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2 17:08:1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醫療產品市場需求,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醫院進行市場營銷的必要性
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時期,醫院面臨醫療市場競爭,尤其在醫療資源相對過剩的城市,這種競爭日趨激烈。近年,一些民營企業開始把資金投向醫療衛生機構,初步形成了一個興辦民營醫院的浪潮。國有大型醫院憑借其強大的技術實力、出色的人才團隊、優勢的地域條件、先進的醫療設備、響亮的醫院品牌以及政府持續有力的支持而在良好的經營環境中不斷發展壯大。但一部分中、小醫院,尤其是處于倒閉邊緣的企業醫院,其經營出現種種困難,有的甚至連生存都發生危機,在這種“優勝劣汰”、“快魚吃慢魚”的競爭環境中,醫院進行市場營銷、爭取病源是十分必要和現實的。
醫院的業務開展離不開充足的病源,病人是醫院的上帝,是醫院的衣食父母。在醫療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醫院只有采取靈活多變的營銷措施,才能不斷吸引病源,才能使醫院的醫療業務保持持續的發展態勢。否則,便是無源之水,無事之本,最終導致醫院的醫療業務枯竭,醫院的發展舉步維艱。
醫院營銷通過宣傳醫院而獲得良好的營銷效果,醫院宣傳又在醫院營銷中得到了推動和深化,使患者、使社會更深刻的認識醫院,了解醫院,發現醫院的優勢和特色,不斷提高醫院知名度,擴大醫院業務量,推動醫院的改革發展,使醫院保持蓬勃生機和強勁的后勁。因此,醫院進行市場營銷對擴大醫院的市場份額、提高醫院的競爭力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醫院市場營銷存在的問題
2.1對醫院營銷理念認識不足
傳統觀念認為,營銷是企業和商業部門生存和發展的手段,醫院的主要任務是治病救人,應該將全部精力集中在醫院的醫療質量上,認為“好酒不怕巷子深”,醫療服務只靠質量不需要技巧,只要醫院提供的服務優質、高效,患者就會上門,不需要進行營銷活動,更不能去搞“推銷”,有的人甚至認為營銷是在浪費錢財。事實上,提高醫療質量固然重要,但這種努力往往只能留住現有的老顧客。在競爭日益激烈的醫療市場中,醫院要把市場份額做大、做強,吸引新顧客,就需要通過一定的方式讓公眾了解醫院,了解醫院的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
2.2營銷管理與市場脫節
許多醫院沒有認清隨著醫療衛生制度的改革,醫院已逐步從單純利公益性性質向福利性與經營性性質轉變。醫院內部管理還是沿用過去計劃經濟時期的方法手段,這與現代營銷開創市場,挖掘市場需求的觀念不符。在這種老觀念的引導下,醫院的醫療服務產品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醫療服務產品單一化,導致醫療服務水平落后,病人滿意度降低,最終結果是削弱醫院的競爭能力和后勁發展。
2.3營銷觀念缺乏內部宣傳
當前,雖然許多醫院認識到了營銷在醫院經營活動中的重要性,成立了專門的營銷機構,負責醫院營銷活動的計劃、組織和實施。醫院投入很大,醫院的營銷人員也很努力,做了大量的對外營銷工作,社會和公眾對醫院和醫院的醫療服務也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但很多醫院在加強對外營銷活動的同時,忽視了客觀上存在的內部員工市場,醫務人員和其他部門的管理人員對營銷活動不關心,參與營銷活動的積極性不高,沒有在醫院形成全員營銷的氛圍,營銷計劃在員工身上沒有得到落實。由于營銷活動只注重外部宣傳而忽視了內部發動,醫院營銷的整體效果不理想。
3醫院市場營銷的對策
醫院營銷是醫院改革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醫院聲譽,擴大醫院業務的重要途徑,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醫院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手段。因此,醫院營銷必須引起醫院人的高度重視,采取切實可行的對策和措施,把醫院營銷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3.1充分認識醫院營銷在醫院發展中的作用
醫院營銷是宣傳醫院、提高醫院知名度的重要途徑,是醫療業務發展的重要手段,是密切醫患關系的重要形式,是增強醫院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舉措。醫院營銷是醫院在醫療市場競爭中不可缺少的手段,雖然醫院營銷尚未被醫院和社會普遍認同,但已被那些高明的醫院廣泛地運用和高度重視,他們采取靈活多樣的營銷措施,拉開了醫院營銷之戰的帷幕,以此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擴大自己的病源。事實證明,醫院營銷在醫院改革和發展過程中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充分認識到醫院營銷在醫院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才能更好地開展醫院營銷活動。
3.2樹立全員營銷意識和整合營銷觀念
由于醫療技術服務和其它服務流程都是由員工來完成的,只有全體員工具有市場營銷意識,才會在工作中落實營銷理念,把病人當顧客,把顧客當成自己的衣食父母。在醫療服務過程中,患者與醫務人員的接觸時間遠遠超過與營銷部門的接觸時間,所以營銷不單是營銷部門及其人員進行的營銷活動,更需要醫務人員樹立營銷意識,需要醫院所有部門相互配合,全體職工共同參與。因此,醫院既要進行外部營銷,對社會和公眾進行營銷活動,又要進行內部營銷,盡可能地激勵員工更好地為患者服務。而且,內部營銷應先于外部營銷。按照患者滿意的內在邏輯理論,患者的滿意度取決于醫院提供服務的價值,醫院提供服務價值取決于員工對醫院的忠誠度,員工對醫院的忠誠度又取決于員工滿意度。因此,只有醫院員工滿意,才能提供讓患者滿意的醫療服務。
3.3采取符合市場需求的醫院營銷策略
(1)技術優勢營銷策略。企業的市場營銷活動是以滿足市場需求為中心,而市場需求的滿足只能通過提供某種產品或服務來實現,對于就醫顧客來說,醫療技術是其追求的最主要的產品,以最能吸引顧客需求的產品——技術優勢來進行醫療市場營銷,是醫院營銷策略的必備條件。
(2)服務營銷策略。服務營銷的核心是患者,營銷活動要“以病人為中心”。醫院營銷是一條服務價值鏈,醫院要從各個環節去滿足病人的要求,實施全程優質服務。因此,醫院必須明確滿足就醫顧客的哪些需求,面向哪些就醫顧客,知道顧客是誰,為就醫顧客提供哪些醫療服務,依靠哪些醫療技術,要集中全力滿足顧客,使顧客得到最好的醫療服務。
關鍵詞:MEMS;傳感器;電子設計;消費
Wii的成功讓任天堂一度成為日本最大市值企業,iPhone和iPad的成功則將蘋果推上全球市值最大企業的神壇,而促成這三個劃時代產品其中關鍵用戶體驗的有個共同的硬件就是傳感器。
“傳感器”就是電子信息時代的五官,借助傳感器獲得更多真實世界的信息并輔以信息處理系統,就為衍生出各種各樣創新應用提供了便利條件、傳感器是21世紀電子產品顛覆傳統最好的伙伴。在此背景下,許多新興市場需求涌現,客觀上再次促進傳感器技術的創新。
傳感器技術在未來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于新型敏感材料的研發、用以提高精確度和響應速度。而通過新型敏感材料的研發,研制出新型傳感器,主要是光電子、微電子、生物化學等新技術。第二,微型化的同時降低功耗。將會出現微米甚至納米級別的微型器件,同時降低功耗。第三,集成化及智慧化趨勢,即傳感器與Ic的集成制造技術及多參量傳感器的集成制造技術得到發展,以及在集成化基礎上使得信號檢測具有一定的智慧。
近年來,隨著消費電子的興起,傳感器在各種消費電子產品中的應用集中爆發,特別是在娛樂和移動互聯中的應用日漸廣泛,而MEMS技術的加入則賦予傳感器更大施展舞臺。與傳統的傳感器技術相比,MEMS體積小、重量輕、成本低、能耗低、可靠性高、易于批量生產、智能化高。作為正處于高速發展前夕的技術,MEMS的廣泛應用將在多領域給人類發展帶來深遠影響,如信息、航空航天、醫學、生物學等方面。可以說隨著MEMS傳感器的普及,以更小尺寸,更高性能和智能的MEMS傳感器為基礎,又會催生那些改變世界的電子產品創意應用,我們只需期待新一場終端消贊電子產品的應用革命。
目前,MEMS傳感器主要應用在汽車和消費電子兩大領域。汽車工業是傳感器的一個重要應用領域。每輛汽車會有40到上百個傳感器、而汽車智能化的發展趨勢也將促進汽車市場對傳感器的需求。其應用方向和市場需求包括車輛的防抱死系統(ABs)、電子車身穩定程序(ESP)、電控懸掛(Ecs)、電動手剎(EPB)、斜坡起動輔助(HAS)、胎壓監控(EPMS)、引擎防抖、車輛傾角計量和車內心跳檢測等等。其中電子車身穩定程序ESP得到眾MEMS廠商的高度關注。由于其主動防滑功能要求更多的傳感器和先進的處理系統,因此將帶動汽車電子MEMS傳統應用市場的需求。
MEMS傳感器在消費電子領域中主要應用于運動/墜落檢測、導航數據補償、游戲/人機界面、電源管理、GPs增強/盲區消除、速度/距離計數、其他體育和保健應用等等。這些MEMS技術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用戶體驗,并帶來了全新的電子消費產品。其中加速度計是該市場中第一大應用產品。而近期陀螺儀增長迅速,已經成為繼加速度計后的第二大應用產品。
隨著人口老齡化和中國醫療保健系統的健全,各種遠距離監護和高精度治療設備將越來越多地被引入。醫療保健市場逐漸成為MEMS傳感器應用的又一大市場。MEMS具有微型的特點,可以代替器官植入、微量檢測,主要的發展方向是血管內手術和顱內手術以及細胞手術。
除去這三個領域,在軍事中,MEMS也有很大的應用。
隨著科技的進步及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手機的要求早已超越簡單的通訊功能。要求手機更具有智能化、人性化及娛樂性。據分析師預測,隨著智能手機實時的互聯網訪問和傳感器技術的不斷發展,智能手機將很快成為地球上最大的無線傳感器網絡。因此,我們相信,圖像傳感器、指紋傳感器、光傳感器、加速傳感器等典型的傳感器,將會有更廣闊的市場。同時,隨著人們的需求不斷地提升,其將驅動傳感器技術不斷地創新。我們也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的新型傳感器應用及技術涌現。
雖然傳感器產品面臨巨大的市場機會,然而也面臨不小的挑戰,主要包括:新興MEMS應用給廠商帶來的技術挑戰,如情境感知(contextawareness)、定位和遠程監視等新興MEMS應用。
在便攜市場,客戶需求才是真正的市場需求。由于顧客渴望將越來越多語音技術應用在便攜設備上(如視頻會議和語音識別),這就需要更高性能的MEMS麥克風。特別是信噪比高、頻率響應平坦、動態范圍廣、而又牢固的MEMS麥克風,才能錄制各種類型的高質量音樂。加速度計在LBs服務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性能加速度計,需要為磁強計校準(magnetometer calibration)提供精確的傾斜信息。
關鍵詞: 健康保險;風險特點;產品創新;風險控制機制;產品研發體制
一、健康保險的風險特征及發展現狀
健康保險是人身保險三大業務系統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92條第2款明確規定:“人身保險業務,包括人壽保險、健康保險、意外傷害保險等保險業務”。《健康保險管理辦法》明確規定:“本辦法所稱健康保險,是指保險公司通過疾病保險、醫療保險、失能收入損失保險和護理保險等方式對因健康原因導致的損失給付保險金的保險”。
(一)健康保險產品自身的風險特點
1.與普通人壽保險相比較,健康保險具有不確定性的風險特點。人壽保險包括生存保險、死亡保險和生存與死亡兩全保險,其精算依據主要是生命周期表,一般幾十年可以不變。而健康保險的精算依據是經驗數據,隨時都可能發生變化。在實際生活當中,由于疾病是人的身體中的各種因素積累所致,呈現出復雜的過程,增加了疾病風險發生的不確定性。
