意識到,金屬資本雖然在企業發展中很重要,但它不會思想;機器干活雖然比人工快捷精細,但它不會創造;而思想和創造正是現代知識型勞動和知識型企業最寶貴的資產。
通常認為,人力資本是指企業組織中單個成員所擁有的知識和技能,它存在于個體之中,是一種隱性的知識,是個人所受教育、所具經驗,對工作和生活的態度以及遺傳等因素的綜合體。人力資本與其所有者的特殊人身依附關系決定了人力資本的所有權“天然”屬于人力資本所有者,他們可以根據自身效用的偏好使用人力資本,正如周其仁教授所言,人力資本所有者可以“壟斷”其擁有的人力資本。也正是由于人力資本“天然”屬于個人的特性,使之可以在其產權殘缺時,以迥異于物質資本的方式回應,通過關閉人力資本使人力資本價值驟然下降,并使人力資本所有者的行為方式嚴重偏離企業所有者的目標函數,影響企業組織的經濟效益。
我國學者翁君奕(1999)指出,組織資本在本質上應當是一種讓組織成員能夠把其所擁有的知識、技能發揮出來的組織環境、氛圍或機制。筆者同意翁君奕博士關于組織資本的觀點。組織資本按其投資是否涉及對人力資本投資而分為兩類,按Tomer所言,一類是人力―組織資本(H――O資本)的混合,另一類則是純組織資本(O――O資本)。一方面,組織資本的增長依賴于人力資本的增長和社會網絡的構建;另一方面,組織資本對人力資本的增長同樣具有促進作用,相同的個體在不同的組織下發揮出來的作用是不同的,人力資本與組織資本之間存在著互動關系。從嚴格意義上講,知識和技能是個人創造的,它起始于個體,沒有個體,組織無法創造知識,但組織可以為個人創造知識提供環境和各種支持,最大限度地利用其知識和專長。
把個體形式的人力資本固化為組織資本,實現人力資本與組織資本的良性互動,就可以突破人力資本“私有物品”這一特性的限制,減少企業組織對其的依賴程度,降低企業組織的投資風險。事實上,正是由于人力資本是依附于具體個人的,而個人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始終是有限的,在當今社會分工日益細化、生產日益復雜的環境中,脫離合作而完全孤立的人力資本不可能發揮效用。從知識整合角度看,個體之間的相互依賴源于組織成員之間不同專業知識分工的需要,具有不同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個體在完成工作任務時,就必須依賴于具有其它專業知識背景成員的支持與合作,通過知識和技能的交流、分享,可以實現人力資本的融合和互補,讓個人擁有更廣闊的空間去實現個人價值,提高人力資本的使用效率。往往在擁有相同水平的人力資本的企業中,具有團隊精神和組織歸屬感等非正式制度的企業中,個人更具有凝聚力和奉獻精神,人的潛能更能被激發出來,人力資本的效用也因此得到提高。
二、人力資本與組織資本之間的知識轉移過程
長期以來,經濟學界一直推崇“完全競爭的市場模型”(廠商理論、交易成本理論),在這一模型中,個體可以直接和市場發生聯系,個體之間的關系當然也可以不必存在。但是,隨著知識經濟的崛起,知識的轉移尤其是個人所擁有的內隱知識的轉移不但伴隨著高昂的交易成本,而且往往不是在市場中發生的。隨著企業的成長,人力資本規模的增長,組織內部各種人力資本的復雜性也使知識的轉移不再能簡單地通過“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方式來實現,往往知識越密集的活動,越依賴于非市場化的交流。
在企業組織中,有價值的知識的生產與傳遞是緊密相依的,或者說組織知識是個體知識在組織中被有效傳遞、共享、整合而成的。知識轉換的源泉存在于個體所隱藏的知識中,通過轉換,使隱藏的知識浮出水面,并為組織“自身的轉變”提供一種手段。因此在一定意義上,知識的生產、創造過程是與知識在組織內部的傳遞與分享過程緊密相隨的,力資本資源固化為組織的知識和技術訣竅,就必須通過建立穩定的關系和暢通的交流界面來實現。
