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30 17:22:4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沉浸式勞動教育,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曦園 素質教育 研究性學習 社會實踐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置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課程結構的重大變革,它有效地促進了學校教育職能的變化和學科課程之間的整合,使教育教學從片面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提高向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轉變,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為了落實新課程的精神,注重本土性,就地取材,我校結合校情,以打造勞動實踐基地――“曦園”為平臺,積極開展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有效地探索出了一條符合當代教育改革發展趨勢的“以勞動實踐基地為平臺,全面實施綜合活動新課程,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新路,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本文將結合活動開展的情況、取得的成績及存在的問題談一些膚淺的看法和體會,以供商榷。
一、立足校本,創建“曦園”,為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搭建舞臺
為了更好地開展社會實踐和研究性學習,2007年秋,學校將校園東部通道外一塊閑置的空地占地約10畝開辟成集勞動與研究性學習于一體的學生勞動實踐基地,取名為“曦園”。
曦園被劃分為六十畦,高一各班把它作為社會實踐的班級勞動基地,其余由高一、高二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課題之用。兩年來,曦園經細致規劃,合理布局,整個園地池圃錯落,阡陌縱橫,園畦規整,果木扶蔬,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田園風光。2009年初,又開辟了“共青園”,使廣大青年教師也積極地投入到農業種植的隊伍中來,以身示范,在腦力勞動之余從另一個方面起到育人的效果。
曦園的建成不僅使閑置的土地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提升了校園的整體美觀,同時也填補了本校學生勞動教育、社會實踐以及課題研究的無實踐基地的空白,較大程度地為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平臺。
二、依托“曦園”,注重過程,為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高提供熔爐
學校除通過課堂教學的方式對學生施加影響之外,還應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在實際生活體驗中尋求學習的動力,使學生學習渠道多樣化,學習方式生活化、情趣化,從而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我們利用基地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開展勞動教育活動。
(一)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學校根據園地的特點與學科的聯系,由學校生物教研組為龍頭,成立了課題研發小組,編寫了勞動教程《曦園飄香》,通過結合遺傳、生物的新陳代謝等等知識與環境的關系開展宣傳教育。基于此,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利用曦園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由于課題切合實際,符合學生本人的興趣愛好,又來自于學生真實生活,起到了學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或獨立思考,或合作探究,在實踐與體驗中,運用已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再者由于時間保證,地點固定,活動正常,制度齊全,師生共同參與,取得了豐碩的收獲。兩年來學生課題獲省、市縣獎的就有8篇,獲獎人數達50人,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積極開展勞動教育活動,進一步提高學生勞動素養、培養集體主義精神
按新課程的要求,學生必須全員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而“曦園”剛好為學生全員活動提供了一個大平臺。學校以集體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勞動實踐,勞動小組由學生自愿組合,各小組結合《曦園飄香》中的種植植物材料進行自由選擇種植品種,在政教處的統一管理下,通過蒼南黃金柑果業有限公司、溫州市田頭青農業合作社等單位的幫助以及學校生物組老師具體指導,2008年曦園收獲西瓜4000多斤、花菜7000多斤,還有許多絲瓜、白菜、豇豆、大豆、茄子、豌豆、冬瓜、南瓜、玉米等。這樣,勞動中學生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變化,特別是每個學生在勞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發生了變化,這些變化需要他們除靈活地運用勞動技巧外,還需要做好協調配合工作。同時,這種勞動集體本身就是一個有力的教育因素,學生在集體勞動中,會更多地想到集體的勞動效果,集體的榮譽,看到集體的力量。通過這種方式,既提高了學生的勞動素養,又促進了集體主義意識的形成。
在勞動中,學生體驗到了成功與歡樂。當前的學生動手能力普遍比較弱,但他們渴望成功,綜合實踐活動能滿足他們的成就需要,能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讓他們依靠自身的努力體驗成功的快樂,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需求,使每一個學生學會學習,愿意學習,體驗成功,收獲快樂。
曦園既是學生實踐、培訓實用技術的基地,更是提高普及科技興農意識的試驗地。它加強了對學生勞動觀念的教育和技能培訓,又使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掌握了基本的生產勞動技能,培養了他們熱愛勞動、吃苦耐勞的品質,深受學生和家長的喜愛。
三、審視“曦園”,反思實踐,綜合實踐活動的探索之旅永無止境
曦園作為勞動實踐基地,不僅收獲了瓜果蔬菜;更重要的是,還收獲了勞動知識、勞動經驗以及研究性課題成果。但我們沉浸于豐收的喜悅之中時,更應清楚地看到,在基地建設領域,還存在薄弱環節,需要改進。
(一)在有效指導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綜合實踐活動應通過有效的方式將教師的智慧集中起來進行協同指導,把教師的有效指導與鼓勵學生自主選擇、主動探究有機結合起來,這是綜合實踐活動整體性的內在要求和活動成功實施的基本條件。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由于聘請的農業專家有限,不能全程指導到每個勞動小組,學生只能在自行探索中體驗、實踐,獲得的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因此校內指導師缺乏基本種植實踐經驗是我們必須改進的問題。