2.與意外傷害保險相比較,健康保險具有多發性的特點。人身意外傷害的發生率往往以千分之幾計,疾病發生率則以百分之幾甚至十分之幾計。因此,健康風險發生的隨機性十分明顯。
(二)健康保險可能產生的外界風險
1.醫療、藥品價格上漲帶來的風險。據統計數據顯示,從1980年-2004年的25年內,人均收入增長10倍,醫療衛生費用支出增長35倍,年均增長24%,個人負擔從21%上升至53.68%。由于健康保險承保周期的原因,醫療費用、藥品價格的上漲,必然帶來保險公司的費差損風險。
2.過度醫療的風險。醫患利益不一致的過度醫療風險則最后轉嫁給保險公司。
3.逆選擇等道德風險。
4.人類自身抗疾病風險能力的降低。由于人們生活方式與飲食結構等原因造成的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老年性疾病的年輕化趨勢,都給保險公司健康保險帶來了新的風險。
(三)健康保險業務發展現狀
1.業務總量很小。2006年保險業保費收入5 641.4億元,健康保險保費僅占全國保費收入的6.68%,占人身保險保費收入的9.12%,顯然與健康保險在整個保險業中的地位極不相稱。
2.業務比重很低。健康保險在人身保險中所占比重: 2001年為4.32%,2002年為5.38%,2003年為8.03%,2004年為8.05%,2005年為8.4%,2006年為9.12%,而英、美等發達國家健康保險業務比重均在20%以上。
3.保險深度、保險密度極微。從保險深度來看,2005年全國健康保險保費收入312億元,GDP為182 321億元,僅占0.17%,2006年全國GDP為209 407億元,健康保險也占 0.17%。從保險密度來看,2005年健康險人均保費24元;2006年健康險人均保費29元。
4.業務覆蓋面極小。我國由商業醫療保險提供保障的人群僅占全國總人口的3%左右。而發達國家的這一比例一般都在60%左右。2005年我國衛生費用總支出7 590.3億元,其中人均醫療保健支出583元,個人支出313元,占 53.68%,人均商業健康保險消費支出僅占個人衛生費用支出的7.66%,而美國這一比例為50%以上。
健康保險業務發展中出現的幾種現象更應該引起關注。一是“蛋糕分割效應”。“發展主要靠分割現有的市場蛋糕,而不是思考怎樣把蛋糕做大”,這一形象比喻指出了健康險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的根源所在。全國健康保險產品數量有300多種,在數量上很豐富,但實際產品多數雷同,僅有醫療費用報銷型、重大疾病、附加住院補貼型等少數幾個產品較為暢銷。二是三個“1/3”。從經營風險上來看,健康保險由于其自身的風險特點,尤其是逆選擇、過度醫療等外界風險的大量存在,時時都在困擾著各個保險主體。業內人士對健康保險普遍有這樣一種估計:有贏利或微利的占健康保險業務的1/3,收入與賠付基本持平的占1/3,基本上虧損或嚴重虧損的占1/3。三是“三年賠付定律”。健康保險業務就一些單險種核算來看,基本上是第一年小賠,第二年中賠,第三年大賠。四是“簡單中的復雜”。在醫療服務中,門診是最為簡單的方式,住院次之,大病治療最復雜。但通過調研卻發現,門診醫療的賠付率最高,經營風險最大,成為“跑、冒、滴、漏”最嚴重的地方。
二、健康保險產品創新的探索
(一)健康保險產品創新的管窺
國泰人壽推出了“國泰關懷一生終身醫療保險計劃”,該產品除提供一般性的醫療保障外,重點突出防癌保障,是第一個專業防癌醫療險,填補了市場上同類產品的空白。中國人壽的“國壽康源團體醫療保險(B型)”,不僅提供了通常的住院津貼,還包括從被保險人急救醫療費用,到住院期間的住院津貼、外科手術津貼,以至遺體轉運、安葬等一個完整的就醫鏈條保障。從最低保障到最高保障有四種計劃可供選擇,適合不同經濟條件和保障需求的團體客戶。光大永明的“康順無憂重大疾病保障計劃”,涵蓋了包括癌癥、急性心肌梗塞、良性腦瘤、肢體癱瘓等40種重大疾病,不僅有重大疾病的全面保障,更提供癌癥復發額外保障及保證費率。產品、服務和銷售只要向貼近客戶需求的方向走一步,就是創新。
(二)健康保險產品創新的導向選擇
在產品創新導向選擇上,應將健康保險自身規律與市場需求規律有機結合,擺在首要位置,至少應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市場需求與經濟效益。應注重解決好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還是以經濟效益為導向的根本方向問題。
2.投入與產出。據統計數據顯示,世界500強的保險企業,健康保險首年承保的經濟效益為—8%,主要原因是疾病發生率、持續時間等風險標的具有不確定性,往往變動很大,管理成本高,以及醫療費用難以控制等問題的普遍存在。
3.防范風險與經營風險。健康保險風險具有經營層面風險和管理層面風險,容易忽視的是經營層面的最大風險是有效需求不足,一個保險產品承保人群越多,其分散風險的功能就越大,管理層面風險則與此相反。
關鍵詞:中國與南非貿易;CMS模型;增長因素
中圖分類號:F4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148X(2017)03-0078-08
南非是非洲最發達的經濟體和重要的貿易市場,中國與南非恢復正常貿易關系以來雙邊經貿往來迅速發展,中國已經成為南非最大的貿易伙伴,南非也成為中國在非洲投資最多的國家,研究影響中國與南非貿易增長的各項因素,并提出促進雙邊經貿關系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具有一定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中國與南非雙邊貿易發展狀況
本文所采用的數據(若無特別說明)均來自聯合國貿易數據庫,并采用HS制度2位數編碼來分析中國和南非貿易發展狀況,將商品分為24類。
(一)雙邊貿易發展迅速,貿易商品逐年增加
從1993至今,南非一直是中國在非洲最大的貿易伙伴,而中國已經連續7年成為南非最大的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進口來源地。雖然雙邊貿易額1993年僅為66億美元,但是卻占中國與非洲貿易額的1/4。中國與南非從1998年正式建立貿易關系以來,雙邊貿易發展迅速。雙邊貿易額1998-2014年由1598億美元增至60271億美元,增長3673倍,年均增速2547%。其中,中方對南非出口由899億美元增至157億美元,年均增速1958%;中方自南非進口由699億美元增至44571億美元,年均增速 2966%,高于中國進口876%的增長速度。隨著中方從南非進口的持續增加,中國一直處于逆差地位。就貿易涉及商品種類而言,從對HS編碼所涉及商品的統計可以看出南非向中國出口的商品已經從1992年的11種增加到2014年的88種,中國出口到南非的商品從22種增加到了95種。目前,中國從南非進口以資源性產品為主,而出口到南非的主要是工業制成品、機電產品、鞋類及服裝為主導。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雙邊產能合作的深入和南非基礎設施的完善,雙邊貿易有望以更快的速度增長。
(二)貿易結構略有變化,集中度仍然較高
機電產品在中國對南非出口中占據首位,且增速很快。2014 年,前六類產品的出口占到總出口的787%(如表1所示),依次為機電產品(第16類)、紡織品及原料(第11類)、賤金屬及制品(第15類)、鞋及 靴傘等輕工產品(第12類)、家具、玩具、雜項制品(第20類)、化工產品(第6類) 和運輸設備(第17類)。其中,機電產品是中國出口到南非的主導產品,與1999年相比變化明顯,但所占份額由2341%增加到了3245%;紡織品及原料占比則略有下降,1999年以來從2139%下降到了1697%;賤金屬及制品由599%增加到870%。南非出口到中國的商品結構改變明顯,2014 年前六類產品的出口占到總出口的9764%(如表2所示),依次為特殊交易品(第22類)、礦產品(第5類)、貴金屬及制品(第14類)、賤金屬及制品(第15類)、纖維素漿及紙張(第10類)和化工產品(第6類)。特殊交易商品是南非出口的主導產品,占當年總出口的5984%,與1999年相比較變化較明顯;礦產品占比為 1683%,下降了1244%;F金屬及制品變化不大,由133%增加到1551%;賤金屬及制品下降幅度較多,從459%下降到403%。非熟練勞動密集型產品在中國與南非雙邊貿易中的比重有所下降,反映了勞動力成本優勢在兩國出口商品結構中的作用越來越弱化,但中國出口商品結構較南非表現出更高級、更高技術和資本含量的特征,體現在人力資本密集型產品已成為其出口主導產品,而南非仍以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為主。
(三)貿易不平衡,南非對中國的依賴性較強
亞洲是南非最大的貿易往來地區,2013年約占其貿易總量的40%,其次是歐洲(26%)、非洲(20%)、美洲(10%)和大洋洲(1%)地區。2009年以來,中國已經成為南非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進口來源地。2015年(如表3所示),中國占南非出口總額的91%,其次是美國(76%)、德國(66%)、納米比亞(51%)和博茨瓦納(51%);中國占進口總額183%、其次是德國(113%)、美國(70%)、印度(5%)和日本(37%)。目前,南非僅是中國的第20大貿易伙伴,第12大進口來源地和第27大出口目的地。中國與南非貿易發展尚不平衡,相對來說南非對中國的依賴性大于中國對南非的依賴性。
二、中國與南非貿易增長分析模型的設定
恒定市場份額模型(Constant Market Shares, 簡稱CMS)是國際貿易領域分析貿易增長因素的主要模型之一(Tyzsinski,1951),按照模型假設,雙邊貿易的增加可能由三種因素導致:一是進口國國內市場需求的增加直接帶動出口國對該國出口的增加,即所謂市場需求效應;二是由于出口國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使得其與進口國國內商品需求結構的適應性更強,導致出口國出口貿易的增加,即市場結構效應;三是由于出口國國內產業升級、技術進步,使得出口商品價格降低,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增強,帶動對進口國出口的增加,即所謂市場競爭效應。借鑒CMS模型的基本思路,本文將中國與南非貿易的增長分解為市場需求效應、市場結構效應和市場競爭效應三部分,并假定中國為出口方,南非為進口方,以便進行中國對南非出口貿易增加因素的分解。其中,E表示中國對南非的出口貿易額;Ei表示中國第i類種產品出口額;Q0為基期的南非進口額;Qt為第t期南非進口額;r表示從基期到T期的南非進口貿易增長率,r=Qt-Q0/Q0;Qi0為基期的南非第i種產品的進口額;Qit為第t期南非第i種產品的進口額;ri表示南非第i種產品進口增長率,ri=Qit-Qi0/Qi0;rE表示南非國內需求增加所導致的中國對其出口貿易的增加;pi為第i種產品中國出口價格;Wpi為世界其他國家第i種產品的出口價格;Eqi為中國第i種產品出口到南非數量,則Ei=Eqi*pi;WEqi為世界其他國家第i種產品到南非的出口數量,則Qi=WEqi*Wpi+Eqi*pi。
考慮到中國所占南非市場份額可能發生變化,現將中國對南非出口貿易增長額分解成兩個部分,分別為因南非國內商品需求增加而增加的對中國產品的需求和一個剩余項。
對于中國出口到南非的任一類商品有:
中國對南非出口貿易增加額可以表示為:
中國對南非出口貿易的增加可以分解為三個部分,由于南非國內市場需求增加而導致的中國出口貿易的增加,r∑Ei(0),即市場需求效應,數值越大說明南非國內市場需求的擴張對中國對南非出口貿易的影響越大;由于中國出口商品結構和南非國內市場結構變化而導致的中國出口額的變化,∑(ri-r)Ei(0),即市場結構效應,該指標的正負反映了中國出口商品結構與南非市場需求結構的適應狀況;∑[Ei(t)-Ei(0)-riEi(0)], 為市場價格競爭效應,可以反映中國對南非出口商品的市場競爭力情況。
可用來表示與中國出口到南非的商品的相對價格有關的競爭效應,當中國出口價格的增長超過世界其他國家價格增長時,該式的取值會減少;當其取值為正時,表示由于中國市場競爭力增強而導致對南非出口額的增加。
三、中國和南非貿易增長因素的測算
(一)雙邊總體貿易增長因素的分解