知識轉移是組織內部獲取并創造新知識的過程,是知識在人力資本與組織資本之間的傳播、利用、創新的過程。知識轉換既能記錄、整合和提升個人的知識和技能,也更容易將個體的學習成果推廣到整個組織范圍。在知識的生產與傳播過程中,下列模型較好地揭示了知識轉換的四個機制。該模型認為知識創新的基本活動是在知識系統中,不同層次上的主體的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之間的有效互動。根據知識創新的基本規律,它們依次是:
1.從內隱知識到內隱知識。內隱知識的分享是個體知識在組織內放大的過程,是知識的社會化。內隱知識是組織知識創新豐富的不竭源泉。通過知識的社會化過程,某個人所擁有的內隱知識轉化為其他人所擁有的內隱知識,這種內隱知識社會化的過程是通過觀察、模仿、實踐而實現的。
2.從內隱知識到外顯知識。被分享的內隱知識通過個體之間的進一步交流,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最終形成一個具體化的顯性概念,這是一個知識的外化過程。顯性知識的產生需要個體之間的交流,自主性可以幫助團隊成員發散思維,而組織的目標又使個人的思想收斂到同一個方面。
3.從外顯知識到外顯知識。這一過程是不同的外顯知識的整合,是把概念轉化為系統知識的過程。在企業組織中,為了把某種新產品概念轉化為符合規范的、可制造的產品實體,組織需要匯集不同領域如生產、營銷、質量控制等方面的專家,將新產品概念與經營戰略集成化。
知識整合的過程也是組織知識形成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個人知識轉化為組織知識,實際上也意味著知識的所有權關系發生了變化。當知識處于內隱狀態,個人擁有其所有權,而一旦內隱知識轉化為外顯知識,且通過文件、報告、會議以及電子溝通方式傳遞出去,成為組織知識體系中的一部分,組織便擁有了對這部分知識的所有權。
4.從外顯知識到內隱知識。這是使外顯知識體現在內隱知識中的內化過程,是一個 “通過做而學習”的過程。在較廣范圍內親身體驗、獲取經驗而得到知識顯得非常重要。如在新的管理信息系統開發的跨職能團隊里,來自不同職能部門的人員彼此相互交流、相互學習,這就是一個廣泛的內化過程。個人經驗在經歷了社會化、外化、整合以后,再內化為個人的內隱知識,構成其技術訣竅。這時,從外部獲得的經驗就變成個人的有價值的知識資本。此外,對企業文化的學習與了解,也是內化的一個重要方面。無論是在美國或日本,許多成功的企業組織往往會出版有關領導者和企業歷史與文化方面的著作,員工通過學習歷史與文化,了解組織共同的心智模式,將其內化為員工個體的心智模式。這樣,知識又再次與員工個體緊密相連,通過他們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優化,最終提高個人績效和組織績效。
5.知識轉換的螺旋上升過程。個人與組織之間的知識轉換不是一個線性的過程,而是一個循環往復、不斷上升的過程。個人的內隱知識是組織內部知識創新的基礎,組織資本的功能在于為創造性的個人的生存、發展提供環境和條件,使得基于個體的內隱知識流動起來,并通過個人與個人之間、團隊與團隊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的交流――互動作用,在組織內部得以擴散、增強,進而轉化成為組織的知識網絡體系的重要部分。隨著組織中內隱知識的互動作用,知識活動構成了四個階段:社會化――外化――整合――內化,伴隨這四個階段,知識主體的范圍也不斷擴大:個體――團隊――組織――組織間,由此構成了組織中知識的螺旋式上升運動。
參考文獻:
[1]翁君奕.企業組織資本理論:組織激勵與協調的博弈分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2]許慶瑞,鐘俊元,陳勁.基于組織學習的人力資本向組織資本的轉化[J].經濟管理,2002,6.
