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8 17:25:0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統計學分布特征,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糖尿病;并發感染;流行病學;高危因素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2-7129-02
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是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國家之一,糖尿病及其發病癥對人類的身體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存在嚴重的威脅[1]。為了對導致糖尿病患者出現各類并發感染疾病的臨床資料進行深入了解,本研究將對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所收治的240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所收治的240例糖尿病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有68例患者出現了感染的情況,其中有23例女性,45例男性。本研究中糖尿病患者的首位并發感染為泌尿系統感染,女性患者主要為真菌性陰道炎以及泌尿系統感染。所有患者的年齡為22-78歲,中位年齡為66歲,其中有46例患者的年齡在60歲以上,17例患者的年齡為40-60歲,5例患者的年齡低于40歲。各年齡段糖尿病患者出現并發感染的比例存在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Ρ
1.2 糖尿病并發感染與糖尿病病程以及病型之間的關系 在本研究的240例糖尿病患者中,有20例患者為1糖尿病,其中有4例患者出現了并發感染的情況,2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有64例患者出現了并發感染的情況。兩種類型患者出現并發感染的概率存在一定差異,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糖尿病病型與并發感染率之間無明顯關聯。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的感染病程為6個月-13年,其中位病程為7.3年,其中有47例患者的病程在5年以上,病程在5年以下以及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現并發感染的幾率存在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Ρ
1.3 糖尿病并發感染的分布情況
1.3.1 城鄉分布 在本研究的所有患者中有48例患者為鄉村人口,其中有20例患者出現了并發感染的情況;192例患者為城鎮人口,其中有48例患者出現了并發感染的情況。城鄉人口的并發感染幾率存在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Ρ
1.3.2 職業分布 在本研究所有患者中,有112例患者為腦力勞動者,其中有22例患者出現了并發感染的情況;128例患者為體力勞動者,其中有46例患者出現了并發感染的情況。這兩種患者的并發感染幾率存在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6.0軟件對本研究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的對比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的對比用t檢驗,Ρ0.05說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在糖尿病的并發感染病中,泌尿系統感染、皮膚化膿性感染、肺結核、真菌性陰道炎較為常見,此類患者的感染發生率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學分布特征,它可能與患者的體重指數以及病程有關,感染發生率與入院時的空腹血糖濃度、糖尿病的病型無明顯關系。
3 討 論
有學者在其研究報告中指出,糖尿病微血管并發癥以及糖尿病大血管并發癥容易受到醫護人員的重視,而糖尿病并發感染,其臨床表現不具備典型性,而且容易被糖尿病本身及其常見并發癥所掩蓋,很容易出現漏診以及誤診的情況[2]。
糖尿病并發感染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學分布特點,老年人是此類患者的高危人群[3]。由于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機體的免疫功能也會出現明顯減退的情況,導致患者對各類感染的反應能力降低[4]。當患者出現濫用非固醇類消炎藥或止痛藥、長期臥床以及營養不良的情況時,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出現各類感染的幾率。老年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現并發感染的情況,就很容易出現感染中毒性休克、敗血癥、生菌血癥等情況。此外鄉村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現并發感染的情況,出現此類情況的原因可能為:患者的經濟條件不寬裕、衛生條件相對較差、文化素質偏低、患者缺乏相應的糖尿病知識。體力勞動者比腦力勞動者更容易出現并發感染的情況,這可能與患者的工作性質以及勞動強度有關。
綜上所述,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現并發感染的情況,導致患者出現并發感染的因素相對較多。因此,在對糖尿病患者進行診治、隨訪過程中,一定要對患者是否存在并發感染的情況引起高度重視,并做好相應的預防工作,確保患者能夠盡快康復,提高其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歐陽軍.糖尿病與感染[J].醫藥與保健,2009,17(8):56.
[2] 黎文明,曾憲瑞.糖尿病繼發真菌感染危險因素與耐藥性分析[J].航空航天醫藥,2010,21(7):1155-1156.
[關鍵詞] 腎皮質;聲觸診組織量化;彩色多普勒超聲
[中圖分類號] R69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08-0075-02
聲觸診組織量化(virtual touch tissues quantification,VTQ)技術是基于ARFI原理[1-3]的無創性評價組織硬度的新方法,利用聲波探查組織的力學形變特性,獲取普通超聲圖像所不能提供的聲與組織相互作用引起位移的機械特性,從而間接評價組織硬化程度。目前已報道正常人肝臟VTQ正常值范圍[4],鮮見對健康人群腎臟皮質VTQ正常值的報道。本文應用VTQ技術對健康人群進行腎皮質硬度檢測,以建立健康人群腎皮質VTQ值參考范圍。
1 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從2012年1~12月來我院進行健康體檢的人群中選擇300名腎功能檢查正常、且既往無腎病史、無其他慢性疾病病史(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的健康體檢者,并志愿接受腎臟VTQ值檢測者,其中男140名,女160名,年齡20~80歲,平均(42.1±13.7)歲。
1.2 儀器
使用Siemens Acuson S2000彩色超聲診斷儀,配置VTQ定量分析系統,選用4C-1探頭,頻率4.5 MHz,探查深度6 cm。
1.3 操作方法
選兩位經驗豐富的醫師對健康體檢者首先進行常規超聲檢查,包括記錄雙腎大小、皮質厚度,頻譜多普勒檢測腎動脈、腎靜脈血流流速。隨后進行腎皮質VTQ 測量:體檢者右側臥位取冠狀長軸切面,取樣位置選擇左腎中極皮質部分,保持探頭與感興趣部位(左腎中極皮質區)垂直并固定,囑咐體檢者屏氣,應用VTQ定量分析系統測量左腎中極皮質VTQ值(圖1),同一位置至少3次取樣,取平均值作為最終結果。在操作過程中需保證感興趣區與探頭的距離在5.5 cm之內。
1.4 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以20歲為一個年齡段分為三組,組間均數比較采用方差分析,不同性別組間均數比較用成組樣本t檢驗。P
2 結果
2.1 不同年齡組腎皮質VTQ值分布特點
各年齡組腎皮質VTQ值的分布特征見表1。不同年齡組腎皮質VTQ值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不同性別腎皮質VTQ值分布特點
按男女性別統計腎臟VTQ值的分布特征見表2。不同性別腎皮質VTQ值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255,P=0.211)。
2.3 正常人腎皮質VTQ值參考范圍的建立
結合腎皮質VTQ值的年齡及性別分布特點,制定不同年齡的參考值范圍:20~40歲為(2.99~4.17)m/s,41~60歲為(2.78~3.74)m/s,61~80歲為(2.15~3.43)m/s。
3 討論
慢性腎臟疾病發病率逐年增長,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由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腎內科王海燕教授牽頭的“中國慢性腎臟病(CKD)流行病學調查”結果[5]表明,我國成年人中慢性腎病患病率為10.8%,據此估計,18歲以上人群中約有1.2億慢性腎病患者。故早期及時診斷腎臟疾病,對患者的治療及預后有很大幫助。慢性腎病表現是進行性腎小球硬化、腎小管萎縮、腎間質纖維化和腎功能惡化。腎組織活檢是診斷腎臟疾病的金標準,但有創傷和并發癥等潛在風險且費用高、臨床上難以反復多次進行活檢的缺點,而VTQ技術是一種簡便、無創檢測腎纖維化程度的新方法。
VTQ技術不同于傳統的彈性成像,它利用聲脈沖輻射力成像原理及剪切波傳播原理,利用探頭向感興趣區發射一系列脈沖波,形成剪切波并精確快速測量其速度,不需要檢查者手動施壓。目前該技術在乳腺、甲狀腺等小器官中的應用報道較多[6-8],在某些腎臟疾病如IgA腎病和慢性腎病等的診斷中的應用鮮見,認為高血壓、DM患者腎臟皮質VTQ值一般會下降[9]。付慧君等[10]研究發現正常人腎實質中極VTQ值較上極和下極高,并且上極的VTQ值的一致性差,田飛等[11]研究顯示,垂直取樣時腎臟各部位VTQ值高于斜向取樣時,說明超聲入射角度影響VTQ值,故本研究選擇腎實質的中極作為研究部位進行測量。
本研究顯示,不同性別組腎皮質VTQ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見腎皮質VTQ值的水平與性別無關,這與田飛等[11]研究結果一致;不同年齡組之間腎皮質VTQ值有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Nightingale KR, Mark L, Palmeri,et al. On the feasibility of remote palpation using acoustic radiation force[J]. Acoust Soc Am,2001,110(1):925-934.
[2] Jeremy JD,Gianmarco FP,Mark L,et al. A parallel Tracking Method for 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 Imaging[J]. IEEE Trans UltrasonFerroelectrFreq Control, 2007,54(2):301-312.
[3] L Mark, Palmeria, Michael HW,et al. Quantifying Hepatic Shear Modulus In Vivo Using Acoustic Radiation Force[J]. Ultrasound Med Biol,2008,34(4):546558.
[4] 沈文,丁紅,王文平,等. 正常人肝臟聲觸診組織量化值參考范圍的建立[J].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0,26(4):690-692.
[5] Luxia Zhang, FangWang,LiWang,et al. Prevalence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survey[J].Lancet,2012,379:815-822.
[6] 羅葆明,歐冰,馮霞,等. 乳腺腫塊的超聲彈性成像、多普勒超聲及X線鉬靶檢查[J].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6,22(12):1823-1826.
[7] 沈建紅,羅葆明,歐冰,等. 超聲彈性成像與常規超聲對乳腺病灶鑒別診斷價值的對比研究[J].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7,23(4):540-542.
