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16: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深圳計劃生育證明辦理流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如今,因為種種原因,收養孩子的家庭越來越多,而有關孩子的收養問題也成了這類家庭關注的焦點――既然家庭成員之間不存在血緣關系,那么他們之間的關系到底有沒有保證?為什么有的人辛辛苦苦養育孩子若干年后還要含淚把孩子交還給親生父母?有的甚至還要在老年后為了解除收養關系而對簿公堂?這種沒有血緣關系維系的家庭關系,一旦出現了糾紛,應該如何處理?
問題一:事實收養該如何處理?
12年前,剛剛結婚的張玲在一次下夜班回家的途中,發現了一個棄嬰,善良的張玲把這個已經餓得奄奄一息的孩子抱回了家。張玲已退休的父母見到這種情況,就主動提出照顧這個可憐的女嬰。
一年后,張玲生育了一個男孩兒,全家人還湊在一起開玩笑,說兩個孩子有緣分,說不定將來還能結為夫妻呢。但不幸的是,此后兩年間,張玲年邁的父母相繼去世,當年的棄嬰轉由張玲夫妻二人照顧,慢慢地,張玲的丈夫見老婆對這個撿來的女孩兒特別關心,甚至好過對自己的親生骨肉,就開始懷疑這個女孩兒是張玲和別的男人生育的孩子。為此,夫妻倆整日吵鬧不休。
在無法協調之下,二人離了婚。丈夫堅持帶走兒子,留下張玲和女孩兒在一起相依為命。因為沒有戶口,托了很多關系,張玲才把女兒送進了小學。轉眼到了孩子考中學的時候。張玲被學校通知:因為沒有戶口,她無法正常升學。張玲為此很是苦惱:自己單位效益不好,已經沒有多少錢去托關系了,可是孩子上學也不能耽誤,該怎么辦呢?
律師說法:
本案中,張玲遇到的情況,實際上是事實收養的問題。
我國《收養法》對于收養人、被收養人、收養程序有著嚴格的、詳細的規定。所謂的“事實收養”,就是指不具備《收養法》規定的實質要件與形式要件,但已經在現實生活中形成了事實上的父母子女關系的收養行為。
《收養法》中關于事實收養是這樣規定的:對于1992年4月1日《收養法》實施前的“事實收養”原則上予以承認。當事人可以補辦收養公證,明確收養關系;《收養法》實施后,收養關系的成立應當依照《收養法》的規定辦理,對不具備《收養法》規定形式要件(如登記和公證等)的事實收養,為無效的收養關系,不承認其效力。
因此,如果收養人是在1992年4月1日前收養孩子的,可以直接去收養地的民政部門補辦收養手續;如果該事實收養的行為發生在《收養法》頒布之后,則不受法律的保護。
依據《收養法》第4條的規定,被收養人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1)被收養人是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以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作為收養對象,是為了有利于在收養人和被收養人之間建立和培養感情,從而促使收養關系的穩定和發展。
(2)被收養人是喪失父母的孤兒,或者是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和兒童,或是生父母有特殊困難無力撫養的子女。這里的“孤兒”是指父母雙亡的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棄嬰和兒童”是指被父母或其他監護人丟棄而脫離家庭或者監護人的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
(3)收養年滿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的,應當征得被收養人的同意。因為他們已經初步具備了判斷、辨明一些事務后果的能力。因此,收養他們時應當征求、尊重其本人的意愿,征得其同意,以更好地建立和睦的養父母子女關系。
同時,收養人應具備的條件為:
(1)收養人必須年滿30周歲。收養的目的是為了在收養人與被收養人之間確立父母子女關系,因此,收養人與被收養人之間應有合理的年齡差距。
(2)收養人無子女。基于《憲法》和《婚姻法》中關于計劃生育的要求,《收養法》要求收養人無子女。這里的收養人無子女是指夫妻雙方或者一方因不愿生育或不能生育而無子女,或者是因所生子女死亡而失去了子女,或者是指收養人因無配偶而沒有子女的情況。
(3)有撫養教育被收養人的能力。為了保證被收養人的健康成長,對收養人撫養、教育能力的要求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收養人應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第二,收養人有保證被收養人健康成長的物質條件;第三,收養人未患有在醫學上認為不應當收養子女的疾病。
(4)有配偶者收養子女,必須夫妻雙方共同撫養。法律這樣規定的目的是為了保證被收養人能在一個和睦、溫暖的家庭環境中健康成長,以免因夫妻單方收養而造成另一方不接納孩子,進而影響到夫妻感情的和睦,影響到養子女的身心健康。
(5)收養人只能收養一名子女。對收養人的這一要求,是為了貫徹推行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
因而,根據法律規定,目前離婚后的張玲,符合收養人的資格,她可以去當地的民政部門咨詢一下具體流程,提交身份及其他證明,爭取通過合法的形式對棄嬰進行收養,完成合法的收養手續。
問題二:收養關系如何解除?
