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3 17:23:4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小型住宅設計案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水景的樣式多種多樣,可以是小型的水池,呈幾何形高起,在角落里被室內植物圍繞著,寬寬的邊沿可以作為坐凳,又可以是大而整齊的下沉式水池,特別為家庭設計而更具建筑美感;還可以是游泳池或純裝飾水塘,與竹子、石頭和玻璃等相結合,創造出一個別具一格的叢林水塘,營造一個安靜舒適的休息環境。流動的水景諸如噴泉和瀑布添加了聲音和動感,還有治療的作用,不僅是因為它可以撫慰人心,還因為它把更多的氧氣輸送到空氣中,并增加了空間的濕度。
1室內噴泉把流水景觀搬入房間最簡便的辦法就是買個微型的桌面小噴泉,有多種設計樣式可以供選擇。如果想要更具有個人風格,可以動手建造自己的室內噴泉,用一個小型的水泵和大小合適的水碗、水罐、鵝卵石和其他裝飾物。獨立的噴泉水景跌水能夠提供流水的美妙景觀和聲響,既富有魅力又建造方便,能夠在起居室里成為美麗的視覺焦點。在餐廳里成為交流的一角,在臥室里成為放松休閑的又一塊好地方。
2規整的水池形式整體的水池在入口處常被用來營造冷靜典雅的歡迎氛圍。在室內建造出一個水池或水塘,配上喜愛的植物和魚類,它可以是下沉式,或凸起于地面的,用馬賽克飾邊更具裝飾效果,或用透明玻璃或有機玻璃創造出強烈的現代建筑效果,或是植物環繞著不規則原木邊的角落水池,或是一個完全熱帶風情的水池,跌水在茂盛的熱帶植物下,會發現簡單的形式和設計很容易做出效果,在日光燈、熒光燈、水泵和濕度設備的幫助下,即使是在黑暗的角落和寒冷的房間里,也同樣可以創造出想要的環境氛圍。
3獨立的水甕跌水這種雅致的獨立水景,可以被安置在室內或溫室的任何一個地方,只要有方便的電源以及充足的光照使植物生長。在房間里赤褐色的砌磚和柔嫩的綠葉相互映襯,為艷麗而曲線光滑的赤色陶水甕及其輕柔的流水噴泉創造了完美的低景。跌水流入擺滿鵝卵石的水罐中,不會有水花飛濺,可以在溫室,或是在放著家具的起居室或餐廳里布置水甕跌水,一片片輕柔的樹葉在它背后伸展著,好像漂亮的壁紙圖案,添加了幾分樂趣。鵝卵石和水景相配效果很出色,為規整的水景帶來光澤和微妙的色彩變幻。它們還用于掩飾遮蔽水泵,是獨立的,同時還在水、陶罐、花草的組合中加入了另一種自然的格調。
1在陽臺上造景本人在實際工程案例中有很多室內水景設計的案例,一直保持著習字作畫的習慣,又熟悉盆栽之道,他想要把陽臺開辟為適合創作的空間,把水景、樹木、花草、竹椅等這些實體元素進行組合,在陽臺上“造景”,本人經過再三考慮,最終的方案是:在陽臺的一角砌一個不規整的凸起水池,并設置了假山石,還引入了活水,驅走了深深的沉悶,帶來了勃勃生機。同時采用大玻璃門窗,這樣采光、通風、賞景的要求就同時滿足了。本方案已經實施,效果很好,客戶十分滿意。
2在別墅天臺上造景這是蘇建一戶別墅,業主要求設計風格追求自然、懷舊、返璞歸真,希望利用一個空間做水景園林,別墅結構為營造山水景觀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恰好這個別墅二層有個天臺,本人考慮把四周墻面做防水處理后,地面上做一個大型水池,周邊滿鋪自然紋理極強而色彩清新的青石板。水池中央堆砌的石頭采自郊區溪邊,未經任何處理,種些綠色植物,再錯落有致的布置一些鵝卵石,使得此水景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把業主的愛好與輕閑體現得十分到位。
三、住宅室內空間水景營造的原則與方法
在室內可以創造出逼真的自然水景,但這需要一些技術去維持這些景觀。若要水池不變成一潭死水,過濾設備是必要的,如果需要養魚,這時過濾更為重要,因為魚類需要干凈健康的水箱以維持生存。對于室內水池,水下過濾器最為實用,因為它能隱秘地藏于水生植物下。當然水景設計主要是它們漂亮的形態以及它們為植物所提供的良好的生長機會。更重要的是,它們能與周圍環境因素、室內的整體氛圍相一致。木材、石頭、植物、玻璃和陶土可以與水形成最佳的組合,并依照構思用涂料和裝飾物對其進行遮掩裝點,與室內風格主題一致。
四、結論
室內水景的設計都是根據人們的需求而設計的。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樣的水景住宅讓人浮想聯翩。這樣的水景設計不僅可以提高中國文化的內涵,還可以起到吸引人們、教育兒童的目的;同時,也可以豐富人們的審美觀念,可謂是一舉多得;特別是水景小品,它更以獨特的觀賞特性和美學表達方式,在住宅水景建設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因為它表現形式多樣,易于與周圍環境協調統一,同時靈活、巧于變化,易于布置;可見,水景設計對住宅空間環境會產生質的影響。
五、展望
通過對鐵嶺現狀分析,總結出鐵嶺特有的老年問題和地域性的發展特點;將其與一二線城市的成功養老模式、地域背景因素進行對比,分析得出適合三線城市的發展水平下的養老模式。為三線城市地域性養老模式提供借鑒作用。
關鍵詞:三線城市、養老模式、建筑產品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正文:集中問題所在:三線城市的養老產業如何得利?三線城市的老年人的質量應該摒棄?如何取得三線城市的老年產業、開發商、老年人平衡點的博弈?
一.現在養老地產特點及問題所在
1.1現在新興養老地產定位人群集中在高端老年人
養老產業的投資大,回報周期長的特點決定了養老產品定位為高端的老年人群,這樣可減少產品風險。但是高端的老年人數量占全國老年人口數量的1/5,并且不同城市級別的高端老年人群定位有所差異。如果開發商僅僅把贏利點定位在中高端老年人上,那么其他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是否就是置之不理,高端老年人的數量在該城市老年人口數量所占的比例隨著城市級別的降低而降低。
1.2三線城市鐵嶺化的現狀特點:
鐵嶺市是遼寧省14個省轄地級城市之一,位于遼寧省北部,松遼平原中段。鐵嶺是沈陽經濟區副中心城市。
1.2.1高端老年人群定位鐵嶺老年產業的發展空間滯后
鐵嶺現有高端老年人占總鐵嶺總老年人口數量的1/6,鐵嶺市高端老年人群中能符合北京、上海、沈陽等高端老年人標準的數量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鐵嶺老年產業潛力群體不應等同于一二線城市的老年人定位,而應以中端老年人為主,高端為輔,加入低端人群來形成自己的實際需要出發發展養老產業;來尋求自身的養老模式。
1.2.2鐵嶺化空巢現象的出現
現在鐵嶺60歲以上老年人口為數約為68818人,80歲以上的老年人為一半以上,現在鐵嶺家庭結構出現空巢現象。這種空巢現象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中國家的三線城市來說更是明顯。
1.2.3鐵嶺家庭小型化的出現
2011年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表明,鐵嶺市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81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3.01人減少了0.2人,家庭戶人口逐漸減少表明家庭規模逐漸小型化。這點體現在對于戶型和公寓面積的需求上,鐵嶺市大面積的用房比例相對較少,具調研分析得出80-90平為主打戶型,而130左右的戶型所占的比例相對要少。
二.國內成功案例分析
2.1成功案例分析:
結論:北京、上海的成功案例從整體上看與國內外老齡率與政策的關系都是相符合。另外可以從例子的對比中得出區位相同情況下,開發規模越大,其養老模式越多,而且越以居家模式為主,內部的年齡范圍越廣,服務樣式越多樣,更加的自由,也便于開發。
2.2現有老年社區特征:
老人占據主體地位,其方式為居家養老。在規劃設計上強調綜合考慮居住與生活、工作、購物、文化、教育休閑等多種要素,是和諧的新的生活方式的空間載體,與社會形成共享的發展格局。在空間環境上與居民行為上表現為聚集化的獨立完整的老年住宅群或合居式老年住宅群。其優勢在于便于為老年人集中提供專門服務和多樣的同齡交流環境。
三.鐵嶺化的養老模式及產品模型選擇
三線城市與一二線城市所處的背景不同,我們要根據現有成功模式來確定三線城市內部特定的養老模式及產品模型的鐵嶺化特點。以居家養老社區為主,有2-3棟以租賃形式經營的老年公寓。
3.1人群定位不同
服務人群定位以中端老年人為主,高端為輔,低端人群參與的形式來形成鐵嶺市實際需要的養老產業。
3.2集中養老與居家養老比例不同
三線城市應該加強養老地產中全齡化的趨勢,增加居家養老的比例,減少集中養老所占比例;這樣的好處是可以帶來資源上的共享,使得資源最大化的利用,把社會里的老年住宅和養老院比鄰建設,以便在設置服務網點和急救站時,兩者能公用。而且多半項目設有專門面向老年群體的居住板塊,也有適應各年齡層群體的居住板塊。
3.3集中養老與居家養老的分布位置不同
在一二線城市中,集中養老多半設置在中心區域,靠近完善的配套服務設施;對于三線城市鐵嶺而言,居家養老主體化布置,集中養老同服務設施邊緣化設置,是因為集中養老所占的比例較少,而且靠近一邊可以減少集中養老部分的外來人員與居家養老內部園區的人員進行相互干擾,便于管理和功能分區;并且對外起到個可視化的宣傳作用。
3.4一二線城市老年住宅面積偏大和公寓形式單一
由于地域經濟和發展水平的制約,一二線城市的內部住宅面積和公寓單元面積總體偏大,這與三線城市的經濟發展不相符合,如果完全照搬一二線城市的面積標準設定,會使得鐵嶺市居民無法承受大面積用房,而形成空置的住房。所以三線城市要尋求自身需要的地域性老年化住房面積標準。
3.5醫院、護理院、康療理療的設定
醫院等服務設施必須也考慮到三線城市特定的地域性疾病,例如鐵嶺是以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慢性病為主,所以設置特定的治療、理療的護理中心。
3.6可以根據鐵嶺的地域特點打造本地的養老產業
首先可以利用第三產業的發展,利用景觀、濕地、森林公園等自然景觀形成度假養老、休閑養老的模式進行開發;此次,或者利用現有的人文資源,如鐵嶺重點高中的學區房來開發養老住宅,將老少園區結合設置,通過老年人對于年輕人的照顧和關愛,使得老年人對于社會價值的再次體現。