[8] 朱慶莉,姜玉新,劉赫,等. 常規超聲與超聲彈性成像對溢液病因診斷的價值[J]. 中國醫學影像雜志,2008,24(4):523-526.
[9] 姚春曉,傅寧華,楊斌,等. 聲觸診組織定量分析在慢性腎病中應用的初步探討[J]. 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9, 25(12):1169-1172.
[10] 付慧君,郭樂杭,徐輝雄,等. 聲觸診組織定量技術測量腎臟彈性的初步研究[J]. 中華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2012,9(5):399-404.
關鍵詞: 體質指數;飲食行為;大學生; 2檢驗;logistic回歸Abstract: Objective:To know the distribution of BMI about Nantong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ing relative to dietary behavior. Methods:1193 students in Nantong University came from freshman, sophomore, junior and senior, belong to literature, professional science and medical were taken a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then the data of whose BMI were described and taken chi-square test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 grades and subjects, at last logistic regression were taken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relative to dietary behavior.Results:The value of BMI was present positive skew leptokurtic distribution, the min value was 15.40, the max value was 31.53 and the mean value was 20.79±2.29.Students which had a normal weight account for 75.94%, underweight 14.75%, overweight 8.47% and obesity 0.84%.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P=0.00).Th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didn’t fond the influencing relative to dietary behavior.Conclusion:The distribution of BMI about Nantong University students was good, and most of students had a normal weight, but a little number was abnormal.
Key words: BMI;dietary behavior;university students;chi-square test;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2-0358-02
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是用來衡量能量營養狀態的常用指標,BMI = 體重(kg)/ [身高(m)]2。
該指標簡單易行,與人體的胖瘦程度具有較高的相關性,因此,目前仍被WHO推薦為判斷成年人肥胖的常用測量指標之一[1]。體重過輕、超重和肥胖都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特別是當BMI過高時,會增加諸多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癌癥等的患病風險[2,3]。大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末期,作為即將踏上社會擔負起祖國建設重任的他們,在越來越快節奏的繁重學習壓力之下,身體健康狀況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們決定開展本次調查,了解南通大學在校學生的BMI分布情況以及飲食行為對其的影響。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方法
1.1調查對象與方法:采用隨機整群分層抽樣,選取南通大學文理醫科大一到大四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作為調查對象。參考有關文獻自行設計身高體重及飲食行為調查問卷,調查前集中培訓調查員,統一指導語和現場監督。在學生知情同意下,采用不記名方式,以班級或宿舍為單位進行集體測試,現場填答完畢后收回。
1.2數據處理及統計學分析:將經審核的有效數據全部采用Epidata 3.02建立數據庫,利用Stata 8.0對調查對象總體BMI值進行一般統計學描述并繪制直方圖及正態分布曲線。參照中國成年人體質指數分類推薦意見[4]將調查對象分為四個區間,即:BMI
2結果
2.1調查對象一般情況: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200份,剔除6份數據明顯有誤問卷,有效問卷為1193份,有效率99.42%。年齡最小18歲,最大25歲,平均年齡21.04 ± 1.40歲,其中男生596人,女生597人;大一298人,大二299人,大三299人,大四297人;文科399人,理科398人,醫科396人。
2.2調查對象總體BMI值的一般統計學描述 見表1和圖1。
2.3調查對象BMI分布情況:見表2,其中男女生間比較Pearson 2=98.4241, P=0.000, Fisher’s exact = 0.000,具有統計學差異;年級間比較,Pearson 2=7.8895, P=0.545;學科間比較,Pearson 2=8.0875,P=0.232,均無統計學差異。(表2)
2.4不同BMI組的飲食行為情況,見表3。
2.5飲食行為對BMI分布影響的logistic回歸分析:參照表3,以各項飲食行為為自變量,BMI正常、過低或超重肥胖為因變量,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見表4。
3討論
本次調查發現,南通大學學生總體BMI值呈正偏態尖峭峰分布,大部分學生體質指數處于正常范圍,但仍有一定比例學生表現為體重過低或者超重肥胖,這一結果稍好于上海市大學生體質指數的分布[5]。從性別來看,男女生之間的BMI分布具有顯著差異,其中超重和肥胖的男生明顯多于女生,而體重過輕的女生則明顯多于男生,這一結果與上海市大學生BMI分布特征相一致[6]。這與現在相當一部分男生貪吃貪睡、久坐上網、體育運動偏少的生活習慣有關,而且男生一般都更希望自己有一個強壯的統計學意義。
體格,忌諱瘦弱,認為體重大些并不是什么壞事,因此很少會主動控制飲食。相反,當今社會女性“以瘦為美”的觀念引發了大眾女性對節食及減肥的過于關注,在年輕女性中這種現象尤甚,自然也影響到女大學生,導致體重過低的現象比較明顯,曾有研究發現大約30 %到60 %的青春期少女試圖通過節食來減輕體重,有大約7%到12%是極端的節食者[7]。
通過對飲食行為的調查發現,能夠定時定量進餐的學生只占了一半左右,有挑食偏食現象的同學占了一半之多,偶爾吃或不吃早餐、豆類、奶類、蔬菜水果這些健康食品的學生占了一定的比例,而常吃油炸食品、膨化食品特別是喜歡吃甜食的學生也都占到了一定的比例,這些都說明當代大學生在飲食行為上還存在不少問題。通過logistic回歸分析,并未發現這些飲食行為上的差異對BMI的分布造成影響(P>0.05),這一結果提示我們,青年學生的體型可能更多的還是取決于先天遺傳,或者與他們的體力活動關系更為密切,這些都是我們今后需要繼續調查研究的課題。
最后,本次調查結果表明,南通大學學生體質指數總體分布比較理想,對于少數體重過低或超重肥胖的學生,學校也不能忽視,應多從健康的飲食行為、生活習慣等方面加強引導,使更多的學生擁有一個理想的體型和健康的體魄,將來更好地為國家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李勇主編.營養與食品衛生學[M].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2005: 357
[2]付萍, 薛安娜, 姜垣 等.北京城區居民體質指數與慢性病危險因素關系分析[J].衛生研究, 2003, 32(4):363-366
[3]Payer J, Jackuliak P, Nagyová M.Obesity and a risk of carcinoma[J].Vnitr Lek, 2010,56(10):1082-7
[4]國際生命科學學會中國辦事處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聯合數據匯總分析協作組.中國成人體質指數分類的推薦意見簡介[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1,35(5):349-350
[5]倪偉.上海市大學生體質指數(BMI) 的分布特征[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4,28(4):76-78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隨機抽取我院腫瘤科放療和(或)化療患者400例,男性232例,女性168例。
1.2 方法
醫院感染的診斷嚴格按照衛生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2001年版)進行。對腫瘤科放化療患者的各種疾病的醫院感染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進行分類統計分析。
1.3 統計學分析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檢驗,P
2 結果
2.1 腫瘤科不同疾病放化療患者的醫院感染率
結果如表1所示,不同腫瘤疾病的醫院感染率不同,位居前兩位的是肺癌和食管癌,感染率分別為19.2%和16.9%,顯著高于其他各種疾病(P
表1 不同腫瘤疾病的醫院感染率
2.2 腫瘤科放化療患者醫院感染部位分布情況
如表2所示,腫瘤放化療患者醫院感染部位包括呼吸道(38.9%)、胃腸道(22.6%)、泌尿生殖道(21.3%)、皮膚軟組織(8.6%)、血液(3.6%)和其他部位(5.0%)。
表2 腫瘤放化療患者醫院感染部位及構成比(%)
2.3 腫瘤科放化療患者醫院感染病原菌分布情況
醫院感染病原菌中,革蘭氏陰性桿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腸埃希菌為主,分別占20.8%和15.8%;革蘭陽性球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為主,分別占9.5%和6.3%(見表3)。
表3 腫瘤放化療患者病原菌分布情況
3 討論
腫瘤病人由于自身免疫力低下,同時長期使用化療或放療容易抑制骨髓功能使粒細胞減少,造成細菌或真菌感染,成為醫院感染的高危人群。近年來,由于廣譜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加上腫瘤疾病的特殊性,腫瘤科醫院感染問題已成為國內外臨床研究關注的熱點之一 。醫院感染可導致癌癥患者癥狀加重和死亡率增加,了解醫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點和耐藥性規律對控制醫院感染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共調查了400例不同腫瘤患者,發生醫院感染35例,平均感染率為8.9%。在所有腫瘤疾病中,肺癌的感染率最高,達到19.2%;其次為食管癌,感染率為16.9%。與文獻報道相符。這提示,我院腫瘤科應加強對肺癌和食管癌病人的感染監測、以降低其感染發生率。對我院腫瘤科放化療患者醫院感染的部位調查顯示,居于首位的感染部位為呼吸道(占38.9%),其次為胃腸道(占22.6%)和泌尿生殖道(占21.3%),其他常見感染部位還有皮膚軟組織和血液。調查結果顯示,在分離的221株病原性細菌中,革蘭氏陰性菌按構成比從高到低依次為肺炎克雷伯菌(20.8%)、大腸埃希菌(15.8%)、陰溝腸桿菌(9.5%)、非發酵菌按構成比由高到低依次為鮑曼不動桿菌(8.6%)、銅綠假單胞菌(8.1%)、嗜麥芽假單胞菌(4.1%)、革蘭氏陽性球菌分別為金黃色葡萄球菌(9.5%)、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6.3%)和腸球菌屬(4.5%)。藥敏試驗結果顯示,革蘭氏陰性桿菌中,以ESBLs酶的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產AmpC的陰溝腸桿菌耐藥性較為嚴重;而非發酵菌中以產MBL酶的銅綠假單胞菌耐藥為主。革蘭氏陽性球菌中,耐藥現象以MRSA和MRCNS較為嚴重。真菌感染是導致腫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且呈上升趨勢。本結果顯示,我院腫瘤患者真菌感染率為12.7%,其中又以白色假絲酵母菌感染為主(占67.9%)。
針對較為嚴重的醫院感染率,腫瘤科醫護人員應制定相應的干預措施。結合本院實際,我們采取的干預措施包括:①加強科室醫護人員醫院感染知識培訓,樹立規范操作的意識;②在醫療護理工作過程中,首先要保持手衛生,規范使用正確的洗手方法,醫護人員手衛生是控制外源性醫院感染的重要措施;③嚴格執行醫療和護理制度,對于陪護人員和探視者進行科學管理,對容易誘發嚴重感染的患者實施保護性隔離措施;④監督消毒人員定期定時對病房進行消毒,以防止環境中致病性微生物入侵患者。
總而言之,腫瘤科醫護人員應加強對放化療病人感染監測,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以降低醫院感染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怡云,姚伯程,胡紅蓮. 腫瘤患者醫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藥性研究[J].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3,34(4):485-487.