1977年,家住黑龍江省的李莉到遼寧省營口市看親戚,返程時,在營口火車站遇到一位抱小孩兒的年輕母親,孩子母親請求李莉幫忙抱一下孩子,她要去廁所。結果這位母親一走就不見蹤影。后來,李莉在孩子的襁褓里看到一張字條,這才知道,懷中的孩子原來是被母親遺棄了。
因為是個男孩兒,李莉便帶回了自己家,和丈夫一商量,就把這個孩子當成自己的親生兒子來養,并取名路生。此后幾年,李莉夫妻相繼生育了兩個孩子,都是女兒,此后二人便沒有了其他的想法。一心一意栽培三個孩子。
李莉和丈夫含辛茹苦地將三個孩子撫養成人,路生娶妻生子了,女兒也遠嫁他鄉了。1996年,李莉的老伴兒不幸病逝,路生也離婚了。1999年,路生再婚,隨條件較好的女方到女方的村子里居住了,留下李莉一人在老房子里生活。因為兩個村子距離較遠,路生經常是半年才來看望李莉一次。
李莉望著空蕩蕩的家,感覺很難過:自己將路生撫養成人,又張羅著給他辦了婚事,現在自己年老多病,沒有經濟來源,他就把自己遺棄了!
而路生雖然承認自己對養母有一些照顧不周到的地方,可堅持認為自己并沒有遺棄虐待她,搬到女方村里也是為了自己的孩子上學方便。于是雙方的矛盾逐步加深,最后,李莉堅決要求斷絕和路生的母子關系,還要路生補償自己為他花費的生活費、教育費及墊付的結婚費用2萬余元。這幾十年的母子關系,真能解除嗎?李莉要求補償合理嗎?
律師說法: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有兩種,一種是血緣關系,一種是法律關系。血緣關系對于親生父母與子女而言,不論感情是否融洽,都是永遠無法割裂的。但是,對于通過收養而形成的養父母和養子女之間的關系,則是可以根據法律程序解除的。
我國《收養法》第二十七條規定:“養父母與成年養子女關系惡化,無法共同生活的,可以協議解除收養關系;不能達成協議的,可以向人民法院。”
第二十九條規定:“收養關系解除后,養子女與養父母及其他近親屬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即行消除,與生父母及其他近親屬間的權利義務關系自行恢復,但成年養子女與生父母及其他近親屬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是否恢復,可以協商確定。”
第三十條規定:“收養關系解除后,經養父母撫養的成年養子女,對缺乏勞動能力又缺乏生活來源的養父母,應當給付生活費。因養子女成年后虐待、遺棄養父母而解除收養關系的,養父母可以要求養子女補償收養期間支出的生活費和教育費。”
本案中,李莉要求養子補償自己的當年的支出是有法律依據的,但是,需要在認定養子女有虐待、遺棄的客觀事實的前提下才能提出。因此,假若路生沒有虐待、遺棄的事實,李莉可以與其協商補償費用。原則上,作為被養育多年的養子,也應該會理解養母的要求的。如果路生愿意從親情出發,支付養母部分錢款,法律上也并不禁止。
問題三:什么是無效收養?
家住山東濟南的劉鐵柱和妻子結婚多年,就是沒有一男半女。他們跑了很多醫院,也吃遍了各種藥方,依然沒有見效。轉眼間,二人都40多歲了,對于生育的事情,也就不再抱有幻想了。夫妻二人轉而把全部精力放在了開飯館賺錢上。
1997年,劉鐵柱夫妻開的飯館來了一位手腳勤快、能言善道的20歲姑娘孫梅。日子久了,聰穎的孫梅深得劉鐵柱夫妻二人的喜歡。在得知孫梅是個孤兒,自小由舅舅帶大后,劉鐵柱夫婦心里就有了一些想法。一天,他們鄭重地向孫梅詢問:是否愿意做自己的養女,給自己養老送終。
孫梅喜出望外,連忙點頭同意。為表示慎重,劉鐵柱還特意請來了孫梅的舅舅,一同去公證處辦理了收養公證。公證內容如下:“劉鐵柱夫婦自愿收養孫梅為養女,劉鐵柱夫婦為孫梅的養父母。”公證之后,孫梅就對劉鐵柱夫婦以父母相稱,對他們之間的關系,街坊四鄰及當地居委會均予以認可。雙方在一起生活直至孫梅婚嫁。
10年后,劉鐵柱因病去世,劉妻同孫梅一家生活在一起。但在管理飯館的問題上,雙方漸漸地產生了很多分歧。劉妻到法院,以被告不盡贍養義務為由,要求解除其與孫梅的收養關系,卻被法院駁回了訴訟請求,這是什么原因呢?