如表4所示,1999-2014年,中國對南非出口增加14390億美元,市場需求效應、結構效應和競爭力效應分別為3602億美元、1123億美元和9665億美元,對出口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503%、78%和6717%。其中,影響出口增長的首要因素是市場競爭效應、即在研究期間,隨著中國國內生產結構的調整、產品質量的提高,其市場競爭力逐漸增強,使得市場競爭力效應成為中國對南非在此階段出口增長的主導原因;與此同時,近年來隨著南非國內市場的規范化,其對進口需求逐年增加,并日益成為中國對其出口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從各時期各項增長因素的變化趨勢來看,市場需求效應從4192%變化到5007%,市場結構效應從1074%變化到-196%,出口競爭力效應從4734%變化到5189%。目前,我國出口到南非的主要是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或資源密集型產品,中國在這方面具有較高的成本優勢,這是推動中國對南非出口貿易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出口結構效應從正變為負,說明我國對南非出口商品的結構與南非國內產品需求的結構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并在某種程度上拉低了我國對南非出口貿易額的增加。
如表5所示,南非對中國出口增加43605億美元,市場需求效應、結構效應和競爭力效應分別為6882億美元、10736億美元和25987億美元,對出口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578%、2462%和5960%。其中,影響出口增長的首要因素是出口競爭效應,其次是市場結構效應,南非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增長主要是市場需求效應、市場結構效應、出口競爭力效應共同作用的結果,南非貿易產品競爭力的增強是其對中國出口增長的直接動力。從各時期的變化可以看出南非對中國出口增長的影響因素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市場需求效應占比4126%變化到2297%,市場結構效應從5117%變化到7476%,市場競爭力效應從757%變化到229%,隨著雙邊貿易往來的加劇,可見南非對中國出口商品結構與我國國內需求結構變化的契合度也在逐漸增加。
(二)雙邊分商品種類貿易增長因素的分解
1.中國出口分商品種類分析
就分商品種類而言,2002-2014年,中國向南非出口增長量最大的依次為機電產品、紡織品及原料、輕工產品、賤金屬及制品、家具玩具等s項制品和化工產品,分別增加了4756億美元、2366億美元、1307億美元、1101億美元、1021億美元和827億美元,分別占同階段出口貿易增長額的33%、1642%、907%、764%、708%和574%。就增長因素而言,市場需求效應貢獻最大的依次為機電產品、紡織品及原料、輕工產品、化工產品、賤金屬及制品和礦產品。由于南非對相應商品進口需求的增加,而導致中國出口貿易分別增加933億美元、821億美元、321億美元、279億美元、2億美元和133美元,分別占同階段由于市場競爭效應所導致的中國對南非出口貿易增加額的2657%、2336%、915%、795%、568%和379%,對于市場結構效應貢獻最大的依次為紡織品及原料、輕工產品、運輸設備、礦產品及箱包等皮革制品。由于中國出口商品結構與南非商品需求結構相適應,而導致中國出口貿易分別增加774億美元、145億美元、124億美元、114億美元和065億美元,分別占同期由于市場結構效應所引起的中國對南非出口貿易額增加的8224%、1541%、1317%、1213%和693%。但是,也應看到機電產品、化工產品、陶瓷制品、光學鐘表和醫學設備,以及植物產品等商品的出口結構效應為負,表明中國這些種類商品出口結構調整與南非國內相關產品市場需求結構的調整存在著不匹配性,中國對南非出口結構的調整應特別關注這幾類商品。對市場競爭力效應貢獻最大的依次為機電產品、賤金屬及制品、家具玩具及雜項制品、紡織品及原料、橡膠塑料和輕工產品,由于中國出口競爭力的增加而增加的貿易額分別為4013億美元、1106億美元、874億美元、772億美元、709億美元、635億美元,分別占同時期中國對南非出口競爭力效應的4029%、1110%、878%、775%、712%和638%。
如表6所示,就各類商品自身的增長因素的構成而言,2002-2014年,植物產品、礦產品、活動物、光學鐘表及醫療設備需求的引致效應貢獻率最大,礦產品、活動物、食品飲料、紡織品及原料的市場結構效應的貢獻率最大,特殊交易商品、纖維素漿、貴金屬及制品的市場競爭力效應作用最大;2002-2008年,油脂、植物產品、皮革制品、輕工產品需求的引致效應作用最為明顯,油脂、礦產品、活動物、食品飲料、皮革制品的市場結構效應作用最大,特殊交易商品、纖維素漿、貴金屬及制品、木及制品的市場競爭力效應作用最大。2009-2014年,貴金屬及制品、活動物、紡織品及原料、礦產品需求的引致效應作用最大,藝術品文物、貴金屬及制品、植物產品、礦產品的市場結構效應作用最大,植物產品、特殊交易產品、油脂、纖維素漿的市場競爭力效應作用最大。
2.中國進口分商品種類分析
就分商品種類而言,2002-2014年,中國從南非進口的商品中,進口貿易額增長量最大的依次為特殊交易商品、礦產品、貴金屬及制品、賤金屬及制品、纖維素漿及紙張和化工產品,分別增加了26671億美元、7175億美元、6676億美元、1564億美元、368億美元和202億美元,分別占同期出口貿易增長額的6117%、1645%、1531%、359%、084%和046%。就增長因素而言,市場需求效應貢獻最大的依次為礦產品、貴金屬及制品、賤金屬及制品、化工產品、塑料橡膠和纖維素漿及紙張。由于我國對相應商品進口需求的增加而導致南非出口貿易分別增加2311億美元、1676億美元、1641億美元、341億美元、167億美元和156美元,分別占同期由于市場需求效應所導致的中國從南非進口貿易增加額的3358%、2436%、2384%、495%、243%和227%。礦產品及貴金屬制品對市場結構效應的貢獻最大,分別導致南非對中國出口增加6825億美元和5484%億美元;而紡織品及原料、化工產品和賤金屬及制品的市場結構效應為負,分別導致南非對中國出口減少119億美元、137億美元以及988億美元,這表明南非這些種類商品的出口結構與我國國內相關產品的市場需求存在不匹配問題。對市場競爭力效應貢獻最大的依次為特殊交易商品、賤金屬及制品、纖維素漿和紙張、紡織品及原料、箱包等皮革制品和植物產品,由于出口競爭力的增加而增加的貿易額分別為26671億美元、913億美元、3億美元、181億美元、155億美元、138億美元,而由于貴金屬及制品和礦產品市場競爭力的下降導致南非對中國出口分別下降了485億美元和1961億美元。
如表7所示,就各類商品自身的增長因素構成而言,2002-2014年,油脂、木及制品、雜項制品、塑料橡膠、化工產品的需求的引致效應作用最大,藝術品及文物、礦產品、貴金屬及制品、植物產品的市場結構效應作用最大,特殊交易商品、運輸設備、皮革制品、紡織品及原料的市場結構效應作用最大。2002-2008年,活動物、化工產品、纖維素漿、植物產品、油脂需求的引致效應作用最大,木及制品、油脂、礦產品、貴金屬及制品、光學儀表及醫療設備的市場結構效應作用最大,木及制品、特殊交易商品、皮革制品、紡織品及原料的市場競爭力效應作用最大。2009-2014年,油脂、輕工產品、賤金屬及制品、官學鐘表及醫療設備需求的引致效應作用最大,藝術品及文物、貴金屬及制品、食品飲料及煙草、特殊交易商品的市場結構效應作用最大,塑料橡膠、賤金屬及制品、木及制品、植物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效應作用最大。
四、結論及對策建議
(一)結論
第一,1993-2014年,中國與南非貿易增長較快,貿易結構略有變化,但貿易集中度仍然較高,南非對中國貿易的依賴性大于中國對南非貿易的依賴性,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雙邊貿易發展潛力巨大。
第二,市場需求、市場結構和市場競爭力效應在雙邊貿易發展的不同階段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其中市場需求效應是影響雙邊貿易發展的主導因素之一。就中國向南非的出口而言,市場競爭力是影響出口增長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市場需求效應,而市場結構效應的影響相對較小,并且在2009-2014變為負值。就中國從南非進口而言,南非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增長是市場需求效應、市場結構效應、出口競爭力效應共同作用的結果,南非貿易產品競爭力的增強是其對中國出口增長的直接動力。
第三,雙邊分商品N類影響因素存在差異。在中國向南非出口的商品中,出口貿易額增長量最大的依次為機電產品、紡織品及原料、輕工產品、賤金屬及制品、家具玩具等雜項制品和化工產品,對市場需求效應貢獻最大的依次為機電產品、紡織品及原料、輕工產品、化工產品、賤金屬及制品和礦產品,對于市場結構效應貢獻最大的依次為紡織品及原料、輕工產品、運輸設備、礦產品及箱包等皮革制品,對市場競爭力效應貢獻最大的依次為機電產品、賤金屬及制品、家具玩具及雜項制品、紡織品及原料、橡膠塑料和輕工產品。在中國從南非進口的商品中,進口貿易額增長量最大的依次為特殊交易商品、礦產品、貴金屬及制品、賤金屬及制品、纖維素漿及紙張和化工產品,礦產品及貴金屬制品對市場結構效應的貢獻最大,紡織品及原料、化工產品和賤金屬及制品的市場結構效應為負,對市場競爭力效應貢獻最大的依次為特殊交易商品、賤金屬及制品、纖維素漿和紙張、紡織品及原料、箱包等皮革制品和植物產品。
(二)對策建議
首先,適時調整貿易結構,增強與市場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實證結果表明中國與南非商品競爭力的提高是雙邊貿易迅速增長的首要因素之一,盡管中國與南非出口貿易結構比較符合雙邊比較優勢,但在各類商品上仍存在不相適應之處,這表明出口貿易結構與進口國的需求結構尚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因此,雙方應在充分發揮各自比較優勢的基礎之上,應以目標市場需求結構為導向,不斷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應從著力提高企業自身軟實力入手,培育投資和貿易領域的新優勢,找準雙方需求契合點;應以“一帶一路”戰略為契機不斷調整出口商品結構,采取多樣化的貿易形式,加強雙邊經貿合作,提高產品競爭力,增強企業軟實力。中國企業要自覺規范出口,努力維護市場秩序,熟悉了解南非貿易相關的法規、商業慣例和當地人文特點。
其次,實現雙方深度合作,實現互惠共贏。應進一步加強雙邊經貿合作,雙方要繼續進行優勢互補,深化經貿、投融資、農業、能礦、基礎設施、海洋經濟等領域合作,促進雙邊貿易平衡增長。其中,中方應以促進非洲互聯互通為目的,打造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區域航空三大網絡,促進南非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產能合作,將產能合作作為中南發展紐帶中最有力的一環;中方要加強與南非貿易投資信息的交流,定期傳達中南企業經貿投資的需求,進一步增強經貿活動互動、搭建中國與南非企業之間的交流平臺。
參考文獻:
[1]Tyzsinski H.World trade in manufactured commodities:1899-1950[J].The Manchester School,1951,19(3):272-304.
[2]王元斌,鄭學黨.中韓農產品貿易增長特質及影響因素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 2014(10):88-97.
[3]張東陽,鄭學黨.兩岸環境產品貿易增長因素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5(S2):51-54.
[4]李曉鐘,黃蓉.中國對美高技術產品出口增長效應分解和質量變化研究[J].國際經濟合作,2016(1):74-78.
