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09:11: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自我認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自我認識 大學生 職業生涯規劃
中圖分類號: G6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4-0048-03
1 引言
由于高校擴招,畢業生人數劇增,加上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近幾年大學生的就業形勢頗為嚴峻。而且由于自己的認知不正確,盲目自信或是悲觀絕望,沒有正確的職業規劃,使得本就緊張的就業環境雪上加霜。本調查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如何讓大學生正確認識職業生涯規劃,進行科學合理的學習、生活安排,為以后的就業和職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是我們每個大學生以及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的現實問題。
2 調查情況
2.1調查研究的對象
陜西理工學院2008級,2009級,2010級,2011級本科生。
2.2調查研究的手段
本調查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根據調查目的設計了《大學大學生自我認知調查問卷》,此次調查共發出問卷400份。回收361份,回收率90.25%,其中有效問卷349份。樣本覆蓋全校14個學院,48個專業,分布均勻,樣本容量、樣本代表性都能滿足統計分析要求.問卷由三十個問題組成,這些問題大體可分為四個部分:自我認知,個人規劃,就業取向和社會環境。
3 調查結果及分析
3.1自我認識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
3.1.1自我認識是生涯規劃的起點
什么是職業規劃?什么是自我?二者之間有何聯系?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點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最佳的、行之有效的職業奮斗目標。[1]生涯發展三要素為知己、知彼及抉擇與行動,知己列為首位。只有對這些有關自我的內涵精準地察實后.才可能對知彼——了解社會、明白就業市場供需狀況等產生意愿。而個人也才能在知己、知彼的綜合考慮上,表現出有效的抉擇和行動。大學生應將自我認識作為職業生涯規劃的起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自我認知,揚長避短,樹立信心,尋找適合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目標。
3.1.2自我認識有利于大學生角色的轉換
所謂轉換角色,主要是指由象牙塔里的大學生走進社會成為社會人,轉變為一個現實的社會求職者。要想正確地選擇職業,就必須適時地轉換角色。所以正確地認識和評估自己對于即將進入職場的大學生無疑具有有利的作用。擺正自己的位置,客觀、冷靜地進入求職狀態,認識社會,了解社會,以自身的實力,積極主動地去適應社會需要,在選擇社會職業的同時,也接受社會的選擇,正確地邁出人生這關鍵的一步。
3.1.3自我認識有利于形成正確的職業期望
所謂職業期望,是指個體對某種職業的渴求和向往。在大學生職業規劃中每一個人都設計并希望能獲得一份能更多、更好地滿足自己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職業。但是必須看到,這種期望變為現實可能,要受到主客觀因素的制約。一個人的擇業目標能否實現,除了個人素質、專業、社會需求、機遇等條件外,則主要決定于自己對擇業期望值高低的選擇。所以,科學地認識自己,根據自身條件結合社會需求確定自己的擇業目標之后,采取“分步達標”和自我調整的辦法,不斷調整擇業的期望值,使其達到最佳。
可見大學生的正確自我認知對于制定符合自身實際的職業規劃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從本調查的問卷可以明顯看出:40%的學生對自己的現狀比較滿意,他們希望能夠去A區工作,追求較好的物質生活和地位;35%的學生對自己的現狀不滿意,他們對未來盲目悲觀失望;還有15%的學生對自己的現狀非常滿意。如表1所示:
這說明還有不少學生不能夠正確的認識評價自己,因此提高大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至關重要。
3.2大學生自我認識的內容和途徑
自我不僅是一個人所扮演的各種角色的總和.而且是個人了解自己扮演這些角色的一種能力,是我們察識多面自我的核心。[2]自我探索是根據職業發展理論,使用標準化的職業測評和非正式評估工具對自我的職業興趣、價值觀、人格、能力等進行全方位的量化評價和分析,以便深入全面地認識自我。主要內容有:性格探索、興趣探索、能力探索和價值觀探索。
3.2.1性格
性格,指在對人、對事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上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的特質,性格與職業的最佳匹配使得我們成為更有效的工作者,更容易獲得成功的事業。可以通過MBTI理論和測評等方法的學習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并思考其對職業的影響。此外,還可以通過對他人的認識來認識自我、分析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來認識自我、通過與他人的比較來認識自我、通過自我比較來認識自我、通過自己的活動表現和成果來認識自我等途徑來進一步認識自我。
3.2.2興趣
興趣是指人力求認識、掌握某種事物,并經常參加與該種活動的心理傾向。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說過:“興趣比天分重要”。實踐證明:在影響個人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的眾多主觀因素中,興趣所起的作用最大。對某個職業感興趣,就會對該職業活動表現出肯定的態度,并積極思考、探索和追求。興趣是職業生涯選擇的重要依據,大學生應主動去發現、了解、挖掘自己的職業興趣,這樣在大學階段就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類型和在職業選擇中的主觀傾向,從而避免職業選擇中的盲目行為,在紛繁的職業機會中找尋到最適合自己的職業。
“我真正想做什么?我為什么要去做?我現在正在做些什么?我為什么這樣做?”管理大師彼得 •杜拉克提出的這一連串問題也正是面臨工作選擇的社會新鮮人應該深思的課題。不知該選擇什么工作?不知道自己適合什么工作?唯有徹底了解個人的人格特質、能力、工作價
值觀與工作適性等,才能理清生涯選擇的迷思,展開工作生涯的第一頁。
你真正想做什么?
人的性格分成六類:
1.調查型:喜歡觀察、調查、分析、評估及解決問題。
2.藝術型:具有藝術氣質與創新能力,喜歡創造,不受拘束。
3.社會型:喜歡與人一起工作,善于取悅和協助別人以及言辭表達。
4.企業家型:喜歡與人一起工作,但所擔任的是影響、說服、領導、管理等角色。
5.傳統型:喜歡處理資料,具有文書或數字能力,能夠接受上級指示從事細節工作。
6.實際型:具有運動或機械天分,喜歡操作實際物品,樂于戶外工作。
一般人具備的性格可能是上述其一或二者以上的混合體。那么當你明白性格類型后,在選擇職業的時候便可以選擇一些傾向你性格的工作。
另一項影響個人生涯選擇的因素是工作價值觀,經過歸納有11種:
1.物質報酬:每個人都需要基本的收入以維生,但重視物質報酬的人在達到最低標準后,依然愿意繼續投入,賺取更高的收入,以獲得個人想要的東西。
2.名望:通常是跟隨職業、職位而來,因個人從事某種職業而容易獲得別人尊敬。
3.權力:擁有控制、教導、指引或影響他人的能力。
4.安定性:指工作權、經濟收入、心理需要或社交關系的不變性。
5.自主性:個人能依自己的意愿及方式工作,不受別人的控制、監督。
6.專精:是特定領域中的專家,成為他人的顧問或咨詢者。
7.親和:重視建立良好人際關系,是非正式組織中的核心人物。
8.多樣性:希望在工作時,有機會接觸不同的人、地、問題和活動。
9.創意:在自己最感興趣的領域中工作,并能運用創造力改變現有的程序、產品和做事方法。
10.休閑:希望工作時間縮短、假期增長,工作不致影響休閑生活。
11.追尋意義: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做某件事及這件事對他人的貢獻及影響。
一旦明白自己的工作價值觀,在進行職業選擇時就可以盡量避開那些與自己價值觀不符或完全不相近的職業。
性格比能力重要
在確定個人所抱持的工作價值觀及追求的工作目標之后,可以此作為追求更美好、充實人生的動力與踏腳石。從事適性的工作,通常能讓人發揮己長,且較樂意投入工作,對工作有高度的承諾,因此更能勝任工作,獲得更大的快樂和成就。日本講談社經營總合研究所所長伊藤友八郎擁有多年研究職業適性的背景,他指出,適職=能力 ×性格,性格比能力重要。如果性格與工作不合,再好的能力也無法發揮。一般職業按性質區分為兩大類:
一是貝殼型:如會計、秘書、操作員、事務員等工作,工作性質屬于事務性、勞務性,重視細節,瑣碎、刻板、繁雜。從事這類工作的人特質多為個性保守、被動、注重細節、我行我素、對人際溝通較不關心等。
二是孔雀型:如行銷、公關、業務、廣告、門市、柜臺工作等,工作性質屬于開放的、多變的、主動的、工時長、獎懲分明、薪水視工作能力調整、靠口才吃飯。從事這類工作的人特質為重視外表及形象、口才佳、善于說服人、性格開放積極、運作及協調能力佳。
環境適性也很重要
新鮮人就業除考慮個人性格與職業特性的配合度外,別忘了解工作環境的文化與特性。如:傳統型組織是由最高主管作集權式管理,部屬只有聽命行事,所以擁有傳統性格的人較能勝任組織內工作。有的組織由中階主管掌權,形成各個獨立的事業部或利潤中心、責任中心。有的組織授權予基層單位,有些組織重視部門間相互溝通、協調,由幕僚人員決定組織內的大事。在專業的機構內,工程師、技術人員扮演決策的角色,以其專業知識引導組織的走向。
自我認知題主要分為三類:即對求職者自身的認知、對所求職務的認知、以及自身與所求職務的匹配程度。下面為詳細講一講對求職者自身的認知,也就是對自我的認知。
對自我的認知主要包括對考生自身的經歷,自我評價,求職的動機,職業的規劃等等。
一方面,對考生自身的自我評價,即讓考生做的自我介紹??脊倏梢宰晕医榻B考查考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對自身正確評價的能力,甚至是對性格的考查。
另一方面,求職的動機也是自我認知題的主要考查形式。有時直接考查,有時間接考查。求職動機的目的就是看考生是否真正熱愛本職工作,是否具備優良的醫德,能否正確面對工作中的挑戰和壓力。
自我介紹類問題作答方法
自我介紹在醫療衛生系統的面試當中出現較頻繁,并且問法直接、簡單,考生在回答時,可以在立足于報考崗位的基礎上,靈活選擇表述方式,重在保證作答清晰,內容多方面即可。考生可采用直接介紹與間接介紹兩種表述思路:
一、直接介紹
直接介紹主要包括你的學習經歷、工作經歷、家庭背景、性格特點等情況,具體如下:
學習經歷是對考生醫學專業背景(護理、臨床、藥學、預防醫學等)的介紹,告訴考官自己在專業上的優勢,重點介紹一下自己的學習經歷,專攻的學科,拿到的成績與專業資格證書,以及在校期間參與的各項實踐,獲取的榮譽證書。這些信息的展示,讓考官了解考生的醫學專業水平。
有工作經驗的考生簡單總結過去幾年的工作經歷,以及從工作中獲取的工作經驗,讓考官知道自己具備豐富的臨床治療或者護理經驗;如果是應屆考生的話,可以介紹一下自己曾經在醫療衛生機構實習或者實踐的經歷,告訴考官這些工作或者實習經歷,自己具備了扎實的臨床經驗,可以勝任所報考的崗位。