結語: 現在一二線養老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和定式,三線城市和地域性城市的養老地產模式將是我們今后要關注和研究的課題所在。
參考文獻
【1】彭濤. 城市空巢家庭居住需求及社區老年居住適應性研究. 西南交通大學,2006
【2】宮曉潔. 邯鄲地區嵌入式老年住宅研究. 河北工程大學,2011
關鍵詞:住宅小區;水景設計;景觀形態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水景是住宅小區景觀品質的重要衡量標準,是人們傍水而居對生命之源的追求。合理的水景設計能調節空間環境小氣候,增加環境舒適程度,豐富視線觀感,凈化周邊空氣,吸收塵埃,提升住宅小區健康品質。
1.水景形態:
水的形式多樣,變化無窮但具有統一性。宋代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說:“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靜,欲柔滑,欲,欲環繞,欲肥膩,欲噴薄……”,很詳盡地描繪了水的多種形態。 水亦是流動的,也可是相對靜態的,常溫下具有可塑性的,無固定的態勢,可通過地形地勢及容器的承載來塑造其形態。
1.1 靜態水景:
靜態水景呈現和諧與統一形態,反映周邊日光照射的建筑與景觀影像,可作為一個設計的中心。靜止的水面加強了景觀的虛實對比,縱延景觀深度,擴展景觀視線觀賞面。“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就反映了靜態水景與自然環境的交相輝映,借天空景色入庭院之中。
在古代住宅園林中,靜態水以山石池(面景)、金魚缸(點景)的形式展現。在靜態池水間點綴汀步、跨設步行景橋,使交通與水景交織重疊,增加親水感受。將鏡面水景引申入巖石洞穴,穿巖而過,形成曲徑,豐富鏡面水景形態。金魚缸選用自然材質糙缸,埋或半埋于土中,周圍理山石,養魚而形成水池的縮影,與人更加親近。現代的住宅景觀園林設計中,將山石池及金魚缸演變為了鏡面景觀湖面、泳池、小型靜態水景,既可作為整個園林的主體核心景觀,亦可成為環境氛圍的點綴,為銷售提供賣點。
1.2 動態水景:
動態水景呈現生命的氣息,在綠蔭中流動令人產生愉悅的心情,變換的水流運動,帶動光與聲的變動,帶來柔美與活躍的對比,營造變幻的生活場景。摩爾花園通過滴水調節環境音調,巴洛克花園擅長運用帶狀跌級水系,日本花園運用沙石模擬運動的水流。通過變幻水景的容納渠道,增強動態流動和聲音的效果。
古代園林將動態水景以澗、曲水、瀑布呈現。依借假山地勢修筑山澗,模擬自然水溪的跌落回響,陡峭蜿蜒,表達古人對自然山林幽美環境的向往。曲水則是典型的與社交活動結合的人工水景,在石材上鑿出彎曲的石槽,上部設置石質噴水,使曲水中水體緩緩流動,招友人小飲于此,吟詩作詞附庸風雅。瀑布的營造則是聚水成洼于地勢較高之處,在山石之上開口使水流范漫流下,形成“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場景,體現坐雨觀泉之意。現代住宅景觀中,動態的水景以人工水軸、流水景墻、噴泉水缽、自然溪流、滴水、人工造霧、跌水、水幕、水霧等形式展現。
2.人與水的關系:
《園冶》相地中提到“江干湖畔,深柳疏蘆之際,略成小筑,足征大觀也”。展現古人在筑宅建屋時對悠悠煙柳水岸,澹澹霧繚山川的向往。在水中泛舟觀鳥,水岸樓臺賞月聽簫,勝似仙人瑤池的生活情境。水景基本功能是供人觀賞,從而帶給人們美感,使人賞心悅目。從景觀瀑布、到荷塘月色,從面狀水景到點狀水景,不同尺度的水景都給人不同的視覺感受。
2.1視覺
上述提到的水景動態和靜態的變化,結合環境光折射,給人帶來神秘變幻莫測的視覺感受,擴大空間效果。
2.2聽覺
動態水景產生的水聲,能弱化環境噪音,提升人的聽覺感受純凈度,愉悅身心。滴水聲使場景空靈,宜運用在小空間。疊水及飛瀑聲使場景活躍,讓景觀環境空間更加靈動。
2.3觸覺
直接接觸水景會帶來涼爽、輕柔的愉悅感受,延伸出旱噴戲水、淺水戲水池及泳池游泳等互動活動。
2.4嗅覺
臨近水面或霧狀水珠進入呼吸道時,會使空氣更加清新,帶來清爽感受。
3.水景布局方式
3.1面
面是形態的基底。住區內的景觀湖面及景觀水池,映襯湖岸風景,使居住區空間更加豐富,構圖更完美。
3.2線
線是形態的延伸與串聯。利用線狀溪流水體,串聯分散的景觀及建筑空間,增加沿線水景小品與景觀節點的趣味性,體現步移景異的園林空間感受。
3.3點
點是形態的基本構成與空間的聚焦。點狀水景如噴泉、流水景墻的設置,活躍空間氛圍,增加園林趣味。
4.案例分析
4.1鏡面的水——觀賞水面與功能泳池的結合
泰國Baan Sansuk 住宅小區
Baan Sansuk是位于泰國華欣海灘的一個杰出的居民住宅項目,景觀面積1.1613公頃,以“華欣”地域風情為設計藍本,成為泰國海濱項目的典范。整個項目沿著海灘呈現一個狹長的長龍狀,每一邊都有2排建筑樓,但是除去沿海的房屋,其他都不能直接看到海景,因此中心的狹長區域建成了一個小區景觀點。項目在入口大堂至濱海沙灘之間的中心綠地,設計了230米長的沙灘泳池及景觀池,住戶不僅可以在里面玩耍,還可以當做天然水上景觀來欣賞,達到了水景展示與功能的巧妙結合。
4.1.1功能與空間劃分:
水景帶貫穿整個地塊,形成通往濱海的景觀視線通廊,如同將海洋引入到住宅內部,其各處都有著不同的特色。居民不僅可以把水池當做“景觀”來欣賞,還可以下水游泳,盡情娛樂和放松。 將蜿蜒的走道與水景相融合,用弧線來打破建筑生硬的線條,增添柔美的視覺效果。走道會在某些關鍵點從一頭轉向另一頭,步移景異,讓人們在穿過這個狹長花園時,增添幾分有趣的體驗。
水池帶根據功能不同而劃分成不同的水池,如:景觀觀賞池、兒童泳池池、過渡池、按摩池和主體池。
4.1.2地域關聯:
項目與所處的地理環境結合,呈現獨特的本土泰式景觀風情。華欣當地以碧水、巨石而聞名,擁有得天獨厚的沙灘條件。它的泰文的意思就是石頭,因當地沙灘上的天然巨石而得名。 因此小區內部移入了很多當地海灘的鵝卵石,與環境相呼應,使住戶更能體會當地沙灘的特色。 在某些區域,更有選擇的布置了一些天然巨石,模仿當地有名的沙灘景觀,呈現出令人贊嘆的水景效果。
4.1.3岸線處理:
整體岸線呈現柔美的曲線,緩解了狹長的建筑布局空間帶來的局促感。在水岸采用無邊界的空間處理,與綠化景觀完美結合。平臺、木、石、卵石、草在帶狀空間中交織與流淌,豐富整體景觀感受。池邊嵌入帶狀卵石灘,呼應濱海沙灘環境。
木平臺的深色條紋肌理與白色石材步道的整體感交錯,提升了住宅內部投向核心園林間的視線觀賞性。利用水景邊的木平臺,作為日光浴休閑場地,充分體現住區的度假氛圍。硬質弧形石材臺階向水中延伸,順應曲線帶狀水景走向,緩解池底與岸邊步道的高差,豐富景觀層次。
4.1.4動態水景:
結合場地高差,設計與整體流線走向契合的臺地疊水景觀,豐富景觀層次,并在其間點綴天然巨石,作為視線焦點。在人流集中的活動場地周邊設置柱狀噴泉,使園林景觀氛圍更加活躍。
4.1.5小品:
水中樹池采用現代的曲線簡約形態,與整體景觀流線相契合,其白色材質與鋪裝色彩呼應。水畔家具同樣采用曲線造型,材料色彩與鋪裝的木紋相呼應,形成景觀整體形象的統一與協調。除了立體的白色水中樹池,也嵌入下沉樹池,使樹木猶如從水底生長出來一般。
4.2點狀的水——散布的景觀焦點
案例:中邦城市雕塑花園
中邦城市雕塑花園坐落于上海浦東新區一個擁有5000多戶住宅的居住區的中心,占地僅0.6公頃。其景觀設計目標是創造一種藝術、景觀和建筑設計的創新模式,使密集的城市生活可以持續發展。 點狀水景設置,是有限的造價下的理性選擇,規避大水面的后期維護。
景觀設計通過三個不同的花園場景,結合三種不同形式的點狀水景,詮釋城市和自然之中的動態景觀。
4.2.1 黃埔抽象花園——玻璃噴泉
花園周邊的河流洪水期會漫上河岸,花園模仿河水季節變幻,建筑2.5米高的不規則墻面玻璃噴泉,形成廣場的視線焦點。玻璃紋理的變化的層疊,使水在下落時飛濺水花,形成靈動的肌理。在廣場的周邊設置座位,可觀賞此疊水玻璃景墻。
4.2.2 認知花園——簡易噴泉
認知花園相對較為安靜,是居民冥想放送的場所。設計簡易的噴泉,結合周邊種植及礫石,傳出較輕的聲響。
4.2.3 天空花園——錦鯉池
天空花園空間較為開敞,設計橢圓型的錦鯉池,與周邊的小型聚會功能結合。
關鍵詞:改造小街巷建筑空間色彩
1.概念闡述
“街巷是一種小型、密集和狹窄的開敞空間,為居民提供就近的人性化交流空間。它將是城市里文化創造性最強的空間。”在這種類型的公共空間中建筑的各種特性決定了公共空間的活躍程度。E. Relph,M. Crang 和Norberg-Schulz等人認為場所特性是人們在一定時間跨度內共享體驗的一種歸屬感,這是從心理學和經驗角度出發提出的概念。在現在的城市建設中,很大一部分建筑的使用年限雖還未到,但其現有狀況已難以滿足現代的發展需求,所以對舊建筑的改造設計越來越多,這是城市發展對舊建筑的一種態度,建筑在街巷空間內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2.理念闡述
美國著名景觀設計師約翰•西蒙茲先生說:“人們規劃的不是場所,不是空間,也不是內容,人們規劃的是一種體驗”。城市中的建筑是人“穴居”的場所,建筑是人賴以需要的。當一座沒有生命的建筑首先包含了設計師的情感,建筑存在于城市街道中,建筑的色彩,所圍合的空間給人的不同感覺等,都使得城市街道也有了情感。在后期的建筑更新過程中,其外部形象就是我們要回饋建筑本身的,要懷著這樣一種心情去做設計,賦予建筑新的活力,當然這里不是指建筑設計之初的整體性結構設計,僅僅指在其現有基礎上的改造,蘆原義信的建筑“第二次輪廓線”給了我們設計的側重點。
這是人―建筑―街巷―人―建筑的情感巡回,這是本文所要首先表達的建筑和街巷和人的關系。以一則實際項目為例來進行思考,從空間處理、色彩搭配、歷史元素、人為干預等因素,立足于注重普遍受眾的視角來對這一主題進行探討。
3.現狀分析
案例位于徐州市的中心地塊,是城市主干道連接戶部山歷史街區的小街巷,作為與城市主干道垂直的小街巷,涵蓋了住宅、辦公、商業、住宅等多種功能于其中,其尺度較小但功能豐富、人流量較大。小街巷注重人行。人行其中,使用功能之外所擁有的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是一種情感,是人于街道所得。
4.改進方案
4.1空間處理
現代空間有一種劃分方法:分為知覺空間、實體空間、生產資料的空間等,空間中一個范圍的劃分不僅僅是地面上的,以人體的尺度來分析空間,頭頂、身體周圍、腳下都會有帶給我們空間劃分感的形體。
