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國文化遺產作文

中國文化遺產作文

時間:2023-05-30 09:28:0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國文化遺產作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國文化遺產作文

第1篇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創意產業 結合

檢 索:.cn

Abstract :Give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old as the core of the word new vitality, new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is a shortcut. I think the present cultural industry situ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 is the growing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people, the contradiction and the backward material culture industry. Our environment is badly in need of especially deep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of new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full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culture, while culture creative industry is more and more public attention,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function of it is widely concerned, will combine the research of the two major cultural concept down two different forms, points out, a new way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Key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Combination

Internet :.cn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創意產業的共性與異性思考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那些在老一代的記憶中流光溢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一代年輕人的眼里就像只剩斷壁殘垣的圓明園無法真正吸引新的價值觀成長下的年輕人。但僅僅只將其博物館化,也違背了它活態的特性。求新、求變、求發展,所以將其與新興的文化創意產業結合,開辟發展的新途徑。文化創意產業的輸出方式包羅萬象:影視、動漫、音像、表演等傳媒方向,視覺、手工藝、雕塑、環藝、廣告等設計方向,軟件和計算機等高新科技方向。存在形式:地方相關特殊文化特色通過相關開發合作文化創意產業化方式再開發、推銷知識附屬產業。主體人群基礎:畫家、作家等的藝術人才。存在目的:解放人的創造力,給擁有創新思想的人更多的機會,并且將創新思維轉變成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輸出方式:口口相傳的傳統史詩藝術、傳統表演藝術、傳統民俗活動及禮儀活動與節日慶典、與傳統文化有關的自然與宇宙的地域文化空間和親身實際、手工技藝及相關地域文化空間。存在形式:被各個不同群體、團體、有些時候也為個人所視為其代代相傳的文化遺產的各種親身實踐、表演、表現等形式而形成的特有的文化空間體系和手工技藝及形成的特殊環境背景。主體人群基礎:父子(以家庭為基礎)、或者師徒、或學堂等形式傳承已經達到三代以上的,傳承的時間已經超過100年的民間手工藝的能工巧匠、本民族傳統藝術的傳承人、各個宗教儀式和特定民俗禮儀文化的主持人、民族民間地方文化典籍和相關資料的保存者等。綜合以上兩種不同的概念,我們發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創意產業存在內在共通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時間與文化的沉淀,一種動態的積累,需要動態的保護,商業化的保護,它其實是民族文化的一種升華。我一直認為終即是始,舊即是新。來自民間,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看似被時間所淘汰與現代生活格格不入。其實它與文化創意產業這一新興文化,新興領域可以進行極好的內在連接。兩者都是以文化宣傳,文化輸出為目的。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表演藝術、傳統手工藝技能、口頭表達分別對應文化創意產業中的音樂、表演藝術。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是在文化全球化下促進了地方文化多樣性和激發民族創新。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則完全依賴于國人的創新,也可提高文化素養,開闊眼界 。一個注重傳承保護,一個重點在經濟的新開發。不過兩者共同在于人為本位思考重心,“文化產業”以人為發展基石,解放和發展人的精神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性文化發展基礎,它強調的是人所擁有的相關手工技藝、精神技藝,其特點是如江河入海般活態流變。所以兩者互相完善,文化創意產業會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的更遠,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讓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基礎素材,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它們也存在著內在差異性:比如文化創意產業并沒有特定的具體的文化知識產權,它需要廣泛深刻的文化知識遺產;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具體深入的文化題材資源但卻沒有具體把它推廣的方法。所以,文化創意產業可以為其提供一種新型的,功能化的保護形勢。用一顆發現的心,創意帶動保護,產業帶動傳播。帶動地區經濟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珍貴的活態基因,歷史素材。豐富文化創意產業的市場競爭力,民族辨識力。特別是,在經濟、文化、人文全球化、一體化發展的今天促進文化創意產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融合,不僅使古老的民族文化煥發了新的生機,也使新的文化產業有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創意產業的功能性對接

非物質文化遺產注重保護與傳承,代表本民族的文化基因與民俗特性,代表中國自己的價值觀,雖然中國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但是在以產業形式進行文化推廣方面的工作做得很不夠。國內一直誤入文化軟實力,認為影視、書籍等具象傳媒代表軟實力,實際上其核心競爭力是內在獨特文化價值觀,具象符號沒有實質意義,其背后支撐的價值觀這才是根本所以結合文化創意產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變成中國文化軟實力,意義十分重大,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高度與民族意義,增加重視度。比如,大熱熒屏的甄執中多次出現的古琴演奏技藝,就是一次完美的對接提升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度,轉化成具體影響就是古琴培訓班人滿為患,還有其中出現的蜀錦也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只幾個畫面就為蜀錦做了一個最好的宣傳保護。再比如東阿阿膠桂圓羹不知讓多少人口水大流。其實山東東阿阿膠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意外因甄執而重又走進人們的視野。所謂文化創意產業之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轉化就是將無形的文化,有形的表現出來。再比如云南省擁有豐富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著名舞蹈家楊麗萍,以一顆藝術的心、用發現與創新的眼睛,精心調研,悉心感受,分析整理云南“少數民族神話故事”這個最具民族性與文化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原生態的完全保留與藝術升華完美結合,演員全部為云南原住民,用最民族的表現與溝通方式讓世界為之著迷,也使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商業性與藝術性完美體現。而這一切形成的重點與創新,就是發現了“民族神話故事”這個最劇民族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遺產帶有鮮明的民族文化內涵、民族風貌、民族歷史,還有民族傳統歌舞藝術、民族服裝服飾藝術、民族生活習俗等各個方面的全景呈現,無可爭議地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的新的方向,同樣的,少數民族神話故事概括的藝術表現形式和獨性的文化感染力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一個新的開發點,成為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新方向。這一成功案例在兩者合而為一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條全新的路,如何把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用新穎的創意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形式進行活態地重現,以現代化、信息化、產業化的表現形式“舊瓶裝新酒”。讓身處新時代的普通民眾驚喜的發現尋尋覓覓的創意產品、創意文化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在始終堅持原生態、原真性的原則之外,云南印象大膽的融入了現代化的藝術表現元素、形成了云南文化的活態表現與活態保護的新的標桿,這一創新后來別中國其他多個地方借鑒運用,都產生了巨大的市場效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更是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創造性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創意產業與現代化科技結合起來了, 將立體舞臺表演特別是人的作用大大提高,使得文化資源、文化創意產業完全有機交融在一起,成就了云南民族文化產業發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保護的成功實施案例。

三、以天津為例具體分析結合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創意產業通過影視與表演的方式結合相得益彰,經濟利益與文化宣傳雙贏,但這只是第一步,深入挖掘深層次的結合才能真做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開發周邊產品,結合地方,開發新的經濟發展方向,才能將兩者的經濟文化地位徹底提高。以天津為例,天津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2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4項。豐富的地域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結合影視宣傳與表演的宣傳力量進行周邊的產品開發利用,將之與位于天津開發區的文化創意產業聯盟結合,以創意產業帶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聯盟的輸出方式為動漫開發與網絡游戲研發、廣告設計、會展設計、設計創意開發及文化用品制造、影視制作、文化版權交易、文化旅游等方方面面關文化創意產業的工作。發展特色文化旅游線路,將天津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示范基地串成一條天津旅游線:傳統音樂類旅游地點第一站為北辰區祥音法鼓,傳統戲劇類旅游地點第二站位于天津評劇院,第三站在寶坻區,當地的文化館劇場,傳統美術示范基地旅游地點第四站是天津西青區的楊柳青,當地的畫社眾多,還有年畫博物館具體地點在楊柳青的繁華地帶楊柳青年畫一條街、第五站是在古文化街的天津泥人張彩塑工作室還有臨近的老美華手工制鞋技藝鞋店及其博物館,第六站是天津傳統釀酒文化特色站是義聚永釀造酒文化博物館,第七站是天津傳統中醫藥文化展示地是達仁堂中藥文化展館、還有位于河北區的隆順榕廠區展覽回廊。而設計創意可以于傳統美術示范基地結合;文化旅游可以和所有基地合作;影視結合可以借鑒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創意產業具體結合中津門蔡氏貢撣與影視的結合。曾幾何時,蔡氏貢撣,雞毛撣子,早已經因功能退化而淡出人們的視野,它的歷史,它曾經的繁盛與尊貴,都隨著歲月的變遷而變成了一種舊的不合時宜的。勉強傳承,只是依靠政府的扶持,脫離了民間,遠離我們的生活。但一部戲,改變了一切。《行走的雞毛撣子》將扎撣手藝人的魂,將我們逝去文明的驕傲呈現了出來。劇中的“火駒”“墨龍”和“玉兔”靈性十足,好似擁有自己的靈魂,美的驚心動魄。這三把出自天津蔡家的傳奇撣子將津門蔡氏貢撣帶到大家面天津獨特的軟實力挖掘并且通過影視的方式展現出來。影視開發后可以結合網絡開發相應的軟件,比如將蔡氏貢撣的制作過程通過手機網絡游戲的方式展現文化用品的開發以天津地域文化作為賣點,將蔡氏貢撣的符號提取后制作成文化產品等。

結語

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以文化創意的角度思考,我們發現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通過創新的變化而煥發新的時代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帶給我們的不僅僅只是舊時懷念也有新的經濟文化意義,古老文明更能激發我們的創新與活態思考,用創意帶動傳統文化進而形成產業化生產,是我們在新形勢下的新思考,也是對古老文明的可持續發展的新保護形勢,活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鍵,活化創新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重心,結合思考意義非凡。

參考文獻

1 胡娟、朱練平.文化創意產業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模式研究[J].商業時代.2013.

2 鄭鑫.論中國文化創意產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間的互攝關系[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

3 劉宇,張禮敏.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創意產業本位基因的思考[J].山東社會科學.2012.