[3]李志能.智力資本經營[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關鍵詞:科技項目評估;信用缺失;治理
科技項目評估信用管理制度是整個科技信用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在科技項目立項過程中,科技失信行為屢屢發生。一方面造成了科技資源的低效配置,使科技產品的質量無法得到保證;另一方面也加大了科技投入風險,增加了交易成本,進而影響了科研活動投入的持續性。此外,由于科技活動和科研人員的廣泛社會影響,科技失信行為還會對社會信用的整體水平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從科技評估源頭上認清并規范國家科技計劃相關主體的行為,預防和遏制科技信用缺失,已成為現階段對我國科技進步具有重要意義的關鍵問題。
一、科技項目評估中的信用缺失
科技評估工作的行為主體包括評估委托方、受托方及被評估方。委托方是指提出評估需求的一方,主要是各級科學技術行政管理部門;受托方是指受委托方委托,組織實施或實施評估活動的一方,主要包括專業的評估機構、評估專家委員會或評估專家組等,被評估方是指申請、承擔或參與委托方所組織實施的科學技術活動的機構、組織或個人。委托方、受托方和評估對象是科技評估的三個基本要素。在科技評估活動中,委托方和評估機構是兩個最重要的參與主體,雙方在簽署評估協議時,委托方會就評估的目的、要求及雙方應遵守的規范等逐一向評估機構做出解釋說明,評估機構則在雙方約定的框架下,基于掌握的各方面信息展開評估程序,由此形成第一層次的評估委托——關系。而評估機構就某個具體的評估對象,在向業內知名專家征求咨詢意見的過程,則形成了第二個層次的評估委托——關系。信息的不對稱是委托——關系中出現信用問題的基本條件,即失信的資本。對于評估咨詢專家來說,評估機構與其簽署咨詢協議時雙方所掌握的信息基本是對稱的。然而,雙方建立咨詢合作關系后,咨詢專家如何提供其咨詢意見以及提供咨詢意見的質量如何,作為委托方的評估機構將無法全面觀察、考核,即雙方出現了信息不對稱。一旦咨詢專家因為私人原因,提供不負責任、帶有偏向性甚至錯誤的咨詢意見,必將誤導評估機構的行為和結果,即損害評估機構的利益。可見,評估機構和咨詢專家間的信息不對稱是科技評估過程中產生道德風險的關鍵。
二、科技項目評估中信用缺失的影響因素
(一)信用缺失的內因
假設A代表委托人,B為受委托人。科技管理部門或相關機構是第一層次的委托人,而評估機構既是受托人(相對科技管理部門)又是委托人(相對評估專家)。在這一博弈過程中,對A而言,有相信和不相信兩種決策,同樣,B也有失信和守信兩種策略。如果A選擇不相信B,那么雙方的收益為0,這樣的納什均衡是不會有誠信產生的,因為交易根本沒有進行。如果A選擇相信的策略,則博弈進入第二個階段。在這一階段,由B做出決策,日選擇失信則獲得10個單位的收益,A的收益為-5;B選擇守信則獲得5個單位的收益,同時A也獲得5個單位的收益。由于雙方信息的不對稱,理性的B會選擇失信,從而獲得10個單位的最佳收益,整個交易由于日的失信而中斷。如果在交易前A能預測到B會選擇失信,則A選擇不相信,因為A不僅不能得到5個單位的收益,反而會失去5個單位的收益,所以委托人的最優選擇為不信任。納什均衡為:委托人選擇不信任,受托人選擇失信,從而會出現失信現象。在一次性博弈情況下,A選擇不信任和B選擇失信完全是委托雙方的理性選擇,A、B之間的合作不能成功。一種可能的解決辦法是雙方事先簽訂合同,人承諾守信:如果人失信將賠償委托人6個單位的收益。如果合同是完備的并且人的失信行為事后能被證實,則人選擇守信的收益為5,選擇失信的收益為4(10-6),理性的人的最優選擇為守信。委托人預期到合同能被執行,人會選擇守信,委托人的最優選擇為信任,合作博弈出現。然而在現實中,如果事先簽訂一個具備完備性的合同(預期并指出所有可能出現的失信行為)以及事后證實人的失信行為的成本太高,委托人預期合同可能得不到執行,其最優選擇仍是不信任。因此,由于交易中人的道德風險以及由此而增加的交易成本問題,合作博弈仍不會出現。
在重復博弈的情況下,假定一次性博弈結束后,博弈雙方都預期有g的可能存在下一次交易且每次博弈的結構相同,委托人采取“冷酷戰略”:委托人首先選擇信任;如果人選擇守信,委托人在下一階段博弈中即選擇信任;如果在某個階段博弈中人選擇失信,則委托人將永遠選擇不信任。在這種情況下,如果q足夠大,(信任,守信)合作博弈將會出現。即當事人為了長遠利益,愿意抵擋失信帶來的一次性的眼前利益。所以,失信只能給評估機構或評估專家帶來短期利益,而守信才能維持他們的長遠利益。只有A、B雙方互付誠信,才能保證雙方長期最優利益的獲得,守信成為博弈的納什均衡。從信用缺失的內因即評估交易人的行為選擇模式來看,評估機構和評估專家是否守信用,完全取決于守信帶來的收益的大小,如果失信給受托方帶來的收益大于其誠實守信帶來的收益,受托人就會選擇失信。因此,無論一次性博弈還是重復博弈,受托方依據自身行為效用最大化的原則選擇守信或是失信都是受托方理性選擇的結果。