A Study of the Growth Factor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Africa
――An Analysis based on Market Demand, Market structure and Competitiveness
TONG Ji-ying1,2
(1. Economics Schoo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6, China;
2.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angshan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
雖然說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國民營醫療器械企業在經濟發展的大浪潮中得以快速的發展,但是這其中還有種種問題的存在,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嚴重阻礙了我國民營醫療器械企業的嚴重發展。在這里,我們重點對我國民營醫療器械企業營銷現狀中的問題展開詳細的分析。
(一)缺乏創新,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
在當今社會,無論是什么性質的企業,要想得以生存與發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勝,就少不了創新。尤其是對于民營企業來講,創新是民營企業發展的靈魂和命脈。但是現如今我國民營醫療器械企業在營銷戰略以及營銷額等方面都不盡如意,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企業缺乏創新。一個企業一旦缺乏創新的精神,就無法創造出新的產品來滿足市場的需求。一個企業在創造出新產品之前,應該先去做好充分的市場調研,真正的去挖掘和發現消費者需要的是什么,然后結合消費者的需要來進行創新,但是從目前來看,至少是在現階段來講,我國多數的民營醫療器械企業都缺乏創新,并沒有去結合市場的需求來創造出消費者需要的新產品,而是在一味的去效仿大品牌來加工大企業已經創造出來的產品。這樣缺乏創新的產品在質量上也沒有做到優勝于大品牌,所以在市場競爭中自然是處于劣勢。
(二)資金相對比較缺乏,產品的質量有待提高
除了創新外,對于民營醫療器械企業來講,缺乏資金是他們發展受限的最重要的原因。因為資金的相對缺乏,造成了科研工作受限、產品質量不達標等等一系列的問題。許多民營企業的發展之初,都缺少國家對其的資金投入,都是由個人入股將企業組建而成。從目前這個階段來看,我國多數的民營企業都缺乏充足的資金支持。資金的短缺就造成了民營企業所制造出的產品與“高質量、高性能、高規格、高水平”的產品存在差距。因為資金的缺乏就會使民營企業投入到研發創新的資金和精力較少,創造不出好的、獨樹一幟的產品來,自然會使企業的發展受限。除了創新能力弱化外,還會造成產品質量的不達標。根據調查數據顯示,現如今,經市場檢測發現,多數不達標的醫療器械都是產自于民營企業中。這其中除了市場相關部門的監察不力外,最重要的就是這些民營企業的資金短缺,以此在產品的制造環節中偷工減料,造成了產品質量的不達標。當然,還是有許多民營企業中所制造出的醫療器械符合國家質量標準的要求的,但是與一些大品牌、大企業的產品相比,民營企業所制造出的醫療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并不占優勢。一方面是因為質量真的不如大品牌的醫療企業更加有保障,另一方面是因為消費者對于大品牌在心理上的信賴和依賴。這些都會導致民營企業的發展受限,影響民營醫療器械企業的營銷。
二、解決現階段我國民營醫療器械企業營銷問題的對策
(一)多做市場調研,結合市場需求進行產品的創新
在上述中我們已經提到了,創新是一個企業的靈魂和命脈。尤其是對于民營企業來講,創新尤為重要。如果民營企業不去創新,那就猶如一潭死水,永遠都會無法得到發展。所以,本就處于相對劣勢地位的民營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勝,就要加強創新。當然,創新并不是盲目的。如果企業任憑自己的想象創造出了其他企業中沒有的新產品,但是顧客卻不需要,也是枉然。所以,民營醫療器械企業首先應該去做市場調研,結合市場需求進行產品的創新。只有真正的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消費者才會愿意購買企業的產品。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在這里我們所講的市場調研是要在科學合理的基礎上進行的調研。對于調研的對象以及產品所使用的人群都要有一個整體上的把握,以免盲目調研所造成的數據無效或者數據的不準確。
(二)適當的增加產品研發以及制造經費,提高產品質量
在一個民營企業中,資金和經費是非常有限的。那么在資金有限的前提下,企業要想得以發展,只能對資金進行合理的利用以及合理的分配。民營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要嚴格的在研發以及制造這兩個環節中把關。“研發”決定了民營企業可以創造出什么樣的產品,“制造”決定了民營企業創造出來的產品好不好。所以,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更加重要的環節是民營醫療器械企業取勝的關鍵。在產品的制造環節,民營企業絕對不能偷工減料,因為一旦在這個環節中偷工減料了,制造出來的產品就會存在質量差的缺陷,質量差的產品在市場競爭中就會直接被淘汰掉。民營企業不僅要投入更多的資金在制造環節以確保生產出質量更高的產品,而且還要設立內部質量檢測體系,對于質量不達標的產品堅決不能出廠。同時,還要提高售后的服務質量,對于出現質量問題的產品要做好完善的售后工作。從多個環節來把握好產品的質量問題,使消費者更放心的去買民營企業所生產的產品。(作者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 MBA、MPA教育中心)
參考文獻:
[1] 姜鵬 淺談我國民營醫療器械企業的營銷策略[J]交流與探討 2014
深圳市藍韻網絡有限公司前身為深圳市藍韻實業有限公司醫療IT事業部,從2010年開始成立獨立的運營子公司,專業從事醫療信息化產品開發并提供相關服務,到目前為止藍韻網絡已經發展為一個擁有300多名員工的企業。公司研發隊伍集中了一批勇于開拓和創新的高科技人才,不斷引進國際最先進的醫學影像處理技術,應用于藍韻網絡有限公司的系列產品上。藍韻網絡有限公司因此成為全國醫療影像領域專業程度較深的公司之一。
近年來,藍韻網絡不斷推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多系列產品,包括醫學數字影像信息系統(PACS)、電子病歷(EMR)、區域衛生信息網絡平臺、基層醫療衛生信息系統、遠程醫療信息系統、移動醫療平臺等,形成區域衛生信息化與數字化醫院建設相結合、基層醫療建設與城市高端醫療建設相結合、覆蓋主流醫療信息化發展需求的完整產品體系,并據此提出科學、成熟的藍韻網絡醫療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藍韻網絡研發團隊累計申請專利40余項,覆蓋醫學信息化各個領域,居同行業領先地位。
如今,藍韻網絡每天為超過3000家醫療機構提品和服務,從南到北,從西到東,數以千萬計的患者在診療過程中得到了藍韻醫療信息系統默默給予的服務。
未來,藍韻網絡將繼續以多系列醫信產品為堅實基礎,打造優秀、全面的醫療信息化綜合服務能力,為中國醫療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與行業發展同步前行
最近五年是HIT發展最為迅速的五年,不管是國家政策還是整個HIT市場需求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新醫改對醫院信息化建設的要求從“以管理為中心”轉變到“以患者為中心、以業務人員為主體,全面提升醫療決策、醫院管理和診療水平”。基于這樣的理念,2011年3月,原衛生部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了《基于電子病歷的醫院信息平臺建設技術解決方案》,開始推行以健康檔案為核心的國家級、省級、市縣級區域衛生數據交換平臺。
醫療行業相比其他行業更加嚴謹,因為更多的是“醫療”的業務,因此HIT的企業在IT創新的腳步上是相對較慢的。亟待完善醫院信息化標準建設成為發展瓶頸。醫療行業面臨國際化的競爭,能否進行醫療信息的交換,也是HIT發展的關鍵因素。此外,既懂醫療又懂信息化的人才緊缺也成為行業高速發展的制約因素。
對此,國家完善了電子病歷、HI7、IHE-C、CDR、醫療集成平臺等相關技術標準,加大了資金投入力度,建設發展和培養計算機人才隊伍,以形成梯隊建設。
未來市場將更加細分
最近五年,是HIT發展最為迅速的五年,無論是國家政策還是整個HIT市場需求,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新醫改對醫院信息化建設要求:從“以管理為中心”轉變到“以患者為中心、以業務人員為主體,全面提升醫療決策、醫院管理和診療水平”上來。隨著醫改的推進,國家對公立醫院的改革投入會深入,加上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進入醫療行業。醫療信息化也會發生迅猛的發展。
關鍵詞:一帶一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上新絲路;出口增長;市場需求效應;商品結構效應;產品競爭力效應;出口商品結構
中圖分類號:F752.62;F12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8131(2017)01007610
一、引言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穩步推進,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64國)貿易總額從2001年的83936億美元增長到2014年的11 206.20億美元,在中國外貿總額中的占比從16.47%增長到2603%。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的快速發展也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目前,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分析貿易合作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朱顯平 等,2006;侯曉莉,2014;白永秀,2014;胡鞍鋼 等,2014;陳萬靈 等,2014;朱瑞雪,2015),二是探究貿易增長的影響因素及貿易潛力(黃靜,2013;鄭學黨,2014;龔新蜀 等,2014;韓永輝 等,2014;高新才 等,2014;李慧玲 等,2016),三是探析基礎設施建設與貿易便利化的關系(劉育紅,2012;李忠民 等,2014;耿增濤,2016;黃光燦 等,2016;馬翔 等,2016),四是探討貿易發展路徑及政策選擇(馮宗憲,2014;霍建國,2014;陳偉光,2015;袁勝育 等,2015)。
縱觀已有文獻,雖然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的相關研究眾多,但從嚴格意義上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整體作為研究對象的文章幾乎沒有,而且主要集中于宏觀戰略構想層面的定性分析,鮮有針對其貿易關系、影響因素、增長潛力等的定量實證分析。有鑒于此,本文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海上新絲路”)沿線國家整體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恒定市場份額模型對中國對其貿易出口增長的來源進行定量分解,以明確產品競爭力、市場規模和出口商品結構和對出口規模變動的影響。
二、研究方法與樣本數據
1.研究方法
本文運用恒定市場份額模型(Constant Market Share Model,CMS)來分析中國對海上新絲路沿線國家出口增長的主要來源。恒定市場份額(CMS)模型是用來反映一國或地區出口增長來源方向和影響程度的模型(Tyszynski,1951),其基本假設是:如果一國貿易競爭力保持不變,其在世界市場中的份額應保持不變。因此,可以將一國的出口貿易額波動分解為需求效應也稱為貿易規模效應,反映由進口國貿易規模變化引起的出口額變化。、結構效應主要是指商品結構效應,一般來講,如果出口國商品的供給主要集中在進口國需求增長較快的商品上,其出口就會出現較快增加。和反映競爭力效應競爭力效應反映一國的綜合出口能力,其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價格因素以及產品質量、包裝、服務等非價格因素),可以通過對一國的出口市場份額進行事后分析來研究其競爭力的變化情況。的殘差三個部分。如果只考慮一個市場,不涉及市場結構調整,恒定市場份額模型的基本公式為:
其中,V2、V1分別為出口國在第2期和第1期對進口國的商品出口額;V2i、V1i分別為出口國在第2期和第1期對進口國i類商品的出口額;r、ri分別為進口國在兩個時期內總進口增長率和i類某商品的進口增長率;rV1為需求效應,如果進口國進口增加則r為正,需求效應為正,反之為負;為商品結構效應,如果出口國的出口集中在進口國需求增長較快的商品上(即這些商品的進口增長率高于總體進口增長水平),則商品結構效應為正,反之為負;為競爭力效應,若為正,說明出口國的產品競爭力對其出口起促進作用,為負則產生阻礙作用。
2.研究樣本
根據歷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演變歷史,選取海上新絲路沿線33個國家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其分成三大區域進行研究,以使研究結果更具針對性(陳萬靈 等,2015):一是南洋航段,包括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柬埔寨和緬甸9個國家;二是南亞及波斯灣航段,包括孟加拉、斯里蘭卡、印度、巴基斯坦、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卡塔爾、巴林、阿曼、伊拉克、馬爾代夫和阿聯酋13個國家;三是紅海灣及印度洋西岸航段,包括也門、埃及、肯尼亞、坦桑尼亞、莫桑比克、馬達加斯加、南非、蘇丹、索馬里、厄立特里亞和吉布提11個國家。