第2篇

關鍵詞:玉林地區;廟會;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4)05-0165-03

一、玉林地區概況

(一)區位地理

玉林地區位于廣西東南部,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其東與梧州市、廣東省茂名市相鄰,南與北海市、廣東省湛江市毗連,西與欽州市、南寧市交界,北與貴港市接壤,處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海珠三角經濟區以及環北部灣經濟圈的中心地帶。玉林現在所管轄的區域包括:玉州區、北流市、容縣、陸川縣、博白縣、興業縣和福綿管理區等。自秦始皇開靈渠后,貫通了南北水上交通,船只經容縣境內的繡江、北流境內的北流江、玉林市的南流江后可直至合浦。這對交通運輸便利和地方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地形地貌

玉林地區的地形屬桂東南丘陵地貌,四面環山,丘陵起伏,境內有出自桂南十萬大山余脈的大容山,由欽州趨玉林至北流大里鄉內,在五代十國后被封為“南方西岳”。玉林地區面瀕南海,屬北部灣腹地,具有典型的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較為充沛,但由于雨量的季節分配和地理分布不均,常會發生“春干、夏澇、秋旱、冬枯”的現象。

(三)原始居民

玉林原系百越民族居住之地。先秦時期,玉林地區還處在原始社會末期,是百越民族分布的地區之一,居住著西甌、駱越等部族。秦始皇于公元前214年設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來對嶺南地區進行管轄,后趙佗管轄嶺南后把原來的桂林郡分為玉林郡(即今天的興業縣)和蒼梧郡,設玉林郡時,當地以駱越人為主。秦漢后,大量北方人遷入嶺南,后當地的原住居民由于戰亂、歷史政治等原因,一部分外遷,一部分則被漢族同化。

二、玉林文化

一個地區的文化會受到當地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影響,一地的文化代表著當地人的群體意識、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這種意識和方式自覺或者不自覺的融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成為影響人們行為觀念的風俗和習慣。百越文化、廣府文化和客家文化是玉林文化的主要構成要素,三種文化相互交融,成為具有玉林地域特色的文化。

(一)百越文化

百越文化是玉林地區的本土文化,如上文所提,玉林地區的原住居民為西甌、駱越部族。百越文化因其帶有濃郁的南疆色彩使其文化具有神秘的特點。最早開發玉林地區的是壯族先民,直到明清壯族人民還遍布廣西全省,其主要聚居在各個山村之中,或呈漢壯雜居狀。《唐書?地理志》卷四十一載:“玉林郡、古西甌、駱越所居。”古代容州的居民仍有“獠人雜居,鼻飲跳足好吹葫蘆簽擊銅鼓,席設弓弩,及宋南渡后,北客避地者,多衣冠禮樂,并同中州。”玉林地區丘陵多,森林密,再加上奇形怪狀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獨特的百越文化,其中最突出的是多神崇拜民間信仰文化。玉林的民間信仰以祖先崇拜為主,以鬼靈崇拜、圖騰崇拜為輔,佛、道、儒三教并存。這種多神崇拜信仰主要體現在節慶、廟會和神誕當中,有時同一個節慶活動會有多中宗教活動進行。而每到中國的重大節日,這里的人們都會祭拜祖先鬼神。

(二)廣府文化

廣府文化是玉林的主流文化,廣義來說,廣府文化包括嶺南都會文化、南流江文化、玉商文化、大容文化等。秦漢以后,大批漢人南遷。秦始皇曾南遷一萬五千名女子到南越,后趙佗建立南越國,鼓勵中原人與當地駱越、西甌部族的人通婚,這對玉林地區的文化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北宋末年,博白、容縣等地又遷入了不少中原人,特別是倒了明清時,中原人南遷形成了一個。隨著大量漢人南遷,漢族文化逐漸與當地的百越文化融合,漢人帶來了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于是漢文化成為玉林地區的主流文化,而當地的原住民在長期與漢人的交往中,語言、文化、習俗也與漢文化融合,使得原住民和漢人的差別也逐漸縮小。總的來說,玉林地區的廣府文化是以農耕稻作文化為基礎的多元文化,文化寬容度較大,各種文化得以和諧相處,在當地經濟貿易發展后,人們開始越來越注重物質生活的使用價值。

(三)客家文化

北人南遷的歷史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開始,玉林地區的客家人也由此而來。玉林客家人的祖先多來自贛中南、閩西、粵東北等地區,這些地區人跡稀少、森林茂密,有利于躲避戰亂但是生存環境惡劣。在客家人建設自己家園的同時,他們特別注意保護華夏正統文化的傳統、文化、語言和習俗,在與百越族相處的時候又能從中汲取精華,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玉林地區客家文化。《廣西客家》中記載:“博白龐氏,唐以前遷來……丁口二萬五千有奇”明代以后,越來越多的客家人遷入玉林,其中陸川、博白兩地遷入最多,其次為興業、北流、容縣等地。據統計,今天玉林地區的客家人約有260多萬人。

三、玉林地區的廟會

高有鵬在《廟會與中國文化中》從祭祀性質上把中國的廟會類型分為三種,即:原始神廟會、宗教廟會、世俗神廟會。原始神是指社會發展的最初階段人們口中所流傳的原始神靈,包括:、女媧、伏羲、炎帝、神農、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等,這些原始神記載在我國古代神話中,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些原始神有創造世界和發展世界的能力,所以常常被看做保護神而被人們進行供奉;宗教利用廟會文化豐富的表演宣傳形式,結合本教的道義在民間衍生出新的文化形態;世俗神廟會則在民間廣泛存在且影響深刻,世俗神廟會分為:自然神廟會、植物神廟會、動物神廟會、圣賢神廟會、祖師神廟會、生神廟會、祠廟會,這一現象可以用“萬物有靈”的理論來進行解釋。

玉林地區所管轄的興業、北流、陸川、博白、容縣等地都有各自的廟會種類繁多,每個廟會都有其不同的祭祀時間、祭祀對象、祭祀儀式以及和祭祀有關的故事傳說。現將玉林地區廟會的相關資料整理見表1。

由表1可知,玉林地區的廟會主要是世俗神廟會,其中又以圣賢神廟會最為興盛,其次是以宗教廟會,之后是原始神廟會。圣賢神廟會多以本地的圣賢人物為主,提倡的是一種人文倫理的傳統精神,如:龐奶廟會是為了歌頌龐八娘娘一生勤勞的品質。玉林廟會的時間多集中在三四月、九十月和十一二月這三個時間段,這幾個時間段對應的剛好是農耕開始時、農作物收獲時和一年結束將要時,人們把廟會活動安排在這幾個時間段進行,一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二是剛好是農閑時,人們有時間也有需要進行這樣的活動來娛樂一下自我和神靈,來寄托一下對未來的希望。對各路神靈的祭拜目的多是為了祈求家人平安、人丁興旺。玉林地區降水豐富,但是分配不均,所以有的地方的求雨廟會很興盛,雖然在科技發達的今天,這一廟會活動也仍在延續著。玉林地區的廟會基本上都有相應的民間故事傳說,民間故事傳具有特定的自然環境或者相關的社會事物,它們以口頭流傳的形式在民間流傳,又在流傳的過程中不斷的被修改創造,成為民間文化中聯系人們情感之間一條無形的紐帶,而這種文化又與廟會文化融合,成為一種定時、定點的具體的民間文化形態延續至今。玉林地區的廟會文化保留了玉林地區傳統的民間文化,并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的對自身的內容進行調整,以適應現代社會人們的精神文化需要。如上文所提,玉林地區曾是西甌、駱越部族的居住地,駱越遺風文化與本地文化的融合而形成具有當地特點的文化,以及陸川、博白地區的客家文化使得玉林地區的廟會文化更具有地域性和多元性。

四、玉林地區的廟會的現狀

玉林地區廟會的規模有大有小,影響有近有遠,以玉林寒山廟為例,這個廟會最初是人們為求雨而形成的,與其相關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宋代,人多時可達三到五萬人,并且仍在興業、北流等地流行著。但也有一些廟會由于針對性較強,受眾面較小,參與的人員有限,缺乏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已經開始逐漸在民間消失。例如,仁威公祠廟會是為了紀念丘家六世祖丘金峰,他保衛祖宗事業因而受到了丘家祖孫的敬仰。這個廟會流傳于陸川縣面灘鄉,在正月十六至十八日時,丘家子孫都會前來祭拜,其代表性傳承人為丘法榮,這位老人如今也近70歲了。

廟會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制定相關的法規政策,因地制宜,使本土文化的閃光點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滿足當下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應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金投入,保證文化部門對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研和資料收集。由于一些鄉鎮對本土的一些民間文化沒有保護意識,使得一些民間傳統文化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化,失去可以存活的土壤。因此,提高當地人對本土文化的保護意識和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也十分的重要。

參考文獻:

〔1〕高有鵬.廟會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8.

〔2〕趙彥行.玉林文化概觀[M].廣西人民出版社,2013.129.

〔3〕丁偉志.中國國情叢書――百縣市經濟社會調查?玉林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6.

〔4〕周少明.民間信仰與區域社會[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2.

〔5〕李克.玉林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資料匯編,內部資料?玉林卷.

〔6〕李克.玉林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資料匯編,內部資料?陸川卷.

〔7〕李克.玉林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資料匯編,內部資料?博白卷.

〔8〕李克.玉林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資料匯編,內部資料?興業卷.

第3篇

一、喚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教學中,設境激趣,創設適宜的環境,適宜的場合,適宜的氣氛,使學生很快進入課文所述意境之中,與作者和書中主人公產生感情上的共鳴。根據課型特點,利用電教媒體、直觀教具等形式來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營造氛圍,使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習,從而加深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和情感意境。如教學《草原》一課時,可播放配樂朗誦或美妙的音樂,讓學生陶醉于課文描寫的場景中。這種情景熏染,讓學生耳濡目染、全面感知,從內心深處激發了學語文的興趣,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奠定了基礎。

2.巧設疑問,激發興趣。首先,教師要吃透教材,充分了解每個學生已有的經驗及認知能力,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巧妙地創設問題情境。第二,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質疑的技巧,精心設計閱讀教學中的提問,做到問題設計巧妙、科學、學生易于回答。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充分發表獨特的見解,鼓勵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

3.體驗成功,激發興趣。語文知識的積累和能力提高的過程有時是枯燥乏味的。因此,要不失時機地創辦一些有趣的活動,如用多媒體演示猜字謎、成語接龍等活動來激發學生積累字、詞的興趣;運用錄音進行朗讀背誦,閱讀理解訓練;創建詩詞協會,舉辦讀書節,開展閱讀能力和演講比賽等活動,使學生從中體會到競爭的激情和成功的快樂,大大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

二、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前提

1.讓學生樹立多讀書、讀好書的意識。俗話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提高語文素養要從多讀書,讀好書開始,也只有多讀書、讀透書,從中汲取營養,才能“下筆如有神”。

2.在大量的閱讀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教師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除上好閱讀課外,還要把圖書館的好書推薦給大家,敞開圖書館的大門,延長開放時間,拓寬閱讀的空間,讓學生開闊視野,自由地遨游,在廣闊的天地里汲取豐富的語文養料。