家庭背景包括父母親友的職業、考生的生活經歷,旨在讓考官看到考生報考醫學崗位的原因和信念。例如考生可以說明自己出生在一個醫學世家,父母的職業精神對自己的求職動機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或者考生可以舉一個自己親身經歷的事件,正是這個事件讓自己萌生了做一名醫生的信念,并一直在為之努力著。
性格特點介紹時,盡量要選取那些與醫療衛生崗位相匹配、特別是可以作為優勢的方面。比如考生報考的是護理崗位,那么可以說自己是一個耐心、細心、有愛心、有責任心且吃苦耐勞的人;如果是報考臨床醫生的話,可以說自己責任心強、頭腦冷靜、性格果敢且應急能力強。假如報考的是基層醫療崗,那么要強調出自己的服務意識跟奉獻精神。
二、間接介紹:
除了直接向考官介紹考生各方面信息之外,也可以從側面間接地向考官展現自己對崗位的認識、豐富的臨床經驗、良好的醫德醫風以及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
這些側面包括一些特殊的經歷、熱愛的書籍、崇敬的醫學名人等,向考官闡釋這些人、書、過往經歷,展示考生具備的良好的醫學素養。此外,間接介紹還可以對當前醫療衛生行業的現狀進行簡單描述,讓考官看到考生深刻的職業理解與崗位認知。
求職動機類問題作答方法
考生在回答求職動機時,一方面需要對自己的職業目標與職業定位有清晰地認識。另一方面,要對醫療衛生行業有深刻的了解,盡量從個人、家庭、社會這三個方面展開,并能有機的結合起來。
一、個人層面
職業定位:職業定位往往是受到客觀現實與個人理想兩個方面的影響。其中客觀現實可以是自己的專業背景、性格特點、家庭影響、興趣愛好等多個因素。個人理想,則很大程度上基于自身的價值觀念與成就動機。綜合而言,就是考生在客觀現實的影響下,擁有終身為患者服務的精神與信念。
價值取向:一個人的價值觀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成長過程中潛移默化形成的。因此一個人的過往經歷,某一句話或者某一件事都對其人格的塑造起一定作用。無論是自己的價值觀受到哪種形式的影響,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二、家庭層面
家庭情況:例如戶口問題、子女教育問題、照顧父母等都可以對自己擇業產生影響,我們稱之為現實性需求。這種需求帶有一些束縛傾向,因此在回答時應當注意口吻,要表達出這份工作為我提供的方便,允許我在家庭和事業間找到平衡,而不是受現實生活所迫不得不選擇這份工作。
父母期待: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父母意愿會不同程度的影響子女的人生航向。延伸到面試當中,父母的意愿或者父母的期待都會成為考生進行職業定位的影響因素,考生在展示自己的求職動機時可以客觀、真實的進行適當展示。
三、社會層面
社會價值:這一塊可以作為考生闡述求職動機的較高層次展開,每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分子,都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作為醫務工作者,在繼承和發揚醫療行業職業精神的基礎之上,應該把成為一名上醫去醫未病之病,提升全民生活質量作為自己的職業追求。同時,也應該始終把促進整個醫療行業的不斷發展作為自己的終身目標。
關鍵詞 自我認知與成長 小組工作 參與式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Participatory Group Model Research of "Self-awareness and Growth" Course
ZHU Kai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4)
Abstract The course of "self-awareness and growth" uses participatory group model, the promotion of individual and group participation,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self-understanding, understanding of professional and spiritual growth, and also made some thinkings.
Key words self-awareness and growth; team work; participatory
社會工作是科學助人的專業,作為助人者首先也要了解自己、認識自己、整合自己。在社會工作服務中,除了專業的理念、知識和助人技巧,社會工作者的心理能量及人格影響力也是一種潛在的寶貴資源。如何去挖掘這種資源,提升助人者的生命質量?“自我認知與成長”課程在一定程度上給了我們答案。
1 課程方法及理念
1.1 參與式教學
參與是一種理念,強調的是所有有關人員對相關事情的介入;參與也是一種過程,在過程中所有有關人員的自尊、自信和自主性都應該得到提高(陳向明,2003)。運用在教學上,參與式方法提倡學習者的積極參與,堅信課程所學的知識和達成的效果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建構的,是一種主體性、發展性、民主性、差異性和創造性教育(《自我認識與成長》課程組,2009)。
1.2 小組工作
小組的概念來自于社會工作三大直接方法之一的小組工作。Toseland & Rivas(2005)將小組工作定義為由目標直接的活動組成以滿足小組成員的社會情感需求或是完成特定任務的方法。依小組的性質和目的劃分,本課程的參與式小組屬于成長小組的范疇,通過組員之間的互動,及有效的小組經驗,發展組員的潛能、意識及情感,在深刻反思的基礎上獲得成長(劉夢,2003;Toseland & Rivas, 2005)。
1.3 課程理念
(1)師生地位平等、權利分享,協商合作,都以積極的態度投身于課程活動中,共同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2)充分運用個人資源和小組資源。在課程中,個人的資源包括個人的特長、優勢、人際關系、支持網絡等,小組的資源包括小組所處情境、組員、小組功能、小組結構等。(3)主體性生命教育?!白晕艺J識與成長”課程是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學生的人格得到尊重,教育中的權利得到分享,在參與中得到快樂,生命的價值得以體驗。
2 課程模式建構
本模式提倡在支持性情境下,個體和小組的全程參與。從個體層面看,是教師和每一位學生在課程不同階段中的認知和情感的卷入,通過主題學習交流、互動分享提升自我認識的水平;從小組層面看,是課程教師和學生的總體投入狀況,包括小組結構、小組互動、小組凝聚力、小組形成與發展等,從而增強小組的吸引力和組員對小組的認同,實現小組的共同成長。參與式方法不僅關注個人的成長,也關注小組的成長。提倡小組合作學習,注重小組內成員的交流。在小組活動中,個體的參與既能夠影響其他組員的發展,也能影響整個小組和整個課堂的發展。
2.1 個體參與
2.1.1 課程前參與
在社會工作新生入學后,通過問卷調查、個別訪談、督導社工學長(由社會工作專業高年級同學擔任,目的是協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參與式觀察等途徑評估學生需求。
2.1.2 課程中參與
該課程旨在通過形式豐富的互動體驗活動,提升對自我的認知,同時增強對社會工作專業的認同感。本課程擬定了五大主題,包括“我與價值觀”、“我與自已”、“我與他人”、“我與理想”和“ 我與社會工作”,教師與學生一同參與到各個主題的活動分享之中。其中,“我與價值觀”和“我與社會工作”部分是帶有專業導入的色彩,“我與自已”、“我與他人”、“我與理想”則是為了進一步的加深自我認識,從而引出社會工作與自我認識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具體的內容與形式會依據學生需求及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2.1.3 課程后參與
課程后的參與主要指在課程末期及課程結束后一段時間,教師與學生一起評估課程效果。在課程末期,通過教師與學生一起回顧課程歷程,分享感受與收獲,結合組后問卷、課程整體出席率、觀察等進行評估。
2.2 小組參與
2.2.1 小組結構
小組結構包括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內部結構是指組員、工作者、目標、協議、活動等,外部結構是指小組的規模、時間和空間等。本課程的參與式小組是由5組7-8人社會工作專業新生組成的封閉式成長小組。在小組初期簽訂契約,小組活動形式多樣。每周在團體工作室開展一次活動。
2.2.2 小組互動
小組互動是指在課程中組員透過溝通和不同形態的接觸而產生的交往方式(陳寶劍,2004)。本課程的參與式小組倡導的是交錯型溝通和輪狀型溝通結合的方式,每一位組員與其他組員之間可以有充分的交流,同時也確保內容的正確性。對于提升小組的互動性,教師有時候需要從個體層面和小組層面著手,打破不良的互動模式,使小組有健康的發展。
2.2.3 小組凝聚力
小組凝聚力代表小組對組員的吸引力,以小組活動為中介。小組的凝聚力越高,組員的參與程度就越高。當小組的凝聚力達到一定水平時,組員會感覺對小組負起責任,共同向自我認識與成長的目標邁進。
2.3 支持性情境
支持性情境是參與式小組開展的前提。教師作為工作者,要營造尊重、平等、溫暖、樂觀、包容的支持性情境。當小組進程出現混亂時,工作者在給予組員空間的前提下協助組員面對混亂,尋找解決辦法;當小組沖突發生時,工作者靈活應對,鼓勵組員分析沖突產生的原因,確定干預策略。同時,工作者也需要為小組的開展提供舒適的場地,確保有充足的時間,讓組員和小組做好準備全情投入課程之中。
3 課程反思
3.1 對整體課堂的把握與對個別學生的關注
參與式小組的模式注重學生個體獨特性的培養與優勢的挖掘,但是課程載體也會對個體的參與權利產生影響。由于參加課程的學生較多,分為多個小組。每個小組的進度不同,但為了對課堂整體的進度有較好的把握,有時候會“犧牲”個別小組或個別組員的發言機會,在每節課快要結束時再給予提問和分享的機會。
3.2 對小組主題的把握與對學生需求的回應
本模式強調全體學生與教師的充分參與,但在課程主題設定上很難平衡所有學生的需求。有的學生在課程評估中反映出希望課程涉及學習方法的適應,也有些學生希望多做些學涯和職業規劃方面的活動,使自己不再迷茫等。由于課時有限,也擔心主題過多會影響課程的深度,一些要求并不能在本課程中得以實施,只能通過一些后續的課程或小組得以補充。
3.3 對教師自身的機會與挑戰
本課程對教師而言,也是自我認識與成長的過程,并且機會與挑戰并存。機會是指參與式小組模式改變了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和指引者的傳統角色,而以協助者、協調者和分享者的身份出現,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也讓教師在與學生的互動分享中重新審視自我,思考社會工作的本質。此外,課程的實踐可以從側面提升社會工作專業教師的實務能力。在分享環節,教師首先要自我披露,因此需要教師在課程前正視并梳理自身未處理的情緒和未完成的事件。最后,由于自我認知與成長本身是難以測量的概念,因此給課程的科學評估增加了難度。
本文為浙江師范大學第四期青年教改課題“你我同行――參與式小組模式在‘自我認知與成長’課程中的應用”成果,項目編號JGQN2011072
參考文獻
[1] Ronald W. Toseland & Robert F. Rivas(2005):An Introduction to Group Work Practice (Fifth edition). Boston: Pearson Education.