(二)在科教結合“服務三農”方面需要提升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著重將“三農”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其實我們可以利用教師掌握的生物學知識,嘗試將勞動實踐基地面向農民,把實踐基地辦成“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的農技培訓站和推廣站,發揮服務“三農”、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的示范作用。使新品種、新技術在勞動生產中各有所傳,做到“促進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三)在作物栽培方面如何兼顧經濟收益問題也需要再探討
勞動實踐基地目前主要停留在學生實踐活動與學校課堂教學之間的聯系以及實踐活動的基礎研究和活動項目的設計開發和創新上,沒有較好地考慮到經濟收益。長期這樣會造成資金的投入不足,影響基地建設。以后應該朝雙贏的方向發展。
綜合實踐活動的總目標是: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形成對自然、社會、自我的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發展對自然的關愛和對社會、對自我的責任感;形成從自己的周圍生活中主動地發現問題并獨立地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發展實踐能力,發展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新能力;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中,我們面臨著許多新的困惑與難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將繼續做好綜合實踐活動,為了學生的發展而努力。
參考文獻:
[1]薛進立,陳吉萬主編.《曦園飄香》.
關鍵詞:小學德育; 生活化; 探討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3)02-063-002
一、前言
傳統的學校德育主要是向學生灌輸道德知識,只在課堂上學,不到實踐中踐行。它以絕對權威命令學生聽什么,做什么,忽視學生在各種現實生活中的道德理解與體驗,無視學生的主體性在其道德形成和發展中所起的積極作用,其結果學生學到的只是一些沒有生命氣息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的知識教育,無法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感的陶冶與道德意志的磨練。因此,加強學校德育生活化,提高德育的實效性就顯得非常重要。
二、生活是德育的源頭
本體論告訴我們,生活價值高于道德價值。生活高于道德,這是因為生活或生命在邏輯上的在先性或獨立自主性。無論是道德,還是道德教育,都是為了人更好的生存而存在,德育只有扎根于生活世界,才會有深厚的基礎和強大的生命力。
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是壞的生活就是壞的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中感受、體驗、領悟并得到各方面發展的。重視兒童與生活世界的聯系,讓課程變得對兒童更有意義。因此,學校德育必須從“天上”降到人間,必須從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說教中走出來,回歸生活,貼近學生的實際。學生只有生活在鼓勵中才能學會自信,生活在寬容中才學會了忍讓,生活在奮斗中才能學會自強,生活在公平中才能學會正直,生活在合作中才能學會交往。
學生道德品質的成長與發展告訴我們,一個人是否有德性,不在于灌輸了多少道德知識,而在于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學習、交往、社會實踐出發,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省自律,身體力行,解決思想實際問題,認識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道理,從而修煉成有德之人。德育不能脫離生活,生活是德育的源頭。因此,要大力提倡在生活中實施德育,促進德育生活化。
三、如何實施德育生活化
1.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
傳統德育把學生當作容器,誰接受的知識越多越好,其結果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是書呆子,就是沒有激情。人若沒有激情作動力,就不可能有足夠的勇氣和堅韌性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情。德育教育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情感需要,就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找準學生對于家庭、集體、民族、國家等方面的情感與相關教育教學內容中結合點進行精心設計,憑借傳統美德、傳統文化及歷史等方面的知識,調動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靈感,點燃學生的激情之火。2008年北京第29屆奧運會辦成科技奧運,綠色奧運,人文奧運,這是舉世矚目的。在全世界都在密切關注北京辦好奧運會的時候,我們要求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收集有關材料,大膽設計“奧運形象規劃”,為辦好奧運獻上一份厚禮。學生的參與熱情高,創新情趣濃,積極主動進行社會調查,采用多種方法收集、處理信息,可謂是人人“卷入”這項有意義的創新設計活動。活動形式多種多樣,有的是主題班會、少先隊活動,有的是學習小組活動。展示方式有文字圖片的,有版報園地的,有說唱表演的。當獲悉中國奪得金牌51枚喜訊時,全校師生喜出望外,歡欣鼓舞,熱烈祝賀。通過這一系列活動,學生受到了一次生動活潑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環境保護、交通安全、文明禮貌的教育,大家充滿自豪感,一致認為2008年奧運會在北京成功舉辦,充分顯示我們國家越來越強大,我們國家的國際地位越來越高。
2.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傳統學校德育采用灌輸式教育,這是一種封閉的強制的教育。它只求道德知識的傳授,不求道德行為的養成。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把道德作為主體生活的一部分,其意義在于把道德生活的意義,把主體行為的意義置于主體生活之中。這樣,主體是生活的開拓者、創造者,道德生活的選擇者。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意探究、勤于動手、敢于實驗,培養學生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當主體是自覺自愿的,才能為其行為負責,主動地踐行。
以人為本的德育生活化,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這就意味著教師只是學生良好的咨詢者,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我與你”的關系,是完全平等的。在道德生活化的實踐活動中,建立民主、和諧、親密的師生關系,要與學生交朋友,要對學生無限的尊重與喜愛,細心、關心、用心、誠心,做一個樂意的傾聽者;要提倡多邊合作學習活動,相互學習、相互切磋、相互啟發、相互激勵,保護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要鼓勵學生提問題、提建議,生疑、質疑,如學生有什么意見或不切實際的想法,不能大聲訓斥道:“你絕對不能這樣想,這多危險,發展下去真是不可救藥!”這不是教育,這要把孩子嚇呆!