案例中有的建筑是一層為店面,二層及以上是有陽臺的住宅。人在其下行走,頭頂有庇護,會有一種歸屬感,歸屬感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有一種安全、被保護的感覺,從實用的角度,可以擋風遮雨。那么逆向思維,面對有店面的小街巷空間強化這種庇護的感覺則是營造、維持氛圍的一種設計手法。具體到設計中可以通過店招伸出的尺度、植物的枝葉和建筑銜接、遮雨棚等來實現。城市是針對大多數人使用的,所以應該是平和的,在空間處理中這種被庇護的感覺是要著重刻畫的,同時采用的手法也應是實用的。豎向的身體周圍的這片空間,庇護感在可以行車的街巷尤其明顯,大尺度的街道大多都會設置圍欄保護行人,但是針對小街巷,行人會不得不考慮躲避車輛的問題,但是通過抬高的人行道一般即可以解決,再高一點的就是花箱、樹池、小柵欄等,腳下的鋪裝通過不同的材質、色彩的變化也可以有場所分隔的心理作用。這些都是比較簡單易行的手法,即隔斷產生距離感,距離感產生安全感。
4.2色彩搭配―色彩背后的面孔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每個歷史階段每個城市都有自己代表性的色彩,或者說是主色調。
世界各個民族、地區對色彩各有所好,這漸漸演變成一種文化,色彩和材質的結合構筑了人
的文化認知,這種認知已不僅僅對于建筑,已漸漸蔓延到視野所及的各個設計領域。但是現
在普遍存在一個文化同化的現象,不論何地想到古文化結合現代設計都喜歡用一種顏色:赭
紅色+灰色,這是一種泛泛的文化,顏色固然讓人聯想到歷史氣息,但是灰色的古建筑較常
見,是因為石頭是灰色的,這是材質原本的顏色,這種使用既穩重又實用,因為當時受技術與權位的限制,所以色彩的運用受到局限,所以有一句話說得好:我們對色彩的感覺不如古人強烈。
色彩搭配中包括色彩和材質,色彩更注重視覺,材質注重觸覺,雖然好些材質我們是觸
摸不到的,譬如建筑高處。但是它能夠透過視覺帶給人觸覺的感知,這是我們長期生活的條件反射。我們擁有成熟的色彩使用技術,卻常常喜歡模仿別人,現在的城市建設中常常被要求設計方做明清風、民國風,設計出來的常常是灰色的,這是一種次文化,不代表我們現在這個年代,色彩不是只有這些,色彩斑斕漸漸被去色被城市設計霸權所侵占,城市模式化、灰化,文化會有斷層。
右圖是案例之一的建筑立面,設計方要求明清風格,但是針對其現狀有嶄新的學校,考慮到一條街道應有歷史漸變的風格,不應不考慮其現狀而整齊劃一,在色彩上采用飽和度較低的色彩,注重古樸又不失對現代建筑的尊重,下圖右側建筑靠近歷史街區,故而延續古建風格,但是左側的建筑是學校,通過對其完好現狀稍作改動,增加其古樸味道,過渡到城市主干道。
4.3設計細節
案例中街巷設計要求中被定位為明清風,在做這樣的小街巷的時候雖然是要和周圍的歷
史街區相呼應,但是現狀有些建筑現狀非常好,有的建筑是新建的學校,在方案中是應該要
堅持分別對待的,而不是全部改造成明清風,設計細部的刻畫是主要體現其與戶部山歷史街
區呼應的主要設計手法。
歷史元素包括建筑本身的建筑年代,還包括建筑外觀的歷史味道,這就是建筑改造中的
一個元素。除去保護歷史建筑,有時候為了營造古韻的環境氛圍而進行的立面設計往往要加
入歷史元素。目前的手法多是將現代材質與歷史形狀結合、色彩與歷史符號相結合、歷史元
素重組等手法,但是有更多的手法期待我們去創造,這將是一個大的話題。上圖展示了案例
中的設計細節。
5.人為干預
人為干預包括一個可行性因素在其中,實際項目中造價、安全性等是設計者在改造設計
中應該著重尊重的,然而一個項目中甲方、領導意愿必然是會出現的,它相當大一部分上限制了設計工作者的設計手法,最后出來的效果往往是經過多次修改的,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方案的統一性和完整性。一個對實施資金、環境現狀更為了解的決策者對方案是可以起著良性引導的作用,我們的實際項目要避免的就是設計和施工的巨大差異,一個好的項目的完成應該是設計方、施工方、城市建設者這3者的良性協調、交流的產物。一個城市的市長、區長等等都應該將自己看做“建設者“,以強烈的責任心理性地對城市建設持謹慎態度,我們拒絕城市設計霸權。
6.結語
面對高度人口下日益緊張的住房供給,小面積住宅必將成為未來住宅商品發展的主流,“布丁”理念的實用性越來越凸顯出來。因此,探究有效節省空間方法在當下的時代背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在極有限的空間內通過室內設計、多功能以及結合智能科技,使小空間變大。讓人們體會到一種舒適時尚,簡潔大方,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的居住感受。
經典案例介紹
日式榻榻米:榻榻米是用藺草編織而成,一年四季都鋪在地上供人坐或臥的一種家具。傳統日式榻榻米睡床是非常典型的一種節省空間的案例。榻榻米具有床,地毯,凳椅或沙發等多種功能,白天把被褥收起,在上面吃飯和進行各種活動,晚上則可以在上面睡覺。同樣大小的房間,鋪“榻榻米”的費用僅是西式布置的三至四分之一,非常經濟。榻榻米不但有效地利用了空間,地臺下部還有很大的儲藏空間,可以做收納利用,在它下面設置貯存空間,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居室的剩余空間。
隱藏高低床: “收納床” 平日里可以 “藏”起來,睡覺時再攤開,是一種大面積節省空間的實用家具。來自設計師Giulio Manzoni的創意——可以收納隱藏的高低床(Pull-down Bunk Bed)是所有小戶型的福音。平時隱藏起來絲毫不占空間,看上去就像是壁柜,需要的時候再將上下兩個門翻過來就變成了高低床。
多功能39平米變形公寓 :Treehugger(室內設計相關網站)的創始人Graham Hill 在紐約打造了一個多功能變形公寓,在39平米的房間里,有8個功能房間,臥室,客廳,辦公室,客房,廚房,衛生間,容納10人的餐桌,書架,儲物空間樣樣不缺,空間雖小但功能齊全。
櫥柜餐桌(隱藏家具):廚房里櫥柜的下半部分與內部可以拉出,拆分堆疊成餐桌,并巧妙隱藏了10把椅子,最后可以變成完整的10人餐桌。這樣的餐桌只有需要時才把它拿出來,設計巧妙,使用簡單方便。
臥室(多功能):沙發和床的多功能轉化,把沙發經過一系列重新扭轉拼接,可以攤開變成一張床,沙發底部還有儲藏的功能,可變性使小面積臥室具備很大的空間實用性。
有效“節省空間”的方法
1. 巧妙的儲藏
儲藏擴展空間的收納主要包括玄關收納,立體空間收納,隱藏式收納,最主要的特點是重復使用多種功能的儲藏組合,具有極強收納性且不占空間。對于小戶型空間來說,地面空間及其有限,有效利用墻面是一種很好方法,不占用寶貴空間就能實現收納。通過利用墻面,結合擱板、支架、小型壁柜的使用挖掘墻面的巧妙空間面積,開闊立體空間。另一個巧妙的儲藏地點是床底空間,儲藏面積相對較大而且由于收納在床底,也不影響美觀,是一種不易讓人覺察又具有家具功能的儲藏空間。
2. 家具
功能單一且大件的傳統家具早已不能滿足當代年輕人的需求,尤其小戶型空間的需求。人們更傾向于選擇多功能組合、可多樣折疊或小型家具。這一類的家具占地少、靈活性大、 功能轉換簡便、實用性強,也是調查中大部分人最常想到的節省空間方式。他們最大的好處在于:一是節約空間。無論是組合或折疊家具,都比傳統大型機家具體積更小,可最大范圍節約空間。二是功能多樣。在較小的居住空間內,有效的利用家具提高空間的使用率,一件家具可同時具備多種功能。在釋放你的居住空間的同時,也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
3. 裝修材質
透明材質和反光材質在擴展空間時很常用,對增大視覺空間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玻璃透明、易于加工造型和色彩,可調節透明度,同時有耐腐蝕性的眾多特點,使其在室內設計中的使用越發廣泛。而鏡面材質能擴大空間尺度,利用反射降低小空間給人的壓迫感。透明材質和反光材質的適當運用,還會為家居生活營造自然明亮的舒適氛圍。
4. 視覺心理
視覺感官對于人們心理的暗示是不可忽略的。某些方法的合理利用遵循人們視覺心理的規律,給人視覺上的空間擴展感。淡雅的淺色調、中間色作為主基調能延伸空間,讓空間看起來更大;有效、合理的利用光線會使居室明暗相間;開放式空間具有的高流動性和趣味性;運用鏤空隔斷來體現空間延續;橫向條狀圖案可以擴大房間的寬度,而縱向條狀圖案能突出高度,卻不減小寬度;小型圖案會給人帶來房間規模大而深的感覺。通過了解這些簡單的心理規律能巧妙回避一些狹小空間的缺陷。
關鍵詞:香港舊城區;唐樓民居;活化街區;公共空間
Abstract:The reconstruction of blocks in the old city, together with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olk houses, streets and public space, is always a key of urban planning. The old city (Victoria City) of Hong Kong has been developing for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 and the traditional street views and public space have also undergone regeneration, from which we can pursue the gains and losses of some certain handling methods. The article introduced the forming background of historic blocks in the old city of Hong Kong, pointed out that “Chinese tenement” a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olk house w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locks in Hong Kong and analyzed several updated cases of public space of Chinese tenement active programs in recent years. Hope to find a direction for the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urban folk houses.
