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4 17:09: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勞動教育重點難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品德教學實踐活動道德行為一、選取真實鮮活的生活材料
“回歸生活、關注兒童現實生活”的課程理念決定生活化是小學品德課程的首要特征。我們要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源頭活水,從兒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中挖掘生動鮮活、包羅萬象的文字型材料文字型的材料包括案例、材料,引入品德課堂并生成活動主題。故事、詩歌、謎語、名人名言等,這些材料學生在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常常可以接觸到,對孩子們來說有著一種傳統意義上的教材所不具備的特殊的親和力。
1.準確具體的數字型材料
在品德課教學中引入有關數據,可以增強觀點的說服力,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教《今天我當家》一課時,我用大屏幕出示了一組對比數據:(各國少年兒童家務量統計數據)
中國12分鐘英國30分鐘法國40分鐘
韓國42分鐘美國72分鐘
看后讓學生談談這組數據反映了什么情況?緊接著讓學生學習制訂“今天我當家”計劃表,使學生懂得要用行動來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主動做力所能及的事,為家庭分憂。
2.形象鮮明的圖片型材料
書本上的插圖、雜志上的圖畫、自己拍的照片等圖片型材料能對人物、環境、主題等提供生動敘述,有助于說明教材內容的意義,從而使課堂上的“理”更好地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例如在教學《家鄉特產知多少》時,我發動學生搜集家鄉特產的商標、包裝盒以及圖片,在課堂上予以展示交流。引導學生四人組合作進行簡單的分類,體會到家鄉特產的豐富,以及它與我們的經濟、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的豪情。一張張照片,一幅幅圖案,真實地展示了家鄉特產的風貌,為家鄉贏得了贊譽。特別是學生拍到的家鄉特產海鮮,各種各樣的海鮮,讓人看后垂涎欲滴。熱愛家鄉,宣傳家鄉的熱情濃濃地寫在了他們的臉上,深深地印在了他們的心里。
3.立體動感的音像型材料
運用幻燈、電視、電影、錄像、錄音等音像資料,可以使教學更生動、更直觀,既有利于增加教學的信息流量,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是多媒體、網絡資料將在今后的品德課堂發揮其無窮的魅力。如上《日新月異的交通》一課,教師可以事先錄像社區十字路口繁忙的交通現狀,再從網上及其他資料上下載城市里繁華而有秩序的交通鏡頭,播放現代社會新出現的導彈頭列車、磁懸浮列車的運行實況,從而讓學生坐在教室里領略日新月異的交通工具的風采,感受它們給人類帶來的快捷和便利,感受到科學技術在人們生產生活中的巨大魅力。
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并得到各方面發展的。品德課中也只有引入現實生活的源頭活水,才能引發學生思考、探索、參與、創新,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使課堂煥發出生活的氣息與生命的活力。品德教學所需的各種材料只要選取合理,使用得當,也都能達到“以情動人,以理服人”的效果。
二、恰到好處的呈現材料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課程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并不是兒童生活的簡單翻版,其教育意義在于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錘煉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在品德課教學中把生活材料引入課堂,不應僅是簡單的羅列和重復學生生活中的問題或現象,而應以此為載體,實現“基于生活材料,超越現實生活”。
我們引入的生活材料,本身對孩子來說就具有親和力,能使道德教育更貼近孩子的現實世界。引入的材料,既可以用來印證道德觀點,也可以用于以觀點來說明材料;既可以是用材料引入話題,也可以是用材料升華主題;既可以運用材料創設情境,也可以借助材料突破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在課堂教學中如果能善于捕捉孩子心靈跳動的脈搏,把握住教學契機,恰倒好處地呈現材料,能為品德課堂“推波助瀾”。
1.先聲奪人
新課導入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一環。在這一環節恰倒好處地呈現現實生活中真實感人的生活材料往往能夠迅速調動學生的情緒,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明確學習的方向和目標,從而達到一種先聲奪人的效果。例如在教學《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時,我一開課就播放宋祖英唱的《愛我中華》的MTV,那氣勢磅礴的長城黃河,那高亢激情的旋律音韻,那“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家喻戶曉的歌詞,看著,唱著,學生的情緒從一開始的新奇漸漸變得激動:我們偉大的祖國就是由這些文化不同、語言不同、穿著各異的五十六個民族匯聚成的大家庭!這一材料的呈現,不僅牢牢抓住了孩子們的心,而且為進一步了解各民族的特點和培養尊重熱愛少數民族的思想,打下了認知和情感的基礎。
2.渲染情境
品德課教學是知識、能力、覺悟的三位一體,教學中適時地引進材料有利于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我在《馬路修到家門口》課上,通過媒體帶領學生游歷了鄉村的道路、建筑,感受鄉村建設的布局正在不斷擴大和部門設施正在不斷健全,我們的家鄉正昂首闊步不斷向更先進更發達的城市道路邁進時,適時地播放了《夢想天堂》這首學生非常熟悉的樂曲。這時,藍天碧水進一步喚起了孩子對綠色的向往,花香鳥語更點燃了他們心頭對美好家園的憧憬。一曲《夢想天堂》引發了他們心底更美的憧憬,把孩子們對家鄉的感慨推向了,同時也使道德教育如春風化雨,點點滋潤著孩子的心田。
3.拓展升華
生活的過程就是道德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有教育作用。小學生自己生活中的事例即是極好素材,充實教材內容,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別難過有我呢》教學中,我發現有部分孩子表現出對別人的漠視。我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由于那種獨生子女唯我獨尊的習慣造成的。這是孩子真實情感的流露,不能忽視。怎么辦?我布置了這樣一個實踐活動:用自己友愛的口和手,送他一縷陽光。盡量找機會,每天對同桌說一句贊揚的話,并做好記錄。半個月后,我在全班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很多孩子改變了原先的態度,從心靈深處開始接納同桌同學,原本很困難的贊揚現在變得很自然。其實,在不知不覺中,孩子們的情感品質已經得到了提升――他們學會發現別人,學會了以寬容之心贏得寬容,學會了通過尊重別人贏得別人的尊重。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他們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教育的內容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的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