于何處增長
公司要想維持健康且盈利的增長,必須對市場中尚未滿足的客戶需求保持敏感并為之提供解決方案。例如,麥當勞就發現了平價快捷早餐這個市場。它對自己獨特的食品采購、菜品開發和廚房管理能力進行重新部署來滿足這個新市場,創造了一個巨大的新收益源。麥當勞在沒有刻意增加餐廳數量的情況下發現了增長機遇(雖然餐廳數量也一直在增加),這得益于他們對自身的清晰認識:他們知道自己擅長什么、不擅長什么,延伸并利用了他們獨特的能力和創造價值的方式。然而,大多數企業缺乏這種水平的自我認知。
了解市場,意味著能識別出現有服務/產品和顧客需求間的差異;了解自己,則意味著理解自身價值創造方式和差異化能力在哪些方面能夠以及在哪些方面不能為填補這些市場空隙創造優勢。例如,在某些需要適應性供應鏈支持的機會面前,如果你缺乏所需能力且沒有努力去創造,那么對這種機會的追求將適得其反。由此可見,對增長機遇的把握與對企業自身的認知密不可分。
怎樣收購
大多數收購都只會讓企業變得更大,而不是更好。如果你收購的公司不能使你在最擅長的領域獲益,也不能使你更貼近市場,這個收購就得不償失。表現不佳的收購一直存在,正是因為很多公司還沒有明確收購的目的。
理想的收購應使收購方與被收購方雙向增值。例如,寶潔公司收購吉列公司是看中了吉列公司在男士用品創新、制造和營銷方面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而寶潔公司也希望能夠將自己在女性產品方面的獨特能力融入吉列公司,從而實現雙贏。不得不說,目前很多收購都還達不到雙向價值增值的目標,所以結果多不盡人意。
和實現健康增長一樣,公司必須認清自己才能明確怎樣實現成功收購。在公司花費數百萬美元對被收購企業的財務、負債、產品、成本和運營進行盡職調查的同時,也應該特別去注意和了解被收購企業的價值創造方式和能力是否匹配,甚或加強自身企業的相應方面,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雙向的價值增長。
怎樣構建業務組合
在界定與塑造公司業務時,通常會考慮組合中每個業務單元的價值是否與公司所需相匹配,并通過衡量增長能力、盈利能力和市場領導力來取舍業務。但遺憾的是,即使是完全遵循了這些公認慣例的公司,還是會時常出現損失慘重的投資組合。
雖然做比說更難,但解決方案非常簡單明確:無論投資組合中的單一業務是強是弱,最健康的投資組合都應該只包含那些最得益于企業能力的業務。比如美國制造商丹納赫公司(Danaher Corporation),其業務范疇很廣,但是公司的絕大部分利潤來自于公司的一套獨特的企業能力,例如其目標部署能力和精益六西格瑪技能。公司的業務組合和差異化能力匹配得越好,公司才越有可能獲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益。
怎樣構建你的業務組合?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公司先對自身有一個客觀的了解。具體來說就是,公司怎樣創造價值和在哪些領域具有競爭優勢。公司的投資組合應該是具有高度一致性的,而且組合內的每個業務都應既能受益于又能幫助于公司獨特的能力和價值創造方式。如果每個業務自身都有很好的屬性,公司就能持續獲得成功。
另一方面,應該剝離或者停止那些本身屬性不佳或不能從公司優勢獲益的生意。IBM非常明智地在2005年將PC業務賣給聯想,就是因為他的獨特能力和價值創造方式不再集中于生產及商品的采購和銷售。
如何去處理那些不具有高度一致性但又不至于剝離的業務是最難的。一致性強的、表現好的公司領導們往往都選擇剝離或避免那些雖然有很好自身屬性卻與公司擅長領域不匹配的業務。例如,通用電氣公司明智地剝離了盈利能力非常強的媒體娛樂公司NBC環球,因其對通用公司在工程產品設計、營銷和融資的專業領域并沒有太多附加價值。但同樣的,企業也應該去嘗試修正而不是直接剝離那些自身表現欠佳卻和公司優勢緊密結合的業務,而那些較弱的屬性并不能瞞過潛在客戶,所以公司理應學會如何為這些業務增值。
論文關鍵詞;意義療法 自我認知 自我意識
維克多·E·弗蘭克爾是維也納大學醫學院神經病學和精神病學教授。他是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之后,被稱為“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的意義治療的創始人。由于弗蘭克爾有醫學背景,因此他關注神經官能癥的性質和治療。他把神經官能癥分為幾種形式,并把由心理原因產生的神經官能癥歸結為患者不能從他的存在中找到意義和責任感。
自我認知是對自我的洞察和理解。當個體通過意義療法找到生命意義的同時,也是自我認知達到一個全新境界的時候。因此,想要解釋意義療法和自我認知,就需要說明這二者之間存在的共通點。
一、意義療法與自我認知的關系
弗蘭克爾發現,許多神經官能癥患者并不是由神經生物學的原因導致癥狀出現的,真正的致病原因是由于這些人沒有找到他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因此,他總結了大量的心理臨床工作經驗,并結合自己曾在納粹集中營里的經歷提出了意義療法,也就是以意義為中心的心理療法。這是和精神分析方法、人本主義方法、行為主義方法還有其他心理學方法等同的心理療法。
認知屬于心理活動的范疇,是人基本的心理過程。而自我認知是其中的一種形式,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即對自己各種身心狀況、人—我關系的認知,包括自我觀察、自我評價等,也是自我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
心理療法是心理治療師為了矯正求助者的各類心理與行為問題而采用的符合心理學原理的治療方法。心理療法是否有效,除了治療師的個人因素以外,被治療者的積極配合,對自身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客觀清醒認識也將起到關鍵作用。總之,對于心理求助者而言,心理療法是客觀的,而自我的認知心理活動是主觀的。
如果說自我認知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那么也應該包含對自我生命價值的洞察和理解。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自我認知都要上升到這個層面。意義療法的最終目的是讓個體找到生命的意義,并不是為了幫助個體發展自我認知。只是個體在不斷追尋生命意義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構建自我意識,找到生命的意義也就意味著自我認知得到發展。因此,意義療法是幫助個體發展自我意識的途徑之一。
綜上可知,意義療法是否有效,個體的自我認知不可或缺,一旦個體找到生命意義,其自我認知必將得到發展。
二、通過意義療法發展自我認知
弗蘭克爾認為要尋求生命的意義,就必須找到確立意義的良好作用。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人的大部分行為都會受到潛意識的影響;潛意識是被性本能控制的,個體的許多動機都是處在動物本能的狀態下。而弗蘭克爾卻認為這只是人的潛意識需要貶低了人的純真,人真正渴望的是追求有意義的人生,這才是生命的初級動機,而不是本能驅力[1]。如果停留在弗洛伊德的潛意識里,個體的自我認知水平是難以得到發展的,只有把潛意識的東西放到意識層面上,才有可能談論發展個體的自我認知水平。因此,弗蘭克爾從一開始就強調,人很清楚 “能夠為了他的理想和價值觀而活甚至作出犧牲”。發展個體的自我認知水平,必須清楚行為背后的意義。
弗蘭克爾指出,人們在追尋生命意義時是不可能一帆風順的,必將會遭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這些挫折會影響人們的行動與決心,如果不能按照最初的設想去實現目標,很有可能導致各種神經癥的出現。這時就需要意義療法幫助人們克服這些困難,幫助患者發現這些挫折背后所隱藏的意義,重心是關注現實存在。這又回到了自我認知的層面,不僅需要對自身的認知,也需要對自身所處的周圍環境的認知。關注現實存在也就是關注現實中的我及我所處的環境。關注也就意味要面對和承受,不是只有美好的才能接受,人們更多時候必須面對困境。人在經歷難以忍受的情境時,“就是人們已經實現的與還應當努力爭取實現的成就之間的緊張,或者是人們已經成為與將要成為之間的差距?!备ヌm克爾認為,為了尋求生命意義而不得不人為制造的一些緊張是有必要的。這些緊張增加焦慮,從而促使人們更加努力地去尋求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弗蘭克爾說過:“生命的意義因人而異,因時而變。因此,重要的不是一般性的生命意義,而是一個人在某一特定時間內生活的特定意義。”個體在作為獨立的人存在時,其不受外界影響的獨立意識才是最重要的。個體要明白自己所應承擔的責任,自己成為負責任的人才能對生活作出反應。當個體明白了自身的責任時,也是他自我意識得到發展的時候。
盡管每個人的生命意義不同,但都有應當承擔的責任——實現其生命的潛在意義。為此弗蘭克爾提出三種途徑來發現生命的意義:(1)通過成功地完成某項工作或事情,來證明個體的生命意義;(2)對某些人或物產生的體驗和感受;(3)對生命不得不承載的苦難的理解和態度。對于第一點,很多人都很容易做到。生活中一些點滴小事的完成,都能使個體感受到不同程度的成就感。例如,可以從種了一盆美麗的花或是飼養了一只可愛的寵物來找到屬于自己的生命意義。第二點,弗蘭克爾把對物的體驗和感受提煉為“真、善、美”,例如享受一次精神盛宴而體驗到生命的價值;把對人的體驗和感受認為是“愛”,愛是一種力量,通過去愛或者接受愛,發現自身存在的潛在力量,使潛能變為現實。第三點,就是經歷苦難。因為承載了生命中不得不承載的苦難,個體將悲劇變成了極大的成功,把一個人的困境變成人類的成就,從而最大程度地證明了個體獨一無二的潛力。
這三種具體途徑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第一種途徑很容易做到。當個體完成了第一步時,他承擔著事件的發展與變化,并且能夠從他完成的力所能及的事件中找到自我價值,這種承擔責任、尋找自我價值的過程也是一種自我意識發展的過程。如果個體不能覺察自己及自己所處的環境,是無法明了肩上的責任及自我的生命價值的。第二種方法建立在第一步基礎之上,由此個體才能夠明白自己的能力如何,能夠用什么樣的方式去愛,能夠接受什么樣的愛。很多人認為“愛”誰不會,這是人的本能。但是弗蘭克爾提出的愛和本能的愛是有區別的。這里的愛需要個體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同時,也了解他人。只有了解自己,才能了解自己可以付出什么樣的愛;只有了解他人,才能了解自己付出什么樣的愛是對方能夠接受的;在這樣的前提下,才能了解對方付出的愛自己該如何接受。如果愛是錯位的,是不可能找出自身的潛在力量的。然后因為有了愛,個體去愛想愛的和該愛的人,也得到了自己希望得到的愛。由此個體有了力量,無論面對什么樣的苦難,都充滿了勇氣。當個體在苦難中審視自己及他人的生命時,他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意義。弗蘭克爾認為不要把苦難僅僅看成是苦難,只有那些真正經歷了苦難的人才更有可能發現生命的意義。因此,在自我認知的過程中,用什么樣的態度看待自己以及周圍的環境很關鍵。
這三個階梯式的步驟對個體的自我認知水平要求越來越高。只有個體的自我認知水平不斷發展時,才能一步步了解生命的意義。弗洛伊德曾說過,精神分析是給有一定智力的人準備的。在這里,意義療法是給對自我認知有要求的人準備的。
【關鍵詞】 兒童;抽動穢語綜合癥;認知功能;自我意識
【摘要】 目的 探討抽動穢語綜合癥患者認知功能與自我意識之間的關系。 方法 隨機抽取50例抽動穢語綜合癥患兒為研究組,采用韋氏兒童智力量表(中國修訂本)和PiersHarri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為評定工具進行調查,并與30名正常健康兒童進行對比分析。 結果 研究組言語智商、操作智商及全量表智商均顯著低于正常兒童(P
【關鍵詞】 兒童;抽動穢語綜合癥;認知功能;自我意識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selfconcept in children with Tourette syndrome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of cognitive function and selfconcept in children with Tourette syndrome(TS). Methods A selfmade common environment questionnaire,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WISCChinese reversion) and PiersHarris Children Selfawareness Scale(PHCSS) were applied to 50 children with TS(research group) and 30 normal controls(control group). Result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he verbal IQ ,performance IQ and full scale IQ of the research group all were markedly lower(P
【Keywords】 Children;Tourette syndrome;cognitive function;selfconcept
抽動穢語綜合癥(Tourette Syndrome,TS)是在兒童期起病的一種神經精神障礙,其發病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明了,患者往往存在多種共病情況,如注意多動缺陷障礙(ADHD)、強迫障礙(OCD)、行為問題等。兒童自我意識是與人交往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對自身的認識和調節能力,包括認識、情緒、意志三種具體表現形式。為了解抽動穢語綜合癥患者自我意識與認知功能之間的關系,以期為TS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作者對50例TS患者進行了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對象
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兒童門診隨機抽取50例抽動穢語綜合癥患者作為研究組,均符合《美國精神疾病診斷統計手冊》第4版(DSMIV)TS的診斷標準,全部經過患兒和監護人的知情同意,無其它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和嚴重軀體疾患,可以完成韋氏智力測試。抽取某小學與研究組年齡、性別匹配的健康兒童30名為對照組,在知情同意的情況下對研究對象進行調查。