3.在練筆中提高語文素養。學生語文素養,特別是習作能力的提高,離不開課外的一些練筆活動。提高語文素養只注重平時的讀寫積累還遠遠不夠,要加強課外積累,鼓勵自主寫作、自由寫作、有創意的表達;鼓勵有獨到的見解,鼓勵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學習。

三、在有效的課外閱讀中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課外閱讀是學生課內閱讀的必要補充,是學生課內閱讀的遷移運用。有效的課外閱讀能使學生視野開闊,見多識廣,不但可以提高語文成績和閱讀鑒賞能力,而且更好的開發學生智力、陶冶情操、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健康的審美情趣、良好的學習習慣等。它比課內閱讀的形式更開放,如:找一些與課文同步的相關課外文章或者是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讓他們在比較中閱讀,在比較中提高;從課外書中抄一些好的篇章、句子、段落等,對他們進行美的教育,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

四、在閱讀古今中外名篇中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

第4篇

關鍵詞:語文;教學;文化;滲透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10)04-152-01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著重指出:“高中語文課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這意味著語文教學要滲透傳統文化。

一、高中語文教學的文化缺失

文化作為一種長期的歷史積淀,民族性是其鮮明的特征之一,任何一種傳統文化都有其鮮明的民族性。不同國家的語言都在傳承、發展著不同國家的文化。中國文化已經滲透到人們的思想情感、意志和精神中,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根基。文化的傳播又主要通過語言文字途徑。通過對漢語的說明與演繹,引導學生進入傳統文化所蘊涵的意境里,就更加顯得重要。

近年來,由于受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影響和應試教育的壓力,高中語文教學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具體表現為,一是缺乏基本的語文素養,不能正確地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現在受網絡文化的影響,作文中常常出現一些網絡用語,這樣嚴重的影響學生的語言基礎學習和辨別能力。二是缺乏必要的傳統文化知識。考試考什么,教師就教什么,學生也就學什么。這樣一來,學生即使學一點古代作品,也是為了應付試卷上的文言文試題。使得本來就很薄弱的傳統文化教育更加微乎其微了。三是語文的基本能力太差。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在現在的學生中被輕易的拋棄,甚至惡搞演變成低俗文化。

二、高中語文教學的文化意義

首先,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熱愛民族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厚植民族精神。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民族之魂,離開了傳統文化,當代文化就失去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重視對本土文化、傳統文化的深度開掘與積極弘揚已成為世界各國母語課程所達成的一個共識。

德國教育家普朗格認為:“教育是文化傳播的過程”。文化的傳播就是把文化的有益部分轉化為個人的主觀精神。語文總是鑲嵌在文化之中,當代教材的文化包容,一直是支配著古人也影響著后世的文化模式和精神原則。在文化意識高度自覺的今天,弘揚傳統文化具體可以分為兩個層面:

1.要熱愛本國的母語。從語言的層面關注對本民族文化的傳承,同樣也是高中語文新課標一個重要思想:教育學生愛中華民族的語言,愛自己的文字,愛這些語言文字寫成的優秀文學作品,愛寫出這些優秀作品的偉大作家,愛這些作家的崇高人格和愛國情懷。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中國興起的漢字文化學、語言文化學的研究表明:語言是民族文化的結晶和載體。

2.追求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語文教育負有傳承民族文化,為學生的一生打好“精種基礎”的底子。因此,高中語文新課標指出:“通過閱讀和欣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感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

高中時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幼年時期,求真向善是學生的深層心理需求,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強是他們的特點。這一時期學生思想單純,生活單調的他們正需要思想的啟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鑄煉,亦即需要人文精神的滋養與熏陶。為此,高中語文教學呼喚著文化的浸潤,使他們于潛移默化中修身養性,培育精神以終身受益。

其次,尊重、理解多元文化,形成開放的文化胸懷,也是時代的要求。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各國文化自然也就呈現出多樣化。中國經歷改革開放30年,21世紀的中國是一個開放的中國。“一個世界,多種聲音”是文化多樣發展的理想,以海納百川的文化胸懷,吸收人類優秀文化成果是我們應具有的文化包容觀。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應具備開放的視野,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營養。主張用多元文化建構學生的精神世界,養成新的國民素質和文化品格。同時,開放的文化觀有利于促進文化的整合,促進本民族的文化繁榮。

三、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文化教育途徑

1.教育觀念的轉變。新課程將語文定性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體,它以充滿文化足跡的經典作品為血脈而成為多元文化的載體并且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教育體現著教育的本源。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妨把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從對漢語的認識開始,突出漢語自身特點,從對漢語自身的特點說明與演繹出發,引導學生來體會其中深刻的文化內涵。

要在中學加強傳統文化的教育,首先要轉變中學階段傳授知識而不管思想道德教育的觀念,把傳統文化教育放到提高學生文化品味的高度來認識。其次,還要轉變以文言文代替古代文化典籍的觀念。我國歷次制訂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都只提到培養學生初步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其實,我國還有不少優秀的文化遺產,是用古代白話記錄并保存下來的,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白話小說等等,都是古代白話作品。事實上,這部分內容,在任何一套語文教科書里,都占有不小的分量。

2.教材的編寫。中學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還有主要的一環,就是教材的編寫。在內容上,要拓寬選材的范圍。要根據學術界最新研究成果,對中國古代優秀的文化遺產進行重新認識和評價,許多過去認識不清的東西漸漸為人們所認識,所理解,就可以吸收到教材中來。在形式上力求靈活多樣。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容,既可以編進必修課教材,也可以編進選修課教材,還可以是課外自讀教材。在選文的形式上,既可以是古代作品的原典,也可以是現代學者用現代文寫的介紹傳統文化知識的文章。中學生有必要讀一些介紹傳統文化知識的普及讀物。

第5篇

關鍵詞:國際貿易;高職英語;中國文化;滲透

一、高職學生在外貿行業工作情況現狀

筆者通過對在外貿公司工作的國貿專業畢業生進行調查發現,大多數的學生對于和外國客戶打交道存在不自信的狀態,導致較少的交流和溝通,甚至在一兩句的寒暄之后變得無話可講,不能和外國客戶自主地交談。尤其在外國客戶表露出對中國產品的獨特內涵感興趣時,他們卻未能恰當地用英語介紹這些中國元素。這種不自然的交際在不知不覺中走進僵局。

二、國貿專業高職英語教學的現狀

現階段,國際貿易專業的高職英語教學主要以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通過英語等級考試為主。學生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并不高,盡管英語對國際貿易專業有很重要的作用。學生們一方面覺得高職英語的課堂教學吸引不了他們的興趣,另一方面,他們覺得學習的內容和他們以后從事的工作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這使他們認為學與不學差別不大。許多學生對歐美文化興趣較濃厚,卻對于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知之甚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偏重歐美文化的熏陶和滲透。學生們更關注的是信用證、詢盤、單證的寫法、產品的英語描述等內容,對于出口產品的中國元素蘊涵以及延伸出來的文化價值關注較少,形成知識的缺憾。“英語學習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母語基礎上,我們對英語的理解也是建立在已有的母語文化為基礎的思維模式上。忽略了母語文化,實際就丟失了理解目的語文化的基礎。”[1]100-103教師們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思考分析,“要彌補這種不足,就必須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大量融入母語和目的語的相關文化知識,使他們在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等方面實現中西文化的接軌。”[2]152為減小學用落差,達到學以致用,高職英語的教學開辟出新的教學途徑刻不容緩。

三、高職英語教學滲透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流并不是一種單向的交流。在吸收英語國家語言知識、文化、風土人情等的過程中,也同樣擔負著向對方傳播中國文化的任務。否則,雙向的交流就很難進行下去,而英語學習者也會成為只會說幾句英語的文盲。”[3]159-160跨文化交際是一項雙邊的活動,人文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交際的質量和效果。而以往中國的對外貿易工作人員著重迎合外國客戶的風俗習慣、文化禁忌等方面,失去我們自身的話語權,導致了中方貿易人員在交際中的不自信,也不能更好地表達我們的文化素質和中華民族優良的精神面貌。許多外國客戶對中國的文化有著較濃厚的興趣,他們也渴望通過貿易往來,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的文化,他們對于英語的發音偏頗不怎么計較,卻無法容忍中國人犯文化上的錯誤。

(一)學生跨文化交際良性發展的需求

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明確指出:“英語課程不僅應打好語言基礎,更要注重培養實際使用語言的技能,特別是使用英語處理日常和涉外業務活動的能力。”[4]1當今的高職學生除了具備基本的職業技能之外,其母語文化素質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構成優秀職業人的重要方面。對外的貿易往來,除了能夠促進中國經濟的增長之外,中國人的遠見卓識、舉手投足的優雅修養,也成為中外貿易往來是否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成功的英語教學必須立足于本國的母語文化學習,“引進來”與“走出去”相輔相成,才能培養出具有跨文化溝通能力的人才。[5]78-81當教師在教授學生尊重外國客戶的風俗習慣之余,也應教授學生中國的社交禮儀及傳統習俗,鼓勵學生將兩種不同的文化進行對比,尋找其異同點,并關注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方式,力求地道真實。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也是提高我國傳統文化軟實力的必要途徑。

(二)國際貿易專業發展的需求

中國的對外貿易產品蘊含了豐富的中國文化內涵,而這些都是產品國際競爭的軟實力。工作人員只有深入了解對外貿產品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挖掘整理其背后承載的民間故事、歷史文化、名人軼事等中國元素,才能使外貿產品富于文化積淀,形成產品特色,從而增加產品的多元價值,增強國際貿易產品的競爭優勢,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因此,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有選擇地滲透相關的中國文化十分必要。這些文化,可以是具體產品文化內涵的英語表達,也可以是待人接物的中國風范,也包括中外文化產品的異同點和中外跨文化交際的基本禮儀和各自的禁忌等。只有做到知己知彼,高職學生才能夠在以后的工作崗位上得心應手,駕輕就熟。

