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汶川地震感人事跡

汶川地震感人事跡

時間:2023-05-29 17:48:3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汶川地震感人事跡,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汶川地震感人事跡

第1篇

北川縣城的救援工作目前在艱難地往前走,記者今天在現場目睹了兩名幸存者從廢墟里被救出來。救援地點是在北川縣縣政府的綜合大樓里。這個大樓原本是7層,受地震影響陷入地底下兩層,今天早晨,北川縣的一名副縣長在找人的時候,聽到了地震發生前位于第4層的一名幸存者微弱的求救聲。獲知消息后,江蘇省鹽城消防支隊的特勤中隊及時趕來,從早晨8點多就開始實施救援工作。

救援隊員:勇敢專業細心

救援實錄:11點多記者趕到現場,當時,那些特勤隊員拼命實施救援。傷者所在的位置非常危險,無法用大型機械進行援救。前方救援人員只能像螞蟻啃骨頭一樣,通過人工的方式,用所帶工具刨了一個洞,一個多小時把這個洞刨開了,有三四十公分的寬度。刨開以后,救援隊員進去,就和傷者溝通,叮囑他千萬不要睡覺,然后故意跟他說話大聲喊他。最后到下午一點十分左右,終于把他從里面拽出來了。

記者感言:搶險除了勇敢,除了獻身精神以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專業技術。他們用了很多很小,但是很頂事的設備,能把東西給撐起來,避免把人夾住,避免垮塌,把人壓著。還有電動的剪子,一瞬間就把鋼筋剪開了。很多這樣非常小巧的設備。今天是救援行動進行到第四天,可以說這位傷者是挑戰了生命極限,也是創造了一個奇跡。成功將他營救出來,救援隊員們很高興。

救援實錄:第二位幸存者姓徐。他的情況比前面那個人的生命體征差一點。高壓60,低壓是30,血壓情況不太好,心跳120,也屬于不太正常。記者看了一下旁邊有位女士在哭,她看了一眼傷者,認出那是她的愛人。當時就癱倒在那,嘴里念著感謝,救她的愛人。她也不斷地呼喚著傷者,鼓勵他一定要堅持住,這位女士一直在焦急地關注丈夫的消息。救援隊員經過艱難地努力,終于把這位傷者給救出來了。傷者的手動了一下,出來之后,救援人員為他的臉上蓋上毛巾,因為他在黑暗中待太長時間,救援人員擔心傷者的眼睛被陽光傷著。特勤隊員非常專業,他們在搶救傷員的時候,一只手始終托著傷員的腰往前走。因為他們擔心傷者的腰椎受到傷害。地震中,腰椎最容易受到損傷,本來受了一點點傷,如果一震的話,就容易導致傷者癱瘓。

四川北川一副縣長全家被埋7口忍痛救人

感人故事:記者注意到指揮現場搜救的一位北川縣縣政府副縣長,他的家一共十口人,他父親過生日的時候家里有七口人,一聲巨響,房子垮下來,家人全部壓在里面了。他有一個兒子,還在讀書。為了搶救傷者,他的嗓子已經啞了,他說公務員就應該干這種事情。

感人故事:北川縣里有一個小學的東區有一個孩子被挽救出來了,是因為三個老師抱在一起,就像窯洞式的屏障,把這個孩子保住了。老師們為了救孩子全犧牲了。

記者感言:北川地區的余震還在繼續。然而,救援人員已經顧不上危險,一直往前沖。地震是很無情的,人是很渺小的,同時人又是非常偉大的。我們一隊一隊的戰士拿著各種工具往里沖。還有15個鄉鎮,也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災害。有很多戰士背著老人,還有一個戰士是推著三輪車,拉著一個99歲的老太太往前走。剛從家里把他們接出來,往安全的地帶轉移。一路上,災民們在往安全的地方走,搶險的人員往危險的地方去,在救人的時候,到處都是丁丁當當的聲音。所以我感到人的精神是非常頑強的,也是非常可貴的。基本上今天這一塊就是這樣的情況。今天已經是救援行動進行到第四天了,對于廢墟下急待救援的傷者來說,已經是在挑戰生命極限了。

第2篇

大家熱切期盼著多一個同胞能夠獲救,強烈地渴念著早一會兒解救出所有處在危難中的生命。

每個人都祈禱著,祝福著,默哀著——我們反復念叨著這些詞匯,總理哭了,國民哭了,一切有良知的人們都流下了眼淚。

此時此刻,生命高過于所有的一切,我們所唯一祈求的就是四川同胞鮮活的生命。也只有面對如此的大災大難時,我們才會這般深刻地體味到生命的寶貴。正是基于對生命的無比尊重,才讓我們看到并冀望“國難興邦”意義上的成長。

當政府接到通知,便快速地作出反應——派遣救援官兵趕赴災區,總理也趕去慰問受災群眾。8.0級地震的消息立刻于各網站,當時報紙的頭條消息就是“眾志成城,抗震救災”。

這不僅贏得了國內民眾的高度支持,也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譽。

政府的快速決策和全面的信息公開,為營救生命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這無疑是一個長足的進步;而這一長足進步所取得的積極效果,更為以后的政府應急行為提供一個可以借鑒的成功范例。

在媒體方面,各個媒體節目也深入到采訪災區報道的廣度、深度及力度,堪稱歷史性的飛躍。

地震發生后,多少電視頻道都中斷了正常節目的播出,電視中時不時地播放出“陽光總在風雨后”等許多贊歌,總是對災情和救援工作進行了24小時連續不間斷報道。其它媒體,也投入其中,向社會公眾及時提供了最新、最全面和最細致的信息。讓各地區的人民都能時時刻刻都能夠關心四川人民。這種強大有速的報道力度充分地體現了媒體的生命情懷和責任擔當,令人動容,令人感動。

更大的感動,來自于地震現場,災民的自救互救,志愿者的主動援助,人民子弟兵們的與災難的英勇奮斗。

“老師舍身為孩子擋垮掉了的水泥板”、“私人診所醫生拿出全部藥品救助病人”、“成都的出租車司機自發奔赴災區參與營救”……在整個抗震救災過程中,人民的組織力量與團隊精神的雛形進一步得到發展。

從非典流感到洪災救災,從罕見雪災到超強臺風,從事件到圣火護衛,眾志成城,萬眾一心的力量一次一次讓人如此的感動,不住地流淚。

這次的特大震災,更是一種緊密團結在一起的巨大力量。

這場大地震,通過各種信息渠道,傳到每個人的電腦里,手機上,電視中,迅速掀起了一陣捐款的“巨浪”——獻血車前排起了長隊,各類賑災義演緊張地準備著,還有人想到要領養震災孤兒,有些出版社還為此投資,出版了許多本關于512地震感人事跡的書;很多地方政府和民眾也都認識到照顧好身邊的“汶川人”也是一種抗震救災;有非常多的上海學校也接納了很多來自四川災區的同學。救災是對所有愛國者的動員令,而災難則會使生命的脆弱與命運的無奈跟明顯,但同時卻會促使人心的善良和團結的力量更完美。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制服丝袜欧美精选在线 | 亚洲v天堂国产v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 | 午夜福利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 在线观看欧美高清福利片 |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视频 |