Key words:the old city of Hong Kong ; Chinese tenement ; active block ; public space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6)-12-90(4)
1 香港舊維多利亞城的華人歷史街貌及公共空間
香港位于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珠江口東岸,瀕臨南海。1841年后英國人開始管治香港,沿著海港建立了最早的舊城――維多利亞城。當時的維多利亞城分為三個區域:城的中部被稱為“中環”,是英國人行政、商貿及軍事核心;城的西岸被稱為“上環”,是最早期碼頭華工聚居地,進入民國時間各地華商南來聚集此區經商,遂成為華商的居住及生活中心;城的東岸被稱為“下環”,即是現時的灣仔,初時是英商舶船及存貨地,后期逐漸填海,英商將倉地改建或出售,遂成為華人聚居地。
時至今日,中環現代的摩天大廈與雄偉的英式文物建筑交織排列,是許多游客所認知的香港殖民歷史城貌,但這并非本文分享的議題。在上環和下環(灣仔),現在依然可以看到華人傳統的民居街景,本文將集中討論這兩個華人區域在街區重建中如何處理民居公共空間的經驗。
香港最早期的華人市區居所沿用嶺南式竹筒屋,下鋪上居,垂直于街面平排而建成,其正立面向街道,深處有窄窄的天井,樓梯及廚房均設于天井內。隨著香港逐漸發展成為英國人的商埠后,人口激增。至19世紀末,華人區越加稠密,頻頻將舊樓加建及密封,埋下許多危機。當時舊樓危機問題很多,主要有:居住密度大,導致加建,因而木樓板超出負荷范圍;增加住戶,權責不分,管理出現混亂,屋頂失修無人管理,漏水帶來污水的衛生問題;擅自加建、分間,導致某些房間沒有直接通道,雜物嚴重阻塞消防通道,有時甚至樓梯也被僭建,導致火災時難以逃生;每家人自建廚房,有時加建的廚房會無天井窗、無煙囪,不能排煙導致油煙積聚, 滋生鼠蟲;舊樓沒有衛生間,竹筒形的平面使得內房住戶的糞桶需要穿房入舍才運出前門,糞水滴落在大廳或過道上,極不衛生;由于過度加建,往往連天井也封密作為居住空間,因而后面的內房無空氣流通, 加速疾病傳染。
基于以上的問題,當年華人區頻繁發生火災及塌樓,終于在1894年,上環太平山區爆發了最嚴重的鼠疫,造成二千多人死亡。 當時的港督羅便臣 (Robinson) 爵士接受英國工程師查維克 (Chadwick) 的報告,認為當時華人極度惡劣的居住環境是鼠疫爆發的主要成因,繼而在1903年推行香港歷史上第一條《建筑及公共衛生條例》,引入英國當時工業革命后期最先進的結構、通風、采光、防火、逃生標準,并融合了華人生活習慣和嶺南營造技術,衍生為建筑的標準。此后根據此條例建造的房屋,形成了獨特的華人民居建筑形態,香港人稱之為“唐樓”,用以區別洋人住的“洋樓”。
唐樓的形態由當時特殊歷史情況衍生的建筑物條例演繹而成,建筑要求主要有:樓房有高度限制,使得面向街道的窗戶可以享受到自然光;每棟建筑物之間需要防火分隔,不可以用木板墻,必須構造實心的磚墻作結構及隔火的分界墻;陽臺可以伸出街外,適合南方氣候,讓公眾可以有遮陽的同時,住戶也可以在樓上有乘涼透氣的地方;建筑物的密度、容積率和樓層均受到控制,初期只可建造3層,控制民居不要過密;地面通常是商鋪,可以占用整個地盤,上面住宅平面要內縮,令到向后的房間和廚房均可以采光;需要配有后巷,即兩棟唐樓背靠背的地方,中間是公用的后巷,方便運送糞桶和火災時可以多一條路徑逃生;建筑物之間的街道雖然依然如舊非常狹窄,但由于控制了建筑物高度,頂層也要后退,建筑物沿街底層依然可以采光。
香港的華人舊區沿街多由唐樓組成,因此街區的面貌概括來說,是連串的陽臺、臨街的回廊、共享的窄街、后退的頂層和讓廚房及后走廊開放的后巷景貌,也就是上環區和灣仔區的傳統街景。
2 重建城市公共空間的手法演變
香港唐樓群特有的建筑形態,構成舊區特殊的共享空間,例如:兩旁布滿街檔的窄街,唐樓之間后窗互望的后巷天井,臨街的露臺,騎樓下人們商貿及進行各種小區活動的空間。過去數十年來,隨著城市發展,舊城公共空間也在發生改變。
以往香港重建舊區的手法并不成熟,往往破壞了小區的傳統公共空間。1960年后,香港建筑條例改變,容許建造高樓大廈,以覆蓋率和容積率來控制樓宇的密度,樓宇開始可以建起得很高,唐樓群逐漸被拆作重建,大致會發生以下幾種情況。
2.1 以往在窄街舊區里個別地盤重建
從1960年至大約1990年代,發展商重建舊區時只關注新建筑的實用性。個別發展商將個別唐樓拆建,但舊有街道卻沒有拓寬。雖然新的覆蓋率條例要求塔樓收窄,但是由于香港沒有塔樓后退的條例,所以塔樓建造時多靠近臨街立面,造成狹窄的舊區街道如同深坑一般,比昔日更密不通風,舊日臨街騎樓下的公共空間因此消失。此外,裙樓緊貼后巷,令舊日天井也消失了。整體來說,舊有的公共空間都被破壞,街區微氣候也惡化了。
2.2 以往在舊區里進行單一大型重建
發展商有時會整合舊區地盤,改建為單一大型屋苑組群,將幾幢塔樓建于裙樓上。裙樓緊貼臨街面,裙樓前的街道依然狹窄。塔樓收窄后騰出空間形成裙樓上的平臺,被塔樓圍困,并不提供給公眾使用。整體來說,舊有的公共空間反而被私有化。
2.3 近年在窄街舊區里跟據城市規劃的單一小型地盤重建
近20年來香港政府城設點規劃大綱會在舊區預留某些荒地,形成不同小型的“袋口公園”,供公眾作休憩使用,可惜成效不理想。由于防火的要求,公園兩側小型地盤獨立發展重建為高樓,高樓的墻面要用實墻,公園像被高樓圍在深坑一樣得不到光線或空氣,高樓與公園亦不發生關系,民民難以有效使用這些空間。
2.4 近年舊區單一大型地盤重建
近20年來,城規有時會要求大型重建損撥出部份地面給公眾使用,但是考慮并不周詳。發展商將許多舊區唐樓拆卸,整合為一大地盤。由于不再是獨立唐樓,無需后巷作走火或運輸垃圾之用,重建甚至可以占用原屬私人業權的后巷。新建筑會在大堂門前撥出空地建造一個漂亮的大型羅馬式廣場開放給公眾享用。雖然在城市設計上已經比昔日思維有所改進,但是與舊區肌理不能發生關系。而且新建筑的裙樓緊貼旁邊剩下的舊樓,令舊巷環境比以前更差。
以上四種舊城重建的手法均不理想,將舊有的傳統街景破壞之余,亦將小區的公共環境質素下降。
3 活化城市文物建筑的空間案例
以上例舉的舊區改造均是以前并不理想的做法。幸而在近十年里,香港社會保育文物建筑的意識有所提升,政府和業界亦對舊區重建有了一些新的思維,開始尊重舊區的公共空間和街道原有的脈絡,以下簡述幾個較有代表性的案例。
3.1 案例一:灣仔區和昌大押 (當鋪) 保護及更新項目
位于灣仔莊士敦道的這一列四幢的戰前唐樓,始建于1888年,其中一個單位里的“和昌大押”,經營典當業過百年,最為香港人所熟識。這列唐樓的最大的特色是沿街有相連的陽臺和古典式長廊,成為灣仔舊區的地標。2005年,香港的市區重建局將這列唐樓與周邊地盤一并發展。經過6年的規劃、保育及更新工程,成為新式住宅及商業綜合項目,而這四幢唐樓被加固并活化為時尚餐廳。這個項目可算是香港最早的一個將唐樓經活化后而能夠自負盈虧的項目,因此整體來看是個平衡發展和保育的例子。
在這個例子里看到的是香港舊城沿街唐樓群特色的連串陽臺及回廊,結合了嶺南民居與英國人在南洋殖民地遮陽擋雨的特色設計。這個項目最大的特色是恢復了陽臺及回廊,保存街貌舊樣,并將天臺辟作公眾空間。
3.2 案例二:上環永利街唐樓保護及更新項目
香港電影《歲月神偷》取得國際電影獎項,電影取景的上環永利街唐樓群因而成為熱門旅游景點。香港市區重區局順應民意,取消原來重建計劃,將這一列九幢建于1950年代初的唐樓全數保留,拆除騎樓違章物,將門窗及欄桿修復。項目最大的特色是保留了原本居住的用途,供香港大學海外學生短期租用,可謂將唐樓最“原汁原味”保存及更新的例子。
上環永利街唐樓群保留了香港舊城沿山小區的形態。在開埠早期將該類山區規劃成一排排唐樓的時候,前面均有一公用空地,被稱為“臺”,小區居民可用作乘涼或聚集,甚至有小鋪將貨物展示在空地成為“地攤”。這個項目除了保持唐樓群為住所及小鋪外,亦保留臺地作共享空間,市區重區局并安排文藝活動在樓宇及臺地舉行,保存了小區風貌。
3.3 案例三:灣仔藍屋唐樓群保護及活化項目
灣仔石水渠街有一排上世紀20年代的磚木結構唐樓,稱為“藍屋建筑群”,因其鮮藍色外墻和鐵欄騎樓而成為香港地標。通常這個年代的唐樓多數已經殘破不堪而被丟空,但是這組房屋卻屬于罕有在市區內仍然有居民長住的唐樓群,成為香港社會文化的話題。香港政府邀請灣仔地區非牟利福利服務組織――圣雅各布福群會合作,以創新“留屋又留人”理念進行活化――保留舊住客,同時另新設社企運作的店鋪,如故事館、有機食物店、社會服務中心等,剩余的單位也迎來文化藝術工作者作為新租客。
藍屋活化的空間特點是利用原有建筑結合后巷及荒地成為新的公共空間。除了鞏固舊樓及改進消防與衛生設置外,新設計在唐樓后巷空中以回廊、電梯貫穿相連,增強單位互動,又把后巷和荒地變成公共花園,讓居民、街坊、社工及藝術家互動溝通,為舊區建立新社群網絡。
3.4 案例四:上環余樂里后巷唐樓群更生項目
上環余樂里是一排建于上世紀30年代唐樓的后巷,狀況十分殘舊,衛生環境極差,難以有效全面復修原貌,居民也不想留下,多年來促請政府重建。市區重建局將這排屋與附近地盤整合,重建為新型住宅高樓,卻將唐樓剩余部分化成裝飾元素融化入公共空間。
此項目的新建高樓設在舊街巷的,以便騰出空間作為公園,保留了三幢相連式頗具特色的唐樓,保留唐樓外框,拆除破爛的屋瓦,唐樓遺跡活化為室外展館。重現香港舊區的巷里空間,保存了石墻、樓梯及老榕樹,讓公眾在步行巷里的過程中體驗舊日風情。
3.5 案例五:灣仔“藝術小區”茂蘿街唐樓群活化項目
茂蘿街唐樓群,是兩排共十幢在灣仔舊區建于1910年代的三層較完整的唐樓組群,在香港是十分罕有的。此案例為筆者設計的建筑保育項目,同時達成三個目標:在狹窄的舊區提供公共空間;保育歷史建筑;活化為公眾文化藝術場所,在開展各項文化活動的同時,展現唐樓的歷史以及保育傳統建筑的手法。
在設計手法方面,著重以下幾方面:
3.5.1 公共空間
為了符合城規要求提供小區公共空間,將殘破的唐樓部份拆除,辟作公共空間,將舊區原有后巷融入其中,活化舊區巷里空間,并以地磚及燈光刻劃出舊建筑原有平面,用保存的舊建筑的向內立面造成解剖面,讓公眾行走在內部天橋時能感受舊日都市唐樓群組的規劃及尺度。
3.5.2 街景塑造