(三)優化學生的本土文化觀念,反“文化殖民”的需求

國內的許多知名學者表現出對中國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失語的憂慮。甚至有的學者把中國文化的失語癥上升到我們被“文化殖民”的程度,這完全不是危言聳聽。這么多年我們學習歐美的語言和文化,強調語言表達的地道和純正,甚至有些學生的思維和解決問題的方式都有西化的趨勢。隨著反“文化殖民”的呼聲越來越高,教師是時候反思自己的教學并試圖做出相應的調整了。為了留住傳統,讓世界認識一個真實的中國,不卑不亢,教師在教學中向學生展現中國文化的豐厚底蘊,優化學生的本土文化觀念刻不待時。貿易產品的文化蘊涵很多都是當地文化的映射。中國地廣人多,各地的產品、民俗、文化傳統等都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教師將出口的產品性質、文化內涵導入英語課堂,從而優化學生的本土文化觀念,響應當前的反文化殖民,使學生更加有文化自信,從而在跨文化交際中更加從容。

四、高職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滲透途徑探索鑒于以上的問題,筆者試圖從教學的各個方面提出相應的策略。

(一)適度地選擇并巧妙地加入部分中國文化的教學內容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教師在教學時應立足于教材,選擇貼近時代,貼近專業、貼近行業的教學內容,恰當地進行滲透。以國際貿易專業為例,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應選擇和國際貿易產品相關的文化,著重挖掘產品承載的中國元素及文化內涵。這些內容可以是某種產品固有的文化積淀,也可以是產品相關的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等。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多觀察周圍的產品信息,甚至是產品的包裝文化,老字號產品的網站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站的相關信息等。例如,教師可以從旗袍的常規介紹引申到絲綢的發展、嫘祖的傳說、養蠶的故事、蠶絲生產技藝(養蠶、繅絲、制綿)、旗袍的刺繡、紋樣圖案、中式盤鈕扣、滿族人的傳統服裝、絲綢之路的系列故事等內容。根據不同的文本信息,教師可以將其設計成聽、說、讀、寫、譯等內容,滲透進課堂。較簡單的故事傳說可以設計成聽力的內容,較難一點的說明性、介紹性的內容可以設計成閱讀理解,對某一專題內容的討論可以設計成口語,詞條和短語可以設計成翻譯,產品的描述可以設計成作文等。

(二)立足中國傳統文化和地方文化,積極開發校本課程

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適度地選取,立足中國的傳統文化,并結合地方文化,從而開發校本課程。“教材中不僅要體現多元文化元素,更要大力宣揚中國文化,體現中國元素,這也是職業英語教材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6]69-72編寫具有國際視野的多元教材是減小學用落差、與時俱進的重要途徑。1.校本課程內容適當融入當地的文化與傳統文化校本課程的內容應盡量貼近學生今后的工作環境。立足傳統文化,面向對外貿易產品的內涵挖掘,并形成一定的系統,這樣的教學才會生動具體,并有利于可持續發展。“如果在教學中加入本土文化內容,教師再對教學步驟進行精心設計,學生對英語教學內容的距離感必然會縮短。”[7]54-56中國的產品帶有濃厚的傳統地方特色,而且各地方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別,中國的地域文化包括中原文化、三秦文化、燕趙文化、齊魯文化、三晉文化、中州文化、湖湘文化、江浙文化、蜀文化、巴文化、贛文化、徽文化、閩文化等。教師開發的產品信息應緊密結合當地的傳統文化,主要包括方言、飲食、民間藝術、民間建筑、風俗習慣、地理環境等,使學生具有濃烈的歸屬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對教學內容更有興趣,較易達到教學目標。例如浙江文化有“絲綢之府”和“魚米之鄉”之稱。浙江是中國經濟發展最為活躍的地區,被稱為“浙江經濟”。浙江有許多特色產品,如絲綢、杭繡、越窯瓷器、金石篆刻、雞血石雕、桐廬剪紙、藍印花布等,教師在開發校本課程時,應將當前的高職英語與浙江文化相結合,建立與國際貿易專業相關的語料庫,在“浙江經濟”這個強大的背景下開發出具有時代特色、浙江特色的校本課程,從而更好地服務于高職英語的教學。2.校本課程的開發對教師的要求更加專業和具體開發校本課程,對高職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自身應加強傳統文化素質的修養,努力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表達,并具備甄選優質的、貼合學生專業的英語表達,適當地分析、整合和加工,引導學生對材料進行選擇的能力。這些都和教師自身的文化素質、英語表達的堅實基礎分不開。教師可以通過有針對性的培訓和自我的學習達到自身文化素質的提高。與此同時,教師的教學水平有待加強。新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在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內容的甄別、教學方式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運用等方面作出相應的調整,靈活機動地在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并通過教學效果來檢驗成果。然而,這些教學技能并不能一蹴而就,還需要高職英語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實驗、分析、調整,方能逐漸獲得。

(三)面向國際貿易專業開設選修課

教師在注重教材的編寫、教學內容課時的合理分配之外,還應注意在質和量上加強對學生中國文化的滲透,開設面向特定專業的選修課,在行業英語中注入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并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下比較中外文化的異同。當前世界文壇上涌現了一批外國作家撰寫的與中國文化相關、蘊含中國元素的文學作品,有些是小說,如《骨》、《吃碗茶》、《女勇士》、《接骨師之女》、《望巖》等華裔美國作家作品;有些是國外媒體拍攝的中國的紀錄片,如BBC拍攝的《中國春節》,《美麗中國》和《中國人要來了》等系列片;有些是電影,如《花木蘭》、《功夫熊貓》、《喜福會》、《喜宴》、《面紗》、《刮痧》、《少女小漁》、《推手》等。教師開設相關的選修課,使學生“浸入”到這些作品中去,深入領略中外文化的內涵、沖擊與融合,開闊其國際視野,從而增強其文化修養,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

(四)開設供師生互動的網絡在線平臺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教學采用網絡平臺的方式進行。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實施簡便,信息反饋及時。如學校在教室的電腦上開通桌面云,為老師開辟網絡存儲空間,教師將資料直接存在服務器。這對教師而言,開展課堂教學乃至開設網絡在線互動平臺,與學生做充分的溝通和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教師通過平臺向學生提供相關的慕課、微課視頻、小短劇、PPT課件、電子文本資料等,同時在線解答學生的提問。這是一條深受師生歡迎、又易于操作的學習途徑。與此同時,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對教學效果的檢驗顯得尤為重要。當教學和反饋變得更加便捷、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再局限于課堂教學時,第二課堂的學習便成為衡量學生掌握知識的一個重要尺度。為適應目前的大數據時代,教師的網絡知識和操作技能亟待進一步加強。

(五)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文化活動

教師在課堂之外,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第二課堂的活動,如組織學生閱讀中國文化的英譯本、中國文化知識競賽、志愿者服務、博物館、展覽館參觀、聆聽專家作的相關講座等。教師定期舉辦相關的知識競賽,如國貿知識競賽、中國文化英語表達競賽、與產品信息的英語傳遞相關的競賽等活動,將活動設計成網絡、口語、書面等方式進行,從而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創設濃厚的學習氛圍,鞏固拓展中國文化英語表達的學習和吸收。

第6篇

傳播學是將人類傳播現象作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科學。浙江人杰地靈,民俗風韻濃厚,擁有獨特的生活習慣和社會風俗。浙江自古以來與日本的關系源遠流長。隨著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浙江正以開放的態勢向世界展示自己,準確、恰當地翻譯浙江民俗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試圖從傳播學視閾對浙江民俗文化的日譯策略進行研究,從而達到文化傳播的真正目的。

[關鍵詞]

傳播學;浙江民俗文化;日譯

一、引言

浙江擁有“文化之邦”的盛名,歷史悠久,人杰地靈。隨著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浙江豐富的民俗文化風情,越來越引起世界的矚目。為了能更好地讓世界、讓日本了解浙江民俗文化及其內涵,筆者認為必須從傳播學視閾來探討浙江民俗文化的譯介。民俗文化翻譯關系到國家形象,而民俗翻譯的質量對傳播效果又起著決定性作用。然而,民俗文化,尤其是地域民俗文化的翻譯一直沒有引起翻譯界的高度重視,翻譯中除了語言本身的問題外,譯文不能很好地保存與傳播當地的民俗風情與特色。鑒于此,本文以浙江省內各個文化場館、景點介紹及外宣資料的日譯文本為考察對象,進行日譯策略研究,從而將浙江民俗的日譯做到準確、到位,更好地將中國文化傳播到日本乃至于世界。

二、傳播學理論與民俗文化翻譯

傳播學是將人類傳播現象作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科學。傳播學者拉斯韋爾在1948年發表了《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提出傳播研究的5W經典模式。即: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傳播對象及傳播效果這五個緊密相關的鏈條[1]。它旨在探索及發現社會信息體系的規律及性質[2]。自20世紀40年代在美國創立成為獨立學科之后,發展迅速。歷經多年,傳播理論已發展成熟。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它不僅僅是一個語言轉換的過程,更是一個文化傳遞、交談和融合的過程[3]。在這一過程中,不同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個性往往會成為翻譯的障礙。其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俗文化更是如此。民俗文化翻譯的傳播主體是民俗文化譯者和譯本的出版推廣者,是傳播活動的起點。傳播主體不僅決定了傳播的起始與發展,更決定了信息的質量與數量。對傳播主體的研究主要是分析傳播者對傳播過程的控制、傳播者所受社會文化因素的控制等。民俗文化翻譯傳播媒介或傳播渠道,是介乎傳者與受者的信息載體。因其在傳播中的重要性,傳播媒介在傳播過程中必不可少。民俗文化翻譯傳播內容是大眾傳播的核心,而信息內容分析也成為傳播研究的重要部分。合適的傳播內容是傳播活動得以為傳播對象接受的關鍵。民俗文化翻譯傳播對象在傳播過程中地位顯著,起接收信息的作用。若傳播活動中沒有傳播對象,信息傳遞將失去意義。民俗文化翻譯傳播效果通常意味著傳播活動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傳播者的意圖或目的。民俗文化翻譯和民俗文化傳播的目的是讓目的語讀者正確認識中國民俗文化。在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下,如何將帶有濃厚民族色彩的民俗文化恰到好處地翻譯出來,使之成為連接文化交流的紐帶,顯得尤為重要。