[關鍵詞] 狂犬病;疫苗;預防;控制
[中圖分類號] R181.8[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0)11(b)-114-02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rabies
HE Xiaoyan, LIU Biqing, CHEN Shaoli
(The Guanlan People′s Hospital of Bao′an District in Shenzhen City, Shenzhen 51811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y of rabies. Methods: The data of the situation of offends somebody and the patients near 5 year in our courtyard were analyzed, summarized. Results: The dog offends somebody was wounding the crow, spot, animal category and so on aspects, had a series of epidemiology characteristic, the probability for the male bitten by the animal was far bigger than that of the female, for feminine about 2 times (P
[Key words] Rabies; Vaccine; Prevention; Control
近年來,隨著地球環境變化的加劇,疾病控制工作也面臨新的挑戰。由于動物咬抓傷可引發狂犬病等多種傳染病,也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日益受到重視。為了適應這一發展趨勢的要求,進一步做好狂犬病暴露預防處置工作,衛生部2009年印發了《狂犬病暴露預防處置工作規范(2009年版)》[1],規范對狂犬病暴露,傷情分級及處理規范作出了詳細規定,為狂犬病暴露人群的臨床處置提出了規范性要求。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導致的嚴重的人畜共患病,死亡率達100%,其預防控制如今仍對人類健康和農牧業的生產發展有重要的意義[2-4]。本文結合監測資料,從狂犬病的病原學、流行病學探討狂犬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我院2005~2009年犬(動物)傷人的監測上報資料進行分析,歸納犬傷人的流行病學特征。對近年來狂犬病患者的資料進行總結,二者結合探討狂犬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1.2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處理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顯著性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動物傷人的人群分布特點
通過對近5年犬(動物)傷人的流行病學特征分析,總結出動物傷人的人群分布特點,見表1。
表1 動物傷人的人群分布特點[n(%)]
表1顯示,男性被動物咬傷幾率遠遠大于女性,為女性的2倍左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動物傷人致傷部位統計
見表2。表2 顯示,四肢的受傷較高,占90%左右,尤其是下肢,占60%左右,頭面部受傷幾率最小。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傷人動物種類統計
見表3。表3顯示,傷人動物以家犬最常見,達80%以上,貓和鼠也是重要的致傷源。
2.4 動物傷人后不同處理的狂犬病發生情況
見表4。表4顯示,未作任何處理時,狂犬病發生率大大升高,處理傷口后接種可提高疫苗的接種成功率。
表4 動物傷人后不同處理的狂犬病發生情況[n(%)]
與未作處理比較,*P<0.05
3 討論
近年來我國疾病控制和預防工作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非典”和禽流感、H1N1型流感的暴發和流行給我們疾病預防和控制工作敲響了警鐘。研究數據表明,人畜共患病的發病率總體呈上升趨勢,預防人畜共患病的暴發流行成為疾控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4-5]。
3.1 狂犬病概述
狂犬病毒是嗜神經病毒,通過傷口感染入侵,從外周神經侵入中樞神經系統,又可離心性擴散并感染非神經組織。病毒在神經細胞內大量增殖并引起細胞凋亡、退行性病變、炎癥細胞浸潤,從而引起神經癥狀。臨床分為狂躁型和麻痹型兩型,經歷潛伏期、前驅期、興奮或痙攣期、麻痹期,主要表現為恐水、怕風、吞咽和呼吸困難、昏迷、譫妄直至循環、呼吸衰竭而死亡。常規臨床化驗一般難以確診,臨床判斷主要憑病史和較特征性的臨床表現診斷[6],并需要與破傷風、脊髓灰質炎等鑒別。
3.2 狂犬病的流行病學
在我國,狂犬病的最主要傳染源是犬,其次是貓,還有野生動物和家畜。本研究中,家犬是最主要的致傷源,達80%以上,鼠貓也常發生,與狂犬病發生情況一致。此外,國內外均有大量報道動物咬傷人導致人狂犬病死亡后動物仍長期存活、外表健康的病例。此類動物因其無狂犬病癥狀易被忽視,需引起高度重視。狂犬病毒經黏膜和損傷的皮膚感染,除咬傷外,被感染動物抓傷、舌舔皮膚、參與瘋狗宰殺撲殺均有可能感染病毒,甚至有手指被打瘋狗用的木棒上小刺扎傷而患狂犬病死亡的病例。此外,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和母嬰垂直傳播都有可能。本研究中,四肢被咬傷機會加大,尤以下肢為甚,與四肢暴露多、下肢位置低、容易受攻擊有關。
未接種人群普遍易感,本研究,15~44歲的男性被咬傷機會較大,與此類人群作為主要勞動力,活動范圍大,接觸動物機會較多有關。提示此類人群更須注意防護。咬傷后接種人群中,接種疫苗者發病率大大下降,而傷口處理后在接種者發病率也比未作傷口處理者發病率低,提示傷口處理、疫苗接種是暴露后的防病重要措施,而是否接種抗丙種球蛋白,應根據患者傷情決定,一般認為,深層次、多處咬傷應加注[7]。
3.3預防控制狂犬病的要點
研究者提出,預防控制狂犬病的要點如下:①家犬和寵物狗、貓接種疫苗,并加強管理,限制活動。②對易接觸者(勞動力人群,尤其是男性)須加強防護。③暴露后傷口立即用清水、肥皂水沖洗,再用70%乙醇或碘溶液消毒,延緩傷口縫合并處理抗破傷風處理和預防其他感染的處理。④疫苗接種一般咬傷按5針法,即0(注射當天)、3、7、14和28 d各注射狂犬病疫苗1個劑量。⑤成年人必須于上臂三角肌肌內注射,2歲以下嬰幼兒可在大腿前外側肌肌內注射。禁止臀部注射。⑥判定為Ⅲ級暴露者,應當立即處理傷口并注射狂犬病被動免疫制劑,再接種狂犬病疫苗。使用狂犬病被動免疫制劑要行傷口周圍的浸潤注射,剩余的注射到遠離疫苗注射部位的肌肉[8-9]。
[參考文獻]
[1]衛生部.狂犬病暴露預防處置工作規范[S].2009.
[2]楊紹基,任紅,李蘭鵑,等,傳染病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3]衛生部.狂犬病宣稱要點[J].首都公共衛生,2009,3(6):244-245.
[4]周愛明.寧波市2002-2008年狂犬病流行特征分析[J].浙江預防醫學,2010,22(4):33-34.
[5]王艷萍,華琴,周曉燕.銀川市西夏區2006-2008年狂犬病暴露人群流行病學分析[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0,32(2):280-281.
[6]黎有萍,雷偉,劉菲莉.接種人用狂犬病疫苗453例免疫效果分析[J].中國熱帶醫學,2010,17(2):33-35.
[7]呂元聰,譚春梅.狂犬病疫苗的發展現狀[J].右江醫學,2009,37(6):734-736.
[8]賈艷合,王長禮.人用狂犬病疫苗免疫預防概況[J].醫學動物防制,2001, 10(9):500-501.