1.2 方法
采用龔耀先修訂的韋氏兒童智力量表(中國修訂本)[1]為調查工具,評定受試兒童的智商,由經過正規培訓的專業人員嚴格按照測驗手冊實施和記分。PiersHarri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PHCSS)[2]由80個條目,6個分量表組成,分別為行為、智力與學校、軀體外貌與屬性、焦慮、合群、幸福與滿足。量表為正性記分,各分量表及總分高者表明兒童自我評價好,適用于8~16a兒童,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3 統計方法
全部數據均采用SPSS10.0統計包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和相關分析,計數資料進行卡方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兒童智力水平比較,見表1。表1 TS兒童和正常兒童智力水平比較(略)
由表1可知:研究組兒童言語智商(VIQ)、操作智商(PIQ)及全量表智商(FIQ)均顯著低于正常兒童,兩組間比較均有極顯著性差異(P
從智力結構來看,研究組兒童VIQ和PIQ分離現象者18例(36.0%),明顯高于對照組(5例,16.67%)(χ2=17.92,P
2.2 兩組兒童的PHCSS評定比較,見表2。表2 TS兒童和正常兒童PHCSS評分比較(略)
由表2可知:研究組兒童PHCSS各分量表分與總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間比較均有極顯著性差異(P
2.3 自我意識和智力各分量表相關分析,見表3。表3 自我意識和智力水平的相關分析(略)注:*P<0.05
由表3可知:TS兒童自我意識和智力分量表得分相關分析結果表明,TS兒童PHCSS的智力和學校情況的評價、幸福滿足感與其VIQ、PIQ、FIQ均呈正相關,PHCSS中焦慮因子分與理解、算術、VIQ、FIQ呈負相關。
3 討論
TS患兒常伴有學習困難和社會功能損害,是家庭和社會都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一般認為影響兒童學習成績的因素并非單一因素,智力水平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且與學習成績呈正相關,除此之外,還與家庭環境、學習興趣、情緒狀態等有一定關系。以往不少文獻報道TS患者的智力水平多在正常范圍或者邊緣狀態。本研究結果顯示:TS患兒的智力水平雖然在正常范圍之內,但和正常兒童比較狀態較差。說明TS兒童的學習困難有智力方面的因素。從TS的發病機制來看,TS的腦損害主要涉及前額葉和紋狀體區域,前額葉是和學習、記憶等認知功能密切相關的區域[3],加上TS患者存在多巴胺(DA)功能的紊亂,DA的失調也可以影響注意、執行功能等認知能力[4],從中我們不難理解TS患者和學習困難共病的情況。
以Kunfman提出VIQ與PIQ之差絕對值≥12分為VIQ和PIQ分離的標準,本研究顯示VIQ和PIQ分離現象在TS兒童中較普遍(36.0%),明顯多于正常兒童。提示智力結構不平衡也是TS學習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反映了TS兒童言語能力和操作能力發展不平衡,多數表現為言語信息加工能力明顯落后于非言語加工能力,中根晃[5]認為這種情況與兒童大腦兩半球功能不均衡有關。
自我意識也稱自我概念,是個體對于自身心身狀況和價值的認識和評價。兒童的自我意識的發展受環境等方面的影響,而學業成績對于兒童在學校和家庭里取得社會認可、建立自尊和發展正常自我意識有著重要影響。Corrine E等[6]認為TS兒童在自我概念、自我知覺和自我有效感方面有明顯的消極傾向。本研究結果顯示,TS兒童的PHCSS各量表分和總分均明顯低于正常兒童組,說明TS兒童的自我意識水平明顯低于正常兒童。這些兒童往往把自己各個方面看得較差,缺乏自信,不但容易出現較多的行為問題、情緒障礙,而且其自我意識水平和認知功能可能也存在相互影響,兒童對自我智力和學校情況的評價、幸福滿足感和其VIQ、PIQ、FIQ均呈正相關,PHCSS中焦慮因子分和理解、算術、VIQ、FIQ呈負相關,表明TS兒童的認知功能也是影響兒童自我意識的重要因素[6],同樣自我意識的發展對認知功能可能也有潛在影響。不難理解一個自我意識水平低的兒童學習上的不出眾和不優異的原因。
對于TS兒童的治療和干預,應在綜合治療的基礎上具體分析其影響原因,重視智力開發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根據其智力結構特點制訂相應的干預對策,同時還應多支持鼓勵,寬容理解,加強積極的自我意識的培養,使得他們建立健康的自我概念,有一個良好的身心發展。
參考文獻
[1]龔耀先.韋氏兒童智力量表(中國修訂本)[M].長沙:湖南醫科大學,1990:1
[2]蘇林雁.PiersHarri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M].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2000:306~310
[3]Singer HS. Current issues in Tourette syndrome[J].Mov Disord,2000,15:1051
[4]Channon S, Pratt P, Robertson MM.Executive function, memory, and learning in Tourette's syndrome[J].Neuropsychology,2003,17(2):247
[5]中根晃.學習障礙[J].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1992,34:348
【關鍵詞】 患者;認知;心理健康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self-cognition and self-evaluation of patients on mental health status.Method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65 patients admitted to hospital(64 valid questionnaires)with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Results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patients was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norm.The more stable the emotion self-assessment was and the more active the coping style was,the more higher the level of mental health of patients was.Conclusion Health care workers or psychologists can help patients improve the ability to regulate mood,learn positive response style and improve their mental health level.
【Key words】 Patient;Self-cognition;Mental health
自我認知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想、意向等方面的覺察;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的想法、期望、行為及人格特征的判斷與評估。恰當的認識自我,實事求是的評價自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節的重要條件[1]。本文通過患者對自我認知的主觀評價,考察自我認知對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以期為醫護人員或心理學工作者提供一個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徑。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本次調查對象均為確診的慢性腎臟病患者,采用隨機抽樣法選擇住院治療患者65名?;厥沼行柧?4份,有效率為98.46%。調查對象最大年齡67歲,最小年齡16歲,平均年齡(34.45±13.87)歲;其中男31名,女33名。
1.2方法測量工具采用自編患者一般情況調查問卷、癥狀自評量表(SCL-90)。自編患者一般情況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性別、年齡、學歷、職業、居住地、家庭經濟狀況、社會支持程度以及對性格、情緒穩定性、應對方式、內外控特質的自我評價。
癥狀自評量表(SCL-90)[2],是國內外廣泛應用的心理健康評定量表。該量表由90個問題組成,對每個問題采用1~5五級評分。量表進一步分出9個癥狀因子和一個附加因子。根據總均分和各因子分高低分析心理健康水平。
1.3資料的整理與統計分析方法用SPSS 11.5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統計方法為描述性統計分析、Spearman相關分析。
2結果
2.1調查對象心理健康狀況與全國常模的比較(表1)由表1可見,總均分、軀體化、人際敏感和妄想因子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中總均分和軀體化因子分高于全國常模,人際敏感因子分和妄想因子分低于全國常模。
2.2調查對象的自我認知評價狀況(表2)由表2可見,患者認為自己屬于內向或外向性格的約各占一半。37.5%的患者在住院期間情緒通常表現得較為平靜。在得知病情之后,超過一半的患者采取的是積極的應對方式,絕大多數患者確信自己有能力改善身體狀況。
2.3調查對象自我認知評價與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性(表3)患者的情緒穩定性、應對方式與SCL-90總均分,分別在0.05、0.01水平存在負相關關系。即情緒越穩定、應對方式越積極,其心理健康狀況越好。患者的性格、內外控特質與SCL-90總均分相關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3討論
3.1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低于全國常模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國常模,這與呂敏等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3],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軀體化因子分高于全國常模,說明患者存在更多的軀體不適,這可能與患者所患疾病的伴隨癥狀有關,人際敏感因子分低于全國常模,這并不是說他們對人際關系淡漠,而是說明他們更能體驗到他人的關心,住院期間社會和家人給予患者必要的支持,將有利于促進他們的身心康復。妄想因子分低于全國常模,這說明患者在住院期間思維更為理性,這可能是因為本次調查對象為慢性腎臟病患者,需長期服藥,病情遷延不愈,患者會因生病事件而引發一些理性的思考(如生命的意義等)。綜合以上調查結果分析,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低于全國常模,主要是由于疾病導致的軀體不適引起的。
3.2患者的自我認知評價與其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心理學家榮格認為[1],任何人都具有外向或內向的特征,但其中一種可能占優勢,外向者注重外部世界,情感外露,果斷獨立,好交際,輕率。內向者自省,謹慎,疑慮,交往面窄。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患者的性格與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分析不存在顯著性差異,這就是說,面對生病事件,性格無好壞之分,不存在哪種性格的人更容易接受和適應的問題。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情緒越穩定的患者心理健康狀況越好。情緒不穩定的人對挫折或問題會有很強的反應,并且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恢復過來,他們更容易生氣和抑郁[4]。令人欣慰的是情緒調節的能力是可以發展和提高的,患者可以通過學習情緒調節的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人們面臨可覺察的威脅時處理焦慮的努力稱為應對策略,可以分為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兩種基本方式,而且積極的應對方式總是優于消極的應對方式[5]。本次調查結果也表明,采用積極應對方式的患者心理健康狀況好于消極應對的患者。醫護人員或心理學工作者可以幫助患者掌握積極的應對策略,促進疾病的康復。
根據洛特的控制點理論,內控的人認為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善身體狀況,而外控的人則認為無論自己怎么努力都無法改變現狀。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內外控特質與心理健康狀況相關分析無顯著性差異,這與國外有關研究結果不一致。Benassi等研究發現,內控者心理健康狀況好于外控者[6],這可能與本次調查對象數量少有關。但是有研究表明內外控特質可能會對健康行為的塑造起到一定作用,內控者更注意飲食、鍛煉、積極配合治療[7],因此應鼓勵患者發展內控型特質。
綜上所述,患者的自我認知評價對其心理健康狀況有影響,主要影響因素有情緒穩定性和應對方式,醫護人員或心理學工作者可以通過幫助患者提高情緒調節的能力,學習積極的應對方式,以及發展內控型特質,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促進疾病的康復,提高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442-449.