三、浙江民俗文化特征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的風俗習慣,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4]。民俗文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歷史傳承的珍寶。是廣大中下層勞動人民所創造和傳承的民間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歷史作用下形成的積久成習的文化傳統[5]。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稱的浙江,創造了輝煌的吳越文化。境內有距今7000多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多年的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多年的良渚文化以及南宋王都的歷史,讓浙江這塊寶地承載了太多的歷史積淀。地處京杭大運河南端的省會城市杭州,是全國重點風景旅游城市和七大古都之一,被譽為“人間天堂”。浙江地處東南沿海,旅游資源極為豐富,形成了深厚的海洋文化和旅游文化[6],這里人杰地靈,人才輩出,出現過坡、白居易、王羲之、吳昌碩、、金庸等一大批聞名全國的文化名人,遍布全省各處的許許多多富有影響的博物館和紀念館,記載著大師們留給這片故土的豐富文化遺產,并有絲綢、茶葉、服裝、南宋官窯等各類博物館百余所和各類文化交流展館[7]。浙北杭嘉湖地區,至今一直是絲綢的主要產地。浙江這塊寶地,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形成了獨特的山地文化、稻作文化和桑蠶文化,被譽為“絲綢之都”和“茶葉之鄉”。各地星羅棋布的水鄉村落中,至今仍保存有許多明清時代,甚至更早期的古建筑、古民居,為人們所向往。浙江以獨特的民俗文化向世界展示著自己的魅力。

四、浙江民俗文化的日譯策略

(一)照搬或照搬+注釋所謂“照搬”就是直接照搬原文的翻譯方法,這種方法在民俗文化的傳播過程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例如介紹南潯宣傳冊中的百間樓、南潯史舘、古石橋、小蓮莊等民俗人文景觀,具有民俗特色的建筑樓名稱等,這些名稱中的“樓”“舘”“橋”“莊”等關鍵字基本概括了這些建筑物的基本特征,而這些名稱在日語中,無論是字義還是字形,都是相通的。因此在日譯過程中,可以采用照搬的方法,讀者完全能夠從字面上理解這些名稱的意思。如果直接照搬后會讓目的語讀者不知所云時,可以采取“照搬+注釋”的方法進行補充翻譯[8]。

(二)直譯或直譯+注釋所謂直譯,就是在轉達原文意思的時候,使譯文的表達形式和句法結構盡量同原文一致。其理想的目標是做到“神”“形”兼備。根據傳播理論,決定翻譯策略的主要因素是翻譯目的。在浙江民俗文化日譯中,譯者需傳遞浙江區域文化的信息,讓目的語讀者真正了解浙江民俗文化的精髓。例(3)中的諺語描述的是典型的江南水鄉的地形特點。為了信息傳遞的高效與真實,譯者將源語言文本的全部意境譯入目標語文本中,最終的譯本沒有改變源語言文本的基本信息。因此,譯者將它直譯為:“三歩で一つのアーチ、五歩で一つの橋”,這樣既保證了原汁原味,也讓目標語讀者閱讀時才不會心生困惑。在民俗文化的傳播過程中。直譯更多地保留了原汁原味,并且因其直率性、簡潔性,而被廣泛運用于民俗文化翻譯中。例(4)中的“世外桃源”出自清孔尚任《桃花扇》中的成語,比喻不受外面影響的生活安樂、環境幽靜的美好地方。吳越國的都城杭州,就是“世外桃源”這樣一個城市。譯者在這里沒有照搬,也沒有意譯,而是采取了對源語進行“直譯+注釋”的翻譯方法,將“世外桃源”譯成“世外の桃源”并在后面附括號進行解釋。這樣既保留了源語言文化特色,對于目的語讀者來說不僅不會造成理解上的障礙,還能從括號的說明中讀解到其真正的內涵,起到了很好的傳播文化的效果。可讓目的語讀者既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浙江民俗文化的獨特含義,又保留文化意象。

(三)音譯法音譯是根據源語言的發音進行的翻譯。音譯的目的是在遵守語言學規范的同時傳達源語言文化。因此音譯被頻繁使用于民俗文化氣息濃重的術語翻譯中,特別是餐館、戲劇及地點的名詞翻譯。在民俗文化日譯中,若譯者無法用相近的日語表達去匹配民俗文化特色時,音譯是不錯的選擇。在文化傳播過程中,對源語言固有的意義以及對多義詞等的精確表達,在譯文中或多或少都有所缺失。音譯不能達意,但能營造一種異國情調。對浙江民俗文化,尤其是具有浙江特色飲食的詞語翻譯,若目標語中缺少相近詞語及相近表達的詞語,運用音譯法可避免逐字翻譯或直譯帶來的誤解,保證譯文可讀性。例(5)中的“東坡肉”,例(6)中的“瓜子”等,分別直接取其中文發音譯為“トンポーロウ”“クアズ”。音譯不僅能省去直譯菜名的冗長與繁瑣,更能保持作為浙江菜的民俗特色與原汁原味,保存了作為浙江菜的那一份特別和韻味。

(四)意譯法意譯是指不拘泥于源語文字的表層意思,不用源語的表達方式,根據大意對源語句子的結構進行較大的變化和調整來進行翻譯。在文化傳播過程中,當直譯很難翻譯出符合目的語語言習慣的句子、可能會給人造成困擾、不明白翻譯過來的句子是什么意思、不能很好達到傳播目的時,需要運用意譯策略。(7)蘇堤全長2.8公里,北宋坡(1037-1101)于1089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后用湖泥堆積而成。“西湖景致六吊橋,間株楊柳間株桃”就指春季的蘇堤。民俗文化日譯傳播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目的語讀者的接受情況,取決于目的語讀者對民俗文化譯本傳達的中國文化精神內涵信息的反映。例(7)中描寫的是春季蘇堤的優美景象。“間株楊柳間株桃”本身的意思是蘇堤兩岸邊一棵桃樹一棵柳樹相間種植的人文景觀。例(8)是介紹杭州民俗文化中每年在錢塘江邊觀潮的習俗,其中的“弄潮兒”本身的意思是指朝夕與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戲水的少年人。喻有勇敢進取精神的人。“精湛水性”喻指游泳水平十分高超。為了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譯者沒有從字面上直接進行翻譯,而是分別大膽沖破表面意思,通過深層理解和不斷推敲,真正理解其內涵的實質意義,抓住“神”,采用意譯策略進行了準確的翻譯。將“間株楊柳間株桃”意譯成“桃と柳が整いそろっている。”將“弄潮兒”意譯成“挑戦者”,將“精湛水性”意譯成“巧みで、完壁な水泳術”。以目的語讀者熟悉和習慣的思維方式翻譯出來,便于讀者更好地了解浙江民俗文化的內涵,達到民俗文化傳播的目的。自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適當減譯減譯,指從全文出發根據邏輯、句法、修辭的需要在譯文中刪減一些不必要的語言單位的翻譯方法。減譯不是刪掉原文的某些內容,而是為了避免內容重復、文字累贅,使譯文更加簡練,更符合目的語的習慣。(9)賽龍舟是杭州民間傳統水上體育活動之一,常于端午這天進行……屆時龍舟上彩旗飄揚,鼓手敲起震天鑼鼓,劃船的人分坐兩邊,一邊吶喊,一邊飛快地劃動木槳,疾行如飛。漢日語表達習慣上有很大差別,漢語描寫具體、詳盡,不少慣用的華麗辭藻本身并無實際意義,而是為了一種修辭、聲韻以及渲染的需要,而日語不像漢語那樣對事物的描寫偏于詳盡,而是往往采用點到即可,恪守一種客觀理性的表達方式。因此在民俗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如果對漢語這類修飾語在譯文中一字不漏地進行直譯,就會使譯文因語義重復而顯語句臃腫,以至達不到很好的傳播效果。例(9)減譯了“分坐兩邊”“劃動木槳”等詞和句節。例(10)譯者考慮了目標語讀者的接受能力,為使譯文簡明扼要,將原文中引用的詩句進行了刪減,在對民俗文化的日譯過程中,必須根據目的語表達的需要,對那些過于繁多的修飾之詞進行刪減,使譯文不僅不失其信,而且內容更加簡潔明了,更符合目的語表達習慣,從而達到更好的翻譯效果,真正達到民俗文化傳播的目的。

五、結語

本文將浙江省內各個文化場館的介紹及外宣資料的日語翻譯作為考察對象,進行了日譯策略研究和探討,發現民俗文化翻譯中最常用、最有效的策略是照搬或照搬+注釋法、直譯或直譯+注釋法、音譯法、意譯法、適當刪減法。但也發現了在翻譯過程中的許多問題,比如:刪減過多,失去文化特色;缺少必要加注,讀者難以理解;誤譯和漏譯等。由于篇幅關系,問題部分沒有展開,將留作今后研究的課題。總之,在當今大力傳播中國文化的戰略背景下,民俗文化的翻譯不是簡單的字符轉換,而是一種有效的文化傳播活動。將帶有濃郁浙江地方色彩的民俗文化準確翻譯到位,達到真正的文化傳播目的并非易事。在翻譯過程中應堅持以“異化”為主、“歸化”為輔的翻譯策略,力求最大限度保持原有文化的原汁原味,遵循翻譯原則,對具體情況采用恰當的翻譯策略,才能真正實現民俗文化翻譯的傳播目的。

[參考文獻]

[1]哈羅德•拉斯韋爾.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2]邵培仁.傳播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金慧康.跨文化交際翻譯續編[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4]蔣紅紅.民俗文化文藝探索[J].國外外語教學,2007,(3).

[5]潘寶明,朱安平.中國旅游文化[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7.

[6]姜智慧.從異化視角看民俗文化的傳播———浙江省民俗文化翻譯研究[J].中國科技翻譯,2010,(2).

[7]杭州市旅游委員會.杭州旅游寶典[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4.