[關鍵詞]年齡;男性;胃癌;激素受體
[中圖分類號]R73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721(2009)05(b)-015-02
大量的研究資料證實,部分胃癌具有一定的性激素依賴性。但是,激素治療并未被確定能改善胃癌的治療結局。因此筆者認為,胃癌的激素依賴性有相對復雜的表現。筆者注意到。胃癌有2個發病高峰:青年發病與老年發病高峰,且這兩個發病高峰性別分布特點完全相反,提示年齡可能與胃癌激素依賴情況關系密切。本研究測定不同年齡階段男性胃癌患者性激素受體表達情況,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入選對象為2003年2月-2007年10月在廣東海豐彭湃紀念醫院腫瘤外科住院手術的男性胃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經電子胃鏡檢查并經病理活檢證實,無肝腎功能下降,無其他嚴重內科疾病,無激素治療病史。
1.2病例分組
中老年組,為隨機選取符合入選條件的50歲以上患者30例,平均年齡(64.1±11.8)歲。青年組,為隨機選取符合入選條件的35歲以下患者30例,平均年齡(30.7±4.4)歲。
1.3性激素受體檢測
1.3.1標本的來源與制備大體標本按Borrmann分型,所有標本均經醫院病理科確診。組織離體后立即取材(各0.52~1.0g)用冷生理鹽水洗凈血跡后立即存于液氮中待測(6個月內測定完畢)。
1.3.2雌激素受體(estrogen receptor,ER)與雄激素受體(andro-genreeeDtor,AR)含量測定組織勻漿經15000 g離心60min后取上清液。ER、AR測定參照葡聚糖包裹活性炭飽和分析法,每個標本均作5點分析(雙管),繪制受體結合的飽和曲線和Scatchard作圖,以癌遠隔胃黏膜組織為對照組,求出ER與AR含量(Ro,fmol mg蛋白質)和解離常數(Kd.x10-10 mol)。
1.4統計學處理
計數資料數據用百分率表示,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SPSS 11.1軟件包進行統計學檢驗。統計方法采用卡方檢驗或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特征分析
中老年組病理組織學分型:腺癌23例,印戒細胞癌3例,鱗癌4例。部位:胃底7例,胃竇部8例,賁門部4例,胃體部11例。Brrmann分型:I型8例,Ⅱ型12例,Ⅲ型7例,Ⅳ型3例。青年組病理組織學分型:腺癌11例,印戒細胞癌8例,未分化癌1例,低分化癌8例,黏液腺癌2例。部位:胃底5例,胃竇部7例,賁門部6例,胃體部12例。Brrmann分型:I型6例,Ⅱ型4例,Ⅲ型11例,Ⅳ型9例。兩組患者Brmlann分型,病理類型分布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病程、發病部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ER、AR的陽性率
青年組患者胃癌組織中ER的陽性率為26.7%(8/30),AR的陽性率為60.0%(18/30);中老年組患者ER的陽性率為10%(3/30),AR的陽性率為20%(6/30),兩組ER與AR表達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ER與AR含量與Kd值情況見表2,除兩組PR含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外,兩組ER與AR含量與Kd值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性激素能調節多種基因轉錄及蛋白的合成,進而在非性激素或性激素依賴性腫瘤組織的發生發展中發揮重要生物學效應。近些年來在一些非性激素靶器官腫瘤中相繼發現了性激素受體,如以胃癌為代表的消化道腫瘤,被認為在一定程度上是激素依賴性腫瘤。但是,前列腺癌、乳腺癌等生殖系統腫瘤進行內分泌治療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的同時,非性激素靶器官腫瘤的內分泌治療效果卻仍然差強人意。
胃癌的性激素受體表達情況有不少研究,得到的結果也有一定差異。作為部分激素依賴性腫瘤,其病理類型、發病年齡以及生長方式等臨床特征與激素依賴是否有關,是深入了解胃癌激素依賴性的重要方面,對指導胃癌臨床內分泌治療也很有幫助。
筆者研究不同發病高峰男性胃癌患者ER、AR受體表達情況發現:青年胃癌ER表達率、含量與Kd值均高,兩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青年胃癌AR表達率與Kd值均高,兩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AR含量差異亦有統計學意義。這表明在青年胃癌患者中。性激素受體表達比較普遍,激素依賴型胃癌比率較高。
胃癌發生有2個高峰年齡段。青年階段發生的胃癌,惡性程度高,分化程度低等臨床特征,與中老年胃癌f臨床特征相反。青年階段發生的胃癌,女性發病率大約是男性的2倍,而中老年階段發生的胃癌,男女發病率相差不大。說明發病年齡階段不同,胃癌的發病機制有所差異。青年段發生的胃癌性激素受體表達率高,說明激素機制在青年期胃癌中占到了一定地位。在年青發病的胃癌患者中開展內分泌治療研究,對改善年青胃癌患者預后有一定意義。
【關鍵詞】麻疹;流行病學;疫苗;防控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麻疹傳染性極強,是嚴重威脅我國兒童健康的傳染病之一,我國于2005年向WHO西太平洋組織承諾到2012年全面實現消除麻疹。目前翠屏區麻疹發病水平距消除麻疹標準仍有較大差距,通過分析翠屏區近年來麻疹發病情況,找出其發病特征,為盡快實現消除麻疹目標提供科學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所有病例資料來源于《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和《麻疹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及個案調查表的數據。病例血清檢測由宜賓市疾控中心實驗室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人口數據資料由宜賓市翠屏區統計局提供。
1.2病例診斷及分類標準依據衛生部2009年印發的《全國麻疹監測方案》進行診斷與分類。
1.3方法采用Excel進行描述流行病學分析,利用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基本情況翠屏區2005――2011年累計確診麻疹病例268例,發病總體呈下降趨勢(見圖1)。
2.2分布特征
2.2.1地區分布2005――2011翠屏區戶籍人口麻疹病例225例,非本區戶籍43例,發病率分別為4.02/10萬和0.77/10萬,本地戶籍發病率高于外地戶籍發病率(χ2=11.466,P=0.001)。麻疹病例區域分布見圖2。
2.2.2時間分布各月均有發病,集中在1月和12月,共73例,占病例總數的65.05%,6月最低,共14例,占病例總數的5.22%,其余各月發病較為平穩(見圖3)。
2.2.3人群分布
2.2.4性別分布268例麻疹病例中,男性170例,女性98例,性別比為1.73:1,男女發病率有統計學差異(χ2=17.323,P
2.2.5年齡分布年齡越大,發病率越低。發病集中在10歲以下兒童(占總發病的80.22%),其中1歲以下年齡組發病率最高,其次為1-5歲組(見圖4)。
2.2.6職業分布麻疹病例散居兒童最多,發病146例,占54.48%;其次是學生,發病51例,占19.03%;第三幼托兒童,發病35例,占13.06%(見圖5)。
3討論
在推行麻疹疫苗之前,麻疹病毒感染了95%-98%的
有研究表明麻疹流行特征表現出發病向兩端轉移的特點[4]。這與我區麻疹發病集中在5歲以下兒童,其中1歲以下兒童比重最大相吻合。另外,我區麻疹發病以散居病例為主,提示我區麻疹防控重點應在加強散居低年齡兒童的管理,應大力開展健康宣傳,提高兒童家長疫苗接種意識,及時為滿8月齡的兒童接種麻疹疫苗。
分析發現,我區麻疹發病主要集中在城鄉結合部,占全區總發病的57.46%。該地區是我區流動人口聚集地,人均居住面積小,人口流動性大,又缺少鄉村醫生對轄區兒童進行管理和宣傳,人群對麻疹防控意識較低,是近幾年我區麻疹防控的重點和難點。根據翠屏區麻疹近幾年發病主要以冬季為主,提示應在秋季盡早開展傳染病防控知識宣傳,在人口流動性大、管理難的城鄉結合部利用多種形式重點宣傳麻疹防治政策,使其懂得如何預防麻疹,提高自身素質,減少患麻疹的危險因素。
此外,經過對麻疹病例個案調查發現,我區多數病例在麻疹發病7-21天內有就醫史(有就醫史者占68.28%),且有近半的麻疹患者曾有麻疹疫苗接種史。一方面說明我區目前的就醫條件和醫院的運轉模式現狀,醫院內感染麻疹可能是麻疹病毒傳染的重要場所,應建議兒童家長在麻疹高發季節盡量少帶兒童到人群較密集的醫療單位就診,同時應加強醫院內感染的控制,做好傳染病預檢分診。另一方面應加大對麻疹疫苗的保存和接種管理,確保科學規范儲存和接種疫苗,以保證接種疫苗后能產生足夠的抗體從而達到保護受種者的目的。
參考文獻
[1]Snyder MJ,McCrumb FR,Bigbee T,et al.Observations on the sero-epidemiology of measles.Am J Dis Child,1962,103(1):250-251.
[2]Perry RT,Halsey NA.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Measles:a Review.J Infect Dis,2004,189(Suppl 1):S4-S16.