不強求塑造懷舊景象,充分尊重歷史變遷。完全保存了1910年代最完整的四棟唐樓,并修復其特征元素,尤其是騎樓欄桿及法式門窗等,從而保留引人矚目的歷史街景。但是在整理其余已經被嚴重改建過的兩棟唐樓的時候,融合現代元素,得出來的整體效果呈現新舊的交錯、反映街景的蛻變。
3.5.3 室內空間
這個項目需要活化舊有空間,就必須符合現代的舒適要求及安全標準,故此將所有鋼鐵樓面結構和消防冷氣裝置隱藏,讓公眾在欣賞藝術展品的同時,也可以看到傳統的木梁、磚線和門窗等舊有元素。
3.5.4 互動空間
這個設計開辟了新的庭院,公共空間與建筑形融為一體。垂直綠化墻可以變更為電影屏幕或裝置藝術房間,玻璃幕墻后的木條百葉可以隨意調整,配合中庭的活動或天氣的變化,讓各層室內的游人同時欣賞內庭院的景色和表演,創造了互動空間,經常舉辦公眾文化藝術活動,讓市民參觀及參與香港漫畫動畫創作,如今已是“動漫基地”,推動了香港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
貝丁頓案例
由貝丁頓零能耗發展項目(BeddingtonZero Energy Development)開發的貝丁頓“零能耗發展”社區位于倫敦附近的薩頓(Sutton)市,由美國著名的生態建筑師比爾,鄧斯特(Bill Dunster)設計。該項目被譽為英國最具創新性的住宅項目,其理念是在不犧牲現代生活舒適性的前提下,建造節能和環保的和諧社區。于2002年建成的社區占地1.7ha,包括82個單元(271套公寓)和2369m2的辦公、商用面積。
貝丁頓零能耗是第一個典型案例。其理念是展示如何既能將住宅區與工作區相結合,又能與周邊郊外住宅區的居住密度相匹配,從而切實提高小區整體的宜人性――尤其是花園和公共開放空間的宜人性。這得益于將朝南的單面住宅排屋與朝北的生活/工作單元或工作區相搭配。通過在工作區屋頂上設置花園,就有可能讓幾乎每一個家庭擁有花園或陽臺,同時又使辦公區能獲得充足的北面光照。經過5年的充分使用,從未有住戶對小區內的工作者表示過抱怨,這表明不同功用的結合在整體上是互補的。設計團隊努力在正確的地點做正確的事情。
案例分析
一項來自倫敦歷史最悠久的房屋協會――皮博迪信托機構――的有關混合收入綜合居住區的大綱要求1/3的住宅作為社會租賃房:1/3的住宅為共有產權房;1/3的住宅作為私有產權出售。大綱要求同時考慮大家庭和小家庭的居住需求,也要有1室或2室的公寓,這就產生了不同平面單元形式的多樣性,而每個單元形式又可改變以適合其在總體規劃和剖面圖中的位置。朝北的工作區可以分為諸多小單元,每個單元都有一個單獨的前門通往街道,或者也可將單元之間打通形成一個長度與整個排屋長度相當的大型工作空間,足以容納30~40人同時辦公。
這就使無論是大規模還是小型的公司都可以融入這個社區中。為連接一層的居所與相鄰的工作區,設有門和抬高的入口,順應了居民或者想擴大自己的居所,或者想將自己的住宅和工作區連為體的意愿。這種靈活性使自由職業的父母們更能兼顧家庭與工作,做到兩者間更好的平衡,這一設計直接受到我們在希望之家項目中運行零能耗TU辦公室時的經驗啟發。從當地拆除現場中回收結構性鋼構件和軟木墻筋,然后重新制成有用的新結構構件這方面而言,生態區的重建十分成功。絕大多數散裝材科和勞動力都來自距現場80km的區域范圍內,因此盡管擁有更厚的墻體和更高的熱容性,其建筑中的隱含碳與批量建造的工業標準產品的體積相比卻更少。
貝丁頓零能耗社區的規模恰當,完全與區域內的污水處理廠和采用木質燃料的熱電聯產中心相適應。盡管我們可以根據需求準確地設計發電廠的規模,但是高昂的人工維修費用對于一個這樣規模的封閉社區而言令人不得不望而卻步,不過,此問題有望隨著這兩項社區應用的技術在倫敦南部的逐漸普及而獲得解決。
生物質熱電聯產系統非常適用于混合收入居住區的零供暖規格的社區,因為這種社區的熱需求僅限于加熱水,且全年需求量變化不大,一般都安裝有特大的熱水箱,能在滿足高峰期需求的同時仍然允許全天緩慢加水。這樣,發電廠就能恰好滿足平均電力需求,當社區電量有剩余時可將余量輸出到電網――而在高峰用電期又可輸入電網電量以滿足需求。兩相比較之下,一年以后,如果電廠運行穩定,只在維護期間有計劃地停機,則其產生的能量會比實際需求略多。如果剩余電量為年需求量的5%~15%,則應有可能抵消其最初建造時的隱含碳和計劃維修/更新時將產生的碳排放量。同傳統供暖鍋爐相比,生物質熱電聯產系統的優勢在于,在兩者消耗同樣數量的生物質燃科的情況下,生物質熱電聯產系統可以利用廢氣產出電能,而傳統供暖鍋爐的燃燒方式則不太可能對生物質燃料有如此高效的運用。這使得生物質熱電聯產系統更容易被控制在國家的生物質能源限額以內,同時仍適用于居住密度更高的社區。
整體規劃實現居住零能耗
貝丁頓“零能耗發展”社區的“零能耗”得益于兩大特色其一是按照節能原則設計的建筑物,其二,社區能耗來源于內部的可再生能源。具體操作時主要通過下述三個環節來予以實現。
1 建筑節能
建筑師通過各種措施減少建筑的熱損失,并盡可能使用太陽能獲得熱量。各建筑物緊湊相鄰,以減少建筑的總散熱面積。為減少建筑物的表面熱損失,建筑物的樓頂,外墻和樓板都采用300mm厚的超級絕熱外層:窗戶選用內充氬氣的3層玻璃窗;窗框采用木材以減少熱傳導。每一居民戶朝南的玻璃陽光房是其重要的溫度調節器冬天,陽光房吸收了大量的太陽熱量來提高室內溫度,而夏天將陽光房打開變成敞開式陽臺,利于散熱。采用自然通風系統將通風能耗最小化。風力驅動的換熱器可隨風向的改變而轉動,一邊排出室內的污濁空氣,一邊利用廢氣中的熱量來預熱室外寒冷的新鮮空氣。在此熱交換過程中,最多有70%的通風熱損失得以挽回。
2 熱電聯產系統(combined heat and power system,簡稱CHP)滿足必需的能源需求
有些能耗是生活中必需的,如居民用水用電。貝丁頓社區采用熱電聯產系統為社區居民提供生活用電和熱水。同時,該系統以可再生資源――木材為燃料。根據供應量,系統每年的木材需求量是1100t,其來源包括周邊地區的木材廢料和鄰近的生態公園中管理良好的速生林。整個社區需要一片3年生的70ha速生林,每年砍伐其中的1/3,并補種上新的樹苗,以此循環。樹木成長過程中吸收的CO2,在燃燒過程中等量釋放出來,符合零溫室氣體排放原則。
3 “綠色交通計劃”減少居民汽車出行的需要
貝丁頓社區的“綠色交通計劃”包含三個層面:
(1)減少居民出行需要
社區內的辦公區為部分居民提供在社區內工作的機會。公寓和商住、辦公空間的聯合開發,使這些居民可以從家中徒步前往工作場所,減少社區內的交通量。同時,為減少居民駕車外出,物業管理公司也作了多方面的努力,包括為社區內的商店組織當地貨源,提供新鮮的環保蔬菜、水果等食品;退臺式屋頂每上一層都往里設個退縮位,為下一層公寓營造露臺或花園,鼓勵居民在自家花園中種植蔬菜和農作物;社區內還設置多種公共場所――商店、咖啡館和帶有兒童看護設施的保健中心,滿足居民多樣化的生活需要。
(2)推行公共交通
社區建有良好的公共交通網絡,包括兩個通往倫敦的火車站臺和社區內部的兩條公交線路。開發商還建造了寬敞的自行車庫和自行車道。遵循“步行者優先”的政策,人行道上有良好的照明設備,四處都設有嬰兒車,輪椅通行的特殊通道。社區為電動車輛設置免費的充電站。其電力來源于所有家庭裝配的太陽能光電板(將太陽能轉換為電力),總面積為777m2的太陽能光電板,峰值電量高達109kWh,可供40輛電動車使用。
(3)提倡合用或租賃汽車
為滿足遠途出行需要,社區鼓勵居民合乘一輛私家車上班,改變一人一車的浪費現象。當地政府也在公路上劃出專門的特快車道(Car P001),專供載有兩人以上的小汽車行駛。同時,社區內設有汽車租賃俱樂部,目的是降低社區內的私家車擁有量,讓居民習慣于在短途出行時使用電動車。
批量建造
在完成貝丁頓零能耗項目后,零能耗工廠團隊意識到,必須降低建筑構造的復雜度和構件成本,才能令房產開發者們心悅誠服地推廣這種社區。
打包的零能耗概念是對排屋概念的闡釋,以確保在歐洲最大限度地復制混凝土疊合成形技術,或者,如果在較小的項目中選用了更傳統的低成本構造技術,則復制簡單的預制混凝土構件。在這里,橋梁已經消失,前庭花園更寬廣。以更高的空間標準打造更適宜的私人空間,生活/工作單元也擁有自己的花園,而復式住宅的屋頂花園改進得更具私密性,不會被俯瞰困擾。街區之間的間距略有擴大,以增加日照,并實現了路邊停車和郵遞到戶。每棟住宅和工作單元既有一個直接面向街區的前門,又有自己的私人花園。每戶的太陽能電池板面積有所增加,各種標準的戶型:從一室,二室和三室公寓到復式,排屋和生活/工作單元――均可在簡單的橫墻結構體系中找到。這類型的變體有醫療零能耗(MedZED)和教育零能耗(EdZED):北側的生活/工作單元部分可以作為醫院病房或教室使用,并且由一條南北向的線形軸向街道相聯系,從而創造出個更大型的公共機構又為在這里工作的職工提供住房。平價運作具市場推廣的潛力
相比傳統生態社區的高造價帶來的低收益,貝丁頓社區在經濟上的成功是令人鼓舞的。以一棟典型的小區建筑單元:由六套三居室的復式公寓、六套一居室的公寓及六套辦公單元組成一棟建筑而言,同傳統的相同面積的房產項目相比,雖然總投入增加52.12萬英鎊,但由于市場反響強烈和政府的鼓勵:在這個項目的設計和運作中,世界自然基金會為其提供了資助,薩頓市政府也以低于正常價格的地價作為鼓勵,使開發商在地價和售價方面雙重得益。最后的總收益比傳統的相同面積的房產項目多66.8萬英鎊。
關鍵詞:居民住宅 火災原因 預防對策
我國居民住宅近年來火災頻發,在所發生的火災總數中,無論火災起數、傷亡人數和火災損失都占了較大的比例,而且時有發生重特大火災,因此居民住宅防火安全是一項重要工作。而居民住宅存在的特點:分布散、數量大,又處于日常消防監督管理之外,所以需要通過整體提高全社會公民消防安全意識和消防安全素質才能對預防居民住宅火災達到最佳效果。現對居民住宅火災多發的一些原因及預防對策進行簡單分析。
1、居民住宅火災多發的主要原因