[2]吳文源.癥狀自評量表[M]//張作記.行為醫學量表手冊.北京: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5:64-67.
[3]呂敏,戴光明,鄭鍵,等.綜合醫院住院病人心理狀況調查分析[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5,14(5):439-441.
[4]Jess F.人格理論[M].李茹,等,譯.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348-349.
[5]Burger JM.人格心理學[M].陳會昌,等,譯.6版.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98-102.
[6]Benassi VA,Sweeney PD,Dufour CL.Is there a relationshipbetween Locus of control orientation and depression?[J].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998,97(3):357-367.
關鍵詞 遠程學習;自我效能感;學業成績;元認知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4)07-0062-06
一、研究概述
遠程教育的特點是教與學在時空上相對分離,是通過網絡與多媒體方式進行系統教學的教育形式。師生的時空分離狀態使學習者在學習時間、地點的選擇上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同時遠程學習環境也為學習者提供了廣闊的學習空間和大量的信息資源。但是,學習者僅依靠遠程學習所具有的各種優勢還無法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學習者的自我計劃、自我監控、自我調節等元認知能力以及遠程學習自我效能感等都會對遠程學習效果產生重要影響。
元認知概念始于認知心理學家Flavell對元記憶的研究。他指出,元認知是認知主體對自身認知活動的認識,其由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調控組成[1]。元認知知識是認知主體對認知過程相對穩定的認識,其包括對自己或他人作為認知主體的知識、對認知對象和任務的知識以及對認知策略的知識;元認知體驗是認知主體在認知活動中所意識到的認知體驗或情感體驗;元認知調控指主體不斷進行的自我監測、調節和評價活動。
在個體的認知活動中,元認知的三個構成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聯系,共同發揮影響[2]。元認知知識是基礎,其可以引起個體在認知活動過程中的認知體驗和情感體驗,也可以幫助個體有效監控自己的認知行為;元認知體驗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元認知體驗既可以促進認知主體對認知活動的調控也可以反過來對元認知知識進行補充和強化,并能改善認知主體的元認知知識;元認知調控是核心,元認知調控不僅能促進認知主體的元認知體驗,還可以使認知主體在進行元認知調控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元認知知識。綜上所述,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調控三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構成個體認知結構中的元認知,三者的相互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元認知三要素之間的關系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概念由美國心理學家Bandura提出,指個體在執行某一具體行為前對自己能夠在何種水平上完成該行為所具有的信念、判斷和感受[3]。目前,學習者的非智力因素越來越成為研究者關注的重心,學習自我效能感已成為學業成績的良好“預測器”。Bandura認為,自我效能感比單獨的技能更能準確預測學生的智力成績[4]。關于自我效能感能預測學業成就的最有力證據來自Multon等人的研究,研究者對1977~1988年間發表的36篇有關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報告進行研究,得出的結果為:自我效能感與學業成績之間的相關系數高達0.38,即有14%的學業成績變異可以被自我效能感解釋[5]。遠程學習自我效能感,是學習者對遠程學習的預期和信念。即學習者對自己能否有效借助遠程教育手段,克服遠程學習中師生之間的時空和情境距離障礙,完成遠程學習任務的評價。
元認知和自我效能感是影響遠程學習者學業成績的兩個重要因素,但這兩個因素究竟是如何影響學業成績的,以往權威研究并沒有給出明確答案。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遠程教育以學習者的學習認知活動為重心,更重視學習者如何學習。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學習,而教師并不能完全控制學習者。在這種情境下更應重視學習者元認知能力的培養和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本研究以遠程學習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學習中元認知、自我效能感與學業成績的相互關系,以及元認知與自我效能感這兩個變量共同影響學業成績的路徑和教學啟示。
二、研究方法
(一)被試
從山東省某高校網絡教育學院隨機選取266名入學一年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120名,女生146名。
(二)研究工具
1.學習元認知量表
測量遠程學習者元認知的量表主要參考了Schraw和Dennison(1994)編制的《元認知意識問卷》[6],同時運用訪談和半開放式問卷收集題目,然后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所有題項都是由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確定。最終確定了三個測量維度:元認知知識(8個題項),元認知體驗(6個題項),元認知調控(9個題項)。各維度及其子維度見表1。
表1 元認知測量的三個維度及其子維度
問卷的Cronbach alpha系數為0.862,這表明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問卷均采用李克特五級計分,1=這個句子完全或幾乎完全不符合我的情況,2=這個句子通常不符合我的情況,3=這個句子有時符合我的情況,4=這個句子通常符合我的情況,5=這個句子完全或幾乎完全符合我的情況。問卷中有一些反向問題,在計算時反向計分。
2.學習自我效能感量表
本研究從班杜拉(Bandura A.)的三元交互作用論(個體、行為和環境三者之間的交互作用)[7] 出發,參考Pintrich & De Groot的學習自我效能感問卷中相關維度[8],并結合國內學者邊玉芳提出的“學習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編制原則”[9],編制了遠程學習者自我效能感問卷。問卷共有12個題項,從個體具有的“能力感”、“努力感”、個體對環境的“環境感”以及個體對行為的“控制感”這四個方面對遠程學習者的自我效能感進行調查。問卷的Cronbach alpha系數為0.871,說明整個問卷具有較高的信度。問卷均采用李克特五級計分,計分規則與元認知量表相同。問卷中有一些反向問題,在計算時反向計分。
3.學業成績指標
學業成績指個體在學業領域所具有的知識、技能或取得的成績水平。研究者通常用總平均成績(Grade Point Averages, GPA)來測量學業成就。本研究以學生第一學期期末考試的各科平均成績(GPA)作為學業成績的指標。
(三)研究程序
向266名被試發放元認知及自我效能感調查問卷,最終回收有效問卷256份。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對影響學習者學業成績的因素進行回歸分析;在前人研究以及回歸分析的基礎上,用AMOS6.0對遠程學習者元認知、自我效能感和學業成績進行結構方程模型構建。
三、結果與分析
(一)遠程學習者元認知的現狀
從表2可以看出,超過半數以上學習者對自己在遠程學習中所具備的知識還不夠了解,對策略使用的知識也不清楚;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體驗不夠豐富;尚不能制定符合自己學習情況的學習目標;不能在學習過程中監控和調節自己的學習。超過七成遠程學習者沒有評價自己學習的習慣。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遠程學習者對其自身學習情況、學習任務及學習策略的認識不夠全面,元認知體驗不夠豐富,元認知調控特別是評價策略的使用還很不完善,整體表現為元認知能力有待提高。
(二)遠程學習者自我效能感的現狀
自我效能感是影響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有較強的自主學習傾向,能順利完成學業;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自主學習的傾向性就相對弱,不能順利完成學業。從表3可以看出,近六成的學生能力感差,不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出合理評價;近六成的學生環境感差,不能有效利用學習環境;超過六成的學生不能合理控制自己的學習認知行為。這說明有相當部分的學生自我效能感還不高,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沒有信心,不能很好地利用學習環境,也不能在學習中合理控制自己的行為。
表3 遠程學習者的自我效能感現狀
注:對有關題項按維度進行了合并處理,以便更清晰體現各維度的差異。
(三)元認知、自我效能感與學業成績之間的相關程度
1.元認知、自我效能感與學業成績的相關關系
相關分析表明,元認知體驗與學業成績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但自我效能感、元認知知識和元認知調控均與學業成績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其中元認知調控與學業成績的相關度最高,達到0.613。元認知三個組成部分相關度也都比較高,這也印證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即元認知三個組成部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輔相成、相互聯系,共同發揮影響作用。
表4 元認知、自我效能感與學業成績的相關矩陣
注:*p
2.元認知和自我效能感對學業成績的影響路徑
相關分析只能說明變量間是否顯著相關,但不能揭示變量間的影響路徑。為理清元認知與自我效能感對學業成績的預測作用,采用逐步回歸方法,將學業成績作為因變量,把元認知調控、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與自我效能感作為預測變量,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回歸結果顯示,元認知調控、自我效能感與元認知知識對學業成績構成顯著回歸效應,見表5。
表5 元認知調控、自我效能感、元認知知識和元認知體驗對學業成績的逐步回歸參數值
表5顯示,當4個預測變量進入回歸方程預測學業成績時,進入回歸方程的變量有3個,分別是元認知調控、自我效能感和元認知知識。方程的決定系數為0.567,可以解釋學業成績的56.7%。
由于元認知體驗對學業成績無直接影響,本研究檢驗元認知三變量是否通過自我效能感對學業成績起影響作用。將元認知三變量作為預測變量,以自我效能感為因變量,運用逐步回歸法,進行多元回歸分析。表6顯示,元認知三變量中只有元認知體驗進入回歸方程,元認知體驗對自我效能感具有直接影響,影響系數為0.266。
綜合表4相關分析結果及表5和表6標準化回歸分析結果,可建立以下預設路徑模型,見圖2。
表6 元認知調控、元認知知識和元認知體驗對自我效能感的逐步回歸參數值