關鍵詞:新學員強化訓練訓練傷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530
【中圖分類號】R-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1-0359-01
新入學學員強化訓練期易受訓練傷,對受傷者后期的訓練和學習將產生很大影響。研究表明,根據具體情況開展調查分析,把握軍事訓練傷發生特點與規律,有助于科學組訓,總體降低訓練傷的發病率。本文調查分析了我院2012級新入學學員強化訓練期訓練傷的發生情況與分布特征(結合前3年的統計數據),提出相應對策,也可供類似情況的基層部隊開展軍事訓練作為預防對策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采取整群抽樣方法,選取我院2011年新入學學員738名,均為男性,經入學體格檢查身體合格、心理健康,均符合《新學員入學體格檢查標準》、《新兵入伍心理測查標準》,年齡18-24歲,平均19.2歲。
1.2方法。
1.2.1分析方法:根據《中國人民訓練傷診斷標準》和醫療診斷明確由訓練引起的傷病,制定統一診斷標準,設計《新學員入學強化訓練傷統計表》,表格內容包括序號、姓名、單位、訓練傷類型、發生時間、部位、時機、傷情輕重、治療方法。在強化訓練期第1周~13周采取回顧性調查方法,每周對全體新入學學員進行調查,調查方式為收集訓練傷登記數據、詢問受傷史、檢查傷情、填寫調查表,填表前由學院門診部軍醫就填表要求進行說明,診斷由調查對象填寫并結合門診部及醫院記錄、巡診情況認定。所有問卷當場收回,當場審核與統計。
1.2.2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應用SPSS11.0統計軟件建立數據庫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總體情況。凡因軍事訓練引起的損傷,經部隊醫院醫生確診、衛生部門處置、有明顯功能障礙的均視為訓練傷。調查738名新入學學員,經過認真統計和對照排查,排除先天性疾病和非軍事訓練引起的傷病,共發生軍事訓練傷232人次,發生率為31.4%。在軍事訓練傷中下肢和腰部訓練傷發病率居前2位,前者共發生117人次,發病率為15.9%,占訓練傷構成比50.4%;后者共發生45人次,發病率為6.1%,占訓練傷構成比19.4%;統計學分析顯示兩者發生率明顯高于其他部位,且具有顯著性差異(P
2.2下肢訓練傷類型。下肢訓練傷病情復雜、病癥較多,如膝關節半月板斷裂、踝關節創傷性關節炎等均屬于復雜的訓練傷,預后欠佳,但從調查統計的結果看,發生訓練傷的主要類型是:踝關節扭傷、膝關節扭傷和脛骨疲勞性骨膜炎,占下肢訓練傷構成比依次為30.8%、19.7%和12.8%。統計學分析顯示三者構成比明顯高于其他類型,且具有顯著性差異。
3討論
本次調查,我院新學員強化訓練期間軍事訓練傷發生率為31.4%,與文獻報告接近,從損傷部位看,訓練傷發生率由高到低順序依次為下肢、腰部、上肢,其中踝關節扭傷是最常見的訓練傷,從損傷的時間看,本次調查最高峰出現在第9周,可能與訓練計劃安排、加大訓練強度、疲勞恢復時間不足等有關;從損傷的時機看,400障礙和器械是最容易發生訓練傷的訓練科目。
預防軍事訓練傷應從“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角度出發,因勢利導,調動一切因素,最大限度的預防訓練傷的發生。根據本次調查分析的結果,結合實際情況,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減少訓練傷的發生:
(1)落實訓練大綱。制定周密計劃,嚴格按綱施訓,要做到應時、因地、因人施訓,根據具體實際情況選擇訓練場地、訓練方式、訓練內容,做到有機結合、形成合力。
(2)講究科學施訓。根據個體實際情況開展訓練,不能超負荷,不能超極限,要統籌兼顧,科學組織訓練,合理安排訓練負荷,要遵循先簡后繁、先易后難、先弱后強、動靜結合的原則進行科學訓練。不能一味“硬拼”,超過身體承受力,造成損傷。
(3)加強醫務介入。訓練中一方面要強調“輕傷不下火線”等戰斗精神,杜絕小病大養、無病裝病、借病不訓等現象發生,另一方面醫務人員應加強巡診,現場處理突發訓練傷,嚴禁帶傷訓練。
特別是對急性扭傷的傷病員,要及早診斷、及早治療,避免形成慢性損傷。
(4)強化心理干預。實踐證明,適度的心理教育和干預對訓練傷減少有明顯的作用,幫助新學員克服恐懼、過度緊張等不良心理,尤其是對幾個關鍵期的心理干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合理安排各項生活制度。加強體育鍛煉,做到勞逸結合、張弛有度,培養樂觀的革命主義精神,改善伙食營養結構,不斷增強官兵體質,減少訓練傷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李良壽.軍事訓練傷流行病學特點、致病因素及預防[J].人民軍醫,1994,2:10
[2]黃昌林.軍事訓練醫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159-164
散光是一種常見的造成學齡前兒童視力異常的屈光不正,除了造成視力危害,散光還與近視[1]、弱視[2]、屈光參差及斜視[3]等兒童常見眼病關系密切。了解視光門診就診的學齡前兒童眼散光分布特點及規律有利于醫務人員為病人更好的提供服務。本研究隨機選取本中心就診的128例3~6歲學齡前兒童進行阿托品散瞳檢影,旨在了解眼視光門診就診的學齡前兒童眼散光的類型及分布,為兒童散光的診治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隨機選取在廣西視光中心就診的128例3~6歲兒童,其中男童90例,女童38例;年齡分布為3歲組12例(0.9%),4歲40例(31.2%),5歲49例(38.3%),6歲27例(21.1%),平均年齡 4.7歲。等效球鏡為- 6.75~12.25D,平均2.46 D。
1.2驗光方法
所有學齡前兒童采用1%阿托品眼用凝膠點眼3天,第4天綜合驗光儀上檢影,3周后復光。
1.3散光的定義
本研究定義同一眼兩條主經線屈光力差值≥0.50 D為散光。順規散光:負柱(180°±20°)。逆規散光:負柱(90°±20°),其余為斜軸。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進行統計學分析,定量資料結果采用(x±s)表示,兩組散光度的比較采用成組t 檢驗,三組及三組以上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組散光檢出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
2 結 果
納入的128例學齡前兒童中,伴有弱視兒童37例,其中21例為單眼弱視,16例為雙眼弱視;伴有斜視兒童8例,伴有屈光參差(本研究定義為雙眼球鏡≥1.50D或柱鏡≥1.00D)兒童18例。
在受檢的128例256眼中,散光度最小為0.00 D,最大為5.00 D,平均為(1.47±1.13)D。3歲、4歲、5歲和6歲兒童的散光度均值分別為1.70D、1.43D、1.44D和1.48D,經單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年齡兒童的散光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0.387, P=0.763)。
在所有受檢眼中,223眼散光≥0.50 D,占87.1%。3歲、4歲、5歲和6歲兒童的散光檢出率分別為87.5%,85.0%,87.8%和88.9%,各年齡的散光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509, P=0.917)。
男童和女童的散光度均值分別為(1.41±1.11)D和(1.60±1.16)D,兩者比較無統計學差異(t=-1.211, P=0.227),男童和女童的散光檢出率比較差異也沒有統計學意義(=0.007, P=0.934)。
在223只散光中,順規散光、逆規散光和斜軸散光占的比例分別為95.1%,1.8%和3.1%。散光度為0.50~1.00 D,1.25~2.00 D,2.25~3.00 D和>3.00 D所占百分比分別為39.0%,32.3%,17.9%和10.8%。
3 討 論
本研究觀察到高達87.1%的視光門診就診低齡兒童帶有散光,平均散光度近1.50D,并且在不同年齡中沒有差別,結果說明散光在學齡前兒童中患病率高,散光是導致學齡前兒童就診的重要原因。男童和女童在散光度和散光檢出率均不存在差異,這提示散光發生并不存在性別差異。而高達95%的散光為順規散光,逆規和斜軸兩種散光的比例還不到5%,這表明即使是在門診就診的學齡前兒童,也是以順規散光為主,結果與來自普通學齡前兒童的結果相一致[4]。
學齡前兒童調節力強,眼的調節是影響驗光準確性的主要干擾因素,容易干擾驗光的準確性。在臨床上,驗光是診斷和治療眼病的重要步驟[5],準確可靠的屈光度檢查是做出正確診斷和治療的首要步驟。以往研究[6]表明阿托品具有較強的睫狀肌麻痹作用,能最大限度的釋放兒童的調節力,尤其推薦用于11歲及以下年齡兒童的驗光。本研究采用阿托品眼膏散瞳,使驗光結果更接近眼睛真正的屈光狀態。
本研究數據還表明,學齡兒童的散光度主要以低度散光為主,隨著散光度的增大,所占比例減少。人的眼角膜出生時比較陡峭,表面不規則,隨著年齡增長,角膜逐漸變得規整,表面逐漸平滑,眼散光也隨之減少,部分兒童眼散光甚至消失。學齡前兒童經過出生后的一段時間發育,角膜已逐漸趨于規整,此時眼散光表現為散光度以低度散光為主,高度散光所占比例較少。在臨床上,對大散光兒童仍需引起足夠的重視,這往往與弱勢、斜視、屈光參差關系密切,這也是學齡前兒童到眼視光門診就診的重要原因。
雖然阿托品散瞳能取得較精確的屈光度,但在散瞳過程中仍需密切注意用阿托品散瞳驗光的不良反應,如面頰發紅、口干、發熱、嚴重者心慌等。因此,建議對學齡前兒童使用阿托品應在醫師的指導下使用,在滴眼后壓迫淚囊15分鐘,防止藥品沿鼻淚管流入鼻腔被鼻粘膜吸收[7]。
參考文獻
[1]Gwiazda J, Grice K, Held R, et al. Astigmatis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yopia in children[J] Vision research. 2000, 40(8): 1019-1026.
[2]Harvey EM, Dobson V, Miller JM, et al. Amblyopia in astigmatic children: patterns of deficits[J] Vision Research. 2007, 47(3): 315-326.
[3]Abrahamsson M, Fabian G, Andersson AK, Sjostrand J.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a population based sample of astigmatic children. I. Refraction and amblyopia.Acta Ophthalmol (Copenh). 1990, 68:428-434.
[4]張顏芳, 張慧文, 王美娟. 學齡前兒童散光眼特征分析[J]. 中國斜視與小兒眼科雜志. 2009, 17(2):89-91.
[5]褚仁遠.驗光是診斷和治療眼病的重要步驟[J]中華眼科雜志. 2010, 46(11): 961-963.