日常生活中使用明火操作不慎。每天生火做飯,對于一個家庭來說必不可少。在城鎮居民中還在使用大鍋大灶做飯的也為數不少,而在灶口附近或房屋周圍就近堆放柴草則往往是火災發生的禍患之一。火災的發生,通常都是對用火的疏忽所造成。目前,大多數鄉鎮和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而留守在家中的多為老年人和兒童,一旦火災發生,嚴重的則會引起人員死傷。還有使用煤爐的居民,也將大量可燃物囤積周圍,如長時間使用,又無人照看,極易引發火災。在所發生的火災中,就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其次,在城市居民中使用管道煤氣、液化石油氣的,已較為普及。液化氣、煤氣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方便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第一,它們都是易燃易爆氣體,如果使用不當,就會造成可怕的災難。廚房環境復雜,灶具因油污過多長期使用極易出現故障,從而造成導氣的橡膠管老化。有些居民由于未對橡膠管與灶具或燃氣管道連接處進行綁扎,造成密封不嚴或橡膠管脫落引起氣體泄露,可燃氣體遇到明火或電火花就會迅速燃燒甚至爆炸。此外,在冬春火災易發季節,在家用炭火取暖、使用蠟燭、吸煙等,若距離可燃物過近或不注意安全,都有可能引發火災。
電氣原因引發的火災。這些年來,居民住宅發生火災由電氣原因引發的也在不斷增加,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隨著人們生活的改善與提高,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空調等各種各樣的電器設備都進入了普通家庭,從而導致日常用電量大幅度增加,而有些居民在增加用電量的同時,并未對自己的電表進行增容和線路改造,使用中線路超負荷運轉,甚至還出現用銅絲代替保險絲的現象,還有些年久失修的線路仍在堅持工作,超負荷運轉不僅加速絕緣老化,對絕緣層造成破壞,還極易導致短路而引起火災的發生。第二,室內電氣線路敷設隨心所欲,隨意布線,不按設計規范走。現在很多居民在對住宅進行裝修時,過多追求時尚美和古典美,電線基本采用暗敷設,部分家庭在吊頂內有多個照明燈具及大量線路的情況下,還用可燃材料做為吊頂。相當一部分的線路敷設不規范,有的是直接敷設在可然物內,沒有進行穿管保護;有的接頭部位處理不好,連接處松動;還有的電線是偽劣產品。因此,一些剛剛裝璜不久的住宅較易發生火災。此外有些居民家中使用白熾燈、取暖器等離可燃物過近,長時間使用烤著可燃物,由此引發的火災也時有發生。
因玩火及燃放煙花爆竹引起的火災。小孩用打火機玩火及燃放煙花爆竹引起的火災,在居民火災中是很常見的,尤其是在喜慶節日里在住宅密集區燃放煙花爆竹極易引起火災。
化學危險品的不正確使用或存放。有些居民在家里存放汽油、柴油等化學危險物品,猶如給自己身邊安放了一顆炸彈。還有的居民隨意傾倒液化石油氣殘液。除了以上所述所說的火災原因外,還有由于家庭糾紛、鄰里糾紛等引起的放火也時有發生。
以上是居民住宅火災多發的直接原因,歸根結底,是由于居民消防安全意識偏低和消防安全整體素質不高造成的。當然,在很大程度上也與我們城鎮和農村的消防基礎設施薄弱、消防宣傳教育以及消防檢查執法力度不夠等方面有關。
2、居民住宅火災預防的對策
加強對消防基礎設施的建設。各級政府在居民住宅消防基礎設施建設中,應該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在其轄區的公共部分建立防火滅火設施。在城市中居民住宅區的消防水源、消防通道和水系統都要落實到位;一些城市老城區的電氣線路老化,已經不能適應現在用電量過大要求的,政府應當及時地為居民更換老式電氣線路;對于一些耐火等級比較低的農村居民住宅,要堅決地推行農房改造措施;對于干旱缺水的地方,要做到防范于未然,修建合適的消防水池,以備不時之需;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為居民家庭配備小型家用滅火器等。資金問題在消防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是最大的困難。可以采取居民自籌一部分,集體拿出一部分,政府補貼一部分的三方籌資方案。
加強消防教育和消防的宣傳。大力加強消防安全宣傳教育預防居民住宅火災。目前我國國民消防安全素質不能滿足社會快速發展的要求。用火不慎、違章操作,值班制度形同虛設,消防設施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等,都是近年來居民住宅火災頻發的重要原因。因此,重視消防宣傳教育和培訓,增強社會消防安全意識,提高整體消防安全素質,就成為一項極為迫切的任務。
一方面,應加強對中小學生的消防安全教育。另一方面,勞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有關部門都應認真履行自己的法定職責,積極開展消防安全的宣傳、培訓工作。消防執法機構作為政府消防工作的職能部門,要督促落實《消防法》賦予居民委員和村民委員會消防宣傳教育的責任,把消防宣傳的責任落實到所轄區域居民的生活中。對消防宣傳的數字化、網絡化建設,教育內容與現實同步動態變化,努力實現宣傳效能的幾何級數或裂變式增長。
按照《消防法》規定要求,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等有關部門宣傳消防安全義不容辭。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應該積極與這些部門協調,并與消防執法機構密切配合,構筑消防宣傳陣地,充分發揮大眾傳媒速度快、受眾多等優勢,定期播發消防公益廣告或防火滅火基本常識,披露群眾關注的消防熱點問題和具有典型教育意義的重特大火災案例,曝光違法違章行為,發揮輿論監督作用,擴大媒體的社會效益。
在居民住宅中有相當一部分老弱病殘等弱勢人群,他們日常接觸用火用電機會較多,因社會閱歷和科學知識上的欠缺,容易因故誘發火災,如處置不當,小火亦能成災。弱勢人群臨災時行動猶疑遲緩,處于典型的逃生不利狀態,極易成為火災中的受害者。在消防宣傳方面對這些弱勢人群應當實行傾斜政策。考慮到影響和效果,針對弱勢群體的消防安全教育應當重點從婦女和中小學生入手。婦女是家庭的主角,婦女消防安全素質對家庭和社會的重要性日益凸現,其消防安全意識技能,及其在消防安全宣傳中的作用有著極大的可塑性和功放效果,居委會和村委會可以聯合婦聯將婦女消防素質教育納人“文明家庭”、“優秀素質母親”等活動中。
參考文獻:
生態生存方式
隨著原生態和人類古老文明的日漸萎縮,人們逐漸意識到小小的讓步和將就,不僅可以取代對土地肆意開發的罪行,而且還可以開拓另一片貼心的個人空間。讓步大環境而創造出自己的小天地,是生態住房存在的意義。埃里克斯?邁克爾斯不是生態住房的發明者,也不是第一個使用者。上世紀60年代末和80年代先后爆發的能源危機使許多國家政府開始積極關注建筑的能耗問題。意大利建筑師保羅?索列里將生態學與建筑學合并起來,創造出新名詞――“生態建筑學”,指出任何建筑或都市設計如果強烈破壞自然結構都是不明智的,提倡對有限的物質資源進行最適宜的設計和最充分的利用,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
自然建筑先鋒約瑟夫?F?肯尼迪(JosephF.Kennedy)通過《自然建筑藝術》(The Art ofNatural Building)和《建筑無國界》(BuildingWithout Borders),向世人展示了生態住房的用途和設計。在社會生態建筑設計從業15年的他,眼見在世界不同角落都有因為人口壓力、戰爭、環境污染或疾病災難而無家可歸的難民,為這些受難者建造合適的房子成了他最大的抱負。在非盈利組織NextAid的幫助下,他為南非艾滋孤兒和貧民設計并建造出一個友好、自助、多功能的學習中心。在《建筑無國界》一書中,肯尼迪介紹了如何為居住條件差的人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創造出更多可用的空間,當中更不乏世界各國的案例。
現在,生態住房不再是只為難民而建的房屋了。在俄羅斯,隨著城市里部分富裕居民開始遷居郊外,生態住房也流行起來。新西伯利亞科學城準備先建成一個“生態村”,2005年前,批量生產建造生態住房所需的工程設備和成套材料,2010―2020年將此項技術全面推廣到俄各地。
如果說,人類長期以來妄想著如何改造大自然,甚至征服大自然的話,現在我們終于明白過來了――大自然是不可以被改造更不可能被征服的,唯一可以做的,是想辦法如何好好利用它。建造生態住房,不是避難,而是更好地生存。
邁克爾斯的“未來住房”
埃里克斯?邁克爾斯以“友好”為基調在西倫敦建造了他的“未來住房”,只要掘地22尺,便創造了另一番天地。
家里的客廳和;個臥室,全部用亮白色粉刷,每個方向都可以感受到充足的光線。邁克爾斯說:“建造地下房子,光線非常重要。因此我們需要大量的透光玻璃,而且還是保溫性最好的玻璃。”抬頭看看玻璃做的屋頂,便知道是采光用的。為了避免像地窖那樣陰森潮濕,邁克爾斯采用多個照明系統,客廳天花安了幾盞大燈,院子的環形燈槽里則安上密密麻麻的小燈,如果全打開,整個房子光如白晝。同樣,游泳池底部全是透明玻璃,光可以透過池水,直達樓下。
由于有三個孩子,邁克爾斯不禁父愛泛濫,房子的很多設計都是為孩子們量身定做的。一開始吸引你走進這個家的是一道小型滑梯,它連通著屋內外。還沒反應過來,你又要為一個室內游泳池吃驚了。它并不屬于大人,無論是長度還是深度,它都是小朋友世界里的標準尺寸,它就是小朋友的專屬游泳池。邁克爾斯還為孩子們設置了安全關卡――在游泳池入口安裝了識別系統,只有輸入匹配的指紋,才能進入。至于別人,如果沒有主人的同意,想進去連門都沒有。兒子的浴室也相當有意思:找不到淋浴的蓮蓬頭,只有從石灰墻上伸出來的彎曲金屬管,看上去就好像天線寶寶的吸塵器一樣,管子可以滑動。
只有在孩子們上床睡覺后,房子才是父母的二人世界。在孩子醒著的時候,父母則在一旁看著他們滿屋子奔跑,享受一家團聚的溫馨時光。邁克爾斯說:“這就是我們想要的家,也是我們最重要的東西。”如果還是住在高層住宅里,邁克爾斯也許就沒有這般心情享受天倫之樂了。
生態城市
一位德國建筑師曾經講過:“生態住宅不是豪宅,而是充滿了節儉和可持續發展精神的建筑。”不謀而合,邁克爾斯這位看上去縱容孩子甚至和他們一起瘋的父親,也有更認真的問題要考慮:作為生態住房,材料必須耐用,墻壁和玻璃必須是保溫隔熱的,屋頂也要種上大面積的景天草和百里香為房子保溫。邁克爾斯在車庫里裝了兩套太陽能電池板,一套專門為妻子的電車提供燃料,另一套則為熱泵汲水提供動力。這一裝置足以為全家提供熱水,包括游泳池和地下的水,水經過過濾便可飲用。