3.數據來源及選擇
分析出口結構,需要對出口商品進行分類。商品的分類制度主要有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頒布的《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和國際海關合作理事會(CCC)頒布的《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The 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HS)兩種。由于本研究需要各類商品較細致的分類,而HS分類比SITC更為詳細,因此本文的商品分類采用HS1992的分類方法。
本文所用數據來源于國際貿易中心(ITC)建立的貿易數據庫(ITC DATABASE)。對中國從海上新絲路沿線各個航段出口的商品進行初步處理,中國對各個航段出口量排前10位的商品主要有:機電產品(HS8485),紡織品及原料(HS5063),賤金屬及制品(HS7283),運輸設備(HS8689),化工產品(HS2838),家具、玩具、雜項制品(9496),塑料、橡膠(HS3940),鞋靴、傘等輕工產品(HS6467),陶瓷、玻璃(6870),礦產品(HS2527),光學、鐘表、醫療設備(HS9092)等。
本文研究的時間區間為2001―2015年,同時,為了進一步考察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將樣本期間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01―2007年,即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第二階段為2008―2015年,即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
三、CMS模型測算結果與分析
本文運用CMS模型對中國對海上新絲路沿線國家前十類商品出口增長的主要來源進行分航段(東南亞航段9國、南亞及波斯灣航段13國、紅海灣及印度洋西岸航段11國)、分階段(2001―2007年和2008―2015年)的分析。
1.東南亞航段9國
(1)第一A段(2001―2007年)
2001―2007年,中國對東南亞航段9國前十類商品的總出口增長714.266億美元(見表1)。其中,666.466億美元來自中國出口產品競爭力效應,貢獻度達93.197%;市場需求效應引致的出口增量為63.548億美元,貢獻度為7.317%;而商品結構效應為負效應,貢獻度為-0.514%,對出口有一定阻礙作用。具體來看:前十類商品中,機電產品、紡織品及原料、賤金屬及制品的出口增量位居前三;所列商品的競爭力效應貢獻度均在90%以上,其中塑料、橡膠的競爭力效應貢獻度更是超過100%;市場需求效應對出口增長的貢獻度在5.599%~9426%區間浮動;商品結構效應均為負效應,對出口產生阻礙作用,其中結構錯位最顯著的商品是運輸設備,貢獻度為-1.365%,最弱的是機電產品,貢獻度為-0.001%。可見競爭力效應和需求效應是該階段中國對東南亞航段9國出口增長的正向促進因素,且競爭力效應占主導。
(2)第二階段(2008―2015年)
2008―2015年,中國對東南亞航段9國的出口總增量達1436.140億美元,較第一階段翻了近一番(見下頁表2)。其中,產品競爭力效應的貢獻度為91110%,市場需求效應的貢獻度為9.177%,商品結構效應的貢獻度為-0. 287%。具體來看:競爭力效應的貢獻度都在89%以上,表明競爭力效應是出口增長的最主要貢獻力量;需求效應貢獻度較第一階段略有提高,促進作用加強,其中礦產品、化工產品和機電產品的需求效應貢獻度相對突出,分別為10982%、10.681%和10.452%;商品結構效應的貢獻度均在-0.5%以下,貢獻度雖小,但對出口的阻礙作用一直存在。
(3)兩個階段的比較分析
相比于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市場需求效應的貢獻度增加1.860個百分點,商品結構效應的貢獻度變動不大但對出口的抑制作用增強,產品競爭力效應的貢獻度下降了2.086個百分點但仍是促進出口增長的最主要因素。在商品種類上,出口增量居前三的商品為機電產品、紡織品及原料和賤金屬及制品,三者出口增量之和占總出口增量的63%以上。在分解效應上,競爭力效應始終是促進出口增長的主導因素,需求效應次之,而商品結構效應則抑制出口增長。進一步觀察貢獻度變化發現(見表3)。
十類商品中有八類商品的需求效應貢獻度增強,相應的競爭力效應貢獻度趨于下降,其中塑料、橡膠、光學、鐘表、醫療設備、賤金屬及制品、運輸設備產品的競爭力效應貢獻度下降明顯。此外,第二階段機電產品、賤金屬及制品、運輸設備、化工產品以及光學、鐘表、醫療設備的需求效應和競爭力效應的貢獻度較第一階段有明顯的升降;紡織品及原料、礦產品的需求效應和競爭力效應的貢獻度也出現小幅上升和下降;而家具、玩具、雜項制品、陶瓷、玻璃等商品的需求效應貢獻度下降,競爭力效應貢獻度小幅增加。兩個階段中商品結構效應增減不一,貢獻度變動不明顯,機電產品、化工產品、紡織品及原料和陶瓷、玻璃的供需結構錯位在緩慢加大,而其他六類商品的結構錯位減弱,其中塑料、橡膠的結構錯位改善尤為明顯,由-8.973%下降至-0.499%。
2.南亞及波斯灣航段13國
(1)第一階段(2001―2007年)
2001―2007年,中國對南亞及波斯灣航段13國的總出口增長了580.226億美元(見表4)。其中,產品競爭力效應的貢獻度為94.782%,市場需求效應的貢獻度為5.491%,商品結構效應的貢獻度為-0.273%。具體來看:該階段出口規模居前三的商品是機電產品、紡織品及原料和賤金屬及制品;所有商品的需求效應和競爭力效應均為正效應,且競爭力效應對出口的貢獻力度(91%以上)遠高于需求效應和商品結構效應;需求效應的貢獻度介于3588%~8.543%區間,促進作用較小;商品結構效應對出口的影響最弱,對出口有阻礙作用但較小,其中賤金屬及制品結構效應的貢獻度絕對值最高(-0.600%)。
(2)第二階段(2008―2015年)
2008―2015年,中國對南亞及波斯灣航段13國的總出口增加832.587億美元,約為第一階段1.5倍(見下頁表5)。其中,競爭力效應的貢獻度高達90266%,需求效應的貢獻度為10.088%,而商品結構效應的貢獻度為-0. 354 %。具體來看,相比于第一段,第二階段所列商品競爭力效應的絕對值增加,但貢獻度呈下降趨勢;需求效應的絕對值和貢獻度都有所增加,貢獻度均升至7%以上,說明該區域的進口規模在擴大;商品結構效應的絕對值和貢獻度仍為負值,其中機電產品、紡織品及原料和賤金屬及制品的結構錯位程度加深,特別是化工產品結構效應的貢獻度增至-2.221%,對出口增長的抑制作用明顯增強。
(3)兩個階段的比較分析
較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產品競爭力效應的貢獻度減小,降低了4.516個百分點,但對出口增長仍起到最強的促進作用;市場需求效應的貢獻度增強,增長了4.597個百分點;商品結構效應的貢獻度低且變化微弱,對出口增長的阻礙作用微弱。從商品及其效應看,兩個階段中,出口增量最多的是機電產品、紡織品及原料、賤金屬及制品和化工產品,四者出口增量之和占總出口增量的67%以上;所列商品的需求效應和競爭力效應均為正效應,其中競爭力效應對出口增長促進作用最大,需求效應次之,商品結構效應始終為較弱的負效應。從貢獻度變化看(見表6),十類商品中有九類商品的需求效應貢獻度趨于增長,九類商品的競爭力效應貢獻度出
現下降,其中賤金屬制品、機電產品和化工產品的競爭力效應貢獻度降幅較大。相比于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機電產品、化工產品和運輸設備類商品的需求效應和競爭力效應貢獻度的變化比較明顯;紡織品及原料、塑料、橡膠、家具、玩具、雜項制品、陶瓷、玻璃以及光學、鐘表、醫療設備等商品的需求效應和競爭力效應貢獻度出現小幅升降;賤金屬及制品三種效應變動幅度最大,而鞋靴、傘等輕工產品的三種效應貢獻度變化很小。
3.紅海灣及印度洋西岸航段11國
(1)第一階段(2001―2007年)
2001―2007年,中國對紅海灣及印度洋西岸航段11國前十類商品的出口增量為138.517億美元(見表7)。其中,產品競爭力效應的貢獻度為94173%,市場需求效應的貢獻度為6.119%,商品結構效應的貢獻度為-0.292%。具體來看:在所列舉的商品中,機電產品、紡織品及原料、賤金屬及制品和運輸設備的出口增長最顯著;所有商品的需求效應和競爭力效應均對出口增長產生正向促進作用,競爭力效應的貢獻度均在以上90%,而需求效應的貢獻度低于10%,可見競爭力效應對出口增長發揮主導作用;商品結構效應的貢獻度的絕對值均小于1%,供需結構錯位對出口的阻礙作用較小,其中運輸設備的阻礙作用最大(-0.702%),機電產品最小(-0.003%)。
(2)第二階段(2008―2015年)
2008―2015年,中國對紅海灣及印度洋西岸航段11國的出口增量翻了近一番,達257.493億美元(見下頁表8)。其中,需求效應和競爭力效應的絕對值較第一階段都有增加,貢獻度則輕微上漲和下滑;商品結構效應的絕對值和貢獻度依然很小,對出口的阻礙作用有限。具體來看:機電產品、紡織品及原料和賤金屬及制品出口占總出口增量的一半以上,是主要的出口商品;所有商品競爭力效應的貢獻度均高達89%以上,需求效應的絕對值和貢獻度都呈現增長趨勢;商品結構效應的增減不一,但總體還是持續為負值。
(3)兩個階段的比較分析
較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市場需求效應貢獻度增加了2.805個百分點;商品結構效應貢獻度絕對值增加了0.149個百分點,對出口的抑制作用增強;競爭力效應貢獻度下降2.656個百分點,但在出口增長中仍是主導因素。從商品及其效應看,出口增量最多的商品是機電產品、紡織品及原料和賤金屬及制品,三者出口增量之和占總出口增量的50%以上;所有商品競爭力效應的貢獻度超過89%,對出口增長起主導作用,需求效應次之,而商品結構效應始終抑制出口增長。從貢獻度的變化看(見表9),十類商品中有八類商品的需求效應貢獻度緩慢增加,九類商品的競爭力效應貢獻度下降,其中機電產品、運輸設備、紡織品及原料和塑料、橡膠的競爭力效應貢獻度降幅較大。第二階段機電產品、紡織品及原料、\輸設備、塑料、橡膠和化工產品的需求效應和競爭力效應貢獻出現明顯增減,賤金屬及制品、家具、玩具、雜項制品、陶瓷、玻璃等的需求效應和競爭力效應貢獻度有小幅升降;鞋靴、傘等輕工產品和光學、鐘表、醫療設備的需求效應貢獻度下降,前者競爭力效應增長1.678個百分點,后者競爭力效應則下降0.208個百分點;兩個階段中前十類商品的結構效應絕對值和貢獻度都很小,變動幅度也相對較小,對出口的抑制作用較弱。
四、結論與啟示
本文運用CMS模型,實證分析了中國對海上新絲路沿線國家出口增長的來源,研究表明:(1)在出口規模不斷擴大過程中,出口結構發生較大變化,其中機電產品、紡織品及原料、賤金屬及制品、化工產品的出口增量之和占總出口增量一半以上,表明海上新絲路沿線國家對這些商品的進口需求規模在逐步擴大。(2)中國對海上新絲路沿線國家出口前十類商品的出口增長,產品競爭力效應占主導地位但貢獻度出現下降,市場需求效應的促進作用較弱但有增強趨勢,而商品結構效應阻礙出口但作用微弱。(3)比較國際金融危機前后兩個階段,不同航段對前十類商品的進口需求變化均較大。
隨著世界經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各國需求總體上不斷上升。但海上新絲路沿線國家需求規模變化對中國出口的貢獻不大,說明中國的商品出口結構與進口國的需求結構不一致,不能及時適應這些國家進口需求的變化。同時,供需結構錯位導致的商品結構負效應對中國出口增長的阻礙作用雖然微弱,但持續存在,也表明中國出口的商品結構并未與沿線國家進口市場的商品結構同步變化。因此,中國的出口商品結構存在較大的改進空間。需要注意的是,國際金融危機后供需結構錯位對出口的阻礙程度整體在減弱,說明中國的經濟轉型對出口產品結構優化起了一定作用,但仍需加大優化力度。上述研究結論對促進“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合作提供了重要啟示:
第一,培育主要出口產品綜合競爭優勢。針對中國對海上新絲路沿線國家出口產品競爭力效應下降的趨勢,必須大力維護和提高出口產品競爭力。為此,還應大力培育中國主要出口產品的綜合競爭優勢,提升出口商品質量和附加值,保持產品出口競爭力的持續提升。
第二,優化出口商品結構。中國出口商品必須符合海上新絲路沿線國家市場需求,根據其變化特征及時調整和優化出口商品結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其經濟結構及產業結構相似,具有一定競爭性。中國的出口貿易應避免同質化競爭,要結合進口國的發展基礎與地緣優勢,優化貿易結構,拓寬貿易領域。
第三,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促進沿線國家經濟發展,并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中國的出口增長,需要進口國的需求支撐,也需要暢通的貿易渠道。一方面,要加快“走出去”對外投資,通過產業合作帶動出口貿易,并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業發展。另一方面,有必要促進貿易通道的更加便捷,通過WTO、上海合組織、中東銀行聯合體等協調機制構建通關一體化制度,降低中國與沿線國家間的貿易和投資壁壘,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總之,隨著中國經濟對外開放力度的加大,“一帶一路”建設帶來了大量機遇,中國必須積極挖掘沿線國家潛在市場,實時調整貿易商品結構,提升產品整體競爭實力,使得出口商品結構更加符合進口市場的需求結構。
參考文獻:
白永秀,王頌吉.2014.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國走向世界的戰略走廊\[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3238.
陳萬靈,何傳添.2014.海上絲綢之路的各方博弈及其經貿定位\[J\].改革(3):7483.
陳萬靈,吳旭梅.2015.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進口需求變化及其中國對策\[J\].國際經貿探索(4):87100.