【關鍵詞】 安全;事故,交通;健康知識,態度,實踐;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G 479 B 84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3-0232-03
我國近年來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持續保持在7%以上,機動車擁有量高速增長,道路交通事故(Road Traffic Accident, RTA,下稱交通事故)亦呈不斷上升的趨勢[1],交通事故也日益成為影響中學生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部分地區甚至已成為導致兒童死亡的首要原因[2-3]。有研究報告,中小學生年交通傷害發生率高達10.05%,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呈上升趨勢[4]。本研究以橫斷面研究方法描述中學生交通安全知識、態度和行為特征,為預防控制中學生交通事故提供參考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整群抽取濟南市區7所中學(4所初中,3所高中)在校學生8 920名為研究對象。共回收問卷8 861份,其中有效問卷8 524份,有效應答率為95.6%。男生4 128名,平均年齡(15.6±1.8)歲;女生4 396名,平均年齡(15.6±1.8)歲。
1.2 方法 采用自填式問卷調查方法,調查員在班主任的陪同下進入班級,介紹研究目的和意義,并發放交通安全知信行問卷。學生填寫完畢(20~30 min)后,由調查員當場回收。
交通安全知信行問卷中有關知識部分由32個問題組成,分為一般安全知識、步行安全知識、騎車安全知識和乘車安全知識等4個方面。4個方面的得分為對應題目得分的總和,滿分分別為20,11,12,11分,總分為54分。各項交通安全知識的合格率以平均得分減1個標準差(x-s)為合格。
1.3 資料整理與統計分析 數據資料采用EpiData 3.0軟件錄入,應用SPSS 10.0軟件包進行資料的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交通安全知識 男、女生各項交通安全知識平均得分都在75%以上,除步行安全知識外,其他各項平均得分女生均高于男生,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2.92,4.60,7.52,4.97,P值均<0.01),見圖1(由于各項安全知識的滿分不一致,故圖中所示得分為實際平均分轉換為百分制后的得分)。除步行安全知識以外,女生各項交通安全知識合格率均高于男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46,31.67,64.00,33.33,P值均<0.01),見圖2。
按性別分層后,同性別不同年級學生各項交通安全知識合格率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男=49.64,24.34,12.68,16.12,30.14,χ2女=49.18,30.94,13.32,26.27,34.46,P值均<0.05)。除騎車安全知識以及男生乘車安全知識以外,其他各項交通安全知識合格率均隨年級升高呈上升趨勢,經趨勢χ2檢驗顯示,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男=8.28,13.25,4.49,χ2女=17.51,4.34,4.66,9.95,P值均<0.05)。
2.2 交通安全相關態度 90%的學生認為交通安全教育對預防交通事故非常重要,女生比例高于男生;70%的學生認為交通安全教育是減少交通違章最有效的措施,女生比例略高于男生;認為交通事故的原因在于中學生自身的比例女生高于男生;對中學生責任事故原因認識上,更多的女生認為原因在于不遵守交通規則。見表1。
按性別分層比較,不同年級男生對交通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年級越低,認為交通安全教育很重要的比例越高,經趨勢χ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45,P=0.020);不同年級女生對交通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6.17,P 0.006),盡管年級越低認為交通安全教育很重要的比例越高,但經趨勢χ2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04,P 0.152)。隨著年級升高,男、女生認為交通事故原因在于中學生自身的比例下降,而認為原因在于駕車或騎車的對方以及交通管理者及其他的比例上升,經趨勢χ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5.42,14.20,P值均<0.05)。隨著年級的升高,男、女生認為中學生責任事故原因在于中學生不懂交通規則的比例降低,而歸因于不遵守交通規則的比例增高,經趨勢χ2檢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29.44,25.35,P值均<0.05)。 br>
2.3 交通行為 10.8%的學生每周違反交通規則次數在5次以上,男生高于女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53.83,P=0.000),見表2。
男生各種交通違章行為的比例均高于女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1),男、女生排在前3位的違章行為均為騎自行車帶人、闖紅燈、邊騎車邊聽耳機。見表3。
按性別分層后,除“騎自行車雙手離把”女生不同年級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外,其他各項交通違章行為年級之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1);且隨著年級的增高,男、女生各種交通違章行為經常發生的比例呈上升趨勢,經趨勢χ2檢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1)。調查還發現,有28.2%的男生承認騎過摩托車,女生為7.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97.24,P=0.000);11.3%的男生駕駛過機動車,女生為2.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71.60,P=0.000)。
3 討論
中學生各項交通安全知識平均得分在75%以上,說明總體上中學生對交通安全知識各方面有較好的了解。但不同性別和年級的學生交通安全知識的掌握情況有所不同,女生優于男生,高年級學生優于低年級學生。上述結果和李延紅等[5]研究結果相似。兒童青少年隨著年級/年齡的增加,認知能力提高,接觸到的知識和信息更趨豐富,交通安全知識隨年級/年齡增高的現象符合其認知發展規律。性別之間的差異可能為:女生認為交通安全教育很重要的比例較高,因而對交通安全教育更加重視,平時會更注意交通安全相關知識和信息;女孩家長在交通安全教育和監護方面更加重視和積極[6]。上述結果提示,在交通安全教育中,應對低年級中學生以及男生有所側重。
對待交通安全態度上,多數學生的態度比較積極、正確,性別、年級分布特點表現為女生和低年級學生更重視交通安全教育,更傾向認為交通事故原因在于中學生自身,認為責任事故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不遵守交通規則,說明女生交通安全態度優于男生,低年級優于高年級學生。李延紅等[5]曾報道,中小學生交通意外傷害信念女生優于男生,年齡分布呈現中間高、兩頭低的情況,即10~歲和12~歲年齡組較好,7~歲和15~歲年齡組較差,其中15~歲年齡組最差。
研究發現,10%~20%的中學生不遵守交通規則[7],女生交通行為表現優于男生,低年級學生交通正確行為明顯高于高年級學生,且隨著年齡組增高,交通錯誤行為呈上升趨勢[5]。本研究中,約80%的學生每周違反交通規則的次數在2次以下,說明多數學生很少違反交通規則。男生各種交通違章行為經常發生的比例也明顯高于女生,且隨著年級的增高,男、女生各種交通違章行為經常發生的比例均呈上升趨勢。關于年級和交通危險行為之間的關系,也有研究認為,青少年各項騎車危險行為基本隨年級升高而降低[8],可能與研究對象中的高年級學生為大學生,而和其他青少年相比,大學生的文化等素質更高,因而交通行為更規范有關。男、女生經常發生的前3位交通違章行為依次為騎自行車帶人、闖紅燈、邊騎車邊聽耳機。
上述中學生交通安全知信行的研究結果揭示出一種矛盾的現象,即中學生隨著年級的增高、交通安全知識提高的同時,交通行為以及交通安全相關態度卻向相反方向發展,變得更差和更消極。上述知識、態度和行為隨性別和年級變化特征,可能與男、女生理心理特點以及隨年齡增高自我意識增強、性格更趨向叛逆有關。國外相關研究發現,兒童道路安全知識的提高不會必然引起行為的改善[9],教師和家長必須區分清楚兒童道路安全知識和行為的關系,不要理所當然地認為懂得多的孩子就一定更安全。
此外,調查還發現,有相當數量的男生騎過摩托車,甚至有11.3%的男生駕駛過機動車。有數據表明,全國機動車保有量和私人汽車保有量均呈上升趨勢,其中私人轎車數量增長率最高,已占全國汽車總量的20.20%[1]。這意味著汽車將大量涌入家庭,更多的中學生有機會嘗試駕駛機動車,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中學生駕駛機動車引發的事故可能會快速增加。
(致謝:感謝濟南市教育局及有關中學師生在研究中提供的無私幫助!)
4 參考文獻
[1] 王正國,尹志勇,肖凱.我國2002~2003年的道路交通事故.中華創傷雜志,2004,20(11):641-644.
[2] 韓曉軍,朱靜,蔣庭魁,等.浙江省1995~1998年0~14歲兒童意外傷害死亡分析.疾病監測,1999,14(11):428-429.
[3] 張佩斌,陳榮華,鄧靜云,等.江蘇省1994~1995年0~14歲兒童意外死亡前瞻性調查.中華流行病學雜志,1998,19(5):290-293.
[4] 王旭霞,何庚聲,郝愛華, 等.甘肅省中小學生道路交通傷害流行病學分析.疾病監測,2004,19(9):353-355.
[5] 李延紅,盧偉,周順福,等.上海市中小學生交通安全意識的現況調查.環境與職業醫學,2002,19(3):155-159.
[6] ZEEDYK MS, KELLY L. Behavioural observations of adult-child pairs at pedestrian crossings. Accid Anal Prev, 2003,35(5):771-776.
[7] 郭亞文,徐大麟,周祖華,等.上海市靜安區中學生健康相關行為監測結果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6,27(4):334-336.
[8] 陳天嬌,季成葉,星一,等.中國青少年騎車相關健康危險行為現狀.中國學校衛生,2007,28(1):24-25.