利用環保的可再生資源是生態住房的一大特色。美國新墨西哥州西南部有一個生態居住群,充足的陽光和溫暖的氣候條件,讓這里的各種本土建筑材料都得到充分利用,本地人用這些材料建造土磚房子已經有幾千年了,房子的墻壁有自然保溫作用,可讓屋里冬暖夏涼。當然,這是古老而傳統的建筑方式了。但同樣的,現代生態住房的能源可以通過被動采集儲存起來,太陽能熱水器和光電池被廣泛運用其中。
美國一家大學曾設計建造了一種4居室的生態房,它的熱能來源于人工散熱、陽光及使用家電設備所產生的熱量,依靠風力發電機和太陽能電池供電,用水是從屋檐流下來經過處理的雨水,糞便和污水則流入一個堆肥坑里,經發酵后供花園施肥用。
近年來,小戶型因其獨特的自身優勢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小戶型的設計也自然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空間該如何分割、家具如何布置、色調如何搭配等等都是小戶型設計不容忽視的問題。挾建筑師之名而投身于室內設計的香港著名設計師洪約瑟先生在小戶型的住宅設計方面見解獨到、成就顯著且作品豐富,本期“互動空間”我們有幸邀請洪先生與我們一起探討小戶型的家居設計以及分享他在燈光方面的心得與觀點。
香港這個城市是一個寸金尺土的地方,人口密度相對很多的城市都較稠密。所以發展了很多向高空發展的樓宇,香港的住宅也是比較小的。大部分香港人也正在解決空間不足的問題。
可能你們在一些室內設計的刊物上看到了很多裝修豪華,面積也很大的住宅單位,這類型的空間我也常做,這些住宅相對地較有發展的空間,但中小型面積的單位則會有更多功能性的需求,這也是香港設計師常面對的問題。當然,香港存有了很多小型的單位,他們的特點是面積較小、景觀不太完美、價格也相對便宜,我覺得做這些住宅的挑戰性很大。
我有些住宅設計上的觀點在這與大家分享一下,空間劃分都是做好一個設計的基本。如果空間分配不好,不管運用多好的材料,花再多錢也出不了好的效果。還有設計師一定要誠實地對待自己的作品,每個項目要達到客人功能的要求,這是很重要的。面對不同性質的住宅空間,我們要針對性的去把握空間的點、線、面的結合,從分析客人角度為出發點,把空間方案完美的展現出來,用心與空間進行交流。
大面積住宅設計涉及的地方很多,當中包括玄關、飯廳、洗手間、主人房、客房,甚至工人房、露臺等。[家]是一個集人們休閑休息之地。所以大前提是給人們舒服的感覺,同時因為是住宅設計,屋主面對該設計可能是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由此可見,我認為住宅設計長時間都不應落伍才是一個好的設計,所以我較喜歡設計簡約和功能性為主導的風格。很多人都希望有一個豪華的家。那什么是[豪華],每一個人的定義都不同。我覺得豪華不一定是金碧輝煌。其實簡約設計也可以做出豪華的感覺。相比起金碧輝煌、大型水晶燈和精心雕琢的工藝品,適當簡約的設計更會有一股豪華的味道滲透在墻身之間。
小空間大創意
我較喜歡設計一些面積較小的住宅單位,這些住宅的業主一般都是單身或是經濟能力相對不富裕的人士。我的設計是將設計帶給任何人,不論他的身份和背景,正確的設計帶給他們方便和美觀,從而提升生活的素質,這才是我們室內設計師的責任。畢竟[家]是一個集休息、娛樂、享受之空間,它的設計與氣氛,是影響屋主的情緒和方便程度。小單位相對大單位較難去設計,畢竟小單位受到了空間的限制,使其空間專用性也變得含糊并且功能性作主導。簡單來說,即每一個空間都沒有一個實際的眼線,甚至衍生出一些難以界定名稱的多功能空間。另外,可能也會配合一些多功能的家具,使其窄小的空間能滿足基本的需求。
在設計技巧方面,我較愛運用一些簡約的風格,使得空間感覺上不會太緊迫,在物料上,我也較常用一些感覺較自然和平靜的物料顏色,比如黑、白、灰和棕色等,整體色調方面,也希望利用較少的顏色去完成我的作品。設計小單位的過程中,是需要更清楚去了解客人的要求和習慣,因為這樣可針對他的要求更妥善地運用每一寸空間。設計首先要滿足了基本的空間功能,其后便要決定物料類型、顏色與燈光等等,相對起大空間的設計,小空間更注重一些細節和一些隱藏折迭式的[機關]。
燈光:室內設計中一個被忽視的元素燈光在室內設計上是一個忽視的元素,燈光控制有助于營造氣氛,增加層次感。因此,每當進行一項工程時,我們必會在燈光效應上花大量的時間和心思,務求達致完美。在住宅的燈光方面,正確的燈光可使燈具更有效益地運用,同時可使觀者更能感受其空間感。另外,在我而言燈光是一個空間設計的點綴,就像一位出席晚宴盛裝的女士,燈光就像她身上的首飾一樣,只是令美麗更為升華,強烈的燈光更可以營造氣氛。
在運用燈光方面,首先要了解燈具的不同類型和特性。如果不是要營造氣氛下,我一般都是以較柔和的燈光作主調,希望營造一個較溫暖和諧的[家]。怎樣才是正確地[使用燈光]很多人的定義都不同,在我而言燈光除了發揮其照明的用途外,同時應發揮其燈光的層次。燈光的層次分別為[很光]、[普通光]、[微光]等。除此之外,還要顧及陰影的處理,這樣更能配合空間的輕重感覺。
現今的科技也日新月異了,燈光的顏色現在有更多的選擇,同時二極光管的誕生使燈具的壽命更長,大大方便了生活。作為一位專業的室內設計師,經驗的累積是很重要的,猶如一個寶庫,無論是否是好的經驗都有鞭策自己的作用,欣然接受別人的批評、勇于承認自己的過失,并從中不斷反思和尋找,才能突破自己,跨越樊籬而邁向前方。
項目的業主是外國人,簡約主義是該屋的風格。整個空間以白色為主調,淺色的木、地毯、墻身和窗簾。燈光方面,以黃光作點綴。客廳的沙發后有一扇窗,這窗將房的空間融入客廳。單位有兩間房,兩房都有各自的工作空間,當拉下客房工作間的百頁簾可看到客廳的電視。在露臺方案中,設計師把露臺鋪了戶外木來區分兩個空間,考慮到屋主有時候會招呼三五知己,設計師在露臺玻璃上設計了一個小桌子,使屋主可和朋友到露臺一邊暢飲,一邊欣賞附近的美景,所以我覺得設計更可影響人的行為。
業主是一個單身的女子,她希望在這面積只有18平方米的單位上能發揮出最大的效益,所以很多的“機關”會在這單位中常出現。同時燈光和鏡子也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使其空間在視覺上擴張。
在空間劃分方面,設計師希望把這細小的空間能取得最大的空間感。所以他把衣柜、洗手間、廚房等設計在大門的兩旁,從而使單位的中央有一個更大的活動空間。屋主有較多的衣服,設計師將床下設計成衣柜,使其更有效地運用空間。工作空間對于屋主來說也是同等重要,所以除了放置工作間外,還特意地設計了一張較節省位置的工作臺,好讓屋主有更多的工作空間和食飯空間。在顏色方面,深色的地板可使淺色的家具更突出。
在這個衛浴的方案中,為了配合整屋一致的大方向,衛浴也較簡約和對應正對面的廚房,使視覺上更平衡。衛生間和浴室分開的,以配合個人生活的方便。衛浴的燈光各以燈槽來展示氣氛。衛浴的廁具和外形顏色也比較簡單。
業主是一對過著二人世界的夫婦,我們希望給予他們一個溫暖和諧的感覺,所以暖色是該住宅的主調。這單位只有40平方米,空間的最特別之處是每一個區域沒有固定的范圍,有很多地方都是有多重功能。
衣柜除了有衣柜的功能外,衣柜中還藏著一張臺面,劃分了一個工作間出來。主人房和客廳之間有一扇窗。這除了使客廳的空間感擴展外,另外睡房也可以憑這窗看到客廳的
電視。
在這個衛浴的方案中,衛浴是與房間相通,使房間變成了一個套房,同時房間往衛生間的門下是貯存空間,墻身是以綠白紙皮石加強其活力感覺。另外,有一個窗在衛浴的墻上,使房間的空間感得以延伸,百葉簾一拉下,衛浴又可恢復正常的私密性。
本刊特訪洪約瑟
您覺得室內設計最吸引您的是什么?能談一下做室內設計這么久以來您的心得嗎?
在設計中,每個設計師最開心的就是設計出好的作品,我亦是如此。一個好作品出世,往往是我不斷努力的動力,也是我不懈追求的目標。
在這么久的設計生涯中,我理解到只有客戶開心,才是我真正的開心。而設計不同性質的作品,給我帶來的是不同的感受。比如做酒店設計能感受到自己的作品在很多人的贊美聲中得到傳播,那是很滿足的。有一次一個沈陽的客戶打電話給我,說他在廣州看到我的作品覺得不錯,希望我在沈陽為他設計一個酒店。這樣的案例在我的身邊有很多,像重慶、天津等都有類似的情況。這樣使我覺得我的設計有了更為豐富的情感語言。
作為一位有建筑設計背景的室內設計師,您覺得建筑帶給您的是什么?對您的設計有哪些幫助?
我相信,建筑的學習和工作經驗對我有很大的幫助。我們在學建筑的時候,會學到空間的構造,知道什么是墻體,什么能拆以及什么不能拆等等。同時,也能了解到工程的一些結構,比如空調系統,排水系統等。雖然沒有達到專業的程度,但是卻能全面了解整個的空間功能和構造。還有對光線的掌握,我們知道自然光線會對空間造成怎樣的影響,這樣可以為整個空間提供更好的服務。而其他專業在這方面的知識是缺乏的,這些知識恰好對室內設計又是非常重要,所以擁有建筑方面的經驗,會更全面的對空間進行解剖,把空間更完美的呈現出來。目前,室內設計專業已經開設了相關空間的課程,這個是室內設計進步的表現。
在您的設計作品中通常不強調風格,而是利用空間的利弊與格調去調配,您是怎樣處理設計風格與空間之間的關系的?
平面是很難做出風格的,只有滿足客戶的要求,讓它不至于很凌亂,且十分有條理性。基于這個基本的原則,再用風格對空間進行裝扮,好比一個女孩子在不同化妝師的化妝下所呈現出來的是不同的風格,而不化妝將恢復她自己的本身特點。所以相同的空間,每個設計師都有著不同的裝扮手法,但本質的東西是無法改變的。
您對小戶型的設計非常有特色,相較于大戶型的設計而言您覺得小戶型設計需要注意什么?
對于小空間就是要充分地利用好每一個空間,讓空間發揮出最大的功能。比如在同一空間處把餐廳與臥室,還有客廳都統統的融合其中。這樣一來既滿足了功能的需求,又把空間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所以在設計小戶型的時候,對空間與功能的精確掌握是最為關鍵的。
我們知道您對于燈光的處理有十分獨到的見地,能否與我們分享一下您對室內燈光處理的心得?