陳偉光.2015.論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合作機制的聯動\[J\].國際經貿探索(3):7282.
馮宗憲.2014.中國向歐亞大陸延伸的戰略動脈――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區域、線路劃分和功能詳解\[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4):7985.
高新才,朱澤鋼.2014.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中國貿易之應對――基于引力模型的研究\[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18.
耿增濤.2016.“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及投資研究\[D\].外交學院.
龔新蜀,張曉倩.2014.中亞五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影響因素分析――基于CMS 模型\[J\].國際經貿探索(8):7787.
侯曉莉.2014.中國中亞經貿合作現狀與前景展望\[D\].首都師范大學.
胡鞍鋼,馬偉,鄢一龍.2014.“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內涵、定位和實現路徑\[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10.
韓永輝,鄒建華.2014.“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中國與西亞國家貿易合作現狀和前景展望\[J\].國際貿易 (8):2128.
霍建國.2014.“一路一帶”戰略構想意義深遠\[J\].中國外資(19):2628.
黃靜.2013.東盟進出口貿易的出口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固定市場份額模型(CMS)的分析\[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4650.
黃光燦,王玨.2016.中國對絲路國家直接投資便利化實施路徑研究\[J\].財經理論研究(4):918.
李慧玲,馬海霞,陳軍.2016.“一帶一路”戰略下中印、中巴貿易增長因素研究――基于修正的CMS模型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3):127135.
李忠民,夏德水,姚宇.2014. 我國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交通基礎設施效率分析――基于DEA模型的Malmqusit指數方法\[J\].求索(2):97102.
劉育紅.2012.“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交通基礎設施投資與經濟增長的動態關系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壇(1):6470.
馬翔,李雪艷.2016.“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的資金融通問題研究\[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1):1419.
王保忠,何煉成,李忠民.2013.“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一體化戰略路徑與實施對策\[J\].經濟縱橫(11):6065.
袁勝育,汪偉民.2015.絲綢之路經濟帶與中國的中亞政策\[J\].世界經濟與政治(5):2141.
亞斌,馬莉莉.2015.絲綢之路經濟帶:貿易關系、影響因素與發展潛力――基于CMS模型與拓展引力模型的實證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12):7285.
鄭學黨.2014.中印雙邊貿易增長因素研究――基于CMS模型的實證分析\[J\].東南亞南亞研究(2):4147.
朱瑞雪.2015.“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中國與中亞國家區域經貿合作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
朱顯平,鄒向陽.2006.中國―中亞新絲綢之路經濟發展帶構想\[J\].東北亞論壇(5):36.
TYZSINSKI H.1951.World trade in manufactured commodities \[J\].The Manchester School,19(3):272304.
收稿日期:20161102;修回日期:20161205
基金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16JZD018)
這是以依托于支付、云計算、社交網絡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聯網工具,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業務的一種新興金融。
這并非互聯網和金融業的簡單結合。
而是在實現安全、移動等網絡技術水平上,被用戶熟悉接受后,自然而然為適應新的需求而產生的新模式、新業務。
互聯網金融包括第三方支付、P2P小額信貸、眾籌融資、新型電子貨幣以及其他網絡金融服務平臺。
在未來,可能出現以下這三個重要的發展趨勢。
(1)移動支付替代傳統支付業務
全球移動支付交易總金額2011年為1059億美元,預計未來5年將以年均42%的速度增長,2016年將達到6169億美元。
(2)P2P小額信貸替代傳統存貸款業務
正規金融機構一直未能有效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而現代信息技術大幅降低了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使P2P小額信貸在商業上成為可行。
(3)眾籌融資替代傳統證券業務
眾籌融資在近年成為熱門。2012年4月,美國通過JOBS法案,允許小企業通過眾籌融資獲得股權資本,這使得眾籌融資替代部分傳統證券業務成為可能。
移動電商&O2O
中國互聯網從PC端漸漸轉入到移動端。
隨著人們對移動數據業務的需求增加和移動智能設備的普及,移動端的互聯網網民會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基于移動電子商務和線上線下(O2O)結合的商業模式會持久發力,有望成為新的經濟引爆點。
我國移動電子商務用戶規模達到3.5億人,龐大的移動用戶和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移動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隨著移動電子商務的服務領域越來越廣泛,衍生出移動視頻、游戲、閱讀、位置服務等各種虛擬產品和服務,擁有了一定規模的消費群體,成為吸引網上用戶贏利新模式。
并且,移動電子商務在公共交通、公共事業繳費、消費購物、一卡通、電子票務、旅游、金融、醫療、教育等領域開展的多項試點應用。
云計算、大數據產業
國內云服務一般分為兩個市場,一個是個人消費市場,一個是企業消費市場。
在個人消費市場,有騰訊、百度、阿里、奇虎等等,在企業的消費市場,有金蝶、用友、SAP、Oracle等等。
從國內和國際趨勢來看,包括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在內的云計算正在逐步擴大整個IT產業份額,正在成為共識。
傳統產業正在逐步與云計算結合,例如制造領域的云制造,教育領域的在線教育等。
大健康產業
它包括醫療產品、保健用品、營養食品、醫療器械、保健器具、休閑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詢等多個與人類健康緊密相關的生產和服務領域。
中國科學技術戰略研究院研究預測,至2020年,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將形成約8萬億元的支柱產業。按此估計,2020年整個大健康產業市場將突破10萬億元。
在醫療支出方面,我國醫療人均支出為139美元,日本是中國的22倍、英國是中國的30倍。中國大健康擁有巨大的市場。
環保行業
經過30多年的發展,國內環保產業已初具規模。特別是“十五”以來,國家加強了對城鎮污水、垃圾和危險廢物集中處置等環境保護基礎設施的建設投資,拉動環保產業的市場需求。
數據顯示,國內城市環保行業以資源綜合利用、潔凈產品為主,這兩類子行業的產值在國內城市環保行業產值中所占比重超過3/4。
有分析稱,我國環保產業投資未來5-10年每年增長10%以上。其中,環保服務和環保產品在工業領域用于前端治理的發展空間會最為廣闊,國內環保工程服務市場也面臨較好的發展機遇。
經過30多年的發展,國內環保產業已初具規模。特別是“十五”以來,國家加強了對城鎮污水、垃圾和危險廢物集中處置等環境保護基礎設施的建設投資,拉動環保產業的市場需求。
數據顯示,國內城市環保行業以資源綜合利用、潔凈產品為主,這兩類子行業的產值在國內城市環保行業產值中所占比重超過3/4。
有分析稱,我國環保產業投資未來5-10年每年增長10%以上。其中,環保服務和環保產品在工業領域用于前端治理的發展空間會最為廣闊,國內環保工程服務市場也面臨較好的發展機遇。
這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高效農業。
在未來,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高的生活理念和生活追求催生了生態農業的市場,人們越來越愿意為健康的生活理念付出相應的成本。
分析稱,引領新技術、新理念、新生活的公司將催生出一大批的千億級的公司。
關鍵詞:健康保險;風險特點;產品創新;風險控制機制;產品研發體制
一、健康保險的風險特征及發展現狀
健康保險是人身保險三大業務系統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92條第2款明確規定:“人身保險業務,包括人壽保險、健康保險、意外傷害保險等保險業務”。《健康保險管理辦法》明確規定:“本辦法所稱健康保險,是指保險公司通過疾病保險、醫療保險、失能收入損失保險和護理保險等方式對因健康原因導致的損失給付保險金的保險”。
(一)健康保險產品自身的風險特點
1.與普通人壽保險相比較,健康保險具有不確定性的風險特點。人壽保險包括生存保險、死亡保險和生存與死亡兩全保險,其精算依據主要是生命周期表,一般幾十年可以不變。而健康保險的精算依據是經驗數據,隨時都可能發生變化。在實際生活當中,由于疾病是人的身體中的各種因素積累所致,呈現出復雜的過程,增加了疾病風險發生的不確定性。
2.與意外傷害保險相比較,健康保險具有多發性的特點。人身意外傷害的發生率往往以千分之幾計,疾病發生率則以百分之幾甚至十分之幾計。因此,健康風險發生的隨機性十分明顯。
(二)健康保險可能產生的外界風險
1.醫療、藥品價格上漲帶來的風險。據統計數據顯示,從1980年-2004年的25年內,人均收入增長10倍,醫療衛生費用支出增長35倍,年均增長24%,個人負擔從21%上升至53.68%。由于健康保險承保周期的原因,醫療費用、藥品價格的上漲,必然帶來保險公司的費差損風險。
2.過度醫療的風險。醫患利益不一致的過度醫療風險則最后轉嫁給保險公司。
3.逆選擇等道德風險。
4.人類自身抗疾病風險能力的降低。由于人們生活方式與飲食結構等原因造成的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老年性疾病的年輕化趨勢,都給保險公司健康保險帶來了新的風險。
(三)健康保險業務發展現狀
1.業務總量很小。2006年保險業保費收入5641.4億元,健康保險保費僅占全國保費收入的6.68%,占人身保險保費收入的9.12%,顯然與健康保險在整個保險業中的地位極不相稱。
2.業務比重很低。健康保險在人身保險中所占比重:2001年為4.32%,2002年為5.38%,2003年為8.03%,2004年為8.05%,2005年為8.4%,2006年為9.12%,而英、美等發達國家健康保險業務比重均在20%以上。
3.保險深度、保險密度極微。從保險深度來看,2005年全國健康保險保費收入312億元,GDP為182321億元,僅占0.17%,2006年全國GDP為209407億元,健康保險也占0.17%。從保險密度來看,2005年健康險人均保費24元;2006年健康險人均保費29元。
4.業務覆蓋面極小。我國由商業醫療保險提供保障的人群僅占全國總人口的3%左右。而發達國家的這一比例一般都在60%左右。2005年我國衛生費用總支出7590.3億元,其中人均醫療保健支出583元,個人支出313元,占53.68%,人均商業健康保險消費支出僅占個人衛生費用支出的7.66%,而美國這一比例為50%以上。
健康保險業務發展中出現的幾種現象更應該引起關注。一是“蛋糕分割效應”。“發展主要靠分割現有的市場蛋糕,而不是思考怎樣把蛋糕做大”,這一形象比喻指出了健康險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的根源所在。全國健康保險產品數量有300多種,在數量上很豐富,但實際產品多數雷同,僅有醫療費用報銷型、重大疾病、附加住院補貼型等少數幾個產品較為暢銷。二是三個“1/3”。從經營風險上來看,健康保險由于其自身的風險特點,尤其是逆選擇、過度醫療等外界風險的大量存在,時時都在困擾著各個保險主體。業內人士對健康保險普遍有這樣一種估計:有贏利或微利的占健康保險業務的1/3,收入與賠付基本持平的占1/3,基本上虧損或嚴重虧損的占1/3。三是“三年賠付定律”。健康保險業務就一些單險種核算來看,基本上是第一年小賠,第二年中賠,第三年大賠。四是“簡單中的復雜”。在醫療服務中,門診是最為簡單的方式,住院次之,大病治療最復雜。但通過調研卻發現,門診醫療的賠付率最高,經營風險最大,成為“跑、冒、滴、漏”最嚴重的地方。
二、健康保險產品創新的探索
(一)健康保險產品創新的管窺
國泰人壽推出了“國泰關懷一生終身醫療保險計劃”,該產品除提供一般性的醫療保障外,重點突出防癌保障,是第一個專業防癌醫療險,填補了市場上同類產品的空白。中國人壽的“國壽康源團體醫療保險(B型)”,不僅提供了通常的住院津貼,還包括從被保險人急救醫療費用,到住院期間的住院津貼、外科手術津貼,以至遺體轉運、安葬等一個完整的就醫鏈條保障。從最低保障到最高保障有四種計劃可供選擇,適合不同經濟條件和保障需求的團體客戶。光大永明的“康順無憂重大疾病保障計劃”,涵蓋了包括癌癥、急性心肌梗塞、良性腦瘤、肢體癱瘓等40種重大疾病,不僅有重大疾病的全面保障,更提供癌癥復發額外保障及保證費率。產品、服務和銷售只要向貼近客戶需求的方向走一步,就是創新。
(二)健康保險產品創新的導向選擇
在產品創新導向選擇上,應將健康保險自身規律與市場需求規律有機結合,擺在首要位置,至少應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市場需求與經濟效益。應注重解決好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還是以經濟效益為導向的根本方向問題。
2.投入與產出。據統計數據顯示,世界500強的保險企業,健康保險首年承保的經濟效益為—8%,主要原因是疾病發生率、持續時間等風險標的具有不確定性,往往變動很大,管理成本高,以及醫療費用難以控制等問題的普遍存在。
3.防范風險與經營風險。健康保險風險具有經營層面風險和管理層面風險,容易忽視的是經營層面的最大風險是有效需求不足,一個保險產品承保人群越多,其分散風險的功能就越大,管理層面風險則與此相反。
4.穩健經營與長遠發展。保險公司是經營風險的企業,圍繞各種風險謀求經營與發展是唯一的正途,遵循發展規律和經營原則是經營保險的必要前提,穩健經營是經營保險的基礎和關鍵。對處于初級階段的我國保險業,更應當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始終將提高持續發展、永續發展能力問題作為現在乃至將來的永恒課題。
(三)健康保險產品創新的條件探索
1.要建立起以保險機構專業化經營管理為前提、以健康管理為基礎、以保險機構與醫療機構有效合作為保證的健康保險風險控制機制。現有的健康保險醫療費用控制模式,最明顯的弊端就是作為承擔最終責任的保險機構,缺少中間(過程)控制手段,只是在醫療費用支出既成事實后,被動地承擔經濟補償責任。其關鍵的環節就是保險機構與醫療機構之間,沒有建立起“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機制。管理式醫療是保險機構和醫療機構的利益聯盟,其最大的亮點是雙方共同控制醫療費用,能有效地發揮醫療機構的積極性,且在一定程度上對道德風險有抑制和監控作用。健康管理是控制發病率、小病拖成大病的有效手段,可以從源頭上控制醫療費用,且可以促進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加之健康保險專業化經營管理,這一自身能力的增強,就能建立起保險機構、健康管理機構、醫療機構三方協同動作的健康保險醫療費用控制機制,為健康保險產品創新和發展創造內外結合的基礎條件。
【摘要】云南白藥的成功證明了一個事實:老的品牌通過產品創新,重塑消費模式,并借助適當的傳播方式,不僅可以適應現代激烈的市場競爭,還能實現突破性增長。這是云南白藥的案例帶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在當今醫院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中,也是值得借鑒并復制的商業模式。
【關鍵詞】云南白藥;醫院科技成果轉化; 商業模式
The way to success of technology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the inspiration that the
successful case of Yunnan Baiyao brought us
Duan Miao Yang Han
【Abstract】 The success of Yunnan Baiyao proved the following fact: Through innovation, rebuilding of consumption pattern and utilizing proper propagation means, an old brand can not only adapt to the fierce modern market competition, but can also achieve remarkable growth. This is the greatest inspiration that the case of Yunnan Baiyao can give us. In the nowaday hospital technology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this is a commercial pattern that is worthy of reference and replication.