【關鍵詞】機載數據;面板數據;核密度估計;最小二乘交叉驗證法;垂直間隔
1.引言
空域資源緊張已成制約我國民航業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因,其直接結果是航班延誤不斷增加,航空公司服務品質不斷下降,亦增加了公司運行成本,也給旅客造成了經濟損失,甚至因不必要的燃油消耗而致愈來愈緊張的航空環境問題與能源資源問題愈加嚴峻。
優化空中交通流量、進一步挖掘空域資源利用已成業界和學界關注與研究熱點。比如,2007年11月22日開始我國在29000英尺到41000英尺的高空空域實施縮小垂直間隔(RVSM),使高度層由原來的7個增加到13個,顯著增加了我國空域容量[2]。盡管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空中流量管理及基于協同決策理論(CDM)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但以胡明華教授為代表的一些學者對上述關鍵技術與理論展開了研究[3-4],取得的研究成果多屬于宏觀層面,微觀成果有限。雖然現代空中流量管理技術與方法的應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國空中交通流量,但縮小飛機飛行間隔依然是增加空域容量、促進民航運輸量發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實施RVSM以來,一些學者對RVSM空域內的飛機高度保持性能及垂直間隔標準的安全性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我國在RVSM空域內縮小垂直間隔標準是安全可行的[5-7]。
但是,能否繼續縮小垂直間隔標準以及可縮小幅度不但取決行器的高度保持能力和垂直定位精度等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所有飛機在高度層空間內的總體高度保持性能、總體巡航高度范圍和未使用空間的總體高度裕度等因素。然而,目前國內尚未有學者對民航飛機在高度層空間內的上述特征進行研究。
受RVSM與《中國民用航空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中“施行縮小飛行間隔”的啟發,本文針對我國民航運輸飛機巡航階段在飛行高度層空間內的分布特征進行了研究,該研究基于核密度估計方法,分析了巡航高度方向上高度層空間內的航跡簇概率分布密度與分布范圍置信區間,間接分析了民航飛機總體巡航高度保持性能。
首先以國內某航空公司足夠多次航班實際飛行航跡的QAR機載數據為基礎,選取各航跡巡航段數據,分別進行時間映射配準與空間配準,得到它們相對于各自高度層中心線的相對高度值(相對巡航高度)。在此基礎上,利用基于最小二乘交叉驗證法的核密度概率估計算法,分析了這些相對高度值的空間分布概率密度。最后在概率密度的基礎上計算出分布置信區間與偏差容限,從統計學角度表明我國民航空域高度層資源的使用潛力。
2.相對巡航高度計算
2.1 QAR數據與面板數據
QAR是Quick Access Recorder(快速存取記錄器)的縮寫,是一種重要的機載飛行參數電子記錄設備,可以連續記錄飛機長達600小時飛行的原始資料,同一時刻可采集數百乃至上千個飛行數據,涵蓋了飛機運行中的絕大部分參數。目前QA數據已被航空公司廣泛應用行過程仿真重現、飛行品質監控與改善、飛行技術檢查、安全評估、事故調查和飛機維護工作等工作,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利用QAR數據估計飛機航跡空中分布密度的研究尚無先例。
本文利用國內某航空公司600次隨機航班實際飛行航跡的QAR數據,根據民航飛機巡航段飛行特征,選擇各航跡最長巡航段的高度參數(以下簡稱“主巡航段高度數據”)。我們將以面板數據的形式使用這600條隨機航跡的主巡航段高度數據。
面板數據(Panel Data)是把截面數據和時間序列數據融合在一起的數據,用來描述一個總體中給定樣本在一段時間的情況,具有空間維度和時間維度的特征。從橫截面上看,面板數據是由若干個體在某一時刻構成的截面觀測值,從縱剖面上看每個個體都是一個時間序列。
面板數據具有空間維度和時間維度的特征,它既能反映某一時期各個個體數據的規律,也能描述每個個體隨時間變化的規律。因為面板數據可以將不同時間點上的經歷和行為聯系起來,表明不同個體的截面數據是如何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所以能夠更好地研究數據的動態特征,可以給出比純時間序列和截面數據更好的預測[8]。目前面板數據主要應用在計量建模與計量經濟學研究中,也有少量文獻把面板數據用于聚類分析研究中并得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基于面板數據的密度估計應用尚屬首例。
本文是以面部數據的形式分析樣本航跡簇的主巡航段高度分布特征,因此需要對主巡航段高度數據進行時間與空間對準。
2.2 樣本航跡高度層分布特征
為了分析空域高度層資源的使用潛力,我們首先作出600條航跡主巡航段的高度層分布特征圖譜。由于每條航跡的主巡航段的高度數據個數不同,因此需要對每條航跡的高度數據分別進行重新采樣或時間配準。為了計算方便,我們采用時間線性壓縮映射的方法,把所有航跡的主巡航段高度數據配準到100個采樣時刻。
設某條航跡主巡航段有m個航跡點,對應的時刻依次記為t0,t1,t2,…,tm-1,對應的高度依次分別為h0,h1, h2,…,hm-1。把該航跡段壓縮映射成n(n
在MATLAB計算環境下,利用線性時間壓縮映射原理計算出600條隨機航跡主巡航段的重構航跡高度數據,每條重構航跡段由100個重構航跡點組成,并分別以二維和三維面板數據的形式作出這600條實際航跡的重構航跡主巡航段的高度分布特征圖譜,分別如圖1和圖2所示:
圖1 600條重構航跡主巡航段高度二維特征圖譜
圖2 600條重構航跡主巡航段高度三維特征圖譜
從圖1和圖2可以鮮明的看出:600條實際航跡的主巡航高度層全部位于6000米到12000米之間的空域中,幾乎每個高度層都有飛機。因為飛機在不同高度空域中巡航的耗油量差別很大,每次飛行都期望在最節油的高度層或其臨近高度層飛行,因此正如圖1所示,某些高度層比較繁忙或非常繁忙.
2.3 相對巡航高度
為了從整體上分析航跡主巡航段在高度層空間的分布規律及高度層空間資源的使用情況,我們首先對所有樣本航跡進行時間與空間配準,把所有航跡統一到高度層空間內的時空坐標系里,并作出其二維面板數據特征圖,然后對航跡簇進行密度估計與統計學分析。
利用上一節中經過時間配準的600條重構航跡的主巡航段高度數據,令每條重構航跡的主巡航段高度數據分別減去各自高度層的標準高度,從而計算出相對于其飛行高度層標高的相對高度(以下簡稱“相對巡航高度”),從而把所有航跡都配準到統一的高度層空間內。經過時間和空間配準后的600條重構航跡相對巡航高度的二維面板數據特征圖如圖3所示。
圖3 600條重構航跡主巡航段的相對巡航高度
因為有時某些航跡可能會在其巡航段段首與段尾調整其高度,所以有若干重構航跡的航段段首或段尾的高度出現比較大變化。由圖3可以直觀地看出,這些航跡的相對巡航高度幾乎全部分布在其高度層中相對標準高度-10~10米的空域空間內,這些相對巡航高度值隨重構采樣時間的變化不大,說明整體高度保持性能比較穩定。在本文100個重構采樣時刻里,所有飛機都沒有在其高度層的相對標準高度-40米以下和15米以上的空域空間中飛行。
由給定樣本集估計總體的分布規律或概率密度是概率統計學的基本問題之一。對密度的估計方法可以分為參數估計和非參數估計兩種類型。前者需要假定樣本數據符合某種特定分布,由于這些特定模型與實際的分布模型之間常常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常常無法對實際問題做出恰當或精確的描述。后者無需對數據分布作任何假設,僅從現有的樣本集數據出發估計密度函數,能夠處理任意的密度分布,因此該方法的穩健性和準確性更好、應用范圍更廣。非參數密度估計方法體系中,理論發展最完善、應用最廣泛的就是核密度估計方法[9]。
3.核密度估計方法及其帶寬參數選擇
3.1 核密度估計
以一維核密度估計為例,假設X1, X2,…,Xn是來自一維連續分布F(x)的n個獨立同分布的觀測樣本,概率分布密度f(x)未知。則f(x)的核密度估計[8]定義為:
其中K是一個有界的非負函數,稱為核或核函數,并且滿足。h是一個正實數,通常稱為帶寬或窗寬,它是平滑參數。
為了減小平均誤差協方差,在實際應用中,K通常選擇關于原點對稱的單峰光滑的概率密度函數。最常用的核為Gaussian核:
帶寬參數的選擇對核密度估計的正確性與精確性起著關鍵作用。如果帶寬選擇得過大,核密度估計曲線就會過于平滑,從而無法表現出真實密度的關鍵特征;如果帶寬選擇過小,核密度估計曲線就會欠平滑,穩定性差[9]。目前沒有任何一種算法能夠計算出最佳帶寬值,也不存在任何具有普遍適用性的算法。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最佳帶寬估計方法是最小二乘交叉驗證法(least squares cross-validation,LSCV)。LSCV算法不需要對待估計的密度函數作任何平滑性假設,只要f(x)有界就可以直接從現有的樣本數據本身估計出一致漸近的最佳帶寬值,是一種比較容易實現的啟發式算法。而且該算法相對于其它方法的主要優點是它的適用范圍廣[10-11]。
3.2 最小二乘交叉驗證法
帶寬參數的選擇通常以使密度估計的誤差最小為準則。為了使相對f(x)的整體誤差最小,核密度估計常用的一種誤差準則是積分平方誤差(integrated squared error,ISE):
4.相對巡航高度密度估計與置信區間分析
為了分析重構樣本航跡簇在高度層空間內的相對巡航高度分布特征及高度層空域資源裕度,利用上面的基于最小二乘交叉驗證算法的核密度估計法對重構樣本航跡簇進行密度估計。
首先我們對600條重構航跡主巡航段在100個重構同步時刻的相對巡航高度數據進行航跡簇密度估計,其三維密度估計曲面如圖4所示,其中在每個采樣時刻分別使用最小二乘法估計出最佳核密度估計帶寬參數值。
圖4 600條隨機航跡主巡航段在100個重構同步時刻相對巡航高度的三維核密度估計曲面
從核密度估計曲面可以看出,圖4的估計特征與圖3一致。在忽略邊際影響情況下,所有重構航跡的總體相對巡航高度主要變化范圍在-10~10米之間,且主要分布在-5~5米之間,其它范圍的相對標準高度空間很少有巡航航跡存在。不同時刻的密度曲線變化連續,隨時間變化趨勢基本一致,這也是民航航空器具有穩定的高度保持性能的必然表現。根據圖4的概率密度估計結果可以計算出的相對巡航空域高度值的置信區間,如圖5所示。
圖5 600條隨機航跡主巡航段
在100個重構同步時刻的相對巡航高度置信區間
圖5中,最上面和最下面的紅線是置信水平為1的置信區間上下限,綠線、藍線、洋紅線、青線、黑線分別是置信水平為0.95、0.9、0.85、0.8、0.75的置信區間上下限。圖4和圖5的統計學結果表明,這些航跡分布在相對標準高度-40~14米之間的高度層空間空域內,且絕大部分主要分布在-4~5米之間的高度層空間資源內;主要分布區間的高度變化范圍不超過10米,遠小于垂直飛行間隔標準(300米);并且置信度為0.95~0.75的置信區間上下限高度線很平穩,且置信度越小越平穩,說明整體高度性能是穩定的。由此可見,我國高度層空間資源的未使用裕度是很大的,具有可觀的使用潛力。
5.結束語
本文提供了一種面板數據應用、密度估計與QAR數據應用的新思路,對民航飛機的航跡進行了一種新穎的微觀分析,在高度層空間內對600條隨機實際航跡的重構主巡航段行了航跡簇密度估計與置信區間計算。分析結果表明:在我們民航空域巡航高度層空間中,幾乎所有飛機實際飛行的高度變化區域總和不到高度層空間的三分之一,實際巡航過程時單條航跡的高度使用范圍更小。并且我國的民用航空器具有非常好的高度保持性能,所以從統計學的角度表明我國民航空域高度層資源具有很大的使用潛力。
在保證安全飛行間隔標準的前提下,如果能夠進一步縮小我們民用航空巡航空域內的飛機垂直飛行間隔與高度層垂直間隔,則可以增加民用飛機的巡航高度層數量、顯著提高我國民航空域資源容量與利用率。從而可以有效地緩解空域緊張,減輕航班延誤、改航與空中等待等現象,為更多的飛機實際飛行時提供更節油的飛行高度層或航路,減少航路沖突,減輕交通管制人員的工作負擔,并且為航班安排與交通管制提供更大的靈活性。在保證飛機垂直間隔安全標準的前提下,因為增加飛行高度層數量可以提高空域容量,從而可以為飛機提供更大的飛行間隔,使飛機在縱向方向更安全。
參考文獻
[1]Chen Huaqun,Pan Weijun.Air traffic capacity of RVSM area based on Heuristic algorithm[C].Proceedings of 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hinese Transportation Professionals.2010.1384-1390.