律師說法:
收養涉及到身份關系的確定,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因此形成收養關系必須符合法定的條件和程序。我國《收養法》對于收養人、被收養人、收養程序有著嚴格的、詳細的規定。
此外,不論是對于收養關系形成的父母子女關系還是血緣關系形成的父母子女關系,父母方對未成年子女均有撫養義務的規定。根據法律規定,未成年人系指18周歲以下的公民。
在本案中,孫梅被收養時已經20歲,而且具有勞動能力和獨立生活的能力,已不具備作為被收養人的條件。因此,雙方所作的收養公證內容顯然失實,其公證的收養關系應當無效。
根據《民法通則》規定,無效的民事行為自始無效,對當事人不具有法律約束力,雙方并未形成養母女關系,因而不存在解除的問題。法院據此駁回訴訟請求,當屬合法。
問題四:寄養是否就是收養?
2001年5月,年方19的鄭小玉從鄉下來到合肥打工,經人介紹給一戶姓趙的人家看護病人。由于年少無知,鄭小玉與這家人的兒子以談戀愛為名發生了性關系,并懷了孕。
趙家知道后,以鄭小玉引誘兒子的名義將她趕了出來,并要她自己去打掉孩子。無奈之下,鄭小玉離開了合肥。但她并沒有到醫院做流產,而是回到家鄉生下了非婚生女珠珠。
半年后,得不到家人諒解的鄭小玉決定去深圳打工,并含淚將襁褓中的女兒托付給了好友唐輝,約好三年后來接孩子。
唐輝結婚多年,一直沒有生育。起初,二人對孩子的精心照顧,大部分是出于對朋友的承諾。但隨著珠珠的成長,夫妻倆開始享受著珠珠給自己單調生活帶來的樂趣。咿呀學語的珠珠,也管唐輝夫妻叫爸爸媽媽,二人興高采烈地應承著,把這個小家伙當作了自己的孩子。
一晃三年過去了,珠珠的生母鄭小玉回來了,支付給唐輝夫婦5萬元酬勞。此時的鄭小玉已經是一位有錢的了,她這次回來就是準備接女兒的。可眼看著朝夕相處了三年的珠珠就要被接走,唐輝夫婦泣不成聲,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經過徹夜不眠的考慮,他們找到鄭小玉說:“你是妞妞的親生媽媽,不錯。可是孩子生下來你就走了,我們養了她三年多,她也叫我們爸爸媽媽。現在的珠珠已經是我們的孩子了,你不能把她帶走!”
鄭小玉愣住了:“我才是她的媽媽,你們讓她管你們叫爸爸媽媽,已經侵犯了我的權利,我當然要帶她走!”在這種情況下鄭小玉到底能不能帶走珠珠呢?
律師說法:
1992年12月29日,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以下簡稱《收養法》),1998年修正后的《收養法》也于1999年4月1日施行。我國法律規定,收養是指公民依法領養他人的子女作為自己的子女,從而在收養人與被收養人之間確立父母子女關系的民事法律行為。
我國《收養法》規定的送養人有三種:孤兒的監護人、社會福利機構、有特殊困難無力撫養子女的生父母。此三類人均可以作送養人。
同時,《收養法》第十條規定:“生父母送養子女,須雙方共同送養,生父母一方不明或者查找不到的可以單方送養。”第十一條規定:“收養人收養與送養人送養,須雙方自愿。收養人年滿10周歲以上未成年人的,應當征得被收養人的同意。”而收養關系一旦確立,養父母與養子女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適用于法律關于父母子女關系的規定,養子女與生父母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收養關系的成立而消除。
本案中,珠珠雖然管唐輝夫妻叫爸爸媽媽,但是,他們之間并沒有任何血緣關系,而且鄭小玉當初只是將珠珠托付給唐輝照顧。唐輝屬于受托照顧孩子的一方,雖然沒有書面協議,但是,根據鄭小玉支付5萬元報酬,并且約定三年的事實,他們之間屬于一種有償的勞務關系。
也就是說,珠珠和唐輝夫妻之間,屬于寄存性質的養育,是一種寄養關系。寄養關系不影響孩子與生父母之間的法律關系,即使被寄養的期限很長,也是親生父母的孩子。結合鄭小玉的實際情況,外出打工三年的她,經濟條件充裕,完全有能力獨自扶養女兒,而且鄭小玉與唐輝夫妻之間,從未達成過送養珠珠的協議,更沒有辦理送養手續。因此,鄭小玉完全可以以孩子親生母親、法定監護人的身份,將自己的孩子領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