燈光本來是很簡單的,一個空間的燈光層次很重要的,燈光一般分為三個層次:非常亮、亮、暗。比方我們去餐廳吃飯,那么燈光將會影響到我們的食欲。因為好的燈光將會把食物色、香、味呈現在我們面前。試想,如果我們到了一個餐廳看到很“立體”的食物,能不叫我們食欲大增嗎?在一個空間中我們需要分清哪些是需要著重表現的,哪些是應該隱藏的,哪些又是要適當的表露的,這樣才能把一個空間的立體感給呈現出來。
燈光的運用僅限于公共場所的設計嗎?您覺得在家裝設計方面對燈光的運用有什么要求?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關鍵詞:建筑設計;細節設計;實例分析
引 言
設計可以是能夠充分的將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這兩者進行連接的橋梁,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一直努力通過設計來改造這個生活的世界,該方法也是改善人類生活環境的一個有效方法,設計師在進行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通常都會涉及到一些較為復雜的問題,例如:設計師自身的設計方案太多,導致無法快速的選定方案,甚至還要針對自己方案進行不斷的矛盾排除。或者受到了較多條件的限制,并且在設計的過程中沒有形成自身的風格體系,從而使得設計師自身陷入了一個極為被動的狀態。而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設計師所設計的方案就會顯得極為平庸,并且主題不鮮明。只有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充分的掌握整個設計的主動權,并且在過程中始終的堅持自己的主見,并且結合用戶的要求來設計,使得設計的方案更為主動化,對方案不斷進行完善,努力對方案進行創新,這樣才能夠使得設計師自身的設計情感完全體現到設計作品之中,從而促使設計的作品達到設計師的最高水準。
1 建筑設計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事實上,建筑設計一直在朝前發展,在緊跟人們生活環境要求發展,但是從各種實例中可以發現建筑的設計中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1 不合理的套型設計
現代房地產市場發展如火如荼,市場上尋在各類套型設計,質量殘次不齊,就建筑設計中的起居室設計,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①起居室面積過大,通過視覺對比,導致室內的凈高必然顯得較低,帶給人們壓抑感。②起居廳門洞的數量較多,在設計起居廳時門的功能和數量成反比例,如果一個起居廳設計2、3個門還是不會影響到其功能,但是如果是3個以上,必然會增大交通面積降低其使用的功能。③起居室和餐廳相結合,致使氣味與氣氛彼此干擾,極不協調。
1.2 采光不夠理想
現代化建筑住宅設計大多采用大進深設計,導致自然光的采光嚴重不足。這些大進深設計導致住宅內部出現“暗廳”,還有一些房間形狀狹長,有一些住宅防止暗廳面積過大,許多在中部暗廳開個口,形成了狹長大房間,致使中部的采光不足。這種設計不但房間使用起來不便利,也不能夠滿足起居廳的采光標準中所規定的“側窗采光要大于7倍窗地面積”。
1.3 小面積選用躍層
現如今,一些主觀因素導致房地產價格虛高,很多小面積房型采用了躍層設計,這樣的設計不僅樓梯占據了一定房間面積,而且對老弱以及兒童行動不利。而且如果面積不太大的套型就更不適用。而且不少的住宅樓梯坡度設計較陡,步寬的尺寸不夠,都給居住戶帶來隱患。
2 建筑設計需要考慮的因素
2.1 大小因素
對于中國而言,起居室(客廳)由于可以容納更多人開展各項活動,一般是是家人聚集的重要場所,因此設計必須具有較大的空間。隨著時代的發展,從前只需要符合居住睡眠的要求已經難以符合當前人們的精神要求,起居室作為家庭主要的活動場所,越來越受到更多的關注,新的建筑設計規定對于起居室的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起居室(廳)采光效果好,通風,其空間面積不得低于12m2。由于每個區的氣候環境不同,制定出一套相對應的建筑構造設計方案,是建筑行業重點研究的目標。其設計理念為:不借助耗能設施,僅僅是在建筑形式、空間構造上靈活處理,從而提高建筑環境,達到微氣候建造。
2.2 朝向因素
在建筑設計中,不得不考慮太陽照射,它是決定人們居住舒適度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展開的有房型設計、朝向設計、外墻和內墻材料選擇設計等。一般來說,在建筑房型朝向設計中,最好在采光較好的南向設計一、兩個臥室。嚴格禁止把臥室與起居室布置在西向。建筑單體設計(包括建筑的整體形狀、朝向、定位以及細節設計例如維護構造材料的選取、保溫方法以及門窗構造等等);建筑物內的環境控制系統設計。遮陽問題即是由于建筑外形設計,尤其是凹凸明顯的外形而造成的建筑圍護結構(墻和窗等)實際吸收到太陽輻射熱量逐漸降低的問題。從而,互遮陽就是由于建筑布局而引起建筑物實際吸收到的太陽輻射熱量逐漸降低的問題。自然采光有助于人們的身體建行和增加工作效率,尤其是我國北方城市冬季對自然采光的需求較大。在小區規劃和建筑設計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到遮陽和互遮陽問題,從而使得建筑物能夠較好地接收自然采光。在建筑施工技術較好、經濟實力強的情況下,可以采用一些新材料和新技術,進一步提高住宅的物理效果。另外也要充分考慮到不同是文化背景所造成的生活方式的不同以及基于此出現的對建筑設計的影響。
2.3 形狀因素
在建筑住宅設計中,客廳、臥室、廚房等使用功能不同,設計要求也不同,就房型形狀設計需求而言,室太過于狹長,有些竟然超過了1:2,就會造成人們視覺上的不舒服,但是廚房即便是狹長一點也沒有影響到功能的合理使用,可以經過餐廳中移出,使得就餐環境更加寬敞明亮。
2.4 朝向因素
建筑設計需要充分考慮當地陽光照射角度,一方面要確保設計效果中住戶不被暴曬,另一方面要確保房間能夠獲得更多的陽光。建筑設計不是單一科學,還需考慮其他學科,例如氣象學。住宅區附近建筑的熱環境不僅與氣流流動相關,也與住宅區建筑附近的輻射系統相關。建筑設計中的建筑間距、建筑材料、建筑規劃、綠地覆蓋率以及水景觀設備等因素在很到程度上影響著住宅氣溫,使得住宅區室外氣溫逐漸形成“熱島”現象。該現象若產生在夏季,將會造成更多人群高溫中暑,另外也促進了化學煙霧的形成,造成嚴重的污染,并提高了建筑空調使用率。對建筑進行合理科學的設計和構造,選取便捷美觀的綠化方式(屋頂綠化和墻壁垂直綠化)及水景設置,能夠較好地減少熱島效應,創造舒適的室內外環境。
3 建筑設計的細節設計優化策略
3.1 在套型上進行功能的空間分離
現代的家居空間設計,需要進行“空間分離”。首先應注重“公私分離”,將戶型空間劃分為私密空間和公共空間,臥室、書房、專用衛生間等私密性要求較高的房間定義為私區,起居室、餐廳、廚房、公用衛生間等定義為公區,按公私分離原則進行單元組合設計。其次應注重“動靜分離”,應將起居室的動空間、臥室的靜空間相對分離,以達到交能流線互不干擾的目的(如圖1)。同時,還要注重“餐寢分離”,在使用面積充足的情況下,可以設置一個完整的用餐空間。若空間不足,可以在廚房附近設置一個小型餐區,以形成獨立的廚房后勤空間。這樣用餐空間相對完整、獨立,避免了與臥室空間的相互干擾。
3.2 注重個性化設計,發揮建筑的多功能性
目前,建筑在滿足人們居住要求之外,還需要考慮建筑的娛樂、學習以及辦公等功能。因而,在現代建筑設計上,可以采用一些個性化的設計,比如隔斷、連通、滲透,或者是隔而不擋,攔而不圍等手段,來打破原有的空間界定,獲得合理的空間變化,發掘出其本身的多功能性。再結合現代智能化設計,創造出具有個性化的居住空間。
3.3 提高節能意識,注重安全中樹立特色
在建筑中,除了考慮使用的安全性能外,還要提高節能意識。在總體規劃時,建筑應盡量爭取南北向或南偏東15度范圍內的好朝向,并適當加大日照間距,以滿足自然通風采光的要求。總平布置中還應因地制宜布置庭院綠化,改善小區小氣候,降低室外環境溫度。盡量控制建筑的體形系數,以利于節能。在單體設計時,采用加氣混凝土砌塊等自重輕、節約土地、節約能源的建筑材料,提高住宅的保溫、隔聲、隔熱性能,提高居住的舒適性。
3.4 合理設置配套設施
在住宅總體規劃中,不僅要考慮規劃的整體性,還應考慮功能的合理性、使用的便捷性。針對配套設施不足或閑置的問題,設計中可提高配套設施的獨立性和兼容性。在設置社區服務中心、物業管理用房、商業店面、幼兒園等配套設施前,應考慮其以后單獨管理、運營的可能性,與住宅應合理分區,減少其對住宅小區內部的干擾。在機動車停車位配置方面,機動車車位應分層次多級配置,采用集中和分散結合、地面停車和地下停車結合的布置原則,方便住戶就近停放,滿足居民機動車的停放要求。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現階段住宅建設設計的問題以及影響住宅設計因素的分析,闡述了幾點細節設計,包括在套型上進行功能的空間分離;注重個性化設計,發揮建筑的多功能性;提高節能意識,注重安全中樹立特色;合理設置配套設施等。設計師要發揮獨創性,運用與眾不同的表現角度和表現手法,可以造就一種應變能力,不走人家走過的老路,關鍵在于設計必須創新
參考文獻
[1]何錦峰.淺談建筑設計的細節設計[J].建材與裝飾(中旬刊),2007(07):52~53.
[2]溫若佳.建筑細節設計多方位思考[J].建材與裝飾(下旬刊),2008(06):78~79.
精耕細作
在未來房地產調控將成為常態的市場條件下,中小企業通過非正常渠道獲得土地資源的能力將受到極大的約束。所以,如何集中資源優勢、最大限度提升現有土地資源價值,就成為擺在眾多企業必須要抉擇的一個戰略調整。
2006年一些企業應對市場變化的“活法”就是做精做細,提升產品附加值。我們在上海服務的其中一個客戶是一家具有19年發展歷史、正式員工不到百人的房地產公司,該公司一直以穩健成長和產品品質過得硬而著稱,過去,他們的產品地段好、品質優良,產品推廣幾乎不成問題。去年,面對宏觀環境變化,公司采取了壓縮戰線、集中資源,在上海住宅市場精耕細作的戰略,果斷地將一個非常看好的商業地產項目轉讓出去,與此同時,還根據市場變化,首次在上海市場開發出針對商務人士的復式小戶型精裝房。
春節前,我見到該公司的一位項目總經理,在談到他們原來的一個別墅項目今年二期的產品開發和銷售策略時,這位具有豐富的財務與資金運作管理背景的項目總經理,特別強調在宏觀環境變化和別墅資源日益短缺的條件下,他們將在原來產品定位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完善和細化產品,不僅要彌補原來產品設計的不足,還要給產品賦予新的內涵和功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別墅產品的附加值。所以,春節后他們已經準備派出規劃設計、營銷人員去深圳參觀萬科的17英里、第五園等項目,向同行取經。該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在一次中高層管理人員會議別強調,公司要在繼續抓產品和服務品質的同時,充分利用現有的土地資源,除了在產品方面走創新和精細化的道路,還要采取精細化市場營銷策略。
專注細分市場
中小型公司面對實力和規模都比自己強的公司如何存活,走專業化、細分化市場是不二的選擇。因為,房地產行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市場不同于快速消費品,規模大、實力雄厚的企業不能壟斷整個市場,為什么境外和國內房地產“大鱷”企業不能象“可口可樂”品牌那樣一統天下,其道理就在于此。
公司發展歷史僅為4年,員工不足50人,但公司從一開始就將自己的目標市場鎖定為商務領域的成長型企業,既不簡單地模仿別人去開發商業地產項目,也不是開發功能單一的寫字樓,而是針對目標市場需要,開發具有創新性、整合性的產品。這是我們在成都一家房地產公司成功的案例。2005-2006年,該公司開發了集寫字樓、商業、公寓和廣場為一體的、具有微型CBD功能14萬平方米的商務寫字樓,公司品牌從默默無聞一下子變為業界的明星。今年,在他們即將新開發的兩個項目中,公司將目標市場又進一步細分化,將一個具有同等微型CBD功能項目的目標客戶,鎖定為創意產業人群。該公司在分析創意產業特征、創意人員生活方式、創意產業發展趨勢及對建筑空間與產品特定需求的基礎之上,希望探索開發出一套適合創意型企業所需要的產品與服務模式來。
打造自己的產品特色
在房地產產品日益同質化的條件下,無論市場環境怎樣變化,你若想在“大魚”的口中找到一條生路,打造適合企業的戰略、定位和運營模式的產品,形成自己持久一致產品風格和定位,有賴于你的眼光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