[2]呂小平.實施RVSM對我國空域容量和流量的影響分析[J].中國民用航空,2008,90(6):58-59.
[3]田勇.空中交通流量管理關鍵技術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9.
[4]孫曉陽.空域與流量協同管理策略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
[5]蔡開泉,張軍,張學軍.高空空域飛機高度保持性能分析[J].航空學報,2009,30(4):726-731.
[6]潘衛軍,楊昌其,陳文濤.RVSM空域航空器大高度偏差垂向碰撞風險評估[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08,4(6):20-24.
[7]張曉燕,潘衛軍.RVSM空域內垂直間隔的安全評估[J].航空計算技術,2009,39(5):5-8.
[8]Baltagi,Badi H.Econometric Analysis of Panel Data(3rded.)[M].Chichester,England:John Wiley & Sons Ltd,2005.
[9]Abdel-Razzaq Mugdadi,Jennifer Jetter.A Simulation Study for the Bandwidth Selection in the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Based on the Exact and the Asymptotic MISE[J].Pakistan Journal of Statistics,2010,26(1):239-265.
[10]Simon J.Sheather.Density Estimation[J].Statistical Science,2004,19(4):588-597.
[11]Charles J.Stone.An Asymptotically Optimal Window Selection Rule for Kernel Density Estimates[J].The Annals of Statistics,1984,12(4):1285-1297.
[12]王星.非參數統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13]B.W.Silverman.Density Estimation for Statistics and Data Analysis[M].New York:Chapman and Hall,1986.
基金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973)計劃(2010CB955401);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12BAC
20B03);民航局科技基金項目(MHRD201008)(MHRD20112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
(ZXH2012G004)(3122013J004)(3122013P012)。
作者簡介:
【摘 要】 目的 研究用腰身指數(腰圍/身高比值WHtR)作為腹型肥胖指標探討與心血管危險因素的相關性。方法 對2005年3月~2006年12月入住廣州療養院的軍隊在職干部共495人進行身高、體重、腰圍、血壓、心率、生化等檢測,并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 腰身指數異常組的年齡、體重、SBP、DBP、FBS、TC、TG以及尿酸均顯著高于腰身指數正常組,HDL-C的結果則相反(P
【關鍵詞】 肥胖;腰身指數;心血管危險因素
隨著經濟全球化,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全球肥胖率呈現持續上升趨勢,許多研究表明,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一些顯示肥胖度的簡單的人體體表測量可以有效的預測糖尿病、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危險性,其中體重指數(BMI)、腰圍(WC)、臀圍(WHR)等作為簡易的肥胖指數都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1],本研究嘗試用腰身指數(腰圍/身高比值WHtR)作為更合理的腹型肥胖指標探討與心血管危險因素的相關性,通過研究在職干部心血管危險因素現狀及影響,進一步科學地評估軍隊中高級干部心血管疾病發病危險因素,為康復干預提供方向和目標。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2005年3月~2006年12月,入住廣州療養院的軍隊在職干部療養團人員共495人,其中男376人,女119人,平均年齡(48.64±11.57)歲。
1.2 方法。調查對象均接受以下檢測。腰圍和腰身指數的測量:受試者取站位,雙腳分開25~30cm,使體重均勻分配,在平穩呼吸時,在髂嵴和第12肋下緣連線的中點水平測量腰圍;測量身高和體重時受檢者脫鞋、帽,穿單衣單褲。長度單位為m,重量單位為kg,均計小數點后2位數。各指標同時測量3次,取平均值。腰身指數的計算為腰圍/身高。血壓測量:采用標準化方法,測前1h停止較強體力活動,30min前停止吸煙和飲咖啡,安靜坐位休息5min,使用毫米汞柱臺式血壓計,坐位測量右肱動脈壓,舒張壓以消音期(Korotkoff第五期)為準。每個受檢者連續測量3次,每次間隔2min,取平均值。生化檢查由醫院檢驗科按試劑盒操作程序進行,其批間和批內差異均在正常范圍內。
1.3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年齡、身高、體重、心率、收縮壓(SBP)、舒張壓(DBP)、空腹血糖(FBS)、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尿酸水平等計量單位采用x±s表示,以腰身指數0.5為界[1]分兩組作樣本均數比較(t檢驗),以及腰身指數與上述指標作相關分析(Pearson相關及Spearman相關)。
2 結果
2.1 分組比較心血管危險因素:腰身指數≥0.5組的年齡、體重、SBP、DBP、FBS、TC、TG、HDL-C以及尿酸均顯著高于腰身指數
注:*P
2.2 相關性分析。相關分析顯示腰身指數與年齡、體重、SBP、DBP、FBS、TC、TG呈正相關,與HDL-C呈負相關(P
注:*P
3 討論
3.1 肥胖與心血管危險因素。本研究結果表示,WHtR≥0.5的肥胖者比例占總人數的52.3%,說明我國某些群體的成年人中肥胖者的比例很高,而且統計數據顯示:肥胖組的年齡、體重、SBP、DBP、FBS、TC、TG、尿酸等心血管多重危險因素的檢測指標均高于正常組,HDL-C的結果則相反,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3.2 腰身指數反映腹部肥胖。BMI、WC、WHR作為肥胖簡易診斷指標已經得到廣泛應用,但肥胖與疾病的危險性不但與體內脂肪的數量有關,也與體內脂肪分布相關,因此腹部肥胖指標比BMI或皮脂厚度更能預測中風、缺血性心臟病和全死因死亡[3]。有關研究表明,BMI主要反映全身脂肪含量,對腹型肥胖的診斷效率有所欠缺。而腹部肥胖指標WC雖然能較好地間接反映腹部脂肪堆積情況,但不同身高體型人群,WC的正常范圍也存在差異,單純用WC來衡量或反映不同身高人群的腹部肥胖情況,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WHR作為腹型肥胖指標在男女人群的分布特征有較明顯的差異,在界定切點時,需對男女人群分別界定。因此,本研究嘗試用腰身指數來反映腹部肥胖有助于改善BMI、WC、WHR的不足,能更加科學合理的反映腹型肥胖[1]。
3.3 早監測、早預防。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變得不合理,體力活動減少,肥胖已成為21世紀最常見的健康問題之一,發病率逐年攀升。軍隊在職干部因長期在指揮崗位上,肩負責任大,工作時間長,平時應酬多,飲食睡眠經常不規律,造成某些與肥胖有關的疾病極大地影響著這一特殊人群的健康。通過對機體肥胖指數的監測,并及時控制腰身指數可以有效改善人群的健康狀況,達到早期預測疾病,并且通過干預降低體重,降低血壓,改善血脂、血糖和尿酸情況,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危險性。
參考文獻
1廣東省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協作組.腰圍身高比值預測糖尿病和高血壓的有效的腹型肥胖指標,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4,20(3):272-275
2尹湯恒.肥胖程度對中老年教職工血糖血脂血壓水平的影響.中國學校衛生,2004,25(3):380-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