【Keyword】 Yunnan Baiyao;hospital technology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commercial pattern
【中圖分類號】F27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1)06-0478-02
1 引言
目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困難,據統計,我國科技成果每年取得3萬余項中,僅20%成果被轉化并批量生產,真正形成規模的也只有5%左右,85%醫藥生產面臨產品劑型和發展路徑老化,新品匱乏的局面,從而造成了一邊是市場遍尋不到好的醫藥科研成果,另一邊是科研人員抱著所謂的傳統“金磚”無從轉手,轉化率十分低,科技成果與經濟效益脫節問題長期存在,加強醫院科技成果轉化工作迫在眉睫。老字號云南白藥的成果科技成果轉型經典案例,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它的成功之路正是解決當今科技成果轉化困難的的一劑良藥。
十年間,云南白藥經歷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走出了一度看似難以克服的困境,構建起全新的經營模式,憑借百年秘方的盛名和差異競爭,充分實踐了老民族品牌與新營銷理念的創新結合,營業收入從2.32億元躍升至71.7億元;凈利潤從0.34億元增至6億元;市值從21億元躍升至323億元,十年來一直保持30%以上的年增長率。
一直以來,云南白藥專注于止血療傷用藥市場,但這個市場空間十分有限,即使白藥產品100%占領市場,也無法實現銷售收入的爆發式增長。因此,云南白藥沒有止步于傳統領域,而是積極尋求突圍的新方向。
2005年,企業決策層提出了“穩中央,突兩翼”的長遠戰略規劃,在保持白藥散劑、膠囊、氣霧劑和宮血寧四大中央藥品業務穩步增長的前提下,企業將觸角伸向了日化用品行業和材料科學領域, 作為企業的“兩翼”輔助發展。配合企業戰略布局,云南白藥逐步形成三大事業部運作的格局,分別作為“中央”的藥品事業部,和作為“兩翼”的健康產品事業部、透皮產品事業部。依托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和內部產能硬件的升級、人才軟件的更新,企業正以全新的面貌,蓄積民族醫藥品牌與國際醫藥巨頭對話對峙的巨大能量。
2 云南白藥成功轉型之路
2.1 傳統產品下運作新產品:云南白藥產品在市場中存在三方面的問題:一是產品雖然好但是定位低端。賣了100年的云南,療效有口皆碑,但散劑包裝給消費者一種民間偏方的低端形象,導致市場價格與內在價值關聯度不高;二是產品市場邊界狹窄。消費者對于白藥認識的人只局限在快速止血功能上,對于其他功效了解甚少,加之散劑包裝在使用上不方便,相應的西藥止血療傷藥物發展迅速,一般消費者對云南白藥的關注度逐年降低;三是產品形象老化。滄桑百年,云南白藥產品形象開始老化,30歲以下,知道云南白藥的不超過50%;而在45歲以上者,情況完全不一樣,對云南白藥產品大加贊賞,還能講出許多關于白藥的故事和傳說。如果不從產品形態上進行革新,“云南白藥”這個響亮的名字只會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淡出人們的視線,走向衰亡。
為了改變這一局面,云南白藥的選擇的切入點是口腔護理產品,從牙膏做起。云南白藥牙膏2004年開始在云南市場內銷售,2005年向全國范圍拓展。獨特的產品賣點和高端品質使得產品上市之初就展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市場潛力。因為白藥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活血和美白是它的兩大特色,從而又進軍了藥妝領域,與其他民間配方相結合,產品效果大大提升,從而開辟了國內國際市場。
2.2 改變傳統劑型和材料科學相結合:透皮技術在國外比較成熟,但是在國內尚處于起步階段。所謂“透皮”,是人體吸收藥物的三大主要途徑之一。白藥起初產品只有云南白藥膏和云南白藥創可貼,當時膏藥只有五片裝的包裝形式,創可貼只有便攜型和經濟型。隨著產品拓展,白藥運用“透皮”技術,使得膏藥創可貼的材料,規格,型號都有了突破式發展,以“含藥透皮吸收”作為制勝根本。
2.3 產品形態上創新:云南白藥氣霧劑和傳統的氣霧劑相比較,由一白一紅兩瓶組成,作用分別為止血和鎮痛,特點鮮明,辨識度很高,其中白瓶為噴霧式白藥散劑,紅瓶是保 險液,這里的保險液是由傳統的白藥“保險子”衍生出來的,是產品的競爭堡壘所在。
2.4 慎重選擇合作伙伴謀求更大發展:目前白藥在商談和運作的項目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由北京骨科專家發起,建立中醫療養和西醫檢測相結合的治療平臺――云南白藥骨傷科醫院;另一個邀請知名大學的營養學、中醫治療專家打造一個弘揚民族中醫中藥文化,養生療養的健康平臺。白藥正在運作的項目就是提供一個系統的研發平臺,把這些用藥方式創新性地結合起來,通過這種方式挖掘中藥的潛力,即占領了中藥消費養生新領域的制高點,又將為中醫藥事業注入新的活力,推動我國中醫中藥事業的不斷發展。
近幾年有兩家大的跨國制藥企業正與白藥在合作細節上做進一步溝通,共同開拓市場,使得更多科技成果得到成功轉化。
3 借鑒云南白藥成功案例轉化本院科技成果
3.1 科研與市場需求相結合:科技成果轉化最終要使產品變成商品,進入市場,因此,市場情況直接決定成果轉化的成敗,本院科研人員在考慮臨床需要的同時多作市場調查,了解市場需求,摸準市場脈搏,讓成果具有前景,具有生命力。一是研究與醫療市場需求結合緊密。在科研課題立項時,由于對技術科學合理的評估,選題以應用為目的,開發應用研究較強,做真正具有市場應用前景的項目;二是成果與醫療市場需求結合。重視其臨床應用價值,加快成果轉化和推廣,使其價值逐漸攀升,充分利用科研資源。幾年來, 我院爭得國家級一類項目4 項、全軍一類項目9項、二類項目19項,使我院承辦一類項目的總數居于全軍總醫院之首。今年全軍僅批準了91個一類項目,我院仍取得4個項目,擬定了我院《項目可行性報告》,其中詳細介紹了十個有待開發的科技項目的作用特性,以及項目市場情況,對市場前景進行了分析,使科技開發主體更加明確,主推產品BAGH-1便攜式牙科綜合治療機進入市場,參加八月份舉辦的第十六屆中國國際口腔設備材料展覽會暨技術交流會,并正式展出我院研制的這一設備。
3.2 加強與其他部門聯合:企業對市場的敏感性遠高于醫院,醫院與企業聯合開發研制新產品,可以達到“雙贏互惠”的目的。本院對一些創新性較強和良好軍地兩用前景的項目,一方面積極爭取企業早期介入,有利于吸納資金,促成企業資金與醫院技術的有機結合;另一方面是引導科研人員緊貼市場選題,促進成果盡快出爐,走向市場。通過轉讓、聯合開發和折價入股等方式加強同具有經濟實力的大型醫藥企業、風險投資機構、中介機構和金融機構的合作,把確有開發價值的技術成果全面推向市場。強化企業樹立轉化主體意識,建立合理的風險投資機制。建立風險投資的綜合評價體系,通過制定科學的評估程序,在一定程度上識別風險和控制風險,建立多渠道的風險投資融資體系,靈活運用組合投資和聯合投資的策略,以分散資金投放的風險,并以此來獲得長期的競爭優勢。本院科技開發辦研究開發新項目以醫療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強醫院與企業的合作,密切科技與生產的聯系,盡一切可能為應用新成果創造有利條件。特別是在新藥和生物技術產品開發上,開發辦積極與藥劑科取得工作上的協同合作,盡可能創造最大收益。
3.3 科技成果創新:創新是醫院科技發展的核心要素,只有自己創新的才是可靠的、扎實的、長久的。本院要鼓勵科技人員積極開展源頭創新工作,給他們創造“創新”環境,努力提高研究起點,重視他們的創新,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工作、學術、和人際環境,實現知識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重視基礎醫學研究注重與中、下游應用開發研究有機結合 ,使之形成足夠的技術儲備,為臨床應用提供新思維、新理論、 新技術和新方法,對成熟的應用技術研究成果要加大投入,加速其轉化的進程。突破傳統的科研觀念,樹立科研開發應用,從實際需要,生活應用的角度,對科技成果進行改革創新,從劑型,包裝,宣傳方面都有所突破。本院相繼成功地開展了,包括:自體骨髓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肝移植、心臟移植、腎移植、角膜移植、血管移植、甲狀旁腺移植等。已開展的放射介入,腫瘤綜合治療,癲癇病的檢測、監測、治療,各類肝病的治療,各類骨傷、骨病治療,危重病人搶救、監護等等業務技術,均形成了本院醫療特色和優勢。本院每年開展上百項新業務、新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4 結論
以云南白藥的成功轉型之路作為引導,通過調整產品中的要素與時俱進,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迅速突破重圍,成為同行業的領軍產品,它的成功經驗對于,在21世紀新的市場環境下發展的醫院科技成果如何轉化發展,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而這些經驗只是肥料,醫院科技成果真正要跨越式的轉化發展,迅速居于領先地位,必須在這些經驗基礎上創新,促使科技成果轉化健康、穩步、可持續的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 趙惠源,陸 恒,李建華,等。創新學[M].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4.130-131
[2] 沈毅等.制約醫學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因素及對策[J].西南軍醫. 2004,6(2) 45-47
(1)氧化鋯結構陶瓷:氧化鋯陶瓷軸承、氧化鋯陶瓷閥門、氧化鋯研磨材料等。
(2)氧化鋯功能陶瓷:圓珠筆用氧化鋯陶瓷球珠、氧化鋯陶瓷刀具、氧化鋯高溫發熱材料、氧化鋯生物陶瓷材料、氧化鋯涂層材料、氧化鋯通訊材料、氧化鋯氧傳感器等。
(3)氧化鋯裝飾材料:氧化鋯寶石材料、氧化鋯陶瓷首飾。
(4)氧化鋯的醫療用途:氧化鋯陶瓷材料因其致密、美觀、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化學穩定性,尤其是良好的斷裂韌性,使其成為最有發展前景的新型義齒材料。
1.2精密工具氧化鋯陶瓷這一新型材料在各方面的廣泛應用,帶來了廣闊的加工工具的市場前景。為了獲得高品質的產品,其加工工具的設計和生產就變得尤為重要。由于氧化鋯陶瓷材料的高硬度和高耐磨性,對于切削加工來講,這種工件材料為難加工材料,刀具極易磨損,且磨屑的積留則會影響磨頭刃口的切削精度,從而影響到產品的加工精度。目前市場上對氧化鋯加工的工具稱之為氧化鋯瓷塊銑刀,這類銑刀其主要材質為鎢鋼合金。國內的氧化鋯陶瓷切削刀具主要是依靠國外進口來滿足國內各行業的加工需求。