圖2 遠程學習者元認知、自我效能感對學業成績的
路徑影響預設模型
運用AMOS 6.0對預設模型的擬合度進行檢驗,得到的模型擬合程度檢驗指標如下:x2/df卡方自由度比值為1.78,小于2,表明模型的適配度較佳;其他擬合度指標有GFI(Goodness-of-fit index)、NFI(Normed fit index)、CFI(Comparative fit index)和RMSEA(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它們的數據值在0~1之間。一般認為,如果RMSEA在0.08以下(越小越好),GFI、NFI和CFI在0.9以上(越大越好)。各項擬合指數值如表7所示。
表7 驗證性因素分析擬和指數
由表7可以看出,此模型是一個擬合度較好的模型。由于之前做過以學業成就為因變量的多元回歸分析,對各變量的交互作用有了較為清晰的了解,故能一次性生成較為理想的結構模型。結構模型的具體路徑系數見圖3。模型表明,元認知調控、元認知知識和自我效能感可預測學業成績,元認知調控對學業成績的預測性最高(β=0.456);其次是自我效能感對學業成績預測值(β=0.322);元認知知識也對學業成績有影響作用(β=0.211)。元認知體驗不直接影響學業成績,但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路徑系數為0.281,因此對學業成績的間接影響系數為0.281×0.322=0.090。同時,元認知的三個維度: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與元認知調控都顯著相關。
圖3 遠程學習者元認知、自我效能感與學業成績的
結構方程模型
四、研究結果對遠程教育的啟示
研究表明,遠程學習者的元認知三變量之間相互作用,共同對學業成績產生影響;元認知調控對學業成績的影響最大;元認知體驗雖然與學業成績不顯著相關,但好的元認知體驗能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元認知體驗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系數為0.281),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對遠程學習者的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影響系數為0.322)。但從對遠程學習者元認知和自我效能感現狀的調查可以看出,遠程學習者的元認知及自我效能現狀還很不令人滿意,這些研究成果對遠程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和課程設計編排上具有如下啟示。
(一)遠程教育課程設計要體現元認知知識的重要性
在遠程教育環境中,教師一般無法面對面地向學習者講授元認知知識,所以要求遠程課程的設計和編排要有針對性地突出元認知知識。從遠程學習者元認知知識調查結果可以看出,超過一半的學習者不知道自己具有何種知識也不知如何運用學習策略。因此,遠程課程在設計上首先應配以考查學習者主體特征的各種測驗,如一般能力測驗、特殊能力測驗、認知風格測驗等,讓學習者通過測驗來對自身認知特點有較明確的認識。也可以利用專欄向學習者介紹元認知的訓練方法,如自我提問法、相互提問法,這兩種方法都可以由學習者自己掌握和實施。同時,還要介紹常用的學習策略,使學習者知道各種策略的特點、使用方法以及適用范圍。
(二)遠程教育教師應設法創造情景,提升學習者的元認知體驗,激發其自我效能感
從遠程學習者元認知、自我效能感與學業成績的結構模型可以看出,元認知體驗通過自我效能感間接影響學習者的學業成績,影響系數為0.09,而自我效能感對學業成績的直接影響系數為0.322。這足以看出元認知體驗與自我效能感對學業成績的重要性。在遠程學習中,遠程學習者對學習過程有更大的自,元認知體驗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地控制學習過程,能幫助學習者意識到自己在學習中認知活動的變化,不斷對認知活動進行反思和總結。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元認知活動創設情景,有意識地讓學生體驗到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的有效性,樹立積極向上的學習心態,提升學習者學習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同時,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對學習者的任務選擇有重要影響,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會選擇難度較高的目標,而自我效能感較低者則傾向于選擇難度低、相對簡單的任務。在設計遠程課程時,可以根據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把學習任務分解成一個難易梯度序列。簡單問題要側重于培養遠程學習者的問題解決能力,為學習者解決更高一級難度的問題作好鋪墊。
(三)遠程教育課程設計應努力促進學習者元認知調控能力的提高
從遠程學習者元認知現狀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遠程學習者在目標設定,學習過程的調節,特別是在對學習過程的評價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而元認知調控對遠程學習者學業成績的影響最大,路徑系數是0.456。這就要求遠程教育課程要精心設計,以加強遠程學習者的自我調控意識,促進其元認知調控能力的發展。比如,課程可設置個人知識管理工具模塊,個人知識管理工具模塊可以用來記錄遠程學習者自己的學習認知過程、學習效果、學習心得、讀書筆記、學習資料、學習成績等內容。學習者可以針對學習中的不足不斷地進行修改和完善,逐步學會自主調控學習。學習者也可以用個人知識管理工具完成自我評價。
參考文獻
[1]Flavell J.H. 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 A New Area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Inquiry[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1: 70.
[2]陳英和.認知發展心理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213.
[3]Bandura A. Self 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77, 84:191-204.
[4]Elias Steven M.& Loomis Ross J. Using an Academic Self-efficacy Scale to Address University Major Persistence[J].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2000,41:450-454.
[5]Multon K. D., Brown S. D., Lent R. W. Relation of Self-efficacy Beliefs to Academic Outcomes: A Meta-analytical Investigation[J]. Journal of Counselling Psychology, 1991, 38:30-38.
[6]Schraw G.. Dennison. Assessing Metacognitive Awareness[J].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4,(19) : 460-475.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大學生村官制度的不斷推進,大學生村官隊伍不斷擴大。但是對于大學生村官在農村建設中產生的實際作用
>> 大學生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差異問卷的編制 對大學生村官角色認知沖突的研究 獨立學院大學生自我認知與擇業的淺析 自我認知與成長小組在大學生成長中的運用 大學生身體自我認知及健康行為管理的調查與分析 虛擬與現實:大學生電子閱讀情感傾向的認知差異 淺析大學生村官對自我價值實現的困惑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大學生村官自我價值的實現 大學生村官崗前培訓的現實困境與對策建議 試論大學生創新力的自我培養 試論高校培養大學生“村官”的對策 試論大學生村官能力培養的路徑 大學生“村官”自我角色定位研究 試論當前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表現與自我調適 大學生村官政策:愿景與現實 自我認知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具體運用 高職院校大學生自我認知及對擇業的影響分析 女大學生社會支持、元認知策略和自我效能的關系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的自我認知教育 論當代大學生自我認知能力的重要性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13,(06).
[2]曹大友,孫博.大學生“村官”實施中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 2008, (12) .
[3]王麗欣,朱哲.對選聘大學生“村官”工作的反思[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0,(05) .
[4]張星星,南國良,劉劍莉. 新農村建設中大學生“村官”的角色定位分析—— 北京市平谷區馬坊鎮個案分析[A].中國農村建筑與環境技術創新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6.
[5]周曉琳.村官的感悟[J].新湘評論,2012,(21).
作者簡介:
沈書培,男,江蘇常州人,江蘇大學文法學院經濟法專業學生; 崔苗苗,女,河北涿州人,江蘇大學文法學院經濟法專業學生。
關鍵詞: 元認知 自我監控策略 英語自主閱讀能力 培養途徑
一、引言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英語閱讀一直是教學重點,因為閱讀在外語語言基本技能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這一問題長期以來是研究者和老師探究的難點。而在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中,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英語課著重在老師的教上。閱讀課上不是老師講題、學生做題,就是老師對閱讀文章中的詞匯語法短語及句子進行詳細講解。這種只強調結果及老師主動學生被動的教學方法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忽略了學生的策略運用和閱讀方法,這樣對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產生了不利影響。為了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狀,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培養自主閱讀能力,幫助他們擺脫過分依賴老師的習慣。自我監控研究是近幾年心理學研究領域中的熱點課題之一,它是在元認知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而自我監控策略是最基本的元認知策略之一,學生在閱讀時運用自我監控策略可以使他們在英語閱讀活動中監控、反饋、調節和修正閱讀過程和閱讀理解,而自我監控的過程是學生對照制訂的閱讀計劃,及時總結,克服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增強閱讀的效果,不斷反思閱讀過程中出現的優勢與不足之處,增強自我意識,調整閱讀技巧的過程。因此自我監控策略在英語閱讀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實踐意義,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二、自我監控策略的相關研究