[8]杭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品味杭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第7篇

關鍵詞 語文;高中;教學探討

一、當前高中教育背景分析

當前受高考的壓力及應試教育的不良影響,高中語文教育片面強調語文的工具性,許多教師眼睛只盯著分數,一門心思摳“知識點”,很少花精力引導學生將語文學習與觀察社會,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結合起來,導致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被消磨殆盡,學起來耗時費力,效益低下。即便有的考得高分,也往往只能“玩”語言文字。我國的高中語文教學普遍存在的脫離社會生活,人文精神卻嚴重缺失的現象。

二、聯系生活實踐,具體方法對策

從以上對教育背景的認識來看,高中教師在進行語文教育時一定要注重聯系生活實踐。在使用語文新教材,進行高中語文教學時,力戒關起門來教書,注意“開門教學”,眼光不僅看著書本,而且隨時關注社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具體做法如下:

1.聯系社會,講解課文

語文課文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或總結,總能在其中找到聯系生活實踐的切入點。在教學中高中語文教師要注意把握這些切入點,在教學中將課文與現實社會聯系起來,從而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意蘊,又能對活生生的社會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例如,在教學新教材中《內蒙訪古》一文時,我看到中央電視臺一則報道:成千上萬蒙古野驢因外蒙古生存條件的變化,進入我國內蒙古陰山一帶的烏拉特旗,當地有關部門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護。我當天就結合《內蒙訪古》的教學,由地理環境的介紹切入,告訴學生這一消息。學生對課文產生親切感,更加深了對環境保護意識。

再如,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教師不僅要注意字詞句式等知識的教學,還特別重視其中蘊含的中國文化的傳統,及其與當代社會的聯系。在教高中新教材中諸子散文單元后,教師可以利用課外語文活動,舉辦題為《儒家學說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的講座,除介紹了百家爭鳴中諸家學說概貌,儒家成為封建社會至尊地位的背景、原因知識外。還可以著重分析儒家學說對當代中國社會,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積極影響和消極負累。從而幫助學生辨正地分析古人古籍,自覺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文化遺產的情感,提高了他們觀察、分析社會的能力。這樣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興趣也會大大增強,教學質量得以全面提高。

2.關注社會,開展語文活動

語文教育的形式并不僅僅局限在課堂上的知識傳授,語文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形式。教師可以開展各種語文活動,使其成為聯系課堂和社會的紐帶,讓學生在各種語文活動中關注社會。

例如,語文課上堅持組織學生輪流每節課前作5分鐘演講,并要求內容要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學生從中交流自己對社會人生的觀察,思考和困惑,如國企脫困問題、農業改革問題、官員腐敗問題、社會中黑惡勢力問題、同學關系和男女交往問題……教師在其中予以點拔和引導,從中增強學生觀察社會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

再如,組織每周一至兩次語文課外活動,如“讀書讀報沙龍”、“社會觀察匯報會”、“專題辯論會”等,使學生將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緊緊聯系起來。記得,在我開展類似活動的課上,有一個學生在“讀書讀報沙龍”活動中,介紹了自己在報紙上看到的一則報道:在珠江三角洲,物質的富裕造就了一批“不讀書、不務農、不做工、不經商”的“四不青年”。這個學生還從“不要做物質的富翁,精神的乞丐”,“小富則安的小農意識要不得”等角度對此加以評論。我深深感受到,學生們發現和思考社會問題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教師要加強引導!

3.注重觀察社會,寫作反映生活

高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和鼓勵學生在寫作中反映社會生活,切忌虛情假意。現在很多學生由于長期受僵化的語文課堂教學的影響,寫作遠離生活,虛情假意,導致“三股文” 盛行。所以,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中,要采取耐心指導、熱情鼓勵的辦法,引導學生觀察社會,思考人生,堅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第8篇

作為對長期語文教學有關爭論和研究成果的總結和整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指出,在語文教學中“要密切聯系社會生活,注意開發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要加強課內外的溝通……”這無疑對我們的語文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基于以上認識,我在使用語文新教材,進行高中語文教學時,力戒關起門來教書,注意“開門教學”,眼光不僅看著書本,而且隨時關注社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具體做法如下。

一、 在課文教學中找切入點聯系社會

課文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或總結,總能在其中找到聯系生活的切入點。我十分注意把握這些切入點,在教學中將課文與現實社會聯系起來,從而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意蘊,又能對活生生的社會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

比如文言文教學,我不僅注意字詞句式等知識的教學,還特別重視其中蘊含的中國文化的傳統,及其與當代社會的聯系。在教學高中新教材中諸子散文單元后,我就利用課外語文活動,舉辦了題為《儒家學說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的講座,除介紹了百家爭鳴中諸家學說概貌,儒家成為封建社會至尊地位的背景、原因知識外。還著重分析儒家學說對當代中國社會,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積極影響和消極負累。從而幫助學生辨正地分析古人古籍,自覺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文化遺產的情感,提高了他們觀察、分析社會的能力。

又如,在教學新教材中《內蒙訪古》一文時,我看到中央電視臺一則報道:成千上萬蒙古野驢因外蒙古生存條件的變化,進入我國內蒙古陰山一帶的烏拉特旗,當地有關部門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護。我當天就結合《內蒙訪古》的教學,由地理環境的介紹切入,告訴學生這一消息。學生對課文產生親切感,更加深了對環境保護意識。

二、 在各種語文活動中關注社會

語文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形式。我注意精心組織開展,使其成為聯系課堂和社會的紐帶。

我堅持組織學生輪流每節課前作5分鐘演講,并要求內容要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學生從中交流自己對社會人生的觀察,思考和困惑,如國企脫困問題、農業改革問題、官員腐敗問題、社會中黑惡勢力問題、同學關系和男女交往問題……我在其中予以點拔和引導,從中增強學生觀察社會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

我還組織每周一至兩次語文課外活動,如“讀書讀報沙龍”、“社會觀察匯報會”、“專題辯論會”等。使學生將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緊緊聯系起來。有一個學生在“讀書讀報沙龍”活動中,介紹了自己在報紙上看到的一則報道:在珠江三角洲,物質的富裕造就了一批“不讀書、不務農、不做工、不經商”的“四不青年”。這個學生還從“不要做物質的富翁,精神的乞丐”,“小富則安的小農意識要不得”等角度對此加以評論。我深深感受到,不能小看我們的學生,只要加引導,他們是很能發現和思考社會問題的!

三、 引導和鼓勵學生寫作中反映社會生活

由于長期受僵化的語文課堂教學的影響,很多學生剛升入高中時,寫作遠離生活,虛情假意,“三股文” 盛行。這使我焦慮并深感緊迫。我在作文教學中,采取耐心指導、熱情鼓勵的辦法,引導學生觀察社會,思考人生,堅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通過努力,大多數學生能改變文風,寫出反映社會、思考人生,具有真情實感的作文。

如,有一個學生在作文《賣西瓜》中,寫農民“老忠”家的遭遇:寄托全年希望的西瓜熟了,雨卻無休止地下,買瓜的老板難覓,老忠只得忍痛簽訂了虧本的賣瓜合同。“到了摘瓜的時候,天氣奇好,瓜價攀升”,“老忠悶聲地抱瓜過秤,抱瓜上車”。“車開走了,老忠拿著錢,怎么也笑不起來”。作文最后一段只一句“農民的出路在哪里?”。我讀了這篇作文被深深地感染了。我與同事說,結尾這一問,簡直是一個沉重的“天問”!

是啊,“老忠”一家是我們周圍,乃至整個中國許許多多農民的一個縮影。文章反映的社會問題太復雜了――農業經營方式問題、農產品市場問題、農業基礎建設問題、增加農民收入問題、農民生活保障問題、農民素質問題……寫作的學生未必全考慮到這些,但其中的關注民生,思考社會,同情弱者……的情懷,不正是當代高素質人才的必備素質嗎?

我將這篇作文打印出來作為范文,在評講課中熱情地介紹給學生,引導他們思考文中提出的社會問題。并高度地評價作者直面社會,積極思考的眼光。在學生中引起熱烈的反應和良好的影響。

第9篇

作為對長期語文教學有關爭論和研究成果的總結和整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指出,在語文教學中“要密切聯系社會生活,注意開發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要加強課內外的溝通……”這無疑對我們的語文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基于以上認識,我在使用語文新教材,進行高中語文教學時,力戒關起門來教書,注意"開門教學",眼光不僅看著書本,而且隨時關注社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具體做法如下。

一、 在課文教學中找切入點聯系社會

課文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或總結,總能在其中找到聯系生活的切入點。我十分注意把握這些切入點,在教學中將課文與現實社會聯系起來,從而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意蘊,又能對活生生的社會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

比如文言文教學,我不僅注意字詞句式等知識的教學,還特別重視其中蘊含的中國文化的傳統,及其與當代社會的聯系。在教學高中新教材中諸子散文單元后,我就利用課外語文活動,舉辦了有關的講座,除介紹了百家爭鳴中諸家學說概貌,儒家成為封建社會至尊地位的背景、原因等知識外。還著重分析儒家學說對當代中國社會,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積極影響和消極負累。從而幫助學生辨正地分析古人古籍,自覺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文化遺產的情感,提高了他們觀察、分析社會的能力。

二、 在各種語文活動中關注社會

語文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形式。我注意精心組織開展,使其成為聯系課堂和社會的紐帶。

我堅持組織學生輪流每節課前作5分鐘演講,并要求內容要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學生從中交流自己對社會人生的觀察,思考和困惑,如國企脫困問題、農業改革問題、官員腐敗問題、社會中黑惡勢力問題、同學關系和男女交往問題……我在其中予以點拔和引導,從中增強學生觀察社會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

我還組織每周一至兩次語文課外活動,如“讀書讀報沙龍”、“社會觀察匯報會”、“專題辯論會”等。使學生將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緊緊聯系起來。有一個學生在“讀書讀報沙龍”活動中,介紹了自己在報紙上看到的一則報道:在珠江三角洲,物質的富裕造就了一批“不讀書、不務農、不做工、不經商”的“四不青年”。這個學生還從“不要做物質的富翁,精神的乞丐”,“小富則安的小農意識要不得”等角度對此加以評論。我深深感受到,不能小看我們的學生,只要加引導,他們是很能發現和思考社會問題的!

三、 引導和鼓勵學生寫作中反映社會生活

由于長期受僵化的語文課堂教學的影響,很多學生剛升入高中時,寫作遠離生活,虛情假意。這使我焦慮并深感緊迫。我在作文教學中,采取耐心指導、熱情鼓勵的辦法,引導學生觀察社會,思考人生,堅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通過努力,大多數學生能改變文風,寫出反映社會、思考人生,具有真情實感的作文。

如,有一個學生在作文《賣西瓜》中,寫農民“老忠”家的遭遇:寄托全年希望的西瓜熟了,雨卻無休止地下,買瓜的老板難覓,老忠只得忍痛簽訂了虧本的賣瓜合同。“到了摘瓜的時候,天氣奇好,瓜價攀升”,“老忠悶聲地抱瓜過秤,抱瓜上車”。“車開走了,老忠拿著錢,怎么也笑不起來”。作文最后一段只一句“農民的出路在哪里?”。我讀了這篇作文被深深地感染了。我與同事說,結尾這一問,簡直是一個沉重的“天問”!

是啊,“老忠”一家是我們周圍,乃至整個中國許許多多農民的一個縮影。文章反映的社會問題太復雜了--農業經營方式問題、農產品市場問題、農業基礎建設問題、增加農民收入問題、農民生活保障問題、農民素質問題……寫作的學生未必全考慮到這些,但其中的關注民生,思考社會,同情弱者……的情懷,不正是當代高素質人才的必備素質嗎?