總之,導致科技評估受托方失信的內部因素有:其一,個人理性的驅動。這是失信行為出現的根本原因即受托人具有經濟人的特性,失信行為完全是其依據效用最大化原則做出的選擇,失信的收益必然大于守信的收益。其二,一方面,科技主管部門與評估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另一方面,評估機構與評估專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而且信息不對稱的程度更大。而科技評估委托雙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正好為方的失信行為提供了生存的環境,使其有機可乘。 轉貼于
(二)信用缺失的外因
首先,對失信行為的成本與收益進行分析。失信成本由兩部分組成:直接成本,即實施過程中所付出的物質耗費;處罰成本,包括失信行為造成的后果及被有關部門追究受到的制裁、懲罰。直接成本和處罰成本即構成失信行為的成本c,而失信行為的“收益”,則是失信行為謀取的各種不正當利益,用B表示。失信行為一旦被查處而受到懲罰,則付出的全部應為-(c+8)。守信行為的正常收益用N表示。假定人的失信行為被發現的概率為r,并且人的失信行為一旦被發現,在交易完成后立即得到相應的處罰。在存在政府監管的情況下,由于人的失信行為并不總能被發現,人的行為選擇仍可能存在機會主義傾向。此時,人將依據期望收益最大化的原則來選擇失信行為或是守信行為。人選擇守信時的正常的收益為N,選擇失信時其預期收益為:-r(c+B)+(1-r)(Ⅳ+B)。
當-r(c+B)+(1-r)(N+B)>N時,人選擇失信;
當-r(C+B)+(1-r)(Ⅳ+B)
當-r(c+B)+(1-r)(N+B)=N時,人選擇失信或守信是無差異的。
于是,得到人選擇守信的條件為:-r(c+B)+(1-r)(N+B)
該條件可以整理為:[(1/r)-1]B
式的右邊,c+B為當人失信行為被發現時所承擔的直接經濟損失,Ⅳ為人選擇守信時所獲得的正常收益,即由于其失信行為所承擔的機會成本,c+B+N為人的失信行為的全部成本。式的左邊,B為失信行為所帶來的不正當收益,[(1/r)-1]可視為由于失信行為不總能被發現而賦予B的一個放大系數。正是由于這個放大系數的存在,使人敢于冒被發現并查處的風險而選擇失信行為。可見,對失信行為的成本與收益的權衡仍是人行為選擇模式的基礎。當失信行為的收益大于其所承擔的全部成本時,人會選擇失信,反之則會選擇守信。
在人選擇守信的條件中,在交易確定情況下守信時正常收益N及失信行為所帶來的不正當收益B均為常數。而失信行為被發現的概率r和失信行為的成本c為變量。于是得到兩個約束人行為選擇模式的外部制度因素r和c。在給定失信成本c的前提下,失信行為被發現的概率r通過放大系數[(1/r)-1]起作用,r與失信行為的私人收益[(1/r)-1]B成反比,即失信行為被發現的可能性越小,人預期的失信的私人收益越大,其選擇失信的可能性就越大。失信行為被發現的概率r取決于是否存在一個高效的信息傳遞系統。在給定失信行為被發現的概率r的情況下,由于守信行為的正常收益N及失信行為的不正當收益B均為常數,因此失信行為的成本c的大小將直接影響人的行為選擇。失信行為所承擔的成本c越大,人在交易中選擇誠實守信的積極性就越大;反之,人就有更大的機會主義傾向選擇失信。于是加大失信行為的處罰成本c,會治理人在交易中的機會主義傾向。
三、科技項目評估中信用缺失的有效治理
(一)建立健全評估機構與個人的信用評級制度,完善冷酷戰略
要解決信息不對稱帶來的科技評估失信問題,必須建立健全信用主體的信用評級制度,特別要解決評估機構與個人(評估咨詢專家等)的信用評級制度。評估主體一旦信用缺失,將可能帶來永久性淘汰出局。而具有良好信用等級的機構和個人將得到更多評估機會,從而獲得長期的利益。
(二)建立高效的信息傳遞機制,構建約束失信行為的技術平臺
在科技評估活動中應建立評估信息的公開與披露機制,讓委托方盡可能地全方位了解評估機構的資質信息、以往業績與懲罰記錄等信息,以減少政府部門在選擇評估機構時的盲目性和隨意性。評估機構內部也應建立適當的信息公開與披露機制,盡可能將評估專家等相關主體的資質、能力、獎懲記錄等信息,在機構內部的適當范圍內予以一定程度的公開,以此減少由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逆向選擇問題。評估信息不僅要公開,也必須注意高效地傳遞。大力扶持資信評估業的發展,培育約束失信行為的社會力量。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打破信息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