自我監控策略是最基本的元認知策略之一,而自我監控這一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學家Snyder在1972年首先提出的,在他看來自我監控是人在自我表現方面的心理結構,是個體被具有社會適應性的情景線索所引導而產生的自我控制、自我調節的能力。Naiman(1978)和Krashen(1980)同樣把自我監控作為一種心理詞匯。Akande(1997)則認為自我監控是一種個體對自己行為的系統觀察和記錄。根據心理學家Zimmerman(1994)來看,他認為自我監控就是一種學習結構,而這種學習結構則是由動機、環境、方法和結果這四個因素構成。
不管元認知策略被研究者劃分為多少種,自我監控策略一直被認作最重要的元認知策略。在二語習得領域,根據學生控制對學習反饋的主動性,自我監控也可被稱為自我糾正、自我更正或自我修正。Rubin(1987)首先把元認知作為一種策略運用于學習者在交際語言中的找錯及觀察聽者怎樣去獲得和接受信息的過程。Charles(1990)則第一個把自我監控策略運用于寫作當中,他把自我監控策略定義為一種技巧,即學習者在把作文交與老師之前將作文的一些注釋和存在的問題標注在文章旁邊的技巧。Harris’s(1997)把自我監控策略當成自主學習的一部分,它可以讓學習者監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以達到學習所需。Cresswell(2000)也將自我監控策略運用于寫作,是學習者在寫作中將問題和注釋標注在頁面空白處以便讓老師給予答復和幫助的過程。Oxford(1990)則把自我監控策略定義為語言習得和生成中找錯和糾錯的行為。O’Malley & Chamot(2001)將自我監控策略劃分為語言學習過程中對輸入和輸出的檢查、驗證及糾正。Coleman & Webber(2002)認為自我監控策略適用于學生的公共課和專業課,它是學生記錄數據以達到目標行為的過程。
總的來說,自我監控策略的運用可以使學生對學習過程的正確認識分析的監控,更好地發揮其主動性和主體性。
三、自我監控策略在英語閱讀中的應用
閱讀作為獲取知識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閱讀活動和閱讀策略向來是無數國內外研究項目的焦點議題。眾所周知,閱讀是一個復雜的認知活動,所以一些非語言因素,比如閱讀心理、閱讀策略、背景知識、閱讀習慣等也會對閱讀過程造成影響。人們在閱讀時需要思維積極參與的智力活動,因此在這個過程中,自我監控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以往的研究中,Rubman(2000)等對192名小學生的研究發現,運用故事情節串聯板技術,可以有效提高小學生的監控水平,從而提高閱讀成績。王彤炎(2000)在研究中指出,傳統的閱讀教學存在過多注意閱讀材料本身內容的誤區,認為學生自我監控能力的培養,重在方法指導,提出了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自我監控閱讀教學程序。謝強(2000)指出自我監控意識和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閱讀理解的質量效果,教師應自覺向學生傳授自我監控知識,以身示范使學生能感知到自我監控在閱讀理解中的積極作用,在教學中采用提問回答、角色互換等方法,強化學生的自我監控意識。
根據自我監控策略和閱讀策略的定義,二者可以相互作用來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閱讀策略可分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模式,因此閱讀者在閱讀時通過這兩個模式的相互作用,運用已知的背景知識來完成閱讀。而自我監控可以使個體在閱讀時對閱讀過程進行評估和調整,即對正在進行的閱讀理解的判斷和對閱讀時遇到的問題采取補救措施和解決辦法。要培養學習者的自主閱讀能力就必須讓他們對閱讀產生興趣和信心,以及擺脫對英語老師的依賴,從而進行自覺閱讀獨立閱讀。自主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閱讀者主動探討從而融入閱讀材料之中,并對閱讀過程和結果不斷地控制調整和反思,而自我監控策略正是幫助閱讀者運用這一過程,保證自主閱讀的開展,加強自主閱讀能力。因此,自我監控策略對學習者英語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有重要的作用。
四、學生如何用自我監控策略培養自主閱讀能力
由于元認知自我監控策略是使個體在認知的過程中適當地調整計劃,運用合適的方法策略并不斷地評價其學習過程以達到預期目標,它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監控。吳蘭花(2004)將自我監控在學習中的運用分為(1)對學習活動前計劃性和準備性的自我監控;(2)對學習活動過程中的意識性、方法性和執行性的自我監控;(3)對學習活動后的反饋性、補救性和總結性的自我監控。因此下面將根據這三類來探討學生如何用自我監控策略培養自主閱讀能力。
1.對閱讀前的自我監控
英語閱讀者的自我監控在閱讀前主要體現在計劃性和準備性兩方面上,也就是閱讀者自身或者在老師的指導下設置閱讀的目標、瀏覽閱讀材料、產生相關問題,以及分析如何完成閱讀任務并對閱讀任務做好計劃安排。學生在進行計劃和準備時需根據自身素質結合相關的學習任務,比如學生應有明確的閱讀目的和閱讀動機,在選擇閱讀材料時應根據自己的閱讀能力和興趣來選擇,并選擇合理恰當的閱讀技巧和策略以提高閱讀效率達到理解的目的。另外,閱讀前所提出的相關問題可以引導閱讀者在閱讀時監控閱讀過程,將問題帶入閱讀當中,為進一步的閱讀過程做好鋪墊和心理準備,從而使他們有信心、有興趣地閱讀下去,達到對材料更深一層理解的目的。因此,閱讀者對閱讀前計劃性和準備性的自我監控不僅可以使他們增加對閱讀的信心提高了閱讀效率,而且使他們對閱讀產生興趣,從而自覺、自發、自主地進行閱讀活動。
2.對閱讀過程中自我監控
英語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自我監控主要是指對意識性、方法性和執行性的自我監控。他們在閱讀時運用自我監控可以對閱讀過程的注意力加以跟蹤、對閱讀材料進行自我提問并監視自己的閱讀速度和時間。這些監控策略的運用可以使閱讀者在閱讀注意方面和閱讀時可能出現的問題產生警覺,以便遇到時可以及時找出來加以糾正。同時使閱讀者清楚哪些地方難于理解或者不能理解以便于自動改正,也可以使他們意識到閱讀之前所選擇的閱讀策略是否在此行得通或有效,如不行就要選擇其他閱讀策略。另外,閱讀者可以利用自我提問的方式在閱讀進行過程中加以停頓來反思自己是否已經理解前面已讀內容并判斷之前的預測是否正確;辨別判斷材料所給出的重要線索,利用對前后文詞義的猜測等手段完成閱讀要求。當閱讀者一發現不理解的部分時就退回去重新閱讀困難的片段;在遇到不熟悉或者難于理解的部分時放慢速度;閱讀考試時先做簡單的題目忽略并跳過難題等。因此在閱讀過程中的自我監控可以使閱讀者監控閱讀文章的整體脈絡梳理、題目的理解情況,調控自己的理解思路和理解結果。這樣既培養了閱讀者的對原文把握的意識、對原文整體性的意識,提高了閱讀者的審題能力、總結能力、提煉能力和表達能力,又使閱讀者意識到了閱讀的主旨是在于把握作者的寫作目的、寫作技巧及寫作內容,并不斷反思和總結閱讀過程中的優勢和不足,矯正閱讀過程,補救理解上的不足,清楚閱讀思路,調動已有的認知水平不斷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促進他們形成較好的語感,培養語言運用能力和加強閱讀效果,增強他們的閱讀自信心,提高閱讀興趣,進而學會發揮自己的主動性,自覺地運用自我監控進行自主閱讀。
3.對閱讀后的自我監控
對閱讀活動后的反饋性,補救性和總結性的自我監控可以使閱讀者清楚地了解自己是否完成了既定的閱讀目標,對閱讀活動的結果進行檢查反饋,對出現的錯誤進行補救和糾正,以便他們在以后的閱讀中可以通過利用調整閱讀策略,總結此次閱讀的優點和不足和此次閱讀中存在的需要改進的弱點,考慮是否對以后的閱讀采取一些改進措施來達到閱讀效果。閱讀者可以通過閱讀后的自我監控來進行自我評價,總結閱讀方法和閱讀策略是否有效。因此,閱讀后的自我監控可以幫助閱讀者有效地調控自己閱讀過程,使他們從被動接受信息的閱讀者轉變成為主體的主動和積極的參與者,從而消除了閱讀者的心理障礙,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使他們成為真正的自主閱讀者,進而提高他們閱讀能力,從閱讀中擴大知識面。
五、結語
通過以上對學生英語閱讀中元認知自我監控策略的探討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自我監控策略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有效閱讀,對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自我監控在閱讀中可以使學生擺脫對老師和其他外部因素的依賴,自發地、自覺地、獨立地對閱讀前進行準備和計劃,對閱讀過程中進行調節和控制,以及對閱讀后進行反饋總結和補救,使閱讀活動成為一個習慣、自主、自覺的過程。因此,英語學習者根據自身情況和需要對元認知自我監控策略的有效合理的運用可以使他們形成一種行之有效的自主閱讀模式,進而提高他們的英語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Cresswell,A.Self-monitoring in student writing:Developing learner responsibility.ELT.2000.
[2]Harris,M.Self-assessment of language learning in formal settings.ELT Journal,1997,(51/1):12-20.
[3]Oxford,R.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M].New York:Newbury House Publishers,1990.
[4]O’Malley,J.M.& Chamot,A.V.Learning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董奇,周勇.論學生學習的自我監控[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1).
摘要:為了解衛生職業學校學生藥物認知及自我用藥行為,為有針對性地開展安全用藥與自我用藥行為專業指導提供依據。用問卷調查法調查某衛生職業學校1-4 年級學生藥物認知及自我用藥行為。衛生職業學校學生在藥物認知方面存在著用藥知識來源較局限、對經常使用某些藥品會產生耐藥性的認識不夠、對應用某些藥物會引起過敏反應的認識不足、多種因素影響著安全用藥與自我用藥行為等問題;在自我用藥行為方面存在著用藥期間經常忘記服藥、患病后到醫院就診用藥人數比例偏少、部分學生濫用抗生素、大部分學生只能部分理解藥品說明書、對自己所買藥物的適應癥和不良反應僅是一般了解、自我用藥治療后的效果并不理想等問題。目前衛生職業學生對藥物認知及自我用藥行為總體尚可,但也存在一定問題,要采取有效措施正確引導學生形成安全用藥意識,養成規范的用藥行為。
關鍵詞 :衛生職業學校;學生;藥物認知;自我用藥行為;調查
由于醫藥行業的特殊性,藥品生產經營企業的競爭,公眾媒體對藥品廣告的大量傳播,加上公眾對藥物知識的缺乏,使我國仍然處在藥品安全風險高發期和矛盾凸顯期①,頻發的藥品事件使藥品安全已成為重大的社會問題和公共安全問題。衛生職業學校學生既是藥物的直接應用者,也是安全用藥、規范用藥的宣傳者、執行者,他們對藥物的認知能力以及正確的用藥行為習慣都將對患者、對社會公眾的用藥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為全面了解衛生職業學校學生藥物認知及自我用藥行為現狀,筆者在2014 年10 月組織有關人員開展了專題調查,以探尋提高學生安全用藥知識、規范用藥行為的方法,為強化藥品安全監管提供參考依據。
一、對象與方法
1.調查對象