我將這篇作文打印出來作為范文,在評講課中熱情地介紹給學生,引導他們思考文中提出的社會問題。并高度地評價作者直面社會,積極思考的眼光。在學生中引起熱烈的反應和良好的影響。

第10篇

摘要:“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國家高層互訪和政策溝通強力助推平臺建設。企業作為建設的生力軍,依市場規則運行,整合國際國內市場要素資源,促進產業升級,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在海外多元文化背景下尋求生存發展,傳播中國文化和“義利”價值觀,推動多方和諧共贏。本文就“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企業發展和文化交流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一帶一路;企業;生存發展;文化交流

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取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一帶一路”從理念轉化為行動,成為全球發展合作的重要實踐平臺。“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以真實的創業故事,展示中國精神風貌,傳遞中國價值。

1推動倡議落實,展現大國使命擔當

中國以共建“一帶一路”為重要契機,積極開展雙多邊合作,促進各國加強經濟政策協調,共同構筑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新型合作關系。共建“一帶一路”頂層框架確定了五大方向,中國按照合作重點和空間布局,提出了“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主體框架,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有序推進陸路和海上合作。中國政府致力于國際擴大產能與投資合作,提升經貿合作水平,促進運輸便利化、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通過拓展金融合作空間,打造新型合作平臺和創新融資機制,促進貨幣流通和資金融通,為“一帶一路”建設創造穩定的融資環境;通過科教文衛、旅游、救災援助和減貧,深化人文社會及其它領域交流合作。高層互訪和政策溝通強力助推“一帶一路”落地,中國開展廣泛的外交活動,作為實現國家利益、塑造國際形象、參與國際事務的重要路徑。至2019年11月,中國已經同137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簽署了197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中國政府鼓勵實力強、信譽好的企業走出國門,對接建設規劃,推動項目建設。中國國有大型企業在沿線國家開展鐵路、公路、港口、電力、信息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鐵路建設和運營方面,發達國家為了維持全球領先地位,紛紛開展大規模的技術變革,歐盟“構建未來鐵路系統聯合行動”,日本超高速磁懸浮計劃、美國“超級高鐵”設想等技術不斷涌現。中國高鐵具有起點高、集成度高等優點,且獨立開發了核心技術“高速鐵路芯片”,在高速、高原、高寒、重載鐵路和既有線提速等方面擁有世界領先技術,但參與國際競爭還處于起步階段,需要苦練內功,不斷提高與其他高鐵強國同臺競技的能力;電力基礎建設方面,國家電網企業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建設海外機構,擴大民族裝備制造業的影響力,在國際標準制定等領域也取得了成效;信息通信建設方面,“六廊”布局為電子信息產業走出去提供了重要機遇,以陸海空通道和信息高速路為骨架,依托鐵路、港口、管網等重大工程,一個復合型基礎設施網絡正逐步實施。在“設施聯通”的建設實踐中,企業展示已取得的高科技成果,改變了中國以往生產效率低下的形象。“一帶一路”平臺提供“外交+政策+資金+技術”全方位支撐,著力為“走出去”的企業解“困”,而面對經營中的“難”,企業積極尋找對策,探索本土化的有效管理模式,開展與東道國的深度合作。

2共享發展成果,傳遞“義利”價值觀

企業家是“有眼光、有能力、敢于創新的人”(Schumpeter,1934),企業家以“最能動、最富有創造性的活動去開辟道路的創造精神”和“勇于承擔風險的精神”(Knight,1921),在新的國際環境中開拓市場,他們付出時間和精力,承擔強大的壓力,期望獲得財富增長、實現個人價值,也扮演著融合國際關系的角色,塑造著中國的國際形象。企業家精神可以存在于各種類型的企業,也存在于政府和非盈利機構(Drucker,1985)。企業家的動力不僅僅在于尋求利潤,更不在于壟斷市場而忽視大眾的價值。企業應該有適當的合理的利潤。找到與東道國利益的交匯點,滿足共同的“利”,通過構建新的商業利潤模式獲取競爭優勢,其創造價值的過程也成為分享價值的過程,企業因而擁有更加開放、更加長遠的視角。簡易化的、真實有價值的交易,擁有分辨善惡的能力,清醒認知行為后果都有助于友善關系的建立,與沿線國家合作,區域的競爭應當更加規范有序。企業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重新理解利益相關者,把股東利潤轉化為利益攸關者的價值,進而形成社會資源。沿線國家普遍面臨環境污染、生態退化、應對氣候變化能力不足等挑戰,企業與沿線國家分享中國生態治理經驗,強化基礎設施綠色低碳建設和運營管理,有效提升沿線各國對綠色環保的支持度、參與度,確保項目可持續發展,從而樹立中國在全球生態建設中的良好形象。中國儒商獲利之后,往往有賑災濟貧、興修水利、修筑道路等“義舉”,慈善行為造福一方。中國中鐵等企業為駐在國人民提供物資幫助,利用公司專業特長,義務修橋修路,幫助當地解決居民飲水、排污等民生問題,無償為當地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價值觀。海外項目實施過程中,企業可能還要面對能源、難民求救、傳染病控制等問題,企業應當與當地政府、非政府組織、民間組織處理好關系,分配好相關的經營利益。

3創新商業模式,實現多方共贏發展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政治制度、文化傳統、社會習俗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各國的工業化進程不盡相同。中國經濟幾十年快速增長,企業粗獷式的發展形成了一定的思維慣性,在國家合作中,要了解所在國國情,尊重當地的法律制度和社會習俗,立足地方資源稟賦,認清發展優勢。沿線國家人民希望通過經濟貿易往來和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國家經濟發展與穩定,中國愿意將自身發展形成的經驗和基礎,與各國的發展意愿和比較優勢結合起來,開展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合作。海外企業通過錯位發展推進區域間聯動,釋放發展潛力,降低發展的低效性、脆弱性。工業園區模式。建設工業園區吸引企業入駐,形成聚集效應,便于有針對性地提供諸如技術壁壘、反傾銷、反補貼、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信息服務,也便于東道國政府提供海關、商檢、稅務等機構“一站式辦公”服務。產業鏈模式。“區位品牌”可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資源和相對低廉的勞動力控制成本,提高產品和企業的附加價值。通過產業鏈向上游下游延伸,擺脫低利潤制造環節,穩定合作關系,增強企業的行業競爭力,有助于進一步打開國際市場。差異化競爭模式。通過產品精準定位,占有專有市場份額,抵御替代品威脅。提高產品的性價比,由過去“薄利多銷”轉變為“品牌優勢”競爭,提高邊際收益。抱團出海模式。民營企業把握大型國企基礎建設的時機,“借船出海”,布局制造業配套設施和服務業配套,資源在不同規模企業之間得到最大利用。隨著海外經營經驗的積累,企業以產業集群“抱團出海”,實現制造業的國際分工轉移,成熟民營企業以品牌輸出或者資本運作的方式融入當地經濟。線上線下貿易并重。網絡時代電商業務量快速突進,打破時空界限,實體企業與互聯網交易平臺鏈接,實現信息時代全球資源調配。

4加強人文交流,多元文化和諧共生

中國農業文明,人們依賴土地,生存環境相對穩定封閉,崇尚儒家“和合”文化。海洋環境造就的商業文明國家有較強的競爭意識,注重個體意識與價值,強調契約和法治精神。不同的文化之間只存在差異性,沒有好壞之分,不同文化主體在解決問題時選擇的差異可能帶來矛盾沖突,也會帶來管理創新的機遇(Trompenaars)。要把文化差異看作是組織發展的有利因素,通過文化協調配合產生新的管理方式,從而發揮出文化多樣性的潛在優勢(NancyJ.Adler)。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中國在國家層面做出了積極的努力。中國每年向沿線國家提供政府獎學金,與沿線國家共同舉辦“國家文化年”,舉辦國際文化博覽會、國際藝術節等人文交流活動,實施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援外文化修復等項目,在沿線國家設立中國文化中心,建設孔子學院,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企業應在掌握投資目的國具體國情的基礎上,確定雙方合作模式。海外企業開展跨文化管理,不能僅僅從企業的層面考慮問題,還要上升到國家和民族之間的人文交流,要在中外員工中培育共建共享、為實現目標而合作奮斗的價值理念,建立長期的跨文化管理導向,探索消除文化分歧的方法。強化文化共性。“人性化”題材關注人的日常行為、思想和情感,較少受政治、地區、人種等因素的影響,是人類基礎層面的共性話題。企業應尋找與沿線國家文化的相似性,減少隔閡與阻力,營造和諧融洽氛圍。利用細節建立關聯。讓中華傳統文化走進駐在國員工生活,在海外項目中開展共品文化等活動,介紹中餐、漢語、中國功夫等中國文化,在日常交往中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習慣。加強人文關懷。不同國家勞工對于工作節奏、工作效率認識不同,勞工爭議解決程序和敏感程度各異,企業應尊重善待員工,解決好他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依靠并且成就外籍員工,讓海外員工身心健康的工作生活。“走出去”的企業要以寬廣的視野布局海外市場,擁有跨國經營管理人才和跨國經營團隊尤其重要,提高企業整體素質是關鍵所在。

第11篇

關鍵詞: 英語教學 “文道統一” 人格 情感

一直以來,英語教學總是將幫助學生掌握英語知識放在首位,而忽視學生的精神世界的需求。實際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嚴謹的治學態度、積極的情感都直接影響他們的英語學習。而“文以載道”、“讀書明理”這些古訓給我們的啟示是:語言教學與“達理”、“明志”的思想教育活動應該統一起來。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根據英語學科的特點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潛移默化地將正確的思想方法、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滲透在教學過程中。這樣學生除了能掌握良好的語言技能外,還能具備完善的人格素養,從而可以在千變萬化的社會中生存發展,應對各種各樣的挑戰。下面,筆者就自身在英語教學中的實踐舉例說明。

1.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在“Martin Luther King”這篇文章中,我們學習了馬丁?路德?金的生平和事跡。他在坐牢、拷打和賄賂各種逼迫利誘之下始終堅持非暴力手段爭取種族平等的斗爭,他的夢想以及為正義、和平而戰的抗爭精神一直感染著全世界人們。同時他所代表的很多的價值觀對學生也是一種顯性文化的教育,對他們的人生觀也會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平時為人處世的方法,探討了兩個話題:“How can we students shoulder our responsibility?”“What can we do to keep our world peaceful?”經過討論讓學生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身上所背負的歷史使命,從而明確他們的政治責任感,比如“國家強盛”、“世界和平”等。