2市場分析
2.1國內市場供應商現狀目前我國市場上供應氧化鋯瓷塊銑刀的供應商主要分兩種:其一是銷售國外產品的公司,這些公司進口國外的先進產品在國內進行交易,從中獲取貿易差價;其二是自主研發、生產、銷售的公司,其主要是模仿國外產品進行大規模生產銷售。第一種公司在國內主要占據高端市場,產品技術領先,質量上乘,雖然其市場需求量相對較少,但其產品價格高昂,一支銑刀的價格高達600多元,是國內生產的產品價格的10倍甚至更高。第二種公司其產品主要占據國內的低端市場,廠家主要依靠大批量采購獲利,其產品研發費用較少,產品技術上缺乏獨創性、專利權,質量和工藝較粗劣,一支銑刀的批發價在40元左右,最高不超過100元,最低可低至15元,超低的價格為其在市場中贏得了較大的市場份額。
2.2國內市場空缺結合上述市場現狀可發現:第一,國內市場上缺少自主研發設計的專利性氧化鋯瓷塊銑刀,沒有掌握核心數據,鎢鋼合金銑刀的設計參數就難以保證,生產出來的銑刀在加工一些精細的氧化鋯陶瓷產品方面就不能保證其產品品質;第二,國內高端銑刀的供應主要依賴于國外進口,其產品進口的各項稅收及運輸費用無疑增加了產品的價格,其高昂的價格讓很多使用商望而卻步;第三,國內缺少專業的氧化鋯瓷塊銑刀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廠家,基于對市場的調查和統計發現,現有的廠家產品呈現多元化,氧化鋯的切削打磨銑刀僅為其眾多產品中的一種,并且廠商名稱多以“五金”、“精密工具”,不利于新入購買者尋找相關產品。
2.3市場前景鑒于氧化鋯陶瓷的廣泛用途,對氧化鋯切削工具的需求量也隨著氧化鋯陶瓷的使用量的增加而日益增大,而國內現有的供應量一方面不足以滿足龐大的市場需求,另一方面供應的磨具的技術達不到加工要求。因而就需要一批針對切削氧化鋯瓷塊的專業研發設計團隊以及生產商,針對國內市場對中高端市場的需求來進行產品研發設計以及產品的改良設計。近年來,牙科醫學針對氧化鋯陶瓷制作義齒的研究使氧化鋯陶瓷在醫用方面的使用量呈對數函數曲線上升。氧化鋯陶瓷(ZrO2)屬于生物惰性陶瓷類,由于該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磨耗性接近牙釉質、不導電、化學性能穩定、不產生CT和MT的偽影等特點,被廣泛應用在牙體缺損和牙列缺損固定修復、種植義齒的上部結構、前牙區美容的修復治療等方面。我國目前設有口腔科的綜合醫院約1.8萬家,專業口腔醫院近300家,私人口腔醫療機構近5萬家,這些機構口腔醫療產品的市場年銷售規模超過160億元人民幣。但是我國的全瓷修復材料及CAD/CAM系統一直被國際大公司所壟斷。隨著氧化鋯全瓷修復的出現,以及國內口腔CAD/CAM技術的成熟,為我國齒科材料及設備生產商提供了良好的機遇。然而氧化鋯銑削是氧化鋯全瓷系統修復體CAD/CAM制作工藝的核心,醫用氧化鋯陶瓷銑刀專門用于醫用氧化鋯的成型銑削加工,加工醫用氧化鋯上的內槽、外槽和深溝,并能滿足槽的形狀、尺寸和表面粗糙度的要求。國內醫用氧化鋯銑刀的空白為專業生產針對氧化鋯瓷塊切削的磨具研發生產商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前景。
3市場開發
在對市場供給和需求研究的基礎上,本文采取“STP”市場營銷,即采取市場細分(Segmenting)、目標市場選擇(Targeting)和市場定位(Positioning)。市場目標定位是企業營銷戰略的核心,也是決定營銷成功的關鍵。市場細分(Segmenting):五金工具(Tools&Hardware)是指鐵、鋼、鋁等金屬經過鍛造、壓延、切割等物理加工制造而成的各種金屬器件的總稱。根據產品用途其市場可劃分工具五金、建筑五金、日用五金、廚衛五金、家居五金以及五金零部件等幾類。目標市場(Targeting):氧化鋯瓷塊切削銑刀屬于工具五金市場中的又一細分市場。基于現有磨具五金市場中缺少專門研發氧化鋯切削刀具的生產商,為快速打入市場或占據一定市場份額,新進行業可將氧化鋯瓷塊切削刀具這一細分市場作為其目標市場。市場定位(Positioning):氧化鋯陶瓷的醫用價值在近年來被逐步發掘,而用于材料的切削工具主要依靠國外進口,國內供應商技術不足以滿足其切削精度。國內市場上的空白,給新進廠商提供了契機,以義齒材料氧化鋯陶瓷的切削打磨工具為市場進入產品,致力于以合理的價格、優質的品質服務于國內高中端義齒加工廠家及醫療機構。10工具技術
4基于SWOT分析的新進企業成長
戰略SWOT分析從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s)四個方面來分析企業。因此,SWOT分析實際上是將對企業內外部條件各方面內容進行綜合和概括,進而分析組織的優劣勢、面臨的機會和威脅的一種方法。SWOT分析法是一種最常用的企業內外部環境條件戰略因素綜合分析方法。
4.1優勢氧化鋯陶瓷的切割工具屬于科技產品,其產品的設計需要大量的實驗數據來獲取適宜的產品參數,進入這一行業的商家是有一定的科技骨干的,企業擁有的研發團隊或技術產權相比其他企業而言具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甚至有機會成為行業領導者。
4.2劣勢新進企業在市場中的知名度低,打入市場需要一個前期的市場推廣階段。前期為占有一定市場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等各項資源較多,在利潤、投資回報等方面跟老牌企業相比處于劣勢。同時,產品針對氧化鋯切削相對其他綜合型五金企業而言呈現單一化,產品的購買方范圍相對比較局限。
4.3機遇氧化鋯瓷塊切削銑刀在國內的高中端市場需求量日益增長,然而國內的企業尚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量,尤其是缺乏專門針對氧化鋯切割刀具這一市場的生產商。這一市場空缺對于專營氧化鋯切割刀具的企業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商機。同時,國家政策對科技產品的鼓勵、技術創新的支持,都是新進入企業的機遇。
4.4威脅在市場經濟下,任何產品都存在一定的風險。氧化鋯陶瓷材料逐步被其他新型材料所替代,其市場的使用量下降帶來的“多骨諾米牌”效應。同時,現有氧化鋯陶瓷的切削刀具已在老牌工廠中投入使用,已有刀具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新產品迅速更換老產品的難度系數較大。生產加工氧化鋯陶瓷的廠商現在使用的切削刀具未被完全淘汰或損壞的情況下,其采購新的技術產品的意愿未必高。其已購產品的庫存處理問題將是影響新產品入駐其工廠的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在搶占現有的市場占有率上,舊產品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威脅。結合上述優劣勢、機遇和威脅的分析,新入企業可采取增長型戰略發展。
5結語
關鍵詞:市場營銷;國有企業;意義
市場營銷包括教育機構、個人、當地居民、醫療機構、行政管理機構等在內的各種組織,基于與顧客、委托人、業務伙伴、個人、當地居民、雇員以及有關各方達成的相互理解,通過對社會、文化、自然環境等領域的仔細觀察,而對組織內外的調研、產品、價格、促銷、分銷、顧客關系、環境適應等進行整合、集成和協調的各種活動。隨著我國從計劃經濟逐步轉變為市場經濟,我國的國有企業的產品也從政府統購統銷轉變為企業走向市場,自謀銷路,這促使國有企業不得不去研究市場營銷。
一、市場營銷對國有企業的重要意義
隨著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市場營銷作為現代企業的一項重要決策和經濟活動,內容也不斷豐富和完善,觀念也深入快速地發展。而我國國有企業的營銷工作還相當薄弱,營銷觀念落后,仍用老習慣進行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產品開發能力差,品牌意識薄弱,銷售渠道不暢通,營銷不規范,不能很好地適應和開拓市場,導致企業產銷不能有效銜接,庫存積壓嚴重,經濟效益急劇下滑等等。因此,改善營銷觀念,建立科學、合理的市場營銷策略對國有企業是亟待且重要的任務,對國有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國有企業存在的幾種營銷管理模式
1 生產導向型模式。這種模式只考慮本企業的資源,注重企業內部的生產能力而不關注市場需求,沒有考慮企業最后有效地提供出來的商品或者服務是否符合市場的需求。如果企業的產品正好是市場所需要的,或者競爭不激烈,供不應求,那么生產導向型的企業也你那個生存甚至經營的很好。但是,如果管理者不先了解顧客需求就只僅僅根據自身資源從事生產,在大多數情況下,產品是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的,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2 銷售導向型模式。這種營銷模式認為企業只要采取積極的銷售措施,人們就會購買更多的商品或者服務,而且只要多銷售,就會有高額利潤。它不僅注重對最終消費者的銷售,而且還鼓勵中間商盡力推銷自己企業的產品。這種模式的不足之處和生產導向型模式比較相似,都是對市場需求缺乏深入了解。
3 市場導向型模式。這種營銷模式認為,一個企業是否有存在的價值,就在于它能否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同時又達到企業的經營目標。按照這種觀念,銷售活動靠的不是銷售人員的工作積極性,而是客戶的購買決策,因此企業要想成功,不在于企業自己決定生產什么產品,而是在于客戶想要什么樣的產品。這種營銷管理模式比較關注客戶的需求,由此來區別本企業的產品與競爭對手的產品,并且合法的,積極的、負責任的滿足客戶的需求,努力使得本企業的產品或者服務優于競爭對手來贏得客戶,此外還與客戶建立并保持雙贏的關系來實現企業的長期目標。現如今,大部分成功的國有企業都在轉向市場導向型模式。
4 社會導向型模式。這種營銷模式認為,企業的存在并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以及大的企業本身的目標,它還需要維護并提升個人和整個社會的長期利益,比如向市場提供的產品及其包裝是無毒的、耐用的、可回收的、可再利用的、環保的等等。這種模式一般只存在于一些有良知的,而不僅僅是以牟利為目的的企業。
三、國有企業在市場營銷過程中需要重視的幾個方面
1 重視及分析市場營銷環境。市場營銷環境是指影響企業與其目標市場進行有效交易能力的所有力量的總和,分為宏觀市場營銷環境和微觀市場營銷環境兩部分。企業營銷活動的核心就是顧客和需求,而顧客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生產在一定的環境之中,環境既影響顧客的需求和行為,也影響企業與顧客之間的關系,環境力量的變化既可以給企業營銷帶來市場機會,也可以形成某種環境威脅。所以,是否能全面、及時、準確的監測、把握各種環境力量的變化,對于企業審時度勢,趨利避害地開展市場營銷活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