常州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五年制高職護理、康復治療技術、藥學、藥品經營與管理、眼視光技術及衛生信息管理專業1-4年級學生,共53個班級(每班隨機調查10人)530名,女生520名,男生10名;總體健康狀況良好。
2.調查方式
由調查人員將調查問卷直接發送給調查對象,并講解調查目的、意義、答卷要求,1周后收回。發放調查問卷530份,收回530 份,回收率100.0%,有效問卷529份,有效率99.8%。
3.調查內容
①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性別、專業、年級、健康狀況);②安全用藥知識;③自我用藥行為。
二、結果與分析
1.學生對安全用藥知識的了解
⑴用藥知識來源。A.電視及報刊廣告74人(13.8%);B.父母及家人275(52.0%);C.朋友或同學9人(1.7%);D.教科書或科普書籍124人(23.4%);E.其他48人(9.1%)。從電視及報刊廣告了解用藥知識來源與許鈞報導的某校大學生的72.85%要偏低②;從父母及家人了解用藥知識來源高于李新文報導的太原地區居民的37.47%③。
⑵了解藥品有處方藥和非處方藥之分。A.認為有471人(89.0%);B.認為無15人(2.8%);C.不知道43人(8.1%),說明大部分學生了解藥品有處方藥和非處方藥之分。
⑶了解經常使用某些藥品(如抗生素)會產生耐藥性。A.認為會262人(49.5%);B.認為不會156人(29.5%);C.不清楚111人(21.0%),顯示學生對經常使用某些藥品會產生耐藥性的認識不足。
⑷購買藥品時注意生產日期及保質期。A.會454 人(85.8%);B.不會75 人(14.2%),說明大部分學生具有注意藥品生產日期及保質期的意識。
⑸認為藥品注射效果比口服安全有效。A. 是82 人(15.5% );B. 不是53 人(10.0%);C.不一定333 人(85.8%);D.不清楚61人(85.8%),說明大部分學生不迷信給藥途徑一定是注射效果好的說法。
⑹認為藥品價格越貴療效越好。A.是31 人(5.9%);B.不是155 人(29.3%);C.不一定343人(64.8%),說明大部分學生不迷信藥品價格越貴療效越好的說法。
⑺應用某些藥物會引起過敏反應。A.知道419 人(79.2%);B.不知道110 人(20.8%),提示有近1/5的學生對應用某些藥物會引起過敏反應的認識不足。
⑻選用藥品的途徑。A.醫院178 人(33.6%);B.藥店316 人(59.7%);C.家中自備35人(6.6%),顯示學生選用藥品主要是醫院和藥店的途徑。
⑼有些藥物合用有禁忌。A.知道407人(76.9%);B.不知道62人(11.7%);C.不清楚60人(11.3%),說明仍有部分學生未認識到藥物合用有禁忌的結果。
⑽影響安全用藥與自我用藥行為的因素。A.學校的作息時間197人(37.2%);B.個人的服藥習慣(常忘記服藥)267 人(50.5%);C.受他人影響(家人、朋友、媒體等)65人(12.3%),說明有許多因素影響著學生的安全用藥與自我用藥行為,其中個人的服藥習慣約占1/2。
⑾對開展安全用藥與自我用藥行為專業指導形式的建議。A.在教學中增加安全用藥與自我用藥行為的內容309 人(58.4% );B. 課后開設專題講座71 人(13.4% );C. 開展專題知識競賽66 人(12.5% );D. 校園櫥窗開設專欄49 人(9.3%);E.學校網站開設專欄34人(6.4%),提示要通過多形式提高學生的安全用藥與自我用藥行為指導,尤其是在教學中增加安全用藥與自我用藥行為的內容。
2.學生的自我用藥行為
⑴用藥期間有忘記服藥情況。A.從未88人(16.6%);B.經常121人(22.9%);C.偶爾320人(60.5%),顯示雖大部分學生在用藥期間僅偶爾有忘記服藥,但仍有超過1/5的學生會經常忘記服藥。
⑵患病后用藥選擇。A.到醫院就診257人(48.6%);B.自行買藥155人(29.3%);C.忍受,等身體自行恢復117 人(22.1%),提示患病后到醫院就診選擇用藥不足1/2,比例偏少。
⑶疾病癥狀改變(好轉/加重)后隨時改變藥品用量。A.停用96人(18.1%);B.減量或增量288 人(54.4%);C.不變145 人(27.4%),顯示疾病癥狀改變后隨時改變藥品用量的占1/2左右。
⑷選擇自行買藥治療的原因。A.所患病情較輕367人(69.4%);B.患過類似的疾病130人(24.6%);C.省錢8人(1.5%);D.購藥方便17人(3.5%),E.其他7人(1.3%),顯示學生患病時選擇自行買藥的原因位居前3的分別是所患病情較輕、患過類似疾病、購藥方便,與范媛媛報導的河南省某高校大學生自我藥療行為中選擇自行買藥治療的原因相符,但由于所患病情較輕選擇買藥治療的原因比例明顯高于范媛媛的報導(43.3%)4。
⑸患病后選擇治療藥物的依據。A.醫生處方278人(52.6%);B.藥店營業員的建議149人(28.2%);C.根據自己的經驗42人(7.9% );D. 家人朋友的建議60 人(11.4%),顯示學生患病后選擇治療藥物仍以醫生處方為多,占1/2以上。
⑹患病后用藥劑量的選擇。A.遵醫囑243 人(45.9%);B.參照藥品說明書266人(50.3%);C.家人或朋友的建議17 人(3.2%);D.隨意增加3人(0.6%),說明大部分學生能遵醫囑或參照藥品說明書選擇用藥量。
⑺自行服用抗生素。A.用過55 人(10.4%);B.沒用過383 人(72.4%);C.不清楚91人(17.2%),說明大部分學生做到不隨意服用抗生素,但仍有部分學生濫用。
⑻用藥期間發生過敏反應后處理。A.立即停藥,換其他同類藥40人(7.6%);B.立即停藥,到醫院就診481 人(90.9%);C.繼續服用8人(1.5%),說明大部分學生處理正確。
⑼用藥時是否會注意藥品有無說明書。A.經常注意343人(64.8%);B.有時注意171人(32.3%);C.從不注意15人(2.8%),說明大部分學生在用藥時會注意藥品說明書。
⑽對藥品說明書的理解程度。A 完全理解83 人(15.7%);B.部分理解434 人(82.0%);C.完全不理解12人(2.3%),提示大部分學生只能部分理解藥品說明書。
⑾自我用藥治療時所用的藥品主要是。A.感冒類藥473人(89.4%);B.抗潰瘍藥13人(2.5%);C.止痛藥19人(3.6%);D.抗消化不良藥6 人(1.1%);E.鎮咳藥8 人(1.5%);F.其他10人(1.9%),提示大部分學生的自我用藥治療主要限于感冒之類的常見病。
⑿自我用藥治療的頻率。A.經常121人(22.9%);B.偶爾394 人(74.5%);C.從不14 人(2.6%),提示尚有超過1/5 的學生會經常選擇自我用藥治療。
⒀購買藥品的途徑主要來自。A.社會藥房(連鎖或者個體)353人(66.7%);B.醫院162 人(30.6% );C. 網上商城3 人(0.6%);D.就近診所10人(1.9%);E.其他1人(0.2%),說明大部分學生購買藥品的途徑正常,選擇了社會藥房和醫院。
⒁對自己所買藥物的適應癥和不良反應的了解程度。A. 很了解85 人(16.1%);B.一般了解409 人(77.3%);C.不了解35人(6.6%),提示大部分學生對自己所買藥物的適應癥和不良反應僅是一般了解。
⒂送服藥品的主要方式。A.熱開水147 人(27.8%);B.溫開水或涼開水362 人(68.4%);C.茶水、牛奶、飲料8人(1.5%);D.干吞9人(1.7%);E.其他3人(0.6%),說明有近70%的學生能選擇正確的送服藥品方式,與范媛媛報導的河南省某高校大學生相一致。
⒃停藥時間。A.自覺病情好轉373人(70.5%);B.藥物吃完38 人(7.2%);C.按療程服藥59人(11.2%);D.聽醫生或藥師的指導53人(10.0%);E.其他6人(1.1%),說明大部分學生在自覺病情好轉時就停藥,略高于范媛媛報導的河南省某高校大學生的61.2%④。
⒄自我用藥治療后的效果。A.完全緩解187 人(35.3%);B.部分緩解330 人(62.4%);C.無效9 人(1.7%);D.加重3 人(0.6%),提示自我用藥治療后的效果并不理想,完全緩解的約為1/3,接近2/3的學生僅是部分緩解。
三、討論
藥物是治療疾病的重要武器,合理使用可以達到預期目標,治愈疾病,但使用不當,既達不到治療效果,還將有損健康。通過對衛生職業學校學生藥物認知及自我用藥行為調查,發現學生對安全用藥知識的了解及自我用藥行為存在一定偏差,必須加以正確引導。
1.衛生職業學校學生對藥物認知和自我用藥行為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發生原因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藥物認知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用藥知識來源較局限,對經常使用某些藥品(如抗生素)會產生耐藥性的認識不夠,對應用某些藥物會引起過敏反應的認識不足,多種因素影響著安全用藥與自我用藥行為;自我用藥行為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用藥期間有超過1/5的學生會經常忘記服藥,患病后到醫院就診選擇用藥人數比例偏少,部分學生濫用抗生素,大部分學生只能部分理解藥品說明書、對自己所買藥物的適應癥和不良反應僅是一般了解,自我用藥治療后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其一,主要是學生年齡偏小(相當于高中生年齡),看電視及報刊廣告的時間較少,獨立生活和自制能力較差,社會閱歷淺,分析問題的能力較弱。其二,學生性別以女生為主,對父母及家人的依賴性強、用藥時聽從父母的意見較多。
2.提高衛生職業學校學生對藥物認知程度和規范自我用藥行為的舉措
由于衛生職業學校學生對藥物的認知能力和用藥行為習慣將對患者和社會公眾的用藥行為產生深遠影響,因此應通過多種途徑采取多形式開展安全用藥與自我用藥行為專業指導,以提高對安全用藥、規范用藥的認識,使之在今后工作中能更好地執行、宣傳安全用藥知識、規范用藥行為。①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將合理用藥的意識貫穿于文化基礎、專業基礎及專業課程的課程教育中,只要涉及合理用藥的內容,老師就應提醒學生注意,強調合理用藥、正確用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增長合理用藥知識,在循序漸進中培養合理用藥行為。②開設相關選修課程和專題講座。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增加《影響藥物效應的因素》《常用藥物的臨床應用》《藥物的合理應用》等選修課程;在課余時間開設《藥物與健康》《藥物對肝腎功能的影響》《配伍用藥與安全用藥》《抗菌藥物合理使用法規及指導原則》等講座,提高學生對藥物的認知和規范自我用藥行為。③開展有針對性的校園活動。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鼓勵學生創立安全用藥學生社團,開展以安全用藥為主題的一系列校園文化活動,如“安全用藥知識演講”“珍愛生命合理用藥征文比賽”等;利用學校宣傳欄張貼安全用藥報紙、宣傳資料,利用網站安全用藥科普內容。讓學生在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過程中增長安全用藥知識。④組織社會實踐。充分利用寒暑假時間組織藥學和護理等專業學生到醫院開展社會實踐,了解醫院的實際用藥情況,增加合理用藥的感性認識。
由于非處方藥具有購買方便、易于儲存且相對安全、療效確切的優點,目前我國民眾使用率正在逐年上升,已成為自我保健的方式之一,但非處方也具有藥品的雙重性,除了治療作用外,將不可避免發生不良反應。衛生職業學校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對藥物認知和自我用藥行為尚存在許多問題,加上今后工作崗位的特殊性,需要引起學校的高度重視,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正確引導學生形成安全用藥習慣,養成規范的用藥行為,進而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指導社會民眾正確合理用藥。
引文注釋
①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安全風險尚處于高發期[EB/OL].http://sina.com.cn,2007-05-18.
②許鈞.某校大學生用藥知識和自我藥療行為態度調查[J].天津藥學,2010,22(2):44-45.
③李新文.太原地區居民自我藥療認知度及行為調查[J].中國藥房,2008,19(19):1518-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