2.追求高尚的品格

《新視野》第一冊第十單元課文“Being Honest and Open”中“My grandparents believed that you were either honest or you were not.There were no middle ground.”(一個人要么誠實,要么不誠實,兩者之間沒有折中而言。)主要探討了做人的道理――正直是道德的界定標準,判定自身行為的心靈標尺。結合本課,筆者在課堂上設定了一個話題“Cheating on exams”,就大家所熟知的作弊這種發生在身邊的現象進行討論。

通過討論,大家深刻意識到品德是公眾衡量一個人的永久標準。如果在二十歲就被人給貼上一個不道德的標簽,往后經歷的路將會是一片荊棘。所以在人的一生中,道德品格要么成為一個人的財富,要么是他前進的絆腳石。一個立身嚴謹、道德高尚的人即使不能成就非凡事業,也不至于完全失敗,因為大家會信任他、幫助他;相反一個性格卑劣的人,也許他能力很強,可以取得一時的得意,但絕不會成就大事業,贏得人們長久的尊重。所以學生要學會先做人后做事。

3.確立積極進取、樂觀向上、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

《新視野》第二冊第九單元課文“A Never Be a Quitter in Face of Life”中講述了作者在母親的“Get yourself up and make something of yourself.”(起來,做個有出息的人)話語鼓勵下,在人生的每個階段不斷地設定向前邁進、向上攀升的人生路線,憑借自己的刻苦堅持、積極進取最終實現了人生的夢想。另外課文B“From Hardship Comes Success”同樣以實業家約翰?葉的人生經歷告知人們:只有樂觀向上、自強不息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4.增強國家和民族意識

在講述《新視野》第三冊第四單元課文“Five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時,除了學習、了解美國文化的象征符號,同時還對于中國文化的象征進行了概括總結。比如長城、龍、瓷器、武術、中藥這些世人熟知的中國元素。從中學生再次回顧了中國悠久的歷史,感受到豐富的文化遺產,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歸屬感。

5.摒棄錯誤的人生觀

《新視野》第三冊第一單元課文“The Expensive Fantasy of Lord Williams”中我們學習了一個警察局的官員如何貪污公款以達到個人目的的故事。Williams,一個國家公職人員在各種欲望的驅使下一步步地走向犯罪的道路,最終受到了法律的懲罰。“金錢”與“權力”是教學中討論的主題:如何看待金錢?如何對待手中的權力?筆者給出一個題目:“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if you have a $1,000,000 lottery ticket?”全班同學分成多個小組討論,然后每組派一位同學集中小組意見在班上作中心發言。還設若干位同學作評判,評出最佳用錢方案。有的小組認為如果有了這筆錢,將做房地產生意,賺更多的錢;有的認為拿這筆錢去買房子、汽車,好好享受;有的則認為去周游世界;有的認為把一部分錢捐建學校,讓更多的孩子受教育。結果,最后一種方案最受全班同學贊同。筆者因勢利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人生觀,抵制“拜金主義”對學生思想的侵蝕,并指出:金錢不是人生的全部內容,不是人生價值的決定因素,人生價值在于對社會的奉獻。

就第二個主題,讓學生課后查閱相關資料,討論學習有關法律、正義和社會的理論,從而了解在法治社會中權力不再是人治社會中的狹隘的官僚權力,而是人民賦予的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正確對待手中的權力就是樹立高度的責任意識,正確行使職責,摒棄權力意志主義。

6.正確看待生活中的現實問題

6.1正確面對挫折與失敗

如新視野第三冊第四單元課文“Engelbreit’s the Name,Cute is my Game”中講述了女主人公Engelbreit如何經歷了生活中的挫折最終實現她的美國夢的故事。在課文教學中,從分析詞匯入手,如對fateful,ill-fated,disappointed,crushed詞匯的準確理解,共同感受女主人公所面對的生活中的挫折,進而讓學生討論他們自己所能想象的各種應對措施。并且從女主人公身上學習面對困難及時調整自己的策略“Every road leads to Rome”,成功之路并不只有一條,只要堅持,經過不懈的努力就能一步步地邁向自己的成功目標。同時在今后的人生中學生會記住這樣一句名言:“成功是指最終實現了目標,但并不意味著從不受到挫折。成功是贏得了整場戰爭,而不是贏得了每一場戰斗。”每個人總會經歷許許多多的失意與挫折,但當這些降臨到你身上時,千萬不要放棄。

6.2正確處理人際關系

新視野第四冊第五單元課文“Roommate Conflicts”講述了大學室友之間發生的沖突。通過課文自學閱讀,讓學生寫作文來記述與身邊室友之間發生的點滴事情,從而審視自己性格中的優缺點,學會在處理周圍人際關系時保持理性,學會容忍,掌握靈活應變和妥協的藝術,為將來步入社會打下基礎。

總之,教師除了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還要善于把握所教授課文中的深刻思想內涵,使語言教學不僅能夠引導學生感悟作品所表達的深刻的思想,感染和熏陶學生的人格,還要使學生把這種思想內化為自身的情感,由他們自己在生活中再生情感,從而達到培養他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Jane Willis & Dave Willis.語言教學的挑戰與變遷[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第12篇

關鍵詞:初中語文;語文教材;人文教育;知識觀念

伴隨著中學語文教育的不斷深入,其教育現狀的不足之處也愈益凸顯。語文教學作為學校知識教學體系的三足之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其大多內容圍繞應試而展開,削弱了對教材中人文因素的挖掘,缺乏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和提升。本文基于此現象,對教材中人文教育進行闡發和梳理,使得教育研究者對人文教育有更明確的認識。

一、語文課程中人文教育內容概述

(一)人文教育的概念

早在古代,中國和西方已有“人文”一詞。在中國,最早見于《易經》。《易經》言:“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1]顯然,早期的“人文”一詞是與“天文”相對的概念。可見“人文”在提出時就已經表明其一個功用就是化成天下,即通過對于人性和社會各個階級的觀察考究,把握內在聯系,通過施行的一系列總的教育來教化民眾,直至化成天下。可見,我國古代“人文”的核心是對人的教化以期實現社會大化而成。西方的“人文”最早出現于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古希臘。古希臘以其人文主義的思想和民主為西方近代文明國家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和文獻典籍。14世紀歐洲文藝復興者把人性從中世紀的宗教神學中解放出來,人開始成為獨立的個體,脫離了神的枷鎖而存在,在這一時期“人文”內容大大豐富,強調人之所以為人的獨立性,人性的自由,個性的發展。

(二)人文教育的內容

人文教育內容就是塑造培養人性,提高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人作為獨立體的認識自身的能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由上述三種關系延伸出來的人文教育內容就包括信念教育,道德教育,生命教育。信念是指人對于自身生命體的認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一些理念信仰。道德教育就是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通過語文教材中道德教育事例形成道德觀念,教師并運用相應的教學手段,使學生的道德觀念外化為具體的外顯的道德行為的過程。生命教育是指教師幫助學生形成對于生命體的正確態度與認識,這里生命體不僅包括人類還包括自然界中有生命的其他物種,并最終實現科學發展觀中所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二、語文教材中人文教育內容的構成要素

(一)人文知識

陳思和先生認為學校教育分為技術知識的教育和人文知識的教育。技術知識是外加于人的知識,而人文知識是指對于人本身生命體的一種熏陶,它不是顯性知識,而是隱藏在文學讀本中的人的思想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需要學生仔細分析來獲取的知識。通過對于人文知識的學習,使學生更好地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本身的存在和價值意義,體驗生活,追求人生理想。如七年級上冊的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所體現的思想一是如何去克服困難,轉危為安,二是作為家長應如何正確的引導教導孩子。這篇課文就透過這個小故事體現人生的哲理,它是人文教育內容的體現。

(二)經典閱讀

經典它不僅是一個時代的名作,還是它之后時代的名作。在語文學習中尤其重視經典選讀,語文教材選擇的課文也都是各時代的經典名著。中國有史記載文明達四千年以上,歷經千年滄桑,垂范后世的經典更是女數不勝數。中國著作,遠至春秋戰國時期的《論語》、《詩經》,到中原鼎盛時期的唐詩、宋詞、明清小說,近至近當代《新聞兩則》。各種題材繁多,詩如李白杜甫等之作,或雄渾或飄逸或低沉或沉痛;賦如司馬相如等名作、詞如蘇軾柳永之語、曲、小說,新聞等眾多。此間文言文,白話文點綴其中。語文教材是弘揚本民族文化的大舞臺,所以都是以“本國”精典為主,恰當的引用外國的經典名著,如契訶夫、莫泊桑等人的作品[2]。取材精準,用之有度。經典文選是優秀的文化遺產,通過經典學習,對于名人、偉人的學習,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使其思想閃光融入學生個人思想體系,正確引導學生培養情操,陶冶性情,提高人文素養。

(三)文化意蘊

語文人文教育中應重視文化意蘊,教材編寫中力求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古代的技藝成果。初中是中學生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語文教材應承擔起培養學生性格、性情,使學生走入優秀的傳統中國文化中,增強學生的本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建構學生的精神世界。這種文化傳統包含政治、經濟、思想、社會風土人情、律令職官、天文地理等方面。語文涉及題材應精而廣,博而深。

三、在閱讀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師可以利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比如, 學習《走一步, 再走一步》這篇課文,就是要學生領會在人生道路上總有一些讓人無法預料的困難與挫折,但是應該學會“走一步,再走一步”,再大的困難都會被解決;學習《散步》這篇課文,就是要學生領悟家庭中親情的可貴,培養學生對親人關愛的珍惜;學習《老王》《信客》這篇課文,就是要學生體驗生活在最低層的普通人民的淳樸、善良和默默無聞的美好品質;學習《背影》這

篇課文,就是要學生學會與父母相處,要記得尊重父母、孝敬父母,對他們時刻懷著感恩之心。教師可以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利用塑造的人格所具有獨特的魅力,影響著學生在人格上的感染與精神上的啟發。比如在《爸爸的花兒落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為指導學生體會父愛的深沉與了解孩子自己所應該承擔的責任,可以設計了一個教學環節,讓學生代表對父親進行告白。這樣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感悟力,同時能夠加深學生和家長的感情,與此同時還能讓每個孩子體會到父母的用心良苦。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视频在线色久火热精 |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网站岛国 | 午夜精品影视国产一区在线麻豆 | 亚洲性色在线精品视频 | 一本在线观看资源网站 | 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