在道德生活化教育活動中,教師不能任意擺布學生,因為學生也是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和獨立的人格特征。德育生活化不以追求確定的道德知識為目標,而是給學生練習道德行為的機會,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積極思考,不斷探索,讓學生學會選擇,有新的感悟,并作出有意義的判斷。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我們道德上的發展,全靠著遇了困難問題的時候,有自己的解決的機會。所以遇了一個問題,自己能夠解決它,就長一層判斷的經驗。問題自己解決得越多,則經驗越豐富。”在道德教育中,不要回避問題和矛盾,要給予積極熱情的正確引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我判斷,自我選擇,實現自我教育。如針對問題行為,開展成因分析,追溯問題根源,提高認識;開展是非判斷,提高道德選擇能力;引導學生描述生活片斷,進行自我評析,自我評價;讓學生自主處理生活中的一些違紀事件,哪些是應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在這些活動中,教師要由道德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道德踐行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并以健全的人格感染學生,以寬廣的胸懷善待學生,對學生高度信任,無比寬容,充滿無比的熱愛之情,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讓學生毫無顧慮地參與,獲得真切的體驗和感悟,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從而提高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3.營造校園育人環境
德育生活化與學生生活的校園環境關系很大。整潔、美觀、和諧的校園環境對兒童思想的啟動、個性的陶冶、情感的啟發、精神的升華都有重要的作用。我校在教育現代化的推動下,學校注重科學規劃、精心設計,打造至尊至善凈化、綠化、美化的校園環境,其樓梯長廊、草坪花壇、板報墻壁、學習園地等布置,都成為無聲的詩、主體的畫,從而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學生熱愛校園,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懷,促進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
“綠”是生命的象征。我校歷來重視綠色校園環境建設,種植的花草樹木已經成形,一年四季常綠并花香不斷。學校花圃、花壇、花帶五顏六色,芬芳馥郁,清香宜人。學校大門口、主干道兩側,教學樓前后,不是郁郁蔥蔥的樹木,就是姹紫嫣紅的花朵,處處給人一種舒適的感覺,美的享受。
花園式的校園教育環境,不僅給學校帶來生機活力,而且可以激勵人、教育人、感化人。校園似花園,學生沉浸在這樣優美的環境中,就有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努力使學校的墻壁也能說話。”這既是一種催人奮進的動力,也是一種自省的心理壓力。我們注重校園環境的拓展延伸作用,把凈化延伸到人的心靈純潔,品德高尚;把美化延伸到人文美、心靈美、儀表美、語言美、舉止美,通過正確輿論和引導,促使學生更好地養成講文明、講衛生、有禮貌、愛整潔、愛綠化、愛勞動、愛集體、珍惜勞動果實的良好習慣。
精神愉悅、心情舒暢的育人環境,為學生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礎。各科教師以校園的某個景點為載體,結合課堂教學內容,使教學更具生活化,形象化,學生易于理解、接受。尤其是自然課,可組織學生學習花木栽培,結合課本內容,有利于幫助學生學好植物生長的知識和環境保護對人類生存的作用,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多彩的校園環境對美術教學的寫生、畫畫、美工制作幫助更大。
4.實現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的有機結合
學校生活只是學生整體生活的一部分,而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是在學生整體生活中實現的,因此德育生活化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校生活,而且要關注學生的整體社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